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的保护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电子信息安全为主体,介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电子信息安全技术进行概述,提出主要的安全要素,找出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电子信息安全;安全技术;安全要素

在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众多的企业文件在流转,其中肯定有重要性文件,有的甚至涉及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如果这些信息在通用过网络传送时被竞争对手或不法分子窃听、泄密、篡改或伪造,将会严重威胁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意义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发展,信息成了企业成败的关键,也是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如今企业的商务活动,基本上都采用电子商务的形式进行,企业的生产运作、运输和销售各个方面都运用到了信息化技术。如通过网络收集一些关于原材料的质量,价格,出产地等信息来建立一个原材料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对原材料的采购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跟多的采购建议和对策,实现企业电子信息化水准。有关调查显示,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小企业对网站的应还处于宣传企业形象,发布产品和服务信息,收集客户资料这一阶段,而电子商务这样关系到交易的应用还不到四分之一,这说明企业还未充分开发和利用商业渠道信息。中小企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应该加快信息化的建设。

二、电子信息安全技术阐述

1.电子信息中的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能够使数据的传送更为安全和完整,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和非对称加密两种。其中对称加密通常通过序列密码或者分组机密来实现,包括明文、密钥、加密算法以及解密算法等五个基本组成成分。非对称加密与对称加密有所不同,非对称加密需要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两个密钥,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必须配对使用,用公开密钥进行的加密,只有其对应的私有密匙才能解密。用私有密钥进行的加密,也只有用其相应的公开密钥才能解密。

加密技术对传送的电子信息能够起到保密的作用。在发送电子信息时,发送人用加密密钥或算法对所发的信息加密后将其发出,如果在传输过程中有人窃取信息,他只能得到密文,密文是无法理解的。接受着可以利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成明文。

2.防火墙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邮件炸弹,病毒木马和网上黑客等对网络的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企业的信息化使其网络也遭到同样的威胁,企业电子信息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针对网络不安全这种状况,最初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就是防火墙。在我们的个人电脑中防火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可以阻止非黑客的入侵,电脑信息的篡改等。

3.认证技术

消息认证和身份认证是认证技术的两种形式,消息认证主要用于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抗否认性,用户通过消息认证来确认信息的真假和是否被第三方修改或伪造。身份认证使用与鉴别用户的身份的,包括识别和验证两个步骤。明确和区分访问者身份是识别,确认访问者身份叫验证。用户在访问一些非公开的资源时必须通过身份认证。比如访问高校的查分系统时,必须要经过学号和密码的验证才能访问。高校图书馆的一些资源要校园网才能进行访问,非校园网的不能进入,除非付费申请一个合格的访问身份。

三、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的主要安全要素

1.信息的机密性

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信息的机密性工作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但信息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商业机密,如何保护企业信息不被窃取,篡改,滥用以及破坏,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又能确保信息安全性已成为各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信息的有效性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中小企业都利用电子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信息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的企业的经济利益,也是个企业贸易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所以要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硬件故障,对这些网络故障带来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从而确保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3.信息的完整性

企业交易各方的经营策略严重受到交易方的信息的完整性影响,所以保持交易各方的信息的完整性是非常重要对交易各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在传送过程中要防止信息的丢失,保持信息的完整性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基础。

四、解决中小企业中电子信息安全问题的策略

1.构建中小企业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除了使用安全技术以外,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顺利进行。在一般中小企业中,最初建立的相关信息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信息系统的安全。如果安全管理制度出了问题,那么围绕着这一制度来选择和使用安全管理技术及手段将无法正常进行,信息的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完善,严格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影响很大。在企业信息系统中,如果没有严格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电子信息安全技术和相关的安全工具是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的。

2.利用企业的网络条件来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很多企业的多个二级单位都在系统内通过广域网被联通,局域网在各单位都全部建成,企业应该利用这种良好的网络条件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服务。通过企业这一网络平台发布技术标准,安全公告和安全法规,提供信息安全软件下载,安全设备选型,提供在线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交流经验的场所。

3.定期对安全防护软件系统进行评估、改进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也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安全问题的认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不断被發现的同时,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安全防护软件系统也应该不断的改进,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

