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论文题目范文

2023-11-25

舞蹈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育苗项目)“中美艺术管理专业发展模式与路径的比较研究——以广东高校为例”、2014年广东教育研究院课题“广东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模式与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中美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比较”(GDJY-2014-C-b008)研究成果。

摘要: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依托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给艺术管理专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目前,学术界对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与教育教学创新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实验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模式。破解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和难题的关键在于,要树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竞争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发展理念,借鉴欧美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通过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建立协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艺术管理;协同创新机制;人才培养任何学科专业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因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并随之变化和发展的。自1966年,为适应开始蓬勃发展的电影业、音乐产业和艺术展览业的发展,第一个艺术管理专业在美国耶鲁大学开设。[1]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国的一些艺术类高校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四十多所高校开设了此类专业,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其发展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要求,这一重大转变急需大量的文化管理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也对现有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

一、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呼唤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艺术管理是以艺术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依托的新兴交叉学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包括传媒、广告、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动漫游戏、影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艺术设计等产业领域。其中影视、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艺术设计等艺术文化产业领域都离不开艺术管理的专业人才。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外部发展环境。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举措。2014年8月下发的《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产发〔2014〕28号)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形成若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建设一批典型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乡镇,培育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各类特色文化市场主体,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2],并提出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加大对特色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可以预见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同时也对包括艺术管理在内的文化产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要求艺术管理专业改变重艺术素养轻管理技能思维定势,创新重管理兼艺术的培养模式。传统的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方式是办管合一的体制,沿袭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文化产业的改制并不彻底,在这一模式下艺术文化团体往往专注于艺术领域、机械按照政府的政策运行即可。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意味着政府将减少拥有所有权的直接投资,更多的是以少量的资金奖励或项目资助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更加注重以政策推动行业发展。特别是随着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文化产业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这一转变,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水平提出新的要求,也对文化产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艺术文化产业来说,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熟练掌握艺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将成为迫切需要。我国目前的艺术管理专业多起步于艺术院校,依托的是相关艺术专业,其培养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艺术专业课程+若干简单的管理课程”的课程体系,实质上是重艺术素养轻管理技能的思维,已不能满足文化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由于艺术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管理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但不能由此颠倒了艺术素养培养和管理技能培养的主次关系。只有重管理兼艺术的培养模式,才可能适应新形势下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

第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求艺术管理专业改变固步艺术圈子、习惯于上级行政管理的思维定势,强化市场知识和营销技能的培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3]市场将在文化资源配置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于艺术产业来说,所有的艺术团体不再是传统的事业单位,而是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主体。阳春白雪的艺术产品成为了市场产品,市场的需要和艺术产品的推广与营销水平成为了艺术产业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具有市场知识和营销技能的人才,才是高度市场化环境中的合格的艺术管理人才。

第三,推动文化产业社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要求艺术管理专业改变校园封闭的培养模式,树立开放办学和协同育人意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文化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明确要求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同时,明确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4]在文化产业日益社会化、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闭门培养的艺术管理人才,注定不能适应技术、信息和市场的变化,从而无法适应艺术文化产业的需要。因此必须树立开放意识,注重与政府、艺术产业、其他社会机构和国际知名高校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强化学生的跨行业视野、市场视野、多元化视野和全球视野的培养。

二、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给艺术管理专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发展还很不成熟而且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也引起了相关部门和专业学会的重视。2005年6月9日“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工作研讨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2005年12月13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管理与经营研究”科研课题研讨会在中国戏曲学院召开,2006年10月“全国音乐院校首届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天津音乐学院举行,自2006年起“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年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八届,这些年会力图推进艺术管理专业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但是学术界对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学科定位、培养模式、师资生源等)与教育教学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就业口径等)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摸索和实验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模式。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学科定位不清晰,学科发展较慢。作为艺术学与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长期处于争论中,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边界。除少数学者把艺术管理归为人文学科或艺术学科,大部分的学者还是把它归之为管理学科。国内较早从事艺术管理研究的孙仪先认为:“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5]但有人对之提出质疑,认为把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还有人认为,艺术管理应属于公共管理学范畴。“将艺术管理的学科定位于对非营利性艺术组织及艺术活动的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划分,还关涉到对‘艺术管理’的理解。在艺术管理活动中,艺术和管理的关系总是以艺术为先。艺术管理的目标是要把艺术送达到更多的人面前,而不是把‘商品卖出去’。”[6]也有人认为,艺术管理不存在学科属性。他们认为“艺术管理专业”是为培养专门职业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属性,它既有人文色彩,也具有社会学色彩。[7]众说纷纭的学科属性争论,使学科定位产生不确定性,自然造成了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缓慢和教育实践的盲目性。2013年的教育部高等学校研究生专业目录和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均无艺术管理专业的一席之地。

