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

2023-09-18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第1篇

一、教育法学学科建立的实践发展需要

(一) 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积极推行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情况下, 要求各行各业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这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部门在从事教育教学事业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针。但这一目的的实现, 需要积极建设教育法学, 充分利用教育法学, 将教育与法律有效结合, 使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所以, 教育法学学科的建设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需要。

(二) 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教育事业有很大进步, 这使得我国亿万青少年能够接受教育, 提高自身水平。但要想持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还需要积极完善教育立法, 使教育工作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合理的落实, 而不受个人意志所改变, 例如义务教育学费、杂费免除政策的落实、教师工资的调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工作的落实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实现这目的, 需要得到教育法学的支持, 利用教育法学的理论来完善教育立法及教育法制, 使其能科学、合理的约束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所以,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对教育法学的需要非常强烈。

(三) 法学事业的发展需要

法学方面的一些专家认为教育法学属于边缘学科, 其对法律事业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这种说法并不完正确。从法学的角度来讲, 教育法学的确是边缘学科, 但其对法律事业起到的推动力是非常大的, 可以对教育法律提出新的意见及完善措施, 使教育法律具有新的活力, 相应的法律事业也会受到影响而发展。所以, 我国法律事业的发展也非常需要借助教育法学的力量[1]。

二、教育法学学科价值

(一)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主体性

中国思想的精髓在与其具有较强的流动的主体性。纵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法律在各个时期都以不同方式呈现, 如秦律、汉律、唐律等, 但法律一直都是存在的, 且生生不息的发展流动着。横向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确定中国文化中所渗透的教育法律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着。由此可以说, 教育法学虽不同于法律, 但其关注着法律的主体性, 并深刻强调法律的价值导向。也就是说, 教育法学深化了法律主体, 使教育主体在法律中的含义更加深刻[2]。

(二) 教育法学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法律是刚性的东西, 这是很多人对法律的认知。其实不然, 法律并非只有刚性。其实, 古代的法律注重道德性、价值性、教育性的体现。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 法律成为解决利益问题、权利问题的有效手段, 随着法律的频繁使用, 广大人民被这一现象所影响, 变得越发世俗、利益, 将法律视为最低的道德底线。而教育法学则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通过法律条规的实施, 改变人们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观念, 良好的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的推行具体提高法律教育性的价值。

(三) 教育法学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教育工作的落实除了要强调“爱”的体现之外, 还要强调规则。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教育工作按照规则来实施, 可以公平公正的解决教学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问题, 使受教育者在平等的教育中良好发展。教育法学尤为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用其理论来优化教育工作, 可以使教育的规则性得以凸显, 使教育工作规范、合理的落实[3]。

三、教育法学学科发展

基于我国对教育法学的需求, 科学的发展这门学科, 应当以加快推进教育法学二级学科建设为主。在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的今天, 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六修五立”的立法任务以及青少年保护方面的法律。完成这项任务, 需要有一个学科来作为教育立法、执法、普法和司法的支撑。这门学科就是教育法学, 积极探究、研究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 填补教育法学空白, 使其成为二级专业学科, 如此, 其可以支撑立法任务及相关法律的建立。所以, 不断推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必要的[4]。

四、结语

教育法学具有较高的学科价值, 如关注法律的教育性, 利于促进我国法律事业发展;关注教育的规则性, 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以, 教育法学成为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发展教育事业和法律事业的理论需求, 积极促进教育法学学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摘要: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发学作为一门学科, 其在现代化的今天, 具有较高的学科价值, 推进其良好发展是非常必要的。那么, 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是什么?教育法学学科如何发展呢?本文将基于对教育法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发展需求的分析, 具体探讨教育法学的学科价值及学科发展。

关键词:教育法学,学科价值,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 褚宏启.教育法学的转折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44-53.

[2] 刘冬梅.教育法学学科建构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38 (3) :250-253.

