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论文范文

2023-09-16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 药学服务 药师 必要性

药学服务是药学人员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治疗有关的技术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依从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理想目标。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为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网络的建立,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大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筹划、建设、完善。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已逐渐被广大居民接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药学服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1],有其必要性。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疗保险政策逐渐向社区倾斜。以北京为例,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北京社区报销比例将由原来的70%提高到90%,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到社区就医。但是在就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不懂药理知识,治疗疾病用什么药怎样使用都是由医生决定,病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判断医生用药是否安全有效。[2]开展药学服务有助于满足病人了解自身治疗状况的需求。

社区就诊人群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2001年4月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标志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3]药物治疗是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自身习惯等诸多因素,对药学服务的概念以及合理用药、用药安全等药学服务内容不甚了解;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及易并发疾病,在药物的选择、配伍、使用等方面更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关于老年人合理用药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社区开展药学服务可以减少老年人用药后不良后果,提高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临床医生的需求

社区临床医生被称为“全科医生”。英国皇家全科医学院对全科医生的定义是:在家庭、诊所或医院里向个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级、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生。在我国,全科医生要承担承担的责任是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断建立,全科医生的数量需求也越来越大。2010年4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其中提出从2010开始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由此可见国家政策对于全科医生培养的倾斜,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很大。社区医疗服务人数少、工作量大使得社区医生无暇针对患者用药安全、注意事项等提供全面的药学服务。目前我国的社区医疗工作者中有大部分部分是之前服务在各科室的专科医生转做全科,只有小部分是由医学院校系统培训出的全科医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所学知识、专长及时间的局限,不能完全掌握各种的用药知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深入开展药学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患者合理用药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弥补社区医疗工作者自身无法为患者提供全面药学知识服务的不足,切实落实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于民的职责。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药学服务是社区药剂人员的职责

药师,是负责提供药物知识及药事服务的专业人员。药师是药物的专家,同时是解答市民大众有关药物问题的最适当人选。药剂师负责监察医生所处方的数种药物中有否出现药物相互作用;并根据病人的病历、医生的诊断,为病人建议最适合他们的药物剂型、剂量;指导患者服用药物时要注意的事项和服用方法。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部分药师的工作范围在药房窗口,主要工作职责是管理库存、调配处方。无论医院管理人员或是药师本人都认为照方配药,把好药品质量关,就是一个窗口药剂人员的全部工作职责。长期以来在这种模式的束缚下,药师自身的职责已经被弱化。临床药师是药学服务的主体,临床药学发展的要求和方向希望药师的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社区药师应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工作模式、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4],参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发挥专业专长,为患者切实提供规范、合理、个性化的药学技术服务,与临床医生共同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社区药师有必要走出药房、走进临床、深人社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临床、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学服务。

在很多美国人眼里,药剂师就是他们的健康咨询师,而目前我国公众对药师缺乏认识,主要原因是社区药师技术力量薄弱,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药学服务需求

4 开展药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社区卫生服务有了飞速发展,社区医疗机构转制、建立、人员配备日趋完善,患者就诊率也有大幅度提高,但就实现“小病去社区,大病去医院”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为早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扶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社区医疗机构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更多实现其职能,吸引就医人群。利用自身的药学专业人员的专长或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开展药学服务,不断满足患者用药所需,可以说是一种提高竞争力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破传统医疗模式,使得药学专业人员一展所长;也可以促使社区整合社会中有益资源为己所用,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世芳,辛大卫,张帆.新形势下社区药学服务模式的定位与发展[J].齐鲁药事,2007,26(10):604-607.

[2] 陶一众,许鸿生.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杂志,2004,3(3):39-41.

[3] 罗敏,左月燃,金宁宁,等.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l):29-32.

[4] 苏道莲,张慧铭,于素兰.开展社区药学服务[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6):10-10.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最基层组织,是国家卫生体系与农村居民发生联系的第一级接触点,在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云南地区具有其特殊性,农业人口多,幅员辽阔,经济基础薄弱,其农村卫生室建设是广大农民迫切的医疗需求,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云南;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而西部农村地区具有其特殊性,农业人口多,幅员辽阔,经济基础薄弱,但对农村卫生室建设是广大农民迫切的医疗需求。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61.4%的居民选择村卫生室作为第一就诊地点,对农民来说无论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还是急危重症的院前急救和转运,都离不开村级医疗机构。同时,村卫生室承担着农村疫病监控和防治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公共卫生的忠实守护者,在整个公共卫生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对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建设的调查研究就彰显了其重要性。

