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

2023-09-2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法律的学理性较强, 没有一定的法律理论功底, 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1]。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 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获得, 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安排上, 课时相对较少, 教授的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 再加上学生过于注重学分, 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不高, 能够通过考试即可, 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是一知半解, 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硫酸烧熊事件中的当事人曾表明, 自己学过这一课程, 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 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烧伤动物也算违法。由此可见, 现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不足, 其法律知识水平已经难以支撑起自身法律意识。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 还需要学校能够加强教育, 创新课程, 是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 一) 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必须意识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 应有自己的独立地位[2]。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 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 并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转变原有教学观念, 实现自身观念的创新, 明确认识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 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的过程, 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 从以往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 拓展到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教学, 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 二) 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 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 以增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

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较为关注,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 利用案例对学生实施教学, 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 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律讲堂》、《社会与法》或者《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 以支撑其法律意识。

同时, 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 设计课程相关的法律课题, 为学生创设辩论、法庭等情景, 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 切身体会法律的作用, 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

另外, 还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 例如旁听法庭审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等, 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熏陶, 引起其对法律的深思, 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

( 三) 考核制度的创新

为有效解决学生过于重视学分的问题, 实现法律意识培养有效性, 高校应加强对考核制度的创新, 采用多种考核方法, 例如写论文、开卷考试等, 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公平的评价。

三、结论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 因此, 要求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途径, 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以实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

摘要:法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 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 同时, 也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法律知识较为匮乏, 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逐渐增多, 因此, 高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第2篇

一、演绎教学的含义

演绎教学相对于传统的归纳教学, 主要是指从一般原理中多角度分析过渡到个别理论的教学, 将通识上的理论知识, 先映射到具体专业、具体现象、具体现实中, 从而引导学生寻找、发现专业知识点, 自然地深化对课程理论的理解, 建立一种普遍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属于高校学生公共必修课程, 课程强调掌握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内容, 没有直接与具体专业相关联。为使教学效果和质量要进一步提升, 应该根据专业定制演绎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专业领域的道德问题、法律现象为基础, 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为递进, 最终达到明德守法、知行合一的课程教学目标。

二、体育专业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演绎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国家体育重要的人才储备, 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由于培养方式上的区别, 在进入高校学习后, 体育专业学生表现出鲜明个性, 主要体现在:在学习上重技能轻理论, 理论基础薄弱, 实践能力较好;在行为方式上, 适应性高, 抗压能力较差;在情绪管理上, 重感情讲义气, 感性思维先于理性思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多采用归纳讲授法, 倾向于教师讲的主动性, 学生被动接受, 这种方式虽然能多快好省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 实际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并不好。体育专业学生表现就更为凸显, 基于自身文化基础薄弱, 学生理论学习的自信心不强, 对理论课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理论课堂吸引力不足, 学生反感照本宣科、深奥枯燥的教学内容, 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使得课堂问答、讨论常常流于形式。而从归纳讲授教学转变至演绎教学, 有效弥补了讲授法的不足, 强调专业内容主导, 帮助学生从理解现象过渡到理解理论, 尝试构建一种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模式, 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体育专业的教学演绎

(一) 从“思想道德”到“体育专业道德”的演绎

“体育专业道德”相对于“思想道德”除了共性部分“社会公共道德”、“个人品德养成”, 最大的区别还是根据岗位的不同, 表现出“职业道德”的不同要求, 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专业岗位要求、培养方向, 灵活利用教材, 补充案例, 避免空谈、泛泛而论, 设计能够服务于人才专业的演绎教学。

