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因为背景知识准确的掌握不仅包括对史实的确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不止是一个词,一段话的索骥,而应把文化内涵整个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译文达到风格上的忠实与流畅。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译为“(故宫)各大宫殿按南北向轴心排列”。这容易引起歧异。事实上,原作者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是要说明所有宫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译为“重要的宫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就更明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100,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 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国任教,而Liang 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

江苏版译为:“宋代的常备军,除了‘近卫军’以外,尚有由地方军队和民兵组成的两个编队,但它们一旦融合之后,便告瓦解。”(页92);商务版则译:“宋朝统治时期,除了地方军(厢军)和民兵(乡兵)这两支互相融合而衰亡了的军队以外,还有作为常备军的‘禁军’。把“城隍”译为“城市之神”,“禁军”译为“近卫军”,“地方军队”和“民兵”不说明特指中国传统文献所称的“厢军”和“乡兵”,从行文上还可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把王安石说成是“圣徒”则甚为乖谬了。

过分强调译名的精确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中文是不同于西方表音字母文字的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含义,通假和转注则有特别的规定。就算在阅读姓氏名称时,出现同音异形的字,也会被认为是指示不同的人物或事物。使用此种与西文截然不同文字的中国人在阅读时也养成了更重视识别文字字形而不是读音的习惯。而且长期以来汉语对外来词的消融力是古今一贯的,并形成了以意译为主或意译与音译杂糅的翻译规律。这种意译法的使用更加强调字符形态与音读对应的确定性和准确度。所以译者采用了不同译名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就会误导读者,即翻译时差之毫厘,理解时必然谬以千里。讲求学术规范是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与扩大学术交流领域和层面的基底。汉学论著翻译作为学术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降低其价值。

不言而喻,优秀的翻译著作应达到翻译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因为译者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他翻译这一领域中的外国著作就会在占有材料和了解新的学术动态方面胜人一筹,得以与原著者并驾齐驱,甚至可以作高屋建瓴的评判。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因为背景知识准确的掌握不仅包括对史实的确切了解,更需要的是一种文化感,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且能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不止是一个词,一段话的索骥,而应把文化内涵整个地融入行文之中,至此才使译文达到风格上的忠实与流畅。如《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句原文“Within,the principal palaces were arranged on a northsouth axis……”,原译为“(故宫)各大宫殿按南北向轴心排列”。这容易引起歧异。事实上,原作者不是想强调宫殿的南北对称,或者是要说明所有宫殿都是南北排列。因此译为“重要的宫殿座落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就更明了。《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原文页100,注9Village and town life in China(《中国的城乡生活》)著者为Y.K.Leong 和L.K.Tao。此处的原著者显然是中国人名的简写,译者仅译为Y.K.Leong(郎)。笔者作为此书的责编之一先查到《中国的城乡生活》的英文版,著者的全名写成T'ao Li Kung和Liang Yu-kao。又阅读此书的《序言》得知,两人均为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的中国学者,此书是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的社会生活。此书出版之后,T'ao Li Kung回国任教,而Liang Yu-kao则留在英伦。既然.T'ao Li Kung已回到本国,那么《社会科学大辞典》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果然T'ao Li Kung即是中国社会科学家北大著名社会人类学教授陶孟和(陶氏字以行,1888—1960年)的原名“陶履恭”的音译。

江苏版译为:“宋代的常备军,除了‘近卫军’以外,尚有由地方军队和民兵组成的两个编队,但它们一旦融合之后,便告瓦解。”(页92);商务版则译:“宋朝统治时期,除了地方军(厢军)和民兵(乡兵)这两支互相融合而衰亡了的军队以外,还有作为常备军的‘禁军’。把“城隍”译为“城市之神”,“禁军”译为“近卫军”,“地方军队”和“民兵”不说明特指中国传统文献所称的“厢军”和“乡兵”,从行文上还可勉强接受的话,那么把王安石说成是“圣徒”则甚为乖谬了。

过分强调译名的精确度有吹毛求疵之嫌,但中文是不同于西方表音字母文字的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含义,通假和转注则有特别的规定。就算在阅读姓氏名称时,出现同音异形的字,也会被认为是指示不同的人物或事物。使用此种与西文截然不同文字的中国人在阅读时也养成了更重视识别文字字形而不是读音的习惯。而且长期以来汉语对外来词的消融力是古今一贯的,并形成了以意译为主或意译与音译杂糅的翻译规律。这种意译法的使用更加强调字符形态与音读对应的确定性和准确度。所以译者采用了不同译名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就会误导读者,即翻译时差之毫厘,理解时必然谬以千里。讲求学术规范是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与扩大学术交流领域和层面的基底。汉学论著翻译作为学术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否则就会降低其价值。

