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范文

2023-09-20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范文第1篇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 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 向发达国家出售。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 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 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 目前中国提供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 居全球第二, 预计到2012年, 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据世界银行测算, 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 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其中一半要以CDM (清洁发展机制) 的形式实现, 可见CDM市场潜力之大。由于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因此, 在中国, “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 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2 中国碳金融市场潜在发展障碍

2.1 话语权缺失障碍

中国碳交易的现状也是中国碳交易核心问题, 即标准的话语权缺失。CDM机制交易过程中的核心法律文件大量使用欧洲法律概念, 参与他们的交易, 必须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 毕竟他们是标准制定者。

相比之下, 发展中国家的碳金融要落后许多。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 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CDM项目机制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 但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由于碳交易的市场和标准都在国外, 中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 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 包装、开发成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在国外进行交易。

2.2 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

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走入中国的, 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有限, 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 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 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 其他金融机构鲜有涉及。

2.3 CDM项目开发时间长、风险因素多

与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 CDM项目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 这导致CDM项目开发周期比较长, 并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此外, 开发CDM项目涉及风险因素较多, 主要有政策风险、项目风险和CDM特有风险和周期风险等。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 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 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而在项目可行性认定上, 能效贷款较一般性贷款也更为专业, 银行人员的专业技术判断能力不足。

2.4 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

CDM机制项下的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 其交易规则十分严格, 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 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 合同期限很长, 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 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 而中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另外, 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2.5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催生的资金问题

从减排的角度看, 中国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 国内外也都有比较成熟的减排技术, 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 中国CDM项目正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眼下在哥本哈根争执不下的焦点之一, 就是发达国家是否应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 来帮助其经济增长方式更清洁。文件要求, 发达国家到2010年至2012年期间, 总共提供300亿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到2020年前, 发达国家每年筹集1000亿美元帮助发展中国家。而计划的每年1000亿美元援助中, 既有公共资金, 也有私人资金。但即使通过重重审查获得CDM项目, 国内企业也有可能拿不到资金。金融危机后, 欧美国家一些从事CDM项目的投资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甚至破产, 毁约也明显增多。

3 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路径分析

3.1 政策环境层面

(1) 制定激励机制, 推动碳金融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出台合理的优惠政策, 对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激励。第一, 在税收方面, 可以通过降低碳金融项目的有关税率、适当延长免税期以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 对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积极性;第二, 在银行监管方面, 可以采取在碳金融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要求的适当减免, 加大项目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降低碳金融项目的贷款资本金要求等差异化的监管措施以促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向碳金融领域倾斜。

(2) 完善法律法规, 规范碳金融发展。

目前国内有关碳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碳金融参与主体权利的保护和义务的约束缺乏必要适用准则。因此, 国家有关部委如发改委、商务部和银监会等应加大协调力度,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碳金融的操作办法和法律法规, 确保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规范发展。

(3) 构建交易平台, 统一碳交易市场。

由于交易平台的缺失, 目前中国CDM项目发起人在同国外CERs需求方接洽的时候只能进行分散的“谈判”, 交易费用较高, 也容易造成CERs的压价现象, 致使中国的投资者处于不利地位。因此, 有必要通过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机制来逐步统一国内的碳交易市场。目前, 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并发展的基础上, 着手推进交易所制度的完善, 促进参与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大。

(4) 培育中介机构, 促进碳金融业务开展。

碳金融业务, 特别是CDM项目链条长、关系复杂, 且项目融资需要担保机构的介入, 合同订立需要法律机构的协助等。因此, 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之中, 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 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3.2 金融机构层面

(1) 转变角度, 摆脱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 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 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 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 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目前, 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 日本也正在摩拳擦掌, 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中国必须积极布局, 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这是打破美元、欧元等货币制衡,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应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 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 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 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2) 大力创新, 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

