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

2023-09-18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广西机械高级技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学校三四年前做过一次升级, 目前校园网骨干网采用三层结构, 所有的楼栋全部连接到位于中心机房的核心交换机, 采用1000M单模光纤上联。楼栋局域网方面均采用星形二级结构 (即接入层和楼栋汇聚层的扁平结构) , 百兆到桌面, 核心采用单核心设计, 接入交换机级联部署单链路上行。整个网络的出口部署在中心机房。

随着学校目前的高速发展, 未来各种业务系统也会越来越多 (如办公OA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 , 这些日常教学所需系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 网络基础架构要承担的数据交换的量也会越来越大, 这对校园网整体架构和网络设备的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稳固的硬件平台是整个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决定了学校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档次。

2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做法

学校是国家第二批“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根据“示范校”关于校园网的建设要求, 学校于2012年3月成立了“学校校园网建设小组”。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小组自成立开始, 对示范校数字化建设文件精神进行了学习和深入研讨, 广泛与国内、省内企业接触, 在国内范围内挑选了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公司进行了解, 力求客观, 全面地了解教育领域软硬件行业状况。调研其公司实力、产品性能、后续服务、实施案例、价格区间、试用评测等。经过近一年的深入调查和认真思考,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建设小组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硬件升级项目) 解决方案。校园网升级项目包括中心机房升级和无线网络建设两部分, 中心机房升级主要是增添高性能服务器、磁盘存储等设备, 采用虚拟化、私有云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 加速应用部署, 保证数据安全;无线网络建设将覆盖学校办公区域及部分重点实训教学区域, 同时对有线网络部分做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校园网将实现有线无线统一接入认证、灵活、安全管理。学校校园网升级后, 要能满足未来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要求, 具体应用包括统一数据库、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平台、OA办公、WEB服务等。

3 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硬件升级项目) 解决方案

3.1 现有校园网概况

校园网骨干网采用三层结构, 所有的楼栋全部连接到位于中心机房核心交换机, 采用1000M单模光纤上联。楼栋局域网方面均采用星形二级结构 (即接入层和楼栋汇聚层的扁平结构) , 百兆到桌面, 核心采用单核心设计, 接入交换机级联部署单链路上行。整个网络的出口部署在中心机房。

3.2 校园网升级建设要求

3.2.1 中心机房及有线网络升级部分

中心机房增加2台高性能服务器, 为学校“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供硬件支持, 将采用虚拟化软件技术, 提高应用兼容, 加速应用部署, 提高服务可用性, 提升资源利用率。购置数据中心存储设备, 统一学校基础数据, 提供大容量磁盘存储空间, 保证数据安全。配套增加UPS、机柜保证设备用电安全及安装部署。综合布线按照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进行, 验收按照《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标准进行。

3.2.2 无线网络建设部分

无线覆盖所有办公区域和部分实训教学区域, 无线覆盖设计将遵循按照信号范围最大化原则, 重点选择部分区域进行精确的覆盖。在覆盖区域内, 选择教学楼和办公楼为主, 其他区域为辅的覆盖方式, 实现全校办公区域整体无线覆盖。具体分为室内覆盖和室外覆盖两种方式, 室外覆盖采用Mesh方式。

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1997年《2.4GHz频段的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场强标准, 选配不同技术规格的全向天线、扇区天线, 既要考虑到每个信号输出点的电频强度, 又要顾及信号对人体可能存在的危害, 达到“绿色环保”的效果。网络改造升级后, 学校整体网络拓扑结构不宜超过3层。本次采购的无线AP、无线控制器、POE交换机必须为同一品牌, 以便统一管理。

3.3 新投入的设备产品

3.3.1 中心机房及有线网络升级部分

1) 数据中心服务器 (2台) ;2) 数据中心存储设备 (1台) ;3) 出口流控准出网关 (1台) ;4) 网络管理&接入认证软件 (1套) ;5) 核心交换机 (DCRS-6804) 业务板卡 (1块) ;6) 接入层交换机 (48口) (5台) ;7) 接入层交换机 (24口) (5台) ;8) UPS (1套) ;9) 数据中心机柜 (1个) ;10) 综合布线&安装调试 (1项) 。

3.3.2 无线网络部分

1) 无线控制器AC (1台) ;2) 无线智能AP (≥60个) ;3) POE供电交换机 (2台) ;4) POE供电模块 (若干) ;5) USB无线网卡 (50块) 。

新投入的设备要求兼容原有设备, 原则上需要对所安装设备进行单独综合布线, 布线标准采用超5类布线系统标准。综合布线不应毁损目前楼内装修, 要求美观得体,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做到不影响学校的正常办公、教学和科研。

3.4 实施与保障、培训与服务、工程验收

为保障数字化校园建设 (硬件升级项目) 的建设质量, 相应地, 建设小组对项目的实施与保障、培训与服务、工程验收等也提出了要求。如成立项目实施小组, 下设项目执行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项目的日常管理与资源调配, 推进项目的进行, 解决各种紧急事件;项目实施技术管理小组:组织系统施工协调会, 制定系统施工工程管理制度, 及时处理相关事务;项目实施技术施工小组:协调系统施工, 提交工程月、周报和工程进度报告, 审核施工队的施工进度, 按照规范的实施流程及技术实施项目, 平滑切割网络。

为了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 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各个产品均由一名或一名以上厂家高级认证的工程师到场安装实施, 确保产品的正确部署, 并发挥最强的设备性能和应用效果。

