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档案论文范文

2023-09-16

人事档案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我国档案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应立足长远进行优化,这符合当前形势的客观要求。医院人事档案是了解与合理调配人才的主要信息渠道,对医院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公立医院要重视如何利用人事档案管理来为医院的人才配置和专业的队伍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重点

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是医院了解人才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医院科学、合理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记录了员工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德能勤绩的表现状况,这对医院管理部门合理调配人员,挖掘人才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笔者结合公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实践,就当前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管理工作重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了解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前公立医院往往更加重视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医院很少顾及到要充分利用人事档案信息来发掘人才,进行科学的人员调配。大部分员工也不甚了解档案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事档案管理主要是进行档案的保存和查阅。

此外,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也是制约医院更好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因素之一。医院的人事档案所涉及到的个人隐私和工作调配及个人利益关系,是一项专业性与机密性都很强的工作。而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大多是由未经过正式档案管理培训的普通人事管理人员来兼职完成的,不能胜任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更是无法运作,这就造成档案管理人员思想上的懈怠,从而影响了医院专业队伍的建设水平。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管理制度和资料内容也不够规范。随着当前人事制度的改革,医院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没有及时修正,医院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这就使医院在档案管理中产生一些疏漏。由于历史原因,人事档案收集的资料填写不规范,个人信息不全面,甚至出现改动档案信息的现象,这些都造成了人事档案内容不可靠,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等问题。

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面对的工作内容包括医院管理的诸多方面,因此也要在牢固掌握档案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医院特点,将医学、人事管理学、计算机等方面知识进行综合学习与应用。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医院的人事管理工作,甚至对整个医院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医院要注意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提高,提升工作人员素质的途径可以有:①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掌握最新管理理念。医院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知识更新,结合地方院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工作人员的定期教育;②优化进行思想指导,树立全面服务心态。思想的先进关乎到工作效率,也对其自身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意义重大;③强化公文写作练习,完善档案管理工作基础。档案管理应注重专业的特点,把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医院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人事档案信息由传统的人工调阅转化成微机管理,逐渐实现人事信息大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同时,医院要创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微机检索个人信息,并逐步扩大档案信息涵量,为医院的干部聘用、人才配置提供可靠的数据,提高医院人事调配的公正性和可靠性,做到人尽其用。比如,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整理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规划资料。这一资料要尽量做到有理有据,清晰明了,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医院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档案材料内容

公立医院的人事档案管理头绪多、业务杂,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会缺乏规范性。我们要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把人事档案管理纳入到医院的管理考核范围。医院应当根据国家的《档案法》制定出适合本医院的岗位责任制和人事档案制度。做到查阅档案有记录,档案、材料出入均有据可查。当前本院进行的动态化管理就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动态化注重人才每个阶段的真实情况记录,例如对某科室主治医师的档案记录从其个人特点包括医德医风、工作风格等方面和技术特点包括研究成果、技术专长等方面进行记录。全面动态管理是将职工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实行动态化记录,能查阅到真实的工作状态。

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的起点,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收集时应该注意材料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注意及时归档。医院的人事档案种类繁多,其中包涵个人履历、职称、学历、政审等项目。在材料收集时档案管理人员要注意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对缺少的材料要及时追补,对收集到的新材料应该注意严加鉴别。同时,还要熟悉归档范围,对那些不规范的档案材料要限期纠正,对不属于归档范围的材料及时退回有关部门,档案不可丢失,不可积压。档案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人事档案材料在进行严格鉴别后及时归档,做到装订整齐、严格管理、防止篡改,确保人事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人事档案材料内容符合规范,达到要求。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公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各项素质。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开发人事档案的信息资源,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医院的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淳.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点的探讨[J].现代医院,2014,(6):148-149.

[2]刘瑞凤.关于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3):208-209.

[3]王银雪,毛炳飞.对现代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3,(17):46.

