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

2023-09-16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第1篇

1 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法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为主。口译教学中应采取相应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这些技能包括口译准备技能、听力技能、表达技能、记忆技能等。通过训练使学生了解口译工作的特点及对译员的素养、技能要求, 并有意识地不断提高这些技能。 (1) 认知储备阶段:在言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中, 语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对言语输入进行感知、领会、摄入与综合。当前输入的言语要与记忆中储存的有关信息整合, 才能得到理解。如果学习者不曾朗读过一个词, 那么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就不会存有该词的声音资料, 他就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到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资料相互联系, 自然就无法理解上下文的信息含义。 (2) 联想阶段:如果学生没有相关信息储备, 在接下来的联想阶段他就不可能迅速准确地把听力材料中所感知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资料相互联系。英语单词的音、形、义是相互依赖的整体, 所以在习得词汇时一定要有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与联系, 加强对大脑的刺激, 提高记忆的效率。 (3) 自主运用译语的阶段:口译教师要加大信息的输入, 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自主化程度。要想译出清晰、准确、地道的英文句子,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透彻了解和掌握英语族人的思维方式, 再进行有效的模仿。长期不懈的模仿和记忆, 能够提高讲话的速度和表达的自如性, 建立心理优势, 排除焦虑情绪。

2 口译中学生的主要障碍

(1) 理解障碍:学生在这个阶段中碰到的一个困难就是听力造成的理解障碍。虽然口译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听力水平但毕竟口译课中的听力训练不同于听力课中的听力训练。在口译课中, 听懂从唯一的目的变成了口译过程的一个程序, 学生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听懂原文, 并对之消化理解、分析、重新组合。因此, 学生无法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单纯的听这个行为上, 这无疑对学生的听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阶段中还有另一个因素同样甚至更令学生感到困惑, 那就是文化差异。口译就是交流, 是跨语言的活动, 同时也是跨文化的活动,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2) 记忆障碍:在教学中, 笔者经常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听懂了, 但就是记不住, 这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在口译活动中, 可以将记忆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记忆;另一种是文字记忆。专业译员在翻译活动中, 都努力将词语同意思分开, 忘掉原话的用词, 而记住原语所传递的意义, 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但是, 有时候某个观点与讲话人其他观点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 在口译中应当复述它的时候则很有可能把它漏掉。 (3) 表达障碍: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个环节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试图进行词与词的对译。遗憾的是, 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很多学生甚至老师的注意。他们认为逐字对译出来的句子虽然听上去比较生涩, 但毕竟还能够传达出讲话者的原意。然而, 事实上, 这个习惯的危害性非常大。

3 口译技能训练方法

(1) 步开展口译口语训练。口译口语即翻译口语, 换句话说就是译语表达。译语要涉及文化背景、专业知识和百科知识等等。把汉语口译成英语, 译员的译语表达必须符合英语表达的习惯。英语口语好, 是译员的基本条件, 但不一定能做好口译, 因为口译受到原语的制约, 译员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讲英语, 只能忠实地传达原语所表达的信息内容。同时, 口译受时间限制。译员如何才能将口语优势转化为流畅的口语呢?这就需要口译技巧训练, 达到译语像“自由”口语一样流利。 (2) 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在连续传译中, 口译内容可达到一两千字;再加上复杂的语法结构、生僻的专业术语等等信息, 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负荷, 而笔记则可以成为译员记忆和表达的好帮手。笔记训练的宗旨是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 在表达时起提示作用。口译笔记不是课堂笔记, 具有很强的个性。记录的多少完全因人而宜, 没有一定的规律, 但有些信息如数字、专有名词、特殊词汇、话语的开头和结尾等则是不能遗漏的。学生可以动用各种符号、代号、缩写等等形式, 但是切忌临场发明新代码, 在课堂训练中, 教师可以抽取学生的笔记利用投影仪等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对比分析和讲评。 (3) 口译课堂训练场景的设计。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口译训练最终归结为综合各种技能的训练。因此, 如何设计口译课堂的场景十分重要, 应使课堂有一种紧张的气氛, 有口译现场的压力, 但又要使学生做到翻译前不怯场、不紧张、自信。教师应树立学生的信心, 做学生的榜样。例如, 选取长度为3~5分钟的中英文发言、演讲材料, 让学生模拟发言、演讲等场景, 这是一种很好的“热身活动”。切忌把口译课上成“填鸭式”教学, 即以教师为主, 向学生讲授有关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应该开动脑筋, 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局面。比如, 可以模拟与外宾会面、领导人会晤、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研讨会等现场, 这样就至少有三位学生参加,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把同学的错误记下来。模拟活动结束后, 先让同学讲评, 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评翻译过程中所犯的技巧性和语言性错误, 在必要的情况下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 教师在口译训练中起着示范性、指导性作用。 (4) 加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正式隆重的场合下做到举止大方, 思路清晰, 表达流畅, 胆大心细, 灵活应变, 拥有健康的心理适应能力。

4 结语

口译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技能训练课, 口译中口语的美、文体的雅、用词得体固然十分重要, 但鉴于口译过程的迅速、紧迫、灵活的主要特点, 口译训练绝不能像笔译教学那样咬文嚼字, 为了受训者译文的高雅、得体而忽略了训练其最主要的记忆、灵活性、专业知识等方面。语言功底和文化背景知识也是一个合格口译人员所不可缺少的, 口译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广博的兴趣, 拓宽知识面, 为进行口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口译 (又称传译) 是一种翻译活动, 顾名思义, 是指译员以口语的方式, 将译入语转换为译出语。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 市场需要大批优秀的口译工作者。因此, 各高校英语专业均开设了口译课。本文将探讨口译课上的几种训练方法。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 吴冰.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 2004.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第2篇

1.1 基于我国P L C技能人才现状的分析

就PLC这一技术而言,我国多采用国外产品,如德国的西门子、日本三菱、松下和欧姆龙,国内的产品性能不稳定,在一些特殊场合不能胜任;而对PLC的组态软件的开发,也多是国外产品。国内大多企事业单位用的PLC大都是国外PLC产品,有些用法还需国外公司派出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由此可知,我国各个层次P L C技能型人才是多么的缺乏。

