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公共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去理解。对于公共行政来说,公 共性是其根本性质,它决定着政府的目标和行政行为的取向。研究公共行政的公共性非 常必要,但是在当代如何培育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则需要从多个方面去努力,如培养公众参 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公共行政主体的素质以及增强公共行政的法治性等。

[关键词]公共行政;公共性;公共精神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行政

这里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即公共行政或是指国家职能中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职能 的总 称;或是指一定的社会组织,在其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活动 的总称;还指公共行政主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以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特定手段发 生作用的活动。总之,公共行政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它属于国家的范围,即属于公 务;其次,只有政府或者行政机关的权力才是行政权力;第三,行政权属于“执行权”,它 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去行使国家职能从而实施的法律的行为。

(二)公共性

公共性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与视角存在不同的结论;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也 有 不同的理解。王乐夫教授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一文中对“公共性”的 内涵从公共行政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将其观点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1〕

1.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即:“公共性”是用于描述现代政府活动的基本性 质和行为归宿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在一般情况下,是指政府作为人民权力的授予者和委托 权力的执行者,应按照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意志,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制定 与执行公共政策。

2.作为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这种观点认为,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内涵可以归 结为公共精神,即:民主的精神,法的精神,公正的精神,公共服务的精神。这四种公共精 神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实现的方式应是:逐步实现政府与公民平等化;行政权力既受到保护又 受到制约;行政活动既有效率又有责任;公共行政是由民众驱动的、积极的、合作主义的、 参与的过程,等等。〔2〕

3.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把“公共性”看成是公共行政的最新理念:它揭示 了公共目的的公益性,强调了为公众服务的出发点;它明确了公共行政的范围是那些公共事 务,揭示了公共行政所依据的权力为公民所授予;它体现着行政过程中的责任,要求行政行 为必须对其后果无条件承担责任;它强调了行政过程中必须有公民参与,强调注意听取公民 的意见;它强调公共行政的结果必须取得公民的认可,等等。〔3〕

4.作为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由于行政体系的价值基础是其公共性,因而政府的 制度安排所要重建的价值观念就在于明确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5.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针对传统公共行政过分追求理性与效率的倾向, 新公共行政主张:社会公平、代表性、响应性和参与以及社会责任感。公共管理者被视作以 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他们的自我利益去创造高效率同时又是平等的服务。〔4〕

6.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这里指哈贝马斯重点探讨的资产阶级公共性的本质 。他认为,“公共性应当贯彻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立法”,从而“公共性成为国家机构 本身的组织原则”。

综合起来,有关“公共性”内涵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首先,在伦理价值层面上 “公共性”必须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其次,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公共性”要 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要体现全社会的公共精神。第三,在公共部门运作过程 中,“公共性”体现为公开与参与。第四,在公共利益取向上,“公共性”表明公共利益是 公共部门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第五,在公共理念表达上 ,“公共性”是一种理性与道德,它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哈贝马斯)。 总之,倾向于把“公共性”作为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最终价值观,在此之下,才有公正、公 平、公开、平等、自由、民主、正义和责任等一系列价值体系。

这一归纳是科学的,对“公共性”的内涵从公共行政与哲学所遵循、体现与代表的价值 取向、精神、理念、思想、行为方式、行为取向和行为结果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给予了关 注与研究,让我们对“公共性”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 用一句话来总结“公共性”的内涵,即公共性就是公众所必须遵循与体现的一种价值观,一 种理念,一种行为的指导思想。

(三)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根本性质,它决定着政府的目标和行政行为的取向。〔5 〕综合以上 分析与阐述,可以把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定义为:行政作为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 一种分析工具,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公共精神、一种最新理念、一种价值基础等,它是主体间 在维护公共利益问题上所达成的广泛共识,以及共同所确立的民主、公平等行为价值目标。 行政的主体合法性、公共利益指向性、公众参与性、公众代表性及公共价值性等。简单地说 ,也就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在制定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意志、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 维持公共秩序、谋求公共利益从而实现公共目的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公平、正义以及合法性 等。

二、研究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意义

(一)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体现了对社会公平的重视和追求

新公共行政学充分展示和体现了对于公平、正义的重视。而且正如上面所说,公共 行政 的公共性体现了一种公共精神,而这种公共精神则以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和正义为主。 同时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要求承认社会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并不受公共权力所侵害;政府的 公共服务应尽可能公平分配,政府的施政过程应平等、公正和透明,从而逐步实现政府与公 民平等化。这些公共精神就是对社会公平的充分体现和重要表现,更是对社会公平的重视和 追求。

(二)体现了“以人为本”

张康之教授认为在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概念中,包含着“以人为本”的内涵,行政组织以 及行政人员能否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和行为意向,也决定着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能否得到实现。 正因为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所以在公共行政的职能上,也正在逐步从以政府运作 为中心向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行政效率为中心向以社会和公众的根本利 益最大程度的实现为中心的转变,从权力支配的行为模式向服务的行为模式的转变。这种转 变体现了公共行政的“以人为本”。

(三)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来源与依据

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 通过 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它的这 些理念与内涵正是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所体现与包含的内容与特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是空 中楼阁,它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依据。而这些支撑与依据依我个人来看就是从公共行政的 公共性这里找寻与衍生出来的。

(四)是公共行政文化的价值追求

公共行政文化是指社会民众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公共行政系统的总 体价 值观、功能结构观、行政过程观和政民关系观四方面基本价值取向模式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有 机系统,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并充满活力的一种新型行政文化。〔6〕它的构建 正是为了 实现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任何文化必定以一定的价值为其存在的核心和骨干,或者为追求的 方向和目标,而公共行政文化的价值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就是公共性,公共行政文化 是一种寻找公共性和实现公共性的文化。

