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2024-01-25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浙江 绍兴 312030)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塑造时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管理难度比较大,所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从中等职业学校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出发,对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开展工作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创新

中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这一视域下,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模式和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企业所要求的人才标准对中职生进行培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中职生全面进步,促进德育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一、中职德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就业需要

现如今,中职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之所以会出现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德育素质较低、思想道德意识较弱,然而这与中职德育有直接关系。因此,要切实强化德育、实施德育创新,以此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个人发展需要

由于中职毕业生在人才结构中占有较大比例,并且中职生毕业后面临着多方面的竞争压力,因此,中职生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道德修养,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企业聘用人才的基本

要求。

二、中职德育创新在校企合作背景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机构不健全

部分中职院校在设置机构的过程中存在些许问题,首先,德育机构缺乏宏观调控性,即在机构的实际管理运行中,该机构管理体制主要以管理者为主,忽视了政府的优势和作用。其次,中职院校有关部门间在进行德育时,缺乏合作和交流,独立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最后,中职院校实施德育阶段,企业参与度较低,两者间的合作机会较少。

(二)教育模式较传统

虽然素质教育改革在不断实施,但是,大多数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时,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为:中职德育进行的过程中,并未充分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导致德育内容缺乏社会性和时效性。中职生在过高的德育标准下,不能深入领悟德育的内涵。

三、中职德育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具体创新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

为了有效弥补上述德育创新中存在的不足,中职院校要及时组织机构,即所成立的校企德育机构要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工作职能和优势。在发挥宏观调控的同时,建立德育机构组织,其中组织成员由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组成,以此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统一,增加优秀中职生的数量。与此同时,组织中的各方代表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工作,其中,学校和企业在德育工作中分别执行实施工作和监督工作;党政在德育工作中执行决策工作和统筹工作。此外,还要成立德育监督小组,即在学生入企实习阶段,教师要负责任地对学生进行监督,以此提升德育质量。

(二)丰富德育内容

要想确保德育工作的目标顺利实现,就要不断地丰富德育教学内容,以企业人才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为内容的补充依据,同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的德育内容为:重点进行素质教育,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养;大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学生的政治观念,规范学生的政治意识;全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德育学习心态和就业心态,增强学生的自

信心。

(三)优化工作方法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中职生的发展,为此要进行德育工作方法创新,使中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及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德育教学要巧妙地渗透到学习实践中。当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时,教师在学生实习前要具体介绍实习岗位,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学校要增加德育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合理调整课时比例,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中职院校还要适当引入多媒体设备,在德育教学中提高该设备的应用率,以此促进德育教育创新。

(四)发挥班主任德育教学作用

首先,中职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学的引导者和示范者,在实际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如果班主任自身做不到言行一致,那么中职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班主任影响,在学习和工作中出现言行不一等问题,因此,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要坚持身教的规范性。其次,班主任要试着走进学生内心,积极主动地解决中职生在学习中或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拉进师生距离,使班主任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最后,班主任要合理控制自身感情,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由于后进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德育意识较低,当这类学生存在德育问题时,班主任更要耐心引导、教育,直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只有班主任在德育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校企合作视域下的德育创新。

综上所述,中职德育在校企合作视域下以创新工作机制、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工作方法等为具体措施进行创新,这不仅能够使中职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慣,还能实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同时,能够促进中职德育事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瑶,莫丽莎.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職学校学生社团德育功能实践与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11(4):144-145,154.

[2]吴里熹.校企合作视角下中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7):45,120.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互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基于“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视野,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引领,平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载体,体制机制建立与完善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保障,锐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动力。

关键词 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新建本科院校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高校分类发展的逐步推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部驱动,新建本科院校正步入转型发展期,必须重新审视新定位、新举措,实现一次全面深刻的自我“革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自更名转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战略要求和贵州省“两加一推”主基调、“四化同步”主战略,结合毕节试验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需要,按照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的思路,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加强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初步探索出校企合作的长效办学机制。

一、科学定位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责任所在,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地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办出水平。校企合作既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又关系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1]。在转型发展期,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既要考虑经济社会、政治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也要重视企业、劳动者等微观层面的因素,更要重视育人规律,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在多元发展中推进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实践中,科学分析自身优势与不足,优化办学思路,强化应用型办学定位,明晰立足毕节、服务贵州、面向全国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卓越两师”(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坚持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为抓手,主动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充分获得了各行业的信任,与企业达成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共识。通过产学研合作,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提高声誉,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树立了良好形象。目前,学校紧抓地方信息产业、生态产业、地方装备制造业、煤磷化工产业等有利的办学资源,大胆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途径。近年来已与上百家大型企业签定了合作协议,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平台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载体

