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2023-09-2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1篇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精神,现将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医改工作进展情况

我区五项重点改革从今年初相继启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x%的目标任务。

(一)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截止9月1日,全区参合农民x人,参合率达x%,人均筹资x元,各级政府对参保农民补助人均x元,xx区内医疗机构报付比达x%,市直医院报付比x%,平均报付比达x%;城镇职工、居民参保率分别达x%、x%,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的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x%和x%;累计资助“参保”x人、“参合”x人,救助困难群众x人次。

(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实施。经过周密细致的前期调研并反复论证,区府办制定了《xx区建立基本药物制度试点方案》。自3月1日起在老池、复桥、保升等7个乡镇卫生院和灵泉、龙坪、高升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实施,4月10日,桂花、永兴两个中心卫生院也相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在短短两个月内在xx基层医疗机构已实现了全覆盖。截止7月底,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共使用国家基本药物x种,占x%,省x种,占x%;9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采购x万元基本药物,销售金额x万元,优惠x万元,优惠率达x%。试行基本药物制度后,xx药价下降达x%以上,开创了让供应商愿意送、医疗机构愿意配、医务人员愿意开、人民群众愿意用的新局面。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卫生的投入、灾后重建、拉动内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建设项目的契机,2012年竣工投入使用的有永兴、老池、保升等3个卫生院住院楼,建设面积xm2,增设床位x张;在建项目有区医院住院楼和x、x、x、x泉x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的有育才社区服务中心和桂花中心卫生院门诊楼。

(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2012年,全面实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等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9月1日,全区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x9份,城市社区建档率x%;农村建档率4x1%。启动了15岁以下人群x人次乙肝疫苗补种;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x人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x人,补助资金x万元;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x人;改建卫生厕所x户。

(五)积极推进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医院信息公开,健全医患沟通评价制度,规范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医改要求,已完成各医疗卫生单位机构设置编制规划,正着力制定全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是注重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深化医改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民生工程及时进行研究部署。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将其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使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坚持把医改的政策要求与xx实际紧密结合,区医改领导小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层实情,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三是注重机制建设。初步建立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多渠道补偿机制,推进了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机制转变,为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改革目标奠定了基础。

四是注重资金投入。我们努力克服财政困难,区财政安排352万元改革配套资金,全面实施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保障医改工作稳步推进。

五是注重合力推进。各级有关部门围绕医改工作大局,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了推进全区医改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多、工作量大,公共卫生人员偏少,素质不高,资源共享差。二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还存在品种偏少、药价虚高等制约医改推进的制度性问题。三是乡镇卫生院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卫生院还停留在维持生计阶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2篇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 (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 (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 (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

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 (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 (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 (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 (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十二)推动社会办医联系点和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工作。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支持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在人才流动、土地、规划和投资补助等政策方面大胆探索创新,率先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健全与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的沟通联系评价机制,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推进政府办医院改制试点和国有企业医院改制试点,着力在调整存量、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中医药局参与)

三、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筹资机制不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不完善、医疗服务监管尚需加强、支付方式改革有待深化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完善全民医保体系。2014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达到320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实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之间的差距。适当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待遇水平。重点任务是:

(十三)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和完善筹资机制。指导地方进一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整合,完善管理服务,确保保障水平不降低。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强化个人缴费责任和意识。研究建立稳定可持续、动态调整的筹资机制,在逐步提高整体筹资标准的同时,按照积极稳妥、逐步到位的原则,逐步提高个人缴费占整体筹资的比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 (十四)改革医保支付制度。总结地方开展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经验,完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健全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机制。重点配合试点县(市)和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改革完善支付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 (十五)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规范委托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完善城镇职工补充医保政策。做好儿童白血病等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向大病保险过渡工作。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各省(区、市)、市(地)政府都要通过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多渠道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推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加快推进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60%。全面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做好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间的衔接,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整体合力。(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分别负责,财政部、保监会、全国总工会参与) (十六)推进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和服务。加快提高基本医保的统筹层次,提高统筹质量,鼓励实行省级统筹。在规范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国家级结算平台建设试点。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积极推进跨省(区、市)异地就医即时结算服务。各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也可以探索通过自主协商、委托商业保险经办等方式,解决跨省(区、市)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保监会参与) (十七)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研究制订鼓励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推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保经办。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积极开发儿童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保监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四、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

