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7

市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之间既辩证统一,又相互需求,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础,对道德的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的不足、缺陷又会给道德建设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和消极后果。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影响到了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道德建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问题源自于“亚当·斯密问题”。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研究市场与道德之间关系的非常权威的著作,在这两部著作中分别基于人性本恶的个人利己主义和人性本善的利他主义两个不同观点进行阐述,两种观点相互碰撞冲突,从而演绎出了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相统一的一种生活方式以及生存价值。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道德建设上的外在强制力逐渐被削弱,与之相适应的道德约束机制却尚未完全形成,这使许多人误认为人的自私自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可以脱离道德而存在。由此产生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部分社会成员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作为其自身的行为准则。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道德是一种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是指导和约束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市场经济具有自主性、平等性、牟利性、竞争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它即能够使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也决定了它的一些缺陷,这就需要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约束。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它对人们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和经济调控手段,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的进步,为道德的更新和升华创造了切实可行的前提和条件,为道德建设开拓了广阔的领域和空间。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创造力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有效地破除传统的落后观念,这样的思想解放促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得到更新和改善。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平等观念和自由意识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自由和平等竞争的环境,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提供了客观的价值尺度,使每个人都有了展示自己能力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可能。

(二)道德建设以它特有的方式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又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己的特定方式反作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利益多元化,这就使社会上难免出现一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趋向。腐朽、低级庸俗的道德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对国家的前途、经济建设失去信心,对社会和经济形成消极的负效应。因此,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应该在承认社会多元化利益主体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上,弘扬崇高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道德建设。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概括出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道德建设固然进步很大,但也出现了不少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象,存在着许多令人痛心的问题,留给我们很多分析和思考。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需求结构不断变化,社会道德建设也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这其中既有大部分人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诚实守信讲道德,也有一些人沉迷于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做出坑蒙拐骗等不道德行为。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但是就其市场经济这一点又存在着共性,都具有利益驱动性。在利益驱使下,部分市场主体采用不道德手段,肆意追求甚至违法获取个人利益和集团利益,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例如,存在于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消费者的利益;纳税人的偷税、漏税,损坏了国家的利益;一些企业不顾法律规定任意排放废水、废气,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还有官员贪污、官场腐败等等问题。

(二)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引发我国社会出现道德失范问题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利益关系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采用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贫富差距相对不明显,人们对利益的诉求及其途径是相对比较单一的,社会道德的追求也是比较一致的。然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这种情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公平交易。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陈旧观念,树立竞争与效率意识,通过竞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自我利益的追求成为促使人们积极进行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利己性这些特点必然会反映到道德建设方面,导致有些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迄今为止,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各种机制规则尚不完善,人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

2.道德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当前,社会现实中存在许多不遵守道德规范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首先,我国在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市场上出现许多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有毒食物,如毒奶粉,地沟油,注水肉,毒大米等不合格的食品,正是由于各种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或执法不力所导致。其次,法律法规的缺陷影响着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巩固。如果我们的法律法规不能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保驾护航,其结局是不堪设想。见义勇为反遭诬陷,搀扶老人却被讹诈,一些人利欲熏心、良知泯灭,道德堕落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甚至触及法律底线。事实证明——不讲法律,何谈道德!毋庸置疑,法治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强大支撑和有力保障。

三、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用必要的立法来树立和维护道德的权威性是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建议出台覆盖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法律法规,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机制的正常运行,抑恶扬善,维护正义,使法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真正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强化道德建设的奖惩机制

所谓奖惩机制是利用各种现实利益对个人或集体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通过各种手段,以利害为中介来促使行为主体选择社会所期待或接受的行为的一种管理体系。奖惩机制对道德建设来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有效,它能保证道德的社会功能在人们的行为中得以实现,对“有道德”群体鼓励和表彰,对“无道德”群体惩罚和约束,从而有助于社会成员的道德养成,改善社会道德面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三)正确处理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的关系

要想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就必须把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通过道德教育,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使道德真正成为人们的内心追求和自觉行动。通过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白道德准则不仅利他,也能利己的深刻道理,从而自觉接受道德规范。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道德建设还需要道德规范的确立和完善,还要充分发挥道德规范的强制性功能。一方面,道德教育使人们更容易接受道德规范;另一方面,道德规范能够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道德教育与道德规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道德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反过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固有缺陷,必然影响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如何趋利避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道德失范的现象,影响到了社会和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二者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存在问题及形成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使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沿着正确道路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2).

[2][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王光波,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3]孟建民,许凤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1).

[4]赵景来.关于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问题研究述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3).

