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范文

2024-07-29

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理解间距”是由“时间间距”和“语言间距”构成的,它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没有间距,也就没有理解,正是“时间间距”和“语言间距”的存在,使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全面和客观的理解以及意义的彰显成为可能。

关键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理解间距;时间间距;语言间距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出现在距离我们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代、近代和现代初期,它的诞生时代与我们借鉴它来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发挥它在中国的当代价值之间,显然存在着“时间间距”。同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的经典著作是用希腊语、英语、德语等不同语言写成的,中国人要理解它,必须用汉语来表达它,这里就存在“语言间距”问题。正是“时间间距”与“语言间距”构成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的“理解间距”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影响到我们能否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客观理解。因为我们要实现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当代价值,就必须借鉴客观的、准确的和完整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和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必须将我们自身与被理解对象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间的始源相关性呈现出来。我们只有在有了对自身的境遇、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解之后,才能去理解和把握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反之,我们只有在理解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后,才能真正地理解自身的境遇、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思想。如果实现了自身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互动,那么也就达到了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客观理解。当然,这种理解的客观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动以及理解者的历史性发展成为一种被突破、被超越的客观性。正因为如此,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会不断地展现新的境界,生成新的意义,最终形成理解的真正客观性。

一、“时间间距”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中的功用

1.正是由于“时间间距”的存在,每个时代的研究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不同,从而使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连续性成为可能

正是因为有了理解的连续性,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才向我们呈现出完整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内容、视角,我们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更全面理解才有可能。没有时间的距离,任何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文本都不可能在不同的时代获得不同的理解和发展。“时间距离的魔力在于,它只保留那些对人类发展有意义的东西,而对那些没有意义或价值的东西则坚决予以淘汰。不仅如此,它还能够使那些真正有意义的思想或理论体系、文本的意义全面、客观、充分地显现出来并逐步得到人们的理解。这是通过不同时期将这些思想体系、文本内容的不同部分分别提升的办法来实现的。”[1]可见,“虽然个体的存在是有断裂的,但整体的存在却弥补了这一断裂所造成的隙罅,使人们能够把那消逝了的个别性纳入到历史整体的连续性之中”[2]。

2.“时间间距”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中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

由于“时间间距”的存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的意义仿佛离我们远去。然而,事实正好相反,我们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意义的理解恰恰因为“时间间距”而成为可能。“时间间距”不是凝固的、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富有活力和充满创造性的东西,蕴含着积极的创造性理解之可能性,正是通过它,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的意义才不断地被阐发。

伽达默尔提醒我们:“事实上,重要的问题在于把时间距离看成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时间距离不是一个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由习俗和传统的连续性所填满,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传承物才向我们呈现了出来。在这里,无论怎么讲一种事件的真正创造性也不过分。”[3]时间不仅包含当下,而且也包含着过去和未来。如此理解,“那我们就不再将时间看做是一去不复返的,那它也就不可能给理解构成任何‘障碍’或‘鸿沟’,人类的精神或理解力完全可以借时间而获得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理解和把握,获得对一切人类事物的理解和解释”[4]。可见,时间距离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及其意义的理解中充当了当前与过去、文本与解释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

3.“时间间距”不仅为我们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解的尺度,而且还会消除人们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教条主义态度,使理解的客观性成为可能

如果只是从字面、书本上教条地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不联系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那就不是真正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如果我们在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考虑时间的距离,就可避免教条式的理解。当我们意识到当下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诞生的时代历史条件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差异后,当我们懂得了每个时期教育家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与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存在着巨大差异时,当我们意识到自我理解必然包含在理解之中时,就会创造性地运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教条地理解和运用。

事实上,我国教育界目前对儿童观理论、天性教育理论、自由教育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自我教育理论、活动教育理论、综合实践课程、生命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等的研究和运用,尽管都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密切相关,都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相关理论中吸取了“营养”,但都不是原封不动地运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视野远远超越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视野,是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融合了当代中国教育者的理解和见解。正是由于“时间间距”的存在,我们才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充满真理性、客观性和生命活力。

4.“时间间距”在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中能够起过滤的作用,从而保证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客观性

在参与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因素中,既有正确的前见,也有错误的前见。只有通过“时间间距”的过滤,我们才能甄别它们。“时间距离除了能遏制我们对对象的兴趣这一意义外,显然还有另一种意义。它可以使存在于事情里的真正意义充分地显露出来。”[5]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借鉴是永无止境的,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不仅是指新的错误源泉不断被消除,以致真正的意义从一切混杂的东西中被过滤出来,而且也指新的理解源泉不断产生,使得意想不到的关系展现出来。促成这种过滤过程的时间距离,本身并没有一种封闭的界限,而是在一种不断运动和扩展的过程中被把握。”[6]根据伽达默尔的观点,“时间间距”还能解决诠释学的真正批判性问题,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区分和把握理解的真前见以及由误解而产生的假前见。

二、“语言间距”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中的功用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必然涉及语言问题,因为语言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所谓理解就是在语言上取得相互一致。……整个理解过程乃是一种语言过程。理解的真正问题以及那种巧妙地控制理解的尝试——这正是诠释学的主题——在传统上都归属于语法和修辞学领域,这一点绝不是没有理由的。语言正是谈话双方进行相互了解并对某事取得一致意见的核心。”[7]因此,“语言间距”对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当代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

1.翻译彰显着“语言间距”在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研究中的功用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首先应面对的问题就是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不同的经典文本的翻译。因为我们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典文本之间存在着希腊语、英语、德语等多种语言的隔阂,要达到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对话,必须首先翻译和转换这些语言。正是由于多种语言的存在,并且它们可以翻译、交流和对话,从而使不同语言的经典文本的理解成为可能。

理解的语言性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所表达的事物理解的一致性。“翻译者必须克服语言之间的鸿沟,这一例证使得在解释者和文本之间起作用的并与谈话中的相互了解相一致的相互关系显得特别明显,因为所有翻译者都是解释者。”[8]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诠释学的问题并不是语言问题的正确掌握,而是对于语言媒介中所发生事情的正当地相互了解的问题。“翻译者必须把所要理解的意义置入另一个谈话者所生活的语境中。这当然不是说,翻译者可以任意曲解讲话人所指的意义。相反,这种意义应当被保持下来,但由于这种意义应当在新的语言世界中被人理解,所以这种意义必须在新的语言世界中以一种新的方式发生作用。”[9]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被不同语言所理解、言说,能够在不同国家中实现其当代价值,表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普遍的意义。

