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钢琴课程是幼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技巧课、核心课。近几年的教学调研、教学追踪与教学反馈表明,强调学科的基础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因此,只有在教材的选择上精、泛归类,在授课的形式上多样结合,内容互补,才能较好地提高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育专业钢琴教学

钢琴课程是幼教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技巧课、核心课。开设此课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充分运用其基本技能进行独立演奏和幼儿歌曲的即兴编配。长期以来,本课程在教学上较强调学科本身的专业性,强调学科在基础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近几年的教学调研、教学追踪与教学反馈表明,强调学科的基础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学到的技能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即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突出其专业的特殊性、实用性,学以致用。但目前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面临着课时少、学生起点低等困难。因此,只有在教材的选择上精、泛归类,在授课的形式上多样结合,内容互补,才能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一、教材的选择精泛归类

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及可行性的教材是顺利开展高质量教学的基础,而教材的选择则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学习目标及学习时间来确定。幼教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钢琴演奏的基本技能,又能够充分运用其基本技能进行独立演奏和幼儿歌曲的即兴编配。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大致分为基础练习、练习曲、乐曲和幼儿歌曲弹奏四大类。见下表:

1.《哈农》它虽然古老,然而对建立良好的触键方法及十个手指的灵活性、技能性的训练依然是一本有裨益的、行之有效的好教材。

2.音阶、琶音练习。音阶、琶音以及和弦等基本练习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3.《成年人应用钢琴教程》由李菊红与黄佩莹主编。至今该书已再版8次近10 万册。十多年来,在我国流传甚广,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它是一套适合于成年人初学钢琴的好教材。

5.《拜厄》、《车尔尼599》、巴托克的《小宇宙》等都是具有一定技术训练与培养乐感的优秀教材。上述教材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并且其中都蕴藏着大量的、有价值的实现教学目的的意义。

现将教材划分为精弹、泛弹两大类:

第一类:精弹。凡在技巧、技术训练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需要“精雕细琢”的练习曲属精弹类曲目。如“车尔尼599”中的14首,它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右手的双音(三度音),又如“车尔尼599”中的第61、66、69等课程,在解决初级水平中音阶弹奏的均匀,换把的平稳,无间隙感方面,又如第63课在解决重量的移动、环绕方面都是很好的教材。凡对技术、技巧训练有重要意义的训练课题,都要严格要求,准确无误。从带有不同时代风格、音乐流派的浩瀚的音乐作品中,要选出最有代表性的音乐让学生们来弹,以求得初步了解、把握这些经典作品的精髓、真谛的内涵所在。凡要精弹者,授课者应向学生介绍这些作品的弹奏目的及意义和其价值。必要时还应要求他们背奏。精弹类通过精选、浓缩了音乐作品以求提高教学质量。为尽快使学生们掌握好技巧和不同流派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品特征、风格、不断增强其音乐的表现力。

通过精选、精弹音乐作品,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们更准确、清晰地掌握弹奏技巧,掌握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作品特征、风格,不断地增强其音乐的表现力。

第二类:泛弹。这类练习与训练的材料,都属于在技术上、音乐上均存在着重复且又不具有典型性的作品,但为之加强属于其同类型(具有心要重复、加强印象,辅助精弹材料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的音乐作品而去进行浏览式的泛泛弹奏,如“车尔尼599”中的33、65、67等具有明显的手指技能训练性质的课程,它又与《哈农》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泛弹类教材也同样不可忽视音乐作品对教学的价值。学生通过大量的泛弹类教材的学习,可以从中不断地提高视奏能力和艺术实践的机会。

二、授课形式多样结合、内容互补

凡形式者,皆不同于目的,但从属于目的,并作用于目的,意在为完滿地实现目的而服务。授课形式也是如此,它不是教学目的,然而作用于教学质量,其效果乃至目的。就钢琴教学授课形式总体而言,不外乎一对一的个别小课及形式多样的集体授课。从国内外的钢琴艺术教育发展史来看,授课形式应以教学对象为主体,以如何实现积极地全方位地调动起他们的才能并逐渐形成其艺术个性为目的。一对一的小课形式是最为传统、最具“权威性”与“正统性”的教学方式。它的优势在于,根据每个学生的自然条件(遗传基因、生理条件、心理素质、性别、年龄、智商等)、性格倾向、学习环境及潜质等因素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与质量,被公认为成功之路的途径。其次就国外的钢琴教学的探讨、动态及信息来看,集体授课的这种教学形式早已被广泛地采用了,它完全适用了少儿和成年人,其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