校企合作平台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服务于校企合作项目,集教学、科研、管理支持服务、监控于一体的开放式通用型平台,既可以整合外部资源、畅通内部信息、服务于校企合作项目,又可以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推动教师科研提升,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核心内容,学校必须抓住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利用自身在科研、人才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整合资源,搭建教学、科研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

学校利用自身矿业类、装备制造类、生态类、信息类、化工类、土木建筑类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寻找经济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强的企业实施联合科技服务,共同构建教育平台,搭建实习实践基地。目前,与企业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3个,其中教育实习基地60个,专业实习、实训基地73个。与毕节融达路桥公司、北京坤腾世纪科技有限公司、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兴国实业有限公司、贵州嘉奇机械有限公司、毕节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福朋喜来登酒店等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其中,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毕节学院—贵州鲁中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现了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基地零的突破,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提供了保障。

三、体制机制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保障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探索了“顶岗实习”、“挂职锻炼”、“订单式培养”、“1+4”(实习实训贯穿4年学习全过程)等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推进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有效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学校不断完善和优化合作方式,构建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主动融入,搭建校企互利共赢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一个互利双赢的过程,两者都是利益的主体,要实现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学校必须强化主体意识,主动融入,热情沟通,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一是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紧紧围绕地方教育、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建材及新材料产业等积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服务地方教育的教师教育类专业群、服务地方工业化发展的矿业类专业群、装备制造专业群和化工类专业群、服务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土建类专业群、服务地方信息化发展的信息类专业群、服务地方生态建设的生态类专业群,以及服务地方文化艺术体育发展的人文社科类专业群。同时,加大工科类专业建设力度,根据企业用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与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如与工信部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移动通信3G/4G方向)学生60名以上,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与相关实施计划,共同出资建设“移动通信原理”等四个专业实验室。

二是输送企业所需应用型人才。学校在每年的毕业季,组织企业进校举行大型招聘会,经过考察面试,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可获得直接签订就业协议的机会。此外,在企业实习的毕业生,企业可以根据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表现,与学生签订合同,使得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实在利益。

三是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学校派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员工,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接受企业委托的项目,组建专业研究团队和企业一起攻克地方重大项目,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还要重视与企业的文化交流,利用学校的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策划企业文化,等等。

学校对接企业需求,通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输送、智力支持等措施,提高了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可靠的合作关系,争取了行业企业的支持,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互赢。

(二)明确目标,形成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其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2]。校企合作是一个持续开展的过程,校企合作要有所作为,需制定相关保障措施。学校在与企业合作的长期实践中,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办、人才培养围着需求转的转型发展思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完善保障措施。一是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开放的用人机制。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学校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3]。二是加大投入,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措施。学校与企业在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中,主动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大对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投入,优化学校管理,及时落实企业诉求,全面保障校企合作的扎实开展。三是加快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建设,以制度明确合作内容。学校制定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方案”“实习生行为规范”“实习生管理手册”“驻厂教师工作手册”“企业对实习生管理规定”等操作性文件,用制度明确校企合作内容,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

(三)转变思路,构建校企反馈改进机制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直接方式,但在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上,大部分校企合作仍处于短期的、不规范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的、自觉规范的整体行动。作为刚更名转型不久的新建本科院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不断转变思路,主动构建反馈改进机制,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根据企业和社会的评价改进合作方式,优化合作机制,保障与企业的合作持续进行。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学校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组织专家走访行业企业,了解社会和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重点掌握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科研团队,对接企业高层次人才及科研项目需要,不断提升合作水平。二是根据企业一线反馈意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参与人才方案的制定和专业建设,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三是学校定期召开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邀请行业企业相关人士参加,就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等交流意见,并作为改进合作方式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校企合作社会综合评价系统,制定《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等措施,及时对校企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吸纳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学生及家长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

四、锐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校企合作的动力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大学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4]。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转型发展期间,构建了校企协同创新机制。一是充分依托毕节地方资源,积极建设学校各类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协助企业开展科技研究,旨在联合攻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机制。如建立毕节试验区研究院、毕节市—贵州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成立应用化学特色重点实验室、矿井瓦斯特色重点实验室、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毕节综合试验站、生物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煤基新材料工程中心、省市共建矿山物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二是校企共同设计、研发重大科技项目。学校整合校内外技术资源,努力对接毕节试验区科技前沿、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积极争取毕节市科技重大专项,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如与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联合申报贵州省科技厅工业攻关项目《可移动空气源热泵烤烟烘房研制》并成功获批,与高原矿山机械设备公司协同攻克了贵州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新型矿业提升机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使得学校与企业有足够动力进行需求对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成果的转化。

