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

2023-09-20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第1篇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1、内涵: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五个层次,①党的阶级性,这是党的本质属性。②党的代表性,两个先锋队的表述,不 是对阶级性的修改,而是对党的群众基础的表述。③党的功能性,在各项事业中,党都需要 总揽全局,协调八方。④党的方向性, “三个代表”实际上就是讲党的政治方向,⑤党的目 的性, 在共产主义运动的现实中, 有些原来称为共产党的政党, 抛弃了最终的共产主义目标, 追求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而蜕化为社会党或五花八门的党,这个变化的关键就 是不再追求共产主义的目标了, 从而失去了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的理由, 我们党毫不动摇 地坚持把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写入党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风尚。

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内涵: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十七大党章没有改变。

2、历史发展:1—6 大称马克思列宁主义,7 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15 大确立邓小 平理论为指导思想,16 大确立“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

3、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 贡献。 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 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世界观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 主义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由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无产阶级解放 运动的理论体系, 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结晶, 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 表现。马克思主义包括的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它的主 要内容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②列宁主义的贡献提出了“一国首先胜利论”并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列宁在领导俄 国革命的实践中, 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 科学 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 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创造性地 提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国家甚至单独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胜利的理论, 并领导俄国 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斗争实践 中, 列宁还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 阐明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民族民主革命的理论, 阐明了建设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 最先回答了经济落后国家能不 能和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议问题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1 ③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有两个基本的问题: 一是什么是中国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二是怎样坚持中国革命的道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农业大国是如何开展民主 革命并取得胜利的发展道路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④邓小平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两个问题, 邓 小平理论有 12 个论断:一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 达到共同富裕; 二是社会主义阶段论; 二是社会主义道路论, 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四是社会主义改革论, 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五是社会主义经济战略论,即通过“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到 21 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现代 化;六是社会主义政治保障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七是社会主义依靠力量 论,即坚持依靠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广大工人阶级;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即根据中国 国情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反对照搬西方的民主制;九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十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十一是社会主义外交战略 论:韬光养晦,广交朋友;十二是社会主义“一国两制”论,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理论的 历史贡献解决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坚持从

本国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的重大 理论与实践问题。 ⑤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二是怎样建设这样的党。 它的历史贡献是解决了我们党在 21 世纪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保持 党的先进性,以实现党长期执政目标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 持与时俱时,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

1、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 是统筹兼顾。

2、地位: ①理论地位——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一脉相承, 承在牢牢把握住了发展这个马克思列主义的重 大主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讲就是发展的理论。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阐明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 与时俱进,进在它对发展思想的创新发展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 “科学发展观”是一 个全新的称谓。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 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形成了关于发展的更加深刻、更加丰富、更加系 统的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 ②实践地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导方针。 首先表现为形成了科学的发展理念; 又 体现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上, 比如提出生态文明; 这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实践性要求上,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条要求 (坚持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 ,这四条要求既是贯彻的保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十七大的一个突出贡献是: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一条道路,提高一个理论体系。

2、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面旗帜的内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 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改革开放、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区域发展、让一部分人 先富裕起来、一国两制等,都是中国特色。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到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 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的界定为什么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这里要澄清三个问题。 一是关于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 近代中国上限 1840 年鸦片战争, 下限 1949 年新中国 成立(过去为 1919 年) 。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时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是个有特定内涵的历史概念,十七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 展进步的旗帜。 那么讲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 就只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 二是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的内涵。1986 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几大理论成果, 可以按照实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而区分为基础理论与创新理论。 第一次飞跃 的成果——毛泽东思想, 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 第二次飞跃的成果——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 ,是创新的理论。因为毛泽东思想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然指当代中国的创新理论,那么就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当然, 不包括不等于不重要,它仍然是党的指导思想。 3 三是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 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不是本源。没有从青海开始的长江源就不可能有滚滚长江向东流,但 具有

长江之名的长江,则从宜宾开始。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第2篇

一、社区医疗服务

1.社区常见病的门诊医疗,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2.设立家庭病床。

3.上门服务:电话预约,送医送药上门。

4.急救服务与转送。

二、社区中医康复服务

1.病后恢复期家庭康复指导。

2.中风后遗症功能康复的中医指导。

3.精神病康复的中医指导。

4.其他慢性病康复的中医指导。

5.残疾人功能康复的中医指导。

三、社区预防保健

1.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重点人群进行系统管理,尤其是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等人群。

2.儿童计划免疫服务,为0—6岁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疫苗。

3.儿童健康检查、听力筛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4.托幼机构、学校卫生、中小学生保健。