市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宏观经济管理在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宏观经济管理是对整个国家的经济过程采取适当合理的调整和控制措施,国家的经济运作是一个不断重复再生的过程,宏观经济管理是调整和控制过程,使经济市场的投入和收入保持相对平衡,从而加快国家经济的增长。本文对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发展;作用

0引言

宏观经济的概念是以影响企业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为特征的。尤其是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的一项监管措施,有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运作和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突出了部落和问题,需要有一个具有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有效的经济秩序。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很重要。

1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完善的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种持续稳定发展的态势,在有效应对次贷危机带来世界经济衰退之后,推动我国经济走上一条高速发展道路上。但是除去应当看到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之外,也应当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缺陷。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宏观经济管理是一项适应性非常强的调控措施,应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市场经济框架逐渐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找寻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在对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做出保证的背景之下,积极施行各项措施保证经济发展,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作用。日后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切实依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妥善完成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推动我国逐渐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上。

2国内宏观经济管理的特征

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积极运用投资的形式发展经济。这些年,尽管国内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不过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不足,毕竟西方国家比中国起步早、发展也就相对成熟。而国内的情形是起步晚,所以应当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二者结合有助于处理国内的多数经济问题,所以这就要求国内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也要注意宏观调控发挥积极作用。国内的经济发展区别于其他国家,毕竟主要是依靠引进外资,像是美国则是人居消费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不需要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正因为如此,政府应当充分实行宏观调控管理,以此调控市场,从而促进国内的经济健康合理发展。

3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发挥出的作用

3.1填充市場调控的漏洞

市场在经济管理领域中其实存在一些漏洞,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施行的过程中,则是可以弥补市场调控中的漏洞,推动市场经济走上一条稳定发展道路上。在市场经济体制施行的过程当中,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依靠的其实主要是市场,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占据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市场并不是可以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保证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各种类型问题的影响,单纯的依靠市场调控措施,难以妥善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比方说,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是需要积极的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从而也就可以为市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某些个人或者企业为了获取到更多的经济效益,非常有可能施行不合理的竞争措施,就会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之下,国家及政府就应当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呈现出一种越发繁荣的态势,但是在以往长时间施行的家伙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存在一些不是十分完善的内容,在这样一种经济环境之下,为了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稳定性做出保证,肯定是需要科学合理的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因为市场机制本身实际上就存在一定漏洞,因此在市场机制难以顺利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就可以施行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来对市场进行调节,从而也就可以顺利的解决问题。

3.2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内在经济制度上具备着重要的特点。走进新时代后,国内政府的经济职能正在发生着变革,尤其是对国有企业采取了多项改革的新举措,争取在如今政企职能被划分得很开的时候,逐渐地将国企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化,如此背景之下,政府的革新就是要求国有企业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对于国企的经营活动并不再查收,只是凭借着所有者身份实施部分管理手段,尤其是那些和国民生计相关或者是特殊行业的国企,国家应当始终保持对其的管理活动。

3.3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随着我们各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会变得更快,但在我们经济的重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定期区分经营职能,我们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所有权日益分离,国有企业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竞争。因此,面对这种现象,企业必须依靠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持经济管理领域的活动,代表其合法利益,推动改革和创新,充分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步发展;(b)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活动,迅速协调我国市场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竞争力,全面促进我国市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国有企业必须在市场监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行积极改革,并根据国家和政府的反应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活动。为了加强经济管理,加强竞争力,更好地推进经济领导活动,而不引起“坐下来和靠背”的感觉,不断地在竞争中争取核能,我们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确实是必要的。。

4现今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调整

4.1實体经济的变化和调整

国内当前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人口所特有的红利也在慢慢地消失,这也就造成国内的实体经济发展应当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此努力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实体经济产业结构及时有效的进行调整有利于国内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对于企业而言也是革新技术,提升企业发展竞争力的主要形式。所以,国内的宏观经济管理在内容上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有助于企业发展凭借着宏观经济管理的帮助实现有效的自身转型升级。

4.2金融市场的风险性

实体经济的发展让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日渐成熟,网络金融也逐渐发展起来,这样的发展让国内的企业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迅速,而金融市场交易频繁,这让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交叉业务增多,仅仅是单一的金融风险监管形式并不能有效的对金融风险进行监督和预警,对于金融风险的处置机制存在必要的缺失,这会让金融市场出现一些非法集资、不规范金融交易等行为,从而让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被打乱。

5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办法

5.1货币政策

在制定货币政策之后要通过影响物价、影响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来间接管控国民经济。货币政策虽然外部时滞较长,但内部的时滞较短,因为货币政策都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中央银行的机动性较强,不需要成立专业的研讨小组来进行对货币政策的评价和估算。货币政策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三个方面,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吞吐现金,从而实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这项政策具有调节效果的可控性,发挥作用的速度也较快,应用的较为广泛和频繁。

5.2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首先表现为扶持特殊产业,例如国家引入外资,扶持一些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来为我国的行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活力,带动一部分技术缺乏的行业更好的发展;其次为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总会存在阻力,政府应运用正确合理的产业政策来进行调整,在最短的时间内来优化产业的结构。

5.3财政政策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财政政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其外部时滞较短,在政策实施之后能够迅速的对国民经济产生作用,因此在宏观调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财政政策主要分为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有补贴政策和收税政策,例如在经济衰退的时期,增加财政补贴、削减税收可以有效的刺激经济,利于经济市场的复苏;财政支出政策主要为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政策,转移支付是通过影响居民的收入再影响社会的需求,政府购买是指政府以市场参与体的形式来进行经济活动,从而疏通经济管道。

6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起来的背景之下,需要在原有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才可以将宏观经济管理提升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以及稳定社会物价水平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日后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应当自己在原有宏观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才能够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上一条正确发展道路上,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过程中,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其丽木格.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47.

