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

2023-09-22

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第1篇

1 注意物理知识构建的有效性

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和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 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变化。“顺应”是认知结构的更新或重建, 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不能为原有的模式所容纳, 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 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提高物理知识构建的有效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可操作实验很多, 不管实验的难易, 都要精心准备, 哪怕是最简单的小实验, 也结合学生实际条件, 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物理是一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科学, 有些问题实际动手做一做, 比空洞的说教更有用;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例如在进行完光学的教学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潜望镜, 在电学教学完成后, 可以让学生课下自行设计门铃。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 并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当然, 除在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进入角色, 是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有效学习;同时还要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 教师是否为学生的建构物理知识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2) 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3) 学生能否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 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 解决有关的问题。

(4) 学生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5) 学生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

(6) 学生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7) 教学是否使学生获得对物理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与情感。

我们教后更应该走下讲台, 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傲气, 与学生达成平等帮扶关系, 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2 注意教学流程设计的探究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 或听教师讲授之后, 学生能够记住约20%的内容;学生对他们看到的实物现象能够记住约30%的内容;如果又听又看到实物现象, 能够记住约60%的内容;如果是学生亲自探究过的, 则能记住约90%的内容。这说明“探究式”教学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

对一个物理概念的认识, 一般需经三个阶段: (1) 感性的具体; (2) 理性的抽象; (3) 理性的具体。每讲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 总是首先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具体物理现象, 物理实例或做一些物理实验, 使学生产生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再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比较, 抽象出本质属性, 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经过演绎的练习, 使物理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 实现应用所学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问题。

物理规律是建立在物理概念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物理知识, 它反映了物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是物理知识的核心。物理规律的教学是物理现象教学和物理概念教学的归宿, 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物理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它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特殊认识与一般认识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简单的规律要经过数次反复来掌握, 复杂的规律则要经过几个阶段的学习才能掌握。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 要本着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这样的原则。

总结这几年来的教学研究成果,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基本流程为:

(1) 创设物理情景、展示物理事实, 启发性地引出问题,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自学, 适时适当地给予个别指点, 提出假设, 进行实验预测。

(3) 分析问题, 进行方法的指导, 制订计划, 让学生选择器材, 设计实验。

(4) 教师精心组织, 严格要求, 学生进行实验, 收集实验数据。

(5) 教师适时启发、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得出实验的结论。

(6) 紧扣目标, 精讲精析例题, 反思结果, 总结经验。

(7) 组织讨论, 积极表扬, 鼓励学生大胆争论, 尝试用物理语言来表达。

这七个环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他们求异创新, 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而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还能促进其开放思维, 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的教后反思也要紧紧围绕这七个环节展开。

3 注意教学方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物理成绩与本学科的兴趣呈高度正相关,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 不以学习为负担, 而以学习为享受, 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好与差,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 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 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 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因此,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关键。

3.1 要重视导入

每章都有精彩的导入, 旨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有的浅显易懂、幽默风趣, 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物理学习;有的高度概括, 从科学技术的现代应用开始, 启发学生思考;有的则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 指导学生从不起眼的小事思考物理学的问题;有的导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则从物理学史的角度将学生引入课堂。教材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 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这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 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 物理学对社会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同时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 乐于探究, 注意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 注重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3.2 要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 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甚至实验记录的表格, 都是预先设定好的, 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就是了, 这极不利于能力发展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我们认为, 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 完全可以让学生拿说明书去看, 实验目的、原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去找, 实验步骤完全可以让学生按实验目的去摸索, 实验表格完全可以让学生按需要去建立, 实验结果完全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去感悟和验证。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一定要改变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习惯, 在实验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允许学生失败, 要给学生的实验探究留下最大的空间。

现有的教材把实验分为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 根据现在大部分学校的条件, 许多演示实验完全可以改为学生实验,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实验的时间。对那些还没条件改为学生实验的演示实验, 也可以让有意愿的学生来演示, 以此来增加主动参与实验的机会。

教后反思要反思课堂环境条件 (或是课堂氛围) 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 教师激情是否高涨, 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同时, 还要反思教学手段利用得如何, 课堂结构布局得如何, 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构建得如何等。

4 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需要、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 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 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

(1) 用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上语言应当准确、生动、感人, 要能唤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情感。教师还必须掌握课堂肢体语言的艺术:眼睛是沟通师生心灵的窗户, 教师的目光和眼神, 应是自然亲切的, 饱含着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教师的面孔, 要做到端庄中有微笑, 严肃中有柔和……这些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唤起他们学习的情感。

(2) 用媒体技术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学内容经过媒体技术的加工与提炼, 学生容易记忆与系统掌握, 能激发兴趣。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 活跃思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教学效果。

(3) 用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情感, 根据物理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强化内驱力, 增强自制力,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4) 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激发学习的责任感。要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认真学习, 单靠培养学习兴趣是不够的, 要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激发学习的责任感。运用课后的“阅读材料”、“科学漫步”, 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 伟大的发现、科技新成就等, 使学生既开阔了眼界, 又受到了教育。

教后, 我们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 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正确的学习动机, 是否唤醒他们的情感, 促进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

总之, 物理教师应积极认真学习、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 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让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 真正成为把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让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 能成功实现让学生获取知识, 更能成功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还能成功兼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发展;让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 既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还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阐述了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对新课程物理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

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第2篇

“把握重点”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清、内容泛化、结构混乱均与教学重点把握不准确密切相关。然而,在相关文献中,对教学重点的理论研究甚少。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凭借经验确定教学的重点,对为什么这样确定无法说清。教学重点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存在,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确定,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能够使教学的基本逻辑更为清晰,也能为教师确定教学重点提供基本的思路与方法。
一、教学重点的基本内涵

“重点”指“同类事物中重要的或主要的”。理解重点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重要的或主要的”,即在事物中存在与发展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部分;二是“同类事物中”,重点只能针对同一个对象,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而言,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教学重点可以理解为在实现教学目标活动中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部分。这一理解表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学重点具有逻辑性、相对性与目标性三个特点。

(一)教学重点具有逻辑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逻辑展开过程。教师、学生、知识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三个要素的内在关系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其基本关系表现为:教的逻辑是教学逻辑在课堂教学行为中的实然表现,是外显的教学逻辑;学的逻辑是教学逻辑中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的维度;学科逻辑则是考虑知识自身生成规律的维度。后两者内隐于教的逻辑背后,却是教师形成教的逻辑的前提。