三、在当代如何培育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一)培养公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

公共性与公众是密不可分的,培育公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是培育公共行政公共 性的 基础。因为公众始终是公共行政活动的主力与主要参与者,更是公共行政活动利益的直接指 向者,公共行政的目的是否达到,效果是否明显,公共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公共意志执行 的力度如何,公共秩序维护的如何,只有公众是否满意才是这一切工作的唯一检验标准,也 就是说公众是最明显和最直接的体现者。所以只有公众积极参与到公共活动中来,才能够更 好地培育公共行政的公共性。

要培育一个当前我们所在这个社会的公共性,首先要增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参与 包括直接的参与和间接的参与。所谓直接的参与是指公众直接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公务的 执行,如参加听证会等。而间接的参与,主要是一种社会监督,对我国行政主体包括政府官 员和公务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公众要有一种社会主人翁的意识,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也有 义务参与公共行政活动,为争取个人权利而努力,为实现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目的而奋斗 ,更为社会进步而献力。

(二)提升公共行政主体的素质

提升公共行政主体的素质则是培育公共行政公共性的主要方面。在公共选择理论里 说, 国家公职人员即公共行政主体他们也是理性人,他们在制定公共政策、执行公务时,也会进 行理性选择,他们首先要权衡一下制定的这项政策是否对自身有利。如果会削弱他们的私人 利益,那么他们就会设法阻挠这项政策的制定、生效和执行。但是又因为他们代表的是公共 利益而不是私人利益,所以一定要切实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培养他们大公无私的品德与精 神,在最大程度上减弱他们的这种私心。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要提高他们的待遇保 障他们的生活,同时也得力于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升。

我们所希望的行政人员,“他应当‘是一个见闻广阔的、积极参与的公民;他有明显的 个人效能感;在同传统的影响来源的关系中,他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立性,特别是在他决定 如何处理个人的事务时尤为如此;他乐意接受新经验以及新的观念,也就是说,他是相当开 放的,在认识上是灵活的。’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正是依赖于这样的行政人员,才能够得以实 现。”〔7〕

(三)增强公共行政的法治性

增强公共行政的法治性是培育公共行政公共性的根本方面。公共行政的法治性意味 着政 府的一切活动应受到预先确定并加以宣布的规则制约。而合法性是公共性的基础。任何一种 活动只有在法律的指导下才会真正做到公正、有序。现代社会中的行政只有在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代表公众的利益,实现为公共服务的目的。而且公共行政的权力 是受公众委托的权力,因而也必须是受公众制约的权力。

[参 考 文 献]

〔1〕 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4 ).

〔2〕 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J〕.中国行政管理,1995,(5).

〔3〕 刘熙瑞.理念•职能•方式——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面临的三个转变〔J〕.人民 论坛,2000,(7).

〔4〕〔美〕张梦中,等.寻求社会公平与民主价值〔J〕.公共行政,2001,(3).

〔5〕〔7〕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J〕.东南学术,2005,(1) .

〔6〕翟娅娅.服务型公共行政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构建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1).

〔责任编辑:张振华〕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2篇

本研究根据山西省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具体情况,同时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了一套有关山西省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指标。这套评价体系指标可为山西公共体育服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指标,可以便于体育主管部门和居民直观的选择公共体育服务和促进公共体育服务的改进。

山西省体育公共服务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准确、更具操作性,在选择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6条原则:

(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正确的逻辑关系,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山西公共体育服务(俱乐部)的主要特征和状态,并且还要反公共体育服务绩效管理方式、和发展之间的联系。若干指标组成一个系统,各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2)典型陛。评价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准确反映出的综合特征,能够用于数据计算和保证结果的可靠性。此外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在各指标间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3)动态性。从社会需求的发展需要通过一定尺度的指标反映出来,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随社会经济、人民需求变化的

(4)科学性。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特点和指标之间的关系。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所选定的指标需具有局部和总体的一致性,所有相关的计算方法必须统一,且所选定指标易于转化为数据用于数学运算。

(6)综合性原则。应尽可能全面的找出影响因素,各项指标必须统一这个总体目标。

公共休育服务评价指标的选取

山西省公共休育服务评价指标的选取具体程序如下:

通过查阅历年来有关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建设、评估方面的文献资料,同时结合专家、指导员、学员等的访谈及问卷结果初步总结出了对山西省公共体育服务影响最为关键的因素共28项,分别是:指导思想、发展方向、服务目标、管理体系、人员管理、绩效管理、保障体系、设施建设、场地建设、场地管理、长期规划、短期目标、培养体育骨干、大众健身方式、服務人员管理、指导员聘用、指导员的培训、锻炼安排、健身效果、奖励制度、资金投入、服务质量、运营管理、场地位置、场地质量、场地面积、场地维护、场地使用率。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问相关领域专家,认为“”与“组织业余比赛”也应是评估山西省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指标, “场地环境”更适合描述山西公共体育服务,指标“场地质量”应改为“场地环境”。最终综合所有研究结果,得到影响山西省公共休育服务的重要因素共30项。

将山西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调查与问卷结果,对影响山西省公共体育服务最为关键的30项因素进行分类可得3个方面共7类,根据各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将所有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等级