[2]崔亚枫.从经济管理的角度谈现代社会会计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8(06):304.

[3]黄明澳.宏观经济管理对企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05):176.

[4]孙焱廓.经济信息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8(02):62.

[5]郑红霞.宏观经济调控下经济发展趋势探讨[J].经贸实践,2017(23):160.

[6].宏观经济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7(10):194.

[7]金春姬.论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8):12.

[8]刘云浩.有效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7(09):32.

作者简介:

刘鹭南,男,汉族,就读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市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我国新闻业的产业属性也逐渐确立起来。在市场驱动下,一方面我国各类媒体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本位意识和受众意识得到强化。然而,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受众低级趣味的一味迎合,也对我国的新闻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市场驱动力 新闻业 市场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我国新闻业也逐渐从计划经济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新闻的商品属性受到重视,我国新闻业的产业属性也逐渐确立起来。在市场驱动下,一方面我国各类媒体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注重市场本位意识和受众意识,注重内容创新和品牌经营,注重竞争和效率。然而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受众低级趣味的一味迎合,也导致了新闻低俗化、虚假广告、有偿新闻泛滥等问题。

一、新闻业的市场驱动力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市场化转型,市场驱动力对我国新闻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场与新闻业的关系也备受业界和学界关注。正如胡正荣教授所言,我国的大众传播业正处于转型时期,一整套“市场话语体系”正逐渐纳入业界和理论界的头脑之中,和原有的“意识形念话语体系”共同解释当前的各种媒介运作情况,也就是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在走向受市场驱动的道路。既然如此,我国的新闻业生产也要受到市场逻辑的影响。按照麦克马纳斯的市场新闻业理论,市场化运作、依靠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闻媒体必须在投资者、广告商、消息来源、消费者四个市场上与其他媒介企业展开竞争,以获取必备的资源。①他认为,市场新闻业的新闻生产是按照两套不同的规范(新闻规范和市场规范)来进行。新闻规范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和知情权,不考虑相关的经济成本;而市场规范则谋求媒体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更多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吸引更多的广告商。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新闻业被界定为事业单位,各类媒体享受国家财政拨款,主要承担宣传功能,视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而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报刊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从事业单位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再到“转企改制”的转变,广电业也走向了“制播分离”的道路,新闻业从单纯注重宣传忽视经营到社会效益和重经济效益并重到盈利模式多元化,从注重宣传到新闻本位,从传者本位到受众本位的回归,不仅自身得到迅猛发展,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国家形象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在转变的过程中,市场驱动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二、市场驱动力的积极影响

1、内容创新

在激烈的媒介市场上,谁积极创新,谁的内容有新意,谁的创意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谁就能够赢得受众,赢得市场,赢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各类媒体中,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在收视率的动力和压力下,电视媒体特别注重内容创新和打造品牌栏目。比如收视很火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不仅为浙江卫视带来了广告大单,也出现在了创新创优电视栏目的榜单中,可谓叫好又叫座,既赢得了口碑,也赢得了“金杯”。还有江苏卫视的《一战到底》,寓知识于娱乐之中,使受众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在对大奖的欢呼声中,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这背后当然源自栏目组对规则创新、传播创新、价值创新的孜孜追求。

2、受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增强

随着对新闻本体认识的改变,新闻传播的受众意识也变成了新闯业生存与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媒体越来越认识到,在媒体的市场化进程中,受众实际上成了“消费者”,受众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失去受众,媒体就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媒体的受众意识普遍增强,新闻媒体从新闻的采写、编辑到语言、风格都开始注重受众的感受、喜好、情趣品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业受众意识的回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民生新闻。以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为代表,民生新聞在中国遍地开花。这类新闻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注重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特别关注平民百姓的社会生活和喜怒哀乐。民众的衣食冷暖、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这类新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也为媒体赢得了公信力。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产生之后,新媒体的受众意识更加强化,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应用为王”充分体现了新媒体对受众体验的注重。

