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专业范文

2023-09-22

英语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摘 要]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以OBE理念所倡导“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思想展开改革,其目的在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在“核心课程”设置中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衔接不足、课程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评价体系僵化等突出问题。提出锁定专业标准、精确定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市場需求、引用BOPPS教学模式、采用多元与梯次的考核评价标准。具体从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外双导师指导、专业基本功竞赛等路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成果导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

1981年,美国学者(Spady W·D)率先提出OBE教育模式。[1]该模式被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运用,OBE教育理念也成为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OBE 教育模式本质上是沿着“定义预期学习成果—实现预期学习成果—评估预期学习成果”的主线展开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成果持续评估构成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是以学生学习成果驱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2]从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角度看,就是强调该专业学生实际上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3]以当前幼教单位、体育产业机构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需求为标准,科学合理地建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核心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多方协同作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不能精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学运作的灵魂和指南针,专业核心课程目标的定位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完本课程所达到的高度。传统的课程目标定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重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改的要求固然看到了培养终身发展所必备素养的重要性以及人格与品行对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并未真正实现三维目标。在现行的教学活动中,已初步显示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泛化、笼统,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目标高度相似,课程目标定位既没有联系所学内容,也未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差异性,其目标定位牵强、空洞、过于泛化。[4]容易造成既忽视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掌握,也难以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尴尬局面。

(二)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衔接不足,难以提升学生保教能力

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应用型课程为主,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课程内容与幼儿园工作衔接不足,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明显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保教能力难以提升。[5]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的核心课程为例,该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核心课程,其内容与幼儿园工作实际的衔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大领域课程只是单纯分科设置,缺乏课程联系,没有相互渗透,与幼儿园现行的五大领域相整合的主题活动不符;二是涉及球类运动的实践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并不完全符合幼儿园体育教师所需。如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等各类型球类课程,单看球类课程的内容逻辑体系是全面清晰的,但是仔细查看课程内容不难发现,课程内容多半是技术动作与技能的传授,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运动技能,但没有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体育教育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很难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生毕业后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胜任幼儿体育教育教学工作。

(三)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颖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教学效率。而调查显示,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模式上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模式单一,课堂模式机械化,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没有创新性。“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较为突出,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尤其是涉及理论课程时,学生多半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理论无法联系实际。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造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体现在课堂上睡觉、玩游戏、看其他书籍现象增多,学生对专业课学习流于表面,迫于学分压力,学习十分被动。

(四)课程评价体系僵化,难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内部评价闭环反馈跟踪机制,是权衡教学目标设置与达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核心课程考核体系虽规定了详细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考核范围,但考核形式过于僵化,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在课程期末考试评价,如某体育院校教务处规定一门课程的有效成绩为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虽然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形成性评价比重太小。其过重强化了期末考试成绩,而弱化了平时学习过程。这带来了较多的弊端,如学生投机取巧现象严重,在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考试就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取得高分,拿到各类奖学金和荣誉,而对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评却发现其“基本功”不尽人意,学生专业核心素养难以真正实现提升。

二、OBE理念下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思路

(一)锁定专业标准,精确定位课程目标

OBE理念强调“产出导向”与“产出质量”,可采用反向设计的模式确定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在确定了培养什么人的基础之上,分析该类人才所必备的专业标准,每一维度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从而确定“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如篮球课程教学目标,需先明晰当前社会需求对学前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再确定其三维目标。当前社会要求幼儿体育教师具备从事学前阶段幼儿篮球的教学能力与组织幼儿篮球竞赛活动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把篮球课程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知识与技能目标就是学会篮球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各动作技术要领,并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正确做出篮球动作,完成一套完整技术;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通过篮球技术的学习,掌握幼儿篮球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小篮球竞赛规则裁判法,具备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教学与组织竞赛的实际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通过篮球运动学会团结、合作、拼搏等精神,养成良好的健身运动习惯。

(二)课程内容紧密对接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往往需要不同领域、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6]因此,在设置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时应该契合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实现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关注托幼机构的实际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或删减课程内容,合理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占比。对于实践性强的学习内容,可安排在托幼机构完成。其次,有机整合五大领域课程内容。现行的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关注生活,走向整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授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时,也应将这些课程重新整合,对于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一起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钻研与备课,确保后面重复的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加深与巩固,以便学生能够较好地做好知识迁移。最后,对于球类课程过多,且课程内容不适用于幼儿教学的问题,我们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减少同类应用型课程的占比,重点开设足球、篮球等深受幼儿喜爱的球类运动。同时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特点与教育建议,通过分年龄阶段的案例讲解与实操练习,使学生具备对幼儿进行球类教学的实际能力。

