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范文

2024-08-16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范文第1篇

根据以往经验, 普遍学生反映常用半导体器件的放大原理、性能参数等内容过于抽象。另外, 由于模拟电子电路在分析过程中虽然依据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组成原则是不变的, 但实际电路结构却是各式各样的, 通常采用“近似化”进行估算分析, 所使用的等效模型需根据实际条件与问题类型分情况构造, 对于初学者来说则难以区分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如果教师仅以讲授、板书等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长期授课, 繁琐、单调的计算分析过程难免会使学生注意力下降, 学习兴趣不高,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 如何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课程中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 牢固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分析及应用方法, 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2,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灵活运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基础的EDA技术, 改变传统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 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效果, 突出课程实用性, 已成为工科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Multisim具有丰富的元器件模型参数库和仪器仪表库, 比如万用表、示波器等, 其参数设置界面、数据读取方式与真实仪器基本相同, 可模拟实验室内的操作进行各种实验, 完成各种类型电路的设计。该软件还提供了多种电路常用分析方法, 如直流工作点分析、交流分析等, 适用于电路参数、波形曲线的测试和分析[4,5]。教师可充分利用Multisim的图形化界面, 形象直观地为学生演示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 降低理论知识学习的困难度, 同时, 学生也可在课下自己动手搭建仿真电路, 通过仿真操作进一步理解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 掌握电路调试、测试的基本方法, 提高学习热情。

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知识点举例

以清华大学童诗白、华成英撰写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四版) 》教材中, 直流电源的教学内容为例, 来展示Multisim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直流稳压电源的作用是将220V/50HZ的交流电转换成幅值稳定、输出电流在几十安培以下的直流电压, 主要包括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等。传统教学中, 一般从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入手, 逐步讲解分析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该部分教学内容实用性、综合性较强, 要求学生在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的基础上, 掌握直流电源电路的基本结构及发展趋势。

虽然直流稳压电源的整体基本理论容易理解, 但是各部分电路具体的工作原理、参数分析等内容则涉及到一些抽象概念, 学生通常感到理解困难。因此, 教师可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直流稳压电源基础知识的同时, 和学生一起搭建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 并借助Multisim进行仿真演示,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直流稳压电路仿真电路的搭建

(一) 整流电路

整流电路的作用是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 输出的电压为单极性的脉动直流电压[6]P174。整流电路中最常用的元器件是整流二极管, 图1为对应的单相桥式全波整流电路的仿真模型, 该电路主要由四只二极管构成, 其构成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变压器二次侧电压u2的整个周期内, 二极管按两组交替导通工作, 使负载上的电压电流保持单极连续性[7]P517。而研究整流电路工作原理的关键在于分析二次侧、二极管以及负载上的电压波形及生成原因, 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的一点。

因此, 教师可利用仿真电路在整流电路的输入输出和单个二极管的两端添加虚拟示波器, 通过对波形的测试及对比, 帮助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示波器1用于显示变压器二次侧及负载两端的波形, 示波器2用于显示4-2、2-1之间二极管两端的电压。

另外, 利用Multisim还可以对电路进行分析验证。根据教材上的例题设置参数[7]P521, 令变压器二次侧电压有效值为U2=30V, 负载电阻RL=100Ω, 经理论推导及计算, 可得输出电压平均值、电流平均值分别为:UO (AV) ≈0.9U2=27V, IO (AV) =UO (AV) /RL≈0.27A。

通过改变参数, 将仿真电路中变压器二次侧电压值调整到30.836V, 示数可以通过万用表进行观测。然后根据探针测得的负载上的电压、电流有效值U、I进行换算, 可得电压、电流平均值为:UO (AV) ≈26.19V, IO (AV) ≈0.27A。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仿真结果与题中理论计算值存在一定误差, 但基本一致。

