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论文范文

2023-09-16

教育孩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当前的社会对待教育事业是非常重视的。当一个人还是胎儿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来自外界的胎教,因此,接受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育是否真的当与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80后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听话”,现如今80后已经步入中年,也开始作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本文对“要听话”的80后父母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当前80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80后父母;孩子;要听话

引言

当80后群体开始走进婚姻,然后成为父母就开始承担起父母的职责了。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家庭教育的影响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开始不断地被弱化,从而暴露出了很多问题。80后群体大多数都是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听话”,现如今自己做了父母也要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本文对“要听话”的8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1.80后父母教育现状

1.1多代教育会产生思想碰撞

很多80后父母是独生子女,所以,他们的孩子具有“独二代”的特点。在“4+2+1”的家庭结构中,六个大人来看护一个孩子,对这个孩子的会倾注全部的精力。80后父母大多是都接受过高等的教育,面对众多的新鲜事物能够快速的理解和应用,他们会根据时代的发展,接纳最新的教育理念并进行实施。 由此80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自己父母的思想观念会发生碰撞。再加上80后又有自己的工作,使得80后父母单独教育孩子的机会减少了很多。为了避免孩子被过度的溺爱,80后父母的担忧也会不断地增加,教育的难题也会逐渐地增多。并且很多80后的思想观念中潜意识里还是要听父母的话,有的时候会恳切地和父母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不愿意和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方面发生不愉快,但是收效甚微。这也是当前80后父母面对了一个难题。

1.2教育方式大多按照标准化模式进行

在家庭教育中,80后父母有比较高的学历,有比较强的家庭教育意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十分的重视,对教育方面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80后对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视,比如说胎教、早教、各种兴趣辅导班等等。80后从优生阶段就开始进行准备,当孩子出生后对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让孩子参加早教课程,并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特长班。对孩子成才的期待是非常迫切的。

1.3个人取向更加明显

虽然80后父母从小就接受“要听话”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从小接受的理念是要完全遵从父母的意愿。因此,很多80后父母对待孩子教育的时候在听话的基础上也重视培养孩子的個性和特点。80后父母认为的“要听话”是要听大人的劝导,但是允许孩子发表不同的意见,甚至允许孩子和大人进行辩论,把孩子当作成人来看待,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并从中找到更加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1.4更加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80后父母在儿时经常会被问“你今天听话了吗?”“你今天乖吗?”;当80后成为父母后,经常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今天班里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等等,80后的父母在重视孩子心理感受方面明显要优于其他年代的父母。80后在儿时受到老师批评并且向家长告状的时候,80后群体的父辈会不听孩子的解释,会一味地责怪孩子。但是80后成为父母后会认真地聆听孩子的解释,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起因和影响,告诉孩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应当如何应对。80后父母会在自己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保护孩子,维护孩子的合法利益,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地对孩子的心理不适进行沟通和疏导。

80后父母普遍比父辈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源于他们对自身成长经历和心理路程的反思与学习。1999年各个高校开扩招,大多数80后都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化与无奈的心情在他们的岁月中有了很深的印记,也是他们更加注重孩子心理的一个原因。很多80后父母觉得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比事业更加重要,因此,80后父母会对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格外的珍惜,更愿意陪孩子出去玩,陪孩子进行亲子活动。

1.5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过于“奢侈”

80后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教育方面甚至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倾尽所有为孩子配备最好的物质条件,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应该要有。80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高度的重视,在“4+2+1”的家庭模式的影响下,他们会尽力地为孩子投入更多的资源,使得经济开销不断地上升:比如说孩子的奶粉要买进口的,商店买不到就去找代购从国外购买,更甚者会请国外的亲戚朋友从国外邮寄奶粉;80后父母不再使用尿布,而是用纸尿裤来代替;孩子的衣服以及各类用品都力求名牌;玩具买起来也是毫不手软。80后父母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更多,书籍买了一大堆,各类的教育课程也积极地报名参加,以至于在孩子的吃穿用度方面出现了攀比和过度奢侈的风气。父母之间不光要进行比较,甚至把孩子包装成产品进行炫耀从而满足自己的功利心和虚荣心。