二、云南地区基本状况以及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存在的问题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省份。全省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总人口4483万,其中农村人口3600多万。国土面积为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4%。全省拥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7个民族乡,有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少数民族人口有1415.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1.6%。有国家扶贫重点县73个,7个省级扶贫重点县,2006年底,全省还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28.4万人,低收入人口442.4万人,贫困发生率18.7%。由此可见对于云南省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村卫生室承担着农民群众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筛查报告、妇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工作,是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责任人。由于云南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地方财力不足,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差,据2006年云南省卫生部门统计,全省无业务用房的村卫生室尚有近6000所,占村卫生室总数的45%,无业务用房村卫生室中有84%分布在88个贫困县、边境县、少数民族县。

其中,涉及到的共同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缺乏建室资金

云南是一个情况比较复杂和特殊的省份,农村人口居多,而农村又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大阵地和主战场,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党和政府一贯关心农民的健康,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不足投入不够,从而导致部分村卫生室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患者进行滥诊治以及多收费等现象。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06年10月23日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村卫生室作为一种公益性质的事业,政府起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在政府投入不足,我国的慈善和公益事业发展还不成熟,社会资金投入也不足的情况下,村卫生室建设资金的筹措彰显困难,这就导致大部分农村的村卫生室缺乏相应的硬件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人员,这严重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及人力资源匮乏

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农村地区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其中85%的乡村医生要完成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毕业于中专的乡村医生人数非常少,其知识水平有限,而高专毕业的乡医就更加稀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和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的比例更低,人员的学历还远不能达到要求。再加上农村的农业收成不好、农民收入非常低,因此兴起了一股“打工潮”,许多农民选择走出农村,这就带来了乡村医生严重流失,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濒于解体,虽然乡村医生的流失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但由于大势所趋,政府不可能留得住这些当时农村的“知识分子”,随之而来的是个体行医失控,游医药贩骗钱随处可见,新来的乡村医生医药知识缺乏,业务水平低下,人才结构老化等问题非常严重。

(三)村卫生室基础设施缺乏

长期以来,由于医疗卫生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医疗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尤其是村卫生室残缺不全,广大农民看病难。省卫生厅的相关资料显示,云南省应有村卫生室13235个,目前尚有5825个村卫生室无业务用房,有业务用房的村卫生室大部分也仅有体温计、血压表、听诊器等“老三件”,一些卫生室虽然有房屋,但是很不规范。例如,将自己的住房设置成诊疗室,白天在前面的房间看病,晚上就在后面的房间睡觉休息,没有固定的业务用房,生活与医疗场所不隔开,很容易造成医疗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四)村卫生室服务管理混乱

门诊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报告制度是村卫生室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是最起码的工作流程,然而很多贫困地区的村卫生室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另外在处方书写方面也不规范,滥用抗生素和激素、注射剂使用率偏高、平均单张处方药品费用高、对《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新版处方签的推广滞后等问题在这些贫困地区普遍存在,而且情形比较严重。究其根源,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更有管理上的原因,即卫生政策和卫生资源规划不完善、不配套和法规执行不力等。

(五)存在安全隐患

首先,村卫生室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急转诊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其原因有多方面,如交通不方便,缺乏资金等,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重视急转诊系统建设问题,以患者的健康和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其次,村卫生室的药品问题也是一重难点,目前有很多卫生室专门的药品存储室和专业的药品管理员,村医一人身兼医生、护士、药管员、采购员、财务会计员等多职,这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给业务开展带来了许多困难,更重要的是给医疗安全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三、相关的解决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那么保障农民医疗健康问题当然成为重点考虑问题,虽然国家每年都在逐渐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但西部一些贫困偏远地区的村卫生室的总体医疗环境却很少得到改善,依然存在上述一些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旨在对农村卫生室的建设有所帮助。

(一)对省内偏远贫困地区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明确村级卫生室性质,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及内涵建设,通过政府财政给予专项支持,建立以中央和省为主的稳定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例如,“希望工程”实施多年来,对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上学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为解决当前广大农村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我们不妨考虑是否可以采取类似“希望工程”的做法,发动实施“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工程”,由国家和当地政府投资一部分,同时积极动员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和有能力的个人向“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工程”捐款,加快建设以村卫生室为重点的村、乡二级卫生服务网,要真正做到专款专用,重点优先解决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从实质上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医疗卫生环境。

