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范文

2024-09-05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范文第1篇

第一节

阻碍创新思维的客观因素

创新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生活在一种传统的僵化的社会环境中,头脑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守旧观念,这都严重压抑着创新。

1、守旧观念

守旧观念压抑着创新,而传统守旧观念来自于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为主,手工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社会主体是一元的而非多元的,所以极少发生横向之间的竞争,人们习惯于按照老规矩办事。

在这种传统社会下,创新思维只属于极少数天才伟人的特权,而广大民众则不需要创新思维,只需要去理解和执行就可以了。并且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2、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体制扼杀创新。

传统教育注重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反对学生提出与之不同的观点或想法,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

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扼杀创新。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强调听话,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中,带有强烈的家长意识,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不听孩子申辩,不容许孩子顶嘴,大人说话不许孩子插嘴,这就压抑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创新。

第二节

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观因素

由于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对现有思维方式的超越,因此这就决定了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必然地来自于被超越者——思维方式本身。 阻碍思维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四个,一是固定观念,二是思维定势,三是自我思维,四是思维障碍。

1、固定观念

观念是内化于人脑潜意识中的观点和认识。

人们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反复地运用某种观点、某种认识去思考、评价问题,经过多次重复,久而久之,这些观点和认识被积淀到大脑深层意识之中而达到“无意识”、“下意识”状态,这就形成了固定观念。

由于观念是人的思维长期积淀的结果,所以它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不易更改性。

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存在于头脑当中的认知框架.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头脑中随时会遇到各种信息,各种事物和问题,而人们在筛选信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沿着过去所熟悉的方向和路径进行思考,而不愿意另辟新路,这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

有一句经典的语言说:思维一旦进入死角,其智力就在常人之下。

(1)辨证看待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对于解决经验范围以内的一般性的、常规性的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可以使人们熟练地运用以往的经验,驾轻就熟,简洁、快速地处理问题,从而具有很高的效率。

思维定势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一定创新的时候,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同时也阻止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2)思维定势主要表现

思维定势主要表现为:经验思维;从众思维;权威思维;书本思维等。

A、经验思维定势

如某些流传已久的观念、行为和处事经验等,构成了人的经验思维枷锁。

经验思维定势与一个人所继承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个人的独特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大的惯性,而且很难改变。

思维定势(经验思维)的好处在于,我们用来处理日常事物和一般问题时,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使问题得到较快的解决。

但是,经验思维定势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观念、新点子的构想,阻碍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有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马戏团的人在训练大象时,一般都是从小开始训练,为了防止象的逃跑,最初用结实的绳子,甚至钢索,把它们拴在结实的柱子上,小象一次又一次的企图挣脱绳索对它的约束,然而一次又一次失败,经过无数的尝试后,便不再进行这种努力,马戏团的人用一根很细的绳子,就可以控制住象的自由。为什么呢?象已经适应了这种约束,不想再改变了。

把跳蚤放在广口瓶中,用透明的盖子盖上。这时跳蚤会跳起来,撞到盖子,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撞到盖子。当你注视它们跳起并撞盖子的时候,你会注意到一些有趣的事情。跳蚤会继续跳,但是不再跳到足以撞到盖子的高度。然后你拿掉盖子,虽然跳蚤继续再跳,但不会跳到广口瓶以外。为什么呢?跳蚤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不想再改变自己了。人的思维往往也是这样。

经验具有很大的狭隘性,束缚了思维的广度。

首先,经验具有时空狭隘性。其次,经验具有主体狭隘性。第三,个人的经验在内容上仅仅抓住了常见的东西,而忽略了少见的、偶然的东西。

B、从众思维定势

"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

从众思维定势与我们所倡导的“集体主义”道德有关,所谓“个人服从群体,局部服从全局,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

从众思维的好处在于它使人有一种归宿感和安全感,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处世态度。但是,它使人习惯于以众人的是非为是非,这样久而久之,就必然使人缺乏独立性,妨碍创新思维。

从某种角度来说,从众行为是必要的。社会生活需要相互合作,如果没有一致的行为,社会组织将崩溃。况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仿效他人的行为和见解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然而,从众行为却牺牲了我们的个性,妨碍了我们产生新的创见,压抑了个人的独创精神。特别是当这种一致性要求达到相当的程度时必然对人的实践行为、情感态度乃至思想和价值观产生影响。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众行为和附和态度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而独立思考的个性确有助于发展创造力。 从众思维定势形成的原因

