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艺术特点范文

2023-09-19

语言艺术特点范文第1篇

今年暑假,我细读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带着对名家无比的崇敬去研读,但读起来还是那样的困难,似乎每一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每一句话都是那么余味无穷,每一篇文章都是那样寓意深刻。除了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外,其他的还是难以捉摸,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坚持读完了全书。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先把知识积蓄下来,也许不久之后我就会慢慢理解吧。

开学后,再次拜读《朝花夕拾》,我就像遨游在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中一样,历史故事,文学艺术,神话传说„„都铺天盖地地向我涌来,运用这么多知识写一篇散文,我们能不被深深地吸引吗?这也许才是真正的艺术,既然写散文集要广泛地涉及知识,各种各样的知识,做到“形散神不散”。那么引用更多的典故,写更多的事例,自然会更加丰满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不是一种堆砌,而是知识丰富的表现。

翻开散发着馨香的《朝花夕拾》,从《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到《藤野先生》最后到《范爱农》无处不洋溢着真善美的情感和人文主义的气息。“仁厚的黑暗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是我对父亲的最大的错处。”这些富有情感的句子,在朝花夕拾中不时地出现。一个如此伟大的人物,他的心中却时刻关心着保姆长妈妈,时刻惦记着自己的父亲,时刻难忘自己的恩师„„以前总觉得自己与鲁迅先生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鲁迅先生是那样的高不可攀。没想到,再了不起的人也有常人的情感,甚至更强烈,更真挚,他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尊卑,不分性别,不管年龄。多么令人感动呀!这一声声法自内心的呼唤,不也大大地增

强了散文的艺术效果吗?用心写作,用爱呼唤,用情感人,我真的是受益匪浅!

再去看看我们最熟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会陶醉于鲁迅先生那可爱的环境描写,“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花子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去了。”这些美妙的句子如同清新的风一般吹拂着我稚嫩的心。如果我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将景物描写的这般生动,这般成功,那写文章还用愁吗?我的文章也一定会增色不少。我上网看过百草园,欣赏过三味书屋,那里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菜园子罢了。可就是这平平常常的事物,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充满情趣。我想:在他心里,那一定是最美的地方,最值得回忆的住所。

一遍遍地去读《朝花夕拾》,一次次地去领略鲁迅的散文,我深刻地感受到他那亲切的文人气息,更尽情地吮吸大文豪身上散发出的笔墨浓香,在这位大文豪身上,我领略到的不仅仅是它散文的自由随意而又富有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特点;更是被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文孺子牛。”的品格和精神所折服。

语言艺术特点范文第2篇

一、申论语言的特点

申论作文所使用的语言并非一般议论文的语言,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工作语言

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用于公务员完成工作,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

简洁、实用:语言要言简意赅,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

冷静、理性:用语不要包含情绪,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或描写。

公文语言

上述要求是一切工作语言的共同要求,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含义准确不要模糊,通俗易懂不要生僻,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不乱用缩略简化语。

不要文艺腔

所谓文艺腔,就是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文风简洁平实即可。 比如,诗歌的语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就不适合;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样表达出了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不要有学生腔

这不符合公务员的身份。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你的妈妈不是全国妇联主席的话,请不要引用类似近亲属的话。

二、申论语言对比

例1:我们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让广大的老百姓都能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比如说,开设环境治污专项举报电话,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的意识。大家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油。

例2: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着手,形成崇尚节约、重视环保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各级政府机关要走在前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表率。把教育引导与利益调节、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自觉节能减排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对比例1和例2可以看出,例1考生经过努力是可以自己写出来的;例2则绝非考生现在的水平所能及。 例2的语言几乎每一句都可圈可点,不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不可能有这样的高度,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例1写的还不错,也知道举例论证,但显得琐碎,尤其是其用语“老百姓”。谁经常用“老百姓”这个词?只能是老百姓自己。公务员在谈到老百姓的时候一般用哪个词?人民群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身份,公务员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和人民群众明显不同。