(二) 滤波电路

整流电路的输出电压为一个单极性的脉动电压, 包含有较大的交流分量, 需要通过滤波电路, 提取直流分量, 过滤交流分量, 从而获得较为平滑的直流电压[6]P183。因此, 滤波电路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储能元件的充放电功能, 使输出电压可以趋于平滑[7]P523。以最简单最常见的电容滤波电路为例, 搭建仿真模型, 即用一个电容C与负载电阻RL的并联电路结构来代替图1中的负载RL。然后分别选取两组不同的RLC参数, 通过示波器观察滤波效果, 可以得出当放电时间常数RLC越大, 滤波效果越好的结论。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反映, 学生单靠理论和猜想来记忆元器件参数对于滤波效果的影响, 时间长了容易遗忘。而这种通过图形对比的方式, 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 稳压电路

由于精密电子设备往往要求使用稳定的电源电压, 其稳定程度则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性能及工作质量, 而整流滤波电路虽能将电网的交流电压转换成波形平滑的直流电压, 但是易受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大小变化的影响, 因此, 电源电路除去整流、滤波外, 还需引入稳压环节, 使输出的直流电压保持稳定[6]P188。选用集成稳压器7805作为构建稳压电路, 其模型如图2所示, 选用内阻为100Ω的显示型直流电压表, 可观测出整个电路最后输出5V的直流电压。

通过示波器可对尚未接入稳压器的电压输出波形和接入稳压器后的电压输出波形进行比较, 帮助学生理解稳压电路对于稳定直流电源输出的重要性。同时, 学生还可以通过改变可视直流电压表的内阻值 (实质为改变负载大小) , 观察验证稳压电路是否能够解决整流滤波电路输出电压随负载变化的问题。

三、总结

通过对直流电路的仿真分析, 结果显示, 仿真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应用Multisim软件可以模拟各种电子电路, 在课堂中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仿真演示, 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理论具象化, 不再仅靠教师口头讲述凭空想象, 解决了某些知识点难以用语言讲解描述的问题。学生通过实时操作及输出结果图形演示, 可以更为直观地分析电路信号波形的输入输出变化及各种元器件参数性能对电路的影响。借助Multisim仿真, 可以使枯燥单调的授课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改善课堂氛围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 学生在加快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参数, 观察仿真结果,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了自身的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了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热情。另外, 利用仿真软件学习模拟电子技术, 还具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优势, 学生可以在课下自行设计、调试电路, 不但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还提高了自身的思维水平和动手实践能力[8,9]。

综上所述, 把仿真软件Multisim引入到模拟电子技术的课堂教学中, 相对于常规教学方式来说, 更容易吸引学生, 提高学习效率, 为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引入高校教学模式提出一个具体实例。

摘要:根据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以直流稳压电路为例, 利用Multisim软件对直流稳压电源进行仿真分析, 探讨研究如何将Multisim仿真技术引入课堂, 有效辅助教学活动, 改变常规教学方式, 使教学更为形象生动, 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掌握电路结构、参数测试和调试的方法, 对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巩固加强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为如何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引入高校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具体实例。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课程,Multisim,直流稳压电源,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白玉.Multisim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23) :5487-5489.

[2] 唐川.Multisim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5 (9) :84-85.

[3] 陶彪, 南光群.Multisim仿真软件在模拟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2 (8) :155-156.

[4] 马志钢, 薛红梅.基于Multisim10的案例教学法在模电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1 (3) :79-81.

[5] 唐小洁.Multisim10在模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 2011, 34 (22) :188-190.

[6] 刘建清, 陈培军, 李凤伟.从零开始学模拟电子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7.

