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2023-09-20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本课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部分“能够分清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学法用法”部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部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体系,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学生品德培养教学要寻找适合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为基础,师生互动为纽带的学习方式。把教与学的过程,当作生活中的一个主动交往过程,使学生在主动交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在过去的教学中,知识主要是以一方灌输另一方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甚至连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如此。这种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不符合当前教学的需要,也违背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其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显思想品德课程特殊的育人功能。

[案例描述]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八课“学会拒绝”主要内容分为身边的诱惑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全课以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发展学生抵御不良诱惑为主题。教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身边存在着种种诱惑,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体验战胜不良诱惑的方法,鼓起勇气和信心,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本案例教学以主动体验──合作学习──课后实践为主线,使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价值观。

准备活动 主题:了解诱惑,发现问题。(培养探究动机)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午休时间同学生们闲谈。由日常生活、家庭作业谈到中学生在生活中面临的许多诱惑。“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这一话题同学们十分感兴趣,一下子都围拢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我发现很少有同学去这样做。于是我就布置了课前预习任务:

置身于五彩缤纷的社会环境中,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许多东西和事情诱惑着自己。想一想,面对如此多的诱惑,有哪些抵制诱惑的方法?

在图中写上自己所受到的诱惑,并完成空格。

我最能成功抵制的是( )诱惑,我是这样抵制的: 我觉得较能抵制的是( )诱惑,其抵制方法是:

( )诱惑是我觉得最难抵制的,抵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我最崇拜的人物是: 他是这样抵制诱惑的:

环节点析: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使教师了解学生现状,有序可循、有的放矢,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也把新课程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特点进一步挖掘,使之更贴近现实生活。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在教材学习上进行“超前学习”,避免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的“滞后性”和反应的“迟缓性”。由于任务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学生能认真去回顾、观察、思考自己,寻找成功人士抵制诱惑的方法,又使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求知,符合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的根本要求。

教学活动 主题:解析诱惑,学会拒绝。(进行探究交流)

第二天,我把同学们交上来的调查表进行了归类。他们面对着的诱惑真是形形色色,我把它们按普遍性的多少进行了分类: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爱吃零食、上课讲话、抄袭作业„„。开始上课后,我把全班学生按照面对的诱惑不同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还根据每个小组面对诱惑不同的特点,给每个小组设置了不同的情景及问题,深入交流讨论,讨论结果大家分享。

如:“上课讲话”这一组设计的情景问题是,课堂上,老师在前面讲课,甲和乙俩同桌交头接耳,做小动作。老师和同学暗示他们,请停止。可过了一会儿,他们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并且说:“我们知道上课讲话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不是有意的,可我们就是管不住自己,我们该怎么办?”小组讨论:(1)甲和乙同学为什么管不住自己?(2)怎样才能让他们管得住自己?;“抄袭作业”这一组设计的是,有一道数学题怎么也做不出来,眼看同学们都出去玩了,教室里只剩下他一人了,他有些着急,同桌的作业本就放在桌子上。如果面对以上诱惑,你会怎么办?你又如何说服对方?“看电视”小组设计的是,晚上有精彩的动画片和球赛直播,播映时间到了但家庭作业还没做完。你是如何选择的?是不是愿意放弃观看球赛?„„

讨论过程中学生们踊跃发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宫文强:我以前最经不起网络游戏的诱惑,经常玩游戏,眼睛也近视了。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才戒掉网瘾,我和爸爸约定只有星期

六、星期天才能上网,而且上网时间限制,时间一到闹铃就响,提醒自己时间到了。时间一长,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

李露刚:拒绝不良诱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有些同学家庭作业一做完就无所事事,就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等。我每次作业做完后,就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不迷恋上网、看电视。

张晓艳:如果你一坐到书桌前就想吃东西,因而耽误了做功课。你可以试着把零食放到远离书桌的地方,书桌上只放与学习有关的东西,自己就能专心做功课。

王超:假如你练习弹钢琴半小时累了,想玩了,你可以对自己说,再练五分钟怎么样?练了五分钟后,你再对自己讲,再练五分钟怎么样?这样一次次的“自我激励”,就会使自己坚持的时间延长。

