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21

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引言

“双碳”目标预示着我国绿色发展进入新阶段。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我国作为当前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此次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也预示着我国的绿色发展进入了减污降碳的新阶段。

绿色金融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工具。要实现“双碳”目标,众多机构都预测未来的30~40年低碳领域需要投入上百万亿元的投资。如根据清华大学的研究,要实现全球控制温升2℃目标导向转型路径,能源消费2030年左右达峰,我国2020—2050年能源系统须新增投资100万亿元。除少部分公共资金投入外,80%以上需要的是社会资本的投入。绿色金融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主要工具,市场空间广阔,未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助力“双碳”目标的主力军。银行机构作为我国经济系统中的重要金融机构,是我国绿色金融的主力。目前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中,主要包括1家开发性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和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有12家中型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4000多家的区域性地方法人银行(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银行是我国绿色金融助力绿色发展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主体,根据人民银行的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达到11.95万亿元。目前在我国的各类银行中,都不乏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9》,中资大型银行绿色贷款占全部绿色贷款的70%,中资中型银行绿色贷款占全部绿色贷款的16%,中资小型银行绿色贷款占比近7%。

本文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探析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主要发展模式,为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基于对我国银行机构多年的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的观察,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将呈现三大模式: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

在金融机构逐渐走向混业经营的趋势下,一些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向集团化发展,其中部分机构积极把握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充分发挥集团化、多牌照经营優势,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理财、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气候与环境管理等,实现绿色金融业务、气候风险管理、绿色企业文化在集团层面的普遍发展、联动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化、多元化、品牌化的绿色金融集团。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

在战略与规划上,建立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和牌照资源,建立银行集团应对气候变化、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战略和愿景目标,并根据自身情况和牌照资源,将战略目标覆盖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绿色投资、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自身碳中和、绿色企业文化、ES G(环境(En v i r o n m e n t a l ) 、社会( S o c i al ) 、治理(Governance)的简称)信息披露等在内的集团化绿色金融发展领域。

在公司治理与组织架构上,建立集团化绿色金融发展架构。包括设立银行集团绿色金融领导小组,统筹领导集团绿色金融发展,重视银行集团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以及相关政策;同时设立绿色金融领导小组办公室,该机构组织、协调整个银行集团相关部门与机构的绿色金融相关业务规划、发展目标、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等的制定与落实;银行集团内的各个部门、分行以及各个机构(子公司)负责自身的相关绿色金融业务、气候和环境风险管理、自身绿色发展等工作。

在业务发展上,建立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集团内的各个部门和机构负责自身职责范围内的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服务,如公司金融相关部门,为企业客户提供绿色信贷、绿色供应链融资、绿色债券等绿色产品服务,零售金融相关部门,为个人客户提供绿色住房按揭贷款、绿色消费信贷、绿色经营贷、绿色信用卡、绿色私行服务、个人客户绿色理财等;金融市场相关部门进行绿色投资,如进行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投资;在子公司方面,根据拥有的金融牌照,开展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理财、绿色股权投资、绿色保险等产品和服务。

在风险管理上,将气候环境风险融入银行集团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并逐步建立集团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内涵至少包括三大支柱:绿色金融业务、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以及自身的绿色表现。因此,金融机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是绿色金融重要方面,需要建立集团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主要制度和相关流程,各个牌照的机构(子公司)需要建立起自身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最终形成集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文化与品牌建设上,逐步建立集团和各自机构的绿色文化与品牌。银行集团和拥有的各个机构(子公司)均需要投入资源,不断打造并逐步形成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理财等品牌,共同打造并逐步形成内涵丰富、服务多元的集团绿色金融品牌效应。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实践。在我国21家主要银行中,除1家开发性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有18家国有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部分银行利用综合牌照优势,提供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各类企业低碳绿色转型以及绿色产业发展。以兴业银行为例,作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绿色金融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兴业银行综合运用集团多元化产品,形成了涵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绿色投资等在内的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就是银行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部或绿色金融事业部,承担绿色金融具体业务战略、规划及政策制定等,统筹全行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对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目标、效益目标、风险目标负责,建立银行的绿色金融营销激励机制、业务管理体系、产品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在区域或者分行建立绿色金融分部或是绿色金融团队。该模式下,绿色金融事业部承担风险也享受收益,可被定位为利润中心,获得直接客户营销职能,也可能被赋予信用风险审批职能。在现实中,也有部分银行存在称作“绿色金融事业部”的设置,但该“事业部”其实并非利润中心,而是主要牵头负责产品开发、营销推动、业务管理、技术支持、部分资源配置等,实现银行绿色金融专业化的运作。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搭建绿色金融事业部组织架构。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部,或绿色金融事业部,负责牵头全行绿色金融的产品开发、营销推动或直接营销、业务管理、专业研究、风险管理等。同时推动在分行层面建立绿色金融团队或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岗等,形成绿色金融总体组织架构。在某些情况下,银行甚至可能将该部门定位为利润中心,给予直接客户营销职能。

注重绿色金融营销激励机制。绿色金融事业部主要从考核评价、资源配置、差异化授权等方面建立绿色金融业务约束激励机制,这些激励约束机制可以为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关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除了银行可以向绿色环保企业和绿色环保项目提供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外,银行根据自身的客户结构和重点领域,创新开发绿色金融特色产品与服务,如绿色投行产品、绿色金融细分领域产品、绿色普惠金融产品,以及可能推动绿色零售产品开发等。

建立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根据银保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等金融监管制度的要求,建立全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基本政策、各项制度和相关流程,建立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专家团队等,或采纳赤道原则,按照赤道原则建立起银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给予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项目风险评审职能,负责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审批,或是推动总行负责审批信用业务的审批部门下设成立绿色金融专项审批处室,对总行审批权限的绿色金融业务实现主要集中审批。

绿色金融事业部发展模式实践。部分区域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采用此模式发展绿色金融,如江苏银行2016年初在总行设立了绿色金融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事业部,九江银行2017年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在组织架构、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绿色金融类事业部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就是银行金融机构在总行相关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主要职责是与境内外机构合作或自主研发,持续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开发,并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落地,做好业务管理。绿色金融产品中心发展模式有以下特点: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一般须在总行级别的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如在总行公司金融部门下设立二级中心,该中心主要职责是负责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动。

重点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主要采取的产品开发和创新路径包括:一是与国际国内机构合作,进行绿色产品66 Credit & Banking 银行与信贷总第1 0 1 期TSINGHUA FINANCIAL REVIEW April 2022創新开发,如部分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Finance Corporation,简称IFC)合作损失分担的能效贷款,与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亚洲国家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合作绿色转贷款;还有部分银行与政府部门合作,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二是在绿色金融的特定细分领域进行产品创新,如合同能源管理领域开发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在分布式光伏领域开发光伏贷产品,在碳交易领域开发碳金融产品等。三是依托其在总行业务部门的优势开发产品,如在投行部下,就可以开发和推广绿色投行产品,如绿色股权融资、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绿色债券等。

