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

2023-09-19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第1篇

摘要:分析了新时期女大学生生理、心理、思想和群体特征,概括了高校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总结了当前高校女生群体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和缺少针对性措施的现状。最后,从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公共必修课程,增加实践演练和参与环节,搞活安全教育形式,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组织女子自卫防身术培训五个方面,探索了新时期高校加强女生群体安全教育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女生群体;安全教育;对策;高校

作者简介:白泽朴(1983-),男,天津人,常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助教。(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2010-2012年度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LLSJ-14)的研究成果。

高校的安全工作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保护大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客观要求。然而,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安全防范意识差,在遇到各种安全突发事件时常常不能够正确处置。这类问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高校女生群体当中。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在文科院校中,女生已是主要人群。2009年一项调查显示,72.1%的受访大学生对所在学校的安全保障情况不满意,有71.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安全自救培训,53.9%的大学生不会使用灭火器。而在这组数据中,女大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试想:一旦发生火灾,女大学生们除了呼喊和跳楼之外还能如何应对?一旦遇到歹徒,除了哀号之外是否只能就范?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要根据她们的身心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突破安全教育的瓶颈。唯有如此,才能做好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一、女大学生的特征

1.女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在校女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至23岁之间,已基本进入身体稳定期,身体器官趋于成熟,机体功能处于最强健的阶段,但体能明显弱于男生。

2.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女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特有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其心理发育处于一个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成熟的阶段。[1]

女生情感丰富细腻,情绪体验敏感强烈。她们直觉敏锐,偏重感情,富于同情心,易受表扬的影响。但性情多变,易矜持害羞,易产生嫉妒心理,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自我评价易受环境影响。经期的任何异常都会加剧出现心理问题,如心烦意乱、敏感兴奋、情绪波动等。

3.女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当代女大学生展现出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良好风貌。她们自主意识不断强化,竞争意识进一步增强,但也呈现着一些消极特征。

因为缺乏社会阅历,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女大学生易受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袭,致使政治信仰缺失。她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推崇享乐主义,重利轻义,在学习、恋爱、就业等方面功利化倾向明显,超功利的精神追求则被严重淡化。[2]

现在的女生多是在宠爱中长大,成长中鲜有批评与挫折,导致普遍存在任性、娇气、依赖性强、心胸狭隘、易悲观消极、集体观念淡薄、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4.女大学生群体的特征

女大学生群体朝气蓬勃,体现着新时代女性的良好形象。但一些消极特征更值得关注。

女大学生群体的统一性下降,差异性提高。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青年人聚在一起,她们自发地寻找着自己的归属,催生出了众多的“小团体”,导致群体松散。女生群体的集体荣誉感淡化,群体的向心力不够,积极性和效率下降。集体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社会懈怠效应”增强,个体心理间对抗性加剧,易爆发群体内冲突。

二、高校加强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环境背景

1.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转型期当中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都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大学校园。

随着办学理念的转变,高校自身也在主动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社会环境对高校的影响愈发增强。加之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性别歧视严重,使女大学生的浮躁情绪和挫败心理不断强化,为校园稳定和女生身心安全埋下了隐患。

2.学校环境

当前我国高校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近年来高校安全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大部分事故不属“天灾”,而为“人祸”。[3]

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破损的仪器设备、宿舍器具不能及时修缮,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随着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管理更为混乱、复杂,监管措施落不到实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极易引发食物中毒、校内盗窃、宿舍火灾等安全事件。而高校往往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堵窟窿”。

另外,一些客观因素也增加了维护校园安全的压力。高校周围遍布网吧、小摊、日租房、小饭馆,虽经整顿但成效并不显著,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高校周边的治安环境。随着社会化运作,校内宾馆、食堂、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对社会开放,校外人员的涌入给高校正常秩序带来了威胁,增加了校内治安案件和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成本。