(二)加快卫生室基础设施的补足

关于这一点,2008年云南省省级财政厅安排补助资金3484万元,用于一次性为全省村卫生室配齐基本设备。省财政厅通过整合“兴边富民工程”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省财政补助资金,安排1256万元用于边境县2093个村卫生室的设备配置,每个村卫生室补助0.6万元;安排2228万元用于全省除25个边境县外的11142个村卫生室的设备配置,每个村卫生室补助0.2万元。通过安排以上一次性补助资金3484万元,为全省村卫生室配置冰箱、冷藏包、消毒锅等基本诊疗设备,为村卫生室有效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创造了条件,为村卫生室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前提基础,同时以提高村医务人员的待遇的方式来吸引具有相关专业医务知识的人员来从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卫生室服务水平

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一是建立健全在岗乡村医生的培训制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发挥培训职能,承担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任务,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为农村卫生人员接受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二是高、中等医学院校和城市卫生机构要积极组织支援农村的各种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培训水平。三是建立乡村医生定期进修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安排乡村医生到县及县以上卫生机构进修学习。四是有条件的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或中心镇卫生院要增加培训村医的职能。

(四)改善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对乡卫生室的管理要做好财产登记,明确产权关系。政府补助建设项目属国有资产,财政投入部分由乡镇卫生院代管,政府补助建设的村卫生室必须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其次,对农村卫生室实行村委会和卫生院双重领导,行政领导和管理以行政村为主,业务领导和管理以乡镇卫生院为主,推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对农村卫生室的业务、人员、收费实行统一管理。最后,明确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和管理职能,学习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根据形势的发展修订我省农村卫生室有关管理规范和制度,推进农村卫生室逐步实现工作制度化,基本设施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规范其医务行为,严厉查处违规事件,保障其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维护农民健康权利。

(五)加快建设急转诊系统,同时规范行医保证农民医疗安全

村卫生室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急转诊系统是急病患者急诊的极其重要的转诊渠道,必须快速建立起来,因此村卫生室应该与上级医疗机构紧密合作,加强急转诊交流,协商急转诊方式和渠道,快速建立起一个合理安全高效的急转诊系统。同时各村卫生室要严格规范的办医、行医,分设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和观察室且四室分开;有专业的医师、护士、药师等;不断学习完善相关的医务知识;要有效地防范医疗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农民的医疗安全。

四、小结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是最贴近农村群众的卫生机构,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卫生工作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新时期的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畅通生命救助绿色通道,是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村卫生室建设的好与差,直接关系着广大农民医疗需要的满足,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R].2007-10-15.

2、尹爱田.村级卫生机构在中医药服务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7).

3、王健,刘兴柱,李士雪等.山东省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6(10).

4、肖生彬.西部农村居民就诊单位选择的原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7).

5、陈资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7).

6、吕龙驹,刘毅,张鹏,王海江.四川省贫困地区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12).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然成为了当前卫生事业的新发展方向之一。在当前人们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一方面需要突显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同时还需要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管理模式,采用科学、 合理管理机制。本文旨在探讨绩效管理应用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措施,以期改善社区工作质量。

【关键词】绩效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深入阶段。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促进城市卫生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例如,中国的卫生中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管理水平低,运行管理不足,缺乏技术支持,阻碍了医疗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绩效管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质量中的应用措施,目的在于提高工作质量。

一、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就是各级管理者和职工参与制定绩效计划、绩效咨询与沟通、绩效考核与评估的连续循环过程,应用绩效结果并改进绩效目标,以实现组织目标。绩效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管理者和职工参与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改进个人、科室和组织的业绩。绩效管理强调单位发展目标、职工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强调组织与个人同步成长,形成“双赢”。

1.应用绩效管理的优势

绩效评估有助于推动地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机制的彻底改革,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效率,充分激发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话题。建立规范、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评估和评估管理机制,对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满足居民基本健康需求,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和参保人员诊断和治疗慢性病、多发病和常见病,因此开展预防性保健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降低其发病率。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时,要保证所选指标和指标系数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不断激发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职工服务技能和水平。采用绩效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效率,实施制约机制、激励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可以端正职工的工作态度,提高职工的工作能力。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医疗队伍,加强慢性病管理,有利于确保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质量,整合各种资源,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指导,推动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建设,提高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当地社区卫生人员的合理配置。

