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特点范文

2023-09-18

农业发展特点范文第1篇

摘 要:新时代的快速发展带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变,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发展模式出现新的发展契机。根据高校学生管理的模式标准,调查分析适合我国高校新模式发展管理的方式,提出适合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模式管理措施方案,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管理的快速发展水平。本文将以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背景为前提,合理地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性特点,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改善学生管理新模式的发展管理趋势。

关键词:高校;新模式;学生管理

一、项目调查分析

随着项目教育的发展,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学生管理改革的标准思想。这是符合学校持续稳定发展基本要求的,本文将根据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思路、新环境、新工作要求,从主体思想、客体标准等内容上进行选择分析,明确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管理方式,认识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的重要性。

二、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

1.总体管理程度较低,自我控制意识不足

据统计调查分析,高校有40%左右的学生对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满意,其他60%的学生不满意。其中有90%的独生子女不满意。显然,独生子女对高校管理模式的要求较高,这与其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对自主创新性要求更高,70%的学生遇到困难后,首先寻求帮助的是家长和朋友,然后才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而30%的学生第一选择是学校管理者。30%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相比70%的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低。另外,我国高校的自我管理意识不足,30%的学生经常旷课。

2.师生关系和谐,需要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的是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在一定程度上是强制的服从管理,这造成学生容易产生反感心理。据调查统计分析显示,80%左右的教师认为二者之间关系不紧张,40%的学生认为教师管理对学生有益。相比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评价会高一点,这可能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有一定的关系。这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直接关系到对学生的管理。

3.学生缺乏理论研究和协调管理

高效的学生重实践轻理论,90%以上的学校没有设置合理的学生专项管理资金,70%的学校对学校管理工作不积极,只有12%的学校每年进行一次学习工作交流会。只有5%的学校设置专门的校外拓展培训管理。学生管理是高效学生管理的重要事项。

4.学校参与意识不足,学校文化发展进度不明确

学生在学校的管理参与性不足,学生在学校既是参与者,又是受众者。重视学生的主体管理作用,才可以实现学生民主管理的实施效果。据调查统计分析,20%的学生管理者认为教育管理应当具有导向性,18%的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提议。

三、高效人本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加强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題管理方式,强化学生的服务管理意识,逐步提高学生个性社会统一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本质性管理水平。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分析人本学生的管理模式。

1.巩固人本思想管理观念

学生管理需要加强以学生为管理基础的管理模式,将学生当做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实现学生的管理人本化理念,加强民主、平等的管理精神,从管理目标出发,实现服务管理的转变。坚持一切以学生管理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点,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合理的认识,弘扬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水平,让学生从不同程度逐步提高自身学习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创新精神管理意识,牢固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水平。

2.强化软硬建设标准,创新完善校园发展环境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创建科学的教学发展管理观念,以科学教育为主线,以重大节日为发展管理契机,加强文体活动的发展,营造健康性的文化发展素质水平,逐步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学校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文化环境管理建设的重要性。注重个性化文化发展,以学生活动标准为目标,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多彩活动性,谋求学生的全面快速发展。

3.强化人文管理,构建师生和谐管理关系

良好和谐的师生管理关系是有效建立大学校园环境的基础。学生管理人员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管理,从学生角度多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帮助和支持。以有效的执行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校园标准管理职能。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实现校园的师生平等管理关系,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降低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发展。

4.发展学生组织能力的培养

切实以人本思想,加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发展作用,不断完善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党政建设管理水平,创新研究学生的党政管理建设形势,从而使学校可以更好地拓展招生发展规模,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组织学生以团体形势,开展自我评价管理活动。加强学生自我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创办适合学生发展的社团,通过合理的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自我素质水平,实现学生素质水平的多样化发展。