设备到货后认真验收完成后方可进行设备上架、自检测试以及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设备命名、标签定义遵循命名规则, 标签、标识采用易清洁的材质并保证其与被标识设备的持久、牢固的结合。统一使用黄底黑字的正品Brother覆膜标签色带。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 校园综合布线、机柜理线打标、核心网络、深信服上网行为管理设备、服务器vmware虚拟化、存储阵列设备全部安装到位。完成后, 分别进行了互联网出口测试:验证新架构的网络条件下各业务访问互联网正常;核心网关冗余测试:在新的网络架构能够实现核心网关冗余, 终端PC访问业务正常;服务器Vmware HA冗余测试:在Vmware HA高可用架构下, 服务器硬件冗余, 其中一台物理机宕机不影响业务访问, 虚拟机访问外网正常, 客户终端访问服务区域正常;无线网络测试:校园无线网络覆盖大部分办公区域, 终端PC访问互联网及内网正常等。最后进行总体综合验收。

4 实施效果及下一步做法

经过政府招标采购等一系列流程, 安装、调试后, 现已完成硬件的建设, 并于2013年12月通过了验收。效果满意, 达到预期目的。证明我们的硬件建设方案可行。

下一步, 建设小组将进行软件建设。我们将全力以赴, 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 以信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为核心, 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为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共享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 为我校的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作出贡献。

摘要:广西机械高级技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 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高, 网络基础架构要承担的数据交换的量也会越来越大, 这对校园网整体架构和网络设备的性能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成立了“学校校园网建设小组”, 提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硬件升级项目”解决方案。升级项目包括中心机房升级和无线网络建设两部分。经安装、调试后, 现已完成硬件的建设, 并于2013年12月通过了验收。效果满意, 达到预期目的, 证明硬件建设方案可行。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一)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财务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手工作业逐渐的朝向信息化、共享化方向, 整个过程也在逐渐地向动态方向发展, 更好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高校财务管理能够进一步加强动态管理控制, 提高财务信息整体的可靠性。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传递, 能够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高校内相关人员通过数据信息的查询, 包括学生学费查询以及教职工工资查询方面进行管理, 校外的税务机构以及财政机构等方面也能够实现财务监督控制, 防止因为信息失效的问题带来财务风险。

(二) 财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其主要是体现在以下方面:一通过高校财务信息建设, 能够进一步进行资金收支活动的完善, 提高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 确保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二在目前财务管理的过程中, 财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核算绩效、报表输入等方面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方面还很多不足, 而使用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降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提高整体的财务工作效果, 确保整体的财务核算质量。三财务管理信息化能够更好地确保整体的财务监督职能。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 提高整体的透明度, 方便进行管理决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内部控制效果, 对于高校财务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途径

(一) 提高财务信息化认识程度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很多的高校财务信息化认知方面不足, 认为财务管理体系已经符合高校业务工作的需求, 不再需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从认知方面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完善, 使得整体的工作很难开展, 影响到工作效率。同时很多高校对于财务信息管理建设方面没有充分地进行全面考虑, 只是认为建设好网站以及优化配备财务管理系统, 不断加强流程管理, 就能够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但是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高校需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合理地进行信息化分析, 并不断加强研究控制, 从而才能更好地, 确保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 更好地发挥其信息化管理优势, 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发展。

(二) 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如今, 高校财务人才方面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很多部门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没有有效地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如今, 高校财务人员在学历、专业能力及经验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从而对于财务部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增加的难度。高校需要不断地加强人才培养, 重点加强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 同时还需要重点加强职业道德, 以及专业技能等我各方面的素质培养, 从而才能够提高他们的整体培养意识, 提高整体的素质, 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同时, 还需要重点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 不断地吸引优秀人才, 从能够更好地加快高校财务管理建设。

(三) 建立并完善财务信息化制度体系

财务信息系统在应用后, 对于原来的工作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同时需要不断地加强工作流程和内部制度控制的完善优化。通过加强财务工作, 业务流程和内控管理, 更好地执行相关安全措施, 包括对岗位的分工、人员的权限以及计算机管理等方面, 需要制定相应完善的制度, 合理地进行责任分配, 如果出现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控制。另外在制定相应的制度后, 需要有效地进行贯彻和落实, 从而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财务信息化管理风险。

(四) 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在高校资金使用过程中预算管理是主要的部分, 其也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参考依据, 数字校园的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 重点加强全面预算以及预算控制, 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 从能够更好地确保整体的决算工作质量。另外, 高校在建设财务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时候需要健全相关体系, 明确相关责任, 并不断加强奖惩, 优化控制, 从而能够更好地确保高校资金的运转。

(五) 加强财务信息化环境下的风险管理

在高校中加强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进步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也增加了一系列的风险。高校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时候, 需要不断地加强财务管理系统的监控, 严格地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数据处理, 监督和检测相关信息系统软件硬件, 不断地加强风险控制优化, 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整体数据的安全性。

(六) 做好财务信息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财务部门需要安排相应的人员进行财务信息平台管理和维护, 定期地进行相关病毒查杀, 确保备份数据的准确, 防止数据丢失, 整个过程及时进行财务信息更新, 能够更好地确保整体的财务数据, 保障整体信息工作的开展。

总之, 如今学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数字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非常重要, 并且坚持技术管理方式的应用, 从而能够确保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 防止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 更好地促进高校建设发展。

摘要:数字校园背景下, 财务信息化是高校管理信息化中的重要环节, 其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效管理水平, 因此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财务信息系统构建能够更好地创新财务方式, 更好的规划财务管理工作, 提高整体的资源共享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转换管理理念, 并制定相应的制度, 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重点加强预算管理, 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整体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环境,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许佳, 隋春侠.浅谈数字化校园下的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J].中国外资, 2011 (18) .

