家长学校课题计划范文

2024-08-31

家长学校课题计划范文第1篇

2012上海学校德育研究课题指南

一、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共8个)

【说明】

资助经费:8万;课题正式立项后先划拨5万,结项后再划拨3万 课题年限:1.5年

结项时需交: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一)交叉学科视野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总结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需要,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开展交叉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新领域,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其创新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调研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回顾总结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功实践,探寻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构建大学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结合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积极探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四)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通过对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工作现状的分析及与部分国家(地区)的对比研究,明确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的内涵,梳理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的脉络,进一步构架大学生德育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框架、评价方法,研究实施评价的基本方案。

(五)志愿者文化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分析、总结当前志愿服务情况,从志愿者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意义出发,对志愿者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培育志愿者文化的有效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建设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志愿者文化的具体路径和举措。

(六)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教育策略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以易班为平台,从当前大学生网络群体化生活现状着手,2 对形成的网络群体形态进行分类,研究网络群体形成的机制,以及群体对成员黏着力和影响力,从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等多学科进行交叉性、多角度分析网络群体化中个体的行为特点和群体对成员个体行为驱动的机理,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策略。

(七)校外教育优质资源对未成年人的文化育人作用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以文化育人为切入点,分析未成年人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发展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发展举措、保障机制等,提出上海校外活动场所优质资源文化育人的发展战略,并对如何形成分类、细化的文化育人模式和途径进行研究。

(八)示范性高中学生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论文1篇,编著1部(草稿) 课题年限:1.5年

研究要点:通过对一批市级示范性高中学生价值取向的深入调研,研究其价值取向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探究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

二、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共20个)

【说明】

资助经费:5 万;课题正式立项后先划拨3万,结项后再划拨2万 课题年限:1年(跨发展报告为2年)

结项时需交:课题研究报告,相关工作的《通知》、《规定》、《意见》、《细则》、《方案》、《大纲》、《指南》等文件或《白皮书》、《专项工作调研报告》、《特定对象发展报告》等书稿。

(一)上海市中小学校(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办法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中小学(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办法》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深入研究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办法,探索建立科学、有效、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评选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达标校和示范校。

(二)上海市中小学生分学段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分小学、中学两册)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系统调研中小学生各学段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梳理出各学段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为中小学生分学段开展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意见。

(三)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考评机制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各区县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考核办法》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重点研究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贯彻执行《上4 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德„2011‟54号)的督查办法,落实培训工作职责,提高培训工作质量,完善绩效评价机制。

(四)上海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课程体系深化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修订《上海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大纲》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新形势下重新审视本市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目标、定位,优化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内容体系,修订研制辅导员岗前培训大纲,进一步推动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五)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制定校园文化传承创新行动方案,搭建文化建设的大平台,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与上海教育现代化相适应、有上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六)和谐校园(和谐医院)创建与社会责任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教卫系统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标准》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对和谐校园(和谐医院)创建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和谐校园(和谐医院)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类型、要求,探索和谐校园(和谐医院)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建立教卫系统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标准。

(七)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意见》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分析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实施背景与现状,研究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新闻发布的原则和机制、新闻发布的内容和形式、新闻发布的组织和实施、新闻发布的管理等。

(八)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应对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高校突发事件新闻应对指导意见》 课题年限:1年

研究重点: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特点、突发事件新闻应对策略及实践,包括工作预案、机制,发布方法、流程,舆情研判,后期评估等。

(九)上海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在调研基础上分析上海高校宣传干部队伍现状,了解目前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加强高校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途径方法、重点难点问题和主要举措等。

(十)上海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方案》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研究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对网络舆情突发状况下的应对策略和行动机制,探索建立上海高校网络舆情协同工作的方式,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

6

(十一)学校易班发展示范中心建设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易班发展示范中心遴选方案》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按照《“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精神,进一步发挥特色易班的示范效应,研究并制定学校易班发展示范中心的准入标准、任务要求和评估标准等。

(十二)上海高校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调研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大学生互联网使用状况调研报告》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对每年上海高校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调研,对调研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成果和指导价值的研究报告。

(十三)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白皮书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白皮书》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总结近年来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梳理并分析高校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其原因,研究提出加强上海高校志愿者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十四)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大学生德育现状调研报告》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从应然角度揭示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德育的内在特点。从实然角度分析当前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德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合本土特点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十五)高校管理育人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当前高校管理育人现状调研报告》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研究高校管理育人的相关理论,了解各地各高校管理育人的经验,分析管理育人的有效模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探索制定管理育人的工作规程。

(十六)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1年

研究要点:对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从不同维度对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深度挖掘好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政策建议。

(十七)2012-2013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2012-2013上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2年

研究要点: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对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身心健康、思想道德、个性成长、职业素养、环境影响与关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中职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把握中职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为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十八)2012-2013上海大学生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2012-2013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2年

研究要点: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全面调研8 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取向、学习动力与成才愿望、生活状况与关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十九)2012-2013上海研究生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2012-2013上海研究生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2年

研究要点: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取向、学习动力与成才愿望、生活状况与关注问题等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研究生思想状况的主要因素,把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特点,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十)2012-2013上海高校辅导员发展状况研究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报告,《2012-2013上海高校辅导员发展报告》 课题年限:2年