语言艺术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消费社会

广播电视行业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将其解读为特殊的文化产业,进入新时期以后很多文化产业公司开始在大众视野中出现,我们可以发现广电行业的工业化生产特征越来越明显,商业化色彩浓厚,甚至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走低俗化之路。为了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部分广电经营者开始片面的迎合观众的不良需求,以此吸引厂商的广告支持。这种情况下播音主持人的语言也越来越娱乐化,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为此,本文着重对消费社会中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规律、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播音主持语言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消费文化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特点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这或多或少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些影响,很多新的消费形式开始涌现,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具体来说,消费社会中,播音主持的语言传播特点体现为在下几方面。

(一)播音主持语言商品化特点越来越突出

消费社会中工业、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广播电视事业也逐渐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有关“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政策,文化俨然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种选择,受众对信息的渴望程度逐步增强,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开始将焦点放在播音主持的表达内容上,播音主持人通过播音语言展现出的语言魅力显得非常重要。语言传播过程中,重点在于提升收视(听)率,这样才能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种目的的影响下,播音主持人必须综合考虑观众的因素,按照语言演变规律改变以前单一的发声规律,及时调整节目,确保播音主持语言可以与当前社会的主流相适应,使观众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二)播音主持语言开始向大众化方向转变

播音主持的语言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以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进入消费社会以后,播音主持人这种垄断话语权被打破,不断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当前很多演员、民众都开始进行广播节目的录制,将音频内容传到网上,拥有大量的粉丝和受众,播音主持人的群体逐渐壮大起来,同时播音主持节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

(三)播音主持语言传播趣味性越发明显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平台,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对一些正能量的词汇进行传播,同时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的网络用语。播音主持是传承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对语言暴力进行抵制,合理利用和规范当前网络中的语言,从而壮大健康的、积极的主流思想舆论。例如《消费主张》是央视二套王牌栏目之一,栏目关注消费生活领域的动态变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资讯、观点和判断依据,它在引领消费潮流的同时,也承担着做中国消费市场的守护者的责任。

二、当前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主要方式

从上文的描述可知,当前我国广电产业正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播音主持语言出现了一些倾向,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为了及时纠正和抵制这些不良倾向的发展,播音主持在语言传播中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方向。

(一)文化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需要和受众面对面交流,其“传播”、“接受”的过程均贯穿于播音主持之中。消费社会播音主持的目的不仅是提升收视(听)率,同时还要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切实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此必须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增加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提升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效果,必须掌握播音主持技巧,而利用图像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播音主持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社会公众文化,以广播电视节目为媒介,为受众提供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从而使受众的精神受到启发。为此,播音主持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敏锐性,公正客观的分析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而提升播音艺术的整体水平,随着自己情感的抒发将播报的内容融入到受众的内心,达到感染受众的效果。

(二)情感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连接着媒体与受众,他们在播音主持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媒体的意志,同时还需要将百姓的意愿反映出来,切实打通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之间的通道,播音主持传播的语言应达到感动受众的目的,而只有充分重视受众的感情,才能得到受众的信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接收上,而是逐渐向精神生活方面转变,因此播音主持必须始终坚持被受众选择才是竞争的核心所在,能否获得受众的感动才是竞争获胜的关键。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情感是核心,从播音主持人的角度来说,必须在工作中投入感情,使播音稿件成为传递感情的重要工具。从语言内容上来看,播音主持人应充分借助“专家的深度”和“传媒机构视野”为受众提供大量信息,从而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文化品格。

(三)语言交流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应在心中确立正确的语言传播价值观,不仅要充分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花一定精力关注语言交流可以产生的特殊效用。应清楚的认识到语言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便捷通道,很多情况下只要播音主持人随口说出了一个导语,或者表示了一个行为,就可能会对受众造成误导,因此实际工作中必须对一些问题加以注意。首先,要保证播音语言的规范性,当前时代变革非常明显,受众需求也在悄然变化之中,观众对节目音色、节目内容要求做到统一,节目内容、播音主持人形象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其次,注意播音语言观念、考虑使用背景的变换,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受众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广播电视媒介从以前的宣传工具逐渐转变为新闻信息传播工具,这是历史的进步,也对播音主持语言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实务结语综上,在节目时间内受众首先被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打动,从口才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其思想道德、人格修养及审美情趣,因此必须利用规范性的语言,摒弃日常用语的随意性,将口语通俗易懂、灵活简便的特性和书面用语的规范性充分结合起来,这样节目内容、播音主持人的形象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畅.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西部广播电视,2016(20):151-155.