人事档案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信息化时代地质勘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突飞猛进,大量档案资料的利用越来越迫切,随之而来的方便、快捷、保密性强的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也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地质勘查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地质勘查;数据库;建设

近年来,地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突飞猛进,大量的地质勘查后形成的数据资料利用和保密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之而来的方便、快捷、保密性强的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因此,加快档案信息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网络化、数字化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提高档案系统整体功能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手段。

1.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作用

1.1无纸化办公的出现,使地勘单位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诸如地质设计的起草、图纸的编写、图件的修改、原始资料的归档等运作过程在计算机和网络中进行,这样,资料档案的前身必须以机读文件为主要形态,那么,档案资料也自然以机读文件形式存在,这些档案资料的利用方式与纸质载体档案的利用方式有很大差异。这种变化预示着地质勘查工作者将面临更多的机读形式为载体的档案。不失时机的提供有价值的原始资料信息,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原始资料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有价值性。使基层地质工作者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由此可见,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是原始资料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2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可以缩短二次原始资料信息的加工时间,提高地勘资料的时效性

手工信息加工工作模式是:选矿区范围——查找有关原始资料——绘图——写报告。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工作方式,即从地质报告形成到出队踏查时间长,浪费资源,造成信息失效,严重影响了原始资料的应用价值。地勘单位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地质工作者可直接利用机读形式快速的找出所需原始资料,利用电脑的功能完成加工工作程序,快捷地形成地质设计和各种图纸,加速了找矿的进度。

1.3地质勘查单位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使信息成果多份拷贝

近两年国家下发了多个文件,要求各地地勘单位将地质找矿成果共享,这样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服务范围,档案部门的地位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也可以与其他兄弟单位联合勘查找矿,利益共享,一举多得。

2.地质勘查档案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试点,调查分析,数据库在建设中最主要有:领导重视不够,不能统一认识,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不能协同配合;不能面向应用,建立“活库”,在评价中不能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来考核数据库的“活性”;不能突出重点,个数据库还只是单一库还不能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录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应用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增长活力的部门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这就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面对这种挑战我们档案工作者应积极应对,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知识,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基层地质勘查单位近两年来虽说也在积极地建立自己的档案数据库。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发现,档案软件没有信息管理功能,缺乏通用性。档案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不一,规格各异,各自开发的软件不能互用,并且没有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由于不能互调,就不能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这都制约了档案信息电子化的进程。我们迫切需要能使档案信息顺利地与最新技术接轨,虽然“信息高速公路”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但我们地质勘查单位急需这样的一种适合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要求的劳动电子化的工作方式。

3.地质勘查档案数据库建设策略

3.1优先建设自用率高的档案

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档案为社会所用,而实现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地勘单位的档案室在推进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各全宗的重要程度、价值大小、利用率高低和是否开放的情况对所有全宗进行排队,将那些可以开放的核心档案和社会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优先加工整理。这样就可以加快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进程,提高社会对档案利用的效率。

3.2分级著录

在著录过程中可以将案卷分为三个级别进行著录,将那些反映问题单一或查考价值不高的档案进行案卷级著录,对那些一卷内几个文件涉及同一个内容且又排在一起的档案进行文件组合级著录,而对那些重要文件或反映问题庞杂的文件则进行文件级著录。这样处理不仅能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和特征,而且也可以减少著录条目和录入条目,既节约了时间、人力与财力又提高了效率。

3.3分层著录

对于那些案卷基础较好又具备全引目录的案卷,在著录时可以直接在全引目录上面分类标引,而对那些特殊形式的档案如“房档”、“案件”等则可用计算机程序将人名、地址、时间用案卷目录直接录入,然后用计算机统一给出分类号。这样分门别类地充分利用档案目录的原有基础,可以减少著录环节,大大地提高著录速度。

3.4加强管理

新的归档方法是以档案工作的现代管理为前提的,没有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不具备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也是不能胜任工作的。对文件级档案管理,业务人员要加以正确认识,不仅要加强新的档案整理办法,而且要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要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除了计算机及其配套设施必须跟上外,首先必须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变静态档案信息为动态信息,搞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次,要加快开发和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同时,要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现有的各种档案进行(下转第198页)(上接第74页)数字化处理和存储,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建设。当然加强电子档案归档管理和人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条。所以说,抓好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队伍是奠定档案事业长足进步的根基。要加强人才专业培训,吸收各方面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壮大充实档案信息服务的人才队伍。地质勘查单位档案数据库建立的一个关键环节,即计算机技术队伍的建立。推进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关键是人才。加强培养教育,造就一大批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关注。档案信息自动化系统的骨干力量是计算机技术队伍,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当前有些单位的队伍不稳,有人才流失现象。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是一个重要课题,希望本单位领导能有计划组织我们这些基础档案人员进修,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为地勘找矿工作服务,总之,地质勘查单位档案数据库的建立一定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更高的平台,为我国的地质找矿事业锦上添花,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何筠红.在线共享的自由百科全书[J].新世纪图书馆,2006(4).