“职业道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只是宽泛讲解普遍的“职业道德”内涵和规范, 不能满足体育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体育专业的培养范畴非常广泛, 涉及到竞技训练、产业营销、新闻传播、教学服务等等, 普遍的“职业道德”实践指导较弱。在课程教学中, 应贯穿体育专业理念、结合体育岗位特点, 从共性价值体系和道德内涵中, 提炼出专业内容来演绎, 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思考探究, 最终领悟职业道德。例如:在“职业道德”教学中, 开展的《加强职业道德维护竞技公平》教学设计, 引用了近五届全国运动会赛场的失德现象, 并以图表形式按照竞技赛场的角色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区分讲解失德行为, 结合正反案例:“2006年世界杯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和“拒绝超越的骑手”, 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对比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理解体育职业道德影响的范围并不仅仅在赛场方寸之间, 与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相互关联, 对社会影响深远。而体育职业的核心内涵就在于公平、公正、公开, 选取中国女排、叶乔波、丁宁、李娜等学生熟悉的知名运动员为例, 讲解职业活动中还需要遵守热爱体育、团结协作、永攀高峰的体育职业道德要求。学生通过现象思考理论, 形成牢固的专业道德意识, 在掌握专业道德的内容后, 对共性的“职业道德”、“公共道德”原则、内容理解更为容易, 加深学生“专业——共性”内在关联的认识的同时, 增强了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二) 从“法律基础”到“体育专业法律”的演绎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主要倾向于宪法、实体法、程序法的讲授, 了解基本权利义务, 与专业相关的法律中散见于《刑法》、《民法总则》、《劳动法》、《仲裁法》、《合同法》中, 很难让学生对职业法律法规有系统认识, 形成法治思维。可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任务来演绎, 例如:通过体育新闻“偷拍”、“盗图”、“标题党”案例和体育产品营销“强行推销”、“捆绑销售”等商法案例, 演绎出宪法中公民平等权、人格权、隐私权、财产权、专利权、肖像权等相关法律内容。根据《体育法》相关内容, 通过演绎“黑哨”、“假球”、“安排冠军”等案例, 延伸讲解“贪污受贿罪”、“渎职罪”职务犯罪的内容。

通过设计实践项目“运动员转会协议合同”的签订, 教师对常规体育产业活动中的法律法规作为切入, 由于我国《体育法》属于部门法, 其中内容大多是倡导性、号召性的行为规范, 处罚力度较弱, 其在法律效力和法律执行上, 难以与主体法等同。而一项体育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多数呈现复杂交叉的情况, 教师通过实践项目先帮助学生分析可能包含涉及的法律法规, 鼓励学生自行完善合同条款, 通过设计的合同, 相互竞争运动员“加入”。在实践项目中,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展现, 来达到理解《劳动法》平等就业、劳动保障、劳动争议、工资福利的内容, 《合同法》协商签约、侵权赔偿等主要内容, 以及《民法总则》中相关权利义务。

学生在“做中学”, 教师在“做中教”, 通过实践熟悉专业岗位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进而理解课程要求的“法律基础”理论, 培养法治思维, 树立维权守法意识, 真正做到知、信、行。

四、演绎教学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影响

常规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基本都是采取抛理论找案例的教学设计方式, 先抽象后具体, 学生理解不深吃不透。演绎教学正好相反, 先根据学生专业, 通过相关案例或实践, 演绎出专业相关的道德内容和法律法规, 再延伸至课本共性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贴近专业现象和学生生活, 拉近学生与理论课堂的距离, 让学生能开口、懂实践, 建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自信心, 改变理论课学情不振的情况, 以提高学生的教学获得感、课堂参与感、理论认同感为抓手, 这种由专业过渡到共性的演绎教学构建及运用的教学改革, 有效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影响力。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在体育专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从归纳法到演绎法进行过渡的必要性, 针对体育专业学生具体情况, 根据教材内容以“体育专业思想道德”和“体育专业法律法规”为切入, 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丰富专业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建立, 以突破体育专业思想道德教育难点, 拓宽体育专业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应用性。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体育专业,演绎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捷.构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初探[J].时代教育, 2015 (24) .

[2] 刘宁, 韩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才智, 2014 (5) .

[3] 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13.

[4] 李红, 孙炜.高职体育专业学生道德法律素养培养路径——基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背景下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13 (26)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第3篇

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对充分发挥教师导学作用提出了挑战

高校公共课教师所任课程的限制, 除非再任选修课, 否则主讲课程不容易发生变化, 这门主课任课教师一讲就几乎要讲整个职业生涯, 授课专业不变, 教法也容易受限, 很容易让教师产生教学方法的定势和教学惰性, 也易产生教学倦怠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虽然相较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调整会多些, 经常因教材的变化教学内容也跟着调整, 但是在基础教学理论不变的情况下, 授课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框架下调整, 并没有发生太多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不变, 学生听着不感兴趣, 甚至于很容易听课疲倦, 产生与其听老师“读书”, 还不如自己看书, 这样的课听不听都无所谓的想法, 以致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考试时临阵磨枪的背书, 致于能不能按照教材去思考、去规范自己的言行就是两回事了。由此, 师者对知识的讲授和学者对知识的输入也就很容易产生“两层皮”问题了。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有效的改善了任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惰性。是对任课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 也是对任课教师发挥导学作用的挑战。墨守成规于过去的教学方法之中的导学显然是不可行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积极探究专题式教学法的运用经验, 向专题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好的学校和教师学习,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精心导学和教学, 积极摸索和积累这方面的教学经验, 能够和善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问题式教学的到学能力,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动起来、更富有对大学生敦品修德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教师导学的作法