[7] 童诗白, 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第四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8] 熊旭军.基于Multisim的差分放大电路仿真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 2009, 32 (4) :14-15.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范文第2篇

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的有机结合, 我们应该从学习环境开始, 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 具体如下。

(一) 信息化会计实验室

信息化会计实验室主要是通过网络将各个不同院校的会计信息共享和互通, 实现就读一所学校可以利用多所学校的信息去学习会计课程。不仅仅是这样, 我们国家的教育网也可以与全球的教育网通过同种方式连接在一起, 实现一个全球化的教育平台, 完善一个全球的教育系统。除去这个软件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在硬件环境上做到完好, 除去多媒体课件播放机器, 院校也可以多备一些其他设备, 如摄像机、音响等。

(二) 多媒体会计课件

多媒体课件作为比较新潮的教学用具, 具备着形象直观、丰富多彩、可以呈现动态视频等优点, 相较于印刷的课本来说, 在培养学生会计素养以及创新能力上也有一定优势。但是课件也只是会计课堂上的一种辅助手段, 盲目的依赖于课件是错误的, 教师应该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课件相结合, 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而是将恰当的多媒体形式运用到课件当中, 为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课堂积极性做出好的努力。所以从整体规划、内容编写、脚本的创作还有最终的设计都应该用心去做到与会计课程完美结合, 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三) ERP管理软件

ERP管理软件不仅仅是企业中实现管理信息全面化的一个良好有效的软件, 也是我们院校中购买来需要用于构建信息化会计环境的一个条件因素。我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主要是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财务部, 他们比较重视会计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而ERP可以给学生们创建一个拟真的企业环境, 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的演示与操练, 可以非常生动形象的反映一个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之后让学生们进行同样的操练, 能够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会计实践的内容与过程, 可以加深他们对于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

二、会计教学内容信息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构建信息化会计环境这么简单, 会计教学的内容也应当信息化、综合化。可知我们目前很多课本上的内容将会计知识分为很多模块, 比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 这种内容模块的划分很容易导致知识的不连贯, 不能够让学生们综合理解所有的知识点, 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整合运用。而这个时候ERP软件又起到了大作用, 在分块学习会导致知识脱节的情况下, 将所有会计知识融合进一本综合课本, 然后利用ERP软件进行学习。

三、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

除去构建信息化会计环境、会计教学内容信息综合化以外, 我们还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有机结合。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的一套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会计课程了, 我们需要有效发挥信息技术为我们会计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每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都应该配上相应的信息技术辅佐, 使得教师们在进行会计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并且能够将实践与理论相机和, 成为实操性比较强的会计人才。

(一) 利用多媒体课件与会计软件并行教学

虽然多媒体课件有着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优点, 但主要还是静态演示, 无法让学生们对会计操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所以我们要将多媒体课件与会计软件相结合, 利用二者进行会计教学, 将理论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大家, 简单直观, 然后在学生们了解之后利用会计软件进行实操演示, 让他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会计核算在实际工作中的过程, 利用会计软件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 也能够锻炼实操能力, 提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二) 利用ERP软件进行模拟公司教学

ERP可以给学生模拟一个公司, 然后让他们进行企业财务的相关操作。这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的好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完理论知识后马上利用该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将来在岗位上也能够很好利用这方面的经验去完成工作任务。

四、结语

这篇文章我们讨论了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有机化结合, 首先是构建信息化会计环境, 从信息化会计实验室、多媒体会计课件以及ERP管理软件三个方面体现, 然后说明了会计教学内容需要综合化, 最后阐述了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 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与会计软件并行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ERP软件进行模拟公司教学, 这些都能够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进行良好结合, 为我国会计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摘要:将信息技术与会计课程有效良好的整合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在会计课程中,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去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提升他们的个人专业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会计课程,整合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烨.试议信息化与会计教学改革[J].技术经济, 2003 (9) :48-50.

[2] 郭绍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7) :20-23.