[2]谭涵文.新闻评论脱口秀的选题与播音主持语言特点分析——以《老梁观世界》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15):149-150.

[3]贾宁,李浩.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今传媒,2013(8):152-156.

语言艺术特点范文第4篇

一网络舆情的现状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之下,众多网民对于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或简言之为网络舆论和民情。

2009年1月,《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参与调查的网民有87.9%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选择网络曝光。据此,《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畅达民意、维护权益、鞭挞腐败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如“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长抽天价烟”、“云南躲猫猫”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趋势。这些都对司法检察机关办理个案形成了很大的网络监督压力,有的甚至成为促使相关部门下决心研究解决类似问题的契机和推手。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是突发性:由于借助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且身份隐蔽,网民能够快速、大胆地发表意见,呼唤声援,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力量,以期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因此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事先没有征兆。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二是破坏性:检察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与检察机关、执法人员在观点甚至行动上的剧烈冲突。

三是紧迫性:检察机关必须对即将或者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防止事态的扩大,减少损失。

,我国检察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二个问题:一个是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一些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不关注,特别是对涉及本机关和当地党委政府形象的舆情不能引起应有的重视,认为网络舆情与自己无关,错误地认为虚拟的东西不值得关注;二是缺乏处置预案,一旦发生舆情束手无策。有的基层检察院对网络舆情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对可能引发涉法、涉检信访的群体性事件、苗头性问题缺乏政治敏感性,对如何处置突发性重大事件没有制定处置预案,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急情形,不知如何下手,难以应对,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有效控制事态发展,负面影响难以及时消除。

三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新时期,检察机关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不断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牢牢把握政法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自身下手,要在检务公开上下功夫。 一是加大公开力度。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民检察院“检务公开”的意见》,凡是与检察职权相关而又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都应当公开。

二是创新公开形式。借鉴其他单位的先进经验,多形式接受人民群众来访,邀请人民群众参观,主动公开检察机关工作职责、办案流程等不涉密的事项和程序。

三是丰富公开载体。突出抓好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把检察门户网站建设成为征求意见、网上受理、在线交流、咨询问答、网上展览等多功能有序整合的统一平台,切实加强检察机关、检察干警与人民群众的互动交流,进一步畅通检察机关接受监督的渠道,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理性合法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不断拓宽人民群众了解检察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增强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舆情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长期以来,在部分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观念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与媒体打交道是宣传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反应迟缓、被动应付、危机公关意识缺位。由此,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要有正确的舆情观念,包括堵不如疏,盖不如开,被动不如主动,事后救火不如事前防火。对于舆情危机事件,要更新观念,争分夺秒抢发突发事件新闻稿。先上网,后见报。先简报,后详报。占领网上发言主动权和主导权。

(三)加强正面引导,平息舆论风波。

面对网络舆情,不可束手无策,最要紧的是直接面对网民,把已经了解和可以确定的事实真相、正在采取的措施、有关部门和责任人员的态度予以公布,只有让真相站出来,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才能防止流言蜚语,变被动为主动。对重大舆情要适时跟踪,及时公开事件调查、处置情况,不给滥加猜测留有空间。应当允许社会大众对事件的进展和查处结果进行监督,对舆情进行疏导而不是封锁,一味地回避只会让小道消息、社会谣言占据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对舆情及网络事件应当更宽容,允许民众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司法监督中来,反而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实质性解决。

(四)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五)要在总结经验教训上下功夫。

要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升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接受网络监督、提高执法公信力的能力和水平。网络时代带给检察机关的,是无孔不入的监督,只有严格执法,让群众满意,才不会产生舆情危机。

语言艺术特点范文第5篇

刘运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艺术

特点

1”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千百年来教师们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崇高目标。然而,现代社会的教师,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不能仅仅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讲究教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

2由此可见,语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语文学科主要是学习语言科学的,因此,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语言艺术。因为,高尚激越的情趣,妙趣横生的语言,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关键。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的特点

因为教学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所以它富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具有独特的性质特点。

