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论文范文

2023-09-17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2、“财政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探讨

3、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行为财政学研究与概述

5、我国是财政学理论的创始国

6、BOPPPS模式在财政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7、税收类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8、PBL教学方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9、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中的困惑如何破解

10、中国税收政策过程研究:范式、结构与展望

11、公共服务缺失与公共政策公平性

12、我国财政社会保障支出问题研究

13、基础教育公共品属性的历史变迁分析

14、我国政府行政成本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基于雨课堂和SPOC平台的财政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16、宋教仁经济思想的现代性启示

17、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

18、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9、《财政学》课程中税收经济效率的教学框架探索

20、研以致用 将思想付诸实践

21、浅析经济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22、公共经济管理的理论基础

23、我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状况研究

24、中央预算是怎么“算”的?

25、教授邓子基的两件礼物

26、财政支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7、多媒体教学在《财政学》课程中应用思考

28、“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对南疆贫困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

29、地方政府花钱样本:举债建设

30、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的财税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31、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32、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地方性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33、现代中国财税治理的先声

34、多学科维度下财政学教学内容的融合*

35、谈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36、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政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探讨

37、新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德宏州财政职能转换探析

38、基于《财政学》教学实践的问卷调查研究

39、科技,财政“催化剂”

40、关于完善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对策建议

41、“粘蝇纸”效应在我国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42、欧债危机对我国政府举债的启示

43、完善财政政策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44、地方应用型本科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45、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效力的外溢性分析

46、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47、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研究

48、积极财政政策 助力经济“回春”

49、公共财政、民主财政与经济危机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一、目前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对财政监督职能的认识滞后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财政监督只是对违反财政规章制度的人和行为进行处罚,是一种事后惩戒监督。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片面地把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割裂开来,造成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相互脱节。由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重分配轻监督、重外部监督轻内部监督等问题,造成了经济分配秩序混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总体不高。

2、财政监督法制建设滞后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活动受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财政监督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也必须有法可依。建国以来,财政立法取得了显著成绩,相继颁布了《预算法》、《会计法》、《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2005年元月新颁布了《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使财政运行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从整体上看,财政立法还很滞后,对财政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的规定不完整、不系统,特别是实施财政监督的程序性法规比较缺乏,这种立法的滞后性带来的后果就是财政监督手段的弱化。

近年来,财政监督主要是针经济领域的某些突出问题采取专项治理的方式进行,如财税物价大检查、清理“小金库”、清查预算外资金等。在具体操作中,也是主要采取事后监督的形式,事前审核、事中监控相对弱化,财政监督的手段也主要采用检查的方法,财政监督工作注重预算的编制下达,疏于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监督,疏于合理性分析和动态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等等。

二、创新财政监督的主要措施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财政监督的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财政监督职能,要建立政府管理部门的综合监督体系,发挥综合监督功能。

1、一是财政监督部门要与政府其他监督部门之间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合理分工,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和推诿现象。财政部门要协同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有效协调、相互配合,通过年度工作会议,协商、分配监督检查的重点和部门,调整修补监督检查计划,明确责任和范围,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效果。二是财政监督部门要协调好财政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财政部门各业务科室作为财政管理部门,担负着所分管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益的监督任务,因而各主要业务科室要承担起监督的主要职责,专职监督部门主要协调与外部的监管关系,并配合业务处室对系统内部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形成高层次、多角度的宏观财政监督体系,行使财政综合监督的职能,保证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稳定增长。

2、完善财政监督机构,加强财政监督法制建设。现行的财政部颁发的几个行政法规效力较低,权威性不够,针对性不足。致使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内部监督工作时没有力度,因此,为使财政内部监督逐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必须对不适用的政策、法规及时进行清理整顿,不完善的应予以修改、补充,内部监督中无法可依的应及时尽快研究制定,加快财政监督立法,将财政内部监督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由重收入监督转变到收支并重上来。通过财政收入监督,可以达到增加收入,防止财政收入流失的目的。但财政支出方向是否正确,资金使用效益如何,有无挤占挪用现象等,都关系到财政职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逐步建立从财政预算支出的申报、拨付到使用过程的跟踪监督机制。

4、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的综合监督转变。没有事前、事中监督,就谈不上监督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专司监督的部门利用其职权来调动相关业务科室,共同配合抓好全过程的监督。