当然,这种普遍的意义不是抽象的,它是在与各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也是在被不同的语言翻译和转换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不同的翻译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经典文本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因而会赋予经典文本以“创造”和“新意”。“翻译有可能成为对原文的‘再创造’和‘重写’,因为它必须考虑许多与原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不同情况,它必须使翻译过来的文字更加贴近另一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风格、文化习俗与生活方式等。”[10]对此,伽达默尔作了独特的阐释:“凡需要翻译的地方,就必须要考虑讲话者原本语词的精神和对其复述的精神之间的距离。但这种距离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克服掉的。因此,在这些情况中相互了解并非真正地发生在谈话的参与者之间,而是产生于翻译者之间。因为翻译者能在一个共同的相互了解的世界中真正地相遇。”[11]“一切翻译就已经是解释,我们甚至可以说,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是翻译者先给予他的语词所进行的解释过程。”[12]“翻译过程从根本上包括了人类理解世界和社会交往的全部秘密。翻译是内心的预见,即在整体上预先把握意义和对被预见的东西的明确的确证的不可分割的统一。”[13]可见,“语言间距”是文本意义的生长域,正是通过“语言间距”,才使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意义不断呈现出来。

2.对话是达成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理解的重要条件

由于每个人都有理解能力,因而人与人之间就有可能共同生活和相互对话。

首先,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是一种对话的语言现象。因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一切理解是在语言性的媒介中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都存在着潜在的语言相关性,因此我们总能在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通过相互的对话而达成一致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育者与自然教育家之间、不同的教育者之间都可以通过语言对话达成一致,而且教育者对自然教育家的经典文本的理解也是通过语言对话实现的。因为对经典文本“理解的过程本身也表现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被柏拉图描述为思维之本质的灵魂与自身的内心对话的语言现象。”[14]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所有的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达成相互理解。“诚然,我们总是受到我们自己的能力和可能之有限性的局限,而只有一种无止境的对话才能完全实现这一要求,这也是事实。”[15]相互谈话是有共同的话题和视角的,因而它不是相互争论,也不是各自的“独白”。“谈话改变着谈话双方。一种成功的谈话就在于,人们不再会重新回到引起谈话的不一致状态,而是达到共同性。这种共同性是如此地共同,以致它不再是我的意见或你的意见,而是对世界的共同解释。”[16]正是这种共同性才使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统一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成为可能。

其次,对话乃是人类自然教育思维的标志。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标志人类的自然教育思维,那就是永无止境的关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对话。没有对话,人类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思维和理解也就无从产生。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思维就是指自身思考某些东西,而自身思考某些东西又是指自身讲出某些东西。因此我认为,柏拉图把思维称为灵魂和自身的对话,称为一种不断进行自我超越,反过来又对自身和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发生怀疑,提出异议的对话,他这样认识思维的本质是十分正确的。”[17]对话的真理性就在于,说出的话只有被人理解、接受和认同,才能得到验证。反之,这种对话思维就缺失说服力。

第三,对话能加深自我理解。按照伽达默尔的理解,对话就是在我们心中留下某些痕迹的东西。这意味着我们在其他人那里遇到了未曾接触过的新东西,它改变着我们的经验世界。“谈话具有转变的能力,凡是成功的谈话总给我们留下某些东西,而且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改变我们的某些东西。因此,谈话与友谊比肩而立。”[18]只有在谈话中我们才能相互理解,并达成理解的共同性。“在这种共同性中,每人对于对方都是同一个人,因为双方都找到了对方并且在对方身上找到了自己。”[19]这种共同性是以人的自我理解为前提的。

3.“语言间距”的存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整体意义

对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而言,每个解释者总要表现自己的个别性,如自己的立场、观点和视域,因而难免会导致片面性。然而,“通过这种片面性,解释就使得事物的某个方面得到了强调,以致为了达到平衡,这同一个事物的另外方面必然会继续地被讲出。正如哲学辩证法通过矛盾的激化和提升使一切片面的观点得到扬弃,从而使真理的整体得到表现,诠释学的努力也有这样的任务,即从它所关联的全面性中开辟意义的整体。”[20]伽达默尔的这段话提示我们,教育者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解释是在语言中实现的。

不同的教育者由于自身是在前理解所规定的境遇中从事理解活动,因而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解和解释是不相同的。正是这种不同使教育者达成了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客观和全面的理解,展现了一个意义的整体,出现意义的同心圆,由此完成理解的任务,即在各种同心圆中扩大被理解意义的统一性,形成理解的一致性。很显然,“意义的统一性根源于意义的个别性,没有意义的个别性也就没有所谓意义的整体性。……没有各种语言形式或媒介,我们也根本无法达到意义的整体。因此,能帮助我们达到对全面一致的意义理解的正是各种千差万别的语言形式。没有千差万别的语言形式的存在,我们就无法把握意义的统一性。”[21]

4.语言与意义的间距是达到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客观理解的重要条件

要正确地客观地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就不能拘泥于字眼,而应从整体上去把握,否则就会造成误解或困惑,导致理解的失败。例如,关于卢梭的“自然人”,以往很多人把它理解为纯粹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自然”人。其实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只要联系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论波兰的治国之道及波兰政府的改革方略》和《爱弥儿》整体地来理解,就不会得出这种结论,而是会把培养身心自然和自由发展的“自然人”仅仅看作卢梭的教育目的之一,卢梭的另一个教育目的的重要内涵就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再如,要理解心理化自然教育思想,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或拘泥于心理化自然教育家的个别结论,而应从整体上把握心理化自然教育家注重教育教学心理学化这一特征。这两个事例表明,要客观地理解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它的意义,不能囿于某个词、某句话、某个片断和某个个别结论,否则,我们的理解就会失败。

参考文献:

[1][2][4][10][21]皮家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解释学之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3.92.92.146.139.

[3][5][6][7][8][9][11][12][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21.422.422.540.545.540.541. 540.

[13][14][15][16][17][18][19][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57.230.252.235.250.264. 264.

[20][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下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602.