[2]潘姝.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9(6).

[3]高湘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档案时空,2007(12).

人事档案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事制度发生重大改革,人事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改革形势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该文对此提出了新思考。

关键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人事档案管理

1.当前高校人事管理出现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核心内容是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在这些变革的带动下,高校的人事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A.人员身份的变化

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旧的管理体制下,高校教职工的身份分为干部和工人两大类,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人员管理上重新分类,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三大类,改变了传统的干部制度终身制,通过实施全员聘用和岗位设置管理,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B.用人制度出现新机制,从行政用人关系向协商聘用关系转变

中共中央办公厅2000年发布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提出“破除事业单位目前实际存在的干部身份终身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高等学校的用人制度从行政任用变为聘用(聘任)制,这种聘用制度将在高校全面推行,高校和教职工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聘任)合同确立新的人事关系。

C.人事关系出现新变化,职工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从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之间关系转变

实行聘用制度后,高校的教职工由“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学校对聘用人员有聘用和解聘权,教职工对高校有应聘和辞聘权,加之《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继实施,高校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关系除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外,又增加了聘用关系、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等多种形式,这样,在高校中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职工对单位的行政依附将逐渐淡化直至完全消除。

D.分配制度和退休工资制度出现新突破

隨着社会分配制度改革的发展,各高校采取按岗定薪、工资浮动、确立岗位津贴、实行目标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从根本上突破了事业单位传统的工资总额控制制度。职工退休养老由退休工资制度向社会保险制度转变。

2.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考

A.设立新的人事档案管理种类,适应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人事档案主要由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学生档案三大类构成,这种划分办法在过去一直占主流地位,高校人事档案的构成也是以此分类,其中以干部档案为主体,其它档案均按干部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后,高校教职工分类由原来的干部、工人两大类变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大类,这就使高校人事档案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分类已不适应人事工作的要求,这就必须建立新的分类体系,按照人事档案特点实行分类管理。档案管理分类应与人事管理人员分类相对应,可分为管理人员档案、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工勤人员档案,专业技术档案又可分为教师档案、试验工程系列档案和其它专业技术人员档案。

B.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丰富人事档案的内涵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的规章制度,必须要进行改革,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及时建立新的、更为合理的人事档案制度,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法制化。在档案材料的收集上要及时、完整,在档案材料的鉴别上要“取之有据,舍之有理”,档案的整理归档要严谨科学,档案的借阅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人才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应有所区别,注意档案安全,档案的更新应及时、准确、完整。

C.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档案意识

人事档案管理是高校人事档案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档案中所记录的各项信息是制定全员聘用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提高高校领导对人事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高校整体工作计划中,给予足够的支持,扩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领导的档案意识提高了,档案工作就会有发展。二是要加大对高校教职员工的宣传力度,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档案意识,使教职员工能积极主动向档案部门送交归档材料,保证人事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三是要增强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了,可增强其工作责任心,提高工作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变等材料上门为主动收集材料,在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行为上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使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D.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实现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

高校实施全员聘任制需要利用人事档案的信息对教师综合素质、人才结构等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为人才预测提供各种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由传统的手工方式向信息化、现代化转变,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以适应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通过信息统计,对个人政绩、业绩的评价提供量化依据,实现计算机对人事档案完整、准确和动态、立体的管理体系,从而极大提高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效率,充分满足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对人员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达到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服务的目的。

E.实行相对开放性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长期以来,高校人事档案都是实行封闭式管理,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人事档案只有少数人看,供组织查证使用,老百姓是不能涉足的。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事档案的政治性、神秘性将越来越弱化,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本观念的深人人心、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都将不断推动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开放化、合法化。在使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与方式管理人事档案时,既要充分发布有利于展现个人才华的相关信息,又要完全保护个人隐私,通过全面规范人事档案上网的政策、法规、手段、方式,既确保人事档案管理者与社会需求者实现畅通无阻的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信息交流,又确保这些人才信息交流的合法性,有力有效地防止人事档案信息无遮拦流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只有不断地改革摸索规律,完善体系,逐步建立一套适应现阶段人事制度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提供具有服务价值的信息资源,配合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适应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绪刚.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N]中国人事报.2007.12

[2]李 群,周海燕.浅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创新[J]黑龙江史志.2010.17