[3] 王志定.IT环境下会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财会通讯, 2005 (12) :49-5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范文第3篇

1 柑橘栽培的土壤管理

要想有效提高柑橘的产量和品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加强柑橘栽培土壤的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柑橘种植土壤的选择。从目前实际的种植情况来看,柑橘对于种植土壤的土质有着较高的要求。第一,种植土壤的土质必须具备一定的厚度,同时整块土地应具备较好的排水性,才能保障柑橘更好地生长。第二,还需要注重柑橘种植时的疏密程度,确保种植土壤具备较强的透气性,让柑橘在生长过程中可以更加自由地呼吸[2]。因此,低洼地区是不适合柑橘种植的。除土壤外,柑橘对于周围的生态环境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在挑选柑橘种植地区的适合,一定要注重果园周边水资源系统的状况,水体对当地气温的影响也需要考虑。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果农在柑橘种植时,随时监测空气湿度。第三,定期深翻扩穴果园的土壤。通过深翻扩穴工作能够确保柑橘有充足的成长空间,同时加强杂草清除工作,避免柑橘生长过程中的营养被抢夺,从而影响到柑橘的生长与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柑橘的生长。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遇到大雨天气,绝对不能进行松土工作,以此避免水土流失灾害的发生。

2 柑橘栽培的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对于柑橘的栽培和种植非常重要,科学的水肥管理工作能够确保柑橘在生长过程中拥有充足的营养,保障柑橘的产量和品质,避免柑橘果实出现萎缩的情况。如果处于旱季,就需要采用人工灌溉的方式确保柑橘的生长拥有充足水分。而在灌溉过程中,可以采用滴灌或树冠下微喷灌溉技术,这样一来,既可以保障水分的充足,同时还能够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在灌溉时最好呈现带状灌溉,不能让所有的土壤表面全部湿透,否则会因水分过多而出现腐烂情况,严重影响柑橘树的正常生长。

除水分外,肥料的施入对于柑橘的生长也十分重要。首先,在柑橘栽培种植过程中,主要施入的肥料为磷肥和钾肥,肥料施入的时间需要在柑橘树苗首次栽种后的30 d,这时不需要采用化学肥料,用稀粪水来浇灌即可[3]。在浇灌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肥料的浓度,如果浓度过高,易对柑橘树苗的根系造成损伤。其次,为了进一步促进柑橘树苗更好地生长,果农还可以定量施入速效肥。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过程中,所有的肥料最好以有机肥为主。相比起化学肥料而言,有机肥的施入在保障柑橘树的生长过程中有充分营养同时,还能够避免化学肥料施入带给土壤的破坏,从而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最后,为了保障施肥的效果,果农在施肥过程中以及施肥之后,需要密切关注柑橘树的情况,一旦发现任何问题,增加或减少肥料的量来保障柑橘树的正常生长。

3 柑橘栽培的修剪管理

为了保障柑橘树的正常生长,提高柑橘的产量和品质,修剪工作也必不可少。修剪工作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修剪弱枝,帮助柑橘树获得充分的营养,以此提高柑橘的着果率以及果实的品质。在柑橘树修剪过程中,主要是轻剪为主,即修剪生长过密的枝叶,确保柑橘树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向特定方向生长。如果柑橘树上已开始结有果实,那么就需要在春芽萌动之前将修剪工作完成,以此确保柑橘树在生长过程中营养可以供给果树的生长部分[4]。

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部分柑橘树在生长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树干倾斜的情况。一旦发生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果农在倾斜一段的树干上将枝干使用木条捆绑方式进行固定。如果柑橘树已经进入衰老期,那么就需要按照每年回缩30%侧枝的方式来修剪柑橘树。

4 柑橘栽培的病害管理

4.1 炭疽病

炭疽病是柑橘树生长过程中较易出现的病害之一。因此,一定严格关注柑橘树的炭疽病病害。一般情况下,炭疽病是果树感染炭疽菌所引起的,柑橘树一旦感染了炭疽病,就会出现倒苗死亡的情况,同时,如果感染炭疽菌的部分是柑橘树的茎叶,那么就会出现全株死亡的情况。如果感染的部位是果实,那么前期果实上会出现斑点,到了后期斑点不断扩大,颜色也会加深,如果天气较为炎热,在果实的表面甚至还会出现黏稠物质,最终果实就会腐烂。针对炭疽病的防治,可以采用50%的多菌灵800倍液整株喷洒。

