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范文

2023-09-21

基础会计范文第1篇

摘 要: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是不同的,二者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分析其差异,对于推动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企业;会计制度;对比

随着社会的完善发展,我国会计体系也不断完善,规范、科学、准确的会计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单位,无论是公立机构还是一些民间组织都离不开会计核算,离不开会计制度的有效应用,本文就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进行对比研究,为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提供支持。

1 对比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不同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相关内容记账的基础,是对单位收入与支出进行会计登记核算,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析确认的。会计基础的不同选择,对单位而言,其收入和发生支出的会计比例会存在不同,对单位会计核算有直接影响,并能够对单位工作业绩情况发生影响,影响着财务推行的效果。会计基础是一种计量标准,必须要在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下才能发生实际效果。

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行为认定的,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并做相关会计工作报告的。从这个方面讲,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采用的不同的收入,费用计量的基础。

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在会计核算中,需要以实际收到的或者是支付款项进行会计行为确认,主要是以此为依据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标准情况,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也需要根据收付实现制开展业务,只要是本期内实际发生的会计收入或者是支出的费用,无论是这种收入与支出的费用在性质上是否需要归属本期,都需要按照本期收入或者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反之。如果本期实际上未收到的相关收入,未支付相关费用,即使这些收入和费用在性质上应归属本期,但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行为手续简单,更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在会计核算中,高校不需要做过多的考虑,不需要考虑应计收入、应计费用、预算收入、预付费用等情况,但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期间内不能对收支匹配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不能根据收支匹配关系准确地计算和确定会计主体的当前收益和耗损情况。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是权责发生制。这种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对会计核算的会计行为要求是不同的。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行为是以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有本期负担为标准对本期收入和费用情况进行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实施会计核算行为要求凡是本期内实际发生并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者是已经付出,都需要作为本期款项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凡是不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即使是相关款项已经收到或者是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处理。采用债权发生制可以是对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计算出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对会计主体盈亏进行有效的计算,这与高校的会计制度是存在不同的。

2 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差异

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着差异,高校所实施的会计制度与企业也不同。高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种类型,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种类型。二者都包括的有资产、负债和收入内容,但企业会计要素有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高校会计要素中则没有,高校会计要素中有净资产、支出内容。企业会计要素中则没有。进一步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高校与企业会计要素存在最大的差异是,高校会计要素中没有所有者权益,但企业会计中则包括这个内容,高校会计把所有者权益用净资产进行代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属于公有制性质,高校是由政府建立的,高校没有具体的所有人,其所有权归属国家。另外,国家也不可能轻易就对高校进行投资,或者是转让高校的所有权,因此,高校的会计要素方面与企业会计要素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高校只能将资产扣除负债的余额称为净资产,但不能称之为所有者权益。

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高校属于非盈利性质,其以培养人才为终极目标,其经济活动与企业必定存在差别。高校的运行所追求的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会计制度方面与企业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高校会计预算不会像企业一样,保留企业会计的利润要素,高校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要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3 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存在差异

会计科目设置依据的是经济业务内容、经济管理要求及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高校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同,组织性质不同,导致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是存在差异的。

目前,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试行)》制度,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有38个,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科目有85个,后来,随着社会会计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计一级科目又增加了一部分,其科目设置更为细化,现在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多个。与高校会计科目相比,企业会计科目更为精细,更为复杂,但这些科目的有效设置,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这里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对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研究为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提供借鉴。比如,在高校会计中,净资产类会计科目设置有以下内容,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这些是企业会计科目设置中所没有的,但在企业会计所有权益类科目中,设置的有实收資本、本年利润等,是高校会计科目中所没有的。另外,对相同的业务,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科目设置也存在着不同,比如,借款贷款方面在核算中高校与企业就存在会计科目设置的差别,企业科目设置更为详细,能够更为真实的反映出负债情况,这点是需要高校会计积极借鉴的。

总之,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二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事务中的会计科目设置都存在着差异,研究二者的差异,积极发现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利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些先进要素为高校会计服务,这对于有效提升高校会计工作质量,有效节省人才培养的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玲丽.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2]孙凌峰.关于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3).

