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论文范文

2024-03-18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农村环境保护对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众多问题,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若干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地域广阔,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一、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压力巨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围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发展农村户用招气2650多万户,在全国1800多个县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建成62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一大批生态村,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1 农村生活污染加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初步估算,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15%左右。

2 面源污染日益加重,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40万吨,而利用宰仅为30%~35%左右,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其中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且种养分离现象严重,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据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吨,COD(化学耗氧量)产生量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城市COD排放量的4倍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3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农村工矿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工业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大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

4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农村一些地区逐步沦为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废弃物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造成的农田占用和损毁已超过200万亩。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污染物总量已经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

5 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成为农村新的不和谐因素。

一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许多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到2007年底,全国近2.52亿农村人口还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破坏了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我国仅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全国GDP的0.5%~1%。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农产品有害成分的标准,如“农产品化学残留量最高限量标准”,形成了牢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贸易也受到影响。

三是环境不公平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体现了环境的不公平。多年以来,城市垃圾不断转移到农村,通过简单填埋城市生活和工业垃圾,城区、工厂环境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加重了。城市整洁的代价是农村的污染,垃圾下乡是典型的“环境不公”。通过退二进三,企业搬迁,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农村污染加重了。城乡环境保护不公平带来了社会矛盾日益加重。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影响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这表明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乡和谐的重要因素,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一样,环境不公有可能成为农村乃至社会新的不和谐因素。

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一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二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四是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五是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

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将进一步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增加,资源开发力度、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农村地区将面临城市及工业污染转移等新的问题,农村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对农村环保带来挑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延续增长态势,预计2030-2040年之间达到人口高峰,约为15亿-16亿左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总产将继续增加。在耕地总量变化不大的情

况下,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仍是依靠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投入。由此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农村环保压力加大。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讽整,农村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难以扭转。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7%,到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城镇化率则要提高到55%和70%左右。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普遍,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环保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是农村各类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包括农村电子垃圾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成分的变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种类的增多等。

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农村环境保护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保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今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农村环保目标,就是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要议题。

二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8年的23000多元。国家财政实力也不断增强,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3万亿元。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近期,中央颁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措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建设内容,将大大促进农村环境保护。

三是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有效模式。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累了实践经验。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路子。浙江省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江苏省开展了农村“六清六建”活动:山东省实施了农业“两减三保”计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辽宁、湖北、宁夏等地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四川、福建等地开展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这些农村环保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功范例,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牢牢抓住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机遇,切实做好农村环保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城乡统筹,着力解决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不平衡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人手。将农村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统筹工业和农业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努力把环境保护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等工作,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美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发挥农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扎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农村环保工作刚刚起步,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缺失或不健全的地方,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应集中力量,优先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的治理,健全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以奖促治”政策,扎实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是中央政府针对目前我国村庄环境治理滞后,环境日益恶化,短期内又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动用财政政策帮扶村庄解决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以奖促治”对于引导和促进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地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要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治理村镇环境污染,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促治”。围绕“以奖促治”工作,开展配套政策、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及时总结措施执行情况和各地经验,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防污减捧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要求,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

三是健全农村环保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保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是强化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建设,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察,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察体系。

五是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发展农村生态经济。进一步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示范作用。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农村地区资源开发监管,严格控制土地退化,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各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扩大当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六是加强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发布制度,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

七是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本文作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 吏小今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通过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有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发现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在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成本和治理效果上存在问题,从丰富治理主体、完善治理手段、降低治理成本和提高治理成效四个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苏南地区 农村 环境治理

苏南地区作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在创造乡镇企业发展神话的同时也使本地区农村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因此,从2006年开始,苏南地区开始进行农村环境治理,相关治理工作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一、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现状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得到了江苏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进行指导和规范。早在2006年5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中便提出了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实施的具体方案。2008年和2009年,江苏省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推动当地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又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号召,开展了大规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对农村环境进行区域治理。

为了使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取得切实成效,苏南地区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要求,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县(市)、乡(镇)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相挂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同时,省政府和苏南各市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进行农村环境治理。以苏州为例,根据《苏州市审计局关于苏州市2008年度农村环境整治工程专项资金设计结果的公布》,苏州市2008年全年实际共筹措农村环境治理资金40693.89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补助1705.50万元,苏州市配套资金1523.10万元,各市、区配套资金14708.53万元,乡镇及其他自筹资金22756.76万元。充足的资金来源保障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

经过一系列农村环境治理,苏南部分农村道路硬化率显著提高,生产、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阻塞的河道得到疏浚,公共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农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在治理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困境

(一)治理主体单一。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性首先体现在决策方面,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决策主体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政府部门,当地企业、环保组织和村民并没有被囊括在决策层之内。其次,在决策的实施、监督、协调以及评估环节,各级政府部门不仅是相关决策的实施主体,还是自身工作的监督主体和成效评估主体。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中规定省环保厅负责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监督与考核,《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项目环境成效评估实施细则(试行)》中也规定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以奖促治”项目的自评估。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监督、评估等环节,未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片面依靠政府部门。

