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范文

2024-05-02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儿科手术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采取细节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术后VRS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术后VRS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的缓解患儿的疼痛程度,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细节护理;儿科;手术室护理;应用价值

手术室是为病人提供手术及抢救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技术部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是直接影响患儿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还直接与医院的总体形象有关系。细节护理作为临床上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到儿科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去,获得不错的效果[1]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4月期间收治的儿科手术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均为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儿30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为7-15(10.1±2.4)岁。观察组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6-15(10.2±2.3)岁。两组患儿的性別、年龄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采取细节护理措施。(1)环境细节护理。为了能够保障患儿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需要时刻保证好室内的通风措施,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做好室内的环境清洁工作,确保室内的卫生良好和地面干燥,避免发生意外以及交叉感染。(2)交接班细节护理。实行交接班工作流程,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需要进行责任制护理,当交接工作时,需要对患儿输液以及导尿情况进行检查,治疗过程安全无误,认真检查和登记护理记录和交接工作记录表,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让患儿能够充分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爱;(3)加强业务能力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服务态度进行培训,保证其具有高度的临床观察能力以及责任心,让护理人员能够充分的了解到细节护理的初衷以及具体作用,加强细节护理的认知度,进而使得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4)以人文护理为主,加强素质建设。将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集中,要求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对新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并且运用的临床医学当中,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术后VRS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计算方法:(十分满意+一般满意)/患儿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当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儿术后VRS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术后VRS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三、讨论

细节护理管理能够组织妇产科的所有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当中来,能够不断地加强护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够让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技术更加的完善。细节护理管理能够让管理方式更加的完善,同时在处理风险事件的方面,也更加的人性化,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同时激励管理能够使得护理人员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工作当中,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心磊,吴微微.浅谈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2):109.

[2]曾嵘.试论细节护理在儿科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09):80-82.

[3]朱小芬.探讨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1):1.

[4]刘晶晶,徐李娟.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2021.

[5]陈华梅.探讨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价值[J].饮食保健,2020,007(001):206-207.

[6]李政玲,王翠东,陈娟.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具体措施和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20,39(16):3.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B

护理思维是在护理学科中表现出来的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讨论等所组成的综合思维[1]。良好的护理思维能力是护理学专业学生进入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然而中国传统的以课堂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以及应试教育使护生进入临床后,不是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有用的信息、做出合理的护理决策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是对医嘱的过分依赖。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护理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锻炼护理思维能力,我们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就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进行探讨,重点从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阐述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网上上报系统;PDA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與患者安全相关、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随着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提高护理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护理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不良事件是护理服务缺陷的反映,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

1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1.1 年轻护士技术差,经验不足:近年来,医院的床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 护理人员数量缺编。医院新进大量的年轻护士, 年轻护士比例增加,年轻护士技术水平有限, 对疾病观察力不够,不执行“三查七对”、“交接班”等相关制度。缺乏护理经验,技术操作不熟练, 儿科护理操作技术难度大、家属要求高,有些操作护士难以达到1次成功。 家属不满意。

1.2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告知义务执行不到位: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风险意识差,不重视护理文件书写,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带有风险性。因此,护士在每项工作中必须重视每个细节,培养护士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章 第五十五条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其书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并取得其书面同意。护士没有对特殊治疗,存在的护理风险让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写告知书。例如:跌倒坠床告知不到位,患者跌倒坠床。在工作中,有些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未能及时签写告知书。

1.3 查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由于个别护士工作态度不够严谨,不按照护理常规执行操作是造成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各种查对制度不严格、护士粗心大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未落实流于形式,不能检查出问题,例如:未让患者或家属说姓名而直接喊患者姓名,导致药物输入错误;发错口服药液; 采错标本;接送病人错误;医嘱执行错误;转抄医嘱错误;如将时间、剂量看错等。另外,儿科工作繁琐,患儿不配合核对,增加了出错的机率。

1.4 护士害怕处罚,不积极上报:我国医疗差错事件报告制度虽然在大部分医院都存在,但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大多不愿意、也不敢报告,往往在督查中被发现或病人投诉无法隐瞒时才被动报告[3]。本护理单元是2010年5月新扩建的病房,护理人员以新分配为主,她们都想在新医院有个好起点,留下好印象,担心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会影响其个人声誉,也担心被人知道会受到处罚,因而多数护士在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时,如果患者不投诉、护士长不知道,往往采取隐瞒不报,导致同样性质的事件在不同科室,不同的人身上重复发生,同时,事件的当事患者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因拖延而导致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 防范措施