2.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绩效管理的措施

2.1确定绩效管理指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文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主要内容包括服务效益、服务内容、投入人力资源、满意度等,基于此来确定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在明确社区卫生中心发展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对相应指标进行了评价。首先,财务部、人事部、公共卫生信息部正在协调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已建立的财务成果管理制度,特别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评价标准和绩效评价指标,社区卫生中心可以进行岗位比较,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更具体和客观地评估当地社区卫生服务的财务管理水平。

2.2完善各项绩效管理制度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来的发展中,应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管理要求和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制定的不同制度,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成本核算制度、闲置设备管理制度、财务内控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监控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良好发展提供依据。

2.3制定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2.3.1绩效培训

绩效培训应在结果实施前进行。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培养中型干部和骨干人才。第二步是培训中层管理者各科室的成员。第三步是召开全体职工都可以讨论的会议。因此,社区服务中心全体成员都能形成绩效管理的观念,了解和熟悉绩效管理的方法,以促进绩效管理的实施。

2.3.2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是管理结果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绩效管理过程,从结果的定义到结果的实施,都需要有效的沟通。常见的沟通渠道包括各级会议、病历讨论、讲座、日常工作监督、患者满意度研究和职工满意度研究。其中,满意度调查是需要充分考虑和利用的渠道。患者满意度是衡量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病人为中心”的体现,也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主要基础。患者满意度应以不同形式积极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研究应客观、随机。职工满意度的评估必须真实可靠,能够反映实际情况。调查结束时,应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作为改进绩效管理体系的参考。

2.3.3绩效辅导

在执行绩效计划时,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总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工在努力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意外或困难的问题,并对绩效的某些方面产生怀疑,这就要求管理者及时解决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运营中也会发生事故,例如某一流行病的爆发导致患病人数显著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因此,领导必须重新组织人员和工作条件指标,以减轻职工的负担,避免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影响。

总结

综上所述,绩效管理是当前众多单位组织都在采用的一种职工评价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用绩效管理能够显著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对社区服务中心的满意度,降低差错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戚广浩,杨丽. 绩效管理在改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中的应用[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7):377-378.

[2] 夏亚琴,王晓俊. 绩效优化管理联合6S管理模式對门诊护理服务质量及病人满意度的影响[J]. 循证护理,2021,7(8):1085-1088.

[3] 张捷,王祖萍,刘春英,等.护士分层级管理结合绩效考核模式在门诊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8):1121-1123.

[4] 陈喻萍,张水莲,黄秀娥. 葡萄图绩效管理模式对临床支持中心服务质量改善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9):184,190.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站 医院感染 问题 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403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1]。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及残障人群等。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分散并偏离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相对薄弱,为减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的隐患,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

医院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危[3]。为了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制定对策,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发挥监督、检查职能。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医院感染的工作也逐渐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确保社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的重要保障。

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缺乏,院感观念淡薄:16个卫生服务站中的医生大部分是原来的乡村医生,除护理人员外,院感概念均含糊不清。未意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淡薄,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重视不够,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认为这样做了几十年没出大事,存在侥幸心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防护知识缺乏,职业防护观念不强,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全然不知,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未配备防护用品,在医疗护理操作中,特别是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理过程中,只能凭工作经验来保护自己,这样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多数服务站为了科室或个人的利益,想方设法该领的消毒物品不领,到期该换的消毒液不换,有洞的包皮布不补、不换、不洗,损坏的容器不更换,一次性物品存放、使用不规范等等。

手卫生执行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缺乏手卫生意识,“六步”洗手法洗手操作不规范。

医务人员对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的概念与区别不清:常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混装现象,将大部分废物都装入医疗废物袋内;利器盒使用不规范、不合标准要求;其中一些有可回收利用价值但被污染的医疗垃圾流入社会,造成疾病的扩散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措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每个站各设医院感染兼职管理人员1名,并为社区医护人员不断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概念、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社区医院感染的特点、社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等,每年考核1~2次,增强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并真正落实到实处。

制定手卫生制度,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环节[4],落实手卫生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識培训,强调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用多种形式进行手卫生宣传,配置必要的洗手设施,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手快速手消毒液擦手,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有正规的购货渠道,厂家资质齐全、有效,建立登记账册,记录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经办人双方签名等。一次性物品要专柜存放,柜子每周擦拭,保持清洁干燥,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