责任编辑:杨孝如

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经过近六个世纪的商界纵横,晋商在传承儒家文化、融合黄土文化和塞外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晋商商业文化。如今,大学生创新教育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本文认为,用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创新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晋商精神;大学生;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校对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系统、规范。作为地方高校,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教学资源,更能凸显高校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创新教育模式。

一直以来,晋商都被称作商界奇旅。晋商对世界商业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商业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晋商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纵横近六个世纪,与其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在经商过程中衍生出的创新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传承。

一、晋商创新精神的内涵

晋商作为世界重要的商帮之一,其在发展中呈现出规模巨大、时间长久、业务范围广泛等特点,与其适应营商环境、不断创新有着直接的关系。开拓创新是推动晋商不断前进的动力 [1]。

(一)思维创新:晋商的重商观念

明清之际,封建社会的“士、农、工、商”择业观受到了强烈冲击。一是因为山西一些地域出现“地少人多”现象,加之连年大旱,迫使山西人不得不以“走西口”来维持生计,因时而动,进行了“弃农行商”的实践。同时,一些名儒大家,如黄宗羲、王源等人看到了商贸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提升,主张提升商贾的社会地位。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重商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晋商在长时间的经商实践中发现,商业沟通天下财货,便民利国,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2]。于是,山西地域逐渐形成了重商的地方风俗,这在科举为要、入仕为荣的时代,是不同于“主流”的思想观念。重商习俗的形成正是晋商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为前导总结出来的极具地方特色的经商观念和思维模式,其思想具有超前性和创新性。

(二)人本思想:晋商的用人哲学

晋商提倡避亲用乡,两权分立,身股激励,道德教化 [3]。在选人用人、育人、交人上的规范、严谨,是晋商成功的基石。在选人方面,晋商一是提倡避亲用乡,二是坚持择优保荐,学徒的选择有“查三代、询两历、过三试、后三验”之说;在用人方面,作为财东,应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并能够破格晋升特殊人才。例如,东掌合伙制的出现,就体现了财东对掌柜的信任,实现了出资、经营的两权分离企业管理制度;在育人方面,晋商以“仁、义、理、智、信”为纲,用孔孟思想教化学徒,训诫伙友 [4];在交人方面,晋商之间“相与”互助,互保互荐,财东联姻,逐渐打造出雄霸一方的商业帝国。

(三)管理模式:晋商的制度优势

管子云:“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晋商在管理模式中体现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建立上。贷金制、朋合制、东掌制、东伙制、股份制等经营制度的实践,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商业行为,促进了商业发展。在晋商票号发展中,晋商采用的防伪方法,通过水印、字迹、印章、密押等形式有效防止了银票伪造现象的出现。纵观晋商发展历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晋商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朝章国典”,成熟的管理模式的迅速复制(如票号的总分号制度),成就了晋商的“白银帝国”。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的主阵地在高校,近年来,高校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创新教育在多数普通高校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与创业合教,或单单以赛促创新、以第二课堂助创新。

(一)创新及创新教育的概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并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家在教育体系的宏观把控上就大学生创新教育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融合发展;虽然各高校或地市创新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基地如雨后春笋,但仍然存在理念落后、项目投入大产出小、专利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追根溯源,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集聚地,理应是创新之源,实践之所;但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从教育的意义来说,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 受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对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够重视。目前创新教育一般依附于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理论教学,但此类课程创新理论较少,实践教学更是少之又少,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仅起到有限的作用。二是学生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多以“第二课堂”、以赛促新、创新学分的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并没有形成独立体系。

2. 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创新教育教师是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监督者。任课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授课质量,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往往在两种情况下愿意认真学习:一是学生本身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兴趣,所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如就业方向或考研等)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二是授课教师具有独特的语言和行为魅力,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足够的创新理論和创新实践知识。然而,现实情况是,创新教育依附于创业教育存在,而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大多也并不具备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教育背景。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由经管类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教师在理论的讲授上可能不存在问题,然而课程设计要做到“有血有肉”,光有理论则会显得不够专业。能够让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学习兴趣较浓的课程,往往能与社会实践、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只依靠创新比赛、选修课、讲座等形式进行填补,应该从上层建筑上宏观考虑。

3. 大学生创新实践多流于形式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2017年,批准设置目录外新专业43个,其中93%以上为应用型本科专业 [5]。地方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观念作为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之一,在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中得到重视,但是,很多高校还是无法摆脱传统教育的藩篱,存在以理论教学为主要途径,实习和实践教学不足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三、晋商创新精神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中的运用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从课程体系上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培训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实践力度,以此来构建科学、规范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晋商在经商实践中凸显的创新精神,要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和应用。通过开设晋商类课程、晋商类讲座,创办晋商研究类协会,提供晋商文化参观、实践等方式,可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深度融合。

(一)注重地方思维模式,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创新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多达70余门,斯坦福大学将创新教育列为必修课程 [6]。创新教育应该取消理工与非理工的专业限制,以融合发展的态度让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互联互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创新教育。可增设“创新战略”“创新思维”“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人才素养”“创新创业教程”等课程;加大开办SIYB创业培训力度;开发在线精品课程和选修课,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提倡融合性创新教育课程的开发、教研,以“课程思政”的思路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融共生。

地方高校的发展兼有服务地方和依托地方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来实现办学的“区域性”和“地方性” [7]。晋商精神是极具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的文化资源,将晋商的创新案例、发展历程、经验成果等融入大学生创新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创新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顶层设计以人为本,注重大学创新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

创新教育的特点要求创新教育教师较专业课教师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一些西方国家,创新创业师资一般要求具有创业学博士学位,通过举办创新师资培训、教学沙龙、案例午餐会,选派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等形式提升创新教育教师的课程讲授能力、案例分析能力、指导实践能力 [8]。另外,高校可科学组建创新教学研究机构,引进创业成功的校友、社会优秀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创新实践导师,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决策层应在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支持。一是鼓励和引导创新教育教师善用晋商历史研究成果,走出高校,拓展思路,支持和鼓励高校创新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实践矫正理论教学,在教与学中不断完善创新教育教学体系。二是将企业家“请进来”,让企业家指导大学创新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