艺术管理是在艺术学和管理学成果基础上,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依托形成的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基本的学科特点是:新兴性、交叉性、综合性。笔者认为,如果简单地把它定位为某一学科,是不准确的。学科的分化和发展,是学科自身发展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从艺术管理的实践来看,其涵盖面非常丰富,其中政府对艺术类文化组织和艺术文化产业的宏观行政管理,应属于公共管理范畴,部分作为非赢利性组织的艺术团体和组织机构也存在管理行为,应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范畴,而作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艺术产业组织的经营管理应属于工商管理范畴。艺术管理横跨了艺术学、管理学中的公共管理学、工商管理学,但又不能归为其中的某个学科。因此,应在管理学门类下,设立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并行的文化管理一级学科,而艺术管理作为其中的二级学科,下设艺术事业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专业。

第二,规模扩张快速,专业标准凌乱。因高校规模扩张,更因近年来中国文化艺术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有一定艺术经营能力和管理经验人才的需求也日显急迫,艺术管理专业规模扩张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40余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管理方向的本科专业,有近400所院校创办了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艺术传播管理等院系或专业。其中仅广东省就有5所学校(三所本科、2所高职)开设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分析这些专业依托的院校与学科的机构,其大部分依托于音乐类、美术类、戏剧类院校的相关艺术专业,甚至作为某一艺术类专业的括号内的专业方向(例如音乐学(艺术管理)、艺术设计(艺术管理)等,也有部分综合性大学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艺术管理方向。

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模糊,自然形成了专业标准的混乱。教育部2013年颁布的《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专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其中国家标准是基础、行业标准是行业规范、学校标准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学校学科特色。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科定位,艺术管理专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至今仍缺失,因此各个不同的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的依托的专业五花八门,其培养方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前任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琼·杰夫瑞认为:“艺术管理涉及到的学科门类非常多,但不管涉及到多少门类,最核心的东西是应该统一的,比如要有核心课程,从事艺术管理的教师在学科发展的大方向上要有一定共识,对于这个领域的总体理念要一致……然后才能由大及小。”[8]不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凌乱的专业标准,自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更谈不上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

第三,师资力量单薄,缺乏有效协同机制。拥有一支数量充足、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行业知识、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然而,由于艺术管理多依托于艺术类专业,其课程体系往往采用的是“艺术类课程+一般管理学课程”的拼盘式设置,其师资来源大多是原来艺术类专业的教师或从艺术类专业转行的教师,加之外聘若干管理学学科的教师。特别是没有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国内尚无专门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博士和硕士的培养点,因此专业化的艺术管理专业奇缺。以广东省为例,目前开办的艺术管理专业的5所高校的专门承担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合计不超过15人。艺术管理专业是对实践性、创新性、技能性有较高特殊要求的应用型专业,要求学生不仅有较高的艺术管理的理论素养,而且必须熟悉产业发展前沿、有较强的艺术管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高校闭门办学能难培养出此类人才,因此必须建立艺术学与管理学学科之间、学校与行业之间、学校与艺术文化产业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协同机制的缺失,也就造成了目前的艺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很难适应艺术文化事业和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是无法适应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

三、突破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的基本路径破解艺术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和难题的关键在于,要树立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竞争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发展理念,借鉴欧美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通过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建立协同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借鉴欧美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经验,确立与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艺术管理专业发端于美国,现今有Indiana University-Bloomington(印地安那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卡内基梅陇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等数十所大学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覆盖从本科到研究生博士阶段。尽管其设在不同的学院下,专业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主要是设在教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艺术学院,极少数的设在商学院),但由于注重适应市场、学科协同和有效交叉,其整体综合实力较强。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艺术领域发生了艺术发展的重心从艺术创作与文化生产转移到文化艺术消费方面根本性的变化。[9]因此不论是公共的非赢利性艺术机构,还是私人的赢利性艺术机构,适应多元化的市场尤显关键。美国各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都把目光跳出艺术学科领域,加快了艺术学科和管理学科的融合,新开辟了以管理学为基础以艺术学为依托的艺术管理学科的新的独立学科领域,增强了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科协同性、交叉性、综合性和市场的适应性,建立了艺术管理专业与市场和社会的对接机制。英法等欧洲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也走了相似之路,唯一与美国不同的是,由于英法等国家的部分艺术组织与机构是政府出资的公益性组织,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公共事业管理部分课程,深化艺术学科与公共事业管理课程的融合力度。与欧美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无论是从专业开设、人才培养体系还是专业建设等环节,都不注重专业与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因此必须摈弃校园和学术自我封闭的艺术,树立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全球的开放办学理念。