幼教专业钢琴教学的授课形式,采用的是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的形式。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上以接受、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其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导致了“为了回课而练琴”、“因为没练琴而逃课”等现象发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钢琴的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爱因斯坦曾说:“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幼教专业的学生,由于入学时钢琴起点较低,甚至为零,因此,在钢琴的学习上需要多方面的培养与引导。本专业由于学生多,课时少,所以在授课形式上需要多样,在授课内容上需要互补。例1,集体授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增进了解、相互合作的机会。集体回课时,可以做到:相互观摩,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相互鼓舞。通过集体授课,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教与学的观察力,音乐韵律的辨别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及音乐的表达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例2,通过四手或三手联弹的演奏训练的实践,不断增强对音乐美的欣赏的具体感受,不断培养多声部、和声性和多层次织体的演奏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演奏和表现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并通过这种形式可不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并感受合作的智慧和力量。多年来,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开展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构想。见下表:

在集体的大课上,讲座式的介绍钢琴艺术的发展史,并可简单陈述一下中外音乐史。特别是外国的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流派。讲解钢琴演奏技法,音乐基础理论,进行钢琴音乐作品的欣赏等内容。小组课则可按素质、水平相近组合成一个由4~8人为一个学习小集体,若干学生在同时学同几首曲子,互相观摩交流,进行民主评议,指出长处和不足,最后由教师讲评与总结。同时,每学期定期或不定期的举行演奏会,即学习汇报会或艺术实践。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创作的空间、展示与学习的机会。

钢琴因音色明亮、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演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而著称。因此,在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对钢琴中的音乐表现力往往含糊不清,弹奏出的曲子没有音乐美感,缺乏生动感人的效果。演奏会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基本途径之一。通过各种演奏会,让学生储存丰富的音乐语言,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表现力。

三、思 考

在钢琴教学中,技能训练是基本内容,但传统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例如,在音乐创作和教学实际中缺乏对学生即兴创造能力的培养,即为歌曲进行即兴编配和即兴创编乐曲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从而暴露出钢琴教学内容中的缺憾。

在钢琴课程建设上,应根据受教育者的整体需要,确立以基本技能掌握为基础,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编创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以钢琴技能基础课为起点,将课程内容扩展到钢琴艺术发展史、钢琴教学法和歌曲伴奏即兴编配等课程,使学生既重视钢琴基本技能的学习,又能了解钢琴艺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趋势;既能够独立演奏音乐作品,又具备根据不同歌曲即兴编配与弹奏的能力,从而成为能胜任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游戏教育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双重价值,本文针对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价值进行评价,围绕创设游戏主题教育活动、实现角色游戏有效介入、充分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加强游戏评价策略设计四个层面,探讨了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为游戏教育价值发挥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游戏教育;游戏化主题;角色游戏;民间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游戏教育为幼儿的自主发展搭建起有效平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幼儿渗透基础性教育,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体力、智力思维、亲社会行为的综合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一、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价值评价

(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曾言:“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游戏教育符合3-6岁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催生高级心理现象、实现儿童社会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幼儿依据本能参与到游戏教学活动中,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激活自身能力与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实现观察、思考、学习与实践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使游戏的教育价值得到有效发挥。

(二)实现幼儿多维培养目标

首先,通常游戏教育活动中渗透了幼儿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常识性教学内容,幼儿在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建立与同龄儿童及教师的互动关系,在沟通、引导的过程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效激活幼儿的表现力与自主意识,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其次,教师在开展游戏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需考虑到游戏场地、游戏主题、教育对象、教学器具等多重因素,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实现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发展,有效激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最后,游戏教育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特点,能够激活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愿,使其在游戏活动中树立对抽象复杂问题的直观性认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游戏中建立规则意识、调节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更好地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探讨