[3] 龙洋, 孙霄兵.对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思考[J].教育学报, 2011, 07 (6) :26-30, 83.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第2篇

1 巧用诗词名句, 培养地理情感

气候、景观等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枯燥, 底蕴厚重的中国诗歌, 有很多是描写人文景观、气候特点的, 它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材料, 使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恰当地运用诗歌能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直观, 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地理教学中, 同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科学的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将进酒》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诗句, 利用这句话在学习水循环这部分知识时,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结合今天所学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评价一下李白的这句话, 从地理角度出发, 你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这句话?通过这些小问题, 不仅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明确了外流河的水源补给、水循环的基本环节、黄河的发源地等地理知识,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这部分知识时, 我利用毛主席《送瘟神》中的一句话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毛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反映了我们今天学的哪部分知识, 是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有这种体会呢?这样, 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自转速度的有关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的学科思维, 而且能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视角去感受地理。巧用语文中的名词佳句设计地理问题, 不仅使学生在诗词的陶冶下对地理学习热情提高, 课堂也会更加深化, 而且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引用诗词名句是运用诗歌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内容, 为地理教学服务,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诗文赏析, 轻松愉悦的学习地理知识。只要我们合理地摘选素材, 精心设计, 恰当安排, 诗歌一定会对地理教学增色添彩。

2 结合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据调查学生对地理兴趣的热点首先在文化地理、风土人情方面, 同时建构主义的课程观, 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 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 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以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跨越时空, 面向世界。

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 可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历史知识, 在地理课堂上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给学生讲清“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 激发学生兴趣, 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掌握。在学习“洋流”知识时, 洋流的名称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结合历史猜猜看, 来使学生倍感兴趣。从非洲掠夺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 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 你能结合奴隶贸易线路图说明那些奴隶贩子利用了哪那些洋流吗?同样也可以结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 从1 4 0 5年到1 4 3 3年先后航海七次,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 还借助于季风 (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如果郑和要从我国东南沿海出发南行, 几月份走最合适, 为什么?这样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辅助地理教学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同时也给地理课堂注入了活力。

新课程认为, 因地制宜的、因时制宜的开发好地理课程资源, 利用历史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史实”往往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合理借助数学图形, 使学习简洁、严谨

心理学认为, 长时间单调的刺激, 大脑皮层会产生抑制, 使人易于疲劳, 难于是注意力集中。地理学习中大量的文字语言和感性的图像会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疲惫现象, 以数学学科中简洁的函数图像可以清晰将地理学科中一些复杂的地理规律呈现出来, 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对地理教学中一些难点的突破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同节气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昼长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的重点。如何能让学生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重点内容呢?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下面的两个数学函数图像就可以轻松的解决问题了。

合理借助数学中的图像来突破难点, 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 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 同时, 数学图形的严谨还有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提高。

4 合理运用物理学科中的公式和法则突破难点

地理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理解。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一些物理公式、定则可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易于理解。

高中地理教学中“季风环流”这部分知识既是一个难点内容。尤其是对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学生理解困难。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我引入了物理课中比热公式解释海陆差异。学生利用公式Q=c mΔt很容易就能理解陆地与海洋相比由于陆地比热容小, 所以同样吸收热量, 就比海水升温幅度大, 所以夏季同一纬度地区陆地上空气温高于海洋上空气温, 进而在陆地上形成低压区而海洋上则形成高压区。这样夏季风就形成了。同理可以分析冬季风的形成原因。地理课堂还可以活用物理中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来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例如气旋、反气旋知识的学习同样可以借助物理中的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来学习。具体方法是:北半球用右手, 表示气旋时大拇指向上, 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 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表示反气旋时大拇指向下, 表示反气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用左手, 表示的方法与北半球相似, 地理课堂巧用物理公式和定则来完成地理知识的学习, 提高了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技巧性, 为学生学习地理找到一把新钥匙。

5 结语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解释分析地理原理、成因、规律的形成过程, 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从而使得难点内容不再难了。