总之,各中小企业电子星系安全技术包含着技术和管理,以及制度等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中小企业办公室逐渐趋向办公自动化,而且还确保了企业电子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温正卫.信息安全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

[2]闫兵.企业信息安全概述及防范[J].科学咨讯,2010

[3]江文.浅谈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及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对策

引言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深度与应用广度已成为当下一个展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作为前沿学科,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设备制造、航空航天、移动通信网络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我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先进性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必须对它有更多的了解,以确保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它来为人类社会服务。

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的特征

1.1共享性特征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技术其实是一个保护和储存数据信息的数据库,在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时,有效掌握保护数据库是关键性的工作。能够加速对数据的查询、分析、管理等工作,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据的组合和查询,在新时期发展中期望将数据共享使用到更广的范围中。

1.2精确性特征

计算机技术工作都是在计算机软件和程序中完成的,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得数据信息更加及时和标准,以此不断减少信息带来的错误,所以说电子计算机具有一定精准性特征。

1.3智能化特征

新时期所有的事物都朝着智能化方向进展和变化,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和在这方向上努力和发展。所以计算机自身存在拟人化的特征,能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逻辑思维分析和整合,计算机能够有效地实现所有工作,减少了因为手工流程造成的影响和错误,以此能够有效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创新意识

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科研人员的创新研发工作,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创新意识而导致进程延误。在初始的研发阶段,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开始发展的时间较晚,很多信息技术层面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同步,因此,国内大部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在发展进程当中往往积极吸取国外的技术经验,而在借鉴这一部分技术经验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与国内经济进行对接,导致企业的生产与信息技术工程的配套使用产生脱轨现象,不能从根本源头上促进我国信息技术工程产品的研发与发展。

2.2专业基础知识理论不过关

在电子信息技术这实际发展过程中,需要以专业人员的理论素质和知识体系作为支撑,整体保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实际操作。只有在具备一定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够从根本源头层面充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稳步发展,目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缺少相应的人才支持,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便会导致整体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创新力度不足,难以形成整体行业的良好发展趋势。我国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操作经验时,对具体信息技术工程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了高度关注,然而却忽视的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论性人才的培养,在高等院校内亦没有形成利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学术研究氛围,导致长久以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经济效益仍有一定不足。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对策研究

3.1加大创新力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科学环境。在确保信息技术工程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培养科研人才,加强创新,使中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稳步上升。

3.2确立发展目标,实现理论提升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目标来引导,也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我们需要明确以下两点。首先是电子技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它的发展可以满足我们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因此这一方向是我们需要大力努力的方向。另一个是信息技术与社会经济和国家需求之间的关系,即前文中所指的农业技术与军事领域,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应当更为谨慎。[5]对此我们需要大力进行人才的培养,同时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与国家发展相互对接,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理论改进。

3.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目前国内许多产业的发展都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了有效对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与信息工程技术的支持密切相关。因此,国家各级部门都应当制定相关的扶持培育政策,充分保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长远发展,从经济层面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相关产业的引导和鼓励,助力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建立起完整完善的产业结构,从而具体带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提高社会整体层面的经济创造效率。并且需要坚持长远的战略抉择,加大对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人力资源投入,扶持各行各业建设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总体推动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层面的进步,保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发生产更进一步。

4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前景

4.1推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生活领域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工作和交流方式,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提供了方便。因此,我国需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在基层应用中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使其在我国得到深入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

4.2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航天领域已促进我国科技实力跻身世界前列,也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但是,由于该技术起步晚,实施难度大,我国还没能在空间电子、信息处理等高端专业中取得巨大的成就。因此,我国应对相关专业人才进行扶植培养,提升航天技术人才的吸引力,提高资金投入,优化适合我国的航天信息系统,在相关专业中进行研究,加强对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上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航天技术水平。

4.3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现代工程建筑不仅依赖于土木工程的发展,其对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在安全生产的背景下,建筑企业可以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数据信息网络,利用信息传递实现对建筑工程各环节的联系,从项目规划到施工最后到工程验收,每一个环节都要在精准、全面的数据下完成决策,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安全生产事故,提高了建筑工程水平;第四,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在科技强军的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对于提高我国军事技术水平,提高军队战斗力,巩固国防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电子信息工程已经融入渗透到各个行业。那么,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信息工程将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即将为我国电子行业以及其他行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电子信息工程加大科研力度,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其更好的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乾.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研[J].科技风,2018,10(31):89-91.

