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应用经济、管理和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通过逻辑推演和因果分析,对资源环境成本管理的环境会计功能进行理论阐述,重新认识环境会计的历史使命、目标要求、基本属性和主要内容,并就环境会计的信息价值、经济实质、技术工具、核算模式、文化形成、治理作用和基础信息支持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当今中国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应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宗旨,围绕资源环境成本管理的政策设计和政策实施提供支持,同时,以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和微观环境治理措施为主要内容,侧重于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选择,在具体方法和管理实践上回归会计基础理论,融合管理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方法与技术集成。

【关键词】环境会计;资源环境成本管理;价值管理;环境文化;生态环境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损害成本视角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的政策设计与政策协同研究”(项目编号:19BJY028);中国会计学会2018重点会计科研课题“新技术应用与会计理论、会计实务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018ASC030)

一、环境会计提供了解决资源环境成本问题的独特方法

古代会计核算以自然资源为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历史的变迁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会计本源及其规律的认识,紧贴本源才能更清楚地认识会计的作用,环境会计就是对这一本源的回归。所以,经济活动中有环境活动,任何企业也都有环境成本发生,只不过比重有别。那么,如何嵌入环境会计视角去组织和应用各种成本管理工具并使之科学化?这就需要我们选择恰当的方法,借以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下,环境成本信息不可能直接根据现有的会计系统产出,原因在于系统存在环保缺失、环保过度、环保不足,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不实,收益虚增,可持续风险较大。这里所谓的缺失、过度和不足,是指传统会计缺失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治理活动、环境污染预防活动和环境改善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的确认和计量,忽视生态环境自我修复功能可给企业提供资源循环利用带来成本节约的机遇,无视企业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应予承担但没有承担或有限承担的补偿责任。因此,现代会计要求企业将自然环境因素纳入会计报告体系,建立新型的会计核算模式。环境会计恰恰提供了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其应用范围广泛,方法新颖而独特。在此,不妨从科学技术支持、生态补偿标准、绿色GDP核算、碳排放权交易四个方面联合起来加以说明。

1.科学技术支持。环境成本核算之所以复杂,源于污染诱因复杂导致经济后果难以确定,但它可以也能够在自觉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自身的理论,创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比如,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的影响范围较广,但其形成不外乎地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三方面因素。温室效应成因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而进行工业温室气体治理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首先,国有国界、省有省界、市有市界、区有区界,只要建立了污染数据电子监测系统,排污和受损各方主体就能够得到清晰的界定,因为排污和受污各方都已经被锁定在特定的地域和空间范围内。其次,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污染源统计和大数据处理平台、损害程度的遥感技术、环境物理与化学测量方法以及现代管理技术,能够寻找到气候变异成因、变异程度和损害实物量。

诚然,生态补偿政策的核心是补偿标准,且标准需要通过价值量化,尽管量化比较复杂,但也可以通过会计计量方法加以实现,关键是要确定好使受害方具有同质性的因素(比如企业为利润、健康为治疗费等),其补偿金额既是改进会计系统利润核算方法应包含内在化环境支出的依据,又是环境管理系统中环境成本控制的中枢。为此,葛家澍等[1]将传统会计收益公式改进为“收入-费用-环境成本=环境利润”,就是基于环境成本的考虑。基于此,我们也不妨将生态环境信息嵌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寻找排污量、污染等级、生态治理成本与环境利润的关系,借以确定生态价值补偿标准。这为生态环境损害成本计量和环境成本核算提供了全新思路,可以解决生态补偿制度设计中最核心且最关键的问题。可见,生态补偿标准设计引入了会计元素,这既促进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扩展了现代会计功能并深化了会计计量理论,又为环境损害价值核算和环境审计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较新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特殊意义。不过,环境会计计量涉及较为复杂的技术和程序,在此过程中,基础性的财务工具,如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支付意愿法、恢复防护费用法、影子工程法、人力资本法、旅行费用法、调查评价法、比例系数法和工资差额法等技术经济方法尤其需要加强,无一不与环境会计息息相关,为解决会计计量、收益评估和绩效评价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况且因气候影响的国际性、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环境会计国际协同效应会日益明显。不过,所有这些将环境实物量转换到价值量的工具还需要有足够的信息基础支持。

2.生态补偿标准。按照边际成本理论,标准排污量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的最大收益排污量。不难理解,排污方对外超标排污一旦超过生态(大气、水体和土地)自净能力和永续使用能力,就会影响生态质量,造成生态的破坏,并導致受害方遭受外部性伤害或利益受损。除此,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又会通过影响其他要素的机制进行传导,带来连锁反应,最终一定会反映为收益(地区GDP、企业利润)的下降。显然,超标排放造成的污染引起收益下降,而这部分下降了的价值量正是要确定的生态污染补偿金额,也是最低的生态补偿价格或标准。对此,站在会计视角建立基于“损害成本”的生态补偿标准和补偿执行机制,就能够实现排污方内部化环境成本,促使排污方从整体利益角度考虑环境成本增加后的最佳生产量和排污量,最终解决排污者非法获利和受害者利益下降这类私人成本社会化问题,达到双方合作共赢的局面。可见,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污染成本的会计计量问题将由此迎刃而解,环境会计的宏观价值和微观作用都将得到实现。