基础会计范文第2篇

目前,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得到了业界内的高度关注,相关措施和方法,需要在新理念、新标准的指导下,做出更好的完善,这样才能对一系列的特殊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ERP的提出、应用,对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而言,能够产生较好的指导效果,并且在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方案健全、效率提升、质量巩固方面,得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针对ERP开展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好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特殊性,确保在各个阶段的工作开展上,能够站在一个合理的立场来完善。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既往模式,完全表现出高度的强制性特点,而且在工作途径上极端单一,造成了两极化的工作模式。后续的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变革,需要在ERP的融合方面,需要进一步的调整。

以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部署和落实过程中,ERP的落实是必要性的举措,应充分掌握好长期发展趋势,对于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可靠性、可行性进一步的巩固。但是,由于ERP的相关标准比较突出,所以我们在各项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给出足够的依据和保障,这样才能对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更好的解决,为将来的国网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较低

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由于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很多工作的开展方面,虽然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但实际上能够得到的说服力并不高,还有可能因此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首先,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初期阶段,对于工作方案的设定,以及各个环节的衔接,包括阶段性的进步,都没有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调整,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前进,陷入到较大的困境,没有在综合发展上得到卓越的成果,最终构成的恶劣影响,开始不断的加重。其次,重视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落实,并没有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来开展,更多的情况下,完全按照个体经验来执行,再加上经验的差异性、偶然性,以至于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偏差概率有所提升。针对这样的现象,必须在未来的解决力度上,做出更好的调整,从而为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可靠性、可行性,进行更好的改正。

(二)工作人员素质薄弱

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前进,遇到的阻碍非常多,尤其是部分工作人员,未能够跟随时代发展,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良好提升。首先,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标准,正不断的改善,其目的在于确保工作本身,能够对国网企业更好的负责,减少内部的疏漏,在外部各类条件的应对和处置上,同样要从科学的思路来转变,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发展上,取得更加卓越的成果。但是,工作人员的专业学习比较放松,未能够更好的结合各项规范、标准来调整,相关工作的创新,也局限在固有的层面上,这对于团队工作效益的提升,以及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综合转变,都难以得到良好的成果。其次,工作人员素质薄弱的情况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不同岗位协作,以及相关的会计信息掌握,包括会计体系的改善等,都没有办法按照预期设想来完善,从而促使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在方向上出现了较大的错误,未来工作出现的挑战较为严峻。

二、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

现如今的会计工作开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考虑到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应坚持在自身的重视程度上进一步的提升。一般而言,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拥有明确的方向和指导,相关不足的弥补,未出现严重的漏洞,但是在自身的细节把控上,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尤其是掌握好将来的发展走向,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可靠性、可行性。建议电网企业全面实施ERP系统后,不应再拘泥于传统会计凭证类型设置,应根据本企业流程设计,灵活设置凭证类型,目前电网企业ERP系统中凭证类型大概有53种,常用的将近20种,如供应商发票、资产过账、客户凭证等等,在打印凭证设置中,可将ERP凭证类型与传统现金、银行和转账凭证进行多对一匹配,并适当扩展凭证类型范围,如单独设置物资集成、项目集成凭证等等。由此可见,重视程度提升后,对于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而言,可以产生更好的推动效果。

(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就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本身而言,会计人员素质提升,是必要性的举措和方法,而且针对全局进步,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第一,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无论是在会计能力上,还是会计态度上,亦或者是会计的协调性方面,都存在非常严格的要求,我们需要在具体工作的执行层面上,最大限度的规避同类问题反复发生,掌握好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特点,在相关工作的安排过程中,能够由此来给出更多的参考、指导。所以,针对会计人员的内部培训力度,要进一步的提升,深入掌握好培训的力度,并开展阶段性的考核、分析,这对于将来的发展、进步,能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适应能力上,同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二,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进行,必须最大限度的减少固有的缺失和漏洞现象。例如,大家在日常工作中,针对ERP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掌握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持续性,做出更加卓越的贡献。