2.80后父母教育子女的建议

2.1正确的对待隔代教育,扬长避短

有些家庭中,通常存在很大的“隔代教育”。因此,80后父母要正确的处理隔代教育,取长补短,才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80后父母的生活重心在工作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照顾孩子教育孩子。老人有充足的时间,并且在照顾孩子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人的很多观念已经过时了落后了,并且他们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容易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要求,因此很容易对孩子形成溺爱。并且很多老人认为,照看孩子仅仅就是“照看”,只要让孩子不受伤,让孩子吃饱饭能够不生病就足够了,在孩子很多错误的行为不能及时地进行纠正,甚至觉得“孩子小,以后长大了就懂事了”。所以,80后父母要积极主动地与长辈进行沟通,潜移默化地向长辈灌输最新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式,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共同解决,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目标。并且,80后父母要在工作之余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互动,更多的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2.2改变教育观念

80后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观念上更加侧重于智力培养、性格培养、心理健康培养以及社交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重视度不够。在“4+2+1”的家庭模式下, 孩子会受到父辈和祖辈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从而弱化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80后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愛护孩子的程度上适当的放宽,给孩子自主生活的空间,培养他们良好的自理能力。西方儿童教育家指出,在幼儿阶段要重视孩子的动作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因此,动作教育是培养孩子自己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要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和实践。让孩子有机会自己主动操作,通过父母的指导能够不断地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3倡导正确的教养方式

根据调查研究可知,父母的教育以及采用的培养方法的不同,会对孩子的生活能力产生不同的效果以及影响。因此,80后父母要积极地采取能够提高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方法。首先,提倡民主的教育方法,在孩子的成长中充分的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帮助他们了解和面对各种问题。并且要对孩子的成绩进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加他们的对各种知识的求知欲。第二,80后父母对于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脱离家长专制的模式和家长包办的模式,适当的让孩子进行独立,帮助孩子建立独立成长的意识。帮助孩子培养处事的胆量,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独立性。第三,要摒弃放任不管和过度溺爱的模式,这两种模式比较偏激,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巨大的阻碍作用,会造成孩子自理能力缺失或不足的情况。第四,要避免向相反的教育方法,父母之间要私下达成一致,不能在一方教育孩子的时候提出相反的意见,即便是出现教育瑕疵另一方也一定要表明支持的态度,然后父母进行私下沟通,并改进教育方法,切忌父母在孩子面前由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发生争执。同时,80后父母要和老人统一立场和思想,在进行孩子家庭教育的时候,不要和老人发生不愉快,要私下进行沟通。

2.4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80后父母在对待孩子方面有些“奢侈”和攀比的风气,因此,80后父母要在物质方面要控制购买的力度,减少名牌大牌的倾向,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减少孩子之间的攀比性,在对待孩子物质要求时要把握住分寸,不能一味地满足孩子对物质的要求。让孩子正确的对待书本、玩具等。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条件也越来越丰富,更多的80后90后已经迅速地成长起来,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既是家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同样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要听话”的80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也存在很多问题。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学习,在越来越多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相信80后父母能够在教育孩子方面会越来越完善,对孩子良好的身心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父母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J]. 魏运华.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9(03)

[2]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J]. 张文新,林崇德.  心理科学. 1998(06)

[3]浅谈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 伍惠姗.  中华少年. 2018(22)

[4]拟剧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夏令营的启示研究[J]. 易婧.  市场周刊. 2020(02)

[5]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培育研究[J]. 王天依.  教育现代化. 2016(35)

[6]青少年心理资本开发:学校教育的应为与可为[J]. 朱仲敏,桑标.  当代青年研究. 2017(02)

教育孩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智障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和智障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家校联动的角度探讨智障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方案,期待对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家校联动;智障学生;体育锻炼行为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早在2006年即明确提出“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要求,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指明发展方向。

除普通在校学生之外,有一类特殊的人群——智障学生,更应该引起高度关注。我国是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口大国,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14岁学龄残疾儿童青少年246万人,其中智力障碍者76万人,占比高达30.89%。已有研究显示,智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明显低于普通学生,并且智障学生具有更高的心血管代谢风险——更高的体脂肪、更高的胰岛素抵抗以及更差的心血管体适能。因此,亟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案以提高智障学生体育锻炼水平,进而增进其体质健康。本文在分析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和智障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家校联动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期待对广大基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一、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行为对智障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质健康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和身體机能三个方面。

