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

2024-06-27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特征;内涵;现实意义

一、前言

众所周知,西柏坡时期是我国历史革命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由毛泽东同志进行领导以及指挥的。西柏坡时精神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研究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

在西柏坡时期,党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那么何谓“两个务必”呢?两个务必指的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都知道,西柏坡时期,中国的革命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刻,“两个务必”的精神警戒大家,在面对战争的胜利的同时,仍然不可以放松警惕,仍然要时刻保持一种紧张的心态,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同时,也告诫同志们要继续以积极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来迎接接下来的每一次大革命,不可以松懈,更不可以放弃,进而争取获得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的解放以及民族的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

西柏坡精神共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二,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三,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西柏坡时期,我国的解放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我方的实力远远低于对方,但即便这样,为了民族的解放以及战争的胜利,我们依然不能放弃,依然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这样的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的支撑下,尽管我方的人数远远少于对方,但是我们仍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我方只有60万士兵,而对方的人数已达到80万,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的鼓舞,使得我军在这样的形势下仍然获得了战争胜利,为民族的解放又一次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西柏坡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我党开始沿用马克思主义推崇的创新以及探索精神,在中国现有的理论以及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及创新,将当时的农业大国发展成工业大国,将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面对即将迎来的战争以及国家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我党不仅没有松懈,反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及创新,发展以及建设出更加适合国家发展的理论以及实践,进而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三)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良好的纪律以及政策是一切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以及保障,西柏坡时期,我党严肃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我党提出了要“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信条,在军队中,任何人不得破坏军规、军纪,否则将得到严重的惩罚。在加强了纪律的管理的情况下,我党又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进而为党的良好作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除了要有无所畏惧、勇于创新以及严守纪律的精神以外,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支持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战争,不是书面上写起来那么简单,更不是嘴巴上读起来那么容易,需要的是夜以继日的战斗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告诉大家,民族的解放就好比是奔赴万里长征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若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对敌方的攻击,我们不能恐惧,面对战争的胜利,我们更要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复兴。

四、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具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一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三是党的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开放的需要。与西柏坡时期的情况相似,改革开放也是我国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以及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党便可以沿用西柏坡精神意义,要发扬西柏坡时期那种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实现改革开放的坚持以及发展。

(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也需要发扬西柏坡精神,并且需要坚持西柏坡本质特征中的“两个务必”,对于取得的成就,要学会不骄不躁,对于人民群众,要学会以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中心,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建设的愿望。

(三)是党的建设的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除了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以外,也是党的建设的需要。要想全面加强以及实现党的建设,必须要弘扬西柏坡时期严守纪律的精神,对于党内部的一切相关纪律,不得有任何的违规以及违纪的现象的产生,对于党的建设可能面临的困难,要勇于斗争,对于党的建设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要敢于创新,进而增强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党以及领导的执政水平。

四、结语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第2篇

70年前,一个叫雷锋的同志出生在了一个贫苦的家庭,半个世纪前,这个年仅22岁的生命悄然陨落。他走得那么轻,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他消逝的那一刻,也在无数后人的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永远屹立的丰碑,它的名字叫做:雷锋精神。 从毛主席挥笔题下“向雷锋同志学习”至今,雷锋精神便一直如闪耀着坚定之光的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进的道路,为党和人民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并不是复制历史的记忆,让曾经特定环境下的人和物得到再现。新的时代,我们应该做的是紧跟时代步伐,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内涵水乳相融。学习雷锋精神已是我们不可懈怠的历史责任,我们不能再任凭诚信缺失、道德不足、精神滑坡一次又一次刺痛我们的神经。卡莱尔曾经说过:“一代人最糟糕的征兆莫过于对精神之火光的普遍无视。”试想,如果有一天,我们麻木了,对世界的感知消逝了,那我们的社会还怎样留住那一丝丝的温暖。

我们要站起来,仰望雷锋精神。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中华儿女,谁说我们90后是嘻哈一代,缺少内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是我们的优良美德。我们付出的每一份力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节约的每一滴水都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了一丝纯净;我们继承的每一份精神都为我们的后代积攒下一件宝贵的财富!