山西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的描述与分析

(1)长期规划:长期规划是能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2)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山西公共体育服务利用现有资源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所能达到的经营效果(3)培养体育骨干(4)大众健身:大众健身是山西公共体育服务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指标。(5)指导员的培训(6)服务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管理是山西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的重要环节(7)指导员聘用:指导员聘用是山西公共体育服务提供服务的基础指标(8)课程安排:课程安排可以体现山西公共体育服务总体水平。(9)大众健身:大众健身是评价山西公共体育服务重要指标。(10)组织比赛:具备组织比赛的能力是反映山西公共体育服务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11)健身效果(12)奖励制度:奖励制度可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使个体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绩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指标。(13)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是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指标。(14)资金投入(15)运营管理:山西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工作是正常运营,正常运营可带来稳定的收入。(16)场地位置。(17)场地环境。(19)场地使用率。(20)场地维护保养。(2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体现山西公共体育服务整体经营理念的一项指标,包含了发展方向和服务目标两方面内容。(22)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统称管理体系包括了人员管理、绩效管理、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内容。(23)设施建设设施建设包括了场地建设和场地管理两方面内容。(24)发展方向。(25)服务目标。(26)人员管理(27)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描述山西公共体育服务经营与分配的指标,。(28)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描述山西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的一项基础性指标。

(29)场地建设是影响山西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外在因素。(30)场地管理是影响山西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内在因素。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指导思想、管理体系、设施建设三个一级指标,发展方向、服务目标、人员管理、绩效管理等七个二级指标,长期规划、短期目标、大众健身、指导员聘用等二十个三级指标总共30个指标的山西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此评价体系可用于山西公共体育服务的自评、他评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优势与不足。同时,也可为山西公共体育服务的建立和发展提供指标,便于人们直观的选择公共体育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的改进。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方法探究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在大游戏教学理念下的综合改革措施,研究认为:大游戏教学理念是一种将带有规则,具有愉悦身心和教育意义的各种游戏作为育人载体而融入到体育游戏课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多元的教育体系,多环节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教育模式。在深入揭示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特点与原则的基础上认为设立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框架,趣味性教育性有效结合,强度与负荷的有效调整是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的有效措施。

长期以来,受知识技能教学和陈旧教学模式的束缚,高校教师忽视了游戏类活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导致培养方式“克隆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大游戏”教学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不断推广成为必然,也为教学改革带来了更多优势,尤其是当下的体育游戏教学,完全秉承了大游戏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确保学生能够受到良好的身心培养。在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学生的身体机能、体力等相对薄弱,因此当下要基于“大游戏”教学理念,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本文在“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进行分析,为各大高校提供借鉴参考。

1 大游戏教学理念: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的背景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为何要进行改革,首先,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培养的学生社会技能过于单一,所传授的知识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次,传统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手段的设置对培养目标的作用范围过窄,应该对传统体育游戏课程进行相应的更改;最后,高校毕业的学生至少应该掌握几种体育游戏手段,以此服务工作单位或社区的体育文化活动或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基于上述背景,大游戏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大游戏教学理念是一种将带有规则,具有愉悦身心和教育意义的各种游戏作为育人载体而融入到体育游戏课程中,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多元的教育体系,多环节教学实践相联系的教育模式。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游戏多元发展态势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呈现,这一现象表明,高等学校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应该相应的给学生提供多种培养体育游戏手段的机会,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

2 “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特点

2.1 思想与体力教育统一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大游戏教学理念,这是一种融合游戏的教学方式,其内容会有计划的设计与安排,以便促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中,起到的效果也要比以往更好,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巧的同时,也可以锻炼到身体机能,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种体育游戏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与体力教育的相互统一,因为很多高中都在倡导素质教育,把思想品质培养作为重要任务,融合了大游戏理念的公共体育课程,就可以发挥出这一优势,并作为一个载体去让学生领悟相关思想。向游戏过程中的规则、游戏比赛中的规则、团队竞赛的协作精神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当然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既有个体竞争,也有集体性的对抗,而这与学生的体力良好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从而起到更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2.2 兴趣与娱乐教育统一

为了能够进行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必须要充分融入大游戏教学理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游戏方面,尽量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兴趣娱乐教育相统一,也更利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其次要尽量选择带有创意、新颖的体育游戏内容,也可以选择具有难度、挑战性的体育游戏内容,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性,促使学生能够带着浓厚兴趣,积极参与的体育教学中。目前来看娱乐性与趣味性是体育游戏教学的最大特点,可以充分展现在各个游戏环节中,包括游戏的设计、规则以及形式等等,都能为学生打造出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这也与大游戏教学理念完美契合。

2.3 引导性与实践性统一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严重缺乏锻炼的机会,这就导致社会上的亚健康人群逐渐扩大,不仅如此,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双重施压下,学生成天泡在自习室,身体素质严重下滑,成为当前社会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因此,高校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的教学广泛受到收回关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也越来越受大家的重视,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生才能在毕业后以健康的体魄和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高校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身体的全面锻炼,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学生锻炼身体的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集体主义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体育运动能够使人进入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陶冶人的情操,使学生具备勇敢、坚毅、果断的品质,在公共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身体锻炼,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在学生学会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之后,一定要组织相关的体育知识竞赛和体育技能比赛,体育知识竞赛比如体育学科知识大讲堂、体育名人大讲堂等系列体育理论知识竞赛,体育技能比赛如篮球比赛、足球竞赛或户外生存挑战赛等。牢牢的将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体育技能的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相结合。

3 “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原则

3.1 教育原則

尽管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融合了大游戏教学理念,并向着游戏化发展,不过其核心内涵仍然要体现在教育上,也就是要秉承着教育原则,去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拼搏精神以及行为规范等等。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巧,育人也是当下最主要的任务,尤其在素质教育的标准下,应该充分利用好体育游戏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积极投入体育运动中。