三、当前高校女生群体安全教育的现状

1.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培养强烈的安全意识能够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虽然大部分高校已经注意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却很少像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日常教育体系。即使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也只是停留在“坐教室看黑板”的层面上,缺少必要的动手演练和实践操作环节。这样的安全教育无异于纸上谈兵。

2.缺少对于女生群体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属于“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情形。在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上没有根据男女生及其群体特点分别进行设计。尤其是在诸如心理卫生等性别差异性较大的领域,课程安排没有体现出男女差异。即使体现出了女生特点,也会因为缺少对于女生群体特征的正确认识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高校女生群体的安全教育对策

1.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列入公共必修课程

知识传授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高度重视。教务部门要牵头开设安全教育必修课。在内容上,应包含以下八个方面:公共安全、防盗、消防、交通、网络安全、防抢劫、防诈骗、防性侵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各类突发事件下的求生技能和避免人身财产损失的基本常识。

安全教育课程还要与普法和“两课”教学紧密结合。增加法律常识,能够使学生规范自身行为,也有助于其依据法律同违法行为做斗争。通过学习“两课”,可以增强政治上的敏锐性,从我做起确保国家安全稳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淡化应试色彩,安全教育课程应以开卷考试为宜,辅以课堂表现、出勤率等指标。

在女生为主的学院,为了增强女生群体的安全防范意识,要充分利用女生情感丰富、情绪体验深刻的特点,增加案例分析。借助大量图片、视频材料,深入剖析悲剧的成因和后果,总结教训,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增加实践演练和参与环节

作为实践性学科,要使安全意识发挥实效,就必须增加体验环节。高校要结合常见安全事故设计演练内容,并就地取材模拟灾害现场。可利用操场、宿舍楼、教学楼、学生食堂等场所进行灭火、逃生、溺水、触电以及食物中毒等应急预案演练。女生存在着胆小、动手能力差、遇事慌张的问题,因此此类演练对于女生更为必要,要做到人人参与。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可以成立女子联防小分队,负责校内一定区域的治安管理工作。这样,不仅有利于女大学生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卫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其主人翁意识。

3.搞活安全教育的形式

安全教育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

安全宣传要善于利用校内安全事件,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具说服力。要充分利用校内网络、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也可以通过办黑板报、张贴宣传画、签名留言、开设模拟法庭、举办讲座、印发安全手册、观看安全纪录片、拍摄安全常识短片、举办主题竞赛或趣味运动会等形式开展,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更多学生,尤其是女生乐于参与进来。

高校还应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消防队、旁听法院审判、参加宣判大会等获取直观的印象。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召开座谈会或撰写观后感,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心得,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4.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日常管理和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必将有助于整体教育效果的提升。日常管理中,要注重对特殊人群(经济或学业困难、身体疾患、单亲、孤儿)的关注,要采取措施帮助其渡过难关,并扭转其不良心态,减轻负面情绪。在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理性思考能力,并不断教育、感化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灵,这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针对女生特点,系统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和心理调节的简单方法,使女生们增强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能力。[4]充分发挥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寻求心理疏导,并把心理咨询视为个人保健的重要一环。

对于大一女生要积极引导。在报到之初即开展入学教育,举办校规校纪、成人成才讲座,使学生尽快完成角色定位。召开班会、宿舍会,加强相互了解。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试,做好隐患排查工作。高年级学生面对恋爱、就业等问题,心理困惑较多,要注意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建立心理疾病预防体系,做到早发现、早关注,防患于未然。

建立健全校—家—社心理健康互动合作制,由高校、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心理问题专业性强,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家庭和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校要及时与心理异常女生的家长沟通信息,并借助社会力量协助做好心理保健工作。

5.组织女子自卫防身术培训

自卫防身术是一种抗暴御侮的搏击技能。虽然我国一些高校开设了类似课程,但依旧方兴未艾。

出于对学生的责任,高校应投入经费开设女子自卫防身术培训课程。做好前期宣传并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包括三大部分:理论知识、暴力防范技能和身心素质。理论知识部分应包括格斗理论、暴力防范知识、犯罪心理、人体解剖知识、健身知识;暴力防范技能应包括身体格斗技能(远、近战技术、贴身格斗、特殊格斗、地面战)和非身体防范技能(防身器及语言的运用);身心素质则包括心理素质(一般包括果敢性、自尊、自信心以及自我效能等)和身体素质(力量、速度及灵敏度)。[5]

参考文献:

[1]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晓芸,赵兴宏.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3).