1、表达准确,逻辑严密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是教学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学生主要借助教师语言来接收知识、储存知识、加工知识和反馈教学信息。要确保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口齿清楚,语音清晰,语句完整,表达准确,逻辑严密。任何含混模糊、言不及义、华而不实的语言都是有害的。很难想像,一个口齿不清,说话层次混乱、颠三倒四的人如何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文章、开宗明义。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先进行导入,向学生展示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配以动情的语言:“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啊!”在这里,教师以他清晰准确、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配合图画,让学生初步领会了大戈壁荒凉的特点,为后面理解白杨的顽强作下了铺垫。如果教师的语言没有处理好,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

2、易于理解,对症下药

俗话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用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说讲课要看对象。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状况,教师应当采取深浅适度,易于理解接受的语言。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一至九年级的学生都有,而教师也大都低中高年级混乱排课。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而采用深浅适度、富有针对性的语言。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学语言应当充满童真童趣;

1 对六七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就要注重纯真;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比较懂事了,教学语言就要富有哲理。

即使同一年龄段,甚至一个班的学生也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以鼓励性的语言,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语言应浅显易懂;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应掌握分寸,既防止他们骄傲,又鼓励其再攀高峰,语言可富有哲理,文学色彩浓厚一些。

3、引而不发,启迪思维

语文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有教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因此,教师的讲课,应时时保持一种“引而不发”的姿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要引导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脑动嘴,自己去认识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智力,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知识殿堂。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恰到好处的语文教学艺术,就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一次,笔者参加教研会,听一位教师上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学“春花图”一部分时,课堂实录如下:

师:这一段可概括为什么? 生:春花图。

师:写了哪几种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

师(失望地):不过,我觉得有些遗憾,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在这里也有败笔。

生(都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老师)

师:因为这一段是写春花,文中“蜜蜂嗡嗡地闹着”这句话不是脱离了“春花”这个中心了吗?老师说得对不对?

生(愣了一下):不对。

师:不对?那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谁能给老师解出心中的疑惑? 生(踊跃举手,纷纷发言):写蜜蜂是为了衬托花多、花艳。 师(大悟):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 „„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这样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4、声情并茂,潜移默化

3情○语文教材文情并茂,语文课堂也应情趣盎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意切的教学语言,可以拨人心弦,动人心魄。教师依据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正确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把对是非曲直、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化作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潜移默化。

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非常注重感情的流露和渲染,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她在讲解课文时饱含深情,为大娘因救志愿军战士而失去小孙孙悲愤;为小金花失去妈妈而伤心;为大妈挖野菜炸伤腿而难过。特别是在讲到军民依依惜别的场面时,突出那种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沉郁气氛,表达出当时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心情都是那么沉重。“列车呀,请慢点儿开,让我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教师

2 饱含深情的朗读和讲解,打动了在座的每一位师生,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5、张弛有致,富有节奏

4语文教学语言也应讲究抑扬顿挫,轻重 古人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缓急,富有节奏感。既有利于学生边听边思,又有助于教师准确恰当的传情达意。

一要急缓相间。语速急促,有助于表现急切、兴奋、壮烈等基调的课文的内容:《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以急促的语调表现出安塞腰鼓的豪迈粗犷、刚劲奔放的雄浑气势。语速缓慢,宜于表现宁静、优美、悲哀等基调的课文内容。《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可是灵车渐渐地远去了,最后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了。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这里,就应以轻缓的语调表达出对总理的无限追念,表达出人们的无尽哀伤。

二要断续得当。讲课时,在适当的时机略作停顿,给学生留出回味的余地,教学效果更好。尤其是教学文言文或古诗词时,更要作好句中的停顿,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句子:“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根据这样的停顿,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句子的大意:“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盛起来了。”而农村中学生由于普通话不好,语感就更不好,所以在朗读时习惯两字一顿,从而误解文意。“越明/年,政能/人和,百废/俱兴。”这“越明/年”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往往他们自己也很迷惑,却不知原因所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样读,意义非常明确;而有些学生这样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此,特别建议农村的语文教师应加强范读、教读,教会学生把握好停顿,加强语感。

三要张弛有致。紧张与舒缓交替进行,有利于师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紧张的教学活动中,如一直如此,恐怕教师满腹经纶,也很难将课教好。特别是在小学,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正确把握学生的思想情感,紧张与松弛有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阅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文时:

师:(来到一个学生面前)请问老人家,你的身体好像有点病,为什么还来拉纤?

