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论文范文

2023-09-16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改革开放后单向度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让人们面临着生态资源趋紧的严峻挑战,需要对此种“发展”非正义的意识形态和思维定式进行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重构经济及生态伦理的互动关系、构建城乡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完善绿色政绩考核评估体系是极为重要的生态正义路径。

關键词:生态正义;城乡绿色发展;地方政府竞争;体制改革

一、问题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战略促动下的工业化进程中,因部分群体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延与外涵的理解过于片面,未立足于整体角度深层考虑资源的综合发展潜力,将综合性、渐进性和内生性的“发展”简化为其中某一方面的人为性膨胀,偏执性地等同于单向度的经济主义[1],在自然资本化的经济逻辑下,预收了眼前待培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价值。此种非中立的超价值发展审视观,不仅严重影响我国市场的竞争秩序、交易氛围,更漠视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传统文明成果的传承。

二、生态非正义的解构及其批判

第一,个体对生态伦理感知的钝化。在生存社会中,农民在通过务农或畜牧的方式将自然资源经辛劳加工、获得个人或经济单位需要的同时,又维护着生态的环境伦理;而现代大多数人在经历科学革命的冲击后,生态伦理层面的价值判断逐渐趋弱或为沦丧,肆意开发高风险工商业项目,严重危害着生态系统的安全。部分群体的目标与生产手段比例再也不像原始农民般那样的协调,而是将环境因素引入经济维度之中:趋利资本的肆虐横行让他们采取经济扩张的手段来对公共自然资源大范围动手。此种抛弃道德文明、唯经济至上的生产观念,让人们对自然资源非正义资本化的程度,远远超过对大自然馈赠的守护程度。

第二,社会组织对乡村资源的资本化。公共自然资源的排他性与竞争性,让投标者对基层乡村稀缺资源虎视眈眈、伺机而动,他们通过抢占乡村自然资源而获取其独特性、有限性、优越性的方式,进行资本的后期加工培育,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来维持自身名列前茅的优势地位。此种资本逻辑让大量社会组织逐渐“公司化”,盲目设项目搞权钱交易,发挥着利用自然资源节省成本、就地取材的地域邻近优势,进行无边界的经济扩张,与牟利性经济组织大有趋同之势。在其创造资本成功灵活运作的经济活动空间之时,更扩大了城乡间不平衡发展的差距,违背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宜居发展模式,在这场无序且过度的竞争中,农民这一弱势群体成为生态灾难的被转嫁者。

第三,地方政府对政绩考核的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特点为:党的领导与地方政府体系的行为特征。GDP的竞争,让地方政府纷纷积极地投身于地方经济活动中,某些地区将“发展优先”的经济维度作为政策取向、制度偏好,欲采用不恰当手段对GDP进行疯狂的纵向直线“拉动”,漠视自身区域在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先天特殊性或局限性,逾越发展边界,长期处于经济所谓高速增长的发展幻象中。殊不知,由此引发的诸多漏洞已成为燃眉之急——生态系统严重破坏成为中国生态经济的“癌细胞”与地方政府恶性竞争中不易被量化的隐性代价。

部分干部针对生态资本化的现象未有充分认识、对中央政策落实不到位,未及时制定或修改地方性路线方针,不但未减少对公共自然资源的市场化侵占,甚至更愿于自己任期之内创造出良好政绩,用直观的年终数据讲话,忽略了基层群众赖以生存的维持隐性的美好生态自然环境,对一些僵尸组织的破产进行阻挠,对咄咄逼人企业过度纵容,其中牺牲最大的仍是不可逆的生态毁灭性结果。

三、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形塑路径探索

(一)促进个体重构经济及生态伦理的互动关系

1.健全生态正义的生态文化体系。非正义的生态掠夺趋势,严重导致了社会不同层次群体的实际生活质量、经济收益等社会福利分配的不均匀与不平衡。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在经济主义的发展驱动下将自然资源资本化后,远走高飞继续“恶性”开发,却将其视为“良性”经济循环;失去制度屏障的弱势长期栖居者虽未参加开发破坏性活动,却成为了“经济扩张”的牺牲者,需承担他人带来的不可逆自然毁灭性后果与社会治理责任。对于灾难分配的不均衡现状,资源开发者应立即认识到自己有关生态非正义的种种不妥行为,去除经济恶性发展的邪念,树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正义理念,做到精神文明、道德伦理上的真正“脱贫”。

2.树立“经济之善”与“生态之善”相统一的社会理念。“发展主义”的根本性问题是“经济之善”(经济合理性)的评估失去了“社会之善”(社会理性)、“生态之善”(生态理性)的前提性规约,并在相当程度上简化为狭隘性经济生产活动的“效率”或“竞争力”,因而难以避免地产生“生态之恶”“社会之恶”的后果[2]。反之,若以发展生态作为主要向心力,而将经济作为附加发展产物的“过善”,也会导致如“经济与环境置换”模式般的发展失衡现象,唯有将“经济之善”与“生态之善”相统一结合,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制度背景下,为无边界发展确立经济、生态、文化边界,方能真正达到现代化意义下的“社会之善”。