3.绿色GDP核算。基于会计平衡思想,为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均衡,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以在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因素的基础上,推演传统会计理论,将传统的微观层面企业会计收益平衡公式“利润=收入-费用”进行改进,形成核算绿色利润的新企业会计计量模式:绿色利润=综合收益-(费用+环境成本),以此解决人为破坏环境的野蛮行径与生态文明的冲突,并将现代会计计量理论和生态损害程度有机组合,通过环境成本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提出环境生态损害成本补偿价值标准。基于绿色收益最大化下的环境收益与环境成本费用的均衡,管理会计的重要任务就是进行环境成本的理论设计、价值计算和会计处理。显然,上述这种平衡思想与将宏观层面的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改进为绿色GDP的考虑一脉相承,也是经济发展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必然和最终的追求。作为现行经济发展衡量指标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在核算时并没有扣除环境成本。事实上,污染防治和环境改善活动通常需要经费投入,但在国民经济账户中却表现为国民收入,环境损失并未计入在内,直接的后果是虚增资产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夸大社会经济福利。同时,国民会计核算体系缺乏具体的或应用货币单位的形式对自然资源消耗的描述,不管这种自然资源是可再生还是不可再生的。环境成本报告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提供有关环境资源的耗减资料,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满足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需要。为此,定期编制的宏观环境成本报告为构建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同样,政府要求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也是为了促成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其目的还是提高环境治理的效果,由此将企业管理会计延伸到政府管理会计的更广领域。

4.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交易会计制度设计的重点内容是碳排放权确认和交易价格的确定。首先,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碳排放权也具有“公有产权”性质,排污企业获取的碳排放权有政府无偿拨付和市场有偿交易两种来源,但初始均是通过政府行政许可授予特定排污实体一定当量环境容量使用权而获取,产权应归属于国家,并由产权方委托或赋予排污方管理、使用或转让出售。既然无偿获取的碳排放量最初是由政府在环境可承载容量类加以核定的,那么排污方在规定的期间(一般为一年)应当使用完毕,一般不产生结余,况且碳排放权制度设计的初衷并非是为了交易,而是为了直接进行排放量的控制,其交易的实质是碳成本的转移支付。排污方只有在通过自身技术革新、流程再造和节能减排使碳排放量有剩余的情况下,才有对外进行碳排放权投资、交易的可能,从而间接起到控制排放量的作用。一旦发现以欺骗手段获取无偿拨付的碳排放权用于交易牟利的情况,政府应没收其非法所得并给予经济重罚。基于此,会计上不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投资性的金融资产,并不应以交易为前提,而应以有节约才对外投资或交易为例外,尤其是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及公允价值还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将其作为环保“超级基金”[2]的来源反映在“碳排放权资产”上更为恰当,理论上它符合环境资源公共产权性质,其超额排放肯定为成本无疑,需要排污者承担补偿责任。

其次,企业在处置非节余的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时,其收入应视为一项环境负债,其债权人为国家,如果将其留用只作为环保专用基金,这种基金反映了使用国家环境资源具有的特定用途,从而区别于政府拨付给排污实体的其他补助收入。由此会自然而然地将政府和碳排放企业导向产业布局合理、生产方式转变、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之道,使企业走上通过减少排放获取正常收益的正途,并在取得政府环境补助、减少环境税费和处罚成本方面作出努力,这也应是设计碳交易会计制度的基本思想。最后,生产者排污是天经地义的正常行为,但超标排放也可以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显然,对有正当结余以及有偿获取的碳排放量进行交易性投资是没有异议的。因为这种交易既符合环境产权价值性和可交易性,又可以对社会产生激励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碳排放权初始配额今后也会遵循市场机制,且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清晰的产权有助于市场均衡和政府对环境的“无为而治”,这样会产生强大的社会经济协调作用,促使企业不断产生创新动力,并且这种“混合均衡”的过程性和协调性,有利于产业协调发展。

基于上述分析,气候变异影响应对、损害补偿标准量化、绿色GDP核算、排放权交易会计设计,都面临着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的解决。可见,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将环境成本纳入经营成本的范围,并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决策、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体现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而从生产、技术、经营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对环境成本实施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系统管理,从产品的诞生到消亡。在此过程中,现代管理的信息技术、控制手段、系统观念,在环境会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功能实现的首要条件是环境会计文化的形成

1.生态文化修养是生态治理成本核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环境成本管理思想是有关污染控制和灾害预防与治理的意识、觉悟和观念,它是客观存在并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环境保护的道德、伦理和修养,并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结果。在环境决策和管理中,不重视环境成本因素,是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其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环境会计教育和环境文化的缺失,即人们对环境会计文化的认知稀缺。会计文化传承、学术升级和实务发展与会计教育紧密关联。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异常艰难,亟待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改變对会计记账和算账的传统认识,充分意识到现代会计在管理变革中的作用和效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进行发展,其根源是我们缺少道德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环境文化。而环境会计教育最能有效促进环境文化的建立,进而带来环境管理价值提升、环境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最终促使整个社会成本降低和社会财富增长、财富创造。认知原理表明,对事物的重视程度与参与者的受教程度有关,因而倡导和传播环境管理的会计思想是环境启蒙的第一步,也是构筑环境文化的高台。环境会计文化包括环境会计文化教育,是将环境生态信息知识转化为思想和智慧,进而将这些思想和智慧转化为治理环境的能力。可以想象,当生态文明和环境承载力成为公众的热议话题,当环境会计成为环境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必选项目之一时,环境治理的前景将会是一片光明。

可以说,生态文化修养是开展生态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它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环境成本管理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会计人员跨界学习能力提高、成本管理系统完善与创新,将会起到重要影响,进而会影响利用会计手段治理环境成本的进程。

2.环境会计教育最能有效促进环境文化建立并助力环境成本控制。我国的环境会计教育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50年甚至更久。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学教育中侧重公司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尤其是美英等国的环境会计教育已粗具规模,教育体系已逐步形成,工商管理学院独立开设环境会计、环境审计课程已成为大学的必然选择,但在我国开设类似课程的大学寥寥无几,以至于对自然的贪婪索取远远多于对环境的重视与保护,而环境文化的形成又依赖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对环境管理技术和环境文化的教育,环境文化特别是其文化价值的选择是检验增长和发展目标是否合理的基础。文化的核心是“人”[3],内容是科学和人文。“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是环境文化的基本内容,规定了会计道德操守的选择。环境文化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优化及人对自然行为的科学化,是环境会计管理思想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它包括环境管理的文化价值、科学精神、伦理道德、保护观念、风险意识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借以引导企业维护有关保护环境的政策和法律,唤起其关心社会公共利益与长远发展的意识,并将环境管理要求变成企业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教育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大计,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键。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会计教育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包括环境会计教育在内的环境教育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如此,进行必要的环境会计知识和环境文化教育,是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培养和造就卓越会计人才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和助力污染控制必不可少的一项前置性的思想管理工作,更是落实生态文明的教育行动。