在身体形态方面,智障学生群体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而研究发现6个月的运动干预实验可明显降低智障人群的身体质量指数(BMI)。

在身体素质方面,智障学生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身体协调性和肌肉耐力等方面均落后于普通学生,如智障儿童的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并影响其动态平衡能力。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和强度可以有效促进智障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高体质水平,如8周的体育游戏运动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智障男童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静态平衡能力,10周的投掷运动干预能够提高智障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运动定向能力。

在身体机能方面,与普通学生比较,智障学生的心肺耐力较差,但智障男童进行8周水上运动项目训练后心肺耐力和速度素质均显著提高,证实运动是提高体能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锻炼行为对智障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智力障碍的影响,智障学生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智障学生容易形成低自我效能感,表现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退缩、拒绝,并且由于完成某项任务反复失败及被社会孤立等原因,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多数智障学生的情绪处于较低水平,自身的情绪控制力较差,存在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严重阻碍其心理健康发展。适宜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减轻抑郁、焦虑存在潜在的益处,如体育游戏对智障儿童情绪障碍可以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

二、智障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发展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有赖于对智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充分了解,而影响智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一)个体因素

影响智障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个体因素主要在于他们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自身对运动预期的好处是否了解、健康运动知识是否掌握和是否具备自我激励等品质。其中,自我效能感反映个体对于克服各种困难继续坚持规律运动的自信心,是影响智障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特别是对更加依赖父母的智障学生来说,家庭因素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研究显示,智障青少年照顾者的教育程度和是否偏爱体育活动能够预测其是否有规律性的体育锻炼,照顾者教育程度越高,智障青少年越积极对待体育运动,那么越有可能有规律性的体育活动。家庭中有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以及家长经常性的带领孩子参与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方面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另外,父母的教育、陪伴和鼓励也对智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校因素

对智障学校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体育教学的实施受到教学对象、教师、教材、场地器材以及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除家庭外,智障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就是校园环境,但研究显示,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学校体育设施陈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及社会对特殊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智障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间少、内容单一。此外,考虑到体育运动安全性的问题,智障学校方面也存在对学生过度保护的情况。

(四)其他因素

社会风气、经济条件和天气等客观因素和政策文件、体育资源等社会性因素也可能影响智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三、基于家校联动的智障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干预方案

鉴于家庭和学校是影响智障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特殊教育学校可尝试以学校为主体构建家校联动的体育教学模式,充分整合学校和家庭资源,建立密切的家校沟通,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融合,促进智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一)加强体育锻炼的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家长、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氛围,为有效开展体育活动打下基础。针对学生,可通过专题讲座、教室内板报、校园内海报和宣传窗进行健康知识和体育常识普及,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针对家长,可通过座谈会和微信群进行知识普及和资源共享,鼓励他们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二)组织专业全面的体育锻炼技能培训

首先,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请专家进校指导或创造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针对智障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其次,对智障学生进行基本体育教学外,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其他运动技能培训,特别是游戏类技能,如花样拍球,使他们不仅能在学校,而且能在家中、社区环境中进行趣味性体育活动;第三,通过家长会和微信群对家长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培训,制作体育运动视频光盘,编制指导手册,供家长参考或借鉴,使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体育水平的家长均能在家中指导孩子开展体育锻炼。

(三)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仅靠学校有限的体育课时间远远不够,考虑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压力不大,体育教师可以适量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学生可依据自身兴趣,选择喜爱的体育运动,以打卡的形式每日上交作业。教师对作业完成情况定期进行评价,对于完成作业质量好的同学给予奖励,对于完成作业质量不好的同学,与家长单独沟通,进行监督和指导。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体育作业,增加陪伴和教育子女的时间,并请家长分享指导体育锻炼的感受和心得,建立交流学习平台,巩固校内体育锻炼成果。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智障学生可能出现不良情绪,教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及时安抚,使之逐步提升体育兴趣,主动学习和实践体育知识。

