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的故事范文

2023-09-19

书法家的故事范文第1篇

我在教学中发现, 临帖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临帖就是继承, 就是向古人学习, 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而临帖我又将它分为了四个基本的步骤用于教学中。

一、选帖

选好字帖是找个好老师, 从学古人精品入手, 这是书法艺术的传统使然, 是提高书法技能的根本途径。我认为, 以一本帖为立足点, 再旁及其他, 兼收并蓄, 融会贯通, 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大忌“有帖就临, 随帖而临”。所以, 学生第一步要做的是需要先确定临什么帖, 临谁的帖。作为老师, 我有责任为他们的选帖出谋划策, 我通常是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 让学生去认识各位书法家, 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他的习性及做人, 让他的书法走进学生们的心里。然后, 学生再从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帖。

二、读帖

在临帖之前, 人们往往要忽略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那就是读帖, 怎么读?读得粗略或是读得精细, 这对于临习者来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认为临习书法主要着重于临写, 而对于临帖之前必须读帖的重要过程, 往往是忽略的。他们习惯于拿起帖来就临, 这实在是一种错误的习惯。

一本名家字帖, 对于初学者来说, 犹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最先看到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面, 而这个世界的内涵, 则需要慢慢的接触和了解, 所以字帖也绝不可能一看就懂, 一临就佳。这就需要不断反复的理解、摹仿, 再理解、再模仿……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 法在字中”。对于字帖这个沉默老师, 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细细的去探索, 就要自己主动去请教, 这就是“读帖”。读懂一点, 做一点。不断地懂, 不断地做。这样循序渐进,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抄写式地临帖, 是很难入门的。要临好帖必需读好帖, 那么怎样读帖呢?王壮宏先生在他的《谈读帖》里谈到:“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 每一画, 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 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 都不轻易地放过, 怎样藏锋下笔, 怎样换锋行笔, 怎样回锋收笔, 怎样翻转, 怎样顺势连接, 何处应提, 何处应按, 何处疾, 何处涩, 何处锋中, 何处锋侧, 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 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 象放电影一样, 使他在你的脑际, 眼前动起来。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 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 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 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 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理解得愈正确, 愈容易合拍, 就愈成功。”

对于中学生来说, 这种读帖的方式就太深奥了, 我采用了一种比较简捷的方式来教他们。首先, 我把一个字放置在一个田字格里, 然后通过中轴线作为参照物, 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每一笔是从田字格的哪一个位置出笔的, 又在哪一个位置收笔, 笔画的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等, 哪怕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 通过这种方法一个字一个字训练, 学生的眼力提高了。字帖里的任何一个字摆放在他们面前, 他们都能用这种方法进行分析, 读帖了。

三、临写

帖读到一定的程度, 当然就要通过写的方式来体会它的精妙, 而临写的方式我把它归纳为了以下几点:

1. 临写要精练, 不要贪多, 满河捞鱼的方法练字, 是行不通的。

字, 反复临习, 研究, 吃透, 悟出其中门道, 学其精髓, 触类旁通,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曾经有一种说法, 练好一个“永”, 其他字都不在话下了, 我就曾经让一个初学的同学, 在练习了字的基本笔画之后, 在一段时间里专门临写“永”字, 通过“永”字的临写, 她把点、横折、撇、捺等基本的笔画掌握牢了, 还因为是一边写一边琢磨的, 所以领悟到了“永”字的笔法、结构、更体会到了临字的乐趣。我在课堂上, 也通常是一节课让学生学习一个笔画, 然后练一个与这个笔画有关的字, 就这样通过反复的练习, 学生感觉基本功扎实了, 练字也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

2. 写字还要有“悟性”。

动脑子, 多琢磨, 善于从用笔、结体、章法、用墨及意境等方面进行揣摩, 用心领悟, 找出规律。下笔要准, 先形似, 后神似, 以求形神兼备, 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 对着帖写。

3. 临写还要行笔舒展、大方。

曾经有几个刚学书法的同学, 同时进行临习, 结果, 临习一周后发现, 在临写过程中过于拘束、每次只在笔上酟少量的墨, 一笔一画慢慢磨的同学, 写出来的字, 形似没神。而用心去感受, 去领悟, 并加入了自身的方法、情感在里面临写的同学, 效果明显好上很多。当然, 临帖后还需要反复对照检查, 总结经验教训, 在否定中提高, 在教训中成熟。