我们要站起来,感受雷锋精神。用心去对待每一份事业,乐于去奉献,乐于去学会将服务于别人当作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与幸福。不要因为曾经有一位好心搀扶老人的人被诬陷而彻底放弃帮助别人,要知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有更多的人会因我们的一点点给予而重拾对生活,甚至是对生命的希望!

我们要站起来,践行雷锋精神。多一份认真,少一份敷衍;多捐出一份爱心,少浪费一丝资源。即使是在一个最平凡的角落,也要做一颗最结实的钉子,为我们祖国的和谐与繁荣贡献出自己的那份力量!

我们要站起来!将雷锋精神的那座丰碑重新铸就得更加稳固与高大,让其继续引领我们在这混沌的世界中坚定前进的方向,感受给予和帮助的快乐,激起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的斗志,在学习雷锋精神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第3篇

一、《论语》中孝文化的内涵

《论语》中的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要求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的义务。《论语》中提及孝的观点有十几条贯穿于始终,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孝的内容及如何行孝的问题。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根本。《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日: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强调的是入世说,就是要教会人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原则,那么,他是从哪里教起的呢?就是从教会人们进校开始,因为,连对自己最亲的人都做不到仁,再多谈对社会的仁显然是空谈,老吾老才能以及人之老啊!

其次,“孝”在《论语》中还是“爱”的诠释,所谓子女对父母的爱应该是要关怀体贴和温暖父母。子女如果只是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就是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我们子女对于父母的孝不光要不光体现在物质关心上,更要体现在精神关心上。《论语》中的孝强调的是论心不论迹。 《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为人子女对于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这一方面使自己为父母町以高寿感到高兴,而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父母比一日的衰老而内心有所恐惧。老人不同于孩子,他们的昨天都给了我们,他们的明天已经不长了,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与感情,要全方位地去关爱我们的父母,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在走到人生的最后一程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对父母尽孝道而后悔。

然后,是与孝相连的往往还有一个“顺”字。《论语》中对“孝”也是包括“顺”的内容的。所谓“顺”意指子女要尽量做到不触犯和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可能的顺承父母,当然孝也不是无原则的顺从。《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曰:“事父母儿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意思是,在侍奉父母时如果认为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为人子女可以劝说,但是在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委婉,万不可粗暴无礼。即使是反复劝说无效时,子女也应该保持对父母恭敬的态度由不违礼。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对于事物的认识难免会有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因为其阅历的丰富往往会有比我们更深刻的看法,所以我们还是要听的,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然,同样是因为这几十年的差距,我们的父母难免会有一些过时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就要尽量温和地去劝谏他们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孝敬父母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为了教育和影响下一代子女,推广开来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子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描述了孔子对宰守丧三年怀疑的不满,孔子认为,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怀着感恩和怀念之心守丧三年是情理之中也是本性使然,宰我的事功主义的生命气质当然不能使孔子满意,宰我的孝心也令孔子质疑。“事死如事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无不体现着孔子对父母之恩如何报答。对父母之恩如何继承和延续的思考,只有诚心的,发自内心的孝心