4.2 流胶病

流胶病是由于昆虫对果树造成外部伤害引起的一种病害。一般情况下,流胶病较常发生在柑橘树的主干和枝梢部位,病变部位的树胶在与外界空气接触之后就会变成茶褐色硬质琥珀状胶质,之后病变部位的颜色会不断加深,直到腐烂,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整株柑橘树的死亡。因此,一旦发现果树有流胶病征兆,就需要迅速降低果园内湿度,并且在病变部位涂抹90%乙磷铝100倍液来进行防治[5]。

4.3 脚腐病

脚腐病一般会出现在柑橘树的根茎部位,因此,一旦柑橘树发现脚腐病情况,就会对植株生长过程中营养的吸收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柑橘树的死亡。针对脚腐病,可以采用乙磷铝或甲霜安进行防治。

4.4 疮痂病

疮痂病多发于梅雨时期,会对柑橘树的树叶、花瓣以及幼果造成影响。针对疮痂病,一般是采用喷洒农药的方式进行方式。比如说,在第一次春芽萌动的适合,可以采用喷洒波尔多液来进行春梢的保护。而花谢之后,则可以喷洒50%的多菌灵来保护幼果。

4.5 黑斑病

黑斑病最常发生在柑橘的叶片和果实上。针对黑斑病的防治,一般是采取喷洒多菌灵进行防治。在农药喷洒过程中,一定要杜绝盲目喷药的情况,避免农药的使用给柑橘树以及土壤带来较大的负担,从而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

摘要:柑橘的栽培和种植是我国农业的重要部分。基于此,探讨柑橘的栽培以及管理技术,希望对我国柑橘的种植有所帮助,帮助果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柑橘,栽培与管理,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兆敏.柑橘栽培一年中应抓好的几项关键管理技术[J].科学种养,2013(5):20-21.

[2] 刘先锋,贺洪委.柑橘的栽培与管理技术研究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9):58.

[3] 郑远刚.浅论柑橘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6(14):86.

[4] 刘先锋,贺洪委.柑橘的栽培与管理技术研究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3(9):58.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范文第4篇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实施

(一) 热播视频导入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 授课时, 课前, 我利用数字摄像机录制了一段时下最热播的电视剧《神探狄仁杰Ⅱ》中一个精彩片段, 然后导入计算机利用Camtasia Studio对该视频进行加工配音融入课题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以播放这种热播剧的形式来创设情境, 很快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学生通过观看改编视频, 从狄仁杰与元芳谈话中提出问题, 即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了吗?刀生锈后质量增加了吗?在视频即将结束时, 以一句“在场的同学你们怎么看?”结尾, 点到这节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问题。

(二) 时政视频接入

在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一课题时, 我先通过播放了一段火箭搭载嫦娥升空的视频来导入新课, 接着提出问题:“火箭要能成功被送入太空需要携带多少液氧和液氢呢?”紧接着, 又展示了几张有关化学计算在实验方面、科研卫生、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应用的照片, 让学生先明白化学计算的重要性、运用广泛, 激发学生学好化学计算的求知欲。

(三) 生活场景引入

讲常见的碱时, 我把深秋时节在公园用相机拍摄到一段关于护林工在树干刷石灰浆的视频, 播放给同学们观看, 从我与护林工的谈话中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什么要刷石灰浆?石灰浆它是一种什么物质?它有那些性质呢?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明白了学习化学知识是有意义的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题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在课堂中可以做到形象具体, 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解决学习的难点问题, 取得传统教学手段都无法与之媲美的教学效果。

1.抽象诙谐难懂知识多感官融入。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章节的学习十分抽象难懂, 历来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化点。我在讲授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个章节时, 先用虚拟仿真实验结构模型感受 (flash动画演示) 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构成物质世界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的, 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并没有遭到破坏, 只是它们的间隔发生了一定变化, 而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首先要分裂成原子, 可以通过视频观测到原子也是在不断地远动着的, 某原子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重新组成新的分子。触动感官深处, 形成深度理解。