5、从监督检查向监督服务转变。财政监督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只重检查、不重管理,只重收缴、不重整改,监督检查与管理服务相脱节的做法,变监督检查为监督服务,寓服务于监督之中。

6、加强内部监督。财政部门手中的“财权”决定了有必要在内部建立起强有力的自我约束机制,包括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制度建设,强化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工作透明度等,不断规范自身行为。有效地防止不良财政行为和非法行为,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效能,从内部对财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财政财务管理过程中遵纪守法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对内规范管理,规范自身的理财和执法行为,解决当前财政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消灭“灯下黑”,使财政监督“照亮自己”。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专门制定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要求在2022年年底市县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此,文章就全面理解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要求、县镇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重点与难点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根据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要求,到2022年底市县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绩效管理要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确保不留死角,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大幅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为此,加快实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制定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力争在2022年前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明确绩效管理工作实施路线图,以确保县镇财政在2022年年底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全面理解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要求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以提高预算收支质量和效益为目的,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与绩效有机融合的管理活动。

预算绩效管理由绩效目标管理、事前绩效评估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管理共同组成。

按照中央、财政部要求,在2022年年底必须做到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是指按照预算管理的对象,对包括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单个项目和政策预算均须纳入绩效管理,达到全方位地实施绩效评(估)审。

1. 实施公共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管理。

2. 实施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和评价,部门整体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管理。

3. 实施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政策预算及项目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管理。

(二)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是指按照预算管理的流程,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环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和结果应用这一全过程。

1. 建立績效评估机制

主要是开展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和论证评审。实际上就是对新增政策和项目、重大投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同时还包括对部门预算事前绩效评估以及绩效目标设定论证评审,也就是在编制年初预算时,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谁分配资金,谁审核目标”、“谁批复预算,谁批复目标”的原则,对安排的项目资金或者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进行设定、申报、审核、批复,并将绩效目标作为项目支出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前置性条件之一,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制,促进预算部门树立绩效理念,强化前期论证,提高预算决策效率。

2. 做好绩效运行监控

主要是对预算绩效目标进行事中跟踪评价。绩效跟踪,实际上就是事中预算绩效跟踪评价,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重点对政策、资金运行情况、项目管理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项目进度及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等提出纠偏意见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

3. 开展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

主要是对预算项目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实际上就是对部门单位整体支出、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及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重点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等;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就是绩效评价结果要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对未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安排预算,重要绩效目标与预算草案同步报送本级人大,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流程无缝对接,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申报、审核、批复、公开“四个同步”,真正将部门预算安排与部门整体绩效结合起来,对整体绩效较好的部门和单位,赋予其更多的预算管理及绩效管理自主权。

(三)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是指按照预算的覆盖范围,将绩效管理覆盖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现“四本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

1. 建立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涉及一般公共预算等财政资金的政府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项目绩效管理。

2. 建立其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除一般公共预算外,各级政府还要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

二、公共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作为县镇财政部门如何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面完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工作重点

1.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队伍的建设

人是决定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要素,没有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绩效评价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将是无法推进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将很难全面完成上级要求的目标任务,因此,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前提保障。

特别是相对于工程类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而言,需要有一支懂财务、懂审计、懂工程三个方面业务的人才队伍,然而要做到财务、审计、工程三方面全部熟悉精通的复合型人才,这在目前少之又少,这就要求县镇财政部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尽快建立适应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的队伍。

2.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

没有制度、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一套管理制度,只有坚持以制度管事管人,才能促进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法制化。因此,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是做好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

以货物类单个项目绩效评价为例,一个货物采购、使用、管理,涉及相关财政管理的系列环节,首先要纳入财政预算、还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再进行政府采购,然后进行管理使用,并监督其发挥应有的绩效,由此可见,货物项目的绩效评价管理,要求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再以服务类项目绩效评价为例,目前财政性资金安排使用的服务类项目类型很多,有政府购买的第三方服务项目,还有部门正常实施的服务类项目等,不同类型服务项目,其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管理要求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县镇财政部门必须针对不同类型服务类项目,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或办法。

3.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激励、监督、考核机制的构建

要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管理监督问责和工作考核,这就迫切需要构建绩效管理责任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只有将责任明确到位、激励措施落实到位、监督问责推进到位,工作考核实施到位,才能大力营造绩效管理工作的浓烈氛围,才能确保此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否则,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就不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因此,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激励、监督、考核四项机制是推进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