古人云“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转变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 不断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地发掘和积累与地理教学有关的内容, 并将他们丰富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 尽情享受地理学习带给他们快乐, 使他们学习地理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加丰富的学习手段。

摘要: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与多门学科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合理、恰当的借鉴相关学科的知识、方法,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而且能为地理教学增色不少。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第3篇

截止2018年, 全国有近880所高校设有艺术类专业, 且办学规模正在逐年扩大, 但是这其中的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只有92所 (本科44所, 专科48所, 不包括15所参照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招生院校) 。面对大部分高校的“特殊”学科, 高校在对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上通常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通过思政课与非艺术生一起进行无差别教育, 然而教育成果却达不到一样的收效。究其原因有很多, 包括艺术生的成长学习 (艺考) 经历, 培养方式方案, 专业素质要求等等在内的这些因素都使艺术生这一学生群体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现有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不够接地气, 缺乏针对性, 难以满足艺术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稳中求进”的思政教育工作亟需一条“求进”的新路径。

一、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群体特征

(一) 个性意识鲜明, 组织意识偏弱

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意识通常比较强, 这里所说的个性并不是指他们个性张扬, 而是相对于非艺术生来说, 他们的成长学习经历没有那么多的约束框架, 更善于表现自我。高考需要学生按照考纲条条框框进行复习, 不需要太多的个性表达, 而艺考则需要学生树立独立意识, 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和个性表达。这种经历的差异在塑造艺术生个性意识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组织意识, 个性的强化会令集体观念薄弱[1], 当面对“我不太喜欢但是我可以这么做”和“我不太喜欢所以我不做”两个选项时, 不习惯于约束的艺术学生通常会选后者。所以, 如果思政教育不接地气, 在艺术学生身上必定收效甚微。

(二) 创新思维活跃, 实践能力欠缺

2017年底, 一则“用银杏叶堆出小猪佩奇”的新闻走红网络, 被人民网官方微博、新华社视点官方微博等多家主流媒体转载报道, 还一度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话题榜。这实际上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摄影系老师指导摄影专业学生完成的一次思维与创意训练课课程作业。学生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就地取材, 用一堆不起眼的银杏落叶进行艺术创作, 迸发了无穷的创意。艺术创作需要灵感与创新, 这就要求艺术生先天具备较活跃思维, 并且在后天不断提升思维的活跃度。但是相比活跃的创新意识, 艺术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所欠缺的。笔者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带队过程中发现, 艺术学院的学生有较好的创意以及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 但是需要他们把想法和技能转化为实践成果时结果却不太理想, 尤其是实践过程中的规划能力、执行能力, 普遍弱于非艺术生。

(三) 注重专业技能提升, 对人文课无感

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十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 比如设计类的学生在选课时倾向于各种设计软件课程, 有些学生甚至额外自费购买设计网课, 摄影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也偏爱专业实训课。但是大部分艺术学生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各种人文课没有学习兴趣, 不少学生甚至觉得美术史这类专业人文课也如同鸡肋。

二、基于“艺创”文化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作为一所财经类高校的二级学院,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创”文化, 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政教育思路, 于2015年成立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 (简称“艺创”中心) , 开启了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一)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平台建设和队伍基础

“艺创”中心整合了学生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活动, 立体化推进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实践。中心以“初创”为主题举办了三届学生作品展卖会, 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签订“馆校共建”协议, 并在联络校友企业, 推动校企合作, 成功孵化申报专利项目等方面成果丰硕。同时, 中心在杭州市以及周边县市建立了两个正式的社会实践服务基地和两个长期实践服务基地, 还依靠学院的本科生综合导师制和本科生“三项调查”制度, 把专任教师、思政辅导员、行政教师都吸纳到了指导学生实践的队伍中来, 实践育人工作实现了全方位渗透和全员参与, 队伍基础十分夯实。