生:我真有病,但有什么办法呢?家里老的老,小的小,只要我哪天不拉纤,一家人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这世道可太黑暗了。

在师生的即兴表演中,同学们开怀大笑。在笑声中,同学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放松了心情。教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一举两得。

6、幽默风趣,形式多样

5教学语言最忌枯燥无味,语文教学尤孔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其不能“言之无文”。语文教师讲课应把握语文课丰富多彩的文学性这一特点,尽量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文采斐然。

3 我校一青年教师在教学《四季的脚步》一课时,他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一年有几个季节?” 生:“有四个季节。” 师:“太好了。连这也知道!”(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了)

开课就有笑声,这就是教师要达到的目的。教师采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实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一个冷冰冰的课堂,一个过于严肃的课堂,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综上所述,一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使其教学思路简洁而清晰,教学内容明确而具体,还能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能得心应手地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意图,完成教学任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教师丰富多彩的语言,能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不再是一种负担,不再为枯燥的文字而发愁,而是一种使精神得到充实和满足的艺术享受,因而提高学习效率,并受到美的熏陶。

笔者呼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语言艺术特点范文第6篇

摘 要: 运用“图形-背景理论”,从社会文化背景、事件背景以及临时预设背景三个角度分析了《不差钱》中的背景因素;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篇、语场角度分析了小品中图形的构建过程,阐述了图形凸显于背景、制造幽默因子的创作原理。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不差钱》;幽默因子

在小品《不差钱》中,赵本山对语言的运用可谓是独树一帜,不但可以被南北观众接受,甚至其中的某些段子成为春晚过后的流行语。由于赵氏小品(本文所指的赵氏小品是赵本山一行人在舞台上的演出成品)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对赵氏小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欧阳[1]55-57、李秀云[2]64-67通过分析赵氏小品的语言特点研究了赵氏小品幽默因子;李丽[3]228从其舞台布局及人物角色入手分析了赵氏小品脍炙人口的原因;樊玲[4]75-78、刘茜[5]36-37从语言学角度对赵氏小品做出了研究;张丽丽[6]116-117从语言顺应角度诠释了赵氏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等等。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分析解读赵氏小品《不差钱》的言语的幽默根源。

一、图形-背景理论简介

“‘图形-背景论’是以凸显原则为基础的一种认知理论”。[7]60“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丹麦心理学家鲁宾(E. Rubin)首先用“脸/花瓶幻觉图(face/vase illusion)将“图形”与“背景”进行了区分。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时,总是先注意到某些事物,因为这些事物的某些特征会优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称之为“图形”;而那些没有被立刻注意到的,我们称之为“背景”。之后完型心理学家借鉴其来研究知觉及空间组织方式,并提出了“图形-背景分离理论”(figure/ground segregation),[8]157知觉场总是被分为“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是指某一认知概念或某一感知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容易引起注意的那一部分,也是注意的焦点所在;而“背景”则是与“图形”相对的细节模糊的未分化的部分。“人们在观看某一客观实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9]105-108“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率先把‘图形-背景’理论运用到了语言研究中”。[10]121“语言中的‘图形-背景’和客观世界中的图形和背景不同,因为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不是具体的实体,但语言中的‘图形背景’是有空间关系或方位关系的相关实体,可以是时间、因果关系等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事件”。[11]25-32根据完型心理学,关于“图形”的界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Principle of Pragmanz),即具有完形特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积小的、容易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被看做是“图形”;而面积较大的位置相对固定不易移动的则是“背景”。

喜剧小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展现最多的包袱,让观众的笑声不断、共鸣声不断。一部成功的喜剧小品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唤醒观众的知觉,激发观众共有的schema,即观众在共同的社会文化圈内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然而唤醒绝不是喜剧小品最终的目的,在唤醒的铺陈下,突出才是喜剧小品的王道。这正是我们所介绍的“图形-背景理论”在喜剧小品中的应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图形-背景”理论运用的成功与否可以直接影响整部喜剧小品的结果。所以小品的内在特点构成了“图形-背景”理论在喜剧小品中存在和发展的温床;同样“图形-背景理论”搭建起了喜剧小品成型并且吸引观众的框架。