(1)来自于群体的压力 。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服从多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障碍”便逐渐形成了。

(2)来自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个社会的传统色彩越强烈,其中个人思维的从众枷锁也越稳固。

C、权威思维定势

是外界权威对思维的一种制约。

权威思维定势的形成:一是儿童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权威;二是来自于专业权威和思想权威、政治权威等。

权威思维定势在日常思维中有积极意义,它为我们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拿来就用,且行之有效。但是,权威思维定势显然束缚人的创新思维,特别在需要推陈出新的时候,人的思维往往难以突破旧的权威的束缚,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使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D、书本思维定势

书本对人类所起的积极作用

书本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是千百年人类经验和体悟的结晶。 应该说,书本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了书本,前一代人能够很方便地把自己的观念、知识和价值体系传递给下一代人。使得下一代人能够从一开始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不必每件事情都从零开始。

假设一下,某一只野狼,掌握了它的前辈们对付猎人的所有手段,那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书本知识的缺陷

由于书本知识反映的是一般性的东西,表示的是理想化状态,与客观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处理问题时,如果忽视这种差距,不视实际情况,不加思考地盲目运用书本知识,一切从书本出发,以书本为纲,那么书本知识在为我们带来无穷好处的同时,也会招来一些麻烦。

其根本原因在于:书本知识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段距离,二者并不完全吻合。如:成语“纸上谈兵” 。

E、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象一副有色眼镜,戴上它,整个世界都与眼镜片的颜色相同;如果脱掉它,眼睛又无法看清外界事物。

通过科学的训练能够削弱惯常定势的强度,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另一条思路是,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3、自我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在日常思维活动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观念、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目光去思考别人乃至整个世界,由此,产生了自我中心型的思维定势。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束缚下,个人的思考以自己为中心,一个团体的思考也习惯性地以本团体为中心,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则习惯以本国本民族为中心,而整个人类同样也跳不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小圈子。

4、思维障碍(或思维封闭)

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

如:“霍布森选择 ” 。

(1)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缺钱并不是问题,缺乏想法才是真正的问题。 【名言】

知识贫乏是思维障碍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叫没有批判性的学习。(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学习就应该有主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思维障碍的第三个原因就是迷信。迷信会让人耳目失聪,对周围事物不敏感。

第四个原因是知识贫乏没有批判性的学习。迷信。固执与偏见。

第五个原因是习惯性思维。思维最大的敌人就是习惯性思维。

(2)影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

自卑感。总认为自己智力低下、知识浅薄,不是搞创新的材料。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怕自己栽跟头、怕别人看笑话,因而缩手缩脚、不敢尝试创新。

疲倦感。创新的过程,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意志薄弱者,常常会不胜其烦,产生厌倦情绪,很快就因精疲力竭而半途而废。 胆怯感。有些人在创新活动中,常常前怕虎、后怕狼,顾虑重重、畏缩不前。他们既怕知识不够,又怕条件不备,还怕难度太大。只能因循守旧,不敢开拓进取。

懒惰散漫。创新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消极、懒惰、散漫皆可能动摇人的创新决心和开拓意志,使他们的创造热情逐渐低落、创新进度逐渐减慢,并使工作杂乱无章、事业一无所成。

好高骛远。有的人在开展创新活动时,贪大求全,心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整天把希望寄托在灵感上,指望有惊人的创新奇迹产生,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胡思乱想。

(6)思维定势也是影响创新思维的心理障碍。

5、思维的误区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天份,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

◆新点子会突如其来,不可能事先估计策划。

◆创造性思维一定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才顶用。

◆创造性思维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不关我的事。

◆只有聪明人才有好主意。

◆创造都是大的举动。

6、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

(1)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庸思维、辨证思维、整体思维 。

中国人习惯从整体去把握事物,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

北大教授费孝通讲过四句话,可以概括中国人做人方面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的思考。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2)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缺点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文化具两个根本缺点,一是崇圣性,二是狭私性。