(二)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协同”机制

1. 高校与社会“协同育人”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人才培养, 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方式, 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艺创”中心积极与博物馆和各类实践基地签订共建协议, 明确了两者在学生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作品展, 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互动,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为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搭建了一个稳定的平台, 形成了社会提供实践资源, 学生实践成果反馈社会的这样一个良性互动。

2. 专任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协同育人”

专业老师与思政辅导员的协同合作, 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类“艺创”展览活动中, 专任教师负责提供技术指导与作品质量把关, 由辅导员负责协调学生做好整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在社会实践方面, 专任教师能够与辅导员合作带队, 完成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专任教师与思政辅导员的“协同育人”, 促成了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双剑合璧”。

三、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一) 创新价值

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优点在于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束缚, 由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逐渐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 更加关心学生的实践需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实践过程中, 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学会在实践中思考, 形成正确的三观。

通过搭建实践平台, 为学生拓宽实践途径, 有机会深入到社区、乡镇、美术馆博物馆甚至是国家大型活动中去参与实践, 置身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 突破纯理论教学和教室实践的局限, 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 增强他们对于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入感受, 满足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让学生从实践中汲取更多正能量。在此基础上, 思政工作的开展也就能借实践育人的东风事半功倍。

(二) 育人价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艺术类专业是偏实践的专业, 但受客观因素影响, 很多专业知识无法在教室里、课堂上得到实践检验, 譬如策展、布展、设计。通过第二课堂实践育人, 使学生体验活动内涵, 感受思想教育的熏陶, 认同为什么学[2]显得至关重要。借助“艺创”文化, 通过“艺创”中心的诸多实践平台, 学生可以将课堂内所获学以致用, 化抽象为具体, 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专业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感是评价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只有全力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才能让思政教育更“走心”[3]。在“初创”展卖会活动中, 创作与策展得以有效衔接, 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专业和文化的认同感, 很多学生在展卖会上第一次售出了自己的艺术作品, 有学生感言这种被人肯定的感觉是一种正能量, 激励自己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不忘初心。有的学生以此为契机, 积极报名参加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志愿活动, 将专业技能运用到志愿服务中, 既检验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也增加了社会责任感。

(三) 社会价值

在探索和践行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过程中, 在促进“艺创”文化的发展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推动学生不断“走出去”的过程中, 强大的溢出效应也在不断地创造着社会价值。浙江财经大学摄影专业的学生在暑期支教实践时为支教地的儿童和敬老院的老人们拍摄个人肖像照, 投身教育关爱公益活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海宁市河道治理方案设计和龙泉市岩樟乡“党建+环保”主题公园设计建造, 帮助实践地解决污水治理和废弃玻璃瓶回收处理等棘手难题, 后者现已成为当地的党建活动“网红”公园。而在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动物园科教处等科教机构的实践合作过程中, 学生实践作品的直接受众是广大青少年, 内化在作品中的思政理念和正能量, 又以新的形式得到了更广、更深远的传播。

摘要:近年来,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取得了诸多成效, 但是新时代的环境变化和学生多样的个性特征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促使高校不断推陈出新, 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本文以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艺创”文化为例,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群体特征, 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探讨其价值, 助力艺术专业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为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艺术专业

参考文献

[1] 吾东.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探讨[J].科技资讯, 2017 (1) :163-164.

[2] 陈开池.基于元认知理论的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思政教育模式[J].艺术教育, 2018 (16) :167-168.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第4篇

一、法学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

“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值得按其本身的价值并为了其自身而加以研究”。法学学科建设亦如其他任何事物那样, 总要借助一定的外在形式彰显其固有的、独特的内在规定性, 并以此种内在规定性启迪人们肯定与否定、调适与优化的思维途径。

众所周知, 法学学科建设是一种教学科目的构建活动。它在某种程度上诚如上帝不造无用之物一样, 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和人才养成的双重适应性。