四、勤习

我常对学生说:“勤能补拙。”勤习, 这是书法加强的家常便饭。“字无百日之功”这句俗语, 充分说明了书法是需要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的练习的, 没有捷径, 难以速成, 太急不行, 不下功夫不行。只有踏踏实实学, 老老实实的练, 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 才能成功。

书法家的故事范文第2篇

写法-(2)竖

二、竖

1.垂露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向右下稍顿转笔作圆角

6.回锋向上收笔

2.悬针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

5.行至三分之二处驻笔后行笔出锋,写出针尖状

3.右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2.转笔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4.左弧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呈左弧状中锋行笔

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

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

5.细腰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行笔,行笔过程中要捉笔敛锋

5.向右下稍顿笔

6.回锋向上收笔

6.粗腰竖

1.逆锋向左上起笔,起笔稍重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中锋用力行笔

5.向右下顿笔

6.回锋向上收笔

7.上尖竖

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

2.转笔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偏右中锋行笔

5.向右下轻顿6.回锋向上收笔

8.竖弯

1.逆锋向左上起笔

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

3.向左下提笔转锋

4.向下偏左中锋行笔

5.底端处向右圆转

书法家的故事范文第3篇

奋斗是种子冲破泥土的冲劲;奋斗是流水冲击岩石的动力;奋斗是阳光撒满大地的精华;奋斗是火箭直冲云霄的硕果。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应安于现状,对现在所拥有或所期盼的事情感到知足,为此而失去积极向上,勇敢攀登的动力。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从系衰落,人生也会变得暗淡无光,不要为了现在一点的成就而放弃了你那份应有的奋斗拼搏精神;不要为了这棵树而放弃那片茂密葱郁的森林。在任何时候都应看清楚自己最终想要什么,不要被暂时名利所蒙蔽自己那份坚持不懈勇敢拼搏的精神。

在人生道路上,的确有很多这类人,他们为了享乐追求时尚,沉醉于桃花源记般梦幻中的网络世界,像吸取毒品般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使自己消极,对人生失望悲观,这种是自身引发的消极表现,也是我们不应倡导的。我们生活在这个花花世界中,各种事物都不断更新,什么事物也与时俱近,同时我们的思想也因如此,只有这样,我们保持那分奋斗拼搏的精神,才对人生充满失望,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是我们奋斗的基础。

只要我们奋斗,为成功奋斗,为未来奋斗,为梦想奋斗,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白白流逝,才会过的满足。奋斗是成就梦想的前提,只有你拥有了一个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自己想达到的梦想,那么这份奋斗精神就会换成你前进积极进取的动力,因此奋斗与梦想是紧密相连的,只要用了奋斗精神,还怕梦想不能实现吗?当今社会就有很多例子:就如:刘翔获得110米栏的世界冠军,这就是他奋斗的结果,要是他不会坚持信念相信自己拼搏奋斗,为梦想而全力以赴,突破梦想,超越自己,那么他还会得到冠军么?他还能奋斗不熄吗?的确奋斗是一个人积极向上的表现,只有你拥有你奋斗精神,成功与关键,重视奋斗精神吧!不要因它只是一种精神而忽视它,不要因为它在你眼中不气眼而看不起它。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奋斗,就像在我们的学习中,如果你只凭着自己平时自认为好的成绩而不为再最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就此荒废学业,那么你最终将会落后与别人,成绩也将一落千丈,不要为了霎时间的荣耀,成功就此失去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向孙中山那样越败越勇,吸取经验,取得胜利!

梦想是天空中翱翔的雄鹰,梦想是空中飞舞的风筝,而奋斗则是雄鹰的翅膀,放飞风筝的绳索,他们互相缠绕,缺一不可! 第 1 页 共 3 页

有关学习的演讲稿范文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学到老,活到老。”学习是伴随一个人终身的事情,尤其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让我们好好想想,如果没有学习,就不会有传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方块汉字,就不会有蒸汽机、电灯、电话的发明;如果没有学习,人类将永远生活在愚昧和黑暗的原始社会中,也同样没有了大科学家牛顿所站立的巨人的肩膀;如果没有学习,也就没有今天先进的科技与我们幸福的生活。