4.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计划的确立

强化预算绩效目标计划管理,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整体的推进计划,没有明确的工作实施路线图,没有分年实施的操作方案,县镇面上的绩效管理工作就很难搞好。因此,如何细化分解绩效管理工作任务,如何组織推进绩效管理,如何制定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如何做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同步,这些都需要认真的排定计划,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制定积极可行的工作措施。因此,确立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计划是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步。

(二)工作难点

1. 绩效评价内容难界定

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评价人员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

就绩效评价内容而言,虽然财政部于2011年下发了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但这一基本内容,也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具体到每个绩效评价项目,如工程、货物、服务,如何细化分解,不仅不同的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去评价,其评价的内容也会不一样;现在各地均没有详尽的绩效评价内容,可以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也不可能有,因为绩效评价项目类型太多,至于到每个项目,只能通过实践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和完善。

2. 绩效评价指标难设定

当前,财政资金预算绩效评价项目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绩效指标的设定。财政部2011年下发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主要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这相对于某一项工程、货物、服务类支出项目事中或事后绩效评价而言,还基本可以适用,然后再凭各评价小组实践认识进行进一步地细化设定;但是如要求对工程、货物、服务类项目进行事前预算绩效评估,这一指标框架恐怕就难以适用了,因为,事前绩效评估目标要求不同于事中、事后评价;而事前绩效评估指标如何设定,目前也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一个基本的指标框架,只能靠评价小组人员自己经验认知和理解去设定。

再如中央文件要求逐步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除一般公共预算外,还要将公共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进行评价等,这些项目是对部门整体、一级公共财政运行总体、某一项基金整个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目前这方面均没有基本的指标框架;如果我们单纯采用财政部下发的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去评价这些项目,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行的,需要我们去实践摸索,而这就是目前开展绩效评价的最大难点。

3. 绩效评价标准难确定

由于财政支出的多样性,评价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项目,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采用一系列相关的指标和标准值来进行具体的衡量。

即使有了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但是因为不同的评价小组、不同的评价人员、不同的评价时期、不同的审核评价水平,不同的标杆标准,其评价认知也是不同的,因而就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论。例如,一项工程,如何判断项目时效是最高的、如何比较项目质量是最优的,每个评价小组有不同的比较标准;一项货物,如何判断其经济效益指标,因为不同的价格规模,其经济效益指标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一项服务,如何判断其社会效益标准值是多少,达到多少才是合理的,这个标准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满意度如何评价准确,完全是靠抽样问卷調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准确,也没有一个技术标准来衡量或者规范等。特别是一些定性指标,评价标准的弹性会更大。

三、推进公共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提出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点与难点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不断充实财政绩效管理人员,选择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的财务、审计、工程专业人员充实到绩效管理队伍中来,确保此项工作有人做、有人抓、有人管;二是要择优选择具备条件的研究机构、高校、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工作,确保评价工作的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三是要加强队伍培训,着力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2.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规范性。着重要按照中央“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要求,研究制定如财政支出预算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价(估)暂行办法,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综合评价暂行办法,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办法、下级财政管理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一些通用的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如工程、货物、服务等单一的绩效评价办法。通过这些办法的建立,可以促进一个地区尽快将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全面规范地实施起来。

3. 加强考核监督,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合力。着重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责任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工作考核机制,以这些强有力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来全力推动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

4. 加强目标管理,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效率性。着重要分解细化各项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结合县镇绩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全面设置县镇 、部门和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推进实施计划,进而有的放矢的推进县镇绩效管理工作。

5. 加强指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科学性。一是要认真研究每个类型的绩效管理项目绩效评价内容,确保绩效评价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本质,不偏不倚。二是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管理指标体系,坚持“上下结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力求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县镇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对各种类型的绩效评价项目分别设置共性指标框架,如财政预算、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财政所管理、乡镇财政运行、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等类型项目共性指标框架和实施办法,以提高绩效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三是要研究细化绩效评价标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项目,逐步建立绩效指标标准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 [Z].2018-09-01.

[2]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Z].2018-11-08.

