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教学课程范文

2023-09-22

流行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改的提出,让中小学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是以教会学生唱歌、欣赏几首经典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新课改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指导,本文主要通过音乐游戏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该教学法的优势方面。

关键词:音乐游戏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引言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学习中最好的老师”,但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音乐兴趣,却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上头疼的问题。首先,由于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不同的学生所偏好的音乐类型,音乐风格也各不相同。在一堂音乐课堂中,如果加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是需要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停思考、改进教学模式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音乐游戏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该教学法的优势方面。其中,兴趣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能力,有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

二、音乐游戏教学法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能够提高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中小学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师会带领中小学生学习音符,认识音符,正确运用音符。但学习音符的过程却是单调的,这对于处于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中小学生阶段而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中小学生无法在学习音符的道路上坚持下来,尤其是缺乏乐感的中小学生,更是难以接受枯燥的音符学习。但如果能够提高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工作就能顺利展开。在设置游戏类型中,要顺应新课改和双减教育原则的要求,游戏的难度不易过高,针对学生的年纪和心理特点,设置有趣又简单的音乐游戏,这样就不会导致游戏过于复杂而让学生反而产生了胆怯心理。例如,可以让中小学生在学习七个音符的时候,分成几个小组排成一列,每七个人为一个小组,每个人代表一个音符,当音乐教师用钢琴弹出任意一个音符时,代表那个音符的中小学生们就原地蹲下再站起,当然,也可以打乱顺序,每个人不时地变换代表的音符,这样的游戏结合教学的方式,能够让中小学生快速学会音符,能够分辨出每个音符。

(二)增强学生感受音乐魅力的体验

中小学音乐课堂,不仅仅是音乐教师向他们介绍音乐作品,或者学习基础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接受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水平。所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教师利用音乐游戏教学法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以后,要让他们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和魅力,学会聆听音乐,欣赏不同类型风格的音乐。例如,有些歌曲是在歌颂友谊的,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唱,每个人负责的歌词代表了歌曲里的双方,两人进行对唱和合唱一首歌曲,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歌曲包含的深厚情谊,对歌曲的理解和共鸣也更加深刻。同时,学生在演唱歌曲时,也会投入自己的情感,明白一首歌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它需要多么高的唱歌技巧,而是要投入感情,将歌曲的内涵,精神传达给倾听者。这样的音乐游戏教学,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佳的音乐体验,从而带领他们走向音乐之路。

三、音乐游戏教学法在中小学实践中的问题

音乐游戏作为辅助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教学手段,其发挥的内容要结合音乐教学任务和音乐教学目的,音乐游戏可以帮助教师迅速烘托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音樂知识,这些是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但音乐游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如果一节音乐课满满当当都是游戏环节,或者游戏内容和形式脱离了音乐教学,与音乐教学无关,就会发生本末倒置的情况,破坏正常的教学进程。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游戏只是作为一个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替代音乐教学内容,也不是每一个课题都需要音乐游戏来协助音乐教室完成教学任务。如果音乐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音乐游戏中花费的教学精力过多,又或者采用了与音乐教学关系不大的游戏形式,例如舞蹈形式,走秀形式,这样就会将音乐课堂变成一个班会、表演活动,失去了音乐教学法的真正作用。所以,对于音乐游戏法的运用,音乐教师要明确每一个音乐游戏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教学成果,该音乐游戏的目的何在,能够对学生学习音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音乐节拍、音准的训练中,能否起到推动作用,音乐教师要深入地思考音乐游戏教学法,才能让音乐游戏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音乐教学。

另一个较极端的情况就是,音乐教学法沦为形式,新课改的提出,让许多音乐教师注意到了新型的教学模式,音乐教学法作为其中深受推崇的音乐教学方式,也逐渐应用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当中。但有些音乐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游戏的设定,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在音乐游戏教学中,采用了不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高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还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游戏,这就会让高年级学生因为游戏过于简单而感觉到无聊,从而是音乐游戏失去了它的作用。又或者,在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向他们提出了超过他们学习音乐的能力和需求,音乐游戏难度过高,也不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和完成,这样的音乐游戏教学质量就十分低下。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游戏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能够让中小学音乐教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合理地运用音乐游戏,将其融入音乐教学当中,需要每一个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断探讨的课题,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要制定有效的音乐游戏方法,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小玲. 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究[J]. 成才之路,2021(5). DOI:10.3969/j.issn.1008-3561.2021.05.058.

[2] 林发友. 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 小学教学参考,2017(30). DOI:10.3969/j.issn.1007-9068.2017.30.050.

[3] 卞海燕. 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成才之路,2019(16). DOI:10.3969/j.issn.1008-3561.2019.16.076.