(三)完善工作制度

与既往情况有所不同,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还要在制度上不断的完善。首先,所有的会计制度,都要与法律层面相互结合,單纯的开展企业内部惩处,并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坚持在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法律制度上严格建立、落实,可以在会计的约束性方面,得到更好的提升,并且在综合工作的部署和创新方面,不会造成新的挑战,整体上的发展空间也比较大。其次,工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应对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激励措施不断提升,引导大家在自身的工作开展上,可以按照专业性的态度和方法来执行。

三、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发展趋势

新时代来临以后,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很多不足弥补,都得到了卓越的成绩,而且发生问题的概率较低,很大程度上,促使工作的可靠性、可行性进一步提升。日后,要继续在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内涵上,做出更好的丰富,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例如,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平台建设,以及各类先进技术融合,都要在功能层面上着重的打造,这样可以在相关隐患的解决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在基础工作的审查与内部考核方面,要在不同的阶段,按照差异性的标准来完成,引导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朝着更高的标准来创新。

四、结语

我国对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是非常重视的,而且全国范围内的落实和部署,能够得到不错的成绩,很多挑战的应对,都可以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转变,未造成新的隐患。日后,应继续在ERP下国网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进行持续性的调整,在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上,做出更加卓越的成就,推动国家电网的和谐发展,为社会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作者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阳谷县供电公司)

基础会计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愈演愈烈的财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都不同程度的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有关。本文在对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主要措施,以逐步实现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措施

作者:李长春 朱 丹 郎永健

基础会计范文第4篇

一、 单选题

1、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两个方面。

A反映和核算 B核算和监督 C记账和报账 D计算和汇总

2、会计基本假设不包括()。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实物计量

3、企业应当以()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A收付实现制 B权责发生制 C会计主体假设 D实质重于形式

4、确立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会计分期 B会计主体 C持续经营 D货币计量

5、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要求。

A重要性 B谨慎性 C及时性 D可比性

6、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要求。

A重要性 B系统性 C相关性 D可靠性

7、关于会计基本假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B如果发生破产清算,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可以继续适应持续经营假设 C在我国以公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D货币计量假设要求以货币作为会计的统一计量单位

8、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是会计管理活动论,二是() A会计信息系统论 B合理合法论 C连续系统论 D记录计算论

二、 多选题

1、对会计基本体征的理解,正确的表述有()

A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B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C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D会计的基本职能为核算和监督

2、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

A权责发生制 B及时性 C历史成本 D可靠性

3、会计的本质是管理活动,它要对经济业务进行()的计算和记录

A连续 B系统 C综合 D全面

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比性,包括()要求。

A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B同一企业同一时期可比

C不同企业不同会计期间可比 D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会计的外部监督包括()

A事前监督 B事后监督 C国家监督 D社会监督

6、在权责发生制下,下列交易或事项应当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的有() A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款项在当期收到

B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款项在当期尚未收到

C当期已经实现的费用,款项在当期支付

D当期应当负担的费用,款项在当期尚未支付

7、下列可能属于会计主体的是()

A独立法人 B非法人企业 c单一企业 D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三、 判断题

1、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2、会计的一般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3、会计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凡不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都不是会计反映的内容。

4、本期支付本期已发生的费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 是相同的。

5、本月预收销货款,在权责发生制下部能作为本月收入处理。

6、单位的会计核算都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7、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8、对于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9、连续性和完整性属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基础会计范文第5篇

一、单项选择

1.( C )是会计的主要内容,是会计的基础。

A.会计分析

B.会计报告 C.会计核算

D.会计监督

2.下列不属于会计要素的是( B )。

A.所有者权益B.成本

C.资产

D.负债

3.下列经济业务中,会引起一项负债减少,而另一项负债增加的经常业务是( A )。

A.以银行借借款偿还应付账款

B. 将银行借款存入银行

C.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 D.以银行存款偿还银行借款

4.在借货记账法下,资产类账户的结构特点是(A )。

A.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余额在借方 B.贷方在增加,借方记减少,余额在贷方

C.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一般无余额

D.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一般无余额

5.当经济业务只涉及货币资金相互间的收付时,一般填制( D )。

A.转账凭证

B.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C.收款凭证

D.付款凭证

6.登记日记账的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 C)。

A.逐笔定期登记

B.定期汇总登记

C.逐日逐笔登记

D.逐日汇总登记

7.“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造成的( C)。

A.双方登记金额不一致的账项 B.一方重复记账的账项

C.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登记的入账的账项 D. 双方均尚未入账的账项 8.财产清查中发现某种材料盘亏时,在报经批准处理以前应作会计分录为( B)。