重点解决基层医改政策落实不平衡、部分药物配送不及时和短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全面抓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的贯彻落实。继续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周转宿舍建设。继续为中西部地区招录5000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重点任务是:

(十八)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严格规范地方增补药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提高

二、三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完善政策措施,有序推进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把是否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GMP)认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加强基本药物配送和回款管理,严格落实市场清退制度,对配送不及时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保障基层用药需求。(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十九)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对临床必需但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物,通过招标采取定点生产等方式确保供应。完善短缺药品储备制度,重点做好传染病预防、治疗药品和急救药品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二十)进一步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切实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落实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在平稳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依托信息化手段加强量化考核和效果考核,鼓励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 (二十一)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原则上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考核合格后将相应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村卫生室,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用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研究制订提高偏远、艰苦以及少数民族等特殊地区执业乡村医生待遇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同步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适时组织对乡村医生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工作者在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中的积极作用。(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五、规范药品流通秩序

重点解决药品流通领域经营不规范、竞争失序、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药品流通新秩序。重点任务是:

(二十二)规范药品流通经营行为。针对药品购销领域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挂靠经营、租借证照、销售假劣药品、商业贿赂以及伪造、虚开发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医药代表”非法销售药品行为,有效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实施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卫生计生委分别负责,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参与) (二十三)提升药品流通服务水平和效率。加快清理和废止阻碍药品流通行业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构建全国统一市场。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鼓励零售药店发展和连锁经营,增强基层和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保障能力。(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 (二十四)改革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制度,推动建立药品零售价格、采购价格、医保支付标准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药品价格信息采集、分析和披露,引导形成药品合理价格。改进药品定价方法。完善进口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价格管理。(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六、统筹推进相关改革工作

针对部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效率不高、信息化建设滞后、医疗卫生行业监管能力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加大相关领域改革力度,着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重点任务是: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3篇

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总投资7200万元的县人民医院门诊急救综合楼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 明年7月将投入使用。加快启动鸭江、火炉等3个乡镇卫生院建设, 推进23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改扩建。1至8月, 完成5个村卫生室改扩建工程, 其余18个正在规划启动之中。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卫生人才13名、选派大学生21名, 招聘执业医师4名, 充实到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各类医务人员培训500余人次, 开展乡村医生在岗培训201人次, 安排县级医院骨干人人员到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学习进修5人次, 与市内3家二甲以上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按照300元/人的标准, 完成了188名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预算67.68万元, 将12月底予以兑现。

三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为重点, 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重点推进困难破产企业职工和贫困人口参保, 同时对部分重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 减轻参保人员医药费用负担。稳步推进医保统筹和医保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实现统筹区内医疗费用即时结算。1至8月, 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519人, 解决了1952名关破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 解决农民工参保1412人次;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1%, 年度支付限额最高达到53.2万元;完成30597名低保户、五保户等救护对象参保, 临时救助529人次, 救助金额达140.57万元。

四是基本药物制度前期工作启动。以全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 积极探索、超前谋划、深入调查摸底与测算, 扎实做好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各项前期准备工作。1至8月, 开展乡镇卫生院到村服务活动均达5次以上, 县级医疗机构到乡镇巡回服务均达3次以上;结合绩效工资改革, 建立了以工作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体现服务成效的乡镇卫生院工作考核制度, 正在探索乡镇卫生院人员聘用、流动机制, 进一步优化乡镇卫生院管理模式;财政预算安排医疗卫生经费1637万元, 同比增长6%, 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5.1%, 在公共卫生、乡村医生补助、绩效工资保障等方面投入比往年明显增大。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4篇

摘 要:卫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保持整体性,把握针对性,增强实效性,突出严肃性,坚持结合业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严格组织纪委的原则。