教学的基本逻辑在于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转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引导,促进学生学习展开,实现学习发展。在这一逻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等均是以此为前提展开。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具有逻辑性的,是知识难度、理解能力与方式、学习动机与兴趣之间的统一。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要么是把握不住知识的内在结构,要么是理解能力不足或方式不当,要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问题是制约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从逻辑上看,教学重点是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必然存在的逻辑重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二)教学重点具有相对性

有学者认为,“教学重点是指在所教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后续知识的学习理解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些知识点”。这种理解虽看到了知识理解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但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与方式、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影响,较为片面。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教师、学生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既可能是知识的特点,如语文的符号化、数学的逻辑性给学生理解知识造成了困难,也可能是学生理解能力发展不足或理解方式不当,还可能是学生对某个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这些原因使教学重点需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它需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科、情境具体确定,是在教师、学生与内容的关系中产生,并非固定于某一个方面。

(三)教学重点具有目标性

教学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首先需要参照的是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与单元目标,进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最后确定教学环节目标,它们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统一体。在这统一体的不同层次中,课程目标、学段目标与单元目标具有官方性质,是不可更改的,它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自由只能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环节目标之中,而教学重点则蕴含在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目标之中。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学段与单元目标来看,“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依据这一前提,结合课文所在单元的内容特点,教师可以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在“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判断并认同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与紧凑性”。具体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则可以依据课文目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教学条件等相关因素进行具体设定。
二、教学重点的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是引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关键性、决定性之点,它从学生、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中产生,这一基本认识为我们确定教学重点提供了思路。

(一)学科知识

所谓学科(也称“教学科目”)指的是按照逻辑程序组织一定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单位,如中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从静态来看,学科是基于概念、原理所构建起来的具有结构性、逻辑性的知识体系,这意味着不同的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这为教学重点的知识来源奠定了客观性基础。从动态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理解记忆、分析综合、实践实验、体验认同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产生、发展、固化,镶嵌于学生整体素养之中,这为教学重点的知识来源奠定了价值性基础。正是这种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使得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统一成为可能,使得“教育性教学”成为可能。因此,从学科知识中选取对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与价值观发展具有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知识点,并以此带动学生的整体性发展是新课程对教学重点设计的基本思路。

(二)学生能力

学生能力可分为特殊能力与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指学科能力,如数学的计算能力、语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一般能力指超越具体学科后,学生完成一般活动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新课程不仅强调学科能力,更加强调一般能力,要求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養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主张将能力的形成置于学生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的关系之中,使之形成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从心理学来看,个体的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种基本成分构成。这些基本能力以及由这些基本能力所构成的综合能力对于知识记忆、理解并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条件作用。“显然,两派(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笔者注)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与此同时,能力与活动是相互依存的,基于能力而充分开展的活动情境是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形成价值观念的核心外部条件。学科知识、学生能力、学生价值观的这种互哺、共生的关系意味能力在学生整体性发展中不可或缺,并且在具体的课堂中能力的形成有必要成为教学的重点。

(三)学生的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从内化过程来看,三者具有层次递进性关系。“情感作为一种内心体验,仍依赖一定的刺激情境;态度则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超越刺激情境而发挥作用;价值观是态度的凝聚和升华,是概括化的心向和价值的人格化,为内化过程的顶点。”从三维目标关系来看,无论是强调三维目标整体性的“一致说”,還是强调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载体说”,都表明知识教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共存关系。前者能够为后者提供知识基础和选择范围,后者也可以为前者提供价值导向和选择依据。这种共存关系不仅表明价值观是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发展的重要维度,也显示着价值观对于学生知识获得与能力形成的调控作用。学生对知识、能力、思想观念的选择与认同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与实现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教学设计是一种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教学重点的学科知识、学生能力和学生价值观来源为教学重点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从现实性上看,只有对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教学内容、课时规划的综合思考才能准确地对教学重点进行设计。
三、教学重点的设计要求

教学重点设计以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为根本目的,是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对教学重点的选择、表述,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逻辑处理过程的系统构想。下面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案例,对教学重点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

以下是某中学W老师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一课时)中的教学目标预设与综合评价。《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是在“教学设计技能训练与高效课堂构建”合作项目中W老师进行常态课时所设计的第一课教学目标。括号内是W老师在展示教学目标环节时对各个教学目标的定位,由笔者根据教学视频整理而成。

1.教学目标预设。(1)熟读、理解课文,自主掌握字词。(重点,自己把它搞定,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2)逐层理解、分析论证过程,能概括论证过程。(分析论证过程是一个重点,能概括论证过程是一个难点)(3)试着多角度找论点,熟悉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本课的重点)(4)学习议论文由具体问题引发议论的写法。(本课的拓展延伸)(5)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前四个目标是知识和能力,第五个目标是一种智慧)

2.综合评价。研究团队、区教研室老师集体听课后对本节课的共同评价是:教学重难点设计紊乱,实施过程中逻辑不清,这种共同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一)教学重点设定的唯一性

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课中,W老师在预设教学目标时认为该课的教学重点有三个,即“相关字词”“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和“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两种论证方法”。然而,对于一节具体的课而言,教学重点是否具有唯一性?

学术界对三维目标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思想层面强调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认为三维目标“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是“三维”而非“三类”,是“立体”而非“平面”;二是过程层面强调三维目标的递进性。“如果我们从学生学习意义形成的过程来看‘学生学会了什么’,由外而内、从知识到意义大概可以分成三层阶梯式的目标。”三维目标思想的整体性与过程的递进性既保证了“完整的人”实现的理论逻辑,又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课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外在表现为独特的时空限制,内在体现为独立的逻辑体系。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从教的角度在限定的时空条件下,抓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逻辑核心,并以此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体系的过程。逻辑核心就是一节课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它是教学的“抓手”,其他问题的解决要么是为了核心问题,要么是在核心问题的基础之上才能展开的。因此,一节课只能有一个核心问题,如果有多个核心问题,那么就可以把这节课划分为多节课。教学核心问题的存在既是课独立性的保证,也是课整体性的条件,各个阶段、环节才能因为指向一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产生关联,课堂教学也才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虽然一节课、一篇课文、一个主题单元、一个学段是具有层次关联性的,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是什么需要依据这些层次关系以及教学基本价值、教学要素的特点进行综合确定,但在一节课之中,从数量来看,核心问题只能是一个,教学重点只能有一个。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目标预设中,设置了三个教学重点,从而失去了教学的独立性与整体性,必然导致教学过程逻辑的混乱,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二)教学重点选择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的选择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过程。从客观上讲,需要对知识的逻辑结构进行准确分析;从主观上讲,需要对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手段等要素的关系进行合理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单元、课文的教学进行合理规划、安排。这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重点之前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纵向的目标体系分析中获得本篇课文的知识逻辑地位与教育意义;二是从当前教学要素的状况分析中获得对每个课时进行具体安排的步骤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表述的规范性