[2]谢林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7,1(02):19-21.

[3]刘鹏.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展望[J].商,2015(9):199.[4]张明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科技与管理,2018(5)1:129.131.

[4]史媛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4(1):45-47.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化管理;重要作用;分析;研究

1支撑现代电子信息化管理的核心科技

1.1云计算

云计算提供计算服务资源,其核心是一种虚拟资源服务。虚拟化技术为云计算服务提供基础架构层面的支撑,虚拟化技术在软件种仿真计算机硬件,采用虚拟资源包括虚拟服务器、存储、网络等。云基础资源平台旨在合理调配计算机资源,把应用系统各硬件间的物理划分打破,从而实现构架的动态化,实现物理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分布使用。虚拟化技术使云计算服务落地并成功应用,彻底实现了系统架构的弹性和灵活性,极大降低了信息系统构建的硬件购置成本。

1.2大数据

大数据是指原有关系型数据库无法承载的海量数据,一般而言,大数据采集、整理与共享应用、存储是大数据生命周期最核心的三大技术。

1.2.1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采集

大数据行业是依托数据源存在的服务性行业。大数据最根本之处在于信息收集方式出现了巨大变革。网络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产生了大量业务信息,每种信息均有不同格式的信息载体。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人工输入,转化为系统标准信息格式存储,大数据应用必然终止在数据采集这一起点上。介于此,数据采集已经可以使用文字、图形、语音等多种方式,通过数据智能识别,整理为适于应用共享与存储的规范信息记录。

1.2.2数据中台

数据中台由阿里兴起,核心思想是共享数据。数据是从业务系统产生的,而业务系统也需要数据分析的结果,把业务系统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抽离,由单独的数据处理平台提供存储和计算能力,可以简化业务系统的复杂性,让各系统采用更合适的技术,这个专用的数据处理平台即数据中台。

1.2.3基础信息存储平台

数据开发中,核心数据模型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同时对数据进行维护的工作量也非常大,因此,在稳态架构中,后台基础数据无论是存储支撑平台、数据记录结构等都不应经常性变化,否则势必造成业务系统动荡。后台基础数据保持缓慢、前向兼容的变化,使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3物联网

物联网是信息传感器等各种装置,接入互联网,实时采集和监控设备状态,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广泛连接,从而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RFID技术、定位技术、统一数据采集技术等信息感知与交互手段,高度融合人工智能等其他信息科技,形成数据采集处理,并结合移动互联网,实现外物的智能化识别、在线监测、定位追溯、跟踪、数据联动等应用,将计算的基础设施能力延伸至物联网,让产业、城市信息化成为可能。

2电子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办公OA系统等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的普及,电子 “双轨制”管理模式逐渐朝着“单轨制”转变,但从实际应用来看,管理系统与应用管理不够完善,相关的电子信息收集、存储、鉴定、利用,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完善。

2.2管理媒介不够全面

电子信息化系统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软件系统还是硬件设备均需要长期进行同步升级、改造,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系统所管理的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无论是存储媒介还是利用媒介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2.3管理系统衔接不畅

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衔接不畅:一是人员衔接不畅,缺乏必要的沟通,常常不符合归档标准和要求;二是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衔接不畅,难以直接实现存储和归档。

2.4管理路径不够适配

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不同密级的即时识别、即时存储,但从当前电子信息化管理现状来看,电子信息技术还不具备这一功能,信息分辨还存在精准性不高等问题。

3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3.1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企业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今信息化技术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和社会势不可当的发展潮流,网络已在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如影随形,企业对高效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传统的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未来市场经济需要,极有可能面临淘汰的危机,因此,呼吁我国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势在必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的共享,所以,优质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不会使公司的内部资料外泄,还能使企业的内部资料得到有效的共享。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是企业的一个挑战,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资金的投入。