(二)加快组织构建城乡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

1.构建城乡绿色环境治理系统。改革开放以来,影响城乡间于各方面的发展藩篱渐成痼疾,统筹城乡共同绿色发展、改变和摒弃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观念,也是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在推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统筹工作时,各组织需把握好乡村自身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而因地制宜,不断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特色产业的升级;在其努力带动新型“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也应以“绿色政绩”的环保指标反向地制约考核各级政府,倡导二者形成相互依存促进的良性协同治理关系,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生态工程项目,创建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形成生态正义的良性循环。

2.加大乡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少数组织忽视社会规范,漠视中央社会环境法规政策,甚至通过诡辩而顽强抵抗,违背伦理道德而又挣脱制度约束,无序地在无边界发展的道路上愈行愈远,让乡村经历着物理意义上的剧变及社会意义上的衰败。乡村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的加大迫在眉睫,应尽快健全乡村环保专项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使处罚标准高于治污的成本;建立乡村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污染企业专项治理工作,通过落实治污方案来帮助相关企业减排降污。其中,针对乡村中部分处于实施阶段的新建项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此类项目的管理,不仅要提高此类项目的环保准入标准,也要对该组织的可持续战略发展规划进行综合严格审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资源的浪费;针对已处于严重反排污标准、处于治污无望阶段的组织一律坚决取缔,杜绝为了贡献经济指标而滥竽充数的僵尸企业,从根源上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再度泛滥。

(三)完善绿色政绩考核评估体系

1.完善政绩考核评价的相关内容。传统追求GDP政绩的考核方法着实需要改革,需将过去一味强调经济速度与规模转变的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上来,基于地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倡“绿色GDP”绩效评价机制中的生产法或核算法的两种计算方式,适当增加生态功能建设和生态保护成效方面的考核,因地制宜,让政绩越来越“绿”。相关部门在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工作期间,可适当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考核比重,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联系起来,作为干部奖惩和职位提升的重要依据。定期安排干部的文明素质培训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的政治站位,增强环保法律法规的绿色发展意识,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等责任链条,进而在不同方面协助区域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真正落实环保法提出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正义铁军”,也可避免生态保护工作在向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传导中,形成越基层的部门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整改任务越是不断敷衍应付、做表面文章的差序状态,让高素质的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干部对顶层绿色设计愈加深入贯彻落实、层层推进,名副其实地成为所在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2.强化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坚决取缔损害人民群众与守法组织的合法环境权益、扰乱社会组织公平竞争秩序的“黑色组织”,严惩其将处于工业链尾部的废弃物清运未果而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等行为。某些组织因有地方政府的财政补助资金,便在环境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处撑起了“保护伞”,即使面对连续曝光、环保督察亦岿然不动,甚至肆无忌惮地继续进行污染恶循环。各级党委、干部应及时认清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杜绝对此类组织进行明里暗里的纵容与庇护行为,应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主动将綠色政绩作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最佳回应。当然,保护生态环境不能仅仅是事后追究责任,相关的前期预防工作也是相当必要的,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应当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工作,巡视、舆论监督等方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时发现问题,将经济非正义的苗头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纠偏除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生态损失。

四、结语

面对已然显现的生态毁灭性后果,我国人民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民族的政治共识与执政党的核心意识形态元素,共同承担起这项建设美丽中国的政治责任。需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维护经济及生态伦理良性互动关系、加快构建城乡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全面完善绿色政绩考核评估体系等路径逐步向生态正义的目标大步迈进,和谐共生、绿色共赢必是全国乃至全球追求的生态友好型美丽局面。

参考文献:

[1]  郇庆治.“发展主义”的伦理维度及其批判[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2-57.

[2]  郇庆治.文明转型视野下的环境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25.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业。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它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风光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农业开发模式。文中提出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并对哈巴湖生态农业旅游区运行进行分析,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当前及今后我县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是发展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市场分析

1 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南海子、绿色度假村、白春兰绿色家园、灵应寺等10多家各色旅游项目落户盐池,累计接待游客30万多人,收入可观,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2 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2.1 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2.2 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

2.3 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3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开发实证分析

3.1 市场分析

哈巴湖生态观光旅游区位于盐池县中北部王乐井乡境内,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64公里,总面积16万公顷,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属花马寺国家森林公园的景区之一。哈巴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在区系上属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地区,中国黄土高原草原省至内蒙古草原省的过渡地带。根据调查,保护区内已知各类植物507种,分属76科,276属。保护区具有独特的荒漠类型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教学和科研价值,同时保护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山川沙海兼有,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2 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垂钓、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生态景观旅游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3.3 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娱乐、垂钓、商贸的概念。

(2)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哈巴湖生态景观旅游区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结合区内独具特色的沙漠景观,有干旱山地、干草原,有大面积毛柳、沙柳、柠条群落,还有面积可观的湖泊、沙漠、森林、果园、绿洲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开发建设哈巴湖自然博物馆、哈巴湖度假酒店、沙地运动乐园:马场、治沙天然博物馆、哈巴湖牧耕田园农(牧)家乐等景区。

(3)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多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山庄果园”、“垂钓走廊”、 “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4 结论

哈巴湖生态农业旅游区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区内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休闲、娱乐、商贸的概念,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在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对如何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我国进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商河县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创造开展多元化的农村发展模式提供机遇。近年来,商河县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改革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探索,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解决目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一、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难度也有所加大。长期以来,农民粗放的生产模式造成的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民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垃圾疏于管理,“垃圾围村”、“脏乱差”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及镇村企业的不合理发展加剧了农村的生态破坏。总结起来,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破坏不容忽视