流行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2篇

1.1 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

现阶段正在就读中职的学生, 年龄区间一般在15~18岁之间, 大多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而我们的音乐课程侧重于传统音乐的学习, 这些传统音乐创作的年代许多是建国初期或七八十年代, 传统音乐的产生背景, 文化环境, 这个年龄的学生完全没有体会过, 或者是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无法理解这样的感情的话, 对于音乐就不会引起情感共鸣, 难以有兴趣。

1.2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由于学习功底不扎实, 他们的基础大多不好, 对学习不太不感兴趣。音乐课程虽然区别于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 但是也需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 有乐感, 这对于许多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他们往往会自动选择放弃。

1.3 现行音乐教材教学内容普遍较为沉旧, 缺乏新意

在调查中, 我们研究了多所中职学校的音乐教材, 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使用的音乐教材版本非常陈旧, 教学内容安排的比较死板, 缺乏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容, 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速度非常快, 许多教学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另外, 现行音乐教材中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 偏重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师枯燥地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2 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融合的途径

2.1 转变教学理念, 借助流行音乐, 培养学生演唱能力

流行音乐发展到今天, 有其自身的特点, 虽然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等等可能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声音的把握等等产生不利影响, 但是其也吸收了传统音乐的精华, 只要教师仔细甄别, 选择恰当的流行音乐来辅助教学, 可以起到很好地教学效果。中职学生对于流行音乐非常喜爱, 在私下生活中也会自己哼唱, 但是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音乐学习, 并不能完整地将歌曲独自清唱, 或者唱的不动听。音乐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情况, 结合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 将音乐的演唱方式、乐理知识、发声方式等等教给学生, 这样学生为了更好地演唱自己喜爱的歌曲, 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音乐知识, 寓教于乐。如果教学时间充足的话, 还可以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对于学生演唱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2.2 善于将新鲜音乐元素引入课堂

我们前文中提到过, 现行音乐教材偏重于理论教学, 内容也比较陈旧, 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流行音乐将一些新鲜的音乐元素, 特别的音乐事件引入课堂讨论, 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地了解。比如, 近几年音乐类节目走红, 许多学生在非常喜欢观看这类综艺节目。像《中国新歌声》、《我是歌手》、《我想和你唱》等等, 这些节目虽然综艺性质浓重, 但是正好可以用于课堂教学, 让学生自由发言, 表达自己对于某一歌曲或者歌手的认识, 教师加以引导, 学生有话说, 自然会对课堂感兴趣, 并且乐于去主动思考音乐, 这是我们枯燥地理论灌输难以实现的。

2.3 将音乐潮流融入日常教学

虽然我们的音乐课程教学重点是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 但是也不可以逆音乐潮流而行。流行音乐的传唱度非常高, 有其可以借鉴之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多去创新, 结合流行音乐, 使用对比等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的演绎方式, 学生感受音乐之美, 才能培养出音乐的素养。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 音乐艺术也在发展。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 所面对的学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不能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而流行音乐恰好深受学生的喜爱, 音乐教师如果能够将其更好地融合于音乐课堂中, 借助流行音乐, 吸引学生兴趣, 展开教学, 将大大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摘要:流行音乐由于其通俗、易学、传播广等特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我们的中职学生正是在其性格、情感等发展的关键时期, 流行音乐的特征正好契合其心理特点, 因此, 许多学生对于流行音乐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且非常喜爱。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可以借助于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喜爱, 加以引导, 将其与我们的音乐教学进行融合, 必将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流行音乐,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涛.浅析音乐教学时代性的体现——也谈音乐进课堂[J].考试周刊, 2009, (04) .

[2] 田丹.中职音乐教学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思路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30:142.

流行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3篇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更多地教育研究者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学,助力学生学习与成长。情境教学具有生动有趣、师生互动性极强等特点,深受教师与学生的青睐。将情境教学应用到音乐教学中,能够转变传统音乐学习的枯燥性,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既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让学生在鉴赏歌曲中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实现未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境教学;课堂学习

引言:

在核心素养的培育中,美育培养是学生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音乐在培养学生审美、增进学生情感体验方面,具有不可分割的作用。然而,就当前的教学实际来说,受应试理念的影响,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形式较为传统,主要以听歌、唱歌以及学习音乐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人生的第二个成长阶段,思维认知与身体发育都会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如果使用单一学习策略,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容易降低学习效果与动力。基于此,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性,本文就对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开展情境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同行教师。

一、融合电教设备,创设直观情境

在信息化时代中,经济水平与科技都在提升,相比较以往的教学条件来说,当前学校的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观。电教设备是基于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下,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以及音频欣赏等,以多媒体为主导,给学生带来最为直观的感受与体验的一种现代化教学资源。基于电教设备的多功能性质,其已经转变原先的辅助作用,成为主导课堂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通过融合电教设备,为学生创设直观情境,能够抓住学生视觉与听觉的神经,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中,对音乐知识获得最大感受,丰富音乐情感,提高认知效果。

例如,以欣赏人教版《第五单元 舞剧音乐》这单元为例,在这一单元的音乐欣赏中,有《拿波利舞曲》、《水草舞》、《莫高绘画的舞蹈》等国内外经典歌剧。歌剧一般由交响乐队伴奏,演出人员众多,且采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演唱难度较大,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显然无法完全满足这些演出条件。所以,为了能将歌剧还原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鉴赏,可以采用电教设备,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信息方式,为学生呈现,让学生观察与鉴赏。通过融合电教设备,创设直观情境,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实现有效教学的构建。

二、融合游戏体验,激发音乐兴趣

游戏具有生动、有趣、可操作等特点,非常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对于儿童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是获得知识并不断进步的好办法。相比较传统、机械式的教学方式来说,游戏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通过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式,将游戏与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学生对音乐这门课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新知识的成效自然就会提高,既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还能巩固已有知识,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教师融合游戏体验,激发学生音乐兴趣。

例如,以欣赏人教版《第三单元 金色的秋天》这单元为例。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中,需要学生欣赏关于“秋天”的歌曲,如《西风的话》、《秋》、《丰收锣鼓》等,为发展学生兴趣,教师设计音乐游戏。游戏规则: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进行成语接龙,需要每位学生说出关于秋天的成员;或者,也可以在击鼓传花的形式,传到谁就由谁发言。通过游戏体验,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会不自觉的想要参与其中,实现音乐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融合微课教学,拓宽知识视野