不言而喻,优秀的翻译著作应达到翻译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因为译者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家,那么他翻译这一领域中的外国著作就会在占有材料和了解新的学术动态方面胜人一筹,得以与原著者并驾齐驱,甚至可以作高屋建瓴的评判。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代汉语实践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王焕玲(1972-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写作教学。(河南南阳473004)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基础牢固厚重、就业适应面宽、社会需求量相对固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优势。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这个传统人文专业的命运。当今社会对有突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

目前,关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社会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称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称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非常明确,旨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使得每一个学科、每一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都必须与之紧密联系,各门课程都要不同程度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的古代汉语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背景下应如何调整、改革以寻求适应,又应该担负什么样的责任?本文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出发,审视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见。

一、古代汉语实践教学的现状

古代汉语课程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评判能力、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

但是据了解,目前国内很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古代汉语课程还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课堂授课以理论讲授为主,很少有学校会注重古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课时数少,不能引起任课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任课教师往往忽略实践教学环节。总体来说,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在认识上忽略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未能精心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就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突破口,精心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实施实践性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同时,以学生能力的提升带动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优化。

二、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一)加强词汇积累,提高文字分析能力

要学好古代汉语,最关键的问题是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只有具备一定的古汉语词汇量,才能顺利阅读古代的文献和典籍。对学生来说,学习古代汉语最难掌握的便是词汇,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很多常用词汇的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就会发生以今律古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汉字和词义发展脉络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加强其对古汉语词汇词义变化的认知,必须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整理出一个词的本义、常用引申义,并且举出例证,作为学生的平时作业计入平时成绩。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上分为两大类别: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然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通过查阅工具书还是能够分辨出汉字的造字意图,推出词的本义,而汉字本身又与汉文化关系密切,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从汉字中可以折射出汉民族的文化印迹。例如“盥”字,甲骨文为一会意字,一人伸出双手洗手,下面的盘子用来接水,因而其本义为“以水手承水冲洗”,现代汉语的“盥洗室”一词中的“盥”还保留着此义。由此义又可以引申出“洗涤、除、浇灌、洗涤用的器皿”等义。通过这种梳理,学生会对该词的词义体系有了非常清晰和完整的认知。学生在了解了该词的意义来源的过程中,也会了解到“盥”字与古代的饮食习惯——手抓饭的渊源关系,以及上古的“盘”与现代的“盘”的具体区别,另外还引发出了“筷子”一词的来源。

这样要求学生每天查找一个古汉语词语,梳理其词义发展脉络,挖掘其中蕴含的汉文化意蕴。日积月累,当学生将这种要求变成了一种习惯,也将掌握很多常用词的词义,从而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词汇基础,扫除阅读中的词汇障碍,同时也加深了对现代汉语词汇的认识,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由于电脑的大面积普及,键盘打字已经代替了手写,再加上网络上的不规范用字现象的误导,使得许多学生现在对汉字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差,有些学生现在甚至提笔忘字,更遑论熟知汉字的字义了。因此,通过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加强学生学习汉字、词汇的热情,从而掌握更多的汉语词语,夯实自己的语言文字基础。例如,我们通过对“义”字的分析,了解到现代汉语的“正义”和“义父”“义齿”中的“义”的确切含义分别为“符合正义和道德规范、名义上的、假的”,而这些义项又都来源于“义”的本义——屠宰祭祀用的牛羊,这样举一反三,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基础,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文本阅读,提升分析表达能力

古代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并提高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及从事其他工作的语文修养”。要学好古代汉语,不仅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还要大量阅读古代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时期的优秀散文,这样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太多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之初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布置给学生,也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最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比如左传、战国策、国语、诸子百家之类的文章,定期安排学生分小组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会上讲述自己阅读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些优秀的古代散文有的讲述了经典的历史故事,如《苏秦始将连横》《冯谖客孟尝君》《晋灵公不君》等;也有的包含了深厚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意蕴,例如韩非子的《说难》、庄子的《运斤成风》《世说新语》的名士风流故事等。学生为了读懂这些文章,需要独自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的字词句,通过对这些文章的讲解和分析,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独立发现语言问题、解决语言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也大大地扩大了他们的知识宽度和广度;而且读书交流会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再只是课堂内容的接受者,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同学们互相交流、展示的平台。