3.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文化理念在环境管理领域的生动实践。环境保护也是生产力,它已成为左右未来经济变局的重大主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活力之源,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负有很大的责任。生产制造和消费过程中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功能日益严重的破坏,迫切需要企业在计划、生产、营销和投资等环节注重环境政策设计、执行和管理,采取得力的方法和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将企业层面的环境信息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和审计监督中,并从环境管理政策设计和安排上探求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路径,是一项特别紧迫又特别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事业,也是科学发展观在环境管理领域的生动实践。我国政府已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已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历史任务和“五位一体”的国家发展战略,这是顺应国际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潮流、实现科学发展作出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了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并为此采取了坚定的行动。比如:新环境保护法颁布、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红线规划、生态补偿条例起草、干部任期内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制度试行、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环境保护税法推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例外都与环境会计息息相关,也是拓展现代会计内涵与外延、促进我国会计发展、培养卓越会计人才的大好契机。环境政策设计、环境成本核算、环境绩效评价、环境风险控制、生态价值补偿机制确立、环境经济责任鉴证,都离不开环境会计这一独特手段的支持,当然也离不开管理环境的会计方法,更离不开环境会计教育。

三、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取决于对资源环境成本基础性信息的掌控

1.环境成本信息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满足人民的生态需求,就需要加大环境治理,进行环境成本控制。因为“中国梦”的实现,包含着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任务的完成和对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清洁的水和享受灿烂的阳光等具体而现实的追求。这其中包括环境成本管理信息在内的环境会计信息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况且在全球信息手段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经济信息的掌控。资本市场的信息是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但又是企业追名逐利的动因。环境信息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于供需双方,成为市场要素。然而,资源环境产品的公共性决定了环境信息有别于其他信息的一个显著特征:公共信息,不以获取利益为唯一目的,有时甚至一度会带来财富缩水、收益递减,进而产生负面影响,但它对可持续经营和管理的功能性与不可替代性,以及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优化,乃至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和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无疑能起到牵引作用。从理论上讲,公有产权环境投资者的行为与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如果两者出现了背离,国家就会代表全体公民通过一定的手段来矫正。因为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社会福利增加,才是人类最终的共同追求。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环境会计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其直接任务就是向市场提供环境信息。朱光耀[4]指出:会计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会计是各行各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更是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基础。将其扩展到环境治理与会计关系的解读也恰如其分,即环境会计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会计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经典,是进行国家治理、公司整合和个人行为规范的有效工具,而环境会计及其成本信息是环境治理的基础,环境治理的目的是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及其种群系统的有机和谐统一。环境会计通过科学有效地核算资源环境成本和提供环境信息,为环境治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一方面,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需要以环境成本会计信息为基础进行政策设计,以实现国家对环境的法治和良治,进而达到善治和勤治,保證环境资源分配的公平与正义。其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绿色GDP核算、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环境会计指数建立、环保基金制度建立、环境会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资源环境责任审计等。另一方面,根据资源消耗的价值量和实物量基础性信息,进行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权益要素确认与双重计量,将核算结果报告给作为公共环境资源产权所有者的公民,借以促进人类的环境生态关注、资源永续利用和社会财富创造,也为政府环保事业发展提供依据,并为完善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提供有力支撑,最终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有效管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与环境的同步发展。总之,随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估逐渐成为未来经济活动决策的重要趋势,环境会计作为一种计量工具被纳入环境成本管理领域,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都需要借助会计核算为其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2.构建环境信息披露市场是发挥环境会计的现代环境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要发挥环境会计对环境治理能力的上述作用,需要搭建环境会计嵌入管理的平台,进而提升环境成本管理的高度并扩展环境成本管理的宽度,这个平台就是环境信息披露市场。公司治理、组织治理和企业重组需要环境成本等信息,将环境会计信息作为投融资行为的决策依据,履行对环境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现代企业成本制度设计的进步性突出表现在将组织的目标由“以资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基础上,会计的视角也从“单位利益主体”转移到“全民利益主体”,实现会计全民利益功能,环境会计及其成本管理就是有效发挥这一功能的手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在环境方面的具体表现。它能够促使公司在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政策选用和会计报告内容上,将环境信息进行充分揭示和披露,并通过它实现公司资本增值、声誉增值和形象提升,由此带来公司治理行为改变、组织变革和技术与方法革新,从而以保护环境的积极姿态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契约。

为此,一些重要的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环境财务指标会随之得到创造性设计,比如:环境完全成本、环境收益、环保专用基金、环境所有者权益、或有环境负债等。而建立在独立报告、强制披露环境信息的方式下,改进传统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设置和编制能够充分反映这些环境财务指标的环境资产负债表和环境利润表就成为必然。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环境成本管理的财务预测、决策、控制与考核的职能发挥会随之变得日益充分,且在財务投融资业务中,会将企业经营对环境的影响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加以考虑。同时,一套固有的公司环境管理手段、技术和方法也会随之得到改变,对环境活动及其管理行为进行系统、全面和客观的鉴证、评价和考核的环境审计也将得以建立和发展。

四、研究小结

环境会计是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指导下的,具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多个学科属性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但从根本上来说,其目的和任务都集中于资源环境成本管理。郭道扬[5]曾经指出,会计本质上是由人参加的管理实践活动,会计人员本身便是管理者。杨纪琬、阎达五[6]也曾提醒:如果离开经济活动形式诸如反映、监督(控制)以至于预测、决策等这些管理职能,会计倒是变得“捉摸不定”了。在生态文明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同一致追求的今天,会计功能必定会扩展到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并由此功能的发挥反映环境会计的目标、方向、内容和方法。对此,环境政策制定者、环境实务工作者及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者都应当有清晰的认知。