针对微课教学来说,微课依托互联网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以便补充和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其知识储备量,非常适合经验较少的初中生。因此,将微课融入到初中音乐教学中来,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打开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为学生全面发展打造基础。

例如,在学习关于《二泉映月》这部分音乐知识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要将提前制作好的微课融入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展示微课,让学生看到自己所不了解的艺术家故事。教师把教材中没有展示的故事,呈现给学生,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当然,在微课的设计中,需要教师将主要的音乐知识点放到主要位置,让学生一眼就能看到,突出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丰富自己的音乐情感。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音乐学习中,为了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构建,帮助学生获得最为真实的音乐体验,提升音乐情感,教师需要将情境教学运用其中,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融合电教设备,创设直观情境、融合游戏体验,激发音乐兴趣、融合微课教学,拓宽知识视野等方式,开展教学,既符合当前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曼.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北方音乐,2020,000(002):179-180.

[2]黄小姬.初中音乐教学的多元情境创设探研[J].成才之路,2020,000(015):117-118.

流行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4篇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一直是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到了大学阶段也不应改变, 美育的任务始终是在于通过音乐的教学, 感受音乐的美。从音乐课程中获得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并达到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的效果。改变现今大学教育的重专业重技术, 轻精神和内心建设的一个大趋势。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综合性的, 有个性、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性

艺术类课程其实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在大学中教育中, 不论是艺术还是专业, 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都是一种必要的能力。音乐这种形式本身相对抽象, 音乐课程的学习自然也是相对抽象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实践。学习音乐必须通过对它本身的体验, 演唱, 表现, 演奏, 创编等多种形式才能感受到音乐的丰富情感, 这样的过程才能为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 音乐素养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公共音乐课程的价值定位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 提升创造力, 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公共音乐课是高中音乐课程的延续。所以大学公共音乐课程与高中阶段的价值内涵应当是统一的, 对于人的发展也具备了统一性, 大学公共音乐课程的价值定位应当继续延续高中音乐课程的价值认识, 并对其进行发展和延伸。

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分类

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 课程内容就已经被分为了六个模块:音乐欣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以音乐欣赏课为必修课, 其余五个课程为选修课。从这样的课程设置来看, 不仅满足了高中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基本需求, 把音乐欣赏课为必修课。更为了拓展高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广泛爱好, 加以其他五门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个性发展, 拓展音乐学习视野,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思想。大学音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一个终端, 它应该是高中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笔者以课程论的理论作为指导,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思考。试将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音乐鉴赏类、音乐表现类, 音乐理论研究类三个板块。并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大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做一个理论构建。

1、音乐鉴赏类课程

在高中鉴赏类课程就是作为必修课程在学习,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对未知的求知欲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表现得更加急切, 并且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水平, 还有他们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都足以让他们能通过聆听音乐做出对音乐分析。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聆听的方式, 用音响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 产生听觉的体验, 感受音乐的内涵, 最终形成良好的听觉习惯, 正确判断美的能力, 产生美感并丰富内心世界, 健全人格, 完善身心。并通过聆听和体验音乐, 能够对音乐产生的美感的原因进行系统而理性的分析。

2、音乐表现类课程

在高中课程中, 音乐表现类课程占较大比重。有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五个模块供学生选择。着重根据学生兴趣,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实践的能力培养。而进入大学阶段, 在这方面不但没有将高中的音乐教学成果进行延伸和发展, 而是大大倒退, 这不可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一大缺失。所以笔者认为, 可以在这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使大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进一步获得完善。所以, 经过初步研究, 笔者将音乐表现类课程分成以下类别:

3、歌唱类课程

歌唱类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 独唱、表演唱、合唱等。在高中, 歌唱类课程已经设计到学生的自主编排能力, 比如高中课程中, 第一部分为互动排练二部合唱, 紧接着第二部分就成为自主排练二部合唱。而后跟随着, 互动排练四部合唱, 自主排练四部合唱等。他们完全有能力也具备这样的主动性, 去与同学一起讨论, 分析处理, 组织编排一个合唱。通过参与班级合唱自主编排过程, 达到了解合唱基本形式, 基本流程以及能够区别和明确独唱与合唱影响之间的区别。从合唱的排练中学会团队协作意识, 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 发挥良好的自主能动力的目的。

这里所指的演唱就学并不是专业的声乐演唱, 我们可以讲课程内容设置为以科学的发声方式为基础, 比如学习气息的运用, 位置的高低, 喉头的稳定等歌唱训练, 诱发学生演唱的欲望, 达到掌握歌唱技巧, 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去演绎音乐作品。从演唱教学之中, 我们可以拓展出多样的形式, 大学可以自主的组建各种风格的歌唱团体。

4、器乐演奏类课程

对于器乐演奏而言, 技术性相对较高, 选择这种课程的学生一般是具备一些演奏能力及知识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但是又想透过这样的课程去了解和学习, 感受演奏和合奏的快乐。所以在大学开展这样的技术类课程, 我们选择简单的打击乐器, 吹奏乐器。便于携带, 经济实惠而且容易上手。还能与有演奏技能的学生进行合奏。演奏类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人天生对于音乐最敏感的就是节奏, 选择打击类乐器不仅简单容易上手, 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 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对和谐美, 音高概念的认识。