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监测浓度1次/日;2%戊二醛每周更换1次,每周监测浓度1次,如有不合格及时更换;碘酒、酒精容器拿到中心消毒;针对服务站使用量小,消毒液改用小瓶装(500ml的碘伏改成60ml装,2500ml的戊二醛改成500ml),避免了浪费和过期的现象发生;纱布和棉球改用二片装的无菌纱布和小包装的消毒棉球,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换药、清创操作的安全,防止伤口感发生。

职业暴露与个人防护:实施标准预防的措施,医护人员在诊治患者、进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利器立即置于利器盒内,严格禁止回套针帽,必要时采取单手回套技术,避免发生锐器伤,增加职业暴露的危险。

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严格区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将感染性废物置于防渗漏黄色垃圾袋内,用过的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利器放入利器盒内,至3/4满时采取有效封口方式,由专门的医疗垃圾处理站进行回收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内容包括废物类别、重量、数量、服务站,收集员与服务站人员双方交接确认签名,要求登记记录本保存3年。

监督、检查机制

医院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坚持每个月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把检查的结果评分与医院科室管理的考核挂钩,有效消除医院感染的隐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因此,卫生服务站依法管理、科学防控医院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

2 张惠珍,魏全珍,刘丽华,等.医院社康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27.

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2.

4 邢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39-640.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于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成就;挑战

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贫困人口(2365万人)的比重为49.5%。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政策实施的好与坏,是与民族地区贯彻的情况紧密相联的。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遇到的困难比其他地区更多更特殊。特别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医疗卫生,因此,本文从考察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 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现状及其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特别是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相关医疗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等。这些举措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以前“生病找巫医”的封建迷信活动越来越少,民族地区的农民对医院也给予了更多的信任。而在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上,多数地区也达到了中央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所作的要求,农民看病普遍反映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许多情况表明,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任务。从2003年到2007年,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民踊跃参加,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从2008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这些重要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减小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在以“农民自愿参加”为原则的基础上,我们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民族地区的参合率是很高的,说明民族地区的农民对这一制度也是报着支持的态度,农民的支持才是政策颁布和继续更好的实施下去的根本保证。

2.民族地区疾病预防控制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对于重大疫情的预防上,民族地区突出了宣传上和疾病防疫机制的力度,在宣传上有的民族地区也利用了本民族的特色和风俗开展了有效的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农民对重大疾病的防疫和基本应对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对民族地区儿童实行计划免疫;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地方病重病区根据本地区情况,采取改水、改灶、换粮、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性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3.民族地区妇幼保健工作

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在家自己找人分娩的比率减少,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力度大大加强,使农民的保守生育观念有了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了明显改观;而且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了一年一次的妇女常规检查,得到了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持。

总之,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稳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确保了医疗卫生根本的主体——农民,享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农民健康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

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的农村卫生工作曾经取得过世人瞩目的成绩。建国以后初步形成了农村初级保健网,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导方针下,直到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的创立使农村卫生保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冲击了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卫生的人、财、物等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合作医疗纷纷解体,二是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差距逐渐扩大。

近年来,政府针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效率低下、医疗机构不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及医疗市场结构等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促进和恢复合作医疗,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也明确了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这些政策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健康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依旧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经常发生。从长远看,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从民族地区农民本身受益的情况来看

虽然农民的健康状况在整体上较以前是有所提高,而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率也几乎是100%。数字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只根据这些,即断言这一次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将会不同于20年来政府所屡次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命运,似乎还为时过早——少数地区,参合率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农民们开始失去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那么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三个不同时期出台的方案,遭遇到的几乎是同一障碍。如何保持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感?如何才能让农民从中真正享受到权和利?

2.从政策的实施上来看

近10年来,中国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方案屡屡出台,但能落实的不多。例如,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共7个方面25条,其核心思想,是为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而要在网络、队伍,体制、制度四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关于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占3条。但3年多来,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这个属于增量的制度被设计并实施了,其它的方面尤其是“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建设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监管”等政策条目基本没有落实,甚至连落实的措施都没有,这就无疑使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3.从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整体归管上来看

最近两年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民合作医疗大力支持,不断地投入,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在缺乏治理与规管的情况下,投入越多还有可能会越背离政策目标。例如政府近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直接投资,但是大部分村卫生室已名存实亡,村医成了名副其实的个体户,依靠以药养医的收入维持生活。至于乡镇卫生院,在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市场的状况下,只顾投资房屋设备,不顾农民健康利益,造成运营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有关部门只是宣称政府投了多少资金给农村,却未见对这类明显违背政策目的和目标的情况予以纠正。