研究要点:通过网上与网下调研、问卷调查与座谈访谈、全面调研和专题调研相结合方式,把握辅导员的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状况、择业原因和职业态度、发展需求和关注问题等思想政治状况和工作生活状况;从辅导员自身、学生、专业教师、学校领导等不同维度,对辅导员素质要求、职业认同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加强和改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三、德育实践研究课题(共100个)

【说明】

资助经费:2万;在课题结项后一次划拨 课题年限:1年

结项时需交: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的论文1篇

(一)学校德育专项课题(共80项)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业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材施教方法与路径研究——基于不同专业学生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研究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队伍研究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6、优化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7、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研究

8、高校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研究

9、学习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

10、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11、高校辅导员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12、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研究

13、高校优秀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14、民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15、高校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及思政教育研究

16、适用于中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方法研究

17、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发展研究

18、高校与精神专科医院合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研究

19、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督导模式研究 20、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管理研究

10

2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式研究

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个体咨询模式研究

23、高校心理测试量表研究

24、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5、高教改革发展背景下学生工作运行体制机制优化研究

26、文化视野中的高校德育创新研究

27、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研究

28、大学生社区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9、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及应对机制研究 30、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31、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研究

32、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33、“校漂”、“蚁族”等学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

34、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35、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研究

36、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影响及对策研究

37、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研究

38、上海大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调查研究

39、上海大学生生活方式调查研究 40、上海大学生阅读现状调查研究

41、上海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42、“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调查研究

43、上海大学生流行文化调查研究

44、海派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45、地域文化差异对大学生同学关系的影响研究

46、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实证研究

47、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11

48、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研究

49、大学精神的凝练、培育研究

50、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51、志愿者工作项目评估研究

52、国内外志愿者工作机制比较研究

53、学校思政工作评估研究——基于学生价值取向的考察

54、“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特点研究

55、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状况及发展趋势研究

56、上海高校辅导员主流网络应用研究

57、上海高校辅导员微博使用状况及主要用途研究

58、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研究

59、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

60、上海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成功案例分析研究 6

1、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状况对比研究 6

2、加强大学生网络骨干培育的方法研究 6

3、大学生使用LBS应用的现状分析研究 6

4、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研究 6

5、高校应对媒体舆论监督整改反馈机制研究 6

6、微博时代的高校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方法研究 6

7、高校思研会的职能定位及工作平台与方法研究 6

8、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念与策略研究 6

9、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度研究 70、中小幼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一体化研究 7

1、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调研 7

2、不同性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对比)研究 7

3、中学生生命价值体验教育的实践研究 7

4、中小学仪式教育育人功能研究

12 7

5、中小学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与策略研究 7

6、家长学校建设模式研究

77、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系统研究 7

8、新农村学校优秀班主任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7

9、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80、中职班主任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

(二)辅导员易班专项课题(共20项)

1、基于易班开展班级管理的功能设计研究

2、基于易班的大学生网上行为自我规范研究

3、高校易班发展中心定位与功能及运作研究

4、高校易班学生工作站定位与功能及运作研究

5、通过易班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研究

6、易班用户综合实力评判和计算的模型研究

7、易班桌面客户端的主要功能和内容设计研究

8、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与易班线上活动融合的策略研究

9、辅导员利用易班开展思政教育的案例剖析研究

10、基于易班微博的师生互动实践和策略研究

11、易班就业信息平台搭建研究

12、易班校级平台的内容布局和信息筛选研究

13、易班群体心理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14、易班建设与党务公开实践研究

15、易班网上班级的评优指标和排名算法研究

16、易班辅导员沙龙的构建及可持续运作研究

17、学生事务管理中易班与其他信息工具比较研究

18、易班在高中推广的差异化分析研究

19、易班形象识别系统研究

家长学校课题计划范文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这充分证明: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有预谋、有组织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目的就在于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所有期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人们所不允许的。

正因如此,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包括新疆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

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小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结、民族知识抓起。同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其次、从我校的校情来说也有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现有教学班级15个,教职工42人,学生75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有8人,主要涉及维族、哈族、回族,占教职工总数的百分19%,少数民族学生有151人,主要涉及回、维、哈、蒙等民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的情况看,我校都属于多个民族杂居的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再则,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研究,我校从2006年就已开始。几年来,学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参与,使我校各项教育活动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达到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有研究此项课题的基础和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个历程。

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在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1993年国家教委《小学德育刚要》中,要求小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994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实施刚要》,明确指出,“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2 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999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了我国民族团结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对中小学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使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内容:

1、新疆除汉族外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

2、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目标:

1、学习知识层面:让学生切切实实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对信息的分析挖掘中,深刻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习俗。

2、改变社会环境层面:在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后,懂得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并能把这些好的做法传递给家长,进而影响周围的居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3、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成为学校的特色。通过“研、学、说、画、展、赛”等方式,让学生“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蕴,将民族团结教育根植于学生的血脉中。

4、制定出民族团结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规范的培训、管理、激励及活动保障机制等。

方法

1、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法来了解学校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为研究提供第一线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法

运用个案法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由“点”到“面”在学校推出一部分成功的实例,由此以发挥学校团队建设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4、行动研究法

