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制度范文

2023-09-22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1篇

——2013省直“双服务”专项行动工作交流材料

省水利科技推广与发展中心 杜鹏飞

根据组织安排,我于今年参加了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委统战部、省发改委、省人力社保厅、省国土厅等9个省直部门、高校、金融单位参加的省直第六服务组,赴绍兴市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在各成员单位和全体组员的团结协作下,我始终珍惜机遇,认真学习,积极调研,主动参与,深入思考,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工作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工作基本情况

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能,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2013年3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浙江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工作的通知》(浙委办传„2013‟7号)和10月8号省“双服务”集中汇报会精神,按照双服务组第六组整体的安排,我参加的第三小组于10月16日至18日赴上虞市、诸暨市进行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主题的服务活动,采取了召开企业座谈会、政府职能部门座谈会、走访行政服务中心、走访办理审批事项中的企业等服务形式,共召开座谈会4次、走访行政服务中心2家、乡镇分中心1家、走访企业2家,收集有关资料,摸清了上虞市、诸暨市行政审批事项改革面上情况。

二、调研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

1、上虞市自2000年以来,相继开展了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创优了发展环境,并进行了审改标准化建设。今年上虞市政府确定了“能减必减、能放则放”的工作要求,对全市涉及审批部门的所有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全市各部门(单位)积极行动,配合默契,按照审改工作开展的进程要求,完成41个涉及审批部门所有事项的清理和规范。根据事项清理结果和标准化建设要求,对发改局、经信局、规划局、工商局和建管局窗口牵头负责的联审联批“五联动”机制进行了重新梳理和优化完善,适当调整审批流程并由市府办发文明确,确保审批机制的顺畅高效运行。完善了多证联办、联合验收、前臵联用等审批机制,建立由牵头办理窗口一次性向业主收取所需全部材料,相关部门共享资料信息、同步审批办理、缩短承诺办结时间的联动式审批方式。

2、诸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每年突破一个重点,在职能归并和集中审批、提速增效和联合审批、创新方式和优化服务、简政放权和构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规范运行和全程代办等多个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今年三月份以来,诸暨市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手段,按照“合法合理、高效便民”的原则,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加、减、乘、除”四篇文章(做好“加法”文章,实现审批运行集中化;做好“减法”文章,实现事项程序简约化;做好“乘法”文章,实现项目审批效率化;做好“除法”文章,推进中介机构改革),认真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努力做到行政服务效能最大化,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并于2013年8月份向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将诸暨市列为市场主体设立快速审批制度改革试点的请示”。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摸底和调查,了解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已经按省里的通知要求组织实施,半年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审批项目的动态管理、审批流程的优化、审批方式的完善、审批监督制度健全、政务服务中心的完善等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企业和群众不断提高的服务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和问题,地方各级政府面临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设定行政审批项目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的动态性与相关调整信息传递的滞后和不对称。如根据发改能源1381号文件,分布式项目发电业务的发电许可证可以豁免,但是相关部门认为审批部门没有明确规定;

2、行政审批项目申报资料设定有待优化简化。当前办事对象对部分审批项目繁多的申报资料和复杂的流程等方面意见还是有,比如申报资料原件,涉及到的部门都要求提供原件,而有些原件的数量毕竟有限;

3、受重审批轻监管的习惯影响,对于审批事项的监管和取消审批后仍需监管的事项,也存在只批不管和监管缺乏措施等现象,监管的制度和措施有待建立和完善;

4、网上审批拓展办事统一平台有待探索建立,提高办事效率。 企业投资的项目审批流程过于冗长,如化工企业新上项目一般从市场调研到项目生产至少需要18个月,涉及到“浙江”两个字的企业名称核准预登记需要跑省会杭州两趟;

5、行政审批放权导致基层业务量过重,地方专业人员较缺;

6、土地审批过慢,影响到项目的投入;

7、涉及到环保等中介机构评审时间过长;