[3]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9).

[4]章姗姗.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J].科技信息,2009,(23).

[5]叶孙岳,等.普通高校女子自卫防身课程设计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责任编辑:麻剑飞)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第2篇

摘 要:高校安全管理是学校进行正常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这就对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高校在原来安全管理模式上大胆积极创新,应用信息化技术使管理模式更加快捷高效,总结出适合现状的管理模式。文章根据作者多年来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上的经验和总结,针对现在学校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安全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进行探讨,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可以共同交流探索。

关键词:高校;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大高校在办学规模上快速发展,有的学校在异地增加分校办学,使得高校的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加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学生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受网络信息的影响,原来的学校安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在的工作条件,不能满足高校在新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继续应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工作上具体表现为管理程序复杂繁琐,管理内容杂乱等现象,对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安全管理问题的情况对学校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提出适合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方案。高校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模式是针对每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活动而形成管理系统,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以做到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化技术让管理模式更加快捷高效,總结出适合现状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根据现在高校在学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信息资料管理不协调、管理标准水平不高、信息数据库规模大小不统一以及系统管理人员在专业操作上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对高校安全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在工作方法上进行探索。

一、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的主要意义

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当中的主要应用是借助于现代化网络技术来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安全管理保卫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建设中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对学校信息安全的保卫工作,能够让校园的信息安全得到保障。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也得到了进步,现代化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能够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带来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目前,在我国高校安全保卫科部门中,信息化管理还相对落后,有很多的高校保卫部门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安全管理网站,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自身对于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意识也没有跟随时代的脚步,都是属于较为落后的。

除此之外,我国诸多高校安全保卫部门还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学校内部治安管理,政治保卫,消防管理以及学生安全教育等多种教育服务工作。当前,我国高校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大多还没有被纳入编制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调查,我国诸多高校中安全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没有达到常住校内人口的3%,这种情况的出现,会让我国高校中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人员不足等诸多问题。正是因为高校内部保卫人员的缺少,才在一定程度上让高校安全管理很难得到开展,高校保卫部门的各项服务工作其实是较为繁多的,事情较多,事件较繁杂。所以,高校领导人员必须要坚持以科学的力量,主动的去更新思想理念,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现代化网络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得到改善,要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要推动安全保卫工作的信息化,科技化,智能化等方面的完善,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去实现高校保卫工作顺利开展以及效率上的提升。让信息化管理服务于高校安全管理,让其为我国诸多高校搭建一个优质的安全教育系统,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方便,更为快捷,更为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

二、完善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体系

(一)分层次的建立健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与手段

信息化管理体系规划在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校安全体系建立的,主要的目的是识别安全问题所在,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安全管理的内容以及安全管理的范围,建立完善高校安全管理组织管理机制,完善机制必须要从高校管理和技术这两个方面去分析。其中分层次信息化管理规划在这两个环节的安全管理防范中,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可靠,完整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体系。以下将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过程分为七个环节。第一:识别保护对象。识别保护对象主要是识别高校当前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要分析这些风险的所在点和原因,然后再将所分析出的结果引入进高校安全管理体系规划当中。第二:完善高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高校安全管理组织的成员必须要由专业人员来挑选,还要将各个层面的人员都进行合理的培训分配,要从IT,行政,管理,保卫等部门选取人员来担任这一主要职位。第三:完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机制。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是能够形成文件资料形式的工作条例,要制定出校内各个岗位之间明确的具体责任和需要承担的义务、服务等,将工作职责分清楚能够确保高校各岗位员工在工作上的运行效率。第四:将高校安全管理归纳进校内建设规划,要充分了解到高校建设项目,比如教学楼,食堂等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看其建设是否会影响到高校安全管理规划,若是在建设过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那么,就必须要将安全管理规划进高校建设规划当中。第五: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待现有的高校安全管理预防措施,充分了解高校自身的安全管理措施,并且要在一定程度上去预估所能产生的作用。第六:必须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高校安全管理,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忘记长远的考虑,因为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第七:将传统技术充分结合在现代化信息管理安全技术当中,这样能够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还能让安全管理得到改善。