(三)引用BOPPS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

OBE理念倡导学生实际专业素养的提升,重视产出质量。因此,可以把以教学为目标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BOPPS教学模式”引入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以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升教学效果。该模式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六个单元进行学习,分别为课程导入、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课后小结。第一,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通过创设疑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程。第二,向学生展示该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要学什么以及为什么学。第三,了解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积累程度与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从而改善教学方法,为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第四,进入学习阶段后,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习惯,综合运用从做中学、讨论、示范、试听、阅读、讲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第五,学习新课之后,立即测验,了解学生学习成效以及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对于知识理解类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采取做练习题的形式考察;对于技能技巧类的学习内容,可采用检核表、竞赛、学生展示等形式考察;对于态度价值内的学习内容,可采用态度量表、日记、观察等形式考察。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要点,总结学习内容,安排延伸学习活动,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采用多元、梯次的考核评价标准,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可针对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不同课程类型,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且注重采用个体差异评价法评价学生,分梯次考核,充分尊重个体差异,致力于提升每位学生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对于偏理论化的课程,可加大平时分的占比。平时分可由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与讲解展示三个环节构成。其中,课堂讨论与讲解展示所占平时分的比例应高达百分之六十,这部分可利用分小组讨论与阐述主要观点、辩论赛、PPT展示与讲解的形式开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于偏实践类的课程,除了常规考核方式外,可采用实操演练的方式进行考核,让学生深入到幼教机构中进行实际演练,对每一位同学每一次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结果记录,学生自身进行日志记录,让学生每一次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于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能力。

三、OBE理念下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策略

(一)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对于体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深入学前体育教育的相关机构进行实践操作演练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会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独特之处、幼儿教学的不确定性以及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方可为日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要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搭建帮教新平台。选择实训基地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基地离学校较近。第二,选择幼儿园实训基地时,以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为主,选择企业机构实训基地时,以市级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主。基于以上两点原则,可把学生实践课程的一半学时放到校外实训基地上去完成,让每一位学生都有组织幼儿活动的经历,在真实情境中不断进步。

(二)校内外双导师制,协同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本科院校的教师虽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丰厚,但大都缺乏常年的幼儿园及托幼机构工作经历。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需要校内外导师的协同指导。学前教育专业的专职教师可一人担任一部分同学的校内指导教师,同时,每位学生校外也安排一位指导教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养。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点评学生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以及负责期末的实践课程中的教学演练环节,其评价的着眼点在于检验其是否达到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助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与OBE成果导向理念趋于吻合。此外,校内导师还可以借助每年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强化学生的专业创新水平,积累科研经验,提升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

(三)专业基本功竞赛,助推学生专业成长

为了进一步促进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发展,实现从学科教育到目标教育的转变,切实检验学生所学所得的成果,同时也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与机会,应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竞赛,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每名学生都能借此竞赛展现自我,在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得到积极有效的锻炼。“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基本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也与OBE所倡导的产出理念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Spady W·D.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 [M].Arlington Virgini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1-25.

[2]李志义,朱泓,劉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3]王丽娟,刘思妤.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思路与实现路径——以“教学活动设计类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2):1-7.

[4]张晓林.深化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目标泛化的解构与治理[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04):158-162.

[5]邓江,党爱娣.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音乐技能Ⅲ(声乐)》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5):44-50.

[6]徐剑,杜宇童,赵莹莹等.我国幼儿体育政策演进特征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04):51-54.