关键词:卫生 思想政治 特征

当前,我们正处于卫生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卫生系统多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随着改革的深入也日益渐显出来,加之卫生系统职工的思想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日益多元化,不断给卫生改革发展带来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卫生医疗部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卫生改革与发展。那么,现阶段如何做好卫生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呢?笔者认为,当前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挑战又有机遇。回顾多年的工作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保持整体性

长期以来,受左的思想影响,有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医疗业务工作脱节,工作形成“两张皮”,从形式上看,人马、计划、活动分开,工作各忙各的,互不相容,从内容上来看,思想教育内容漫无边际,脱离实际,脱离单位工作,形成“假、大、空”。医疗业务工作也常常缺乏必要宣传引导,以罚代教,时常诱发职工对立情绪,致使工作难以开展。出现以上情况主要是我们有些同志没有摆正思想政治工作与卫生业务工作的关系。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一旦脱离业务工作,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业务工作一旦离开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正常开展的政治保证。所以,我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必须结合业务工作,要找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的整体性。一要,坚持做到“三个同时”。布署医疗业务工作时,也要同时布置思想政治工作;检查医疗业务工作时,同时要检查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医疗业务工作时,同时要总结思想政治工作。二要,注意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在任务下达阶段,主要讲清完成任务的意义,发动职工献计献策,制定克服困难的措施,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二是在任务实施阶段,主要是通过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和影响职工,通过表扬表彰先进典型,好人好事进行精神激励。三要,做到“两个主动”。一是主动深入科室病房,熟悉医疗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及时掌握医务人员思想动态;二是主动上门拜访行管人员,加强双方沟通,共同研究思想教育计划,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提高行管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自觉性。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渗透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渗透到医院管理,文明单位创建,卫生改革全过程中去,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性功能。

二、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握针对性

思想政治工作是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但受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影响,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个体、不同时间的人的思想状况,不是千篇一律的,存在千差万异,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教育结合实际,实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防止隔靴搔痒。首先要抓好预见性。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的问题,既有个体因素过程,又有社会因素过程,其工作目的不在于亡羊补牢,而在于使医务人员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消积思想,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自己行动。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站得高,望得远,有预见性,在工作中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而且要能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采取防范措施。其次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谈理想信念的多,谈报酬利益的少;谈克已奉献的多,该个人客观困难的少,以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吸引力。如果,职工生活工作上现实问题不解决,那就很难接受你的救国救民的大道理。这就要求我们把关心职工,为职工办实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点,拉近干部与职工的心理距离,用真情、热心去温暖职工,使政工干部成为职工最敬佩、最信赖的朋友,这样,说话才有号召力。如我们工会组织定期排查职工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困难情况,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去年一职工小孩上学有一定障碍,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院领导亲自出面协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位职工深受感动,院里布置工作,他都率先超额完成,今年,他还向院里递交入党申请书。

三、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以身作则相结合,增强实效性

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威信,有威信,说话才有人听。而威信主要是靠党员干部的模范行动取得的。因此,抓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职工。凡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言行不一,不能为人师表,广大职工群众很难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甚至产生反感情绪,认为你是拿着手电筒,光照别人,不照自己。所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事事带头,言行一致。这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说服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自己素质。你有水平,职工才能敬佩你。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头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带头学习科技知识,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职工尊敬,工作起来才有说服力。二是带头遵纪守法,克已奉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教育职工为人民服务,自己必须先做到无私奉献,不谋私利;要教育职工树立高尚情操,自己必须为人正直,待人热忱,做职工知心的朋友,要教育职工改革创新,自己必须解放思想、工作有新成果。

四、必须坚持思想教育与严格组织纪律相结合,突出严肃性

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耐心,特别对犯了各种毛病和错误的职工,一定要坚持耐心说服教育,帮助他们改正。但是,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对极少数屡教不改的人,不能打和牌,要按规章制度进行纪律处分,决不姑息。因为纪律处分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对于犯了错误的人来说,能起到悬崖勒马作用,对其它职工能起到警示教育效果。但是,我们在严格组织纪律时,要防此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处罚代替思想教育,不仅不能有效解决被处分人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能使被处人产生对立情绪,达不到处分的预期目的。一种是思想教育代替处分,对犯了错误的人一味迁就,姑息、放任,致使单位歪风邪气盛行,思想政治工作失去效果。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5篇