3.2 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国家体质标准测试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体测,究其缘由是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因为教学方法、内容过于单一,从而使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随着大游戏教学理念的推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获得了良好的改革契机,充分融合了游戏化的内容,而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轻松、愉快,充分体现了兴趣原则。因此在设计体育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意竞争因素,这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多增加一些新鲜事物,例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等,多样化的教学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大游戏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来说,尽管充分融入了游戏内容,但仍然要加入情節,包括惊险、刺激等因素,正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也能达到体力与智力的教育结合,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3 安全原则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的学生身体素质相对薄弱,并且掌握的体育运动非常少,因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目标就是为了改善这一现状,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接受良好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去增进自身的健康。目前随着大游戏教学理念全面推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获得了综合性的改革,不过在开展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安全性的原则,因为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掌握很少,容易出现受伤的风险,同时,游戏的设置必须根据课堂的每个时间段进行可调节性的安排,如在课得开始部分,由于学生的身体机能属于尚未唤醒状态,所以应该安排强度较低,动作缓和的游戏,而如果在一堂课的中间段,学生经过前面的预热,身体机能处于最好状态,所以可以安排一些教学类的游戏活动。因此教师要选择难度、强度适中的游戏内容,以确保在初级教学阶段的安全性。

3.4 可行性原则

在“大游戏”理念下构架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程必须具备可行性原则。长期以来,游戏教学法作为体育课程的一种辅助手段,经常被适当的运用到体育教学当中,但是作为条件性的原则,其融入体育教学使用是否合理科学,却没有合理的阐释。在“大游戏”教学理念指导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安排必须具备可行性,如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学校的器具设备是否能有效的配合,体育设施是否具备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计划都应该进行科学的调查之后再计划。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等,时常会出现一个四五十人的教学班有一半的学生不参与学习或实践,这就可能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或组织能力需要增强,也可能是平时教师在班级上的管理过于松散,导致学生行为散漫,如此教学内容的安排便不具备可行性。

4 “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综合改革策略

4.1 设立公共体育教学目标

基于大游戏教学理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综合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设立新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明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包括内容的设计、制定等。在设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要针对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例如体育教学的相关要求、当下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满足时代需求,培养出复合型体育人才。因此在融入大游戏教学理念后,可以建立公共体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学生掌握各类运动项目活动为目标,规划出新的体育教学任务,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解。除此之外要充分设计体育游戏教学内容,充分掌握游戏的特点,以及在实践中能够为学生带来的教育意义,这样才能发挥出大游戏教学理念的作用和价值。

4.2 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框架

在确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后,要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框架,这也是开展体育游戏教学的基础,因此要广泛运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内容,来打造出更适当的教学内容框架,例如个人游戏内容、团队游戏内容以及互动成长游戏内容等等,都可以作为新的教学框架来建立。需要注意的是新的教学框架要层次分明,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区分开,也能从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促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提高。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来说,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体育工作者,而是促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这也是大游戏教学理念的核心意义。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有效的体育教学改革,并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才会更加符合大游戏教学理念。

4.3 趣味性教育性有效结合

对于高中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来说,首先要融入大游戏教学理念,其次要保证体育游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育性能够充分结合,这样才能起到一定教育价值,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游戏选材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既要反映出思想上的教育性,也要展现出一定趣味性,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时,确保其能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这样才符合大游戏教学理念。一般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室都会针对新的做好总结,包括对体育游戏活动结果的评判等,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教育性作用,为比赛作风良好、遵守规则规定的学生或队伍给予适当表扬,其次也可以给优胜者我队伍适当的表扬,而失败的队伍也要进行鼓励,而违反规定者必须要严格处罚,整个过程教师要保持公平性原则,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意义。

4.4 强度与负荷的有效调整

针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此来调整体育教学的强度与运动负荷,虽然融入了大游戏教学理念,但不能为了游戏而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严格规划教学活动,才能真正进行综合改革。例如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分组等等,甚至是游戏进行的先后顺序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就是体育游戏运动的难度、时间以及负荷,也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安排体育游戏教学,必须要针对学生所能承受的强度、运动负荷考虑,以此来合理制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场地器材的选择,确保能够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样才能避免受伤的风险,也能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最终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会有良好的学习体验。

5 结束语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来说,其改革必须要以大游戏教学理念为基础,并针对体育游戏的概念、作用、特点以及原则等进行详细分析,这样才能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全面推广,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促使学生获得身心双重发展。总体来说大游戏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可以全面捕捉学生的优缺点,表现出学生的体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注意主次分明,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不过在开展实施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游戏活动,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实现学生的体能培养。

学校教研教改项目;项目名称:基于大游戏教学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cgkjg——202031。

(作者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我国武术散打是我国文化历史的重要传承,我国武术散打更是在世界闻名。高校体育散打教学决定着我国武术散打的传承,其主要以竞技为主,彰显其魅力。在高校中,很多学校都开设散打教学科目,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树立体育散打竞争意识,受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同。但高校体育散打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教学问题,本文针对其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为教师提供更为高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武术散打  问题

武术散打与其他体育竞技类项目有所不同,其具有一定的中华文化底蕴,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体育竞技运动。在高校教学科目中开设武术散打是其竞技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家长、学生与教师共同期待的事情,学生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可以通过学习武术散打强身健体,增加自身防卫能力的同时,将我国武术散打的精神与技艺传承下去。学习武术散打的学生,其品格意志更加坚定,相对比其他同学吃苦精神更强,且思想道德品质水平较高,乐于助人,敢于打抱不平。学习散打还能提高学生身体协调性。高校体育武术散打的教学中并不专业,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一些问题,本文以下内容进行细致说明。