崇圣性:“崇圣”就是崇拜圣人。总在子曰君言,谁怎么说过,哪本书有什么观点,历史是怎样的……,似乎只有拿着圣(别)人的观点,找着过去的东西,自己才有站得住的脚跟,才理直气壮,才可能找到真理。

“崇圣”思维经常穿着眩目的正统外衣,具有很大欺骗性(当然是对陷入窠臼者),其错误是认识方法出了偏差,症结是“脱离实际”,游离在过往知识的苦海,不能与时俱进。现实问题层出不穷,却视若无睹。

狭私性:狭私性是中国文化及由之造成中国人思维定势的另一个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种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追求,总是纠缠着维护人际间的等级道德关系,象“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主要关系上,就有“忠、孝、仁、义、尊”等单方面苛刻要求的道德观。进而赋予了很多“利诱”的内容。如为长生活命,道教则行修身养性炼丹;为晋升现世的等级,正统文化则有“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的引导。在民俗文化中,也有“狭私”的价值指向,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

“崇圣”与“狭私”是中国人非理性思维方式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统治者崇圣,为着稳固自己正统江山的狭私;一般人崇圣,也有意于拉大旗作虎皮,目的还是狭私。反之亦然,中国人为了狭隘的个人利益,又必须崇圣。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思维方法;创新思维

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正确的实验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实验中的思维方法有清晰的感知、深刻的领会、透彻的理解和创新的应用。而思维方法的掌握能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潜力,能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操作,产生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创造性成果。

一、化学实验中必须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教与学

实验探究是学生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实验的设计、操作到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归纳规律,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在方法论意义上指导着实验的操作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化学实验的思维方法有观察法、分析法、归纳法、对比法、类比法以及综合法等。具备了正确的化学实验思维方法,有助于揭示要研究的化学现象、化学规律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的选材中,随处都可觅见闪烁着创造性工作的实验和科学家巧妙而灵活的思维方法。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就其思维方法来说,是一种“观察——推理——归纳”法。教材的设计让学生观察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分析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通过对红磷点燃方式的改变,引领学生对数据准确性和环保的思考。教师要善于通过具体的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二、化学实验教学在思维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中,学生的认识活动已不仅是理解已经学习过的化学原理、变化规律,学会做几个化学实验,得出实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化学实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比实验结果更为重要。结果主要以知识的形式出现,知识本身在人的头脑中存留的时间不会太长,日后用不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有用的是思维的方法。方法是有效的、灵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而在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教学的功利性,使对学生实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淡化。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做什么,甚至押题、赌题,不按教材规定的实验开设、学生不进实验室、黑板上讲实验、试卷上做实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2. 教师对实验的程序性强调过多,学生被动地按步骤操作,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化学实验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密不可分,创新是建立在学习活动主动性的基础之上的,主动性发挥的程度,反映了创新的学习水平。学生只有主动地感知、主动地质疑问难、主动地解疑,调动思维的积极参与,其智力活动才会具有更高的创新性。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某种统一的模式去思考,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过于详细的讲解,给予了学生过多过细的指导,学生缺少探索、自由发挥的情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 仅仅将实验视为知识的巩固过程而不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回顾、学习和接受已建立的化学知识、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等。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重复,而不是创新、发明,对学生而言不可能有思维方法上的创新。教师受到这种既有教学观念的影响,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主要是人類积累下来的已成为知识体系中的一种确定性知识,告诉学生的多是结论性的东西,不能诱导学生去探索新的问题。因而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即知识是完整的,学生们看不到知识的不确定性,缺乏思考新的思维方法的意识,思维在封闭的体系中凝固成一点,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4. 关注学生实验结果是否正确,而不关注实验过程中的思维方法

学习的创新不仅反映在行为结果上,产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成果,而且还反映在行为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验时,学生常常是做了实验就急于得出实验结论,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不能有意识地思考实验中蕴涵的思维方法,不能时常、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教师也常常忽视对实验过程中学生思维方法的观察、理解和评价,而是过多地对结论予以评价。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做了实验不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才可以确保得出科学的结论。

5. 实验教学中没能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时,通常是直接通过定义来理解和掌握的。学生把这些知识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来理解记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学生在实验课上常常反映出理论归理论,实验归实验,不能有效地把所学的理论彼此联系,灵活地运用于实验,不能使知识成为一种动态的知识,成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三、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培养的有效路径