治理主体单一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对参与渠道的创新和有力保障,造成政府以外的治理主体参与渠道狭窄,无法主动、有效的参与到当地农村环境治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被边缘化的其他治理主体只能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二)治理手段有限。

农村环境治理必须借助一定的环境政策工具,所谓环境政策工具,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或达成一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的手段”,环境政策工具的实体内容为具体的环境治理行动规则或环境政策安排。我国的环境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命令控制型工具、经济激励型工具及公众参与型工具。命令控制型工具是“通过政府的行政命令以制定的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环境行为施加影响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政府的权力,发挥作用的主体是政府。经济激励型工具是“通过市场力量以经济刺激的方式来影响当事人环境行为的政策”,其动力来源于与当事人环境行为密切相关的经济利益,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市场。公众参与型工具则是个人、组织等公众受到宣传、公告的引导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中来,发挥作用的主体是公众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手段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重行政控制手段,轻经济激励手段和公众参与手段。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了治理的目标、任务、惩罚措施等内容,而关于如何激励各级政府、企业及当地村民参与到环境治理中的规定则较少。目前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主要的激励政策为“以奖促治”政策,但这项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奖促治”政策的资金不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进行下达的,而是按照資金总额进行分配的,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以奖促治”是一种短期的被动行为,问题解决了,“以奖促治”的周期就结束,不能起到长期治理的作用 。此外,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中很少利用市场的激励作用和自发调节作用,这也是囿于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经济手段匮乏。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市场激励手段主要为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可以使污染防治责任与排污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但是,苏南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不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很难起到应有的市场激励作用。此外,关于公众参与型工具的使用,仅为部分政府文件中提到的鼓励企业、村民投工投劳,将农村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张榜公布,而对于普通村民与企业如何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决策、监督与评估并未做出安排与说明。

(三)治理成本较高。

首先,农村环境问题具有分散性、不确定性,难以识别、难以量化的特点,环境问题源头难以认定、环境损害难以量化,环境监测难度大 ,这势必加大环境治理的成本。其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内容全面,涉及农村水环境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公共服务设施的兴建等内容,工程难度大、头绪多,资金监管难度大,从而提高了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再次,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造成信息流通不畅,双向信息流通一定程度上失真。最后,在实践中,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往往采取多部门联动的方式进行,治理目标被分配到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如《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8年度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将2008年度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任务下发给财政厅、建设厅等九个政府部门,这样便分散了治理力度,使资金使用无法形成合力,同时加大了协调的难度,无疑会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成本。

(四)治理效果不明。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明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如关于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苏南确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但是部分村镇并未完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而是将收集的生活垃圾倾倒在村郊荒野,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再如,街道两侧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仍有部分村民随手乱扔垃圾,影响了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这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避重就轻。另一方面,监管不力、村民环保意识差也是造成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效果不佳的原因。

三、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丰富治理主体。

参与式治理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强调凡是受到某项决策影响的团体和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决策的制定中来,强调这种参与不仅停留在决策制定的层面,还包括决策的实施、监督和评估,是一种全过程参与 。多元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相互交换意见,改变政府自行决策的方式,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全面。此外,人们普遍认为,按照制度、规则,通过合法渠道的多元主体的参与就是合法的参与,通过合法参与而达成的决策自然具有合法性。这样的决策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便具有较强的法律约束力,能够得到公众较好的配合,从而减小实施的阻力。

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不仅包括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包括乡镇企业的治理、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不仅要解决现有的农村环境问题,还要完善农村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成效的评估等环节;既要做好农村环境问题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治理效果的长期保持。因此,仅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鼓励环保组织、企业、村民和相关科研团队参与到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来,群策群力,共同推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朝着既定的目标推進。

(二)完善治理手段。

完善市场激励手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向市场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归还给市场。

在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市场力量进入到道路硬化、垃圾处理等具体的项目中来。例如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可以授权给私人企业,政府向私人公司支付报酬。通过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降低政府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再如,对于主动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企业,要在税收、水电费价格、扩建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优惠与便利,进一步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与手段,引导企业自觉参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

(三)降低治理成本。

首先,省政府应该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中退出来,主要负责本地区农村环境治理的总体部署,制定清晰、长远、可持续的治理规划,明确责任主体、奖惩机制和考核目标,而将治理的具体实施下放给各市政府,允许苏南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环境治理,从而降低治理成本。

其次,鉴于苏南农村环境治理过程中权力层级过多、治理力量分散的现实困境,可以仿效中央进行“大部制”改革,由环保部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实施统一调度,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这就需要对现行环保部门进行广泛授权,调整其相关责任与职权,整合治理力量,简化治理层级,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协调成本和信息流通成本。

(四)提高治理成效。

治理本身并不是目的,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才是根本目的,治理效果的好坏则是衡量治理优劣的标尺。针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不彻底、长期效果不明显的困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首先,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对苏南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农村环境治理的自觉性。其次,要严格考核与检查力度,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同时要保障并创新公众参与渠道,从而使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取得预期的效果。再次,要完善农村环保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资金供应,落实长效机制。最后,要鼓励村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中来。一方面要通过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如张贴环保漫画、环保图片等;另一方面要将农村环境治理与村民切身利益相挂钩,如开展村民环境治理评优活动,对达到治理要求的村民进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形成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村民自觉参与当地环境治理,维护治理成效。

(作者:韩倩倩,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苏南农村环境治理;张艾荣,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环境治理)

注释:

杨洪刚. 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与优化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3-90.