二、从“图形-背景理论”角度分析《不差钱》的幽默根源

“喜剧小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其目的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发观众产生愉悦之感”。[12]139-144赵氏小品言语独特,通过言语图形设计,使语言脱离了人们的表达习惯,突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话语表达与认知理解之间造成不同程度的反差,进而产生了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然而赵氏小品之所以脍炙人口就是在于它的言语创新、偏离常规,给观众造成心理偏差,从而构成不同层面的图形,产生幽默效果。

(一)背景分析

根据“普雷格朗茨原则”,《不差钱》中的背景可以分为三类:社会文化语境背景、事件背景、临时预设背景。“社会文化生活语境指的是交际双方所处的言语社团或生活圈子,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13]75-78作为个人的言语选择代表着他本人的身份和社会人文网络中所处的位置,也反映着他所在的文化和集体意识。其中面子、权势和社会距离在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人们往往在谈话一开始就要弄清楚双方在年龄、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尤其是有求于对方时,所使用的言语行为更加体现出给对方留面子。[14]38整个小品事件发生在东方文化背景中,面子问题是不可避免被提到的因素。

例1——

赵本山(以下简称赵):她姥爷,这都是实在亲戚,你就点吧。

毕福剑(以下简称毕):不不不,咱随便吃点饭就可以了。您来您来。

赵:现在咱家都富了,农民生活跟过去不一样了,你就卯劲吃,你能吃,你能吃多少钱?我点。

例2——

赵:还没吃饭呢。你先把那揣起来,来点菜,快点。

小沈阳(以下简称阳):照完再点呗。

赵:快点,点完再照。

阳:要跑了呢?

赵:谁跑啊,这都低调来的,你别跟着这个那个的说。

“例1”中首先体现的是中国人对于“自我”概念的把握,只要是自己人,有些事情就可以更容易解决。为了能让丫蛋上“星光大道”节目,赵在称呼上尽量选择能拉近双方关系的称谓“她姥爷”。虽然年龄上赵更加年长些,但是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赵使用了处处给毕留面子的言语行为。除了称谓,还用了赞扬的言语,比如在“例2”中赵恭维说:“这都低调来的”。同时在点菜过程中,赵出于客人面子一定要对方先点菜,并且语言使用礼貌又客气;而对于阳却使用更多的是命令句。因此,笔者认为正是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了交际双方使用了不同的言语行为。这一大的文化背景在观众心中早已形成,在其衬托下,才会出现下文中的“图形”。

在小品《不差钱》中,整个事件发生在一家别具特色的餐馆中,赵带着孙女毛毛要请“星光大道”节目主持人吃饭。事件背景为小品的幽默营造了可能的环境,为后文中各种“图形”的凸显提供了可行性。

例3——

赵:这就是铁岭最贵的饭店,苏格兰调情。

毛毛(以下简称毛):爷,你念反了,苏格兰情调,这家老贵了。

通过这爷孙俩开场简短的对话,首先向我们呈现了事件背景,铺垫了事件基调,也就意味着接下来主人公的一言一行都要根据这一背景出发——这是一家不同寻常的饭店,必然会有不同寻常的服务,看似比较高级,观众会根据此事件背景有所期待。

“预设(presupposition)也叫前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来的,指的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做的假设”。[15]116-117同时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或多方还会根据突发状况来设定背景,在这里我们称之为临时预设。在小品《不差钱》中,当得知准备的三万元钱被孙女落在炕上时,赵与服务员阳有个不成文的约定:

例4——

赵:客人来了,我点菜的时候你要配合我。

阳:怎么配合?

赵:给我兜着点,我点贵的,你……

阳:我就说没有?