8、在基层的中介服务机构受到区域性、垄断性和排他性影响,竞争不充分,有些单位自身没有资质,采用挂靠形式,人员力量得不到保障;有些中介机构受到行业性政策保护等等。

四、意见和建议

通过参加“双服务”工作,我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行政审批工作是体现行政机关服务效能的重要窗口,行政审批服务效率与质量,体现政府服务形象,行政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优化到位,也是体现政令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鉴于一段时间以来就审批项目和办理时限已作了几次整合提速,故今后在项目缩减、效率提速的空间在客观上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继续尽可能挖掘潜力,进一步整合项目、效率提速的同时,今后的工作着力点应放在探索加强行政审批制度建设和优化运作机制上。根据实地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建议由省委省政府牵头建立全省性的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建立审批流程图,明确流程、期限,实现联合审批和资料共享;

2、建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权建立双向选择机制,由县一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需要省级部门放权;

3、建议加大推进中介机构改革机制建设,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行业协会及中介机构分开”的原则,分类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机构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单位脱钩,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建立充分竞争机制和追责机制;

4、建议建立全程代办机制,对列入市产业项目计划表所有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由指定的部门根据委托全面推行全程代办服务。

5、针对行政审批项目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的滞后,建议建立免责条款,解决审批人员的后顾之忧;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2篇

医药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恒顺醋业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浅析会计职业判断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船舶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探讨 某实业公司现金流量管理研究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相关问题研究 xx电气公司成本控制途径研究

基于会计政策选择的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黄金现货投资的优势和风险控制研究

从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其控制 我国反倾销会计问题探析

某模具制造公司的成本控制研究 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的研究 上市化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难研究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探讨

基于价值创造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以中兴通讯为例 我国资本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本题目是会计原创论文,需要完整可以联系QQ:799 7579 38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与防范——以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 惠州市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思考 企业社会责任对实现企业目标的影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及其改革

YHD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新会计准则的几点变化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杜邦分析体系在美的集团盈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农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成本控制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浅议企业投资决策策略 论企业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

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研究

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影响——谨慎性原则下的存货期末计价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 浅析房地产企业的逃税及应对策略 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问题探讨 新会计准则下我国保险会计的研究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 论xx电子有限公司审计重要性水平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战略导向的中小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xx公司人力资源会计实践困境及其改进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探讨

企业并购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防范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某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会计法治的困境与对策—以中国人寿某支公司为例 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某公司存货成本控制研究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预警

某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风险计量模型研究

某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策略研究

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以某厂为例 增值税的相关会计问题研究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企业损益的影响——以某航空公司为例 某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研究 论企业筹资风险管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

企业竞争战略和盈利模式演变的研究——以安踏为例 新会计准则实施与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与预防

我国中小企业发出存货计价方法选择研究 盈余管理动机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某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

会计政策选择下的税收筹划——以xx进出口有限公司为例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现金流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某装饰公司现金流管理研究

某公司实现财务效益的敏感因素研究 关于某公司所得税的纳税筹划

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责任保险的探讨

基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某公司筹资风险及控制研究 某科技公司融资与金融创新研究 宝洁公司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的研究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问题研究

对我国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分析与探讨 本量利分析在企业应用问题的研究—以xx为例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中外管理会计比较研究与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在企业中运用的思考

浅谈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及防范

基于某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公允价值研究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分析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分析与应用的研究 某服装公司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 金融业全面开放下的居民投资理财分析

财务困境原因及摆脱困境方法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探讨 小型微利企业偿债能力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研究 制造业物流成本问题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探讨 基于现金流量的项目投资决策研究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某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某公司资金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零售企业的税务筹划研究--以某超市为例 某公司降低资金成本的途径研究

浅议乐清市永德利亚电器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 浅谈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及审计对策 某公司融资策略研究

中国动漫产业的投资现状及发展研究 浅析应收账款管理

基于现金流量的某公司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中小企业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房地产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研究—以某地产为例 某塑料公司筹资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某公司施工环节成本控制的研究

物流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以中通快递某分公司公司为例 房地产开发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对策研究 浅谈对赊销风险的防范管理 企业成本控制模式研究

光伏产业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 资产减值损失相关问题的研究

企业适度负债经营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探讨 公允价值及其运用研究

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所得税会计探讨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研究 某集团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浅析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的整合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小微企业财务风险研究