(一)创设游戏主题教育活动,融合多元智能理论

教师应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开展游戏化主题教育工作,关注幼儿的个性化特征与个体发展目标,将基础性、常识性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主题设计中,围绕语言、认知、音乐、感官、体能、人格与社交等潛能维度与3-6岁幼儿发展目标进行对比,保障游戏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引导幼儿认识简单的数字后,教师可以将时钟的概念融入到复习课的设计中,创设以“钟表的秘密”为主题的游戏教学活动。首先在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钟表吗?钟表有哪些用处呢?”等问题完成教学情境的预设,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再利用电子白板创设“小猫的钟表店”这一游戏情境,在向幼儿展示不同款式、颜色、形状的钟表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观察钟面结构、思考12个数字的排列顺序,培养幼儿的符号联想力;随后在电子白板中呈现出空的表盘,邀请每名幼儿选择一个数字、利用拖拽功能将数字放置在表盘上,借此在复习数字知识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接下来进行认知导入,利用Flash软件创设“帮助小猫定一个8点整的闹钟”的故事性情境,通过展示动画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分针与时针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活动,邀请幼儿扮演“老狼”,根据教师发布的指令旋转钟面指针,在游戏氛围中引导幼儿建立对于整点概念的认知,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幼儿的符号联想力、深化感官体验,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现角色游戏有效介入,适度发挥引导作用

受幼儿思维特征、认知发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儿缺乏明确的自主思维意识,角色游戏的创设可以利用多种游戏主题、情节与角色使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意识地模仿现实生活、再现不同角色的行为,对于培养幼儿人际智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注意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实现适度介入,依据幼儿特点与表现发挥引导作用,更好地实现游戏教育目标。

例如在开展“娃娃餐厅”角色游戏时,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发现有部分幼儿仅扮演“厨师”的角色,未能真正进入餐厅情境、缺乏与其他幼儿的合作交互行为,导致角色游戏的情节过于单一化。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交叉式介入方法,选择“客人”这一互补的角色身份介入到幼儿游戏过程中,在模拟“客人”身份前来餐厅用餐时提出“请问服务员,你能帮我安排一个位置吃饭吗?”这一问题,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进行“服务员”、“厨师”等角色的区分,并在就位后利用“点餐”、“索要餐具”等行为指导幼儿重新建立对于餐厅就餐流程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创设突发任务情境,例如对于菜品口味提出意见、不小心将餐具掉在地上等,在丰富游戏情节的同时有助于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最后在“用餐结束”后,教师可以借助向幼儿询问“我需要付多少钱?”的问题推动情节发展,在“买单”后对幼儿的服务进行评价并表达感谢,借此在角色互动中发挥对幼儿行为的提示作用,更好地深化幼儿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提高角色游戏的教育实效。

(三)充分利用民间游戏资源,践行自由活动主旨

教师在开展游戏教育时应深入挖掘游戏资源,选取典型的民间游戏资源进行适度改编与创新设计,借此有效丰富游戏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避免幼儿在参与单一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有效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践行自由活动主旨。

例如教师可选取组合运用、拓展延伸等多种方法改编民间游戏与本土游戏活动,将传统的“搭城门”、“挤油渣”游戏进行组合,在考量游戏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游戏规则的重新编写,引导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收获愉悦体验、培养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基于联动思维创设混龄游戏,依据小、中、大班幼儿的特点进行游戏难度、玩法的精细化设计,例如围绕沙包这一游戏材料进行顶沙包、跳房子、踢锅等沙包游戏的混合设计,利用混龄游戏活动的创设优化游戏教育形式的组合,借助不同年龄同伴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情感表达与社会品德,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游戏评价策略设计,培养幼儿反思能力

评价与反思在幼儿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培养幼儿的反思意识能够使其逐渐“去中心化”,帮助幼儿完善对自身行为的认知,促进逻辑思维与自律意识的有效培育。教师需注重合理把控教学评价方式,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合理运用评价方法与语言艺术实现对幼儿自我评价价值的挖掘,引导幼儿在实践中认识到自身“有意图的行为”带来的“意外后果”,促使幼儿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配合鼓励、激励策略的运用帮助幼儿建立对于改正自身错误行为的信心、避免幼儿陷入不良情绪,更好地促进幼儿发育健全品格与道德修养,深化游戏教育的价值与效果。

三、结束语

游戏教育是幼儿在启蒙教育阶段最适宜的教学手段,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教育活动时务必要牢固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遵循幼儿兴趣与发展需求进行教育形式、方法的创新,并密切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状态与表现,便于及时调整、优化教学模式,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姗姗.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及实践[J].好家长,2019,(23):50-51