1.2 基于参加浙江省P L C技术培训的感触

笔者2008年和2009年均参加了浙江省高技能人才的培训,2008年参加的是维修电工技师培训,2009年参加的是PLC技术培训。在参加高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我省P L C技能型教师的缺乏,有很多教师是从其它专业转行过来的,有数学、物理的,还有体育、英语和语文专业转行来的。同时也感受到教师的基础虽参差不齐,但培训单位采用了类似项目教学,学员经培训后基本掌握了PLC基本技能。由此产生在教学中也采用项目教学的想法。

1.3 基于项目教学的特征

项目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多样化的解决任务的策略展示学习成果。项目教学的这些典型特征特别适用于技能训练型的课程。

1.4 基于本课程的性质

《P L C技能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P L C技能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以生产实践中的PLC控制系统为例,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开展技能训练。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学生既掌握必要的PLC理论知识,也掌握了PLC技术技能。本课程的性质也适合项目教学。

2 目前常规P L C技能训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注重理论的学习,而忽视技能的训练

中职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为主旨的教育。由于受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学校P L C技能训练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体现不出中职特色,甚至将中职教育办成了压缩式的普通高中教育。如此以来,势必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对中职人才的需求,使中职教育偏离办学初衷。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向高一层次发展,使知识转变为技能。没有PLC技能训练活动,就不能形成P L C技能。

2.2 教师示范演示的多,学生亲自动手的少

教师在PLC技能训练教学中,本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教师或是因为学校的设备不足或是怕学生在做操作时出现安全问题等原因,大都采用做演示。没有体验的学习,知识当然不能内化。只有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继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再实践,就有可能创新。只有这种符合技术技能形成规律的训练方法,才能形成技能。因此,我们应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不能只做演示。

2.3 训练书上的内容多,联系生活实际问题的少

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PLC技能训练,都比较偏重于书本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即依然如普通中学一样侧重运用学生的语言和逻辑智力去实现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问题甚少。对于书本内容的教学,学生只要按照书上已有的程序、布置图和接线图按部就班地执行就可以了,至于这种线路的实际应用不得而知,学生既没有掌握线路的工作原理、指令的运用、编程的技艺,也没有掌握线路的具体用处。这种缺乏联系生活实际的操作,学生没有兴趣去作更深的了解,学习没有源动力,不能学以致用,不能举一反三,更不能有所创新。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训练,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的环境缺乏了解,没有足够的信心去面对企业对自己的选择。

2.4 程式教学的多,项目教学的少

PLC技能训练时,大多按照书本的编排程式进行教学,缺少对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整合,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学,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项目教学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个项目的全过程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现在的PLC技能训练,笔者在查阅了很多资料及在本省培训时对同行的调查中发现PLC技能训练大多没有采用项目教学,更谈不上对项目教学的系统性探索,形成较成熟的经验。

由于在目前的常规PLC技能训练中存在着这些问题,使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PLC技能。不能恰当地运用PLC指令,I/O地址分配混乱,编程思路模糊,安装、调试及维修不合规程。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成功的喜悦,工作中不能适应PLC技能岗位。由此可知,P L C技能训练常规教学不能适应现今的教学要求。

笔者基于本研究的缘由及常规PLC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对P L C技能训练实施项目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索。

3 P L C技能训练项目教学的原则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传统的三个中心,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所以,在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具体来讲,PLC技能训练项目教学应遵守下面的四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2)注重项目的选取,这是学习的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以现实的对象为材料,既要包含基本的教学知识点,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选择难度适合的工程项目。

(3)积极创设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协作学习”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情景,让学生在群体中共同批判各种观点和假设,协商解决各路难关,使学生群体的思维与智慧为每个学生所共享,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意义的建构。

(4)注意完成项目后的评价。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项目教学是围绕完成项目设计、达到意义建构这一中心来展开的,所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应以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定。

4 P L C技能训练项目教学的设计

4.1 课程内容的整合

笔者在“PLC技能训练”的项目教学中,依据项目教学的原则把PLC技能训练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按循序渐进的顺序),每个模块下又包含若干项目。整合后的课程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结构表如表1所示。

4.2《P L C技能训练》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步骤——七步教学

根据项目教学设想,合理确定学生在PLC技能方面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的深度、难度作了较大程度的调整,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以项目化的方式实现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训练,使训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技能。笔者设计了PLC项目教学法的组织过程,具体见如下七步:

(1)确定项目。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一起研究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分组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一个组以5名学生为宜,将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项目活动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提高。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对小组人员进行分工,以往形式上的分组而不分工,教师布置的项目活动其实只是使小组中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锻炼,基础较差的学生得不到锻炼。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分配相应的任务,并设立项目部,分别设置项目经理、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子项目执行经理及成员岗位。之后,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的岗位、工作内容、各项内容完成需要的时间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共同完成工程项目。

(3)学生自主学习。在此阶段,需要小组完成编程、写出I/O分配表、设计I/O接线图等几项内容。学生按能力进行分工,各自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和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和发言,可以讨论,但不能抄袭。项目经理发挥组织能力,协调各个子项目部之间的工作,使各个子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技术总工程师负责此阶段的技术问题。

(4)项目实施。各小组将编写好的程序由小组每个成员各输入一遍,每个小组成员都应理解程序内部的逻辑关系及I/O分配,调试正确后进行接线。然后,小组间互相检查,确认无误后,由项目经理报告老师,在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加电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工作台不熟悉,不知道如何连接输入输出。于是笔者让学生结合接线图解决接线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接线问题基本解决后,让各小组进行通电试验,有的小组一次性成功,有的小组没有按要求实现程序控制,电路没有反应。此时,要求没有成功的小组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小组内进行讨论,检查连线,修改程序。通过努力,他们基本上独立完成了本次项目活动。