„„ 许多同学还把自己了解的有关名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如:居里夫人的故事等。 接着我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段央视热播的《中华少年勤学故事》动画片,并设计了问题: 在元朝有位大学士叫许衡,他小时候遇上了战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奔走他乡。一天,他们顶着烈日来到一处荒凉的山村,小伙伴们一个个口干舌燥,都急着寻水解渴。这时,有一位伙伴发现在一间空屋子后面有一颗大的梨树,上面结满了一个个大黄梨。众人一拥而上,边摘边吃。唯独许衡视而不见,他用坚决的口吻对同伴们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怎么可以随便去吃呢?”但伙伴嘲笑他说:“这梨没主人,不吃白不吃。”许衡回答到:“梨无主,难道自己的心中也没有主吗?” 看后思考:

(1)许衡心中的“主”是:

(2)许衡能面对梨的诱惑和同伴的嘲笑,坚持不摘不吃,说明: (3)许衡是怎样一个人:

环节点析: “情景”的设计应该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啊,这种情况也时常发生在我身上”,不会给学生以泛泛而谈的感觉。通过讨论形式让学生自我陈述,合作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反复观察、感知,使学生领会,感悟内涵,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情景”设计需与分组相结合,根据小组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情景设计,体现新课标对合作学习的要求。最后“许衡”的例子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许衡心中的“主”其实就是在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面前,具备的自我控制能力。即自律行为和自律能力。这一结论很好地反映了教材内容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自我努力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 实践活动 主题:战胜自我,帮助他人。(发展探究实践)

这节课结束时我布置了以下三个任务要求同学自主选择其一加以完成。

1、模拟小记者,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家长或其他社会成员进行采访,采访的主题是:你生活中面临哪些诱惑,你是如何对待的?

2、课后去查找拒绝生活中诱惑的事例、方法,可利用多种途径,询问他人、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等,也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一篇小论文与大家分享、交流。

3、结合自己的实际,拟写一份“抗拒诱惑计划”,并按计划实施,一段时间后检查实施情况。要家长、老师作为监督人,同学之间亦可相互监督。 抗拒诱惑计划 不良诱惑 诱惑后果 抗拒诱惑措施 时间 无进步之处 需改进之处 已完成之处

计划执行人 计划监督人

环节点析: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当你尝试去做了以后,你就会发现自己与以前的不同。课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与深化,只有投身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生存的本领、生活的经验。这样做也体现了新课标在实践中学习的要求。我把学生实践成果收集起来,复印了若干份,再发给其他同学,保证互相学习、资源共享。不久,这种实践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不少家长向我反映,孩子回到家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打开电视机而是翻开作业本,星期天也不再沉迷于电脑游戏而是帮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案例感悟] 本案例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论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

过去以被动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教学中不去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是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从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陷于消极接受的境地。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教师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努力去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积极、鼓励的姿态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要求学生无需担心集体的压力和他人的眼光,不拘泥于惯例与常规,创造性地去体验、思考。在主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学生所表达的感受,包括满意的、快乐的、或是对教师和其他课堂内的事情不满意和不快乐的。对学生要使用“答的好”、“对”、“不错”、“这样好”、“试试看”、“说下去”这些使课堂气氛缓和或产生欢乐的语言。要采纳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把学生的思想整理后再重复出来。使学生真正做到乐于主动、敢于主动、学会主动、享受主动,使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能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大忌单一化、模式化,要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生统一回答标准答案的课堂并不是好课堂,也不是教学的最优选择。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宏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2、 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小组合作过程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A在活动过程中,要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如果只为合作而合作,完全忽略个人的作用,这样的合作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应先让学生个别学习、个别思考,在此基础上在开展合作学习。独立思考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B要鼓励独立思考,更要倡导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信息传递中相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启发。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是有利于倾听各种意见,使学生在交流中成长。 C合作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班级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的智慧、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在发挥个别积极学生作用的同时,也不能淡化小组中其他同学的作用。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来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与勇气。

D要明确学生的义务与职责。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对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的一份责任心。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一个暂时性的小结。对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归纳、总结,寻找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与他人分享,最终形成能力。

3、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入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写教学案例

一、 什么是教学案例

1.什么是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的,它所反映的是真是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点呢?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二、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可行性分析