具体来说:第一,资源生态环境管理的落脚点是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管理,它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的破坏的价值、修复的价值、补偿的价值、交易的价值、开发的价值,等等。第二,环境会计或资源环境成本会计管理的本质是价值管理,包括环境的价值确认、价值计量、价值控制、价值分析、价值评估、价值分配,等等。第三,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各有其理论体系,实现两者的融合是环境会计追求的目标,而环境成本管理或环境成本管理领域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提出理论前提和现实可能。第四,基于财务会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服务于资源生态环境管理的、以服务资源生态环境成本管理为目标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形成,需要创新特有的会计方法、充分的信息支撑和始终坚持的生态治理宗旨。第五,环境会计教育产品价值是人的精神与思想的成长,表现在意识上是具有社会环境责任的心理成熟及崇高文化和强大意识的形成,进而认识到资源生态环境的稀缺性、价值性和效用性,自觉践行环境价值管理、价值核算和价值考评,以发挥环境会计在现代环境治理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论题分两篇、六个核心部分(第一篇文章见《财会月刊》2020年第1期《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功能:基于环境会计使命、任务与属性的认知》),围绕环境会计的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功能这一重要内容进行了理论阐述,重新认识环境会计的历史使命、目标要求、基本属性和主要内容,并就环境会计的信息价值、经济实质、应用工具、核算模式、文化形成和治理作用与基础性信息支持系统进行理性分析。笔者以为,按照国际组织对环境会计的定义和已有环境会计实践总结,其生态环境的社会价值管理属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也是其显著的特点。环境会计内涵直接指向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并以环境成本控制为主要目标,由此衍生出资源环境成本管理会计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事前环境污染危机预防、事中生态环境维护和事后环境破坏治理,都是增进宏观社会经济福利和微观环境经济价值的价值管理。资源环境成本管理成为环境会计最基本的功能,这也是环境会计产生和发展并得到不断重视的根本动力。总之,环境会计属性就是对资源环境成本进行价值管理和价值控制的会计,在现代环境治理和成本控制过程中,会计担负着艰巨的环境管理之责。笔者相信,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索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领域、方向和内容与方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会对环境决策层和管理者的环境行为产生影响,有助于提高我国环境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效率性。

由此,我国环境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探索和应用实务,应以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为目标和宗旨,贴近国家环境治理、环境政策规划和环境经济管理,为国家环境成本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应以环境宏观经济配套政策和微观环境治理措施为主要内容,侧重于环境成本核算和价值管理,回归会计基础理论与方法,融合环境管理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集成。这是因为:一是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微观企业财务行为和会计决策,而微观企业行动又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企业环境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是以微观为落脚点的成本理论与实务研究,能更好地满足宏微观两个层面的理论与实践工作需求,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贡献,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我国环境政策的制定者和管理者以及会计人都不应置身事外。当然,环境会计并非是万能的,但科学的环境管理,不应该脱离环境成本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李若山.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J].会计研究,1992(5):1~6.

[2]袁广达,薛宇桐,王梦晨等.分权管理的中国环保基金制度探索——以美国“超级基金制度”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7~65.

[3]杨兴龙,夏青.中国特色会计文化的基本精神[J].会计文博学刊,2016(1):2~4.

[4]朱光耀.会计是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J].会计最新动态,2017(9):4~5.

[5]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62~75.

[6]杨纪琬,阎达五.会计管理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管理[J].财贸经济,1984(10):13~17.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一些管理制度出现明显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对原来的管理制度进行变革势在必行。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无论是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发展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出来,原来的高校会计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前高校的发展需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国政府部门颁发了新的高校会计制度,以便更好地指导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本文从新高校会计制度内容出发,分析了其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具体影响,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便更好地适应新高校财务会计制度。

关键词:新高校会计制度;财务管理;影响;建议

0 引言

为了规范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保护高校财产安全,我国颁发了针对高校的会计制度,并且为了更好地指导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适应高校发展情况,我国于2013年对原有的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以便及时解决高校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新高校会计制度是高校财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它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推行,必将对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内容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校会计制度,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切实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效能。

1 新高校会计制度内容概述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迅速,其财务工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高校会计制度无法有效指导高校的实际财务工作,因此,相关的政府部门对原来的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正,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点:一是做好高校财务预算工作,保证财务预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二是提高高校财务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在财务报表中准确反映高校的财务情况;三是扩大高校资金来源,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四是构件全面、科学的财务评价机制,保证财务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五是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估机制,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六是重视高校资产配置情况,实现高校资产效益的最大化;七是构建完善的财务监督体系,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这些内容都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适应了当前高校发展。但是,当前各大高校都处于新旧高校会计制度的过渡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各大高校要采取措施,以适应新会计制度要求,加快新會计制制度的落实力度。

2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2.1 扩宽了高校筹资渠道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式教育模式转变为大众教育,教育覆盖面急剧增加。我国高校的规模以及承载能力都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此同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不同的管理方法被应用到高校的财务管理中,也产生了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但不同融资方式在成本和风险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迫切需要我国改变高校会计制度,以跟上高校发展的步伐,进而促进高校发展。原有的会计制度下,高校主要通过向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资金,以获得办学经费,建设基础教育教学设施,高等学校债务逐年增加,若对投资项目、还贷计划以及偿债能力不经过充分的论证,则金融风险急剧上升,一旦创收能力与偿债能力不足,往往造成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给学校留下沉重的债务负担。新的会计制度增加了“收入”和“结余”等科目内容,使资本结构更加直观、清晰,易于管理。同时,预算外资金结余以及其他资金结余的明细账目分开设立,“收”“支”、“存”管理更加全面规范[1]。

2.2 改善了高校的成本核算与收支管理

一是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的收支情况进行了明确的分类,这是以往会计制度中所没有的内容,细化高效成本支出有利于保证成本核算项目的全面性,更加真实地反映高校实际收支情况,目前高校成本支出可简单的划分为七类[2]。同时由于高校资金筹集渠道以及成本支出项目得不断扩大,高校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突显。新高校会计制度为了更好地反映高校收支结构,增设了许多新的管理科目,例如“累计折旧”、“待处理资产损益”与“累计摊销”等。