[3]鲍春燕.从人事制度改革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J]黑龙江档案.2009.04

人事档案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企业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会使原来胜任工作的人变得很难胜任,导致人员与岗位的不相匹配。如何做好人员配置是一项有计划的长期、系统、复杂工程,本文以企业目标及各自体系的特定目标为基点对人员配置系统管理模型的构建从人员配置的五大环节、支持活动、基础活动及系统优化展开重点设计,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模型的构建来保证企业人员配置的运行能有章可循,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 人员配置系统 管理模型 构建

一、人员配置及人员配置系统管理

人员配置简单地说就是用对的人做对的事,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能胜任其岗位的要求,即所谓人得其职;一是指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能达到,即所谓职得其人。它一般有人员招聘、晋升、淘汰、轮换和储备(接班人计划)五种重要环节,五者并行,可帮助提高公司的整体素质,但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做得不好,将会影响全局。

人员配置系统管理就是要将企业人员配置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发展的大系统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采取有效的配置整合措施,将人力资源调配到适宜的部门或岗位上,尽可能保证实现它与其它人力、物力资源在空间分布、时序衔接、数量组合等方面的优化整合。人员配置系统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知人善任,在于培养人,使合适的人从事合适的工作。笔者对人员配置系统管理模型的构建具体见图2,后文将对此模型分项展开分析,以供借鉴。

二、人员配置的五大环节

1、人员招聘。人员招聘是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的要求,以工作分析为基础,寻找并吸引那些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企业任职的人员,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

2、人员晋升。人员晋升是将员工指派到特定职位上去的一种方式。它是企业中人员职务或职位的一种提升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同时也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进行评价的一个因素。它可以服务于两个重要目的:第一,配置资源使得拥有不同能力、素质的员工和具有不同要求的岗位进行有效匹配;第二,提供激励。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人员晋升还可以为处于低级职位的员工提供了激励,促使其不断努力,争取更高职位。

3、人员淘汰。人员淘汰是对那些绩效不佳的员工进行组织外的退出管理,盘活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存量,避免人员内部冗杂、劣质沉淀。如“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一样,在一个未建立起良好的退出机制的组织中,当绩效不佳的员工没有被有效淘汰的时候,那么,离开的将是绩效优秀的员工。进行员工淘汰管理,要合法合理利用淘汰依据,由此避免、减少劳资纠纷。

4、人员轮换。人员轮换是企业有计划地将岗位要求和个人条件及发展需要作比较,在组织的不同部门或在某一部门内部调动雇员的工作,保证雇员被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同时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个人工作经验培养,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这同时也为企业达到最佳效益创造了条件。

5、人员储备(接班人计划)。接班人计划是公司确定和持续追踪关键岗位的高潜能人才,并对这些高潜能人才进行开发,以作为企业中某特定岗位的后备人才。这些高潜能人才是指那些公司相信他们具有胜任高层管理位置潜力的人。接班人计划通过内部提升的方式来为企业中的某一特定职位系统有效地获取组织人力资源,由此,它对公司的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人员配置的支持活动

我们强调人员配置的系统管理就是要着力改善两种局面,一种是现有国内的很多人力资源研究者或企业管理者往往更多地在研究、谈论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之类,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人员配置这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一种是企业中绩效考评结果的运用单一,绩效考评结果与人员配置结合度低,或者是薪酬管理难以跟进人员转换。这样导致了很多公司往往没有人员配置制度,或者人员的招聘、晋升、淘汰、轮换及接班人计划的运行往往无据可依或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人员配置与其支持活动的关系具体见图3。

因此,只有重视并有效做好企业人员配置,并结合企业中各项人员配置系统管理的支持活动,才能实现企业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人员使用效率和效益,保持企业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进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人员配置的基础活动

人员配置基础活动内容包括工作分析与素质模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法律遵从等,它们能为企业的人员配置提供科学及法律上的依据,促进人员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人员配置的管理水平。基础活动中的工作分析与素质模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及法律遵从分析如下。

1、工作分析与素质模型。进行工作分析与构建素质模型是企业各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顺利展开的奠基工程。工作分析的成果是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工作说明书是对工作进行描述,包括任务与职责、权利和隶属关系、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工作规范则是描述工作所需人员的资格。工作分析主要针对岗位;而素质模型是要找出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能力、知识和人格特质,主要是集中在人。无论是进行工作分析还是构建素质模型,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明确岗位职责与任职资格,掌握其胜任素质模型的相关知识,是保证人岗匹配的基础与前提。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HRMIS)是对组织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为公司领导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预测、人员开发管理与人事决策提供信息依据的管理系统。随着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逐渐规范化,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并将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做为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本身也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可分为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程序功能主要有信息录入、查询检索、统计、打印及系统维护等。五个子系统的内容分析如下。