因为器乐演奏技巧性要求比较高, 所以选择的音乐以短小的作品为主。能够在大学中衍生出学生自主组建的乐队, 参与校内校外的演出活动。从音乐的内容上来讲, 不论哪一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在演奏中, 都需要同通过读谱, 练习乐器演奏技巧训练, 合奏编排的参与, 观看乐器合奏视频等方式达到能够熟读乐谱, 有一定音高概念, 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乐器技巧, 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能够做简单的合奏的编排与作品的处理, 并且热爱乐器演奏, 课外能继续探索更多乐器的演奏技巧, 能够欣赏国内外交响乐合奏的经典佳作。

5、音乐与舞蹈类课程

音乐舞蹈的课程在大学开展, 认为应该是选课率很高的课程。因为现代的大学生, 几乎都非常热爱舞蹈, 就算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 也能在情绪激动舞动, 或者跟着舞者起舞。现今许多大学都要周末舞会, 参与的人非常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非常愿意通过舞蹈去接触音乐与艺术。音乐与舞蹈是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但在特定表现形式上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形式, 我们可以说音乐本身是抽象的, 通过舞蹈可以把听到的音乐形象化, 舞蹈动作的编排确实也是按照音乐的要素进行设计的。

悠长的音乐其舞蹈动作一定是延展的, 紧张的节奏其舞蹈动作一定是高频率的跳动。没有舞蹈的音乐是抽象的, 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枯燥的。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艺术。所以在音乐舞蹈的课程里, 一定要在舞蹈的环节做好与音乐联系, 彼此合二为一不能脱离。

至于舞蹈的编排是对高中课程的一个延展, 大学的学生爱好更宽广, 对于舞蹈动作的积累相比高中学生肯定更为丰富。从对音乐的理解, 对整个音乐中舞蹈动作的设计及舞台的走位的空间想象感来说, 大学生慢慢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既然能很好演绎舞蹈, 那么在团队合作的情况下, 也能很好的编排出成品的舞蹈。

6、音乐与戏剧类课程

高中的选修课程有音乐与戏剧这个课程, 在大学阶段, 笔者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把戏剧扩展为了一部分, 加入了歌舞剧的内容, 并且能够编排一些现代的音乐舞台剧。与戏剧相同的是, 歌舞剧与音乐也存在这个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在歌舞剧中起到了烘托情节气氛, 打造人物形象等功能。歌舞剧与戏剧相同的是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与戏剧的区别在于, 舞蹈的成分更多。歌舞剧很容易被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所接受, 它的创编是相对自由的, 题材可以很随意, 所以创编选择了歌舞剧的形式。

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和协助下可以先学着创编, 最后便可以分组把创编的任务全权交给学生处理。在外国的高中里, 歌舞剧的形式是非常受欢迎, 学生喜爱程度也很高。在中国的学校中展开这样的表演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学生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与外国学生在外在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相对拘谨, 害羞, 个性不释放不自由。这些问题都导致中国学生善于模仿但是创造力不够的原因。

歌舞剧创编采用的内容很丰富, 没有专门的内容设定。戏剧的模块被分为三类, 中国传统戏剧, 欧洲经典音乐剧 (选段) , 川剧 (选段) 。通过对音乐剧片段的跟唱、读谱, 达到了解作品文化背景, 能演唱经典音乐剧片段, 喜爱音乐剧形式。

7、音乐创作类课程

音乐创作的内容很随意, 一般以流行音乐为主, 视学生情况而定, 可以涉及到民族调式的小曲子。高中里就已经有了音乐创作选修模块, 高中生已经能够根据一些素材进行音乐创作了, 已经具备了创作的能力。所以这样的课程是可以延续到大学的, 大学生中手拿吉他自编自创的大有人在, 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但是能够自发学习自弹自唱的并不少。

所以如果能开设这样的课程, 对于热爱创作或者有创作能力只是欠缺系统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的爱好, 会伴随他们的一身。并且创作性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且从创造过程中能够辨别美, 体验音乐之美。

8、音乐理论研究类课程

理论研究类的课程在高中阶段是没有涉及的。进入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系统, 也有比较好的文化基础, 尤其是文学, 哲学类专业的学生或者是热爱写作、阅读的学生对音乐美学及历史研究课程都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顺应一部分同学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知识需求, 开设音乐理论研究类课程是有必要的。

五、结语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将音乐课程作为美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了丰富的课程门类。以迎合更多群体的需要, 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大学公共音乐课程在性质上与高中音乐课程相同, 同属必修类的公共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上应保持一致性, 并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完善出更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音乐课程。笔者相信, 在这样的连接, 深化, 统一, 完善的过程, 能更好的完善现阶段大学公共音乐课程。

摘要:大学的公共音乐课程是高中的音乐课程基础上的发展, 同属于非专业的音乐教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大学音乐教育几乎是一生中学校音乐学习的最后阶段。所以它的课程性质, 应当从高中的课程性质之中去进一步深化。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指出, 其课程性质是人文性, 审美性, 实践性。那么我认为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也应当在将音乐教育定位于这三个课程性质之上。既能全面深刻地认识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又能使音乐教育在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不同学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统一的思想。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审美,课程连接

参考文献

[1] 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 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 周远清.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新探讨[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4] 毕源红.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 .