当前, 除了已经开展的以CDM项目现金流为主要还款来源的CDM项目融资以及挂钩碳排放权的理财产品以外, 中国金融机构应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 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满足CDM项目下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金融机构可发掘新的业务领域, 至少主要包括:第一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利用金融机构的金融租赁中心或者与专业的租赁公司合作, 为CDM项目建设阶段提供设备融资租赁服务;第二咨询顾问与项目协调。凭借自身的信息优势协调项目发起人、国外投资者、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第三, 设立专门资金账户。通过设立专门的资金账户, 有效管理CDM项目下的资金流动, 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第四, 参与托管碳基金。发挥托管各种基金的经验优势, 参与托管正在快速成长并大规模进入中国的碳基金。

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低碳信贷创新业务。银行未来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 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 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由于环境总容量是有限的, 于是污染物排放指标具有价值, 通过转让能产生收益, 因此, 商业银行能够容许将其作为抵押物来申请贷款。特别是对于一些环保企业, 可能没有抵押担保品, 申请银行贷款也比较困难, 这时完全可以把这种排污许可证作为抵押品, 来为环保企业进行融资。

努力开展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 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 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 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机构的共同努力, 实现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目前, 世界银行已经设立了8个碳基金, 总额高达10亿美元。此外, 挪威碳点公司、欧洲碳基金也非常活跃。中国要借鉴国际经验, 着手设立中国CDM基金, 着力加强CDM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同时, 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 助力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3) 控制风险, 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金融机构首先应选择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 并且在提供贷款的过程中, 可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等方式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CDM项目未来本息大多是采用外币偿还, 金融机构应实行必要的套期保值以防范汇率变化的风险;对于政策风险,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创新相关的合同条款, 尽量将不可承受的风险转移出去;对于法律风险, 在制定合同过程中, 可通过咨询或聘任擅长国际法律的律师事务所, 实现对金融机构有利的法律适用和法律管辖。此外, 金融机构还可以探索诸如责任保险等商业保险, 转移碳金融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4) 灵活经营, 积极应对未来碳金融业务模式的改变。

随着中国在全球气候问题中重要性的增加, 中国碳金融业务的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因此, 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改变, 及时转变相关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流程, 拓宽业务领域。在这一环节, 金融机构的战略规划、政策研究、产品设计和碳金融等多个部门之间应加大协调合作的力度, 提高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效率, 加强金融机构碳金融业务模式变化的应对能力。

摘要:“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 随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结束, 更是催生了碳金融的创新, 碳金融也被正式提上中国国内市场的议题。文章重点分析了“碳金融”市场在中国的发展障碍, 提出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碳金融业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金融业

参考文献

[1] 张茉楠.中国理应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高端[N].上海证券报, 2009-8-5.

[2] 张世秋.中国低碳化转型的政策选择[J].绿叶, 2009, 5.

[3] 吴平.开启中国低碳时代之门.国研网, 2009, 12.

[4] 邵伟.浅析我国碳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2009, 12.

[5] 王江, 陈曦.中国CDM碳金融市场供需两旺背景下的市场供给空洞[J].经济论坛, 2009, 5.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范文第2篇

当今的金融市场, 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优势:方便快捷、信息透明度高、收益较普通投资高, 在冲击并改变着现有金融格局。但是, 互联网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法律监管侧重传统金融行业, 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缺失, 法律监管存在空白;二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不到位, 主要表现在技术安全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上。

此外, 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互联网金融虽然有别于传统金融行业, 但仍具备金融体系的分支特点, 那么久意味着金融传统行业, 面临的风险他一样会存在。甚至说, 由于这是新技术和信息时代催生的新生事物, 他还可能具有兼具一些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业双重的风险。因此, 对于如何来, 监管互联网的金融行业, 将是对政府和金融业一个严峻的挑战。目前, 我国互联网金融业蓬勃发展, 风险事件相比最初阶段有所减少但仍时有发生, 这是互联网金融业长期可持续绿色发展的一大弊端和阻碍, 也严重损害了互联网金融的形象。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 本文进行了监管的建议分析。

2 制定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2.1 总结互联网金融的经验

建议有关部门持续关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积极关注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态势, 以国外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为参照, 充分认识和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架构和特色及对经济的影响, 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发展, 让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2.2 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现有的法律体系难以覆盖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立法工作。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和地位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给予确定, 业务范围需要法律进行规范。加快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完善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知识产权、消费者权益、金融监管方面的立法, 对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集资、洗钱、赌博、非法避税进行严厉打击, 以恢复和增强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和认可度。