5.规范学生建设管理制度,实现高效学生管理制度模式的改变

从学校管理制度模式,正式的开展规范化、法治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加强学校学生基础权利的规范建设,处理好其中的程序规范性标准。对学生存在的不利因素进行处理,充分尊重学生的知情权,申诉权。学生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学生合法权益,不断维护学生的监督管理标准,制定各种符合实际制度管理标准的方案,充分力求完善学生的管理意见,听取学生的管理标准水平,鼓励学生监督学校的各种工作,对不合理的工作进行汇报反馈,真正落实学生的发展需求,实现学生与校园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效学生的管理新模式应当以人本思想为基础,详细分析学生的管理需求,加强学生管理标准模式的创新发展,使新管理模式更加符合学校管理的标准,逐步提升学生管理的水平,确保管理的合理有效性。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系统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符合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标准,实现我国高效学生管理模式的正确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旻轩、黄月胜、周志娥.高校完善学长制学生管理模式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3)

[2]黄宝玲.维护高校稳定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01)

[3]许静宜、温荣.独立学院学生管理模式探究——以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学生自主管理为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04)

农业发展特点范文第2篇

6、7岁儿童逐渐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中来。正因为小学的教学和幼儿园相比,有更严格的课堂秩序要求,同时绝大部分学校都安排有课外作业,使孩子们天性活泼的生活从此少了一些无拘无束。可以说,

6、7岁儿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逐渐分化成各种行为表现的群体。有些家长会不理解,为什么会分化成各种群体呢?这里恰是由于同龄孩子心理表现不同导致的。

心理特点一:大部分儿童的秩序感较差,缺乏纪律意识,需要重点加强培养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课堂教学不涉及到期末考试,孩子们没有学业负担,老师也不会严格要求孩子们端坐静听。但是进入小学后,由于开始系统学习课本知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坐好,不得随意乱动,否则会被视为问题学生。结果问题随之而来,很多在幼儿园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孩子,根本没有建立起良好的秩序感,也不懂何为纪律,更无法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结果就会表现出上课爱动,注意力保持时间过短的现象。

秩序感差还体现在

6、7岁儿童在队列纪律方面,如果你站在校园门口看孩子们上体育课,或者放学时孩子们在校园里站队往校门走的过程,你会发现队伍秩序非常糟糕,需要老师不停地喊,不停地把个别总往队伍外面跑的孩子给弄到里面去。有些乘座公交车回家的孩子也会像小鸟一样,在公交车里随意说笑,打打闹闹,直把车箱里弄的乌烟瘴气。在参加公共场合的活动时,孩子们也大都不顾及秩序的安静,有说有笑,这动动,那摸摸,完全不会顾及周围人怎么看,甚至会不会影响他人的心情。在家里呢,常会看到孩子该吃饭时仍在玩儿,或者吃饭时边吃边玩儿,在起床时磨磨蹭蹭,在写作业时不催促不到书桌边等。

由于绝大部分家长不懂家庭教育,甚至自身尚且没有良好的秩序感,根本不会在幼儿园阶段就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孩子秩序感上面来。结果,当接到小学老师反应孩子上课爱动,不遵守纪律的反映时,才开始着急,试着寻找解决的办法。那么如何解决类似问题呢?我给大家一些小办法。

一是要从好孩子意识灌输入手,简明扼要地把好孩子应该做到的要求列出来(不详细列举,我以前的文章中没少讲过)。二是要培养孩子时间意识,结合家里制定的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尝试自主支配时间(以前的文章也讲过)。三是要从家里做注意力保持训练,不断增强孩子注意力保持时间。四是从平时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让孩子手脚有地方放,让孩子眼睛有目标地关注事情,既而逐渐静下来。五是要教给孩子一些队列知识,比如站队时,要眼睛盯着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再往前看,看不到更前面同学的后背)。

心理特点二:大部分

6、7岁儿童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强烈,反抗意识明显

正因为孩子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前凡事都对大人言听计从的现象开始有明显的改变。比如常有家长反应,说自己的孩子开始学会顶嘴了,越让干什么越不干。其实,孩子拥有自我意识本身并不是坏事,就看家长用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这件事了。如果能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时反而能了解孩子,合理调整做事的顺序,比如有些家长在孩子放学回家后,必须要先完成作业,但孩子却非要想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做户外活动,这时你如果不同意,非要坚持写完作业才能做其他的事,会看到孩子尽管听从你的安排,但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常会边写边玩儿,或者磨磨蹭蹭,直让你恼羞成怒。