李书舒,陈锐. 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J].生态经济,2012,(6):186.

张俊哲. 农村环境治理问题研究——以社会资本为视角[D]. 吉林: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12.

陈剩勇,赵光勇. “参与式治理”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9,(8):76-77.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进行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环境检测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农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农村作为我国粮食的重要产地,一旦发生环境污染问题将会对全国人民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将对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技术的结合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环境检测技术;结合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02.043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nvironmental detection technology;Combination

從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农村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对农村的环境也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主要体现在农村的水资源、土壤以及空气这三方面。其中,水资源和空气污染将会直接威胁到当地农民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而土壤污染则会影响到粮食作物的质量,影响到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要利用先进的环境检测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发展。

1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现状

1.1 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的水资源污染已经十分严重。目前,很多农民的饮用水都不能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在农村导致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在农业耕种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而化肥和农药的主要成分很难被降解,当化肥和农药被土壤吸收后,再经由雨水被带入到水流中或者渗透到地下,就会严重影响地下水资源;第二,为了提高收入农民会大量的饲养牲畜,很多农民会将牲畜的粪便和垃圾直接排入到河流中,由于河水在地面四通八达,很容易就会扩散到饮用水层,污染水资源;第三,伴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为了减少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很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水的化工厂、印染厂等都选择在农村周围建设工厂。现阶段化工厂的污水排放是影响农村水资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居民长期饮用的都是不达标的水质,导致很多农民的身体出现问题,特别是当被污染的水源中含有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时,在进入人体后无法被分解就会导致爆发疾病,因此希望环境工作者能够高度重视农村水污染问题。

1.2 农村土壤资源环境污染严重

通过对我国土壤进行监测发现,水稻、蔬菜等粮食作物都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这主要是土壤受到了严重污染导致的。在耕种期间,农民会使用大量的化肥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化肥中的大量化学元素长期沉淀在土壤中会严重影响生物的多样性。例如:在农村常见的地膜就属于无法进行降解的有机物,长期埋在土壤中久而久之就会对土壤造成污染。目前,我国还有一部分农村发展的比较缓慢,并没有指定的垃圾投放点,因此很多村民会随意乱丢垃圾,也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

1.3 农村空气污染严重

现阶段的农村也普遍存在着空气重度污染的问题。在农村,严重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尾气和工厂产生的废气。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化工企业都搬移到农村周边,这意味着将污染带到了农村周边。空气的重度污染对农民的身体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同样需要引起环境工作者能够高度重视。

2 环境检测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环境检测技术是通过对环境影响因素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控和检测,相关环境专家根据环境检测技术所分析的结果就能够有效地制定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周围环境,因此环境检测技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环境检测技术还可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提供准确的环境数据

农村作为我国粮食蔬菜的重要产地,对其进行环境监控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时,要对监测的数据进行总结和收集,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要对环境监测过程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检查和整合。对于目前的农村来讲,影响其生态环境的因素诸多,因此在这种环境监测时要加大对细节进行掌控和分析的力度,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2.2 加大环境监测力度

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来讲,环境检测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环境监测工作。要根據检测工作的特点不断地对环境检测工作进行管理和规范,使其在农村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更大的价值。在对农村环境进行检测时,也要结合农村的地势地貌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监测的质量。

2.3 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国家和国民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度认识,使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当下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在治理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的,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对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在改善过程中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不断从细节出发,提高农村环境的质量,而对农村环境进行环境监测就是为了对污染的环境进行监管,为后续的有效环境治理奠定基础。

3 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技术的结合

环境检测技术能够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方向,并且为后期的环境质量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数据,为治理环保问题提供技术支撑。

3.1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

为了使环境检测技术和农村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要先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通过环境检测领导小组的建立,来实现对农村各个地区环境资源的检测。所检测的内容主要有:环境保护、畜牧业、农业等。通过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然后根据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便提高环境检测小组的工作效率。

3.2 完善环境检测的制度

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为了尽快恢复农村的生态环境,必须要加大对污染问题的治理力度,因此在环境监测上也需要进行检测制度的完善,才能不断的提高环境检测和治理的效率。完善环境监测制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它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水平,根据所要达到的检测目标来制定检测方案。同时环境检测工作还需要一定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支撑,只有在保证以上前提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对农村的每种资源都进行基本特征的检测,为环境治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规范环境检测程序