[2]江琼华.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探究[J].教育界,2019,(28):135-136

[3]赵国萍.地方特色体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教师,2018,(25):74-75

(海门市锦绣幼儿园,江苏 南通 226100)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为了解浙江省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以及教师对培训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省3000多名幼儿教师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浙江省幼儿教师已经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硬软件设施、信息化幼教资源、教师培训和幼儿园领导力四个角度,提出提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微课;园本培训

1 引言

《浙江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数字教育,到2020年,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2018年教育部颁布)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并将“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行动”作为主要行动计划之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1]。自2013年10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以来,浙江省率先于2014年推动开展全省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以全面提升各阶段、各层次教师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然而,在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前教育往往成为“滞后区”,相较于中小学和高校来说,幼教信息化的重视和投入不够、发展不足。

本研究在浙江省范围内开展了“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发现浙江省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原因,探索合理可行的策略和建议,期望有效提升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建设。

2 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发放网络问卷的方法,在全省11个地市范围内,依据幼儿园的性质、质量等级和所在地分层抽查490所幼儿园,占全省幼儿园总量的5.6%(2018年统计,全省幼儿园共计8612所)。最终调研共回收问卷3435份,经过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3427份。参与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有70.97%来自公办园,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66%,学前专业毕业教师占89.7%,26~45岁区间教师占72.25%。

本次调查问卷在设计上除了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外,还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提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五个维度即“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和“学习与发展”,并结合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进行题项编制。

3 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分析

幼兒教师有强烈的信息道德与安全意识  调查显示,99.77%的幼儿教师赞同“在上网同时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并要有网络安全意识,注意个人隐私”;99.04%的教师赞同“信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不会随意发布和转载,当引用从网络获取的资料时会注明出处”,说明绝大多数幼儿教师的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是比较高的。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才能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身示范,帮助儿童树立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师能够理解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受到硬软件条件的制约  根据调查,有99.42%的幼儿教师赞同“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幼儿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是必要的”;且97.93%的教师赞同“幼儿教师需要经常使用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专业提升”,说明幼儿教师几乎都认可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当被问及幼儿教师是否需要具备“信息化教学准备”“信息化教学组织”“信息化教学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面的五个问题时,持赞同态度的教师人数比例均超过九成,说明绝大多数幼儿教师能够从信息技术应用的多个角度理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学的重要性。

有87.31%的幼儿园在每个班级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用于教学,也有82.7%的幼儿园购买配置了主题教学所需的相应软件资源,说明浙江省大多数幼儿园在多媒体硬件和教学软件方面的装备情况较好,这也促成有91.43%的教师“有意愿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分别有65.11%和55.87%的教师认为“幼儿园在班级中只配备了电视机或投影仪等简单多媒体设备”与“幼儿园购置的教学软件与主题教学不配套”是制约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原因,表明仍然存在多媒体设备配置单一、教学软件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制约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幼儿教师基本会通过网络浏览教育信息,但城乡幼儿教师之间存在差距,且幼儿教师有待加强搜索信息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调查表明,97.26%的教师会“经常浏览幼教网站、幼教APP及幼教相关微信公众号等”,其中城区、县市、乡镇、村的幼儿园教师比例分别为98.15%、97.11%、96.81%和93.2%,呈现递减的趋势。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城乡幼儿园之间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情况不同,乡镇幼儿园在网络环境、硬件配置和软件资源等方面较之城市幼儿园存在差距。在“是否会通过教育网络平台搜索并使用教育资源”方面,选择“否”的教师人数比例是31.19%,说明仍有部分教师在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并使用教育资源方面的意识不足。