1.案例素材比较丰富 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案例写作比较简单 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案例事实,二写案例分析。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一。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撰写案例分析当然需要进行论述。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难度不大。

3.案例写作基础较好 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一定的教学教研经验,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总之,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撰写教学案例与撰写教学论文相比,写成的可能性,写好的可能性,获奖的可能性,发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三、教师撰写教学案例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教师教学反思 撰写教学案例,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真切的回顾,“照镜子”,“过电影”,把自己的教学一览无余地再现,用新的观点进行严格的审视,客观的评价,反复的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是非曲直、正确错误,都能由模糊变得清晰。能使教师把某些教学问题认识得比较深刻,解决得比较恰当。利于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看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教学事实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研究的过程,总结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2.推动教学理论学习 通常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需要运用教学理论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要把案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学理论支撑。教师往往感到教学理论修养不够,分析教学案例力不从心。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学案例的实际问题,深入地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教师这时的学习,是为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学习,有着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愿望,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百闻不如一见,教师通过撰写活生生的教学案例学到的教学理论。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干巴巴的教条;而是非常有用的思想和方法,利于教师内化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教学理论水平,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总结教改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但往往局限于具体的做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学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实践。

案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4.促进教师交流研讨 案例是教学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学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与撰写论文相比,案例更适合一般教师的需要。案例的内容贴近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教改实际情况,确定一定阶段内的讨论主题,围绕某个主题或专题收集材料、撰写案例、交流研讨,同时结合有关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使教研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5.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固然是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案例,也是进行教学研究。写成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资料,都是教学研究成果。相对而言,教学案例是较小的、单一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是较大的教学研究成果。关于某个专题研究的教学案例,不仅本身是教学研究成果,而且还是撰写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的很好的素材。这类素材经过加工,具有典型性,采用这样的素材写成的教学论文与课题研究材料,紧密联系实际,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6.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1)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时,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的描述和分析,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学理论的指导,使教学行为科学合理。要写好教学案例,需要把教学案例涉及的问题披露出来,深入分析研究,取得清晰的认识,较好地解决某个问题。教学案例尽管是个别现象,但具有典型性,代表了某种倾向。经常撰写教学案例,就能够敏锐地发现带倾向性的问题,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学案例还能体现教学规律。典型教学案例深层次的认识积累多了,就能够通过个别看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真切地感悟教学的规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高效的工作方法,良好的工作习惯,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从而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撰写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三个方面,密不可分。撰写教学案例是撰写教学论文、撰写课题研究材料的基础,撰写教学论文是撰写教学案例的提高,撰写课题研究材料则是撰写教学案例的升华。三个方面结合,能够促使教师做到教学行动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经验与教学科学紧密结合。这三个方面,撰写教学案例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基础打得牢,教学研究才有可能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撰写教学案例在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有了撰写教学案例的基础,就为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就能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7.提高教师一般能力

(1)提高观察能力 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就要找出很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教学事例天天都有,层出不穷,但要从日常纷繁的教学事例中发现典型,并不容易,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撰写教学案例,讲述的教学故事要体现典型、具体、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就必须将有关教学事实形成逼真的表象,也需要进行认真的观察。因此,撰写教学案例,能够促使教师注意观察教学现象,发现教学问题,持之以恒,就会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的能力。

(2)提高思维能力 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能力。每个案例都有核心部分和枝节部分,教师要排除枝节部分的干扰,重点把握案例的核心部分,找出核心部分与教学理论的密切联系,就需要运用教学理论的观点,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提炼出教学案例的主题,解决好教学案例反映的具体问题,探索出解决一般问题的途径,养成凡事用脑筋好好想一想的良好习惯,掌握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工作的规律,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