(5)项目结果。学生展示项目结果,并由小组长,即项目经理撰写发言提纲,阐述项目的整体构思、设计等过程。

(6)项目验收及评价。

(1)让每一小组由项目经理演示项目结果,展示学习成果,说明编程思路,检查是否满足项目设计要求。先小组间对该小组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不足与优点;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笔者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并简要介绍PLC编程的设计思路、正确的设计方法、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事项及P L C的广泛应用等知识,让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后获得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

(2)结合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并给出考核成绩,小组成绩与项目经理、项目技术总工程师成绩挂钩,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设置-10~10分作为对项目经理及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的奖惩分,小组成绩以70为基准,小组成绩低于50扣10分,50~60扣5分,60~70扣2分,大于90加10分,80~90加5分,70~80加2分。考核标准见表2。

(3)展示学生优秀设计方案和程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7)归档或结果应用。作为项目的实践教学产品,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项目工作的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归档内容包括控制要求、I/O设置、梯形图、设计、调试及安装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要具体说明)和本次综合训练的收获及体会,作为项目的软件开发可应用到生产部门或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项目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

4.3 PLC项目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分组合作策略。

(1)分组原则——分层互助。

笔者在PLC项目教学过程中尝试实施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将学生内定为好(A)、中(B)、差(C)三个层次,依好差搭配、互助共勉的原则分成学习小组,便于以优带劣。

为确保项目活动的开展和形成学生间稳定的合作关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学生自我分组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协调作用,对组员进行微调,将不同能力、不同优势的学生划分到一个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发挥各自优势,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2)分组目的——分工合作。

身份设定:每个小组模拟成一个项目部,按照企业项目模式运行。每个小组设有项目经理、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各个子项目的执行经理及其成员,项目经理负责本小组一切工作事务。

任务设定:心理学实验研究表明,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获得相同学习效果时,可节约60%的时间。本着“跳一跳,摘到桃”的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力争使学习任务的分量和难度适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激发和维护学生的上进心和自尊心,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我成功的喜悦。

对A层次的学生可以制定提高性和发展性的目标,提倡以发现学习为主,可从量中求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精神,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A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担任项目经理或项目总工程师。

对B层次的学生,制定与大纲要求相一致、适当提高的目标,强调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化模仿为创造,增强能力,提高素质。B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担任各个子项目执行经理。

对C层次学生(有自卑和畏难的双重弱点),可制定基础性目标,以鼓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自卑为自信,树立争取进步的信心。C层次学生在小组中担任一般成员。

例如:“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项目的学习目标可这样描述:(1)掌握定时器、计数器指令及使用要领,画出程序结构示意图(A、B、C)。(2)学会应用定时器、计数器指令,用基本指令编写梯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A、B)。(3)学会用步进指令,置位、复位指令编写梯形图,用指令表、功能图编程,实现同一控制功能,并使设计方案最优化(A)。

(2)任务驱动策略。

各教学项目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按项目——任务——活动逐层展开,各项目均有明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与评价标准。

例如:

项目二:小车运料控制系统(16课时)。

项目描述:子项目一,小车自动运料控制系统设计训练(4课时)。

子项目二,小车手动运料车控制系统设计训练(3课时)。

子项目三,小车单步运料控制系统设计训练(3课时)。

子项目四,小车半自动运料控制系统设计训练(3课时)。

子项目五,小车能实现手动、单步、半自动及自动运料控制系统设计训练(3课时)。

学习目标:目标一,掌握小车运料流程图,能画顺序功能图(A、B、C)。

目标二,应用基本指令编制梯形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A、B)。

目标三,用不同指令编程,实现同一控制功能,并使设计方案最优化(A)。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快速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目标一,对C层次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由厌学转为乐学。

目标二,对B层次学生保持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目标三,对A层次学生激发其探究心理,塑造其创造性人格。

目标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5 结语

PLC技能训练项目教学法所代表的新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时代性,在目前我国教育关注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势下,特别是在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下,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期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积极参与,加强实践与研究,不断总结,培养出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PLC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摘要:笔者在《PLC技能训练》中按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采用了项目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及项目要求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分成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又有各自的目标、考核及评价标准。每个项目共分成七个步骤来实施,实施过程同企业实施的项目工程过程相同。这种教学有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项目教学,PLC,技能,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刘合群.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叶昌元.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培训,2005(5).

[3] 刘玉娟.PLC编程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戴一平.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5] 周万珍,高鸿斌.PLC分析与设计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第3篇

1 高师学生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训练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从数学教学工作过程来说, 至少包括了教学准备工作技能、课堂教学技能、课外教学工作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四部分。我们认为, 对于小学教育 (数学方向) 专业高师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要使他们在教学准备工作技能方面掌握制订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技能、对数学教材的分析、处理与解读技能、数学教学过程设计技能、数学教具学具的准备技能等;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 除了掌握小学教师共性的导入技能、讲解技能、结课技能、课堂组织技能外, 还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掌握运用数学语言技能、计算教学技能、图画技能、推理技能等;在课外教学工作技能方面掌握小学数学作业批改和课外辅导技能;在教学研究技能方面掌握小学数学说课研究技能、教学论文撰写技能和课题研究技能等。这诸多方面的技能, 更多的都属于心智技能的范畴, 是教学智慧的结晶。但是, 也有它们的基本模式、方法和套路。所以, 在开展技能训练中, 我们结合高师学生的实际, 抓好重点项目, 以点带面, 课内课外相结合训练, 促进他们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的形成。