1.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做重点的和具有启发性的讲授,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其动手,去探索、去发现、去讨论,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针对某些关键性操作或学生认识上易发生矛盾、有争议的地方,设计好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学生间彼此交流、各抒己见,讲解各自的想法及操作过程,介绍和分析研究的结果。这样,给学生营造一种互问互答、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讨论式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学生实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新

学生的实验虽然是一种继承和验证式操作,但对学生个体来说,其过程就是一种思维创新。教师要敢于放手,要把“学生实验是一种接受学习”的观念向“学生实验是一种发现学习”的观念转化。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维方法迁移、变化、更新的问题,唤起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思考问题。思维方法的创新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创造出新的方法。事实上,学生用思维方法迁移性地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思维方法的创新性应用。

3. 将实验过程中思维方法的培养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方法

化学教材设计中的每个实验都有实验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创新和演化,循序渐进。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都蕴涵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化学思想和方法。化学家的思维方法常常表现出创造性,创造性地研究化学现象、化学规律。思维方法一般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着。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和渗透历史上化学实验中的思维方法,启迪、开阔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分析、理解化学实验的原始设计思想,挖掘原理中的思维方法,分析、比较不同的化学实验的思维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整理、概括和提炼,最终形成认知结构中系统的思维方法体系。

4. 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对学生从知识转化为思维方法、创新能力的训练是化学实验教学重要功能

从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他们已具有一定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创造性的发挥受到已有知识、方法和经验的限制。学生在化学理论的学习中,不善于将已学的概念、原理、规律转化成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善于使知识具有方法的意义。化学中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则都直接指导着思维的操作。为此,教师在讲解化学概念、原理、规律时,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何时、何地以及怎样正确地使用它们,并结合实际中的应用讲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程序性或策略性知识,形成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或许还不十分清楚化学研究中的各种思维方法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对学习的重要性,也未能深刻地理解各种思维方法在化学实验中的具体应用。为此,教师应在自身对思维方法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和介绍各种思维方法的本质内涵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范文第3篇

1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内涵

思维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 可见思维的重要性。顾名思义, 当我们以思维方式作为建筑设计创新的主要方面时,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油然而生。因此,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强调了主体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中的主导地位, 从建筑创新的思维模式角度阐述创新的基本方法。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使建筑创新过程会因为思维的开阔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结果。

2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基本原则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和非逻辑思维类。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达到预定的建筑设计创新成果, 而要达到此目的,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具体如下:

首先, 逻辑关系原则。在传统的思维类型的分类中, 偏重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差别, 感性认识即形象思维, 理性认识即逻辑思维, 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分类则主要侧重于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是否有直接逻辑关系这一点。

其次, 针对性原则。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不是研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类型, 而是主要针对从两种思维类型研究建筑设计创新的主要思维方法。

第三, 侧重性原则。人脑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多种思维方式在同时起作用, 当然,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也并非可以单独的依靠一种思维模式, 而只是将其中某一种方法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方面。

第四, 非普遍性原则。建筑设计的创新主体是有差异的, 同一种思维方法由不同人应用, 其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因此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3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3.1 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逻辑思维是体现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在建筑设计方面最为普遍的基本方法。其中, 辩证逻辑的主要方法, 即辩证唯物法的某些方面一直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主力与建筑生成与革新初期的基本推动力, 更是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采用的地方。

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 分为以下三种:

(1) 归纳式方法。列宁曾指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 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而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便是归纳式方法的客观依据。我们可以运用归纳式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大量的原有建筑设计创新现象, 得到一般的、全新的建筑设计创新成果。具体步骤即为: (1) 一般性事物的积累; (2) 分析、总结适合于通用的建筑设计创新方; (3) 实践后得到成果。

(2) 演绎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包括的范围较广, 也是基本逻辑思维方法之一。与归纳式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演绎式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 (1) 掌握一般建筑设计知识或规律; (2) 重点选择出适合于自己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并对其做发展性研究; (3) 实践运用后得到创新成果。