设立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 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是美国艺术管理学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显著特征。该协会对美国的艺术管理学专业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值得我国借鉴。AAAE虽然并未对艺术管理专业设置决定性的认证门槛,却设定了艺术管理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标准。AAAE还汇聚了来自各所学校的艺术管理学精英,向其推广这些教育标准,促使其艺术管理学专业教育不断走向标准化、专业化和国际化。[10]

另外,AAAE还设置了严格的会员准入制,即:(1)具有指定的教育管理者;(2)授予过艺术管理学学士或研究生学位;(3)具有明确并公开的艺术管理学专业课程;(4)至少在三年内有过授予学位的记录。2004年美国的46所设置有艺术管理学专业的学校中有40所为AAAE会员。到2012年,美国有82所学校开设了艺术管理学专业,其中56所为AAAE会员。可见AAAE对设置有艺术管理学专业的学校影响日益加深,促进了艺术管理学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我国可根据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艺术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性,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实际,构建符合我国特色的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对艺术管理学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进行适当的监督、引导和管理。

第二,明确学科定位,构建“多学科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高校与行业协会协同”的协同创新机制。

鉴于学界凌乱的艺术管理学的学科界定,有必要确立其理论框架,明确学科定位。艺术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可从学科层面、历史层面、组织管理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加以探讨。艺术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包括:(1)艺术行政管理与艺术行业管理;(2)艺术企业管理与艺术团队管理。前者聚焦于管理过程及程序,可译为“Arts management”;后者侧重于公权力的决策,可译为“Arts administration”。学科和历史层面的知识是构成艺术管理学的必要支撑,具体见图1。图1艺术管理学的理论框架[11]

要明确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首先须克服把艺术管理当做艺术类专业的衍生专业的思维,真正把艺术管理作为新的管理学科来设置。丹恩·马汀在《艺术管理这一行》的推荐序中写道: “今天,第一流的管理者不但要懂得让表演搬上舞台或是让展览能够顺利进行的各项事宜,他们还得了解管理程序的内部各项理论与实务、外部的环境挑战、组织文化对运营的效应、不断变动的挑战,以及策略性抉择的契机与现实( 还有不作抉择所可能产生的后果) 。”[12]由此可见艺术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学科属性的重要性。其次,为克服目前的“学科资源稀薄、课程标准凌乱、教学团队水平低、校企脱节”等问题,探究构建“多学科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高校与行业协会协同”的协同创新机制,汇集多方资源,创新多层次艺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新兴的学科专业,单个学校的力量是极其单薄的,要主动满足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与行业学会协同编制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构建学科交叉协同、校际协同、校企协同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搭建专业实践平台,推动艺术管理专业在招生选拔、培养模式、评价机制、资源配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改革,从而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著.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M].高福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译序.

[2]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文化产业网.2014-09-03.http://www.cnci.gov.cn/content/2014826/news_84219.shtml.

[3][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54.

[5]孙仪先.关于艺术经济学研究重点与框架的思考[J].装饰,2002(2):11.

[6]周立.对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教育评论,2011(1):104.

[7]谭魏.再论艺术管理的学科属性及其它[J].艺术与设计,2011(2):193.

[8]赵志红.艺术管理的核心是艺术——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管理学系创始人、美国国际艺术管理教育者协会(AAAE)前任主席琼·杰夫瑞教授[J].艺术教育,2007(8):53

[9]商尔刚.浅析艺术管理学及其在我国的学科建设[J].艺术评论,2007(5):58.

[10]Varela Ximena.Core Consensus,Strategic Variations:Mapping Arts Management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43: 7-87,2013.

[11]李精明.艺术管理学基本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

[12]Association of Arts Administration Educators.2011.Accessed March 15,2011.http://www.artsadministration.org.