2.计算定量设玄机。学生在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难点, 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道分水岭。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有何格式要求?我在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课题中, 设计了一个“找茬”的活动。首先, 我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活动“找茬”内容和要求:请标出解题过程中的错误, 并总结各步骤的注意事项。找到5处后和小组同学交流, 找到8处以上后举手示意和老师交流。在课堂小组间交流展示, 教师评议, 利用PPT条件触发器制作:选中一个错误的地方后单击鼠标左键就立即就会判断出找茬正确与否, 还可以对错误之处加以更正。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正试听

(一) 信息技术可以矫正实验错误操作

酒精灯、试管、滴管等仪器的使用, 浓硫酸的稀释、溶液PH的测定等操作易出现错误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播放录制的视频或者模拟错误操作实验演示可能出现的后果。让学生明白在化学实验要规范正确使用。对试管口向上倾斜的试管加热;实验结束时, 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开玻璃导管的操作;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对氢气没有进行验纯就通加热后的氧化铜中, 当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等错误操作, 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然后在课堂中播放呈现。这样, 可以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实验的可视度

在讲授浓硫酸吸水放热这个性质时, 用温度计直接蘸上浓硫酸, 让学生直接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在观察打开浓盐酸瓶盖是否产生白雾这一现象时, 演示酸碱中和反应时, 讲授酸的化学性质时, 演示稀硫酸与生锈的镁条反应;这些实验时前排学生能看到, 但后排学生看不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用数字展台进行8倍放大后经投影仪投影大屏幕上, 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白雾的实验现象。还可以追问:为什么产生这样的白雾呢?这样, 便能清晰地观察到产生气泡快慢的变化, 引发学生对产生先慢再快后慢的变化现象的新思考, 激发学生研究探讨问题的欲望。

摘要:本文通过创设学习情景教学、分析教学问题、矫正视听, 并提出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建构塔形结构。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有着传统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建构,化学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信息化教学的新思路[J].中国电化教育.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范文第5篇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为深入探讨整合给带来的效益,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总结以上课题实验经验的基础上,这里仅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确实有显著的效果。

1 实验的操作与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

研究已取得较明显效果,学生不论在阅读还是在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1.1 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心理取向,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操作: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划出文中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体会双龙洞的神奇。

(2)创设情境,网络浏览,制作简报。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分成山上、外洞、孔隙、内洞四个组,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提供的网站上搜索查寻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出一份电子简报。

(3)展示汇报,转换角色,深化理解。学生当小导游向全班学生演示电子简报并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想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1.2 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

2 收获与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

2.1 转变了教学理念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2.2 改变了学习工具

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2.3 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2.4 培养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5 训练了实践能力

传统学校教育强调的只是书本知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堂教学的小环境与学生丰富多采的家庭、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严重脱节,面对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通过整合,把以教科书为中心转向利用多媒体组成的教材体系和社会大课程中。学生可以方便的获得书籍、光盘、网络上的信息及软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以此提高实践能力,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范文第6篇

一、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在针对信息技术与外汉语课程整合的模式做了探究, 罗立祥 (2008) 根据学习者的水平, 将整合分成基础型、发展型和创造型三种模式, 并研究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教师和学生以及教育资源的变化 (罗立祥, 2008[3]) 。徐娟 (2007) 则通过不同的分类途径提出了4种分类:除了根据学习者的水平之外, 还可以根据整合的层次, 对外汉语的技能, 学习的方式进行分类。除此之外还提出了基于学习的“兴趣”、“疑难”、“操练”、“文化”、“思维”的整合策略 (徐娟, 2007[2][p64]) 。崔艳丽 (2015) 通过“华师初级汉语综合课”这一微信公众平台展示了信息时代最热门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成功案例 (崔艳丽, 2015[4]) 。在针对对外汉语阅读课程的研究中, 研究成果并不多, 于杉姿 (2013) 通过对济南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高级班的十二名学生的数量、国籍、课堂表现, 结合《发展汉语——高级阅读 (Ⅰ) 》, 探索了四种阅读课程的教学法, 分别从语言外部形式、语言内化形态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方面总体阐述对外汉语高级阅读教学阶段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方法 (于杉姿, 2013[5]) 。