(3) 归纳-演绎式方法。归纳和演绎, 正如分析和综合, 是必然现相互联系着的、辩证统一的。与前两种方法不同, 归纳-演绎式方法是注重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 集合二者优势的统一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也是发现新的建筑设计创新方面不可缺少的方法。其基本程序为: (1) 掌握一般建筑设计规律与发展可能性; (2) 通过积累、沉淀和总结, 依据现有规律的可能性, 建立建筑设计创新假设; (3) 实践运用后得到创新成果。

3.2 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相对于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新颖性是说其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等有大胆的创新和独到之处;灵活性是说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基本程序可以遵循, 可以凭借想像、直觉、灵感等多方位地试探解决建筑设计创新的办法, 并得到新成果;不可重复性是说其存在着偶然性, 因人、因时、因环境而异, 不存在完全可以模仿的途径与固定的、普遍适应的规范化程序。

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联想式方法、灵感式方法及逆向思维式方法三类。其中, 联想式思维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因此, 其不是胡思乱想, 而是以事物之间的一定的可比性为前提的;而且, 其是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之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灵感式思维方法中, 直觉和灵感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使人们敏锐地发现问题, 在建筑设计的众多创新方面中选择最佳的创新角度;灵感式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生需要其它事物的触发, 显现具有瞬时性和潜伏期, 过程中伴随着情感因素等。逆向思维式方法是是对人们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 是从建筑设计习惯性想法的相反方面思考问题, 从而得到建筑设计创新效果的方法;逆向思维式方法开辟建筑设计创新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 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与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对于原有的建筑模式起到了发展继承、推陈出新的作用, 因此,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研究介绍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并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大类探讨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步骤和基本程序。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绪洋.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分析[J].价值工程.2014 (28) .

[2] 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 (07) .

[3] 郁文平.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0 (01) .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范文第4篇

1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 数学是比较枯燥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寓教于趣, 以趣促思,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只有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并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去熟悉和解决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2 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虽说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传授知识,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但是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毫无保留地给学生讲授知识, 解答问题, 不仅教会学生怎样做, 甚至还给出标准答案的做法很不可取, 这样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之后, 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毛毛在超市花了1 0 0元买果冻与巧克力共1 5个, 若果冻每个5元, 巧克力每个10元, 那么他买了多少个果冻?多少个巧克力?”学生对此展开了讨论, 我只是适当地给以提示。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设置悬念、引发思考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疑是思之源, 思是智之本。疑是探究新知的开始, 也是探究新知的动力, 进一步说, 疑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 质疑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 是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疑, 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学生只有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并探果索因、追根问底, 才能打开创新思维之门。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地只是给学生做讲解, 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 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寻求正确结论, 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的加工, 我们教师不但应善于设疑答疑, 更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精神, 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不妨以问作答, 引导学生自发思考问题, 这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我们知道,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人生的积极态度是“贵在参与”, 数学学习也是这样。我们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质疑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思维有一个良好的发挥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先解放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学生求知欲旺盛, 敢想、敢说、敢做, 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 勇于大胆创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 培养学生勤思考、多提问,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因此, 这种氛围一定是和谐的、民主的, 这样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 活跃学生思维, 使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5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新课标特别强调“体验”。我们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通过操作、归纳、分析和整理等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 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研究表明, 动手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 我们应该给学生制造一个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学习《圆柱侧面积》时, 可以让学生沿圆柱体的一条高将圆柱侧面剪开, 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与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进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侧面撕开, 利用割补的方法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这些方法都能引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些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操作活动使得智力活动和双手活动充分结合, 充分体现手脑并用, 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 由手传到大脑, 又由大脑传到手。手在操作, 大脑的创造区域也受到激发, 手使脑得到发展, 使脑更加聪明, 脑使手得到发展, 使手成为创新性思维的工具。

6 结语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并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 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从而有效地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着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本文粗浅地谈一下如何根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淑春.双基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作文周刊 (教师版) , 2008, 17.

[2] 阎立钦.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 1999, 7.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范文第5篇

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抓两头,带中间;说服教育,积极引导等。

2、如何维护好群众切身利益,做好群众工作?

答:重视解决好涉及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确保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受益者,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注意处理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以及劳动、社保、环境等突出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3、如何检验群众工作的效果是否扎实?