一是土地退化:我国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土地资源退化面积高达80.88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6.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7亿亩(180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5.01亿亩(33.4万平方公里),土壤盐碱化面积14.87亿亩,草场退化面积30亿亩,土壤污染面积4亿亩。这些退化过程所涉及的耕地10多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考虑到重复计算,如以10%扣除后,则我国土地资源退化面积为73亿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50.7%。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使我国土地资源的退化状况愈趋严重。

二是水生态失衡:早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4年年会上,中外专家就重点讨论了农业水源污染的问题,并指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对农药化肥的滥用(尤其是氮肥的滥用)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其非点源污染已经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加拿大教授斯谬尔指出,中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到10%,而氮肥使用量却占了世界的近30%。[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我国农田所施用的氮肥有一半在被农作物吸收之前就以气体的形态挥发到大气中或从排水系统流失到水体环境中,造成巨大危害,首先是对于饮用水的危害如河水、井水等,农药和化肥的残留渗透到饮用水源中并且不断累积的状况已经对我国13个省份数百万的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其次是对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威胁,据统计我国近一半以上的湖泊正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赤潮、水藻疯长、水生物因缺氧等原因大量死亡等都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农民生活过程中造成的“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受经济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农村大多数垃圾没有固定的存放点和处理厂,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散发出恶臭气味。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的主要方式有:固态物质污染,即自然堆放的农村垃圾腐败形成渗滤液;液态污染,即堆放的农村垃圾在雨季被冲刷到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气态污染,即垃圾腐败产生恶臭污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和病毒,影响身体健康。近年来,全国多地惊现“癌症村”,据资料显示,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已确认,癌症的形成原因多样,因环境污染而开成的“癌症村”正在中国大陆逐年增多。

(三)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生态的影响不容忽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过多地关注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将城市中无法处理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转移到郊区,采取直接堆放或就地掩埋的形式进行处理。这种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垃圾,只是转移了地点,堆放在农村的大量垃圾必然会对当地的空气、土壤、水源和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二是一些污染型的企业向农村转移。由于城市对企业的环保准入口槛较高、城市地皮价格较高、劳动力资源不足,至于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向环保准入口槛较低、地皮价格较低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农村。污染型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虽然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其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害。三是在城市发展中淘汰下來的商品销售到农村。由于一些电器巧产品的能耗较大或者其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无法进入环保标准严格的城市市场,于是这些物品被销售到环保标准较松的农村,这种转嫁型的污染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危害。

二、商河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及成效

商河县地处山东省西北部,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商河县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秉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理念,走“工业化、城市化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动发展”的路子,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协调发展,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崭新局面。2016年,商河县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寻求绿色發展的道路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特别是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农村环境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身心健康,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优化农村环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重点在于解决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农村环保工作是商河县加强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商河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狠抓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工作,农村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一是加大整治力度:环保部门经过专题考察,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城带乡”、“人工湿地”和“一体化简易污水处理站”三种方式处理乡镇生活污水。2011年,投资700万元在10个乡镇驻地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同时,加快村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商河县于2010年11月份率先在济南市开展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二是创新管理模式:采取县乡村三级筹资、行政管理以乡镇为主体,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业务管理的分级管理模式。建立了县乡两级管理机构,每个乡镇(街道)建设1处垃圾中转站,配备1辆垃圾转运车。乡镇(街道)驻地按城区标准配置垃圾桶,每5000平方米设1名保洁员。行政村每15户设1个垃圾桶,每100户设1名保洁员。每10个村配备1辆垃圾清运车;三是建立健全保洁制度:1546名行政村专职保沽人员按照规定要求定岗保洁。截至目前,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12处乡镇(街道)环卫所,12个乡镇(街道)垃圾转运站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全县963个行政村(居)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范围。

(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依赖,使得农业生产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化肥越施越多,而粮食却越产越少;为了增加更多粮食产量,只有不停地施加更多的化肥!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污染、水生态失衡、农产品农药检测超标等后果,严重威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面对这一问题,商河县立足本县实际,借助独特的温泉优势,在积极打造温泉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先后高标准建设了济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畜牧科技示范园、乡村绿洲等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引领农业发展的作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大力打造“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健康肉食”等生态品牌。目前,全县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9家,建成国家级蔬菜标准园3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27个,被评为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加大环保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开展农村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是解决我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才会更加顺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才能更加长久。商河县在环保宣传及农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一是环保宣传进农户:把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扩展到农村,结合农村生态村建设,利用标语、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廣播等形式,结合当前生态村建设,在农村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比如与齐鲁网齐鲁拍客团商河站及捷安特车友俱乐部共同开展了“创建国际级生态县,倡导绿色出行”环保宣传骑行活动。沿途环保志愿者们向群众散发环保宣传资料、秸秆禁烧明白纸,同时进行义务捡拾白色垃圾,以绿色出行宣传环保,以实际行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新生活,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环保宣传进学校:志愿者走进各乡镇中小学,采取举办讲座、展板宣传、赠送创建宣传材料等形式,组织好环保知识进学校的宣讲活动;开展废品手工艺品制作课,在寓教于乐中传播“低碳生活”中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理念。