1.1 用“理论讲解—案例示范—作业训练—

讨论点评”的方式, 对高师学生进行制订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技能的训练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计划分为三级计划:一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二是单元 (章节) 教学计划, 三是课时教学计划, 俗称为课时教案。三级教学计划的制订训练, 前两者我们着重在制订教学计划的目的意义、基本程序和基本格式等方面让学生掌握。具体地, 我们采取讲解了教学计划制订的意义和作用后, 结合具体案例, 从教学计划基本格式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措施、教学进程安排”等栏目, 探讨其具体的思考过程和写法。再给学生布置写教学计划的作业任务, 让他们去完成。然后从作业批改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评析, 促进学生反思、矫正作业训练的得失, 增强他们对此项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课时教学计划的制订技能, 也即教案编写技能。这是高师学生将来从事教师工作的首要技能。我们的训练尝试是:首先指导学生掌握教案编写的一般要求、格式和步骤;其次在训练分析、处理和解读教材内容的技能上下功夫, 让他们学会从教材内容中把握教学要素, 然后再训练他们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最后指导完整教案的撰写。因此, 教案编写技能的训练, 寓于分析、处理和解读教材内容及教学过程设计的技能训练之中进行。

1.2 用“讲解示范—讨论汇报—点评分析—

作业训练”的方式, 对高师学生进行数学教材内容的分析、处理与解读技能的训练尝试

一位教师分析、研究教材内容的能力, 是备好课的基础。就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处理而言, 这一能力要求教者做到: (1) 在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 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结构和思想体系的基础上, 把握本课内容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分布情况; (2) 思考本课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发生或形成过程; (3)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功能和智力因素, 注重本课中公式和例习题的变式、延伸和拓展; (4) 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本课内容探索解决现实的问题。为了帮助高师学生掌握分析教材内容的套路, 我们先把小学数学的整个教材内容划分为概念课、计算和规则课、作图课和综合课;再根据各类课的知识或方法形成的特点, 按照“阅读教学内容—寻找知识点分布—思考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套路去分析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训练中, 用某课时教学内容当作案例, 教师认真分析、讲解示范;再选另一内容, 让学生模仿分析, 分组讨论, 并汇报本组把握的知识点分布、思考的知识点形成过程、列举联系实际解决的问题等情况;然后教师点评分析和矫正, 最后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自我训练, 这就是一轮的训练。这样的多搞几轮训练, 学生们在把握分析、处理教材的方法套路上掌握很好。

1.3 用“案例示范—实例分析—动手训练—

讲评提升”的方式, 对高师学生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技能的训练尝试

这里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教者以教学理论为基础,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 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 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 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教学环节与步骤的安排、师生双边活动及其过程的设计。这就是教好一堂课的主体设计。因此, 我们对高师学生的教学过程设计技能训练, 基于分析、处理教材内容的训练, 寻找的本课知识点分布和知识的形成过程, 进而开展教学过程设计。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 指导高师学生按照“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回顾整理反思提升”的思路开展。在训练中, 我们针对概念课、计算和规则课、作图课和综合课等课类, 选取优秀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指导, 给学生示范;再选用某课的内容让学生讨论分析, 并结合自己的构思设想动手写出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然后教师再以某学生的习作为例, 进行解剖分析, 促进学生反思自己设计的过程。就这样的, 各类课都进行至少一轮训练, 学生对教学过程设计技能掌握较快。近三年来, 数理系每年都举办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比赛, 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促进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4 用“视频示范—分组试讲—回播矫正—

汇报讲评”的方式, 对高师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技能的训练尝试

一位教师对某一课做了良好的教学过程设计, 不一定能上好这一课。虽然上好一堂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不可否认上好课直接跟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有着密切关系。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做到:授课时普通话语音较准, 口齿清晰, 语调抑扬顿挫, 生动形象, 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表达过程逻辑严密, 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数学语言表述规范;板书突出中心、布局合理、简明扼要、图示规范、字迹工整, 例题示范时, 步骤规范, 详略得当;课堂组织有条不紊, 给人轻松活泼的感觉。当前, 各校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都借助先进的微格教学设施来开展。我们在这方面的训练上, 采取了先分后总的方式进行。“分”就是分为微型课试讲训练, 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结课技能的训练;“总”就是一堂完整课的试讲训练, 这要求学生要从“导入—新课教学—巩固—结课”完整地试讲。训练程序是“视频示范—分组试讲—回播矫正—汇报讲评”。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优秀的视频教学课例, 并从教者语言表达、课堂组织、教学过程、板书等方面进行评析;把学生分成6人小组试讲, 讲者为师, 其余伴演小学生配合试教;试讲后, 小组成员观看回播录制的试讲过程, 讨论其得失, 从而矫正提高;最后教师再集中全班进行汇报, 师生一起点评。这样的训练虽然耗时较多, 但学生收益大。

1.5 用“理论讲解—案例示范—探讨规律—

作业训练”的方式, 对高师学生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技能的训练尝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发心智, 启迪心灵是一项最富有创造性的极其复杂的实践活动, 必须有执着的精神和态度, 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追求和探索教育活动的底蕴, 才可能在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教学业绩。这就是教学研究工作, 这对高师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认为, 高师学生在校期间, 能学习掌握一些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套路就可以了。因此, 我们主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说课、撰写教学小论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工作程序三方面指导学生尝试训练。在教学中, 重在理论讲解指导, 给学生一个基本的模式和方法, 再通过优秀案例示范, 进行探讨分析, 然后当课外作业的形式要求训练。近三年来, 我们一直这样训练, 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较好的提高。

2 取得的初步成效

近三年来, 我们立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结合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要求, 利用高师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 实施了对高师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的专项强化训练, 取得了初步成效。

(1) 课程组教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 主动深入当地小学以及教研部门进行调查研究, 探索小学教育和高师小学数学教师培养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规律,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促使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努力提高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实效。如课程组开展的“高师《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 于2009年获得海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老师们在研究和实践中撰写“善于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几点思考”等7篇论文, 在省级和国家级期刊公开发表;撰写“试谈新课程的组织实施策略”等6篇教学论文, 参加全国师范学院初等教育论文评比获一、二等奖。

(2) 高师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得到较快提高。在每年的教育实习中, 我们都组织实习生向小学教师做实习汇报课, 仅2009年的教育实习就做了13节次, 得到实习小学领导和教师的赞扬;2009年数学专业学生在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 二等奖2个;近两年毕业生在教育实业中撰写的数学教育小论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思考”等21篇参加全国高师毕业生初等教育论文评比获一、二、三等奖。