在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让孩子听话仿佛成了不变的法则,如果把这条法则拿来应对

6、7岁儿童的话,非但起不到效果,反而会给孩子养成很多坏毛病,坏习惯。而有些家长却全然不知,总以为自己的坚持是对的,错都是孩子的。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恐怕会不爱听了吧?比如培养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如果你强迫孩子必须要听你的话,必须要按你的指令做事时,一旦孩子不去执行怎么办?当亲子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时你又怎么办?这时我建议你回头学习心理特点一中的内容,再补充上几点。一是给孩子自事的权利,明确告诉孩子,好孩子如果每天总让大人指挥着做事,多被动啊,为何不自己主动安排事做呢?这样一来,即使你不会做某事,可以寻求爸爸和妈妈的帮助啊。二是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结合具体的事给孩子有步骤地做演示,然后让孩子做,你旁观,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事后做总结。三是要尊重孩子,千万别总认为你是对的,因为孩子做事时常会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如果你的观点和做法是错的,你还要继续坚持,孩子反对你时,谁对谁错呢?

心理特点三:玩伴儿时期来临,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赖逐渐减少 随着孩子对空间对环境的不断了解和熟悉,家里已经逐渐满足不了孩子玩耍的要求,这时孩子就会把目光放在家庭以外的空间。如果你身为父母不了解这些,整天在孩子放学后,仍然把孩子关在家里,可能孩子很快对单人游戏(独自玩玩具,或者看动画片,或者用电脑游戏),或者双人游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游戏)逐渐不感兴趣了,因为此时孩子对同伴的关注更加强烈。有很多父母常忽略儿童人际关系培养,而孩子们恰是通过与玩伴儿建立关系的基础之上,获得了人际关系最初的印象。一个没有玩伴儿的

6、7岁儿童,他(她)的童年是缺乏色彩的,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游戏玩耍,不仅表现在游戏本身,更有相互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带有模仿的性质。我经常观察孩子们在户外玩耍时的情景,发现即便玩儿时,孩子们也会有游戏规则,也会彼此互相教游戏的方法,有时甚至还探讨一些自然和科学类的话题,这种互动的氛围是家里完全看不到的,因为是同龄小伙伴之间的自然沟通和交流,不带有强迫性。孩子们完全是带着浓厚兴趣,带有强烈的好奇心进行的,自然学的特别专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们在一起玩儿的过程中也锻炼了注意力保持时间呢。

随着安全教育的深入,孩子对室内外活动时的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你是理性的父母,一定要学会壮着胆去逐渐放开对孩子的束缚,一点点扩大孩子活动的区域,在放手的过程中去教孩子如何做好自我安全保护。放飞的过程,既是对孩子的信任,也是对身为父母的您的挑战,如果你放不开手,你必然会过度保护,而

6、7岁儿童对这种过度保护恰是最反感的,一旦发现你不停地紧盯着他(她),就会想着办法躲开你,这样反而不利于安全保护。通过我对大量家长的观察发现,绝大部分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母,缺乏家庭教育的素质,自己本身就缺乏自信心,更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由于过度担心已经强烈要求自由的孩子,常会让很多家长内心不安加剧。这种心理一旦占据你的内心,可能会更加放不开手,对孩子的心理依赖反而更明显,看看,矛盾凸显出来了吧?本来孩子由于渴望和玩伴儿无拘无束地玩耍,对你的心理依赖逐渐降低,而你却怕孩子出现意外而增强对了孩子的心理依赖,这种矛盾常常让亲子关系蒙上阴影。

心理特点四:

6、7岁儿童是非判断能力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需要加强培养

很多7岁儿童由于自我意识比较强,又受玩伴儿的吸引,同时自控能力较弱,常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不管其他孩子做对的,还是做错的,统统都会模仿。这种模仿一旦不加分辩,很容易让孩子从同伴身上学会坏习惯,时间久了,对孩子的人格品质培养将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常听一些家长谈论哪些孩子品质非常差,而自己的孩子却又经常和这个孩子一起玩耍,这样下去的话,自己孩子学坏怎么办?面对这种心态,我要告诉家长们,你完全可以逆反思维,把孩子玩伴儿身上的坏习惯当成反而教材来引导孩子,可能效果会更好。只有让孩子亲眼目睹什么是坏习惯,坏行为,坏品质,然后加以正面引导,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哪些事咱不能做,如果你做了,你也会成为坏孩子,坏孩子可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你愿意做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呢?还是心甘情愿去模仿别人身上的坏习惯,成为坏孩子让大家都讨厌你呢?