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专业和培养模式创新。学校把校企合作的重点放在为毕节试验区“四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三大主题”(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和为基础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人才培养上。一是通过校企合作,积极争取企业资金和技术支持,成立并组建了矿业工程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等6个工科学院,建成了14个工科类本科专业,并努力把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作为工科龙头专业进行打造,同时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煤矿特色凸显的高校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合作关系,使学校成为毕节试验区采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二是突出传统专业优势,强化师范类专业教育,培养服务地方的一线卓越教师。学校更名转型后,组建了师范学院,专门培养师范类人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此外,应特殊教育社会事业需求,学校正努力把特殊教育专业作为特色专业进行建设,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特殊教育培训基地,并大力开展扶残助残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对工科类人才、师范教育类人才的培养,在众多新建本科院校中形成了自身特色,为转型发展期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路径。

参 考 文 献

[1]魏世宏,严欣平.产学研合作: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8):15-17.

[2]吴金星,魏新利,郑锦华等.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开一扇窗[J].大学教育,2014(2):99-101.

[3]夏建国,杨若凡,李晓军.新建本科院校产学合作的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08-113.

[4]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分析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针对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应重新构建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在就业诚信教育中的作用,提升高职院校就业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毕业生诚信就业。

【关键词】校企合作 大学生 就业 诚信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越来越严峻,为了得到心仪的工作,大学生在就业诚信缺失现象呈现出上升发展趋势。尤其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园与社会的交汇之中,现实与理想的碰撞之下,其诚信观念遇到了更大挑战。诚信是我国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不少企业已经把诚信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把诚信作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去衡量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究其原因是社会、学校、家庭、用人单位、个人等多方面诚信问题的折射,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怎么进行教育和引导。

一、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个人简历“掺水”,就业推荐材料弄虚作假

个人简历一般是用人单位初步筛选毕业生的环节,为了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往往采取各种办法在个人简历中不同程度地进行“注水”,如虚构学生干部身份显示自己的组织协调工作能力;随意修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夸大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特长;虚造实习实践经历、社会活动经验等内容。

(二)面试时夸大其词、言不符实

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利用求职技巧,展示自己的技能和特长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毕业生为了签约某一工作岗位,在面试过程中夸大其词,甚至胡编乱造,做出虚假的回答。

(三)随意毁约、违约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骑驴找马”的心态,首先找份工作保底,而背地里又不断地去找自己认为各方面条件更加优越的用人单位,然后擅自单方面毁约。或者签约后,因升学或其他原因既不去签约单位报到也不跟签约单位做任何解释说明情况,单方面违约。

(四)毕业后拒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就是为了不让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失学,减轻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让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近年来毕业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现象频频发生,造成高校和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二、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上不良的诚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诚信,从政治领域的腐败到经济领域的造假,再到人与人交往当中的信任危机等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对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准备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的示范作用。而就业市场中对于个人和招聘单位的双向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和完善,无法采取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来约束个人和招聘单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行为。

(二)高校就业诚信教育和监管乏力

高校主要从传统诚信观来开展诚信教育,强调学生的自律性,较为重视经济上的诚信教育,但是对学生的外在具体行为表现开展诚信实践和教育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知与行脱节。不少职业院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中都采用全程化教学,即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开设就业教育,但基本上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开始,学生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行为表现在将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同时,高校没有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监管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不诚信现象,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成本太低。甚至有的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违约失信的行为采取无视的态度,比如在学校推荐意见上毫无原则地使用“组织协调能力强”、“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等溢美之词;对推荐材料的内容不认真审核,只管盖章;学生手上同时持有多份《就业协议书》,等等,学校的“纵容”无形中对大学生就业不诚信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因素影响

家庭教育主导着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家长的价值取向、行为对子女有直接的影响。但实际上,对于就业问题,不少家长更关注的是用人单位的好坏,不仅不重视对子女的诚信教育,而且对于子女就业失信的现象,更多是从个人利益考虑,理解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支持“失信”行为。