答:检验群众工作的效果是否扎实,主要是检验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如何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范文第6篇

1物理实验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到的。 如: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就是通过实验的演示,然后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的;物理实验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是现代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所以应加强实验教学, 重视分析实验原理、实验误差,实验中注重科学态度和方法。 实验把自然现象简化、重现、复制出来,正确反映了科学规律;实验生动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教学规律,是培养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纵观当今世界,尽管各国教学要求和方法不同,但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其共同作法都是大力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 中学生正是增长知识和训练动手和动脑能力的重要时代,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理化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随着政府对教育的不断投入,多数农村初中都按国家标准建设了理实验室,配备了实验器材,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观,但在一些农村初中,尤其是欠发达的乡镇中学,面对新课程改革,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在片面追求中考升学率思想影响下, 只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素质及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对于实验教学工作,不是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书本的实验内容负责,开出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指导书,而学生只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内容,写出实验报告。 有些教师,甚至把本该做实物操作的实验却被搬到了黑板上,成了“黑板实验”,如此长期的“黑板实验”,会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从而感到学习物理很乏味的,当然,也谈不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了。

观念的落后还表现在对新教材中列出了许多小实验和“想想议议”,而不去做,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小实验学生没有掌握, 有些小实验没见过,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 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未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能力的作用。 如小实验“你能制霜吗”? 让学生动手实践,既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明白了“霜”的成因,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2.2实验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除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就是学生的分组实验,老师为了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 而没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 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发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只能按照老师讲的步骤,得到相应数据、结论,匆匆了事。 学生没有通过思考而进行的被动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有悖于新课程改革教学的理念,更达不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要求。 学起于思,而源于疑。 如像“煮小鱼”、“纸盒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新奇的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的兴趣大增,创造了知识的饥饿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单一也体现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往往忽视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视觉效果差,而多媒体可通过图、文、声、 像, 将实验的过程清晰地再现在学生面前, 大大提高了实验效果。 如在《分子动理论初步知识》教学中,由于扩散现象是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 而这种微观世界的运动我们无法直接用肉眼观察到,故要制作计算机软件,结合多媒体技术,将分子的这种运动科学、 直观地显示出来, 以便于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2.3教师实验技能有待提高

初中物理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素质,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一是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 实际教学中,实验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实验技能方面主要有:(1)实验操作技能,如在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实验步骤, 按规范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排除实验中遇到的故障;(2)研究、改进实验和自制教具、学具的初步技能,如能根据物理原理、思想、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实验的设计。 很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必要的初级实验技术(如玻璃工、焊接、胶合的基本技术),这就限制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实验教学在物理学科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

3改善当前物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3.1改造和自制物理仪器模型进行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作为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和具体困难,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这时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如在分组实验中缺少电阻,就亲自到电器维修铺收集旧电阻,这样就完全可以完成电学分组探究实验。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试验中,让学生自备蜡烛,刻度尺等,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做压强的作用效果的实验中可用铅笔和小刀来做压强, 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 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小实验,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 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 镜 、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例如,在学习液体压强后,组织学生观察从水龙头流出的水有什么变化?学习大气压强后,让学生收集家庭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例子。 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的、适合学生的活动,如:研究楼道开关,开展小科技,小作品制作竞赛,(制作万花筒,潜望镜,照相机,弹簧测力计)组建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有实用性,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兴趣。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3演示实验让学生做,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一大方面,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中,应全力完成演示活动,但从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认识到,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教师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演示实验虽然也是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和视觉化,但谈不上课堂优化教学,对学生来讲,就更不见其效了, 所以应加强对演示实验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甚至把演示实验改变为“表演”。 我们在演示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演示实验中, 以自己的意志和思维动手能力,帮助老师或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笔者在讲“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最后设计了一个家庭电路,目的是让学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就把演示改为学生参与的“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轻松完成了实验内容。

3.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 浮力怎样变化? 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不仅得出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3.5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 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 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 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 也可以在课下; 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课程资源。 任何时候都应该十分重视实验的创新。 实践证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 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首先要实施以创造性教育。 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一个关键。

摘要:本文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作了一定的探讨,并对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上一篇:创新教育与实践发展范文下一篇:创新与创业课程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