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范文

2023-09-2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范文第1篇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计划

《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计划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我校确定《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实施方案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为重点,进行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

一、研究目标

指导教师树立自我保健意识与学会调适良好的心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位教师能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从事教学活动,能沉着冷静的处理好突发事件。提高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能力,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他们活泼、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学科渗透能形成鲜明的特色。

二、主要措施

1、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

2、加大教科研的经费投入,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

3、加强“创新人格”、“自主研究性学习”科研课题的横向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三、主要工作

1、心理辅导活动课

(1)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使学生生活能自理、情绪能自制、学习能自主。进一步探讨、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基本模式。尝试心理辅导情境剧在课堂中的运用。在游戏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挑战精神;在主题讨论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能力。

(2)灵活使用上级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材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以预防为主,活动内容来源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教材内容需不断补充,更新观念。

2、学科渗透

学习新课之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上课时要时刻注意读书写字的正确姿势,学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善于积极的思考问题,有条例的完整地回答问题。能按时有效的完成课内外作业,鼓励学生阅读有意义的书籍。

(2)营造课堂创新氛围

营造愉悦环境,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

灵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敢于提出与同学、老师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评价,千方百计让每一个学生品尝成功。

(3)开放教学内容

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教师教学用书和学生教材的局限,无论是课程改革的教材还是原来的教材,都把教材内容延伸到与之相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

3、心理咨询

(1)利用好心理辅导室,帮助个别学生克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使之增强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2)教师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要有计划,有辅导记录。

4、家校结合

(1)继续发放家长学习材料,办好学校每月一期的《家教导报》,提倡家庭读书活动,提高现代家庭教育质量,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辅导。

(2)关注单无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针对问题家庭开展心理咨询。充分发挥校报的作用,推广家庭教育成果。

(3)组织家长开放日,召开家长座谈会,做好家长的培训工作。

5、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辅导

(1)创造性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

(2)让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建议,学会表扬别人,也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3)引导小干部自觉在同学们当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6、教师健康素质的培养

(1)有计划、有步骤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教师做好心理调试工作,使每一位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强和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2)培养教师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帮助教师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

(3)引导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五、行事安排

3月

1、制定本年度课题研究计划。

2、课题组成员会议。

4月

1、组织学生问卷调查。

2、发放家长学习材料。

5月

1、征集教师心理辅导学生个案辅导案例。

2、组织教师参加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评选。 6月

1、“单无亲学生”座谈会。

2、心理辅导学生调查问卷。

9月

1、课题组成员会议研究课题进展情况汇报。

2、发放家长学习材料

3、新生一年级心理问卷调查。

10月

1、准备心理辅导活动研讨课。

2、教师成长设计检查总评。

3、教师心理教育故事经验交流会。 11月

1、心理辅导家长调查问卷。

2、实验教师撰写阶段性总结。

12月

1、撰写课题阶段性研究总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范文第2篇

1.1 创业开始阶段的法律风险

1.1.1 选择不同创业组织所带来的法律风险。

大学生创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组织形式, 在创业组织形式的选择过程中, 要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文件选择合适的组织形式, 教师在创业课程讲解中, 要涉及一些创业组织形式选择上成功与失败案例, 让学生在创业组织形式选择上不要走捷径, 要脚踏实地的去创业。

1.1.2 融资、场地租赁、招聘员工法律风险。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过程,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 但资金还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困难之一, 涉及融资、场地租赁、招聘员工等一系列问题, 这就涉及各类合同问题, 大学生必须对合同法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 创新创业课程中需要涉及一些合同法知识, 利用案例形式介绍合同法, 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要涉及相关问题, 是保障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法律知识的普及, 是提升创业能力的有效方式。

1.2 创业组织运行阶段的法律风险

1.2.1 合同法律风险。

在创业组织运行阶段, 创业者需要涉及各类合同问题, 合同有多种类型, 创业者需要对其有一定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法律防范风险。法律法规只是创业课程中涉及的一部分, 有很多知识需要创业的大学生需要自己学习, 比如《合同法》知识, 大学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有效学习, 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识, 避免今后在签合同的过程中, 出现问题, 影响自己的创业成效, 严重可能导致创业失败。

1.2.2 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大学生创业过程中, 要注重侵权问题, 最近几年侵权案例很多, 必须重视侵权问题。创业大学生开始创业时很多都没有什么知识产权, 但是我们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这是保护别人的知识产权, 但是也要拥有保护自己已获得知识产权的维权意识, 要做到保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不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知识产权问题, 提高学生对知识产权法律认识。