进行创新产品营销与管理。为了推动创新产品的营销和落地,绿色金融中心将会争取银行给予这些绿色金融产品配置一定的业务资源、财务资源等,如给予信贷规模、风险资产、差异化的资本成本等,并给予配置一定的财务费用,通过产品营销推介会和营销竞赛等形式,推动绿色金融产品营销。同时,由于很多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存在与外部机构合作的情况,绿色金融中心还要做好这些创新产品内部和外部的管理工作。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实践。部分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上,因此将其归类于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如浦发银行发布以“绿创未来”命名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面向市场推出了十大创新产品;如华夏银行在总行公司部下设立绿色金融中心,专注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营销推动,先后承接了法国开发署能效与可再生能源绿色中间信贷项目、世界银行节能转贷项目、世界银行“中国可再生能源与电池储能促进项目”等,基于与国际和国内机构的合作,形成了包括国际转贷款、光伏贷、排污权抵质押融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体系。

对不同绿色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

绿色金融集团化发展模式。银行将绿色金融上升到集团高度,依托集团资源,发挥集团综合发展优势,打造全集团实施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并建立集团内部联动机制。因此银行在经营管理、产品创新、资源获取等方面可以发挥集团化、规模化的优势,有助于拓宽绿色金融的服务范围,提升集团的绿色金融总量,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扩展业务的边际成本,并提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但与此同时,绿色金融集团化模式对银行的绿色金融的组织架构和统筹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对银行的金融牌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大型银行和中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可能更加适合;而区域中小银行受限于金融牌照资源有限、经营区域受限、客户数量有限以及绿色金融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集团化模式在区域中小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可能并不适用。

绿色金融事业部模式。银行在总行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统筹全行绿色金融的发展。部分事业部可以掌握绿色金融的主要决策权,包括“财务权”“用人权”甚至“风险审批权”以及直接向客户营销的权利,成为绿色金融的“利润中心”,承担风险并享受收益,有利于绿色金融业务的做大做强以及专业化的管理。部分事业部也可能没有直接向客户营销或者进行风险审批的职能,而是牵头管理、推动和技术支持全行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化机构。绿色金融事业部模式下需要正确处理事业部、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立起密切合作、科学分工、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否则可能会出现利益上的冲突与摩擦,如事业部客户营销与分支行客户营销的冲突,以及完成业务指标、利润指标与风险管理的冲突等。

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一般会在总行级别的业务部门内建立绿色金融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负责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与管理。产品中心模式一般会通过与国际和国内机构合作,进行绿色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并能够获得国际与国内机构的技术支持,借助外部机构绿色金融技术与经验,进而激发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另外,由于绿色金融中心还负责推动创新产品的营销和落地,绿色金融中心将会争取银行给这些绿色金融产品配置一定的业务资源、财务资源等,因此有助于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营销。绿色金融产品中心模式并未建立非常完善的银行整体绿色金融组织架构,所以可调配的资源非常有限,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专注在自己职能范围内开发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而对绿色金融中运用更多的传统产品和金融工具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无法形成有力推动。因此这类模式下,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较难实现规模化发展,一般会呈现绿色金融创新能力较强、亮点较多但整体绿色金融规模有限的格局。

结语

综合来看,并没有绝对的绿色金融先进发展模式,在具体的实践发展中,部分银行机构可能是几个模式的混合,部分银行可能并未体现出哪一类模式的典型特征,只有部分实践。从发展的角度,为了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中国的商业银行还需要不断探索可持续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以适应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通过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功能,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在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下,以蚂蚁森林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互联网和绿色金融的融合下深入探讨其公益发展的模式创新和商业融合,研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调查蚂蚁森林的运营模式,深入分析蚂蚁森林营销推广策略,了解绿色金融产品给阿里巴巴集团及社会带来的积极效益。2、针对国内外发展水平和趋势的研究分析,对差异进行比较。3、通过分析蚂蚁森林为我国众多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并存的创新实践与多维契合提供新的思路参考。

关键词:价值共创;绿色金融;蚂蚁森林;社会责任

一、绿色金融概述

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如今,生态环境的污染、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资源趋于耗竭等问题已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生态环境逐渐演变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为缓解环境问题,我国也一直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寻求平衡,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生态保护纳入到经济发展范畴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力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由此,绿色金融概念应运而生,并已逐渐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战略。顾名思义,绿色金融是指政府、金融机构等将绿色因素作为其投资业务,并运用于企业绿色经营的经济行为。2017年国家出台《“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与《“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政策文件,同年,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这均显示出国家在建设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推进低碳经济形成方面的重视和做出的努力。

企业,从概念上来说,确实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但是与此同时不能其作为社会一份子所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而相应地发生变化,企业的这种变化与改革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本文将以阿里巴巴蚂蚁森林为例,探讨其绿色金融模式下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并存的创新实践与多维契合。

二、蚂蚁森林及国内绿色金融分析

1.蚂蚁森林

2016年8月,支付宝平台上线了新业务分支:个人碳账户——蚂蚁森林,这是支付宝客户端设计的第一个“碳账户”公益产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活动,抑或是支付宝自身已经拥有的“行走捐”、微信开发的“行走捐步”等产品,蚂蚁森林不仅仅是非盈利组织、传统金融行业为单位或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间接监督个人身心健康的产品,它也是非传统金融性企业机构研发的,将互联网媒体与碳排放相结合,利用媒体网络将减少碳排放量的实践进行大众生活化、普遍化,极具创新意义。蚂蚁森林与传统意义上的公益产品有着显著的差距,它是一款有着明显的公益倾向的互联网产品。被蚂蚁森林吸引的用户越来越多,支付宝的用户便也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企业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和实质上的经济效益,如此良性循环。因此,它实质上是一种依托互联网进行推广的半公益性性质的碳产品,只不过一般企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该项目则更倡导一种绿色环保的金融体系,这样一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将大众好感度拉满,吸引了一大批支持绿色环保理念的用户,反向促进了企業经济利益的增加,带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喜人结果。

基于上述背景,本项目将以“阿里巴巴蚂蚁森林”作为分析案例,搜集从2016年8月支付宝正式推出蚂蚁森林公益项目的各种资料,从以下两个角度探讨其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并存的创新实践与多维契合:

1.1蚂蚁森林的行动逻辑

首先从蚂蚁森林的运作机制探讨,阿里巴巴于2007年提出“社会责任应内生于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公益观,蚂蚁森林将公益与业务融合创新发展,蚂蚁森林的产品设计融入了阿里巴巴的商业考量,其一直在寻找突破口进入社交领域,蚂蚁森林使得支付宝兼具了社交属性,24小时生成能量的机制大幅提高了用户黏性,同时树立了阿里巴巴及旗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了品牌价值。

1.2蚂蚁森林实现企业价值共创的路径探究

在分析行动逻辑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蚂蚁森林实现价值共创的路径,蚂蚁森林通过“互联网—公益”模式,且企业营运的思维将 “政府引制、企业引资、组织引技”的体制发展起来,使公益更为普及、更加方便。蚂蚁森林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双赢,既实现了互联网公益创新又树立了良好的公益形象,在宣传了环保意识的同时又推动了自身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蚂蚁”自身对于公益与商业创新的模式嵌合。

2.国内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及趋势

近年来,我国对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大力扶持绿色金融,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在全球绿色金融领域做的重要倡导者和引领者。1995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金融部门在信贷工作中落实国家环境保护政策。2012年2月,原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制度框架。2016年以来,我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人民银行在建立健全国内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基础上,主动运筹,通过G20(二十国集团)等一系列多双边场合,加强绿色金融发展经验交流,发起或参与多个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议程。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2020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通过,这是全国首部绿色金融领域的法规,标志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上升到立法层面。