(二)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框架的主要内容

上面所描述的规划信息化在高校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步骤从组织,管理到技术等方面全面考虑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完善高校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要提高师生对信息化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高校整体教学工作中不能为了提高暂时的教学效率而放弃了信息化安全管理,要把管理目光放长远,从大局出发。要对学校教学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其中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可以详细的分为三个方面。安全组织体系。其能够确保高校信息安全工作得到落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决策,管理,运营以及应用的实际作用发挥出来。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是整个高校安全管理体系实际运行的重要保障,其最为基本的框架包含了安全制度的建立,运营工作条例的建立以及高校应急机制的完善和评审机制的建立等。高校信息化安全技术体系。信息化安全技术体系是保障高校信息资源以及应用系统不受外部任何形式的病毒攻击,其主要的基本框架式由系统层安全技术和网络层安全技术组成。其中系统层安全技术主要包含了高校内部数据库安全的保护,校内数据备份以及恢复和相关人员身份验证等功能;网络层安全技术主要是包含了对外来病毒的防范进入的检测,防火墙的运行等方面。

三、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当中的问题成因

(一)高校安全管理方面的不足

高校安全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诸多高校内部网络都存在很大的管理问题。据不完全统计调查,高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也是校内网络安全风险的主要问题来源。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校内网络设计的不规范,漏洞百出,在校内人员使用网络时有可能会因为某些网络陷阱,错误代码等原因,让其运用网络进入到不该进入的网站、页面等。此外还有很多的校内网络内部用户充分使用自己对信息网络的了解去随意的改动网络数据,让学校的网络受到损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受到网络损害而不能及时的保护,导致学校信息丢失等。虽然我国诸多高校中没有很多的机密文件,但是某种非法访问也在某种程度上严重的破坏了信息化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秩序,这种情况的出现所引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根据相关不完全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校中所出现的安全问题有70%都是来自于校内的内部网络使用人员,还有很多校内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相关人员的同意擅自对校内信息进行改动或者删除,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就是校外有人充分利用校内人员采取内外勾结的方式对高校安全管理系统进行破坏,让高校中诸多信息丢失等。

(二)高校安全管理技术较为落后

因为当前我国诸多高校校园网都是运用共享网络结构模式,网络用户和主机之间,用户和用户之间都是通过网络相连接的校内网络传输线路大多都是由双绞线线路和光纤线路所构成的。校园网络所覆盖的范围越大,那么网络的线路也会越多,其所覆盖的网络区域也会越广泛。这种形式的网络结构的本质特征也是构成校园网络安全问题的必要基础,在实际中所出现的网络病毒,校园网络受到黑客袭击以及用户的隐私曝光等问题,都是因为校园网络所受到的破坏,从而致使使用校内网络用户遭到相关的网络袭击。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网络计算机用户都是采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因为这个系统有一定程度上的缺点,所以其自身在防御病毒的能力上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网络中所附带的病毒破坏系统安全。高校各部门学院做出属于自己学院的网站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大多都是技术水平较低的网站,其安全性相对较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会给那些入侵者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除此之外,我国高校内部所使用的网校园网络都是由校园网络中心服务器所扩散出来的,高校网络中心服务器基本都是使用的Windows2003作为主机操作系统,这种操作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其预防能力和抗入侵能力是相对较弱的,没有固定强悍的杀毒和防御系统,要想将病毒或者是入侵病毒解决掉,就必须要让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将网络中心的服务器换成IIS讓其作为校内网络的Web服务器,然后再将sql server作为校内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系统服务器,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高校网络的安全程度提升,从而高校信息资料安全得到保障。