[2] 李玉倩.数字校园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财会通讯, 2015 (1) .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摘要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远工程的实施从各方面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向前发展。但冷静地观察与思考,不难发现那些难如人意的“点”与“面”,对此,人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针对浓云工程实施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必额实事求是,从宏观规划、基础务实、环境再造、教学应用、务实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持续推进,全面促进农村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

关键词 农远工程;农村;教育信息化;策略

前言

廊坊于2005年在全市1275所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了远程教育工程。其中“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学校442所;“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学校681所;“模式三”(网络计算机教室)学校152所。2007年,又投入近千万元资金,着手对“模式二”项目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在原农远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增加简易多媒体设备1214套,建设多媒体教室72个、电子备课室17个,使97.1%的“模式二”项目学校能够将卫星接收的优质资源通过多媒体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期间,廊坊市始终抓住农远工程教学应用环节不放松。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全市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得以迅速提升。

2003年9月,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计划从2003年到2007年,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到2007年底,中央和地方一共投入了111个亿,中央投了50个亿,地方投了61亿,全面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工程覆盖全国农村中小学36万所,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从此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全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廊坊市2005年的农远工程建设以及日后升级改造工作是当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看作是全国农远工程实施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的一个缩影。

毋庸置疑,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农村基础教育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优化农村教育教学环境,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农远工程完工后,农村学校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是正确认识农远工程本身及其由此带来的农村教育教学面貌的变化,科学理解农远工程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深入探索如何在农远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策略,切实落实以农远工程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弄清农远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以利于从客观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应今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农远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1.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基础硬件建设显著升级

2000年,教育部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校校通”工程,之后,河北省做出了相应安排。廊坊市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实施了“校校通”工程。到2002年底,全市1300多所中小学校共有多媒体教室394个,计算机教室836个,267所学校拥有了校园网,计算机总数达到了23345台。到2004年上半年,计算机总数达到33000多台。2005年,农远工程实施后,全市有1275所农村中小学步入教育信息化行列。由此可见。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进一步得到强化。

(2)教育资源建设逐步加强

廊坊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织订购省教育厅审定推荐的电教教材;另一方面从本地教育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一线教师自主研发教学软件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包括上网下载免费资源)的方式,不断提高研发教育资源的质量,使全市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此过程中,仅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各项目学校就精心选择了价值800元的光盘教学资源和2580元的音像、网络等其他教学资源。全市用于教学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总计达200多万元。目前,全市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按《河北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配备标准(试行)》(冀电教[2005]5号)一类标准配备的学校达80.1%。建有校本特色教学资源库达1325所。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全市中小学的多媒体素材库、题库、学科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库等仍在向着更高标准不断丰富、完善之中。

(3)教育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农远工程实施后的三年时间里,廊坊市持续加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力度,试图通过多种培训形式大面积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利用工程建设开展培训。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中。市、县两级开展专项培训工作,市级培训共分8期进行,对各县项目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对县级培训的指导、监督工作,累计培训约6000人次。县级培训负责对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和监督校本研训。通过强化市、县两级培训,强化校本研训,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开展培训。2007年,廊坊市召开中央电教馆国家级“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研究》开题培训会。中央电教馆副馆长王珠珠、研究部主任陈庆贵等领导、专家对全市中小学教师代表120余人进行培训。利用培训班开展培训。市、县(市、区)两级电教、师教、教研等部门共举办各种类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400多期,使全市中小学教师受到了3到4轮培训。2005年1月,廊坊市教育局在辖区三河市召开了全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场会,聘名师作课、专家讲学,使全市参训教师代表400多人耳目一新。依托培训基地开展培训。2007年,配合上级培训工作部署,与市第七中学共建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基地,利用基地大力开展未来教育基础课程培训工作,提升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思辨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当年就培养教师3300人,学生13120人。“送训下乡”搞培训。廊坊市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评比、农远资源应用等专题活动的开展,从2005年至今,培训教师8000多人次。部门协调联动开展培训。几年来,市教育局电教馆、教研室、师教科、人事科等部门协调联动,对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培训,共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

通过创新培训形式,加大工作力度,使全市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大幅度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普遍提高,100%的教师能够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使用光盘、音像、网络等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在全市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评奖活动中,参评教师获奖率高达95%以上。

(4)信息化环境进一步改善

农远工程基础建设使农村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加强,使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源软件环境得到有力加强,更为重要的是农村学校校长、主任及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举一个例子说,过去搞公开课或者其他教学比武活动,教师醉心于教具制作、教学环节设计等等,很少聚焦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使用,而现在教师做课首先想到的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现代教学媒体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运用,想到的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想到的是新课程的实施和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实事求是地讲,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2.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尽管农远工程建设使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具体地从某些“点”着眼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从人均比来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仍嫌不足,目前的硬件建设水平距离高标准教育信息化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再有,个别学校因为生源发生改变,学校面临合班并校的布局调整问题,由此造成硬件设备闲置;有的学校农远设备与原有设备无法配套;有的学校设备虽完好无损,但明显看出使用率较低等等。还有,调研中发现农远工程建设按技术支持模式建设的设备成龙配套,但从各地实际应用情况来看,有的技术支持模式未必适应当地学校教学使用。如一线师生反映,“模式一”只适合于教师培训、学生礼仪礼貌、法制宣传等集体专题教育活动,至于课堂常规教学应用则不大适宜。最后,从农村学校信息化专用教室的安全防护设施、设施设备用电安全等方面来看,需要经常检查、维护与更新。

(2)软件资源建设有待继续完善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资源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突出表现是资源的实用性。调研中发现,信息化教育资源必须符合区域特点、学科特色和教师特长,这样的资源对于课堂教学来讲才是最实用、最有效、最科学的。然而,多数学校缺乏这样的教育资源,关键原因不是农远工程推送的资源不足,而是学校没能整合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资源,学科教师没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符合学科与个人教学需求的教学资源。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外来资源不能打上自己的烙印,从而影响教育资源有效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

(3)教育技术水平尚需大幅提高

近年来,随着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得到了迅速提升,但是,从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看,教师所掌握的技术大多是普适性技术,如一般课件制作、上网查询信息等,从某一位老师所教某一门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着眼,自己所教学科所需的教育技术掌握的情况怎样、熟练的程度如何、能否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举一个例子,作者曾经参加一次教师培训,受训教师接近400人,其中不少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当问道哪位老师知道Word的工具中有“修订”工具,将其应用于作文教学可以进行作文指导、批改和讲评,有哪位语文老师知道并使用过这一工具?结果无人回答。由此判断,学科教师对于熟练应用适合所教学科和自己教学特点的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应当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4)管理应用需要不断加大力度