2 注重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培养

2.1 国家方面

国家出台一系列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护措施,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要对其知识有所讲解, 提高学生法律知识, 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 并且很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缺乏创业法制教育, 这需要国家制定一系列防范创业法律风险的政策。

2.2 个人方面

对于将来创业的大学生, 必须在学好专业技能同时, 有必要学习创业课程, 创业课程涉及领域比较广, 学生课堂上的创业课程, 只能是一个引领作用, 自身要加强知识提高, 符合现代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条件。大学生创业者应自觉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 强化法律权利和义务观念, 不断提升自己运用法律思维分析问题、依法进行经营管理、运用法律知识防范风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总之,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当代高校的主要教学目标, 大学生创业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养, 为大学生将来就业也提高了保障。大学生创业涉及一些法律内容,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要有渗透, 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符合现代高等教育需要, 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现在高校都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为核心能力去培养, 现在高校都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在课程中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但在创新创业是一项复杂过程中, 在创新创业中涉及很多问题, 比如法律法规问题, 这是大学生需要涉及的问题, 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中, 需要涉及法律法规问题, 避免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触犯法律红线, 本论文在不同方面阐述创新创业课程中有关法律法规内容, 希望为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中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法律法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燕丽, 陈博文.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及其防范[J].商, 2012 (11) .

[2] 孙媛媛, 王明文.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6 (09)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范文第3篇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偏差

首先, 中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 在心理健康宣传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民众对此了解和认识也不够到位,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其次, 在实践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强调、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同时又把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 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1.2 理论研究基础薄弱

目前, 还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理论基础, 影响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传授。

1.3 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完善

各大高校虽然都有相应的专业机构, 但是他们任务重, 压力大, 人员少, 软硬件设备欠缺。更多的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 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

2 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言

2.1 观念转变, 制度改革

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 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扶持力度, 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同时, 还必须转变旧观念, 尤其是面对恋爱或者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学生, 不应该采取“一票否决”或者”杀一儆百”的老方法。

2.2 课程体系的完善

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特征, 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将其纳入大学生正规素质教育体系中, 针对新生的适应问题、毕业生的压力问题、困难学生的消极自卑等问题可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所以应开设相关宣传和普及心理科学的基础知识的课程, 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误解。

2.3 师资力量的培养

目前, 高校中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都比较紧缺, 发展辅导员做兼职心理教师也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因为高校学生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最多, 对他们了解最多, 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学生对辅导员充满了信任, 希望辅导员能够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这为高校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都是非心理健康学专业的, 把握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 因此, 必须对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系统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形成一支稳定而具战斗力的队伍, 为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4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多形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许多学校做到了班级有学生心理委员, 学院有心理辅导教师, 学校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形成了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同时也建立了学生的心理档案, 但是学生对此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2.4.1 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做好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

一般高校中传统的、最大力度的宣传方式就是依靠辅导员, 但宣传范围、内容及效果都不理想。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可使心理健康工作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如:成立心理协会, 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不仅介绍一些心理问题常识, 宣传心理健康咨询室, 还可开展心理在线咨询;同时学生宿舍和宣传栏定期制作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海报, 每月一个主题, 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又不失新鲜感, 从而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利用学校广播站, 结合每月主题, 介绍相应的知识, 利用生动的例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4.2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认真完善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培训工作, 从基层、从学生身边做好心理健康的预防工作;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群体,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举办心理知识竞赛;每周开展心理电影赏析等受学生喜欢的活动;制作心理画报等方式渗透到学生寝室中;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调整心态、快乐健康地成长。

2.5 引导大学生自我调适, 积极应对

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 只有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才会使教育成效事半功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搞好人际关系, 培养诚信等优秀品质, 学会自我保护, 学会适应环境, 自我调节和释放压力, 以和平的心态做人处事等。促使学生自知、自觉和自助。

3 结束语

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共同努力, 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才能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步入新的发展轨道。

摘要:文章从认识的偏差、理论基础薄弱、教育体制不完善等三个方面, 论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期能引起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进而探讨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l]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 2001.

[2] 许若兰.陈琳.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长春: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杂志社, 2009.