4 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1月—7月

1、撰写课题申报表、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研究的课题小组。

3、组织主研班主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

4、实验教师撰写个人课题实验计划。

5、培训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情况,培训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

2、编著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3、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4、加大宣传、学科渗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5、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家亲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8月—12月

1、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学校课题组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3、向总课题组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做法

民族文化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我校自开始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学、唱、画、展、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 5 育。主要途径与做法如下:

途径一:建立制度,保证民族团结教育扎实、长期开展。 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从思想建构、行为落实、评价引领三个方面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先后制定了“民族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制度”、“教师民族常识培训制度”,开展了“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师德师风活动,形成了“连建、连动、连新”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教师在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并在目标认同的过程中激发了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

途径

二、学科渗透,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我校注意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对学生“五观”教育的工作计划,把“五观”教育,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贯彻于每个学科之中,教学中要求老师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溶入课堂中,时时渗透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三:开设校本课程,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民族文化学习之中 为让民族团结教育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各个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各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的研究,之后,又转化为校本课程,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暨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礼仪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确定了除汉族外新疆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即为教学内容。制定了课程纲要。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在每周四小课时间,由班主任传授讲解。并从“民族礼仪、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风格、民族歌舞”等方面编辑了校本教材《我眼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口语交际;新疆 6 少数民族文化介绍》,让小学生以讲解员、导游员的身份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此来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另外,根据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编辑了集新疆各民族音乐于一体的民族舞大课间。在跳民族舞的直观教育中,在校本课程的系统传授中,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各民族缔造的。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自然而然的没有了民族的隔阂与界限,自然而然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种子根治于学生的血脉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各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摸不透抓不着。

途径四:创设氛围,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不仅在校园内张贴固定民族知识专版,还在每班门前张贴了民族研究标识牌。在此基础上,各班还以自己研究的民族为基础,召开主题队会、办手抄小报、绘民族画、征文比赛、书写民族团结教育体会,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途径五:风采展示,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主题活动之中 我校借助新疆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这个载体,通过开展“民族研究汇报课”、“民族研究知识竞赛”、“民族研究展板评比”“民族团结教育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歌舞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这个概念是“知行统一”。

途径六:真情互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细节之处

我校借助各种节日来临之际,师生之间相互祝福,开展节日拜访、送温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你去我家吃月饼,我去你家吃馓子”活动,通过拜访,学生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我校叶尔多斯、杰恩斯两名少数民族职工因病先后多次得到全校师生的捐款。回族学生麦天宇因患肾病综合症,需要高额的医药费,师生先行动,还向社会 7 发出倡议,使困难家庭度过了难关。其次,还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民族团结小标兵”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校在执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中,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几年来,学校无论是民族学生还是民族老师还是职工,不管谁有困难学校全体师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救助,一次次捐款的动人的场面,一个个献爱心救助的实例使广大师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当中分享“民族情、兄弟情、骨肉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和成果

1、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及少数民族的分布、语言、饮食、工艺等多方面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通过开展展板评比、汇报课、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强了,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良,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校不仅成为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和谐家园,而且还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

3、学生通过民族舞蹈学习,小学六年后,至少会跳9个民族的舞蹈。

4、通过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大家庭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几年来,校园内从来没有因为不相互尊重发生民族纠纷,而师生们总是用真情实感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结,以委婉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

5、编著了校本教材《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校本课程,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德育课题成果一等奖,制作了专题片,宣传手册,为学生定制了9个民族的服装。

6、以点带面,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让家长观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而且先后接受了市级、州级、自治区级各级各类人员的观摩,2011年我校在全市率先成为昌吉市创模工作的示范点,2011年5月27日,昌吉州教育工会在我校召开了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区、州、市、教育局及州、市各学校领导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11年9月9日接受了全州的创模工作观摩现场会。2012年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学校。2012年10月在二六工举办的昌吉市民族运动会上,我校二百多名学生展示了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宣传力。

7、2012年自治区民宗委刘书记在我校调研,因为工作有特色,给予20万元资金的资助。

8、在自治区“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教科所评为先进集体。

事实证明:我校开展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次学习就可以替代的,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永存”,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中去。

六、课题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创新模式。积极探讨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以科研为先导,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法,以期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3、进一步完善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体系,校本课程《新疆少数民族研究》开设更为规范,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更为系统,扎实。

4、使主题活动常规化,素质教育呈现新生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巩固成果,开辟新的途径。

昌吉市第九小学

家长学校课题计划范文第3篇

很多一线老师对于基础教育课题研究的看法,总有一种“遥远”“陌生”“神圣”的距离感,认为应该是教育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老师囿于职称评聘或晋级的压力,有时难免陷于“重结果轻过程”“重文字轻行动”的功利浮躁的囹圄。

而且,很多老师对课题申报有误解,认为找到了一个方向按《课题申报书》格式进行粗略简单的填写,静等审批结果揭晓之后再来细想该采取什么具体明确的策略和方法。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错误想法。事实上,课题申报书的设计本身就是一套科学完整的科研思维模板,只有严格按要求逐项认真思考、缜密论证、凸显创意,才是制胜的关键。