二是构建完善的责任管理体系,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执行力。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成本核算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通过收付实现制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可靠性。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成本核算内容不断增多,一些成本核算内容无法利用收付实现制跨期分摊成本,降低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因此在高校成本核算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靠收付实现制,还需要引入权责制,用于补充和完善成本核算。在高校成本核算过程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全面、可靠的反映高校的实际成本和收益情况,权责发生制是高校成本核算的重要基础条件。例如在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仍然遵循一定的比例进行折旧计算,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2.3 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固定资产占据重要比例,但是原来的会计制度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些资产的算法,财务报表中无法准确反应固定资产的价值,缺乏科学有效的折旧管理,也无法准确制定固定设备的维修预算,高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待提高。为了消除上述问题,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新高校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对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的内容,并且明确规定了折旧方法和年限,增设了累计折旧、累计摊销以及待处理财产损益等科目。通过上述规定,有效提高了资产核算的准确性,使高校资产情况得以真实体现。

2.4 提高了会计制度的执行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在公共财政管理方面。在改革的公共财政管理内容中,涉及许多高校财物管理工作,但是这些内容与原来的高校会计制度要求不符,使的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些内容存在歧义,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新高校会计制度较大程度地适应了公共财政体制要求,例如新高校会计制度中增设了财政应返还额度,有效提升了高校资金的利用率,提高资金配置的科学性,增强了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同时,高校会计制度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促进新会计制度的发展。

3 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建议

3.1 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内容

我国新高校会计制度为了满足高校发展,增设了一些新的财务科目和管理内容,高校要想适应新会计制度要求,必须对原来的财务管理内容进行创新。首先,创新筹资渠道。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发展,其筹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在单纯地依靠政府拨款,而是多渠道筹资。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形势,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必须对高校资金筹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其次,为了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必须对高校的投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有效性,降低高校投资风险。

3.2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转变工作重心,加大对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可以有效控制高校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财务预算工作。一方面,要遵循相关规定,选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保障预算编制方案有效性;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执行体系,提高预算方案的执行力,并且配置完善的监督体系,保证财务预算工作顺利开展。

3.3 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透明度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了满足新高校会计制度的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必须加大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保证财务管理措施得以贯彻落实,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效能。同时,高校还要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管控力度,提高资产配置的科学性、有效性,使高校资产效益得到最大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高校会计制度的实行有效解决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在促进高校长远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新高校會计制度的实行,对高校的筹资渠道、成本核算、财务预算等内容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提高了高校资产管理水平以及高校资金的利用率,是高校长远发展的物质保障。目前,新高校会计制度应用时间还比较短,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使高校会计制度更好的指导高校财务管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韩莹莹.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中国外资,2014(8):65-65.

[2] 罗水香.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财经界,2014(9):159.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已经逐渐被各行业企业广泛应用,以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现阶段,一些企业在开展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越来越偏重于战略管理,本文就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的结合进行了深入探析,首先文章阐述了大数据、战略管理会计等相关概念,然后提出了目前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工作结合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建议,旨在促进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助动力。

关键词:大数据;企业管理;战略管理

一、相关理论概念阐述

1.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基于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分析侧重点在于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关系分析对事物进行预测。大数据并不是一种新技术,也不是一种新产品,而是一种现象。大数据的特点主要包括体量巨大、类别繁多、价值密度低以及处理速度快等特点,已经在各行业中被广泛应用。

2.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融合的产物,是指基于协助企业管理层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实现良性循环,从战略角度出发对具有战略相关性外向型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服务于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会计分支。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下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用于企业发展,很多企业引入战略管理会计实现从“职能管理”向“战略管理”的转变,进而为企業战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战略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现阶段,各行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身战略管理工作进行开展。但是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不认可大数据时代下战略管理会计实施的重要作用,错误地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仅仅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定发展和管理的基础信息,并不能够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发展规划的正确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管理层不能够给予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实施一定支持和配合,进而导致一些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同时,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也不够,没有向各个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战略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对企业发展的推进作用,进而导致一些人员开展此项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2.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数据库信息存在局限性

在大数据时代下诸如淘宝、京东等一些企业蓬勃发展,对于数据信息的需求质量要求较高,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提升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数据库信息量。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在对自身战略管理会计数据库信息更新时速度较慢,不能紧跟市场变化,难以为战略管理会计进行分析提供有效依据。同时,还有一些企业由于对于战略管理会计投入不足,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安全性堪忧。尤其是一些保密信息,一旦受到网络攻击被不法分子盗取不仅会直接影响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会间接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3.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相关规章制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部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相关规章制度内容存在缺陷,直接对企业战略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战略管理会计岗位职责不明确。一些企业虽然构建了战略管理会计体系,并设置了一定工作人员担任相应的职务,但是一些不相容岗位没有实现岗位分离,进而导致权责不明,出现问题也无法落实到具体人员,不仅难以提升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容易出现相互推诿情况,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执行细则不明确。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执行标准,但是一些执行标准仅仅只是构建了大框架,制度内容过于模糊,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在利用大数据开展工作时存在一定随意性,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工作经验进行战略管理分析和计划构建,缺乏量化的指标作为依据,不利于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的提升;第三,战略管理会计反馈机制不健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要形成良性循环,应当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反馈机制,但是部分企业此项工作反馈机制不健全,反馈程序过于冗余,分析结果需要层层反馈才能汇报至企业负责人。在这种情况下反馈时间过长,容易使企业错过一定机遇,难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4.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偏低

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偏低,一些会计人员虽然能够掌握会计相关知识,但是对于战略管理和大数据等新兴概念的掌握不足,整体知识结构滞后,难以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助动力。同时,部分企业对于自身战略管理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也不够,培训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很少涉及战略管理、计算机、统计、法律等其他相关知识,难以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一些建议