(责任编辑: 杜家和)

英语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200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1届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修订后的章程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中对高校博物馆的定义是: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可见,无论是国际博物馆协会还是国家文物局都把“教育”放在博物馆功能的第一位。博物馆的三项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收藏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藏品,从而有效的为教育服务。

高校博物馆隶属于高校,依托于高校,因而它首先服务于高校。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博物馆也就服务于这一职能,以教育功能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本文试就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予以论述以期有益于高校博物馆的发展。

一、高校博物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博物馆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高校博物馆成为相关专业教学的第二课堂。就我院而言,我院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是我院品牌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特殊教育史是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特殊教育史的教学就可以把课堂教学与博物馆教学结合起来。学生通过欣赏特殊教育藏品,聆听讲解,与课堂所学知识结合,加深对展品的深层次认识,可以更好的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参观可以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特殊教育及其发展历史, 高校博物馆是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二课堂。作为特殊教育高等院校,我校新生除要进行军事训练外,可以把特殊教育博物馆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二课堂,参观博物馆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内容。新生一入校,即可走进博物馆,丰富特教知识,拓展知识视野,切身感受百年以来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演变历史,感受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特教事业的热情。

二、加强高校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

高校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进行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科研成果更好的为高校教育教学服务。高校博物馆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博物馆工作是具有科学研究性质的工作。高校博物馆要发挥拥有藏品和科研人才的优势,加强学术研究,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高校博物馆的丰富藏品可以为高校教师、学生和其他研究机构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实物资料。具体到我院,特殊教育博物馆可与科研处共同要研讨、制定博物馆科研工作规划,努力发挥博物馆拥有特殊教育藏品优势,联合我院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加强对特殊教育相关专题的研究,出成果出人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高校博物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使博物馆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博物馆在文化活动绚丽多彩的大学校园中大有“用武之地”。博物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名片”,它可以展示一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坐落于有“博爱之都”之称的南京,作为第一所教育类博物馆,特别是以特殊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充分挖掘特殊教育所体现的博爱文化,塑造学生的博爱之魂。

博物馆可以与教务处主办的以校内外专家为主讲人的周末文化素质课讲座、团委主办的以我院优秀学子为主讲人的“学海讲堂”以及我院其他社团相结合,举办专题讲座、展览,开展博物馆文化知识竞赛、有奖征文等活动,真正让博物馆走进在校大学生,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博物馆、教务处、团委可以建立互动工作机制,使学生文化教育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我院博物馆揭牌日(1月7日),博物馆都可以举办各种活动活跃校园文化,发挥博物馆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四、发挥高校博物馆对公众的社会教育功能

社会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国民教育的终身场所”,是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承担者。2010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主题即“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 Museums for Social Harmony )。高校博物馆在积极服务于高校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主要通过搜集、丰富馆藏实物、创新布展形式、布展手段来加强它对社会公众的文化教育功能,让公众真正享受博物馆。

21世纪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也促使博物馆数字化的到来。“因特网掀起的数字化浪潮引起的博物馆数字化,即把博物馆及其馆藏信息化、数据化、图形化,以公众方便接受的方式出现在因特网上。”2001年,国家“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我们应该建设网上数字中国特教育博物馆,将网络教育引入博物馆的发展中来,利用网络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教育职能,实现馆藏资源共享师和学生可以在博物馆闭馆以后,通过数字博物馆也可以继续学习。数字博物馆的网站上还可以开辟资源共享区和交流平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供相关资料。数字化博物馆突破了现实博物馆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增加了教育受众。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博物馆讲解员队伍,提高博物馆教育水平和质量

2005年7月3日的《中国文物报》报道:“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纪念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纪念馆的名片,讲解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观众的受教育和参观质量,影响着博物馆、纪念馆的窗口形象,甚至影响到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形象。”可见,博物馆讲解员的水平关系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因而,高校博物馆要特别重视讲解人员队伍的建设。在讲解人员的选拔和聘用上,要设立符合博物馆自身需求的标准。高校博物馆讲解员必须掌握博物馆学的相关知识并要熟悉本馆馆藏情况、陈列形式。讲解员还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有关学科的知识,增强讲解的生动性和多样性。

高校博物馆可尝试建立一支常态化的学生志愿讲解员队伍。我院特殊教育博物馆可以让旅游英语专业、手语翻译专业学生及其他专业优秀学生到博物馆参加志愿讲解锻炼。在服务于博物馆的同时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

可以说,教育功能是博物馆尤其是高校博物馆的生命线。高校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服务。

(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英语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发生变化。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笔者从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于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培沛(1981-),女,汉族,鄂州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鄂州职业大学2018年校级科学研究课题《鄂州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和鄂州职业大学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8YB67。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关于人才培养的四大要素—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范型”和“式样”。

一、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在国家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逐渐创新和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这样几点问题:

1.教学理念过于落后,没有适应教指委《英语专业教学标准》要求。我们在实际调查发现,在许多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主要以培养学生考试获得高分为主要目的,没有严格按照《英语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来转变教学理念,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教育能力和专业素质。

2.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和单一。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教学中,主要采用教师课堂灌输式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使用了PPT课件,但是课件内容不够新颖,没有充分结合当前市场的实际需求,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讲解来接受知识,对于英语教育实践操作方法缺少了解,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3.师资力量薄弱,无法适应英语教育专业改革的需要。由于开设复合型英语专业的院校众多,又缺乏方向引导及质量规范,有的高职由于办学条件不足,师资水平难以达到英语专业所要求的人文学科培养模式,便将教学集中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上。英语教育专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教学质量滑坡现象。

二、探索多元化的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设置,构建高效、适用的课程体系。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中,必须以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重新优化和修订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需要重点培养英语教师的职业修养、教学能力、英语口语和普通话能力、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以及英语书写能力等。在选修课程设置中,要充分结合《英语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安排实践机会和活动,采用案例教学、评课以及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思考,不断进行反思。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出发点,并兼顾现实可行性。语法翻译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听说法适合于以提高听力和语法句型熟练度为目的的语言训练,情景法和直接法比较适用于具体而实用性强的授课内容,近几年开始推广的开放课程(OCW)和幕课(MOOC),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便捷、更加充满个性化,给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变化。

(2)教学模式的转换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以及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新形势下,专业英语教师应调整好自己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英语专业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同时,外语教师也应该是“创造者”,确立新的教学范式,与学习者建立一种相互学习、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

(3)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英语教育专业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及基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求,通过课内外实践、校内外综合实训和轮岗实习、顶岗实习三种平台。在第1-5学期,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模拟仿真方式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及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如粉笔字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英文口语比赛、试卷制作比赛等等),观摩小学优质课大赛录像,邀请小学高级英语教师做专题讲座,多渠道、開放性地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第5学期主要为教师职业微技能实训,见习基地一般为市内小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教学的实际环境与流程,将理论转换为实践。在第6学期,引导学生到小学教师岗位上,或与就业岗位群相关或相近的学校或行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参与班级管理、教学实习,逐步熟悉教师行业的性质与要求,进一步推进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夯实所学的教师职业技能,推进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

3.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在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多元化的学习效果评价模式至关重要,其关系到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我们要不断组织学生参加评价活动,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得到准确的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需要结合教学过程和结果来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讨论、考试测评结果以及实际训练成果,来评价学生的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7-129.

[2]江晓红.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高校英语专业教育走出困境之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5):101-105.

英语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摘 要: 通过指导教育实习,作者发现英语专业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因而提出要重视实习动员工作,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加强听课、备课、试讲相结合,注重课后反思与点评等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教育实习 专业知识 教学技能

教育实习是高师培养合格师范生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是师范生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师范生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英语专业教育实习是高师英语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学习和领悟诸多教学技能与方法,吸收各种珍贵的教学经验,丰富对教学的感性认识,逐步实现从师范生向未来教师的转变。笔者在多次指导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英语专业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教育实习效果,力图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1.教学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实习态度不端正

有些师范生认为实习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在此期间正好可以摆脱老师的“管制”,难得轻松轻松,因此思想上不重视,对待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敷衍了事,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吃零食,甚至大声喧哗,办公地点脏乱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导抛诸脑后,给实习学校留下不好的印象。

1.2专业知识不扎实

很多师范生认为进入高师就是来享清福的,缺乏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他们觉得当一名小学教师学一点皮毛就够了,不需要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而到了实习期间,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连最基本的语音音素发音都不到位,单词、词组、句子的重音随意性大,想重读哪个就重读,最基本的一般疑问句朗读时应该用升调却偏偏读成降调,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

1.3语言表达欠佳

在随堂听课中,笔者发现实习生在口头表达上,语法错误百出,主要表现为单复数混淆,如:There is a lot of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另外,实习生还经常出现非谓语动词的用法错误,比如:Do you like play football?He likes collect stamps,等等。

实习生在讲课时语调平平,语言缺乏感染力,无法吸引学生;有些实习生由于紧张,语速过快,学生还没反应过来,已经到了下一个环节;也有的实习生语言表达不流畅,边说边思考,导致语言支离破碎……凡此种种,都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1.4板书不正确、不规范