二、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阅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作为言语技能训练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是比较枯燥的, 在所有课程中间, 课时量不多, 基本上只占到汉语综合课的四分之一课时量。但阅读课程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汉语思维能力, 而且对于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训练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 计算机网络遍布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各种推送信息, 阅读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互联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可以被利用。网络化的汉语学习平台和基于移动终端应用程序的汉语学习软件也被大量的开发应用, 例如:长城汉语等。

最热门的微信公众平台, 有:“华中师大智慧教学”、“唐风智慧教学”、“孔子学院”等, 通过推送汉语课程, 新闻, 中国文化为主。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 学习素材多样化, 信息实时更新, 贴近生活大众, 使学习者自然的融入语言环境。因此, 汉语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和技术手段, 从正确引导入手, 培养学生有效的阅读习惯, 如何从这些资源中分析并获取知识, 从而很好的运用语言技能, 让学生即使离开学校也能够自主的学习汉语。

三、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阅读课程整合的特点

(一)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任何实践都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是当今教育形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从不同背景和不同角度出发, 在他人或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 构建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树立学生中心观和教师辅助观,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辅助者。这符合阅读课程的设定, 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景下, 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分析, 获取知识。

(二) 整合的模式

齐冬梅 (2008) 研究了两种宏观整合模式:接受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综合课、听力课、口语课、阅读课、写作课以及文化讨论课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 (齐冬梅, 2008[5]) 。无论哪种模式, 都是通过信息化资源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 建构知识, 针对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模式, 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理念, 使学生自然融入, 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互动, 激发课堂的活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而不同学习层次的汉语阅读课程, 应拟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采取不同的整合模式。针对初级汉语学习者, 阅读课程要实现正确断字断句, 体会汉语语感, 把握文章的关键知识点。因此可以采用接受式模式, 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而中级汉语学习者则着重于拓展阅读的范围, 接触不同的语体, 进一步提升汉语的技能, 并同时为汉语写作积累知识, 宜采用探究式模式;高级汉语阅读学习者已经掌握了较为扎实的汉语基础, 要着重于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 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解读, 因此可以采用探究式模式。

(三) 技术层面的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数字化、多媒体化和网络化 (郑艳群, 2012[1][p31]) 。目前, 校园信息化建设在各高校已经比较完备, 多媒体教室和数字校园面向师生全面开放, 计算机网络也基本覆盖了学校的各个角落, 一定数量的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被共享。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文字、声音、图片、视频资源;通过即时聊天软件、电子邮件沟通交流, 教师发布课前预习材料, 课后收集作业;教师在备课时, 通过数字校园查阅数字化语料库,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语言环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学会使用语言交际;利用Flash技术展示汉字的笔画笔顺, 采用动画演示汉字的造字法;在多媒体教室, 教室机与学生机互联。通过电子教室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文化讨论课上, 采用多媒体可以展示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内容;口语课上可以通过视频创设情境, 抹去原有的对话, 让学生表演训练, 根据视频提示复述等。

四、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阅读课程整合应用实践

何克抗 (2006) 认为:信息技术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所谓有机的整合, 不是技术的堆叠, 也不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设备, 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何克抗, 2006[7]) 。笔者在海外任教时期, 对信息技术与中级汉语阅读课程整合进行了应用尝试。教学对象为十二个汉英互译本科专业三年级东欧籍学生, 其中有四个通过了HSK三级, 学习汉语时间为两年。由于是汉英互译专业, 因此学校开设了新闻出版物阅读课程, 但是并没有相关适用的教材, 笔者从新华网、China daily、人民网、《孔子学院》杂志收集了实时新闻作为阅读材料, 由于新闻文章中含有大量的生词, 笔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阅读材料进行了编删, 使阅读材料难度适中。