是非判断能力并不难培养,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社会,很多生活细节随手可得,只要你成为你心的父母,不管陪伴孩子走到哪,都可以用心去观察,只要发现一些是非对错的情景,都可以拿来做例子,做教材,通过分辩和引导,让孩子也有目标去观察那些错的人和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是非分辩,不断增强是非判断能力,既然自觉按正确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当然,这需要强大的内心自信来坦然面对孩子的成长,千万别目光短视,否则,你的患得患失很容易失去自信,更无法用良好的心态去启发和引导孩子。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父母是非判断意识非常淡薄,常把一些潜规则,不良风气当成是很自然的事,不仅自己难于从其中抽身而出不去参与,反而也盲目从众,这样你焉能做个性的自我?出色的自我,又焉能教育孩子从小就养成极敏锐的是非判断能力呢?

我在教育和培养自己儿子小路的过程中,在这方面感触非常深刻,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做最出色的自己,坚持久了,非旦没有让孩子学会别人身上的坏习惯和坏品质,反而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自我,不轻易受周围玩伴儿坏行为的影响。当然,光教孩子学会是非判断和分辩还不行,还要结合礼礼貌、感恩、孝心、友善、宽容、接纳、助人、挫折等方面的情感习惯加以教育和培养,才能让孩子成长的落落大方,人见人爱。

心理特点五:

6、7岁儿童认知理解能力虽然增强,但课堂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孩子成长需要

我从大量的实践案例中发现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就是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最初受口语发展的影响。在很多家庭里,由于家长不懂家庭教育,或者没有更多时间做亲子陪伴,这样一来,就失去了培养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机。一个口语发展相对滞后的孩子,必然会使认知和理解能力跟不上。口语发展落后,反馈到课堂学习中来,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孩子听力跟不上,思维能力跟不上,其结果是孩子学习效率比较低,成绩不理想。很多学习产生困难和障碍的7岁儿童,还受制于父母的亲子沟通方式,比如有些父母常爱灌输式教孩子如何做事,这种只注重口头说教的方式很难形成双向的沟通,时间久了,会发现在家里只有大人说,孩子听的份,这可是非常糟糕的事,你不让孩子说话,那不等于人为扼杀孩子表达的欲望了吗?如果孩子不大量说话,口语发展怎能跟得上呢?

如果有必要,请你认真观察家人与孩子交流的情况,看看有没有上述我所说的情况,如果有的话,我建议你做如下改变,一是不要随便打断孩子正说的话,只要孩子在说,不管有没有道理,说的是对是错,一定要让孩子完整地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二是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的脸或者眼睛,必要时弯下腰,或者蹲下来,如果孩子和你对话时,手脚不老实,目光游离四处观望,或者总是跑来跑去,你必须要告诉孩子,好孩子应该怎样和别人说话。必要时,可以教孩子如何保持正确的沟通姿态,沟通距离,这些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写过。三是要允许孩子参与家务事的交流,既然锻炼孩子口语发展,又增强孩子家庭责任感,何乐而不为?四是要提醒脾气急的大人,在和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放慢语速,尽可能不要频繁催促孩子做事,一旦你经常这样做,处于反抗期的孩子可就明知而故意为之,你越让他快点做,他就越把你的话当做耳旁风。

如果你想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必须要重视孩子的识字兴趣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可以结合孩子感兴趣的书籍或者杂志进行。只有孩子感兴趣了他(她)才会享受到阅读的快乐。但是我观察过很多家长,常把一些教辅材料当成课外阅读的资料,这可是很糟糕的事,这些东西并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建议你选择接近孩子生活的阅读素材,像自然类和科学类的杂志或者读物,都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的氛围中时,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悄然间就把知识吸纳了。当孩子口语发展得到重视和培养,当孩子阅读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时,就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很轻松地听懂学会。

结束语:

6、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非常快,有很多在

6、7岁时表现来的认知、行为、习惯问题,如果你能结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去加以教育和培养,在下一年度会发现问题明显减少。但如果孩子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你必须要认真做自我评价和分析了,看看是你的育儿能力跟不上?还是你的家庭教育环境需要改善?因为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与环境密切联系的。像隔代教育、夫妻教育观念分歧、家校结合不好、过度关注成绩本身而忽略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等现象,都会造成教育的缺失,甚至是错误的教育,你越想教育好孩子,其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农业发展特点范文第3篇

一、生活范围扩大

3岁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上幼儿园了。这种变化意味着:他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接触更多的成人,和许多同龄人生活在一起。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儿童,也开始在各种场合,和更多的人接近。

3岁以后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是有一定基础的。

第一,生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3—4岁儿童的身体比以前结实了,他不象以前那样容易生病。这个年龄儿童的身高增长的速度比前辈年要慢,一年只增长7公分左右,体重增加1.5—2公斤。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增强。另一方面,3—4岁儿童的精力比以前充沛了。出生后大脑皮层细胞在形态上继续分化,在功能上的逐渐成熟,到了解情况岁已大致定型。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要一次睡眠。

第二,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由于骨髂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先学前期所学会的技能和取得的经验,3—4岁儿童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第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3—4岁的幼儿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3—4岁的幼儿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在正确的培养下,能够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以及在成人帮助下自己穿衣,3岁半以后,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小朋友共同游戏。

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二、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4岁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出,如:“小孩骑马”。画图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大气球”!

3—4岁的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汤匙放下,站起来比划。

3—4岁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小班幼儿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幼儿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小班幼儿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渐渐不哭了。

3-4岁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二)

三、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在3—4岁,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甚至全身抖动,当他哭得很厉害的时候,对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恋仍然强烈,他在家依恋父母,到幼儿园后也总是以一个成人为依恋对象,他不会作更多的分析。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小班幼儿也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做事情时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确目的,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行动时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就放弃了原来的活动。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在吃面包,忽然发现自己把面包咬成一条船,就高兴地喊:“小船,看我的小船!”他到处找人看他的“小船”,把吃饭的事情忘记了。

四、爱模仿

3岁前儿童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3—4岁的幼儿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幼儿常常不自学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如果成人看见饭菜里有胡萝卜时皱起眉头,孩子也都不想吃胡萝卜。小班幼儿对教师的行动很少批评性态度,如果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小班幼儿立即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如果老师称赞某个孩子坐得直,幼儿们也都立即直起腰来。小班幼儿一般还没有出现嫉妒心理,或对被表扬者加以挑剔。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时,成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

尽管这些知识已经熟记心中,但是当我真正密切地接触这些孩子,我想肯定会有更深刻地体会,而且我想每年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一)活泼好动

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肌肉发达了,身体也变强壮了。回想起来,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真得很爱跑很爱跳,精力充沛,好像身上是乎有使不完的劲,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幼儿多运动,这样既能让他们的精力得到发泄,同时也能让他们锻炼身体。

(二)思维具体形象

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能说清楚一些抽象的物了。如苹果,西瓜等水果,不用要等到看到了才知道,这个水果是怎么样的。

(三)开始能够自己组织游戏

农业发展特点范文第4篇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违背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自我中心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5岁儿童的走路速度基本与成人相同,平衡能力明显增强,可以用比较复杂的运动技巧进行活动,并且还能伴随音乐进行律动与舞蹈。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例如,灵活地使用剪刀,会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学前后期的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的求知探索态度,他们不但爱问:“是什么?”还想知道:“怎么来的?”“什么做的?”儿童还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我走?鱼儿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电视机里的人怎么会走路、说话?”有的儿童喜欢把玩具拆开探索其中的奥秘。儿童开始对自然现象的起源和机械运动的原理等产生兴趣,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 大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语言的发展

1、词汇:

1) 3000—4000个,词类范围扩大,对词义理解加深,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有较大提高,此时的幼儿能用清楚的、连贯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和别人交谈时,用词较恰当,能够完整地复述较长的故事,能看图编故事,还能围绕一个主题编故事。