环境检测工作直接影响着环境治理的效果。因此,在对农村环境进行监测时,必须要加大对监测内容的控制。此外还要对监测的内容进行规范和管理,以便政府部门在进行环境问题分析时能够得到准确的数据。在进行环境检测工作前期,要对检测地区进行充分了解,主要是地理条件、人文因素等。掌握该地区的资料之后,才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采样的地点和方式以及频次,提高环境检测中采样数据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对于环境检测技术所分析的数据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和管理,避免将结果公诸于众引起恐慌。最后,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对其进行科学的指导,避免生活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做到防患于未然。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检测技术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对环境检测技术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环境保护,减少因环境污染给农村人民生命带来的威胁,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峰.关于农村环境保护与环境检测的研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18):67-68.

[2]李卫娜.环境检测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探讨[J].北方环境,2013,25(09):89-90.

[3]李令威,李林阳.浅析农村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技术的有效结合[J].科技资讯,2013(17):136.

[4]韩冬梅,刘静,金书秦.中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2):16-21.

收稿日期:2019-12-14

作者简介:崔庆华(1981-),男,汉族,研究生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及检测。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将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把握住农村生态治理这个重点任务,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构筑系统完善的环保堡垒,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扩大农民的生态环境治理参与力度,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村生态环境 治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村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景象,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污染、工业生产污染以及生活污染交叉渗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监管力度缺失、执法能力不足、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立足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坚持科学思想的引领,制定农业农村生态保护专门性法律,逐步提高各部门执法能力,加强公众参与力度,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一、新时代要坚持科学思想的引领,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需要坚持科学思想的引领。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20年6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立足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农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三大污染问题,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搞好农村“厕所革命”和垃圾处理问题,缓解农村生态问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各级村委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监督企业的污染排放,严格农村环境保护到户到人,促使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切发展行动都是由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創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五年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尤其要解决企业带来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企业污染排放新标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要根据各地农村特点,积极创新农村产业形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山东省寿光市打造的绿色无公害、营养价值较高的寿光“品牌蔬菜”。

(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农村绿色发展

新时代要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树立“生命共同体”的创新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确解决农民与农业生产、农村环境的关系问题,引导农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鼓励农民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立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各地村委会应该起好带头作用,积极主办各类环保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同时,要制定合适的村规民约,监督村民遵守实施。
二、新时代要构筑系统完善的环保堡垒,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和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专门的农村环保法,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强化环境治理队伍建设,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不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一)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农村环保资金和科技投入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基本是农业生产污染、工业生产污染以及生活污染交叉渗透,这是我国农村生态问题的共性。首先,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根据不同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大农村环保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好农村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相关设施,打好“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美丽乡村。同时,要加大农村科技投入,高效处理农村污染物,重点创新农村污水的处理技术,研发污水处理技术或者引进国外高效污水处理技术,净化污水,形成“生活污水——净化水——农业生产”的循环利用模式,实现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其次,要引进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解决好农村垃圾的放置问题,制定农村垃圾相关规章制度,实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努力构建农村特有的高效垃圾处理模式。最后,要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推行大规模农业生产和特色品牌化农产品,改进农业的生产技术,引进机械化生产,促使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形成品牌化农产品,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效益。

(二)坚持以法治为保障,完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立法

新时代是绿色发展的时代,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要坚持以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推进的立法原则,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严格划分法律责任,对违反行为作出明确的责任规定,严格监督执行力度,加大对农村污染企业的监管,对违反法律规章制度的企业实行重罚,并及时督促企业转型升级。同时,政府要倡导各个村委会结合本村特点,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严格监管执行,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对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及时提醒并制止,并通知村委会,严格惩罚制度。

(三)坚持以国内外治理经验为参照,强化环境治理队伍建设

新时代我国要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要优化自身的治理能力,更要借鉴国内外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在交流合作中提升我国治理效率,强化我国环境治理队伍建设。首先,可以借鉴竹溪市关于公众参与农村污染治理的理念,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污染防治,邀请村民参与农村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尊重农民的环境诉求,引导农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参与农村环境治理,自觉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其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经验,确立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标准,确立农村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确立城市污染物向乡村转移的限定标准,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最后,可以借鉴国外关于农村环保的研究项目和环保人才的培养方案,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加大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人才的培养,强化我国环境治理队伍建设,加快我国农村的环境治理进程。