在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也已经深入到绿色金融领域,企业自发的公益行为潜移默化地与互联网元素融合,例如冰桶挑战、捐步等,这都是互联网给企业公益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公益活动中,“互联网 + 公益”推动着全民公益时代的到来,也代表着企业将社会责任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承担起来,通过互联网将更多用户通过“游戏”、“奖励”等模式与绿色公益粘连在一起,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双赢。

但是,就现阶段发展而言,人们对于“绿色金融”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银行业,尤其是银行的信贷业务方面,即“绿色信贷”,而对于企业可承担责任的部分较为忽略,企业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也存在缺乏创新、循规蹈矩的缺点。

三、现实意义

商业模式嵌入社会责任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在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下,蚂蚁金服创新推出以“蚂蚁森林”为主体的互联网公益模式。“蚂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十分明确,用一句话概括则是: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走向未来。不管是从蚂蚁森林的模式定位还是从环保公益的环节设置来看,“蚂蚁”都很好地将环保公益理念契合在企业合作中,实现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相互兼容。其结合自身的企业优势与各界进行合作,以商业化运行的模式自下而上地将公益与金融进行融合,实现企业环保公益行为,从而实现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的双赢,使公益更为普及、更加方便。本文正是基于互联网移动平台下的公益倡导很好地弥补了个人公益与企业公益的传统局限,通过政、企、民三大群体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生态公益,引导了社会许多企业的良性公益发展,从而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探索其背后的奥秘,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并不仅是单一的捐资引技,更多在于如何利用企业自身的职能定位,去承担社会公益引导和迁移的责任。

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双赢,则离不开“蚂蚁”自身对于公益与商业创新的模式嵌合。阿里巴巴蚂蚁森林模式的良性发展论证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不应是割裂开来的两大主体,而更应该是企业谋求社会贡献和自身发展的有机融合。本文正是立足于此,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论证,探寻其背后的奥秘,对互联网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性意义,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在公益更好的发挥引导作用, 为我国众多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和商业利益并存的创新实践与多维契合提供新的思路,更高效地为我国绿色金融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0):19-25.

[2]天大研究课题组等.中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11(10):38-46.

[3]习近平.金融思想及其在十九大报告中的新发展[J].探索,2017(6):23-30.

[4]吴玉宇.我国碳金融发展及碳金融机制创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26-29.

[5]黄明明. 欧美绿色金融经验可资借鉴[N].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03-15(002).

[6]戴泽瑞.绿色金融产品展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今日财富,2019(10):43.

[7]人行国际司青年课题组. 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的“中国角色”[N]. 第一财经日报,2021-03-18(A11).

[8]馬骏.论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J].金融论坛,2015(05):18-27.

作者简介:

钱雨朦(2001-),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财务学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大学2021年度大学生实践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C137。

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1 完成首个规划, 促经营质态全面改善

合肥科农行改制成立七年来, 特别是2007年以来, 在总行领导班子带领下, 科学制定并圆满完成首个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经营管理和业务开拓实现了上台阶、提层次和创新高, 实现了战略转型, 其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经营规模成倍增长。截至2013年9月末, 资产规模、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31.45亿元、288.85亿元和215.39亿元, 分别是改制前的5.14、7.05和7.18倍。

——经营效益大幅提高。截至2013年9月末实现净利润额累计18.46亿元, 特别是2012年总收入达13.39亿元, 税前利润3.54亿元, 税前利润接近2007年前的7倍。

——经营质量全面改善。截至2013年9月末, 全行不良贷款率为1.02%, 较2007年之前的12.33%, 下降了12.09倍, 资产结构持续改善向好, 强化了前、中、后台监控与风险管理体系, 努力实现流程银行改造。

——银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品牌:在安徽省农村金融系统83家行社内各项指标排位第一, 被誉为“百姓身边的银行, 中小企业主办行”“合肥人自己的银行”;

理念:“和谐致胜、创新致远”“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等。

荣誉:累计纳税7.68亿元, 投放信贷资金达1500多亿元。相继荣获全国、省、市授予的“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一等奖”“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状”及合肥市委、市政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连续多年被省联社授予资产质量和效益“双十佳”单位等300多个奖项。

2 体制机制改革, 推经营管理持续升级

2.1 持续强化内部改革, 科学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按照“一级法人”要求, 建立健全党委统筹下“董事会战略决策、监事会依法监督、高管层授权经营”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深化分支机构改革, 实现了管理架构的转变, 缩短决策、执行、监督链条, 提高管理效能, 为“管辖支行做大做强, 经营网点做优做精”奠定基础, 流程银行改造优化不断深入, 实现资金清算架构体系历史性变革, 完成账务核算架构的调整, 后督集中、授权集中、核算集中、放款集中、参数集中的“五集中”工程成效渐显, 票据集中提入平台运行平稳, 金库资源整合和财务集中管理稳步推进, 高效规范的集约化运营机制初步构建。

2.2 坚守严控风险底线, 稳健经营根基不断夯实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金融形势, 强化“从严治行、从严治纪、从严治财、从严治贷”的管理理念, 持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搭建起以总行、管辖支行两级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与风险控制小组为载体, 涵盖六大风险体系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以及全口径、多维度、定性与定量并举的全面风险管理考评体系。统筹推进巴塞尔协议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实施工作, 突出加强信贷准入、运行和退出的全过程管理。坚持查防并举, 强化内控评估和专项审计, 构建前台经营、中台风控、后台审计稽核监督相配合的“三道防线”, 内控和案防水平显著提升。

2.3 着力推进经营转型, 结构优化效果不断显现

坚持“不惟大小, 只惟优劣, 实施大、中、小客户匹配”的信贷发展战略。截至2013年9月末, BBB、A、AA级 (含) 以上信用等级客户贷款余额占比80%, 客户结构不断优化。扎实推进“200户战略大客户”工程, 逐步实现50家分理处网点转型、升级、布局和渠道优化工程建设, 分层次、差异化、专业化的客户服务模式初步构建, 网点营销服务能力积极提升。同时,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的业务覆盖率、产品覆盖率和客户覆盖率不断提高, 渠道结构持续改进。特约商户、代理销售、直销银行、贸易商户、代理销售、电子银行、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机构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实现了开启与增长, 收入结构不断改善。

合肥科农行还始终坚持科技、人才兴行, 提高发展软实力。大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 目前全行员工为816人, 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57%, 中级职称以上占20%, 有公司类客户经理71人, 零售客户经理55人, 柜员355人, 员工队伍素质大幅提高。

从昨天走来, 向明天进发。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暗流涌动的同业竞争, 站在新历史起点, 合肥科农行将在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指引下, 以改革转型和风险防控为帆, 以产品创新和服务提升作桨, 向着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的目标, 扬帆远航, 不断前行!