A.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B: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

C:借:管理费用 D:借: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9.下列不属于对外会计报表的是(

B)。

A.现金流量表

B.产品生产成本表

C. 资产负债表

D.利润表

10.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是和现金流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是会计核算的( D )。

A.可比性原则 B.稳健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相关性原则

11.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是( A )。

A.权责发生制

B.货币计量

C.会计主体

D.持续经营

12.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选择一种“不多计资产或收益,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所遵循的是(

A)。

A.谨慎性原则

B.配比原则

C.权责发生制原则 D.重要性原则

13.关于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B.持续经营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C.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 D.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流动负债类科目的是( D )。

A.短期借款 B.预收账款 C.应付利息 D.应付债券

15.记账凭证的编制依据是( C )。

A.会计分录 B.经济业务 C.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 D.账簿记录

二、多项选择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核算方法的有(ABD

)。

A.复式记账

B.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C.建立会计机构并配备会计人员

D.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 E.编制会计成本预算

2.下列会计等式正确的有( ABCE)。

A.资产=负债

B.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收益

C.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D.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

E.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3.按照账户的经常内容分类,下列账户中 属于资产类账户的有(CD

)。

A.财务费用

B.预提费用

C.应收账款

D.待摊费用

E.本年利润

4.下列单据中属于原始凭证的有( ABCD )。

A.借款单

B.发票

C.收料单

D.领料单

E.对账单

5.会计报表应当包括(ABCD )。 A.现金流量表

B.相关附表

C.资产负债表

D.利润表 E.财务状况变动表

三、名词解释

1.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概念:

2.资产负债表:

四、根据下列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1. 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500000元,存入存款账户。

借:银行存款

500000

贷:短期借款(银行存款)500000 2.甲产品1000件完工入库,单位成本15元。

借:库存商品(产成品)

15000

贷:生产成本

15000 3.以银行存款2000元支付罚款。 借:营业外支出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4.以银行存款支付银行贷款手续费3000元。

借:财务费用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5.用银行存款支付本季度短期借款利息55000元(其中前两个月已预提40000元) 借:财务费用

15000 预提费用

40000

贷:银行存款

55000 6.计算分配本月工资,其中生产工资45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3000元,厂部管理人员工资20000元,专设销售机构人员工资2000元。 借:生产成本

45000 制造费用

3000 管理费用

20000 营业费用(销售费用)

2000 贷:应付工资70000 7.以银行存款交纳企业所得税8000元, 借:应交税金

8000

贷:银行存款

8000 8.企业购入新设备一台,价款8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另以现金200元支付装卸搬运费。

借:固定资产

80200

贷:银行存款

80000 现金 200 9.收回销货款50000元存入银行,记账凭证及账薄中均误记为5000元,请予更正。 借:银行存款

45000 贷:应收账款

45000 10.销售产品一批,货款25000元,收到转账支票一张已送存银行。 借:银行存款

2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销售收入)

25000 11.购入材料一批,货款18000元,另有外地运费700元,均已通过银行付清。 借:材料采购

18700 贷:银行存款

基础会计范文第6篇

主 讲 人:朱继民

铜陵学院会计学系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专业来讲,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会计学的入门课程;

会计学及相关经济学科基础课程; 谋生手段之一。 

教学内容及重点:

(共58课时)

第一章

(4课时)

第二章

会计要素

(4课时) ★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4课时)

第四章

复式记账

(6课时)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2课时)

会计凭证

(4课时) ★

第七章

会计账簿

(6课时)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4课时) ★

第十章

企业会计核算实例

(14课时)

第十一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4课时)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组织

(2课时)

(另有10节实验课)

第六章

第八章

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

(4课时) 2

参考书目:

1. 陈国辉、迟旭升:《基础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葛家澍、余绪缨:《会计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

峰:《会计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人民出版社,2007。 6.李海波:《会计学原理》(新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7.王建刚、周萍华:《会计学基础》,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8.娄尔行:《基础会计》,中国财政出版社,2003.