3 加强行业自律及消费者引导教育

由于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从制定到最终出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这就需要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企业、社会团体和相关非官方的自律性协会加以制约和监督。

2013年11月我国成立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的建立势必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有所约束, 也容易形成一定的自律性。有了这个行业协会, 我们可以通过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一起, 三者加强合作沟通, 维护把握好行业的整个竞争秩序和共同利益, 推动互联网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避免、减少恶性竞争和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发生。

加快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规范的制定和出台, 为不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一个大体上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不符合规范和标准的理财平台或者企业予以公示和警告, 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树立互联网金融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

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 要以协会名义主动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间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 推动建立信息与技术的共享平台, 通过这样的优势互补来提高整个行业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加大对金融、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低级内部风险的发生, 也可以降低操作类风险的出现, 尽最大可能将发生借贷资金的违约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互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 便于资金的供求双者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渠道和投资品类, 提高资金的匹配度, 减少违约事件的发生。

4 建立消费者保障体系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事物的便捷性、高收益和个性化服务是很容易被消费者所吸引的, 但是其背后存在的高风险不可忽视。我们在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拓时, 不要忘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就对消费者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关知识的普及显得十分重要, 尤其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提示和说明, 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同样是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责任;其次, 有必要建立互联网金融咨询的一个信息的交流平台, 通过解答消费者投资中遇到的问题来避免消费者因理解偏差和操作不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最后, 完善消费者维权的正常渠道, 能够较为便捷和流畅的解决投资者因互联网金融企业违约造成损失, 建立完善的追责体系。

5 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 明确相关监管机构和监管主体, 确认相关监管责任, 避免其游离在监管边缘,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和监管制度。一是建立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体, 联合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完成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及与平台融合的理财产品的销售进行监管。二是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公安部等多部门联合的中国互联网金金融监管体系。三是与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进行合作和交流, 借鉴其先进的监管策略。

其次, 通过对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实情况并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限制进行科学分析, 合理把握金融创新的风险容忍度, 既要尊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金融创新持开放、支持的态度, 对互联网金融提供必要的助力, 又要坚守风险界限, 落实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使其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合理健康的发展。

最后, 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交流平台, 资源信息可以通过平台随时上传共享和交流, 提升监管透明度和提升监管效率, 降低监管成本;建立健全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 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定期向监管部门提交相关数据记录, 做好风险预警, 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监管部门进行汇报。完善退出机制。

摘要: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和现有法律监管相对滞后性, 这就在一定程度对现有监管体系造成了冲击和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互联网金融研究对政府的监管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我国现有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入手, 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影响和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相应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监管,建议

参考文献

[1] 李耀东.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范文第3篇

(一) 地产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房地产金融产品还重点关注在房地产金融业务的一级市场, 针对房地产投资基金和个人住房抵押的证券以及抵押担保证券等方面, 包括MBS在银行进行的试点, 其他产品还存在理论分析时期, 离实际市场操作还相差甚远。由于不具备正规的住房金融机构以及向住房融资给予担保的场所, 限制了金融产品的发展。

(二) 房地产金融工具过于单一

现阶段我们一定要创建房地产债权金融工具种类的多样化, 具体包括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住房储蓄贷款以及住房公积金贷款三种形式。在房地产市场中, 商业银行的信贷已经全面进入了房地产业运营的整个环节, 是我国房地产市场相关项目资金的直接供应者。按照银行对我国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进行统计, 约有60%以上的资金来自于银行, 其中还特指施工企业垫资中的银行贷款, 住房开发项目对信贷资金的利用效率达到资金总数的75%以上, 所以只对信贷资金形成了单向依赖关系。这样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一些变动, 就会给银行系统带来严重损失。

(三) 相关的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由于房地产金融法规不够明确, 所以对住房资金的筹集和使用缺乏管理标准。虽然我国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文件, 但是对许多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行为依然缺乏可靠的法律依据, 尤其是住房按揭贷款这一块, 更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证, 阻碍了房地产金融的良好发展。