2) 能掌握一些更高级、抽象、概括的词,如:动物、植物、家禽、野兽等。

2、语音:能够做到发音正确,咬字清楚,而且能分出四声,能按语句内容调节自己的音调。

3、语法结构:不仅能熟练运用简单句,而且还会使用各种复合句,突出表现在讲述活动中,能够用一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这一类的连接词,连贯有条理地独立讲述。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4、内部言语产生:由出声的自言语逐渐过渡形成内部语言。

 内部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无声音,又无字形作为物质外壳,不具有实际功能,只为自己所有,与个人的思维活动直接的联系。

二、抽象思维能力萌发

1、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发。

2、能够掌握“左右”这样较抽象的概念,而不需要以具体事物作为左右的标志,并且此时幼儿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3、在记忆一些具体事物时,也会自动地把事物进行分类,按类别记忆。在进行有意记忆时,幼儿也会用多种方法,如:在“跟读数字“的测验中,幼儿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在实际图片时,暗暗地手势帮助活动;在识记字形或其它不熟悉的形状时,会自行作出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意义以帮助记忆。

三、开始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正确的教育下大班幼儿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标准性、概括性都有了一定的增长,并且出现了有意地抑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

1、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如:在观察图片时,大班幼儿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按照一定方向或路线(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2、在注意活动中,大班幼儿能够采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如:自觉地把盯着需注意之物,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防止杂音干扰等;

3、用思维解决问题,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4、大班幼儿不仅在认知过程中能够采取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在意志行动中,也往往用各种方法控制自己。

四、情绪情感的发展

大班幼儿情绪体验日益丰富,表现为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以及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多,幼儿的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逐步加强。

1、高级道德情感明显发展;

大班时期,成人体验到的情感,也大多为他们所体验到。并且此时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需要有较多的联系,并且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高级情感特别是道德感明显发展。幼儿已能把自己的行为和行为的规划相比较,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是非感、集体感、友谊感,爱周围人的情感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时期理智感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突出得表现为好奇好问,对一些智力活动、智力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情绪、情感仍有外露性,但不象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的情绪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3、思想情绪感已不那么外向,渐有了内隐性;

大班幼儿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虽已逐步加强,但是情绪仍有不稳定性和易冲动性,也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五、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外部行为和内部活动,并形成了对自我的某种看法,能够评价和支配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因此,逐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等性情特征。

2、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交往中,游戏的社会化程度大大增强,同伴交往中,幼儿的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发展。规则意识不断提高,并且比较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调节约束自己的行为,建立与维持同伴关系,幼儿交往的主动性、目的性也有明显变化。他们更喜欢集体活动,喜欢与周围人交往,并能按自己的兴趣独立地选择玩伴和活动内容。

3、游戏的发展

1) 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能事先计算自己的游戏,商量分配游戏的角色,而且也能更多地理解和坚持游戏的规则。在游戏中如果发生争执,一般能用游戏规则来解决问题,而且对参加游戏的成员提出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要求;

2) 在内容上,更加丰富、更加复杂,游戏中可以经常看到反映社会政治事物为主题的游戏。如:“公共食品”、“医院”、“超市”等;

3) 在时间上,幼儿往往能好几天内连续做一种有趣的游戏;

农业发展特点范文第5篇

一、现代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7—1945年),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以下4个时期:(1)1917—1923年,是革命高涨时期;(2)1924—1929年,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3)1929—1939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时期;(4)1939—194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阶段(1945年—20世纪90年代),这是由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由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它又可细分为以下4个时期:(1)二次大战后到5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的战后恢复时期;(2)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3)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时期;(4)80年代中期以后,是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缓慢发展时期,只有美国从1991年3月起出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