某制衣公司成本管理模式研究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探讨

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政府环境审计与企业内部环境审计 现金流量表在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中的作用及改进研究 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我国房地产企业并购筹资风险研究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重构商誉会计体系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 某集团公司商誉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香港和内地房地产企业的财务战略比较研究 浅论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某集团ERP环境下成本控制应用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某公司海外应收账款管理策略研究 支持再生资源行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研究 企业问题剖析

关于我国增值税转型的思考

试论我国环保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某公司的营运能力分析体系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适用性思考--以某气动弹簧公司为例 能源资源节约的税收优惠探讨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企业物流成本相关问题探析

加速中小企业资金运营的研究--以某纺织厂为例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 某酒业公司筹资活动管理研究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例 三一重工财务分析 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研究 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高职)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现金的管理--以xx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为例 会计职业判断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制造业企业为例 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关于政府或有负债风险问题的探讨 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研究 论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的影响因素 金融行业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负商誉的存在性分析及确认与计量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某工厂采购成本与仓储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论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以某学院为例 小微企业筹资:困境与出路

某公司电算化会计系统下信息质量管理研究 或有事项的会计政策问题探析

我国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与监管制度的分析与应用 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局域网条件下企业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分析 某建设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某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某集团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企业存货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防范途径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资金回笼困难的成因及对策 某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 浅谈如何防范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控制分析 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对策研究

基于低碳特征的某钢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基金公司盈利模式及其风险分析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成本控制研究

集团化异地经营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 论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

某公司财务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3篇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不断趋于成熟, 我国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我国行政审批的应用与发展十分广泛, 这是受到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过度集中管制行为的影响而造成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难以发挥以往的积极作用, 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与优化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社会资源流动的合理性难以得到保障, 市场主体竞争的公平性以及决策的自主性也受到妨碍, 对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而言有着较大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得以推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经济形势不断趋于复杂化, 如果不对行政审批制度加以改革, 在经济管理中过多采用行政审批的方式, 不遵循市场运作规律, 那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会大大削弱, 对于市场活力的激发而言有着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之下,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存在的弊端与缺陷日益突出, 因此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提高审批效率。

(二) 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审批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各级政府最为广泛的一项职能, 通过对行政审批权的利用, 政府可以对社会事务与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干预, 进而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局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行以来, 我国政府正在着力于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计划经济下全能型政府模式的改变, 特别是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断深入, 政府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服务于市场主体之上。目前, 我国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仍然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 政府权力仍然过大, 过多干预了社会经济, 存在严重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问题。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 必须对行政审批涉及到的领域和层次进行综合考虑, 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正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点, 因此必须对行政审批的范围进行重新设定, 并对权力与利益关系进行调整, 促使政府行为的规范性与法制性得到保障。政府应将审批项目进行严格控制, 将政府审批行为减少, 这是实现政府由管制向管理与服务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才能够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有效性, 并使政企、政事的分离得以加速, 如此才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 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 是为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求。将审批范围缩小, 下方审批权力, 使经济性管制转变为社会性管制, 进而市政府干预得以减少, 政府基于基本职能领域形式审批权, 并不再过分干预其他领域, 使市场与社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 预防与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

政府自身建设与发展也受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影响。目前, 行政审批制度的不合理性还是比较突出, 存在严重的随意性与自由性, 对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公平性的建设而言有着不利的影响, 并且限制了市场主体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权力滥用、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作为行政手段的一种, 审批的主观性是非常抢的。审批在内容、流程、标准等方面透明度不足, 制约机制的有效性缺失, 就是导致实施过程中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商品化的现象的出现, 继而导致腐败行为不断出现。因此, 通过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使审批事项得以减少, 并使办事流程得以简化, 审批行为的规范性得以提高, 这些都是廉政建设的必要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 廉政建设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能够为反腐行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使预防与治理腐败的重要途径。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内在一致性缺失