流行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5篇

摘 要: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在湖南祁剧的学理研究、祁剧传统经典剧目的研究、祁剧的现代化走向研 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可以看到祁剧的研究文章虽 然有一定的数量,但它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祁剧研究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有待学术界进一步发掘。

关键词: 湖南;祁剧;研究;综述

祁剧又称祁阳班子,是湖南地区现存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在湖南省现有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传播范围是最广的。它不仅广泛流行于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在粤、桂、赣、闽、滇、黔等省的一些地区也有流传。新中国成立之后,祁剧多次进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演出。郭沫若看过祁剧演出后曾经说过:“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1]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祁剧榜上有名。虽然祁剧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于祁剧的研究目前还很不够。祁剧传统剧目失传严重,现代剧目创作艰难,如何保护并传承祁剧仍然是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振兴祁剧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笔者梳理了新世纪以来对祁剧研究的资料,并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综述,考察已有成果和不足,以便为更有效地展开祁剧艺术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一、21世纪以来祁剧研究现状分析

新世纪以来,祁剧的研究还是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从CNKI全文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发现,有关祁剧的研究有如下成果:属于祁剧研究范畴的论文54篇,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之中有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四篇,它们分别是:陈明的《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研究》(2006年)、廖松清的《祁剧弹腔北路研究》(2007年)、刘新艳的《祁剧高腔音乐与表演探析》(2009年)、蔡姣的《祁剧弹腔南路的调查与研究》(2011年);学术专著2部:欧阳友徽的《中国祁剧》(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欧阳友徽《永州祁剧》(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学术论文集1部:《祁剧研究文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出版);学术资料集1部:《祁阳祁剧》(《祁阳文史》第十六辑,2004年);高等学校校内立项课题1个:2009年湖南科技学院立项课题“现代化视野下祁剧的传承模式研究”。就这些研究成果而言,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论题:

(一)湖南祁剧的学理研究

1.关于湖南祁剧的起源。传统的看法是认为祁剧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李京玉通过考察和研究,用较丰富的史料证实祁剧起源于宋,将以前认为的祁剧的500多年历史增加了300多年。[2]欧阳友徽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他认为祁剧应是“起于唐代,盛于宋代”。[3]这不能不说是有关湖南祁剧起源考证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2.关于祁剧的音乐研究。祁剧的音乐由高腔、昆腔、弹腔三个声腔组成。目前这方面研究文章有5篇。值得注意的是学者对祁剧音乐中的高腔研究,有了一定的突破。以往对于祁剧的高腔研究,主要是从它的源流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切入,而新世纪以来研究祁剧高腔论文则站在专业音乐的角度,从音乐的结构、表现形态和乐器应用等方面,并以具体的作品进行切入研究。张学旗通过对祁剧高腔的音乐特点进行论述,发现祁剧高腔和宗教确实有着密切关系。将祁剧高腔和佛教中所用一些乐器进行比较,得出了祁剧中所用的梆子来自于木鱼,而祁剧高腔中的小鼓跟佛教中的罄音高相同,寺庙中所用的大鼓、锣、钹等乐器与祁剧中的乐器可以互替的结论。[4]又如黄华丽将240支之多的祁剧高腔,从调式调性和相近的兄弟曲牌归类,将祁剧高腔曲牌划分为七大类,分别为“四边静”类、“四朝元”类、“孝顺歌”类、“山坡羊”类、“汉腔”类、其他类、“杂曲”类。这样的分类提高了我们对祁剧的高腔曲牌认知。[5]

(二)祁剧传统经典剧目的研究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在众多的祁剧传统经典剧目中,《目连救母》可以说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所以会引起研究者如此偏爱,当然也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祁剧的艺人们认为目连戏为祁剧高腔之祖。

在对《目连救母》的新世纪研究成果中,学者们的论文切入角度都挺有特点:

1.从戏剧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切入。在康馨看来:祁剧目连戏形成了奇特的戏剧反馈。这主要表现在:目连戏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与现场观众犬牙交错式的相互反馈以及与日常生活中的非现场观众相互反馈。目连戏展示出了清晰、流畅的自然美,这使得观众情感卷入。在结语部分,他高度赞扬了目连戏的戏剧美学价值,“当今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戏剧实践家、理论家、美学家们努力实践、潜心研究的许多成果,在祁剧目连戏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6]

2.探讨《目连救母》的传承演变情况。刘登雄认为:目连戏有着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而剧院艺术的实践让它焕发生机。在保护祁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我们要坚持的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时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7]

3.以过往的目连戏为研究对象。如尹伯康的《一天一个名堂——唐可彩先生谈祁剧目连戏的演出》。他通过对祁剧老艺人唐可彩的采访,整理出了第一手资料,对读者观赏和研究者参考有着重要价值。对于唐可彩提供的目连戏资料的真实性,他认为:“唐可彩先生十二岁从舅父邓和贵学戏,习生角。在长期的舞台生活中,常与祁剧各行名角合作,深得诸家之长,成为高、昆、弹皆通、文武不挡、能编能改剧本的全才,祁剧界称他为‘饱学子弟’。他讲述祁剧七天目连戏的演出情况,是在1984年祁剧《目连传》录像演出之前,当然不会是受目连录像演出的影响,应该是过去祁剧目连戏演出的真实情况,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8]

(三)祁剧的现代化走向研究

对祁剧的现代化走向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祁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研究。在这样一个现代化进程加速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祁剧只有面对现实,主动应对,保持一定程度上的与时俱进,它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祁剧的创新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化走向中,祁剧确实发生着改变,需要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祁剧乐器的创新