5.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

6.中老年人社区保健。

7.社区卫生中医防病指导(包括慢性病、传染病管理等)。

8.精神病防治和管理,为辖区内诊断明确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健康档

案。每年提供至少4次随访,进行咨询服务、康复和治疗指导、中医保健。

四、社区健康教育服务

1.社区常见病的防治及中医指导宣传教育。

2.普及卫生知识,指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3.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4.举办公众健康咨询和宣传活动。

5.每月举办1次针对各类重点人群及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和健康指导,每年举办不少于4次的中医内容健康教育。

五、社区传染病报告及处理服务

1.社区传染病疫情有效监测和及时报告。

2.社区内肺结核、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及时转诊、随访和健康管理、中医指导。

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1.新生儿访视服务。

2.免费体格检查:1岁以内检查4次,1—2岁检查4次,3—6岁检查4次。

3.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

4.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中医健康指导。

七、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1.孕期中医保健服务和产后中医指导。

2.对孕16—20周、21—24周、25—26周、37—40周的孕妇各进行1次产前随访,并提供一般体格检查、孕期营养及心理指导等孕期保健服务。

3.进行2次产后访视和1次产后42天访视。

八、计划生育技术的中医指导

1.避孕节育的中医指导。

2.生殖健康的中医指导。

3.优生优育的中医指导。

九、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1.每年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体检活动。

2.免费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并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中医指导,内容包括:体育锻炼、饮食、吸烟、饮酒、慢性疾病常见症状和既往所患疾病的治疗及目前用药等情况。

十、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

1.对35岁以上患原发性高血压的社区居民,每年提供至少4次随访,1次较全面健康检查。

2. 对35岁以上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中医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

3. 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至少4次随访,至少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第3篇

(一) 社区

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他1887年出版的德文著作《社区与社会》中, 第一次提出了“社区”这个概念, 他认为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1]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 相互之间来往密切, 在相互帮助之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团体。而随着后来国外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 分别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流派和具有影响力的观点, 主要还处于理论阶段, 没有实践可供参考。随着国外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 社区建设规模也渐渐扩大, 随之而来对社区的关注越来越多, 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其中不乏一些研究, 对今天的理论探索仍有借鉴意义。

(二) 城市社区

正如上文所说, 社区一词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经费孝通等人译为“社区”后才引入中国。直至今日, 社区这一概念仍为现代社会学家的研究重点。当然, 不同的学者对“社区”一词的论述也是不一样的, 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共识的概念体系, 不过从社区概念的整体性来说, 都是包含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范围的地域和一个有共识的文化。

(三) 社区治理

“治理”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应当是在世界银行1989年发表的名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的报告中, 在这份报告中, 撰写者使用了“治理危机”这一表述, 此后, “治理”便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2]

社区治理就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由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公民三者共同管理的社区事务。这些事务既不需要一定的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进行管理, 也不需要国家的强制力加以实施, 它是在社区范围内的, 依据正式的、人们愿意遵从的规定, 通过相互协商、相互协调、资源互享的方式, 对涉及社区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从而增加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提高整个社区的自治水平, 维护居民的合法利益, 共同推进社区及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转, 城市俨然已成为现代化的核心, 是现代性的中心发源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 城市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策落实和福利提高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城市中的社区, 作为城市的细胞, 一个城市发展的奠基石, 对人类社会文明和社会形态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和卓越贡献。但是随着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 人们的城市生活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导致城市社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就显得愈发的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社区职能结构与功能划分不够明晰

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的城市社区就已经开始产生, 建立了居委会和居民小组等社区自治组织, 承担了社区管理社会事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基层组织正逐步由政府管理为主导的社会, 过渡到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型社会。在旧的经济体制下, 社区采取的是“二级政府, 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 而在这种管理体制下, 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就要处理大量的社区事务, 可以说是“冗而杂”。虽然在体制设计上, 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各项职能有着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人员交叉, 使得在职能分工上并没有严格按照已有的规定进行执行, 造成权责不一、执行不畅的现象。同时, 在城市社区的治理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 使得治理合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总的来说就是, 一方面会让社区内部的综合治理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加剧城市社区治理的成本;另一方面, 会让城市社区内部的各组织之间产生扭曲, 丧失了社会组织应有的自主能力和相对独立性。