我们现在学习的古文,基本上是古人注释的文章,并不是古代文章的原貌,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能够辨识竖排版的、没有标点符号的繁体古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給学生布置一定篇目,要求其每周提交一篇作业,要求能够标点并翻译。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可以提高他们给古文标注句读的能力,大大提高其古文阅读和分析的水平。

(三)注重论文写作,培养创新思辨能力

创新思辨能力是应用型本科学生应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从事文字工作,其中一部分会走上教师岗位,因此古代汉语课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有一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一两篇学生中学时的文言文进行分析,指出中学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适当引导学生思考中学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问题,寻找现今社会上流行词语的词义和历史发展脉络,或者寻找当今社会上众多的古代文言文丛书的注释弊端,尝试独立写作专业科研小论文。撰写小论文的过程,也是学生古代汉语知识和理论的一次再认识过程和深化过程,通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会使他们对以往学过的课本知识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将课本知识成功地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四)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实践认知能力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又影响着社会生活。古代汉语课程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现实生活,将课程内容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才会焕发出课程的生命力。因此,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也应走出课堂,关注当下现实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的理论和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问题。例如时下网络流行的“孩纸”“桑心”“内个”“童鞋”等词语,其实属于古代汉语的通假现象,网民们为了方便快捷、求新求奇,故意舍弃本字不用而使用同音假借字,形成了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通假字的理论和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

古代汉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还承载了厚重的汉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到大街小巷,去发现广告招牌、店铺招牌上的繁体字误用现象,如“理发店”写成“理發店”、“山谷”写成“山榖”等;另外,有些有特色的店铺名字起得古色古香,如玉器店的店铺名称往往与“玉”字有关,如“璇玑阁”“玲珑轩”等,这些店名是否能够表现出丰厚的玉文化,是否适合店铺的位置、大小和产品类型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汉字的来源以及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这种做法能够使古代汉语更好地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

三、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加强监督检查

为保证以上教学改革措施的正确实施,必须调整古代汉语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时设置,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古代汉语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并且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精心制定科学的实践性教学大纲。为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可以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成绩。教师要对每一环节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另外,教师应事先安排好学生的必读篇目、古文(白文)的篇目,开学之初公布,学期中间进行监督和检查,期末通过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核。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深自身的古汉语修养,不断进行科研,及时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高屋建瓴,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吴阿林.应用型人才的层次结构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博弈论;语言游戏论;语言博弈论;博弈语用学

一、引言

博弈论是由数学家von Neuann和Morgenste于二十世纪初共同创立,后由Nash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即双方或者多方在一维或多维之间做出决策分析,达到均衡解决的结果。一个基本博弈结构包括局中人(player)、策略空间(strategy space)和支付结构(payo structure)。局中人是博弈的参与者,具有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特征;策略空间是博弈各方可供选择的策略或行为的集合;支付结构是一个局中人在博弈结束时的效用水平。此外,信息结构也很重要,它能影响所有博弈方的特征和行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是博弈的解,此时任何局中人没有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去得到更高的支付。通常情况下所讨论的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即局中人之间不存在任何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

博弈论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方法论,目前已经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的多个分支。本文将首先评述用博弈论研究语言的不同视角,然后在此基础上试图对语言博弈观的研究理据、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用博弈研究语言的不同视角

博弈论主要用来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选择能够共同影响每个参与者的行为或策略的方式。近年来,博弈论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20世纪前半期发生的语言转向和随后的语用转向使得语言和语言使用问题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焦点。这一趋势起源于哲学,继而延伸到经济学,如经济学家Rubinstein用博弈论最优化选择的常规套路及其它理论来探究语言的性质、形成机制和深化过程。经济学家汪丁丁87也明确指出:在人们的语言行为能够被看成是“博弈”行为的场合下,特定语词的意义可以被认为是由博弈的均衡状态决定的。向明有和夏登山认为博弈论和语用研究的共同特点是行为主体的理性,因而博弈论同语用学的结合是经济学“语言转向”的必然结果。二是以intikka为代表的语义学家们从博弈语义学角度出发提出语言博弈理论,旨在建立一种语义理论,能用于系统分析或模拟人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三是语用学领域出现了所谓的后Grice时代,语用学家们利用博弈论来解释语言的使用现象,如Lewis、Parikh、van Rooy等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意义、解释语言交际的博弈模型。