(3)提高创新能力 教师写出的教学案例,可能是某项教学研究中的细化了的材料。从教学案例的线索引申开去,思考教学案例反映的教学现象,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深刻的认识,独到的见解,再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使之带上条理性和科学性,就有可能发现某些教学规律,特别是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规律,从而产生某些创新。创新多了,就会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 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五、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及关键点 1. 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 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一节课下来,觉得要写的事件很多,那么哪一个事件才该选择?哪一个对于自我发现更有潜力?案例的性质怎样,是关于教学策略、学生行为还是教学政策方面?案例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还是为了职业发展?尽管没有一个选择是非遵循不可的规则,但下面一些建议对写好一个案例却仍是有益的:事件对你有情感力量吗(心灵是否受到震撼)?事件呈现的是一个你不能确定怎样解决的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是你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他人可能进退两难的问题?事件需要你做出困难的选择吗?事件使得你必须以一种感觉不熟悉的方式亦或是仍在思考的方式回答吗?事件暗示一个与道德或道义上相关的问题吗?如果有冲突的事件满足以上各条,那么你的选择在自我学习、内省和深层次理解方面就可能更加富有成效。

(2) 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在描述事件的背景时要考虑: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反应怎样使事情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或怎样使之恶化?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 历史因素是什么?在写案例时,你要为即将发生的事件设置场景,做好铺垫。要注意把重要事件放在它所发生的上下文中,必须考虑事件是在上下文中才得以理解的。

(3) 确定事件中的“演员”。每个故事都是因为有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有贡献的角色才得以充实。在案例写作时要考虑:谁是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出场的演员是谁?幕后演员是谁?每个人都扮演了什么角色?相互之间关系怎样?与你的关系呢?坚持考虑每个角色个人的情感、动机、目的、期望,不要忘记把自己放于演员表之中;不要忘记通过情感、动机、目的、个人价值这面多棱镜来审视你的角色;也要审视你可能要做的假定:假设源于何处?它怎样影响你的行动? (4) 检查你行动的结果。 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5) 假设你再次遇到该事件。你怎样以不同观点看待事件?看待演员?如果再做一次,你的行为不同之处是什么?现在允许你重新考虑,你要选择一个不同的回答吗?

2.写好案例的关键

写好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一是要符合当前教改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校内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 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炼去领悟和掌握。

六、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

(1)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问题或问题情境—— 没有问题或问题情境不能算案例,问题或问题情境缺乏典型性也不能算案例。

(2)一个好的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 要突出一个主题,如果是多个主题的话,

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住事件发生的主线。同时,还要注意不要过分地渲染自己的个人情绪或情感,以免使案例的重心发生偏移。

(3)一个好的案例描述的是现实生活场景——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应该以关注今天所面临的疑难问题为着眼点,至少应该是近5年发生的事情,展示的整个事实材料应该与整个时代及教学背景相照应,这样的案例读者更愿意接触。一个好的案例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对案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

(4)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讲述一个故事—— 案例必须要有完整而生动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按照一定的结构展示出来,同时,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最好包含有一些戏剧性的冲突。对于课堂教学案例来说,应该有学生围绕某一个讨论的中心问题表达他们不同见解的波澜起伏的过程性教学冲突。

(5)一个好的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翔实——案例不应该是对事物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该是对事物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案例提供的各种信息应该是准确的、纪实性的,包括与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也应作具体的陈述,因为背景材料中往往交待了问题发生的场景,隐含着问题形成的某些重要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叙述不应该影响到对主要问题实质的把握。

(6)一个好的案例应该包括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案例写作必须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因此可引述一些口头的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如对话、笔记、信函等,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可读性。重要的事实性材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7)一个好的案例必须理清问题的性质——案例所说的问题是何种性质?是教学策略问题,还是学生行为问题,或是师生关系问题?如此等等。这是案例分析的关键,不要让纷至沓来的信息干扰了自己对问题性质的基本判断。

(8)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如果一个问题可以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话,那么最为适宜的方案,就应该是与特定的背景材料相关最密切的那一个。如果有包治百病、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案例这种形式就不必要存在了。

(9)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10)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案例要揭示出案例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等。换句话说,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示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自身发展的心路历程。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它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奠基作用。

为了正确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作用,通俗易懂地讲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政治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特点决定的,它贯穿于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而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教学中巧用事例,可以使比较抽象难懂的基本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同时举例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一项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在举事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所举事例必须具有教育意义

学习思想品德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达到教育目的。因而在选择事例材料时,一定要注意事例材料本身的教育意义。有教育意义的正反事例要多举一些,而那些有负面影响的事例材料就不提。这就需要政治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及心理因素多加考虑。如某村的数百名村民在少数人的煽动下在当地中学校外操场上建了一座庙。学校先是与建庙者交涉,后又与村委会交涉,无济于事。庙建成了,一些学生受其影响,无心念书,甚至旷课看热闹。我们只能鼓励学生拿起法律武器来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而对于学校为什么会这样无能为力就不能提出来,原因太复杂且负面影响很大。