就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企业要求与大学生素质不匹配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大学生到处投递简历,找不到工作;高校就业部门千方百计搭建桥梁却效果甚微的局面。通过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可以让企业了解大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让其参与企业建设,实际体验和感悟企业用人的规则和要求;高校就业部门通过企业和大学生的反馈,能够制定更加合理的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知名度。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晋商通过百年实践,为山西乃至中国商界提供了大量的财富,尤其是其在制度方面的不断完善、创新,奠定了其在中国商界的地位和荣耀。大学生加强实践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实践,逐渐认识企业的文化建设、运营过程、制度规程等,为毕业后择业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提升自我职业竞争力、更快地适应和融入企业打好基础。

高校可以就创新教育教学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力度。通过校内课程建设建立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如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利用高校校友资源,建立“高校-校友-企业”创新实践基地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联动的运行机制等方式,不断完善高校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四、结语

“富不过三代”的古训在晋商辉煌的500年间,似乎并不完全适用。晋商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乏被迫“创新”之案例,但更多的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不断尝试,这才形成了今天被广泛研究的晋商创新精神。继承和弘扬晋商精神,是晋地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将晋商创新精神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融合,既能培养大学生尊崇历史、学习历史、总结经验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沁蓉,冯玉芝. 晋商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J]. 经济与管理,2016(1):151-154.

[2] 刘建生,燕红忠. 晋商开拓创新精神对现代企业的启示[J]. 税收与企业,2003(2):61-62.

[3] 屈有明. 日升昌票号之用人[J]. 企业管理,2012(4):43-45.

[4] 贾丽平. 从晋商文化看晋商的成功[J]. 中国合作经济,2005(3):58-59.

[5] 董鲁皖龙. 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势头良好[N]. 中国教育报,2018-04-28(2).

[6] 單正义. 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与启示[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1):151-154.

[7] 郝爱平. 地方高校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12-213.

[8] 丁洁琼.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对比启示[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2):135-136.

(荐稿人:刘瑞贤,中北大学朔州校区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对自然的审美中,主体摆脱了功利主义对待自然的态度,自然事物也不再是仅供人类利用和改造的对象,而是人类精神情感的交流对象。自然的原生状态甚至还成为人类追慕的理想境界,并以之批判、对抗和校正现实的不完满性。可见,和艺术审美一样,自然审美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自然 审美自由 超越性 理想化

中西传统美学注重艺术美的研究,而较少关注自然美。之所以如此,与我们缺乏对自然审美价值意义的认识有关。其实,自然审美与艺术活动密不可分,对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在内)的审美体验,是艺术创造的核心环节。艺术创造就是将艺术家对包括自然在内的现实世界的审美体验表现出来,“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以山水自然为题的诗歌、散文,甚或是某些小说,便可视为作者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的真实记录。朱光潜先生甚至说:“在觉得自然为美时,自然就已造成表现情趣的意象,就已经是艺术品。”既然如此,我们理应把自然美摆放在与艺术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重新思考自然审美的价值意义。本文拟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出发,探讨自然审美的意义。

一 自然审美对人的尊严的肯定

古希腊哲学家建立了西方最早的人性论模式。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斯多德等人都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的道德理性。肉体是堕落的,灵魂是理智的、纯洁的,虽然人是灵肉的统一体,但人生的价值目标却在于,逐渐摆脱现实世界的感性诱惑,不断地纯化灵魂走向理性的家园。这种德性主义的人性论,产生于人类文明伊始时期对于秩序和规范的强烈需求,因而,一方面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理论的不足将逐渐显现出来;但另一方面,它却抓住了人成其为人、维持一个社会的井然秩序与和谐状态的最基本因素——道德理性。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本能看作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终推动力;马斯洛认为人有多层次的本能需要,而生理本能是最根本、最基础和最强烈的。可以说,人类需要道德理性,但人自身的本能冲动和物质欲望的力量又难以驾驭。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就必须树立人的自由尊严,高扬人的道德理性。

对于自然的审美,有助于我们摆脱感性欲望的束缚、获得理性的自由。

康德认为,通过对自然的审美可以发现人(道德理性)的优越性。当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是对象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实际存在。因此,审美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带来感官上的生理享受,而只能引起情感上的愉悦。这种愉悦情感就是主体想象力和知性自由游戏的“内心状态”。比如我们为一棵松树而感到美,不是因为天气炎热可以得到它的荫蔽,也不是因为它可以用来做某种供我们使用的家具;相反,是由于我们注重它本身的色调、姿势和形态,进而将想象力和知性激发起来,使它们和谐运动并产生情感上的愉悦。

自然形式使人产生的审美愉悦,证明人已经从自然本能中超脱出来了,已经进入精神活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康德又提出了一个观点:“美是德性——善的象征”。审美与道德同样体现出对于自然束缚的解脱,同样是自律性的,同样具有自由的特征,而且同样具有主体上的普遍必然性。故而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象征”很容易领会出道德的存在。也就是说,美感非常接近道德感,审美情感的培育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尊严的确立和道德感的形成。

特别是在欣赏崇高的自然对象时,审美与道德的关系更为紧密。荒蛮粗野的崇高对象给我们的感觉造成压迫,成为“令人恐怖的”对象,人的审美能力不能把握这样的对象。然而,人的道德理性具有无限的力量,当对象(如无边无际的大海和浩渺无穷的星空)大到我们的想象力无法对其进行“统摄”,理性能力就被调动起来了。对象虽大却不是无限大,在无限的理性面前就会显得渺小。当“自然界强力的不可抵抗性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来看在物理上是无力的”时候,理性的力量让我们超出日常的中庸,使我们鼓起勇气与这种“可恐怖的”对象较量,并且最终战胜对象。在崇高中,我们凭借理性的能力抵抗来自粗暴的自然对象的压迫,从而显示出理性在这些对象面前所具有的优越性。所以,被冠以“崇高”这一美称的不能是自然对象,而只能是人的理性能力。

自然不仅指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还包括人的自然倾向和感性欲望,因为人的本能欲望也是一种自然,遵守自然界的机械因果规律。审美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活动,必须竭力超出生理的快适。这种审美心境对人的本能倾向起着克制的作用,有助于人类进一步提升为道德主体。尤其是在崇高当中,面对粗野荒蛮的自然,我们还可以直接领略到人类理性的崇高性。

可以说,自然审美不仅给人带来耳目之娱,与艺术审美一样,它也具有人学的深意,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性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在当代,人们不再相信上帝和来世,过于注重现世的回报和享乐,道德意识淡薄,价值信念松懈,从而使人的精神陷入迷茫和虚无的边缘。因此,我们更应该发挥自然美在这方面的作用。