一是教学需求的适应性。按照不同标准, 法学教学可以分为层次不同、目的各异的众多类别。法学学科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教学的基本需求, 合理设置教学科目, 统筹搭建学科体系, 不断强化法学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譬如, 根据律师仲裁等应用型专业, 应适当增加律师法与律师业务学、仲裁法与仲裁业务学、法律职业实践与疑难案例剖析学等实务性教学科目。对于传统法学的学术型专业, 应依据学历层次、专业特点等各种要素, 适时设置中外学术名著研读、现当代法学思潮、刑法民法等部门法哲学以及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常识等行之有效的教学科目。如果说庸医的拙劣在于让所有的病人吃同一种药, 那么, 法学学科的弊端就是试图用同一的教学科目铸造出不同类型的法学人才。既然如此, 法学学科建设应当正视现实, 打破陈规, 不断增设新科目, 淘汰旧科目, 有的放矢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法学教学的基本需求, 彻底扭转长期以来或多或少存在的“墨守成规也有其祖师爷”的异常状态。

二是人才养成的适应性。人才养成牵涉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 但它初始的根蒂却深植于曾经的法学教学之中, 即使自学成才的“神祗”也难以摆脱他人以文字为外在形式的知识哺育。因而, 法学学科建设应充分考虑教学科目的人才养成的适应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限度地增设法哲学、部门法哲学、以及与部门法紧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目。譬如, 不分专业的法学本科教育, 可以政治学、社会学、违法行为学、司法解释学、审计学、基础医学等选修学科。

刑法专业的法学教育, 可以增设刑法哲学、刑事政治学、刑事习惯法学等选修课程。婚姻法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可以增设遗传学、人类婚姻史、婚姻习俗学等选修或必修课程。法学人才的养成依赖于广博的知识架构和睿智的思辨能力, 两者之中的任何一项均非纯正的法学教学所能完满完成的艰巨目标。假若某一纯粹的学科不过是以“以科学为形式的傻瓜”, 那么, 法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破除畛域, 开阔视野, 全力推动法学教学科目由过去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向思维育成模式, 由自成一体的学科封闭模式转向交叉互动的学科开放模式。

究其实质, 法学学科是按照法学的学术性质而分成的科学门类。所以, 法学学科建设应当切实反映本学科的内在联系, 高度重视由各种教学科目所构成的科学门类的框架体系。一是层级性的框架体系。依照法学教育的不同层级, 分别构建法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教学科目体系。法学本科教育应侧重于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和法学应用技能的培育, 构建科目宽泛、务实有效的初级学科体系。法学研究生教育应注重于哲学原理、专业理论、抽象思维的锤炼养成, 构建科目精简、专长深邃的高级学科体系。此时此际, 提出此类问题似乎多此一举甚至贻笑大方。殊不知, 越是普遍的现象越是深奥的现象, 越是既成的事物越是疑惑的事物。法学学科建设应始终不渝地坚持“经验为我们的智力提供原材料”的基本理念, 全力推动法学学科的吐故纳新, 开辟拓展, 逐步构建层级分明, 独具特色的教学科目体系。二是专业性的框架体系。根据专业特性, 精心构建理论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各个专业的教学科目的框架体系。譬如, 理论法学专业在现有教学科目的基础上可以增设西方法学流派、部门法基础理论、民间法学等教学科目。国际法学在已有教学科目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压缩法律逻辑学、中国法律思想史等相对疏远的教学科目, 增设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乃至国际经济学等教学科目。各门专业学科均应关注本学科的深化细化以及边缘学科的创设、发展。譬如, 民法学可以增设民事主体法、民事义务法、民事责任法等教学科目。国际法可以考虑创设国际民族法、国际习惯法、国际军事法等边缘性的教学科目。婚姻法可以创设人工生育法、婚姻家庭模式法、婚姻习惯法等切合实际的教学科目。果真如此, 不难形成以专业为基点, 调适、聚合相关教学科目、富有个性特征的次级框架体系。局部是整体的构件, 整体是局部的集合。通过层级性和专业性的教学科目的体系化, 可以最终实现法学学科建设旨在构建一个深切反映法律科学内在规律的学科体系的重大使命。