3 经营管理分析结论及推动发展的重要措施

经过改制后的七年发展, 已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但是, 新的经营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惟有创新才有机遇, 才能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 才能拓展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和空间。全行上下要自觉秉承创新发展理念, 主动打开创新思维空间, 牢固树立存款立行思想, 紧紧围绕业务发展主线, 大力增强创新发展意识, 努力探索创新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着力构建创新的服务平台, 全力打造创新银行品牌, 力争实现“小银行、大平台、大发展”的发展格局, 有力推动全行又好又快的发展。

要在全行树立“两心两性”, 即事业心和责任心, 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风范;树立“业绩论英雄, 无功便是过, 业绩才是硬道理”观念, 确立科学的推进目标。组织力量, 严谨制定创新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未来五年内:首先, 通过成立创新管理领导小组、组建创新发展研究团队, 建立创新业务试验基地, 开展创新主题文化活动, 制定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其次, 以搭建人才、产品、渠道、营销、服务、技术等六大平台为抓手, 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优化服务理念、再造盈利模式等三大转变为目的;再次, 积极鼓励、引导全行员工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路径、营销模式、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品牌推广、内控管理、队伍建设、信息技术等“十个方面”实现新突破;最后, 创造取得“涌现一批德才兼备的骨干人才, 找到一条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 探索一套高效运转的运行机制, 研发一批极具竞争力的金融产品, 开发一套先进实用的科技系统”等新突破。

3.1 战略发展与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 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以创新发展为动力, 以搭建平台为手段, 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以培育基础客户群为重点, 着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 努力实现各项业务迈上一个新台阶。

1) 扎实培养基础客户群体。即年新增公司客户1000户、小企业客户1000户、零售有效客户10万户。逐年适时出台各条线营销指引, 做好营销工作。特别强调:一是公司业务在继续加大省 (市) 、地区、县级政府及国有大中型企业营销的同时, 还应重点营销工业及信息化产业, 大型及大宗商品经营企业, 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二是城市、农村中小微企业要以拓展优质客户群体为目标, 重点营销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成长性良好、抗周期能力较强的优质小企业客户, 重点支持电子制造、环保、文化产业、信息设备、交通运输、农业加工、商贸流通等行业;三是零售业务要重点营销中、高端个人优质客户、返乡农民的存款业务;四是组织策划向人行、监管部门申报审批成功国际业务经营资格、理财资格、信用卡业务资格。

2) 大力做好三农小微企业工作。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发展, 不仅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 更是“中小企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今后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微企业, 着力在品牌、区域市场份额、盈利能力等方面倾力打造“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商”的良好外部形象, 小企业金融中心要立足培养基础客户群, 确立客户发展目标, 明确计划发展任务并进行跟踪、考评;同时, 要着力进行组织架构、营销体系、考核模式的优化, 持续激发全行各经营机构拓展小企业业务的积极性, 实现年平均增长不低于30%, 适时设立总行现代农业金融事业部, 将小企业中心升级为总行一级部门, 实现管理与经营一体化。完善为三农、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 全面推广“信贷工厂”服务模式;设立小企业营销团队、公司业务营销团队、零售业务营销团队、社区银行、小企业支行和特色支行;加大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优化审批流程, 全面提高服务效率。

3)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提升理财业务营销能力。整合内外部资源能力, 拓宽同业合作渠道。要主动走出去, 发展一批异地银行和本地城商行、农商行等潜在机构理财客户, 与更多的信托公司、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私募基金、保险公司等同业机构建立业务通道关系, 大力发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 借鉴同业先进经验, 拓宽业务合作渠道, 有效整合外部资源。加大理财产品创新力度, 提升理财产品销售占比。大力发展自主研发、主导的理财产品, 开发同业机构间理财产品、实物投资理财产品、票据理财产品、小企业打包理财产品、农民财产性增值理财产品, 积极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理财, 尝试银行与P2P, “支付宝”的上线、下线等合作业务发展新模式。实现理财深度营销, 培育客户理财需求, 改变本行资产结构。

4) 开源截流, 大力发展票据业务。票据业务发展的关键是解决票据进口与出口的问题, 从而分解票据贴现占贷款规模而无法有效释放到渠道;尽快组织推动全行票据营销, 要从源头上截流客户票据入口, 把握客户票据来源, 大力发展票据业务, 进一步推动总行票据中心的市场化经营, 发挥职能作用, 如银票的50种产品研究、创新、应用和推广, 力争每年银行承兑汇票以新增100亿元的速度发展票据业务。

3.2 落实专门力量, 加快推进品牌和渠道建设

为全面提升品牌形象, 通过落实专门力量加大宣传力度, 打造拳头产品, 提供优质服务, 扩大客户群体, 提高客户、社会对科农行的认知度、美誉度, 提升社会影响力。总行要设立专门机构落实网点建设按计划有序推进, 同时启动省辖地级市、县级 (市) 分支行的筹建规划工作。完善和优化电子渠道建设, 加快手机银行和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的优化应用, 新设机构:2013年2~3家支行, 2014年新设3~5家支行, 2015年新设5~7家支行, 在市内商场、酒店、企事业单位等建筑物内新设离行式自助银行每年2家, 扩大范围安装POS商务布点1000户, 提升交易额。

3.3 采取有效办法建设人才队伍, 完善激励机制

围绕全行战略发展目标, 创新干部工作, 充实人才队伍。要打破传统思维和方法, 多渠道引进人才, 用事业聚集人才、感情留住人才。使干部队伍从数量和质量上适应银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 完善员工培训体系, 尽快实施薪酬体系改革, 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将员工培训学习与考核、职务晋升挂钩, 鼓励员工主动学习, 打造学习型组织, 尽快论证全行薪酬制度方案。

3.4 夯实基础管理和提升服务能力

1) 继续深化首问责任制和限时服务承诺制, 大力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倡导二线为一线服务、总行为支行服务、领导为员工服务、银行为客户服务, 从而促进全行业务发展。

2) 着力构建风险管理、合规管理、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方面, 以强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为突破口, 将管理关口前移, 完善管理系统、管理制度, 明确管理要求和标准, 为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监测、分析和风险控制体系奠定基础, 增强为各业务条线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3) 加强案件防控和安全保卫工作。积极布置落实年度案防工作重点, 加强案防培训, 实施案件风险滚动式排查, 严防案件风险, 确保各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案件发生。

4) 提高内审工作能力, 为全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内审工作要坚持服务于全行业务发展, 主动适应全行战略发展需要, 适应异地经营要求, 以构建有效的内审监督体系为目标。

5) 围绕全行中心工作, 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绩, 继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做深做细、上档升级、扩大影响, 打造科农行特色企业文化品牌, 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 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员工对银行的认同感。

3.5 坚持科技兴行, 提升IT对业务的支撑力度

加快IT基础、产品、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 支持全行业务发展。建立现代化数据中心、备灾中心, 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提升IT风险防范能力, 支持全行业务发展。

做到无限贴近客户, 以客户为中心, 全天候、不间断提供金融服务, 真正成为“您身边不下班的银行”。

3.6 适时推出金融产品创新与开发设计

金融理财产品的创新也是务必确定的战略方向, 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结汇、跨境贸易结算、国际资本流动、利率市场化及10月25日央行正式宣布“LPR”——“运行基准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改革, 息差空间收窄;存款保险制度评估方案年底前出台、民营银行的成立、金融脱媒, 银行中介功能开放化, 民间资本解禁, 民生投资增值, 三中全会后金融体制的深化改革, 通货膨胀的多因素, 亟需金融产品创新与设计。

同时, 还要从服务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流程创新、国内外保理业务、在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思考。