目前,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内在一致性缺失的问题,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同级政府与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存在严重的不足。中央与地方针对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存在较大的差异, 其统一与协调难以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也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标准, 导致行政审批改革的有效性难以提高。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 各级政府仅仅对本级及其职能部门予以关注, 而与上下级政府的沟通与协调存在很大的缺失, 其改革原则、标准以及步骤的一致性与统一性难以得到保障, 进而对改革的统一进程与整体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 在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 各级政府与同级政府或者部门之间的协调统一工作不到位。同级政府之间的协调性不足, 缺乏统一的标准。同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统一也有所欠缺, 统一事项由多个机关进行审批, 交叉审批、重复审批的情况普遍存在, 不仅增加的审批的难度, 期间人为因素对审批结果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第三, 各级政府针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相关机构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失。

(二)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目前, 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诸多方面都是流于形式, 过于简单, 形式化、简单化问题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第一, 改革目标过于简单。目前, 我国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存在明显的应付上级任务或执行命令的倾向, 对量化指标过分重视, 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仅仅以审批项目的削减量为依据, 显然是不合理的。改革的目的并不在于取消或者削减, 在数量与比例上迎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显然是扭曲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本质, 会严重限制改革的推动。第二, 改革标准个体化。目前, 各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统一的标准, 审批项目的保留与削减的依据的普遍性与适用性有所缺失, 因此, 为了实现对审批项目的科学评估, 就要制定科学、合法的统一标准, 做到合法合理。目前, 各地政府的改革标准各有差异, 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部门都缺乏一致的改革标准。进而导致审批业务的对接难度大大增加。有的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事项难以实现协同审批。一些跨层级审批的事项也受到了标准不统一的影响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协同审批, 存在的不必要程序过多, 审批工作的效率难以得到保障。第三, 改革内容形式化。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中, 有的地方与部门推行的改革趋于运动化与指标化, “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十分严重, 没有抓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本质, 仅仅是简单的对审批数目进行缩减以及对审批形式进行改变。取消的审批项目大部分都是日常行政管理中使用或者行政单位不愿管理的项目, 而与机构利益密切相关的审批项目却没有进行改革, 大多采用合并、变称呼的等形式得以保留, 这种形式显然只是应付大众, 敷衍上级, 没有将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落到实处。

(三)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完善的配套制度体系

目前, 我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过程中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取消或调整, 然而相关的配套行政审批替代机制的建设却有所缺失, 进而造成有的领域的管理存在“缺位”的问题。此外, 现阶段我国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规模与影响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导致政府难以落实一些本应下放到社会的行政审批事项。尽管有的审批事项的是受到政府不愿分权的影响, 但就客观而言, 目前的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的实际发展水平确实难以符合被授权的要求。其次, 我国审批责任监督体系的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事前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审批工作的实施必须依靠相应的审批后续监督配套机制才能够得以实现。然而, 目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缺乏完善的责任监督体系。具体表现在缺乏有效的监督, 难以实现对已准入审批项目的管理;对已取消或调整的审批事项缺乏有效的监管, 管理“缺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审批事项存在“边检边增”的现象;审批机关的监督工作不到位, 缺乏完善的问责制度。

三、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

(一) 推动机构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为了实现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有效改革, 首先就要不断推动机构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如此才能够为行政审批制度的调整与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率得以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影响, 二者之间关系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促进政府机构的改革, 并实现其职能的转变。另一方面, 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的转变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而言有着十分巩固与推进的作用。因此, 必须从根本上对政府机构编制进行设置, 提高其合理性, 并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界定, 如此才能够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有效结合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就要将重心放在职能的转变上, 并实行简政放权, 实现机构改革的促进, 使行政效能得以提高, 使部门职能得以明确, 避免交叉、重复审批情况的出现。

(二) 强化廉政建设, 打造行政文化

受到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 我国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在改革进程中, 存在诸多腐败现象。因此为了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深化改革, 就要从廉政建设的强化入手, 并实现行政文化的创新。腐败现象时常发生在行政审批当中, 因此, 必须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将行政审批的作用与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为人民群众寻求公共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就要实现为政清廉, 秉公办事, 并加强权力运行机制建设, 提高其规范性与廉洁性, 基于严格的制度行使权力;同时还要不断加强纪律教育, 一旦发生违纪行为, 必须予以严肃处理。此外, 还要加强权力监督机制建设, 将腐败现象扼杀于萌芽阶段。再者, 行政文化的转型也是推动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 必须实现行政文化的转变, 由“法治”代替“人治”, 同时还要将管制的行政文化转变为服务的行政文化。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功能, 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得以提升。