现代史上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灾难时期。两场世界大战,把资本主义世界打得落花流水。接着是两次世界性的革命浪潮,作为资本主义对立物的社会主义制度登上历史舞台,在一系列国家中出现。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其危机之深,连像美国这样的最强盛的资本主义经济几乎也难以承受,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在许多地区被一扫而空,法西斯势力在世界各地快速挺进。此时此刻,为了自卫,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暂时携手,共同抗击法西斯。这样,资本主义总算从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和战争这三场灾难中死里逃生。经过这段劫难,资本主义也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从社会主义制度那里学到了一些东西。二次大战后的资本主义起死回生,甚至创造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如上所说,世界现代史的前期(即1945年以前的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灾难时期,这时期发生的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关于这次经济危机,人教版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新课本用了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它的特征:“来势特别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关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新课本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下对经济危机及其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一分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1825年,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英国第一次爆发了经济危机,以后,大约每隔十年左右资本主义国家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从而引起生产猛烈缩减,大批工厂和商店倒闭,失业工人剧增,各类资本主义企业的股票行情猛烈下跌。资本家为了保持利润,采取大量销毁商品的荒唐做法。

2.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生产资料和生活·13·

资料都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生产得太多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在历史上,由于战争、灾荒或瘟疫等原因,曾使社会经济陷入混乱,但这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

3.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任何一个社会所共有,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个矛盾表现为:一方面把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本加以集中和扩大,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在雇佣劳动制下,工人成了一无所有的、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劳动者。这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另一方面则是劳动群众购买力的相对缩小。

4.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马克思反驳说:这不对,因为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仅仅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所表现的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象,而不是危机的根源;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分析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资本家取得剩余价值,为此目的,必须做到两点:(1)剩余价值的不断创造,这有赖于无偿劳动的占有和利用,这取决于社会生产力;(2)剩余价值的不断实现,这有赖于剩余产品以不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水平出售,这取决于社会的消费力。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问题恰恰在于“社会消费力”,“社会消费力”永远不可能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永远落后于“社会生产力”。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中指出:“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72~273页)

二、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迅速恢复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遭受空前的浩劫,也使资本主义遭到沉重的打击。战争的结果,除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外,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损失惨重,都遭到了严重的削弱。1945年的秋天,德国和日本的工业生产不到战前水平的1/5。西欧和日本都面临着恢复经济的任务。任务虽然艰巨,但西欧在50年代初,日本在50年代中期,经济都达到或超过了战前的水平。这被史学家们称为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出现“奇迹”的原因,课本指出以下几点:(1)“西欧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它们都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素质良好的劳动力;(2)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3)日本在美国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期间,得到美国大量的贷款和军事订货,即获得了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和广阔市场。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原因

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有人称之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在资本主义世界,因基础好、原来的经济水平较高,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在3%以上就被认为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9%,联邦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都超过了这个增长率,日本甚至高达9.6%。这一时期,不仅经济增长率高,就业增加,失业率低,而且通货膨胀率较低,物价基本稳定。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学者们有各种解释,新课本指出了以下两点:

(1)得益于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各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人类历史上开始了第三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与科学革命紧密结合,发展十分迅速,影响深远。有人估计,西方国家在战后30年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80%是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取得的(其计算方法为:总的经济增长率,减去劳动增长的贡献,再减去资本增长的贡献,等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此时,技术转化为产品和形成产业的周期大为缩短,因此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十分有力。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暴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为了协调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奉行凯恩斯主义,由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这在美国表现为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成了普遍的现象,因此,资本主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时的国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特点

首先,我们应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段,然后,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在资本主义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1)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即资本主义的重商主义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期);(2)自由竞争阶段(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70年代);(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70年代—1945年);(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45年—至今)。

国家在资本主义各发展阶段中的作用如下:1.在第一阶段,即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为了替资本主义降临“催生”,国家采取了骇人听闻的暴力手段: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对内,实施圈地运动等政策,以暴力手段剥夺劳动人民的生产资料。

2.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因为资本主义已经站稳脚跟,国家就退到一边,如亚当·斯密所比喻的那样,国家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即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创造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当时,西方流行的是以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学。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该书简称《国富论》),奠定了以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亚当·斯密根据单个消费者和商品生产者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出资本主义市场能自动调节社会种种矛盾的结论。

关于亚当·斯密的分析,请看下图:

亚当·斯密从商品价格的高低分析商品的需求和供给,指出:(1)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希望购买更多的这种商品,因此,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需求数量增多);(2)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生产者希望增加产量,以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即供给数量增多)。