摘要:小学教育 (数学方向) 专业高师学生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利用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 从教学技能训练着手,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教学技能的训练尝试。这样的理论指导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做法, 促使高师学生较快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技能。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师范生作为今后教师队伍中的主力成员,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地理也可亦不例外,地理师范生对其地理学习影响甚为明显的便是其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又以其中的区域认知思维最为关键。本文针对区域认知思维这一名词的内涵做出深刻解析,并就组成区域认知思维的多项思维元素,在文后立足于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协作、综合性实验设置、师范技能训练等角度,发挥高校多方面优势对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地理师范学生 区域认知思维 组成要素 策略

Regional Cognitive Thinking of Geography Normal Students and its Training Strategies

FAN Hangyu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Sichuan 641100)

在教學理论持续更新的影响下,立足于现代社会诞生的教学理论更加倾向于教学工作中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最为显著的区别点之一便是空间性或称之为区域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地理课标》)中就明确提出在中学地理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当前中学地理的课程改革无形当中对高校的地理师范生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师范生的教育需要重视区域认知思维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确保地理师范生能够立足于地理事物与现象结合其“空间—区域”背景,将地理环境间的特征、差异、原因等进行全方位揭示,并自觉在教学工作以“空间—区域”作为出发点,为自己的学生理清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同时,区域认知思维作为现今地理教师必备的基础专业素养,也是其教学能力得以持续优化的关键。故此,本文立足于区域认知思维的内涵、组成要素分析,探究了培养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地理师范生教学工作的优化与完善。

1区域认知思维的内涵与水平解析

《地理课标》中提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由于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时,常将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分解为不同尺度与类型的空间区域加以认识,是一种独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而区域认知思维则是学生在进行区域认知时生成的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其倾向于对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空间格局进行认识时,能够对具体的空间—区域进行尺度上的解构与认识,并能够对空间—区域内各项要素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由此,我们可将区域认知思维进行要素水平层次的划分为区域要素思维、区域尺度思维、区域变化思维、区域综合思维。同时,由于对地理师范生的培养是属于高等师范院校体系下对未来地理教师的教育,其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关注度较高,因此对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加入区域认知教学力,以满足地理师范生在区域认知思维上更高层次的要求。

2区域认知思维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

2.1区域要素思维

理清要素是地理学家研究地理问题的基础途径。针对区域要素思维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方式的解读。从“区域”角度来解析,则可从构成某一区域的空间要素进行分解,地理学家常将区域的空间结构分解为点、线、面三类结构要素,[2]例如区域地理中时常出现以居民点、交通线、地貌面组成的专题地图。从“要素”角度进行解析,则可按“要素”的属性将其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可从区域内植被、降雨、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耕作制度、过度放牧等人文要素两方面进行该区域的认知。由此,我们可将区域要素思维理解为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过程中,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其空间结构与要素属性分解为不同的影响因素,并以此来解释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形成区域认知思维的基础。

2.2区域尺度思维

单就“尺度”一词而言,在地理学上,其是指地理事物与现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量度。[3]按照时间与空间两类不同的量度,我们可将尺度分为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由此,我们可以将区域尺度思维理解为人们在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地理规律将其类化在不同的时间间隔与空间范围内进行认识的思维方式,区域尺度思维按时间与空间两种属性可划分为时间尺度思维与空间尺度思维。例如,在时间尺度思维上,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时间的早晚顺序将生物发展和岩石形成与地质年代对应,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就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时间尺度思想;在空间尺度思维上,例如将地球的气候在全球范围尺度依据气候特征于陆地范围内进行了热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温带气候区、亚寒带气候区、寒带气候区的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地球的气候就较好的体现了空间尺度思想。在高等教育阶段也有同样的体现,例如在“地质学基础”的学习中,依据时间标尺对地壳演化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例如在“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学习中,依据全球空间尺度与国家空间尺度对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进行详细的剖析。从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运用尺度思维进行区域认知培养是中学地理教育与高等地理教育普遍采用的,促进学生形成区域认知的教学过程,并且过程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区域尺度思维。同时,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也曾提出,“地理学者以不同的尺度来界定区域,从本地和国家一直到大洲和全球。[4]”由此来看,区域尺度思维是区域认知思维形成的基础要素,是满足后续思维形成的关键。

2.3区域变化思维

由于在不同尺度的区域之下,其内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流动时刻发生,因此区域内的动态变化是区域能够存在的本质属性。具体来讲,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由区域影响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扰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必然造成区域地理环境整体的演化,这就要求学生对区域的认知不能是静态与孤立的认识,而应该是动态与联系的认识形成区域变化思维。由此,我们可将区域变化思维理解为在认识区域地理事项过程中,能以动态与联系的观点来认识形成区域演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区域变化思维理解,一方面,从构成区域的要素相互联系角度,要求能够揭示区域要素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另一方面,从区域要素演化角度,能够深化对区域的认識则必须理清区域动态演化的过程。例如,在我国农业区域的学习中,对主要粮食作物的区域认知普遍印象是“南稻北麦”,但伴随着生产要素与条件的变化,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分布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稻谷生产由传统产区包括浙江、广东、广西一带向黑龙江、吉林、江西等地转移,而小麦则是更进一步向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等传统主产省份集中,[5]若仍然以“南稻北麦”典型印象进行我国农业区域的认知,势必会造成学生在面对现实地理问题时产生误解。由此来看,区域变化思维是形成动态性区域认知思维的根本。

2.4区域综合思维

在区域认知的教学中,通常采用区域内要素分析与区域间要素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但地理事物本身是相互影响与联系的整体,造就区域内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要素不是孤立的,区域与区域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地理学家正是通过对区域的研究,揭示其相互间的普遍属性与普遍规律,最终把握地球的整体地理环境变化规律,并以此来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地理课标》在提出区域认知的同时,又提出“综合思维”,并指出其是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的形成需要区域知识的积累,而区域认知的形成需要综合思维的统整,两者之间是相互支撑与影响的。由此,对于区域综合思维的理解,我们应融合综合思维,其是在具体的区域背景下学生运用整体性思维、综合性思维的观点来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