三、解决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抓好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农村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的机构、体制以及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关,因此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要从源头上阻断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上进行创新,淘汰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陈旧设备,使用低耗能、低污染的新型设备;加大对畜牧养殖企业的监管,要求其使用排污设施并且环保要求要达标。另一方面,对农村的工业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企业分散造成的耕地资源大量被占用、污染物覆盖面积广的问题;二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农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一方面,通过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由于自身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所带来的污染既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垃圾、污水处理机制,逐步实现垃圾集中处理,实现无害化和减量化。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改善村容村貌;三是要从源头上阻断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带来的转嫁型污染,就要严把“入口关”,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转向农村,推广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此外还要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加大对村庄内外、公路两旁、河道的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使村庄内外的环境有一个较大改观;同时抓好环卫一体化的长效管理。

(二)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业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模式,高投入、高消费及低产出、低质量和低效益的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好新农村生态文明的关键,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科技进步孕育着突破,当前,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现阶段,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稳定推进农业科技机制体制创新,完善农业产业技术体制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加快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目前急需的农机研发、制造,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实施保护性耕种,构建现代农机服务体系,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加快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强化农机服务机制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推广节水、节电、节能、节药等农业技术。继续扩大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抓好沼气体系建设,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推广节约型实用技术,实现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进度

一是制定城乡统一的企业准入制度。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障碍是污染问题,而污染的罪魁祸首则是一些环保标准不达标的工业企业。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当地政府为了获得高额的税收而在政府审核时干预性地放松了环评准入标准,加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较为丰富、工资报酬比較低。因此,要想真正将环保标不达标的企业驱离农村,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与城市同样严格的企业准入机制,二是积极建立农村的环卫标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要比农村的环境卫生治理效果好很多,原因就在于城市的环卫标准较高、环卫队伍和机制比较健全,而农村则缺乏必要的环卫标准,在环卫资金投入和队伍建设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甚至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就没有主动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既要从政府层面出发制定严格的农村环卫标准,并严格按照环卫标准的要求执行,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农民增强主动环保的意识;三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群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大的压力。要减缓城市不断扩张的速度,保护好耕地红线,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很大比例的城市人口是由农村人口转移过去的,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在推进城市文明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文明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大量的农田被荒废,城市企业排放的污水污染了农村的河流小溪,大量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的出现带来了较多的社会问题。因此,只有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生态学是一门集建筑与自然环保研究于一体的学科,并且在建筑设计领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生态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建立一个符合生态环保观念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当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恰当的设计与完善,进而形成一种良性的物质循环,这个过程就被称为生态建筑学。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在开展生态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生态原则,在利用生态建筑观设计生态建筑时,应当注意生态建筑与周边景观的和谐共生,并要合理规划建筑物的选址,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提高绿植的利用率,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浪费,提高建筑物的舒适性,在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生态意识

引言

生态建筑设计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生态建筑存在结构单一、设计片面性等问题,设计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生态建筑设计的效果,建筑设计师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品质至上原则和科学合理化原则,探索生态建筑设计的有效应用策略,提升生态建筑设计效果。

1.绿色生态理念概述

绿色生态理念是指在环境改造过程中需要契合自然发展规律,外来添加元素不能对已有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和破坏性,以稳定生态环境运行过程的安全性。将绿色生态理念延伸到建筑设计中,会将建筑与自然进行高度融合,而且设计内容对周围已有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会控制在自然可快速恢复或者无影响状态,同时,也会引进清洁能源进行循环使用,从而提升促进自然环境和建筑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2.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特性

对于建筑环境科学而言,生态建筑是环境建筑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当前情况下,每个架构都应该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定义计划,然后调整标准要求,最后进行设计计划。尽管上述步骤与绿色设计流程不兼容,仍然可以通过上述步骤实现绿色设计。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绿色建筑工作都是可持续的。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的环境设计可以确保该项目的良好发展。需要在设计过程的每个阶段完成预定义的符号。环境建筑可以限定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取信息的层次,即获取相关材料的过程;第二阶段是建设规划阶段,需要确定建筑设计的具体方向;最后一步是信息检索的层次。如果从空间的大小来研究建筑的生态结构,就证明它是中间的。作为绿色建筑设计最重要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建筑设计不仅具有传统建筑设计的特点,而且具有细节性和复杂性。此外,从技术角度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往往需要使用绿色或绿色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3.建筑学生态设计举措

3.1合理地进行生态建筑选址

在开展生态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全面贯彻生态建筑观。首先,设计师应当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将选址工作作为最关键的工作,在选址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建筑观念,尽可能将生态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次,在进行生态建筑物选址的过程中,生态建设领域的设计人员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实地考察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同时利用各种监测设备时刻观察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且尽可能推测变化趋势,然后依据已有的数据,制订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生态建筑施工方案,在提高生态建筑施工合理性的同时,选用节能材料,从而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最后,生态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应当将施工现场周边的自然景观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方案中。这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凸显生态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设观,从而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3.2尊重个性,因地制宜