亚当·斯密进一步作出分析:(1)当商品价格处于A点时,市场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平衡,叫“市场出清”。(2)当商品价格处于B点时,即商品价格过高时,此商品生产得多,人们买得少,结果造成供过于求;此商品卖不出去,积压在仓库,价格不得不回落。(3)当商品价格处于C点时,即商品价格过低时,形成需求多,生产得少,供不应求;此商品的价格会自然而然地涨上去。价格回落的商品自动减产,人、财、物等资源从生产该商品的企业自动流出;相反,价格上涨的商品会自动增产,因为人、财、物等资源会流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所以,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会使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供给)趋于均衡,使资源的利用趋于合理。换言之,市场经济通过价格和竞争,对资源配置起作用:(1)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使资源从无利可图的地方转到获利丰厚的地方;(2)在同一产业部门,使资源流向劳动生产力高、成本低的人手中。

根据上述分析,亚当·斯密建议:国家应实行自由放任政策,不应干预经济,只扮演“守夜人”的角色,维护社会秩序。

3.在第四阶段,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府)开始有力地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开始于30年代。那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使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即由传统的自由放任向凯恩斯主张的国家干预转变。

30年代经济危机的症状如下:(1)大量商品堆积如山,销售困难;(2)物价猛跌;(3)通货紧缺;(4)生产停滞,失业猛增。针对这些问题,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影响巨大。西方经济学界把凯恩斯的《通论》与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19世纪马克思的《资本论》奉为经济学的三部经典,称凯恩斯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以凯恩斯的学说为依据。

凯恩斯的经济学,以经济的总量分析为主,称为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从失业问题入手进行分析。他认为,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病症是失业。失业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的有效需求由两部分组成:(1)人们对消费物品的需求,即消费需求;(2)企业家对生产物品的需求,即投资需求。

凯恩斯认为,有三条心理规律抑制社会的有效需求,它们是:(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增长落后于收入增长。社会愈富,人们的收入愈多,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也愈大。钱被储蓄起来,意味着这部分消费需求消失了。所以,这条规律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减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投资增长落后于利润增长。其原因是:①投资的增多使商品的供给增加,从而使商品的价格降低,使新增商品的销售收入下降;②投资的增多,加大了对生产设备的需求,从而引起这类商品的供应紧张、价格上涨。这就是说,加大了生产成本。所以,这条规律使企业对投资的需求减少。

(3)灵活偏好规律。人们出于需要,总是喜欢以周转灵活的现金形式保存自己的一部分收入。要鼓励人们放弃灵活偏好,就必须提高银行储蓄利率,但这样做,必然使投资需求更加不足。

凯恩斯认识到,有效需求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产物,因此认为,扩大有效需求就不可能由市场机制本身来做到,而必须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怎么干预?凯恩斯提供的办法是:(1)赤字预算。扩大政府支出,进行各种投资,刺激社会经济活动,增加国民收入。如投资大搞基本建设,一方面需要购买大量生产资料,拉动投资需求;另一方面,要雇用大批工人,工人拿到工资后,要买消费资料,从而拉动消费需求。

(2)适度的通货膨胀。通过中央银行增发纸币,可以造成以下结果:①纸币增加,造成物价上涨,等于压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从而压低了生产成本,加强了投资引诱;②物价上涨,令人感到保持更多的现金在手中是不聪明的,这就使阻碍投资的“灵活偏好”越来越小。

(3)压低银行利息率。一方面使企业主的生产成本降低,鼓励他们投资生产;另一方面,也是鼓励人们的消费。

(4)福利措施。向富人征税以救济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需求。

凯恩斯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作过如下评论:毫不夸张地说,在30年代,拯救资本主义的功绩,应归之于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政策。二次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的现象,资本主义由一般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此可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的“黄金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责任编辑:彭 莘

农业发展特点范文第6篇

第二,评价不是简单的根据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和比较。还应当对学习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意义和理解的追寻,促进学生自我导向的反思性的独立的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排名,不是比较,不是选拔,不是甄别,而是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最终的目的。

第三,评价不应将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学生在评价当中,应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位被评价者,还应当是评价者。也就是说,评价当中要包含着学生的自我评价。

上一篇:派出所实习个人总结范文下一篇:听课评课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