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的绝招范文

2024-08-13

小学数学教师的绝招范文第1篇

1数学知识脱离农村学校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第34—37要求学生画出平面图形。这对于一点绘画基础也没有的农村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课前笔者去查了大量优秀的教案,基本上都采用“机器狗逛公园”的多媒体课件,但我们农村学校没有多媒体呀? 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根据积木的平面临摹出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但效果不是很好,大部分同学画的平面图形都不像。像这类知识的教学我们农村教师很多时候都感到无从下手。

教材中大量的“游乐园”,有几个农村孩子去过游乐园玩,里面的场景对于城里学生太简单了。教学要求一课时的内容我们三课时也无法完成,而且效果还很差。

2教学目标如何把握 、定位

现象1:一节课下 来 ,学生们参 与着、思考 着 ,“我来、我来……”气氛异常活跃热闹。但整节课,学生们没有动过笔,也没看过书。

现象2: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课都是从生活中或创设情景引入,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案例,但有些也有牵强之感。笔者听了某教师在上“两步计算式题”时,课始,创设了去“游乐园”玩的情景。课件演示:两个学生乘着车、唱着歌行走在路上,来到门口,遇到了“拦路虎”,要求学生闯过“迷宫”才能进门。老师充满激情地问:“同学们有信心闯过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能! ”课件显示迷宫图:把算式和正确的答案连起来,连对了就能走出迷宫(只有一题是两步式题,其余都是一步式题)。学生顺利闯关后,教师表扬:“真能干! ”并追问:“这些题目哪一题是与众不同的? ”从而揭示课题:“两步计算式题”。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其它目标成了“副产品”,只是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顺便”进行,这确实滞后并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从上面两个现象来看,新课堂似乎过分强调了后三个方面的目标,即整节课不动笔,怎么检测知识与技能领域的目标? “计算课”是不是一定要创设情景才算是为达到“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后三个方面目标的凸现势必减少学生的练习时间,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削弱,忽视了传统教学的精髓,即抓好基础,当堂巩固。如何将课程目标中的三维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一起呢?

3主题图如何运用

现象:第一册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第53页的“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图,第96———97页“学校运动会”全景等等。这些主题图为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大部分老师均视若珍宝、取之即用。

某老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 上课一开始就出示第96———97页的全景图 ,问 :“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全景 ,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有的……)接着老师又追问:“你能根据图意列出几道加法算式吗? ”(生答:跳绳的和跑步的有几人? 3+6跳远的一共有几人? 1+7……)回答了四五个同学,9加几的算式也出不来,这时老师提示:那么踢毽子和跳远的一共有几人? 学生终于列出了9+7的算式,老师脸上露出了微笑。

主题图中的情境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故事情节, 许多图中还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 确实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老师该怎么恰当加以运用呢? 是不是所有的主题图都适合学生的实际呢? 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实际呢?

笔者觉得有些主题图并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实际, 如第一册第84页中的“交通情景图”,内容太多,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相距也较远,从中引出11———20各数的认识太繁,还不如让学生直接数全班同学的人数来得简洁。

4如何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几乎每一节研究课上都有小组合作这一环节,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一至六年级都在用。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还不知道干什么,因此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40分钟内完成;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欲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怎样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呢?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须合作,教师要选择好合作的契机,把那些思考性、开放性较强, 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的问题安排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奏好三步曲:前奏: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么干,对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教师还有必要把要求明示在黑板或屏幕上。序曲: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那么小组合作时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同时,作为任课教师要持之以恒、有条不紊地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合作技能。

5弱势群体如何关注

新课改使强弱差别越来越大,如何关注弱势群体呢? 随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不断深入,强者如鱼得水,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以彰显,越来越出色;弱者有心上进,苦于能力不够,只能成为旁观者,个别自控能力较弱者则“破罐子破摔”,你学你的,我玩我的。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去关注弱势群体呢?

小学数学教师的绝招范文第2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了之后及时练习复习, 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亦然如此, 及时的练习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大都是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出来的。因此做好课堂练习环节的反馈设计是每一节数学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那么如何做好数学课堂练习环节的反馈呢?