我们发现,一线老师课题申报书撰写,除了不能规范地按照课题申报书的格式填写,导致一些重要内容遗漏缺失外,最主要的问题如下:

1.题目太大,泛泛而谈

如:《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基本内容部分:

(1)认真分析初中生在学科中难以掌握的、容易错的、混淆的知识点和重点模块,从而研究出微课在初中学科中的应用和范围。(2)对初中生学习情况及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研究。(3)学会设计并制作微课,能熟练地运用微课。

作为一个语文学科的课题,该申报书题目范围过大,论证基本内容部分完全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色,套作宿构,可“用于”任何一个学科。

2.主题不明,内容空洞

如:《提高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基本内容部分:

(1)全面提高写作兴趣,让作文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逐步健全学生人格,对作文不再畏惧、恢复自信。(2)激发学生作文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写好”为“好写”,达到多形式表达、能尽情抒写的境界。

课题题目比较具体,有研究价值,但是对于课题关键词“体验式作文教学”没有任何交代和落实,没有完整想法。

选题是科研的起点,选题决定科研的方向、对象和范围,它关系着科研的成败,要求做到具体明确,界限要清,范围宜小,要有推广价值,有可行性,能为教师、学生提供服务。下面,笔者想就萍乡市的课题研究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选题篇: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源于教学

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他们最常见的课题研究就是一种面向教学实践、扎根教学实践、服务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萍乡市教研室课题办强调一线老师务必关注本学校多年来的优秀传统、关注学校仅凭经验无法解决的问题、关注无法一次性解决的课程与教学问题,用个性化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求异的过程。

有了“问题意识”后,便可鼓励教师密切关注并追踪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界的一些相关理论和经验,进一步结合实际设计比较务实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问题意识”才上升为“课题意识”。

1.宏观发展图落地,与时俱进定方向

“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每一个人带来了机遇、希望与挑战。对于中国教育领域,“互联网+”更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中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萍乡市芦溪小学、进贤小学、安源学校、城厢中学与时俱进,分别成功申报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下农村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实施与研究”“微课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微课应用于初中生自主学习英语语法的实践研究”“初中英语滚动式快速作文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为我市推出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样板实验学校奠定了基础。

2.最新理论勇行动,实践研究定方向。

对优秀教育教学理论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运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成长型思维是目前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初源自人们对面向“失败”时呈现出的不同表现、态度及其后不同行为选择的关注。培养成长型思维来激活学生自主发展虽在国外已有一线实践研究,但在国内还处在引介阶段,特别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还缺少国内一线实践研究来支撑。萍乡中学李奭萍校长的“高中生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就从改革课堂教学、构建校本课程、强化自我管理、建设和谐校园四个角度进行实践研究,让科学理论根植于教育实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符合校情的长效操作方式,这个创举能为我国高中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

3.关注热点抓灵感,点面结合定方向

“汉字书写大赛”“成语英雄榜”“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的热播,熟悉、亲近经典,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培养青少年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影响。萍乡市湘东中学、安源一小、上柳源小学反应迅速,分别成功申报了“中小学书法教育实践研究”“‘诵千古美文,构书香校园’的实践研究”“农村小学国学经典阅读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相融合的研究”省级课题,将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度融合,以点带面,家校合作,很有特色。

4.结合难点求突破,脚踏实地定方向

对于常规教学,萍乡市很多学校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也遭遇了瓶颈。萍乡市教研室课题办鼓励老师们做“贴近地面”的课题,发扬优秀传统,学习移植先进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做受欢迎的高质量教育科研工作。例如湘东中心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个性发展的实践探究”、湘东小学的“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芦溪小学的“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上埠小学的“农村小学高年级数学学科个性化错题集的建立和有效应用的研究”。

5.本土资源巧利用,以小见大定方向

一线不少学校都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只要拥有一双“慧眼”,课题灵感随处可见。如地处中国少年先锋队发源地——红色安源附近的安源曙光希望小学申报了“依托红色安源文化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实践研究”课题。有的边远农村学校,拥有特殊人才,学校也抓住机会申报了省级课题,如长丰学校的“山区学校通过普及葫芦丝演奏形成校本课程的研究”、渡口小学的“山区小学足球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探究”、南坑镇小的“关于通过校园柔力球促进内涵发展的研究”、芦溪特校的“运用多元智能培养聋生美术创造力的研究”。

二、 申报篇:合理分解目标,科学论证课题

萍乡市教研室课题办强调老师们做“真课题”“真研究”,强调研究过程的真实客观务实。首先狠抓了课题申报书的撰写质量,强调“完成了申报,课题就成功了80%”。在确定课题题目后,与老师反复讨论、磋商,充分挖掘学校的有利资源和潜在条件,充分了解目前国内外教育界与课题相关的重要信息,以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做支撑,强调多元思考,强调分层切入,强调立体参与,强调改进创新。

课题论证是对所选课题及课题研究的初步设想进行评价性研究的过程。论证内容包括:(1)对研究课题的论证:本课题研究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课题研究目标和课题研究基本内容。(1)课题研究目标:具体明确;(2)课题研究内容:研究的范围,课题的逐层分解。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决定了课题的价值、研究方法等,因而决定了课题的可评价性(便于鉴定)和可操作性(便于实施)。