1.加强对企业战略管理会计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企业应当与时俱进,其高层管理者应当重视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要严格要求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并给予其一定支持和配合,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企业还应当加大对于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采取多元化宣传和贯彻方式向各个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战略管理会计的职责和对企业发展的推进作用,切实提升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间接促进各个部门积极开展和配合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

2.加强对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投入

企业应当加大对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投入力度,积极构建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在使基础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完善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以便于更好地为管理层做出战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同时,企业还应当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进行升级,通过构建防火墙和安装杀毒软件等方式提升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安全性,有效控制和防范一些不法分子盗取企业信息行为的发生,在促进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提升,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保障。

3.结合大数据环境完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相关规章制度

第一,明确战略管理会计岗位职责。企业应当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不仅要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个人,而且还应当设置会计系统操作权限,授予相关人员一定权限开展相关工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战略管理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明确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执行细则。企业应当在现有战略管理会计执行标准基础上进行完善,对于一些具体内容要进行明确,使其能够以量化的指标作为依据,避免战略管理会计人员在利用大数据开展工作时存在一定随意性情况的发生,进而促进战略管理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的提升;第三,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反馈机制。企业应当优化战略管理会计反馈机制,对于时间和流程也进行严格把控,要及时删减冗余程序,确保信息能够及时反馈给企业负责人,为企业战略发展计划的执行争取时间,以便于充分发挥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作用。

4.加强企业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企业应当重视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选聘工作,要考察人才对大数据、战略管理会计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尽可能地选择一些综合素质较高人员担任相应职务;其次,企业还应当严格要求现有战略管理会计人员,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促进其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为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助动力;最后,企业应当加强对自身战略管理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力度,培训工作不仅要能够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讲授最新业务处理方式方法,而且还应当涉及战略管理、计算机、统计、法律等其他相关知识,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大数据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战略管理会计是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结合的产物,但是现阶段很多企业在开展此项工作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战略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够、数据库信息储存量和安全性不足、企业管理会计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以及战略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偏低。只有企业管理层高度重视,才能做到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相结合,并在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宗钰.战略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04).

[2]朱然.對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问题的再认识[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

[3]王国强.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7(4).

[4]阮敬.战略管理会计及其在企业中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6(08).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工作也被不断重视起来,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必须结合当今的时代特征,加强会计管理,提高财务会计管理效率,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本文就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信息时代;财务管理;问题分析;解决策略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财务会计管理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新时代下,创新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地位,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信息时代下,企业要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当前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会计管理。

二、现阶段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就目前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来看,企业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没有结合企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管理,管理制度也不完善。企业还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于不同的问题都一概而论,没有针对性,管理制度也不规范,导致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秩序比较紊乱,不利于企业的综合发展。

(二)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比较低

目前来看,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比较低,没有财务管理的专业能力,对于不同的问题也不能寻求正确的解决措施,特别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能做到正确核算,相关人员也不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决策者科学决策。长期下去,也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企业财务管理没有运用信息技术

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没有运用信息技术,导致数据不能快速整合,一些账目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出现很大的误差,账目跟实际支出无法核对,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财务会计核算的实施

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有利于推动企业会计核算的实施。会计核算工作是新时期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决策效率,也有利于优化企业的内部结构,在科技发展推动下,企业的无形资产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或问接决定企业的收益,推动企业的经济发展。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能够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实现会计资源的含理配置,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产也能快速核算,还有利于会计核算的创新。例如,将无形资产引入到财务报表中一定程度上满足信息时代下企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要求。

(二)满足财务会计标准化与国际化要求

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落实满足财务会计标准化与国际化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会计管理的标准也在逐渐提高,国家对企业的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我国在财务会计法律法规以及管理体系的制定逐渐向国际接轨,优化了财务管理结构,带动了财务会计管理的发展。

四、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管理对策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以往的财务管理方式,在新的时代下,利用创新手段,实现财务的高效管理。还要优化电子联机实时系统,准确记录企业账目走向,明确企业的支出与收入的关系,及时更新数据库,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生成相应的财务报告,减少企业人员做假账谋取私利的情况,规范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行为。同时,还要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在此过程中,要设置网络安全密钥,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保障信息的安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正确的发展决策。

(二)国家要给予法律保障

国家要制定相应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内部人员的行为,在此过程中,企业还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财务管理方式,运用创新的管理方法,引入最新的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效率,企业的相关部门也要积极配合财务管理工作, 发展不良情况要及时举报,依法惩处非法人员。企业也要加强交流,总结符合企业发展的要素,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探究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方式,相互學习,借鉴企业优秀的管理经验,促进资源共享,使整个企业之问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企业要制定阶段性的发展规划,根据企业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企业要安排专门的监督团队,保障企业内部的竞争秩序。

(三)宣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自身建设的一部分,宣传企业文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企业要打造优质的文化,将财务管理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鼓励创新,要不断突破,摆脱传统经济发展的束缚,运用信息技术,宣传企业文化,打造独特的文化特色。融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每个员工都能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为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方式献计献策,共同参与企业建设,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的创新。

(四)完善内部管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内部管理工作。完善并落实内部管理的相关制度。认识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内部管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部管理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企业还要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重点负责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财务审核,对于企业财务中存在的问题做重点分析,并及时处理。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责任心,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

五、结束语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重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企业还要优化自身的管理结构,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打造自身的文化特色,宣传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新的时代下,突破传统制度的束缚,敢于创新,将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郑浣非.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的创新途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 22):234.

[2]高嵩.探究信息时代下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商贸,2015( 02):170-172.