(二) 社区居民意识薄弱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中的一份子, 对于促进社区发展具有核心的作用。居民可以通过参与社区生活, 来改善社区的治理方式, 凝聚积极正向的社会资本, 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和整合能力, 从而促进社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目前居民的社区意识薄弱, 没有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居民过多的依赖于政府的管控, 具体表现在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受限于政府机关及其附属机构。在公共部门的约束下,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开始发生变化, 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再是指定的工作领域和为居民服务, 还要完成政府所安排的各项任务, 逐渐的倾向机械的上传下达, 而忽视了自身在引导居民自治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和需发挥的作用。社区居委会虽然是城市的基层自治组织,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 却代行了政府的部分职能, 这样虽然会更加直接的完成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但却造成了社会居委会成员在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之间的徘徊不定, 让他们没有形成准确的角色定位, 造成权责不一, 逐渐丧失了社区应有的自治性。而这种“强行政, 弱服务”的社区是不利于加深居民对该社区的了解和认同的。

(三) 社区人才匮乏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基层社区在体制机制和动力基础上并不完善, 同时我国的社区在专业人才的吸引上也存在严重不足, 致使社区发展缓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社区仍然是由一定数量的老人、妇女组成, 即使有一些年轻人在职工作, 也是占少数的, 他们有些认为在社区工作没有大的发展前途, 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些年轻人想要把社区工作的经验作为自己的职业跳板, 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但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员分布情况, 使得社区并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 没有实现社区在治理方式上的创新, 造成社区发展缓慢的现象。其次, 我国城市社区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没有很好的吸引社区工作的专业人才, 正如上文所说, 即使社区内部有年轻的力量, 但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使得他们无论是在工作状态上, 还是业务能力上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对他们的要求。而我国的城市社区在专业人才的吸引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流动性较大, 招聘以社会招聘为主, 难以解决编制问题, 同时现在有的社区对这个专业的认同感较低, 工资水平相比于其他工作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晋升机制也没有完全的成熟, 导致城市社区在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要想社区发展的好, 就要将专业人才、薪资水平、培训队伍和晋升制度都加以完善, 才可以得到实现。

三、社区治理的解决对策

(一) 完善城市社区结构和职能划分

要想解决城市社区现有的矛盾和结构问题, 就必须要对现阶段的社区治理方式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街道办和居委会必须积极转变现阶段的各项职能, 塑造各个角色在社区中的新风貌, 克服在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 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各方面利益的, 可以实现社区资源合理配置, 释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区治理模式。

首先, 可以积极转变居委会、街道办的政府职能, 对需要完成政府安排各项事务的特定角色进行清晰的界定, 从而实现政社和政事的区分, 建立市民社会的新形象。社区部门可以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监督下, 组织实施社区治理和完成各项社区服务, 同时协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其次, 要真正地实现居民的基层民主, 逐步推行社区直选, 实现居民自治。如果社区发生任何的重大选举, 或者产生任何需要决议的重大事项,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都应为社区居民开放表达意愿的渠道, 让居民行使自己的民主职能, 同时也可以代表自己的切身利益。再次, 我们可以在新形势下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格局, 可以将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社区联合到一起,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整合更大范围内的社区资源, 建立服务型的社区组织, 协调各种社区治理主体, 从而为社区治理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二) 健全社区居民的表达机制

健全社区居民的表达机制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区居民表达自己的意志,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和信心, 提高居民的社区责任感。

首先要不断地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建设,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建立可以确保居委会的成员是由社区内的居民选举产生, 而不是由政府直接任命产生, 这样可以杜绝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对其产生的结果进行干涉。同时, 社区居民委员会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途径, 明确各项规章制度, 如及时的公开各项重大决定, 听取居民的呼声等, 这样可以鼓励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让居民逐渐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其次, 是要注重社区中的民间组织的发展, 努力为社区居民表达意志拓宽空间和创造平台。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 同样是需要快速发展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但目前社区内的工作人员需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 而这些民间组织恰恰可以缓解工作人员的繁重负担, 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 利用自身所蕴含的优势为社区提供一些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指南。总的来说, 这样既可以分担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还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参与社区的机会和表达意见的方式, 激发居民参与社区的热情与信心。