也许有的同学心里默默的在想,学习,哎,我一天到晚最怕的就是学习,学习很枯燥,也很乏味,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谈不上快乐了。可是,同学们,你可知道,在炮火硝烟的战争中,有多少与我们医院打的孩子,他们没有教室,没有学习,哪怕有个学习的地方,也每天都提心吊胆,还必须有人站岗放哨,以防敌人发现;你可还知道,当年为了集中营里可爱的小萝卜头能学到知道,难友们与敌人作了多少次斗争;你可知道,可怜的小凡卡为了看书,被狠心的老板打过多少次;你可知道,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护教科书,张指导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孩子们席地而坐,以日月为灯,以石板为桌;你可知道,为了能够进入学校学习,现在还有许多生活中贫困山区的孩子把自己捡破烂的钱作业学费——面对这一切,面对他们,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说我们学习是痛苦的呢?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优美安静的学习环境,各式各样的学习工具,一应俱全的教科书,呕心沥血的老师,还有精心呵护我们成长的父母,我们还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语文与历史课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祖国的深远文化,数学课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音乐课可以尽展自己的歌喉,体育课可以健康我们的体魄,科学课上我们可以去认识大自然的奥秘,社会课上可以尽览世界风情民俗——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素养在不断地提高,我们在逐渐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当然,我们也只有认真地学习,细心的学习,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才是快乐的。我们不应该把学习看成是差事,不应该去敷衍它,只有想去学习的,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才会真正体会到它的快乐。让我们再温故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的这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同学们,让我们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从今天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真正的快乐。

书法家的故事范文第4篇

现代科学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使我们似乎离书法越来越远了。现在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年青人,或由于长时间已习惯使用电脑,或宥于认识上的原因,已很少拿笔写字,有些连基本的汉字书写都有了困难,就更无遑学习书法了。那么我们今天还需要学习书法吗?学习书法究竟还有意义吗?我认为答案是无庸置疑的!学习书法,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青少年、壮年还是老年,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1、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发展现代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夏商开始的甲骨文,就与书法紧密相联。书法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之核心(现代著名哲学家、艺术家、法籍华人熊秉明语)” ,是“不朽之盛事(唐代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语)”,也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语)”。

晋“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云:“夫三端(文士之笔端,武士之剑端,辩士之舌端,是为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即孔子所说的礼、乐、御、射、书、数)之奥,莫重乎银钩(此银钩代指书法)”,这句话告诉我们:“三端”之中,书法是最为奇妙的,六艺之中,书法是最为深奥的;在汉代国家设有专门的书学博士;在唐代书法是考进士的必考课;可见在古代中国,书法为统治者和社会所重视之程度。为什么?因为书法艺术是以汉文字为基础的,而汉文字不仅是中国几乎所有传统文化的载体,而且也是现代中国文明进步的基石。近代汉字拉丁化的失败,现代汉字数字输入法的成功,说明汉字不仅能与时俱进,而且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是宣传和发展现代中国先进文化。

2、有利于提高我们的国学修养,激发我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以先秦诸子经典为基础,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与之同时之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还包括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学等。它是华夏文明的基础,东方文明的代表,炎黄子孙的魂魄。其主要内容共同构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以清代纪晓岚所主编之《四库全书》为著)。其主要思想集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人格理想。

毫无疑问,国学是书法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反过来也可以说书法是国学的一部分。因为国学都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甚至于直接以书法为载体的(如一部《资治通鉴》就都是由司马光用小楷一笔一画抄出来的)。而书法所表达的内容,往往也都是国学内容的精华。

现代工业文明,我们几乎没有什么不是从西方学来的,所以也就没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民族光荣和自豪的。而最能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只能是:我们在当时领

先于世界,今天仍然放射着异彩,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书法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更是中国艺术的主流。

3.有助于促进全国各民族融合,加强全国各地联系,特别是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联系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人口众多。各地区间由于历史、人文、地理、风俗等原因,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民族、方言。从理论上来说,这种地区间的民族语言、方言及风俗等的差异,是极不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国家统

一、长治久安的。但今天,偌大的中国仍能紧密团结在一起,汉字及与之生死相依的书法艺术是功不可没的。原因很简单,是汉字及其书法艺术,弥合了各民族间、各方言间的巨大差别,解决了他们之间的交际困难,从而能达到政令畅通,民族团结。

新的地下发掘史料证明,在秦统一文字之前的中国大地上,虽然各地语言文字有所差别,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存在难以沟通的困难。因为像春秋战国时期《诗经》《老子》这样的名篇,今天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都有地下发掘,它们之间的文字差别并不是很大,书法风格也有相通之处,只要你稍加研究就会发现它就是《诗经》《老子》,而非其他。它们都是用毛笔写在竹木简上,或写在绢帛上的。其造字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主要意旨却是一样的。