(四)坚持以新闻媒体为载体,加大环境治理的监督力度

现代社会是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更高效地推进环境治理,我们必须重视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环境治理的监督力度,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农村环境问题,合力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如针对我国农村一些小企业仍然存在违法违规排放的现象,就需要通过新闻媒体披露,对此类现象定期予以曝光,强制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也要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大对环境违法的曝光力度。同时,新聞媒体可以通过采访农村村民,了解他们对农村环境问题的诉求,向社会传递农民的生态环境诉求,从而督促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开展积极的环境治理工作,致力于为广大农民建立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满足农民的公众环保利益诉求。
三、新时代要依靠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治理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农村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公众环保参与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扩大农民的参与度,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自觉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新时代要解决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还是依靠农民,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扩大农民的环保参与度。当前,我国农村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受到一些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对环保知识的了解不全面,需要政府或者一些民间环保团体来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农民了解污染物的产生、危害以及解决措施,在学习交流中逐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同时,村干部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如每两周召开一次村民大会,普及村民的环保知识,让村民自由发言,讲解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生态环境利益诉求;也可以每年邀请一次大学生志愿者下乡开展环保实践活动,让村民在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加深环保意识的树立,积极参与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引导村民自觉搞好自家环境卫生,共同搞好农村的环境卫生,共同构建美丽新农村。

(二)结合农村特点,建立良好的公众环保参与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当今社会长时间面临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生态环保理念、生态环保法律和生态环保组织机制三者相结合的公众环保参与机制。首先,要树立绿色的生态环保理念。政府要了解农民环保参与理念的树立情况,尊重农民的环保利益诉求,着力提升农民的环保公众利益,使农民在共同提升生态环境整体福利和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中加深环保理念的树立,从而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其次,要建立生态环保法律。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和农村法律服务相关体系,鼓励村民积极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合各个农村实际特点,在乡镇一级设立法律援助中心,配备专门的法律人员,并开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宣传活动,对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实行专门的环保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扩大农民的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最后,要建立生态环保组织机制。政府要加深与社会各个环保组织的合作,适度向社会公众组织下放权力,形成专业的生态环保组织机制系统。农村要积极邀请社会环保组织前来传授经验,通过交流合作,提升农村生态环保治理效率。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建设美丽新农村的紧迫问题,新时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需要依靠农民,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村委会等基层组织要改变传统对村民的强制性要求,坚持改革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例如,每年开展关于“世界环境日”的农村主题活动、农村道路清洁活动、农村下水道清洁、农村环保广告标语张贴等活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村委会每年可以根据村民的环保参与度,按照积分制原则,根据积分的高低,评选“优秀环保标兵”,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同时,村委会要成立村民清洁小组,定期检查村落卫生,对表现优异的给予奖励,表现不好的适当惩罚,通过任命环保小队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监督村民错误的行为并提出指正,在这种赏罚分明的制度规定下,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自觉维护农村环境。

参考文献:

[1]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建设美丽新宁夏——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N].银川日报,2020-6-16(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五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N].光明日报,2020-11-3(1).

[4]贾相岳.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2019(7): 62-64.

[5]周若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8):73-76.

[6]余世明.农村环境治理的竹溪实践[J].中国生态文明,2019(10):36-37.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Li Xi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作者單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欣文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环境法的“经济化”趋势注定了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及市场机制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农村环境问题可以从外部性、可持续发展及公共物品等经济角度加以解释。相应地,政府管制、环境税、许可证、产权交易市场、责任务款是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方式。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经济分析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环境的经济学解读

1 作为外部性的农村环境问题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是一个经济问题。企业的环境破坏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由企业的经济利益或利润所决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是指被排除在市场作用机制之外的经济活动的副产品或副作用。也就是说,外在性一般发生在一个经济人或一个公司利益的获得是通过他人承担必要的成本的情况。例如,假设一条河的沿岸存在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一个位于上游并且从事钢铁的生产而将污水排入河中,另一个位于河的下游以河水为生活用水。在没有行为矫正机制时,钢铁企业不会把污染后的河流治理成本当作生产成本。

在农村环境污染中,外部性是指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对农村环境造成了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人经济活动主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外部不经济性是使经济主体忽视环境保护,即不愿意在环境保护方面投资的内在原因。能获得利益而不用承担任何负担,这是理性的经济人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此外。农村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提供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某一经济活动主体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却需要其他的经济活动主体对由他破坏和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而付出代价,除非有强制的法律制度要求这样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主体的道德高尚以致情愿做出此行为。即使我们的立法机关设计出了这样的法律制度,其也是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相悖的,不会产生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效益或者立法者所期待的应有效果。因此,包括资源开发和利用在内的经济活动的外部经济性,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基本原因:市场上缺乏将外在成本内在化或者有悖于市场经济本质的法律制度则是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