(二)所举事例必须与理论知识点相结合

教学中所举事例是为理论服务的。因此,应将所举事例与所要说明的理论知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应是为了举例而举例。教师对所举事例必须讲清讲透,尤其是介绍材料之后,要加以归纳、总结、评说,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白教师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这个例子是怎样说明相关知识的,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列举邓亚萍事例,教师就应该引导“邓亚萍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靠的是什么”,最后总结出当然靠的是她艰苦的拼搏和超人的付出,但更得益于她良好的心理素质,虽然身矮,但有战胜自己,想信自己能实现愿望的心理,让学生感悟自信在一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意义。这样,就使事例与所学理论知识点相结合,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这样的事例不是单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活跃课堂气氛,千万不能只把重点放在对事例材料的叙述过程上,因为这样做表面上来看,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也兴趣盎然,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听故事,而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那种缺乏必要的引导分析、总结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是教师误人子弟的做法。

(三)所举事例必须真实并且具有典型性

真实的事例具有说服力,典型性反映本质,印象深。使用具有说服力的典型性的材料,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的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不论是典型的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应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决不能胡编乱造、道听途说,经不起推敲,并且违背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真实的事例很好选择,只要是确有此人,确有此事就行,但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就不太容易掌握。要精心选材,力求简洁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材料就是典型的。如初一《思想品德》中做诚信的人,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这方面的正反事例就很多。经过精心选材,笔者选择了谢延信的事迹。谢延信为了一句话,诚实守信,伺候瘫痪的岳父、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内弟,一诺千金,大孝至爱。

(四)所举事例要接近于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选择谢延信的事例,因为它不仅空间上接近我们,而且时间上也接近我们,也就是说接近于我们的生活。所举事例一定要新鲜,最好是近期发生的,贴近时代的新知识、新信息,不能是陈旧的材料。陈旧的材料学生已经失去兴趣,具有新鲜感的材料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再者教师要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就是说要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心理近一些,这样学生就感到可亲可近。谢延信的典型事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近期谢延信又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标兵,这也是此事例典型的根本原因。

总之,所举事例应该注意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如它的趣味性、知识性等也应多加考虑。不管所举事例如何真实典型,又如何接近我们的生活,首先它必须具有教育意义,没有教育意义则失去教育之功效,其次它必须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点相结合,如果不结合,它也是孤掌难鸣,起不到教育的意义,因此所举事例应注意这几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3篇

2017----2018学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徐林平 2017年9月1日

洪洞县登临中学

2017----2018学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为导向,以育人为目的,以新的课程标准为轴心,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教育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生有意义的生活,从而培养出一代“四有”新人。

二、教材分析

《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教材共分四单元十课,设计了28个框。从总的设计思路来看,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开门见山,让学生在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这一逻辑角度与第一单元相承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从大的逻辑来看,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也是从责任与使命这一角度切入的。如果说第二单元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概略性的描绘,第三单元则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三个维度作具体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从社会与个人两个角度,引导学生确立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结合起来。这样,全书四个单元贯穿“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价值观,凸显“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明天”这一主题。

三、学情分析

该年级学生的基础一般,有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比较弱,所以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但也有优势,就是思维比较活跃,加之本学期学习的一些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教师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控制组织好课堂纪律,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争取一部分学习不认真,成绩较差学生,要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面对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放弃,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力争明年升学考试成绩又上一个台阶。

四、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确立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地结合起来。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讨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联系学生和本校的实际,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和案例,特别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讨论,正面积极的引导学生,以提高学生明辨事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主要任务是完成引导和点拨任务。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

4、注意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法律实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特长,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树立为学生的终身服务的教学思想;

6、采用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7、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能够坚持学习。

8、充分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9、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0、单元有小结,期中期末有总结,坚持单元、期中、期末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七、教学进度 第1~4周

第一单元责任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第二课:承担责任中成长第二单元 第6~8周

第二单元:国情国策发展战略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主要讲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主要 讲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以“爱我中华”为落脚点,突出弘扬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 第9~10周

