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范文

2024-06-18

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范文第1篇

【摘要】校园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引导少年儿童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努力学习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基本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 【关键字】劳模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曾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上有没有理想与追求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能否实现。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体现出的精神。具体来说,包括了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那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劳模精神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青少年前进的方向。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劳模精神走进校园,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让劳动模范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感受劳模精神,引导青少年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弘扬劳模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把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理念植根于青少年的思想建设中,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开设劳模讲堂,让劳模走进学校、课堂,讲述自己的成才故事和亲身经历,让青少年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坚定学习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让劳模精神发挥延展效应,成为师德建设新的推动力量。 将“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青蓝工程、师德先进评选表彰等活动有机结合,倡导教师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进一步提升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事业的精神境界,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关爱每一名学生,以真情、真心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

三、让劳模精神成为党员干部勤政廉洁教育的新要求。 把劳模精神作为勤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学校党员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自觉抵制教职工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身作则带领教职工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四、让劳模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按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工作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以“劳模精神进校园” 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党干好事业,为民树好形象。要大兴实干之风,把实干作为一种品格、一种追求、一种作风,真正把实干体现在抓学校发展、抓课堂改革、抓服务师生上,体现在摸实情、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使各项工作和业绩经得起群众检验。

校园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引导少年儿童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努力学习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积极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基本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

【参考文献】

1、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范文第2篇

光荣属于伟大的劳动者。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省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

劳动创造辉煌,奋斗成就伟业。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这些成绩,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劳动创造的结果,凝聚着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

只有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才能成就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当前,我省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面对机遇和挑战,面对建设美好安徽的新任务,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争当科学发展的践行者;顾全大局、团结奋进,争当社会和谐的促进者,自觉肩负光荣使命,积极投身兴皖富民大业,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者,是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进一步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为劳模干事创业营造更好环境和条件。要广泛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倡导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双走访、三服务”活动,心贴心地与职工沟通交流,实打实地为职工说话办事,真正让工会组织成为职工之家。

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范文第3篇

光荣属于伟大的劳动者。 “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省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劳动者致以节日的祝愿和崇高的敬意!

劳动创造辉煌,奋斗成就伟业。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速度较快、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这些成绩,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劳动创造的结果,凝聚着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

只有融入到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才能成就自身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当前,我省正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面对机遇和挑战,面对建设美好安徽的新任务,全省广大职工和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争当科学发展的践行者;顾全大局、团结奋进,争当社会和谐的促进者,自觉肩负光荣使命,积极投身兴皖富民大业,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紧紧依靠和切实关心广大劳动者,是党的群众路线最重要最根本的体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进一步密切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为劳模干事创业营造更好环境和条件。要广泛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倡导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各级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开展“双走访、三服务”活动,心贴心地与职工沟通交流,实打实地为职工说话办事,真正让工会组织成为职工之家。

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范文第4篇

题目:浅谈如何践行长征精神

名:欧阳修燕

别:男

工作单位:湟源县日月中心学校

务:教师

通讯地址: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中心学校

编:812100

话:18097344356

电子邮箱:mysaty1@163.com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浅谈如何践行长征精神

湟源县日月中心学校 欧阳修燕

【摘要】: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定的政治信念,并以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团结意识、艰苦作战、顽强不屈及其正义的力量震惊世界,彪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几十年来,人们讴歌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书写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研究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使我们获得多方面的教益,感到无比振奋,受到极大的鼓舞。本文论述了长征精神的内涵,提出长征精神具有的时代价值,并且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教育意义及如何践行长征精神。

【关键字】:长征精神 时代价值 教育教学教育义 践行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今年,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最重要的就是弘扬长征精神,躬身践行长征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中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一、长征精神的形成

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升华。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长征途中,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实际,立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就加强党的建设、红军建设、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为长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它直接负载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200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曾指出: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主要体现为实事求是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

一、第

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渡大河……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回顾并透视这一伟大征程,我们看到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对党忠诚,目标坚定

长征是在中国革命遭遇严重挫折的情况下进行的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进行的伟大远征。在长征中,广大红军官兵不仅面临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而且面临十分恶劣艰险的自然环境,再加上党内“左”机会主义的严重干扰,中国革命处于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境地。在这样的困境之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红军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以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最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胜利完成对中国革命成功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大转移。“一切为了苏维埃”的崇高理想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是长征精神的灵魂,是红军长征胜利的力量源泉。对党忠诚、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必然产生巨大的力量。张闻天在谈到长征时说,如果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一支衣衫褴褛、缺枪少弹的队伍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钢铁洪流,拖不垮、打不败,最终使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可以说,长征就是一次信仰之旅、精神之旅,因为坚定所以勇往直前。