一、练习的设计有讲究

练习题的最大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师所教授的知识, 它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数学教师来讲, 轻松、有效的反馈, 离不开精妙的练习设计。好的练习设计对教师实施有效反馈起到了辅助作用。练习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温故知新的主要途径。新课改实施后, 部分课堂出现了两种不好的情况:有些课在放任自流的活动中浪费很多宝贵的时间, 不组织练习反馈;有些课练习设计仍然停留在形式单一、陈旧, 缺乏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桎梏之中, 学生仍在进行着以“练”为主的机械作业。所以, 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数学课堂中从以下几方面注意练习的应用。

1、练习题的设计要专向化。

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要明确, 就集中强化和巩固某一个知识点。比如:《没有小括号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中, 教学例题后, 就加强学生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教师可以如此设计练习题:出示第一组: (1) 236+43×28 (2) 236+43×28, 第二组: (1) 324÷6-3 (2) 324÷6-3, 学生选出正确运算顺序算式的序号。学生动手写在作业纸上, 这是他们对运算顺序掌握情况的最真实反映。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借助反馈手段看出哪些学生还没懂, 适时调整教学进程。这种练习题的设计非常的精致, 重点强化了运算顺序。如果混合运算顺序不对, 那怎能做对一道综合运算题目呢?所以设计专向化的练习题很重要。

2、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切忌“一锅端平”。

一节课中, 练习的形式要多样, 要层层推进, 让学生在后一次练习中较上次的基础上有发展。同时教师通过逐层反馈, 可以了解到哪些学生的应用能力较强, 哪些学生还有待发展。例如:教学圆环面积的计算教学时, 教师要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 让学生理解地掌握其不同条件的求“圆环面积”的解题方法。我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⑴已知圆环的内、外圆的半径, 求环形面积 (学生大都能根据推导的公式:S=∏ (R2-r2) 进行计算) ;⑵已知圆环的内、外圆的直径, 求环形面积, 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推导出计算公式: (大多数推导正确并能实际计算) ;⑶已知圆环的内、外圆的周长, 求环形面积, 同样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推导出计算公:并能解决实际问题;⑷已知圆环或半圆环的半径和环宽 (L) , 求圆环或半圆环的面积, 还是让学生去尝试推导计算公式: (此时, 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但在教师的引导下, 也能理解) ;⑸已知圆环或半圆环的内圆半径和环宽 (L) , 求圆环或半圆环的面积, 有让学生思考, 其计算公式又是怎样?组织学生讨论, 在老师的启发下, 推出了这样的计算公式:这样的练习, 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练习的设计要遵循: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基本到变式,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学生初步掌握之后, 由浅入深地进行这样的练习:第一层为模仿性练习, 第二层为提高性 (创造性) 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若干个相等的分数, 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又如教学“角的认识”新授前先练习与认识角有关的旧知识, 在区别“直线、线段、射线”的异同后, 揭示新课课题。新课可分三个层次进行, 练习也应该随着每个层次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去设计, 第一层教学“角的认识”, 练习是让学生在纸上画角, 并用角的符号表示;第二层教学“角的度量”, 练习是让学生用量角器去度量不同方位 (角的开口向左、向右、向上、向下) 的角的度数;第三层教学“角的特性”, 练习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4、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

去考虑, 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 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 其主要任务是将除数转化为整数, 被除数则相应地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去进行演算。因此, 教学重点是“一看” (看除数是几位小数) , “二移” (移动除数的小数点, 使除数成为整数, 再相应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 , 练习题可以只列了竖式, 先不要求计算, 部分知识尚未掌握好, 那么练习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个实际, 在练习新知时要注意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又如教学“带分数减法”。如果学生对被减数的分数部分不够减, 需要从整数部分里“退一”化成分数, 再和原分数部分合起来的这一过程掌握得不熟练, 可以多安排学生对分数部分是异分母的带分数减法的计算, 要突出先通分, 然后再看被减数分数部分够不够减, 再确定要不要从被减数整数部分“退一”的练习, 并强调要完整地书写计算过程。

5、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活思路,

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 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 思维越来越灵活, 应变能力越来越强, 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 让学生练习将5, 0, 4这三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三位数:能被3整除的数 (504、540、405、450) ;能被2、3整除的数 (504、540、450) ;能被3、5整除的数 (540、405、450) ;能被2、3、5整除的数 (540、450) 。