中国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以我国古代哲学为基石,并在我国古代文化的沃土中孕育、生长,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中医药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其改革应当立足于中医药学科特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及国家卫生政策的变化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尝试与创新。

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演变的历史

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最早模式是师带徒,这种模式又称师承教育模式,有业师亲炙、家学相传、私塾遥承等多种形式。伴随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师带徒模式一直存续至今,在我国古代医学教育史上,通过这种模式曾经培养了一大批名医,它一度成为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扶植下,这种模式不仅得到了保存,而且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模式始于南北朝,至宋代已基本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学校医学教育体制。但从清末至民国,由政府举办的学校医学教育几乎中断,一些私立中医学校,如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广东中医专门学校的建立,方使中医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模式得以延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政策关怀下,中医人才培养的学校教育模式才得到了蓬勃发展。从1956年开始,我国政府移植原苏联医学教育模式先后建立了一大批中医院校,至今已经形成了多专业、多层次、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中医学校教育体系。

现阶段,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有两种基本的形态,其一是移植于前苏联的院校培养模式,其二是传统的师承培养模式。前者是我国现阶段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模式,我国现有绝大部分中医人才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后者虽然在我国历史上曾长期处于主流模式的地位,但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在现阶段只能作为我国中医人才培养的辅助模式而存在。师承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并存互补,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

我国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真正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了从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进而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改革涉及教育观念转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学制调整等诸多方面。21世纪以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广度到深度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尤其是伴随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系统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部分中医药院校中开展,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建立了一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从全国中医院校范围看,统览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总体上讲,最突出的特点是人才培养机制越来越灵活,长期一成不变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社会的变革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中医学校教育中,中医人才的培养已经融入社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大系统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但我们也看到,现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许多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问题有:

培养目标不明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人才都具备相当多的西医知识,可以说是中西医两用人才。他们学习中医、西医的时间一般是:60%~70%的时间学习中医,40%~30%的时间学习西医,其结果是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临床阶段后,普遍出现中西医两法都会、两法都不精的现象。实际上,学习西医知识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作用,用中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还值得商榷。另外,长期以来,中医院校教育培养目标指向学术型人才,注重学术研究和学科知识的完整,忽视了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培养。中医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学制不稳定。中医教育的学制变动较大,出现过3年制、5年制、6年制、7年制等多种学制,这种状况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比较少见的。目前,我国中医院校教育的学制状况是3年制、5年制和7年制并存。

招生政策不灵活。我国中医院校的招生对象长期以来均是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录取,学生在进入中医院校之前,没有接受任何中医专业的基础训练,中医传统文化底蕴薄弱。中医人才培养与体育、音乐、美术和戏剧人才培养相似,但招生制度一直没有变化,若能招收有一定中医基础训练、中医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学生,经过中医院校系统的培养,一定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过度分化。中医院校的主干专业一般设有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机构也相应地设为3个独立的学院。学生自进入中医院校,便接受这种过度分化的专业学习,导致了专业知识结构的偏狭,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人才。由于中医院校教育移植于原苏联医学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上分化过细,教学模式实行先理论后临床,不符合中医药学科理论与临床不分、各科融合的特点。

由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以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的要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与其他中医药高校一样,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沿用原苏联的医学教育模式,几乎没有变动,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及招生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学校也开始对原有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招生、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局部的改革可谓持续不断,系统化的改革也在逐步开展起来。