(1)人事档案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最基础的工作,即对员工基础档案的管理。档案的建立一般以部门为基本单位,对正式员工和雇佣制员工分别建立档案。人事档案一般包括下列具体信息——自然状况: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和健康状况等;知识状况:文化程度、专业、学位、所取得的各种证书和职称等;能力状况: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其它种类的特长与等级;心理状况:兴趣偏好、心理承受能力及积极努力性程度;工作经验:做过何种工作、担任何种职务、任职时间及调动原因等等。本子系统可以帮助管理层迅速了解公司职工人力资源各方面的动态信息,促使其更方便、更合理地调配及使用人才。

(2)员工录用与调配子系统。该子系统完成员工的录用和调配功能。员工的录用包括新员工及组织急需人员的招聘。员工的调配包括员工的平行调动及职务升降。我们通过员工录用与调配子系统的计算机管理,能及时补充企业所需人才,并高效处理由于员工调配而引起的各子系统数据的变化,充分提高办事效率。

(3)薪酬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完成工资的核发与调整,包括输入工资数据、查询个人工资、修改工资数据、统计部门工资和打印工资单。该子系统还可查询考勤与绩效考核子系统的数据,以便确定工资金额。此系统为人员的优化配置奠定了物质基础,起到协调、保障作用。

(4)员工考勤与绩效考核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员工考勤与员工绩效考核两部分。员工考勤用于记录和统计员工出勤情况,可通过员工上下班打卡的方式实现。员工绩效考核用于考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包括完成工作的效率和效益。这个子系统可为决定员工工作报酬、人员调配及职务升降提供合理、合法化依据。

(5)员工培训与开发管理子系统。该系统是针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管理。通过这个子系统,我们可以完成对员工素质的统计分析与评价、培训与开发过程的控制、培训结果的评价。在组织的人员配置系统中,此系统可为组织有效培训与开发人员以实现人员优化配置起到协调、保障作用。

3、法律遵从。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工作无时无刻不蕴含着法律风险,无论是员工的入离职流程,还是员工工作期间的工资支付、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等,法律都起着关键的指引和控制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是不折不扣的法律工作者。

近三年以来,我国的劳工法律体系可谓风云变幻:以《劳动合同法》为起点,一系列的劳工劳动法律法规密集出台,进一步提高了对劳动者保护的力度。由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更应规范化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积极规避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其中,人员配置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环节最易出现法律风险,后文将对如何防范这些环节的法律风险展开具体分析。

(1)人员配置环节的法律问题。人员配置的各个环节如果处理、运作地不好就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进而引起劳动争议,导致劳资矛盾。而员工招聘、录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行为中的重中之重环节,构建员工招聘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极具现实意义。这里对企业在招聘、录用员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主要法律风险分析如下:第一,由被录用者与原单位劳动关系产生的法律风险。《劳动法》第99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那么,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就应注意防范这种法律风险。企业可根据所招聘职位的重要性来建立相关的审核程序,对于重要职位,可要求员工提供其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材料。在员工无法提供的情况下,企业可要求员工提供原单位的联系方式或证明人,以便进行工作背景调查。第二,对因员工进入本企业工作可能侵害原单位权益的法律风险。企业应认识到,员工与原单位签订的某些法律文件会使员工进入本企业工作构成违约,因此,企业应注意严格把关。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录用员工时,应询问拟录用员工是否与原单位签订有保密协议、竞业避止协议等法律文件及该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是否违反了相关协议。第三,劳动合同法律风险。签订劳动合同是确定双方关系的重要一环,企业和员工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保证劳动合同中正确确定试用期限、试用期内的工作考核及考核标准问题、薪资问题、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金或赔偿金等。第四,内部招聘法律风险。内部招聘是企业填补空缺职位的一个比较安全的渠道,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予以注意。对内部招聘的员工,其工作内容、薪资状况若发生了变化,则企业应变更劳动合同,执行新职位的工作内容、职责、薪资待遇等标准。第五,职前培训法律风险。企业在录用员工后,若需对员工进行职前培训,则应明确相关培训费用的负担问题。员工个人是否承担培训费用应通过书面方式告知员工,若需员工负担,还要对如何支付做出约定。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的法律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人员配置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信息系统中的记录也提供了审查配置工作的档案记录。借助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但是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它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可处理性、增值性等性质,其被储存归档的文件和信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那么信息安全及隐私保密就必成为其广泛推广不可忽视的障碍及问题。