四、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的优化探索

(一)完善信息化安全管理系统和教学信息协调

要完成并做好高校安全管理系统和教学信息协调工作,要求高校在管理技术上和行政机构上做出优化措施。行政机构上要化繁为简,为高校安全管理系统和学校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各行政部门之间在协调工作上要由专门的工作部门统一指导,在协调工作的各个环节要有系统具体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完成工作任务,既要有大方向又得有小目标。在技术上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方法,提高系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障信息管理系统的稳定性。

(二)全面提高信息化安全管理认识

现在高校学校的管理基层在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忽略安全管理的工作,对学校上级管理部门所提出的安全管理方案的实施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没有全面、充分的认识到安全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出现。因此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对信息化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不能为了提高暂时的教学效率而放弃了信息化安全管理,要把管理目光放长远,从大局出发。对学校教学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各个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其重要性的认识。把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关系学校一流大学建设上的战略高度来把握、来布置工作,抓好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

(三)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管理制度的健全

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上无论是网络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在工作中都要做到明确安全责任,建立责任追查制度,从学校层面将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切实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形成追责、补救机制。因为没有责任人就有安全漏洞,所以必须明确责任人和事故处置办法,以此整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在管理制度上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快捷,管理程序大大简化,安全管理部门和学校二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可以在保证快捷的前提下,做到真实准确。信息化安全管理体制在建设中要时刻做到以学生为本,并且服务于全体学生,实现安全信息互通,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实时高效、个性化、全方位的管理服务,并全面实现了校园安全信息化系统。

(四)加强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管理不仅需要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安全管理意识、知识,还要对信息化管理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做到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精通。这就要求高校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迫在眉睫。培训要让学习人员学到先进的管理方法,技能和系统管理工作思想,掌握并能在工作中应用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只有真正在工作人员上做到计算机技术的熟练应用,才能更好的在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信息化。

(五)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是把双刃剑,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要对网络宣传工作格外的关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是国家战略,也是学校的战略,办学重要的支撑,做好网路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更是广大师生的愿望,希望引起大家高度重视。学校将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快管理队伍的建设,人才专业队伍的建设,推动学校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纵深发展。首先要善于利用网络进行正面的宣传,增加正能量,对学校的办学亮点、特色进行宣传,对炒作和诽谤要及时地处理、回击。要牢牢地掌握网络话语权,探索网络舆情引导管理新模式,及时发现处理网上的不良信息,主动加强与网信部门、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建立健全舆情沟通协作机制。其次校园网络已经成为教学、科研、办公等主要教学活动的支撑平台,是正常办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平台,重要性不亚于课室和实验室。加强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学校教学秩序正常运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面对突发事件,必须尽一切可能快速地恢复,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并且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方案,明确应急处置的流程、权限、落实应急响应技术队伍,强化技能训练,开展网络防范应急演练,提高网络应急处置能力。

五、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大发展趋势下,高校安全管理系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信息化安全管理中要加强在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水平,一方面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构建信息化平台保安全,科学论证、统筹考虑学校安全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另一方面加强和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网络系统建设,加强对学生信息的掌控能力,提高信息化的水平和质量。才会为学生提供更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最优的发挥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便利,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必舜.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03):228-229.

[2]朱海波.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04):76-78.