(一)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汉语阅读习惯, 如何快速掌握新闻材料的主旨内容。

(二) 教学内容

阅读材料的内容来自新华网, 当天正好是2015年9月11日, 因此选取了“9·11”题材, 题目是《纪念9·11十四周年》, 文章做了一些修改, 删掉了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

(三)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课前教师布置任务, 了解911新闻的背景知识, 给出生词表, 布置任务, 分小组讨论, 总结文章的重点, 最后教师讲解文章。

(四) 授课环境

多媒体教室

(五) 教学过程

在上一堂课程, 教师就通过布置了任务 (任务内容同时也发布在Facebook上)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三人一组, 四个小组) , 查阅资料, 每个小组收集有关“9·11”的资料, 在课堂上进行简单介绍。

这是教师引导的情境创设, 由于学生的年龄大多在十八九岁, “9·11”事件发生的时候他们还是孩子, 不可能有多么深刻的印象, 因此, 提前让他们做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 那么对于本课的内容会比较容易接受。

第一组学生展示了双子塔被撞毁时的图片, 介绍了这次事件是由恐怖分子劫持飞机撞毁了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 并简单描述了事情的经过。

第二组学生介绍了事件造成的人员和经济损失。

第三组学生介绍了“9·11”事件的起因。

第四组学生展示了从网上下载的飞机撞毁纽约世贸中心的视频。

教师将阅读材料发给学生, 将稍微有难度的生词标记在材料后面, 但仍然保留了一些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的生词。

第一遍阅读20分钟, 笔者归纳了新闻阅读的要点:“四个W”:who、when、where、what。这是在第一遍泛读之后需要学生掌握的, 这种方式能够快速的找到文章的主旨, 即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已经熟悉了这种训练模式, 第一遍阅读完成后, 学生基本都找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并对生词的词义做出了猜测, 教师进行了修正, 并讲解了正确的含义。

第二遍阅读15分钟, 教师在PPT上列出了问题, 阅读结束后分小组回答问题。教师通过对问题的梳理, 讲解了文章的重点, 并对长句难句进行了分析讲解, 这时, 学生对文章的整体脉络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也就基本掌握了。

小组讨论, 在阅读完文章之后, 进行一些思考, 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在阅读技能训练之外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的组织运用能力。有的学生认为世界缺乏沟通, 是形成矛盾造成恐怖主义的根源, 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应该牢牢记住“9·11”事件的教训, 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教师对讨论进行了总结, 并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一小段读后感, 发布在个人的Facebook上。

由于是英汉互译专业, 教师将一些难句和长句进行了翻译讲解, 并对特殊名词:例如双子塔、五角大厦等的翻译进行了解释, 作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将文章翻译成英文。

(六)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 自发寻找资料, 总结观点,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成为课堂上的主体,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情境,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比较好的完成了课程设计的目标。不足之处就是由于没有系统的教材, 网上搜集的素材比较宽泛, 没有一定的教学大纲指引, 对学生掌握词汇的层次无法正确界定, 在课堂上词汇的训练显得比较不足。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对于整合理论和整合模式的研究不少, 但是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看, 既不是简单的技术拼合, 也不是信息手段的应用, 应该从教学设计上体现信息技术的融合。本文以对外汉语阅读课程为例, 进行了整合实践, 通过网络技术, 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构了情境, 探索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对外汉语,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 郑艳群.对外汉语教育技术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 徐娟, 史艳岚.论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整合[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16 (8) :63-68.

[3] 罗立祥.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的整合[J].长江学术, 2008 (4) :150-155.

[4] 崔艳丽.信息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案例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5:5.

[5] 于杉姿.对外汉语高级阅读课程教学研究——以济南大学留学生为对象[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4.

[6] 齐冬梅.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整合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08:6.

上一篇:学校禁毒年度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小学今冬明春火灾防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