事物就是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法学学科建设亦需妥善调适不同教学科目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是新旧教学科目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法学学科建设是法学教学科目的变革活动, 必然涉及教学科目的新陈更替现象。因此, 妥善处置新设教学科目与现有教学科目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成为不可漠视的疑难问题。面对现实, 应以严谨、科学的态度, 积极创设、拓展新的教学科目, 推动法律科学合乎规律的发展、演进态势, 又要尊重和维护现有法学学科体系的稳定性、系统性, 全面谋求新旧教学科目之间的相辅相成, 协调发展的积极状态。譬如, 在婚姻法专业教学中, 可以删减法律逻辑学、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符号学等教学科目, 并适当增设婚姻习惯法、人工生育法、婚姻医学等教学科目。在理论法学专业教学中, 可以增设法律符号学、法律运行学、法律解释学等理论性教科科目, 一般不予添加经济学、地方史、基础数学之类的迂阔疏远的教学科目。国际公法专业教学中, 可以创设国际民族法、国际习惯法等边缘学科的教学科目, 暂时不宜增加国际法律社会学、国际司法鉴定学等缺乏实际效应的教学科目。法学学科建设是对现有法学学科体系的健全完善, 必须按照法学学科的内在规律进行教学科目的损益增减, 切忌随心所欲危害法学学科体系的整体架构及其内在联系的稳定性、协调性。二是取舍教学科目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法学学科建设实质上就是教学科目的筛选、取舍的行为过程。因此, 应当本着科学、效益原则, 稳妥处理教学科目的论证、筛选、留取、舍弃等引发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本科教育中, 最好不予开设或者尽少开设法律社会学、法律逻辑学、法律符号学、法律解释学等过于深奥的法学理论课程, 却可以适当增加反垄断法、反间谍法、反家庭暴力法以及司法解释学、法政策学等应用性的教学科目。在研究生教育中, 应贴近学生的研究趋向, 尽可能开设专业性、学理性、启迪性、关联性的教学科目, 力求因人而异、循循善诱的教学效果。譬如, 某研究生研究国际条约法, 则可以为之开设国际立法学、国际组织法、国际习惯法、国际法实施机制等专题教学科目。某研究生研究生育权利法, 则可以为之开设人工生育技术学、当代人工生育法、遗传学等关联性、辅助性的教学科目。明辨缓急, 取舍得当, 事关法学学科建设的优劣成败, 任何率性而为或者矜持老成都将酿成“一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必须用另一种方法去纠正”的困扰结局。

二、法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

关于法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 人们往往给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实际上, 它非常简单, 就是韩愈所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

毋庸置疑, 法学教育重在法学品格的养成, 法学品格的养成依赖于以法学教学科目为外在形式的法律文化的熏陶。所以, 法学学科建设应当瞩目于调适教学科目, 强化陶冶力度, 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信仰法律、坚守正义、克尽义务的法律品格。譬如, 某法学院在完成法理学教学任务之后, 开设政治学、西方法哲学、社会学等选修课程,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而且培育了学生更加全面的法律品格。某校国际法研究生教育开设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际习惯法等相关教学课程, 婚姻法专业研究生教育增设人工生育法、婚姻习惯法、生殖医学等较需科目, 有效地增强了学生健全的、专业性的学术品质和法律人格。法律品格的培育催生法学学科的变革, 法学学科的变革促动法学品格的培育, 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既是法学学科建设的焦点所在, 也是法学学科建设的驱动力量, 某种程度上恰似目标令人奋进构成法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归宿。