3.7 进一步规范管理, 强化营运功能

1) 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一是深化内控制度建设, 新建、修订内控制度成文, 同时前瞻性地开展辖地分支行内控体系设计与制度框架建设工作。二是强化资产负债管理, 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周会制度, 提高全行资产负债配置效率, 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预案。三是加强营销推动和指导, 成立营销委员会, 研究决策全行的营销政策和营销策略, 统筹新业务、新产品研发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政策。四是对绩效管理机制的优化进行探索, 建立经营机构三年滚动发展考核目标, 调整考核利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2) 进一步强化授信管理。授信评审和放款效率要提高, 做到有力地支持业务增长。严格遵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 加强放款审核, 发挥授信职责、功能在银行创新业务产品组合, 盈利模式, 风险权重, 风险计量, 风险资本, 定价管理, 条线授权, 独立审批官派驻制等方面的有效匹配作用。

3) 进一步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重新明确部门人员对不良贷款2.2亿元的清理重组工作, 对历史遗留问题要尽快组织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尽快处置完毕。不良贷款率降至0%, 收息率达到100%, 为增加全行利润作出应有的贡献。

4) 进一步加强规范服务形象。全面推行营业网点标准化服务规范, 对全行营业网点环境布置、服务礼仪、柜台业务办理等细节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服务质量务必提升。同时, 在总行内各级推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 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5) 进一步完善服务渠道。一是上线企业网银和个人网银, 并加快电子商务领域的渗透, 要寻求国内有实力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建成“支付宝”互联网金融业务, 推广手机银行, 电视银行。二是完善卡服务功能, 并针对优质个人客户推出贵宾金卡, 打造较为完备的三农、小微企业广大农民、城镇居民业务产品体系。

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金融科技定义阐述

金融科技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方式,我们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调查,可以知道,现阶段,金融科技的含义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通过使用各类的过程或者产品,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一经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美国,美国通过市场调控的方式发展经济,完善了美国的经济体系。最近几年来,我国政府或者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金融科技这一技术的关注度,发展了各类金融科技产品,主要的产物是第三方制度以及淘宝等。金融科技产品的范畴较为广泛,不仅仅局限于金融产品,包括人工智能产品以及云计算等都属于金融科技产品的领域。

金融科技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可以说,金融科技技术的出现打开了金融产业的另一扇大门,金融科技与传统的金融技术相比具有更多的优点,例如,信息储量丰富、交易较为方便,除此之外,金融科技技术还具有较强的保密性能以及安全性能,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金融科技的应用对于商业银行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产品创新

首先是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类型,分别是核心产品、基本产品以及外延产品。这三类产品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接下来就这三种产品的类型展开分析,首先是对核心产品的分析,核心产品主要是银行根据客户提出的意见进行改革,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主的产品,其中,核心产品主要以投资收益的产品为主,可以为客户带来一定程度的收益,这类产品主要具有的意义就是经济方面的意义;其次是基本产品,基本产品是银行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存款以及贷款等服务体系,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基本产品这类产品是现阶段银行客户主要采取的产品业务之一。除了上述两种产品之外,另外一种就是外延产品,这类产品是金融产品中的优化业务,主要是为了解决客户存在的问题,进行开展的。金融科技产业的出现,使得金融产品也趋向于科技化,现阶段,商业银行新推出了网上产品,产品趋向于虚拟化,这类产品的出现方便了有关的操作,用户可以直接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操作,节省了银行员工的工作流程,提升了用户的商业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金融领域的进步。

(二)商业银行服务创新

其次是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也非常的关键,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受是现阶段商业银行主要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调查,我们可以知道,采用传统的业务办理模式,有关的用户需要在银行内部排队办理,工作的效率不高,需要大量的银行员工。现阶段,金融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银行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进行业务的办理,银行员工为客户提供在线服务,节省了双方的时间,大大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提升了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我国金融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在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开展了网上业务办理的流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相关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对金融科技产品的支持。

三、利用金融科技创新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建议

现阶段,我国金融科技产品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工作办理的效率是现在相关工作人员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选择了现阶段商业银行主要采取的几种发展方式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解决有关人员的问题:

(一)借鉴外国优秀经验、加深金融与科技融合

首先,第一种方法就是借鉴外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强金融产品与科技产品的融合,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金融科技产品主要起源于国外,由于我国金融科技领域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为了尽量缩短这种差距,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发展科技水平,加强科技产品与金融理念的融合。金融创新银行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自身的技术水平,可以采取外聘专家或者遣送留学生的方式进行经验的学习。除此之外,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注重与国内的情况结合,在适合国内的基础上进行理念的创新。如何提升金融产品与科技水平的融合呢?这是相关工作人员现阶段主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要促进金融产品与科技理念的深度融合,促进金融产业的本土化发展,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产品,除此之外,国家政府以及相关的机构也应该提高对有关理念的关注度,制定适合的政策以及法律,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遵守金融行业规范和法律、维护良好发展环境

第二种方法就是尊重市场的发展环境,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发展,现阶段,我国科技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种新型产品出现,例如: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科技领域的发展。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现阶段,我国的金融领域与科技产品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安全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最近几年,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飞快,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的快,提高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安全性能非常的重要。一旦某个环节出现了安全方面的漏洞,就会给银行的经济体系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丧失客户的信息,降低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影响银行用户的日常生活,降低信息的安全性能,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信息安全的关注度,降低风险情况的发生。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加强合作,进行技能之间的交流,共同维护我国金融产业的环境稳定,推动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三)通过金融科技创新开发联合开展跨界合作

通过对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可知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何提升发展的进度以及工作的效率是现阶段有关的工作人员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传统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开发非金融服务的价值,提高与客户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大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相关人员的调查,我们可以知道,建设银行早在2017年就进行了业务的开发工作,提出了与阿里巴巴进行合作,互联网技术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应用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速度,还对有关的产品模式进行了创新,最近几年来,建设银行一直处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前列。其他的商业银行应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跨界合作的根本含义就是双方签订有关的协议,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发展彼此的优点,促进双方的长远发展。除了建设银行之外,京东金融与工商银行签署有关的协议,双方致力于共同开发金融科技有关的产品,以资产管理作为合作的主要前提,在多方面开展合作,既促进了双方的发展,又为我国金融理念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中国银行—腾讯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也挂牌成立。

结束语

总之,金融科技为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但科技并非万能的,不管是商业银行主体还是社会公民都应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摘要: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金融与科技的融合表明我国金融行业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现阶段,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我国的金融科技以第三方平台支付(例如:微信、支付宝等)、P2P等为主,支付宝已经成为了我国新的四大发明之一,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这篇文章主要以金融科技的发展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就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展开讨论,希望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解决相关人员的困扰。

关键词: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创新发展,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佳.浅析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对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金融,2017,(08):64-66.

[2] 张林.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01):14-24.

[3] 李沂燃.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2017,(03):20.