(三) 提高城市社区专业人才吸引

正如上文所说, 传统城市社区的居委会和社区组织的工作人员都是由年龄偏大的人员组成, 他们是负责社区事务和提供社区服务的主要对象。而现在工作人员的年龄都逐渐年轻化, 且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又存在着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弊端, 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 这就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来弥补这一缺憾。一方面, 我们可以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熟悉社区情况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 比如说,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他们大都是从高校毕业, 而且通过严格的社会工作资格考试, 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 不足之处就是他们初到社区, 不了解社区的具体情况, 不能很快知道居民的需求。而熟悉社区的工作人员, 他们了解社区的具体情况和所存在的问题, 知道居民的诉求, 但因为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支撑, 使得开展的社区活动不新颖, 取得的成效也不显著。所以, 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彼此弥补自身的不足, 可以为社区工作的发展创造出更大的贡献。同时, 也可以让社区与高校合作, 社区为高校提供实习场所, 以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为社区提供培训课程, 让非专业的人员得到培训机会, 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要完善社区工作的薪资制度和奖惩机制, 进一步吸引专业的人才来到社区, 为社区提供服务。首先, 社区工作者的薪资水平应与当地收入水平持平, 改变原有的薪资水平低的现状;其次,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者的奖惩机制, 要在维护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 也要提高社会工作队伍的质量水平, 达到推动社区工作发展的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 更好地为社区提供服务, 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四、结论

中国已进入城市发展型社会, 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就在于社区治理。城市社区是连接城市社会与社区公民的重要桥梁, 它起着对政府部门“上传下达”和对民意进行反映的重要作用。城市社区治理要想取得快速发展, 重中之重就在于加快促进城市社区体制机制的创新, 让社区与国家、市场和个人密不可分, 让社区有明确的职能分配机制, 各司其职, 既要彼此合作, 也要彼此约束, 形成健康有序的城市社区治理新格局。

摘要:尽管社区在如何治理的问题上已经发展了二十多年了, 但至今仍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社区发展经历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改革, 在理论深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过程, 从而实现创新社区治理的新方式, 加快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本文主要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 简要地论述了城市社区的基本概念, 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从改善原有社区体制机制、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对专业人才吸纳的三个角度分别进行论述, 说明具体存在的问题。创新社区治理体制, 培养社区专业工作人才是现阶段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韦克难著.社区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1.

[2] 史柏年著.社区治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36.

[3] 史柏年著.社区治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62.

[4] 孙波, 杨奎臣, 郭西.社区治理体系中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 2018 (14) :111-113.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第4篇

摘 要: 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通过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至为重要。通过对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实地调查发现,就社区居民自身构成来看,成分复杂、民族多样等特点十分鲜明。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社区治理需要从居民构成、不同需求、更高标准出发,社区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既呈现普遍性又呈现出特殊性。只有理性客观地进行分析其经验,才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 基层党建;社区治理;创新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研究——以昆明市关上中心区社区为例》的研究成果,主持人:邵爱容,项目编号:2018YJCXS079。(本项目受“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一、引言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则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把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通过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加强、不断进步,社会治理有序推进、健康发展。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城市社区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共产党作为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了基层党建不仅是社区治理的基石和保障,更是社区治理的“引领者”、“责任人”。在基层工作中,基层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工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大规模扩张,农村社区则快速萎缩,整个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快速变化发展阶段。在信息爆炸的大环境背景下,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现有社区治理模式、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推进社区更好更快发展,既是党政机关关心的问题,也是关乎居民群众切身利益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关上中心区社区成立于2009年,属于典型的新型纯城市社区,辖区内常驻人口34062人,流动人口近70000人,并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比较多。而社区治理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但其核心始终是社区居民。就社区居民自身构成来看,成分复杂、层次不一、民族多样、观念冲突等特点十分鲜明。在这样的情形下,一旦社区治理需要从居民构成、不同需求、更高标准出发,社区治理的复杂性、挑战性既呈现普遍性又呈现出特殊性。在这样的情形下,如何发挥基层党建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对于创新社区治理,维护基层和谐稳定,加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

关上中心区社区地处昆明市官渡区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区总面积4.64余平方公里,辖区人口10万余人,是一个多元化、新型纯城市社区。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党员人数200余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社区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引入社团服务、管理理念,率先成立“党建共建理事会”,整合利用辖区公共单位的“三个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智力优势,以“创机制、强服务、惠民生、促和谐”为工作目标,应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打造“十分钟便民、利民、为民、惠民服务圈”,率先建立社区网格化工作服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创新出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基层党建创新经验不仅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而且更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社区治理的深入推进,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其成功的经验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多次走访、深入调研,分析总结其突出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创新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的途径。