课题办教研员在指导一线老师进行课题论证时尤其狠抓了“基本内容”部分的思考和撰写,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培养老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高老师的科研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突破口主要如下:

1. 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自主选题的立体研究

如:《高中数学自主导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基本内容部分:

(1)高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因素的研究:①数学自主学习心理特征的研究;②影响数学自主学习的环境因素的研究;③影响数学自主学习的知识因素的研究;④数学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的分析和研究;⑤数学自主学习过程表现的研究。(2)高中学生数学自主导学教学基本要素的研究:学生要素、教师要素、实施要素。(3)高中学生数学自主导学教学基本过程、实施方法的研究:数学自主导学的基本原则、基本过程、基本操作方法的研究。(4)高中数学自主导学教学评价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研究:①高中数学自主导学教学评价理论基础和标准的研究;②高中数学自主导学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③高中数学自主导学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

课题负责人的理论研究功底扎实,用完整的理论工具解决选题方向的系列问题,团队合作,分工合理,这样的研究自然会自成系统,很有示范性。

2. 基于常规经验和创新策略的巧妙结合

如:《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研究》,基本内容部分:

(1)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①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调查;②家庭监护人和社区(村委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③农村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2)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①学校常规德育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研究;②“阳光小屋”校园活动和社区德育资源相结合的研究;③留守儿童爱心活动和社会志愿者慈善活动相结合的研究。(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研究:①品学兼优的留守学生典型个案研究;②学习暂时存在障碍的留守学生转化个案研究;③品学都有问题的留守儿童典型个案研究。(4)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关爱教育评价研究:①班主任的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的评价研究;②学校德育系统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模式的评价研究;③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活动的评价研究。

课题负责人在扎实的德育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调动一切可以运用的德育资源(社区、社会)构建了立体高效的德育系统,同时运用科学的教育科研方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使德育工作更加细化、实化,将经验提升为理论,有效地提高了课题的影响力和辐射性。

3. 基于行动研究的多元思考和逐层推进

如:《农村初中利用自制教具提高理化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基本内容部分:

(1)农村中学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①实验教学开设情况的调查;②开设实验所需要仪器缺少情况调查;③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调查、动手制作教具情况等方面的调查;④实验教学现状原因分析。(2)利用自制教具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①进行自制教具的制作与理化实验教学知识点相联系的研究;②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③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④利用自制教具提高实验教学评价的研究。(3)进行实验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①整合传统实验、数字化实验及利用自制教具实验的研究;②整合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的研究;③整合教师自制教具与学生自制教具的研究。

面对农村中学实验教学的困境,课题负责人积极想办法,从跨学科融合、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课内外教学的全过程优化、教师的创新实践反思整合等角度进行多元思考,表现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并能做到稳健扎实、逐层推进,使评委情不自禁地对其有所期待,很快得到认同和支持。

事实证明,凡事预则立,只要我们每一个课题都能如是进行认真、立体、全面、多元的思考和论证,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进行实践研究、理论提升,我们的课题研究质量是有保证的,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布科海姆说得好:“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专有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几年来,我们萍乡课题人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享受教育的快乐,追求幸福的境界,在研究中提升自我,在共享中超越自我!面对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崭新要求,我们将怀抱敬畏之心“做俯下身子静候的教育”,在我们的脚下,又是新的起点……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课题办)

□责任编辑 徐 凡

E-mail:330228323@qq.com

家长学校课题计划范文第4篇

【说明】2019上海市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资助金额5万/项。课题结项时需提交《课题结题报告》(结题书表格)、《课题研究报告》,并在相关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篇。申报者可根据下列选题要求及参考题目,直接选题或自拟相关题目,明确研究要点和成果形式,同时确定研究年限(1或2年)。 ----------------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如何理解其产生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时代背景?如何把握其主题、基本内容、体系结构、主要特征、总目标、总任务和历史定位?如何正确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想性与时代性,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如何有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其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教师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如何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有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如何与其他学科协同创新,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宽度与深度,实现协同育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手段和信息化教育技术,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平台、载体与方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度、效?

4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研究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目前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元素融入法治教育过程、融入学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融入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培育?如何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节日活动纳入学校德育实践环节中?如何通过调整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以形成有效工作平台和渠道?

■参考题目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高校思政工作的系统理论阐述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研究 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系统研究 4.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5.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研究 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7. 高校师德师风状况调研与建设研究 8.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研究 9.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趋势研究 10. 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 11. 新时代上海大学生思想特点及行为规律研究 12.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理论研究

13.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构建高校全员育人体系研究 14. 跨界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 15. 大数据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6.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 17. 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18. 大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研究

19. 新时代中小学生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研究

5

第二部分 德育决策咨文的选题要求

【说明】2019的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文课题的申报者须依据本《课题指南》直接选题。课题研究期限:1年,资助经费5万。结题时需提交《课题结题报告》(结题书表格)、《课题研究报告》和相关工作文件(草案)或专项工作《咨文报告》《调研报告》等。 ---------------------

1.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要点】围绕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任务,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理论普及宣传等工作,研究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效指标,形成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评价方案及指标体系》 2.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务评聘研究