才能生前让父母舒心安然,死后让后代子女效仿和继承,从而达到自身品德厚实,工作尽心尽力,家庭和睦团结的良好风气。

二、论语中的“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似乎越来越淡了,连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例外。这些用父母的血汗钱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不懂得体谅父母,不知道珍惜,不懂得何为责任!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怪罪这些大学生。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让一些比较自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潜入了一些大学生的脑中;一些功利化的行事方法过早地进入学子的视野;当今应试教育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当然,现在再多去深究原因也是徒劳,当代新儒家曾昭旭先生说:“孝,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的初意虽然只是善待父母,但到后来,却成为育艺的总会,并含有宗教与道德意义,乃至说中国的正统文化亦不为过。”所以让我们看看,《论语》对我们现在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写道,子日: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更明确的说明了“孝”是一切“德”的本,是所有教化产生的始端。“百善孝为先” 证明了“孝”是儒家圣贤们期望达到理想社会的思想教化点和出发点。。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出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而在当今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孝对于社会的和谐更是意义非凡。一个人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知恩报恩之心,才能进一步把这份爱心扩展到周边的所有人。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能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国,以孝治国必定得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其次,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孔子曰: “入则孝,出则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民族名副其实地担起世界文明古国之名!

最后,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以现在的国情来看,孝道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即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行为,行孝者是一种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的表现。孔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形成于内,而立于后世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并扬名后世,必须首先在家庭内部力行孝道以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即事亲孝、事兄悌和居家理。否则, “立于后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即为孝道。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第4篇

1994年南方局老同志童小鹏在讲到重庆红岩的历史时指出:红岩是党中央在国统区的领导机关, 白公馆、渣滓洞是国民党关押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监狱, 重庆历史上的“一红一白”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和南方局的同志们, 在艰难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出淤泥而不染”、“保持六月荷花风骨”的风尚, 形成了红岩精神;而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志士, 就是周恩来在1946年离开重庆前所谈的那样:“多少为了民主事业努力的朋友却在这样长期的谈判中走向监狱, 走向放逐, 走向死亡……民主事业的进程是多么艰难呀!”革命志士用生命铸造了红岩精神。

红岩, 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战斗历程;记录了无数革命志士为新中国的建立而无私奉献的历史过程。凝结于这些记录中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 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叫做立党为公, 在这里可以找到最有力的答案和最有影响的楷模

红岩精神, 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方局领导下的革命志士为民族自由, 为新中国的成立而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概括。

红岩精神是中华民族昂奋达观、坚毅不拔、弃旧图新、勇于奉献精神的延伸、沉淀和升华。红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出污泥而不染, 同流而不合污”, 这是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南方局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志士在恶劣艰险的政治环境中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一个战斗原则和显著特点。红岩精神的最大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在于此。在抗日战争中无论是遵循中共中央“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坚持进步, 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 还是贯彻“隐蔽精干, 长期埋伏, 积蓄力量, 以待时机”的方针, 南方局始终坚持“出污泥而不染, 同流而不合污”的原则, 绝大多数同志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 经受住了严酷斗争的考验, 做出了贡献, 不少共产党员和党外革命志士还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红岩精神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气节的集中体现, 是对人生最大的理性认识。在烈火中永生, 是红岩精神最突出的本质。人只有献身社会, 才能找出那实际上虽短暂但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在旧中国, 许多青年毅然脱离富有的家庭,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 充分体现了他们乐于奉献的自我牺牲精神;许多革命者为了民主、自由, 践行“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古训, 充分体现了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在刑场上, 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许多志士以“失败膏黄土, 成功济苍生”的大无畏精神, 战胜死亡、超越自我!

红岩精神从纯粹的政治元素转变为红色旅游文化, 为“唱读讲传”提供了生动、经典的素材, 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红岩精神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所反映的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理想信念、人的精神追求, 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 既是一面历史镜子, 又是一个人生标杆。无数的人们瞻仰红岩, 不是去游山玩水, 而是去感受历史, 去净化灵魂, 去反省自我, 去校正人生。在此地此时, 红岩精神从纯粹的政治元素转变为红色旅游文化, 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吸引力之一:带有明显政治内涵的红岩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周恩来以巨大的人格魅力、优雅的学识风度、真挚的交友之道、坚定的政治信仰及通权达变的机敏灵活, 几乎折服了所有与之相识的人。例如, 《周恩来与他的朋友们》是以大量历史图片、史料作题材而创作的大型油画, 以周恩来为中心, 将众多的历史人物聚集在同一幅油画上, 体现了共产党人民主、团结的亲和氛围。每一位旅游者看到它, 都会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气势的雄伟、意义的深刻, 都会被那份特殊历史的厚重感、真实感所感动, 被周恩来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吸引力之二:属于党史内容的红岩展品带给参观者深刻的启示。一件件记载历史的实物、照片, 记录着革命先辈理想、境界、追求和奉献的展品, 吸引、震撼了无数的参观者, 使他们感受到红岩精神厚重的内涵与真谛, 留给他们无尽的回味。