今天台湾地区的部分台独分子,正在大搞意识形态上的“去中国化”运动,以期达到其最后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企图。但我认为,他们只能是枉费心机,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能割裂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更不可能在台湾消灭汉字和书法艺术,也就不可能割裂台湾与大陆的血肉联系。这正如某人自己拽住自己的头发要把自己拽离地球一样。

今天的港澳台地区,特别是台湾地区,爱好国学、书法的人口众多,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认为:台湾实际上比中国还中国。我没去过台湾,不敢妄下断语,但就我接触到的不多的几个台湾人来看,的确如此。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互动,就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4、有助于促进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

古人云:“琴棋书画,此四者,君子之好也”。又云:“试笔消长日,耽书消百忧;闲来得如此,万事复何求?!”试想,如果大家业余都有了君子之好,爱上书法还能消愁解忧,灿烂闲暇时光,得到持久的快乐,那么大家不就都成了谦谦君子了么?既然大家都成了君子,那么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愿景不就能实现了吗?

其实,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和谐。因为中国书法一直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至深。儒家的中庸思想,讲到的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实际上就是中国书法的最高标准。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中提到的,书法创作要“沉著寓飘逸,刚健含婀娜”,“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骨丰肉润”,“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等等,说到底,其实就是不同情境下的和谐。能创造这种笔下和谐的人,他也一定是一位心气平和、胸罗万有、志趣高远、姿态娴雅之士。

5、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意志品质、人格修为等情商。

现代科学研究及我们身边不少事例都可证明,就一般成功人士而言(即除极少数天才外),决定其是否能取得成功,非智力因素,即人的情商因素,往往比智力因素更为重要。在教育活动中,这种情商因素的最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人格修为的培养。书法学习是加强这方面培养的最好的方法之

一。因为书法可以教人学会观察、模仿、领悟,可培养人的细心、耐心、恒心等等,同时,还可陶冶人的道德情操。而这些不是有点小聪明就能与之媲美的,它

们都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

6、有助于我们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与艺术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事实上,世界上那些顶尖级的科学家,几乎没有不是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的;与之相反,那些顶尖级的艺术家也往往同时是科学家。如达芬其(著名画家,同时也是科学家),米开兰基罗(著名画家、雕塑家,同时也是科学家),爱因斯坦(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爱好者),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同时也是艺术爱好者)等,莫不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艺术可自由人的思想,丰富人的想象力。科学可使人逻辑严密,锻炼人的推理、概括和抽象能力。具备这两种素质的人,就完全能成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材。

书法艺术它“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唐张怀瓘语),是抽象和具象的有机结合,它即具有东方民族固有的含蓄隽永的特点,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它可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它可能是一幅怡人的风景画,是一首荡气回肠抒情诗,一段美丽的神话传奇,一幕动人的歌剧,一段美妙的音乐,一幕激情飞扬的芭蕾┄┄但它同时还可能是:一个曼妙的天体阵列,一幅神奇的元素图,一个有序的电子矩阵┄┄

7、有利于加强我国教育、教学国际和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以及本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我们与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交流方式很多:科技、文化、教育等等,但由于书法艺术与语言、文字紧密相连,所以它在这种交往中的出现则更加频繁,且地位日益凸显。比如今年四月十五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我们就搞了一个“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会”,胡锦涛主席亲自参加并即时题了:“举青春之力,修万世友好”的贺词,但可惜的是,能上台与日方进行交流的中国大学生却不如日本的多。因为在日本、韩国、台湾,书法教育自成体系,十分普及,且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其地位已上升到了“道”,即形而上的高度。正因为如此,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上至政界要人、名星大腕,下到普通百姓,大都是能拿得起笔的,而在中国大陆却不行。

去年,在北师大,我见到一对父子书法博士,他们是韩国人。而2005届的北师大成人书法硕士研究生班,就区域分布而言,台湾有五人,占全班(国)人数五分之一。宋楚瑜、连战来大陆能四处题字。港台明星大多也能当众表演书法。这让我们真切在感觉到,正如台湾中南科持大学陈立骧教授所言:台湾比中国还中国。

可喜的是,近年来,我们有了不少的遍布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也有些省级行政区把书法定为了中小学的必修课。