对于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使用的数字资源主要来源”的问题,选择“网络直接搜索使用”“自己制作”“教学光盘”和“各种途径获取后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师比例分别为79.81%、71.02%、60.52%和52.99%。数据反映了幼儿教师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的信息化资源获取与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七成教师有关注到如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但多数教师未尝试过在教学中使用这类技术  2019年新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中指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幼儿教师中,70.21%的教师“有关注新兴的信息技术产品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如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但有68.33%的教师未“尝试将新兴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于教学活动中”。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的信息技术出现在教育视野中,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技术也许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一样成为孩子们新的玩伴,如何将这些新兴的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有效结合,势必会对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也会对幼儿园的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幼儿教师能够认可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但培训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在被问及“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仅有0.96%的教师认为“没必要,不用学”,可见浙江省幼儿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是普遍认可的。但是,有46.13%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应接不暇”是培训效果不佳的主要问题,分别有43.45%和36%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即工学矛盾)”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不同需求”是培训中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师对于“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软件的操作”“微课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内容需求较高  当被问及“需要哪些方面内容的信息技术培训”时,选择“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教师人数比例最高,为78.61%。此外,有70.82%的幼儿教师选择“教育软件的操作”,选择“微课制作”的教师人数比例位列第三,为60.75%;接着是“硬件设备的使用”

“信息化教学设计”,比例分别是58.16%和51.68%;而选择“资源的搜索与加工”和“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师人数比例也分别达到49.23%和43.89%。

4 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加强硬件配置,优化软件资源  幼儿园的硬软件设施是幼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调查得知,浙江省许多幼儿园仅仅只装备了电视机、投影仪等简易多媒体,且课程教学软件采购盲目,大多不符合园本课程的需要。因此,各区市教育局应加大对幼儿园硬软件建设的力度。在硬件方面,幼儿园需加强电子白板、触控式一体机、平板电脑等交互式媒体的配置,教育局应优先支持和发展一批具有3D打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设备的幼儿园;在软件方面,幼儿园应积极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于购买的课程教学软件需进行个性化定制、二次开发,还要注重对软件的更新换代,以适宜本园教师的使用。

城乡联动,信息化幼教资源共享  加强优质的信息化幼教资源的开发,教育局牵头、示范性幼儿园帮持、城乡幼儿园联动,建立优质信息化幼教资源共享体系。

1)各区市教育局应加快建设幼儿园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培养树立一批资源建设示范园,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2)各园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搜集本园教师的优质资源,有针对性、有计划地上传平台,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最好安排专人管理资源库建设工作。

3)组织不同地区幼儿园、城乡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活动,同一区市的幼儿园之间还可以定期组织线下的教研活动,交流信息技术应用的心得和体会。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调查发现,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工学矛盾、教师水平差异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是由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与学前教育专业脱节等因素造成的。

1)培训模式方面,要将集中面授、网络培训和园本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信息技术培训要以实践为导向,鼓励幼儿园积极开展园本培训;针对不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教师,要分层分类开展培訓。

2)培训内容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的“新”而忽视教师的实际应用需求,要针对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技能来设计培训内容,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素材处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等。近年来,随着微课的兴起,幼儿教师对于微课制作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培训时要针对学前教育的特点开发相应的内容。园本培训的内容不仅要适宜幼教专业的特点,还要根据本园的特色和实际情况来开展。

提升幼儿园信息化领导力,鼓励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  幼儿园是广大幼儿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第一场所,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幼儿园管理的影响。目前,浙江省通过实施“提升工程”,实现全省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然而,由于幼儿园领导、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够,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缓慢。因此,要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幼儿园领导引起足够重视,健全组织机构,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广阔的空间;要提升幼儿园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不能仅仅局限于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竞赛和评比,要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形成“以赛促教”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EB/OL].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0/s7034/201310/t20131028_159042.html.

[2]祝智庭,魏非.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9):5-16.

[3]刘洋.“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学前教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

90-96.

[4]刘珍芳.浙江省学前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8):34-38.

[5]黄伟.以应用能力为核心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1):11-12.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幼儿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幼儿能学到多少知识,还要关注怎样让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快乐地成长。音乐可以唤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幼儿教学中积极运用背景音乐。

关键词:幼儿教学;背景音乐;获得知识

音乐是唤起情绪的快速方法, 而良好的情绪是幼儿成功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实践,我发现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背景音乐,会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同时背景音乐对于活动中重难点的解决也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一、以曲激情,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幼儿的兴趣特点是易被那些新奇、变化的东西所吸引。在活动中配以动听的音乐,易于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参与性,使其在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组织幼儿的体育活动《小鲤鱼跳龙门》中,为了更好地进行活动,我安排了“小鲤鱼跳龙门”的游戏情节贯穿活动始终,在开始的部分,我运用了动画片《小鲤鱼历险记》的主题曲,熟悉的旋律立刻将幼儿带入到游戏中,幼儿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使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