一个人的思想需要净化、需要陶冶、需要激励, 而红岩精神则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参观过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旅游者不但会牢记展墙上的“狱中八条意见”, 并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当时关押在白公馆监狱中的共产党员都明白, 活着出去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寄托在党的身上, 利用各种机会, 讨论地下斗争时期的经验教训, 交换意见, 并互相叮咛, 谁能活着出去, 一定向党报告。1949年12月25日 (重庆解放后25天) , 罗广斌志士脱险后, 向中共重庆市委交了一份两万余字的《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 报告中第七部分就是“狱中八条意见”, 每一条都是对幸存者的期望、对党组织的诤言、对党的建设的建议。这是以生命为代价书写的忠诚, 这是烈士在弥留之际对党所尽的最后的责任。

吸引力之三:红岩精神为“唱读讲传”提供生动、经典的素材。在多元文化和主流文化并存的今天, “唱读讲传”赋予红岩精神传播以新的形式、新的载体、新的路径, 使红岩精神更具时代性、成长性, 更具旅游吸引力。

大型“唱读讲传”文献展演———《我们共同走过的路》, 以唱红歌、讲故事、颂经典、传箴言的方式, 将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过程重现出来,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在重庆一经推出, 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调进北京演出, 受到各界的好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看后, 评价说:“两个小时看了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故事!”

在渣滓洞监狱旧址, 每天进行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 讲述江姐的故事、唱《红梅赞》歌曲, 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 现已列入重庆红色旅游市场定点观看的项目;每天在红岩魂广场定时举行的“点火仪式”, 讲解员深情朗诵革命烈士的诗抄, 使聆听者心灵得到净化。

在《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中, 展示了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 周恩来在他生日的当天, 进行了严格的自我反省:“由于母教的过分仁慈礼让, 使自己也带有几分女性的仁慈, 缺乏一种顽强和野性, 故对于党内错误路线斗争, 往往走调和主义。”为了随时警醒自己, 周恩来慎重地写下了《我的修养要则》, 共7条。当旅游者看到周恩来的《我的修养要则》的时候, 会立即从平凡中体会到不平凡的东西, 看到一个严于律己的伟人。将革命者人性化, 就能让更多的旅游者走进他们, 从中体会革命者那份平凡、那份伟大。

事实证明:将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 非但不会降低伟人、烈士的形象, 反而更具人性化, 更有说服力;而参观者也才能从人性的视角, 去审视他们、理解他们, 回归历史的本来面目。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第5篇

一、引言

著名的红学家王昆仑先生曾这样评价《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凤姐即王熙凤,她并非《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但在《红楼梦》中有着一种支柱作用。红学家吕启祥曾这样评价:“假如把王熙凤这个人物从《红楼梦》里面抽掉,那么《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就要坍塌:如果没有王熙凤这个形象,《红楼梦》就不成其为《红楼梦>。”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最生活化、最生动、最丰满的一个形象,是最生活化的一个人。王熙凤文化水平不高,其言语大多来自生活,通俗易懂而不俗气,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不仅征服了贾母,也令她在贾府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语言交际才能在《红楼梦》的人物中无人能敌。她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身为荣府里的大管家,和各色人等打交道,都能应付自如,表现得不卑不亢。她高超的语言技巧一直为读者所钦佩,老到的人际交往能力令许多人为之赞叹。

二、王熙凤初次登场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 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 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引自《红楼梦》