在经济学中。有外部性一语十分相似的概念是“公有地的悲剧”(“公地的悲剧”、“公有性的悲剧”)。哈丁曾用开放的牧场来描述“公有地的悲剧”。在一个向所有牧民开放的牧场,牧地或草场是公有的,在草场的畜群是私有的,实际上草场对牲畜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每个牧民都力求使自己个人的眼前利益最大化。于是,从牧民的角度看,他所考虑的是如何扩大自己的畜群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而不会考虑整个草场的承受力和牲畜增加对它的破坏和退化,每个牧民会无限度地增加自己的牲畜头数,而从草场情况看,每承受一头牲畜都会给牧场带来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由全体牧民承担。由此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牧群规模越来越大,草场的损害和退化也就越来越严重,最后,所有的牧民不得不从草场撤出,这就是著名的“公有地的悲剧”。这一现象在农村很普遍,每家农户对于集体的土地、林木、河流等自然资源,只注重开发、利用,而不愿花财力、物力、人力加以保护。如果我们将“公有地的悲剧”开展到整个环境保护领域。大气环境向所有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开放,则会产生如下情形:大气中污染物越来越多,大气环境的污染和退化越来越厉害,最终导致大气环境质量差得使人无法生活和生产,全体居民不得不从撤出某地或花大量金钱专门治理大气污染。这就是“公有环境污染的悲剧”。

从外部性理论和与之相应的“公有环境污染的悲剧”概念可知,农村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农村“公共财产资源”或无主资源在法律上无从清楚划分其归属。或者在法律上界定这些资源归属的成本高不可测,或者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根本没有对这些资源的产权归属作出规定。

2 可持续发展中的农村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任何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所要考虑的因素,它必须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效结合体。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的是一个代际之间的资源有效分配问题。关于代际之间的公平问题的解决,罗尔斯提出这样的理论:让每个人都处在同样的“无知之幕下”(所有人对自己的资源禀赋、社会地位、资源占有等情况一无所知),人们会制定统治社会的契约条款。并表示自己的所有行为愿受这一社会契约条款的约束。这一原理运用到环境保护之中,如果人不知自己何时会出生,是归属于当代人还是后代人。那么大家在制定资源分配方案的时候,每个人所提交的并最终选择的方案肯定是既不会对环境资源进行过度的开采也不会对环境资源加以积极、主动的保护。如果将社会所选择的这种规则上升为法律制度。那么此规则就是法律上的可持续发展规则。同时,可持续发展还涉及到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问题。对环境资源利用效率问题的解决与环境资源利用的自由度是分不开的。可持续发展规则表明,如果后代人能取得当代人同样多的福利,在不影响后代人对环境资源的权利时,当代人有最大的自由对环境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的权利。但是,如果当代的福利取得是以降低后代的福利水平作为条件,或者当代人为了获得既定的福利而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问题留给后代人,那么这些行为都违反可持续发展规则。均应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分为有弱的可持续发展、强的可持续发展和最终的可持续发展。弱的可持续发展,指当代入只能使用应属于当代人的环境资源,不能过量使用而导致后代人拥有环境资源量与当代人所拥有的量相比没有在同一个水平上。比如我们对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不能使环境的负荷达致极点及用完所有的自然资源。而应使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总资本存量不变。弱的可持续发展在自然资源存在可替代性的前提下是可以得到维持的,但是,自然资源的可替代性是很少见的,如可耗竭性自然资源一旦被消耗或者被破坏就不可能被替代,因此弱可持续性在解释农村甚至整个环境资源保护时就出现了不可周延性。此时,必须坚守强的可持续发展。即保持自然资源的存量价值。与强、弱的可持续发展相比。最终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有利于农村甚至整个环境资源的保护,因为它强调对单个类别自然资源的实际流量的保护而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这种视角为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提供了方向。

3 作为公共物品的农村环境

一些常见的环境资源都是公共物品,如乡村风景、新鲜空气、洁净而安全的水、茂密的树林以及生态的多样性。

环境资源系统体现了公共物品属性——共享性、非选择性:非排他性、搭便车、公共供给。农村环境资源系统完全具备公共物品的属性。共享性是指两个以上人能同时利用而满足各自的需要。非选择性是指农村环境资源没有其他的可替代品,或者选择其他的替代品的成本非常高昂而不可期。比如,如果不对农村环境生态系统加以保护的话,则过几年会出现即使存在高支付意愿而“农家乐”不再的状况。非排他性是指环境资源系统要排除他人使用在方法上

既不可能,在成本上也不值得。比如,某些人为防止空气污染而付出了代价,也不可能把那些没有为此付钱的人排除在呼吸清洁空气的利益之外。农村环境资源系统的使用不能限定在对它的生产作出贡献的人,而那些对它的生产没有作出贡献的人也是可以使用的,这就是“搭便车”现象。不需投资便可以随便享受,使得农村环境资源公共品的供给和融资很难通过私人生产者或投资者得到保证,同时,随时享受而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刺激着搭便车者对农村环境资源系统物品的过量过度使用(城市人可以无需购买门票而任意地到农村去享受农村环境带来的各种好处,在享受的同时将城市的垃圾转移至农村),最后的结果是使整个环境系统的供给能力接近枯竭。