[3]王萍,王智新.高校安全管理重要性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6):164+182.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快速,人们对于体育事业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下,教育改革也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排球教育仍然达不到理想的速度。本文分析了排球教学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旨在推进我国高校排球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问题;对策

排球运动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排球具有其娱乐性、观赏性、休闲性,所以受到了我国学生的喜爱。然而,目前高校排球教学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说,我国需要增大整改力度,落实好教育部有关排球教学的方针政策,促进排球教学又快又好发展。

一、高校排球教学现状

(一)排球教育体系的现状

以学科领域的角度看,我国高校排球的教学体系单一,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高校进行排球教学时通常以专业技术教育为主要目标,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人才的发展需求[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体育教育的科学性逐渐提高,排球教学也发展飞快,其窘迫的状况也在逐步改观。同时,排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其健身体育的属性逐渐超越竞技体育的属性,成为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体育运动。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排球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的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出排球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排球教师队伍的现状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当前我国高校的排球教学队伍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排球教师整体水平较低,据资料显示,当前我国高校的排球教师大多是本科毕业,对排球了解不够精通;第二,教师队伍年轻化[2]。作为一名教师,教龄即代表着老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而排球老师整体趋于年轻,只能开展排球的基础教育,但是在促进学科发展的方向上略显欠缺;第三,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协调,这和教师队伍年轻化有一定的关联,需要调整队伍结构,针对不同的岗位,层次配置。

二、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高校的排球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针对排球的一些动作和战术进行训练,比如对球、传球、垫球等动作的讲解,以及对各球员的不同职责的讲述,这些内容构成了多年来排球教学的主体,而且教学过程较为死板,没有趣味性,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对于排球的兴趣热爱大大降低,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还存在着排球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起步较晚有关,另外近年来高校大幅扩招,学生人数激增,也造成了老师的严重不足[3]。师资不足,导致排球课程课时不足,教师年轻化,缺少丰富的教学经验,都使得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下滑,影响着我国学生的整体排球素养。

(三)缺乏安全防护意识

排球是典型的竞技体育的一种,对抗性强,动作技巧要求高,速度快,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只有经过足够的基础训练,当学生的四肢和腰部力量达到要求时才能开展排球的学习。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不注重学生的锻炼,对于运动中的受伤等突发状况没有充分的处置预案,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我国排球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排球教学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与国外教学方法相结合,借鉴其可取之处。比如成立体育社团、排球俱乐部,适当的组织一些有趣的排球比赛,提高排球的趣味性、娱乐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去,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另外,学校要给学生塑造正确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了解学习排球的意义,改变学生的抵触心理。

(二)增强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的专業素养和道德品质,是教学质量好坏与否的关键因素。老师的水平足够高,才能高质量的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排球目前在我国的教学体制里,属于公共选修课的一种,不是学生的主修课程,所以学校往往忽略了排球的重要性,进而在教师的职业水平上有所放松。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时对老师进行培训,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三)合理制定防护对策

训练中受伤,一是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三是会影响课程的进度。所以说,开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关键环节就是做好学生的防护工作。学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守则,主要包括排球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安全隐患、发生肢体损伤的救助措施等内容,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让学生掌握较好的安全技能,减少安全问题的发生。只有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排球的学习中,大幅度提高排球水平。

参考文献:

[1]董宁.影响高校开设气排球选项课的因素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J].才智,2019 (09):10.

[2]成向荣,于健.“健康中国”背景下探究高校气排球课程的教学改革[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11):31-33.

[3]柯强.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2):151-152.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第4篇

[摘 要]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主流,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的基石。在全球化境域下国家安全遭遇严峻挑战。维护国家安全,理应成为全体国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政治意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亟需创新。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安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

[文献标识码]A

[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开始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了当今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就从生命安全教育的视角出发,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具体实施策略和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希望能够为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 生命安全

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体育课程的很多内容都是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学生生命健康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安全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推进,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问题,开始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了当今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就从生命安全教育的视角出发,对我国高校体育改革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生命安全教育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长期缺位,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并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生命安全意识淡薄、生命安全认知不足、生存技能缺失以及缺乏应对安全危机的意志品质等等,从而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而追根究底,之所以会造成上述的状况,其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高校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的生命安全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缺少一个良好的环境所造成的。而要改变上述的这种状况,就需要从问题的根源入手,真正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范畴,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切实落实,来促进学生生命安全素养的提升。由此可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中的科学融入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体育任课教师所开展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因此,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就要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并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设计。