3、经营模式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散、乱、差,产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市场分散,严重影响媒体的综合竞争力。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新闻业呈条块分割状,少有跨行业的投资和经营,赢利模式也比较单一。近年来,随着媒体市场化的推进,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积极推进。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09年11月,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有限公司(半岛都市报社)与潍坊报业集团在潍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共同成立山东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与此同时,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11年5月30日,《辽沈晚报》整体“转企改制”及辽宁北方报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仪式举行,这标志着全国首家晚报都市类报纸率先先行完成了整体“转企改制”。而截止到2012年10月,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271种改革完毕,占总数的96.5%。转制之后,媒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但是媒体作为市场主体,更加灵活和注重效率,注重用人和经营管理,这也给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4、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随着媒介市场化的发展,西方新闻理念也对我国新闻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影响就包括媒体积极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它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②尽管我国新闻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受到各种阻力,但是《南方周末》、《新京报》、《南方都市报》在这方面却成绩显著。他们坚持客观报道,坚持揭露事实真相,在舆论监督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例如,《南方都市报》的《安元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通过独立深入的调查采访,揭露了安元鼎“黑监狱”非法关押受访者的事实真相,捍卫了受访者的利益,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三、市场驱动力的消极影响

麦克马纳斯认为,置身于新闻部门的新闻工作者按照媒介企业自身的组织文化行事,这种组织文化来源于两套不同的规范——新闻规范和市场规范。尽管新闻规范和市场规范并非完全不相容,但二者在实践中时常发生冲突,且一旦二者发生冲突时,市场规范往往战胜新闻规范成为主导新闻生产的逻辑。③而当市场规范战胜新闻规范的时候,市场驱动力的消极影响也开始凸显。

1、新闻低俗化

市场驱动力下,中国的新闻业迅猛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利诱”下,某些媒体渐渐失去了自身的免疫力甚至发生异化,导致低俗化。时下,在某些媒体那里明星取代了劳模,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化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受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抨击。④这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扩大发行量、提高收视率,不惜自降品格,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导致新闻低俗化。例如,2012年11月,江苏教育電视台为了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刻意炒作,邀请干露露母女三人作为嘉宾,她们在节目中大爆粗口,毫无顾忌,低俗丑恶。视频被传到网络后,引发舆论批评,江苏教育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而导致低俗化的行径,严重影响了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遭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勒令停播整顿的惩罚。

2、有偿新闻泛滥

所谓“有偿新闻”,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希望获得媒体宣传报道的个人或组织,或者不希望媒体对不利于自己的有关信息进行报道的个人或组织,向新闻从业人员提供金钱或实物,以获得事实上的宣传报道或不报道的行为。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市场经济而产生的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观念也在影响着我们,某些新闻工作者面对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把握不住自己的操守,利用手中的报道权、舆论监督权与被采访对象进行利益交换,不但接收礼金、物品,有的甚至索要钱财,导致“有偿新闻”泛滥。可以说,有偿新闻是一种权与钱的交易,而这类新闻一般都有一定的虚假成分,不是刻意美化就是是非不分,毫无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有偿新闻不仅腐败采编队伍,也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虚假广告

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作为一种商品,在巨大经济力量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成长。如今,大部分媒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旦失去“广告”支撑,便有面临关门的危机。一些媒体收视率低,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媒体,大广告拉不到,小广告又不足以维持生计,但为了生存下去,只好播放虚假广告苟且而活。虚假广告“遍地开花”,如果不加以治理,最终也会伤及媒体自身。

结语

经过30多年的新闻改革,我国的新闻传播业走向了受市场驱动的道路。市场驱动力在新闻生产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市场化改革不仅促使新闻业的经营方式发生转变,受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得以回归,也使新闻产品的质量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法制观念还没有确立,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缺失,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新闻传播业必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更好地使新闻传播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思想先锋的作用,进而使新闻传播业在广阔的市场经济中摆脱低俗化、虚假广告、有偿新闻的困惑,并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现代市场经营理念,肩负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①③田秋生,《市场逻辑如何影响新闻生产——麦克马纳斯市场新闻业理论再审视》[J].《新闻大学》,2011(4)

②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④郭尼迪尔,《新闻低俗化:一个应引起重视的问题》[J].《新闻三味》,2006(4)

⑤邓名瑛,《“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J].《伦理学研究》,2005(6)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市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育办经济”与勤工俭学

现代教育规律要求教育一定要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經完全不适应了,甚至阻滞了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教育赖以生存、发展和服务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教育不进一步深化改革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从我国国情和教育的现状出发,首先应当改善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及改革教育自身的品质。为此,应当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应起到以下三个作用:

①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

②促进教育更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或者叫与市场经济接轨;

③改善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笔者以为,这种最佳的教育模式,是通过“教育办经济”形成一定规模的“教育经济”,逐步铸成“教育经济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

“教育经济相结合”有两层含义:对外,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为社会提供“人才产品”及其它教育产品,与国民经济融为一体;对内,教育不但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而且要办经济,生产物质资料,以生产“人才产品”为主。即教育具有双重任务:通过办经济促进、支持和优化“人才产品”的生产,且加速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进程。