人类生存是无法离开大自然的供给,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期间,需尊重自然。就我国目前发展来看,如果想要在一个很短的期限内达成绿色建筑目标很难实现,可是若能尊重个性,因地制宜就能很好地缓解这一状况。所谓的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托自然环境,在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因素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这样的设计方式能够减少环境的破坏,还能够让环境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也正因如此,建筑项目建设前,相关单位需熟知建设地和周遭自然环境,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基础上,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例如,旅游业周围的建筑既能够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还能够大大降低人们生活给景区带来的负面作用。此外,大功率使用能源功能性建筑设计也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把这类建筑的建设地选在资源储备量、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使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发挥了生态建筑的优势。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高污染化工类建筑需将建筑地选在离人群、水源、自然资源较远的区域,以降低污染给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且生产期间需做好排放物的处理工作,排放物经处理满足排放要求后才能排放。总体来说,项目施工期间需要考虑到项目特征和环境因素,遵循因地制宜这一原则,以实现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共赢,促使二者能够良性发展。

3.3应用绿色建材

基于绿色生态理念展开建筑设计时,也需要做好绿色建材的引用工作,减少建筑材料损耗,提高所选建材本身的节能性。目前,在建筑市场中,流通了许多的绿色建材,如PVC材料、复合型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等。这些材料相较于传统建材,其节能环保属性更强,能够营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绿色建材的选择中,一是要考虑性能合规性,如质量属性、安全性、耐久性等指标,基于已有的评价体系,对于这些材料的综合属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缩小筛选范围。二是要考虑经济性,在满足建筑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价比良好的绿色建材。需要注意的是,从材料采购,再到材料存储、安装等过程,都需要加强相应的监督工作,及时纠正存在的应用问题,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发挥绿色建材的应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应该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促进生态环境和建筑行业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建筑设计应该立足于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在朝向设计、遮阳设计、水循环设计、生态表皮设计、绿化设计和平面设计等方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严格执行設计方案,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岩.解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房地产世界,2021(13):49-51.

[2]沈劲宇.关于生态建筑设计及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J].中华建设,2019(11):128-129.

[3]叶文辉.解析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意识[J].城市建筑,2014(06):10+12.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绿色化发展是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思路,也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新诠释。为纪念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提出十周年,文章以“两座山”论断为指导,从生态公正和社会、文化建设的视角对绿色化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通过社会文化建设推动“两美”浙江建设进行初步探讨,进一步明确“两美”建设本质上是社会问题,文化建设是灵魂,既需要社会公平也需要生态公正,还需要树立生态文化价值理念,从而才能形成全面、公正和长效的机制。

关键词:“两座山”论断; “两美”建设;生态公正;社会文化效应

建设“两美”浙江,核心就是要在“两座山”科学论断指引下按照绿色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基于共同价值理念生态文化的发展,实现山、水、人、文和谐共荣和永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两美”建设的基本条件,文化是灵魂,而充分发挥公众的主体作用是力量源泉。把“两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之中是实现“两美”浙江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措施。

一、“两座山”科学论断的发展与“两美”浙江实践

(一)“两座山”科学论断的提出与发展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06年3月他又对“两座山”之间的关系及其认识过程、实践阶段作了精辟的论述:“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他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理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共振的过程。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他又对“两座山”作了更加经典的阐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从不同的角度系统地剖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机理,并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到生产力和财富源泉的范畴,这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史上还是第一次。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以“四个全面”为指导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求是》,2015年第16期。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座山”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美丽中国、美好生活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了绿色化发展的新篇章,已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新常态下推进绿色化发展的新要求。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以什么样的自然观生态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大的指导思想问题。绿色化发展是我们探寻新的发展路径、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念。绿色化发展作为生态规律、科学规律和社会规律相融合的文明形态,涉及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推动绿色化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进一步破解了可持续发展中人对物质利益的追逐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并明确了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的必要性。2015年3月,他在参加全国“两会”审议时又特别强调,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等四个文件,在抓住“关键环节”和“关键人”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向,确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作了具体要求。所有这些,都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提供了法治和制度保障。

(二)“两座山”科学论断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两座山”论断提出以来的十年间,在绿色浙江、生态省、生态浙江、美丽浙江的不同建设时期,浙江人民按照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始终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连续十多年实施了三轮“811”行动计划,在倾力服务大局中凝聚“绿色动力”,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同筑“金山银山”胡坚:《绿色青山怎样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对浙江十年探索与实践的样本分析》,《浙江日报》,2015年8月10日第14版。。特别是围绕“两美”浙江建设中的突出矛盾打出了“五水共治”、“两化融合”、“四换三名”、“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特色小镇”、“互联网+”和“绿色化发展”等组合拳,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倒逼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在绿色化发展中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傅企平:《“两山”路上的不懈追求》,《浙江日报》,2015年8月7日第14版。。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下旬到浙江调研时不仅予以充分肯定,而且希望浙江“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听取舟山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建设规划汇报时,他高兴地说:“这很好。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是要奔着这个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深入挖掘和创造性发挥浙江的发展优势和生态优势,深度演绎“两座山”论断指导下的浙江样本,不仅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作为,也是“两美”建设的新战略。