【研究要点】切实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审实行标准单设、指标单列、单独评审,评审过程,坚持工作实绩、工作直接相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职称评审工作。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职务评聘办法》 3.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 2018] 1号)精神,深入分析梳理上海各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现状、经验与存在困境,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优质资源建设,形势与政策教育类选修课建设、“形势与政策”特聘教授制度、教学评议制度等内容,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

【主要成果】草拟《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 4.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报告

【研究要点】贯彻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 2018] 2号)精神,聚焦思政课教学质量,调研梳理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总结经验,发现典型。

【主要成果】形成上报教育部《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报告》

6 5.2019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报告

【研究要点】注重政治性、时代性、创新性和科学性,全面展示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展及当代大学生精神面貌,梳理本地出台的相关政策、方针,总结新经验,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主要成果】形成上报教育部《上海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报告》 6.“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建设情况研究

【研究要点】“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是上海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建设成为上海的品牌课程。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角度,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梳理“中国系列”课程的内容主题与实施路径,研究课程的建设规律、发展方向等。

【主要成果】形成《上海高校“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发展报告》 7.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要求,在《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规划(2014-2018)》基础上,调研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现状、主要问题,分析其具体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设。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规划(2019-2024)》 8.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全国和上海市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增强思政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与答疑解惑的能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规范社会实践管理方式、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调研了解当前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教学的整体情况,分析当前制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瓶颈问题,从规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动力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主要成果】 草拟《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建设意见》 9.基于师生需求的高校易班平台内容建设研究

【研究要求】调查研究高校师生对易班平台内容建设的意见和需求,研究拓展易班平台内容建设的新路径和新形式,构筑符合时代特点的易班平台内容建设,力争从创作、输入到包装、输出的全过程,满足师生的需求。 【主要成果】草拟《高校易班平台网络文化内容建设方案》

7 10.“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研究要点】深入研究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遵循关于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要求,深入剖析“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明思政教育工作的时代意蕴,并围绕“紧抓机遇”与“正视挑战”两个维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变革提供必要借鉴。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市高校网络育人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 11.加强教育系统舆情工作研究

【研究要点】依托专业科研机构作为支撑力量,收集教育领域的预警性、倾向性与苗头性问题,密切关注其发展态势。根据舆情内容、公众反应、媒体介入程度等,对舆情信息的出处、发布事件、传播路径、跟帖情况、网民观点等,进行及时分析、跟进研判、评估影响并制定对策,定期形成报告报送教育主管部门。 【主要成果】形成《上海教育系统舆情月度分析研判报告》 12.上海教育网络舆情专家库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调研梳理上海教育网络舆情专家队伍在专业构成、协同效能等方面现状,结合网络舆情新形势、新特点,以专家库建设为载体,研究推进上海教育网络舆情工作的专业化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处置的针对性、有效性及舆论引导、决策咨询的专业性,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教育网络舆情专家委员会建设方案》等 13.新媒体时代教师网络素养及其培育模式研究

【研究要求】调查新媒体时代教师日常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网络素养,探索新媒体时代下,培养和提高教师网络素养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的创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网络。

【主要成果】草拟《培育及提升教师网络素养若干意见》 14.高校“医教结合”上海模式探索

【研究要点】关于“医教结合”上海模式的探析,侧重于对高校心理咨询师的精神科临床素养训练,“医教结合”模式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和创新,高校与精神卫生部门的高效协同,“医教结合”工作中医生、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研究等问题的研究。

【主要成果】草拟《探索高校“医教结合”上海模式方案》

8 15.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关爱的实践研究

【研究要点】特殊群体学生:特指中小学校中的特殊群体学生,如:留守儿童、随迁生、离异(重组、单亲)家庭子女、二胎家庭子女等,容易出现各种消极心理,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干预辅导。通过实证调研,梳理特殊群体学生的类特征与共性问题,探索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探索创新辅导的思路、内容、方法与策略,提析出有效做法与经验,为同级同类学校开展相关辅导提供经验参考。

【主要成果】草拟《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关爱的实践报告》及“辅导个案汇编” 16.青春期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等系统调查与研究,了解目前各学段性别教育,尤其是初、高中青春期教育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关的解决策略,并进行各学段教育的衔接研究。

【主要成果】草拟《分年段青春期教育基础内容大纲即示范课案例》 17.新时期学科德育落实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调研分析当前大中小幼课程育人现状,梳理德育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并研究解决对策,形成大中小幼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主要成果】草拟《推进上海市大中小幼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18.新时期上海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研究

【研究要点】调研分析当前上海各学段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总结经验,梳理存在问题和差距及产生的原因,研究解决对策,为进一步强化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德育课程主导学科作用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成果】草拟《新时期上海德育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意见》 19.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途径探索

【研究要点】调查上海市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与发展特点,总结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探索促进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衔接方式和有效途径。

【主要成果】草拟《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建设方案》

9 20.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课程方案研究

【研究要点】围绕师德规范要求,调研已有的师德培训课程现状,研究师德从应然到实然,从规范到实现的落差,探索建构以教师专业生活为逻辑起点、以促进师德行为实现为宗旨的中小学师德培训课程的建设方案与课程标准。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培训课程建设方案》 21.新时代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研究