“教育办经济”与勤工俭学目标有一致性,但概念上有质的差异。勤工俭学从提出到现在已几十年,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过去一般是指利用学习以外时间参加一定劳动,用劳动报酬补充学习、生活费用,以后在涵义,上又有新的扩展。但勤工俭学活动基地多是教学实验型的,规模小,只有投入和消耗,而无产品,学校贴不起,所以发展慢。直到现在,全国中小学79万多所,才有农林牧副渔基地50多万个;农村学校不少还是直接向学生收取勤工俭学费以抵指标任务。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校办产业,生产规模、经济活动,已远远超出勤工俭学活动范围。勤工俭学概念已完全不能涵盖这些经济现象了,已不能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引进“教育办经济”以概括事物本质,有利于推进创收兴教事业

过去由于教育内部认识不足,也造成社会和政府不够重视,勤工俭学长期被看成是教育内部的事,是学生学工学农的行为,为学生参加劳动锻炼而设置的一种“活动”,不认为是经济活动。这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极不适应,必须发展勤工俭学为“教育办经济”,使“教育经济”纳入各级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范围,在资金、项目、技术等多方面得到政府的关注、支持和领导,使“教育办经济”既是政府行为,也是教育的任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勤工俭学的精神,但不能不放弃已经不能表达事物本质的概念。改变和提高了认识,社会就会有和过去不同的对待和政策了。可以说,“教育办经济”是勤工俭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是认识和实践上的一次飞跃。

二、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

现代教育规律主要内容的另一方面是:教育必须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即培养人要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小学阶段是全面素质形成的关键性阶段,所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进一步确立了基础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根本原则。

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思想品德和其它心理素质的发展,也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卷530页)列宁也有类似的论述。据此,我党制定了“教育必须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指出:“更主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习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艰巨要求。”(《邓小平文选》第104-105页)他把“相结合”提到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的高度,是对马列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特别讲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充分肯定了这一措施的方向正确,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并进一步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小直至最后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生产劳动的基础性作用是显见的;③在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规律性的。实现这种结合的最佳办法或途径,笔者以为,就是“教育办经济”。在学校内,“教育经济”是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最好的阵地,而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基本的形式。所以,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学校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

劳动技术教育既是德育,又是智育、美育和体育。因为它不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主人翁的劳动态度,这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在劳动中开发智力,培训智慧。事实上,现在的应试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单一的文化知识的瀧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育。教育心理学表明,智育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现代科技的基本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辩证统一过程,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内容,就不是现代学校教育所要求的完整的健康的智育。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人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开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正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社会实践。学生在这些实践中,做到手脑并用,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在生产劳动中完成的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即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发展人的智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只有完成了这个环节,才能使学生学到比较完全的知识,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经常参与校办产业的实际劳动操作,是一种直接的实践教育,是学生接触社会生产的第一课,是学生走向社会劳动的启蒙场所。他们学到了知识技能,必然会激发兴趣和热情,也能接受正确的就业观点,有利于中小学的分流,为一部分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职业技术基础,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这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突出要求。

在劳技教育过程中,可以使技术和美育结合起来,工艺美术就是这种结合。随着技术美学的发展,劳动成为美的创造过程。完整的有用的产品就是美的物品。劳动创造美的物品,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感,情感上得到陶冶,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也寓美育于生产劳动之中。这是我们普通教育中十分缺乏的,是一些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在生产劳动中也锻炼了学生的体力,增强了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

过去由于“四人帮”对劳技教育的歪曲,致使学校多年不强调劳技教育。这正是应试教育难以转到素质教育轨道的症结所在。只有把劳动技术教育同各学科教育结合而开展起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接轨才有了立足点,学校才可能建立起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否则,“接轨”仍然是口头上、文件上的事。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有赖于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而劳技教育过去主要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教育办经济”,真正形成“教育经济”,逐步达到教育经济相结合,铸成这教育的新模式,才能保证劳技教育的正常开展,从而保证开展素质教育有一个立足点,使素质教育能全面地向前推进。所以“教育办经济”是开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自身品质的需要,是促进教育事业加速发展的主要举措。三、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桥梁

教育与生产劳动在宏观上的相结合,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现在经济体制改革已进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新阶段,“教育办经济”就能促进教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达到宏观上很好地“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经济”必然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受市场调节。为使“教育经济”立于不败之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关心、研究市场,并逐步了解和懂得市场。“教育经济”是教育学习市场经济的窗口,有利于促进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