组织应该提高对有关信息的使用和公开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及隐私问题的关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入手:其一,信息管理过程要公开。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对应聘者和员工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由于侵犯隐私而被起诉的法律风险;其二,信息使用要有正当目的。信息的使用应当是为了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同时也不能违犯员工的合法利益;其三,收集的信息内容必须与工作相关。管理者对应聘者或员工个人信息资料的收集应当与企业管理有直接关系,是从属雇佣关系所必需的资料范围内;其四,遵从保密性原则。组织不能将收集的个人信息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或公开,法律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总之,组织必须遵从法律的要求,有效管理员工和其他人使用人员配置档案信息。

五、人员配置的优化原理

1、系统性原理。人员配置的系统性原理体现在如何使企业中数量庞杂、等级参差不一的人力资源联结成具有整体竞争力的一体化力量。这就需要综合利用企业人力资源的系统整合功能将人员配置的五大环节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其它各子系统及企业运行机制、战略目标等有效整合,促使众多人力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整个企业得以发挥出更强大的系统功能。

2、流动性原理。流动性原理是指企业应当进行适当的人才流动。无论是美国学者库克的“创造力发挥变动曲线”、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环境影响理论、或者是日本学者中松义良提出的“目标一致理论”等原理,他们均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进行了肯定。人才流动有助于企业不断改善人员结构,提高员工素质,保持和增添活力,当然我们需要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如果人员流动性超过一定比例,则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员工个人,都有可能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

3、成本效益原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人员配置同样要服务于企业效益,而人员的配置会影响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所以企业进行人员配置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益的提高。所谓人员配置的成本效益原理就是要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的必要性、合理性,让企业在进行人员配置时应该进行投资与预期收益的比较,在保持企业人力资源活力、创造力的同时,为企业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4、持续优化原理。优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其目的就在于使系统的效益大到令人满意程度。而人类会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满意度的提高就没有止境,因而它是持续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就是持续优化企业整体管理的动态过程。人员配置的系统管理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应该着眼于企业的整体效益及核心能力,在进行人员配置的同时应用人员配置系统评估技术,不断改善、优化人员配置结果,达到持续优化的效果。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BretzR D Jr、Judge T A: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mplications for satisfaction, tenure, and career success [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94(44).

[2] 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田蕾:人员配置——用对的人做对的事[J].通信企业管理,2005(5).

[4] 杨捍文、邵祖峰:基于能岗匹配的管理人员配置过程定性模拟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6(4).

人事档案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今医学飞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我国医疗市场的不断改革,医院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院之间也面临着竞争。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医院之间人才的竞争,只有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使人才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才能带动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医院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方式,掌握现代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强大的后盾,促进医院人才库的建立。

关键词: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才库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科学方法,对现有的与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统筹调配,合理培训,使人力与物力保持最佳状态和最佳比例的管理手段,需要对人的思想、行为、心理进行诱导和协调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将医院医护人员、后勤人员等工作人员工作、科研过程中的文字材料收集记录下来,并将工作人员的各项信息汇总。从而,人事档案能够为考核提拔干部,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等提供参考依据。作为一所妇幼保健的专科医院,我院的工作不仅有医疗,还有教学、科研和妇幼保健工作。因此“人才强院”是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医疗、保健、教学与科研工作,无一不与人才相关,无一不以人才为基础。为了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促进人才库的建立,本文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浅析,现报道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人事档案的内容:首先,档案资料不完整。由于过去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力度不够,因此在收集人事档案的过程中存在遗漏现象。档案所有者对于提交相关资料不重视,档案收集者也未能细致存档。其次,档案的内容大多很空洞,仅仅是列举了档案所有者的履历、获奖情况等,缺乏详细的介绍以及相关证明材料。体现个人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的内容较少。档案中的评价性内容千人一面,多为套话,缺乏具体的描述。档案中数据等客观信息较少。