2.5区域认知教学力

教学力是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区域认知教学力并不是区域认知思维中的一环,而是在地理师范生的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具备开展区域认知思维的教学能力。若地理师范生的教育落后于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不仅会导致师范毕业生就业困难,亦会影响中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对地理师范生来说,大学阶段的教育除了要培养他们区域认知思维,更要培养其日后走上教师岗位的区域认知教学力,这种教学力既是他们形成区域认知思维的驱动力,也是区域认知思维能力的溢出。同时,这也是高等院校的地理教育与中学阶段地理教育的不同之处。

3地理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培养策略

3.1地理师范生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

随着《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发布,国家从规范层面对师范生在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师范生的教育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阶段。各所大学都积极研制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西南地区几所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读,反映出一些普遍问题,一是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标准存在衔接问题,二是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形成的地理核心素养延伸度不够,这不利于学生在完成高中地理学习之后进入大学阶段于地理学科上更精进的学习。因此,在高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应结合《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与《地理课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既要满足地理核心素养更进一步的要求,又满足教师职业能力的需要,而区域认知思维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下的一环,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具体来说,我们可在方案内,教学实践能力中的掌握专业知识与学会教学设计中予以体现。

3.2把握思维水平,多课程协作助力成长

相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而言,大学阶段的地理师范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区域认知思维能力,因此对其区域认知思维的培养应把握循序渐进原则,做好区域认知思维水平的调研工作,例如通过入学问卷调查、入学测试等形式确定其在区域要素思维、区域尺度思维、区域变化思维与区域综合思维上水平,为后续课程提供进阶思维培养的依据。同时,有效利用专业课程较多这一优势,进行多课程协作教学。地理科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如“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要素思维的成长;“测量学与地图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尺度思维的成长;“地质学基础”“全球变化”“地貌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变化思维的成长;“综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相互合作能较好促进学生区域综合思维的成长。最终学生通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运用于自然与人文地理实习之中,促进学生形成高水平的地理实践力。

3.3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促进思维锻炼

目前大学阶段的教学资源较高中更为丰富,尤其是地理学科专业,除常备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地理师范生的教育普遍配备有如气象学、土壤、地理信息技术、遥感等地理实验室,为区域认知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撑。利用专业地理实验室创设的地理实验项目,可分为地理验证性实验和地理综合性实验,地理验证性实验主要是为验证某一地理认知而进行的实验,该类实验在高中阶段部分学校也有相应的开展,对学生的区域认知思維成长影响较小。而地理综合性实验是利用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实验,在此类实验过程中学生能进行学科知识、能力与思维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将课程学习中获得的思维方式投射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强化练习,因此,我们可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并以此来促进区域认知思维的锻炼。

3.4强化师范技能训练,提升区域认知教学力

目前师范技能训练课程较为薄弱,一般被安排在师范教育大三时期,且不同的技能训练并未区分,多数学生选择知识结构性较强的自然地理部分进行教学,对区域地理及区域认知模块内容关注度较低,导致师范技能训练阶段并未形成区域认知教学力,进入教育实习阶段后不能正常完成区域地理模块的教学任务。针对这一问题,在师范技能训练中可将训练要点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等模块,分阶段进行强化训练,在提升区域认知教学力的同时,促进多方面教学力的成长。

4总结

作为地理教师基本专业素养之一的区域认知思维,也是地理师范生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师范院校需要在掌握其组成要素的前提下,从人才培养方案、学科课程协作、综合性实验设置、师范技能训练几个方面入手,培养与提高师范生的区域认知思维。

基金项目:内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项目“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编号:JG202023)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丁继昭,袁孝亭.地理空间结构思维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 2020,40(04):102-107.

[3]张家辉,袁孝亭.国际地理课程标准对尺度思想的关注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09):61-65

[4]于淼,蔡安宁,毛广雄.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看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6):4-5.

[5]柴玲欢,朱会义.中国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化的演化趋势[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6):908-919.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职业技能大赛与世界接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院校参加技能竞赛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成绩,扩大办学影响力,很多学校都在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教师培训机会。在这一形势下,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总结汽车机电维修项目竞赛指导经验,结合福建工业学校实际情况,根据竞赛项目探索出可行性指导方案。

【关键词】汽车机电维修技能竞赛;指导方案;职业学校

2017年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手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向世界展示了青年技能人才的精湛技能和职业风采,鼓舞和激励社会各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必然推动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迈上更高台阶。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为大赛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职业技能大赛取得的成绩也已经成为一个学校办学实力衡量标准,好的成绩可以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从而加快学校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大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提高实践水平,适应市场需求。如何指导技能竞赛已成为教师面临的难题,而全国的职业院校汽车技能大赛要向一线生产靠拢,向世界技能大赛靠拢,导致汽车机电维修竞赛项目和要求有了很大改变,对选手和指导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的一员,笔者结合2017年竞赛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变化后的竞赛项目,对具体的指导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探索。

一、竞赛说明

汽车机电维修赛项为实操比赛,包括三项比赛内容:整车维护、机械拆装、汽车故障诊断。整车维护项目包括定期维护和车轮定位两部分;发动机机械拆装的内容为气门机构的拆卸、检查、装配;汽车故障诊断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车身电器系统、空调控制系统三部分。2017年开始,所有项目完全由一个选手操作完成,对选手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包括身体素质、应变能力、肢体协调、思维分析、学习能力等。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有可能造就失败,科学合理的指导显得十分重要。

二、竞赛指导

(一)优中选优

由于竞赛项目的增加,一个选手需要独立完成四个项目的训练,如何选拔综合素质高的选手至关重要。选拔流程主要分为动员、面试、训练、选拔四个步骤。

1.动员。第一学期期末组织教师深入新生班级进行宣传,从技能提升、人际交往、职业发展、历届成绩等方面介绍,让所有同学都了解比赛项目以及对自身发展的益处,激发参与热情,同时对竞赛选手的素质要求也一并提出,可以让部分眼高手低的同学提前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防面试时出现心理创伤,也可以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为后续的成长做好铺垫。