第一章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了解会计发展的主要阶段,认识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了解会计的涵义,掌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会计方法和会计循环,并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概括地了解和认识,对会计学科体系要有粗略的了解。 重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 难点:会计的概念、职能、会计假定。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五节

会计循环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会计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而产生的

1.人类生产实践产生会计: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生产活动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为管理好生产而起作用的。

2.会计受社会环境影响:“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陈云

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等。

二、会计的发展

(一)我国会计发展过程

1.西周时代:有“司会”专管朝廷财务和税赋,对财务的收支进行“月计岁会”。

会,总和计算,岁会;计,零星计算,月计 。 2.唐宋时期:“四柱清册”的出现

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3.明清时期: “龙门账” ,将经济事项科学地分为进、缴、存、该,其关系为:进-缴=存-该

4.民国时期:

20世纪初期,从日本引进西方会计思想;

20世纪30年代,现代企业组织已有一定规模,中式会计与西方会计并存。 5.新中国会计发展:

(1)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

(2)20世纪

8、90年代:学习美国;

(3)21世纪:会计国际化。

(二)西方会计发展

1.古印度:公社“记账员”;

2.意大利:12.13世纪形成“借贷记账法”,1494年卢卡.帕乔利《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第 6

一个里程碑)

3.英国:

18、19世纪现代企业出现,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成立,会计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性专门职业和通用的商业语言。(第二个里程碑)

4.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三个里程碑)

(三)会计阶段

1.古代会计:远古至13世纪;

2.近代会计:

13、14世纪—20世纪50年代;

3.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

会计按性质:官厅会计

(政府会计)

庄园会计

(企业会计)

三、会计的概念

(一)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促使人们权衡利弊、比较得失,讲求经济效果的一种管理活动。 (北派:杨纪琬、阎达五)

(二)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 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南派:葛家澍、余绪缨)

(三)控制论:会计是以明确受托责任为目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会计准则,运用一定的专门方法,对一个实体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借以反映经济活动、参与管理决策、控制经济过程的控制系统。

(四)其他观点:艺术论、工具论。

通用定义: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 8

连续、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与监督,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活动。

P

5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目标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反映(核算)职能:货币计量、反映过去、连续全面。

(二)监督(控制)职能:强制性、连续性、完整性。

(三)其他职能:分析经济效果、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

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反映职能是前提、基础;监督职能是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二、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反映和控制的内容。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方面也即是用货币表现的经营资金的运动。 或者说,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资金: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

资金运动基本形态:

资金投入(筹集)

资金运用

资金退出

(一)制造业会计对象 (资金的运动)

(二)流通业会计的对象(资金运动)

(三)行政与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目标的含义:是对会计自身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内容、种类、时间、方式及其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

(二)受托责任观: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所有者

(委托经营)

经营者

会计(假第三者)

注册会计师(真第三者)

(三)决策有用观: 会计信息使用者

(四) 新会计准则: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前提或会计假定)

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所处的变化不定的环境作出的合理决断,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条件。

(一)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核算的范围 )

(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进行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三)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 。

(四)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是以货币价值不变,币值稳定为条件的。

二、会计基础

(一)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下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或各营利组织)

(二)收付实现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时间来确认收入或费用 。(行政、事业单位或非营利组织) 第四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

包括:

1、可靠性(真实性);

2、相关性(有用性);

3、可理解性(明晰性);

4、可比性(一致性、一贯性);

5、实质重于形式;

6、重要性;

7、谨慎性(稳健性);

8、及时性。 第五节

会计循环

一、概述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

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

二、会计核算方法

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七种方法。

三、会计循环

(起点)编制分录

登记账簿

对账

账项调整

结账

编制报表(终点) 简化:证

表 每一会计期间周而复始。

会计学及其分支

(一)会计学科特点:

应用性、实践性

(二)学科体系

会计学基础(基础会计)

财务会计(中级、高级)

财务管理(成本、管理会计)

审计学

会计电算化

其他专业会计(如:证券公司会计)

本章思考题:

1.1 从会计的发展解释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2 如何理解会计的定义,目前会计理论界有哪些观点? 1.3 什么是会计对象? 1.4 如何理解会计假设?