传道必须授业, 德才必须兼备。所以, 法学学科建设应与时俱进, 革故鼎新, 专心致志地传授法学知识, 砥砺法律思维, 造就合乎时代正当要求的法律职业人才和法学研究精英。譬如, 某大学开办律师仲裁学院, 创设律师业务学、仲裁业务学、公证业务学、司法鉴定学、司法解释学等实务性教学科目, 集中锻炼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某院校大胆进行研究生课程改革, 法理学研究生教育增设法社会学、法人类学、习惯法学等教学科目, 海商法研究生教育增设航海学概论、国际商事习惯法、世界民族民俗学等教学科目, 房地产法研究生教育开设民用建筑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教学科目,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授业必有创业, 有主业必有辅业。

法学学科建设应在一定限度内兼容并蓄, 交糅铺陈, 切实探求法学学科体系健全完善的强效之路, 彻底改变法学科学客观上或多或少的“只是作为一部被封住了的书”的存在状态。

不仅如此, 法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终究归于解惑, 即消解学生认识法律、应用法律的心中之惑。

一是消解认识之惑。认识是人对事物反映, 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法学学科建设貌似法学教学科目的调适活动, 实际上却是培植学生对各种法律现象由直接、具体的外在反映到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在反映的重大举措。事实正是如此, 开设西方法哲学、民间法或习惯法、法律符号学、法律解释学、法律社会学等课程, 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法的本质、法的渊源、法的效能、法的运行等法律现象的全方位、深层次的理性认知。增加国际习惯法、国际民族法、国际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教学科目, 可以启发学生对于国际法的基本属性、发展脉络、法律功能、实施机制等国际法现象的辩证思考。创设人工生育法、婚姻家庭模式法、生殖医学等教学科目, 可以消除学生由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匮乏而难免存在的“人对于自己, 就是自然界中最奇妙的对象”的迷惘心态。如果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某种目的”, 那么, 法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目的就是释疑解惑, 培养学生“敏锐和怀疑的眼睛善于深入隐秘深处”的认识能力。

二是消解应用之惑。人是法的创造者, 也是法的实施的主宰要素。法学学科建设应当始终指向培养法律应用人才和法学研究精英这一终极的价值目标。

譬如, 适当压缩某些深奥的、非急需的理论性课程, 最大限度地开设司法解释学、犯罪构成学、海上保险法学、亲属关系法、司法实务学等应用性课程, 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 满足社会对于高水平法律应用人才的普遍渴求。

适当加大高层次法学教育的理论深度, 思辨难度, 开设西方法哲学、民族习惯法学、法律符号学等学理性教学科目以及国际民族法、国际习惯法、法经济学等边缘性教学科目, 可以磨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激活他们的辩证潜质, 从而培养大批的“善于批判地进行独立思考”的从事法学学术研究的精英人才。总而言之, “价值是与现实联系着的”。法学学科建设亦如其他任何事物那样必须在社会现实中找准和确立其斟酌损益、变动发展的, 能够充分彰显内在联系的价值取向。

三、结语

法学学科建设是有关法学的教学科目的调适活动, 其基本问题在于教学科目的适应性、体系性和协调性, 其价值取向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培育符合人类社会正当要求的法律应用人才和法学研究精英, 堪称变革法学教学科目、谋求法学教育绩效、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法学学科建设是一项法学教科科目调适的重大活动, 其基本问题在于法学教学科目的适应性、体系性和协调性, 其价值取向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律应用人才和法学研究精英。它是优化法学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法学科目,法学

参考文献

[1] 李常山, 译.[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7.

[2] 汪淑钧, 译.[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 陈步, 译, [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4] 孙周兴, 译.[德]尼采.权力意志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5] 何慕李, 译.[英]葛德文.政治正义论 (第2、3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6] 沈叔平, 译.[英]边沁.政府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7] 何兆武, 译.[法]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8] 何怀宏, 译.[古罗马]奥勒留.沉思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9] 王荫庭, 译.[俄]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述评

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1]。在“中国知网”输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现有大量相关文献,本文从中选取了一部分。整理和分析资料,发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落实和评价三个方面。