(三) 加强财税体制改革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也是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对此予以重视, 并使部门利益化的现象得以有效遏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 对政府预算制度加以规范, 并实现收支统一纳入预算, 实现公共财政收支的透明化、规范化;其次, 还要加强税收制度建设, 使税制改革得以不断推动。应对税制体系进行适当的完善, 营造一个良好的财税环境以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再者, 还要对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税制度进行建设与完善, 使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行政审批的标准与原则得到统一, 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率与效果。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行政审批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其改革进程也受到了一定的阻力,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并加强对其的研究, 提出有效的对策, 实现行政审批制度的有效改革, 为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摘要:本文阐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而从实际情况出发, 分别从推动机构改革,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廉政建设, 打造行政文化;加强财税体制改革三个方面对推进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问题,改革,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4篇

温泉大酒店

行政例会制度

W11051301(办)发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各部门实际问题,进一步使管理得到加强。特制定行政例会制度,细则如下:

1、 例会时间

在无特殊情况下,行政例会于每周一下午15点召开。因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召开的,届时由办公室临时通知另行安排时间。

2、 例会地点

客房4栋3楼会议室,特殊情况需改变地点的,届时临时通知。

3、 参会人员

由各部门主管级以上人员参加,部门无主管的,由该部门最高负责人参加。

4、 会议内容

按顺序由各部门管理人员先后发言,发言的内容包括:总结上周的工作、计划本周的工作安排、所辖部门现今所存在的问题、所辖部门现今急需公司解决的问题、对公司或其他部门良好的建议等;

对会议上提出的问题、方案或建议,由总经理责令相关人员处理。

5、 会议纪要

参会人员需自备纸笔,以便及时记录相关信息。会议纪要由办公室文员记录,并视情况通过专用格式的文档打印出来,由办公室主任校对并呈交总经理审核后分发到各部门。

6、 会议纪律

不得迟到、早退或中途离场; a、

团 结 互 助

诚 实 守 信

1 WENQUAN HOTEL b、 不得做与会议无关的事,如:接电话(电话需关机或调整到震动状态)、闲聊等;特殊情况确需处理的,应提前征得主持人的同意;

c、 d、 e、 f、 未经允许,不得带无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不得漫骂、侮辱、挖苦、诋毁他人,有事说事、无事沉默; 在他人发言未完时,请勿随意插嘴;

会上请尊重他人,穿着整齐。如:穿拖鞋、短裤、头发未梳理等均属于不尊重他人行为;

g、 会上所讨论的相关事项或未决定的事项,不得擅自对外公布、发表。

h、 以上纪律请各相关人员积极遵守,若有违反,轻者处以20元---200元的罚款;重者给予降级、劝退、开除处理。

7、

8、 以上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办公室保留对此制度的最终解释权。

酒店办公室 2011-5-13

打 印:张逸

批 准:陈相睽

留 档:办公室

共打印:8份 抄 送:客务客房、客务前厅、工程部、游泳馆、公卫等;

---以下空白--- 团 结 互 助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5篇

制度创新:突破碎片化行政审批体制下的制度进入壁垒

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陈天祥、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华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吴月,在2012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题为《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创新行为及其限度》一文,行政审批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目标函数不同的行动集团,包括核心行动者和执行者。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利用行政服务中心这一制度装置对变迁过程实施控制,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策略,从而突破碎片化行政审批体制下的制度进入壁垒,掌握制度创新的主动权,推动制度创新。只有实现制度创新角色的转换并进行深刻的政治体制改革,打破原有利益格局,才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审批制度,但其前景并不乐观,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行政审批制度范文第6篇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此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3.多重审批模式。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

4.混合审批模式。混合审批模式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结合运用。它规定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和金额范围内由一人审批,超过一定范围和一定金额的财务收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这种模式针对不同的财务收支业务采取不同审批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序上简化审批程序,也加强了对重要财务收支项目的控制。但这种审批制度在实际运用中容易被人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逃避双审或多审。

(作者单位:南昌轨道交通财务部)

上一篇:带领实习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出门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