(四)用人单位自身因素的影响

有些用人单位不切实际地提高用人条件,过于看重毕业生的成绩、实践经历、获奖证书、等级证书等;有些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出了虚假宣传,对毕业生许诺一些无法兑现的待遇;一些招聘单位只想通过招聘会对企业进行宣传,本身就缺乏诚信,这些都助长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违约。

(五)大学生自身诚信就业意识缺失

大学生出现就业诚信缺失的现象,不仅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内部因素在起作用。不少大学生并不觉得对于在就业过程中简历掺水、夸大其词和违约等方面的现象属于诚信缺失,诚信意识薄弱。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诚信监督机制,缺乏规范且具可操作的诚信监管和考核评价,对于出现的就业诚信问题的解决途径只在于道德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诚信教育也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高职院校一般都会通过思想品德必修课、就业指导课等课程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诚信美德,也开展一系列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包括开展诚信征文活动、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举办诚信还贷教育宣讲会等。但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在就业诚信的教育和引导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就业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诚信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不能仅仅认同为一种认知性的教育,更应该体现出是一种养成教育,全程化的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然而在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只是简单地碎片化教学,只是单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分支内容。而就业诚信教育更被认为是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关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出明确界定。高职院校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重专业教学、轻职业道德教育的现象,企业指导人员也只注重技能传授,缺乏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就业诚信教育如果没有渗透或融入到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中的某个专题的教育是难以取得实效的。

(二)就业诚信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就业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仅采用理论的说教是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多高职院校对就业诚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对理论认知的讲解上,较为重视系统化地讲授诚信道德相关的概念,引证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实例,没有把诚信教育与诚信实践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对简历“掺水”、夸大自己的能力、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等方面的问题,仅认为是就业过程中的手段或技巧,而不是诚信的缺失,导致言行的严重脱节。在学生实习阶段、步入工作岗位的过渡环节常常被忽略,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校企合作为就业诚信教育带来的职业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教学。

(三)就业诚信教育深度不够

大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或课程体系中都提出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就业诚信教育只停留在面的说教上,深度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发挥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普遍存在只管“教”,不管“育”或只“教”不“管”。不仅没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愿去接受和认同相关规范和诚信,而且忽视了对学生在面临诚信问题时的能力培养,如对诚信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解决诚信与利益冲突能力的培养。

(四)就业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就业诚信教育不能只局限在道德教化的层面上,不能寄希望于仅通过就业诚信道德教育,学生就能自觉诚信起来,而应该通过制度进行监管和约束。高职院校还没能建立完善的就业诚信教育评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评价过程中不断地认识、发展、完善自己,利用企业对学生的实习评价、对毕业生的反馈评价等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依据。

四、校企合作机制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下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推进,面对当前高职生就业诚信的缺失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高职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就业诚信教育。

(一)构建全员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从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到就业诚信教育的全员化,对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绝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而是全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责任,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均应参与到教育中。就业诚信教育的开展,应依托校企合作进行社会典型案例教育、在职人员现身说法、实习实训过程中体验式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课程特点进行渗透式教育。

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训练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诚信教育,使诚信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这样的就业诚信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财会类专业教师在开展专业课教学时,可结合会计行业中存在的“做假账”现象开展就业诚信教育;检验类专业教师可结合检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开展诚信教育。学校也可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工作。这种寓诚信教育于专业学习的渗透式教育,似乎没有设置专门的诚信教育课程,但诚信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构建全程化的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高职院校,往往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把就业诚信观念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教育、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专业课教育、就业教育、实习实践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教学、生活和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认识和理解到成绩、等级证书、获奖证书、实践经历在求职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培养良好的社会信誉。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

学生诚信观念的确(下转第45页)(上接第42页)立,教育是基础,但客观有效的约束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保证。高职院校要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情况、学习成绩、日常表现、奖惩状况、社会实践、实训实习以及信用记录等,并在评优评先、学生干部选拔中将诚信作为一项衡量指标。学生就业时,可作为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诚信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既可督促和保证毕业生诚信就业,又使就业诚信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诚信的知行合一

高职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不仅要利用好企业这个平台提升专业技能,更要融入企业文化当中。优秀的企业文化离不开诚信价值观,学生在顶岗实习期真正接触社会,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践活动中渗透诚信教育,企业导师用诚信的企业精神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认知并培养诚信意识,真正提升诚信实践能力。

(五)注重校园诚信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校级刊物等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诚信,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辩论比赛、主题班会或主题团日活动,特别是邀请企业开展讲座、专题讨论会、观摩学习等实践活动,以及银行参与征信课程教学,为学生实证讲解拖欠国家助学贷款后果,积极营造校园诚信的氛围,不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