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分别包括哪些原则? 1.6 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会计核算有何特点? 1.7什么是会计循环?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要素的涵义内容和特点;理解、掌握会计等式及相互转化形式;使学生明确经济业务类型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重点:会计要素、会计等式 难点:会计要素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要素

第二节

会计等式

第一节

会计要素

一、会计要素的含义

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二、会计要素的内容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特征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中获得

3.资产的分类

(1)流动资产: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 待摊费用和存货等。

(2)长期投资:持有一年以上不准备随时变现的股票、债券和其他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3)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型态的资产。

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

(4)无形资产:

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可辨认) (5)其他资产:

除上述资产以外的资产。

长期待摊费用、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等。

(二)负债

1.概念: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 2.特征:

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现时义务可以是法定义务,也可以是推定义务)。

负债是基于过去交易或事项而产生的

3.负债的分类

(1)流动负债: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预提费用等。

(2)长期负债:偿还期在一年(不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

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

1.概念:所有者权益也称股东权益,是指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它在数量上等于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净资产、剩余权益) 2.特征: ■无须偿还

■企业清算时,接受清偿在负债之后 ■可分享企业税后利润 3.所有者权益分类

所有者权益按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20

等。

(1)所有者投入的资本,主要指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金) (2)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注意:有些利得和损失是计入当期损益的)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这些利得或损失在所有者权益中称为资本公积。 3.所有者权益分类

(3)留存收益 。一般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21

盈余公积:企业按照规定从净利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

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留待以后分配的利润。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合称留存收益,前者为拨定用途,后者为未拨定用途。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虽然同是企业的权益,都体现企业的资金来源,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对投资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的。

2.债权人只享有按期收回利息和债务本金的权利,而无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投资者则既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在企业清算时,负债拥有优先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则只能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返还给投资 22

者。 (四) 收入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特征:

是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流入不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收入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的分类

广义的收入还包括营业外收入(利得)。狭义收入一般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

(1)主营业务收入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正常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23

(2)其他业务收入: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

主营业务收入一般指所占比重大,比较稳定的收入。

主、副营业务可以转换。

(五)费用

1.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成本也属于费用范畴,应当在产品销售收入确认时,计入当期损益。 2.特征:

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费用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

■费用应当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3.费用的分类

生产费用(生产成本)

直接材料

24

直接人工

间接费用

营业税金、期间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

广义的费用还包括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等。

费用与成本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费用是和期间相联系的,而成本是和产品相联系的;成本要有实物承担者,而费用一般没有实物承担者。

联系:二者都反映资金的耗费,都意味着企业经济利益的减少,也都是由过去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引起或形成的。

(六) 利润

25

1.概念:是指企业在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

有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之分。

2.分类:

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加上其他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再加上投资净收益后的金额。它是狭义收入与狭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利润总额包括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净利润等于利润总额减所得税。它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配比后的结果。

三、划分会计要素的意义

■ 使会计确认和计量有了具体对象,为分类核算提供基础 ■ 为设置账户和会计科目提供了依据 ■ 为会计报表构筑了基本框架

26

第二节

会计等式

一、会计等式的含义

也称会计平衡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恒等式。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资金的占用形式和来源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资产表明企业拥有什么经济资源和多少经济资源;而权益则表明谁提供了这些经济资源,是谁对这些经济资源拥有要求权。资产和权益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在数量上一个企业的资产总额与权益总额必定相等。

即:资产=权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

该等式说明了收入、费用和利润三大会计要素的内在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因此,又 27

称之利润表等式。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该等式说明在企业经营期间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期末结转损益(利润)后,该等式又还原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资产内部一增一减;

2.资产与负债同增;

3.资产与负债同减;

4.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增;

5.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减;

6.负债内部一增一减;

28

7.所有者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8.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两种情况)

问题:企业资产被盗,会计等式平衡吗?