在语言活动中,我经常会选用一些音乐作为背景烘托富有情感或有着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在音乐的烘托下,不仅教师讲述作品时受到感染,更富有激情,而且孩子们在音乐的带领下,一下子就融入到文学作品的情景中去了,幼儿的情绪也被调动了起来。

例如,语言活动——故事“梨子小提琴”。故事主要讲述一只小松鼠发现了一个大梨子。它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用树枝和自己的胡须做成琴弓,动物陶醉在小松鼠优美的琴声里……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我将小提琴名曲《梦幻曲》融入其中,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孩子仿佛进入故事中与小动物们一起倾听梨子小提琴所演奏的优美旋律。

二、以曲引情,促进幼儿情感的挖掘

在组织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体会到对于作品的情感挖掘特别重要,但有时操作起来却又比较困难,教师讲得过多,会使人感觉情感的渗透有些生硬,在适当的时候融入背景音乐,会使过程衔接自然,同时又便于情感的挖掘。

例如,语言活动——古诗“静夜思”。由于古诗的语言精炼,幼儿在学习时,不太容易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含义。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优美意境,在讲解古诗含义的过程中,我融入中国的古筝名曲《渔舟唱晚》,优美的音乐使幼儿仿佛置身其中,合着音乐的韵律,孩子有节奏地诵读着古诗,感受着作品优美的意境。

三、以曲融情,有利于知识点的掌握

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使幼儿能够较好地掌握活动的知识点,解决好活动中的重难点,每个老师都在考虑。在我的教学中,我发现合适的背景音乐对于重难点的解决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歌曲“雪花和雨滴”,这首歌曲主要是让 幼儿感受雪花飘下来和雨滴的落下来的不同的感觉。单纯空洞的表述很难帮助幼儿理解。在第一段表现小雪花的歌词部分,我运用动画片《雪孩子》的主题音乐,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上片片轻轻飘落的雪花,使幼儿感受到雪花的轻盈。而第二段小雨滴的出现,我采用的背景音乐是动画片《小雨滴历险记》片头的一段音乐,随着小雨滴“滴答滴答”由慢而快地落入湖面,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第一段小雪花和第二段小雨滴强弱节奏的不同。在演唱时,就能更好地表现出强弱的不同变化。

又如,常识活动“认识四季”,在逐一出现四季图片的同时,我将中国古典名曲《阳春白雪》作为背景音乐融入其中。在我的语言提示下,幼儿边听音乐边看图片:从柔美的琵琶音中想象春天小河的流水,从轰隆隆的震音中想象夏日的雷雨,从舒缓明亮的音色中想象秋日的天空,从时而紧迫时而舒缓的旋律中想象冬天的雪花飞舞……由于音乐形象鲜明具体,加上直观的图片,视听结合,便产生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可以唤起幼儿再现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感受四季景色的同时,幼儿较快地掌握了四季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诗歌的教学中 ,我也经常尝试运用这种方法。诗歌《小雪花》:我是洁白晶莹的小雪花,我从高高的云层轻盈地飘下……随着班得瑞的钢琴曲《初雪》音乐的渐起,伴着优美的旋律,幼儿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着小雪花的晶莹与洁白。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使我感受到合适的背景音乐的确会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背景音乐的运用也使得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对音乐的感受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很多民间文化都与幼儿教育的指导纲要方向大体一致,将其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将对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真正将民间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时需关注儿童的真实需求且突出民间文化的特性,让儿童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肩而行,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形式的把握上,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增强文化归属感。通过合适的民间文化教学资源的筛选,创立更加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活动形式。

【关键词】  路径;幼儿教育;民间文化

作为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的积淀成果,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对于民族文化的熏陶应当从小开始,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已经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必然任务。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启蒙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的习惯和形成的观念会深深扎根在幼儿未来的个人发展中。在最为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中,对于精神向度、文化认同、民族归屬的教育对于儿童的一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影响着幼儿的民族情怀、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走向。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民族文化精神的积淀与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渗透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的教育中,并加以培养和熏陶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幼儿传统文化日活动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