关上中心区社区党总支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和行动兴党,把严和实的要求贯穿发展在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中。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充分利用党员电教远程教育的播放及社区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定期组织党员学习理论知识。以民主测评活动为契机,组织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及非公经济党支部、党小组部分党员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通过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员廉洁自律,并全面把握、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自觉做到知行止、存敬畏。同时,社区通过制作宣传橱窗、粘贴廉政文化宣传画、设立文化长廊,在全社区形成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加强了教育宣传工作的力度,有效预防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丰富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关上中心区社区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建立富有特色的工作机制,依托黨建共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组织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绿色低碳社区、科技项目等资金的支持,开展各类便民服务。同时,积极整合社区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如:开展送医送药送文艺演出、送健康义诊、送法律援助、送爱心服务活动;广场舞比赛;世界读书日万人经典诵读活动;“幸福杯”乒乓球大赛;最美金秋系列活动等形式丰富、内涵多样的活动。通过各类长期的建设与发展,“社区文化大舞台”系列活动现已成为关上中心区社区独创的社区文化品牌与文明和谐的新名片。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塑造了文化品牌,还促进了社区的和谐。

(三)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为民服务的信息化。

探索“智慧化、数字化”社区服务管理的新路子,利用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手段来创新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关上中心区社区采用了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管理巡检系统,全面推进社区内的各项工作。通過推行网格化管理“12345”的工作法,即“一巡查、二走访、三必到、四必访、五必报”,及时、准确收集社情民意、报送相关信息,做到工作日清周结、动态信息及时更新,对需要交接的事务,做好工作交接记录,办好交接手续。目前已对1000余家单位的门前三包、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综治维稳等进行了巡检,做到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及时整改,通过社区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优化社区公共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社区全方位服务功能,解决社区信息流通不畅、服务范围狭窄、服务管理模式单一等问题,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实现全民参与、全民监督,推进社区数字化、智慧化、网格化建设。

(四)探索“四级联动”试点建设的新路径。

关上中心区社区以解决群众诉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听民情、解民忧、维民利、顺民心、促和谐”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社会协同治理综合服务“四级联动”试点建设新路径。作为官渡区“四级联动”示范点建设的先驱,虽然不具备创建优势,但关上中心区社区克服人少事多、工作任务重等重重困难,以讲政治、顾全大局的高度,围绕“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工作目标,做好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以解决群众诉求为重点,以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为抓手,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深化平安关上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

就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的社会环境而言,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发展已经发展到深水区,面临的形势愈发复杂多变;就基层社会基础而言,境外敌对势力,地方宗教势力,基层社会矛盾等多重考验叠加,对基层治理的冲击干扰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擦亮政治底色,通过强有力的政治引领,逐项化解不利因素,夯实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阵地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社区治理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因此,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既要符合党建工作规律,也要适应社会治理创新的需要,所以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针对突出问题,总结典型经验,提出既有“脚踏实地 ”的坚定,又有 “仰望天空 ”的新意的现实路径。关上中心区社区的基层党建工作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生动的实践样本,通过总结分析其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来探索基层党建工作对社区治理的引领功能。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的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因此,以党风廉政建设为契机,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是重中之重。社区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领导和决策核心,要从严从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堡垒作用。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的建设,认清发展形式、转变工作思路、创新观念,落实后备干部培养措施。提高社区干部的责任意识,廉洁自律,勤于学习,务实工作,打造出一支具有凝聚力工作团队。同时抓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通过社区网络平台,开展社区大讲堂,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党员和社区干部学习,开展集体活动,进行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健全完善相关工作台帐,整理资料档案,规范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进党组织建设。

(二)完善社区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载体。

坚持“建管并重,重在管理”,按照“精心、精细、精品”的要求,以社区“二维码”身份证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为工作载体和抓手,全面开展市容市貌的整治,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深化“网格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社区应该依托现有的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建立面向社区的集居民出行、出游、购物、旧物处置等生活信息电子化智能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便利。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模式,运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打造党员教育、社区管理、民意沟通、为民服务的公众平台。为居民推送国家民生政策、便民信息、新闻、消防安全知识、社区工作简报等消息,并设置在线平台为社区居民答疑解惑。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载体来完善社区的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助推社区和谐发展。

(三)打造齐抓共管基层治理的格局。

社区应该与基层治理密切相关的部门共同整合各方资源,增强服务基层、做好群众工作的合力。如整合城管、公安、工商、信访等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社区辖区网格化群众诉求受理服务管理监管中心和文化活动室,为社区居民提供诉求、文化、体育、教育、科普、信息等服务。结合社区流动人口较多的实际情况,整合各部分资源共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信息动态管理,形成信息通畅、上下联动、跟踪处理的工作体系。并依托各级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和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搭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时,社区可以加强与企业、媒体、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多部门齐抓共管、出谋划策打造社区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四、结语

无论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是加强社区治理,都是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关乎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真实、最深层的内容和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城市社区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上探索新出路、新方式、新方法,可见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关上中心区社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经验,进而探讨一些加强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创新路径。并且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关系,把基层的工作做好,既是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基层群众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严志兰、邓伟志: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的挑战与路径创新探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

[2] 施凯: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党建创新[J],党政论坛,2014(4).