针对前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这里提出几点初步的建议。

第一,要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得到农民的信任。农民的权利问题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一些地区的政府担心筹集到的钱不够用,在制度设计上复杂一点,模糊一点,执行起来也可以“灵活”些;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公共政策设计中一种非常典型的思维方式。然而,和完全依赖国家行政权力推行的其他政策不同,合作医疗的基础,是农民的合作与信任。给农民设置门槛,就是给合作医疗的推进设置门槛。因此,在方案的设计上应该更加简明扼要,使农民可以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一目了然,从而增加农民的信任感。哪怕一年只要交10块钱,这10块钱也应该花得明明白白,公平合理——只有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能够让他们信任的政策,才能使合作医疗摆脱“无人合作”的尴尬境地。

第二,界定民族地区政府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所辖地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地谋求经济增长、谋求政府财力的增长以及乡村面貌的表面光彩上,而对农民真正谋福利、公共卫生服务等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方面却视为不必要的投入。而假如农民的健康状况恶化和长期不能获得起码的医疗健康服务,势必会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创建和谐健康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必须祛除旧的价值观念,转而向服务型政府靠拢,不仅关心经济的增长,也着眼于如何增强民族地区农民的健康和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从而构建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医疗卫生制度因地制宜,在承认地区差异和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比如,发达地区农村可以逐步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广大中部地区,在有条件的乡村推行合作医疗仍不失为一种策略性选择;贫困地区则需要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免费的简易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3]民族地区则在以上基础上,结合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发展得更加完善。比如,通过正确把握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方面,结合民族风俗及特色,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能动性,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工作“以人为本”的一面。

第四,民族地区公共卫生财政调配支出合理化,同时完善资金监管体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部分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被迫创收,使卫生院、防疫站等把把主要精力都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轻视疾病防疫、保健等方面的公共卫生服务,造成了民族地区卫生安全的隐患,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的顺利开展。但是,也并不是政府加大投入就一定能使农民真正告别“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国家投入巨资,关键要“专款专用”,确保相关资金真正用到农民医疗消费上,千万杜绝部门分割,只争钱、争权、争利,而不承担责任,理顺治理的关系做到“主体明确,权责分明”。

第五,建立基层政府、农民组织与医疗机构三方构成的乡村医疗合办体,增强农民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谈判能力。以乡村医疗合办体所提出的防治结合、大(病)小(病)结合、以互助保险为主干的成套方案,在政府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下就可以实现整体购买医疗机构的全套服务,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就可以充分代表参保者的利益与医疗服务提供部门协商,为参加合作医疗者争取最大的利益,实现用需求策略来改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供方诱导需求格局。同时放开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增强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替代性,以竞争机制来抑制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公布05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http://www.china.com.cn/people/txt/2006-07/13/content_6274758.htm中国网,2006-07-13.

[2]杨 团 施育晓:治理与规管——试析如何走出医疗卫生改革困境. 第二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之二——医疗卫生政策(学术讨论第二十九期). 2006-10.

[3]张元红 杜志雄: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13期.

[4]聂华林 张 涛 马草原: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

卫生服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乡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档案管理,是新时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关系到乡镇卫生院、站服务机构的档案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上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档案管理重要性内容原则

1 业务档案管理的原则

(1)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大量健康档案设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立卷,定期归档,统一保管和提供利用。

(3)卫生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档案,应本着总体性、综合性、分析性及学术性的原则对档案进行划分,实行二级管理。即要将那些反映主要业务工作的总体水平的材料以及在基础监测上形成的综合性、分析性并具有一定学术价值且保管期限长的材料确定为卫生院级档案,以确保医院业务档案能够全面反映和概括本机构业务活动及工作水平。社区卫生务站只保存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使其在工作中以便跟踪监测,达到掌握第一手材料的目的。

2 健立健康档案的重要性

(1)作为社会卫生规划的资料来源。完整的健康档案不仅记载了居民健康状况以及与之相关健康信息,还记载了有关社区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信息,从而为社区诊断,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2)作为社区全科医生全面掌握居民健康状况的基本工具。全科医生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要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正确理解和鉴定居民或病人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充分了解居民个人和家庭的背景资料。通过掌握和了解社区居民的情况,主动挖掘个人、家庭的健康问题。