一、普通高校武术散打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我国武术散打有着较为悠长的历史文化,开展武术散打教学课程也有几十年的时间,对其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现今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都相应的开设武术散打课程,但针对现今教学情况分析,其教师的师资力量、教师武术散打的专业水平、教学目标等等都还有许多问题,以下对其问题具体分析探讨。

其一:高校教师在武术散打课程教学中,能够对武术散打的动作以及其体育运动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加武术散打课程学习,但是对于武术散打的精神与其精华,教师的教学并不完善,教师对其理解也完善,认为武术散打就是几个动作与套路,教师理解的偏差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其二:现今高校在武术散打教学中,其教学设施并不完善,教师对武术散打并不专业,对于实践教学设施也并不明确,导致教学课堂的教学场地与教学设施都达不到武术散打教学的专业性水平。教学设施不完善,其设施数量也不充足,沙包、拳击手套、手套等等设施在数量上并不充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做到人人参与练习,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与提高。其三:武术散打教学需要及其专业的从业者或者有过相关武术散打竞技比赛经验的人员进行教学,但是高校的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技术和竞技比赛经验,通常都是理论化知识开展教学,另外,普通高校的武术散打教师对于武术散打的运动概念与文化意义并不清晰,在教学中不能将其精华对学生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只能掌握其基本动作进行练习,对其武术散打的精神并不了解,高效武术散打的师资力量专业性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课堂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二、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散打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确立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目标,注重挖掘武术散打课程文化内涵

普通高校开展武术散打的教学课程,相对比专业武术散打教学课程的专业性要相差很多,故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将其武术散打的精髓与文化内容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在参加武术散打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对武术散打的基础动作有所了解,达到强身健体,同时深化引导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坚毅的品质。不同高校的学生与师资力量团队都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其校区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合其教学的教学目标,确立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目标,注重挖掘武术散打课程文化内涵,使其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变。教师还要提高自身对于武术散打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武术传承的文化进行课堂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

(二)提高武术散打课程硬件设施的配置水平,推广实施武术段位制

高校在創设武术散打课程时,需要对其武术散打的教学课程有所了解,对其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学设施进行完善,并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性,之后根据其了解内容开设武术散打课程,提高武术散打课程硬件设施的配置水平,并推广实施武术段位制。向有关部门申请完善教学设施的资金经费,完善教学设施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保障武术散打课程教学的安全性。武术散打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各自的散打能力进行针对性教学,故此,教师应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段位,针对学生的拳法、技巧、耐力、竞争力等等对学生进行武术散打段位分段,制定段位制,并按照不同的段位开展教学,能够因材施教,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掌握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关的武术散打技巧。

(三)完善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武术散打教师队伍建设

普通教学的武术散打教学中,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更加注重教学格斗技巧与动作,其教学理念不符合现今教学改革的教学理念,对此,要完善普通高校武术散打教学模式,跟进高校武术散打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教师要明确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并优化教学内容,另外,在改进教学模式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为教学目标,教学课程中合理分配武术散打技巧教学的内容,教师还要对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以竞赛输赢为目的,而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竞赛精神,同时要优先保护学生在武术散打竞赛中的安全。在师资团队的构建中,要重点提高教师的武术散打素养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教师要对其武术精神和文化有所了解,重点培养学生武术精神意识展开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加强管理,提高管理者决策能力

武术散打的教学质量与其管理者的决策能力有直接的关系。要想提高武术散打的教学质量,高校管理者首先要加强对于武术散打教学的重视程度,领导者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更是对于武术散打教学目标制定的导向。领导者对武术散打教学重视,会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对于武术散打教学设施、场地等也会逐渐完善,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好的训练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并制定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教学管理体系,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岗位职责、考核评比制度、奖惩条例、等等,并将其落实到武术散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管理者也会细心观察教学中还存在那些教学问题,并逐步探究应对措施,将其应对方案添加到教学管理体系中。武术散打的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教师也逐步由被动教学转变为主动探索,创新更为高效的教学方式,武术散打的课堂教学风气更加良好,促进高校武术散打教学科目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五)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武术散打也要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一方面针对与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武术散打的学习情境完善评价体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依靠某一次的成绩进行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掌握情况、等等综合进行评价。评价体系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兴趣。

(六)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

武术散打本身就是竞技比赛的运动,竞技比赛就是通过不断的训练从而提高其对竞技项目的掌握情况,竞技更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思想品格,提高学生的目标感。对此,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散打竞赛获得相应的表彰与奖励,优秀的竞赛赛事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武术散打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训练的刻苦心,更能传播散打武术的竞赛精神。校领导也会更加关注武术散打的教学,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散打竞赛互相切磋交流,散打竞赛能够为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武术散打竞赛水平。学生的竞争意识得以培养,体育精神油然而生。

三、结语

现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全民运动的时代已经来临,在高校教学中开展体育教学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趋势。高效开设武术散打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并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精神,高校领导者要针对其院校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完善武术散打的教学体系,并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武术散打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对其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姚楠.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散打运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大观周刊,2010(37):142.

[2]王晓明,邓丽娟.高校体育开展武术散打需注意问题[J].中国市场,2007(48):120-121.

[3]汤浩.高校公共体育课散打教学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4):61.

