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范文

2023-09-20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范文第1篇

(一)BAT巨头抢滩布局

在政策的助力下,医疗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的推动下,互联网公司与传统医疗机构开启了新的市场空间,但百度、腾讯、阿里等国内IT巨头纷纷扎堆进军智慧医疗领域,为未来奋力抢夺市场谋一席之地。从百度健康云、腾讯微信医疗到阿里“未来医院”,三大巨头都希望争食甚至引领这个万亿大市场的互联网变革。此外,行业内兼并收购风起云涌,诸多上市公司通过并购相关企业,整合医疗资源,布局智慧医疗产业链。 目前腾讯、阿里及百度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情况如下:

图表 BAT医疗领域的布局情况

(二)大型企业扎堆进军

大型企业也嗅到智慧医疗领域的春风气息,也在积极进军该领域。比如像京东、中国平安、北京银行等都纷纷进行了战略性布局。

同时行业内的兼并收购也是风起云涌。

图表 智慧医疗领域相关产业布局

图表 行业兼并收购情况

(三)资本的加速涌入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2016年将增至80亿元,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将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未来可能出现10倍的空间,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创投资金涌入这一蓝海。

图表 2010-2014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创投融资情况

图表 2010-2014年互联网医疗创投项目产品类别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除了梳理巨头企业在该领域的市场布局外,还对行业内能抢占先机,抓住机会的中小企业市场布局的案例做了解析,以助广大中小企业的投资参考。

智慧医疗的发展进程

2012年12月初,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下简称住建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两个文件。2013年1月29日,国家住建部公布了中国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同时,部分城市提出了关于智慧医疗的建设理念和实施方案,为智慧医疗这一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积累实施的经验,推动了智慧医疗这一信息体系在我国医疗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各城市智慧医疗的推进和实施及快速发展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包括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提高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在内的智慧医疗建设目标和规划蓝图;二是为提高医院运作效率和医疗服务的水平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的医疗服务信息平台;三是为缓解看病挂号难问题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的普遍推广使用;四是利用先进的智能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水平和质量的智慧诊疗的推行;五是关注弱势群体的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六是方便结算和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的医疗卡结算方式的推广应用。

产业链定义: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智慧医疗智能终端介绍

作为获取患者信息和连通医生、服务商和患者的必需设备,智慧医疗终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也是一项潜力巨大的产业。

图表 智慧医疗智能终端的对比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范文第2篇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

摘 要:主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进行内部自身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战略选择,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SWOT;分析战略选择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SWOT分析

1.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势(strength)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雏形初步形成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农业银行为基础,农业发展银行为政策性导向,邮政储畜为辅助,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创新动力的分工协作的基本雏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在关心农民,关注农村,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逐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有序推进。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完善。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3万亿元,增长28.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80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比2009年底提高1.60个百分点,为“三农”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截至2011年11月末,中国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达到4.6万亿,占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47.4%,占银行业涉农贷款总额的32.8%,其中农户贷款2.4万亿,占银行业农户贷款余额的77.4%,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截至2011年8月末,中国农业银行农户贷款余额达131965亿元,比年初增加214.12亿元,增幅19.37%;农户小额贷款余额1119.45亿元,比年初增加130.14亿元,可见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推进农户贷款业务,深化农村金融业务的改革。截至2010年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项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达到15347.67亿元,比上年增加138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超过70%,为粮棉油收购信贷资金的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来源,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截至2010年10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小额贷款已突破1000亿元,标志着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继续稳步推进改革转型,充分发挥其贴近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不断拓展涉农业务,将为中低收入人群、农村地区、个体商户、微型企业提供更好、持续的融资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615家,其中369家设在中西部省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已建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微型企业。

(2)实现全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通常来说在国际上,评价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主要指标是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贷款的可获得性和金融机构提供存款、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分布广度。从贷款的可获得性和金融机构提供存款、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贷款覆盖面比率比较高。我国大概有乡村总人口82080.74万人,农户数约为2.4亿户。全国在农村信用社有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合计为7134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231%。通过银监会统计数据看出,2010年全国县及县以下万人机构覆盖度1.29个。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布局广度:201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合计为191604个,全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占比55%,平均每个乡镇分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3.69个。截至2010年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网点3.7万余个,70%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提供储蓄、汇兑等金融服务,“三农”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明显提高,在改善城市社区和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存款和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行政村。因此,总体来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储蓄、汇兑和结算等基本金融服务基本能满足中国农村地区的需求。