怎样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引入到幼儿教育中,是当前幼儿教育领域需要突破和实践的重点问题。在民间文化的选择上不可一味追求统一,而是要立足于每一个幼儿园的自身实际情况,根植于地方民间文化内容,从中选取最为合适开展幼儿教育的部分,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活动的选择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建立幼儿“传统文化日”,将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其中,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传递民间传统文化。

如幼儿园可以在“传统文化日”中组织经典诗歌的诵读大会,在家长的帮助下,幼儿穿着传统汉服进行诗歌朗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接触了我国的民族传统服饰——汉服,还接触了传统文化精粹——诗歌,让幼儿能够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体会和感悟;可以进行传统京剧的学习,在观看传统京剧之后,进行京剧戏服的试穿,跟随老师共同学习京剧中经典的“唱念做打”,让幼儿近距离地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可以在临近端午的时候,由老师、家长带领幼儿编制五彩绳、体验包粽子、制作风筝以及画额,在完成全部活动后,由老师将端午节的来历以及屈原的故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对传统的民俗节日有深入的了解。

二、在幼儿学科教学中与传统民俗文化紧密联系

在幼儿园教学的过程中,可将传统民间文化充分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去,让学科与传统民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将传统民间文化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出来。

比如,在进行幼儿语言课教学过程中,为做到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加以提升,教师可以采用讲述故事的形式,将民间的传说、童话通过讲述的方式传递给幼儿。这些故事也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聆听故事的同时幼儿可以对民间文化有潜移默化的了解和认知,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带领幼儿参加传统节日的体验活动,与家长一起参与传统美食的制作,如包粽子、打月饼、做元宵等。教师在共同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将相应的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向幼儿进行讲述,由家长进行补充,让幼儿加深对民间传统文化、节日的印象;让幼儿聆听传统音乐、观看传统舞蹈、传统杂技、变脸等,通过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深入接触加深印象;在整个观看过程中,由教师将其艺术形式、艺术魅力、影响力、起源等方面的知识向幼儿进行介绍,通过玩中学、学中玩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到民间文化的技能与知识。通过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动脑相结合,在对民间文化教育主题内涵进行丰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全面融入民间文化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将民间文化融入到其中,更好地进行从民间文化到幼儿教育的渗透。

比如在幼儿进行最常活动的教室内建立民俗文化专属活动区,其中包括民俗剪纸区、传统手工艺益智区、民间艺术品区等等。在活动课上,由民俗剪纸区的老师带领幼儿参与剪纸区活动,幼儿对民间剪纸技艺进行学习。根据幼儿的年龄、动手能力,选择适当的简单易学的剪纸工艺,让幼儿在剪纸之后获得满足,并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区域内,增加幼儿对民间工艺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手工艺益智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小积木”“七巧板”等益智玩具的制作。在制作后,教师将其基础原理或玩法讲述给幼儿,其作品可以留在展示区,也可带回家中与父母分享。在民间艺术品区,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简单手法制作出的纸扇子、小乐器、京剧脸谱、民俗饰品等,由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制作。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能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中获得成就感。将作品带回家中与家长共同分享的方式,还能够增加幼儿与家长的有效交流,促进幼儿园、家庭、孩子三者和谐发展。通过先浅后深的教育方法让幼儿更易融入到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学习中,也充分考虑到了幼儿年纪、理解能力等特点。与此同时,不同的区域设定也体现出了对幼儿不同的个体差异的考虑,在整个活动的进行中,将民间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了其中。

当前,在对幼儿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可拓宽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思路,将民间文化应用到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中,在增强幼儿综合素质的同时保证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常.民间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37-38.

[2]朱昌渝.民间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8(09).

[3]罗敏.将传统文化进行到底——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幼儿园环境初探[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4(5):30-31.

[4]夏雁军.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初探[J].高教学刊,2016(23):228-229.

[5] 吴静怡.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思考及教学策略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9):98-98.