二 自然审美对孤独灵魂的抚慰

一直以来,我们在人的问题上意见纷纭:人是理性的,人是感性的,人性善,人性恶……这也表明,上述有关人的本质的看法并不是人的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它们充其量是一些“存在者”,是人的某种具体的“存在”方式。人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存在”,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当然,人的“存在”(“生存”)还是一种“无”,人不能生存在“无”当中,只能通过自己的筹划和选择,以某种具体的方式生存于世。这种筹划和选择也表明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本真状态。

人在生存的多种可能性面前不得不做出选择,而一旦我们有所选择后,人也就由本真状态跌入到非本真状态。这是一个从“存在”到“存在者”,从“无”到“有”的下降过程,海德格尔名之为“沉沦”。人不得不沉沦,但沉沦又不是人的本真状态,所以关键在于人是不是甘于沉沦。很多人出于“畏”而放弃了自我的真实存在,异化为“常人”。只有大勇者才能顶住“畏”的胁迫,奋起抗争,力图跳出沉沦的苦海,到达存在的澄明之境。存在主义人学企图反抗现代社会中日益严重的异化现象,恢复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命活力。它指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人的超越性。

然而富有悲剧色彩的是,追求自由的超越者必然要付出咀嚼孤独的代价。一般而言,人们总喜欢和那些与自己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接近的人相处。而自由超越者所追求的东西,穿透了人们的俗见俗识、常理常规的牢笼,打破了日常生活死一般的平寂,有悖于人们的惯常思维方式,因而必然为庸众孤立,甚或成为众矢之的。如唐代诗人陈子昂胸怀大志,梦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屡次上书指论时政,提出了许多颇富见识的主张,但终不被采用,孤独伤感的陈子昂无奈地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慨。再如画家梵高由于对生活世界的独特体悟以及对艺术形式的空前探索,注定了其作品在短期内难求同调。

这样一些不为世人所理解和认同的孤独者并没有畏缩,却表现出一种飞蛾扑火般的悲壮。不过,他们在自己的同类当中找不到可以诉说衷情的知音,往往投身于自然的怀抱,视自然景物为“知己”。

李白生性豪放,若天马行空,不可羁勒,再加上官场的倾轧,使得他不被朝廷重用。他四处漂泊,尝尽了人间的辛酸。极度的失落感增添了他的孤独之情,于是便到自然中去寻求安慰,这时敬亭山就成了他眼中的知音:“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诗人杜甫性格孤高率真,不甘与世俗权贵沆瀣一气,在政治上怀才不遇,生活上颠沛潦倒,生前在诗坛上也名声甚微,其孤独失意之情可想而知。在《十五夜对月》中,明月成了解人愁的忠实伴侣:“秋月仍满夜,江村独老身。卷廉还照客,倚杖更随人。”与此相仿,诗人孟浩然在应试落第后,深感不遇之痛,于是扁舟泛湖,寄情山水,把月亮当作可亲近的朋友。在《宿建德江》一诗中写道:“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再如王维,隐居山林,对于他来说,只要有明月相照就心无怨艾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客观的自然对象本来没有灵性,没有生命意识,但通过审美的移情作用,物我的界限和差异都消失了,主体把自身的情感意识看作是对象的特征,从而使得自然事物成了有情有性的知己。在这种情况下,审美主体与自然相对,其融洽、默契是与任何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他人交往时所难以企求的。或者说,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理想化。

三 自然审美的形而上意义

现实社会中的人,往往被各种尘世纷扰所拖累和折磨,因而怀疑人类的社会文明。为了寻找心灵的慰籍,内心深处时常涌动回归自然的愿望。自然审美具有形而上的本体论意义,它能够满足人们追求无限、向往理想世界的宿愿。本体世界是针对于人们所置身于其中的不完美的现实世界而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事实上具有对现实的批判意义。“本体论作为哲学智慧的结晶,可以使人洞察现实的缺陷及其应有的走向,从而不盲目地做现实的奴隶,而去追求更美好世界和更美好生活的构建。”因此,自然审美对现实社会中种种黑暗的、不平的、异化的现象又发挥着批判作用,是人们企图改造现实世界的一种曲折、隐晦的表现方式。

中国古代许多文人生性率真,仕途蹭蹬,对现实又深怀不满,所以他们往往隐归山林,寻找一片供自身灵魂栖息的净土,从而发现了自然之美,写下了许多醉心于山水田园之美的作品。陶渊明虽然本性喜爱自然,但先后四次入仕也表明他起初对于政治不无热心。可是,他积极参政,最终却成了那些政客们改朝换代的工具。他看透了政治的腐败,于是决然隐逸。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指出自己出仕做官是“误落尘网”,表现了他对田园美景和生活的陶然之情。在《饮酒》诗篇中,既表现了诗人徜徉于山水之间的“悠然”心态,又进一步道出他对自然“真意”的欣然领会。唐代诗人王维也在拥挤、喧嚣的尘世生活外,发现了一个清幽静谧自然世界。如他在《辛夷坞》中描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里没有人事的纷扰喧腾,显得过于寂静,但不是死寂,而是宇宙深层的静寂,正是在这种“无人”之静中,才流溢出自然的活跃与生机。可见,古代文人隐身林泉之实质在于,将自然理想化、本体化,以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来批判、对抗和校正现实,从而弥合心灵上的裂痕,获得内心慰籍。

自然世界既然被理想化,具有本体意义,那么自然事物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其他领域中各种美的范本。例如,在人格美中,玄学家郭象和诗人陶渊明等人都高举“无心而顺物”、“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的理想人格。由于人类的远古时代最为接近自然,所以,小国寡民的社会和世外桃源就成了古代文人心目中魂牵梦萦的理想社会。在艺术领域中,天然去雕饰的醇真之美更是古代艺术家不歇的追求。