[3] 李新华.大学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范文第4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关注防治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忽视了治愈后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基于此背景,高校积极心理学教学的开展已刻不容缓。本文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出发,探讨高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现状,以期改善并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教学

前言

近些年来,各地不断爆出有关大学生的杀人及自杀案件,比如马加爵杀人案、大学生虐猫、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学生下毒杀室友还有大学女生因失恋而自杀等等案件,这些频频爆出的案件都显示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尚未完善,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积极心理学教育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新浪潮,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发展人的潜在美德,它更新了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路,有利于创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一、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内容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的西方心理学界,是由心理学家赛里格曼谢尔顿发起的新的心理学研究浪潮,他发表论文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种全新的历史转折点,心理学家目前的新使命是帮助人们感受生活中的幸福,让儿童健康成长,帮助构建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推动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不关注心理学研究消极和病态心理的方面,而是利用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关注心理学研究积极和美德的方面,研究重点是人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实际的力量和美德,鼓励心理学家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行为,挖掘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心态,以积极心理学为工具帮助人们获得更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首先,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传统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在于引导并纠正人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正常生活。但积极心理学回归并更新了当代心理学的研究价值,它主张积极人性论,重视以人为本,传统心理学只重视消极和病态心理学,具有很强的片面性,积极心理学在消除这种片面性的同时开始恢复心理学的功能和使命,除了要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问题,回归正常生活,积极心理学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挖掘人的博爱精神和美好的人性,不再以心理学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而是把人自身的美好品质作为克服心理问题的工具,在治愈人们心理问题的同时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重视对人类积极力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应是研究每一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力量,以一种开放且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普通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分三种,一种是主观层面,认为积极心理学要重视研究人们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一种是个体层面,重视研究每个人的积极人格,包括积极力量和美德,一种是集体层面,积极心理学重视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以及单位等,主张以人的幸福感为出发点创建这些组织系统;最后,重视以积极态度解释问题。积极心理学面对个体或社会的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以积极的态度作出解释,在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和探寻问题本身的过程中帮助个体得到积极意义。

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首先,积极心理学更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研究新浪潮,它的兴起标志着当代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从研究消极和病态的心理问题转而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如前言中所说,目前大学生杀人及自杀案件频发,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防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却忽视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顽强的心理素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的价值取向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克服心理障碍,这种价值取向本身就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本意,不重视积极价值取向的引领,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引导回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塑造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的大学生。

其次,积极心理学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由于积极心理学主张开放且欣赏地看待每一个个体,鼓励培养和挖掘人潜在的积极品质及力量,这种主张契合了个体的发展需求,当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及表现、疾病成因和矫正方法,但这些研究的针对对象都是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而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毕竟占少数,因此其他的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就被忽视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有利于面向全部大学生群体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

最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力量。如前文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以积极的态度解释问题,让个体从问题中得到积极的意义,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一旦习惯了这种思维,在帮助他人挖掘潜能、塑造良好心态的同时也会发现自身的美德和积极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积极的价值观,改变工作方法,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人才,有利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三、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方式

首先是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全独立于课堂教学、社会文化资源和家庭教育环境,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系统,因此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是首要任务,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整合化。积极心理学主张全面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学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每个方面为支点,建构起积极心理学教育的大网络,形成全面的教育体系,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挖掘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使他们能实现快乐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其次,创造积极的宣传氛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营造一种积极的宣传氛围,发展大学生的积极本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家庭、校园、宿舍、院系等地方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比如校园广播、发放心理健康教育书籍给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在宿舍楼下设立公告栏、在院系里设立心理学社团等等,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开发大学生潜在能力,推动他们的和谐身心发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中有着多重服务功能及重要意义。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作用,需要重视目前管理及应用中的几大问题,优化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用

近年来,国内各项针对大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的调查均表明,高校学生因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都偏重于矫治方面,预防和发展则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及其管理应用机制、创新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校学生心理档案是使用科学与适应性较强的心理测试量表,通过问卷、谈话、咨询等各种方式来客观、综合地记录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是大学生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状况的记录,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指导意义。

(一)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系统的心理测试结果,这些结果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这些资料,心理教育者可以确定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计划,确立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实施“因材实教”,以期取得优良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尤其对一些个体更是缺乏针对性。而一些传统的观念使得许多学生哪怕是有心理问题都不愿意或不敢去寻求指导帮助,使得相关工作非常地被动。建立了心理档案系统,心理教育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大多数学生都有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对各别学生主动地提供相应的指导与治疗。

(三)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防治学生的心理隐患

心理档案的建立,使得教育人员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预防上,防患于未然,并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引导其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四)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为心理教育者提供了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随着学生心理的发展,原来所了解到的学生心理状况可能已不能准确地反映现时的心理特点 ,心理档案资料的随时补充、调整和更新,可以充分反映学生心理的变化。心理教育者可以分析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实施教育并根据心理档案中教育后的变化分析教育效果,以合理的修正教育方案。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档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目前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尽管在国内很多院校已经建立了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但是心理档案的管理工的开展得并不特别顺利,心理档案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建立心理档案未灵活因地制宜地选用量表