(四) 房地产金融资金运作效率不高

房地产金融机构欠缺系统化的经营理念, 降低了房地产市场资金的配置质量;由于受到资金供应者经济状况和储蓄率等一些客观约束, 使融资数量远远达不到房地产巨大的资金需求。而且极容易出现流动风险。倘若出现房地产公司没有按时偿还贷款的现象, 就会使银行产生经济风险。

二、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 构建完善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为了使金融体制得到更好发展, 需要构建出健全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创建房地产政策性金融机构, 例如可以在银行下开展房地产金融机构, 对房地产金融方面一些要求进行合理制定, 为低收入群众提供按揭担保, 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对住房公积金进行管理。摒弃过去的商业银行和信贷公司以及保险公司, 要重视发展先进的房地产投资基金和抵押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互助储蓄银行和住房融资担保等场所。构建出规范化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构建联合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二) 创建多样化的融资路径

由于现阶段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缺乏权威性的融资政策, 造成了融资市场出现了产业投资基金和银行信贷以及房地产信托等现象。新时期下为了更好地解决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来源问题, 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和个人住房消费贷款还在一味地依靠银行信贷, 必须要构建多种类的房地产融资机构, 对房地产融资路径有效延伸, 还要提升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的额度。针对大型的房地产企业, 可以通过发行项目债券的方式, 对其负债结构进行合理改进。

(三) 恰当规避房地产金融风险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稳定以及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消费差距, 必须要构建精细化的房地产市场调机构。积极对金融监管方式进行创新, 强化金融监管的实际功效, 遵守房地产金融市场规律, 创建专业的房地产金融机构风险预测体系, 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程度, 制定出恰当的贷款审核程序和借贷标准, 开展对资产证券的业务培训工作, 还要对房地产投资实行各个环节的金融资正规风险管理体系, 避免房地产金融市场出现较大的风险。

(四) 构建房地产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习发达国家市场房地产金融的相关政策, 构建出科学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法律法规, 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严格把控, 急需出台个人信用和住房抵押贷款以及住房储蓄和住房公积金、房地产金融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有关法律, 设定出房地产金融的机构在市场进入和退出以及接管和清算等重要内容, 要强化房地产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调控, 确保房地产金融各方的合法权益。要对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的相关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对房地产投资总量和未来投资方向以及融资路径和融资资金进行科学调控, 确保房地产金融能够高质量的运营。

(五) 构建多样化的住房保障体系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项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保障制度, 对满足普通群众的住房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我们必须要拓展住房公积金的使用范围, 提高公积金的使用质量, 确定出公积金的实际缴存数值, 创建以政府为核心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以及限价房的多种住房保障方式, 多方位筹集住房保障资金, 准确对财政进行预算, 可以通过各地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和直管公房出售后的部分净收益来完善住房建设, 开启经济化的住房保障模式。

三、结语

由于住房建设和房地产经济的迅猛发展, 房地产方面的金融业务也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发展, 拓展了业务范围。但是随之而来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为了达到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优质发展的目的, 一定要做好所有环节的工作.对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理论拥有正确的理解, 对房地产金融进行合理改进, 对房地产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有效把握, 最大化的防止金融风险, 使房地产金融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房地产业与金融业有着密切关联。房地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金融业的支撑, 所以构建完善的房地产金融支撑体系非常重要。由于城市房价的持续上涨, 政府必须要提高对房地产泡沫问题和过多空置房问题的重视程度, 我国家已经颁布了许多针对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和去库存的处理规定。发展房地产金融市场对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有着很大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对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管理工作, 使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金融市场,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涛.我国房地产企业金融模式探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4) .

[2] 郭连强, 刘力臻.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有关问题研究[J].求是学刊, 2015 (3) .