如何表述教学重点不仅是一个规范问题,也是一个教学思想与逻辑问题。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对学生成长经历、生活经验以及学习过程的重视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关注意味着教学与学生生活、成长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对过程的重视要求教学目标的表述并非是结果性的表述,而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表述。按照这样的思路与要求,具体到教学目标表述规范问题上,教学目标需要呈现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结果性的,指明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在三维目标方面所获得的发展结果;另一方面是过程性的,指明要达成这样的结果,需要开展何种针对性的活动。这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教学重点的表述应该符合“活动方式+活动结果”的要求。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也包括学生“学”的方式,是两种活动方式的统一;活动结果则主要指学生的发展状况。从这一思想和规范出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重点表述则缺乏了活动方式这一项,这种缺乏直接影响到了教学重点的实现。

(四)教学重点设计的核心性

教学过程设计是一个逻辑与行为统一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不仅仅是对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程序化表达,更是各种教学行为之间逻辑关系的表达。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之点,是各种教学活动方式和教学结果的逻辑起点,它关系着非教学重点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在逻辑上理应处于核心地位。非重点的教学目标设计在逻辑上要么是为了教学重点的,要么是基于教学重点才能展开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过程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W教师并未准确抓住教学重点,并没有以教学重点为逻辑起点展开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辽宁省辽阳市青年街小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

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第3篇

片段一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富的图书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1、“小小的光荣”指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

2、“鲜味”加引号是因为指的不是生活中的鲜味,而是指新奇的题材。

3、从文中找出“别出心裁”近义词:与众不同。

4、对于作文,我悟出的道理是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5、我养成了哪些良好的习惯? (1)记书中优美的词语。 (2)记描写的精彩段落。

6、做笔记的作用是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片段二(要求背诵)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cún√chún)!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yù√ yùe)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yā√yà),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gú

gǔ√)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2.给句子画横线处填上关联词语,并自由选择其中一个写句话。 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我们总要记住“安全第一”。

3.外祖父是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他赞美梅花的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

第二层: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 第三层: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4.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梅花魂的句子。 5.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读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想到了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骨气,不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顶天立地,应该像外祖父一样热爱我们的祖国。 6.用“|”把语断分为四层,写出层意。 (1)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2)赞美梅花的精神。

(3)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 (4)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7.选择句意,在括号里画“√”。

(1)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a.赞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强。(

)

b.梅花赶在别的花之前开放,给大自然增添了秀美。(

)

c.这句话借赞美梅花不畏风雪开放飘香的特点,与下文照应,借以歌颂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不畏强暴、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 )

(2)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a.外祖父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要有梅花的坚强不屈秉性。(

)

b.外祖父希望“我”像梅花一样迎风傲雪,不畏艰难。(

)

c.这句话是外祖父借梅花作比喻,表示他对“我”的殷切希望的嘱咐:希望“我”能在任何环境里,不忘自己是中国人,要做一个有骨气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 ) 8.“气节”在课文中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意思。

9.具有梅花秉性的人是怎样的人?

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0. 这段话赞扬了梅花和梅花精神,表白了外祖父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心声。

片段三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支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惜(珍惜)玷污(污秽)唯独(唯一) 顿时(立刻)训斥(痛斥)清白(纯洁)

2.这个片段主要写了“我”弄脏了墨梅图,外祖父的表情、语言和动作,请你用“△△△”标出外祖父表情的词语,用“~~~~”线画出外祖父的语言,用“”画出外祖父修补图画动作的语句。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我体会到:外祖父分外珍惜墨梅图,他认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梅花是祖国的的象征,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

3.文中“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一句若改成“用保险刀片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抹净。”意思有没有改变?两句对比有什么不同? 这两句意思有改变。第一句“轻轻”、“慢慢”这两个词,是对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这两个词让人感受到外祖父分外珍惜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而第二句少了这两个词语,就使人没有这种感受了。 4. 《梅花魂》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梅花魂》围绕梅花写了五件事:1.读诗落泪;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送梅图;5.递梅花巾。表达了老人对梅花的挚爱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片段四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1.用“//”给这一自然段分层。

2.作者为了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让人理解,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作者用鲸与大象作比较,说明(大);用我国捕获的一头鲸的舌头与(大肥猪)作比较,说明了鲸的(重)。

片段五(要求背诵)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这段话出自《落花生》。这篇文章以花生为线索,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为了借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赞美花生的精神,作者详细地写了议花生的经过。通过这一过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要做对人有好处的,默默奉献的人。

2.文中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在叙述时作者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

3.体会意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爸爸告诫我们不要做华而不实的人,要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无私贡献的品格,要做花生那样对社会有用的人。

4.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有用的人”指什么?“体面”是什么意思?体会句子的意思。

“有用的人”指有真才实学的人,指不求名利,默默无闻,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体面:(相貌、样子或穿着)好看,有气派。 整个句子的意思:父亲借花生喻人,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要做对别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不要做贪图名利、追求体面,光彩而不学无求的人。

5. 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语。 1 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 2 它(既)好看,(又)很有用。

3 它(不但)好看,(而且)有很多人都喜欢它。

6. 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请联系实际,写一写。 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犹如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不令人羡慕,但他们切切实实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教师等,他们是默默为别人带去好处,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片段六(要求背诵)

(三)阅读《钓鱼的启示》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转眼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jǔ sànɡ(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lǚ tú(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yîu huî(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面临道德juã zã(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ɡào jiâ(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shíjiàn (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1.根据拼音把文中的音节写成汉字。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面临(面对)著名(闻名)相似(类似) 旅途(旅程)严格(严厉)诱惑(引诱) 抉择(选择)告诫(劝诫)实践(实施)

3.给加点的字注音。

转身zhuǎn

似乎sì难题nán 转动zhuàn

似的shì难民nàn

4.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5. 你是怎样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

道德是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必须从小时候开始,处处严格教育,事事严格要求,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而且实践道德就需要放弃个人的利益,这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事情,所以说实践起来很难。

6.在结尾的横线上填写出最后一句话。

7.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简单写一写。

“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一个人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时时刻刻、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贪小便宜,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从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8.句中的“鱼”加上双引号是因为这里指的并非真正的鱼。 根据你的理解,“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诱惑人的“鱼”指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9.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读了这句话,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我由此想到自己有一次在马路上见到一个钱包,如果我把它放进自己口袋,我便有了钱,可以吃、喝、买玩具。可是,我想到丢钱包的人一定很着急,于是把它交给警察叔叔,让他们帮助找失主,虽然我没有拿到钱,但我为自己能像文中的小孩一样有道德而无比自豪。

10. 请你写一句有关道德的名言送给大家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②无论是别人在眼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要做一点卑鄙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自尊。

片段七(要求背诵)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用“”画出描写外貌的句子。

2.从这些外貌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课文为什么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我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颤抖:发抖、哆嗦。

4.简要地概括这一片段的主要内容。

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地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5.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你想到了什么?(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写对描写父亲起什么作用?) 这样写突出了父亲为了救儿子,挖的时间长的艰难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6.从“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体会到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7.结尾为什么说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他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8.从这个文段中你学到了哪些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呢?