(作者单位:江苏天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政策中财政税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我国经济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管理,不断地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财政税收管理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作用。文章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取得的成就出发,分析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建议,目的在于不断完善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07

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税收,同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财政收入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财税种类较多,给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因此必须对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税收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概述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1994年的分税制管理体制改革到现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坚持的是“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原则,也就是说,是由中央统一领导整个税收管理体系,并赋予地方下级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力,体现的是税权集中、税法统一的特点,这样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的统一领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进行创新,例如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方向转变,不断优化预算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体系,促进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财政税收监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需要健全的监管体系来保证,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机构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大,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监督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地方并没有加大对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大幅度削减了财政税收监管队伍的力量,甚至减少了财政税收的监管费用等,这就直接降低了财政税收监管队伍的力量和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财政税收监管的水平。同时,有的地方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加干涉财政税收的监管工作,给财政税收监管部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财政税收监管部门的顺利工作。有的地方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监管机构,而是简单地交给相关审计部门来进行监管,也就没有配备专门的监管人员和投入大量的监管经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税收监管的力度。

22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还并不够完善,因此也就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预算体制覆盖率较低是其中的主要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收支工作并没有覆盖到财政预算当中去,在预算体制的执行过程中也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多预算的考核和审核大多数都是走形式,这就直接降低了预算管理体制执行的效果,同时也会逐渐降低预算管理机制的公信力。

23缺乏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顺利运行要依靠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但现阶段我国关于财税管理的规章较多,在实际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的自由权较大,直接导致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工作时的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到财政税收执行部门的权威性和公允性。同时,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这就造成财政税收的相关法律比较松散,加大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工作难度。

3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的建议

31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地方的管理者要认识到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要设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水平;另一方面地方的管理者要严格遵守相关财政税收监管制度,不能滥用职权对财政税收监管工作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够保证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结果的客观性,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预算委员会,严格落實预算管理责任制,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作用。

其次,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应该根据不同经营特点来选择出不同的编制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预算项目之间的相互协调。企业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之后,也要严格按照方案来执行,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最后,为了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提高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员工严格地按照预算管理制度认真地完成预算管理工作,领导者要细化预算管理的执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来进行工作。

33不断建立健全财政税收制度

要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科学性,要有健全的财政税收制度来进行指导,因此就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财政税收制度,这样既能够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细化,又可以从整体上掌控全局,这样就可以保障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同时,也应该科学合理地划分税收与支出管理的范围,对税负比例进行明确,提高对社会服务方面和公共设施方面的税收支出,这样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34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财政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其次,相关部门要聘请一些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及时地更新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最后,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要从实际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虚心地学习先进的财政税收管理理论,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要在遵纪守法、恪守工作准则的原则下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这几年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发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乔黎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J].低碳世界,2014(13).

[2]李占试析完善当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途径与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4(16).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几年,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完善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逐渐成为事业单位关注的发展问题。深入探究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策略,成为当前事业单位必须重视的一项工作。结合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为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本文将简要分析,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水平获得提高。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政预算 管理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事业单位的发展空间逐渐增加,其自身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预算资金作为事业单位进行各项活动的依据与前提,是保证事业单位实现社会职责的一种先决条件,也是事业单位公益事业的力量源泉。为了使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进行有效的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水平。成为加强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完善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策略,实现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目标,将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其管理制度逐渐趋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但是,就目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现状而言,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预算的编制、财政预算的执行、财政预算的监督方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重视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探究有效的解决策略。

1.财政预算的编制问题。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编制水平较低,是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编制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其资金编制与资产管理脱节、资金编制与财务管理脱节、预算资金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几个方面。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的编制问题,将直接影响其经济管理的效率,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加之资金编制与资产管理脱节、资金编制与财务管理脱节、预算资金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等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将无法取得有效的进展。因此,在开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财政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2.财政预算的執行问题。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一直是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执行工作中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执行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虽然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建立在法律之上,但是由于法律机制的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不合理性,导致预算执行工作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也给相关工作人员谋求私利留下了便利的条件。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中很大一部分,不能按照规定、用途来合理的使用,降低了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率。因此,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的执行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问题。

3.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在进行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内容。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主要是指由于受到社会经济事业决策方向的影响,其监督工作的开展往往缺少严格的运行机制。其次,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单位及项目的时候,会极大的弱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导致财政预算监督工作措施无法切实有效的发挥应用的作用。因此,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财政预算的监督问题如果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极易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整体发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策略