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还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他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着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之前,就先已通过人物

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画笔,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接着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

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在这庄严的气氛下,当

林黛玉还在为贾府的人多、礼多而屏神以待时,王熙凤一出场后,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

人说话声,这明显的对比下更能显示出王熙凤的交际能力。

三、王熙凤初见林黛玉

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笑着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竞是个嫡亲

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 引自《红楼梦》王熙凤的这几句话说得非常老到,短短的三句话,既夸赞了林黛玉,同时又顾全了与林黛玉一般大的贾府三姐妹,而且转达了贾母对林黛玉的关爱。首先分析第一句话:“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句话是指以前我不相信天

底下还有这么标致的人物,今天我总算见到了,也间接的称赞林黛玉长得太标致了,这么标致的人物以前我从未见过。此话一出,可以想象它对于林黛玉而言,是非常积极的。任何一个女孩子都喜欢别人夸她漂亮,王熙凤的用语“天下竞有这样标致的

人物”,一个“竟”字表现出她的讶异,更衬托出林黛玉的美貌。林黛玉听到王熙凤的此等夸赞,内心必定欢喜。

但同时在场的除了林黛玉,还有贾府的三春,王熙凤用这么满的话来夸赞林黛玉,无形中就在贬低三春,向众人表明三春的美貌不及林黛玉。虽说这是实情,但作为同龄女孩子,嫂嫂当众夸奖林黛玉比她们漂亮,心里多少有点不是滋味。因此聪明的王熙凤刚说完这话,她的第二句话紧跟而来,表面夸林黛玉,其实是在安抚三春的情绪。第二句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竞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从表面上看,王熙凤是在说林黛玉的气派不像贾母的外孙女,而是和嫡亲孙女三春一样,贾母天天想念着林黛玉。令一则意思是林黛玉不但标致,还很有气派,与从小在贾府长大的三春一样,不失贵族小姐的风度,贾母像疼爱孙女一样疼爱着外孙女林黛玉。这话在三春眼里看来,是王熙凤在肯定三春的气质,虽然在相貌上她们不及林黛玉,但在气派上是超越她的,而且贾母疼爱林黛玉是像疼爱嫡亲孙女一样。这话也等于向众人宣告,贾母很疼她的嫡亲的孙女,林黛玉虽说是个外孙女,贾母也会像疼爱嫡亲的孙女一样疼爱她。王熙凤在众人面前替贾母表露出对林黛玉的关心与疼爱,同时又不让人觉得贾母偏心。因此紧随其后的第二句话既夸了林黛玉,同时也夸了三春,并道出了贾母的心声,博得贾母的欢喜,可谓一箭三雕。

在夸完林黛玉、安抚好三春,对林黛玉的到来表示欢迎后,王熙凤意识到林黛玉此次来到贾府是因为母亲的亡故,一味的欢喜是不行的,因此第三句话,精明的王熙凤立刻转换话题,表示对姑妈的哀悼和对林黛玉的怜爱。第三句话:“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句话用词非常精炼,转换自然,不露痕迹。一个”只”字,就将话题转向已经去世的姑妈。王熙凤说这话的向众人表示她很同情林黛玉的遭遇,很疼惜怜爱她,姑妈过世,她很难过。语毕,王熙凤还立即付诸了行动,用帕拭泪。

奥斯汀曾说过,“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还是为实施某种动作。”王熙凤在说这段话时,即是如此。她在夸林黛玉时是笑的,而后谈起姑妈的过世,声调是悲伤的,甚至落泪,就像一个演技超群的演员,欢乐与悲痛在顷刻间收放自如。她的言

语、戏剧性的表情,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他们先是跟着她高兴,然后跟着她陷入悲伤中,对林黛玉表示深深的同情。这是王熙凤最经典的语言之一,其高超的语言技巧在这段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王熙凤对刘姥姥的态度