赵:你太明白了。

在这个临时假设的场景下,于是有了接下来点菜过程中惹人发笑的对话,为后来各种“图形”的凸显营造了临时背景。赵与阳约定好了点菜时给兜着,但不能让接下来出场的毕知道,一旦违反了这个预设就会造成“图形”的凸显,观众心中顺理成章的期待被打破,这种打破预设的突兀会给观众创造笑点。

(二) “图形”分析

根据完型心理学家的观点,“图形”的界定应遵循“普雷格朗茨原则”,即“图形”是具有完整形状的,可移动的,体积相对较小的物体。“图形”依存于背景而凸显于背景。喜剧小品把握了“图形”的凸显性,利用打破观众对事物常规规律和特征的期待,达到幽默效果。“图形”之所以能被人们立刻感知就是由于它的凸显性可以吸引眼球。

1.语音“图形”

王希杰认为在语音方面,读错别字、发音失误,都是对语音常规即零度形式的一种偏离。[16]192在舞台上正确的语音环境是观众心中期待的。而赵氏小品很善于运用汉字多音字的特点,有意读错,制造闭合的语音“图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这个凸显“图形”与通俗文化相结合时势必会创造笑点:

例5——

赵:……苏格兰调情。

毛:爷,你念反了,是苏格兰情调。

例6——

赵:没听明白吗?英文名字叫小损样。

“例5”中赵利用“情调”与“调情”中“调”的多音特点故意误读造成语音上的凸显,再加上“调情”指的是男女之间暧昧的关系与情调相差甚远,这样一个与高雅饭店环境格格不入的词语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语音层面上的“图形”,凸显于背景之上,达到了引人发笑的效果。而“例6”中演员故意模糊对方的发音,利用近似的错误发音来编造新词,制造语音“图形”,凸显于观众心中所期待的正确的语音环境,进而制造了笑点。

2.词汇“图形”

赵氏小品中惯用词类混搭或是纯粹的词语误用等词汇手段制造词汇“图形”,达到幽默效果。这些表达偏离了正常的词语搭配原则,在特定的语境下会凸显于背景之上,自我形成闭合“图形”,创造幽默点:

例7——阳:苏格兰打卤面

例8—— 赵:……这孩子,从小就是一身的艺术细菌呐!

词语搭配在表达语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词语搭配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早已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在这里我们称之为词汇背景。而在“例7”中,“苏格兰”属于西方文化,“打卤面”属于中式文化。在中式文化基础上包裹上了西式文化外衣,这种牵强附会的搭配不符合观众心中对于正确词语搭配的期待,从而“苏格兰打卤面”自我形成一个词汇“图形”凸显于观众眼前,引人发笑。在“例8”中,“艺术细菌”更是超常搭配,不得不从整个句子结构中凸显出来,形成“图形”给观众带来欢乐。

3.语法“图形”

语法规则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句子必须按照语法规则组合,否则,就是错误的句子,就会引起误解。在语法层面,正确的和规矩的语法结构是观众心中所期待的环境背景,而不合语法的句型则会自我构成“图形”吸引观众注意力。

例9——

赵:一斤多的……有……有吗?

阳:有,还是没有啊?

在“例9”中的问句:有吗?它的答语应该是判断性答语,即“有”或者“没有”,而这里却使用了选择问句,显然违反了语法规则,但是却耐人寻味。这一不合规矩的回答打破了观众在临时背景下的期待——阳违背了与赵的“合约”。所以他的回答很笨拙地泄露了二人的谎言,为观众创造了笑点。

4. 语义“图形”

语义规则要求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一致性。[12]139-144在交谈中,谈话双方要遵守合作原则(质量原则、数量原则、方式原则、关系原则),使自己的话语符合交谈场景、目的要求。在喜剧小品中,尤其在语义层面,会话经常违反关系原则以打破常规背景制造凸显“图形”来形成笑点。关系原则要求交谈内容尽可能与交谈语境相关而不是言其他。在赵氏小品中,经常会出现言其他的情况,这看似不符合规矩的谈话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例10——

毕:下边,我看看。鱼翅就更不要点了。

赵:鱼刺有也别吃了,我吃鱼刺有一回就卡住了嘛。后来用馒头噎、用醋泡都不好使,到医院拿镊子拿出来的!不吃那玩意。

例11——

阳:《我和你》

赵:你个人唱,这刚下飞机累成这样,跟你唱?