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银行可以借助互联网拓展金融业务, 使传统实体营业网点优势弱化。同时银行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目标客户群, 而应该更多关注有个性化、多样性服务需求的中小企业客户及个人客户。

一是不断完善现有的电子渠道业务。例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 将一些不必一定要到实体网点进行的传统业务线上化、移动化, 如转账、网上支付、网上投资理财、账户余额、交易记录在线查询等。这些业务的开展有利于减轻商业银行网点的柜面压力, 而且有利于实现对偏远地区金融市场的有效服务, 对于非营业时间的金融服务的实现也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小银行, 这类银行实体营业网点少、区域性经营, 可以通过远程银行、智能银行等模式, 弥补渠道分布不够的不足。

二是依托自身优势条件, 实现服务创新, 开发诸如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微信银行服务、网络贷款平台等服务渠道。例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中国建设银行”微信服务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以打造一站式、较全面的银行业务为目标, 建立了客户关注的“信用卡”、“微金融”、“悦生活”三大板块。其中信用卡板块覆盖了信用卡咨询、业务办理等主要服务, 客户只需将信用卡卡号与微信账号绑定, 就能随时获得账户变动通知、额度查询、账单查询等服务。另外, 越来越多银行推出网上便捷申贷服务, 例如, 建行“快贷”、招行“闪电贷”等。招行“闪电贷”面向招行部分内部客户, 无须提交任何纸质贷款申请资料, 全程通过招行手机银行自助办理, 即可在线申请贷款, 系统自动审批, 60秒完成审批。只要符合授信条件, 就会收到审批通过的短信, 在电话核查之后, 款项就立刻到账。服务手段的创新, 满足了中小客户资金中转需要及日常消费需要。

二、充分利用好大数据, 强化数据系统建设

通过大数据来实现互联网和金融的有效合作, 在实际工作中, 商业银行并不特别注重对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这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银行内部不仅要建立自身的互联网金融平台, 还应该加强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 利用自身丰富的客户资源, 大力合作实现平台资源共享。另外, 商业银行应积极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 快速积累客户信息, 利用云计算技术, 从海量的用户交易数据、行为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数据, 便于分析客户具体金融行为, 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分析、产品创新分析以及服务改进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发现新的商机并拓宽业务, 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深入挖掘, 商业银行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客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 从而最终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结算、理财、信贷等金融服务方案。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招商银行的“闪电贷”, 建行“快贷”, 就充分利用了大数据进行分析。建设银行推出的“快贷”, 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客户进行精准识别和评价。基于海量银行客户数据, 建立客户评价筛选模型, 确保了客户筛选及评价规则的科学性。提供标准化的银行产品服务, 降低了银行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

三、商业银行提升客户体验, 更新产品设计

互联网金融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同时, 还能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重新思考,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有效提升客户的使用体验。比如, 目前, 多数银行都已经开通了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多种服务渠道, 但无论哪种渠道都应给客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 比如在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上应人性化, 使用方便无障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移动设备上的良好体验已经成为基本要求。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 为适应客户的消费习惯, 传统商业银行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 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传统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增加一些多样化、个性化的功能和服务需求。一是银行打造新的支付交易平台, 为投资者提供自助式投资理财、交易融资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提供标准化、多样化的网络金融产品。二是银行可以利用自己稳定、庞大的客户资源自建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电商平台进一步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与银行的互补与协同作用, 促进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的有机和有效结合。

四、商业银行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

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 互联网金融也不能完全取代银行传统业务。有人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银行传统业务将不复存在, 这种看法显然是过于简单、片面, 也不切实际。客户是多样的, 客户需求也是复杂的, 我们需要给客户打造多种高效、安全的产品和服务供客户选择。比如, 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是针对普通百姓和小微企业, 而传统金融对大型企业则更有优势。总之, 银行传统业务与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将长期共存, 互相补充。

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 互联网金融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传统商业银行应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 积极应对挑战, 同时把握机遇, 顺应发展趋势, 不断进行创新, 打造新形势下的新型银行。

摘要: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给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论文从服务手段创新, 强化数据系统建设, 提升客户体验、更新产品设计, 以及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优势等方面对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服务手段创新,大数据,客户体验

参考文献

[1] 于健宁.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人民论坛, 2014 (8) .

[2] 谢清河.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3 (49) .

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1“粮食银行”之界定

1.1“粮食银行”概念解读

关于“粮食银行”的界定, 学界并无统一的意见。许高峰[1]认为, “粮食银行”是指粮食生产者将粮食存放在具备收储条件和部分金融功能的企业, 企业开具凭证, 粮食的所有权变, 粮食生产者取得粮食存单后, 可随时凭单据向“粮食银行”兑付, 兑付方式可以为原粮, 也可按照当时市场价格折现或者折算成成品粮, 还可进行品种串换, “粮食银行”对吸收到的粮食拥有经营权, 开展粮食经营中转、存储加工、质押融资、套期保值等业务, 以市场化方式进行运作, 获得经营利润。国家粮食局认为, “粮食银行”是指粮食企业借鉴银行业经营模式, 利用自身仓储经营条件, 代农户存储粮食, 在通过契约方式保障农户粮食所有权的同时, 将粮食经营权以“定期”或“活期”的形式让渡给企业, 农民可按约定提取粮食 (成品粮) 或折现的新型粮食流通业态[2]。上述主要观点基本是从“粮食银行”的功能目的、运行机制以及性质特征等方面进行界定。我们认为, “粮食银行”是指粮食购销企业借鉴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通过利用现有的仓储经营条件, 代替农户存储保管口粮、商品粮及土地流转费等, 农户仍然享有粮食所有权, 只是把粮食经营权以通过合同形式转让给企业, 农户可按约定提取成品粮油或着兑换现金的一种新型粮食流通业态。

1.2“粮食银行”性质探究

“粮食银行”只是借鉴了商业银行借贷理念来经营粮食, 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农民把粮食存入“粮食银行”, 也就是把粮食的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转移给了“粮食银行”, 按照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 “粮食银行”支付等价的货币, “粮食银行”应该开出存款凭证[3]。“粮食银行”本质就是一种新型粮食流通业态,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把粮食生产者、粮食加工企业、销售市场三者紧密结合起来, 既可以带动带动粮食生产者进入市场, 又可以促进粮食加工企业的飞速发展,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粮食产业运行机制, 是一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制度创新。“粮食银行”是以粮食主产区农户的口粮和商品粮为基础, 依托粮食收购库点和放心粮店为载体, 为农民提供粮油储存、加工和品种兑换服务, 把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生产者与经营者联系在一起的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关系[4]。“粮食银行”把商业银行的运营方式与粮食这种特殊的交换产品结合起来, 是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方式的制度创新, 为新常态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维护农民利益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1.3“粮食银行”理论支撑

作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组织制度创新, “粮食银行”的兴起既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其现实重要性。我国粮食流通领域长期存在两大矛盾:一是微观上搞活以提高流通效率与宏观上调控以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之间的矛盾尖锐, 二是农户或者其他粮食经营者分散自储自售粮食导致粮食储运经营效率低下[5]。“粮食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将粮食购销方式与现代金融手段相结合, 它的出现使“粮食信用”成为可能。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重要补充以及民间集中储粮方式的“粮食银行”, 通过促使粮食规模化生产、延伸粮食产业化链条、增强对粮食产后环节的重视等措施, 最终实现稳定粮食市场, 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双重目标。“粮食银行”作为新型粮食购销的制度创新, 是在国家动用财政力量收购战略储备粮食以外的运用市场自主调节收购粮食的运行模式, 能够把国家对粮食的战略性储备和经营性储备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粮食银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形成中国特色的粮食储备新模式[6]。