1.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劣势(weakness)

(1)金融信贷资金供给缺口大,资金供给失衡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供求失衡、资金供求主体单一、农村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等方面。资金供求失衡主要体现:在我国农村信贷需求满足率仅为53%-56%,农村信贷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当今资金需求迅速扩大的农村市场,特别是与农民增收相关的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资金供给主体单一、农村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构成了我国主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这几家机构在农村的并没有发挥巨大的金融供给的作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主体单一。金融服务功能弱化表现为:第一,我国的政策偏向于从农村汲取资金,投向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造成资金大量外流。第二,服务设置和服务方式落后。就金融服务设置而言,由于金融机构大量缩减,在地域广阔的农村网点设置较少。就金融服务方式而言,农村信用社只开展了最基本的存款贷款等业务,业务单一。

(2)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单一,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由于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得对农业的投资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少、资金周转期长等特点,同时农村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和农村市场信息的不充分,使得农村地区的盈利性投资十分稀缺,金融机构机制不活,缺乏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村服务金融的业务品种匮乏。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主要业务是传统存贷款业务,其他业务如票据融资、咨询顾问、快捷结算、代收代付、代客理财等业务发展滞后。因此,金融服务的手段和方式已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在经营业务中所占比重很低。

(3)农村金融竞争力不足,缺乏有效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组织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有序、竞争充分的金融环境。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其金融组织的结构应当是既有大型、中型金融机构,又有小型、微型金融机构。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虽然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邮政银行等,但充分发挥作用并向农村提供有效金融服务的金融组织却十分有限。具体来说,农业银行涉农贷款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向农户发放贷款比例非常低;作为政策性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一般并不面向涉农企业和农户贷款;邮政储蓄银行只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小额贷款。农村信用社处于一个垄断地位,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近几年,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撤出农村的金融网点之后,农业银行并未大力扩张营业网点,填补空白。可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非常薄弱,能够提供信贷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常有限。

(4)农村金融服务缺乏创新机制,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没有建立完善的实时调整和创新机制,金融服务仍然建立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没有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调整服务方向、研究出创新产品,建立适应其特色的金融服务。信贷业务缺乏创新,业务品种与生产实际不相符。一是贷款期限与农村金融发展周期变化不协调。农村信用合作是在信贷业务上始终遵循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格局,贷款期限一般最长为一年,而农村贷款周期一般都是一年以上,这种期限上的不统一造成给农企和农户生产经营融资困难。二是农户贷款金额需求变大与农村信用社贷款额度缩小的不协调。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农业生产要素由以前的土地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转变,农村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我国农村信用社面对农户的小额农业贷款不能对效益高的新兴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大额贷款提供支持作用。

1.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机会(opportunity)

(1)潜在巨大市场需求。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体系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都对金融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我国现有2.4亿左右农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农户至少有1.2亿户左右,“三农”资金缺口每年在1万亿元左右,这种资金需求还存在很大的供给缺口,给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有利可图的发展空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逐年增高,遍布城乡,但是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应完全发挥自身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农业的综合优势,对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需求。

(2)政策环境适宜。近几年,我国政策广泛关注与重视“三农”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我国在各种政策上都倾向于鼓励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创新,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2007年开始,中国银监会就放宽了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工作。国家针对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出台了保值贴补息部分补贴、税收减免、票据置换专项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政府也废止了歧视性规定,推出了减免、拨付省市级联社开办费用,为全力支农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扶持。

(3)宏观货币政策导向近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型货币政策转变为稳健型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走向稳健的大形势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取向受到直接影响,并给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引导农村金融机构理性发放贷款。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对客户进行筛选,只对相对收益较高和风险较低的农户授信,积极优化调整客户结构,在稳健货币政策中形成农村金融机构优质的客户群体,使贷款投放更加趋向理性。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调整盈利模式。农村金融机构转变扩张信贷规模的经营模式,调整存贷款“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逐步分散经营重心,灵活调整经营策略,积极寻求新的利润空间。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点,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细分客户市场,准确市场定位,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将服务水平的提升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1.4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威胁(threats)