总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仅仅依靠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解决的。就业诚信教育需要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符合社会的需要,促使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实现诚信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淑娥.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8)

[2]李晓红,单华,徐燕等.高校毕业生诚信就业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

[3]张蓉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教育研究[J].轻工科技,2014(6)

[4]彭容.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8)

[5]邵妍,王永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

[6]孙友平.高职高专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研究[J].前沿,2013(1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学籍学历管理研究课题(2014ZXS003)

【作者简介】付 光(1962- ),男,辽宁岫岩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编 何田田)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近几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2014年5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旨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6月25日,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推动职业教育放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决定》中的28条要点就有3条提及“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指明了方向。

高职院校为什么耍开展校企合作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与企业实现合作。但这只是狭义的字面理解,广义上理解,校企合作应该就是学校联合社会各方优质资源共同育人,并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自2014年起,从中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的政策便利的频度,足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作为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功能是输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而企业的发展依赖人才的供给。因此,校企双方开展合作有如下几点好处:第一,对于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做得好,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生就业有保障,学校生源充足,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会提高。第二,对于企业来说,学校把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校企默契,能有效减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用工荒或用工短缺难题。第三,对于政府而言,舒缓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区域发展留住人才,推动产业发展。第四,对于国内的职业教育来说,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进行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探索,能够激发资源的整合和互动,创新职业发展理念,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保障技能型人才输送的质量。

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对于我国而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当前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可分为短期合作、中期合作和长期合作三种方式。

短期合作方式,一般学生赴企业实习周期较短,系统性不够。学生主要是通过实践获得直观的学习感受,掌握知识。以日常性的实习(见习)为主,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

中期合作方式,以顶岗实习最为明显。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系统的实践方式,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顶岗实习的时长,“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

而长期合作方式,就是侧重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特点是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各自职责更为清晰,培养过程更为系统,管理制度也更具有创造性。目前,以订单班最为显著,而且校企会共同参与制定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用人单位的用人质量。

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不仅相关机构建设不齐全,也缺乏成功的理念和模式。比如个别高职院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办事部门,或是办事部门成立时间较短,人员配备不齐,导致工作开展滞缓,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校企合作工作的推进。

此外,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空间非常狭窄,有品牌效应、信誉度高、保障性强的大企业,难以直接对接上,他们会“曲线救国”,通过第三方来与企业洽谈合作。比如通过第三方承接某家企业的订单班,这种合作虽然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可能性,但是变数也随之增加。一旦合作的企业所处的行业开始衰败,企业自身难以为继,合作就会不得已中断,订单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进而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还不够深入,基础较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原因还是利益的博弈,表现为学校谋求跟企业合作的意愿明显强于企业的意愿。虽然政策给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学校和企业的生存环境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双方在原有的生态中,还能够继续各自完成稳定的发展。而双方一旦要展开深度合作,必然需双方各自调整现有状态,进行深入的对话,适当的时候还需要做出一定的让步。要实现校企的深入合作,真正做到无缝对接,还需要时间调整。

另一种情况是,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疏于追求特色。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相当大,不完全统计已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但是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占比有限。当然,这中间还包括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甚科学,因为市场感知度较弱,导致个别专业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限制了企业的合作意愿和热情。2015年10月,教育部修订和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就侧面反映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自身存在问题,如《目录》外专业大量增加,现有的专业大类、专业类难以涵盖所有专业;部分新设专业名称不够规范,内涵不够清晰;一些专业口径设置过宽或过窄,有些甚至交叉重复设置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对个别高职院校的认可度,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所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多停留在浅层次,不具有可推广性。

高职院校究竟该如何与企业合作

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校企合作也应该融入其中,一方面具备了融入的条件,国家从政策层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家的发展日益强盛,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全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意识也逐渐清晰,为校企合作办学提供了现实基础,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和案例。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呢?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答案是肯定的。

1.试点现代学徒制,在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深化校企合作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有这么好的事?学生不但不用额外掏费用到格特拉克公司接受培训,培训实习期间还可以得到企业提供的津贴?”这是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机电学院”)秋季开学,新生家长到校咨询最多的问题。

当前各高职院校对现代学徒制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试水,模式不一。2015年,机电学院联合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对“招生即招工、人校即人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进行试点,首批招收58人,由2015级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自愿转化为班,冠名为“格特拉克订单班”。