(一) 专题连问题, 从“供给侧”的角度布道

专题式教学方法是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教材是任课教师授课的必然依据, 也是必须的依据, 在问题式教学方法下, 教师在依据教材和遵守教学计划的前提下, 教学方式不再是对教材的按图索骥, 而是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炼, 按照若干专题进行整合, 以专题的形式授课和达成教学目的。这里就涉及到教师如何整合专题的进行导学的问题。采用专题连问, 从“供给侧”的角度布道的作法可取。专题连问题的导学切中了专题式教学的应有之义。譬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经验, “思政课教师们探索出‘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模式’, 即梳理教材体系, 归纳教学专题, 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深入调查研究, 提炼学生的理论和现实困惑;实现学生关注点和教学专题的耦合, 由理论和现实问题导入思政课专题, 做到从‘供给侧’角度传道”[1]专题无疑是所要讲授的理论专题, 问题则来自于学生, 任课教师必须就专题教学内容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问题调查, 把了解到的学生中的问题进行条理化梳理, 将问题代入所要说明的理论和观点, 这样的教学形式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 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预期的导学效果。

(二) 专题连讨论, 从“需求侧”的角度答疑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针对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来说, 坚持以学生为本,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就是要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要让学生不仅在做课堂教学中的“听众”, 也要做课堂教学中的“说客”将学生的听课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包括辩论纳入其中。这样, 教师就需要将专题教学设入近能够引发学生广泛讨论和辩论的焦点问题, 要安排给予学生针对所学理论结合社会现实或自身问题与自身感受进行讨论和辩论的时间, 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引导员、辩论员和裁判员。譬如对厦门大学思政课任课教师以专题课形式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学, “教室里, 学生们争辩不断, 任课教师苗瑞丹却不急于给出结论。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 渐渐成了厦大思政课的一种学术常态。教材中的理论在老师的“演绎”下, 转化成一个个现实问题, 以辩论、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样的思政课上得很过瘾。”[2]学生是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需求者, 教师对于知识的传授必须内化给学生, 要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真的能够理解和内化, 能够信服和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讨论和辩论的形式是最能够加深印象和加深理解程度的形式, 学生会在理论观点的碰撞中获取更能够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三) 专题连实践, 再从“需求侧”的角度解惑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联系实践的作法很多, 在专题式教学中, 教师课以导学的形式将来自于实践的实例结合进来, 亦可组织和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 耳濡目染、身体力行的实践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桥梁, 知行合一的意义和效果就会从中显现出来。无疑, 任课教师专题连实践导学的组织者, 选择怎样的实际例证, 带领学生深入到怎样的实践环境之中, 通过实践要让学生感受体会收益到什么, 都需要任课教师精心得当的策划。仍以厦大的经验为政, 在专题教学“设立实践教学调研基地10多个, 实践教学站点达160多个, 累计有2.7万多名学生组成了2400多个小组参与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他们的调研足迹横跨全国31个省份160多个县 (市、区) , 形成了2377份调查报告, 其中数十份以咨政报告的形式被省部级批示、采纳。同时, 学院还结合自身科研发展主线特别是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研究重点培育了十多个长期研究的课题。”[3]大学生们缺乏社会阅历,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和法律规范的学习特别需要联系实际安, 尽管任课教师可以将实际案例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但毕竟是听到的, 而能够深入到社会实践之中, 则是将听到的、看到的、做到的锻炼机会都赋予给了他们, 无疑, 这样的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的知行合一说来是更能够发生教育效果的。

摘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知行合一、立德树人的基础上, 既要使得大学生们能够系统的、规范的、准确的掌握理性知识, 更要能够使之以理论指导实践, 落实到理论内化、认同信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践行中。因此,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尤其需要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法, 专题式教学方法就是这门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中很有实效的一种, 本文基于这种方法所进行的思考是基于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与促进学生的内化认同效果基础上的。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题式教学,教师导学作用,学生内化认同