书写正确、规范、漂亮的英文字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设计合理的板书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难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忽略了大小写,如: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saturdays and sundays?标点符号的使用很随意,更有甚者写一个单词点一个点;经常出现单词拼写错误,而一旦发现错误,就立即用手乱擦,给学生做了反面榜样;板书设计不够合理,抓不住重点难点,有的干脆把课文的对话原封不动地抄上去,失去了板书应有的作用。

1.5准备工作不充分

初次走上讲台的实习生往往只重视课本知识的准备,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小学三四年级实习的实习生缺乏对小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词汇、时态,例如:为了导入食品名称,有的实习生用了What did you eat this morning?也有的实习生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讲了一连串英语句子,让学生如堕五里雾中。也有实习生生怕学生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整堂课全用中文讲解,得不偿失。

准备不充分还体现在有些实习生不熟悉自己写的教案,由于紧张的缘故,很多实习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停顿,影响了教学效果;有些实习生给学生布置完任务后,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自己则在讲台上一个劲地记教案,对学生的活动不做任何巡视指导,让活动流于形式;更有些实习生干脆整堂课从头至尾把教案拿在手上,一字不漏,照本宣科。

1.6教学环节错乱

实习生上课时,往往从千篇一律的Free-talk开始,问一些天气情况、今天星期几等问题,却不管与新授内容有无关系,忽略以旧知带出新知,省略了复习环节。而许多实习生在授课过程中,从一个环节突然跳到下一个环节,缺少过渡性语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在最近的教学实习中,笔者发现实习生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即教学重点难点不加以巩固:在教学对话时,实习生先教生词,然后呈现对话,进行机械性操练,最后让学生模仿对话编对话,进行表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习生没有就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设计巩固性活动,致使学生不能在比较真实的环境里正确运用语言。还有一个问题是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实习生只管自己讲,刚上课二十多分钟就把教案内容全部讲完;有的实习生准备的内容过多或者开始时过于拖沓,导致课上来不及讲,占用课间时间,画蛇添足。

1.7组织课堂活动能力较差

很多实习生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课堂指令性用语表达不清,或是因为声音太低,或是因为语速太快,导致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所措,活动效果甚微。有的实习生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追求“花哨”,一堂课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兴致很高,可是,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也没学到。另外,实习生设计的活动太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说话的有之,睡觉的有之,做鬼脸的有之,打闹的有之……

2.提高教学实习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2.1重视实习动员工作

高师各级领导应切实重视教育实习工作,加强实习前的指导力度,安排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使实习生及早钻研小学英语教材,积极撰写教案,认真试讲;实习前要召开实习动员大会,要求实习生在思想上重视教育实习工作;也可通报往年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敲响他们的警钟;实习开始后,要求实习生遵守实习学校纪律,坚守岗位,工作积极主动,多向指导老师请教,多听指导老师的课,保持良好形象,顺利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2.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从师范生跨进高师大门的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从而引导他们热爱所学专业,努力学习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未来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师范生,不仅要掌握语言、语调、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知识,还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包括它们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此外,必须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小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英语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尽早走上专业发展与专业成长之路。

2.3强化教学技能的训练与考核

小学英语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全面又具体,可谓一专多能,因此,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必须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教学技能通常包括粉笔字和钢笔字、普通话、学唱英文歌曲、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课件的制作技能等。目前,高师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课程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师范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与考核。高师应相应地增加职业技能训练课,教师可为师范生安排“微格教学”,以增加训练的频率。将师范生分成5—6人一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普通话、英语口语水平、粉笔字和课件制作等技能;并且定期对他们的英语口语、粉笔字及钢笔字等进行检查考核,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并且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

2.4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教学技能,而且必须有更多的小学英语教育的实践经验、更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教学中应更多地把关注点投射到小学英语教学课堂,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最新动态、发展态势。因而,除去集中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教学实习外,高等师范学校应增加教育见习环节(每学期到小学见习一周),将教育见习与实习、教育专业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合。高等师范学校可与周边小学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师范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有效平台,使他们增加对小英教学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小英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素养,为以后的教育实习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准备。