扩展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本章思考题

1. 什么是会计要素?有哪几项构成? 2. 简述六大会计要素的概念及基本分类。 3. 试述会计恒等式的形式及其经济含义。 4. 试述会计等式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29

第三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掌握账户的基本分类和各类账户的性质。

重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难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概念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科目

第二节

30

第一节

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

(一)会计科目的概念及设置原则

1.概念:会计科目指的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进行分类反映与监督所形成的项目名称,也就是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对会计对象做出进一步的分类,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是系统反映会计要素内容的需要

■是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

■是设置会计账户,进行会计核算的需要

3.设置原则:

全面反映会计要素内容(156)

31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既适应需要又相对稳定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会计科目应简明、适用

(二)会计科目的分类

1.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六大类。

(1)资产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经济资源的状况。

(2)负债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承担的并应偿还的全部负债的状况。

(3)共同类科目又称为资产负债共同科目,是指是在日常核算中资产负债性质不确定,它具有资产负债双重性质,既有可能反映资产、也有可能反映负债的科目。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32

(4)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用于反映所有者对企业的净资产的要求权的状况, (5)成本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成本的状况。 (6)损益类科目用于反映企业收入的取得和费用的发生的状况。 2.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分类 (1)总分类科目又称总账科目或一级科目 。 (2)明细分类科目又称明细分类账科目或子目。

(三)会计科目的级次 1.总分类科目(一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总括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原材料”、“应收账款” 等)。根据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设置 。

2.明细分类科目(

二、三级科目):

对会计要素内容进行详细分类形成的项目(如“应收账款—海宏公司” 等)。可根据会计制度规定和企业核算需要设置。

33

3.会计科目目录:P45 第二节

账户

一、账户的概念

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联系:

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因此,会计科目的内容与分类方法决定了账户的内容和分类方法,它们都被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相同。 区别: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只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没有一定的结构,而账户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构;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账户则是登记账簿这种专门方法的前提条件和环节。

34

三、账户的基本结构

1.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用来登记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那部分结构。 2.账户的简化结构(T形账户): 3.账户金额四要素:

四、账户的分类与设置

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因此会计账户的分类与会计科目的分类基本相同。

按照账户与会计要素的关系,可以将会计账户划分为六大类,即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利润类账户;

按其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分类,可以划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共同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和损益类账户六大类;

按其提供核算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把会计账户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35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一般应遵循那些原则? 2.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是什么?

3.会计科目如何分类?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4.什么叫会计账户?会计账户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5. 怎样理解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之间的关系? 6.简述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的关系。

36

第四章

复式记账

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能够认识复式记账法的概念及其原理,了解复式记账法的种类和其科学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和运用;掌握各类账户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掌握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重点: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内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难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第一节

复式记账原理

一、记账方法概述

(一)记账方法的含义:

是指根据一定的原理,按照一定的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记账符号和计量单位,借助于文字和数字记录所发生经济业务的一种技术方法。即将客观发生的经济业务登记入账所采用的方法。

37

二、记账方法的种类 1.单式记账法

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通常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记账方法。 单式记账法的不足:

1)没有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各个账户之间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不能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

2.复式记账法

(1)概念:是指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2)理论基础:

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

38

资金运动中产生的各种经济业务发生以后,起码影响会计等式中的两个会计要素(或同一会计要素中的两个项目)发生增减的变化。运用会计的方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动方面记录下来,即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法的优点:

1)需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账户体系。

2)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系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可以清晰地反映每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3)账户记录使全部账户左右双方的发生额和余额的合计数自动平衡,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不足:记账较为复杂。 第二节

借贷记账法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39

是指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产生于

12、13世纪的意大利。是各国通用商业语言。

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为“借”、“贷”二字。

■主要作用:表示“增加”或“减少”;账户中的登记方向。

借方(左方)