6、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机械重复性的练习, 枯燥乏味,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题型多样是指除了直接进行口算、笔算和应用题之外, 还应有填空、选择、判断、改错、匹配 (连线) 等题。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写也有口述、动手操作的, 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系统练习, 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采取相应的练习形式。总之, 形式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教学“圆的认识”时, 让学生练习使用圆规画出指定半径、直径长度的圆之后, 要求把直径定长的圆剪下来。这一操作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圆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怎么个剪法更巧 (沿直径对折后, 只需剪圆周长的一半;再对折, 只需剪圆周长的四分之一) 。这个练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7、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

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 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 是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反之, 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 不利于智力的开发, 能力的培养, 是劳而无功的。盲目地加大练习量, 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挫伤学习的积极性,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 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 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 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始终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反馈的方式要讲究

在我们身边的课堂上, 反馈的有效性和反馈信息的真实性都有待提高。教师在反馈时, 常问的是“你哪儿错了?”, 接着就没有下文了。有效性的反馈不仅仅这么简单, 它也具有艺术性, 教师掌握不好, 反馈就变成了一个“过堂式”, 毫无意义可言。

反馈不仅要符合科学性, 更要及时。通过练习的及时反馈, 学生本人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明了自身学习的进展情况。

1、反馈的形式要多样。

一节课下来, 可能有好几个练习, 如果教师一味的一种方式, 容易给学生以疲惫感, 同时也给课堂气氛“降温”。最常用的反馈方法有同桌交换, 同桌互看, 同时出手势, 实物投影展示作业等,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调整。有效的反馈会增强教学效果的真实性。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许多学生来讲, 要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承认错误是困难的。如果教师仅仅是口头说一下:“做错的同学起立, 给我看一下。”可能一些学生会遮掩自己的错误, 不站起来。这样往往会给教师造成一种假象, 以为班上的学生学的很好, 实际不然。所以笔者赞成多采用同桌互检、互看的方式, 尽量回避教师一人追问的方式。

2、反馈要有针对性。

在练习当中, 学生的错误形式可能较多, 但是教师要注意, 不能为了反馈而反馈。有时候学生的某些错误不值得过分纠缠, 教师可以一带而过。比如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会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练习当中如果仅仅是计算错, 这样的问题可以不必放大, 可以提醒他们下一次细心一点。但是如果学生在关键步骤上有了错误——不会列式解决问题, 那么教师应引以为重, 说明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不熟或不会运用。

3、反馈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分层次反馈可以将错误类型相同的集中起来一起纠错, 避免了对学生一个个的追问, 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备好学生, 想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有哪些属于一类, 以备课上集中反映。

4、反馈回来的信息要及时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服务。

教学主体是学生, 教师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教。通过反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根据这一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调整教学策略, 改进教学方法, 寻求最适合学生接受并理解的方式去重组教学环节, 提高课堂有效性。比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5-36页《认识射线、直线、角》中有一个环节, 经过一点画直线可以画多少条?当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不理解“经过”一词, 而是直接脱手让学生画了。学生画的五花八门。通过反馈教师意识到这一点, 赶紧调整教学设计, 在“同时经过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上, 教师采用了先演示的方法, 在黑板上先点上两个点, 告诉学生同时经过这两个点画直线。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 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再画一画:是否能找到不一样的一条。这时学生的正确率大幅度提高了, 并深刻认识到:同时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哪些知识是学生较难接受的, 学生容易产生哪些错误。只有“备足”学生,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可能会降到最低。但是有时候教师考虑的再周密, 课上还会碰到新问题, 这时候反馈就显得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在下一次再上这节课时能提前意识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而改进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由此可见, 及时的练习与反馈是实施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中新的课程理念为支撑, 精心设计练习, 并及时反馈, 让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摘要:及时的练习与反馈是实施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练习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是学生形成技能技巧, 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 温故知新的主要途径。反馈不仅要符合科学性, 更要及时。通过练习的及时反馈, 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明了自身学习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练习,反馈,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小学数学教育》.