20世纪末,学校原校长郑守曾主持开展了世界银行贷款教改项目—“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从此拉开了系统化中医药培养模式改革的帷幕。该课题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首次提出了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核心理念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同时,还相应地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如在实践教学中实行“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推行“循环两段式” 教学等,即把教学过程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每次从理论到实践为一个循环,如此往复;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修正”的原则,把研究成果及时地付诸教学改革实践,使得学校中医人才培养现状得到了较大改观。由于学校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的特殊地位,这项课题研究及由此引发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动了整个中医药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潮,在我国高等中医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21世纪初,伴随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实施,学校又开展了新一轮系统化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次改革以学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院校教育—师承—家传”相结合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基础,将改革背景和视野从校内扩展至整个中医药行业,以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指向。与此前的改革相比,此次改革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步子迈得更大。其中,中医专业教改实验班成为最闪耀的改革亮点。

自2007年开始,学校在对中医名家子弟实行自主招生的基础上,首次开设“院校教育—师承—家传”相结合的中医专业教改试验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几年来,中医专业教改实验班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各项改革,截至2010年,一期改革已基本完成,二期改革正在顺利实施,三期改革也已经启动。

中医专业教改试验班一期改革旨在充分结合现代高等院校教育的优势与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尽力整合中医人才培养的社会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医传统文化、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较强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创新型人才。一期改革打破了传统中医院校教育封闭的教育体系,构建了融社会、家庭和学校为一体的开放式教育体系,以招生制度改革为起点,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相结合,选拔具有一定中医背景的高中毕业生进入教改实验班学习。培养方案以中医5年制培养方案为基础,配备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指导教师、中医经典学习指导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夯实中医药文化基础,充分利用中医名家家庭教育资源,结合社会的中医资源,早期配备导师,使其从二年级开始至毕业期间多年不断线地接触临床,并充分利用寒暑假期,跟师门诊,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中医专业教改实验班二期改革是在一期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内涵改革,旨在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知识结构培养有新的突破,实现传统文化素质培养与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统一。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而必修课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二期改革重点是以必修课改革为切入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幅调整,建立新的中医课程体系。主要措施有:将“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中外医学史”4门基础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中医思维的训练;将原中基、中诊、方剂、中药4门课程整合成中医基础学及辨证论治学基础,并增设临床前基础训练课、临床思维训练课,各门课程单独设立,统筹安排,以实现中医课程的整体改革。

中医专业教改实验班三期改革着眼于中医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力求在现有培养体系外寻找新的改革突破口,“中医高中预科班”是三期改革的主要举措。“中医高中预科班”又称“杏林班”,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知识教育前移至高中阶段,旨在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初步了解中医药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富有创新意识和立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预备型人才。2010年底,学校已与北京宏志中学签订合作开设“中医高中预科班”协议,学校将在北京宏志中学选拔部分高中新生进入该实验班,拟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医药学知识概论”4门中医预科课程,学生学完全部课程,颁发“杏林班”结业证书,经宏志中学推荐,通过与学校联合进行的面试后,参加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招生选拔测试。随着学校首个“中医高中预科班”的诞生,我国中医教育即将揭开新的一页。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中医药学科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随之不断变化完善。因此,进行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中医药学科特点:中医药学基于经典而传承,源于实践而创新,它既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又脱胎于我国古代人文科学,且实践性很强,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有很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表明,它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双重主导型的科学,体现了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药科学认识健康、治疗疾病、预防保健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领域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学科的独有特点要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也必须具有其他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特点。

社会经济发展: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不仅要对现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而且还应该把它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市场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高等教育将在市场经济中重新洗牌,这必然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

医学模式转变:人类的医学经历了古代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近代生物医学模式以及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等不同发展阶段,医学模式的转变折射出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也反映出人类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卫生政策变化:卫生政策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而制定和调整的,涉及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现行的卫生政策包括目前我国的医疗模式、医师执业政策等,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根据国家卫生政策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以上各种因素的个别影响,而且还应当综合考虑其关联效应,正确处理中医知识学习与西医知识学习的关系、理论学习与临床训练的关系、学术型人才培养与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水平中医药特色人才。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责任编辑:张 雯]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第6篇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卫生需求出发,以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配臵、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为核心,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为加快推进全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2、总体目标:在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臵管理制度,基本建立起符合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工

作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政府依法监督、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科学分类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人事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人才结构合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3、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要求,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群众路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二、调整机构设置,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配置