2.实事求是,策略灵活

如果没有党中央和红军指战员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长征的后果不堪设想。事实上,长征中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套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与共产党人的探索和求实精神息息相关。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当时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党的路线才开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转移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纵观长征全过程,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血战独树镇,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由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政治军事战略策略,长征才能完成革命的转移,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创造出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并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团结互助,艰苦奋斗

长征的胜利,是各路红军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团结协作的胜利。在长征中,军团之间、官兵之间、战友之间都严守纪律、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在困难和危险时刻,许多部队为了全局自愿作出局部牺牲。红六军团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争取了时间;红二十五军由鄂豫皖转战至陕南,从战略上策应了其他各路红军的行动;许多干部战士为了战友奋不顾身,英勇冲锋。一匹骡马,谁也不愿骑;一锅野菜汤,大家分着喝。正是这种高度的全局观念和团结友爱精神,激励着红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长征过程中,红军始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大自然的险恶。红军长征是一段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1年,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长征途中,峡谷激流、雪山草地、物资匮乏、生命禁区等等都不能阻挡红军前进,就是在这样的困难面前,红军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突出重围;就是在这样艰难险阻的环境中,红军始终保持顽强的奋斗精神最终赢得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伟大的长征实践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对“长征精神”作出了全面深刻的阐述:“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这是对长征精神的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也是我们今后学习弘扬“长征精神”所必须掌握的精神实质。我们所弘扬的长征精神,就是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顾全大局、实事求是、不畏艰险、勇于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

4.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精神的光辉典范。1934年10月,红军的三大主力陆续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中,红军忍受着严寒酷暑、高寒缺氧、干渴饥饿,跨过了千里冰封的万里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他们吃草根、咽树皮、涉沼泽、眠雪地,不断克服艰难险阻。转战11个省,翻越18座高山,渡过24条江河,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包围,艰难跋涉两万多里,完成了革命转移。长征给人们一种深刻的启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长征中锤炼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依然魅力无穷。

5.长征精神是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长征途中,中央和红军果断地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党和红军的路线转移到正确轨道上来,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创造性地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战斗方式,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又如,在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之前,进入了少数民族地区——“四川彝族居住的地区,这些强悍的彝族人从来没有被居住在他们周围的汉人所征服和感化过”。面对这样一个从未遇到的棘手问题,红军以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积极探索与少数民族的相处之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进行了有益探索,这样红军与少数民族同胞共同战斗打退了敌人的追击。这些都体现出了红军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长征精神以它特有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永远鼓舞人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这正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根本原因。此外,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具有一定必要性,主要表现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再次,党的十八大揭开的“新长征”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十八大不仅对过去十年的工作进行基本总结,还提出了“文化强国”,“五位一体”和党的科学化建设,以及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艰巨任务。这些任务的完成都需要长征精神的鼓舞力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十年的奋发有为、兢兢业业的工作。十七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是,十年来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在政治、经济、法制、文化、社会,以及港澳台和外交工作都迈出了一大截,这都有赖于长征精神的巨大鼓舞力量。

二是“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中国人民传家宝的长征精神对于文化强国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它的永恒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更加有利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三是“五位一体”的建设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五位一体”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预示着我们今后的工作又多了一个建设重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当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发扬不畏艰难、顾全大局的精神,做到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四是党的科学化建设更加需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要做到实事求是、不畏艰难、顾全大局;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要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发扬长征精神的永恒作用。 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2020年是很关键的一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在此时实现。为了能够在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当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做到团结一致,不畏艰难,求真务实,艰苦奋斗。

四、长征精神的践行 红军长征虽已成为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浴血重生的光辉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1.长征精神对基层党员的教育意义

第一,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毛泽东在总结长征经验时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长征胜利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无论过去搞革命还是现在搞建设和改革,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这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前提。当前,我国发展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同时面临着复杂严峻的风险考验以及某些国际压力。在这样一个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关键发展阶段,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大党,要避免分散主义、防止重大失误、统一全党意志、畅通政令军令,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决维护和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反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组织上的分散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切实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党的旗帜之下,切实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领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艰苦奋斗,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万里长征留给后人的一个重要启示。可以说,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这句俗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党和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种种艰难困苦。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否则,我们党及其领导的伟大事业就有变色之虞。弘扬长征精神,就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第三,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长征是一曲团结协作的凯歌。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风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现了数不清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感人故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离不开团结协作精神。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戮力同心,形成思想合力和行动合力。另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作保证。没有社会各个方面的团结协作,和谐社会就丧失了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全局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明大义,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团结和带领群众共同奋斗。

第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拥护,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各项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稳固基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我们必须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党一直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高度信赖,尤其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施政新风范,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党确实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毋庸讳言,目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不容忽视。人民群众对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破坏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行为十分不满,对严重损害党的健康肌体的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把长征中那种同志之间情同手足、上下之间亲如兄弟、党群关系血肉相联的好传统、好作风进一步发扬光大,努力形成有效监督和遏制腐败现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和体制机制,确保党的事业永远兴旺发达。