自从人类与自然揖别以来,人类用理性智慧和科学武器去探索自然的奥秘,改造自然为我所用,自然界就变得仅仅是我们功利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随着对自然神秘感的消失,人类也变得越发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从而必然会走向利用自然的反面,这就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生态难题。强调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有利于我们用道德理性去制约人们的工具理性和感性欲求,自然物也不再是有待改造和利用的“客体”,而是有生命、有灵性的“知己”,不仅如此,自然及其原生形态还成为人类眷恋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童庆柄、程正民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康德,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 考夫曼编著,陈鼓应等译:《存在主义》,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 江畅:《论本体论的性质及其重建》,《哲学研究》,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鄢彬华,男,1974—,江西上高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工作单位:江西省高等院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

黄俊,女,1979—,上海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工作单位:江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自然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农村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能够让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产生热爱之情,以此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文章探究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培养幼儿的科学思考精神、加强师幼互动探究、加强多种知识的渗透、鼓励幼儿亲近自然,以此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幼儿进行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种植活动;核心素养;思考;探究;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对此,农村幼儿园可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以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核心素养。

一、培养幼兒的科学思考精神

自然环境能够释放幼儿的天性,因此,农村幼儿园要积极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鼓励幼儿通过种植活动接触不同的植物,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培养幼儿的科学思考精神。农村幼儿园周边有非常多的绿色植物,每种植物都会随着四季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变化,不过,有的植物季节性变化较大,如落叶乔木的季节性变化就比较大,而有的植物季节性变化比较小,如松树等四季常青的植物,这些植物形态上的差异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对此,幼儿园教师可引导幼儿细心观察松树和其他植物的不同,如叶子的颜色、形状等,并设计相应问题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如“什么小动物喜欢生活在松树上面?竹子的叶子和松树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幼儿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纷纷给出答案:“竹子的叶子像尖尖的锥子。”“松树的叶子有点像针,竹子的叶子是一片片的。”在种植活动中,教师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种子等,可激发对幼儿对植物、对自然的探究兴趣。在活动之前,教师可通过电子幻灯片,以生动形象的视频让幼儿了解有关植物的基础知识,然后再到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可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知识视野,提升幼儿的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带领幼儿到自然环境中种植向日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通过电子幻灯片向幼儿介绍向日葵的根、茎、叶、花的形态,并给幼儿展示向日葵的种子。对此,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踊跃发言:“这些种子和我们平时吃的瓜子有点像。”幼儿园教师可顺势引导:“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其实就是向日葵的种子。那么,我们吃的这些种子,也就是葵花籽,能在自然环境下种出向日葵吗?”幼儿争先恐后地回答:“我们平时吃的种子应该可以种出葵花,不然怎么叫葵花籽呢?”有的幼儿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这些种子种不出向日葵,因为它们都被炒熟了。”无论幼儿的回答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要积极接纳,然后引导幼儿把已经加工的葵花籽和没有经过加工的葵花籽,一起种下,让幼儿细心观察不同葵花籽的生长状况,让实践检验幼儿的不同结论,并以此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学科素养。

由此可见,农村幼儿园在开展种植活动之前,可先让幼儿接触植物的形态,形成足够的知识储备,激发幼儿探索种植活动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幼儿与自然亲密接触,让幼儿通过观察活动,丰富自然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思考精神。

二、加强师幼互动探究

在培养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强化师幼之间的互动,充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挥户外种植活动应有的教学价值。对此,幼儿园教师要以幼儿为活动主体,认真分析幼儿的兴趣点,并把幼儿的兴趣爱好充分融入种植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种植活动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形成科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开展种植大葱、大蒜的活动时,幼儿有非常多的疑问:“我们平时吃的大蒜就是我们种的大蒜吗?”“我们平时吃的大蒜是大蒜的哪个部位?是它的根吗?”“我们是吃葱的叶子,还是葱的根?”从本质上讲,这些问题是幼儿思考、探究的结果。对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地为幼儿一一解答,让幼儿从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知累。对于大葱、大蒜的种植过程,幼儿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幼儿通过思考、探究产生的疑问,及时为幼儿解决这些疑问,而不能因不耐烦就一笔带过,甚至是忽略,这样很容易打击幼儿的探究热情,也不利于提升幼儿的科学核心素养。

另外,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在种植活动中融入幼儿喜欢的其他活动内容,从而把种植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充分结合在一起,真正发挥种植活动对幼儿的引导作用。例如,幼儿园教师在设计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农村幼儿的兴趣点,如他们平时关注的动画片等,把角色扮演融入种植活动中,进一步调动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积极性。《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动画片之一,教师可设计相应的故事情境,引发幼儿的思考,如“灰太狼总也抓不到小羊,于是打算自己种植物吃,小朋友们帮灰太狼想一想,它应该种些什么植物”,或者“懒羊羊要做青草蛋糕,打算种一些植物点缀在青草蛋糕上,小朋友们觉得哪些植物点缀到蛋糕上更好”。这些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入种植活动中,能够让种植活动更具趣味性,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幼儿园教师还可以让农村幼儿扮演动画片里的角色,以角色游戏的方式参与种植活动,并在游戏活动之后,亲自参与植物的管理,以此感受种植活动体现的劳动价值和意义。

由此可见,种植活动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教师要善于挖掘农村幼儿的兴趣点,加强师幼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提升种植活动的吸引力、感召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种植活动在农村幼儿群体中的认可程度。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引导农村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强化农村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并让幼儿把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到自己的科学知识系统中。

三、加强多种知识的渗透

实现知识的综合性输出,是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教学价值之一。因此,在开展种植活动时,幼儿教师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多种知识综合到种植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例如,在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具体策略提升幼儿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幼儿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环保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如果能够具体到相应活动中,幼儿的理解、吸引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开展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我们种植这些植物的时候都离不开什么?”幼儿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离不开水。”“离不开土壤。”“离不开阳光。”“离不开肥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循序渐进地继续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身边的水源和土壤干净吗?你们见过被污染的泥土或水源吗?”幼儿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而教师的问题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什么会出现污染现象,用被污染的水和泥土种植物,这些植物能吃吗?”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引导幼儿逐渐萌发出环保意识。环保知识比较抽象,幼儿作为年龄层次较低的学习群体,不一定能够充分理解其内涵,而教师借助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环保概念,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又如,幼儿园教师在开展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时,可在提升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和需求,因此,在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中,教师可让幼儿以口头交流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观察成果:“我种出来的西红柿红彤彤的。”“我种出来的空心菜绿油油的。”幼儿把自己的观察过程、观察结果,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幼儿多种核心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充分体现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价值的过程。另外,在幼儿园种植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例如,让幼儿以图画日记的形式把植物的生长过程画下来。这些图画日记,既可以提升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又可以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兴趣。因此,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不能停留在某种特定能力的提升层面上,应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围绕幼儿多种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而进行。