农业具有不稳定性和弱质性等特征,包含来自于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自然风险。自然灾害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一旦自然灾害发生,农户的收入减少,会直接造成农户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拖欠。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农产品的市场风险。农户和微型涉农企业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也很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盲目生产,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降低了农户的收入和还款能力。我国农村整体信用环境不佳。因此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农村信用社由于受发放贷款对象的限制,贷款对象多为农户、自然人,通常是采用信用贷款,基本不存在保证、抵押或质押的方式发放贷款,所以一旦借款人恶意逃避农村金融机构债务,这些机构就面临着贷款损失。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农户小额贷款的审查和信用评级工作主要依赖于村委和农户,但村委及农户在对贷款人进行信用评级时可能存在一些人情世故关系,使得信用评估工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随意性,不具备客观性,不能准确揭示贷款风险,对贷款人准确定位。

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上述SWOT分析,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存在巨大的机会,然而,由于自身还存在许多不足加上外部环境的潜在威胁,为了这一问题,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要从我国的现状出发,遵循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实施有效的战略发展途径。

2.1 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

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活动所具有的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职能,从而支持、调节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弥补供给缺口。在金融抑制的背景下,我们要站在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发展的角度,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持续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有效金融支持。目前我国看似形成了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格局,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类机构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建立健全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要从以下五点着手:(1)农业银行加快股份制改革,加大信贷支农力度;(2)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加快服务农村金融的脚步;(3)农村发展银行拓展业务范围,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4)农村商业银行寻求利润突破口,转变经营模式;(5)非正规金融机构规范化,引导农村金融组织多元化发展。

2.2 积极开发创新产品和新型信贷模式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要求金融机构体系格局科学合理,还要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除了继续大力发展农户小额贷款外,鼓励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这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农村及其它经济薄弱环节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发金融服务品种。应认真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状况,在政策允许和风险控制能力范围以内,开发出多样化、系列性的金融特色产品,适应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要求。金融产品创新包括:信贷业务品种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创新、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等。服务方式创新包括:网点建设现代化、结算网络现代化、创新职工服务规范、创新结算手段等。

2.3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

根据供给缺口,需要对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方式进行调整,扩大政策性金融的作用,建立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互支持的机制,建立包括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在内的完整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综合运用货币、财政、税收等多种政策手段,采取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针对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机构的特别的监管框架;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和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使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三农”的投入。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SWOT分析,找出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战略选择:首先,是在遵循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构建政府指导下的,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等多种组织形式相互竞争、分工协作、稳定发展的多元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其次,是积极开发创新产品和新型信贷模式,开发出多样化、系列性金融特色产品,适应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的要求;最后,是在供给缺口存在的现实中,借助政策和法律的力量,完整的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SWOT分析及其可持续性战略研究[J].问题探讨,2011,(6).

[2]范秀红.农村信用社战略发展的SWOT分析[J].农村金融,2008,(7).

[3]张蓓佳.基于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SWOT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4):188189.

[4]蔡则祥,孟德锋.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5]熊传海,孙超平,文理.基于定量SWOT战略决策模型的农合行发展战略定位[J].科技和产业,2010,(10).

[6]覃宇环.对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J].学术论坛,2009,(2).

[7]黄学华.安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8]薛保社.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机制创新[J].改革与战略,2011,(1).

[9]张丞.基于SWOT分析的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信贷市场定位及战略选择[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http://www.cbrc.gov.cn/index.html.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范文第3篇

一、吉林省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现状

吉林省金融服务科技企业总体质态是良好的, 但是还存在以下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 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经相对完善, 然而各地科技金融体系由于起步比较晚, 还存在与地方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吉林省科技金融体系与其他领域的金融体系相比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突出地表现在垄断现象严重, 形成了金融垄断格局, 科技金融主要由一些国有企业提供服务, 基于科技金融市场的科技金融有待完善。这就导致吉林省金融服务科技缺乏灵活性, 科技企业极容易受到金融垄断行业的抵制, 难以及时、便捷地获取企业发展所必备的资金, 从而制约科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 资本结构相对单一化

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必然是由多种资本结构构成的, 这样才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不断提升资本运行效率, 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目前, 吉林省金融服务行业资本结构相对单一化, 尤其是科技金融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主要以公有制金融服务业为主, 大多资本来源于国家资本, 这就削弱了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化运行。国家金融资本缺乏灵活性, 受行政束缚很大, 市场化程度不高, 在服务科技企业方面缺乏主动性, 从而直接影响了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实际能力, 影响了吉林省地方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制约了吉林省科技企业市场化进程。