2.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都应加入到弘扬长征精神的队伍中。党员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我认为可以采取下列几个措施:

第一,必须大力加强红军长征及其精神的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特别是党员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教育他们了解长征的历史和长征精神,正确认识长征和长征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没有长征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长征精神至今仍然是我们的传家宝。

第二,必须大力提倡长征精神。通过教育使人民做到团结友爱、顾全大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必须不断促进长征精神的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要不断赋予长征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长征精神,勤于学习、甘于奉献,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四,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长征中,革命先烈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更好更快发展总揽全局,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奏响发展最强音。

第五,必须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新长征中,坚持一切为民谋发展,既维护好群众的长远利益,又维护好群众的现实利益,让广大群众分享改革发展带来的实惠。始终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历史经验,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科学化建设。

回顾历史,寄予未来。十八大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又是一场新的长征。 走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不能淡忘,更不能抛弃长征精神,而是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将是中国向前发展的一种精神支柱,也将会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创新,具有永恒的精神鼓舞作用。

【参考文献】

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范文第5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64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 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二、准确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科学内涵 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紧紧围绕全会《决定》,围绕总书记重要讲话,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根本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更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重点应把握:

1、一个明确主题

这个主题就是依法治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两项建设目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为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只有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3、三依三体原则

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个依法、三个一体建设”的基本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途径则是“三个依法”和“三个法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四项基本要求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16字出自十八大报告,被称作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方针,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遥相对应。30余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砥砺前行,从“刀制”(法制)跨向“水治”(法治),至1997年“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成就来之不易,积弊亦伴之重重。当下,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之际,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既面临新的挑战,又面临新的机遇。

5、形成五大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6、完成六大任务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三、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会议10月25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出席并讲话,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做好宣传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1、坚持正确导向

四中全会精神宣传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等重大关系,做到全面准确、扎实深入。

2、形成宣传合力

要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形成宣传合力。

3、宣传入脑入心

全会精神的宣传要坚持接地气、重实效,多讲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的话,努力把专业术语转化为群众话语,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

4、做到解疑释惑

要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5、加大普法力度

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范文第6篇

开发戏曲校本课程,凸显民族精神教育

我校把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校本课程全面融合,充分挖掘戏曲教育资源中的优秀传统美德,将其编进了校本教材走进课堂。我们依托戏曲校本课程,着力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大环境,有效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了解戏曲发展史及戏曲的主要剧种。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戏曲的主要剧种、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同时感受、学习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初步学会欣赏戏曲,感受戏曲的魅力。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叶少兰等代表人物入手,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戏曲的魅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学会自编自演。在掌握一定唱腔、演技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学会把生活中的人及事物编成短剧,并排出有一定质量的节目,让戏曲逐渐走进全校学生的心中,进而振奋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树立为中国的腾飞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营造戏曲文化环境,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校园内每一处景致都有戏曲民族教育的寓意,我们追求它的内涵韵味。一进校园,一面富有民族戏曲风情的壁画,引领你走进戏曲文化的殿堂;走廊里图文并茂的戏曲文化知识展板及民族英雄谱,让师生汲取古老而又独具魅力的传统民族文化;戏曲中所歌颂的爱国主义名人画像,时时激励着师生要为民族的腾飞而努力……这些民族与现代相融合的氛围,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丰富少先队活动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通过开展符合队员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戏曲文化节、戏曲亲子节等实践活动,帮助队员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等各个方面撷取题材,让学生走近戏曲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热爱劳动、自强不息、乐于助人、尊敬师长、热爱学习、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品质及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操。

多学科课程融合,彰显戏曲文化魅力

我校依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还自主研发了书法、十字绣、剪纸、沙画、航模、风筝制作等校本课程。我们把戏曲文化教育与这些校本课程有机地融合,在这些课程活动的开展中,老师们不仅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艺术技能技巧的学习,同时注重对学生内在素养、道德品质、民族精神的培养熏陶,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多感官来感受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这些课程中,同学们通过制作戏曲灯笼、绘画脸谱、手绘T恤衫、创意沙画、书写戏曲知识、吟涌戏曲词文、手绘戏曲十字绣、创意戏曲风筝实践活动来学习戏曲知识,感受中华戏曲文化魅力,感知戏曲中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美学、哲学等多种科学知识。民族特色技艺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综合性载体,使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参加沙画校本课程的李雅雯同学说:“通过制作沙画‘小花旦’这一戏曲人物,我知道了我要做一位细心、活泼、开朗、大方的女孩子。”参加剪纸校本课程的豆鹏远同学也表示,在剪刻“小状元”这一戏曲人物的过程中,了解了古人学习的刻苦精神,自己也要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本领,长大报效祖国。■

□编辑 朱桂英

上一篇:如何打造品牌学校范文下一篇:软件工程师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