(四)请家长辅助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

考虑到智障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风险,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均相对简单,在提升体质健康方面作用有限。学校可从智障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点,开发趣味性体育游戏,组织有空闲时间的家长参与到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管理中,协助教师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做好运动防护,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避免教師因担心学生受伤而降低教学难度。

(五)做好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反馈工作

目前国内没有针对智障学生的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系统,可参考美国《残疾青少年健康体适能测试标准》对智障学生每学期进行体适能测试,评估开展家校联动体育锻炼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估反馈也可以采用趣味运动会的形式开展,运动会分个人项目和亲子项目两类,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通过既体现趣味性又体现竞争性的比赛来提高智障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行为改变的持久性。

在家校联动模式下,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将有助于丰富智障学生体育教育内容,整体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帮助他们克服体育运动心理障碍,锻炼意志品质和耐力,从而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Wallen EF, Mullersdorf M, Christensson K, et al. High prevalence of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 Acta Paediatr, 2009, 98(5): 853~859.

[2]Lin JD, Lin PY, Lin LP,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adolesc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10, 31(1): 263~269.

[3]王琳. 上海市8~13岁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质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智障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的质化研究》,项目编号16YTC038】

教育孩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小的经济单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家庭的安宁和幸福,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未来。

关键词:家庭教育;策略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点。虽然很多父母也都明白,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都很重视家庭教育,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总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么如何来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呢?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要创设民主化家庭良好的氛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家长的榜样作用,同时着力于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孩子只有在不断的在探索中才能激发潜能,提高才干。

二、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来看,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1.严管型。对子女期望值高,要求严,父母是“绝对权威”,管得过多过死,管的过严过狠。其结果是孩子的精神压力大,心理情绪不安定,容易产生自卑、逆反心理,从心底里产生与父母对抗情绪。

2.溺爱型。对孩子爱得过度、过分;爱不得法,对孩子的要求、索取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其结果是变得自私、贪婪、懒惰、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不心疼父母、不尊重他人劳动。

3.放任型:父母误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只养不教,孩子成长得如何、每个时期孩子有什么变化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其结果是孩子进步了不能及时鼓励,令孩子没有成就感,失去继续向上的动力;孩子犯错了不能及时纠正,结果习惯成自然,越陷越深。

4.暴力型。父母奉行“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认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就采取指责、训斥、辱骂、殴打来教育孩子,其结果是打出了奴才、懦夫、逆子、暴徒、甚至罪犯。

5.无奈从众型。父母虽然注重孩子的教育,但苦于无法或不得法,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行为习惯不良、待人接物不妥,无可奈何,不知所措。在无助的情况下,以从众的心理跟“风”。

从以上几种家庭教育误区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错误的家庭教育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三、有的放矢的选择教育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只要把握住孩子的特点,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聪明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耐心教育与疏导,通过讲道理,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2.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因为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方法:首先,父母要训练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其次,在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听话能力;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孩子看着你的脸听。最后,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问题。

3.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乱花钱。

教育方法: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提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4.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态度的孩子。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

教育方法: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听从教导;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哪怕是不正确或不真实的;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有耐心,要等待;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

5.具有严重惰性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作业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作弊,生活散漫。

教育方法: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训练,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次是帮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训练。

6.拈轻怕重、懦弱、畏惧困难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缺乏自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胆怯,害怕挑战,回避困难。

教育方法:让孩子多看多读名人传记、英雄故事,让孩子明白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经常带领孩子爬山、远足或是從事一些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竞技类的活动,树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应对复杂局面、直面残酷现实的意志和能力。

总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只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避开家庭教育的误区,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那么就一定能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李海云刘文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34-38.

[2]苟丽萍.浅谈中小学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2016,(01):158.

[3]李静,宋佳.家庭儿童虐待中的权利冲突及其法律控制[J].广西社会科学,2015,(12).