2“太仓模式”现状分析与运行机理

2.1“太仓模式”现状分析

2.1.1“太仓模式”发展演变

“粮食银行”是太仓市粮食部门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 以现代银行理论为依托, 以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为载体, 以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的粮食为基础, 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宗旨成立起来的[7]。2006年11月, 江苏省太仓市粮食局在原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南郊粮管所基础上, 创办并试运行第一家“粮食银行”——太仓市易裕“粮食银行”, 2007年5月正式运营。2008年5月, “粮食银行”网络管理软件开发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 极大地方便了农民储户和各“粮食银行”的内部数据管理;同时, 也实现了对分布在全市“七镇二区”7个“粮食银行”、35个粮食供应网点的全方位实时监控, 有效地控制了粮食库存, 规避风险, 为储户负责。“粮食银行”业务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 实现了全市服务网点之间的通存通兑, 使得粮食企业成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太仓市的农户可以把口粮、商品粮等存入到“粮食银行”中去, 然后拿着“粮食银行”存折, 到相应的粮油店就可以兑换到成品粮油, 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

2.1.2“太仓模式”效益评价

太仓“粮食银行”是传统“两代一换”业务基础上经过更新改造而来, 更加注重运用商业银行的发展理念及现代化的网上信息平台, 对传统粮食购销模式进行了创新改造, 成为新型的粮食流通业态。“粮食银行”作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生事物, 是实现政府稳粮、农民受益、企业获利各方共赢的新型粮食购销经营模式[8]。首先, 对粮食生产者来说, 解决了其储粮难、卖粮难等难题, 减少粮食储存损耗,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户也可以避开粮食收购高峰期, 等待粮价上涨时再出售, 能够增加农民受益。其次, 对粮食加工企业来说, “粮食银行”可以盘活农户储存粮, 破解粮食加工企业收粮难、融资难等难题,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促使企业形成规模效益, 实现开发经营上的良性循环;对国家粮食储备来说, “粮食银行”利用现代化储粮设备和技术, 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促进粮食库存周转, 也可以通过监控“粮食银行”, 保证国家更加直接准确掌握现有的粮食储备量, 合理调配粮食流通, 利于平抑粮食价格, 从而更好地应对粮食危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2“太仓模式”运行机理

2.2.1“太仓模式”机制解构

“太仓模式”是在传统“粮食银行”“两代一换” (是指代农储存、代农加工、品种兑换) 基础上发展而来, 根据“粮权在农、保管在行、农民自愿、存取自由”[9]的原则, 逐渐形成了“口粮银行”储存业务、“商品粮银行”储存业务以及“土地流转费银行”存储业务三大模式。

2.2.1. 1“口粮银行”储存业务 (见图1)

储粮户把当年收获作为口粮的原粮存入“粮食银行”, 就可以随时凭“粮食银行”存折到附近的“粮食银行”服务网点分批领取成品粮或者兑换成成品粮油, 结存期限原则为一个粮食年度, 到期后尚未提取完的存粮可以一次性提取或与“粮食银行”协商作价出售给粮食购销企业, 如需延期, 由储粮户与开卡所在地“粮食银行”协商解决。这属于初级阶段的“粮食银行”服务内容。

2.2.1. 2“土地流转费银行”存储业务 (见图2)

土地流转费是随着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 土地由农户转让给政府, 政府便给予农户的一些经济补偿。根据储粮户自主自愿的原则, 村委会将部分土地流转费存入“粮食银行”账户, 再由“粮食银行”将资金上划转存全市统一的“土地流转费”金融银行专用账户, 建立储户基本信息档案, 发放“粮食银行”存折。储户凭卡提取粮油, 货款月底在专用账户中返回, 储户资金余额可实行年底退还, 也可转入下年度继续使用, 保证流转农户不失粮。

2.2.1. 3“商品粮银行”存储业务 (见图3)

“商品粮银行”服务对象主要为种粮大户 (1 hm2以上) 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粮食经营权限在国有粮食购销公司。“粮食银行”按当日挂牌收购价格结算好售粮款 (享受地方政府粮食价外补贴) , 储户暂不提取售粮款的, 则存入“商品粮银行”专用账户。存粮3个月以上, 储户提取售粮款时, “粮食银行”按照当年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支付储户相应的利息。储户存粮6个月以上, 可获得利润分成。储户所存粮食 (可按储存6个月后市场价格或经企业全部抛售运作所产生的经营效益, 由上级主管部门审核认定) , 扣除必要的经营成本后, 储户可获得净利润50%的分成 (即二次分配) 。如粮食运作经营未产生经济效益或发生亏损, 由粮食购销公司在“粮食银行”风险基金中列支, 储户不承担任何风险。

2.2.2“太仓模式”业务流程

“粮食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借贷理念, 遵循一定的业务流程, 实现粮食的收储、加工和运营等职能。太仓市“粮食银行”运作流程是:首先由太仓市粮食局统一进行核定“粮食利率”, 然后报到物价部门备案, 一年一次;其次农户把粮食就近存入“粮食银行”, 进行存粮登记, 由粮食质检人员按照国家标准验证入库, 粮食财务人员按照核定的基准兑换率在存折上记录存储的原粮数量和相应的成品粮油数量;最后农户就可以凭借存折到相应的粮油店提取原粮或者成品粮油, 每次提取都进行相应记录, 并扣减一定的存储费用和保管费用。

3“粮食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府有效监管缺失

作为粮食领域基本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尚未出台, 与“粮食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 “粮食银行”外部监管严重缺乏。“粮食银行”的设立缺乏有关部门审批, 市场准入门槛低, 导致很多资金缺乏和运营能力差的小商贩也从事“粮食银行”业务, 甚至有人借“粮食银行”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政府难以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管。法律没有赋予各地的粮食局执法权力, 即使发现违法经营行为, 也只能进行劝说, 而不能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于一些规模小的、分散的粮食收购点难以监管, 导致事中监管缺乏。各地“粮食银行”发展还处于一种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 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没有制定规范“粮食银行”发展的统一标准, 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的粮食收储兑换行为, 缺乏了规范化的存储兑换形式标准, 全国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有效监管体系。

3.2 规章制度不完善, 风险防范机制缺位

“粮食银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建立, 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 其所有业务混在一起缺乏清晰的从签订合同到存粮、售粮全过程的业务流程, 基本由“粮食银行”经营者一人操控, 没有部门之间合作, 也缺乏明确的分工;同时, 缺少相应的内部规章规则来限制或制约企业经营人的行为, 家长式管理在“粮食银行”中普遍存在。“粮食银行”盈利模式不清晰, 收入来源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进而带来经营风险。由民间机构承担部分国家粮食储备职能, 在粮价存在异常波动以及企业粮食储备不足的情况下, 其利润无法保证, 难免会出现“粮食银行”经营者跑路, 产生挤兑风潮, 进而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容易产生道德风险。粮价的持续上涨, 则会出现“粮食银行”低价位运作、高价位补库的情况[10], 使“粮食银行”面临较大市场风险。经营风险、道德风向以及市场风险的三重约束成为“粮食银行”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桎梏。