[3]陈文.浅谈在信息时代下财务会计工作创新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7(17):54+35.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基建会计在基础建设领域内广泛应用的一种专业会计,是我国社会主义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建会计中的档案管理服务于我国的基础建设,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基建会计中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在实务操作中加强基建会计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基建会计 档案管理 现状及存在问题 措施

一、基建会计档案收集管理范围

根据我国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具体包括:第一,会计凭证类: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汇总凭证,其他会计凭证;第二,会计账簿类:总账,明细账,日记账,固定资产卡片,辅助账簿,其他会计账簿;第三,财务报告类: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附注及文字说明,其他财务报告;第四,其他类: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银行对账单,其他应当保存的会计核算专业资料,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会计档案保管清册,会计档案销毁清册。

二、基建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与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等一般的专业会计相比,基建会计具有其特殊性。最主要的特殊性体现在会计主体的特殊上。一般专业会计的会计主体一般均为法人主体,但基础建设会计则以一个独立会计核算的建设项目作为会计主体,来反映和监督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项目资产的形成和运用情况。基建会计核算的特殊性及有些单位的主管财务人员对基建项目的业务核算掌握不透彻,对基建会计的核算工作无从下手。根据基建会计档案管理的收集范围,会计核算工作的障碍也会给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问题

(一)忽视收集与管理

根据我国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各单位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应当由会计机构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会计档案保管清册。然而在实务操作中,一方面由于部分财务人员对基建会计知识、规定较为陌生,一旦企业发生了基础建设项目,对会计核算业务就无从下手,不能及时与施工队伍核对往来账目;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人员意识上没有跟上,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收集材料,更谈不上最资料进行认真归档,对发生的混乱现象听之任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基建会计的档案管理的混乱、不规范,严重影响了基建会计的正确反映。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大多数企业都没有专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企业会计来兼任档案管理人员。一人分担两职,导致会计档案整理归档不及时、管理滞后和混乱,欠缺规范性。档案管理的混乱,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查找困难和会计凭证丢失,对于基础建设来说,业务支出多数都较为庞大,一旦原始资料丢失,影响项目的真实核算,造成的经济影响是十分惨重的。另外,《办法》规定各单位必须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严防毁损和泄密。这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也是没有做到的。

(三)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基建会计的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是参考2001年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虽然《方法》中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并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管理制度并没有形成。甚至都没有一个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会计人员兼任档案管理,档案的存放就随随便便的与杂物堆放在一起,没有設定专门的档案室。而对会计档案电算化管理,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电子文件、数据等散落在各部门人员的计算机中,没有形成磁介质的会计档案。

(四)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财务人员对基建工程情况了解较少,导致基建工作于财务的链接不揭秘,直接影响了基建会计核算的质量。有一些工程已开工并支付了首期工程款,财务人员还没有收到该项目的工程批复、设计批复、施工合同等材料,那么就只能根据经验来进行核算,这必然会使得平常的核算与竣工时“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表”的概算项目核算不能完全匹配,报表的准确性得不到保证。根据错误的报表编制的会计档案准确性肯定会受到影响,结果并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项目建设中财务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三、加强基建会计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安排专人负责基建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

对企业来讲,不管做什么事情,领导重视关键。基建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之所以会出现管理混乱、不规范、业务人员素质低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诸多方面没有给与档案管理必要的投入和支持,档案管理制度处于缺失状态。所以,做好基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所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同时根据基建项目的规模分配相关责任人的工作,保证会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有序进行,并做好财务档案的日常管理、查阅接待、登记等工作。只有领导重视财务档案的管理工作,底下的财务人员的档案意识才能得到强化,工作态度才能更加认真负责,才能自觉的按照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积极主动地做好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因此,提高领导及财务人员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对其的重视程度,是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顺畅进行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内部相关职能部门网络平台,实现基建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电算化会计在企业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财务档案信息化和档案工作现代化是现代档案工作的大势所趋。对基建会计而言,规模大、工期长,资金往来频繁,会计核算不同于一般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对基建项目起到关键的财务监督作用,因此,做好基建会计的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基建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内容:○1监督、保证按要求生成各种档案;○2保证各种档案的安全与保密;○3保证各种档案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1]其次,加强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安全管理制度。这主要是指:○1档案管理的权限设置,要明确哪些人进行维护操作,防止数据和软件的非法删除和修改;○2重视操作日志管理,通过对操作日志的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可以清楚地掌握查阅人员对档案的使用情况,一方面可以监督、控制非法操作,另一方面对发生的错误进行追踪,以便对破坏的数据进行及时修复。

(三)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延长基建会计档案在财务处的保存时间 [2]

根据我国的《会计档案管理方法》规定,财务档案在财务处存放时间满一年后就应该进行档案移交,而基建项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工期较长,一般来说一个基建项目两年之内基本上完工并决算完毕,原财务处可临时申请档案室延长基建会计档案的保存时间,笔者认为基建项目会计档案在财务处的保存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至两年。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实行不同的会计准则,在会计处理上表现为分开的两套账,在装订成册、编号等问题上两者互不影响,并且延长基建会计档案的移交时间也不会对事业会计档案的移交期限产生影响。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对企业造成不好的影响,反而方便了基建会计人员的查账工作,大大提高了基建会计的工作效率,为企业领导提高及时、准确的基建项目财务信息。

(四)建立健全基建会计凭证的管理制度,提高會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档案管理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完整、安全以及查阅方便。因此,建立健全基建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理应从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着手。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之上,基建会计根据基建项目的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基建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如基建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分类大纲保管期限、移交时间等。原则上,基建会计档案不得随便对外借阅,未经负责任同意,更不能对外泄露基建会计档案的内容,否则,应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如果由于司法需要或者经负责任同意,需对外借阅基建会计档案时,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一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基建会计知识的欠缺,影响了基建会计的顺利核算,进而影响基建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针对此情况,企业有必要采取必要措施(如相关的培训或是提高对应聘人员的业务要求等)提高基建会计人员、基建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保证基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顺畅进行。