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社区教育中心

教育孩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社会一个焦点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发展到更加严重的程度。正视社会发展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认清其深层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往城市迁移,出现了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其子女留在农村,形成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近年来,农民工进城务工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社会一个焦点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发展到更加严重的程度。正视社会发展中的留守儿童问题,认清其深层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湘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据2018年民政部官网最新发布的留守儿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比重占全国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以四川省规模最大,湖南次之,高达70万人。湘西作为湖南西部一个较贫困落后的地区,是全省唯一被列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特色浓烈。

最新的数据显示,湘西州全州总人口有26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高达150万人,占全州人口总数的57%,占据大半比率。湘西位于武陵山片区,交通不便,农民生计难以维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得到发展,许多家庭夫妻双双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湘西尤为突出。

为了了解湘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特选取湘西州泸溪县兴隆镇村作为调查对象,全村共计90户人家,其中6-13岁儿童人数达38人,留守儿童有36人,36份调查问卷数据有效。此次调查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展开。

1、具体情况

2、家庭教育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家庭方面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显示。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父母双双外出務工的留守儿童当中,有26人是由爷爷奶奶进行抚养,占比90%,只有3人是由叔叔或伯伯等其他亲戚代为抚养,占比10%。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基本上是一年见一次,只有2人超过一年见一次,日常沟通是通过电话联系,有4人一个月与父母联系一次,有4人经常联系但时间不定,还有21人很少同父母联系。在询问具体谈话内容得知,谈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家里的一些琐事,对于留守儿童的询问也仅仅涉及到学习方面,关于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或者是心情状况不甚关心。在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谈话里,多以责备为主,很少存在夸奖一说,很多时候通话都以不欢而散收场。

二、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照顾,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谋生,其父母长期在外工作,除了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条件外,却极为缺乏关爱和情感交流,无法提供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在教育这一方面与孩子完全脱节,在家庭教育方面发挥不了作用,对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学习教育情况并没有高度重视,孩子受这样错误想法的引导,也在脑海中形成读书无用的观念,无心学习。

在留守儿童中,监护的主要形式是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进行照料。由于他们的血缘关系,监护人大多采取了娇惯的方式,不忍心进行严厉的责骂和纪律管教,此外,对儿童的要求相对宽松。同时,老年人的教育水平与现实脱节,对儿童在教育上的影响微乎其微,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也难以被留守儿童所接受。

2、学校教育相对落后

(1)学校教育设施落后

贫因地区教育条件落后,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村小学的大量消失,许多偏远村只设立一个教学点,采用复式教学模式。学校里,粉笔,书本等必各的教学材料都很匮乏,课桌残旧,有的教室还出现漏雨等现象,学习环境十分艰苦,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管理,这样的艰苦条件很难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环境,更谈不上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农村地区的任课老师自身教学素质有待提高。因在农村地区任教,发展前景不好,在教学上缺乏热情以及责任心,对学生采用一种放养管理策略,主要孩子不在学校里面出事,家长不追究其责任即可。

由于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师资力量缺乏,老师精力有限,除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安全,也往往没有更多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细心的引导。

三、湘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工程。这是一个涉及成千上万家庭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关注。因此,要解决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我们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分担这一责任,共同努力,共同努力,相互合作。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孩子步入社会后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应该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要因为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物质相比,孩子们需要父母更多的精神关怀。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更加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交流,从精神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日常通话中,父母不仅应该询问他们的学习,还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健康。询问他们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

(二)加强学校德育建设,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把教育和引导结合起来。遵循留守儿童自身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留守儿童愿意并自觉接受和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重视素质教育,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促进留守儿童的道德、智力、身体、审美和劳动能力全面发展。在课程方面,添加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例如,心理咨询课程和法律课程。学校可以根据留守学生的年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强自尊自强的思想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提高自救能力。

学校应该与他们的家人保持联系,并及时提供关于学生最近生活和学习的信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儿童成长,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改变孤立激进的个性,积极与外界沟通

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优点加以引导和培养,指导其存在的不足,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努力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机制,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重视和强化心理教育。

(三)建立健全政府关爱留守儿童机制

優化社会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社会各界应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加大城市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服务的力度,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可以定期对农村地区的孩子进行支教活动或是开展春游、助人为乐等活动,内容主要以德育为主,注重孩子德育方面的发展。加强农民自我素质教育。

政府应放宽学生入学准入条件,取消地区化因户籍难入学的限制,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能够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一些相应的农民工孩子入学保障,比如福利保障以及帮扶政策,减缓农民工生活压力,让留守儿童能够待在父母身边,得到更多的社会关照。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进行关心并帮扶,让留守儿童体会到社会的关爱。

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加强农村德育建设,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做到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教育教学的实施。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农村资源,如旅游、原材料等,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其父母更愿意留在农村,待在孩子身边。

参考文献:

[1]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情绪性问题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贺慧静.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陈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12.