作者单位:  郑州财经学院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对于教育要求的逐渐提升,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大学公共体育的教学目标,也难以使大学生人格实现完善发展和促成大学生终身体育发展要求。今后的高校公共体育选修课应该要面向广大学生群体,在课程教育中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实施有效的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方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篇文章以契约学习法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当中的应用为研究中心,对于其教学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不断加强该学习方法在今后篮球课堂当中的应用,并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和优势。

从近些年的高校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和青少年学生体质调查结果来看,近10年来,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均呈现下降趋势,学生群体当中超重和肥胖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大,但部分农村学生还存在着营养不良和视力不良等问题。本篇文章探讨契约学习法引入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之后对于教学及品质所造成的影响,希望能够因此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效率。

1 关于契约学习法的概念

契约学习法主要建立的载体为契约,在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沟通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符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及自身素质条件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实施之下,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起初契约学习法主要广泛应用在医学护理领域当中,应用于体育教学当中的是非常少的,只占到了其应用领域的一小部分。契约学习法的优势就在于教师可以在事先与学生沟通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来制定出契约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在开展契约学习法的过程中,会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监督和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在学生与教师相互交流构建契约时,加强师生联系,培养师生感情。

2 契约学习法运用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来看,教师授课的中心,学生在课堂上承担了被动接收知识的角色,只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偏向于充分讲述篮球运作技巧,忽视了在实际运动锻炼过程中对于学生运动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在体育期末考核中,也通常利用统一的考核标准衡量学生水平,并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从而打击了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契约学习法应用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之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既能够在实际教学开展过程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也能够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公共体育篮球教学时,应该要使其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相统一。在提倡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环境之下,体育课程也应该要尊重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差异,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制定符合他们自身要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从多角度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并不只是单一的根据统一标准认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教师应该要意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只有充分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将他们在体育学习中的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相较于其他的学习方法,契约学习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师生交流。在签订契约学习书之前,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准确评估,然后根据自身水平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等契约内容,在签订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全程协助,学生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制定的学习计划。

3 契约学习法应用于高校公共体育篮球教学中的成果分析

从契约学习法开展之前的身体素质问卷来看,30%~40%的学生都对于自己目前的身体素质存在不满,只有少部分学生基本对自我身体素质水平感到满意。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了当前高校学生有着极强渴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和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意愿,而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安排则是他们的优质选择。并且从目前师生交流情况来看,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是非常少的,从不与教师进行交流的学生也占到了将近10%。

当契约学习法在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当中展开之后,对比教学前后学生的多方面表现,该学习方法都给教学成果带来了显著的完善。首先是学生的体态方面,从身高、体重和BMI的数据对比来看,实施契约学习法之后,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并没有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契约学习法并不会在教学时对于学生的体态形成显著差别影响,这可能也是因为学生在成年之后其身高已经趋于稳定,并不会由于科学锻炼而造成明显变化,同时体重的变化也与学生的日常饮食习惯相关。从个人体育测试成绩的前后对比来看,在接受有效的契约学习法之后,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仅仅是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体育锻炼是无法满足学生所需运动量的,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提升较为轻微,需要漫长的过程才能够显著体现该学习法的优势,相信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学生一定能够获得较优的身体素质条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从理论层次上了解到了篮球技巧,并没有真正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而在契约学习法的指导之下,学生利用课上和课余时间对于篮球技巧进行反复训练和巩固,即使是此前对于篮球毫无了解的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一些基础的篮球技能,而本身就具有较好篮球基础的学生则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技能提升。

4 结束语

为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真正有效的体育锻炼计划,契约学习法应用到当今公共体育篮球教学当中,提高了学生在课上课下的体育锻炼主动性,相较于传统学习方法,更能彰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成果的提高。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公共体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自2015年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学者对我国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采用文献研究法与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或启示。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渊源、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内涵、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问题、我国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路径5个方面。认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实证研究;由宏观研究逐渐转向微观研究;加强对我国各省份实践经验的研究;加强对不同生产要素的研究;加强对国外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及对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效果的研究。

关键词:体育改革;供给侧改革;供需平衡;供给学派;研究述评

體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途径。当前,研究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实践启示作用。2015年11月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016年1月又强调了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2];该年7月再次强调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强调了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任务[3]。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领导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高质量的产品[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但是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梳理,鉴于此,笔者对近几年的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或启示。

1   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渊源

“供给侧”一词属于西方经济学理论范畴,体育学研究者针对“供给侧”的研究多集中于“供给学派”、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及社会学4个理论视角。

1.1  “供给学派”关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提出后,引发了学术界的热议,其中包括从供给侧开展研究的“供给学派”的相关理论角度探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沈克印等基于新供给经济学派所提倡的“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观点,从人口、土地、劳动、技术等方面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5]。李丰荣等认为,新供给经济学派强调有效供给、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讲求供需平衡[6]。李格非认为,新供给经济学可以为中国体育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借鉴[7]。黄道明等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供需错位、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等问题具有指导意义[8]。程文广等认为供给学派的创始人萨伊倡导“供给创造需求”,进而提出我国冰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缓解“供需失衡”的主要路径[9]。

1.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下关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

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层面,我国学者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主要涉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政治经学中国化,供需矛盾论等。沈克印等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观点,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是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10]。范尧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供给学派的“翻版”,也不是里根经济学的中国版,而是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结合中国体育产业中的供需错位与供给错位而进行的结构性调整[11]。姜同仁认为,供需矛盾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论述,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及区域布局失衡的偏态发展[12]。这与公共体育服務的供需矛盾直接相关,化解“供需矛盾”是实现公共体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1.3  西方经济学理论视角下关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