为使“两座山”理念深入人心并能够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中共浙江省委于2014年6月又作出了《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把“绿色浙江”、“生态浙江”提升到“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高度,强调美丽浙江是美丽中国、美好生活的有机部分,既体现为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也体现为百姓人文精神彰显、社会和谐稳定;明确既要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又要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还要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生活更加幸福之江平:《照着这条路走下去——写在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际》、《浙江日报》,2015年4月1日第1版。。从生态浙江到美丽浙江,再到中国梦,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本质、内涵,都是一脉相承的,承载着每个人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美好生活的梦想。由此可见,“两美”浙江是“两座山”论断的升华,集成了“绿色化”发展的理念,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体现了美丽中国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浙江不仅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战略部署与科学定位,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筹和从“两座山”到“两富”再到“两美”思想的指导,而且有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达省份的物质文化基础,还有“走在前列永无止境,干在实处要谋新篇”的责任担当,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两美”建设纳入决策与政策议程,为把浙江建设成全国绿色化发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两座山”科学论断的示范实践区既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也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两美”建设同时也是社会、文化建设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不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而且也对生态文明融入社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两美”建设形式上看代表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实质内容上则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与文化建设是“两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为其提供了动力与保障。

(一)“两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

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共通之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早在2004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时就强调,要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浙江,就要不断强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两美”建设不仅要求生态环境美,而且还要有民生安康、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社会和谐。一定意义上讲,“两美”建设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为核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二者的共通之处。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从敬畏到依赖再到征服的过程,相应地经历了原始、农业和工业三个文明阶段,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日趋频发的自然灾害,人类开始反思工业化的结果,重新认识和全面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包含着与这种形态相应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内涵,生态文明应当涵盖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克服有可能产生的资源浪费、污染排放等生态负效应,还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形成和维护一个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人类生存方式等方面成果的总和余谋昌:《繁荣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卷)》,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397-407页。。可见,社会建设与“两美”建设不仅紧紧相连,拥有共通之处,而且相互影响、互为条件。

其次,污染加剧、生态形势严峻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环境的公共性和资源的稀缺性,传统工业文明下逐利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从而破坏和污染了自然环境,当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超出自然和人类所能承载的范围时,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刘晓红、隗斌贤:《环境资源交易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浙江为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2-11页。。事实上,“两美”浙江也正是基于发展“瓶颈”和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对工业文明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而作出的自主合理选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具有强大的精神净化作用。“两美”建设,作为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它不仅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了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教训,而且着眼于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福利,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其基础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绿色化发展的可持续之路;其实质是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切实增强人民的生活幸福感、社会认同感和心灵归属感;其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美”浙江建设不仅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两大方面,而且需要通过后者促进前者,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它不仅包括物质的外在建设,而且更加注重内在的精神建设,不仅应重视文明对话,而且要推动与五大文明的互动。

此外,“两美”建设为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奠定了生态环境基础。古人曰:山可镇俗,水可涤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两美”建设的本质内涵,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缺乏一个稳定、健康、均衡的生态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危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缺乏可持续、良性互动的资源环境,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就会出现经济停滞、失业、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等社会问题。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还是人类享受幸福生活的前提。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以强凌弱的环境不公行为都会引发人们对政府的不满和社会的恐慌,从而激发矛盾与冲突潘家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再思考》,《人民日报》,2015年6月29日第22版。。实现生态公正并通过生态公正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我们只有从不同层面上去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改变支配这些行为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二)“两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指出:“从文化渊源来看,崇尚和谐,企盼稳定,追求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自然观闪烁着睿智的光辉,至今仍启迪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汲取传统生态智慧、吸收西方生态文化的合理成分、结合我国绿色化发展实践而构建的当代生态文化使绿色化发展与文化建设相融合,可以为“两美”建设夯实思想文化基础、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两美”建设是一种新的生态经济与生态政治文化。习近平同志早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文化,他在2005年8月提出“两座山”科学论断的同时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本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的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事实上,生态环境本身既是经济的生产力,也需要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多种自然因素,从而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规模及其系统的运行。文化赋予经济发展和生态治理更强的生产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的有机结合,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的能力就会成几何级数增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样具有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两美”建设也是一种新的生态政治文化理念,因为绿色化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而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把环境质量的改善作为重要方面,发展的目的是要更多地关注民主、造福人类,最终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把“两美”建设内容纳入党政考核、监督与责任追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和政绩观。

其次,“两美”建设需要生态文化的支撑。习近平同志在提出“两座山”论断时还强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两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内在关系。生态、自然与文化、文明是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范畴,前者为天然,后者乃人为。但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又是以生态系统文化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使二者处于朴素而密切的关系之中,并协调起来。人类文化已经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三个阶段,现在正向生态文化新阶段发展,并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生态文化就是生存于自然和生态中的文化,就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生态系统及其多重价值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规律,让自然价值充分实现以满足人类的多重需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隗斌贤:《要重视生态公平道德文化建设》,《浙江日报》,2010年5月24日第10版。。这种文化既不以人为中心,也不是以自然为中心,而是既遵循生态规律“客观尺度”又遵循人的需求的“主观尺度”并使二者和谐发展,可以说是克服生态危机的文化出路。“两美”建设不仅要求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更加需要理念的引领和制度的保证。