3.2减轻企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管理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优势是减轻企业人员的劳动强度。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人员通过手工整理和人脑分析的方式进行低效率的工作,不仅工作时间长,疲劳度加大,还容易出现人为的错误。但实行信息化管理能使工作实现自动化,数据只需要录入一次便可以重复利用和共享。

3.3便于企业保密工作推进的重要性

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企业资料的保密性。通过无纸化录入的方式能轻易检查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比纸质保存更加便捷,使其保密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同时,管理人员还可通过高级设置进行权限管理,使内部资料划分为不同的获取级别,不仅兼顾保密,还节省了企业管理资源。

3.4提高信息检索工作效率的重要性

信息化有助于快速检索和提高办公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脑的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而保守地使用旧式的检索方法一册一册地查找档案不仅费时还费力,利用計算机进行检索,可大大提高信息的查准率,减轻企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传统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显然,这种落后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应当下的工作需求。因此,建设管理信息化的任务可以使专门从事管理的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程序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地进行更高级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部门和企业的工作效率。

3.5管理的革新与未来趋势

管理的信息化对社会公共服务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信息化建设将面临的革新方向,它是我国企业获得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前提。企业服务的终端是客户,古人云:“先克己,再利人”,唯有企业具有不断地学习与挑战的精神,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将提升自身产品与服务价值作为长期的可续性发展目标,从而提供给社会更多更好的服务。因此,企业应当积极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将管理技术更好地与企业各项阶段成果相连接,做好内部制度的完善工作,配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企业能够长远地生存与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电子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代替传统管理方式,弥补其不足之处,还能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保障管理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信息管理工作中,做好对信息的分类管理,以及电子化管理,能够使信息清晰、明确的呈现在系统上,方便管理。这些信息往往是企业保密工作的重点,也是进行工作分配和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保证管理的高效和便捷,对于整体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新时期下,电子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和落实非常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朱奇琦.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化管理研究[J].城建档案,2018(04):25-26.

[2]张克芬.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与电子信息化建设[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03):185-186.

[3]于朝波.电子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34):18.

[4]黎明晓.创新档案管理助推政务提速[N].钦州日报,2017-09-26(005).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學与技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彭光含(1973-),男,湖南洞口人,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湖南常德415000)

质量工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实现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是“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1,2]这就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显得犹为沉闷。因此,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时主要参照国内重点大学来制订自己的方案。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该专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和特色。湖南文理学院为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打造特色专业,把2011年定为“课程建设年”。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全面打造和升级,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综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3-9]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及“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1.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扩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湖南文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倾向于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及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等四个课程体系平台模块。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课程。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针对社会职业需求,更新设置相应课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强调“基础与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对接进行甄选,重在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2.调整课程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对接。近年来,物电学院光学学科获得了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并计划申请筹建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打通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与物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起构建了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学校建立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设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完整的课程建设文档,要求优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手册、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从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进行的综合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以及校外进行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校内基本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和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并与广东、江苏等地多家电子企业达成实习、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意向。

3.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按照实践教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与创新思想相融的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融合。为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三分之二以上的实验是创新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校设立项目导师制,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项目研发,或者申请学校的质量工程立项和产学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办学实践,物电学院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近几年来,学生获得各种省级以上电子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奖励数十项;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学校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成绩评定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实验、实践报告等多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求为导向,走专业知识适应企业科技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按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了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对教学内容修订与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内容要添加前沿性、实用性等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旧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以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责任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了学与教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分阶段实践的办法。课程实践主要是系统建模、电子装配、计算机程序应用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以及到企业实践训练实习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实践。从基础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再到综合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分阶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设计实践按照项目要求模式安排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教师只做服务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了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优化了基礎理论与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融合了专业口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好、理工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构架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明显提高;扩宽了学生在光、电、计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不一,致使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一种被动获取,严重阻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课题。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采用启发式、情景教学法、动态显示法、引导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的教学采取项目课题教学法与企业顶岗实训法为主要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电子信息课程知识具体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堂讨论与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触发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题,除此之外,改革和完善课堂外的教学工作也很重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程多人参与备课的讨论;精心布置与批阅作业;改革考试考核的方法;采取基础知识与实践考核并重的系统考核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也进行系统的评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加强;学生获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各种立项明显增多;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国家专利、以及学校和省级以上电子竞赛获奖数明显增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考上研究生的比例稳步上升。电子信息本科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使本学科充满活力与生机。笔者也将继续努力,通过对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特点与教育规律探索,凝练学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方向——光电信息方向,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孟然,刘淮霞,杨岸,等.以电路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推动电气信息类教学改革[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80.