从这个文段中我学到了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片段八(要求背诵)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1. 在横线上按原文内容填空。 2.写出近义词

体会——感受慈祥——和蔼 幸运——走运敬仰——敬重 3.写出反义词

全面——片面提醒——提示谨慎——大意 精彩——糟糕慈祥——严厉幸运——倒霉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极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极点。 鼓舞——鼓动;激发。

5.这两种声音指什么?你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 这两种声音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我喜欢两种声音,因为“精彩极了”是赞扬声,是对“我“的鼓励,“糟糕透了”是批评声,是对“我”的提醒、警示,我认为人的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这两种声音,才会不断前进。 我喜欢“精彩极了”这种赞扬声,因为这种声音是对“我“的鼓励,使我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我喜欢“糟糕透了”这种批评声,因为这种声音是对“我”的提醒、警示,使我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不会误入歧途。

6.这两种声音对“我”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谨慎地把握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7.“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很幸运,“我”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

8.为什么说“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因为“我”既拥有母亲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激励“我”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使“我”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9.画“”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写一写。

句子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片段九(要求背诵)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仿写句子

有„„也有„„有„„也有„„

超市里,有新鲜的鸡蛋,也有美味可口的面包;有好吃的橘子,也有酸甜可口的草莓。 不但„„还„„

小明不但诚实,还乐于奉献。

3、用“”画出第一段中起总结作用的句子。

4、画横线句子是个什么句?起什么作用? 是个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煌) 2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玲珑剔透)

6、从哪里看出历史文物的珍贵?

圆明园还收藏着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7、课文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和收藏文物的珍贵三个方面来描写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其中第二个方面写得最详细。

8、《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介绍了清代圆明园的位置、构造和它的珍贵之处及其毁灭。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计的损失。

9、看着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我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是多么辉煌,它不仅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稀世珍宝被侵略者洗劫一空,这耻辱与沧桑将永远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

10、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文化艺术价值很高,课文是怎么评价它的?如果选两个词来讲,是哪两个词?

答: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如果选两个词来讲,是“瑰宝”和“精华”这两个词。

片段十(要求背诵)

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英勇跳崖。

2..根据意思从文段中找出词语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1)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昂首挺胸)

(2)强固有力,不可动摇或摧毁,不屈服。(坚强不屈)

(3)勇敢有气节又气魄大,勇往直前。(壮烈豪迈)

(4) 形容声音极大使人十分震动。(惊天动地)

(5) 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气壮山河)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屹立(耸立)激动(感动)相继(陆续)喜悦(快乐)眺望( 遥望

)

坚强不屈( 坚忍不拔 )

惊天动地( 震天动地 )

4.文中出现了两次“望”,一次是“眺望”,一次是“回头望望”,但含义有明显的不同,请你说说它们的区别。 “眺望”为渐渐远去的亲人祝福,“回头望望”看着离他们不远的敌人,表示对敌人的蔑视。

5..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

6.仿写: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带着(对敌人的仇恨),带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壮烈跳崖。

7.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

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到底,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8.根据五壮士的情感,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满怀深情视死如归顶天立地无比蔑视昂首挺胸 (顶天立地)的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满怀深情)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无比蔑视)地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视死如归)走到悬崖边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

9.假如狼牙山已开发为一处旅游胜地,你跟随旅行团来到五壮士跳崖的地方,你想说些什么或喊些什么,请把它写下来。

五壮士,你们面对敌人的包围,视死如归,从容地跳下山崖,壮烈牺牲,表现出光昭日月的民族节操。你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像峥嵘峻峭的狼牙山一样永垂不朽!你们的英名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你们为了人民,为了党,为了祖国,毫不犹豫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们不愧为──狼牙山壮士!

片段十一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 抢

)前一步,( 夺过

)手榴弹( 插在

)腰间,他猛地( 举起 )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1)粉身碎骨——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2)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3)山涧——山间的水沟,在流淌。

3.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顶峰歼敌。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悬崖。

4.这些都是表示看的词语,你还能想出几个来吗? 如:眺望、俯视

你也来写几个:凝视、观望、瞻仰、浏览、仰望。

5.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是一个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去非常密集,非常迅猛、有力。这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6. 石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你知道日寇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恶滔天的事吗?列举几个。南京大屠杀、“七七”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件等。

7.读了这段文字,你想到什么?

我想到了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面对强敌毫不畏惧,他们有英勇杀敌的决心,他们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8.学完课文,你一定有更多的感悟,将这些感悟写下来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五壮士说的最让你难忘的一句话:“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最让你刻骨铭心的一个镜头:五壮士英勇跳崖。

9.《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是按以下顺序叙述: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片段十二(要求背诵)

毛泽东是我国亿万人民爱戴的领袖,同时也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著名的诗人,我们刚刚学过的《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经过了11个省,翻越18 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芜人烟的草地。诗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便是对翻越大山的高度概括。

片段十三(要求背诵)默写《长征》,回答问题。 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

2.对全诗总括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长征胜利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代表“千山”的诗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代表“万水”的诗句是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3.用“~~~~”画出两句比喻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五岭比作细浪。把乌蒙比作泥丸。 4. “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表现了红军把长征中的种种艰难险阻视为平常的豪迈气概。“云崖暖”“铁索寒”,一暖一寒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及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尽开颜”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片段十四(要求背诵)

1.

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估计总数三十万人。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2.比较词语的意思。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一句中“直奔”的意思是迫不及待地走过去,表现出人们迫切的心情。

“两股红流跟分别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 “红流”指游行队伍,“流”更能体现出人之多。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这句话中连用两个“不断”,表现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4.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5.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段话表达了人民的什么心情?