(3)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是宝贵的科研资料。准确、完整、规范和连续性的居民健康档案为前瞻性研究居民健康状况,探讨危险因素提供了理想的资料。

(4)可用于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以问题为中心的健康记录,强调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有利于考核医生处理各种问题的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

(5)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还是司法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3 健康档案编写要求

(1)原则灵活性、结构化。为适应计算机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编排要结构化,象积木块一样可灵活移动。

(2)形式统一、简明、实用。应结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为第一目的,尽量做到简单、通俗、实用。

(3)要求完整性、逻辑性、准确性、严肃性和规范化。完整性即内容应能反映:①病情、患病背景和潜在的健康危险因素,为诊治疾病和促进健康提供依据;②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利教学;③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次。逻辑性是指内容的安排、取舍应考虑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便于归纳、推理。逻辑性强的健康档案便于医生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制定出未来的计划,有利于培养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准确性是一切资料可用的前提,不具备准确性的健康档案就没有说服力,不能作为教学、法律工作的依据,亦不可能达到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严肃性是指健康档案记录须严肃认真,只有保证严肃性方可保证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审视健康档案也可洞悉医生或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及品质。规范化是健康档案交流、传递、评价的必要条件,从而有利于有关的评估。

4 健康档案的内容

(1)家庭健康档案家庭是个人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它影响到个人的遗传和生长发育,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传播及康复,家庭与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家庭健康档案是居民健康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健康档案包括:①家庭基本资料包括家庭住址、家庭成员及成员的基本资料、建档医生和护士姓名、建档日期等。②家庭结构及成员的健康状况和社会资料,是简明的家庭综合资料,其使用符号有一定规定。③家庭生活周期可分为8 个阶段(新婚、第一个孩子出生、有学龄前儿童、有学龄儿童、有青少年、孩子离家创业、空巢期和退休),每一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发展内容及相应的问题。

(2)个人健康档案包括:①基本资料:基本资料一般包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种族、社会经济状况等)、行为资料(如吸烟、饮酒、饮食习惯、运动、就医行为等)、个人史(药物过敏、月经史等)。②问题目录:问题目录中所记录的问题是指过去影响、现在正在影响或将来还要影响病人健康的异常情况。问题目录常以表格形式记录,将确认后的问题按发生的年代顺序逐一编号记入表中。③問题描述及问题进展记录:将问题表中的每一问题依序号逐一进行描述。④病情流程表:流程表以列表的形式描述病情(或其它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通过总结回顾可以概括出清晰的轮廓,及时掌握病况,修订治疗计划、病人教育计划等。需要指出的,并非所有病人的健康档案均有必要设计、记录病情流程表,而是对于患有各种慢性病或某些特殊疾病的病人,或患有医生感兴趣的病种的病人时,才有必要使用病情流程表。

(3)慢性病随访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合并症、转诊、指导、用药等。

(4)特殊人群保健记录①儿童保健记录一般情况、预防接种记录、婴(幼)儿询问记录、婴(幼)儿体格检查记录、儿童体格检查记录、缺点矫治及异常情况处理记录。②老人保健记录生活行为与习惯、生活能力、慢性病史及体检记录。③妇女保健记录一般情况、围产期保健(妊娠情况、分娩情况、产后访视)、妇科检查记录。

5 健康档案的管理

(1)建立健全制度为使健康档案完整、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有必要制定有关健康档案的建立、保管、使用、保密等制度,完善相应的设备,配备专职人员,妥善保管健康档案。

(2)健康档案的设立,要体现社区居民每人建一份个人健康档案,根据居民类别(儿童、妇女和老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基础上相应地建立保健记录,有慢性病者还要建立慢性病随访记录。如转诊、住院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微机联网,应由经治医师调档、记录相应健康问题等。家庭健康档案,一般在首次建档时,完成其主要内容的记录,待家庭发生变动或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再补充或增加有关内容。家庭主要问题目录随时记录。

(3)健康档案的保管和使用健康档案要统一编号、集中存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专人负责保管。居民每次就诊时凭就诊卡向档案室调取个人健康档案,就诊完后迅速将档案归还档案室,换回就诊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其间的有关内容,及时发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健康档案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尽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但社区卫生服务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免费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更是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但需要提醒的是,建立健康档案不光是为了图名声、应付检查,最主要的还是能够真正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上一篇:有关幼师论文范文下一篇:园林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