[2]董兴法,仲嘉霖,付保川,等.电子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1):20-22.

[3]周萍,刘锦高.构建新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J].高等理科教育,2004,(1):81-85.

[4]许福永.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议[J].高等理科教育,1999,(2):71-74.

[5]刘蓉,李欣,侯宏录.电子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21):556.

[6]熊幸明,邓居祁,张文希.浅谈电子信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5,(2):67-80.

[7]李国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探讨[J].嘉应学院学报,2006,(3):30-33.

[8]裴留庆,姚力,孟丽艳.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一种框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11-114.

[9]吴伶锡,詹杰,周仁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05-107.

(责任编辑:宋秀丽)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本科;电子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趋势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即需要同时精通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细化了双语教学的要求。

一、电子信息类学科双语教学发展

信息技术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其对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就业率、完善产业结构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不仅体现在量的缺口上,更凸显在对质的高要求上。高等教育是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合理、高效的培养模式可以加快人才的供给,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国内大学通用教材往往落后于行业的发展,缺乏对一些新知识的系统介绍,且相关翻译也不够准确和全面。[3]因此,在国内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4]

目前,国内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师资、学生和课程设置等进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寻求适合高校双语教学的具体模式;另一方面是围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最优化对策。[5]

二、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作为公办高等教育重要补充的民办本科教育,在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不足也很明显。相对于目前的公办本科生,民办学生的基础略显薄弱,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稍显不足。由于入学门槛稍低,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词汇量以及听说能力方面都较难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易对双语教学产生焦虑、抵触和厌烦情绪,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学生的客观需求,结果可以为双语教育模式分析、教材选择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图1所示为笔者团队所在民办高校教学班英语CET4考试成绩,本次调查群体共计123人。如图所示,学生英语成绩主要分布在400-440分区间内,其中400-409分和410-419分区间段人数较多。

三、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双语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教材形式及授课方式的分析

通过问卷,就教材形式获得如图2所示结果。由图2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支持使用自编教材,其中63%的学生认为应该交替使用英文和中文,以便降低双语课程的难度。

对于授课方式,超过50%的被访学生希望使用中英文共同使用的模式,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该使用全英语的讲课方式,只有16%的学生认为全中文授课方式较好。上述比例与学生CET4英语成绩分布情况基本吻合,统计结果也充分说明,学生对双语教育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希望从最熟悉的方式入手,逐渐增加英语所占比例。

(二)关于双语教学适用课程的分析

如图3所示,对于双语教学适用课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5%的学生希望在基础课阶段以双语方式进行,40%的学生赞同在基础课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中尽量使用双语教学,而35%的学生认为应该在最后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双语模式。

对于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数学生希望以考查的方式给予成绩评定,有14%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无关紧要,考试或者考查两者皆可。

上述结果表明,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潜在兴趣,充分认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在专业基础课阶段多接触相关英语表达方式,便于为后续的专业课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能力培养

图4为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培养能力的调查结果,口语、写作和听力能力的培养三者比例接近,认为口语能力亟须提高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见,当前民办高校本科生的专业口语水平不足。

四、结论

双语教学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在较好的语境氛围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的外语表述方式,给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除了自身素质过硬外,还要对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笔者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在民办高校中,虽然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较大的兴趣,但是基础薄弱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不宜过早的开设双语课程,而应该在基础课前提下,逐步增加双语教学所占的比例,给学生一个充分的过渡适应阶段。

[ 参 考 文 献 ]

[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0505/7463.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育部,2007.

[3] 胡洁,王卫星,俞龙,等.通信工程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

[4] 刘俊霞,张文雪,彭晶.关于深化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3).

[5] 张珍荣.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6] 张素艳.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大学教育,2014(3):135.