【研究要点】依据有关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的精神,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的专题调研,从中探寻在新形势下影响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各类新问题,包括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外在条件、内在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征集、挖掘、提炼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总结典型经验,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上提出有效策略,为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有助于整体推进班主任队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提升。

【主要成果】草拟《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 22.上海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评估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调研分析目前本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点建设现状,梳理问题和原因。通过理论和现状研究,研制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点评估的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推进上海“1+16+X”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建设,为家长提供便捷、个性化的指导服务。

【主要成果】形成《上海市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示范点评估研究报告》 23.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标准研究

【研究要点】落实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梳理分析当前本市相关区域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现状,并分析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和原因。在此基础上,研制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标准,规范本市各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更好发挥其在深化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积极作用。

【主要成果】草拟《区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中心建设标准》

10 24.上海市校外教育立法工作研究

【研究要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继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贯穿校外教育实践育人各环节,促进校外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统筹育人方式,全方位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探索现代教育体系下的校外教育功能的深化再造、社会资源参与校外教育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联动与融合。通过校外教育的体制机制探索,促进社会参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 【主要成果】草拟《上海市校外教育促进与保障条例》 25.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机制研究

【研究要点】本项目旨在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集聚全市小学、初中德育课程研训资源,如市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上师大政治学科人文社科基地、市区教研室等力量,探索一种能充分发挥各方能量、凸显研究特质,充分发动学科骨干教师共同开发并共享的课程资源,深化推进课程育人的多维一体协同研究的长效机制。 【主要成果】

(1)形成《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协同研究中心建设机制研究报告》 (2)形成《道德与法治学科》优秀教学课例资源包(供全市共享)

11

2019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说明】2019的上海市学校德育实践类课题申报者可根据本《选题参考》的要求,自拟题目申报。资助经费:2万。研究年限:1年。结项时需提交:①《课题结题报告》(结题书表格)②《课题研究报告》③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篇。

---------------------------

(一)新闻宣传、网络舆情与文明文化等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新时代新闻宣传、网络舆情、文明文化等的建设与创新。新闻宣传方面,积极构建教育系统大宣传格局,研究与探索教育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制度体系和路径方法等的创新,并做好专家智库和新媒体群的建设;网络舆情方面,探索网络舆情监督与处理的工作方法的创新和队伍组织架构的完善,着重大学生网络行为舆情数据挖掘与分析,切实有效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引导;文明文化建设方面,研究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新要求,探索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及精神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等。

(二)高校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改革。教学方面,要求提炼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有典型性与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学理研究,并提供简要、具可推广性的解答及其支撑材料与延伸材料(含音像资料、相关文献、典型材料等)的目录。教学改革方面,要重点研究与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下的教学设计、评价与管理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及推进路径等的创新与改革,研究与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研制相关学科门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意见等。

[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以及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及相关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时代特质、群体特征,聚焦大学生日常思政中的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辅导员结合新时代思政工作要求开展理论宣讲。重点研究在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中,如何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与举措、思路与方法创新。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政的多样、有效实践路径,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等。

12

(三)普教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从中小幼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出发,聚焦当前德育工作的难点和瓶颈问题。重点研究与探索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的德育目标、内容载体与落实途径等的创新;加强对研究中小学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提升与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提供有效路径与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四)中职德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落实《中职生德育大纲》,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以培养“准职业人”为导向,聚焦当前中职德育工作的难点和瓶颈问题。重点探索如何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探索德育课建设、实训实习等环节实践育人功能创新,加大对学生生涯规划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德育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德育、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提供有效路径与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五)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长机制,聚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对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卫生及相关社会资源的协同机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辅导员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

(六)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实践类课题选题参考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学校的特色资源(或优势学科),显著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易班建设,探索工作方法与机制创新等;探索校园网路文化的特色品牌创建,构建优质校园文化,努力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3

(七)共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红色基因教育资源选题参考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等11部委《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探索共建大中小幼一体化红色基因教育资源。梳理整合校内外各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共同打造“建党历史资源高地”、“建党故事传播高地”、“示范教学基地”和“思想理论宣传高地”,使红色资源与学校教育全方位对接,全过程融入,让党的光辉历程与发展足迹成为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必修课。

家长学校课题计划范文第5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狠抓课题研究。

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身先士卒,参与课题实验。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成员的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二、倡导让学习引领研究

倡导让学习引领研究,建设学习型组织,让学习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采取集体组织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广泛学习和专题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科研的校本培训活动,进一步营造科研学习的良好氛围,丰富教师的科研理论知识。通过推荐科研书目、确立专题学习讨论、推荐优秀教育网站等形式让一线教师接触教育理论。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时间,开展课题同类文献的学习。坚持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边研究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研究水平。

三、加强教研、科研整合,落实研究过程 正确理解教研与科研,科研教研化,教研科研化,教育科研是对教学工作的深刻思考或反思的一种特殊形式。继续将课题组的日常研究纳入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的常规管理之中,全面关注课题研究进展。全体教师要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创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课堂教学。我们力荐以“问题求解模式”开展教育科研,即走“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教学研究,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之路,坚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使课题研究过程成为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由“职业型”向“研究型”转变的必经之路。