在科学设计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并将其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素质与技能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对于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并了解体育技能与自救之间的关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二是,结合“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健身运动技能和方法,积累良好的体育运动体验;三是,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各种主题融入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感悟来提升学生的自救能力和心理素质。

(二)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计划中的科学融入

只有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机会,才能够确保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切实实施。为了将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的融入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之中,任课教师可以采用在每次教学中适当穿插一定的时间,如,每次课10-15分钟,或者是定期抽出整堂课进行教学的方式,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确保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长期、系统、有计划、有步骤的渗透和实施。

(三)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的科学融入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确保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有效融入的关键环节。在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应注意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专项来有针对性的组织不同的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并注意采用情境模拟和运动处方相结合地方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素质和心理素质。

三、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生命安全教育要注意综合培养学生应对安全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重点培养,以尽可能的避免教育空洞说教和形式化的问题。

其次,由于受高校师资队伍状况和课时安排状况的限制,很多高校很难构建其门类齐全、内容完整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这种情况,任课教师应在全面了解本校教育教学实际的前提下,将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最后,要注意任课教师生命安全素养和生命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生命安全教育实际上是一门交叉课程,在目前我国高校中,很少有学校配备了专业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体育任课教师来兼任的。虽然说,这部分体育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专业运动水平和专业知识结构,但是在生命安全知识、生命安全素养等方面却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确保生命安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高效实施和推进,学校就应该积极的通过定期培训、鼓励自学、制定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来促进教师生命安全素养和生命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帆,杨雪芹,牟少华,路丁.生命安全诉求下学校体育运动教育的价值[J].体育学刊.2012(01).

[2] 鲁国斌,王迪.生命安全教育:学校体育的诉求与契合[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03).

高校安全教育学习范文第6篇

摘 要: 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开始自主自立的大学生活,其生活的自由程度及活动圈子越来越大,接触的人和事物也越来越复杂,并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为人处世还处在幼稚阶段,因此面对丰富的大学生活,容易产生很多安全问题。高校辅导员应当做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指引学生正确地对待大学生活,顺利地从幼稚向成熟过渡。

关键词: 大学生活 大学安全教育 学生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针对大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防护、安全事件处理、安全心理教育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与安全心理,增强大学阶段的学生安全防护与处理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及自主支配时间的充裕,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充实自己,而这种模式加大了大学阶段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由于大学生已经是成人,并且大学生自主时间比较多,辅导员无法二十四小时陪伴,故大学安全教育对于防范大学安全问题的出现有着良好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研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有现实的意义。

1.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研究

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对于法律知识和道德判断有一定的认识,加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所以高校往往给予大学生比较多的自主学习生活时间。但由于大学生思想判断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对事务的处理有时比较偏激,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导和诱惑,而产生许多的安全问题。在大学生安全管理过程中,由于高校部分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或者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对于管理过程中的许多安全问题有待研究。

1.1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潜在问题。

进入大学后,高校辅导员和相关学生工作人员会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指引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大学生活,处理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但要完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大学生活逐渐深入以后,学生与学生或者与教师的交往越来越深,由于思想观念或者是生活习惯的不同,矛盾逐渐产生。此时学生由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缺失,往往会造成比较多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导致矛盾激化,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针锋相对或者是冷战的情况,由于时间的积累,矛盾的扩大,最终导致大学生之间出现伤人事件,安全问题由此产生。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向往及对于自我认可的追求,很多学生违背校园管理的规定,进入社会不良场所或者接触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在受到诱惑或者不良指引以后,导致伤害家人朋友甚至危害社会,触犯法律的事情发生。这类事件由于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1.2互联网安全问题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