1 内涵研究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出现“素质教育”,标志着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正式向素质教育迈进。李家清[2]认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汤国荣[3]认为地理素养应是指一个人通过地理学习而获得的地理知识、技能方法与观念。经过凝练,2017年版新课标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2 培养研究

2.1 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需要将课堂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田锋涛[4]以建设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例,反思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培养综合思维。刘雄[5]提出在辩论式教学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自由辩论。吕玥[6]提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通过情境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教学案例

案例探究式教学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当代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可[7],地理教师要选取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如,在讲授“地理环境整体性”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分为课前准备、激发兴趣、探索新知和拓展应用四部分,案例选择自然环境差别较大的两个地区—新疆和深圳,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2.3 课程资源

王影[8]提出教師在建立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时,可以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渗透乡土案例,从学生身边的地理入手,锻炼综合逻辑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孟勇[9]尝试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线,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以活动为引导,初步探索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策略。这些都为在课堂组织过程中开发新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3 评价研究

2017版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思考和行动。

为测评学生综合地理思维,李家清[10]以SOLO理论为指导,以地理综合思维单元测试为例,比较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预设思维结构与实测结果的差异。刘桂侠[11]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微格教学中的视频作为分析对象,结合相关问卷调查,定量分析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落实地理学科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一定的参考。钟东娣[12]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比活动中获得国家优质课称号的45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视频为研究对象,对教师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做出评价,总结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4):4.

[3] 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120.

[4] 田锋涛,雷蕾.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建设‘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33.

[5] 刘雄,何红.在辩论式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9,(S1):56.

[6] 吕玥.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情境教学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9):42.

[7] 唐晶晶,康同杰.“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案例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J].地理教育,2019,(1):15.

[8] 王影,张胜前,杨东美.巧用乡土案例资源,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以人教版“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为例[J].地理教学,2019,(21):26.

[9] 孟勇.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乡土地理课程开发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8):31.

[10] 李家清,梁秀华,朱丹.核心素养背景下以SOLO分类为基础的学习质量评价-以地理综合思维的单元测试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8,(8):11.

[11] 刘桂侠,王建力,王勇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现状的定量分析-基于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微格教学中视频的内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8):51.

[12] 钟东娣,朱雪梅.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数字化评估[J].中下学数字化教学,2018,(6):21-24.

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范文第6篇

高效课堂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说、写、做,让学生展示、讨论、探究、交流,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实验班10

3、107班先试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展示—合作交流—总结”,课堂上教师基本不讲,课堂教学活动全由学生来完成,试图使课堂体现现代教学模式的特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学生对认知目标应付,抓不住重点,教学目标起不到指导学生自学的目的。学生自学带有盲目性,达不到自学的目的和效果。学生展示的不到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这种状况,我思考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深入领会学习目标,使学生自学目标具体,避免出现盲目性,展示不到位时如何点拨的恰到好处,哪些知识点需要合作交流并使其有深度和广度。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出示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达标测试—总结七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上,当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题目和合作交流后都要展示学习成果,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不恰当处教师点拨、引导并予以纠正,教师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学《中东地区》时,针对中东向西到欧洲的石油输出路线,学生提出有经过苏伊士运河近道,为什么还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学生讨论交流后说法不一,这时学生急需知道原因,我便从“苏伊士运河是人工运河,河道浅,大油轮不能通过”进行点拨,学生精力集中,听后恍然大悟,非常高兴;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享受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样是展示学习成果,“自学”后展示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磨练,实验班有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有所加强,由于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也对自己更有信心,并且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如103班的王永福、杨发海、杨红丽、廖泽等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有很大进步。两个实验班在期末统测中的成绩与其他非实验班同类班级成绩相比明显超前,这说明在学生素质和考试成绩这两者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实现两者兼顾的。

我现在实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在摸索阶段,这还没有达到是真正的“高效”。如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把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我的课堂教学协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是个难题,也是一个摆在我眼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参与,我探究,我不放弃。

上一篇:中元节的由来范文下一篇:校服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