3.3 产权关系不明确, 法人主体资格缺乏

“粮食银行”普遍存在政府背景和经营主体不够明确的弊端。“粮食银行”的建立通常是地方政府在原来粮管所或粮站基础上组建, 明显存在政府背景, 而实际运营过程中, 政府一般并不直接插手具体运营, 由集体、个人或粮油企业自主运营。“粮食银行”、地方政府和粮食经营者之间关系模糊不清, 产权关系不明确, “粮食银行”缺乏法人资格, 没有独立的经营主体地位。产权关系的模糊不清导致“粮食银行”难以开展具体的业务, 无法保证自主的市场经济行为, 使其相应的业务只能成为某个粮食经营机构的窗口服务项目。“粮食银行”没有法人主体资格, 就无法享有权利, 更难以承担相应的责任。“粮食银行”主导业务不突出, 没有形成成熟的业务模式, 显然不利于“粮食银行”健康发展。太仓市“粮食银行”大多也存在类似问题。

3.4 运行机制不清晰, 运营效率低下

“粮食银行”运行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 粮食收购价格没有补贴, 金融机构对涉农中小企业天然的排斥, 使得“粮食银行”融资困难, 进而导致“粮食银行”普遍存在难以保证高效率的运营, 难以实现高质量的运营能力。“粮食银行”配套项目建设滞后, 粮食收储点分散且各个收储站规模小, 粮食仓库库容不足, 粮食存储技术落后, 导致吸纳农户存粮的能力有限。粮食运输设施差, 运力不足, 导致运输成本高。粮食网上交易信息平台建设落后, 智能化管理不到位, 导致粮食流通效率低下。“粮食银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粮食质量检测检验工作不到位。这些都导致“粮食银行”的运营效率低下。

4 中国“粮食银行”具体制度构建与完善

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进行有效动态监管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紧制定法律法规, 地方政府配套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粮食银行”统一的监管规章制度, 使“粮食银行”发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首先, 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经营“粮食银行”需要达到一定的资格条件, 包括注册资本、仓储条件、人员素质、内部规章及企业声誉等最低设立标准, 从源头上确保粮户储粮安全;其次, “粮食银行”可以借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 建立存粮准备粮制度;最后, 推进日常监督检查, 对“粮食银行”实行全程、实时的库存报告、出入库管理和库存检查等“银监”制度, 实行动态监管, 防范风险。太仓市粮食局就制定了《“粮食银行”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粮食银行”内部管理制度》, 统一规范“粮食银行”运行发展, 建立了相同的储粮兑换标准, 健全“粮食银行”监管手段, 建立了代农储粮的账簿卡和严格的出入库管理制度, 以确保储粮安全。

4.2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构建风险防控机制

“粮食银行”应坚持风险自担原则, 增强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第一, “粮食银行”要根据粮食经营者最低库存量的有关规定, 结合企业自身经营数量和风险控制能力, 制定并执行本企业开展“粮食银行”业务的最低库存量标准。第二, 探索建立“粮食银行”存粮保险制度, 创新农业政策性保险类别, 建立新的与粮食相关的保险险种;同时, 由政府给予存粮保费支持, 建立粮食风险补偿基金制度, 建立粮食风险保证金, 由“粮食银行”经营利润或者其他收入抽取资金进行保障, 设立专门账户进行保管使用。第三, 建立规范统一的粮食周转制度, 把适量的存粮变成“活粮”, 化解市场风险, 壮大企业实力, 实现农户与企业“互利共赢”。第四, 与期货制度的结合, 并通过银行和期货项目的合作运营, 把传统金融机构纳入到“粮食银行”保障体系当中去, 为“粮食银行”风险防范提供一个隔火墙, 保障农户的基本权益, 使“粮食银行”既安全高效又规范地运行。

4.3 明确企业功能定位, 强化经营主体地位

“粮食银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其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广大种粮农户的信任和支撑, 因而“粮食银行”要想发展就必须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真正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 争取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认可, 赢得老百姓的全心全意的信服, 在运营中获得良好企业社会信誉, 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使“粮食银行”迸发出成长壮大的活力, 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企业强大起来的根本。政府和企业不分, 企业自身产权不明, 企业发生破产崩盘也无法自己承担责任, 反而把责任转嫁给政府, 这些都是现代企业发展中的大忌讳。“粮食银行”作为新型的粮食购销企业形式, 完全有必要也必须实行现代企业制度, 把“粮食银行”和政府职能分清楚, 强化企业独立经营法人主体地位, 实现“粮食银行”的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担责任。

4.4 构建规范运行机制, 提高运营效率

“粮食银行”合理有效的规范运行机制建立, 需要国家支持、企业遵循以及老百姓拥护。在资金保障方面, 政府应该加大对“粮食银行”财政补贴力度, 实行税收减免, 争取国有粮食企业和银行金融业支持, 并借鉴太仓经验, 将“粮食银行”纳入政府对镇村考核内容, 为“粮食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出一份力, 尽一份责;在业务模式方面, “粮食银行”需要采取统一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 按照国家有关评定标准来进行一系列的收购检验, 并最终进入仓库保存, 结合当地粮食部门制定的当年粮食出率标准;在粮食流通方面, 要结合粮库建设改造, 引进粮油加工企业, 实现“粮食银行”粮油制品连锁配送制, 打通粮食流通通道, 降低粮食运输成本;在交易方式方面, 借鉴“太仓模式”自主研发“粮食银行”网上操作平台, 实现“粮食银行”网上办公, 根据不同业务形式, 像商业银行一样办理电子存折, 为“粮食银行”实现异地存取粮食、通存通兑提供基础;在人员素质方面, 入职前明确从业人员资格资质要求, 入职后加强实践操作培训, 使员工具备相应操作技能, 适应工作需要。

5 结论与展望

“粮食银行”是新一轮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中的崭新事物, 也是扭转农村千年储粮习惯的一种探索。“粮食银行”业务模式的开创, 对解决新常态下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民存粮难以及储粮难得问题,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粮食银行”把金融银行与粮食运作结合起来, 是粮食购销模式的巨大创新, 实现了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维护广大种粮农户合法权益的目的, 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粮食银行”发展存在着规模化不足、规范化不强、效益化不够等问题, 仍然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不断进行完善创新, 使其真正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

摘要:“粮食银行”作为粮食流通体制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 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多元共赢。“太仓模式”作为“粮食银行”典型模式, 通过其发展现状和运行机理的研究, 总结出“粮食银行”发展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缺乏、经营主体不明确以及运行机制不清晰等问题。因此, 应健全与“粮食银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风险防范机制、明确经营主体地位以及构建规范运行机制, 提高运营效率。

关键词:粮食银行,粮食安全,太仓模式,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许高峰.新常态下实现“粮食银行”的科学发展[J].中国粮食经济, 2015 (8) :26-29.

[2] 2014年国家粮食局颁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荐“粮食银行”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粮财〔2014〕128号) [S].2014.

[3] 梁宗贤.粮食银行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7) :4-8.

[4] 刘良军.让“粮食银行”科学有序运转[J].中国粮食经济, 2012 (7) :14-16.

[5] 周德翼, 杨海娟.粮食银行: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组织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 1997 (1) :33-37, 61.

[6] 王顺生, 赵国杰.粮食生命线视角下的新型“粮食银行”体制设计[J].中州学刊, 2011 (2) :56-58.

[7] 王永林.太仓“粮食银行”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 2010 (9) :12-14.

[8] 王林祥, 刘波.“粮食银行”:粮油运营新模式探索[J].浙江经济, 2014 (14) :46-47.

[9] 王元慧, 张国钧, 李彦光.关于苏州“粮食银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粮食经济, 2010 (5) :54-57.

上一篇:企业成本控制会计核算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