8、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书法艺术人才。

“为往圣继绝学”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人生目标之一。今天,许多传统文化艺术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需要有众多的继承者,发扬光大者,甚至于殉道者。这项工作,需要长期的、艰辛的付出,但肯定难以发财,可在我看来,它仍然是值得的,甚至是神圣的,也应是受人尊敬的。但从事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爱和激情,同时也是需要一定的天资。如果我们有了一个好的环境和机制,那么,我们就能及时发现人材、吸引人才、培养人材,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能绵延不绝、薪火相传。

9、有利于古文字、繁体字的认读和传播。

现在的青少年,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能写出一篇没有错别字的文章来的,可能已经不是很多了,更不遑认、读、写繁体字了。但是我要告诉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是只认我们的繁体汉字的。最近世界医学会通过的,中医术语国际标准化文件,其中一千四百多条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化术语,就是以繁体汉字来统一标识的。在东南亚、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澳门等地,甚至于世界其他大多数使用汉字的场合,都仍在使用繁体汉字(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故我认为,学习繁体汉字对我们的青年学生而言,不仅必要,而且必须。即学好繁体汉字不仅能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也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当然,学好繁体汉字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我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古文字、繁体字的良好氛围则是必要的。

10、有利于提高和改善我们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和身心健康水平。

“书之为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书法源于象形,是人之自身及世界万物形象的高度浓缩和抽象,所以美妙绝伦。今天,汉字仍保留了这种特性。以此推之,我们学习书法,就能提高我们对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认识,同时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

唐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说,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如能“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娴雅”,便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又,唐张怀瓘在《书议》中云:书法还可“骋纵横之志”,“散郁结之怀”。这些都能说明书法是可成为人的精神寄托,可改善人的心理状态的。

现代社会,由于工业化生产和竞争,生活、工作、学习的节奏明显比过去的农耕社会快多了。这就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压力,使我们的神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也就会使不少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这种紧张的情绪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渲泻,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心理疾病。而书法学习和创作则可以缓解人的精神压力,使人的各种情绪得到释放和渲泻,从而给人以精神寄托,使人心气平和,精神愉悦。

11、有利于篆刻艺术的普及与提高。

篆刻艺术可说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有了好的书法水平,那么对学好篆刻而言则是相对容易的。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往往都是篆刻家,但反之则是不行的。

12、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职业素质和社会竞争力。

地目前环境下,正因为懂点书法,写得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书法水平可能成为我们的另一张名片。即在同等学历和专业水平之情况下,能懂一些书法将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13、有助于促进汉文字的简化和科学发展

书法家的故事范文第5篇

执笔与姿势

一、 教学目的

学会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坐姿和执笔方法。 难点:学会五指执笔法。

三、 教具准备

书写工具、多媒体坐姿执笔图。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稳定情绪,巡视学生书写用具的摆放位置。

(二) 讲一个书法家学习书法的小故事。

(三) 教授新课

1.教师用媒体出示坐姿图,让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坐姿。师板书课题:写字姿势

坐姿要求:头正,身直稍向前倾,两肩要平,两臂自然分开,坐正,两脚放平和肩同宽。(与写硬笔坐姿区别:左手放的位置不同)

学生学习坐姿,老师巡视,纠正坐姿。

2.媒体出示站姿图,和同学们一起总结要领:头正,身直(稍前倾),肩平,臂开,左手伏案,脚放平与肩同宽。

立姿:站立书写,两脚左右分开,一手执笔,一手轻按纸面,呈对应之势,身体略微前倾,腹部不触桌面。

3.媒体出示执笔图,同时补充课题:执笔方法

①按:大拇指的指肚紧贴笔管。力量的方向是由内向外。

②压:食指与大拇指相对夹持着笔管(略向下斜),力量的方向由外向内。 ③勾:中指勾住笔管,加强食指的力量。 ④格:无名指指甲与肉相连处向外抵住笔管。力量的方向是由右内稍向左外推出。

⑤抵:小指紧贴无名指,辅助无名指。

提醒:指要实在地握住笔管,掌心空,掌要竖起来,手腕要平。即“指实掌虚”,“掌竖腕平”之态。

老师演示,学生练习,纠正不足。 4.小结:坐姿、执笔一块总结。

(四)巩固练习

老师巡视,纠正一些毛病。

(五) 总结:指名演示执笔,给予表扬。

书法家的故事范文第6篇

一、有关书法的理论、历史典故讲得太多

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于是便把诸如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价值, 古人习书“池墨尽黑”等历史知识、掌故搬来, 运用多媒体手段, 讲得天花乱坠。有的还就坐姿、执笔法的种类, 反复宣讲, 再以问答方式, 要求学生像记公式、定理一样记住, 不知不觉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这样在习书之初, 老师讲太多, 学生如何接受得了。书法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课堂上应尽快让学生更多地动起笔来, 尤其是写毛笔字, 学生的心理是想尽快尝试毛笔书写的乐趣, 感性地认识纸、笔、墨、砚 (盘) 的特征。少讲多练, 在练习中点拨指导才是正道。