2.面试。学生填写报名表,要求附有班主任的签字推荐方可参与面试,这样可以在面试前通过班主任初步了解学生。面试考核的内容和依据:通过学生自我介绍考核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的水平;通过面试时的表现如坐姿、脸色、动作可以判断出是否紧张来考核心理素质;书面布置一个简单的实操任务,要求是没有学习过的内容,来考核理解能力;结合已学专业基础课程如汽车电工电子的内容进行问答,来考核平时的学习情况。因操作过程中无需唱报作业内容,只需向裁判报出测量数据、安全提示、结果判断等,从而降低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而适当提高其他三个方面的考核标准,综合考评后选拔出15位左右的同学。

3.训练。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训练,主要采用以老带新、教师督学的指导方法。由上一年度的竞赛选手指导实操训练,内容为基础拆装、二级维护、四轮定位三个项目,教师理实一体化讲授电学理论,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根据训练和学习的过程进行考核评估。训练考核内容和依据:观察记录学生学习中是否经常询问,询问内容的深度,实操的积极性,是否与同学沟通、交流来考核主动学习、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方面内容;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多次重复同一项训练,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身体状态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抗压能力、身体素质等。

4.选拔。通过能力测试选拔出约6名选手(参加比赛的选手人数3倍左右)。能力测试基于之前的训练考核,继续强化训练,并通过表现和多轮的实操和理论测试,最终在一年级结束前,从表现优秀、持续进步、成绩稳定、遵纪守时等方面确定新生当中的备赛人选。

因改革后技能竞赛难度大,专业能力要求高,需从有经验的选手中(一般为三年级学生)选拔一名参赛,其他选手为新选拔的学生,从而可以确保竞赛成绩,又可以让新选手得到锻炼,保证参赛的延续性。

(二)企业实习

汽车技能大赛要向一线生产靠拢,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企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暑假将选拔出的选手送到4S店工作,正值炎热季节,维修车间条件艰苦,通过实习不仅可以提升技能,还可以磨炼意志。初到企业,由于环境陌生,学生在此期间会有各种问题需要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从而可以锻炼为人处事的能力。教师会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来最终确定竞赛选手(需要预留1-2位,以防出现各种问题,防止学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或者盲目骄傲,缺乏训练热情,竞赛前公布参赛人员)。实习考核内容和依据:实习期间要求执行正式员工的考勤制度,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不能无故缺勤,有特殊情况需要请假要与企业和指导教师沟通请假;工作期间要能吃苦耐劳,配合师傅完成维修工作,并能主动和技师、组长等同事交流学习。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访谈,调查学生综合表现情况。

(三)强化训练

福建省各个地市选拔赛预计11月完成,12月参加省赛。为此,同年9月初将对比赛选手进行强化训练。此阶段的训练必须严格执行上一年度国赛的考核标准,制订并严格执行每天的训练计划,每位选手每天需要完成的基本训练量为各个项目一遍,不足的项目重点加强,指导教师全程指导,轮流查看,根據操作工单逐项检查发现选手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不足并责令更改,跟选手一起制定合理的作业行走路线,减少时间的浪费。

(四)身心健康

高强度的训练需要强健的体魄,赛场上更是身体与心智的较量,身心健康是每位参赛选手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可能在赛场上表现出反应迟钝、惊慌失措、体力不支等情况,影响技能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训练中需要不断加强身体锻炼与心理辅导。每天傍晚组织成员进行体育锻炼,以慢跑为主,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定期邀请教师或者其他班级同学到训练场地观摩,或者将部分可移动的训练工位搬到实训室的开放场地,让全体同学课间可以观摩,达到提高选手心理素质的目的,也对新生起一个引导作用。根据选手的情况,请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从如何科学调整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等方面给予指导,并对选手进行心理测试,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训练改进措施。赛前一个星期需要调整作息时间,重点关注学生身体状况,减轻训练强度,做好各项赛前准备。

(五)教师任务

汽车技能竞赛自举办以来,项目设备和车型不断变更,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研究维修手册,熟悉竞赛规程。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竞赛培训和会议,及时了解赛项的变化,以防闭门造车。

项目负责人:了解赛项的动态变化,参加竞赛会议,组织教师学习,制订工作计划,分配任务,与外界的沟通协调。

指导教师:参加竞赛培训,学习竞赛规程,研究维修手册,制订训练计划,发现选手问题,选拔参赛学生,指导竞赛等。

(六)团队作战

無论是指导教师还是竞赛选手,都必须团队作战,如若钩心斗角,计较利益,患得患失,不与人交流,不乐于助人,最终都不会取得好的成绩。竞赛的训练和指导时间长,任务重,是持久战,日日夜夜,争分夺秒,只为一个细节、一次成功。教师的任务往往除了指导竞赛,还要承担授课任务以及班主任工作,工作繁忙,合理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之间的协调、任务的分配以及进度的跟踪,都必须根据计划执行,无法完成计划都要做出合理的改进或者弥补。选手之间的互助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压力,尤其是选拔赛之后,选手们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互相监督,互相设置故障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训练的效率。

(七)校校合作

每年的选拔赛场地都会发生变更,在各个学校之间轮流。针对汽车二级维护、四轮定位、机械拆装项目,不同的赛场环境和设备的新旧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手的发挥。为减少场地带来的影响,进一步提高选手的心理素质,通过校校合作,到合作院校的场地参与训练,让选手熟悉陌生环境,互相交流心得,取长补短,对竞赛效果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八)专家指导

聘请有竞赛指导经验的企业专家、高校教师等到校指导,针对训练的不足提出改进,很大程度上可以让指导教师和学生突破思维限制,取得更大的进步,也可避免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细节方面的错误。专家的到校指导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束语

汽车技能竞赛已经持续多年,竞赛车型、设备、操作内容不断变化,但指导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学习借鉴。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密切关注赛项变更,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深入钻研。合理高效的指导工作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不入困境,从而在竞赛成绩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浅析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的意义和目的[J].科技视界,2015(26):212.