1.2人事档案的更新不及时:经过调查发现,现有的人事档案较为陈旧,对于新近发生的事迹,以及新近的考核等并未入档。这种现象会导致医院在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时候得不到人才的最新文献信息,而采取其他非书面性,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选拔评价方式。

1.3人事档案的载体陈旧:采用传统的纸质媒介作为档案载体,存在诸多弊端。首先,纸质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风化,变黄,变脆,导致记录的信息缺损,不能恢复。其次,采用纸张记录信息,不能及时更改,也不便于更新档案材料。再者,医院需要查阅相关档案时,不能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这对于人才的挖掘、选拔和人才发展较为不利。

1.4不适应新时期档案的流动。近些年,我国的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化,医院也在市场作用机制下变得更为开放,更具有流动性。人才的流动已成为现今医院的常见现象,人才流动不仅能够促进医院间的人才交流,医院之间的良性竞争,而且避免了医院中固定关系网的形成以及因循守旧思想的滋生。同时也带来诸多问题。首先,传统的人事档案为纸质,只有一份,在人才进入时带入,随人才走出时带出。若档案管理人员稍有疏失,便有可能导致档案错漏、在转递过程中丢失,还可能为伪造档案者提供了机会。

1.5不当的人才竞争手段。有些用人单位为了留住人才,不惜采取一些过极措施,如扣档,使人才迫于无档案而不能离职。这种做法也会使一些人弃档,出现有人无档案,或有档案无人的现象。

2改进措施

2.1改变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医院档案管理中, 要改变被动的管理模式。以前总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为医院产生任何经济效益,所以形成了“重管轻用”的局面,档案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全面地为医疗服务,必须打破常规,主动到各职能科室及临床科室“催、要”档案,征询医务人员对档案资源的需求,以便更完善、有效的收集档案资料,把档案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起来,全方位地为医院提供服务。

2.2建立健全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关键。通过建立档案利用、保管、归档范围等规定,健全档案管理网络体系,明确职责,将医院各个部门,各个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同步考核评价,同步发展,同时,要积极拓展人事档案的归档范围。

2.3重视档案管理远景规划,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在医院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医院规模、诊疗科目、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划。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能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档案管理水平的滞后,必将影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业务技术的发展。医院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是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医院在制定中长期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设计和建设,要根据医院发展规模和需要,不断增加投入,提高档案管理的建设力度,使档案管理的用房条件、设备配置、人员配备、业务培训、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与医院的业务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只有逐步实现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 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文件的查找、利用等工作,才能使档案工作人员能够全面、系统、迅速的管理和提供档案资料,更充分地发挥档案的作用。

2.4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高医院档案工作效益。随着医疗改革进一步深化,档案工作的利用率会越来越大,利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利用者不会仅仅满足于档案文件,而是希望档案部门能够提供一些编撰文件,为他们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资料,这就要求档案人员认真研习本专业知识,编写一些专题汇编,充分开发档案资源。虽然在医院管理中档案工作远远不可能像医疗工作能为医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是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益, 可以为医院各项工作提供服务。

2.3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档案管理水平。在医院从事档案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来自其它岗位的转岗,受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影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因此,医院要将档案人员培养纳入医院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等手段,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推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2.4做好档案的安全和保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始终贯彻学习《保密法》的精神,按照规定加强档案安全与保密管理。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是光荣而艰巨的基础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要时刻警记, 防止档案的破损丢失, 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良好基础。

总之,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提高医院档案利用率对医院及医学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改进档案管理及利用方式,为医院的建设做好铺路石,也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晓卿,肖燕.医院档案综合管理的意义及对策[J].现代医院,2005(12)

[2]李秀艳,张洪文,姜巍.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2001(5)

[3]段鹃娟,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東档案2006(6)

人事档案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现代人事档案管理是在传统档案管理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将人力资源视为事业单位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以往单纯的档案整理、保管等工作进行深层次开发,强调人事相宜、事职匹配,发挥增益作用。通过科学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本文就以人事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通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帮助事业单位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事档案;变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18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已成为事业单位实现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此种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开展科学、高效的人资管理,从而不断推动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是人资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档案信息能够有效挖掘人才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及利用,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此种背景下,以往单纯的档案整理、保管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就从人事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出发,对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 人事档案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间的关系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以人事档案作为管理对象,人事档案涉及人员相关的各类信息,如人员资历、健康情况、银行信息、入职时间及技能资格水平等。这些信息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进一步拓宽、细化人事档案所涉及的内容,挖掘信息价值,势必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增益作用。