2.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由护理部主管患者安全的主任及护士长、护理骨干30人组成院护理安全委员会,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及小组护士长、护理骨干10人组成科护理安全委员会, 小组护士长及护理骨干4人组成病房护理安全委员会。实行三级负责制,在护理部主任领导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工作; 各级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对全院护理单元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由护士长提出改进、防范措施, 护理部对改进、防范措施进行跟踪落实,在三级质控下,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患者安全。实行无惩罚原则,无惩罚原则是指在差错发生后,不是惩罚犯错者,而是寻找导致差错发生的原因,改进相应的流程[4]。鼓励护士对与护理相关的患者不良件的报告,不论事件是否属于护理人员的差错。使护士自愿、主动上报,使护士长、护理部对某些特殊事件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进行干预,将患者的损害降至最小,患者的情绪得到及时的安抚。

2.2 健全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逐步制定各种制度和应急预案,例如输血核对制度、医嘱查对制度、服药、注射、输液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等;住院患者紧急状态时的应急预案,如非计划拔管应急预案、停水和突然停水应急预案、泛水的应急预案、停电和突然停电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患者自杀后的应急预案、患者跌倒坠床时的应急预案、输注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皮肤压疮应急预案等。在制定应急预案时,首先重点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如皮肤压疮、非计划拔管、跌倒坠床应急预案中,建立相应的护理评估表、床头设立相应的提示牌。其次,制定各种不良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及逐级上报程序。

2.3 做好年轻护士培训,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多途径培训护理人员专科发展,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做好三基培训:基础护理理论考核:非注册护士每半年一次,注册护士一年一次。基础护理操作培训与考核:2年资以上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雾化吸入、鼻饲、导尿、灌肠、翻身叩背、洗头机洗头法;2年资以内的护士操作项目:CPR、口腔护理、静脉输液、肌肉注射、吸氧、吸痰。病房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两次,内容为专科护理知识及网上和杂志最新刊登的护理的新技术,新进展。每年参加护理部每周五中午专科业务讲座6次。带领全体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护士条例》等法律相关知识,在一切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制度, 做好告知义务,做到学法、知法、懂法、遵法、用法、依法施护,这样既保护了患者的利益,反过来说也是对护士的自我保护[5]。定期带领护士学习各种医疗纠纷和医疗警示录,提醒护士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2.4 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应用掌上电脑(PDA) 和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进行各种处置核对以掌上电脑(PDA)为硬件平台,以无线局域网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HIS(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system)的数据资源, PDA带有无线网卡和条形码扫描头病人专用的采用二维条码技术的腕带记录了病人基本信息[6]。患者入院后,打印以住院号编码的条形码腕带,佩带于患者腕部作为身份标识。护士在床旁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用PDA对患者手上的腕带扫描进行患者身份识别与确认。同时可确认患者给药单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PDA分类显示全科病人的所有用药医嘱信息,如:注射医嘱、输液医嘱、雾化吸入医嘱、灌肠医嘱、化验医嘱等;同时将处置的时间和处置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保存后所有信息即刻回传到HIS系统,医生下达医嘱输入HIS系统后,会即刻自动转移到PDA上, 可实时记录医嘱执行时间和执行人。

2.5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自愿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1]。我院充分利用HIS系统,建立自愿、非处罚性的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每个护士通过自动化办公网上自己的账号,可以随时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层层上报至护理部,护理部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作出分析,帮助当事科室、当事人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全院范围内寻找类似的不安全因素,对有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的护理不良事件,立即指导、参与、帮助处理,力求将患者的损害减至最小。护理部审阅后实时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公示,事件的过程结果是公开的,但科室、责任者是保密的,只用来警示其他护理人员从事件中进行学习,实现“错误”经验的信息资源共享。

3 讨论

通过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网络、健全各种各种制度和各种应急预案、做好年轻护士培训、应用掌上电脑(PDA)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网上报告系统、无惩罚原则等几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杜绝了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确保了医疗护理安全。PDA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的查对,用PDA扫描病人腕带进行病人身份的确认。,实现了新技术有效服务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 信息均通过HIS系统相关联,真正做到了“正确的对象、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方法与途径”,杜绝了差错。这一优势在新生儿、精神障碍、昏迷或睡眠状态病人的护理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有效地规范了护士行为,及时纠正了一些遗漏和差错,对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避免多次医嘱转抄、录入,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 李春梅. 护理安全管理体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4(9):2623-2624

[3] 袁晓丽,江智霞.临床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9,4(24):726-727

[4] 徐春,徐红燕.无惩罚原则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体会.护理与康复,2009,6(8):523-524