[2]郗玉平.汽车营销技能竞赛指导总结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12):272-273.

[3]翟芳.汽车营销技能竞赛中的指导总结与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223.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第6篇

1“抗干扰”练习法, 提高点钞准确率

众所周知, 点钞时必须在安静的环境状态下, 点钞员心无杂念的专心操作, 才能保证点数准确。手工点钞的方式方法很多, 但万变不离其中, 都离不开指法、准确率和速度这三个基本环节, 其中准确率尤为重要, 如何突破计数关、保证点数准确、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点钞技能中面临的难点, 影响计数准确率的原因很多, 其中学生在点数过程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容忽视,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绝对的安静环境是不可能的, 点钞员随时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 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所以, 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干扰法”练习的方式, 人为地制造干扰。如:在学生点钞时, 我放一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或教师随意找几名学生交谈, 让学生在音乐的干扰声中、在有人说话的嘈杂声中去练习, 提高学生抗干扰的能力, 开始练习时, 学生充满了好奇, 跃跃欲试, 但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状态, 容易出错, 我及时地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和指点, 充分给予成功者以肯定, 使学生从教师的赞美声中获得力量, 用坚强的意志去战胜自我, 去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 学生练习过程中愈成功情绪状态就越好, 持续练习的动机愈强烈, 主动练习的积极性就愈高。久而久之学生适应了这种“干扰法”的练习方式, 能够闹中求静, 激发了学生练习兴趣, 对集中学生注意力, 增强心里计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种“干扰法”的练习, 在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心、手、眼配合的能力。

2 示范指导教学, 强化技能操作能力

财会工作人员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点钞方法进行工作, 他的操作水平如何, 关键是指法要领的掌握, 只有掌握正确、标准的点钞指法, 才能顺利地完成点钞工作, 反之将起阻碍作用, 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 注意纠正学生的指法操作弊病, 如:学生在“单指单张点钞法”的指法操作中出现的会“捻”不会“弹”或会“弹”不会“捻”, 拇指的捻币动作和4指 (无名指) 的弹币动作配合不好, 拇指的捻币位置不对, 角度不够等弊病, 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纠正这些弊病, 利用图示、多媒体投影仪、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反复示范分步骤练习, 讲清手指在钞票上的位置、所起的作用, 手指之间的衔接关系等, 并在多媒体投影仪下亲自示范操作, 手把手去纠正指导态度和蔼亲切,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产生正面的强化效应。在指导学生过程中, 注意发现问题, 及时总结, 通过对比, 找差距, 引导学生自觉地克服弊病, 从而掌握科学的操作方法。如:找一名指法操作好的学生和一名差的学生给大家做示范, 让学生自己去对比, 体会找出不足之处, 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准确规范, 动作优美给人以美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积极模仿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教师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同时设置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促使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 对学生科学掌握点钞基本功, 起到了铺垫作用。

3 提倡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创造力

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各种人工点钞法都是比较传统的, 是前人留下的, 鼓励学生在学习前人得到的各种点钞法的基础上, 在某一环节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是点钞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 需要创造者本身有相当的能力, 更重要的还要靠积累的经验, 适当的知识加上不断的练习和改进, 在获得更高的心智和技巧后, 才会有较高的创新成果, 帮助学生扩展知识经验是教师的作用之一,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在传授知识技能时留有余地, 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如:在“五指五张点钞法”的讲授过程中, 针对指法这一环节, 我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按正常情况下, “五指五张点钞法”的点钞指法, 包括点钞顺序 (指五个手指在点钞过程中的顺序) 和点钞的位置、方向 (指五个手指在钞票的位置及捻钞票的方向) , 关于点钞的顺序, 一般是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手指的顺序在点钞过程中, 拇指在钞票左上角向下45度, 其余四指在上角向左下方45度。在掌握基本方法并通过联系达到熟练后, 启发学生在手指顺序不变的前提下, 改变手指点钞位置和方向, 即五个手指都在钞票的左上角向右下方45度方向捻钞票, 通过我的启发, 同学们在掌握们在掌握基本点钞法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又创造出了几种可行的点钞指法, 启发创新, 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具有优化认知结构, 灵活的思维方式, 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达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境界, 实践中, 令人可喜地发现学生中确实蕴藏着无尽的创造了。

4 心理素质训练, 提高点钞竞技水平

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培养更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 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每年定期举行技能大赛, 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手工点钞是财会专业学生必须参赛的项目之一, 每次比赛可谓高手云集, 每名选手都身怀绝技, 竞争十分激烈, 要想在大赛中获胜, 光有绝技是不够的, 过硬的参赛心里素质才是获胜的法宝。

(1) 给每名选手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承认学生的差异, 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 善于发现学生自身的优势, 从不同角度给予学生操作技能的肯定, 增强学生自信心, 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积极的心里暗示, 告诉他们“你能行”、“你是最好的选手”、“你一定是冠军”。

(2) 以小赛练大赛, 有效提高选手临场发挥能力。训练中按大赛要求布置场地, 安排裁判, 有的放矢, 通过小赛, 及时总结, 纠正不足, 竞赛中学生轮流做裁判和参赛选手, 指导教师做总裁判, 这样把竞赛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按大赛要求打分, 让选手感受大赛的气氛, 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 学生对大赛有了平常心, 感悟到竞赛的精髓, 使每名参赛选手的心理素质有了不同的提高。

(3) 给选手建立成绩档案。详细记录每场竞赛结果, 认真分析成绩, 与选手一起分析每场竞赛得与失, 确保在大赛中少扣分、争取不丢分。我指导的学生多次代表学校在省级大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 个人一、二名的好成绩。

做为点钞技能教师, 我深深的体会到对学生科学地引导, 采用灵活的指导学习手段, 对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教师要指导好学生, 就要以科学的态度, 研究阅读本专业的有关理论知识, 弄清其中的原理与技巧, 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上一篇: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学校安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