参考文献

[1] 华中科技大.思政课“有趣有料”或学生点赞[Z].中国教育报, 2017-01-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第4篇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特点, 坚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般性要求和普遍性规律与高职教育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殊的教育教学规律有机结合, 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 全方位提供与专业课程相配合的素质教育课程教学, 重点突出课内与课外并用、方法与艺术并行、知识与效能并重的三并教学理念, 该理念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学习效率为目标, 以教学效果为要求, 凸显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特色, 充分满足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 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根本性目标, 真正给予学生一生受用的普适能力与素质。

二、教学内容设计

(一) 内容选取

本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鲜明, 旨在培养高职大学生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过程中, 必须具备的良好思想道德修养与道德、法律规范意识, 通过以培养优良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形式, 完成对高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教育。为此, 主要针对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对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一是观念问题, 即思想认识方面的相关问题, 该方面主要体现为如何去认识大学这一人生的新阶段, 以及涉及整个一生的三观问题;二是行为问题, 主要是高职大学生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 如何解决依照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要求, 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与习惯问题。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集中体现在课程将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优良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 使高职大学生不仅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训, 拥有娴熟、过硬的职业技术和岗位技能, 而且通过系统的科学观念和行为规范学习、训练, 培育并养成良好、过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 从而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在经济市场化、知识化、信息化等制约条件下, 对知识型职业劳动人才更高、更严的要求, 也为高职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职业生活, 实现与时俱进地可持续发展, 奠定良好坚实, 积极向上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品质基础。

(二) 内容设计

参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 本课程设计为3学分制, 折合学时54学时。根据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综合分析了学院学生实际学习目标、能力与水平的现实状况, 确定了在整个大学一年级分上下两个学期的时间, 共完成48学时理论教学和6学时实践教学, 累计54学时的课程教学任务。具体内容为:

1. 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取涵盖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效能“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即实施“三互式”课堂教学、“三化式”平台讲学、“三翼式”课外研学相结合, 从而将理论 (思想) —实践 (行动) 教学模式贯穿于课堂教学、平台讲学、课外研学始终。

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 坚持融入启发和引导、注重师生对话和交流、以及完善理性这三方面原则, 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 将专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丰富, 使其多样化, 按照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优势进行组合, 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我讲、你听;我问, 你答;我写, 你抄的被动教学局面;而另一方面,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进行论文写作、观看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 解放固式思维, 鼓励个性发展, 倡导自主设计,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 不断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采用“实践 (行动) ——理论” (思想) 的反证式考核模式, 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有机结合, 进行综合考查。实行学期考核制, 即每学期考核一次。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计, 由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两部分按4:6占比构成。

总之, 高等职业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综合实践, 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深化教学效果, 做到学以致用。要把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理论知识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三者结合起来, 构建理论 (思想) —实践 (行动) 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平台讲学”和“课外研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落实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教学, 从根本上深化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

摘要:构建理论 (思想) —实践 (行动) 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平台讲学”和“课外研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教学, 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的有机结合, 旨在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交流沟通, 奠定学生良好而坚实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品质基础。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构建

参考文献

[1] 颜峰, 洪兴文.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 (1) :84-86.

[2] 王高贺, 郑礼琳.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教学模式新探:“一惯两爱三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26 (3) :67-68.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第5篇

1 9 0后大一新生身上表现出来的新特点

1.1 注重个性, 习惯思考

90后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他们的成长有着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新时代的教育背景, 这使得他们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 无拘无束, 强调个性, 追求时尚。他们善于思考, 思维活跃, 视野开阔。在很多方面不喜欢教条, 不迷信权威, 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些特点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但也造成很多问题, 如:过分以自我为中心, 团结协作意识较差, 功利欲望心强烈以及对新事物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思想政治上的进步。

1.2 关注自身与时事

经有关资料调查表明大部分90后大一新生关注现实和个人价值, 追求比较切合实际。他们虽然相信理性, 但是更注重感性上的认识, 希望能从现实的生活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关注世界发展, 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 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更渴望老师能就近来发生的热点进行讨论。

1.3 注重现代技术水平的应用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 现代化的工具已经走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他们熟知互联网, 习惯在论坛“灌水”, QQ和MSN已经成为他们与朋友联络的主要方式。而且目前校内网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 大部分同学喜欢在校内网或者博客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和个性。

1.4 积极上进, 但部分同学缺乏磨练和意志力

90后的大一新生充满冲劲和闯劲, 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信心, 积极向上, 他们大都豪情满志, 发誓在大学里努力奋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部分同学在实际行动中却缺乏毅力和恒心, 缺乏磨练和吃苦的精神, 这使得他们常常事倍功半。