2008年底,廊坊市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农远工程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大联查活动。对全市11个县(市、区)的300多所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从硬、软件建设到教学应用进行了全面检查指导,总的印象是建设、应用效果令人满意。另外一个突出印象是凡是管理和应用到位的学校,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有不少亮点,而那些管理和应用较差的学校,各方面的情况都存在着一定问题,这说明需要全方位不留死点和死面地加强管理和应用,需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管理和应用工作的力度。

总之,由于农远工程的实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软件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持续得了到改善,人们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也相应地得到加深,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然而,我们在感受农远工程所带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一派喜人景象的同时,必须善于透过现象看穿本质,冷静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诸如教育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持续推进的问题,人们对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仍然认识不足的问题,教育教学管理应用需要进一步到位的问题等等,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农远工程实施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走势,研究怎样进一步优化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环境,研究如何在推进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深化农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1.制定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规划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必须把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作为一项宏伟的事业纳入到整个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体系中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站在全局高度,突出重点,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规划应当注意点面结合,并且体现出短、中、长期的时间限度。同时,还应当注意上下一致,从国家到省、市、县、乡(镇),一直到学校,都应当有既同上级保持一致又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通过层层规划,从中保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与科学性。

2.依托农远工程着力优化教育信息化大环境

这里的大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用于学习的硬件环境,即用于教育信息存贮、处理和传递的信息化环境。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用于远程教育的信息网络系统,学校的校园网、电教室、电子备课室,用

于教和学的各种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各种教育设施间应具备一定的通信功能。利用这种通信功能,各教学设施间的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实现学习资源共享。软环境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舆论氛围等。随着农远工程整体设施建设的结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应及时调整工作重心,以面向学生推进教学应用为核心,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实现从以重视硬件设备建设为主转变到重视管理和应用为主;从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主转变到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从教师运用传统教育方法教学转变到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为主,不断提高农远工程的应用层次及信息化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硬软环境一起抓,形成利于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

3.努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

“教改的问题是教员的问题。”由传统教育技术整合到现代教育技术,由传统教学转变到现代教学,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能力的提高,而且,首先应当是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深刻理解和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正确认识,并以此来支撑他们消除职业倦怠,克服学习困难,增强他们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使命感和自信心,形成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内驱力。在技术层面,应当整合培训力量,人事管理、师范教育、基础教育、电化教育等部门应当整合培训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金、教材等等,在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上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培训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就某一学科教学的专门教育技术的培养与提高。

4.着力探索教育资源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远工程项目学校教师。要学会从卫星接收和从互联网搜集的资源以及教学素材库中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造,建立符合自己承担学科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将整合后的资源有机融合到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在整合的实效性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实现学生、教师、教材、信息技术四要素的合理建构及有效互动。通过开展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学生引入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轨道。这既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又是应用教育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

5.有效开展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有许许多多难题需要破解,有许许多多问题需要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教育资源管理的问题、信息化教学实践的问题、师资水平有效提高的问题,凡此种种,都需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认真研究解决,否则。轻者影响当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重者迟滞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因此,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教师,应当努力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教育研究机构和部门也应当拿出足够的力量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研究中去,与农村教育战线的同志一道,共同开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广阔道路。

结束语

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远工程的实施无疑从各方面改善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环境,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加速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前进的步伐。然而,冷静地看待农远工程实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客观地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仍然会发现不少难如人意的“点”与“面”,对此,人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应当从现实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利用有利因素,转化不利因素,从宏观规划、基础夯实、环境再造、教学应用、务实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确保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得到持续推进,加快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现代化。全面促进农村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真正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2.0;智慧校园;智能化校园

一、引言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1];201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同时,全国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文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5G时代的到来,很多新技术将深入到教育领域中来。2019年6月,江苏省发布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这意味着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正在从智慧互联的“智慧校园”向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校园”校园转变。

二、教育信息化2.0解读

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在《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一文中阐述了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目的,希望通过这项计划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三全”是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是指着力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一大”是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由此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进而形成三个新模式,即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4] 。那么,现有的智慧校园建设与运作模式能否适应教育信息化2.0的宏伟目标呢?

三、什么是智慧校园

2018年发布的《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讨论稿)中定义了智慧校园的标准: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在教育科学、学习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感知校园物理环境,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将学校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有机衔接起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改变师生与学校资源、环境的交互方式,开展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创新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和重构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5]。

从定义来看,智慧校园通过信息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形成了新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教师与学校之间以数据为纽带的交互环境。其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当今学校中面临的各种教育难题。同样,智慧校园还是国家系统性思维、全局性思维在校园的体现,也是教育行为和过程数字化、智慧化的载体。智慧校园具有可扩展性、便捷性、智慧性,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整个教学学习过程。这样的智慧化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2015—2019年,滨海县组织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笔者之前也参与了市级智慧校园的验收和省级智慧校园标准的制订,学习借鉴了一些县、市的经验和做法,对于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实际建设与应用情况有了初步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种种不足之处。要想在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就必须了解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困境

智慧校园建设的初衷是给师生提供智慧化、可持续发展、可服务和可管理的教育、教学、学习平台,最终达到广大师生知识和品德等多方面的共同提高与发展。现阶段的智慧校园是建立在原有数字校园的基础之上,而后衍生出的具有数据化、智能化特点的校园环境,是现代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体,也是一段时间内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的相继发布,2019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3]。除此之外,安徽省、广东省、福建省、重庆市纷纷出台省级“智慧校园”方案,宁波、阜阳、南京、盐城、南昌、西安、广州、深圳、青岛也出台了市级“智慧校园”创建方案。笔者对收集到的15份“智慧校园”方案进行了初步研读后发现,各地区智慧校园的整体创建思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内容模块上也差不多,在具体实施和应用上也存在诸多弊端。