[5] 阐玉英.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5):78-79

[6] 张晓华,吕艳,郭春芳.移动护士工作站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护理管理,2008,6(10):2800-2801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的:对儿科护理教学进行“对分课堂”模式教学,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方法:以我校护理学院高职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班各60名护生。对照组采用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的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对分课堂”模式。比较2组护生儿科护理教学效果。结果:教学后观察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教学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维度得分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分课堂”模式在高职护理教学中,使学生在有足够的时间内化吸收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性讨论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和我国学情,值得借鉴。

【关键词】“对分课堂”模式;高职;儿科护理教学;应用;效果评价

为解决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下滑问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方法[1]。对分课堂一经提出,就在短期内为包括护理学教师在内的各学科教师所接受并付诸实践,效果良好。本文将对对分课堂提出的背景、教育理念及其在护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析。

1 对象

以我校护理学院高职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抽取2个班各60名护生。2个班级的学生均为大专二年级、全国高考统招、学制3年;2个班级的儿科护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时、教材、教学进度、授课教师均一致。2组学生在年龄、生源地、高考入学成绩、前期课程的平均成绩等方面均衡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教学方法

2.1.1对照组

采用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的案例导入式教学法。课前向学生展示案例、设置问题、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教师展示案例、组织讨论,再根据讨论情况引出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听讲;最后再回到案例、让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教师予以反馈、认定。结合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教师按照此教学方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次对教学内容进行讲授。

2.1.2观察组

采用“对分课堂”模式。

2.1.2.1教学准备

(1)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分为4大模块,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学习任务,共计36学时。其中模块3的儿童常见健康问题护理中“小儿液体疗法”、“支气管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3次学习任务6个学时由于知识点较难,如果只精讲重点、主干,学生不易理解,进行传统课堂讲授法,余下30学时所有内容皆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2)在观察组班级建立班级QQ群,用于共享学习材料和学习成果。(3)每人准备1本课程作业本。(4)学生分组。为了课堂讨论能顺利开展,同时能让先进生带动后进生,所以按照“组间同质、同组异质”原则进行分组,即根据上学期总成绩的排摸,将优等学生、中等生、后进生按4~6名学生组成一组,共计12组。并在每一小组指定1名组长,负责报告小组考勤以及组织讨论。半学期后,根据学生2次阶段测验的成绩以及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按照以上原则对学生重新分组。

2.1.2.2教学实施

(1)课程第1次课:每次课2学时。第1学时:向学生讲明课程的性质、总学时及具体安排、课程学习要求、拟采用的授课方法、课后作业的要求、课程相关资料的查阅途径及课程考核方法等。第2学时:先是框架式精练讲解儿科护理绪论、儿童的年龄分期及特点等教学内容的主干、重点及难点,让学生形成本节内容的基本框架,掌握重难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形式:以“想一想”、“考考你”、“幫帮我”形式完成。“想一想”,针对课堂所讲内容,完成具体作业;“考考你”,写出本次课后复习中自己弄懂了,但是觉得其他同学可能存在困惑的地方,用来在课堂讨论时考考她们,至少3个,更多不限;“帮帮我”,写出本次课后复习中自己还搞不懂的问题,在讨论时求助同学或老师,至少3个,更多不限。作业必须在下次上课前完成。(2)第2次课:第1学时组织讨论。讨论按下面4个环节依次进行,①小组讨论:15~20min,先是每位同学口头表达展示自己的“想一想”,然后互相完成“考考你”、“帮帮我”。②教师抽查:5~8min,随机抽查4~5个小组,每组随机抽人发言,特别抽查在小组讨论环节不认真参与的同学,让其表述刚才小组讨论的精华,或提出小组都感到疑惑的问题。问题提出后请其他同学回答,如果没有人能答出,教师进行阐述。在整个过程教师遵循鼓励为主原则,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③自由提问:5~8min,邀请全班自由发言,教师解答共存疑惑。④教师总结与点评:5~8min,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总结,最后展示、点评优秀的课后作业。第2学时,教师进行新内容的讲授。(3)后面各次课:授课方式以此类推。

2.2研究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观察组的学生避免和对照组的学生在课后交流儿科护理课程的学习情况。另外,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和“对分课堂”教学评价问卷的调查皆采用匿名形式,整理录入资料时,实行2人双份录入,以保证正确录入。

2.3教学研究的伦理控制

保证观察组的学生均为自愿地参加本次教学研究,并逐一签写知情同意书。学生的调查资料采用无记名形式处理,并告知学生调查数据将有可能引入到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15.0建立数据库,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比较2组学生期末成绩以及课程实施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组学生课程实施前后自主学习能力得分的组内差异。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表示,描述观察组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评价。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教学后观察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教学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教学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维度得分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4.1“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