1.5 充满激情, 但部分同学心理素质不佳, 渴望得到多方面指导

90后大一新生处于青春期, 充满激情, 但是刚到大学, 离开父母和以前的朋友, 面对一切陌生的环境却常常迷茫, 加上他们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没有经历过团队生活, 所以怎样与人很好地相处、怎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怎样从高中很好地过渡到大学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另外部分同学对未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 他们渴望得到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

2 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工作的意义

90后大一新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是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也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工作, 能帮助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 获得真、善、美的心理启迪, 正确掌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的理论和方法。

2.1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境界”中就大一新生入学后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对于90后大一新生适应人生新阶段, 肩负历史使命,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其它的章节中,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 有利于学生坚定崇高的信念;坚持继承爱国传统,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坚持领悟人生真谛, 有利于引领90后大一新生创造人生价值;坚持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有利于90后大一新生学会维护社会利益。

2.2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注重对大一新生思想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在内容上注重对其社会公德、人际关系、职业选择、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正确引导, 这对90后大一新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2.3 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

在当今的法治社会, 法律意识的淡薄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第七、八章中对我国的法律环境、法律现状以及基本的法律常识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学好法律基础这一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为以后的学习、生活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4 对大学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第一课, 它是整个体系的基础。上好、学好这一门课能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同时有利于培养90后大一新生对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3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

在对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有了深刻把握、全面了解之后, 高校要结合其特点以及成长的规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探寻一条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道路, 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使同学们能够全面掌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制意识的方法, 成为一个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3.1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个性化培养, 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

针对90后大一新生个性张扬, 喜欢独立思考, 不迷信权威, 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这一特点。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注同学们的需求。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个性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 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增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人生的价值, 如何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等。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 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 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的讨论,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注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

3.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采用实践教学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2]90后大一新生关注自身, 追求趋向于实际。好奇心强, 兴趣广泛, 关注时事和难事。针对这些特点, 第一,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实际, 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讲到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时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 引导同学们参观博物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爱国主义影片, 通过革命烈士具体鲜活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第二,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结合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国内外的时政大事, 增强同学们的兴趣。

3.3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90后大一新生是从小接触着电脑长大的一代, 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能力, 电脑水平较高, 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针对这一特点, 我们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一方面要结合课本的知识认真准备资料、积极做好课件, 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 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到“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的时候, 可以结合中央台有关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中选取相关的案例播放, 加深同学们对相关法制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占据网络阵地,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例如, 带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搜集“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的英雄事迹, 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搜集有关北京奥运会的视频, 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开展师生之间的多种交流和网络思想教育, 如建立校园统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网站或网页, 引导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4 开展激励教育, 激发拼搏精神

针对目前90后大一新生上进心强, 但缺乏生活的磨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部分同学生活自理水平不高这一特点, 我们要在日常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 要注重激励同学们的拼搏精神, 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同时帮助90后大一新生明白理想不等于现实,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是实践,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 必须要经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 必须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对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解, 帮助同学们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 鼓励同学们为之而奋斗。

3.5 注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做好大学规划、人生规划

90后的大一新生大部分充满激情, 但也有部分同学比较迷茫, 对未来不知所措。部分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他们渴望得到及时多样的思想交流, 获得多方面的指导。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老师既要教书, 更要育人, 要坚决贯彻执行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3]的要求, 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其次,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中, 及时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 及时解决好有关同学的心理困惑。第三, 要加强对90后大一新生的大学规划、人生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 激发学生奋斗的动力。

摘要:90后大一新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法制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9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进行总结, 并结合这些特点探寻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90后大一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1-17.

[2]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范文第6篇

答: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2、 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有利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3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全社会的凝聚力量4有利于鼓舞全国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昂扬斗志5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3、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答:道德规范和法律密不可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

用。其表现在1社会主义法律是对人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2社会主义道德是执行社会主义法律的基础。

4、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答:1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2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3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5、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答:理想信念在人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

2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3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6、马克思主义信仰或理想信念的特点:1现实性2科学性3崇高性4健全性。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

答: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1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任。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怎样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答:1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2把理想信念化为追求的行动3正确认识和处理

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长期性、曲折性、艰巨性,理想以现实的矛盾,走出片面性误区)。

10、大学生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时,应注意的方面。

答:1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起来。2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

3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1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对诸国的忠诚与热爱。2热爱故土山河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3

热爱人民是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4热爱自己的国家是爱国主义的必然政治要求。

12、爱国主义的历史作用。

答:1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2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