盐城市2016年开始“市级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同时,盐城市把创建“省级智慧校园”的纳入“十三五”规划中,成立了智慧校园建设专项小组,对智慧校园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进行了规划和设计[7],同时还建成盐城教育云平台,以配合“智慧校园”的创建。目前,濱海县已有40多所学校建设了“市级智慧校园”,两所学校建设了“省级智慧校园”。在本区的智慧校园创建以及后期具体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前大部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包括已经通过“市级智慧校园”创建评定的学校,其与真正的智慧校园还存在很大距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现行的智慧校园方案与“教育信息化2.0”和将来的“智能化校园”在理念上还有很大距离,与一线师生理想中的“智慧校园”也有很大距离。

现阶段,中小学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层面以及后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中小学地域的“散”导致智慧校园模式无法做到覆盖全体学校

以滨海县为例,滨海县是一个具有百万人口的大县,现有小学54所、农村教学点18所、初级中学23所、高级中学4所、九年一贯实验制学校2所、中职一所,散布在整个县域中。学校所在地区的差异导致投入的天壤之别。以2018年市级“智慧校园”创建为例,县城重点学校投入数百万进行了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建设“创客教室”,创建“VR体验室”,有自己的网络平台、网络空间,有自己的机器人实验室等。而在农村教学点只有 “宽带+路由器+电脑”模式而已。要将村小建设为智慧校园的可能性为零。原因为:一是没有经费支持;二是没有必要将智慧校园建设在随时会关闭的教学点。笔者发现,其他县域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为了解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乡村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紧缺,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发展,国家制定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可现行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进一步割裂了城乡教育,形成“马太效应”,城市中的学校越来越好,农村办学点则越来越差,这和国家的办学政策相违背。

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为了让学生“停课不停学”,涌现出大量的 “网络教育”“空中课堂”“云课堂”。这些课堂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空中课堂”实践教学中:受技术限制,导致交互性很差;受地域限制,一些学段的名师都是“地方名师”,其在知识面和语言表达上和“名师”有差距;受条件限制,一些技能型、体验性的课程无法进行传授;受经济利益因素影响,很多名师都是应差式传授,没有体系,没有思路,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这些没有交互、没有体验、应付任务形式的、没有灵魂的“空中课堂”并不能真正弥合城乡学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2.中小学多方位人才的“缺失”导致教学应用难以覆盖全体教师

学校领导信息素养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建设动力不足。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智慧校园建设投入过大、收效不明显,还不如多做题、多考试、多练习,考试分数才是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些领导已经脱离了教育的“初心”,他们没有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以及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到全局性、基础性的地位。一些领导对智慧校园建设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缺乏远见,认为建设智慧校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分数。还有部分领导缺乏智慧校园建设的个性化思路,具体应用也缺乏相应的主见,在参观一些智慧校园先进校后,全盘照搬,经过一次验收以后,很多实验室、功能室都尘封起来。一些领导缺乏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全局思维,在推广应用方面都是为了应用而应用,无系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

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实际应用引领不够。滨海县中小学一共有83所,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286人,除去一所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人员16人,每个学校3人左右。在这个数据中,有180人在县城的8所学校工作。也就是说,农村中小学只有1~2人从事信息技术工作。同时,每个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每周大约有10~20堂相关课程,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学校的网络维护、计算机维修、课时统计、课程PPT的制作、各种系统的维护与输入……如此繁重的劳动,没有成熟的绩效体系,还要因为所教学科非主科,导致评职称困难。这使智慧校园应用的“实际领导者”疲于应付,无法发挥智慧校园实际工作的引领者作用。

中小学网络安全人员的“缺失”导致智慧校园运行环境存在安全因素。以滨海县通过“省级智慧校园”建设的学校来说,学校有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还有日志系统、负载均衡、入侵检测、容灾备份、虚拟化软件、智慧校园平台等软硬件平台及设施。一名普通高校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是难以用好这些软硬件的。笔者认为,目前滨海县的在职教师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胜任此项工作。投入巨资建设的智慧校园系统以及日常办公网络系统存在大量漏洞,是非常可怕的。

3.中小学实际应用“混乱”与“无序”导致学习应用难以覆盖全体适龄学生

学生各种应用“混乱”。2020年初,笔者对滨海县中小学APP进行了备案管理,发现学校APP使用十分混乱。市里、县里、学校、班级教师分别推荐安装一个APP,导致家长手机里安装了多个应用。疫情期间,学校又推荐了各种直播工具,不同学科教师由于不同原因而使用不同应用。笔者见到一个家长的朋友圈,一共是十二个应用,不得不为儿子建立一个专用的文件夹,用来存放各种应用。疫情期间,中小学生每天大约有4~6个小时进行网络上课。最后家长不得不重新购买平板,最后平板脱销,便用备用手机给孩子上课使用。各种没有经过教育部门认证的APP极大地搅乱了教学的系统性,同时还存在着学生信息泄露、家长信息资产丢失的风险。名目繁多的APP中却找不出一个能够覆盖学生全部学习活动的应用,值得相关工作者深思。

教师各种应用“无序”。在2016—2019年的“市级智慧校园”验收期间,为了迎合验收,在每一个项目寻找一个对应的网站或者APP。验收时,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建立专门的收藏夹,里面有10多个网站,分别针对智慧校园验收的条目,边上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对应的用户名和密码,里面的内容杂乱无章,更新时间跳跃性很大,很多内容没有审核。这样的应用除了能够获得一块“市级智慧校园”铜牌之外,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没有什么价值。不仅“市级智慧校园”验收这一块有应用,再看中小学的扶贫、教育督导、中小学资助、教育装备、家校共育、心理健康等等都有各种应用。疫情期间,教师网络教研、中小学网课、教师直播等各种应用数量很多。据笔者统计,滨海县中小学的教师直播應用有9款,后期中学开设新课,教师有不得不学习各种剪辑、录播软件,这使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验收,奔波于各种无序的应用。这些应用只是暂时需要,没有发现能够给学生带来提高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应用。笔者一直从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近三年除了在表演性的学科比赛、优质课比赛中能够看见这种教学方式的身影,实际教学中使用的寥寥无几。