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6.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片段十五(要求背诵)

远离故土的人总是思念家乡,王安石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他对家乡的思念;张籍对家人的牵挂更是说也说不完,“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则用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抒发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眷恋。卢纶用“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表达戊边将士对家乡的渴望;杜甫用“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表达了思友之情;刘著用“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表达了对家乡江南的思念之情。

片段十六(要求背诵)

请列举出六种以上的说明方法,并写出句子加以说明。(可以摘抄文中的句式)

1、列数字

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2、举例子

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3、打比方(比喻)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4、拟人

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

5、作比较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6、假设

阳光经过灰尘的散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片段十七(要求背诵)

学习了第四组课文,我们获得了许多启示,请写出一下课文的启示。

1、《钓鱼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3、《落花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珍珠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片段十八(要求背诵) 读《新型玻璃》填空。

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第4篇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王磊胡久华刘小英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

一、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科学素养

答题要点: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的的比喻说法。科学素养强调普通教育定向。现在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分)。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学者对科学素养的具体含义的阐释不相同。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将科学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分)

2、探究式教学

答题要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1科学探究活动(2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分)

3、活动表现评价

答题要点: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评价方式(1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2分),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多方位的评价。(2分)

二、简答(每个5分,共10分)

1、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为模块、学分制,共有8个模块,分为2个必修和6个选修。必修为化学1和化学2,共4学分;选修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学习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达到6学分(2分)。

这样的课程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比较喜欢文学或英语的学生,可以学习化学与生活,满足生活中需要的化学知识;喜欢化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了解更深入的化学知识;喜欢实验的学生可以选择实验化学等。(3分)

2、简明分析现行高中教材的元素化合物和概念理论知识的体系。 答题要点: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主要是按照族来组织的,例如高一学习碱金属、卤素、氧族、碳族,高二学习氮族;有机化合物知识主要分为两大类:烃和烃的衍生物,分别从典型的具体代表物的学习上升到类别。(2分)

概念理论知识主要是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一是考虑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需要,一是考虑学生的认识顺序。主要的体系为:

高一: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化学键),

高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含平衡常数、盐类水解、中和滴定、电离度删)

高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含金属晶体),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配平、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离子反应的本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燃烧热和中和热),电解原理等。(3分)

三、选择高中化学的核心化学知识,可以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也可以是概念理论内容(如氯气的性质、金属钠的性质、苯酚的性质,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将其设计成一课时的教学,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射击,教学过程的设计(引入、展开、结束)及板书的设计。要求尽可能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25分)

答题要点:

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具体内容,从三个维度设计较合理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节课中核心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知识重点

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等。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目标6分,没有写出三个维度扣3分,内容不合适再扣分。 教学过程:要求设计出引入、展开与结束。能够体现教师的主要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形式。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体现为: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驱动问题线索等。

教学过程13分,引入与展开阶段各3分,展开阶段7分,没有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特色,根据具体情况扣分。

板书设计:各级标题层次关系合理,体现核心内容,如果有错别字或化学方程式错误要扣分。板书设计占6分。

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卷) 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姓名:王磊胡久华刘小英 本试卷共三道大题

一、解释(每个5分,共15分)

1、双基

答题要点: 传统的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最基本概念和初步原理;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事实及其基本规律;实验观察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简单化学计算的技能;运用科学语言和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技能。(3分)现代双基中的基本知识除了包括传统中的基本知识外,还有能够反映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社会生活和技术进步相互关系的知识以及有关化学问题的知识;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运用化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性知识,有关化学问题的知识。基本技能除了包括传统双基中的基本技能外,还有科学探究的过程技能;高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2分)

2、档案袋评价

答题要点:

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式(1分)。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东西,它表现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2分)学生在学习档案中可收录自己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料,如实验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有关的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等。教师根据档案袋中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2分)

3、探究式教学

答题要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1分)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2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分)

二、简答(每个5分,共10分)

1、你认为新课程高中必修教材有哪些特点?从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答题要点:

新课程高中必修教材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真实的化学。采取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

在内容上,选择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必修模块的定位和作用,必修教材的内容面广而难度较低,为的是给学生学习其他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分)

在体系上,元素化合物知识打破了原来的以族和周期为组织线索的方式,采取是核心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织方式。概念原理知识的编排考虑学生的认识顺

序和知识的逻辑顺序,再结合概念原理的作用和功能进行编排,在必修化学1中主要是电解质与电离、氧化还原反应等,放在主要元素化合物之前,作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理论基础。在必修化学2中,主要有原子结构、化学键、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主要是在必修化学1的基础上提升对物质结构和化学反应的认识。(2分)

在呈现方式上,采取以栏目和正文结合的方式,附加各种精美的图片,从而引导教学方式的改变。学习活动性栏目如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等,资料性栏目如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化学前沿等。(1分)

2、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题要点:

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为模块、学分制,共有8个模块,分为2个必修和6个选修。必修为化学1和化学2,共4学分;选修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学习两个必修模块和一个选修模块,达到6学分。(3分)

这样的课程结构,让全体学生都学习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必修模块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选择,例如比较喜欢文学或英语的学生,可以学习化学与生活,满足生活中需要的化学知识;喜欢化学的学生可以选择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模块,了解更深入的化学知识;喜欢实验的学生可以选择实验化学等。(2分)

三、选择高中化学的核心化学知识,可以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也可以是概念理论内容(如氯气的性质、金属钠的性质、苯酚的性质,化学平衡、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将其设计成一课时的教学,进行相应教学目标的射击,教学过程的设计(引入、展开、结束)及板书的设计。要求尽可能体现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25分) 答题要点:

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具体内容,从三个维度设计较合理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一节课中核心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知识重点

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加工等。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环保意识,合作意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

教学目标6分,没有写出三个维度扣3分,内容不合适再扣分。 教学过程:要求设计出引入、展开与结束。能够体现教师的主要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组织形式。不同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不同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现代化学教学的特色体现为: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驱动问题线索等。

教学过程13分,引入与展开阶段各3分,展开阶段7分,没有体现现现代化学教学特色,根据具体情况扣分。

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第5篇

张淑燕

南通市跃龙中学

在探讨这部分内容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一段讲话:“最近到学校与教师们做“共同备课”的主题教研活动,听了很多节讲《背影》的课。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是第六段,也就是父亲买橘子那一段,讲授或者讨论,观察如何仔细,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体认。课的最后,都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父爱伟大”,“父爱、母爱深情似海”等等。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写心目当中的父爱。让学生体认父爱,这很好。但是,学习朱自清的散文,仅仅是体会父爱,适合吗?到位了吗?”