(一) 语言游戏论

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从服军役和足球比赛中得到启发,提出了语言游戏论,首次用博弈论来研究语言及其使用。语言游戏论将语言比喻为游戏,从而表明语言的多样性、实践性和多易性等特征:首先,“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不可分离,语言使用是一种活动,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语言的任何一种表达形式所具有的意义都取决于它在语言游戏中的作用,取决于语言使用的语境。其次,“语言游戏”和“意义即用法”密不可分。语言的意义在于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而不是语言的指称。

由上可见,语言游戏论为博弈论在语言中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为日后语言博弈论和博弈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

(二)语言博弈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对“语言博弈论”的研究。董明认为,“语言博弈论”就是将博弈论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引入语言竞争活动的研究。通过将人际交流活动看作是一种竞争性活动,“语言博弈论”可以用来分析在交际对话中使用各种策略(如反诘、辩驳等)从而制胜对手。郭桂春和刘伟伟认为博弈论语义学在语义分析的形式规范性方面引入了语义博弈的心理事实研究,并将参与主体的作用和系统整体的语境思维纳入到语义分析的过程中,同传统语义学研究范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芬兰哲学家intikka继承了维特根斯坦关于语词的意义和语言游戏的规则等观点,结合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对其进行了系统化和形式化的表述,创立了博弈语义学,也即许宁云48指的“语言博弈论”。intikka60将语言博弈定义为“寻找且找到的语言博弈”。他认为,与一个语词相关的语言博弈就是围绕该词发生的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使词语获得其意义的活动。在此基础上,他为量词制定了博弈规则。每个一阶语言公式都同一个二人博弈相对应,博弈的两个对手可称为“自我”和“自然”。自我的目的在于使博弈以一个代入例示的真矩阵告终,自我的对手则企图使博弈的结局是一个假的矩阵。42从数学意义上说,这是一个真正信息完备的博弈理论。

(三)博弈语用学

博弈语用学主要研究交际中语言策略的优化问题。它通过最优化策略方法对语言运用的策略进行分析, 其具体方法是将交际过程进行博弈建模,用数学手段对参与人的行动效用或预期的效用进行计算,进而对各种策略进行分析和评估,并以此预测参与人的最终选择。简言之,博弈语用学采用数理和概率方法,通过对交际过程建构博弈模型,从而计算话语效用和处理策略选择。

在具体研究方法上,博弈语用学出现了分别以Parikh和van Rooij为代表的两种主要研究方向。Allot124认为前者用博弈论考察交际情形,后者则用博弈论考察语言本身,所以Parikh模型不仅是一个博弈语用模型,也是一个交际博弈模型。因此,Parikh模型能够将人类的其它交际行为(如视觉交际、手语交际等)纳入研究范围。相对而言,van Rooij的双向优选论模型则从形式和意义两个维度对话语进行博弈分析,尽管它能够解释诸如级差隐含等语用现象,但是忽略了可以影响话语意义的心理认知因素,从而使得解释力不足。

2 van Rooy的双向优选论模型

和Parikh 将博弈论用来分析语言使用不同,Lewis和van Rooy将理性和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直接应用于语言。van Rooy 研究了两种有不同可能意义的情形和话语,其中一种情况更为突显,具有标记性意义,也更为简单。这个模型存在两个纳什均衡,代表了可能的语言规约。其中纳什均衡N1和orn13的语用努力划分一致:非标记性话语表达非标记性意思,标记性话语表达标记性意思。换句话说,规约性的语言应该尽可能使交际双方付出的努力最小化,这一点同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相一致,但是Grice表明这个结论可以从普通的理性原则推导出来。其具体的博弈矩阵如下表1所示:表1双向优选论模型的支付矩阵MeaningMarkedUnarkedorMarked(Marked,Marked)(0,0)Unarked(0,0)(Unarked,Unarked)

另外一个纳什均衡N2 却与orn原则相反:非标记性话语表达标记性意思,标记性话语表达非标记性意思。van Rooy认为可以通过演化博弈论消去N2。因此,在每个形式-意义组合中,只可能出现(Marked,Marked)和(Unarked,Unarked)这两种情况。它们都是纳什均衡。不可能出现(Unarked,Marked)和(Marked,Unarked)情况,因为此时出现交际错误,双方收益。

三、用博弈论研究语言的优势

我们引入博弈论是因为它为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首先,博弈论提供了研究语言交际的一个合理框架。语言不仅具有工具属性,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规约。语言的根本功能是交际,这也决定了语言必须要顺应使用者和使用的环境。语言的认知维度就是研究语言如何顺应使用者,而语言的社会维度就是研究语言如何顺应使用环境。语言使用的本质是含有交际目的的信息流,是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策略互动。而博弈论就是研究关于相互依存情况中的理性行为,相互依存和理性行为是其本质特征。可以说,博弈论是研究语言的一个理想工具。