[3] 张仁枫.我国房地产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出路[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 (4) .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范文第4篇

【摘 要】最近,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产生,造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逐渐的松懈,直接产生了金融危机。所以,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年来,国外每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改革对策,逐渐成为金融专家以及专业人员讨论的热点性内容,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走向提供了理性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改革;中国金融业

一、引言

金融监管制度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造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因素。怎样准确的掌控与认识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金融监管系统的调控,有利于保证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革新具有推进性的意义。

二、国际金融监管走向

1.实行综合监管模式

以往欧美的金融管控系统中具有许多的缺陷以及重复的地方。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所以,金融革新需要注重对现实产生的缺陷与不足的补充,从而对金融行业实现综合性的监管模式。首先注意对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仅仅注重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并不助于实行全面性的监督与管控。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督与管控就需要进行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其次要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覆盖面进行逐步的完善与扩展。次要对资产的支持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新生产品进行监督与管控。最后,综合增强每一个金融管控部门的协作能力。

2.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管

每一种监督管理改革办法都需要不断的扩展监督管控的区域,从而实现全面性的监管。比如,巴塞尔协议通过引入杠杆率监督管控标准把银行表外的业务包含在了风险资产的区域中;美、英以及欧盟等都对基金等一些银行纳入到了监督管控的范围中;英国提出新产品额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强化对金融新研发产品的监督与管控。

3.注重系统性风险监管

传统型的监督与管控将金融部门作为监督管控的对象,并不能够对整个金融行业实现全面的监督,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管就需要将金融产品以及业务作为监督管理的内容,这也是将来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因此,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的安稳以及系统风险,表现出功能性监督管控引导。美国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控委员会监督系统性风险,增强了美联储稳定金融市场的能力。

4.强化国际金融监管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产生金融风险之后嫩巩固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金融监督管控的主体为国家,缺乏完善的国家性金融协调。在全新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革新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试图实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危机预警系统。

三、我国金融业监管走向

1.注重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对中国来说,金融市场的监督管控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监管,可是缺乏专门性的监督管控。我国需要强化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部门的监督与管控,第一是对市场外部交易的产品进行监督管控,从而防范监督管控的漏洞。第二是进行监督管控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控。

2.注意防范金融业系统风险

因为现代金融制度的繁琐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业稳定的主要原因,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威胁性。金融危机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讲,更需要创建金融风险监督管控模式,将金融部门的监督管控向着功能性监控的方法进行转化,促使每一个监督管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的规避监管的漏洞,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确保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3.注重金融创新,提高综合实力

监督管理部门假如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监督欠缺,监督管理的强度差,就提高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所以,国外的金融监督管理革新条例中将金融产品划入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方。中国虽然金融创新发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时期,可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以及教训,从根源上提高对产品的监控强度,在保证创新产品自由发展的条件下,严格防范风险的产生,积极主动的实行金融创新并不是要任其随意发展,不加以管理。需要在尊重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有效的预防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

4.注重金融机构的监管类别划分

国际上发展的金融监督管控思想对中国的金融监督管控机制的划分十分重要。开展全面性的监管,并不代表每一个被监管的对象都是实行统一的监督管控要求,按照金融的类别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采用专门的金融监管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督管控的水平。中国的金融监管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进行创建的,采取多样性的金融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实现多等级监督管控。

四、结语

金融监督管控制度的革对全世界以及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创建金融监管体制系统,有助于保护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整体权益。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不断革新,是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确保金融系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更好的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在分析国外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学习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方法,创建中国独特性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有助于中国金融行业顺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鄢莉.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战略分析[J]. 价值工程. 2015(02)

[2] 第七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J]. 金融世界. 2011(10)

[3] 艾尚乐.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战略思考[J]. 开放导报. 2012(04)

[4] 徐火军.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北方经贸. 2012(10)

作者简介:

王智芳(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大学本科,就读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范文第5篇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银行与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形成一种连带关系,其相互间的资金流通是企业资金链稳定的必要条件。供应链融资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一种金融产品,它以银行为依托服务于各连带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供应链条的运营模式设计组合相关金融产品,一方面为弱势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平衡企业的资金分配,同时引入银行信用到上下游企业,促进其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协作,最终提升整个产业供应链在行业中的竞争力,而银行渗透式地介入到企业运营亦可以对资金起到一定的监管作用,降低借贷风险。