2.5加强听课、备课、试讲相结合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生成。因此,在备课前,实习生要多听指导老师的课,主要听指导老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要重点听指导老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并进行听课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的间接经验;同时,也要多联系指导老师,指导自己的备课方法、备课时应注意的问题。这样,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撰写详案,并且反复推敲教案、内化教案,力争脱稿上课。

试讲是实习生走上讲台之前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技能。通过指导老师和同学的评价,总结出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及时调整、修改教案,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

2.6注重课后反思与点评

实习生往往通过上课才能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因此,课后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节课中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了吗?有没有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句型有没有反复操练,以致学生熟练掌握?哪些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的反应如何?下阶段教学要关注些什么,等等,将分析总结的结论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备课、上课的参考,这样做不但能积累资料、经验,而且有利于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有些问题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只有在他人的点拨下才会明白,因此,课后要及时评课。可先让听课的实习生说一下自己的看法,然后指导老师逐一指出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正并完善,这样,讲课者和听课者均获益匪浅。

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师应切实加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教育实习,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并积极寻求对策,引领师范生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为他们成为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章跃一.关于我国教师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87.

英语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还有有一定的差距。该文从职业院校发展的现状、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方面,进一步展开了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专业教育 创业教育 融合 策略

我国的高职教育从1980年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还有一定的差距。2010年5月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诸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因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进入了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要求是一致的,这就为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搭建了平台。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如何融合,对此策略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1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1.1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1989年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教育部及与会专家在“创业教育”试点工作中提出: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后几年来对高职中创业教育的研究,认为高职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目前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1.2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但仅仅认为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创业教育可以单独开展,表现为各类创业活动,比如说在高职院校开展的培训班、创业竞赛活动等;对于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例如:如何将创业教育列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并列入学院的整体育人体系中;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还是两种不同的运行机制;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管理,各高职院校还归属于不同的部门,例如:专业教育归教务处管理,而创业教育归学生处或思政处管理等,这样导致创业教育的课程以选修课或者学生活动的方式来进行,数量很少,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不明确,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严重脱节。

2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2.1 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要求“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改革要求是一致的,专业教育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和创造教育与创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专业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表现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与别人的交流能力,与企业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同时创业教育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创业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2.2 扩大学生的就业路径 当前,高职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日显突出,学生的自主创业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途径。自主创业不仅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更创造了就业机会。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业竞争能力。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有着首创和企业家精神,在就业的过程中就不会完全依赖于现有的企业。如果在现有的求职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学生就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扩大了学生的就业路径,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

2.3 提高高职院校持续的生存发展能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更需要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人力资源的需求,在专业教育中融合创业教育,才能培养既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高职院校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3 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

3.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要在专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中融入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纳入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高职教育要把培养创业型人才与高技能型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规格的核心要求之一写入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的。创业教育的培养最终应成为专业学习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而促进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构性融合。

3.2 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重要策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教务部门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针对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多样化个性的需求,灵活多样地开设不同岗位需要的创业培训课程,实施按需施教,在各专业现有的教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的社会中创建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工作岗位。

3.3 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的领导首先要重视培养适合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对专业教师和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整合,要让教师先明白创业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学院生存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认识,要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灌输于学生的意识中,培养学生创业的理念与精神,并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实践。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顶岗实践活动,多开展教师与成功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的交流活动,引导高职专业教师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如果每一个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都融入创业教育的知识,经过几年的教育与实践,我们的高职学生将来会有很强的创业意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竞争。

3.4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教育的同时,必须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要切实加强校内外的创业实训基地建设,使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要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引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真实项目,让学生以生产性实训为目的,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实训计划,提高实训内容和过程的真实性。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在校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典型创业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成功创业的经历鼓舞同学,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同时让他们明确创业的艰辛。比如:在校生中有一些学生通过项目代理、网上开店的形式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尝试。

3.5 引导校园文化氛围 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而校园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酿造浓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省、市及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和社团活动,学校要对成绩突出的同学予以奖励,校园的宣传栏、广播、校报要积极报道在技能大赛、社团建设等实训活动中获得奖励的优秀学生,以鼓励全体学生树立主动创业、创业光荣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创业的舆论氛围,使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相互融合渗透。

3.6 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以确保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其次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参加顶岗实践的时间、实践实训课程的课时、与企业合作学生参与的横向课题的数量等等,这些都应与教师的评聘、报酬等直接联系起来,采取鼓励政策和良性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从事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包括学生参加实训课程的数量、到企业实践的课时、参与技能训练的成绩、自己创业的成绩等,注重考评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把对学生的评优、奖学金的获得等与这些联系起来,制定与创业教育相联系的考评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创业能力。

总之,高职发展历程让我们懂得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79-84.