我们在讲《背影》时,是否也这样教或曾经这样教过?再或者是否也存在备课时对文体的重点难点把握不足这种情况呢?大家都知道,一节课重点难点把握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与败。本部分内容,我们就主要探讨如何确定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及如何根据学情来突破。

首先我们来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的设计。现在主要的观点是需要依据单元、文体和学情等三个方面的特点来定。

一、依据单元特点

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式结构编排的,一篇课文究竟重点教学什么内容。那么就需要把它放在整个单元里进行考察,应该“瞻前顾后”,看到这篇文章的前后都有些什么文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课文形成了怎样的一个单元,这个单元具有怎样的目标设定,这篇课文在整个单元中肩负着怎样的课程、任务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例如《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春望》等文章,编排在“爱国情怀”单元,那么教学重点难点就要确定为与“爱国情怀”有关的内容。如教学重点确定为“爱国情怀”在文中如何体现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等。

二、依据文体特点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阅读是对某一特定文体进行解码、解释的具体行为,是一种文体思维的活动。文体不同,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都会有所不同。本部分依据八上第二单元的特点主要与大家共同探讨散文、诗歌、小说、实用文体的重点的确定。

对于不同学段,语文课程标准都提出了各类文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此很多论坛进行了研究、探讨。对于散文的教学重点,明学圣的论文《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四个着力点》中指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是处理好四组关系,找准四个着力点。一是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的关系,在文本个性上着力;二是处理好事实与情感的关系,在情感上着力;三是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在文本内着力;四是处理好体式与学情的的关系,在两者的交集点是着力。

尤其是第二组关系稍作展开。散文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态度、看法、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等,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现出的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以,体悟作者独特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散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那么前面王教授提到提《背影》,问题所在就非常清楚了。

林语堂说过:“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但它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如何确定恰当、适宜的诗歌教学重点难点呢?我们不防从诗歌的四个主要特征说起。一是功能特征。抒发情感、直视生命意义是诗歌最本质的目的和功能特征;诗歌教人远离功利、世俗,与这个本质有关。二是表达特征。诗歌依靠形象思维创造意象是诗歌的表达特征。跳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都与形象思维有关。三是声音特征。形成节奏和韵律是诗歌 显著的特征,诗歌的分行、有韵脚、复沓等形式,都是形成诗歌节奏所需要的。四是文字特征。语言凝练、精致是诗歌显著的文字特征。

有名家也曾说过,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古今中外没有无意象的诗歌。由上来看,是否可以把意象作为切入点,把诗歌的重点定在通过分析意象、发挥想象力,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情思的以及对名句的深入理解上。难点就定在如何体验诗人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记入自己的情感内存,去理解人生,远离功利、世俗,形成崇高的人生追求。

2 至于小说,重点难点应是没有什么异议的。是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不过值得说的一点是,我们以往流行的一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分析方法,已被孙绍振教授否定。孙教授提出: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关键就是写出人物间的情感“错位”;人物间的情感“错位”是认识小说的根本。分析小说重点就是分析人物间在情感上的既对立又重合的矛盾。以《最后一课》为例,好就好在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间的心理错位。一个贪玩的小学生本是怕老师的,但后来却四次称老师是“可怜”的人错位,这样就引出四次“可怜的人”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深深的理解和爱国之情。再分析韩麦尔对小弗郎士的情感错位,小弗郎士迟到,背不出书,本应遭到老师的批评,然而韩麦尔先生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很温和,反而责备自己和家长,这种错位深刻反映出韩麦尔先生内心的痛苦、自责,对孩子的爱及寄予的期望等。

实用文的阅读与理解可以得其意而忘其文。在阅读中实用文的功能应是这样的:(1)当作样本或者例文,帮助学生阅读,或者指导学生学会应该怎样阅读。在学生理解文章说了什么的基础上,帮助或指导学生对所涉及主题的认识。(2)如果学生能理解文章,或者有些地文不甚理解,但老师认为关系不大,可以利用选文讲的东西或从一点出发,进行听说读写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对所涉及的主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三、依据学生特点

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封面上有一段话,这段话在文中后面的插图中再次出现。孙先生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王荣生教授也说过一段话:“学生已经知道的,是可以不教的,学生认为需要的,是这堂课里重点要教的;学生不一定能发现的,但教师认为对理解这篇课文,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应该提出来教。”

孙教授与王教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所以必须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目前,了解学情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1.备课时根据文章特点凭自己的理解揣摩学情。

3 钱梦龙老师曾经说过一段很能体现语文教学真谛的话:我备课的时候,自己觉得理解起来有点难度的地方,就想,学生可能也会较难理解;自己看了好几遍才看出来好处的地方,就想,学生也很难看出它的好处来,我就在这些地方导一导。曾经有人问,钱老师上课为什么学生总能跟他配合得这么默契呢?钱老师回答说:“因为首先我考虑的不是学生将会怎样配合我的教,而是我的教怎样去配合学生的学,因此,仔细体察学生认识活动的思路和规律,是我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2.采取“设计预习导学案”的方式。

上课前老师要精心设计预习导学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内容自己先学会,并通过它反馈已经会了多少,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做好后,老师要仔细批改“设计预习导学案”,整理学生问题,整合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也就是说,一篇课文的重点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依据体式,正确解读课文所得。更重要的部分是,根据学情了解到的,“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

以上主要谈的是重点问题,其实难点主要落在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难的一般不是选文本身,而是通过选文的学习,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理念联系实际

《枣核》重点难点的分析:

1.依据单元特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依据文体特点。这篇文章是散文,要能分析出文章是如何表现“友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的。如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3.依据学生特点。因本文比较浅显,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是学生“一望而知的”,所以不必做为重点,提及一下即可。品味朴实语言则是学生“一望而知,而感觉到又说不出来的”内容,如注意“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中的“手栽”一词;还有“你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 4 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这句话蕴含着深深的情感,有必要作为重点学习。至于“以小见大”的手法,在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如《一面》,但距离学生真正会运用这种手法写文章,还有一段距离,因此把这定为难点。另外,阅读本文,学生比较容易读懂爱国情怀,但因文中所叙之事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作为难点处理。