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拥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将自己看作学习的主体,学习自觉、积极且目标明确,能较好地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调节和控制。教学后观察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原因可能是在“對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知道在下次课的课堂讨论中要面对着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的“帮帮我”“考考你”问题,因此能促使其在课后必须要认真完成作业、积极主动复习,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极其明确,但是什么时间学、怎么样去学、学多少,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安排,这样无形中实现了对自我学习的管理能力的提高。

4.2“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在“对分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不力求穷尽所有内容,只精讲知识系统的主干、学习内容的重难点,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点的基本框架及理解重、难点,然后学生课后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完成“想一想”、“考考你”和“帮帮我”等学习成果用来参加随后的课堂讨论。此过程对于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无疑是有利的。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点,观察组教学后该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我们也发现对照组教学后该维度得分也高于本组教学前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在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先导的案例导入式教学法中,教师课前展示案例、设置问题,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分析问题做好预习,为课堂讨论做准备。按照教师的要求学生会查阅一些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以完成预习任务,此过程对于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能力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5 结论

在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全面下滑的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提出无疑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其所遵循的“对分”理念,使学生在有足够的时间内化吸收的前提下进行自主性讨论学习,符合人的认知过程和我国学情。因此,此教学法一经提出,便广泛受到各学科教师的青睐。目前护理教育对对分课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其课堂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单从目前有限的研究来看,对分课堂对护理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 李欣.对分课堂: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新方法[J].学周刊,2016,10(10):16-17.

[3] 骆海燕, 李美珍, 马腹婵, 等. “对分课堂”模式在高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 护理学报, 2017, 24(05): 10-14.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儿科临床护理因其特殊性需要掌握关注的方面很多,在临床上对其进行探索能够有效的保障患儿安全,减少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对常见奉献因素能够很好的起到预防作用,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因素;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54

所谓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即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危险事件。由于患儿不具备危险意识,无法进行自我保护,往往容易在住院期间发生意外伤害[1]。这对于护理工作来说,始终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能够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从而确保患儿的护理安全。本文就本次研究的案例及处理结果进行总结和探讨,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及适宜的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儿科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127起,自2009年开始制定并执行风险应对措施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计发生护理风险事件69起。以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对照组,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所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定为观察组。

1.2 研究方法 整理总结两组各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各项指标,通过比对两组间差异,总结探讨护理风险应对措施的效果及适用范围。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以t檢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127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46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57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11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5起,属于抢救重症患儿的护理风险事件的为8起。

护理组69起护理事件中,属于意外事件因素的为27起,属于护理失误的为31起,属于职业损害的为8起,属于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造成的为3起(P<0.05),见表1。

3 讨 论

3.1 儿科常见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 儿科通常容易出现的意外风险伤害有:患儿跌倒;从床、车、窗等处坠落;烫伤;骨折;眼外伤;利器割伤;牵拉伤;气管及食管异物;窒息;重物砸压伤等。由于患儿身体发育尚不完善,平衡功能较差,同时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好奇心较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却缺乏对危险的认知能力,很容易模仿危险动作或接触到各种危险因素。若陪护家长同样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例如未随时监护患儿,离开时忘记将病床防护栏拉起,将开水等危险物品置于患儿能够接触到的位置,或与患儿挤睡等,容易增加患儿遭遇意外伤害的风险概率[2]。

3.2 护理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事件总结 护理方面的操作问题,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尝试,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导致药物浑浊或相克;因未能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未按轻重缓急进行抢救,或抢救不到位而未能及时抢救患儿生命;例行巡视或指导不到位而导致患儿出现各种意外伤害;监管不力使患儿擅自离开病室而发生意外;护理记录混乱不清,患儿出现病情异常时,采取了护理措施却未有护理记录,或记录与实际不符,无法发挥法律证据作用,或起到反作用;医疗设备未能及时检查,导致使用时因性能不稳定却无人察觉,导致患儿发生意外[3];或医疗设备不到位,当有护理需要时却无法及时使用;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不过硬,或团队精神缺失,面临紧急情况时无法冷静对待,正确处理,或同事间相互指责相互猜疑,导致护理工作出现意外[4]。

3.3 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方法

3.3.1 完善管理制度 应及时建立起完善有效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从源头上控制意外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将完善的护理规范及风险应对管理制度作为全体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行为指南,将其作为工作准则,从而确保护理工作能够保持安全且高质量。

3.3.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首先应培训护理人员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持续定期地对护理人员举办各种护理知识及风险意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不断增强诚信度及工作责任感,并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从而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应对、防范护理风险的业务能力。