(三) 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

吉林省金融服务行业资本的单一化结构容易导致垄断现象出现,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服务业的自我发展与提升能力。由垄断带来的优越性, 以及在服务科技企业过程中的不对称关系, 导致吉林省金融行业缺乏自我发展与提升的意识, 主动对接企业、对接金融市场的主动性不够。吉林省金融服务行业与国际金融服务业相比, 服务标准相对滞后, 不同的金融服务机构服务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缺乏统一规范化的标准, 导致金融服务行业服务科技企业的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 专业人才缺口比较大

科技金融是金融业应对科技快速发展大趋势下的精致化服务的延展, 是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 科技金融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持, 不仅能够具有精湛的金融专业知识, 而且需要涉猎科技领域的相关知识。但吉林省金融服务行业专业化人才缺口较大, 针对不同企业提供不同服务的专业化人才严重不足, 尤其是针对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足, 与科技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五) 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金融风险是金融服务行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只有做好金融风险防范, 才能实现金融服务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双赢。然而, 吉林省金融服务科技企业风险防范机制有待健全。吉林省金融服务行业由于科技金融专业人才的缺乏, 导致金融服务行业与科技企业信息互动不足, 金融服务机构对于科技企业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风险缺乏足够的判断, 不能针对科技企业发展做出动态化风险预警, 风险防范缺乏有效的举措, 这不仅影响了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主动性, 也加大了吉林省科技金融机构资本风险。

二、吉林省金融服务科技企业对策

针对吉林省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现状, 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金融服务行业服务科技企业的能力。

(一) 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吉林省要根据地方经济、科技、金融等发展的需要, 积极发展政府在金融行业服务科技企业发展的作用, 改变当前吉林省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现象, 要从地方发展的大局出发, 利用市场手段, 并遵循金融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市场规律, 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体系改革, 针对当前制约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突出问题, 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 鼓励地方不同形式的金融服务机构参与到科技金融服务行业中, 从而完善吉林省科技金融体系, 打破吉林省科技金融单一化现状, 提升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能力。

(二) 优化地方金融资本结构

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市场化步伐正在加快, 尤其是在外来金融机构入驻的金融背景下, 吉林省要根据地方金融服务行业发展大局, 进一步优化地方金融资本结构, 积极推动吉林省地方金融机构变革, 打破国有金融资本垄断局面, 坚持服务地方、索取回报的双赢原则, 通过政策杠杆, 调动金融企业服务地方的积极性, 并让金融服务机构在服务地方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回报。

进一步优化吉林省科技金融资本结构, 鼓励地方金融机构、保险行业, 以及其他地方金融服务机构, 参与到服务科技企业行业中, 从而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 形成多种力量参与的资本结构, 提升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能力。

(三) 推动行业标准国际接轨

吉林省科技金融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积极推动金融服务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吉林省科技金融机构要基于地方金融服务行业既有的标准, 根据自身发展现状与服务能力现状, 在尊重既有的金融服务行业实际的前提下, 谋求国际化发展之路, 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标准, 从而提高服务科技企业的能力, 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科技企业发展, 不断提升吉林省科技发展高度, 打造科技吉林。

(四) 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培养

吉林省金融行业服务科技企业要进一步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根据服务吉林省科技企业的实际需要, 培养专业知识精湛、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从而针对吉林省科技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实施定制化、个性化金融服务, 不断提升服务科技企业的主动性, 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保障。科技金融人才的培养可以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 加大与金融专业、名校之间的合作, 从而根据吉林省科技金融的实际, 提供高素质的科技金融人才。

(五) 完善科技金融预警机制

吉林省金融服务行业要加强与科技企业的有效互动, 全面整合信息, 基于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以及企业运营现状, 并对科技企业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评估, 从而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预警机制, 在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的同时, 有效降低金融风险, 实现金融服务行业与科技企业的共同发展, 开创吉林省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良好局面。

三、结语

总之, 吉林省金融服务行业为促进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新形势下, 吉林省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基于吉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不断审视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现状, 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行业服务科技企业水平。

摘要:本文基于吉林省科技金融体系不完善、资本结构相对单一化、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专业人才缺口比较大、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提出应对策略, 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 优化地方金融资本结构, 推动行业标准国际接轨, 加大科技金融人才培养, 完善科技金融预警机制等。

关键词:吉林省,金融,科技企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 杨珩.吉林省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J].税务与经济, 2017 (05) :78-79

[2] 高菲.吉林省科技企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撑问题研究[J].华章, 2010 (09) :93-94

[3] 任春玲, 马靖璇.完善吉林省科技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的建议——基于金融机构视角[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06) :90-91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范文第4篇