舞蹈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舞蹈是人类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日常生活以及内心情感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根据舞蹈自身特有的节奏韵律和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以此来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以及展现美。懂得如何去鉴赏,才能真正进入舞蹈美丽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到舞蹈艺术的美。随着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舞蹈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高校舞蹈艺术鉴赏出发,探讨其对高校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舞蹈鉴赏;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意义

艺术欣赏是一种对审美意识的接受形式,任何一门艺术形式的创作若没有被大众接受或认可,那么艺术作品也将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舞蹈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也需要被人欣赏和认可。按照现代艺术审美的观点,艺术品创作发展的动力在于其被大众接受或认可的程度,一件艺术作品被大众鉴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艺术家包括欣赏者在内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艺术品的创作,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欣赏便没有创作,只有在欣赏过程中才能实现艺术创作本身所体现出的价值。同样的,对于舞蹈艺术鉴赏而言,欣赏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欣赏能力,才能更好地体会舞蹈艺术的魅力。舞蹈艺术鉴赏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艺术课程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提高大学生对舞蹈鉴赏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实现舞蹈艺术的现实价值,这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学生接受艺术熏陶的有效途径。它指导着舞蹈艺术教育大胆的朝着正规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发展,进而不断地进步和成熟。其中,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已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舞蹈艺术鉴赏经过不断地发展,其已不再是各高校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的课程,它将会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阶段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舞蹈艺术教育又是促进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素质教育是人们利用自身遗传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体力、情感与意向等因素全面和谐地发展,促使人类文明向个体身心素质的影响深化,从而为学生今后人生规划道路打下扎实的基础。新世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方向应是全面培养多方位复合发展型人才,且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这是新时代发展赋予教育的使命,而舞蹈艺术教育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良好载体。自步入新世纪以来,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给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作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为现阶段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为高校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思想观念。没有艺术教育就不是完整的素质教育,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们通过肢体的律动,为表达心中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形态,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劳动,又与文学、音乐、美术相伴而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以动作的姿态、音乐的节奏和人的肢体动作语言来展示其独特的魅力。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设置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青睐。虽然大多数院校将舞蹈鉴赏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由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择多门艺术类课程进行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尽人意。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这类课形同虚设的想法,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校的舞蹈鉴赏课往往一开始听课的学生特别多,到后来越来越少,即便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老师点名。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对于舞蹈鉴赏课程安排或教学方法上存在偏见,因此,改善舞蹈鉴赏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解决课程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作出美的作品是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共同目的,通过自身艺术价值来展示自然与社会,以及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舞蹈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人的肢体动作表达各种内心情感,它是一种特殊的技与艺巧妙结合的表现手段,抒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是艺术赋予舞蹈的本质属性,节奏性和造型性是构成舞蹈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学习舞蹈鉴赏的兴趣,教师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题材的选择上,应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使学生都乐于接受、学习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的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等符合学生欣赏品味的舞蹈元素,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在于理解而不在于盲从;在舞蹈课程讲解上,要根据学生的喜好,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讲解。课堂教学时间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具有强烈的审美认知是舞蹈鉴赏的必要条件。舞蹈是一个民族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以及思想文化的体现,对其鉴赏不能够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通过深层挖掘它所蕴含的文化、情感来感受舞蹈艺术的美,并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舞蹈律动与审美构图的掌握,提升舞蹈意境想象的能力。因此,在对舞蹈已经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舞蹈所包含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传统模式下单纯的鉴赏已不能满足现在教学发展的需求,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情感色彩的、规律的肢体动作是舞蹈本质体现,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艺术鉴赏审美的学习,造成了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情感审美方面存在欠缺的现状。而舞蹈通过对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的舞蹈鉴赏,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同时,舞蹈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可弥补大学生审美方面的缺陷,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艺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中,通过前人的观察总结与后人的具体实践,我们从中得到了这样的启示:艺术教育与社会是一种互相的联系,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情感或背景使受教育的人对艺术产生认知。受时代背景、社会现象、生活习惯等条件的影响,艺术作品本身会产生内容形式及题材的繁衍、风格的形成以及艺术历史的发展,认识观念的多样化等现象。艺术作品是社会发展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情感变化所形成的,在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人们的感情会受到艺术作品的启发而产生反作用于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关系。大学生群体大多都不重视对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只关注自身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从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都是不利的。舞蹈鉴赏能力作为艺术教育培养的一门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与品位,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舞蹈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塑造良好体态美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舞蹈鉴赏应该被列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的产生,传承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世界艺术之间的交流。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本土民间艺术文化的兴趣,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形成关注民间文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同时,通过鉴赏外国舞蹈,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异国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学范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冯双白.舞蹈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刘恩伯.中国舞蹈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田冬云.素质教育、美育教育与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版.