这样《枣核》重点确定为:1.品味萧乾先生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难点确定为: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掌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确立了重点难点,关键还在于如何依据学情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 首先课前让学生填写“预学案”,把学生的质疑交给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分析。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抛出问题:本文通过捎带几颗枣核表现作者对故土的依恋,除此之外,还有思乡之举吗?请列举,并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手栽”,引导学生想象“友人” 的形象,想象友人开车,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情形。进而品味萧乾先生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至于“以小见大”这一难点的突破,可以联系琦君的文章《春酒》的阅读,学习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以小见大手法,还可包括以“小人物见大”“以小事件见大”“以小细节见大”等),请学生课后练写小片段,运用以“小物件见大”的手法。

《春望》重点难点的分析:

1.依据单元特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2.依据文体特点,通过分析意象、发挥想象力,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诗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情思的。本诗的意象有国都、山河、草木、花、鸟等主。运用了对比和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含义。3.依据学生特点,意象是学生“一望而知的”,但把“国破”与“山河在”对比手法是部分学生“感觉到但又说不出来的,”“花”与“泪”,“鸟”与“惊心”则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对比和乐景写哀情手法可做为重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则是学生“一望而知,而又一无所知的”对于“时”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 理解错误,诗人与“花”“鸟”“泪”“惊心”的关系有部分同学理不清。所以对名句的理解也可作为重点。而 5 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学生“一望而知的”。那么爱国情怀要提及,但不做为重点。但因为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怀”作为难点处理。

因此《春望》重点确定为:1.了解对比和乐景写哀情等艺术手法。 2.深入理解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蕴。

《春望》难点确定为:体会诗人的的感时恨别、忧国思别的感情。 如何依据学情突破呢?

对于重点1和2可通过抓主问题的方法来突破。从题目中的“望”入手,提问诗人望见了什么,又望不见什么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望见的意象发挥联想和想象来体会;乐景写哀情可把“恨别鸟惊心”与“明月别枝惊鹊”相对比,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手法;对于“时”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式美的特点----对仗,进而分析“时”与“别”对应,“别”是“与家人的离别”,那么与之对应的应是“国家的时局;还可运用“知人论事”的方法,适时引入背景的介绍。至于难点的突破,可把诗人的这种感时恨别、忧国思别的感情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相联系,感受古代文人崇高的爱国情怀。

补充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及突破。

有关文言文的教学的探讨和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做为一线教师所能作为的主要是自己的课堂,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确我们所教的“这一课”文言文到底重点教什么,对学生而言,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注重学生习得的规律,在课堂中采取相应的方法,实施以学定教。

“文言文”中的“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那么重点教“文”还是“言”呢?文言文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传承在古代文化。文字,文学,文化到底哪个作为重点呢?特级教师褚树荣经过探索明确提出从按学定教角度看,“初中学生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捎带文章艺术章法的初步鉴赏,文化的渗透点到为止。”也可可依据上文介绍的依据“单元特点”“文体特点”“学生特点”来做为文言文重点的补充。

6 明确了重点还有如何教的问题。首先对于重中之重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如何实施。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在语言学习中,习得比学得更重要,学得只起辅助作用。”“学得”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很明显对学生来说,习得的重要意义在于“下意识地掌握”。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下“意识地掌握”,就必须给学生时间阅读,反复、沉浸其中地读。让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切身地感受文言,体验文言,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文言素养。真正改变学生“怕学”文言文,老师“苦教”文言文的局面。

要做到让学生沉浸其中地读,老师必须准确地分析所教“这一篇”文言文,学生的“一无所知”之处和“一望而知却又无所知”之处。然后从学生感受、体验角度出发,适当地引导。如余映潮老师执教《三峡》时,打破了 “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沉闷习字方式,敏锐地发现这篇文章的用词之妙,带“山”字旁和带“氵”字旁的字很多,奇兵突起地设计了这样的识字教学:请学生尝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字旁和带“氵”字旁的字,并想一想各自的意思。学生则通过“找”“圈”“想”和“说”的活动,下意识地掌握了生字的意思。再如余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指导学生有味地变形阅读。学生在余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活跃地将只有一段的文章试着分为两段、在段、四段来读。通过师生合作讨论交流,学生下意识地体验本文“记叙、描写、抒情”和“起承、转、合”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练。

《晏子使楚》首先是一篇文言文,褚树荣教授明确指出学习文言文“初中学生重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 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肯定是重点。另外,依据单元特点,被纳入“爱国情怀”单元,自然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怀也是重点之一。再者从文体角度分析,《晏子使楚》是一篇文学作品,感受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形象也是重点。第四方面从学情看,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的”是部分文言词句的理解。尤其是本课涉及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及个别句子的理解等。这是必须做为重点的。

最后根据学情来看,学生“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是晏子的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即学生知道晏子是机智善辩的,甚至也知道运用了类比手法。但不知道此处类比手法,其实妙在用“橘”与“枳”作比后,原因归结为 7 “水土异也”,从而推断出齐人入楚为盗也是由于水土不同。这是十分巧妙之处。因为这样既表明了即使是齐人入楚为盗,也不是齐国人的问题,也没有把锋芒直指楚王,而是指向了楚国的水土问题。带有了几分幽默了。表面上避开尖锐的矛盾,而其实柔中带刚,此处的“水土”,已然指向了楚国的社会风气。那么可以把“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形象”这一重点分开来,把晏子的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做为重点。另外“政治家与外交家的风度”,也属于学生把握不太准的地方,学生能找到风度表现在机智善辩,沉着冷静,往往会忽视“避席”这一细节体现出的有礼有节,与楚王“视”的骄横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晏子的风度。

学生“一望而知的”就是晏子的爱国情怀。但那么爱国情怀要提及,但不做为重点。但因为距学生生活较远,离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差距。可以把“学习晏子面对侮辱时的沉着冷静”作为难点处理。

《晏子使楚》重点:1.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2.晏子作为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在文章中如何体现的?