该订单班的目的就在于,规避当前职业教育的弊端,对已经日渐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机电学院借鉴德国学徒制培养方式,与格特拉克的合作施行4个“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教室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和产品合一。人才培养过程中借鉴企业经验,侧重实践教学环节,运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对准岗位练技能,确保学生职业技能无缝对接社会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

具体来说,编入订单班的学生人班即与格特拉克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该订单班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完成理论课学习,并以学徒工身份保证每学期不少于6周的企业学习实训,最后一年,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实习实训期间的安全及培养内容由企业负主要责任。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参加数控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考试,保证学生的“双证率”,提高职业能力。

现代学徒制试点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丰富了学院职业素质培养与技术技能培养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同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实现学员一学徒一准员工一员工的身份转变,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另外,试点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和新思路,也给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带来启发。

2.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在促进产教研融合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

科学研究作为职业教育的功能之一,相关工作在职业院校的地位显而易见。但是,就江西省而言,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为数不多,但是,不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高职院校就不能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实现资源共享。所以,从长远来看,产教研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仍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所院校对科研工作非常重视,学校依托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及江西省矿山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的科研团队及平台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开展社会培训,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深化校企研发合作。

目前,学院已经在省内高职院校当中领先做了以下工作,包括以南昌矿山机械研究所为依托,打造科技研发平台,校企深度合作,开展项目申报、课题研究、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以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为依托,打造社会培训平台,积极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开展校地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些科研工作每年都实现了创收,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建设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多元的合作模式中深化校企合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的双元制就是在企业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因此,对于国内高职院校而言,立足地方,瞄准所在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利用所在区域的政府和企业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校企合作,办出特色和优势,非常有必要。

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顺德职院”)为例,顺德是制造业基地,拥有“两家一花”,顺德职院做的顶层设计——“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发展”发展战略,就是在紧密联系当地支柱型产业。该校尤其注重与顺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范围内的企业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从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和实力就可见一斑。目前,该校建成326家优质校外实训基地,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特点,创建了多元合作模式,比如美的模式、华润模式、高新区模式以及联邦模式等。以与美的的合作为例,顺德职院与他们共建了“美的中央空调技术服务培训中心”,既能提升美的中央空调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也拓展和完善了该校制冷专业的技术技能教学链和学生就业岗位链。

此外,还与顺德地区200多家联合国指定供应商(企业)中的176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这些都为学生赴企业真实环境中,去接触前沿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质性的条件和基础。与美的的合作致力于拓展学生就业岗位链。

4.面向行业的“校中厂”模式,在掌握核心技术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

国内个别高职院校通过自身的实践,认为在所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以“校中厂”最值得尝试。他们认为,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教学安排、学生管理、技术服务等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文提及的顺德职院就持以上观点。

因此,早在2011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就看好佛山市顺德区工大先行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顺德家电、电子行业的前景,便与该公司开展了“校中厂”合作。其合作模式为:顺德职院以已有的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实训室作为合作平台,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企业拥有实训场地的有偿使用权。合作过程中,该公司需根据校方授课计划协助安排好学生的实训实习,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升级打造,并提供耗材和必要的技术培训。学校则提供设备使用维护维修、技术开发方面的支持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成长。

顺德职院的“校中厂”模式反映了该模式侧重强调学校的主动地位,尽可能地让师生始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设备维护等全过程,以满足学校面向特定产业和行业培养人才和提升教师的技术服务水平的目标。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空间非常巨大,彼此之间“广泛合作,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将是大趋势。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每所高职院校都应该适应时代需求,主动出击,不断摸索校企合作的模式,开创出校企合作的新格局。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在中职学校开设税收及实务课程, 建设校企合作中的师资团队也是有先决条件的:第一, 会计专业所学的税收课程原理, 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经济统计学原理等课程, 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专业性, 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比较困难。第二, 艾宾浩斯曾说人对知识的记忆是先快后慢的, 同样中职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会对所学知识的遗忘。第三, 中职学校一般是三年制全日制学校, 学生只有前两年的时间用来学习专业的会计学专业知识, 而后一年的时间外出实习, 学习时间有限。针对以上问题中职学校可以做出以下几点教学模式上改进:第一, 中职学校应该增加与税收和纳税实务相关的课程, 使学生在在校期间能够更好地加强会计税收个纳税实务方面的基础知识, 打好基础, 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是实际。第二, 现今社会, 中职学校的教师团队, 对会计专业中与税收和纳税实务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非常过硬, 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水平很高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可以说得上是非常完美。但是具体税收和纳税事务的实践方面的经验知之甚少。这就体现了校企合作的优势了, 中职学校可以让教师团队走进企业, 与企业会计进行交流与学习, 中职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会计精英来中职学校做教学实践演示课, 会计精英在学习中职学校税收和纳税实务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能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这样的校企合作, 不但构建了良好的师资团队, 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