[2] 【美】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的绝招范文第3篇

1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

笔者通过听课观察、教师访谈和问卷调查, 发现目前小学数学师课堂提问有以下特点。

(1) 课堂教学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为主的形式展开, 教师每堂课的提问次数在20~30次左右, 平均每分半钟左右提问一次, 而师生问答和学生思考时间分别占一堂课的70%和60%左右。

(2) 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较短, 教师通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认知水平的“结构性问答”;回答问题的形式以集体回答为主, 其次是抽答。抽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好学生身上, 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通常在提问1至3秒后发现没有学生响应, 便重复问题或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 学生因此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间。

(3) 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 多以“数学上正确”为唯一目标, 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称赞, 但鼓励流于形式, 方式单一。教师绝大多数时候是把学生的回答简单地重复一遍并加以追问, 没有作出适当的评析和引申;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和错误没有明确指出并予以纠正, 态度比较含糊;追问也主要是对前一问题的延续或对前一问题的回答感到不大满意而作出的, 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梯度。

(4) 提问准备不充分, 主要是针对知识点发问, 问题针对性不强, 指向性不明, 课堂上时有“问而无答”的现象。所提问题大多是针对知识点发问, 缺乏探究性和实用性;同一个问题教师有时要表述好几遍, 把意思表达明确, 学生半晌才明白问题的含义并作出反应。

(6) 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 极少有学生提出质疑。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表述比较准确, 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把握得不很准, 对教学过程也很少有所反思。课堂上的提问主动权基本都掌握在教师手中, 学生因此而显得很被动, 所以课堂上学生提问的情况比较少见。

2 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原因

调查表明,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上述现象的发生,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2.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误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对此很多教师理解为教师在一堂课中讲得越少越好, 应该让学生多讲, 教师讲多了又成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出现了主观上希望通过课堂提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实质上则是为了“提问”而“提问”;用“提问”来代替教师的讲解, 借学生之口说出自己想要说的答案, 把“启发式教学”庸俗化成“问答式教学”, 把“问答”当作“对话”。课堂上一问一答, 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 实质上则是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里。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但师生、生生之间并没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对话”也仅浮于表面, 流于形式。

2.2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听课过程中还发现, 许多教师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 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 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 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 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 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 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在备课活动中, 也经常遇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

2.3 教师缺乏必要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从访谈中发现, 比较多的教师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他们的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 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 但他们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2.4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 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 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 教师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 指向性不明, 学生听了不知所云, 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 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 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 出现“徒劳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务必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 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加深对提问的认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认清提问的本质, 加强备课, 精心设计好课堂提问, 掌握科学提问的原则、策略, 了解提问的方式和艺术, 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师生对话、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这样才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使新课程理念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3 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对策

3.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所谓提问的层次性, 就是在提问时,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该策略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面向全体, 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设置问题, 环环相扣;解决问题, 层层剥笋。提问注重层次性, 学生才能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教师提问要结合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 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唯有此, 方能让学生深刻而透彻地理解问题, 认识事物的本质。

3.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广泛性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 满足需要。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不宜偏重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忽视其余。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对尖子生可适当“提高”, 对普通生可逐步“提升”, 对后进生可稍微“降低”, 这样才能引导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 采用多种方式问答, 如学生个别解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等, 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 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 更不要只向几位冒尖生发问, 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全体动员法”, 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 也应该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可以这样引导“现在请xxx同学来回答,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 并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提问所涉及的面广, 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真正做到提问的广泛性。

3.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忌不分主次轻重, 为提问而提问, 而要有的放矢, 紧紧围绕重点, 针对难点, 扣住疑点, 体现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

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外医疗》杂志欢迎投稿

电话:010-67348481 63385386传真:010-63385686 E-mail:zwylbjb@263.net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名苑2609室《中外医疗》杂志社邮编:100054

教师所提问题要问在知识点上。例如, 讲授“乘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 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时哪步可以省略, 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 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根据教材的分析, 教师可让学生先按一般方法计算, 接着提问:“哪步可以省略?乘数百位上的数和被乘数相乘, 得数的末位应写在哪里?为什么?……”这些针对教学内容, 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问, 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无疑是起到了积极的点化作用。