“教育經济”的建立,会形成庞大的教育物质产品市场,这是市场中面最广、量最大、最活跃的市场。一方面,它扩大了社会市场的范围和深度,有力地促进市场的完善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开通了教育与市场联系的渠道。这种市场的信息也来得广泛而且及时。学校把自己的触角伸入到市场各方面,从中搜集、整理、传递信息,了解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情况及人才需求变化的趋向。才有可能及时调整教育行为;调整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模,结构及教育教学内容等,尽快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利于教育尽快建立自我调节自主决策机制,这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通过“教育经济”这个中介,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市场与教育很自然地沟通了,教育直接面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教育与国民经济结合更紧,教育服务和服从于经济的作用更突出更明显了;可加速办成开放型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开放型创造性人才。

“教育经济”有利于教育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减少市场上投资分配及其它分配不公的负面影响。靠国薪度日的教师的劳动价值低,短期内也难以实现通过市场等价交换而获得相应的价值补偿。有了“教育经济”的收入,就能改变长期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动力机制,逐步转为精神加物质利益的双重动力机制。促进“校长负责任、岗位责任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的改革及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为这些改革提供经费及物质支持,使教育更快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四教育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举措

穷国办大教育,在校生达二亿多,不堪重负,大大超过教育承受力。只有通过“教育办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才是长远之计。二亿多学生,上千万的教师及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专家、教授、科学家等,是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库。智力优势在教育。为什么不把这庞大的人力资源,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加以转化、利用呢?为什么不由学校自己创造部分财富,走出一条穷国办大教育的特殊之路呢?

校办企业这几年发展的典型很多,如北大方正集团公司,高科技产品年销售额达10亿元;山西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12个校办企业年纯收入达600万元,经费自给有余。普通中小学面广量大,办经济困难大,但也是可以搞起来的。年产值超过6亿元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就是一所小学的校办企业发展起来的。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利川市团堡区黄泥坡乡小学,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山区,他们因地制宜办起了教育经济。他们利用山区优势,建起全省第一所少年林科院,有林业基地321亩,植树36000多株;还办有密植免耕茶园、生物园、药园、花圃及养殖孵化场。创收经费改善了办学条件及师生待遇。不仅如此,他们还带富了周围大批农户。仅举一例:原六年级学生丁德红,原是“希望工程\"扶持对象,前几年学得密植免耕茶技术后,在家同父母建起1.5亩茶园,如今仅此项收入每年千元以上,已彻底脱贫。家长和农民们纷纷称赞学校:“你校的学生真管用,十来岁的娃娃比我们都行得多。”经林业部门评估校林场,几年后,学校就是“百万富翁”;每年间伐补栽,林场就是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了。因此学校被国家教委和中国科协援予“全国农村中小学小星火计划课外科技活动先进集体”。农林学校可根据当地资源情况,逐步发展,收入虽然不大,但却可以使学校“脱贫”,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各级各类学校在现有校办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使教育战线的创收兴教达到相当的数量和规模,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经济”了。教育经费巳是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不着手从这方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教育能越过这个障碍向前加速发展吗?为什么要囿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不变呢?

总之,“教育经济”,对教育内部来说,是素质教育、劳技教育和德育的基地,又是创收兴教的财源;对外,是商品市场的组成部分,在农村是农民致富的示范推广基地,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中试站,能大大缩短推广新产品的时间;是沟通教育内外的桥梁。现在大量的事实证明,在“教育经济”办得好的学校,学校极富生命力,教师队伍稳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大大提高。教育经济相结合的模式,在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及向素质教育转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模式是有生命力的,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促使教育和经济更快发展的好模式。

市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会计管理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对会计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制定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措施,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管理;经济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保持持续高速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各个企业也获得迅猛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需要不愿的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会计管理是其中之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一般将会计管理归结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范畴中。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会计主要是对资金以及资金信息进行处理和流转,并不同程度的掌握着企业经济发展的钥匙,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是否充分具有直接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

1.市场经济背景下会计管理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很多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提高。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无论国内的企业还是国外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基本是相同的,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均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企业中长期存在财务报表虚假的问题,将不可避免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应当重视企业的会计管理,促进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

2.强化会计管理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也是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企业需要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也应当更加现代化,促使企业内外部发展的协调。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同时把握最新动态,了解最新的政策规定,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掌握。财务会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企业会计管理与核算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

在大多数的企业中,从事财务会计资源管理的人员大都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很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进行充分的认识,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财务会计资源管理,因此使企业的会计管理十分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凝结在于人体中,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使其转化为商品或者服务,并且促进商品或者服务效用的提高,进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的流失都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2.信息化技术水平低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促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从当前企业发展来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另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投入市场竞争中,如果可以及时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将可以提前着手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因此致使其整体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

3.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会计管理水平,需要自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均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存在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其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的相对比较低,因此无法有效地进行风险和预算管理;其二,企业的会计管理中,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手段,因此无法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三,企业缺乏可续的绩效考评制度,因而导致很多员工无法受到有效的激励,工作积极性低,态度消极,无法满足会计管理的需求。