目前大部分院校建立心理档案都是直接购买现成的系统或采用同一标准。尽管是根据本土化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来制定的标准,但仍然未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等影响心理状况的因素。

(二)建立心理档案的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很多院校都单纯地依赖个体测验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一般都是采用新生入学时填相关资料表格,做心理测试记录结果。使得获得的心理状况资料不够全面。

(三)心理辅导工作专业人员严重地缺乏。

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应当有具有高尚的人格、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广泛的一般文化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多心理辅导实践经验。但目前我国高校心理辅导人员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心理档案的质量和所起的作用。

(四)未充分应用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

建立心理档案和进行相应管理的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有些院校虽已经应用计算機及网络,但是仅将其用于处理一些输入输出之类的基本操作,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及网络的优势。

(五)心理档案的内容未动态更新

很多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后就未对其资料随时更新,使其不能反映出学生心理的变化.无法成为心理教育者动态监测学生心理状态变化及检测心理教育效果的手段。

(六)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

心理档案内容中,有些涉及学生的隐私,有些涉及到敏感人际关系,有些是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记录,有些甚至会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效应等,这些都不适宜公开。管理机制及相关制度的缺乏使得对于心理档案的客观性、系统性、保密性等原则的保障仅能依靠相关人员的自觉。

(七)心理档案应用主体过于单一

上述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心理档案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急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改进。

三、优化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及应用

高校学生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建立并不断强化档案的建立、管理及使用系统化机制。笔者就目前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及应用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档案机制

观念的变革是实践的先导高校的领导应当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经费、场地、人员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此外,凡涉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门及人员包括学生本人、学生家长等也都要重视关心心理档案的科学建立及有效应用。

(二)加强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可采用的方式有:1.从现有的心理教育者中选派骨干进修,提升专业知识水平。2. 组织团队去比较有经验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3. 可以到医院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兼职人员,通过网络、电话进行理论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4. 引进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较高水准的人才。

(三)改进心理档案建档方法

在建立心理档案之前,应聘请专家根据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再由心理教育者根据标准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设计合理的心理档案内容结构。

由专业人员对资料进行实事求是、科学辩证、客观公正的结果解释,并根据结果围绕如何发展能力、培养创造力、优化人格、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成绩以及指导升学或就业等方面来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最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首先,由院校领导及相关专家制订《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条例》,使得做任何的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应明确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特点、体制,并对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作统一具体的规定。

其次,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应做到组织机构落实。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管理体制与领导关系,一定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根据档案的数量配备适当工作人员,做到人员落实、管理规范、运作有序。

(五)引进计算机及网络等先进技术,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由心理教育者与计算机专业人员共同研发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心理档案系统。

其一,用先进的计算机代替传统的人工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也确保了动态更新心理档案。

其二,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输信息快、交互性强且具有保密性等特点,将心理档案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大,丰富心理档案应用的主体对象。

通过系统网站,心理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就心理问题进行指导,甚至可以聘请专家组织网络视频讲座同时为大量的学生服务,遇到个别情况再单独进行网下指导,避免了人员不够、时间紧张的状况的产生,也使得学生不再会不好意思或不敢面对面地进行心理咨询。使得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解,并可以就相关问题与心理辅导人员进行交流,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站对学生做出评价,及时了解班上同学心理变化动态,并结合专业心理教育人员的建议开展工作;任课老师可以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个体特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实教;学生本人也可以根据同学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评语,对自己的状态作出自我调整。

心理档案的形成、管理、使用和發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各阶段均需有相应的机制保障。只有各项机制有效运行并不断创新,方可确保心理档案质量和使用价值的提升,方可充分发挥心理档案对于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自我发展等独具的多重服务功能,以推动高校培养更多心理健康品学兼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光涛,李海红.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危机干预研究[M].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

[2]王亚明.加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M].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

【项目基金】本文为江西农业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课题, 编号:1883;江西农业大学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06B2zz35。

【作者简介】史劲亭(1982-),女,江西农业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积极心理学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新型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中,探寻其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应用方向,开展全员化和长效机制的研究,能有效解决一系列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

国家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关注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的运用,能够有效保证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提升高校學生的幸福感,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高校应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工作。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我国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化和长效机制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参考行为模式。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问题