4.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边缘化”导致“两个提高”缺乏可行的操作方案

“两个提高”是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家都知道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对于师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可是在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一直是副科,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师都是业余的,连中学信息技术的“最高”等级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江苏),内容和方式都是连续10多年没有改变,很难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在提高能力最为重要的方式“培训”方面,出现的现象是“专业的没机会培训,参加培训却接收不到专业内容”。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专业性的培训,领导会以各种借口推脱——因为不重要,能够参加培训主干课程的教师都听不懂。这样导致主干课程教师在进行涉及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或是主观臆测。多学科教师的融合教学才是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笔者有时也会在“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汇报课”上见到行云流水般的信息化能力展示。而那只是一种“熟能生巧”的展示,并不是真实课堂的样子,这时的信息技术能力只是一种“炫技”,而不是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现有的“智慧校园”环境没能为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5.中小学智慧校园方案的“杂乱”导致无法建成统一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主体是学校,验收对象也是学校,进行实际应用的也是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装备和电教)只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常规的认识与建设过程的逻辑。学校领导的思维局限性导致“智慧校园”建设的狭隘性。学校层面没有能力做到整个教育体系“智慧校园”建设的统一性,也没有技术力量做到整个“智慧校园”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更谈不上考虑到整个“智慧校园”向“智能化校园”的可扩展性。

一些中小学由于智慧校园建设方案的“杂乱”,导致后期实际使用率偏低。现在的智慧校园建设验收模式是“任务下达→出去考察→全面照搬(资料)建设方案→公开招标→建设完成→通过验收→逐步荒废”。中标公司提供多种“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都能够满足领导的建设要求,这样就形成了一校一套的“智慧校园”方案。各个方案之间还不互通,在教师、学生发生流通的时候要重头再来,实际使用时会感觉太繁琐了。所以,通过“市级智慧校园”“省级智慧校园”验收的学校忙于接待各级各类领导的参观,会疏忽智慧校园的实际应用。在初期调研统计中,将智慧校园相关系统实际用于教学的教师占32.8%,用于日常办公的有11.7%,远低于利用QQ和微信办公的95.6%。“不好用、没法用”是一线教师对“智慧校园”的深刻体会。

五、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智能化校园

回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40年,现行的各种教育信息化模式都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作为中小学校一线使用者,却没有发言权。正是一线使用者的缺失导致了现阶段的“智慧校园”“三通两平台”等信息化举措曲高和寡。那么,一线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环境呢?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笔者总结出师生理想的智能化校园模型。

1.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完美的基础网络

完美的网络要稳定,疫情期间的直播课程常常出现掉帧、断线、音画不同步等情况,这与网络服务应用有关,同样也与基础网络不稳定有关。

完美的网络要全覆盖。笔者在近几年的“智慧校园”评估验收工作中发现,经济条件优越的学校已经实现有线网络“班班通”、无线网络全覆盖,可是乡镇学校只有有线网络,农村办学点只有宽带,条件稍好一些的学校也只是无线覆盖教学区,离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还有距离。

完美的网络网速要快。同樣以滨海地区为例,2019年教育城域网改造后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带宽达到500M、完全中学和县城学校带宽达到了1000M、农村办学带宽点是50M,网速在江苏省县域中小学来说处于中游水平,在全国来说则处于中上游水平。从长远发展来看,如果全体师生的行为都转数字化,带宽还需要极大提高。

2.智能化校园需要一个“一劳永逸”的大平台

大平台有且只有一个入口。在笔者做的一项网络调查中发现,中小学师生常用的教育类网站有六个,常用的教育教学类APP也是六个。每个应用都有相同的注册程序,一些常用的基础信息需要多次录入,费时又费力。教师的流动又会导致用户名和密码丢失。这些APP的使用常常还会受到行政影响,如一届领导一个应用、一段时间一个应用,一线教师常常在不同应用之间来回切换。

大平台需要“简单化”的安全。2019年国庆期间,大量学校的网站纷纷关闭。不是学校不再需要网站,而是学校没有专业人员和先进的软硬件来应对各种网络安全问题。“大平台”商业化将这些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交给专业人士去维护,只有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才能保障平台的安全。

大平台要具有可扩展性。平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建好的,也不是建设好后一成不变的。在建设初期规划时,就要充分调研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考虑到后期的硬件与软件扩展,千万不能一年一变、三年全变。这个平台可包容现有以及将来出现的各种教育类软件和硬件,类似于Windows操作系统,底层系统只是一个平台,各种信息共享的应用才是“灵魂”。

大平台要做到真正的全覆盖。未来的智能化校园一定要对师生各类应用做到全覆盖。举个例子,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太多,导致职称评定结果没有说服力,智能化校园可以记录教师在班级辛苦讲授、在办公室辛勤批改,在走廊上与学生谈心,甚至可以记录教师工作的所有,最终形成“数字化影像”。这些“数字化影像”可以用于优质课评比以及优秀工作者的产生,还可用于“四有好教师”评定。这样的职称评定结果就不会有人质疑。再举个学生的例子,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一直不温不火,原因是很多高中生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过程中人为干预太多,存在“霍桑效应”和“晕轮效应”,导致信度和效度都存在着一些争议。如前阶段的机器人大赛、现阶段的创客大赛以及高水平运动员不再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由于各种利益充斥其中,使学生能力并不如展现的那样完美。如果这些活动背后能够有智能化校园支撑,真实记录学生的一切活动轨迹,就没人会质参与活动学生的真实能力。再如体育锻炼、课间活动、综合实践、社会办学、城乡差异、大班额、高考改革、教育评价、教师惩戒权、中小学师生减负等等诸多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校园的全覆盖来解决。