贷方(右方)

三、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账户结构:即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在账户中的登记方法。

(一)资产类账户结构

资产类账户期末借余=

期初借余+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40

权益类账户期末贷余=

期初贷余+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三)费用类账户的结构

(四)收入类账户的结构

(五)利润类账户的结构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借:增加

借:减少 贷:减少

贷:增加

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 —— 账户登记方向。 借贷必相等 —— 账户登记金额。

五、账户对应关系和会计分录

41

(一)会计分录的含义

经济业务在登记账户前预先确定的应记账户名称、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形式。

(二)会计分录的编制 1.编制思路:

2.教学中会计分录的内容、格式及书写要求: 3.实际工作中的会计分录:

4.会计分录的种类: (1)简单分录:“一借一贷”。

(2)复合分录:“一借多贷”,“一贷多借”和“多借多贷”。

六、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一)试算平衡的含义

根据会计等式的平衡原理,按照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完整性的技术方法。

42

(二)试算平衡的基本方法

1.发生额平衡法: 2.余额平衡法: 3.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复式记账法?我国曾经有过几种复式记账法?

2.对于不同性质的账户,¡°借¡±和¡°贷¡±是如何分别表示¡°增加¡±和¡°减少¡±的? 3.什么是会计分录?有几种类型?

4.为什么要进行试算平衡?一般由哪几种试算平衡关系? 5. 简述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43

第五章

账户的分类

本章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分类的意义及常见几种账户的特点,如:盘存账户、结算账户、跨期摊配账户、备抵附加账户、成本计算账户,等等。

44

第六章

会计凭证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了解会计凭证意义、种类和会计凭证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列方法。

重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难点:记帐凭证的内容和填列方法

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原始凭证

第三节

记账凭证

第四节

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45

第一节

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凭以记账的书面证明。审核和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也是会计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二、会计凭证的作用

提供经济活动原始资料,传递经济信息

进行会计核算的依据

是实行会计监督的依据

可用来明确经济责任,加强经济管理

三、会计凭证的种类

会计凭证按照其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分为:

原始凭证

记账凭证

46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依据。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第二节

原始凭证

一、原始凭证的种类

1.原始凭证按其取得来源不同,划分为:

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

(1)外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从外单位或个人直接取得的原始凭证。如:增值税专用发票、非增值税及小规模纳税人的发票、火车票、对外支付款项时取得的收据等。

(2)自制原始凭证是指本单位内部具体经办业务的部门和人员,在办理某项经济业务时自行填制的凭证。如:收料单、领料单、产品入库单和销货发票等。

47

2.原始凭证按其填制的手续不同,可以划分为:一次凭证、累计凭证和汇总原始凭证。 (1)一次凭证是指填制手续是一次完成的原始凭证。

(2)累计凭证是指一定时期内记载同类重复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手续是在一张凭证中多次进行才能完成的原始凭证。

(3)汇总原始凭证是根据许多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加以汇总而重新编制的凭证。如:发料凭证汇总表、工资结算汇总表及差旅费报销单。

二、原始凭证的基本内容

1.原始凭证的名称;

2.填制凭证的日期和凭证号码;

3.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及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

4.经济业务的内容;

5.经济业务的数量、计量单位、单价和金额;

48

6.接受凭证的单位名称;

7.原始凭证的附件(如与业务有关的经济合同、费用预算等)。

三、原始凭证的填制 (一)原始凭证填制的依据

1.根据经济业务的执行和完成的实际情况直接填制。如:根据实际领用的材料名称和数量填制领料单。 2.根据账簿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加以归类、整理而重新编制。如: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根据“制造费用”账户本月借方发生额,填制“制造费用分配表”。

3.根据若干张反映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定期汇总填制。如:各种汇总原始凭证等。

(二)原始凭证的填制要求

1.原始凭证的各项内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详尽地填写齐全,不得遗漏,以确保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业务真实可靠,符合实际。

2.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

3.凡填有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和小写金额必须相符。

上一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范文下一篇:家长会标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