面对来投奔的刘姥姥,王熙凤一面显示居高临下的威慑力,一面又显示自己通情达理,极为得体。

……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儿。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那灰,慢慢的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

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立在面前了,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已在地下拜了几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搀着不拜吧。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儿,不敢称呼。”

--- 引自《红楼梦》这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一个精彩片段。刘姥姥已经被传进来了,王熙凤却似乎根本没有看见,仍埋头“拨那灰”。然后似乎是因要抬身取茶才发现刘姥姥已站在面前,你看她:一面嗔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一面“忙欲起身”却最终未起,刘姥姥已经下地行了拜见礼,她才说“搀着不拜吧”,显示出对刘姥姥居高临下的轻视。但又一直满面春风,笑脸相迎,话语听起来又很贴心。

……说话间,刘姥姥已吃完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舚唇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方才你的意思,我已经知道了。论起亲戚来,原不该等

上门就有照应才是;但只如今家里事情太多,太太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是有的。我如今接着管事,这些亲戚们又都不大知道,况且外面看着,虽是轰轰烈烈,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给人也未必信。你既大远来了,又是头一遭儿和我张个口,怎么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作衣裳的二十两银子还没动呢,你不嫌少,先拿了去用罢。”

--- 引自《红楼梦》……凤姐笑而不睬,叫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串钱,都送到刘姥姥跟前。凤姐笑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们作件冬衣罢。改日没事,只管来逛逛,才是亲戚们的意思。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到家该问好的都问个好儿罢。”一面说,一面就站起来了。刘老老只是千恩万谢的拿了银钱,跟着周瑞家的走到外边。

--- 引自《红楼梦》

当刘姥姥提出要求时,王熙凤先哭穷,让刘姥姥心里一冷,以为没有指望,然后又似乎是慷慨解囊,让刘姥姥喜出望外。二十两银子对她或对挥金如土的贾府来说,只不过九牛一毛,但她要表现得如同真的忍痛割爱一样,让刘姥姥对她感激不尽。对刘姥姥“粗鄙”的话语她也没有表现出反感或讨厌,始终热情得“有度”,分寸感把握得很到位。使得刘姥姥对她只有“千恩万谢”的感激之情。

与这种居高临下、外热内冷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是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后的态度。刘姥姥博得了贾母的欢心,王熙凤便与刘姥姥亲热得“没大没小”

一面说,一面碧月早已捧过一个大荷叶式的翡翠盘子来,里面养着各色折枝菊花,贾母便拣了一朵大红的簪在鬓上;因回头看见了刘姥姥,忙笑道:“过来戴花儿。”一语未完,凤姐儿便拉过刘老老来,笑道:“让我来打扮你。”说着,把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的了不得。刘姥姥也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成了老妖精了!”

--- 引自《红楼梦》

王熙凤亲自给刘姥姥插花,表现出对刘姥姥的格外“亲热”,只不过是为了捉弄刘姥姥以取悦于贾母。如果没有贾母对刘姥姥的亲热,王熙凤也不会屈尊给刘姥姥插花。我们不赞成王熙凤的所作所为,也不欣赏她虚伪的言行。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她的言语看不同的语境中选用不同的话语的交际效果。

五、邢夫人与王熙凤商议为贾赦娶鸳鸯

邢夫人找王熙凤商议贾赦娶鸳鸯的事时,王熙凤第一反应是劝解邢夫人别去老太太处碰钉子,并要邢夫人规劝贾赦放弃娶鸳鸯。当邢夫人不听规劝,并责怪她时,王熙凤的态度立刻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王熙凤连忙陪笑说道:“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我竟是个呆子。琏二爷或有日得了不是,老爷太太恨的那样,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及至见了面,也罢了,依旧拿着老爷太太心爱的东西赏他。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依我说,老太太今儿喜欢,要讨今儿就讨去。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发笑,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的。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知道。”