大平台可以减少实际教学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还可以解决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当前,中小学教师有很多重复性劳动。如笔者熟悉的一位高一语文教师,在疫情期间,她一周要录2节课(其中包括备课、制作课件、修改、教研员修改、录课、剪辑、审核、再修改、再录课、再剪辑),每天要在网上批改130多份作业,一周要批改130多份作文,要进行周练出题、周练批改,要统计人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给班主任。这位教师每天只睡5个小时,平时上班期间也是如此。如果智能化校园可以将教师相关应用中低效的、重复的、机械的,如试卷生成、作业批改、作文批改,以及繁琐的数据统计都交给人工智能去做,教师就会轻松一些。同样,专业技术特点强的工作,如一些危险的实验、一些自然世界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一些存在大脑中的假设和推理等也可以让人工智能去解决。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模式以及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上,这才是教师真正的工作内容。

3.智能化校园的应用需要人性化

2018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8]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这是我国教育的初心,也是教育信息化推进的目的。

首先,智能化校园的所有设计和应用都要人性化。教师是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教师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教师动手能力强,有的教师理论功底深厚。如果智能化校园应用的每个操作都有一套对应的流程,都需要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才能使用,那么这个应用就很难普及。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信息化应用只有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是人性化的设计。

其次,智能化校园的设计要与教师的真实需求相关。通过前期调研笔者发现,教师使用最多是与教育教学、自身利益相关的应用。在进行智能化校园相关系统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比如一位教师身兼多门学科的教学,那么在资源推送、学科建设、教学日记、教学评价等等方面,要考虑到他的实际需要。教师是一种职业,相关应用必须考虑到教师的职业发展、职称评定、工资金额、绩效考评、评优评先、提干等真实需求。要让“真干事”“干实事”的教师有“真实惠”。

还要铭记智能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智能化校园中,教师、学生在真实世界的生活轨迹都被数据化,这些数据最终形成了 “数字化影像”。而这些影像的最终作用是培养人,而不是“算命”。同时千万不要陷入“唯技术论”的怪圈中,技术只是优化教育,无法替代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交流。

最后,智能化校园需要首席信息官。首席信息官不仅可以提升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地位,还能引领全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首席信息官要懂技術,要参与学校核心管理层的决策,要有能力决定学校的信息战略,保证信息战略与学校战略相配合,并对学校信息化做出长远规划和实施。首席信息官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协调、领导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教育大国要变成教育强国,需要更多优秀首席信息官的出现。

六、结束语

智慧校园是对原有数字校园的提升和超越,也是未来“智能化校园”建设的起点。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到来之际,智能化校园的真正实施将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冲击,它将为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提供真正公平的、个性化的、可包容的环境,它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和教师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审美能力的提升,它将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初心。

参考文献:

[1]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 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3]苏教信[2019]1号.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通知[Z].

[4]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5]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EB/OL]:http://www.gyedu.net/news/zcfg/2017-03-1/13951.html.

[6]教技[2016]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Z].

[7]盐政办发[2016]76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盐城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

[8]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03/content_ 5229429.html.

(编辑:王晓明)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1 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

1.1 信息系统漏洞威胁

信息系统的漏洞威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操作系统本身的漏洞。操作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存在很多缺陷漏洞, 木马、病毒通过这些缺陷漏洞感染系统。比如装有微软操作系统的计算机, D L L劫持木马 (Trojan.Win32.Generic.123A306D) 就是利用微软的KB2269637漏洞, 该病毒通过伪造USP10.dll文件, 利用动态库加载顺序进行劫持。当用户不慎中毒之后, 会在用户计算机中开启后门, 添加管理员账户和指定端口从而方便黑客进行远程控制, 并从黑客服务器下载大量病毒, 盗取某网络游戏的账号密码信息, 并从黑客服务器源源不断下载病毒, 很难彻底清除。

另一方面, 信息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漏洞, 这将降低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病毒、木马等通过信息系统的漏洞进行感染, 破坏信息系统。

1.2 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的种类很多, 有的对系统数据进行攻击, 有的对信息系统攻击, 有的对操作系统进行攻击。对信息系统和操作系统进行攻击可能导致系统运行效率降低, 甚至导致信息系统或操作系统崩溃, 造成服务中断。对数据的攻击则会破坏系统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导致数据的泄漏, 造成不良影响。

1.3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用户带来的无穷无尽的烦恼。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病毒会对信息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 其危害有:直接破坏信息系统;占用系统存储空间;占用操作系统资源, 影响系统运行效率等。

1.4 用户使用不当

由于操作系统和信息系统都存在缺陷,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用户的层次不同,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误操作;由于用户的安全意识不一致, 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不规范操作。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可能会导致系统安全性能的下降, 甚至导致系统异常、死机等。

1.5 其他因素

对信息系统安全构成的威胁还有不少因素, 比如雷电、火灾、水灾、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此外影响信息系统安全的还有盗窃、停电等不可预测的威胁。

2 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针对信息系统可能存在的安全因素制定不同的安全防范策略, 使用安全防范尽量避免信息系统受到安全威胁。

2.1 网络安全策略

网络安全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网络资源不被非法攻击和使用, 保障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网络安全设计到网络身份认证, 网络资源的访问控制等。

2.2 数据安全策略

主要是防止数据的泄漏、篡改和非法删除, 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合法性、可用性和保密性。数据安全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存储的安全, 另一方面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存储的安全可以使用数据加密和数据一致性校验来完成。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主要是防止非法攻击, 比如sql攻击。应对这些攻击采用的主要手段是对接收数据进行严格规定, 限定数据类型, 数据长度等。对于sql攻击还可以使用正则表达式对据库系统漏洞。