幼儿教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收到人们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小学和中学教育的影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各个学校和家长开始对孩子们添加大量的小学教育内容,让孩子们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小学的部分知识,这是得不偿失的,在幼儿教育阶段,应该广泛的开展绿色课堂教育,以便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成长规律下正常发展。

【关键词】教育;幼儿;绿色;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层次的提高,教育部门和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了,然而由于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也是竞相出台新的教学模式,使得我们的幼儿教学越来越像小学教育,这无疑是违背了教学和儿童成长的规律,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来说,主要是应该从养成教育入手,通过习惯培养和社会认知,让他们能够在上小学之前做好准备,因此,在这个时期,推进幼儿园教学的绿色课堂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它是符合当前的教学规律的。

所谓绿色课堂教育就是要把教学回归到学生自然成长的轨道上来,不能人为的增加课程,给学生们带来负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幼儿教师要在研究教学标准和幼儿成长规律的基础上,认真的把其与本班的幼儿状况相结合,研究出一套符合本班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一、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来开展教研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出现在小学阶段,在幼儿教育阶段,国家也有相应的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幼儿教育要尽量避免小学教育化,防止违背教育规律。因此,广大幼儿教师应该在这个基础上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相互之间多多开展教研活动,以便适应新的课程教学标准,让孩子们有一个绿色的课堂。在教师教研的时候,教师们应该多多交流,把自己身边发生的案例及时分享给大家,让大家能够共同积累教学经验,以便于今后能够共同发展。在教材研究上,教师们也要各抒己见,共同研究发展方向和课堂教学方法,以便于我们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堂理想的课。

二、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对学生们进行研究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幼儿成长的规律并没有变化,他们在幼儿时期依然应该按照自然成长的规律来发展,一切破坏幼儿成长规律的教学方式都是徒劳的,都将会收到不良的恶果。

比如,幼儿阶段,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按照学生们的发展规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玩这个焦点进行,无论是习惯的培养,还是理论的渗透都是如此。那么这就是要求我们广大幼儿教师要在教学中和教学之余多多的研究自己的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生的研究来为每一个学生制定成长档案,让他们能够享受到老师们的个性化辅导,以便于每个学生的成长。在教研方面,各个教师之间也要加强合作,互相分享个人的优秀案例,供全体教师学习,以便于应对各种不同的学生。

在这里,尤其是要注意对学生家庭的了解,因为每批学生里都有可能会有特殊的学生群体出现,他们特殊的家庭环境就会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上,这时如果教师不认真研究学生的话,就会在课堂教学时忽略学生的表现从而失去对特殊学生群体的照顾,而酿成恶果。

三、对学生活动的拓展

幼儿教育主要是按照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为了应对这样的规律,广大幼儿教师一定要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认真研究教学规律,让孩子们能够接受绿色的幼儿教育。

在活动安排上,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活动做在教学的实处。学生活动可分为单独活动和团体活动。单独活动要求教师布置好任务以后,学生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去独立的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比如我们在安排找春天的活动时,每个学生所找出来的春天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课堂教学。团队活动是要求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比如我们在进行堆雪人的活动时,教师就要把学生们适时的分成若干个组,通过小组任务的布置,让学生们通过小组配合,完成雪人的成型。这样一来,学生们得到了真正的锻炼,教学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相关的注意。一方面,在单独活动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活动的设定务必要简单可操作,防止过难影响活动的效果;在团体活动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活动的团体合作性,防止孩子们合作性活动失效或未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在学生们进行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把控活动的过程,以保证每个学生和团队能够按照预定的要求去完成活动。

四、做好小学课程学习的准备工作

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幼儿教育阶段能够按照幼儿成长的规律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基本的道德标准。在这里,我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对小学的学习做好准备。小学的学习如果没有一定的幼儿教育阶段的准备,还很难让孩子们正常进入到学习状态的。因此,我们幼儿教师要时常注意孩子们的养成教育培养。

比如,在学生的座位训练时,一定要循序渐进的让孩子们逐渐养成坐板凳的习惯。幼儿的注意力是很短的,但经过我们的训练,孩子们的稳定能力是可以逐步改善的。但这都需要我们的课程能够更具吸引力,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训练他们的耐力。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广大幼儿教师一定要按照幼儿教育的课程标准和幼儿的成长规律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绿色课堂的教学,还孩子一个绿色的成长环境,以便于孩子们的正常成长和为小学阶段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周琴,苟顺明.法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05)

[2]苏贵民,谭菲.韩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新进展及发展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12(05)

[3]刘小红,杨晓萍.幼儿园“禁教”思想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2(01)

[4]高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0)

[5]李康耀.如何使学前教育走上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1(04)

上一篇:远程监控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与社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