1.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为了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成为重要的事项之一。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需要有关部门积极的完善财政法律体系,有效的协调各项法律法规的关系,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逐渐树立以法理财的观念,最终实现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工作目标。其次,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有利于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影响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法制建设,对于发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2.扩大预算管理。在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策略探究工作中,扩大预算管理实行以部门预算为基础的综合财政预算形式,维护预算的完整性,是建立统一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应确保预算管理范围明确、全面,加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以及提高资金使用率,逐步规范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各项活动。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中,如何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重视扩大预算管理这一发展对策,对于事业范围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3.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不断的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是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必须要充分的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主要是指在事业单位财政工作中,首先加强部门监督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强化财政的跟踪监督。同时,还要强化审计机关的预算执行审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将相关的工作,有效的纳入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不断可以更加科学的发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还能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预算运行监督机制,这也是促进事业单位财政工作发展的重要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也决定事业单位能否获得长期发展。为了使事业单位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将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探究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方法,更加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深化财政管理预算体制的改革发展,更新观念并实现创新,是今后加快事业单位财政精细化建设的重要事项。因此,在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有关部门应积极的落实各项管理策略,有效的提高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晶.加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5,(23).

[2]吴卫芳.浅谈我国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7):94-94.

[3]刘兴奎.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64-65.

[4]钟捷瑛.浅谈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J].当代经济,2011,(4):20-21.

[5]齐春霞.浅议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7-8.

财政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新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改善民生必须树立“民生财政”理念

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其宗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基本特征是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我们在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还要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的理念。“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现阶段的任务无疑是扩大公共消费,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现在大为改善了。“民生财政”的使命,即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走向“民生财政”,实际上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实现了统一。政府在财政上的经济政策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是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效果是扩大了内需,止住了经济增长的滑坡。现在执行以扩大公共消费为中心的稳健财政政策,其效果不仅是能够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能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状况,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不难看出,“民生财政”具有双向功能,融合了长期以来认为矛盾的东西——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该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理念,把促进“民生财政”的建立作为完善“公共财政”的重点和突破,努力促进人民群众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二、改善民生必须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改善民生就要不断提高财政支撑能力,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财力的增加要靠国家政策扶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因此,财政部门工作中必须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所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做大财政“蛋糕”。一是积极运用支出、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奖励等手段,加快资源型工业向加工制造型、高新技术型工业转换,实现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二是着力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和生产经营资金紧缺问题,促进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三是搞好金融生态环境服务。

三、改善民生必须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近年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会计集中核算、非税收入管理、收支两条线管理、金财工程、财政收支分类等一系列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日益提高。今后我们在财政支出管理上要牢固树立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理念,做好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强化财政预算刚性约束,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抓好民生重点工程的落实,集中财力为社会办大事、为百姓办实事,逐步提高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比例,使财政性资金逐步向农村地区、困难阶层、弱势群体倾斜,大力支持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要严格控制并努力节约一般性开支,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出国考察等一般性支出,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和追踪问效机制,健全财政支出绩效监督、评价、问责体系,建立重大项目财政支出事前介入、参与预警,事中监控、跟踪防范和事后审核、评价问效的多层次、全方位监管格局,努力打造“廉洁政府”、“高效政府”、“透明政府”,确保更多的财政“蛋糕”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改善民生必须建立起长效机制

要造福人民,改善民生,就必须建立和完善为民办实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造福人民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财政工作的着力点和核心内容。一方面,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惠民措施,建立“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出长效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这些民生方面的支出增长比例高于整个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弱势群体救助六大体系。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改进和完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妥善安排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公益岗位补贴,支持和鼓励下岗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整合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稳定医疗收费价格,建设标准化社区服务中心,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支持农村泥草房改造和城市廉租房建设,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助残、扶残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低保工作;全面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改善民生的政策,切实解决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

五、改善民生必须加强财政队伍建设

要贯彻落实好改善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财政部门要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加强对财政干部的培训教育,把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进一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引导财政干部强化学习、勤于思考,把解放思想的要求化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不断增强大局观念、民生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和责任观念,大力倡导勤勉、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廉洁理财,把日常财政行为纳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为改善民生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全方位服务。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财政局)

上一篇:经费监管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