四、鼓励幼儿亲近自然

在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中,为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以及其他核心素养,教师要鼓励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让农村幼儿对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形成新的见解,产生新的认识,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在原有水平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儿童农庄里种植地瓜。首先,让幼儿自己培育地瓜秧,观察这些地瓜秧苗是如何成长的。然后,让幼儿带着地瓜秧苗来到菜地,学习如何把其种到菜地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传授给农村幼儿一些农业生产知识,比如什么叫做垄,等等。到了收获季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挖出地瓜,和幼儿一起将地瓜烤熟,或进行其他加工。这些教学内容是传统课堂无法传授的,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

又如,大地里的小麦成熟之后,幼儿园教师可以带着农村幼儿一起收获,然后和幼儿一起动手把这些麦秆变成传统的麦秆画。在农村幼儿园美工课程中,幼儿园教师还可以利用植物的根、茎、叶等组织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如用地瓜叶子作画,或将麦秆制作成玩具。这些方式都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让幼儿享受自然环境带来的乐趣。

五、结语

农村幼儿园种植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在种植活动过程中,幼儿园教师要鼓励幼儿认真观察、思考,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积极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将习得的种植等知识内化于心。同时,教师要通过种植活动加强多种知识的渗透,让种植活动的价值实现多元化,发展幼儿的多种素养,并创造机会,让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与好奇心,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清丽.幼儿园种植活动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策略探讨[J].家长,2020(29).

[2]柏正兰,王晶晶.聚焦关键经验 生发幼儿种植课程的实践[J].儿童与健康,2020(10).

[3]裴春昕.户外环创优设计 资源游戏巧融合[J].山西教育,2020(09).

[4]顾淑芳.“亲自然”活动三步曲——幼儿园家庭式种植活动的实践[J].好家长,2020(76).

[5]陈传芝,张志娟.快乐种植,幸福成长——幼儿园种植活动有效开展的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0(13).

[6]崔淑萍,刘丽萍,刘华,原怡.在园本课程中开展关爱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以郑州市中原区保利百合幼儿园为例[J].河南教育,2020(07).

[7]鹿婷.種植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以中班种植活动中“西蓝花长虫子”事件为例[J].幼儿教育,2019(07).

[8]骆丽霏.追随儿童问题情境的幼儿园种植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0(10).

[9]刘娟娟.优化幼儿园种植特色活动的方法与策略[J].天津教育,2020(09).

[10]佘新兰.幼儿园种植活动思考[J].儿童与健康,2020(01).

[11]钟润桃.让幼儿在种植活动中享有自主“五特权”[J].幼儿教育研究,2019(06).

[12]盛雨婷.“我和泥土的约会”——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23).

Exploration of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Planting Activities in Rural Kindergartens

Shi Pingbin

(Shunying Kindergarten, Chidian Town, Jinjiang City, Fujian Province, Jinjiang 362212, China)

Key word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lanting activities; core competence; reflection; explore; ability

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公路发展活力之源。在当前公路系统面临强烈冲击的新的形式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形势,认真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在提高养建工作效率的同时,做好公路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保障公路事业的稳步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新形势下要解决的新课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一是因势利导,培养职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随着公路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公路的前途事关职工的切身利益,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因势利导,主动告诉职工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竞争态势。引导职工与单位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以培养职工责任感、事业心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性教育,向职工讲述面临的形势,优质高效的完成好目标任务的重要意义,树立单位、职工的品牌形象。二是重心下沉,主动发现问题。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要等职工自动上门反映困难和问题,要重心前移。要介入到基层,深入到职工之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捕捉问题苗头,为职工解决实际问题,从感情上拉近距离,增强信任感,进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可以建立党群月报制度、重大信息报告制度、意见建议奖励制度,要求政工人员、领导干部多到一线,少坐办公室,主动到群众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保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促进了各项工作。三是事前防范,避免亡羊补牢。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人们对某一方面问题不满时,也会从其它方面表现出来。在涉及职工利益、机制改革等事项,要考虑职工的利益、承受能力和影响大局稳定的不利因素。集体协商决定、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避免了事前考虑不周,事后矛盾突出,创造了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二、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实效性

一是虚事实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讲道理、明是非、鼓干劲。不单纯组织起来学学理论、念念文章,空对空的说教。而是要做到贴近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要做到贴近职工:改变行政命令搞活动、造声势。主动贴上去为职工服务,帮助他们学习不断出台的新政策,为职工学习提供便利,关心职工疾苦,为职工排忧解难。围绕生产抓思政,有的放矢开展工作。为职工自学成才提供便利,制定奖励政策。

二是交流互动。美国企业家杰克·韦尔奇曾说过:“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因此,把简单的灌输和说教向平等交流、以理服人转变,可以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发现为题所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单位每年都应该采取如谈心、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等以不同形式,与职工面对面沟通交流。尤其在机制改革等重大问题实施方案出台前,让职工提意见提建议,与职工交流沟通,有效地疏导了职工情绪,化解了矛盾。

三是精细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泛泛而谈,而要精耕细作,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方法,就事论事。针对不同阶段的重点、不同的工作内容,作好广泛宣传和思想发动。比如坚持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状况,对职工有难必帮,有困必解,职工住院必访,开展过生日送蛋糕,职工红白喜事参与、帮助等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做到了“家”赢得了职工与家属对单位的大力支持。

三、通过有效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一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典型示范。用先进激励后进,以事迹感染职工。通过学习行业劳模事迹、组织观看英模报告、开展推优树模等活动,进一步激励职工赶学争帮超的工作氛围。近年来,有的单位围绕推优树模工作,开展评选优秀养路工活动,制作光荣榜、印发事迹、通报表彰奖励。使空洞的说教变为身边的典型示范。同时为推选十大养护标兵也奠定了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更贴近职工。

二是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以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为载体,促使职工在愉快的环境中和气氛中陶冶情操,轻松的接受思想教育。根据部门性质、特点,集中时间、精力,每年都开展一至二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平时举办一些小型的体育比赛,对地方举办的大型活动尽力参与。由于这种形式能有效地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情感,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同时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对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三是活动形式多样,陶冶情操。举办演讲比赛会,召开座谈会、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收看重大电视实况转播、开展建“家”活动、劳动技能竞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为职工营造更多的思想交流机会,用健康向上的形式占领职工思想和舆论阵地。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建立工作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性