二、技法讲解过繁, 要求过高

教材图示的笔法很清楚, 教师只要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就能记住书写要领, 接下来就是熟笔的过程, 也就是情感体验, 不断提高书写质量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往往将自己的书写经验搬出来, 殊不知, 初学者的接受能力与老师的经验不在一个层次。老师讲得越多, 学生就会觉得学书法的规矩太多, 学书法太难。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把学生引进门, 而是将其拒之门外。古人云:“教人之善勿太高, 当使其可从”, 是有道理的。

三、临帖中对古人字的结构、章法分析貌似很专业, 实则违背小学课堂的规律

学习书法, 离不开临帖。临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的书法老师参加的书法培训, 听过的书法讲座比较多。由于书法是一门百家争鸣的艺术, 对临帖的要求、说法也比较多, 如果我们照搬过来教学生, 就有点“不接地气”了。例如, 一个隶书的横画就讲了多半节课, 结果一节课下来, 学生就重复写了个“七”字, 而写得最多的一个学生也才写了五个“七”。另一节课分析曹全碑的“無”字, 老师采用观察、讨论、问答等方法, 结合多媒体, 对“無”字的三个横的长、短、笔法, 四个竖的距离、向背, 四个点的粗细、方向、位置等进行了细致, 繁复的分析, 留给学生动笔感受的时间就极少了。

古人在书法临习中讲究一个得意忘言的境界。“得意”就是领悟;“忘言”就是不知怎样表达, 其实也用不着去讲那么多。书法学习就是一个通过反复的临习实践, 去感悟、领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的指导, 示范起重要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 学生的主体能动在书法学习中应更加突出。

四、点评抓学生的不足之处太多

作业展评是我们常用来激励学生进步的方式, 让其知道长处和短处, 便于发扬和纠正。如果我们更多地是以碑帖去衡量学生的作业:这不到位, 那也没写好, 那么展评的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学生就会怕展评。初学书法的小学生能用毛笔写字就是一大进步。要找他们作业的缺点容易, 找闪光点才考验我们的智慧。如果指出学生的缺点太多, 学生又不能在短期内克服, 比如一个竖钩, 许多人在短时间是难写好的, 那么就会让学生丧失信心, 学习书法的兴趣就淡了。

在这里, 结合我从事书法教育实践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针对上述问题, 提些建议, 旨在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与同行共勉。

关于讲解。我们的讲解, 要服务于学生的动手操作, 讲效率, 有的放矢。以执笔法为例, 讲那么多种类做什么?能掌握常用的基本执笔法就行, 书家个人喜好的执笔方式大可不讲, 容易造成误导。基本的执笔法也可以少讲, 只要引导学生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笔杆, 笔毫朝外, 笔头朝胸, 再以拇指抬压笔杆, 即可纠正执笔错误, 最多两分钟就可以搞定。中国人从小用筷子, 手指灵活, 已有基础, 何用多讲。

至于书写技巧, 有行笔的图示, 有老师的示范就很好, 过细的分析, 会让学生疲劳, 兴趣索然。示范很重要, 边讲解边示范, 学生容易掌握书写方法。示范得好也可以给学生很强的现场震撼, 提高学生的书写欲望。榜样的力量会使学生产生持续的书写兴趣。

关于熟笔。书法讲求“使笔, 而不为笔使”。就是说使用笔要熟练。熟笔的过程是长期的, 多练是关键。在课堂上, 我们要尽力挤时间, 鼓励学生放胆去写, 找笔墨感觉, 去体验书写的愉悦。有书写的经历, 才有书写的心得。心中有“得”才有可持续的书写动力。

关于展评。有了书写作业, 就要展评。通过展评, 去放大学生心中的“得”, 激起学习的信心, 指明努力的方向。在得失的取舍上, 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指出突出的、典型的、短期内能纠正的错误就可以了, 不要把缺点一次性摆得太多, 可以分散到不同的练习阶段去解决。总之, 以鼓励为主。

上一篇:自律委日常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模具制造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