[3] 中央组织部组织二局: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关于上海市委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J],求是,2016,(17).

作者简介:邵爱容(1993- ),女,云南德宏人,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第5篇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课教育非常注重理论功底的培养, 以及一直相关的理论素养的提高。却忽略了理论是必须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并且理论必须要能加以使用才能发挥其真正意义和价值。因此, 只有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扎实, 更加融入学生, 融入现实, 也才能真正融入课堂, 让受教者在现实的生活中、在学习中乃至于思想认识上接受并得到运用。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源于思想政治课程本身的独特性和特殊功能。受教者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体系, 分析理论逻辑体系, 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其实还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没有这一基本认识, 可以说就容易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死胡同里带, 往“读死书, 死读书”的方向带, 因此, 通过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 就能强化自己对现实的认识, 才能更好的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受教者, 学生们才能更好的积极地去融入现实, 切合现实, 把握现实, 通过研判国家发展态势, 认识世情民意, 增长博闻广识, 以现实为师, 以实际为师, 以客观为师, 才能化繁为简, 化简为用, 化用以致。也才能更好的了解世界, 认识世界, 从而走向世界, 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能只是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敢于尝试结合现实, 也才能更好的了解当下。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基本教学原则的要求, 而且还有思想政治课程基本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和体现。体现了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 体现了实事求是思想的精华, 同时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根本要求。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已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可以说,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的根源都与理论和实践有关, 它们都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具体体现。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本着理论是土壤, 实际为枝叶的根本信念, 在教学中秉持此项原则。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实践活动, 这既是这理论实践, 也是指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要求

严格掌握理论知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也是严格的红线。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理论的掌握是一个必须具备的坚实条件。而理论联系实际则是根本要求之一。教师不仅要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也要善于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知识。每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有自己的内容体系, 而且其中的许多内容都与其他学科有关, 这就需要我们除了对基本的五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 还必须对其他与思想政治课程有关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学科有一定的了解, 甚至还有必要对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这点来看, 也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础, 以各种社科知识为支撑, 融合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特点, 这就为不断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的补充, 又能为新思想新内涵的扩充, 这些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说都是非常必要且应该成为常态化的一种理念和认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深入理解新版教材内容, 紧跟时代变化。在当前, 着眼于了解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研究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义, 深刻领会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创新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回答时代问题, 创造性地总结时代发展的特点, 创新性地提出一种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的思想, 就必须结合现实的热点难点和重点, 就必须要去通过自身理解去体会现实, 就必须努力不断学习和提高对新思想的认识, 并将其融入教学之中, 就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最后,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撰写教案、整理教学案例、完善辅助材料和教学过程中等具体操作上, 也要体现这个原则。此外,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还需要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文艺学、心理学乃至军事学等方面进行知识的扩容。不一定要求熟练掌握, 但是必须要博闻强识, 更多的知识储备和充实, 才能有效化解教学中的问题。

三、寻找行之有效的联系途径

在实际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方法和相关知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价值观和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透过理论认识来切实解决受教者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就是是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原则的基本途径和具体实现, 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回到他们反映的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灵活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熟悉的场景、现实发生的状况和实时的事件, 快速及时的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给予学生知晓。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收集的信息与学生能够理解, 同时也是他们乐于的事件找突破口, 融入课堂教学, 就能有效的在生动性这个问题上提高和进步, 甚至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进行教学, 情形的再现和重组容易引起受教者的关注和理解, 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可以加深受教者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的认知, 可以引导受教者去自己找寻答案, 并达到更为直观的印象。

同时, 要让受教者在思想认识上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受教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如果不能透过理论认识去把握现实, 对现实无法深入分析, 也就对国家发展态势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必须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讲理论, 还要讲实际, 不仅要把受教者带入理论知识的海洋, 还要把他们从定式的框架中带出来, 学会看问题、分析问题、研判问题。所谓实际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 第一个来自学生的思想混乱;第二个来自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不可解决的问题;三是对党和国家涉及思想本身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 妥善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并通过适当的考试方法来了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与学都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于理解的程度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程度, 这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思路也要创新, 但始终要看理论联系实践的实际效果, 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出发点, 同样也是检验教与学实际结果的重要部分。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论为基础, 以现实为辅助。理论为骨, 现实为肉, 整合为脉, 课程为血, 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活泛, 才能突出生动的课堂教学和深度的理论讲解相结合。但是, 如果没有实践整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容易丢失其中的实践意义的, 也很难在教学时间中检验起效果。本文努力通过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去探究行之有效的路径, 可以让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有理论的严谨支撑, 又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既能保持主线, 又能有效结合现实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路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版) 》[M], 人民出版社, 1995-2017年版第1-49卷。