由个人来提供农村环境资源公共物品只会带来低效率,因为公共物品消费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消费者就能坐享其成地从别人支付的物品中获利,这在社会上就会提供一种“不劳而获”的激励。如果此种激励一旦产生“示范效应”,那么就会导致无法实现农村环境资源系统的有效供给,继而会出现供不应求。再者,如果农村环境资源系统能有效地由私人来提供,那必须先通过法律制度将农村环境资源系统的产权界定给提供者,然后由消费者基于他们对农村环境资源系统的不同偏好给出不同的价格构成定价系统,然而农村环境资源系统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这样的定价机制无法起作用。这些分析都表明,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途径是行不通的。这为政府单位,非营利性的机构如环保NGO、环保委员会,或农民协会参与农村环境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了可能。如在1950年由生态联合会发展起来的具有民间性质的自然保护委员会就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途径

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经济角度的认知,为从经济角度寻求农村环境的保护路径提供了指南,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及市场机制必须引入进农村环境法律治理。我们将从政府和私人角度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经济手段及市场机制加以分析。

(一)政府方式

强制性内部化就是指依靠政府命令和法律的引入与实行来促进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式的制度安排被认为是重要和必要的手段。我们把农村环境保护的政府方式归纳到强制性内部化范畴之内。

1 直接管制

几乎所有的污染物和其他影响健康及安全的外部效应,政府均应依靠直接的管制加以控制。环境管制的主要方式有:污染排放量控制,污染物有毒含量标准控制,排放达标的设备监控。管制有社会管制和经济管制之分,对污染物和环境的管制则是一种社会管制。

在“命令-控制”型管制下,管制者只需给出控污技术、污染总量和建厂选址的详细规定,厂商必须严格执行。此管制框架将各方主体之间的可能博弈排斥在外。假设管制者的各种标准是非常合理的,那么可能达到有效率的最佳污染水平,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其实政府直接管制受到了诸多方面的质疑和非议。比如,这些标准在宏观上忽视了区域和产业纳污能力差异。在微观上也忽视了不同主体之间处理污染能力和均衡污染成本的差异,污染处理能力强且生产成本低的主体将没有任何激励去更多地减少污染。如有效率的控污水平的确定有赖于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但污染控制的决策经常在做这种比较之前就做出了。再如,“排放达标的设备监控”,需要环保部门对该产业的科技信息保持无限理性,但是实际上政府的环保部门往往表现出有限的理性,这样企业就有机会在保有原有的控污设备的前提下继续污染环境而不必负担污染治理成本。

2 环境税

在二十世纪初,庇古就对环境治理的经济方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排污者的生产成本与社会成本就存在一个差异即外部成本,公式为“外部成本=社会成本-私人成本”。这种差异无法通过交易合同(市场)消除。只有通过税收(税额即其污染行为造成的损失额),才能便当事人在生产或消费时将与因其污染行为而造成的损失额相等的税款视为行为成本结构而调整行为水平。后来福利经济学家提出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次优准则,即在补偿受害者的福利损失后行为人的福利仍然得到了改善,那这种资源配置方案便是有效率的。要使企业排污的外部性内在化,就需要对排污征税,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状态。

环境税可分为环境消费税、资源生态税和污染控制税。环境消费税通过对破坏环境的商品或服务加重课税,对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的商品或服务减轻课税的措施来达到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目的。资源生态税是指对从事环境开发、利用行为,就其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开发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级差收入征收的一种税,旨在对资源价格起矫正作用。污染控制税种类较多,如德国的“废水税”、法国的“水污染税”、荷兰的垃圾税、日本的绿色税收等。在农村环境保护中,资源生态税和污染控制税必须强制推行,而环境消费税则更多要利用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3 发放许可证

拍卖可交易转让的排放许可证、狩猎许可证、采伐许可证、开采许可证以及配额。并允许它们在所需主体之间按照市场价格在法律既定的规则下进行流转。这些融政府管制和市场机制的办法应该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例如,政府通过这种办法确定污染水平并将排放额度有偿地在乡镇企业间进行分配,而不是告诉乡镇企业必须为每吨污染交纳多少税额或费用,并允许乡镇企业自己选择污染水平。这一方法可以用实例进行演绎,假设一条河的污染物容量为400吨,沿岸有两家厂家A,B生产不同的产品,政府配给每个企业的排放量为200吨。现在A厂的产品销售非常好,它就会产生增加产量的需要,但是增加产量肯定会增加污染排放量超过200吨,而B厂的情况正好相反,产品滞销,正想抑制产量,有100吨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剩余。此时A、B两厂就可以进行自由的协谈,就100吨的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交易,只要双方自己是有利可图的,那么污染物的排放量仍然是400吨。于是“排放权市场自动地产生效率的排放形态”。

(二)私人方式

诱导式内部化指的是对现有外部性问题的改进,或者是新的防范措施的创造,它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或实行的。此种方式完全由私人主,导,运用于农村生产及生活废物的综合利用、农村经济结构及种养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1 产权交易

根据科斯的观点,外部性的法律本质是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称;市场失灵的法律本质是产权界定不明确即所有权、财产权失灵,如“公有地的悲剧”。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的克服,一般并不需要以税收、补贴、公共措施等形式存在的政府政策来改变这种权利。只要存在财产权就足够了。这种原理运用于环境问题上所形成的理论主张和相关观点我们称之为“环境保护的市场主义”。“环境保护的市场主义”认为,环境保护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界定清晰、完善的包括环境权,排污权及其转让权,水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在内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