(一)部分高校没有全面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进程较慢,没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性研究经验,一直以来所进行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和部分障碍的疏导和教育,没有发掘出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所起到的更高级别的益处。心理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在所有教育类型中起到十分关键和特殊作用的一种教育形态,不断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扩充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可以帮助高校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解决突发的心理冲突,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高校学生可塑性极强,各种想法思维十分活跃,在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适应环境、处理人际关系、改变学习方式等等,都可以适当地介入部分的心理疏导。如果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得到及时关注,部分学生可能陷入一种消极的状态,出现部分不良的心理情绪,影响学习效率和生活状态,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要关注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状态和情绪,帮助他们积极地面对困难,走出困境,还需要给予他们信心,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性,让他们能够自在地享受大学生活,努力完成学业。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辅助条件

虽然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都较受重视,很多高校也陆续开展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要持续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缺乏相应的辅助条件[1]。高校里,大学生的数量往往在2万至3万之间,但是负责心理疏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并不能负担上述数量学生的需求。人员比例失调使得这项工作并不能真正地普及到高校全体学生中。且部分高校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的场地以及所需要的部分设备等也尚未配备到位,使得这部分工作无法彻底落实到位。

(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机制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很多时候都是借鉴国外部分高校的教育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国家之间国情不同,所面临的困境和主要现实情况都有所不同,同一套教育工作机制不能够直接套用在我国高校实际工作当中,机制使用过程中,所发挥出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在整个高等教育模式当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却没有符合国情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工作机制,无法有效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2]。

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是从积极的角度去探索心理学的一种全新的科学探究方式,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人的积极心理发展和提高人类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主的一种新型的学科[3]。以前的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针对社会以及个人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所在,形成对心理问题的正确认知。不足之处在于,过于关注心理问题本身,忽略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所发挥出的主观能动性和面对困难的潜在能力,因此会让人们产生一种消极应对心理,并不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倡导一种积极的心态,减少对心理问题本身的关注,更多的在于让人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为了能够寻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努力,在正视问题的过程中,不会陷入一种灰心丧气的状态,以健康积极的心理去迎接新的目标和生活。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消极情绪的来源,以及一些不妥当的行为方式的成因,促使学生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并且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适,从而去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协调的矛盾问题。部分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以来呈现一种递增的状态,特别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生活、经济、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重,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所倡导的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而传统的心理学健康教育并不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现象,因此,必须要寻求新的突破途径来为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从传统心理学基础上实现科学突破的新型学科,既符合我国的社会实际情况,也符合高校的教育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能够有效地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之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的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单纯的课程,更多的是作为辅助高校教育工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人员的参与,才能够共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让更多的教职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积极性,建立起一个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制,将教育和服务、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起高校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自信,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高校应从个别的同学开始,逐渐影响到整个集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4]。

(二)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

为了督促高校教职工把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放在心上,为了提高教职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性,高校可以将这一部分工作纳入教职工日常管理制度当中,建立一个专门的考评机制,以一些手段进行激励和督促,提高教职工全体成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以不断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来保障全员化教育开展。不仅仅是直接面对高校学生的教师们,高校中的后勤部门以及行政部门都需要有育人意识,要一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待学生要有积极的心态,耐心的服务态度,以及充满爱心的行为。从不断地完善高校自身的工作机制和服务质量开始,同相关的教学进行多方面的有效配合,共同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从多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5]。

(三)利用先进科技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平台

现在的高校学生都是在互联网的便利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几乎都是活跃在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互联网大量的信息丰富了大学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讯,但是内容过于繁杂,对学生的承受能力和价值观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容易陷入负面的情绪状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可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心理健康教育交流平台,工作人员利用平台和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状态之后,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地以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化和长效发展[6]。

四、结语

高素质人才通常都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了能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一定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很多时候无法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但是在传统心理学教育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开展高校心理教育全员化和长效机制的研究,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完善健全教育机制,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杰,郭本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方向:基于循证实践的心理健康教育[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4):108-111.

[2] 吕泊怡,赵智军,滕春江,等. 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 教育科学论坛,2019,10(33):71-74.

[3] 王淑珍,符丹.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J]. 中国农业教育,2018,15(03):72-75+95-96.

[4] 张亮,肖冬梅,相楠,等.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06):85-89+94.

[5] 周敏.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0(24):61-62.

[6] 林爽,陈丽彤.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30(10):189-190.

(荐稿人:黄顺利,湖南师范大学人事处档案室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

上一篇:思想政治工作年度计划范文下一篇:行政人事部半年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