[2] 习近平:《习近平治国理政》 (第一、二册) [M], 外文出版社2014、2017年。

[3]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 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

[4] 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5] 姜辉:《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N], 《光明日报》2017年11月6日。

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范文第6篇

一、驾驶人员素质缺失的几点表现

(一) 基本技能缺失

当前, 我国驾校在培训驾驶员中强调速成, 基本在三个月之内驾驶人员就可以获得驾驶证, 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驾校主要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设置培训内容, 驾驶员所掌握的都是最为粗浅和基本的技能, 缺乏实际上路的经验和处理应急事件的经验。一些新手在拿到驾照后, 即驾车上路, 以城市公共道路为练车场, 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同时, 一些驾驶员不仅缺失驾驶经验, 对车辆的性能和部件功能缺乏掌握, 在驾驶中存在信心不足的情况, 当遭遇突发事件后, 容易由于缺少应对经验或者操作不当而发生交通事故。

(二) 生活习惯不正确

当前, 我国私家车数量快速增加, 驾驶员群体呈现低龄化以及年轻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由于年轻人对个人生活缺乏控制, 容易因为生活习惯不正确而导致交通事故。首先, 年轻人员应酬较多、夜生活频繁、生活不规律, 经常在驾驶中存在睡眠不足的情况, 容易引发注意力下降、精神不佳以及力不从心的情况, 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其次, 一些驾驶员应酬较多或者喜好喝酒, 对个人生活缺少控制, 加之安全意识较差, 报以侥幸心理酒后驾车, 为安全埋下隐患。

(三) 驾驶习惯不正确

驾驶行为不正确是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其具体体现在:第一, 一些年轻驾驶员经常单手操作方向盘, 如果遭遇突发情况难以及时反应;第二, 在家驾驶中玩手机, 导致注意力没有集中在路况上, 进而诱发安全事故。

(四) 安全意识薄弱

驾驶中没有遵守交通安全规则, 肆意插道、右侧超车以及强行并道等, 一些年轻驾驶员脾气暴躁、血气方刚, 在驾驶中存在负面情绪, 经常做出攻击性驾驶行为, 或者凭借车辆优势和技术优势而产生霸道心理, 路霸症和路怒症已经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性问题。

二、驾驶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车辆数量持续增加, 安全驾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其不仅关乎到社会稳定, 更是关乎千万家庭的美满幸福, 有效降低安全事故, 保证驾驶人员和行人的人身安全, 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共同意愿。

(一) 熟练的操作技能

驾驶人员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其中包括停车技术、转弯技术、起步技术以及行驶技术等, 其是一名合格驾驶人员的必备技能。尤其针对尚处于新手期的新驾驶人员而言, 需要在日常的驾车行驶中, 不断提升和锤炼个人的驾驶技能。首先, 处于新手期的驾驶人员不能着急上路, 要在朋友或者专业教练的帮助下, 在较为空旷的道路中自主训练, 积累驾驶经验和临时事件处理经验, 保证上路驾驶的安全性;其次, 驾驶人员还要广泛涉及特殊天气以及特殊路段的驾驶技巧, 例如雨天驾驶轮胎容易出现打滑, 影响其制动性能, 如果车距离较小容易出现追尾事故, 因此, 驾驶员需要在雨天放慢行驶速度, 切勿自大自信;最后, 驾驶人员还要掌握润滑油、磨合期以及节油原理等知识, 规范自身的驾驶行为, 在降低油耗、减少污染的同时, 保证自身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二) 熟悉车辆性能

一名合格的驾驶人员需要充分认知和掌握车辆性能, 首先, 要对车辆的功能部件、所处位置以及整体性能进行了解, 例如如果车重较轻, 需要在行驶中放慢车速, 防止出现安全事故;其次, 驾驶员在购买新车后, 要掌握车内功能键的作用和位置, 避免出现不知如何除雾的尴尬情况;最后, 在每次驾车出行之前, 特别是长途出行, 驾驶人员需要对车辆安全性能进行整体检查, 例如在启动车辆后, 对空调、刹车灯、转向灯、胎压以及汽车制动进行检查, 在保证车辆状态良好后再驾车出行。