[4]张博,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河南省W村为例[M].赣南师范学院.2018.

[5]张小芹,孙忠良.湘西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M].吉首大学.2018.

[6]民政部门户网站.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大学 肖海鸥

教育孩子论文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家长为了能够不断培养孩子进行良好的成长,从孩子出世就给予了大量的付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具有各种想法,也坚信能够得到良好的回报。文章在分析家庭教育中,沟通对孩子的重要性前提下,监督说明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  父母  孩子  沟通策略

一、家庭教育中沟通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

1.沟通对家庭成员之间共同生活具有必要性

对一个家庭来说,成员之间每天都会进行沟通和交流,家庭是父母和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家庭成员心灵交流的港湾,教育和被教育者开展沟通,被教育人员能够明白教育者的期望,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能够形成统一的家庭理念,以此来确定家庭生活的稳定发展,基于此开展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在孩子得到学校教育以前,家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来了解孩子掌握的基础技能,并教育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在这一阶段,知识的传授大多通过沟通来完成。家庭教育是父母为孩子进行的能够推动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综合,不管的父亲还是母亲都是利用沟通的方式来为孩子传授自身的经验。

2.沟通能够有效缓解家庭成员的矛盾

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两种矛盾,可分为教育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人生观念、经历、成长经验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有着不同的主观愿望。造成后一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所有的教育者在同一段时间中都是教育人员,但教育者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十分容易产生冲突。不管是哪种矛盾,都应该相互了解,这一才可以良好的处理矛盾,找出双方矛盾的原因,对其进行处理。另外,进行良好的沟通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知识。

3.沟通能够有效提高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关系往往是将血缘关系作为基础,全体家庭成员基本都有同样的利益关系。因此,只有在良好开展沟通的前提下,家庭才能形成和谐、友好的家庭氛围,强化家庭中的凝聚力。如果有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出现了意见和分歧,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激发所有成员对和谐家庭的期望,受教育人员充分了解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并积极主动落实教育人员的渴望,良好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开展沟通的有效策略

1.采取多种措施,实现有声和无声的沟通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人员和被教育者往往是通过有效的交流来阐述自身的观念,如果不开展有声交流就不能达到共识,也不能找出问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往往都是采用有声交流的方式,除了家长对子女进行必须的家庭教育以外,还应该配合无声的沟通方式。加入,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以后,家长可以利用语言的方式进行表达,还可以使用肢体动作给予孩子鼓励,如竖起大拇指,最大程度展现对孩子的肯定,在有些时候,无声沟通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假如家长发现孩子想要沟通,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回复,不然将会造成孩子交流热情都到打击,对以后的交流形成影响,使得孩子对家长的信任不断减少。

2.构建机制,形成制度化的沟通制度

在家庭中,沟通是家庭成员间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沟通的次数越多越有效,有时大量的沟通会产生反作用,使得孩子对家长的唠叨形成逆反心理,因此,有必要形成制度化的沟通体系。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进行一些深入的交谈,让家长和孩子坦诚相待,说出自身的真实想法。当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父母就已经开始了家庭教育,形成了良好的沟通制度,能够要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遇到的难题,并给予孩子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家长有必要好子女开展平等的沟通。

3.相互理解,建立基于理解的交流模式

孩子好比幼苗,家庭则是培养他们成长的土地,只有土地具有充足的营养,幼苗才能茁壮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好比山间溪流,能够对土地和幼苗进行灌溉。在进行沟通之前,父母和孩子应该进行相互理解,家长应该利用充足的耐心对孩子进行指导,使其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才能良好开展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家长必须具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因为过于急躁引起不良后果。