|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编校:郭 花

舞蹈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要:静态造型是舞蹈艺术创作中,塑造艺术形象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舞蹈审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舞蹈是一种依靠肢体动作的变化展现艺术美感的形式,由于舞蹈更多的是动态造型,导致许多人忽视了静态造型对于舞蹈整体美感的重要影响。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是舞蹈家根据自身理解,在舞蹈过程中某个造型的停顿、静止,形成的独特美感。静态造型不是单纯的造型摆设,而是一种富有深刻内涵的舞蹈动作,是整个舞蹈艺术造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概念进行切入,探讨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艺术美。

关键词:舞蹈艺术 静态造型 艺术美

静态造型是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蹈表演通过静态造型与动态动作的结合,实现了动静结合的舞蹈表现目标,使舞蹈艺术更加富有韵律美。静态造型是舞蹈家自身对于舞蹈的理解,依靠停顿、静止来表达内心情感,展现舞蹈艺术的丰富内涵。舞蹈艺术中的静态造型,以其独特的美感,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使整个舞蹈变得更为生动,更为灵动。静态造型是舞蹈艺术表现中情感的过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概念

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主要是利用舞蹈家的身体作为基本素材,通过停顿、静止使舞蹈队形、路线与整体空间构图发生变化,实现深化舞蹈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烘托舞蹈氛围、丰富舞蹈情节的目标。

舞蹈艺术通过塑造静态造型,使舞蹈家仿佛雕塑一般具有立体感与艺术感,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舞蹈艺术动态动作中穿插静态造型,可以使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到舞蹈的节奏感与力量感,充分的了解舞蹈艺术中蕴含的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说,舞蹈艺术的造型有多种多样,每种都具有其特殊的艺术美感,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舞蹈造型,静态造型更富有创造性,以期天马行空的方式带给观众以强烈的想象空间。舞蹈艺术是一种跃动的情感,造型则是舞蹈家展现舞蹈艺术以及表达自身情感的主要形式,通过凝情于型、动静结合等方式,展现舞蹈艺术的独特美感,舞蹈家将自身情感凝聚于舞蹈的造型中,随着节奏起伏舞动,随着节奏的跌宕静止,充满韵律感的舞蹈使舞蹈艺术魅力得到独特的体现。

例如在《金山战鼓》舞蹈中,舞蹈家入场时,采用点步翻身随后转身,然后摆出一个静态造型,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了抗倭女英雄梁红玉飒爽英姿,静态造型下的威武英伟的巾帼英雄气概,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舞蹈艺术以及舞蹈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又如在《丝路花雨》舞蹈中,反弹琵琶是英娘的标志性动作,贯穿了整个舞蹈过程。《丝路花雨》是由多幕小型的舞蹈剧组成,每一次舞蹈剧的过渡,都会有一个极具神圣、美妙的静态造型亮相,将敦煌舞姿中特有的“S”型造型以及英娘淳朴、天真的性格表现出来。如果仅仅依靠动态的舞蹈,势必无法充分体现敦煌舞姿的独特造型,展现敦煌舞姿的神韵,也无法表现英娘的淳朴、天真性格。静止造型的亮相处理,也是根据舞蹈人物情感表达的需要来设计的,恰当运用正确的舞蹈造型动作设计,能给舞蹈作品增添更加夺目的光彩。

舞蹈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之一就是造型性。舞蹈中恰到好处的融入静态造型,才能完美地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人物的性格,更能完美的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每一组成功完美的舞蹈造型,都是经过舞蹈编排人员精心的提炼和美化,使其具最生动、最鲜明的特点,而且保证其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富有典型意义与时代精神的艺术造型,往往能在瞬间捕获观众的心。比如舞蹈剧《千手观音》,就以浪漫的表现手法,将数千年静态的壁画、雕塑形象以动态的造型艺术表现,尤其在“单边手”上有着极为细腻的体现,同时也将“单边手”与“双吐蕊”形象完美的结合,给观众以强烈的冲击,最后,以“雀尾屏”结尾,使整个舞蹈剧达到了巅峰。

二、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归纳与分类

一般来说,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种是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完成后,依靠造型的停顿、静止作为完结符号;第二种是在舞蹈剧衔接过程中,依靠静态造型作为间歇转换的标志;第三种是舞蹈剧的动作或者是着力点的转折,依靠舞蹈家突然的静态造型实现。

观众在审美方面有其独特的理念,因此,在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设计方面需要着重考虑。由于观众的年龄层次不同、社会经历不同、个人习惯不同、知识层次不同等等,众多的差异性导致观众对于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有些观众认为对称与平衡的静态造型才是最美的,有些观众却认为舞蹈家脚尖的动作才是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神韵,还有些观众认为恬静、温和的静态造型才能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综合考虑到观众的不同需求,在动态的舞姿中穿插独特的静态造型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静态造型在舞蹈艺术中的运用