进的巨大力量3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13、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2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3爱国主义与参

与经济全球化的统一4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统一5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14、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答: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和自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

自信心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2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标志,也是祖国兴旺发达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必备条件。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心愿。3努力学习和工作,以实际行动和贡献履行爱国义务。

15、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

答:人生目的一经确定就居于人生观的核心1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

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16、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

答:1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党和人民对大学士的要求和期待2培养和树立为

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3培养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认识目的,是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影响的有力武器。

17、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现实意义。

答:1能促进人生目的的达到2有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3能够调整人生道路的方向。

18、实现人生价值所需要的条件和方法。

答:1选择与社会主导价值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精神支柱。2自觉提

高自我的主体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主观条件(1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2加强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3继承和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3进行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19、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1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2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3积极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

20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答: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

3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4注重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1、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1平等原则2诚信原则3宽容原则4互助原则。

22、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答:1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2注意交往的第一印象3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

23、怎样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答:1科学把握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

系)2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自我,调整和充实自我。3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24、道德的社会作用。

答: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

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民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5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2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答: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当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优势的发挥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的积极作用。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证和促进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2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答:1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相互联系、相互补充2社会主义德治和社会主义法制相辅相

成、相互促进3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协调,作用上相互促进

27、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

答:1爱国奉献,以天下为己任2勤劳勇敢,追求自由解放3追真务实,敬重诚实守信4乐群贵

和,强调人际和谐5励志自强,崇尚精神境界6德性修养,重视躬行慎独。

2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答: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意义。

答:1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成事之基2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3诚实

守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30、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文化传

承性、现实针对性和历史指引性3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引领风尚

31、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答:1重视荣辱,树立荣辱意识2明荣辨耻,掌握科学内涵3趋荣避耻,贵在践行。

32、提出和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

答: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对公民道德要求

的最高概括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利于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

33、当代公共生活的特点: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2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3活动方式的多样性4活动结果的相关性。

34、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答: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

德的人的最基本条件3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35、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1规范性和专业性2可操作性与准强制性3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36、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爱岗敬业2诚实守信3办事公道4服务群众5奉献社会

37、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的重要手段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从业者素质的重要途径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38、培养职业道德素质:

1努力学习增强职业道德意识2努力塑造优良职业品质3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能力

39、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答:1对个体人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家庭,创造和睦邻里生活是

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加强家庭美德修养,认真严肃对待两性关系,提高个人生活情趣和道德情操,能净化美化心灵,提高人生境界,增进人生价值)2对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稳定和谐的幸福家庭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提高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40、道德修养锤炼个人品德的途径和方法。

答:1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一学思明理,二择善而从,三学习榜样。

2勤于实践,加强道德行为训练。一知行统一,二积善成德。

3严格要求,完善道德品质。一省察克治,二陶冶情操。三慎独自律。

41、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大意义。

答: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必然要求。3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42、依法治国的内涵。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答:1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树立宪法和法律权威。

4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

答:1反映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3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4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5从中国国情出发6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4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答: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其深刻内涵可概括为1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依法治国

2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6、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

答: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其主要包括1权利义务相统一,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贯通2重证据,证据应具有客

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3讲程序

47、法的本质和特征。

答: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3法是受社会

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48、法的作用:1社会作用(包括维护阶级统治方面的作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作用)2规

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制裁作用)。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3、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4、人生价值:指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的满足,或对于社会、他人和自身所具

有的意义。

5、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生活对自己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

需要的满足程度。

6、道德: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

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7、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重要

体现,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

8、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9、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10、家庭美德: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

11、法制:国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常常与“民主”相对称。

12、法治:在人民民主基础上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

13、法: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规范体系。

1、我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1继往开来2勇于创新3积极努力。

2、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1生活领域2职业领域3道德领域4社会领域。

4、 社会公德的特点:1基础性2全民性3相对稳定性

5、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

6、 爱情的特征:1平等互爱性2专一排他性3强烈持久性4纯洁严肃性

7、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1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维护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

3把宪法和法律作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价值取向。

8、 国家安全包括:1主权和领土完整2国体和政体的稳固3国家的统治机能与作用4涉及国家和全

体人民的重大利益不受威胁、侵害和破坏。

9、 法律规范结构上的三要素:1假定2处理3制裁

10、法律规范按内容可分为:1授权性规范2义务性规范3禁止性规范

上一篇:微电影市场分析范文下一篇:幼儿园精准扶贫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