2 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人事档案管理变革分析

2.1 人事档案的信息收集机制变革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人力资源档案不能只包括员工基本信息资料,同时还需要能够通过人事档案反映出人员所具备的隐形知识,如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情况,这些相关信息就需要通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积极收集,不断发掘。为深度发掘这些隐形信息,档案管理人员可对人员进行定期考评,考评内容应涵盖职业技能水平、工作完成情况、职业道德等方面,并将考核结果归纳到各人员的人事档案中。除这些信息外,人员对事业单位的态度及意见等也应作为人事档案中的重要信息,因为事业单位各级人员,特别是处在工作一线的基层人员,他们审视事业单位的视角与管理人员存在一定差异。而管理人员所制定的管理决策必须紧贴工作实际,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事业单位基层人员往往能够提出一些紧贴工作实际,并具有一定建设性意义的建议。故在人力档案管理的工作中,不但要全面收集人员的基本资料,还应在此基础上,收集利用人员对于事业单位具有积极意义的信息及意见,从而为管理层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事业单位形成一种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机制。这就需要人事档案人员,加强和各级人员的沟通,积极听取人员的工作意见,并加以收集、整理、汇总、保存。

2.2 人事档案管理机制变革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大多只是对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归纳及保管,并没有深度发掘这些信息所含有的价值,通过图1也可以看出,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无非就是资料收集、保管这些基础性工作。针对这一问题,应当从档案管理人员入手,重新规划档案管理流程,首先为档案管理人员制定工作目标,如档案细化、拓展的目标,由人事档案部门纵观进行工作监督,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并将目标完成情况作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依据,与薪资奖金挂钩,激励档案管理人员充分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人事檔案的管理工作中。此外,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现有人事档案进行分类、汇总,如技能水平、知识成果等信息,并将分类信息进行综合排序,同时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持续提升自身技术、知识水平,相应的人员信息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实时掌握人员的最新信息动态,并进行定期更新。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将被动变主动,主动收集人员信息档案,归纳总结人员信息,提取重要的人员信息,如定期进行人员考核等,将考核结果归入个人档案中。综上所述,基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作为改革对象,从目标、制度、考核、流程等方面,全面优化档案管理机制,推动人事档案信息的深度发掘。

3 构建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传统的人事档案主要采用纸质媒介,面对大量的人事档案,这些纸质档案不但增加了保管难度,同时在查找、提取、分析等方面,也带来了极大困难,严重降低了这些信息的利用效率。基于此,很多事业单位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将传统纸质媒介的人事档案移至网络媒介中,不但节省了档案保管空间,同时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还可实现快速的信息收集、查询、传递等,并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满足事业单位不同部门以及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利用需求,大大提高了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以下就以某单位为例,对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具体探讨。

某基层机关单位为某城市下属县级事业单位,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周边多个村镇陆续并入该县,事业单位管辖面积不断扩大,日常事务增多,人员也得到陆续扩充,随着城乡建设进度的进一步跟进,此种发展趋势仍在持续,基于事业单位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纸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基于此,事业单位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系统以Web的B/S模式作为构建框架,通过网页浏览器就能连接人事档案管理的客户端,大大方便了使用。档案管理系统,设置管理权限,分为管理员和用户,管理员账户由档案管理人员登录,事业单位员工可以用户账户登录系统,上传、查询个人资料。管理人员可设置用户的使用权限,并管理用户,同时还可以对用户进行某种功能的授权,例如:将一些事业单位机密人事档案,设置为普通用户无法浏览,如果是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想要浏览或查询这些信息,可由档案管理人员给予相关权限。

刚引入人事档案管理系统时,需要将事业单位现有人事档案录入到系统中,录入方式可采用手动输入及扫描的方式。虽然这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的投入,但通过系统录入后,将大大提升人事档案的管理效率,从远期利润角度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4 结 语

人事档案涉及人员相关的各类信息,如人员资历、健康情况、银行信息、入职时间及技能资格水平等,这些信息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价值,事业单位应当从信息主动收集、信息分类管理以及信息化档案管理等方面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变革,充分发掘人事资源的信息价值,推动人资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助力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绍侠,吴永.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J].兰台世界,2013(26).

[2]赵志鸿,刘志敏,沈维,等.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中面临新问题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1(8).

[3]韩晓霞,李国胜.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8).

上一篇:护理学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大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