产权作用的过程可表述为确立产权-导致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产生规模经济-诱发技术创新-引导生产消费-扩大资源基础存量-缓解资源稀缺压力。在农村环境产权得到界定的前提下,农民的环境权利是可以得到很好保护的。例如,渭南市某村有三个煤矿,煤矿建设伊始就给了一些农户相应的资金以补偿他们被占土地的损失。但到了产煤的旺期,拉煤车不分昼夜的运作、矿里抽出的污水及离矿区近的农户房屋出现裂缝,都使矿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发。在多次交涉谈判后,矿主答应每年按70元/吨的价格给每户供应两吨煤(当时的市场价为400元/吨),煤矿优先使用本村的劳力,并且免费翻修村小学和村里通向镇上的公路。双方能达成协议,根本原因在于环境产权得到了明确的界定,该村村民认为道路畅通、平坦的交通及村庄里的土地树木等自然环境是他们所享有的,并且从法律上来说也是他们的。

2 责任条款

此种方法是依靠责任法的司法途径,或归于民事侵权一类的问题,而不是政府管制。相关责任法规定,外部性的制造者有法律责任向受害人进行赔偿。一个完备的责任系统的限制外部性的原理是这样的:假如某厂商造成了100元的外部危害,受害者可以通过诉讼程序得到等于或大于100元的损失赔偿,厂商的这种赔偿金额就产生了很强的激励——厂商将想方设法地将污染减少到有效率的水平。

由此可见,责任条款的实质是将产品非市场化的成本内部化。但是责任条款作用的发挥需要高昂的诉讼成本,并且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并不是充分的,这使得受害方很难或根本无法起诉。

农村环境污染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问题;措施

近年来,各级政府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和抓手,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突出抓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持续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工作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环境安全保障。

1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城市环境与农村环境唇齿相依,农村环境保护不好,不仅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

1.1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分析。(1)农业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有序推进。加强对农业土壤环境污染调查,开展高污染用地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通过法律、政策、技术、工程等多种手段防治污染,不断提升了土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2)农村饮用水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高度重视农村饮水环境安全工作,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加大风险防控工程资金投入,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开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科学规划养殖园区,突出抓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畜禽养殖由庭院式分散养殖污染向集约式集中治理污染转变,积极引导畜禽产业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4)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效果明显。生态示范创建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生态建设活动,积极开展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广“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活动,净化了农村环境。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和绿色文明单位创建等系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推进。

1.2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1)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农村水环境污染表现较突出,农村作坊式企业生产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生活污水随便倾倒,造成“二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或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村民生命健康和农作物安全。农村生活垃圾、废弃物基本上未进行无害化处理,“脏、乱、差”现象仍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环境。(2)化学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土壤养分比例失调,理性化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农药的高强度使用造成高毒、高残留,不仅会加重农作物生长环境污染,而且存在严重农药残留持续污染。非降解农膜碎片残留土壤后,滞留时间长,将严重影响土壤透气性,阻碍农作物吸收和根系生长,导致减产。(3)面源污染防治任重道远。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逐渐加重,“三废”排放很难有效控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甚至导致部分水体、土壤功能丧失;农村生活垃圾的肆意堆放,垃圾解析、淋溶导致大量污染物渗入地下,将对农村地下水质量构成严重威胁。(4)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环境监管工作机制不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投入不足,导致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淡薄,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尚需时日。

2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措施

2.1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农药、化肥控制,坚决禁用超标农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积极扶持生产企业开发生产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将清洁生产和废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扶持并建设一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通过“压小上大、扶优汰劣”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对塑料农膜的污染防治。采取适时揭膜技术,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要提倡使用可降解地膜,鼓励开发农膜再生加工技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2.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农村保护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饮用水水水源地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推广应用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农村污染防治适用技术。

2.3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扩大环境宣传教育领域,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让群众了解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道德水平和环境保护法制观念,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构建人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4 推进环境连片整治,着力改善村容村貌。(1)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生态文明村镇创建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城镇规划与农村规划统筹考虑、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统筹考虑、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统筹考虑,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新格局。(2)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大力实施农村连片整治工程,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3)集中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按照“硬化、净化、绿化、亮化、文化化、有序化”的“六化”标准,强化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等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逐步建立起村镇环境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3)加强畜禽养殖集中整治。科学布局畜禽养殖园區,加强对畜禽养殖散养户的引导,积极推动集约发展,逐步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鼓励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 结束语

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农村环境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深入研究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对策与措施,对保护农村生态,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洪富,胡绪荣.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 南方农业. 2008(06)

[2]张蔚萍,胡庆华. 农村环境保护市场化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6)

上一篇:我国保险投资论文范文下一篇:教会中学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