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基本普及互联网。大学生在接受多年教育以后,一方面对于科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另一方面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非常强,互联网技术对于大学生来说早已熟练掌握。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加之现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接触网络中的任何信息,这对于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大学生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观念,对于信息的分析及判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进而形成偏激的思想或者作出偏激的行为,导致安全问题的发生。而网络安全及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指导工作只能通过安全教育进行提前指导与预防,现实的管理工作比较困难,加强互联网安全问题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1.3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亟待重视。

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严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部分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10%,最严重的已占1%。因为心理问题而造成休学、退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而某些反常或恶性的安全事件更凸显心理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由于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潜在性等特点,因此提前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安全问题往往比较难以控制或者预防。因此,对于学生安全工作,高校的辅导员仍然需要从教育入手,预防为主,将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作为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重点抓。

2.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关系到我国未来的长久发展,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技术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高度重视。而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安全教育作为头等任务,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有效开展。

2.1思想道德教育常抓不懈。

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辅导员的首要工作,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首要课程。在大学学生管理工作中除了必要的思想道德课程的教学以外,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还包括班会课的开展、学生教育活动的组织及优秀学生表彰等,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形成成熟的认知观、价值观,并以之约束学生的自我行为,实现思想教育的效果,防止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偏激行为产生,出现安全问题。

2.2日常安全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修课。

由辅导员和大学后勤安保部门合作的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升其安全防护技能以及事故处理能力。日常安全是大学生生活安全的基础,包含生活安全、活动安全、财务安全、交通安全等各个方面。在安全教育开展过程中,除了必要的安全知识与防护技能的教育外,高校还应通过案例讲解、海报宣传等活动,不断根据社会和大学校园的变化更新安全教育的内容,使得学生掌握最新的安全知识,在生活中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2.3法制安全教育不可或缺。

由于国家在校园内进行法制知识的普及,因此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生活时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知道最基本的法律规定,并良好遵守。但是随着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完善的法制安全教育越来越重要。

法制安全教育可以采用班会课形式,或者是法律教育片收看、专家讲座、校园法律活动周活动等形式开展,从最基本的法制安全教育到大学生犯罪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

2.4心理辅导与咨询为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提供保障。

现阶段,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大学校园内配备了专门的心理教育工作室,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教育课,并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健康心智。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辅导员往往根据心理教师的指导,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课程,同时关注学生的现状,及时发现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情绪问题,做好必要的防范措施。

3.有效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

根据对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内容及高校的相关举措,文章通过研究,对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举措做进一步分析,使研究有利于强化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

3.1实行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保障安全教育的实施效果。

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从重点方面把握学生工作的内容,同时从细节着手,完善学生工作。由于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大学辅导员一方面能够合理地安排各项工作,有序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能够在责任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动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出必要的指导,纠正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因此,精细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保障,保证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实施,使得安全教育效果发挥出来。

3.2建立学生骨干队伍,让学生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建立专门的骨干队伍进行安全教育的落实工作。一方面,让骨干队伍成为学生的通信员,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有针对性地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更新。另一方面,指导骨干学生对于自己身边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学生之间信息的传播,将安全教育更深化,增强安全教育的效果。

3.3辅导员自身安全教育水平的提升。

大学辅导员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也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指导教师,因此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关系到大学生安全教育开展的效果。在安全教育开展之前及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要与高校的专业部门合作,例如后勤安全部门、心理健康咨询处等等,来加强安全教育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通过培训班、辅导员沙龙等活动形式,丰富自己在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并学习其他辅导员老师安全教育的经验,不断地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4.结语

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安全教育工作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为大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护技能并形成健康的心理,防止安全事件的产生。在高校安全教育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促进安全教育工作的展开;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效果,大学辅导员可以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专门的学生骨干队伍,让学生自己成为安全教育的主体,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路长胜.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243-243.

[2]林桂红.浅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5):140-143.

[3]盛新宇.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研究分析[J].管理观察,2013,(8):83-84.

上一篇:高三数学教师年度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大班毕业典礼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