[责任编辑:陈 明]

电子信息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调查专业的核心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的教学计划后,促进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 电子信息 教学计划

0 引言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多、课程内容抽象、技术发展快,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都是以事实性、概念性和论证性的陈述知识为主,与企业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电子行业的企业标准、员工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未能全面地引入到职业教育课程中来,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难题。美国教育界也提出一些新的职业教育理论,如“工作与学习开始合并”,“传统的训练、学习、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区别正在模糊化”等,预言美国的技术教育未来将成为“学习将变为以工作和创新为本”。当前,这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普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专家所接受。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育將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发展联系起来,可以缩短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减少到工作岗位之后重新培训的过程。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开发型人才,提高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改革传统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把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引入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改革的思路

教学计划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高职高专培养的目标决定了其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不同的培养模式,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可能像本科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学科体系的全面培养,所以要对其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应具有三方面的培养任务:一是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训练,具备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三是在综合性的训练中,使学生获得工程素质,形成工程思维,获得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初步训练,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奠定基础。要实现以上的培养目标,必须对电子信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重新整合。

“整合”在系统科学上表示两个以上的事物、现象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过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整合的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相互融合,在个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的效果,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为理念,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完整性,并且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工等级证、家电维修等级证等)的考核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制订教学计划时要研究电子信息专业不同目标岗位群的要求,对电子信息专业各核心课程进行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是以计算机控制为主线,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实验项目以应用为目的,删减验证性实验,加强项目设计、维修、焊接等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对实验、实习、项目制作、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整合。

2 教学计划整合的路线

教学计划整合的基本路线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的形式来实施,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2.1 岗位职业分析,明确典型工作任务

首先深入企业调研,调查企业的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了解岗位从业人员的具体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包括任务的工作对象、工具、劳动组织等。可以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彩电原理与维修》进行试点,逐步完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2.2 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及课程标准的设计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基本理论,首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归纳,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组织起来,形成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如模拟电子技术的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等就是重要的知识点。专业的学习领域一般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其设计主要是确定每个“情境”中专业的培养目标、选定“情境”的教学方法、提供每个“情境”实施时需要的环境等。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名称、课时数、能力结构、能力要求、课程的内容、考核方式等,完善的课程标准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的组织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2.3 课程体系的实施

教学安排可以是柔性的,根据企业提供的顶岗实习岗位的时间和校内实训基地的资源灵活调整教学安排,这样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比如,每年7月份至10月份企业的生产比较繁忙,急需人手,在暑假时组织高年级学生进厂实习就很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使学生受到了锻炼,这种锻炼不仅是专业技能的锻炼、更重要的是真实工厂环境的见习。

采用“车间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项技能,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什么用,怎么才学得更好。当然,这需要对实训基地的教学设施、实训设备、实习指导教师的培养等有比较大的投入。

3 整合后的教学计划

3.1 专业的能力结构与要求

专业的能力结构包括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观,对形势和政策具有一定的认知,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较强的公文和查询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职业拓展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审美、摄影知识和美术知识、对色彩具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各类社团活动以及《演讲与口才》、《沟通与传播》、《摄影技术》、《计算机美术基础》等相关课程来培养。

3.2 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比例

在新整合的的教学计划中,全程教学活动总时数288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82学时,实践教学1900学时,两者比例1:1.93,实践教学活动时数占总时数65.9%,提高了实践课时的比例,我们认为这样设置对高职高专的学生是比较适合的。此外,还规定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奖每项计2.0学分,可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学分,替换选修课。具体的教学项目课时数及学分如下表2所示:

4 小结

实践证明,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整合的教学计划后,在教学课时总数持平的情况下,扩大了教学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促进了学生对原有知识体系的理解,取得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计划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计划的整合,从课程体系、教学学时分配、实验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总体规划,才能取得更好的整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熊幸明,何新军,张志刚等.“工厂电气控制”实践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3).

[2]靖涛,王汉斌.“数字电子技术”与“微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年专辑.

[3]李汉邦,丁会利,马岱等.地区性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合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2).

[4]吴春梅.高校教学改革中系统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77-79.

作者简介:

尤文坚,男,1969年生,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系统设计及仿真。

上一篇:无效建设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利工程造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