一是强化班子建设。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就必须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党政工团相互配合、各职能部门互相联动、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抓的思政工作领导体系和协调机制。实行包片、包点、包线责任制管理,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劳动纪律、安全状况、群众组织活动开展等捆在一起,与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相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二是培养一支队伍。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方面,强化骨干力量,尽可能保持机构和人员的稳定,使他们能积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形成各级管理人员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推行一岗双责既抓养护生产,又抓思想政治,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管人、管事、管思想统一起来。

三是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量化并纳入考核体系,定期检查和考评,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落实,也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改进和提高。把思想政治工作考核内容融入全局的整体工作之中,纳入部门、个人的考核项目,实行月考核、季度评比,并结合日常考核和集中考核实行分值量化,检查打分,兑现个人、部门考核工资,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

总之,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要我们瞅准着眼点,把握好导向,有针对性的观察、分析新问题、新情况,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收到显著效果。上述仅笔者的一些粗浅看法,以供研讨。

参考文献:

1.陈捷.论思想政治工作在公路体制改革中的科学实践性[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22).

2.万艳玲.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公路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J].民营科技,2009,(10)

3.任建文.公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一些认识[J].消费导刊,2009,(14).

加强教育自然灾害论文范文第6篇

1 中职学生日常行为问题表现

当前, 中职学生不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 而且在行为习惯、组织纪律、道德品质等方面和普通高中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基本是中考落榜生, 在初中阶段大部分自觉性差, 老师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也失去了信心, 学生一直得不到肯定和认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放纵自我, 以实用主义为价值观, 自私自利, 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淡漠, 组织纪律观念、团队精神不强, 对父母依赖性较强, 逆反心理较重, 不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劝导。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上课迟到、早退、旷课, 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如讲话、玩手机、听MP3、睡觉等现象屡禁不止。在日常生活中抽烟、喝酒, 说脏话、撒谎, 厌学、逃学, 谈恋爱, 打架斗殴, 精神萎靡不振、沉迷网络, 生活自由散漫、夜不归宿等现象经常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他们在初中期间养成教育的缺失有很大关系。要解决上述难题, 就必须从中职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

2 加强中职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2.1 帮助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中职学校着重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 却往往忽视学生的养成教育。结果导致中职学生生活上缺少自理意识;性格上自私自利;学习上缺乏刻苦勤奋等。如不及时弥补, 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 日后也会难以立足社会。所以, 在中职学习阶段,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养成习惯状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成教育,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2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促进良好品质的形成

目前, 多数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失利的打击, 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他们自卑, 自弃, 因此他们的学习态度不积极, 文明习惯等基础素质也较差。通过学校长期不断的引导, 以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学生, 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 规范的行为塑造学生, 先进模范的事迹鼓舞学生, 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诚实、友善、礼貌、守纪、进取、乐观向上等良好品质。

2.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促进自理、自律能力的形成

中职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十五六岁的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娇生惯养, 使他们自理能力不强, 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必须加强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 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的养成教育, 随时纠正恶习, 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团队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4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 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中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及刻苦钻研的精神。悲观厌学、麻木沉沦、纪律涣散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心不在焉, 课后心猿意马。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 应针对其特点和专业特色进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引导, 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逐渐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 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目前, 大多数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缺少劳动感受, 有的只是好逸恶劳。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职业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因此, 中职学生应开展各种公益劳动、实践实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 养成教育培养的措施

3.1 强化规范, 常抓不懈, 促使养成教育经常化

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 论轻重, 行为重。”因此,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让学生首先明确什么该做, 什么不应该做。要加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的学习, 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 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讲究文明、注重仪表、注重卫生、注意安全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职学生行为规范和一日常规, 让学生明确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以及如何去做。在学生充分认知的基础上,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既不能大刀阔斧, 又不能快刀斩乱麻。在日常教育中, 要有耐心, 看到学生逐步成长的动态过程, 同时加强监督。注意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反复性.对好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表扬, 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注重信息反馈, 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3.2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 他们心理渐趋成熟, 追求人格独立, 在人生目标、价值追求、处事原则和态度等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思维, 在思想和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 又强烈地希望能够摆脱家长的束缚, 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 或者只注重孩子的成绩, 只要成绩好, 要什么给什么, 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时髦, 不懂关心他人, 缺乏感恩意识, 自理能力差等众多不良行为习惯;或者认为孩子没考上高中就不能成才, 对孩子丧失信心, 动辄挖苦羞辱, 冷嘲热讽, 对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 无形中使学生有了被遗弃的感觉, 自我放纵, 我行我素, 对自己、家庭和社会丧失了责任感。因此, 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活动, 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 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3.3 设立评价激励机制, 并落实到位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实际上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动力定型。这不仅需要教育、引导和管理, 更需要评价和激励, 使学生的行为在评价激励中改正、升华、定型。如实行品德操行评定, 建立学生行为自律登记卡, 按月汇总反馈。实施文明工程, 建立激励示范机制, 每月评选“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学生”“学习之星”“校园之星”等,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4 注重德育实践活动, 增强教育实效

学校应寓养成教育于各项德育实践活动中, 做到寓德于乐, 活动育人。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的职能作用, 配合学校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 为大家喜闻乐见, 对健康有益的各项德育活动, 为学生积极搭建个性舞台, 让每一个人都能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使学生感悟到人生价值的真谛, 使学生身心得到陶冶,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5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以环境育人

从一定意义上讲, 有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 就会培养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必须加强对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的综合治理和社会文化市场及娱乐场所的管理, 坚决清除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 打击腐蚀和教唆学生的犯罪行为。同时, 与此相对应的, 在学校内, 就必须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关注校风、校貌, 以及诸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活动室等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陶冶情操, 健全人格,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对中职生而言,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就要求中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用我们的爱心, 从一点一滴抓起。让教育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有所成长.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 长期的坚持, 为学生明天的发展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

摘要:目前中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中存在很多问题。中职学校的教师要分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采取有效对策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 为社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加强中职学生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中职学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 林格.怎样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哲学教学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