制造业的发展快速蓬勃了物流产业,进而促发了以物流产业为资金流实物依托的供应链金融的纵伸式铺展。深圳发展银行于1999年起,鉴由珠三角的贸易融资展开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打破传统的1对1模式,以1对N的形式为全供应链条上的多家企业提供整体融资支持,率先成为供应链金融创新领域先驱者。随后物流行业不断整合,借助网络与规模效应不断强化供应链条的物流服务。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也纷至沓来地将业务拓展到供应链金融领域,以物流企业为载体,透过双向合作更好地实现信贷监管与评估,多维度增强资金流动性从而创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不断增加和创新,金融与物流行业间的融合、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与互联网之间的信息互通以及通过大数据应用而实现资金的交换与支付等等均表明这一金融领域正逐步向前迈进。

二、供应链金融目前存在的不足

供应链金融的迅势发展,丰富了业务领域并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亦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体系的不完善、监管不充分、规范不足等等。问题的存在除了对企业、银行乃至社会大众的利益造成损失,亦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一)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供应链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银行信贷,它不仅关注资金在单个企业内的流动,同时关注资金在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整个供应链条上各个环节的流动情况。不仅对单个核心企业提供融资,亦对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服务,这无疑对银行的信用评估能力、信用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国的征信系统尚处在初步建设阶段,从流程到体系再至法规均不够完善,对于很多的小型企业难以做出相对合理的资质评估,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银行对企业的放贷结果。因此,加快建设健全的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以更好的匹配金融服务,提高对金融风险的把控能力迫在眉睫。

(二)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风险增大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链条化和整合化引入了更多的关联企业,资金在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流动将积累更多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体量大且来源广泛,难以对其进行全面综合化的管理, 这势必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银行对企业乃至市场真实情况的判断,影响银行对企业的信贷决策,无法为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现代数理统计等工具的应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数据以及信息的获取,但仍难以控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因此,在银行金融部门以及各相关企业部门间建立有效共通的监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银行对资金的把控力,降低融资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物流企业缺乏规范管理

物流作为架接各企业的枢纽在供应链金融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为相关中小企业提供物流运输以及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及金融机构提供所抵押货物的监管服务,可见物流企业的规范化管理对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性。现阶段,我国的物流企业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尚有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我国的物流企业相对较少,整合型的大物流企业更少,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从业务模式还是内部管理层面均不够专业;其次,整个物流行业标准化不足,从服务标准到收费标准乃至经营标准距离专业化尚有很大缺口。鉴于以上不足,一方面难以保障那些在运输和仓储上对物流企业有很高依赖度企业的利益,同时也会影响物流公司作为三方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和质量。因此,加快完善物流企业及物流行业的管理势在必行。

三、大数据对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优势的凸显,其应用已逐步遍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供应链金融的整合型链条结构更是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结合国内外背景分析,大数据的应用对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场需求判断

大数据有四个鲜明的特征,即海量的数据资料库、资料库信息种类繁多且类型多样、资料信息真实可靠、数据产生速度快且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规律。这些优势均有助于供应链金融能够在运作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掌握经济变化规律,更好的做出市场需求的判断,进而降低运作风险,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收益,实现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双赢。

(二)目标客户的资信评估

大数据作为资料库,有助于银行对企业授信时的资产和信用评估。通过对企业日常经营数据如财务报表的全面对比分析,深入了解企业的资产、盈利、负债,借此判断企业的流动情况、企业的权益以及经营成果和能力,进而根据行业背景下的数据相关标准,给予不同资信等级的认定。

(三)风险分析、预警和管控

企业经营均存在风险,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风险的预警、分析和管控更是非常重要,借助海量数据库信息,对行业及市场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做提前分析预估,并据此规划发展战略并对预期风险做出应对措施,有助于更好地确保行业平稳发展。

四、大数据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趋势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供应链金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逐步转变为数据质押。大数据不但可以透视出单个企业的经营动态,还能够解析出企业间的业务资金流动情况,银行可以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整合分析提前设计相关战略,更好地降低金融风险。其次,融资模式依旧趋向于货物和信用担保并行的方式,一方面与物流企业紧密合作确保货物质押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精准判断企业资信充分盘活沉淀资金。将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以及融通仓融资灵活组合,进而更高效地服务于核心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最后,搭建基于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商贸运营企业的合作平台,一方面有利于信息共享畅通渠道,同时形成具有牵制力的监管模式,更好地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的紧密融合。