三、“两美”浙江社会文化建设的途径与对策

从“两座山”论断看“两美”建设,需要国家治理绿色化、生产与生活方式绿色化、技术创新绿色化和制度建设绿色化,推动绿色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互动。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两美”建设需要虚实结合、内外兼修,尤其要改变社会、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的局面,实现社会、文化建设与“两美”建设的统一与融合。

(一)重新审视和重建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努力实现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可见,美丽建设与美好生活的目标是一致的,与“两座山”论断的要求也是统一的。当前环境污染的持续趋势,首先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对进步与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导致人类社会面对着日益增高的全面风险。因此,通过社会建设推进“两美”建设的首要之意就是要进一步拷问进步和发展的真正内涵,切实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化发展新理念,更加重视家庭、社区、亲友、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互动以及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努力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而当今粗放式的发展与发展成果分配严重失衡并存已经扭曲了发展的目的,并且制造了进一步“发展”的强烈欲望和强大动力,特别是在越是占有发展成果者越是恃强凌弱以及社会成员难以共享发展成果的情况下,着眼于长期和整体利益的生态环境保护主张难以形成社会整体的共识,甚至可能沦为占有发展成果者限制他人发展的一种工具,由此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摩擦和冲突严耕等:《生态文明理论构建与文化资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115页。。因此从政府层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资源环境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规划、资源环境总量管理与全面节约、资源环境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环境治理体系与生态保护市场机制、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制度,以资源环境用途管制与生态红线管控、环境保护监察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与损害赔偿改革、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等重大举措为突破口,将“两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用严苛的法律、完备的制度来保障“绿色化”的推进隗斌贤:《节能减排促进机制研究—基于企业生态责任在和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红旗出版社2015年版,第227-231页。。要着力建立以政府财政支持和企业缴费为主的覆盖全体公民的基础社会福利制度,着力于满足公众生计、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构建有效的社会安全网,防止社会成员因为无力抗拒风险和环境影响带来的损害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和人力资本的提升。

(二)将文化、创新等人文元素融入“两美”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强调,文化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政治、社会力量之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事实上,文化、创新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要素,也是践行“两座山”论断的基本要求和“两美”建设的应有之义,不仅可以体现美丽、表达美丽,还可以推进美丽,起到“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的“灵魂过滤”功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人们超越实用的对天地宇宙的敬畏觉悟和精神信仰。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挖掘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和“浙江基因”,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创新生态文化形态,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开展绿色环保教育,着力养成生态自觉,建设引人入胜、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生态文化事业,切实优化“诗画江南”、“人文浙江”的优美环境,将美丽浙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人文因子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基于对天命和天道的体认与崇敬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精神塑造人、优秀作品鼓舞人,使“两美”浙江与绿色化发展观水乳交融地渗透到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媒体传播等各个领域,使人们能够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发挥“以文化人”的功能林红梅:《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

创新是时代的潮流,是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利器,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领域的技术创新是与生态系统结合的创新,致力于减少对环境影响或以更加高效和理性的方式使用资源。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方法,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推进相关业务部门数据共享,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的结构与方式。要开辟政务微博、手机报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发布信息,推进大气、土壤和水等环境信息的公开、排污单位的信息披露、环境执法信息的公开,增大信息透明度。需利用网络正义缔造生态信息文明,发挥网络媒体在“两美”建设中的正能量。

(三)协调“两美”建设之损益分配,从生命共同体的视野强化社会公平和生态公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就强调了生态环境是系统性的整体,是人类生命利益与非人类生命利益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对生命共同体既具有维护自身生态环境的义务又具有对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义务。从生态公正的角度来看生命共同体,我们还要明确整体的生态环境是差异的多样化的局部环境的有机统一。生态公正是指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时,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应该公正对待相互间的环境权利与生态责任,必须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发展程度的人群的特殊和多样性实践的需要佘正荣:《生命共同体:生态伦理学的基础范畴》,《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同群体的生存需求、环境意识的差别,为“两美”建设的实际成本在不同区域和人群之间转移提供了机会。如果缺乏完善的制度安排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弱势人群由于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弱势位置,拒绝环境污染、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较弱,容易成为牺牲品。为此要全方位的加强法治建设,将“稳评”嵌入政府决策过程,强化政府利益与风险平衡思维,有效协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推动应急管理、事后管控转向综合治理、风险预防。尤其重视对建设项目和环境政策的社会影响进行科学评估,确保相关项目和政策执行的公平性。所以,不仅要有社会公平,还要保证生态公正,并推动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洪大用:《关于中国环境问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第10期。。

事实上,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如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过于强调物质财富效用价值、市场规则过于泛滥、恃强凌弱现象客观存在等,一些人就会倾向于采取短期行为以获取生存、生活所必需,从而成为美丽建设的阻力。对此,我们要在强调环境保护重要性并积极推进“两美”建设的同时,对相关人群的行为予以深入的分析,提出稳健的有助于改善其生计的产业和制度安排,而不是简单地给其贴上破坏环境的标签,甚至采取过激手段禁止特定的生产生活行为。否则不仅不公平,而且往往失效,甚至引发冲突和对立,反而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上阻碍“两美”建设进程。我们还应当看到社会成员所负生态责任实际上是差别化的,在长期的生态环境问题积累过程中,有的集团从环境破坏中获益较多,有的人群则是受损较大,故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责任情况,本着谁破坏谁付费、谁受益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基本原则,促进“两美”建设之责任分担的公平性。同时,发达地区和利益集团也理应承担恢复生态环境与对欠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进行生态补偿的双重责任。还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赋权,切实防止“两美”建设的实际成本转移到社会弱势群体身上,使他们遭受社会与环境的双重不公正待遇钱巨炎:《做大两山护美浙江——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财税实践》,《浙江日报》,2015年8月21日第2版。。