祁剧的表演离不开乐器,随着祁剧艺术的发展不断变革,如今的祁剧乐器也发生着变化。如蒋宝喜在《祁剧唢呐的应用和出新》中提到:“祁剧唢呐传统吹奏,口型包含到唢口,在吹奏大段曲牌时两腮凸鼓用循环气换气。按指时不提倡带指打音或少带指打音,要求音色浑厚、高亢、洪亮。第七孔(背孔)从不放开,因为第七孔音轻薄,所以宁让筒音偏高突出也不采用放开第七孔来代替筒音的高度。”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放开第七孔,筒音偏高,只有放开第7孔的吹奏方法,才能使筒音达到音准,与其他乐器演奏协调一致,韵律和谐。方法从不做第七孔。”[9]

(2)祁剧传统剧目的创新

除了乐器创新以外,祁剧的传统剧目也在继承中保持着创新。刘登雄在《推陈出新有出路——祁剧〈目连求母〉、〈梦蝶〉的继承和创新》中提到了自己作为祁剧艺术传承人,通过排演《目连救母》、《梦蝶》的艺术实践,获得很大收获,两剧在参加省艺术节时,分别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和田汉大奖,在总结心得感受方面,可以归纳为两点:内容健康是首位,个性鲜明是重点。两剧演出的成功也使得他认识到:深层的人物心灵开拓才是传统剧目改编创新的灵魂。[10]

(3)祁剧音乐的创新

祁剧音乐也在进行着革新创造。李京芝在《祁剧音乐创新谈》中谈到:成功的祁剧音乐作品可以让你看到,它是在传统的光华中闪烁的一个亮点。成功的戏曲音乐作品必然是新与老的对立统一体,在他看来:祁剧传统戏音乐如板式、落音、调式等基本形态较固定,而许多新的创新剧目的唱词已打破格律,音乐创作中就会有很大的自由度。作曲者不必严守上下句、落音等传统格律,要研究观众心理、祁剧的发展,不能拒绝青年观众。[11]

诚然,尽管祁剧的确在发展和创新,不过一些学者觉得创新力度还应更大一些。马卫国在《祁剧音乐改革重在创新》中,提出了要狠狠抓住作曲、演唱、伴奏三个环节,旋律新,唱法新,伴奏新。[12]

2.祁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研究

根据祁剧目前表现出来的特性,我们可以探索对其进行传承、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

(1)让祁剧与文化产业挂钩并产生良性循环,积极发展祁剧文化产业

将有着地方特色的祁剧产业化,应该说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方面,衡阳市祁剧团已经着手进行了探索。徐湘红在对实现祁剧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以后,得出了实现祁剧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在发展观念上,突破思维的瓶颈,实现跨越式转变;在发展战略上,突出祁剧的特色,体现优势化品牌;在发展策略上,凸现定位的准确,彰显可行性远景。[13]

(2)探求现代化视野下祁剧的传承模式策略

在李伟看来,具体的策略可以有:政府加大对祁剧传承的扶持力度;壮大民间祁剧传承的力量;强调创新对祁剧传承的重要作用;利用现代化媒体扩大祁剧传播;发挥学校在传承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打造祁剧精品,助推祁剧传承;借助旅游平台,积极传承祁剧。[14]应该说,这七种策略能够比较好地帮助祁剧找到在现实中的生长点,而不是自我封闭式地去传承。

二、祁剧研究未来发展前瞻

21世纪以来,对于祁剧研究还是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不过,这相对于祁剧本身的博大精深而言,还是显得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一)研究队伍较少,不适应祁剧研究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学者的研究还是各自为战,研究集中在“点”方面的认识,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联系,因而不能连成“线”,更谈不上全面和系统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上比较单一。目前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以传统的历史研究和文献研究为主,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两种方法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鉴于湖南祁剧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是在学理研究方面。对于祁剧的学理研究还有待提高。我们要在对祁剧本体的研究基础上,继续深入进行祁剧文化的源流及与其他剧种的比较研究。就本省而言,我们可以从祁剧的剧本、演出形态和音乐与湖湘文化的关系来进行纵深的突破。至于在外省,我们也可以对祁剧与粤剧、桂剧、汉剧等地方剧种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如果能弄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就能将祁剧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二是在研究队伍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目前还没有哪个市、县建立了祁剧研究中心。笔者认为研究中心对于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研究队伍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有着祁剧资源的地方政府应该要重视,并适时建立起本区域的祁剧研究中心。

三是在研究理论方面。我们可以运用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神话学以及人类学等知识对祁剧继续展开研究,并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总结。

四是在研究方法方面。我们应该还是要在运用传统的历史和文献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元化。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研究者可以利用高校的学科资源,展开跨学科研究,多考虑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运用。祁剧在地方高校的传承研究确实很有必要,我们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把祁剧作为地方传统剧种融入到高校的文化课和艺术课教学之中去。

五是在研究领域上。祁剧现代化走向是值得始终关注的问题。祁剧的表演可以和地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经常进行表演。通过不断开辟演出市场,来推广祁剧,提高其知名度。同时筹措相应的活动经费来保证祁剧的传承和发展。

六是在学术研究上。除了需要省艺术研究机构和省高校对祁剧研究予以协助之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上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湖南科技学院近几年来在祁剧研究上的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在今后还可以继续将研究范围扩大。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的是研究的重点仍在于唤醒爱好祁剧民众的文化自觉。就拿笔者来说,虽然身处南粤之地,但是自小观看祁剧,祁剧对于我这个祁阳人来说,她的印记从来就不曾磨灭。我相信和我一样爱好祁剧的人还有很多,无论时光如何飞逝,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想到祁剧,都将感到骄傲和充实。

总之,祁剧研究是一项值得深入和丰富的学术工程。我们相信,只要祁剧研究者能明确使命,努力从事文化实践,未来的祁剧研究必然会有一个新的局面,必将取得可喜的成绩。

参考文献:

[1][3]欧阳友徽.祁剧起源于何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 :190—197.