[2]仇志海,洪霄.依托专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与实践范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9-50.

[3]李涛.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创业经济,2010:37-38.

[4]刘康生.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0(7):199.

[5]张瑶祥,蒋丽君.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0):46-47.

[6]陈璐.连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2(3):79-80.

作者简介:范琳,女,副编审,硕士,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科研处,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谢继延,男,副教授,硕士,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创示范办公室,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

本文为2012年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英语教育专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口语 交际意愿 学习动机

“交际意愿”的概念最早由McCroskey在1985年描述第一语言的交际情况时提出,Charos和MacIntyre在1996年将其应用于对第二语言的描述。对于“交际意愿”的解释,MacIntyre认为交际意愿就是一种“在可以说可以不说的情况下,出现‘说’的可能性”,是交际学、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彼此综合的第二语言描述方法和研究方法。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中,课堂内外的交际意愿对于学生英语口语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笔者将以上饶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基于MacIntyre所创的交际意愿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分析目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堂内外英语交际意愿现状,探讨影响学生交际意愿的因素,从而提出培养学生交际意愿的针对性措施。

一、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抽取了上饶师范学院2014级非英语本科专业400名学生,涵盖的专业有国际贸易、国际政治、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财务管理、信息管理、会计学、计算机、社会学等。其中男生200名,女生200名。面向这400名学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372份,回收率93%。其中男生186份,女生186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为100%。抽查的学生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研究对象专业分布情况

二、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了MacIntyre设计的交际意愿量表,借鉴MacIntyre在2001年所发表文章中附的问卷,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将其中的法语改为英语。问卷中所涉及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内外英语交际意愿问题各27个,每个问题都分为4级进行回答,每级都代表对应的分数,如:“肯定不愿意”赋1分,“可能不愿意”赋2分,“可能愿意”赋3分,“肯定愿意”赋4分。一份问卷的总分如果超过81分,表示其交际意愿处于“可能愿意”或“肯定愿意”状态;如果其总分在54分~81分之间,表示其交际意愿介于“可能不愿意”和“可能愿意”之间;如果其总分在54分以下,则表示其交际意愿处于“可能不愿意”或“肯定不愿意”状态。本文所有的调查结果都通过excel和pasw statistics18等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同时还采取了主观题的形式,对影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因素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培养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措施。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课内外交际意愿的调查结果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处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交际意愿的状况具体如下(表2和表3):

表2: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外交际意愿

表3: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堂交际意愿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在课外,交际意愿程度介于“可能愿意”和“肯定愿意”之间的学生只有92人,占比24.73%;而在课堂上,交际意愿程度介于“可能愿意”和“肯定愿意”之间的学生只有101人,占比27.15%。这两个比例相对于处于“可能不愿意”和“肯定不愿意”之间的学生的比例(35.22%和32.26%)要小得多。可见,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课外交际意愿和课堂交际意愿都不是很强烈。同时还可以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交际意愿要比课外的交际意愿要强烈一些,这从平均分中就可以看出,课堂交际意愿的平均分为70.42,高于课外学生交际意愿分数65.39。这说明课堂上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交际,对学生开口说英语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影响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因素

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交际意愿不高的情况,经过前期调查发现,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动机、交际环境、交际对象、英语水平、自身个性、交际话题等。之后,对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所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其结果如表4所示:

表4: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交际意愿影响因素(多选:限3项)

从表4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交际意愿影响因素中,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动机、交际环境对学生交际意愿的影响较大,其次为交际对象、英语水平、自身个性、交际话题。下面将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有48.9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到自己参与英语交际的意愿。传统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生怕出了什么错误而不敢开口,不愿主动参与到语言交际中去。更进一步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信奉着“多听少说”“沉默是金”的为人处世理念。家长如此,学生自然在平时的倾听和观察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力成绩很好而口语成绩极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二,学习动机。有45.1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动机对自己英语交际意愿有着重要影响。他们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为非英语专业,毕业后用到英语的地方比较有限,英语口语对于自己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不大。这当中尤其是一些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普遍不强,英语交际意愿相对较弱。同时,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过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导向性使得许多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将学习重点引向了英语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忽视了口语的练习,这也就直接导致交际意愿不强。