(四)发挥社会组织在“两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重视公众和媒体的理性民主参与

在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之外,组织化的、理性的公众参与是推动“两美”建设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可以监督、督促政府和市场关注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帮助政府把绿色化发展落到实处,减少政府的监管成本。有效的沟通与参与还有利于增强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的容忍性、弥合公众与政府间的感知差异鲍健强、隗斌贤:《生态文明建设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2-144页。。专业领域可以论证PX是“低毒化合物”,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安排绝非天然居于主导地位,何况直接损害公众利益的严重污染和公共安全事件比比皆是,而法律既不健全也没有得到公正严格的执行,在项目立项、论证、环评、执法的全过程,民众参与严重不足,也缺乏真正独立的第三方评价与监督机制。围绕PX生活垃圾、危险化学品等“邻避”项目的社会心态已存在明显的“选择性相信”的机理,这恰恰反映出目前政府治理的严重缺失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这也表明,没有公众参与和经过民主协商形成共识的决策不仅不是好的决策,也是难以实施的决策。地方政府应该同公众真正成为“一家人”,在棘手项目的立项之初就同他们站在一起,不仅想他们之所想,而且有能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在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以民主协商、科学论证等为平台,通过诱导、合作等方式推动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合作并构建共识、形成全社会自觉的氛围王树文等:《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公众参与管理与政府管制互动模型构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4期。。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鉴于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作用发挥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以及公众和媒体参与的严重不足,我们应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社会组织在提升社会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参与生态环境公共政策、开展环境监督与维权、推动绿色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公众是“两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必须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我们要从切实维护公众利益、保障公民环境权利的角度出发,通过更加有效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进一步规范公民、法人、社会组织和政府的行为,并推动“两美”建设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优势互补、协同互动。同时要积极发挥大众传播媒体在“两美”建设中的舆论导向、监督和宣传教育、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责任编辑:石洪斌)

生态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为更好的发展新农村经济,助力湖区农民发家致富,桓台联社紧紧围绕马踏湖区资源优势做文章,在积极支持白莲藕种植、水鸭养殖等特色种养业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以湖区芦苇、蒲草为原料的手工艺术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带动了农民致富。截至目前,桓台联社已经发放助农贷款3亿元。

巩胜贤(化名)是起凤镇鱼四村村民,现年50岁的他承包着100亩湖区,养鱼,种藕,湖滨浅滩种植芦苇。红红火火的生态农业让他如今早已是村里的致富名人。儿女都在城里工作生活,有房有车,家里也盖起了二层小洋楼,虽然如今生活过的富裕有足,可又有几人还记得几年前的他还只是一个天天下地种田,为孩子学费发愁的普通农民呢?

2005年,巩胜贤的大儿子参加了高考,由于成绩一般,只能上一所三本学校,可是昂贵的学费却让他犯了愁。虽然四处奔波,求人借钱,好不容易凑够了孩子入学的钱。可是,家里却负债累累,而且考虑到孩子接下来上学的花费。老巩辗转反侧,常常彻夜难眠,头发都掉了一大把。最后,思虑再三,老巩决定要赌一把。

其实几年前他就看中了村西那片闲置的湖区,但是以前每次只要一想到开发湖区所需要的资金,老巩就只能无奈的叹气。可是,如今已是无路可退,老巩豁出去了。亲戚朋友那已经很难借到钱了,虽然早就知道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但在老巩的思想里总是不相信的,哪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怀着忐忑的心情,老巩走进了农村信用社的大门,找到了信贷工作人员,跟他们说明了情况后,信用社的工作人员立即跟他一起到现场考察了情况,并听取了老巩的开发计划,最后一致觉得非常可行。最终,两天后老巩从信用社拿到了他的第一笔启动资金5万元。拿到贷款证的那一刻,老巩泪盈满眶。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巩总是激动的说:“那不只是一本贷款证啊,那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我以后生活的希望啊。没有它,一想起来就感觉往后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了。真的谢谢信用社啊!没有他们哪有我的今天啊!”

去年6月份,看着自己的湖区在夏日里凉风习习,朵朵菡萏含苞待放,鱼儿欢快的畅游其间。老巩突发奇想,如此赏心悦目的画面何不让大家共同分享,建一个生态园,让大家一边吃饭喝茶一边欣赏美景,有兴致还可自己亲自钓鱼烹食。老巩很是为自己的想法得意自豪,可是,此时资金还未回笼。于是,老巩再次找到信用社的信贷员,自信满满的向其说明了想法。工作人员也很是看好他的想法。为他新增发放了十万元贷款。如今老巩的生态园每年光纯利润就30余万元,老巩总是开玩笑说做梦都能笑醒了。

通过桓台联社的贷款支持,如今全县各种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如雨后春笋般景象繁荣,同时,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致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健康“绿色”新血液。

上一篇:超市营销策略论文范文下一篇:旅游安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