4.招聘、选拔人才缺乏科学性

当前企业获取新鲜血液的主要途径是财务会计人才资源招聘,这同时也是广纳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没有制定系统、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当前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更多是通过主考官的主观感受决定人员选取,通过笔试、面试两种方式综合考量,人才招聘方式十分单一,而且对于最终确定招聘的人才,很难保证其对于岗位的适应性。在人员选用上,当前处于一个慢速的机制上运作,选用机制不是十分科学,而且考评也必要落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在人才选择问题上存在很大的风险。

5.人才配置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代传承的金融经营理念,明显与时代脱节。企业在进行财会人员招聘时,有时将会过分关注学历,不重视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事实上,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对工作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果工作人员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则工作起来必然不会十分尽力,最后的效果也将差强人意。此外,一些企业十分崇拜能力主义,但是人才之间配置的科学性,将更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团队之间的配合度和默契度不高,则将会导致工作效率和人员凝聚力的降低,大大降低财会管理的竞争力。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管理策略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强化“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重点加强财会岗位分析和人才测评工作的评判。企业应需要对相对应的职位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不同职业的职业需求。另外,还要优化岗位设计,考虑不同人员的性格特征、专业能力与岗位的适应性,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于企业的价值。企业应当定期调查财会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了解行业财会人员的薪資情况,完善本企业的薪酬管理工作,以促进人才资源使用率的提高,使员工和岗位更加相配。

2.提升会计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想使其与时代相适应,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具体来说,在进行会计管理时,需要加强对会计管理软件和技术的利用,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自身讯息化水平。同时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以此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

3.强化创新性发展

如上文所述,很多企业都存在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应当从自身出发,强化自身的制度建设,实现企业的创新转型,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首先企业应当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其次在实际的发展中,应当对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行合理的控制,采取符合企业发展形势核算方式,如作业成本法等,最大程度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科学性,进而使成本可以降低;最后,在日常的工作过中,应当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以及绩效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4.提高会计管理和经济效益链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理念和方式,在现代企业财会工作中应用不是十分适应。所谓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就是将企业的发展运作轨迹作为管理方向,其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处理收入、指出资料。企业会计管理和资产管理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意义的会计管理工作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增加会计的职能范围,使其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样企业将会展现出新的活力。实际上,以往我们将企业财务管理简单的当作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但是除此之外,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还包括税务风险、预算制定等当面的管理。当前,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贯穿企业经济效益的长期发展,应当通过网络信息科技资源的融合,提升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应当注意培养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开发工作,增强会计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企业向心力的增强。企业应当为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确保人才资源的增值和保值,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企业年度预算,保障企业进行培训的费用。在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时,首先应当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注重会计管理的实效性。企业的培训建设对于企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它就如同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以及经济效益价值取向的综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中,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会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效益提高和会计管理工作的关系,也就是经济效益提高中会计管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另外分析了当前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观念滞后、信息化技术水平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招聘选拔人才缺乏科学性、人才配置机制不健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会计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强化创新性发展、提高会计管理和经济效益链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希望本研究内容可以为企业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单英杰.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22):51-51.

[2]梁欢.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2):19-20.

[3]焦兵.基于市場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2).

[4]李泽朝.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研究[J].知识经济,2017(11):131-131.

[5]杨阳,柯艺伟.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4):87-88.

[6]赵阳.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建议探析[J].中国市场,2016(43):58-59.

[7]龚敏.税务经济环境视角的会计风险防范探讨[J].纳税,2018(6).

[8]孙东旭.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7(10).

作者简介:昌宝荣(1977.06- ),女,南京人,本科,中级经济师,单位:宝应县财政局、扬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宝应分中心,研究方向:政府采购

市场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地勘单位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对于我国不同地质的勘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地质勘查单位的设备管理制度便显得尤为重要。其设备管理的完善不仅对于地质的勘查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对于我国整体的地下开采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设施,提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面对我国地勘单位设备管理制度的不足,文章在了解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现状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为地勘单位的设备管理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地勘单位;市场经济;设备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149

1 市场经济背景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地勘单位起步较晚,许多管理措施依然不完善,导致目前我国地勘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许多地勘单位在对设备进行账项管理时,很多职责与权限划分得不清楚,导致企业对于设备管理的混乱。另外,随着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导致不断有落后的设备被淘汰。再加上地勘企业工作地点的艰苦、企业管理人员对设备的不恰当操作等,都很容易对其造成损伤以及破坏。企业对这种设备管理制度的不恰当,会为企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由于许多设备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兴起,使地勘单位在进行设备选择时产生一定的盲目、随意购买设备,使用调配的不合理等状况,导致地勘单位存在很多闲置的设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1]并且,许多设备的使用者对设备的使用过程不了解,导致其应用的性能没有被充分地发挥。这会造成地勘企业设备资源的浪费,增加其生产成本。