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我国体育学的研究成果中主要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微笑曲线理论、市场经济学理论等。刘亮等认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大势所趋,并且由体育产业等组成的第三产业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3]。这与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着共同的逻辑。梁枢等认为,微笑曲线理论、市场价值兑换率和生产效率理论可以解释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存在的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市场价值转换率低的问题,并可以通过O2O模式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基础上,提升体育产业市场价值转换率[14]。张燕中等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在供给侧,但是着力点应该在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品牌宣传与特色不足等弊端的策略在于以劳动、资金、技术和制度等生产要素入手,从生产领域提供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15]。任波等认为,我国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市场活力不强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等,进而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可在供给侧补齐短板[16]。

1.4  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视角下关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观点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涉及到一些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例如耦合理论、矛盾论、国家治理理论、政社合作理论等。王晓刚认为,产业之间的耦合具有的创新效应、优化效应、产业链条效应是推动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体育产品供需平衡的重要推动力[17]。石继章等认为,我国CBA职业篮球联赛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包括:权利调节矛盾、赛事供需矛盾、产业结构失衡矛盾,这些矛盾化解的过程正是CBA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18]。赵慧娣认为,将国家治理理论应用到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主张实行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进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并化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19]。杨华认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激发体育消费市场主体的活力,进而促进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

2   我国体育产业供需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体育产业供需问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为丰富,其主要观点包括3个方面:1)需求不足论;2)供给约束论;3)供给失衡论。

1)供给不足论。付群等根据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阶段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在人才供需结构、投资供需结构和场地设施供需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21]。程文广等认为,冰雪场地、冰雪运动装备等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大众冰雪体育消费需求[22]。雷国飞从消费需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冰雪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因素,认为当前我国冰雪体育商品的数量、质量、供给体系、供给模式等均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冰雪体育消费需求[23],体育产品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供给方式上的不足,进而中高端体育产品消费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2)供给约束论。任波等认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难以满足当前消费者从低端、单一化的体育消费需求向高端、多层次体育消费需求的转型升级,急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4]。刘盼盼认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体育产品供给充盈,以及政策供给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25]。刘亮等认为,我国体育市场资源配置不平衡,主要是资源配置体制机制难以适应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6]。供给约束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制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个方面是:我国体育产品层次结构不平衡和体育市场资源配置不平衡。

3)供需失衡论。范尧认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市场存在“供需错位”和“供需缺位”的双重矛盾,高端体育产品短缺、低端体育产品剩余,体育产品供需矛盾突出[27]。沙金等认为,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出现“供给失灵”的现象,单一调整体育市场资源配置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供需失衡”[28]。殷俊海认为,我国低端体育产品的严重过剩和中高端体育产品的严重短缺是当前我国体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29]。供需失衡论的主要观点认为,造成供需失衡的原因在于低端体育产品供给过剩,中高端体育产品短缺,体育产品供给与体育产品需求不平衡。

3   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的内涵

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随着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到目前为止,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诠释可分为4种视角。

1)基于提高企业生产率的视角。梁枢认为,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在于解决低端体育产品产能过剩,增加中高端体育产品供给[14]。李博认为,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提高体育产品的供给效率[30]。刘亮等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提出,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分析如何拓展体育产业发展新空间,培育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激发体育产业发展新活力等[13]。这一视角着重从供给端、生产端切入,主张提高生产率,提高体育产品质量,培育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进而增强中国体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2)基于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平衡的视角。“供需失衡”是许多学者研究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逻辑起点之一。程翀认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在于缓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1]。刘亮等认为,供需矛盾是我国体育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主要矛盾,是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并要着重解决好供给短缺和供需错位[32]。这一视角的主要观点是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化解供需矛盾,最终目标在于调整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提供有效供给,使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现平衡。

3)基于制度供给的视角。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张康平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供给与制度创新[33。王飞认为,当前我国体育产业普遍存在一种体制约束规则,阻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调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34]。郑丽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策供给是核心[35]。这一理论视角的主要观点是,政策供给是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导因素,通过政策供给调整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体育产品高质量供给。

4)基于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视角。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升体育产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是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观点。王聃认为,对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供给效率,提高体育产品质量,实现体育用品市场全要素投入和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形成新的供需平衡[36]。沈克印认为,体育特色小镇是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举措,对于加快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体育产品有效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有重要意义[37]。该视角的主要观点是,转变竞技发展方式,实现体育产业从投资驱动到效率驱动的转变,增加有效供给,打通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4   我国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的研究

就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而言,大部分学者认为,重视供给侧的同时,不能忽视需求侧,只是依据我国体育产业现阶段发展实际情况哪个方面更重要的问题。从已有的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主要有2种观点:1)供给侧侧重论。熊禄全等认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矛盾突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结构不合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制度有待完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矛盾的必由之路[38]。张燕中等认为: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长期存在低成本、低科技含量等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发展方式粗放,具有不可持续性,随着消费者体育消费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也将面临挑战,因此,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顺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15]。这一观点的中心是,应侧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体育产品质量。2)供给侧与需求侧平衡论。江小娟认为,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需求侧生产要素改革,其实质是优化资源配置,在这一过程中,既不能过度依靠供给侧,也不能一味地迎合需求侧,而是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力推进改革,形成体育用品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双向动力机制[39]。这一观点的中心是,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既要从供给侧提高体育产品质量和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要从需求侧增加生产要素投入。