4、优化人力资源的配臵。以全省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根据本地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合理调整乡(镇)、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布局。对卫生事业单位依据区域卫生规划方案,合理调整功能,本着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核定编制规模,控制人员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

5、精简内设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设职能机构和党群工作部门的设臵不要求上下对口,应撤并职能相近、工作量不足或不必要的管理层次。在科学设臵内设机构,明确职能职责、权

利、任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岗位设臵,拟定岗位说明书,做好“定岗位、定职责、定任务、定标准、定人员”等工作。

三、实行院(站、中心)长(主任)负责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6、实行院(站、中心)长(主任)负责制。明确院(站、中心)长(主任)责、权、利。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靠职代会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

7、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领导的任职可采取委任、聘任、选任、考任和竞争上岗等办法,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选拔任用。同时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点,建立完善院(站、中心)长(主任)任期制,在同一单位任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届,每届任期一般为三至五年。

8、建立和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卫生行政部门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定代表人签订任期综合目标责任书,确定任期责任目标,并对任期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人员任用、奖惩的依据。严格执行聘期届满和离任审计制度。

四、建立以聘用制为核心、岗位管理为重点的用人制度

9、推行全员聘用制度。按照《山西省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暂行办法》的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职工在平等自愿、

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依法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根据各类不同人员的特点实行相应的聘用办法,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解聘、辞聘制度。

10、建立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性质和工作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山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臵管理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和完善岗位设臵管理制度,科学合理设臵工作岗位,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不同特点及要求,制定各类型、各等级岗位任职条件、职责要求和岗位说明书,对各类工作人员实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岗位设臵的具体要求和经核准的岗位设臵方案以及《山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争上岗暂行办法》,制定岗位设臵实施方案和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职在编职工。

11、根据《山西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制度和临时用工人事代理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人员应通过公开考试、考核,择优聘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进临时人员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其人事关系和档案交由当地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管理。逐步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制度。

12、加强对受聘人员的聘后管理和考核工作。认真执行《山

西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考核标准,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做好平时考核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及确定报酬和奖惩等的依据。

五、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动机制,妥善分流安置改革中的未聘人员

13、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合理流动。运用市场机制,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结构。经批准成立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本区域卫生事业单位人员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在行业内或行业间流动提供服务,为分流人员安臵提供信息和指导,促进卫生人才合理流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臵。

14、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对达到规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确因工作需要,又符合有关延长退休年龄规定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15、妥善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改革中未聘人员的分流安臵工作。积极做好改革过程中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未聘人员统一管理,坚持以各级政府部门与用人单位分工协调安臵的原则,采取转岗分流、离岗退养、出资补偿、自主创业、支持学习等多种方式妥善安臵,认真解决好分流安臵人员的社会保障。同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社会化安臵方式。

六、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16、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依托医学院校、专门培训机构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作力度,确保继续教育课时。各级财政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大投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训经费。

17、建立对口支援制度。县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要从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援,省、市、县级公立医院要结对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省、市、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特别是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帮扶对子,并建立每年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制度。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共享机制。

七、逐步实行卫生行业人员从业准入制度

18、严格执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实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业准入制,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得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工作。已经实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专业,未经依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专业岗位的竞聘。

八、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激

励机制

19、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推行绩效工资制度。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和完善内部管理,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形成保障公平效率的长效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遵循公益性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在严格工资总额管理前提下,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有效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绩效分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秀人才待遇,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要根据所做贡献拉开分配档次,使绩效工资真正起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杠杆调节作用。

20、坚持分配政策向优秀人才倾斜。鼓励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引进优秀人才,研究制定优秀人才激励机制,逐步提高优秀人才待遇。对有重大科技发明和做出突出贡献的,实行重奖。

21、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解除从业人员后顾之忧。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和

救助制度。

九、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22、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统筹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的健康发展。

23、各县(区、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成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领导组,在当地组织、人社(人事)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稳妥推行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须经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

2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支持和参与改革,确保安定团结和改革的顺利推进。

上一篇:给排水优化设计范文下一篇:安全整治行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