二、中职学校结合校企合作创新出的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对税收课程兴趣

在中职学校的税收课程涉及高数、微积分等多个领悟, 并且税收课程的理论知识特别烦冗。有的学生理解得比较慢, 进而接受得也比较慢;有的学生觉得税收课程枯燥乏味, 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殊不知, 税收课程对以后就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 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下, 中职学校创新的将企业会计精英带入到课程中, 能让学生了解以后会计税收和纳税实务工作内容的基础上, 憧憬以后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同时中职学校也可以配合校内的多媒体设备, 改变原来的“老师授课, 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 改变了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 也能让学生更多的对税收和纳税实务进行实践和动手操作, 为以后进入社会就业环境发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系列的校企合作创新课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增加了对税收课和纳税实务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听课质量, 提高了老师的授课质量。

三、中职学校要与时俱进, 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学生的考评制度

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中职学校也沿袭了应试制度。中职学校的应试制度就是, 通过学生的学期和年终卷面考试成绩来判断这个学生好坏。这样的应试制度就导致了学生对平时日常课时的表现和学习不重视, 只重视书中的税收和纳税实务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和学期和年终卷面考试成绩, 忽视税收和纳税实务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而企业对会计税收和纳税实务的实践要求非常高, 应试制度就弱化了税收和纳税实务的实践要求。因此, 中职学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这个大好时机, 完善学生的考评制度, 不能只对学生的税收和纳税实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应该也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记录到学生考核中。如纳税实务工作的流程, 税收报表的编制、分析、评估, 税收中出现的特殊情况的应急措施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平时课堂表现的考核的实践活动分项。中职学校可以把学生考核按比例来划分, 平时课堂实践活动分项占有较高的比例, 学期和年终卷面考试成绩作为参考。在这样的制度之下, 学生会不自觉地将学习的侧重点转移到实践活动课程和平时课堂表现中来, 在观念上改变了应试制度带来的弊端,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对税收和纳税实务工作的综合实践能力, 也能让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就业需求, 更能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知名度。

四、结语

现阶段学校应当加大关注力度, 重视起税收的教学, 加大力度设置税收的课程, 本文论述了几点解决措施, 分别是开设税收及实务课程, 建设校企合作中的师资团队、结合校企合作创新出的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对税收课程的兴趣和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学生的考评制度, 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相关领域提供帮助。不过, 由于篇幅和本人能力有限, 文章可以在原因等方面进行讨论, 希望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继续进行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中, 由于学校教育过于死板, 学习内容过于传统, 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只能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很好的运用, 学生无法顺应社会就业需求的大方向, 导致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工作成效低的现象。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需求的大方向?这个问题才应该是中职学校教师应该注重的点。本文针对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现状, 结合现阶段社会中所存在的校企合作现象, 就中职学校税收教育方法, 进行了深度思考与系统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税收,校企合作,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庄一泓.分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方法[J].财会学习, 2016 (13) .

[2] 蒋凡成.探究中职学校地质钻探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 (电子版) , 2015 (11) .

校企合作下校园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一) 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和工作技能

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 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毕业就业竞争优势和工作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使学生具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通过实习中能够达到满足顶岗生产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毕业即就业。

(二) 有利于学校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规律, 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学校在合作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 实现“双赢”———学校与用人单位互惠互利。通过合作变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高等学校及企业加速发展。

(三) 有利于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旅游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 有利于企业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旅游企业获得了利益与实惠, 提高了社会要素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主要表现在:学校安排实习时, 可以优先考虑合作企业方, 从而使企业降低了人力成本。

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组织管理

(一) 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校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将校企合作、产教学结合体制进行整合。经济管理系聘请旅行社、酒店、景区等行业的经理、省内外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和系内各个教研室主任, 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不断扩大校内与校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由旅游行业大型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旅游行业中的专业人士及学校的专业任课教师组成,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相关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教材编写和课程改革等方面, 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交流和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二) 提高学校与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教、学结合是一种教学形式, 同时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产、教、学结合作为一种复合型教育理念, 它主要反映了旅游教育要面向市场导向, 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因此, 经管系旅游管理在专业设置时,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最终确定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从事旅行社计调、导游、星级酒店总台与客房、星级酒店餐饮等工作的、综合素质较高的知识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学校培养人才与旅游企业需要人才差距分析