5 我国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研究

学术界对如何推进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比较多见,而且涉及多个学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调整体育产业结构和加快体育企业的合并与重组。雷国飞认为,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科技创新,提升体育企业竞争力,培育龙头体育企业,带动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是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23]。2)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体育产业的科技创新。董新军等认为,“互联网+”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可以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共享程度等[40]。3)去产能及货币政策。李博认为,要减少体育产品的无效供给,增加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体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转变体育企业发展方式,去产能,尤其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要去杠杆,降低体育企业的贷款利率,谨防出现“关店潮”[31]。4)供给制度创新和税收政策。黄道明等认为,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管理体制改革到供给制度创新[8]。易剑东认为:制度创新是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无形之手,要实现需求侧改革向供给侧改革的轉变,就要做到“简政放权”“减税让利”[41]。

6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文献已比较多见,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现有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笔者认为后续需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多集中于质性研究,应加强实证研究。虽然相关理论逐渐丰富,但是对于我国体育产业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骤尚未明确,即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开展的问题尚未厘清。笔者认为主要有2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属于经济学研究范畴,应用于体育产业研究中尚未形成成熟理论。其次,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较为复杂和多元,各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如何协调也需要进行理论探索。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实证研究。

2)我国体育产业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应由宏观经济领域逐渐转入微观经济领域,加强个案研究。目前,多数研究是基于新、旧“供给学派”理论展开的,而且将逐渐形成共识,但是,体育产业是涉及面非常广的领域,体育学研究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因此,在开展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应重点加强体育产业中微观经济研究。

3)加强我国各省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经验研究。当前的研究,多数从宏观层面研究体育产业,尤其是公共体育服务。对于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个案研究较少。今后研究中,应加强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体育产业中不同主体的改革经验研究。

4)加强对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同生产要素的研究。笔者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系统工程,涉及领域较为广泛,今后应扩展研究视域,加强金融等方面的理论探索。

5)加强对其他国家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举措,应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实际情况加强对国际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例如其他国家在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等。

6)加强对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但是也涉及到社会科学中其他的学科。因此,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要在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而促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向更深层次延展。

7)加强对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的效果研究。对近年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和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调研,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和举措的实施效果的调研,为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EB/OL]. [2018-06-30].http://cpc.people.com.cn/n/2015/1110/c6

4094-27799893.html.

[2]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EB/OL].[2018-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

05/10/c_128972667_4.htm.

[3]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8-06-3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7-08/7932683.shtml.

[4]  以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体育事业跨越发展[EB/OL].[2018-06-30].http://sports.people.com.cn/GB/n1/2017/0523/c412458-29293261.html.

[5]  沈克印,吕万刚.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学理逻辑、发展现实与推进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 50 (11):37.

[6]  李丰荣,龚波.中国职业足球“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源流、选择动因与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2):13.

[7]  李格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4):48.

[8]  黄道明,周民,陈丛刊,等.“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我国体育产业的供给困境与治理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8,54(2):17.

[9]  程文广,刘兴.需求导向的我国大众冰雪健身供给侧治理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15.

[10]  沈克印,吕万刚.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诉求与实施策略—基于资源要素的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6):643.

[11]  范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用品供需困境与调和[J].体育科学,2017,37 (11):16.

[12]  姜同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1.

[13]  刘亮,付志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及动力培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29(1):10.

[14]  梁枢,王益民.“互联网+”视域下体育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研究O2O商业模式的开发与应用[J].体育与科学,2016, 37 (4):39.

[15]  张燕中,李江,王静.“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体育用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J].体育与科学,2017,38(3):111.

[16]  任波,黄海燕.基于补短板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与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220-226.

[17]  王晓刚,邵雪梅.产业耦合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休闲体育资源开发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6):526-531.

[18]石继章,邵凯.冲突理论视角下中国职业篮球供给侧改革—以 2015—2016 赛季CBA总决赛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6):93.

[19]  赵慧娣.新时代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8,39(2):23

[20]  杨华,张小航.我国体育治理中政社合作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以上海市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5):395-398.

[21]  付群,王萍萍,陈文成.挑战、机会、出路:我国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1):44-51.

[22]  程文广,刘兴.需求导向的我国大众冰雪健身供给侧治理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4):15.

[23]  雷国飞.消费需求升级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产业供给转型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6):47.

[24]  任波,戴俊,夏成前,等.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内涵解析与供给侧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4):20.

[25]  刘盼盼.中国体育供给侧改革若干问题探讨[J].体育学刊,2018,25(3):29.

[26]  刘亮,刘元元.公平视角下我国体育资源非均衡现状及“供给侧”致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3):304.

[27]  范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用品供需困境与调和[J].体育科学,2017,37(11):17.

[28]  沙金.“健康中国”背景下全民健身供给侧改革研究[N].中国体育报,2017-04-28(006).

[29]  殷俊海.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N].中国体育报,2016-04-22(006).

[30]  李博.“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2):56.

[31]  程翀.从九大报告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论断探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5):31.

[32]  刘亮,王惠.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体育资源供需矛盾的消解与改革路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4):54.

[33]  张康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13.

[34]  王飞,池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制度约束[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4):298-300.

[35]  郑丽,张勇.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协同治理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3):23.

[36]  張振峰.体育消费需求升级视角下体育产业转型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4):453-458.

[37]  沈克印,杨毅然.体育特色小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6):60.

[38]  熊禄全,张玲燕,孔庆波.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治理的内在需求与路径导向[J].体育科学,2018,38(4):33.

[39]  江小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及支柱地位[J].管理世界,2018,34(5):1-9.

[40]  董新军,易锋.“互联网+”时代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2):45.

[41]  易剑东,任慧涛.体育产业纳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行性及其潜在进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3):5-11.

上一篇:循证护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信贷业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