“例10”与“例11”中,赵有意曲解了“鱼翅”“我和你”,故意言其他,打破了词语解释的常规。借“听文生义”的方法把观众熟悉的词语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加以解释,与原文的意义产生了巨大的偏离,打破了观众心中关于“鱼翅”与“《我和你》”已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而凸显了两个新“图形”,制造了幽默。

5.语篇“图形”

当上下文不一致时,必然会引导读者从已经形成的心里预设中走出来,来分析不一致出现的用意。在赵氏小品中经常会使用到语篇不一致,以达到幽默效果。

例12——毛:今天我心情非常地冲动。今夜里阳光明媚……今夜里多云转晴。

例13—— 阳:哎呀,妈呀,我唱《神话》上去了,好像。

例14——阳:……毛主席呀领导咱……起高了……

在“例12”中,毛是为了“星光大道”准备的发言,观众熟知那样的场合需要正式的演讲而毛却前言不搭后语转到天气预报上了,打破了观众对于“星光大道”已有的有关获奖发言的知识背景,成功凸显了“图形”;在“例13”中,阳给观众带来的是音乐上的语篇“图形”,从《我和你》转到了《神话》,同样打破了观众的期待制造了幽默;“例14”中造成了乐曲衔接上的语篇“图形”,观众已经预设好了他能唱上去,因而没有唱上去就会凸显于背景之上,带来了幽默效应。

6.语场“图形”

Halliday&Hasan将决定语言情景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field)、语旨(tenor)、语式(mode)。[17]289语场指的是言语交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进行的活动、涉及的事情或表达的经验等,它能体现语言使用者在特定情景语境中所要实现的交际目的和作用。赵氏喜剧小品中语场偏离是常见的现象,它会对其相应的语域特点做出暂时的故意的违背。在特定的语场中会使用特定的语言,这是观众心中已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但是,当出现不协调的音符,必然会打破这种已经形成的背景预设,从而达到制造笑点的目的。

例15——阳:哎呀,我的妈呀,毕老师来啦?你咋出来了呢?哎呀我的妈呀,快来人呀,一会该跑了,毕老师毕老师……

例16——

赵:……给你弄一个大照片挂中间,周围全是花呀。

毕:老哥,那……那花什么颜色?

赵:白的黄的都有啊。

“例15”中阳的语言显然在描述一个小偷的场景,这和见到一个明星应使用的语言严重不符合,打破了观众心中早已存在的见到明星的场景的社会文化背景,凸显出一个语场“图形”,引人发笑。“例16”中,赵描述的是一个人去世的场景与观众心中欢迎明星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制造了“图形”,创造了笑点。

总之,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强调背景对“图形”构建的基础作用,小品能够逗乐观众的正是通过观众自己推翻心中的各种期待与想象而达到幽默的效果。打破观众对事件的期待,使人物的言行凸显吸引观众注意力,就是“图形”构建过程。观众在小品场景出现后心中会形成对人物行为以及事件发展的期待与预设,此种期待是符合场景的期待与想象,是整个事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赵氏小品《不差钱》暗合了这种“图形-背景理论”,在不同层面“图形”的构建中,通过对观众心中已有的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偏离,形成凸显“图形”,吸引观众注意、思考,进而引人发笑,从而达到了“赵氏幽默”。

参考文献:

[1]欧洋. 赵本山小品语言特点分析[J].戏剧文学,2011(6).

[2]李秀云.别一种艺术构型——赵本山小品独特构型的美学批判[J].戏剧文学,2011(10).

[3]李丽.赵本山小品《不差钱》开场部分艺术分析[J].时代文学,2011(8).

[4]樊玲. 动态预警对简介言语行为制约的运作机制研究——以赵本山小品《不差钱》为例[J].德州学院

学报,2011(5).

[5]刘茜.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话语浅议[J].博奇·博记,2011(5).

[6]张丽丽.语用预设对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诠释[J].剑南文学,2011(9).

[7]沈志和. “A is to B what C is to D”结构的图形-背景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2).

[8]F. ungerer &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

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11.

[9]胡艳秋.图形-背景与词条结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1(6).

[10]张继红.图形-背景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

[11]匡文涛,文旭. 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

[12]安丰存,李红英. 语言偏离与话语幽默[J].延边大学学报,2011(10).

[13]樊玲.动态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制约的运作机制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11(10).

[14]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丽丽.语言预设对赵本山小品中言语幽默生成机制的诠释[J].剑南文学,2011(9).

[16]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6.

[17]张德禄.Cohesion in English——张德禄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上一篇:政协重点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企业沙盘财务总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