[2]李京玉.祁剧起源考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221—222.

[4]张学旗.简论祁剧高腔[J].科技信息,2009,(32) :276—278.

[5]黄华丽.祁剧高腔曲牌与声腔初探[J].黄河之声,2009,(20) :74—77.

[6]康馨.祁剧目连戏审美漫议[J]. 理论与创作,2005,(2) :104 -108.

[7]刘登雄.祁剧目连戏的传承发展[J].艺海,2007,(3) :148.

[8]尹伯康.一天一个名堂——唐可彩先生谈祁剧目连戏的演出[J].艺海,2007,(5) : 31-32.

[9]蒋宝喜.祁剧唢呐的应用和出新[J].戏剧春秋,2000,(3) : 26—29.

[10]刘登雄.推陈出新有出路——祁剧《目连救母》、《梦蝶》的继承和创新[J].艺海,2010,(2) : 26—28.

[11]李京芝.祁剧音乐创新谈[J].艺海,2010,(6) :162.

[12]马卫国.祁剧音乐改革重在创新[J].艺海,2009,(6) :60.

[13]徐湘红. 打造祁剧文化产业精品 为文化强市做贡献——衡阳祁剧团并红旗影剧院发展地方特色戏剧的思路[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2) :140—141.

[14]李伟.现代化视野下祁剧的传承探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1,(2) :76—79.

流行音乐教学课程范文第6篇

[摘要]影视音乐是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而创作出新的音乐形象和艺术概念,它创造了独特的审美价值,面对当前高师学生重技巧轻审美的倾向,运用影视音乐审美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影视音乐作品,利用影视音乐作品音画结合创造的独特的审美形象塑造美的形象。

[关键词]高师声乐 审美 影视音乐

一、高师声乐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

首先,声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形式,是以人声为手段来表现音乐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表演艺术。因而,声乐课决不是单纯的发声技巧训练课,它同时也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美育课。如果高师声乐教学离开了对音乐作品美的表现和创造,离开了审美教育,歌唱也就成为没有灵魂的音响。

其次,由于受某些专业院校“重技轻艺”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等师范声乐教学一直都把视点集中投放在声乐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忽视了进入审美层次的开发。这种不好的习惯在现在的艺术专业的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笔者在教学中感到现今不少学生也存在“重声忽情”的现象,学生好像感到只要把音唱得得越高,音量练得越大,就是动听”。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无疑是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的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没有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一切美的表现将化为乌有,但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师,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主要目标的,也就是说,学生不但要通过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和歌唱的姿势、呼吸、共鸣位置、咬字吐字等声乐技能技巧,能够演唱和处理一般歌曲,而且必须具备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由于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性质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师范声乐教学强化审美教育审美是必要的。

二、影视音乐创造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影视艺术是以现代科技为工具,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表演等综合艺术门类,以镜头的组合为主要表现手段,在银幕上或屏幕上创造运动的、逼真的音画组合的视觉形象来再现生活或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艺术语言非常丰富,音乐无疑是重要的表达手段,影视是视觉艺术又是听觉艺术,色彩斑斓的画面和美妙动听的音乐构成影视的主题。音乐是最具感情的艺术,能有效地反映出喜、悲、哀、乐、惊、恐、怒等情感,由于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和多义性特征,它涵盖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比画面和特写镜头更为广阔,影视音乐为电影风格、电影思想的表达构建了无限的艺术空间,它能揭示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具有独立的、重要的审美价值,成为影视艺术不可缺少的艺术载体。

(一)影视音乐与画面结合构造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影视音乐既有音乐的一般属性,又有它自己的独特个性。音乐一经进入影视艺术,成为影视综合艺术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影视音乐必须与视觉形象相结合,必须获得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并同时给视觉形象以补充和深化。这样可以实现声画结合,使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声画交融,达到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统一。有利于表现影视主题。如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片头片尾曲。

此曲是羽调式色彩,上下句结构。下句是上句的移高四度的模仿,仿佛是天地间的对话。骨干音36的强调,旋律的级进,宽舒的节奏,把人带到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中。电视剧开始,伴随着片头曲,屏幕上层现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蓝天大地间,一个蒙古族青年妇女拾着牛粪,红润的脸烦,平静的表情,不时重复着单调动作,这开阔的音乐,将天、地、人融为一体的和谐及充满哲理性思索的蒙古族审美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伴随着片尾曲,画面展现了晶莹的艾敏河、草地及在红色背景中,牧人骑马挥鞭去接孩子的镜头,表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念境。与片头曲形成了前后呼应,使音乐的完整性有了落点,完美的表达了蒙古人民的热爱生活,为祖国无私奉献这一主题。此情此境,音乐与画面互为补充、互为依托构筑了完美的意境,创造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二)影视音乐烘托影视故事情节,增强影视艺术的感染力

影视艺术作品,其故事情节的展开往往需要影视中语言的对白、镜头的特写、演员的表演、布景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实现。但在影视展开情节时,独立的情节展开会给人一种单调乏味之感,如果配上音乐效果来烘托故事情节,将使画中有声音乐的抒情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观众达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满足。