其次,语言博弈观和以Austin及Grice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分析学派关系密切,在对后者的继承中又有发展。Austin认为意义或用法包含在言语行为之中,这一观点深受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影响,而Parikh则深受Austin的影响。他们都将言语交际看成一种行为,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解释话语意义的建构途径。在理论解释力上,博弈论强于以Grice为代表的传统语用学研究路子。因为:第一,两者出发点不同,传统语用学理论专注于说话人,而博弈语用学则专注于整个交际过程;第二,两者研究方向不同,传统语用学理论是单人言语效用最大化研究,而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并非如此,语言交际本质上是双人或多人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过程;简言之,博弈论视阈下的语言交际观是双向的、多层次的,而传统语用学的交际观则是单向的、线性的,没有从交际和说话人意义的策略互动角度进行分析,因而解释力有限。第三,两者理论假设不同,传统语用学理论将语言交际定位为合作行为,但如今却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甚至有学者(如Merin)认为语言交际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抗的或者冲突的。而博弈论的基础是交际主体的“理性人假设”,虽然也强调理性,但是研究范式截然不同,通过对交际过程进行博弈建模,用形式化和量化的手段来考察交际双方的行动策略,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同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诸多语用原则相比,博弈论的研究无疑更清晰简洁,而数理逻辑、演绎推理等分析手段也推动了形式语用学的研究。

四、如何从博弈论视角研究语言?

目前来看,对语言交际的博弈分析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语言使用策略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对语言博弈中的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如董明;李明菲、许之所;王达金、王潇;郭卫平);另一方面是通过博弈建模,对各类语言现象的微观分析,主要涉及到语篇中的消除歧义、确定所指、确定会话隐含等(如Parikh;van Rooy;许宁云;武建国、徐鹰)。其中发展最为完善的当属Parikh的交际博弈模型。

Grice认为A的话语θ实际上隐含了一个问题“Where can I get petrol?”(α)。B能够结合θ的明示意义和语境信息推出α。因此,B的回应只能是对α的回答。表面上看,B的回答φ同θ不相关,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相关准则。实际上,B违背相关准则却令A推导出l的会话隐含是p,而p就是B对α的真正的回答。

根据Parikh交际博弈模型,我们可以对交际双方的策略效益赋值。对A而言,p值大于l值,因为会话隐含将帮助A做出行动的决定。通常情况下,会话隐含值一般大于明说意义值。现在将p值设为9,l值设为4,则会话隐含值为。此外,A和B处理信息的成本不尽相同。由于是B说出话语φ,因此B的信息处理成本应高于A。并且由于p是在动态语境中由l推理而来,因此得到p的成本必然大于得到l的成本,处理P的成本要在φ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单位。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会话隐含的博弈模型g(φ),见图1。由于本模型是关于明说意义,所以用u来代表无歧义的话语,其意义为p。此外假定silence不传递任何意义。S代表A想要传递信息l的语境,S是他想要传递p的语境。t是已经说完φ时A想传递l的语境,t是已经说完φ时A想传递p的语境。A知道他想传递的信息,并且知道他现在所处的语境。但是B并不知道这一点。t和t周围的框代表了B的这种不确定性。B判断S的概率为Ρ,S的概率为Ρ。图1会话隐含的博弈模型2

对A、B而言,l的值都为4,双方处理信息φ成本为1。但是B还需要生成话语φ,设该成本为1。因此,B的总成本为2,A的总成本为1。如果产生交际错误,则赋值-2。所有的成本和效用值都是共有信息。另外假设A、B都是风险中性,S和S出现的概率P和P分别为07和03。具体如表2所示。表2会话隐含博弈模型的分值说明分值解释参与人支付l的正确解读效用A、B4p的正确解读效用A、B9错误解读效用A、B-2生成φ成本B-1处理φ成本A、B-1通过l传递会话隐含p的额外成本A、B-1因u比φ复杂,处理u的额外成本A、B-2

(3)当u的意义只有p时

因为生成u和处理u的成本都比φ增加,假定增加的成本为2,则

UA=,UB = 4,效用组合为(,4);

不难看出,(7,6)是唯一帕累托-纳什均衡解,即话语φ的最优解读为p。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的赋值具有任意性,只是为了说明理解会话隐含的过程。人们可以对上述话语的效用和成本赋不同的数值,但是至少经历一系列的假设和推理后,人们会找到某个具备最高效用的组合,也就是整个交际博弈的解。