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在分析相关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区域特点制定适合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靳青, 杨英茹等 (2016) 运用表格介绍了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探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提出制定规划、实现产销衔接、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农业转型升级的具体策略。孙一文 (2016) 研究认为, 农业正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 通过对当下产业的深入分析, 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王振 (2011) 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从政府、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提出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文章最后对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现状

2.1 农业信息需求广

农村地区农业信息需求较多, 涉及面较广。其中希望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的人数最多, 达到52人, 占到受访人数的35.62%, 希望提供养殖技术的人数达到45人, 占到受访人数的30.82%, 希望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人数达到24人, 占到受访人数的16.44%, 还有17.12%的人希望提供其他发面的农业信息。可见, 农村地区应该尽可能多的提供产品的销售和种植信息, 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

2.2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多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较多, 农业信息网模式占到23.97%,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占到21.92%, 服务站模式20.55%, 其他仅占到33.56%。

2.3 耕地面积少

陕西省农村地区耕地面积较少, 导致农业信息服务未形成规模。耕地面积在6.7hm2及以下的占到88.36%, 6.7~26.7hm2的占到9.59%, 26.7~60hm2的占到0.68%, 60hm2以上的占到1.37%。多数农户还是以个体为主, 规模较小。

2.4 信息不匹配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发展受到制约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不匹配。服务主体借助网络、电视等多媒体将有关农业信息推送给农户, 由于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是一种灌输式的模式, 农民接受信息的主动性不高, 加之受到农户自身的制约, 对农业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不佳, 使得信息服务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不能被合理利用。根据统计的调研结果, 限制获取农业信息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适合自己的信息, 占到受访者人数的34.93%, 其次是不知道哪里找信息, 占到26.71%, 还有19.18%的认为害怕收到假信息。

2.5 信息技术培训少

调查显示, 86.3%的都未进行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只有13.7%的接受过农业信息技术培训, 可见, 信息技术培训使得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没有实现快速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缺乏是制约农业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批既懂技术, 又懂农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从目前情况看, 由于陕西省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投入资金较少, 加上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少, 难以满足进农业信息化的需求。据调查, 陕南地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员较少, 有些偏远地区基本没有, 这对农业信息化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

2.6 难以满足需求

在调查目前提供的信息服务能否满足需要时, 56.8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 33.56%的受访者认为不能满足需求, 只有9.59%的认为可以满足需求。可见, 目前提供的信息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制约了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尽管农业信息服务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但陕西省并没有进行相关方面的信息反馈, 使得传播信息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跟踪考察机制并未形成。服务主体对于信息传递效果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制约了农业生产。

2.7 电脑比较普及

电脑的普及对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据调查显示, 陕西省农村有68.49%的家庭已经购买电脑, 只有31.51%的家庭暂时还没有电脑。电脑的普及为农业现代化和互联网的结合提供了机遇。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再加上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三次会议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 使得农村地区对互联网的关注再次提升, 农业实现信息化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 直接关系农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 互联网的发展对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机遇。

2.8 农户意愿强

农户对农业信息服务站期望较大。63.7%的受访者希望提供政策、技术、价格等信息, 15.75%的受访者希望提供生产技术培训, 11.64%的受访者希望协调产品销售, 8.9%的受访者希望提供农资供应。

2.9 农业信息网推广少

目前来看, 农业信息网推广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显示, 60.27%的受访者只是听说过但不了解, 21.23%的受访者从来没有听说过, 15.75%的受访者使用过, 但用得不多, 仅有2.74%的受访者很熟悉, 经常使用。

结束语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通过信息化服务新模式的创建推动产业变革, 实现结构调整, 增加农业的科技水平, 是我国农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需求广、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多促进了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 而耕地面积少、信息不匹配、信息技术培训少、难以满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电脑比较普及、农户意愿强为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机会, 农业信息网推广少、讲座培训欠缺威胁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

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处于发展初期, 底子薄弱、基础较差, 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倍加支持。因此,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 把事情办好, 使农民受惠。只有合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创建高效的信息支撑体系, 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信息化服务新模式才能落到实处。当然, 农业信息化服务新模式的创建还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行各业都迎来了信息化的热潮。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契机, 有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将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省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必然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针对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 旨在解决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促进陕西省农业信息化的步伐。

关键词:陕西省,农业,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靳青.“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 .

上一篇: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下一篇:元宵节花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