静态造型是在动态的舞蹈过程中瞬间的停顿、静止,可以是两个舞蹈剧组合之间的衔接过程,也可以使舞蹈结尾的停顿动作,一般也被称为亮相。静态造型是舞蹈动作组合过程中情感的过渡与衔接,也正因为静态造型的存在,才使得舞蹈艺术中动静结合,展现了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静态造型在民族舞蹈中的运用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五十六个民族,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身传统的舞蹈形式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造型。就拿藏族舞蹈来说,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环境下,空气较为稀薄,在一般行走的过程中,都以曲背、弓腰为主,因此,藏族舞蹈的特点就是弓腰、曲背、舞袖等。藏族人民信奉的是雄鹰的图腾,所以在藏族舞蹈中,许多造型都是模仿雄鹰展翅。再如,傣族舞蹈中著名的孔雀舞,标志性动作为“三道弯”与“一边顺”,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通过肢体动作将其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更是以一舞《雀之灵》获得了全国乃至世界观众的一致好评。杨丽萍通过对手部、肩部、肘部、腿部、脚部等一系列动作的变化,演绎出孔雀开屏的造型,展现给观众一种静态造型的艺术美感。

(二)静态造型在古典舞蹈中的运用

中国古典舞蹈是中国舞蹈文化的精粹,是传统舞蹈的具象化体现,在造型方面重视“圆润、倾斜、拧结、弯曲”。前文所例举的《丝路花雨》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中“圆、倾、拧、曲”的特点。

一般来说,造型在不同舞种中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美感,民族舞的特色是模仿该民族极具象征性的动物并将其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古典舞则是表现“圆、倾、拧、曲”的特点,凸显人体的线条与动作的协调,展现了独特的静态造型艺术美感。

四、结语

静态造型是舞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表演通过静态造型与动态动作的结合,实现了动静结合的舞蹈表现目标,使舞蹈艺术更加富有韵律美。本文主要从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概念进行切入,分析与探讨了静态造型在民族舞蹈以及古典舞蹈中的运用,阐述了静态造型的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郭丽娟.敦煌造型艺术再生问题研究——从敦煌造型艺术到敦煌舞蹈艺术[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2008年.

[2]张彩凤.从可触摸的实体到空灵的光芒—光材料在雕塑中的应用初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2008年.

舞蹈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民族舞蹈艺术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审美关系着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当人们对我国民族舞蹈艺术有一个明确的审美认识时,就会感受到民族舞蹈的无限魅力,进而喜欢上民族舞蹈艺术,推动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同时,一个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舞种才能够真正立足于当代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中,从而得到传承和延续。文章基于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与审美的关系,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民族舞蹈艺术;欣赏主体;审美

舞蹈是一门艺术,而民族舞蹈更是我国众多传统艺术形式中较早产生的一种。从古至今,不管什么艺术,其都是现实生活审美的一种反映形式,民族舞蹈艺术作为将人类情绪、生活、精神直观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蕴含了极为丰富且深厚的内容,可以说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审美,而审美正是推动民族舞蹈艺术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对审美的影响

(一)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且依附着社会变化而发展,在舞蹈中将生活融入其中。因此,民族舞蹈艺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在不同时间段带给欣赏主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对欣赏主体的审美具有很深的影响。

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在这个时期民族舞蹈艺术才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出现了诸多的专业舞蹈者,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图1)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那时的舞蹈者大多是奴隶,但是他们推动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在夏桀时期,受其时代的影响,当时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审美大多是“以巨为美,以众为观”,当时欣赏主体的审美观都是以此为依据而形成,直到夏桀灭亡欣赏主体的审美观还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一直到另一个时期的兴起,民族舞蹈艺术发生了变化,欣赏主体的审美观才有了巨大的改变,可见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对欣赏主体审美的深厚影响[1]。

汉代时期,因为提倡“独尊儒术”,所以民族舞蹈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大多是这种思想,同时民舞舞蹈艺术也开始融入“形”“声”“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传达出来。受到这种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欣赏主体的审美又发生了改变,欣赏主体通过舞蹈对天、地、人的认识有了改变,对人与自然有了了解,并且通过民族舞蹈艺术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时候的民族舞蹈艺术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观赏者思想的寄托,同时也是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唐朝时期,由于其经济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也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时的民族舞蹈艺术不但将隋代的乐舞传承了下来,还留下了众多前朝的舞蹈艺术家。受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人们的审美在不断丰富,可以接受多种事物的融合,这也是出现唐朝盛世的原因之一[2]。