难点:感受学习晏子的爱国情怀和面对侮辱时的沉着冷静。 确立了重点难点,关键还在于如何依据学情突破。那么如何突破呢? 文言文词句理解与积累部分中的词句的理解,主要放在“预学案”中,让学生对照课下注释主动学习,另有不理解的可以主动质疑。上课主要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解决。这样符合学生的喜欢探究的心理,还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有学生没提出的而老师又认为是重点的,穿插在文章理解中讲解,这样让学生下意识地掌握了重点。

重点2的突破可先问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让学生有成就感,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追问”的形式,逐步深入,这样打破了学生内心的平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关于难点的突破,可列出面对侮辱时常见的三种心理及理由。如怕,理由: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骂,理由:士可杀,不可辱; 驳,理由: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让学生比较中学会应对。也可适当拓展,如展示部分体现周总 8 理爱国情怀和机智沉着的外交小故事,也可列举歌德巧妙回击反对他的批评家的事例(这个事例更生活一点)。借此帮助学生感受学习晏子的爱国情怀和面对侮辱时的沉着静。也可把此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晏子的形象。

推荐文章:

余映潮的课堂实录《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董水龙老师的《只教不懂的,不教已懂的---<背影>教学案例》,《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

参考文献:

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孙绍振.《名作细读》

徐泽春.《小说欣赏基础:小说分析的钥匙》,《语文学习》2012年,第5期,第4页。

褚树荣.《文言文教学的“文化渗透”》,《语文学习》2012年,第1期,第52页。

余映潮.课堂实录《三峡》、《记承天寺夜游》。

杨联.《把握文本特质,切中核心价值,实施以学定教》,《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5B,第9页。

语文教学的重点范文第6篇

摘 要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从直观化教学方法、形义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比明晰的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探索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微课程;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几何画板

1 微课程与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含义

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程是借助于信息时代的视频录制、编辑、处理技术,录制加工得到的一种微型的课程。它具备非常明确的教学目标,时长一般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1]。微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讲解一个小的知识点,或者是讲解一个典型的例题,或者是讲解一个典型的概念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含义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保证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好数学。教师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概念背景的情境化导入、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概念的具体使用[2]。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概念。

2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微课程这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革新。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概念教学,微课程既符合学生喜欢观看视频的心理特征,又能激发学生预习的主动性[3]。学生在观看微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随时暂停、回放,对于部分后进生,也能够提前做好预习[4]。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缓解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概念的压力,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解决以往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死记硬背的问题,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因此,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非常有必要灵活应用微课程教学。

3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非常符合当前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高中学生的特点,能够满足高中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终端、iPad终端、手提电脑、台式电脑等设备开展移动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现实需要,非常符合学生对于在学习中应用新技术的要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离不开良好的微课程的设计。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微课程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时间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时间应该尽量控制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间太短,不能够明确表述清楚数学概念;时间过长,又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5],导致学生不能够集中精力观看微课程,这也使微课程丧失了短而精的特点。因此,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目标设计原则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并非将概念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师设计的相关教学资源来循序渐进地发现和感知概念,逐步深入理解概念[6]。因此,教师设计微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明确的目标,同时兼顾到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微课程中涉及的相关案例、图片等教学资源的选择必须密切联系教学目标。

内容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针对性,教师不能为了设计微课程而设计微课程,不能应付形式、敷衍了事;而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数学概念来进行设计,做到重点突出、逻辑分明。

美观设计原则 微课程的课件必须做到美观,才能够吸引学生认真观看和学习,应该做到图文并茂、动静一体,不能够有过多的文字赘述,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微课程的厌倦情绪。

微课程中的视频也应该做到美观。微课程的视频畫面需要在课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后期的编辑加工,保证视频画面颜色和谐、清晰流畅;与此同时,对于视频中主讲人的声音和语言,也应该保证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自然和谐、通俗易懂。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认真学习和观看微课程,并从微课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

4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高中数学概念非常多,涉及函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极限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且其中有许多概念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从未听说过的,很难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要将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利用微课程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直观化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概念本身是非常抽象的,其教学需要经过由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到直观的思维过程。所谓直观化教学方法,也就是说以具体直观的实际物体、自制教具、数学模型、动态画面等方式展示出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

具体来说,在进行函数概念的讲授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函数知识,而高中的函数概念则更为复杂、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应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直观化教学方法,在微课程中展示出函数的模型,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变化模型、日常生活中的烧水时间和水温变化的模型等;同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刻画函数概念。利用微课程来逐层递进,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标注出函数的概念特征,并设计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

形义结合的教学方法 高中几何相关概念教学过程中涉及许多例题和图形,然而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常会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手工绘制图形会出现准确性、数量、占用大量课堂时间等方面的问题。微课程在高中数学几何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就能够通过将几何图形插入进去的方式达到形义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几何图形深入掌握几何概念。

具体来说,异面直线的概念是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学习到平面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强,不容易理解立体几何中的异面直线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微课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形,同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动态展示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立体空间中的一些直线并非在同一个平面内,让学生能够结合日常生活深入理解异面直线概念。

对比明晰的教学方法 所谓对比明晰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在微课程中展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相互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概念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深入理解概念。如在进行对数函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微课程中展示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二者的函数表达式、函数图象、函数性质,让学生在学习对数函数时能够与之前所学习的指数函数相区别,不至于发生混淆,从而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又能够对于之前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进行巩固。

5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步骤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为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三步:

首先,搜集与高中数学概念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生活实例、典型例题、图形图像、自制教具、实物模型等;

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微课程的设计;

最后,将设计好的微课程发送给学生,安排学生提前观看微课程,预习相关数学概念。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微课程中提到的数学概念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虽然高中数学概念非常抽象,但是它们的来源都是有相应背景的,因此,教师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以数学思维来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奥秘。

2)微课程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已学知识与要学习的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应该做好调研,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此为依据,向学生展示微课程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深入掌握新概念。

3)微课程的设计应该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数学概念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数学概念。

4)微课程的设计中融入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数学史知识。教师应该具备历史和现实的眼光,通过引入数学史来为数学概念的教学创造丰厚的文化底蕴。

5)微课程的设计应该具备较强的趣味性。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入数学故事、数学游戏、数学名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7],保证微课程的幽默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杜绝以往概念教学中存在的灌输式教学,缓解学生所面临的高考压力。

6 结束语

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概念,尤其是在新授课时能够发挥出非常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以及微课程的应用日益推广的新形势下,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在将来的研究工作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进一步推广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设计微课程和应用微课程,相关教师和研究者应该实施有关方面的更多案例调查研究,以促使微课程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惠及更多的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切实提高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同时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建雅,张凤琴.基于微课程的数学分析拓展资源建设探讨[J].运城学院学报,2015(6):1-4.

[2]房廣梅,张惠芳.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1-12,34.

[3]陈海鸿,杨芳萍.利用微课激发学生高数学习兴趣的应用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8):98-99.

[4]赵银善,董海茵.高职院校高数微课程建设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6):24-26.

[5]周丽霞.基于学生主体论的微课数学教学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69-70.

[6]袁虹,李巧莉.微课录制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分析:初中数学微课制作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6):64-66.

[7]郑美秀.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3):55-57.

上一篇: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范文下一篇:随心而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