结论

综上所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自身的行为以及跟孩子的沟通对其行为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开展家庭教育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性质,教育不应知识存在于语言表面,还应在心理方面进行体现,以此来保证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造成孩子性格任性,容易闯祸,父母没有承担自身作为家长的责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积极和孩子开展良好的沟通,应用能够让孩子接受的教育方式開展交流,不能利用家长的权威对孩子进行压迫。

教育孩子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有效性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其中一、二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求达到5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亲子阅读活动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开展的以阅读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教育活动,它对于儿童身心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小学低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是孩子从家庭教育走向正规学校教育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亲子阅读对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通过亲子阅读,孩子在父母的朗读、讲解、交流、游戏的阅读方式中,做到真正地热爱阅读,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成长。

一、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定义

“亲子教育”是指以亲子关系为纽带的父母与子女一起参与、共同提高的一种科学育儿的教育形式,具有双向互动和情感交融的特点。

“亲子阅读”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亲子共读,又称亲子阅读,是指在家庭中大人与孩子一起阅读。亲子阅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成为连接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桥梁。本人认为这是一种父母与孩子互动读书的方式,这种读书的方式不是一种机械的行为,它应该是一种爱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情感纽带。因此,亲子共读可以理解为大人与孩子共同分享多种形式阅读的过程。

二、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龄段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美和生命。也就是说语文阅读教学不一定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作家,但要以高品位的文学作品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

语文阅读教学是“人”的教学,应该专注于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倡导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对生命个性的关怀。

亲子阅读,重点不在于孩子吸收多少,而是亲子共读时,亲子间眼神亲密的交流,这种心灵的支持会让孩子觉得是有安全感的,同时也会帮助孩子对于本身的情绪及周围情景的认知能力的掌握更有自信。这就已经是在完善孩子的人格,提升孩子的自身修养。亲子阅读所采取的父母与孩子一对一的阅读模式能给予孩子无可替代的父母之爱,这种爱让孩子在人生的最初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进而一生爱书,并能将这种愉快的阅读体验延续到孩子的下一代。

三、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有效性策略

(一)明确阅读目标,正确认识亲子阅读活动的性质和价值

在开展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活动之前,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专题讲座、网上邮箱等形式,让家长明确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的目标重在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开展示范阅读教学活动,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通过开展家校互动活动等形式让家长明白:亲子阅读是家庭阅读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家庭阅读更多是家庭成员在空余时间里读书看报,是休闲放松、愉悦身心、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活动。在此基础上的亲子阅读活动应该是建立在以休闲、愉悦为特点的家庭阅读基础之上的,趣味性应该是它所追求的。通过阅读,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语言经验和认知经验,对孩子阅读能力的获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双方的交流互动,丰富了孩子的情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锻炼了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

(二)有效指导正确的亲子阅读

1.选择适合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活动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内容类型的选择范围应该综合全面,以文学读物为主,涵盖启蒙读物、思想品德教育与励志类读物、科普读物、人文历史知识读物、儿童图画书与卡通读物。

诵读类:《日有所诵》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每天坚持诵读;《好妈妈儿歌400首》《新编儿歌365》等儿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童趣;《三字经》《弟子规》这些经典也很易于背诵,在孩子心中种下经典的种子,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儿童文学类:《一年级的小蜜瓜》《一年级的小豌豆》《一年级的小朵朵》《一年级的小豆豆》《张秋生小巴掌童话》系列、《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系列、《小猪唏哩呼噜》系列、《鸡毛鸭和鸭毛鸡》《没头脑和不高兴》《洋葱头历险记》《笨狼的故事》系列等,三年级后可以阅读罗尔德·达尔的作品和彩乌鸦系列。

科普类:《神奇校车》系列、《小牛顿科学馆》系列、《昆虫记》《永田爷爷的动物观察日记》和一些介绍恐龙、大自然、天气、地球和宇宙等的书籍。

2.采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指导方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许多家长很烦恼,一是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二是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其实,大家不必烦恼,只要你和孩子能共享阅读乐趣,不管是照字朗读,还是看图说故事,都是很棒的共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1)读一读。共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可以是家长读给孩子们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家长听,更可以是双方配合的分角色读、接力读(其中以家长读为主,即使孩子基本或完全能够阅读,“听书”依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听”更享受、更兴奋、收获更大)。家长要以一个孩子的心态参与阅读,与孩子一同玩味、一同感受。除了读文之外,还可以读图。好的书籍,插图通常也出自名家,能让我们大饱眼福,很快融入故事情境。