许多设备管理人员不会对设备进行使用后的护理与维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设备的折旧程度,缩短其实际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地勘设备管理部门技术能力水平的不完善,导致其设备的管理缺少先进的技术手段,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对于设备管理的需求。

2 市场经济背景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模式

2.1 设备终生管理模式

设备终生管理模式是指在设备进入企业之后,企业便拥有其从存在到报废的全部所有权,对于其后期的使用状况与盈利状况进行负责。设备终生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对于设备怎样进行使用、将会获取怎样的盈利或者遭受怎样的亏损都由企业自身承担。因此,为了使得地勘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在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管理时,一定要规范管理手段,加强监督与治理。比如设置设备台账与卡片、为其进行资产的分类与编号,完善其账户管理的能力;其次,要注意对于企业设备的维修与管理,提高企业设备的使用性能与寿命,充分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

2.2 维修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企业怎样合理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改善设备管理的体系,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合理降低企业的成本对于地勘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维修管理模式从三个方面对企业设备进行管理。

首先,对维修人员要进行集中管理、分散作业。企业在对维修人员进行整体的把握之后,在企业内部设置综合小组、区域维修小组以及检查小组等不同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需要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管理;其次,要注意对维修人员的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使其工作状态与工资直接挂钩,仔细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最后,我们要根据设备的不同性质为其制定维修标准,通过普通设备的维修与重点维修相结合,尽可能地减少维修的过程与时段,减少维修成本。同时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也能够合理地解决不同设备之间的维修冲突,合理制订维修计划。

3 市场经济背景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建议

3.1 完善现有管理体制

首先,要不断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履行定机、定人以及定岗三种管理体系,做到每台机器都配备有专人负责,对其设备的监督管理活动具体落实到人头,制定并不断完善地勘企业设备管理的机构。企业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形式,对这种规则制定进行完善。制定不同的准则标准对设备专管人员与其他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划分,合理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通过一定的竞争机制与绩效管理标准,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设备的使用效率与强度,综合提升生产劳动率与完工率。聘请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进行设备的监督与保管,并且要有能够对不同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维修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对其进行定期的培训与不定期的考核,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的专业性。

其次,对于设备的采购、招标以及施工等工作制定规范的制度措施。在进行物资采购时,一定要货比三家,综合性能、价格等多种要素选择购买商。另外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中标企业,要与其制定完整的合同,合理保证施工设备运作的安全性。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设备发挥出最大的经济价值,还能够减少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的成本。

最后,要完善企业的设备维护能力,制定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工作,对其工作性能、零件的配置、设备的运转等具体状态进行一定的掌握,防止设备的老化,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修复。[2]相关监督部门还可以制定相應的设备评优活动,将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与相关的奖罚制度相结合,避免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可以对管理制度优良的企业进行相应的评优工作,使其他企业能够向优秀的企业学习管理模式与手段。

3.2 实现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地勘企业要根据企业设备的不同组成形式,制定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其进行严格的分类与管理,增强设备的使用程度。一般来说,企业的设备类型划分,通常根据其工作的性能与服务的对象划分。根据地勘单位工作的特点,综合利用电子技术,对其从采购环节开始到使用维护环节结束的各项使用状态进行记录与保存。这就使得企业对于设备管理的采购商、介绍商与维修商等产业链进行自动化的控制,降低了企业的采购与控制风险,在合理管理企业设备形态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在设备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对设备的实时使用形态与使用地点等内容,进行数据化处理,并且及时发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与问题,对其更加精确地监督与管理,提升设备维修的速度与效率,不断提升其使用程度与强度。

另外,由于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目前的技术维护手段以及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企业现代化设备的管理与控制。特别是对一些成本较高的技术型设备,为了防止在检查与维修过程中对机器设备造成破坏,就一定要通过专业人员以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其检修。[3]掌握设备的构造原理、工作状态、故障方位以及损坏状况等因素,根据不同的状况对其进行检修。在保证其检修过程的顺畅的基础上,解决其出现的问题,恢复其工作性能。

3.3 大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提升设备管理非常有效的手段。面对地勘单位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时,不爱惜设备、不及时保养以及破坏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企業一定要不断地进行思想文化建设与道德知识的灌输,在企业之中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维护企业的设备,是企业的设备能够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4 结 论

地勘企业作为我国资源开采、地质开发的专业性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地勘单位起步晚、发展慢,其设备管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的水平依然有很大的差距。针对这种现象,地勘企业要不断完善其设备管理的体系,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制订相应的维修保护计划,并结合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我国地勘企业设备的综合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玲.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单位设备管理模式的探讨[J].湖北地矿,2001(4):141-143.

[2]刘存生.新形势下设备物资管理模式的探究[J].经贸实践,2016(3):46.

[3]周刚.地勘单位设备资产管理机制和建议[J].吉林地质,2011(4):126-127,130.

上一篇:化学成分论文范文下一篇:经济基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