(一) 学校作为供给方培养的旅游人才分析

目前, 国内旅游院校数百所, 但是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有效需求存在矛盾, 大多时候存在一定脱节矛盾现状。虽然国内旅游院校数量很多, 但是高校旅游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层次没有形成不同的层次, 差异化不明显, 尤其是受旅游行业欢迎的名校不多, 特别是名校教学师资力量、科研教学项目成果、旅游教辅教材都很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严重脱钩现象, 很多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经常都定位在全面人才和高级管理者的摇篮上, 培养定位目标即过宽又过高, 严重脱离实际, 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 动手能力差, 理论又不扎实, 有些旅游企业经常埋怨一些本科毕业学生甚至无法拿出有效的旅游营销策划方案。

(二) 旅游企业作为需求方需要的人才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最紧俏的旅游人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需求量最大的人才:星级酒店中西餐厨师、受过专业训练的旅游景观开发设计人才、餐饮客房服务、导游等技能型人才;第二类属于是最热门人才:能熟练掌握出境旅游业务的管理人才, 可从事境外组团调度和旅游策划项目开发, 尤其是能够用英语熟的涉外交流, 且能够处理境外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人才;第三类是最急需人才:如旅行社和星级酒店职业经理人及大客户服务与管理等部门经理人才。

(三) 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与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关系

旅游院校只有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旅游企业的要求, 与时俱进, 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有效联系, 才能培养出来一批能过够满足社会和企业所需的素质较高、技能型较高的人才。只有通过合作, 才能使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短时间快速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需要, 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才能更好地受到旅游企业的信赖。而旅游企业也要深入旅游院研究校, 加强企业与学校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将行业发展及企业的要求传到企业, 使旅游院校全面了解到社会的变化, 了解企业的职位需求, 岗位职务能力的需求, 最终让旅游院校有针对性地为旅游企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四、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配套的改革建议

(一) 明确人才培养能力要求

第一知识获取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科学学的方法, 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验、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 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应用旅游管理基础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公关协调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 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与探索。

(二) 确定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教学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联系课堂教学与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中枢纽带。课程教学标准指导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案的实施, 因此, 制定与修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时, 需要结合旅游企业实际业务任务需要, 将其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渗透纳入教学中, 将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中。通过对教学目标界定以职业能力标准来衡量, 改变传统意义上以掌握知识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将所授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选取编排、课堂教案的应用要围绕职业岗位的核心要求进行分析;教学内容、方式的表达应围绕突出岗位任务或工作项目标准。

(三) 改革教学模式

将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三方建立以有效联系一起, 建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突出实践与理论学习过程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将课堂讲授内容与旅游企业要求相统一, 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即将“教、学、做三合一”的模式。建成以课堂、教材为中心,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 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主要目的是围绕职业能力培养建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旅游专业岗位目标的标准和要求, 充分体现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要求和内容等方面的标准尺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教学大纲标准要求, 分析课程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 分解不同学科体系涵盖的课程范围和内容, 按具体工作流程中的行动体系, 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 构建基于真实工作的课程体系。

(五) 改革学生评价系统标准

学校将校企合作中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表现的量化考评与学校教师期末评价相结合。积极调动旅游企业参与到学生的评价活动中, 侧重考核学生在工作中的行动表现、思想状况、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学习等进行360度全方位综合评价, 这一评价体系体现以人为本, 主要关注学生在工作中的自我知觉、对他人知觉及社会知觉, 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 完善学校的监督体系

为了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学校组织行政、教学等相关人员,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走进企业, 对合作的旅游企业进行考查和检查, 围绕学生工作和生活、组织日常管理、教学任务实施、教学质量和实习效果等情况给出指导意见。学生评价企业和企业导师, 与学校评价共同形成综合考评, 更加科学合理。根据综合考核的量化成绩, 将未达到学校要求的旅游企业或导师要及时整改或更换, 将无法达到要求的, 必须解除合作关系, 寻找新的适合学校要求的, 有利于培养人才高素质人才的企业。

摘要:2019年教育工作提出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目标任务, 改善办学条件,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本文围绕校企合作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 希望能为校企合作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辽宁理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办法.

[2] 葛金龙, 焦宇鸿, 王传虎.校企合作模式下实验教学体系优化与改革研究[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17, (03) .

上一篇:诚信制度与市场经济论文范文下一篇:供电企业党政建设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