四、总结

基建会计是记录基础建设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过程的详细历史资料,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必须按照我国《会计档案管理方法》的规定,制定与企业基建项目相适应的基建会计档案管理条例与制度,确保基建会计档案的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各项工作都能按照规章制度顺利进行,实现基建项目与财务部间的网络平台建设,促进企业会计档案的信息化,保证基建会计档案安全、完整、查阅方便,做好基建会计,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会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目前已经成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本文主要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发展的思考展开分析。目前在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应该从源头上去找到问题,并且在工作中要充分掌握档案管理的质量。对于档案管理的制度要适当加强,才可以提升档案的利用率。针对档案管理方法逐步完善以及时要做好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将问题进行分析。最终促使医院档案的运用效率可适当提升,同时也可提高医院的形象。

关键词:会计档案;管理;医院

引言:医院会计档案目前是财务活动中较为重要的组成,为医院提供资料以及文件,可以记录整个医院的经济状况,同时形成史料证据。目前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并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并未引起分管院领导的重视。在最近几年,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目前已经充分的与高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充分融合,但是对于会计档案管理也有更多的要求。所以管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的工作,可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一、医院会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信息化背景为基础,医院会计档案管理主要是针对各种形式的会计资料以及档案等进行管理。例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都属于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的范畴。其涵盖面较为广阔包含收集、整理、保管、销毁等。一般的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年限分别在十年到三十年之间,但是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目前经济活动较为活跃,并且在持续增加,所以在形式上会与企业会计档案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某三甲级医院,每个月所产生的原始记账凭证可达到194册。其中包含门诊收入原始票证101册,占整个月的53%。住院收入凭证有43册,占整个月的23%。其中还包含支出报销等原始票据,共计1.26万张。这些票据要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档案进行存档。但是目前有很多工作并不是很完善,所以还存在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未设置独立的档案部门及未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在没有融入信息化管理的时候,原始的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大多会保管一年,在三年之后,很多档案会被销毁,或者是移交到上级单位进行统一保管。所以很多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目前会计档案想要寻求更为合理的生存空间,首先应该对会计档案进行保管。这需要承接每一个部门的相关档案。由于未建立完善的体系,所以在工作中出现很多的问题。

(二)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并未重视经济发展以及基础的建设,所以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人手不足导致管理意识下降。另外,医院未建立较完善的考核制度,所以相关人员在管理档案时,并不具备较高的工作效率,同时管理的质量也比较差。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医院的形象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管理也较为疏松,不利于医院的发展。

(三)信息不全,档案利用率低

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所以对于档案的管理存在着遗漏,这主要是源自于制度的不完善,所以会产生众多的问题。会计档案未及时被收录,也未及时被整理,所以信息目前出现缺失,无法为医院提供有力的资料以及凭证。

(四)专业性不强,信息化水平不够高

从事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年龄较大,所以无法充分融合信息化管理档案。造成管理效率较低,无法及时存储档案等情况出现。另外相关人员不具备一定的水准,这会影响档案管理,同时对医院的发展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五)加强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人员在工作技能以及水平上目前还处于较为普通的层面,所以想要档案管理具有高效率,首先应该提高会计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六)未充分利用开发档案的内涵价值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目前已经囊括了全院所有的经济活动,这对于工作人员来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性才可以完善管理工作。目前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以及档案部门,并不具备高学历人才,所以在档案管理中还会使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实现高效率。

(七)未按规定及时销毁

目前对于档案管理已经有明确的流程以及规定,对于咱们的销毁工作,首先出现无人销毁的情况,因为较复杂的原因,所以导致目前耗时耗力,无人承担。根据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应该明确其操作制度以及操作流程,要避免档案的积压,同时也要避免占用库房。

二、信息化背景下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设置独立的档案部门并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

医院会计档案管理需要有单独的部门,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设立,同时也要加强规范管理。逐一实现档案管理的统一化,同时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以及服务功能。对于档案的收集,首先要有相应的指导以及监督。不可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档案管理需要分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例如医院内部合同以及刷卡凭证等,都需要展开分类保管。按照国家规定,在期限内可以销毁。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快会计电子档案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提升档案管理的水平

持续提升档案管理的效率,首先应该融入信息化手段,可以加速对档案的管理以及修改等。但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首先应该按照相应的流程,例如审批程序,权限管理等都需要进行备份,同时还要进行加密措施。电子档案也需要分类保存,同时要保证档案的安全性。要为查询以及整理提供方便,从而提高效率以及使用率。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讲,应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医院可适当举办培训活动,所有档案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参加,通过绩效考核给予评判,在考核后获得资质才可上岗。对于医院来讲,应该吸纳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档案,因为尤其是会计档案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各位工作人员也要充分重视岗位责任。

结束语

医院会计档案管理需要具备较强的利用性,所以要充分的融入信息化管理,对于医院来讲,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会计档案工作对于医院的经济活动来讲非常的重要,也是很重要的信息载体。目前能够体现出最重要的功能为监督,监督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针对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等所形成的资料以及数据要进行整理以及保管,促使会计档案。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同时也可为查询提供服务。作为医院,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在发展中不断的积累经验,要起到促进的作用,尤其是医院会计档案管理,可以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给予一定的帮助。会计档案在销毁中还需进行鉴定,才可以进入销毁环节。鉴定部门主要由会计,审计,纪检部门等共同联合,对需要销毁的文件等进行审核。各个部门都需要根据法律法规展开销毁工作,做好配合,合理利用人力以及物力资源。总而言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的优化以及改善,尤其是在思想上要获得重视,在制度上要不断的完善。在流程上要符合相应的规范,在保管上要按照合理的操作。要充分融入信息化手段,促进档案管理的价值。管理者以及使用者对于档案的管理也要有一定的认知,加强会计档案的管理,重視人才的利用,不断的改善存储方式,使档案更具备价值,医院管理及服务提供有力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汪蓓艳.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现状及改善建议[J].华章,2008(10):24-25.

[2]裴素林.医院会计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探讨[J].经济师,2010(11):176-177.

[3]郝翔飞、医院会计档案管理探究[JJ.中外企业家,2013.18:152-161

[4]赖新英 浅谈医院会计档案管理[J].财会通讯,2010,7:144-145

姓名:李俊

出生年月:1975年01月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云南省巧家县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馆员

研究方向:财务档案管理行业发展前景

上一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