为了防止病毒、木马等有害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 安装专业杀毒软件, 及时更新杀毒软件, 开启主要监控, 比如邮件监控、内存监控、文件监控等。要求计算机用户定期进行全盘杀毒, 加强管理账户口令管理, 防止攻击者利用弱口令进行攻击。

2.4 系统安全策略

系统安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提高系统安全可靠性。为了让系统稳定运行, 减少各类攻击, 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系统维护和运行机制。对各办公室计算机的管理, 信息系统的使用, 信息系统的维护, 网络通讯等建立合理的使用规范。对相关使用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 减少不必要的误操作而带来安全威胁。要求计算机用户不随意打开邮件中的附件, 特别是来历不明的邮件, 及时更新杀毒软件等。最后还要做好系统运行和系统维护资料, 各种相关记录等的相关备份, 以便于后续对信息系统的恢复。

2.5 灾难恢复策略

什么事都有可能会出错, 再稳健的系统也有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得在计算机系统运行的时候, 防范于未然, 建立一个系统崩溃时的恢复方案, 尽量让灾难来临时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因此做好信息数据的备份十分有必要。

3 结语

随着高校校园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进, 信息安全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涉及到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并将这

摘要: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校园网经常会受到非法攻击, 造成数据和文件的损坏, 甚至是信息系统的瘫痪。校园网络的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网络安全, 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校园网,安全分析,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杨方圆, 徐秋亮.加密数据计算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7, 10:4885~4887.

[2] 王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校园网信息化建设范文第6篇

校园网是在学校范围内,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 为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 是一种立足于校园, 着眼于师生需要, 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局域网。中职学校的校园网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实际, 以满足职业教育需求, 服务于职业教育需要为己任,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要构建校园网, 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即前期筹备、中期建设和试运营及后期维护与管理。

1 组建校园网的前期筹备

校园网要服务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需要, 因此, 在组建校园网之前, 必须充分了解和征求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校园网组建前还要充分调研学校各职能部门需要, 服务于学校管理, 实现无纸化办公。组建校园网还要考虑学校经济承受能力, 构建一个兼顾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完整性与高效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网在做好内部教、学、研服务的同时, 还要加大外部的宣传力度, 创办有特色的职业教育, 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软实力。

2 组建校园网的中期建设

2.1 硬件系统构建

首先, 校园网要根据服务器的类型与数量以及网络负载, 选购相应的网络设备, 以满足网络运营的需要。其次, 要确定校园网的网络选型和技术选型, 从而进一步确定和实施校园网的布线系统设计。校园网采用何种拓扑结构, 要依据学校规模大小和用户群体多少而定, 一般规模较小的学校宜采用星型结构, 这种网络系统结构简单、建网容易, 便于控制和管理。规模较大的学校宜采用树型、网状或蜂窝拓扑结构, 这种网络系统结构可靠性高, 便于扩充和管理。服务器与客户端结构的选型直接影响校园网站的开发平台和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再次, 进入网络的布线工程实施阶段, 根据校园网的用户群体, 将校园分为教学区、办公区、图书馆、多媒体网络中心、公寓区和生活区等不同的受众群体, 分别设置不同的网段, 为它们合理分配IP地址。校园网主干网络与重要分支网络应依据需求在百兆和千兆之间做性价比较, 网络规划还要考虑对未来应用需求更佳的支持能力、灵活的扩展能力、可重组能力以及平稳的升级能力。

2.2 软件系统设计

校园网建设要围绕着学校的需求和应用展开, 服务于教学、教研及学校管理等环节。中职校园网除了应在辅助教师教学, 提高教学手段;提供网络服务, 方便师生教研;改善办公条件, 提高工作效率;开放对外窗口, 树立学校形象等方面实现校园网的常规功能外, 还要依据学校自身的专业开设情况, 在信息化教学、仿真或虚拟实训资源建设、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及考核认证, 实现信息化学籍管理和教务管理, 以校企联合为依托开展远程职业技能培训, 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新模式方面突出自己的特色。因此, 校园网的应用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通过建立对外信息站点, 实现学校信息上连Internet和提供对外信息服务 (包括校际交流、学校Intranet互访等) 。

(2) 开发仿真或虚拟实训平台, 开辟技能实训和考核新模式;利用网络技术, 实现多媒体信息交换、视频点播, 远程职业教育和培训, 开展校企合作, 服务社会, 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

(3) 建立专业学科教学资料库、试题库、课件及相关技能考核和评价系统, 辅助教学和考核;建立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信息技术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 实现图书馆信息管理自动化、快速检索和电子阅览;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资源和平台, 实现数字化校园。

(4) 组建OA系统, 实现无纸化办公, 利用校园MIS软件, 实现全校计算机辅助管理;建立远程访问 (RAS) , 利用校园网实现在家备课、办公和接入Internet。

在所有软硬件建设完成之后, 要进行工程验收和试运行, 并在试运行期间让各项部门提出整改意见, 不断完善和优化网络性能。

3 校园网的后期管理和维护

校园网组建之后, 网络系统的稳定与高效、信息的更新与安全、设备的升级与维护是是校园网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因此, 要有专门的网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对校园网的管理和维护, 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网络管理人员要为校园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主要包括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网络课程等。还要抽调专业的技术人员全面负责网络基础环境的建设与维护管理, 提供基础服务, 并负责向全校提供校园网方面的技术支持, 负责协调、管理校园网络出口的问题。要保证网络全天安全畅通, 以免因系统某一部分出现故障而影响学校教学和科研。

另外,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要摆脱“千网一面”的局面, 特色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要依据学校自身开设的专业情况, 在栏目设置、版面布局及网站内容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 以凸现学校的特色。校园网的建设还应体现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 以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与理念, 提高办学水平。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教学、科研与管理平台的校园网成了中职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是各中职学校必备的信息基础设施, 其规格和应用水平是衡量中职学校教学与管理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构建一个经济实用的校园网, 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层面信息化, 打造数字化校园是今后中职学校发展的趋势, 也中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

上一篇:信息技术纪检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交变电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