(三) 初步判断车辆故障

对于一名机动车驾驶人员而言, 具备初步判断车辆故障的能力, 是衡量其驾驶技能的重要标准和关键依据。通常情况下, 汽车发生故障并非突然, 基本都带有一定的征兆, 一些驾驶人员对征兆忽视大意或者缺乏判断能力, 进而导致汽车出现故障, 因此, 驾驶人员需要具备初步判断车辆故障的能力。首先, 在日常行车驾驶中, 要对车辆的偶然性故障和异常响动保持高度警惕, 不能抱有忽视和侥幸心理, 要及时到专业维修场所进行检查处理;其次, 要平时驾驶中需要对车辆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针对性学习, 如果在行驶中发生异常响动可以进行初步判断, 消除汽车的潜在安全隐患。

(四) 正确的生活习惯

车辆驾驶是一项消耗体力和精力的行为, 驾驶人员需要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保证精力充沛, 这是消除安全隐患和保证交通安全的基础。首先, 在驾车行驶前, 驾驶人员需要保证睡眠充足, 尤其对于长途司机以及职业司机而言, 要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防止在行驶中出现疲劳驾驶的情况;其次, 醉驾以及酒驾是影响他人和自身安全的重要杀手, 我国也出台了有关醉驾和酒驾的法律条文, 驾驶人员需要规范自身的生活行为, 做到“喝酒不开车”, 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为他人和自己的安全负责;最后, 驾驶人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体育锻炼, 应对长期驾驶而导致的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

(五) 正确的驾驶习惯

正确的驾驶习惯是一名合格驾驶员的基本素质, 首先, 驾驶人员需要具备时间观念, 不能将车辆作为节约时间的出行工具, 要遵守交通规定合理控制车速, 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对出行时间进行科学安排;其次, 在驾驶过程中要保持精力集中, 不能出现三心二意的情况, 如果精力分散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例如在正常行驶中, 不能随意与副驾驶人员聊天或者接听电话, 在驾驶中要穿着轻便而合脚的软鞋, 尤其对于女性驾驶人员而言, 不能穿高跟鞋驾驶;最后, 驾车听音乐已经成为当代驾驶员的主要习惯, 适当的音乐可以有效缓解驾驶疲劳, 但是如果音乐过于舒缓轻柔, 会起到一定的催眠作用, 同时, 音乐声音不宜过大, 会影响驾驶人员的注意力。

(六) 具有良好的心态

良好的心态是一名合格驾驶员成熟的标准, 通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 驾驶员的心态与安全具有密切关系, 驾驶员需要具有较强的情绪控制力、毅力、反应能力, 胆大心细以及性格温和, 在面对突发事件中可以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 进而防范交通安全。

首先, 驾驶员需要具有宽容心态和大局意识, 在出行中不能只关心个人便利,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 尽到个人安全义务, 严禁出现强行逆行、违规超车以及肆意飙道的路霸行为。

其次,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很多驾驶员都患有“路怒症”, 虽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存在可以谅解和理解的客观原因, 例如道路攻击、行人随意过马路等, 但是一名成熟的驾驶员需要树立正确的行驶意识, 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其他人的行为, 不能为了抢一个黄灯而快速驾驶, 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最后, 驾驶员还要注意及时化解和转移负面情绪, 由于上路行驶存在很多突发因素, 要避免与行人和其他驾驶员发生冲突, 以心平气和的方式处理好与他人关系, 在行驶中注意通过各种方式化解负面情绪, 例如收听广播或者向同车人倾诉等, 以愉悦的心情对待驾驶。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提升驾驶员基本素养是杜绝交通安全事故、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社会各界需要给予其高度重视, 让事故远离每个人!

摘要:新时期下,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 车辆数量快速增加, 驾车出行成为了人们交通出行的重要方式, 但与此同时, 交通安全事故数量也持续增加。在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 机动车驾驶人员的基本素养是降低交通安全事故、消除驾驶安全隐患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是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基本素养理论进行研究和分析, 希望给予我国相关部门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机动车驾驶人员,基本素养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严琳熹.善治视域下福州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7.

[2] 王鸿城.加强行政机关车辆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23) :270.

[3] 王晓华.刍议新时期机动车驾驶人员的基本素养[J].改革与开放, 2016 (15) :58-60.

[4] 梁维兵.简析新形势下攻击性驾驶行为危害与预防[J].时代汽车, 2016 (04) :74-75.

[5] 李晓峰.驾驶人员再教育质量提高的思考与实践——以满12分驾驶人员为例[J].职业, 2013 (18) :172-173.

[6] 郭联师.关于交通安全驾驶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 2012 (05) :292-293.

上一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理工科开题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