--- 引自《红楼梦》邢夫人是王熙凤的婆婆,当她知道自己的规劝无效后,立刻转为附和讨好婆婆,并及时为其出谋划策。先看王熙凤前两句话:“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能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王熙凤先是用“极是”两字来肯定婆婆。后面的话言内行为是我年小,不知道轻重,而言为之是责怪自己年少无知,不知轻重,请婆婆不要在意。王熙凤以自责来向邢夫人道歉。可想而知,邢夫人听完王熙凤这番话,先前的怒气必定降低不少。此话的言后行为是邢夫人减少了对她的责怪,消减了怒气。紧接着, 王熙凤说:“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背地里的话那里信得?”此话是告诉邢夫人,父母会把丫头许给儿子,背地里的传

言都是假的。

为了增强这话的说服力,王熙凤马上用邢夫人的亲身经历来证明。“我竟是个呆子。琏二爷或有日得了不是,老爷太太恨的那样,恨不得立刻拿来一下子打死,及至见了面,也罢了,依旧拿着老爷太太心爱的东西赏他。如今老太太待老爷,自然也是那样了。”第一句言内行为是在说自己是呆子,通过自责的方式,向邢夫人道歉,同时夸邢夫人遇事的明鉴。这句自责的话为下一句例举贾琏娶妾的事做好铺垫。第

二、三句

话用邢夫人本人也切身经历过的实例告诉邢夫人,老爷娶鸳鸯为妾的事是可行的。这些话下来,不仅平息了邢夫人的怒气,也打消了邢夫人的疑虑。

然而王熙凤并没有就此停止,紧接着就替邢夫人谋划起该如何向贾母提及此事。王熙凤先打头阵,哄贾母开心,然后支开旁人,让邢夫人单独和贾母交谈。这番话说得极为亲切,其言外行为是告诉邢夫人媳妇和婆婆是处在同一战线的,它无形中拉近了王熙凤与邢夫人的关系。整段话说完后,邢夫人的反应可以说是立刻转怒为喜。如此看来,同样一件事情,一正一反,两番说辞,王熙凤居然都能说得通情达理,动听入耳,而且不露痕迹。王熙凤的心机、察言观色及应变之速可见一斑,短短一两分钟内,竟能把事情想得如此完满,令人叹为观止。

六、贾母为贾赦娶鸳鸯的事责怪众人时王熙凤的语言

贾母为贾赦要娶鸳鸯的事很生气,并错怪王夫人,被探春点醒,然后责怪王熙凤不提醒她,当时气氛紧张。王熙凤这样回贾母:“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

寻上我了。”o此话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包括贾母都愣了。接着王熙凤给出这样一个理由:“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得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7我幸亏是孙子媳妇,如果我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

--- 引自《红楼梦》

这个理由似乎是在责怪贾母,说贾母的不是,实际上却是在夸贾母会调理人,将鸳鸯调理得水葱儿似的。当贾母听了,很快就转怒为喜,紧张的气氛得到缓解,大家又有说有笑。从这可以看出,王熙凤不仅反应迅速,而且机智过人,她深知该如何取悦贾母,当贾母气得乱颤,谁都不敢吱声时;当众人都因此事指责贾赦时,王熙凤却能别出心裁,将矛头指向贾母,硬说是贾母的过错,“是你将鸳鸯调理得太出色了,不能怪贾赦要强娶鸳鸯,如果我是个男的,我早就要娶鸳鸯了。”这话怎么听也不像是在责怪贾母,反而是夸赞贾母。按现今时髦的话说,王熙凤拍贾母的马屁竟拍得这么有水准,既不肉麻也不令人反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精明的王熙凤有着非凡的言语技巧,她反应迅速,并极善于察言观色,还似乎懂得读心术,有时甚至在

对方话还未说完的情况下,她就能立刻意会揣摩出意图,并针对对方的心里,说出恰到好处的话。一旦意识到说了不利于自己的话,王熙凤会立即更改自己的言语,转换说话的方式,甚至是改变原有的态度,采取相适应的措施顷刻间能将正反两套说辞说得无懈可击。