第三,交际环境。有41.67%的被调查者认为交际环境对自己参与英语交际的意愿有着很大的影响。环境是语言交流的背景,有什么样的交际环境,决定了会有什么样的交际话题、会有什么样的人参与到交际中去。英语学习也不例外,需要有良好的交流环境。在英语沙龙、大学英语协会中时,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英语交际中去。再如,在以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交际意愿对比中,相比较课堂外,学生在课堂内更愿意参与英语交际。这主要是由于课堂上有着更为浓厚的英语交流氛围。

第四,交际对象和英语水平。有32.53%和27.15%的被调查者认为交际对象或自身英语水平对英语交际意愿有着很大影响。异性之间、朋友之间、同宿舍室友之间参与英语交际的意愿要强些,同性间、非朋友间、非同学室友间参与英语交际的意愿要弱些。自身英语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英语成绩好的、英语口语佳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英语交际中去,而那些英语水平差的学生通常不太愿意参与到英语交际中去。

第五,自身个性和交际话题。有23.6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个性对自己参与英语交际活动中的意愿有着重要影响;17.47%的被调查者认为,交际话题影响自己参与英语交际活动的意愿。学生在个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有些学生比较开朗,善于与别人交际;有些学生比较内向,不大喜欢跟人相处。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英语交际意愿程度。而对于交际话题,许多学生认为,在课堂内外英语交际中,他们比较喜欢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交际话题中去,比如世界杯足球赛。

四、相关建议

通过对上饶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程度普遍不高,影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动机、交际环境、交际对象、英语水平、自身个性、交际话题等方面。因此,必须从这些因素入手分析提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交际意愿的策略。

(一)优化英语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一直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限制,要想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参与英语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不能搞教师一言堂,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提升,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提升学生主体性。比如加强合作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现场模拟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交际的兴趣。

(二)营造英语交际环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于环境,语言交流的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以此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的动机。大学校园里可以开设英语酒吧、英语咖啡厅等场所,进入这些场所的学生只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样就为大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游戏性的情景,如问题情境、英文电影欣赏等。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情景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英语交际的积极性。

(三)拓展英语交际平台,丰富英语交际话题

在英语交际中,由于缺少交际平台,再加上交际话题单一,使得学生丧失了交际意愿。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拓展英语交际平台,丰富英语交际话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营造英语酒吧、英语沙龙、英语协会、英语咖啡厅等线下交际平台,搭建网上交流平台,让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英语交流。线上交流不限制话题,学生选择话题的自由度非常大。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学生参与英语交际的积极性。第二,优化课堂活动设计。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最有效率的时候不是课前学习,而是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将知识传授转移到课前,释放出课堂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内化知识。教师需要在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课堂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课堂活动设计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来设计,开发自主探究式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学习。比如在课堂上就一本英文原著进行讨论,或就一个主题进行现场交流,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过多干预,在学生学习遇到障碍时给予指导即可。第三,加强英语口语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模式就是指使用多种制造意义的多媒体符号,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感知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不同形式,使课堂资源呈现多样化,减轻学生对英语口语学习的乏味感,培养学生多元读写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云玲.英语与非英语专业学生交际意愿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

[2]吴旭东.中国学生外语学习环境下的口头交际能力自评与交际意愿[J].现代外语,2008,8(31).

[3]辛燕清.中国英语学习者课堂环境下交际意愿调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4]MacIntyre,P.D.&Charos,C.Personality,attitudes and effect as predictor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J].1996(5):3-26.

[5]MacIntyre,P.D.,Babin,P.A.&Clement,R.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Communication Quarterly[J].1999(47):215-229.

[6]MacIntyre,P.D.,Baker,S.C.,Clement,&Conrod,S.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social support,and language learning orientations of immersion student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J]. 2001(23): 369-388.

[7]MacIntyre,P.D.,Baker,S.C.,Clement,R.& Donovan,L.A.Sex and age effects on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anxiety,perceived competence,and L2 motivat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Language Learning[J]. 2002(52):537-564.

[8]梁红英.应试教育使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低下——学习动机影响英语学习[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1).◆(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张淑光

上一篇:社交媒体营销存在的问题范文下一篇:自我管理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