五、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作为相对新兴的金融形态,通过多维度的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更好地促进了产业链的发展。而大数据的应用则进一步为供应链金融的实际运作提供了安全和便捷。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相信供应链金融的体态模式会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在互联网背景条件下, 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 使供应链金融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并入了巨大的挑战。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 是指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企业之间的资金需求。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融资困难的问题, 而大数据的应用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恰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解决这类问题, 从而真正高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本文将以大数据为背景, 围绕现阶段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情况展开讨论。

关键词:大数据,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田洪涛, 刘俊涛, 姜岩.探索大数据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发展新趋势[J].华北金融, 2019 (03) :40-45+52.

[2] 须峰.供应链战略优化中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N].中国建设报, 2018-11-05 (005) .

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范文第6篇

一、金融国企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分析

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演变形式多样, 发展速度日新月异, 同类行业竞争激烈, 且人才竞争更是趋于热化。因此, 金融国企必须要先将自身的体系架构和管理模式加以完善, 以便于尽可能应对当下金融国企改革大背景下的发展需求, 从而让金融国企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是“自身提升”:金融国企创新管理模式影响了传统企业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化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 人们主观的消费观念和选择的消费范围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金融国企市场的消费份额也在随之改变, 其战略方向、管理模式和经营手段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明显的影响。面对这种发展趋势, 金融国企应自内向外提升自身行业竞争力, 挖掘商业发展潜能, 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 同时更要创新管理的模式。其次, 是“自身转变”:近年来, 我国互联网和通信在市场占据的份额已经在逐渐提高, 现代化互联网和其相关联的产业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了。在新形势下, 金融国企应打破老、旧观念, 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高效、便利的新型工具, 并应用到管理模式完善及创新中, 才能利于企业更好地完成顺应市场发展及需求的“华丽转变”。最后则是“彼此合作”: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金融国企应充分认识到行业间、部门间及专业间跨界合作的重要性, 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及多维度的创新思维可以推动传统国企的多角度完善, 并且还可以充分融合各个行业之间的价值链以及产业链,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国企管理模式发展趋势及创新对策

现在有很多国企的管理模式还是会结合国企传统数据模式采用相应的管理思维和方式。然而, 这其中有些传统的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下金融国企发展的需要。为应对此类问题, 可通过提升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增加企业风险管理力度、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以及创新人员管理意识等方式, 更新现代化金融国企管理理念,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一) 提高金融国企管理模式的重视程度

要提升金融国企管理模式重视程度, 人的因素是重中之重, 其中括强化金融国企决策者、人事管理者及从事企业战略发展及研究工作者的管理思维及专业素养的强化。首先, 金融国企的管理人员要充分的认识到现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背后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 金融国企想发展就要提高对新形势的重视程度和深层认识。其次, 企业要充分把握了解当今社会金融行业动态和新形势的管理理念, 并将新形势运用在金融国企发展中, 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最后, 金融国企管理人员必须要把新形势背后的商业价值和新形势的潜在价值充分运用在金融国企的实际运营以及发展决策中, 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国企在商业行为中做出具有可行性及准确性的决策。金融国企相关职能人员在对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中, 金融国企管理建设期间, 要加强国企高层决策人员进行交流沟通, 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金融国企基层的思维动态, 明确企业内部“动能”趋向, 从而拟定出更具有现代化金融市场竞争力的业务发展计划及企业管理方案, 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得到双重强化。