3.4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提问要言简意明, 精练扼要, 忌过于空泛, 不着边际, 也不能进行频繁的提问。实践表明, 提问过多, 从教的角度看, 势必面面俱到, 喧宾夺主, 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以突出;从学的角度看, 势必造成忙于应付, 为答而答。根据心理学原理, 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一节课只能集中25~35分钟左右。所以教学中可适当采取合并、化简、取消, 加大问题的容量, 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 变直向提问为曲向提问等方法, 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 节省教学时间, 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时间。

3.5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所提问题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 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提问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缺少启发性的提问, 是鳖脚的提问。为此, 要避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教师提问过易, 则学生无须动脑, 会产生轻视及厌倦心理;过难, 则学生无从动脑, 易丧失信心, 产生退避心理。只有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提问,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发展思维为主线, 规划教学中的提问, 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能促进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 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普遍的一种现象, 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笔者通过随堂听课和问卷调查, 总结出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其原因, 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琳.论创新教育中的启发式教学[J].益阳师专学报, 2001 (1) .

[2] 束炳如, 倪汉彬, 等.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 陈腾水.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J].福建教育, 2003 (4) .

[4] 黄光虎, 刘家林.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2000 (7) .

小学数学教师的绝招范文第4篇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一: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二: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先谈谈陈老师的一节课的导入,陈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陈老师却是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她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谈谈鹿老师的一节二年级的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们鹿老师在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她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随笔三: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小学数学教师的绝招范文第5篇

哈米提

在职业活动中,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出他们恢复自信,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教育活动有其客观规律,学习新课标,正确运用教学规律,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个规律的核心便是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靠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摸索才能得到。

本学,本人任教哈族双语二年级数学和四年级双语班的数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上课好动,不遵守纪律,爱玩小东西,开小差等等。。

经过本人不懈努力,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不断向她们学习,不断钻研新课标,还通过上网,接受学校培训等渠道,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一年的教学,本人在关于低年级数学的教学方法方面,有不少收益。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数学教学生活化。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生活化,让学生易学易懂;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故事记录下来,成为一篇优美的数学日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积极开展小组互助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共同进步。通过积极鼓励和表扬,让小组里面的优等生自愿帮助差生。在练习课时,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在组内交换做,交换改。通过出题,做题,改题,巩固了学习的知识。

3.开展适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游戏有很大帮助。尽量把知识点教学活动,转化成游戏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进行深入细致思考的机会、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另外公共知识方面英语、计算机、普通话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

小学数学教师的绝招范文第6篇

本学年任教五(1)班数学,我根据学校、科组的工作安排,认真制定学科计划,并落实完成。

一、 自觉提高业务素质。

六年级采用的是西师大版的新教材,和以往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对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学习新课标,仔细体会新课标理念,理解教材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案。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参与课改研讨,到泰安小学拜师学艺,出外听课、学习。

二、合理使用教法,想方设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新奇,他们往往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习惯小学纪律的约束,再加上他们调皮好动的特点,往往会违反一些纪律,做错一些事情。我先从抓好学生的课堂常规入手,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灵活采用不同的教法,以正面教育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活动性强,我充分利用教材,精心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一章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课本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教学"统计"时,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如调查班里同学喜欢吃的水果,男女同学的人数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调查的方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4、发挥合作优势,开发学生创新潜能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我安排了六人一小组,讨论怎样计算"19+18="。分组讨论时,学生都很积极地把自己的算法告诉同组同学。到汇报结果时,竟发现有两组学生找到了6种算法,比书本介绍的还多出了两种。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5、开展竞赛、游戏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气氛 。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引进竞赛、游戏活动,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好。寓教于乐。

6、运用表扬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课堂上以表扬为主,分个人、小组进行表扬,经常运用赞扬的语言鼓励学生,如"你真棒!" "你的眼睛真雪亮!" "你们小组合作得很好!"……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集体的凝聚力。

本学年,我积极参与课改研讨,上学期参加容桂区小学数学一年级优质课评比中,我的"加减法

(二)(

6、7)"获三等奖;教案设计获一等奖;这学期承担容桂区2002学年度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教学研讨课,获得好评。

上一篇:学校少先队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小学生元旦诗歌朗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