如《红高梁》一开始设置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尘上飞扬的黄土高原上,一顶鲜红的小轿中坐着故事主人公九儿即“我奶奶”,几个彪形大汉赤着上身抬着小轿迎娶“我奶奶”,地上掀起一层层土浪,按当地的风俗新娘在迎娶的路上抬轿人要颠轿,故事一开始就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画面勾列出的黄土高原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在画面的晃动中音乐响起:高亢嘹亮的琐呐奏出动人心魄的旋律、小镲奏出热闹的节奏、特有的陕北鼓乐热情而豪爽。作品用30支唢呐4支笙加1面中国大箭鼓组成一支“非常规”的乐队,把一个迎娶新娘的情景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在红高梁地奏响了人性的赞歌,威武雄壮,铺天盖地,响彻云霄把全片推向高潮,观众被震撼得心血沸腾。音乐将观众引领进一个鲜活的生活之中、音乐使画面充满了灵气和动感、音乐使观众有如临其境、置身其中之感!

(三)影视音乐能够刻画影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具有隐秘性,如果不借助于语言、表情等符号系统将其外化为可感知的对象,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很难被他人把握的,但影视剧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必须能够被其受众把握,非如此则不能实现其表现功能。于是,影视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往往会借助于内心独自、身体表情或动作、音乐音响等符号来揭示,尤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或情绪心理活动时,音乐元素的采用往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电视剧《青衣》的音乐时间长度,大约占片长的41%左右,这相比克莱顿所谓“完美电影”中音乐应该占的时间百分比,要长出了足足五倍多。那么,是否这就意味苕《青衣》的音乐在时间比例上,按克莱顿的标准就肯定是“不完美”了呢?虽然《青衣》中音乐时长比例的偏大,但是有其合理性即作为“心理剧”的人物心理描写的需要。剧中的音乐往往是剧中某角色的内心独白,这对于表现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塑造人物形象

起了很大作用。

(四)影视音乐浓缩了影视的主题思想,促进了影视的传播。

影视音乐的创作与运用必须要根据影视剧主题的需要来进行,它是由影片主题决定的并为主题的展开与发展服务。因此影视音乐的创作应服从于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影视作品特定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生活场景或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情景氛围的表现的需要,并与其有机结合,从而在内容情感上呈现出某种特定性。从这一角度讲,影视音乐是用来表现作品主题的手段。尤其是影视音乐中的主题歌它往往是一部影视主题最精炼最简洁的表达。

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用交响诗这种纯音乐形式来表现主题的.表现它的那种古朴、凝重、大气恢弘。运用西洋管弦乐队加一只中国管子,把它的高音苍凉粗犷、慷慨悲壮.低音呜咽颤抖、古朴悲凉.加入到西洋的管弦乐队中.如画龙点睛之笔.使交响诗熠熠生辉。加上音乐的歌词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及著名歌唱家杨洪基那一种浑厚和深沉,那一种苍凉和悲壮嗓音,都使作品中特定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概括和凸现,唱出了悠悠的千年往事、唱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唱出了英雄的业绩、唱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历史的评说。

综上所述,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重要的艺术语言,它不仅具有协调和媒介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揭示影视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深层感情,挖掘影视本身的意义内涵,以音乐特有的表现方式展现影视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揭示人物深层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具有多方位的审美价值。

三、利用影槐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面对当前高师学生重技巧轻审美的倾向,以及影视音乐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价值,利用影视音乐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有效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选好影视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发掘美。

“从音乐教育的目的看,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一语中的道出了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五爱”、“四有”、“三热爱”的教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等等,从艺术美的表现上,有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和声美,有雄壮美、柔和美、强劲美、和谐美,有深沉美、欢快美、高雅美、通俗美等等。审美教育首先要选好影视作品,应该选择一些积极向上的能够体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影视音乐作品。这有利于开阔艺术视野,丰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歌唱美感,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掘美就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然后批准教育点加以启发引导。

第二、利用影视作品形象,塑造美的形象

影视音乐是一种专门为影视作品创作、编配的音乐作品,通过与画面紧密结合,相互补充和深化,再现完美的艺术形象,进而产生出一种融合了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全新的审美形象。这种审美形象相比其他音乐作品更具体感人。因而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比其他音乐作品有更强的穿透力。它通过我们对画面的感知对音乐的感知直接融入心田,撞击人们的心灵。女畎<好汉歌》中表现的梁山好汉的热情豪爽和阳刚之气,不畏强暴、伸张正义的英雄豪情;《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表现的英雄各领风骚的豪情以及历史的变迁等审美形象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观众产生丰富深远的联想,获得极佳的精神享受。至今仍让人念念不忘。

此外,任何影视音乐都是以该民族的文化宝库作为文化根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如电视剧《大清粮仓》中的音乐《热天、热地、热太阳》中的音乐旋律都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锣、鼓、钹等乐器演奏,并且配以童声合唱作为引子引入主题,有力地烘托了热天、热地、热太阳的三热”效果。这些萌生于民族土壤中的特色鲜明的影视音乐作品,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和审美价值,它不仅能给影片带来浓郁的民族风情,而能够自接拉动深藏于观众内心的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给人深刻的审美教育。

音乐教育是为培养人服务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自觉而认真地实施审美教育,以培养一代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的“四有”新人。

总之,在当前高师声乐教育中,利用影视音乐进行审美教育,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上一篇:感谢师恩的诗句范文下一篇:剪纸兔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