3.3.3 护患间应增强沟通 作为护理工作本身而言,始终是一种高风险、无法完全预见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共同建立起一个抵御意外风险的协作整体,又能够对可能出现的潜在意外风险有所准备并能共同承担。就具体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应在护理时随时告知家属每项护理操作的目的、存在的风险等因素,力求获得理解及配合,若需要采取特别护理或治疗时,应在实施前征得患儿家属同意,必要时应做好签字确认工作,风险由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共同承担,从而建立起意外风险防御整体。

综上所述,确保真正降低护理意外风险因素的发生率,关键在于对风险事件展开全面分析,总结其发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案,严格贯彻执行。同时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及风险意识。相信通过长期的探讨、完善及执行,尤其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支持后,护理工作一定能够更加优质有效,从而确保患儿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王彩云.儿科护理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7):190.

[2] 张春侠.儿科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6):2397.

[3] 林晓枫,张秀玲.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风险因素安全管理[J].健康必读:下半月,2011,(7):118.

[4] 王玉枝.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的研究[J].河北医学,2011(7):969-971.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科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探讨相关护理措施。方法 用调查的方法得出68位患儿家长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通过对患儿家长实施心理护理措施,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结论 针对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不仅能促进患儿身体疾病的恢复、融洽护患关系,还提升了护理服务内涵,推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发展。

【关键词】 儿科;患儿家长;心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护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1]。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成为现代整体护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儿科工作实践中,由于护理群体是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相对较差的儿童,护士与患儿之间很难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儿童患病,对患儿和家长都是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2]。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做好患儿的护理,还做好其家属的心理护理。我们通过对68例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减少了很多患者与家属之间不必要的误解与纠纷,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就诊住院患儿的家长68名,其中男性30人,女性38人,年龄23-58岁,患儿家长均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独立阅读及回答问卷。

1.2 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3]和自编问卷进行调查,症状严重程度从l(没有症状)至5(极严重)分5级,自编问卷内容有患儿家长的基本情况、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评分前由组织者讲解答卷要求和细节,被调查着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在患者住院三天内进行调查,当场回收。问卷发出68份,收回68份,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10.0统计分析软件对敷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与国内常模[4]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常模比较,患儿家属的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等9个因子分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人际关系分数明显低于国内常模: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相比无差异。

2.2 患儿家长的心理压力的原因有78.8%的家长缺乏相应的疾病知识,71.5%的家长担心患儿病情变化,66.7%的家长担心疾病的预后,61.3%的家长担心经济问题,27.8%的家长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3 讨 论

3.1 患儿家长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3.1.1 焦虑和紧张 是由于缺乏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或不断了解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的床位.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延误治疗。

3.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是由于家长对疾病预后和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恐惧,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3.1.3 怀疑和不信任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和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总是拿各家医院作比较,找现医院的缺点和不足,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信任,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从网络上、书籍找来的方法与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网络或书上的方案为准。对一些看上去比较年轻的护士不信任,不配合治疗。

3.1.4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容忍 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

依赖: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依赖于护理人员,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同病相怜;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尤其是重症患儿家长之间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患者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2 心理护理

3.2.1 对家长紧张、焦虑的心理的护理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要第一时间做好入院宣救,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所要遵循的各种制度、科室主任及护士长,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并全程、系统的做好健康宣教,为家长介绍病情,对疾病原因、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护理知识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治疗方案放心;经济问题引起的焦虑,首先要表示理解:强调治疗的重要性以及中断治疗的可能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在用药及检查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对因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以合适的方式向家长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好的疾病,采用鼓励性语言,使家长建充分的信心,预后差的疾病应用婉转的语言告知家长,给予心理疏导,使家长正确面对疾病。如为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2.3 对家长怀疑和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着装等外在条件的不信任的,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强调充满爱心的服务。选择适当的时间与家长交谈,避免在患儿哭闹、进食及睡觉时间进行,交流时语言通俗易懂,语调适中,语气温和、诚恳,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对治疗方案的差异引起的怀疑,可以向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医护人员也应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技术,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来博得家长的信任。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4 结 论

通过对68位患儿家长调查分析,找出了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解除了家长的紧张和焦虑,操作中尽到告知义务,消除了疑虑,并将健康宣教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对家长进行正确引导,取得了配合,并加强沟通,鼓励合理宣泻,增强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的信任感,并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及治疗,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间的关系,同时促进了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儿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实现满意服务和感动服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 翠萍,邵玉红.优质规范化护理服务在儿科病房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8,27(12):828.

[2] 蒋旭华,张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6.

[4] 金华,吴文源,张明原.中国正常人SCL 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12(5):260.

上一篇:课堂创设情境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科学果树育苗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