期中复习、期中考试 第11~14周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课:参与政治生活。以如何参与政治生活为主题 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以如何参与经济 生活为主题 第八课: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主线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15~17周 第四单元 理想、终身学习

第九课: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主题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课:选择希望人生。以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为基点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第20周

期末考试

八、奋斗目标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4篇

本学期进行了多种教学方式的尝试,特别是利用微课手段进行教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点:

1、 自主式教学。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备课,两或三人一组讲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师及时补充和参与,最后教师总结知识点。

2、

3、 开朗、幽默的性格影响着课堂。课堂气氛活跃,思维开阔。 与时俱进的新闻视频吸睛、直观。

注重情景的创设,提高了注意力,加深了知识的理解。 下面以一个课例来说明:

政治学科教学需要理性思考的较多,有些知识只看教材比较枯燥,难于理解,另外鉴于政治学的学科特点,时政性。我们制作微课提高了课堂效率,教会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了听觉疲劳问题,使课堂的信息量、知识容量增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运用了简洁的多数教师易于操作的软件,尽量减轻教师制作中的负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减负增效。

前期准备:安装各种软件,录音的麦克风,以及充分的备课,有时还要写出详细教案。

实施过程:在全组共同备课的前提下,找到本节课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制作幻灯片。

应用中受到学生的欢迎,把难懂的法律知识知识,用简洁的视频娓娓道来,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开阔了眼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主动性,提高了兴趣。

评价反思:精简视频的时间,学生注意力也就十五分钟,所以,每段视频控制在十分钟以内,新闻视频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教学中注意讲练结合。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5篇

密溪中心校

曾小平

内容摘要:当今天世界,科技发展,经济腾飞,人们在物质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初会问题也不断出现,小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候,他们的思想最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小学教育者,要从把握小学生思想特点,更新思想品德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把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等几方面抓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主题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

教育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也存在了很多的弊端,例如:当前社会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很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有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仍不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生活琐事仍要家长指点、安排,甚至代劳。这样就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多的不利。尤其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更为不利。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仰,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教师,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地研究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特点,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子。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一、认真把握小学生思想的特点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认真领会和贯彻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而且还在于深入和全面了解当前小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这才能实施切实有效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有过程中,既要看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又要正视出现的问题;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应注意小学生的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动机多样化。过去,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家庭的教育观念比较淡薄,就是为了升级、升学。当今社会,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对人的要求不只限定在文化程度的高低上,更主要的是人的能力上和品德和修养上。这样无疑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起了推动作用。当前,小学生在学习态度上可分为三种类型:自觉型、应付型和强迫型。自觉型的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自己去探讨、去钻研。应付型的学生则只是为了服从普及教育的规定而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内在要求。强迫型的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强迫下也不能学习。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指向遥远的未来,还必须与学生的个人前途和出路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学习不仅与祖国的前途有关,也与自己的前途休戚相关,从而激发多种不同动机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知识见闻增广,信息反馈迅速。开放性社会的信息频繁,流通迅速,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小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增广见闻,开拓思维的作用。但是社会信息本身是复杂多变的,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学生的社会经验少、生活阅历浅、识别能力差,但却有很强的模仿性。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应指导学生分辨和选择信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筛选信息,用良好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增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的能力。

二、认真把握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

思想品德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摆正以下几个关系:

1、开放式和禁堵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社会影响是采取封闭还是开放的不同态度。其实,开放性社会有广阔多样的信息渠道,学生有更多的独立场所,已不可能采取封闭式教育。开放式教育不是放任自流,更不是自由化,而是知道学生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分清是非,提高识别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封闭式教育并不排斥禁堵。对于反动的、非法的、不健康的东西,在学校里需要坚决地禁止。

2、培养心理品质和德育的社会性。长期以来,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要求学生听话服从,并以此为衡量小学生道德水准的标志,而忽视了小学生心理特征,压抑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探索、独立、创新的精神和相应的心理品质,不仅是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要求,这是现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特点。

三、不断改革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取得预期效果,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品德教育要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心灵深处,还要尽可能遵循心理学原则,还要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判断等心理活动高度关心。