从上例可见,交际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视角对语言交际和话语理解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模式,其优势在于数理分析缜密、哲学基础扎实、计算过程易处理。同以关联理论为代表的认知语用学不同,它通过博弈建模的手段,用概率的方法量化关联,并且将关联同话语的效用相结合,最终将话语理解从关联这样具有强烈概括性的主观抽象概念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认知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五、语言博弈观的发展趋势

语言的博弈研究具有跨学科特征。博弈论自身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为语言博弈研究提供新观点、新思路。笔者认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博弈论的理论基石是“理性人假设”,但在现实中人的行为又往往是不完全理性的或甚至是非理性的,尽管Ben et al 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是仍然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如何在语言博弈的研究中容纳有限理性和有限认知推理能力进行深入的探索。

第二,如何将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交因素(如社会阶层、参与人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因素纳入博弈模型值得我们思考。如果作为交际主体的理性人可以对社会认知因素进行假设的话,那么这些假设的可及性又会是如何?

第三,以Parikh交际博弈模型为代表的博弈研究范式包含大量的数理逻辑推理和量化分析,其关于会话隐含研究的某些结论同关联理论类似10,但关联理论的论述无疑更具效率,而Parikh的模型显得机械、冗长。因此,如何有效结合关联理论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简化博弈模型值得深思。

此外,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话轮分析的层面,不一定能反映语言使用的全景,因此有必要将研究范围推进到多话轮乃至语篇层面。

六、结语

本文简要回顾了博弈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发展历程,并就博弈论的研究现状、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语言的博弈观经历了从语言游戏论、语言博弈论到博弈语用学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对语言学的研究传统不断地提出了挑战和创新,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博弈论的研究走向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博弈论将在语言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2、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3、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研究

4、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办法研究

5、论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及对策

6、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7、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策略

8、现代教育思想引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路径

9、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及提升

10、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转变

11、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实践

12、谈我国汉语言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3、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探讨

14、汉语言文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

15、汉语言文学与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微

16、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

17、就业发展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探索

18、汉语言文学专业研讨式教学分析(1)

19、汉语言文学专业导论课程教改探析

20、汉语言文学专业“研读”类课程群的建设与探索

21、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研究

22、探析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1)

23、网络环境下对汉语言文学阅读方法的分析

24、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讨

25、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研究

26、浅谈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7、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探析

28、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和措施探究

29、互联网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

30、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研究

31、汉语言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作用的探索

32、关于汉语言文学中的性别隐喻问题的解读

33、汉语言文字特点及汉语言文字审美化风格

34、新媒体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35、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汉语言

36、探析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具体运用

37、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

38、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9、汉语言文学对传统茶文化的影响研究

40、审美教育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41、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体会

42、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分析

4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对接

44、新媒体环境谈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

45、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46、信息化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7、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思考

48、基于职业教育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创新策略研究

49、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探讨

汉语言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2、汉语言文学与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微

3、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审美文化教育

4、语文教育的“功利化”困境及对策探究

5、把语文课建设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6、大学语文课教学中的文化、审美教育及德育渗透

7、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地化研究

8、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的中国大学校训翻译研究

9、小学数学的“中国味道”

10、高中语文教学中的 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探析

11、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分析

12、关于民族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

13、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4、高师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思考

15、多媒体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6、师范生国学素养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

17、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18、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19、浅析增强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家意识培育的原则

20、山区瑶族小学“一文三语”教学浅谈

21、浅谈如何培养和提升中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2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23、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之我见

24、发展性评价视域下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的变革

25、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养成教育的实施

26、论蒙学教育在小学低段的应用

27、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语文德育教育

28、文化自信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研究

29、关于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30、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与教学方法

31、和合文化视域下“善喻”与“继志”的统合

32、优化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33、“知行合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董颖超

34、让语文学习成为美的享受

35、西柏坡希望小学“手拉手”走向明天

36、论高校留学生辅导员参与汉语教学的必要性

37、高中古诗文教学德育融入研究

38、从《论语》看孔子教书育人的先进性

39、“情”牵语文阅读教学

40、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学科融合模式探讨

41、情感引领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42、中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对现实需要的呼应

43、以“趣”为本·以“生”为本·以“真”为本

44、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45、信息技术时代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研究

46、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47、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研究

48、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力度 提高双语教育质量

49、初中语文课堂中生成性有效教学的实施

上一篇:集镇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计算机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