(二) 金融国企管理增加基于风险管理的信息安全管理力度

风险管理是保障金融企业合规运行的重要手段, 其中企业信息安全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13年至2018年新加坡证券投资者协会 (Securities Investors Association, Singapore, SIAS) 发生的7万名会员的资料泄露事件, 到美国联邦调查局 (FBI) 指控苹果公司前员工窃取商业机密事件, 再到2018年我国著名的防静电工作台生产商佰斯特公司商业秘密泄露维权事件, 不难看出因信息系统问题导致的企业利益损失事件屡次发生, 且让企业损失巨大。为了能保证当前金融国企的安全运营, 企业从自身就应增加信息安全管理重视力度。第一, 金融国企要提前做好不可抗力的灾害预防措施, 例如拟定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购置计划, 以及较为安全的信息设备布置方案。第二, 金融国企应该加大对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监督力度, 避免信息管理人员因自身金融利益而导致信息泄露, 从而泄露金融国企的信息资源数据, 导致国企发展收到严重影响。第三, 金融国企应配备相关专业人才, 对系统进行防毒和防止黑客攻击等安全措施, 如安装正版杀毒软件或计算机“防火墙”, 在对于信息设备接触的可以供存储设备, 如光盘与U盘等进行及时的病毒等检测, 除此之外, 对某些重要机密的数据信息进行多层次的加密以及备份, 避免因外部或内部因素导致机密文件丢失。

(三) 创新金融国企人事管理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云端化大背景下, 企业人才已成为国有企业增强软实力和市场竞争话语权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企业文化、运营风格及发展前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金融国企人事管理制度, 不仅要根据我国相关人力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充实完善企业的章程, 还要强化金融国企人才交流模式, 及完善金融国企绩效管理办法。

1.完善金融国企人事管理制度

金融国企的人事管理制度应建立在符合国家相关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及劳动人事部门基础上, 其全权实行劳动工资以及人事管理制度规范。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 其中主要包括关键人才的获取战略、企业运行期人才资源管理模式, 以及营造正向、积极的企业文化措施。

2.提升金融国企管理实力

在企业中, 从高层领导到部门领导, 应起到一个良好的带头作用和榜样作用, 具有前瞻性和宏观性的判断能力, 懂得充分地发挥员工的长处, 避其短处;此外, 还需要时刻加强自身能力, 做到与时俱进, 并懂得加强与行业间及同行业国企的沟通与交流, 吸取他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短处。同时也要熟练的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来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及时的更新思想和管理方法, 认清管理目标, 从而为金融国企创造出更多的金融效益。

3.强化金融国企人才交流模式

强化金融国企人才交流模式, 需要着力拓展广大员工交流渠道, 稳固构建金融国企“立体式沟通维度” (即个人反馈、向上沟通、向下沟通、同级沟通、组织整合力、组织沟通、沟通氛围及渠道质量) , 着力营造融合价值观、提升行为准则及促进和谐团结的员工交流环境, 利于深度挖掘员工队伍的专业潜能、智力潜能及技术潜能, 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绩效动力, 同时为企业建设战略性“高标准智库”夯实基础。

4.完善金融国企绩效管理办法

完善金融国企绩效管理工作, 应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大前提, 消除以绩效作为“压制和约束”企业员工的思想。具体做法, 第一是提高企业人力管理参与者的专业性及战略性, 以促进其拟定出利于企业发展的绩效管理办法;第二是要有效的沟通和反馈企业制度, 保证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第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梳理原有的绩效考核体系, 充分运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制定考核指标,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 提升企业绩效管理的效率。

(四) 强化金融国企预算管理的意识

预算管理制度, 主要指依据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编报预算执行情况及分析建议报告, 处理其他有关预算推行中出现的问题等, 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范畴。金融国企需要树立起预算管理意识, 必须先从金融国企管理者做起, 让其能够重视战略预算管理, 定期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及业务培训, 对市场的动态实时更新, 并结合金融国企的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 从而提升金融国企在当今市场的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 对于我国金融国企管理模式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点来看, 要想发展就必须要针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金融国企的经济发展, 从而提高金融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让金融国企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

摘要:伴随着全球金融化浪潮的袭卷, 我国金融国企管理模式发展形式也随之改变, 金融国企在管理层面中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此阶段, 创新已成为金融国企发展的关键点。在一定程度上, 通过金融国企管理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 改革金融国企管理模式, 创新金融国企人事管理模式, 国企预算管理模式, 探索出更多的创新思路, 才能让金融国企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国企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金融国企,管理模式,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常锐.浅谈创新金融管理模式促进金融国企改革发展[J].经济视野, 2016 (2) :140.

上一篇:大会工作方案范文下一篇:爱护水资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