1、进一步提高日常科研工作含金量

坚持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切实解决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把课题研究融入课堂,融进班级管理、学生管理。尤其是利用好每周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时间,要做好“二定”,一是定时,确保一定时间;二是定人,确保课题组全员参与。(杜绝无安排或活动空洞等现象,各教研组长、课题组长负责好课题活动,各学科分管领导切实加强过程督导。)各课题组切实组织课题研究研讨,对课题研究中的研究盲点或难点问题集思广益,切实加强实践与研究。课题组长善于将课题各研究点落实到各课题组成员,让各组员明确研究任务,并完成相关学术点的论证工作。

2、切实加强课题研究的指导

课题指导包括课题立项申报、过程研究与结题、论文写作等方面,积极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参与并非参加,要加强教师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

3、课题研究与校本研究紧密结合。

(1) 开展了“课改论坛日”活动,教师们围绕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教师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促进了学校课改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2)开展“同课研究”,即同一年级老师们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然后在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上一一展示,课后再围绕同课反思,从中探求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四、要加强课题研究的绩效管理

根据《教科研工作考核意见》的要求对各课题研究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进行考评,及时做好考核反馈。一方面,使之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考评小结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弘扬先进,激励教师更主动、更科学地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提高科研质量。

1、进一步完善课题负责人制度

课题负责人是一项课题的灵魂,负责课题的全程管理任务。学校给予课题负责人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课题负责人要进一步加强常规管理意识,积极有效地开展好一系列活动。

2、绩效管理,完善课题考核办法

在过程管理中,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小学课题管理办法,完善教育科研考核办法。采用基本任务核定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力争做到保质保量。本学年,课题研究人员的学年考核通过课题组的整体考核及研究人员的分项考核来确定其考核分与教分。作为教师个人更注重“三个一”的绩效考核。其他的成果视其获奖情况予以加分与认定。学校在课题组考核中,淡化数量,更重视教师研究过程及相关材料的质量。按照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过程的原则,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以提高科研质量。

五、课题开展存在的问题

1、理论水平欠缺,理念更新不足。

2、材料的收集和整理不够规范,研究的力度不够。

3、课题的研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

六、今后努力方向

1、以课题带动学校的科研,实验班的研究成果向年段、全校辐射。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加强业务进修,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挖掘教师的底蕴,把握新一代教育改革的要求,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使教科研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提升学校科研的层次,形成特色。

2、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

3、做好科研管理工作,健全科研管理、竞争与激励机制,对教师的要求体现层次性,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学校要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确保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多方法、多手段地开展实践和研究活动,力争学校重大课题获得较大成果。培养说写能力,增强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完善人格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家长学校课题计划范文第6篇

实践证明:单独的行为参与不利于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交流,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应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应用最广泛、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系统利用组内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优标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绝大部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或闲聊,或冷场,或好生讲、差生听。从这些问题中透析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淡薄。而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二、 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新课标,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重点,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 主要目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实施者,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的去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成员都应该有强烈的合作意识。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自觉的主体意识,协作的团队意识,合理的评价意识。让小组在自己目标的引领下,团结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

四、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本年度各位课题组成员要继续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和论文,形成重视理论学习的氛围,紧密结合研究课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得失,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从理论出发,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要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的指导,认真组织好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教育理念支撑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根据教师不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学习形式,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认真贯彻落实在实践教学中探究课堂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定期对实验班级与非实验班级的综合素质对比分析。

3、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反思,撰写教育教学工作案例。

(二)切实研究、提高实效。

1、度绝合作“假”与“浮”的现象,课题研究参与人员要认真负责地落实开展课题研究。一方面度绝研究者弄虚作假,另一方面要监督好学生切实的开展好课堂合作学习,均衡学生的参与度、协调参与关系。

2、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3、加强各年级课题研究氛围。年级组是数学课题研究的基层组织,加强年级组的学术研究氛围,是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各年级组的课题研究仍要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活动中要求个人钻研与集思广益相结合,积极探讨教材的重点、难点、知识背景、教学方法等,探索创新教学的新举措。

4、进行过程管理。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5、课堂教学要落到实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及时反思、总结,整理成文,力争每月写出一篇有质量的教学日记。

6、定期组织课题组经验交流。

五、主要措施及做法:

1、建立现代的教学观: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本质观;建立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

2、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3、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交流反馈,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善于捕捉现状信息,灵活驾驭课堂,积极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4、培养学生课堂交往、表达的能力;主动反思、探索的能力等。

5、加强过程管理,并责任到人。把研究的主要内容落实到每个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6、作好个案跟踪分析:为了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在每个年级中选取3——4个典型合作学习小组,作好详细的个案跟踪分析,从中概括出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7、开展好教研组工作例会,集思广益,资料共享,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一方面相互沟通学习,另一方面为了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方向,从而使课题向纵深方向发展。

六、研究过程: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20

11、9——20

11、2>

本阶段认识学习和搜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文件和资料,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思想和结构流程及操作特点,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做准备。

(二)实施阶段:< 20

11、3——20

11、2>

在本阶段中,自己要根据本校创建理想课堂的特点和自己的授课特长,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小组合作意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大容量,快节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总结阶段。< 20

11、3——20

11、7>

上一篇:进村入户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基层统计报表填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