1、摆事实讲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普遍采取的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观点,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比如说,有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不能过于坦率直言,应慎言开导;对性格暴躁者,可以进行冷处理,以柔克刚等。在谈话中,教师要以亲切、真诚、自然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做到以诚相见,将心比心,使学生从内心里感受到教师的热爱和诚意,从而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他们所接受。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同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通常能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我担任小学高年级的班主任期间曾多次运用这种方式,预期的教育效果都较理想。

2、创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品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等,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一个团结、向上、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其次,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家庭环境,儿童一出生,首先进入的是家庭,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会发展得很好,反之,则会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家庭环境使孩子受到始终如一的道德熏陶,家长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孩子。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力求家长的配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风,为学生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这个大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可塑性很强,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产生不良行为。对此,教师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抵制社会环境不良影响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去辨别社会生活的丑美善恶。,教师还要善于去捕捉社会环境中积极的方面用以影响学生对美好社会环境和崇高思想品德的追求。

3、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 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运用榜样激励,要重视见之于行动,把榜样的激励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这是我们运用此法的根本目的。因此,要防止“听听很感动,想想很激动,实际没行动”的现象。在品德教育中,我就常看到这种情况,每当学生听到伟人、英雄、模范、杰出人物的动人事迹时,有的激动得流泪,并立即表示出学习的决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激动和决心便烟消云散,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抓住时机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4、创设困难情境,磨练坚强意志

道德意志是克服道德实践困难,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独立性,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我曾接手过一个班,开始时班级迟到现象严重。我担任班主任之后,向他们提出了“按时起床不许迟到”的要求,并亲自把关。早读上课铃响,我就站到教室门口,对迟到的学生记名批评。一个星期之后,班级已全部消除迟到现象,后来在我经常提醒、督促、检查下,我们班再没有人迟到。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道德情境,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如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了,生活又越来越好,相应地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缺乏独立性和意志力差是普遍现象。各种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经受艰苦和挫折磨练情境,教学中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和作业难度,以逐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把学科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思想品德课教学,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第6篇

摘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思想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意识,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电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电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构建和谐课堂,极大地提升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电化教学有效性 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的飞速进步,现代化教学设施给我们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速印机取代了手动的油印机让我们工作效率大增,多媒体集视听为一体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术开阔了身处农村的师生的眼界……电化教学手段如同“活水”的注入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一、创设情景,调动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体验学习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要求将“教室”转变成“学堂”,课堂教学由“教”向“学”转化,让学生达到由吃“鱼”到用“渔”,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富有典型意义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培养起重要的作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景着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我身边的规则”一节时我就讲解了怎样通过十字路口,怎样乘坐公交车,怎样看比赛……让学生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等,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不断变换教学模式,使学生由一种兴奋状态进入到另一种兴奋状态,对教学充满兴趣、充满新鲜感,这样既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习惯,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浓厚的求知欲望完成教学任务。

二、激发动机,增强自主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因而充分调动学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习的自主性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而正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恰当地引入了电化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尊重了学生的个人自由意识,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身心获得了自由的解放,使他们有权利有信心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情景交融,激发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四要素。面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设置贴近学生实际有一定针对性,能让学生通过特定的情景和活动环节,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化的理解和延伸,或是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反思。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學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珍爱生命》这一课,我没有讲大道理,而是播放一段 “玉树地震后人们重建家园”的新闻报道就可以作为最好的教育材料。思想品德课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构建体系,培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思维习惯。而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的是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其次才注重意其主体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则完全相反,把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应该首先注意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寻找规律、发现创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各方面能力。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形象和直观,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电化教学的优势,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的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2.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突破时空界限,构建个性化教学环境。电化教学辅助教学,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合作教育的学习氛围,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

3.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改变师生关系,改变教师职能。教学中电化教学的介入,扩大了教学的信息源,使师生双方在教学系统中的实际地位发生了良性转变,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以新的方式对人员、教材、教具以及时间、空间等资源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支配,充当起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以及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教学效率。

4.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教学,改变教材结构,改变教学模式。教学中电化教学的介入,不仅是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资料,而且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使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具有同等的价值。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情景,在情景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有效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今后我们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率有效方法。

上一篇:不足之处范文下一篇:让懂你的人爱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