通过这些事例可见,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而不同时间的民族舞蹈艺术对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所产生的影响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审美的形成,也带动了一个时期的变化。

(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舞蹈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尤其是民族舞蹈艺术,其中体现了各种民族风俗、生活习性等等,而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舞蹈艺术,这种艺术的扩散又影响了欣赏主体的审美水平,同时带动了多民族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族舞蹈艺术种类最为丰富。在南朝宋武帝时期,民族舞蹈艺术一直都是以汉族的乐舞传统为依据,所以各民族之间的穿着打扮都和汉族差不多,可见人们的审美深受民族舞蹈艺术的影响[3]。

又如,到了晋代时期,东迁将北方民族舞蹈艺术带到了南方,而南方民族舞蹈艺术大多以温柔典雅的情调为主,受到外来舞蹈艺术的影响,人们的审美在发生变化,原有的舞蹈艺术已经不能满足当时欣赏主体的审美要求,所以舞蹈艺术家对原有舞蹈艺术进行了加工,从而形成了诸多优美的民族舞蹈艺术。

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性,体现了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通过民族舞蹈艺术传递到各个地方,使得欣赏主体的审美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当地民族舞蹈艺术进行革新。也就是说,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改变了审美,而审美也促进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审美对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艺术才能够提升欣赏主体的审美能力,从而使欣赏主体感受到艺术中的具体形象,將虚当作实,将假当作真,将白当作黑,感受到艺术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内涵。民族舞蹈艺术是通过审美需求而展开的,是在审美需求下所创造的,需要欣赏主体能够借助自身的审美想象将艺术具体化,进而形成审美意象。欣赏主体在这种强烈的情感支撑下,对民族舞蹈艺术产生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感受到民族舞蹈艺术所要表达的那种难以用语言传达出来的价值和精神[4]。

在欣赏主体对民族舞蹈艺术进行审美的这个过程中,其审美观会受到欣赏主体真实情感的推动,从而产生一种主观能动性,促使自身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产生是以欣赏主体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具有不同审美经验的欣赏主体对民族舞蹈艺术的感受不同,同时欣赏主体的审美也受到欣赏主体自身的限制,对民族舞蹈艺术的感受和领悟点不同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观,进而其审美能力也会发生改变。

而民族舞蹈艺术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其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多个方面,是一个民族艺术的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因为欣赏主体的审美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民族舞蹈艺术中的内容和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所传达的信息也在改变。所以说,欣赏主体的审美要求民族舞蹈艺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革新和改变,进而使民族舞蹈艺术得到完善和创新,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稳步生存和发展。

例如,每年春晚节目都有民族舞蹈艺术的表演,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传承,也是为了让欣赏主体感受到民族舞蹈艺术的魅力,进而使欣赏主体能够爱上民族舞蹈艺术,将其发扬光大。同时,这些民族舞蹈艺术在发生着改变,和以往所观赏到的民族舞蹈艺术不同,融入了些许现代艺术,使得民族舞蹈艺术越来越符合欣赏主体的审美观,真正促进了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5]。

三、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升,民族舞蹈身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民族舞蹈艺术经过时代的打磨越来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同时随着人们对民族舞蹈艺术的热爱,其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说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审美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民族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发生改变;同时,因为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同,民族舞蹈艺术也在不断被创新和改进,进而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立足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莎.基于文化视域下的民族舞蹈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5):137-140.

[2]李怡林.立足民族文化之根 推进云南舞蹈发展:云南舞蹈发展研究[J].大众文艺,2019(5):141-148.

[3]易辛.民族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探析[J].戏剧之家,2019(1):126.

[4]李梅.云南红河彝族两大支系舞蹈的特点及其发展探讨[J].戏剧之家,2017(18):136-137.

[5]娄山.民族舞蹈艺术与技巧研究[J].戏剧之家,2017(13):166.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舞蹈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经过演变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它蕴含着古典文化精华又结合了现代思想,对中国艺术发展有很重要作用。本文对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和现在发展进行了探讨,探索和讨论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古典舞 审美 舞蹈艺术

“中国古典舞”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对于“中国古典舞”的解释,比较众多说法,比较完整的论述是指古代中国舞蹈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舞蹈和现代人以全新的视角与观念创造的具有古典风格韵味及审美意向的舞蹈。“中国古典舞”具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特指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舞蹈,是从古代舞蹈中选出来的、提升上来而又流传下去的,古代舞蹈是“中国古典舞”的母体;另一个是特指当今中国发展的有古典韵味的舞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存在必然的联系。“中国古典舞”概念产生是在建国初期一门全新的舞蹈学科。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具有本民族精粹文化的持久性与独一性的特质,提取传统舞蹈中长期积累典型性的舞蹈美学,结合当代审美特征和技术特点,又经过现代人的发展创造,收集多种文化,这种舞蹈是借助中华文化母体孕育而生,表达了当代人对传统的一种重新诠释与审美追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的创造精神。