七、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由于王熙凤在贾府特殊的地位(贾府的总管家, 上有王夫人撑腰, 贾母做靠山 和 要强、狠辣的性格以及她“不识得字”的文化基础造就了她粗俗、刻毒、霸气十足 的语言特色。贾府的太上皇贾母也说: “凤丫头成日家说嘴, ‘霸王’似的一个。” 然而王熙凤不仅在荣府即便在宁府亦是如此, 借协理宁府之机, 卖弄才干, 借以巩、 固其在贾府的地位。 她先是灵机一动, 抓住宁府五大弊端, 次日走马上任便向总管来升媳妇下达“训令”: “即托了我, 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 由着你们去,再 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 如今可要依着我行, 错我半点儿, 管不得谁是有 脸的, 谁是没脸的, 一例现请白处治”。 这番话使在“窗外听觑”的人, 莫不为之震慑。 接着王熙凤又借一分管迎送亲客的女奴没有赶上查点而捞得一杀一儆百的有利“战 机”。 凤姐: “我说是谁误了, 原来是你! 你原比他们有体面, 所以才不听我的话。” ……凤 姐便道: “明儿他也睡迷了, 后儿我也睡迷了, 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 只是我 头一次宽了, 下一次人就难管, 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 喝命: “带出去,打二十 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 “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又训道: “明日再有误 的打四十, 后日的六十, 有要挨打的, 只管说。” 语词严峻, 霸气十足, 毫无回旋的余地, 很明显, 素喜揽事的凤姐原本就要用这一 通声威色厉的训令, 叫众人“知道凤姐的厉害”, 以便倚仗棍棒建树自己的绝对权 威。顿时一个攻于心机权术的女管家形象便活脱脱跃然纸上。即此协理宁府这一事, 便可窥见这“泼辣货”的一斑了。

八、 小太监“借”银子 在第七十二回里,宫里的夏太监打发小太监求“借”银子,说是借,其实就是敲诈, 可这些人却是不能得罪的,但也不能过分纵容他们,不然,他们会更加贪得无厌。 小太监对王熙凤说:“夏爷爷买房子,短二百两,上回借的一千二百两,年底再 还”,凤姐就说:“你要爷爷好小气,这也值得放在心上,我说一句话,不怕他多 心,若都这样记清了,还我们,都不知还了多少了,只怕没有,若有只管拿去”。 一面说着,一面打发下人把自己的首饰拿去抵押了银子,来打发那些小太监,她的

语言即表明了自己心如明镜,揭穿了太监来的真正目的,但又不挑明,给他们留了 Page 6 面子和余地,又用行动明确告诉对方:我们也不富裕,没有多余的钱孝敬你们了, 显示出凤姐的智慧和手段。

九、 王熙凤讨贾母欢心 在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说她小时候因为淘气,摔了一跤,头上落下一个疤、一个 窝。凤姐马上就说:“可知群组祖宗从小的袄行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来, 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就凸出些来 了”。我们都知道寿星的头上确是凸出来的,刚好和贾母的相反,可是她却能将话 锋一转,随机应变,这样的笑话大家都知道她是随口编的,但编的这样圆满,这就 是王熙凤独到的语言艺术及特色。

十、 结论 王熙凤要是放在现在,肯定是个驰骋商场的女强人!她是很势利,善于见风使舵, 大家都知道她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她太会做人,脑子转的特别快思路很清 晰,太精明太能干,就算人家心里对她不满也不敢说。 参考文献:

红岩精神的现实意义范文第6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种种社会系统的变迁——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都构成了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不同图景,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我们的社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对国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调查,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都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如果是外国人那就另当别论了。。),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待人接物的正确良好习惯。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

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做的处于逆境能坚强面对,处于顺境不骄奢淫逸的生活作风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活观,事业观。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合租门面房协议范本范文下一篇:婚姻出现危机的征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