(2)讲一讲。在读的过程中,还应配合讲。比如,一本书开读前,为营造阅读期待,很有必要给孩子讲一讲该书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如,在为孩子读《安徒生童话选》一书时,先介绍该书的作者是安徒生,丹麦作家、诗人,因其童话作品而闻名于世。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包括《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并被高度赞扬为“给全欧洲的一代孩子带来了欢乐”。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他的童话故事还激发了大量电影、舞台剧、芭蕾舞剧以及电影动画的创作。听了这些介绍,孩子“听书”的愿望强烈了,《安徒生童话选》便可以隆重开讲了。久而久之,孩子对名家作品也能如数家珍,无形中丰富了知识,更亲近图书了。

(3)品一品。遇到精彩的章节或段落,孩子往往激动不已,会提出“再读一遍”的请求,有时甚至要求读上很多遍。其实,家长应该抓住这样难得而自然的机会,让孩子们“品人物”“品细节”。《逃家小兔》是一个充满爱和亲情的童话故事,家长和孩子一起扮兔妈妈和小兔子,反复品读小兔子逃家的故事。这其实就是一种品赏,一种回味。在“品”的过程中进行交流,产生共鸣,生发想象,再现故事,同时还能积累语言,使书越读越“精”。

(4)聊一聊。随时随地,家长都可以和孩子聊书——聊作者、聊情节、聊感受、聊联想,等等。有“聊的”,说明孩子读进去了,读出味了,读上瘾了。当然,聊的时候不要把家长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因为这种交流完全是平等的。即使是需要“拨正”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让孩子有畅所欲言的空间,激励他更进一步的思考和体会。

(5)忆一忆。阅读的时候应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以此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产生共鸣。比如,读到《淘气包马小跳》,最有趣的是马小跳和他的三个死党张达、唐飞、毛超,他们不仅个个长得“歪瓜裂枣”,其貌不扬,而且还因为过于调皮捣蛋惹是生非,而被老师和同学们视为永恒不变的“后进生”。但他们却是那么热爱生活,纯真善良,充满爱心……读到这些,孩子会想起自己的相似经历,会跟家长谈论:“在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你们总把我们看成‘小大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我们要野游,你们说那多么多么危险;我们要养小宠物,你们会说那又脏又累会得传染病的;我们被老师处罚,你们不让我们申辩,说老师不会冤枉一个好人……”这种“回忆”和“联想”,让孩子对故事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获得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培养小学低年级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看完后,相互交流一下读书心得。每周填写一次“亲子阅读记录表”,父母和孩子共同填写,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画,可以是照片……形式不拘,追求个性化的表现。鼓励孩子把书借给小伙伴看,也鼓励孩子向朋友借阅优秀的读物。

(2)把读书纳入全家的休闲计划中,父母和孩子共同制订家庭的读书计划。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按日历绘制一张读书表贴在墙上,比如当天读书30分钟,就在表中记录书名及时间。积累一段时间后和孩子一起回顾,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使孩子有成就感。

(3)把家庭藏书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地方,鼓励孩子一读再读。

(4)在孩子的房间设专用书柜,随时放上孩子正在阅读的书和家长希望孩子阅读的书。

(5)家里要适当准备一些工具书,以便孩子有疑问时可以查阅,使孩子认识到工具书的作用。

亲子阅读是一种美丽的休闲,家长是帮孩子阅读,但不要替孩子阅读。家长要参与阅读,更重要的是欣赏孩子阅读。亲子相伴的阅读,是心灵收获的分享。家庭教育,阅读为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亲子阅读,只有明确阅读的目标,有效指导正确的亲子阅读,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亲子共读的实效性才能提高,让孩子在共读中变“阅读”为“悦读”,让孩子的成长之路溢满书香、印满墨痕。

参考文献:

[1]余珍有.日常生活中的早期阅读指导[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2]季 燕.亲子阅读现状及家长指导策略的调查与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3]王西敏.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的使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碁小学)

上一篇:本科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