1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

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

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 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 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 “和谐”发展中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 “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中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

中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中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中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中国,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中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中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中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总之,中国古典舞在未来中国的发展之路是光明的,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中华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民族特征与个性,有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底蕴,大胆创新与借鉴时代发展精髓。随着中国古典舞坚持不懈的发展和发扬,呈现在全世界的舞坛之中必将是全新的、辉煌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张蕊.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之我见[J].沈阳音乐学院报,2007.1.

[2]丁健勇.探究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D].探究中国古典舞发展之路,2010.

[3]杨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势及审美特征[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9).

[4]李正一.论中国古典舞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10).

[5]邱晓晨.当代中国古典舞发展轨迹之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张馨文(1993-),女,辽宁抚顺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本科,舞蹈学。

舞蹈艺术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传统文化;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是各个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当中所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人们可以按照各个民族的传统舞蹈文化,对各个民族自身的文化传统进行比较深层次的了解,因此其属于十分重要的非物质遗产。而世界各国和文化艺术界对于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相比之前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不仅对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有着很好的影响,还能够使人们树立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精神的传承。

一、少数民族舞蹈对于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少数民族舞蹈,体现了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早期,少数民族舞蹈就已经传入内地,也改变了中原王朝宫廷乐舞的具体形式,对于汉族文化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響比较有普遍性。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针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对中原宫廷乐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同时还帮助了乐舞文化对中外的传播,也使民族的团结加强了不少,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了促进的作用[1]。在中华舞蹈史中,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地位不仅比较高,还比较重要。

在祖国的舞蹈艺术界中,少数民族舞蹈是比较特殊且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很好地传达新穎的时代信息,例如城市的良好发展、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等,用热情、传神的舞蹈姿势在表演舞台上传达到每个人心中。少数民族舞蹈能够利用自己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它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一传承下来,使它自身有着非常突出的民族气息和特色,其舞蹈语汇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风格。例如北方的舞蹈传承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刚健豪放,而南方舞蹈则是婀娜秀丽;在平原地区的舞蹈比较柔美细腻,而高山的舞蹈则是奇特潇洒,各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各有特色和光彩。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舞蹈家,他们的舞蹈成就比较突出,不仅在舞蹈表演、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还在舞蹈创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藏族的卓玛、白族的杨丽萍和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等等,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舞蹈家。

二、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情况

(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在萌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比较注重于对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而忽视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的分析。由于舞蹈是一种表演形式,只有进行演出才能够展示给世人,然后被人熟知直至被人了解、欣赏。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做好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够将这个舞蹈完整的流传出去[2]。部分人并不赞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还有部分人认为整理编修工作需要依靠专家才能进行。但我国的舞蹈专家仍然还处于成长期,无法完全胜任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只有让比较熟悉各地群众喜好的文化干部来进行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完全做好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群众艺术生活的丰富。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规模,同时在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开始进行分支研究。改革开放使人民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宽,舞蹈艺术创作各种变化的表现力也因各种现代化技术产品的引进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进行保护和如何促进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是当时舞蹈艺术工作者思考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20世界90年代开始慢慢从文化的边缘向文化艺术的中心走去,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出台的各种民族政策也保证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相比60年代,具有越来越高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60年代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对舞蹈创作的探索、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的调查和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2000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重点的保护对象。同时民族学者、舞蹈艺术教育者、民俗学者等各种专家,都对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发展趋势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是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项目。各国舞蹈家在近十几年开展了十几次相关“民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国际会议。国内外对于舞台艺术舞蹈、地域民族表演舞蹈等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和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就是少数民族舞蹈的总体发展。仪式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等生活类的舞蹈一般都是群众组织的舞蹈活动,这些生活性的舞蹈在现今也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其也会有突破性的不断发展。

我国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的建立,而给各国游客展现具有自身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舞蹈对于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保证民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好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也是比较重要的,不仅要传播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还要展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给广大群众观赏。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文化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它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进行学习和研究,保证能够真正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深远意义。必须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加以重视,才能拓展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侯丽娟,杨春雪.刍议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

[2]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

[3]李韵葳.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

上一篇:关于财务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