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文

2023-09-21

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文第1篇

(一)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深重, 理论化教学占主导。

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影响至深, 几十年以来, 各个学校和老师习惯于捧着书本讲理论知识, 一堂课下来, 老师滔滔不绝讲大半时间, 学生只管被动听讲, 跟着老师的思维走, 很少有自我思考甚至反思、总结的时间。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固化, 老师教课教得越来越没有新意。若碰上不思进取, 平时不注重新知识学习的老师, 他们将直接影响几十个学生的知识量甚至思维模式。一代代的传承, 学生在校时自我感觉良好, 一旦走上工作岗位, 就会各种不适应, 发现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很难运用于实际, 一切又要重新开始学起。

(二) 受互联网+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若老师幽默风趣, 懂得调节课堂气氛, 学生尚且能耐住性子学个一二, 若老师照本宣科, 不懂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就只剩下玩手机、睡觉、逃课或是上课讲话, 学习兴趣不能得到有效激发, 学习无动力, 无目标, 不学无术, 考试突击, 学习效果微弱,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 网络学习资源丰厚, 学习趣味性更强, 学习方便快捷, 知识储备量大, 很多学生更是厌倦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得传统教学方法很难拥有用武之地。

(三) 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不足, 实践能力较差。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开发, 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对于新型知识的渴求欲望不高, 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行业动态, 不利于就业和适应岗位环境。很多学生几年下来, 空有一点老旧的理论知识, 实践能力和处理紧急事务的能力极差, 就业后很难适应旅游管理岗位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四) 网络配套设施不足, 难以开展新型网络教学。

众多学校的网络化、信息化配套设施不齐全或者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 严重阻碍了新型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外网设备和速度是衡量一个学校网络学习资源是否充备的重要指标, 但是很多学校的网速不够, 不利于学生进行线下学习交流, 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速度。还有部分学校意欲开展一体化教学或者信息化教学, 无奈于网络配套设施不够, 不能满足多个专业的同时开展, 阻碍了课改进程。

(五) 新型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手段单一。

很多学校不但网络配套设施不足, 更严重的是缺乏新型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师资力量。老教师学习新知识和创新动力不足, 年轻教师较少, 对外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不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改的进程与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 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工程。

早在2015年, 习总书记就提出“互联网+”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构建数字化、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学习方式, 让千千万万孩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让万千民众处处能学, 时时能学, 不拘泥于学习时间、空间, 创造学习型社会, 真正实现知识促进创新, 知识改变命运的良好学习型社会。因此,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体制改革, 特别是课程改革。从2010年开始, 先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关于<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等重要文件, 拟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其资源,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高素质人才。因此,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佼佼者, 更应该站在时代的前端, 主动引领课程改革, 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在互联网+背景的催化下完成改变教学观念, 换新教学模式, 完成国家关于课改的神圣使命。

(二)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

互联网的兴起, 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便捷化,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界限与习惯。借助于网络, 人们实现了随时、随地、随手获取学习资源, 缩短了知识的传输距离与时间。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学生群体, 他们更愿意利用新型网络工具来获取大量知识, 对于传统的课本式和讲授式的学习方式, 不免显得单调、乏味和广泛度欠缺。因此,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 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校作为知识传播的阵地, 要及时跟上时代的讯息, 重置学习环境, 改变学习方法, 以顺应时代的洪流。

(三) 互联网引发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方便了大众学习的同时, 也给学校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于学校教学模式、教育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知识传播的广域性、时速性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实施者和教学模式带来了系列的冲击, 迫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掌握更多地网络学习能力与学习资源, 使得教育的实施者要更新教育设备, 转变教育作风, 创新教育模式。在互联网的冲击与激励下, 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工学一体化教学、慕课、微课、蓝墨云班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应运而生, 课堂由室内转向实验室甚至实习岗位, 学习形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零距离交流, 视频教学和仿真实验室的运用使得学习更为生动、具体和富于趣味性。同时, 互联网的引入与应用, 极大的改变了师生关系, 师生可以实现零距离交流, 交流学习、交流生活, 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关系得到改善, 对于学生的学习劲头也是一种鼓励与促进, 提高了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一) 普及互联网教学思维, 提高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校要有意识的增强大家互联网的相关知识, 定期举行讲座和培训, 逐步普及利用互联网来进行课程改革和改进学习方法的意识。让每一个师生都有接受新思想, 运用新技能的意识和动力。利用相关奖励政策, 如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式来提高老师课改的积极性和使命感。传递互联网教学方式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威胁性和冲击性, 介绍行业发展对于互联网的依赖性, 增强老师学习新技术, 转变教学方式的紧迫感。

(二) 完善互联网配套设施, 提高师生的互联网运用技能。

首先, 学校要完善互联网相关设施, 如信息化设备、信息化教室和良好的网络环境, 为师生进行互联网学习打造完备的硬件设施系统。其次, 定期进行网络运用技术的培训, 让新老教师掌握网络化运用手段, 及时更新老师的教学方法, 教会老师应用最新教学软件 (如蓝墨云班课、微课、慕课等) 。

(三) 紧跟市场需求, 开发新的网络课程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日新月异的时代, 旧的方法和理论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要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点,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开发新的网络课程。实现时时、处处都能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了解更多旅游管理课外知识, 了解更多行业动态和实例。例如, 利用视频教学法满足学生关于旅游资源的掌握与欣赏、规划能力;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学习旅游资源对于游客吸引力的影响力, 促进旅游客源地相关知识的丰富, 指导旅游销售课程的开展;利用网络问卷调查法熟知游客意向与动态, 从而做出更精准的客源市场分析;利用研学旅游热潮, 模拟实地景观进行针对性更强地销售。

(四) 创新课程设置,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随着应用型大学和理论型大学的分流, 各个学校正在积极进行自我定位。旅游管理作为实践性较强, 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 必将受到社会和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推进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取得课改成效亦是义不容辞的要务。新时代, 人们对于旅游更倾向于体验性, 体验不同的文化, 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 体验高质量的服务形式。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极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外, 更要有熟练地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此,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 及时了解企业关于人才需求的最新信息, 调整课程设置, 创新教学方法, 学习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定期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下企业锻炼, 培养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工作技能。教师则要将课堂趣味化,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隐去自身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师身份, 把更多地主动权和实例的决策权交给学生, 提前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例如, 将理论知识进行梳理, 编制成一个个的实际工作任务, 让学生以小组分工的方式来完成每一个微任务, 实现“工作中学习, 学习中体验工作模式”的新式学习方法。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以横扫一切的霸气把每个人卷入全新的生活生产环境, 将各行各业带入全新的生态环境。在相对平静的教育领域, “互联网+”也在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校教育逐渐从封闭的课堂教育走向开放共享的网络世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实践”的专业, 在“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 旅游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关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态势, 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互联网+”理念。通过“互联网+旅游管理教育”, 探索出“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旅游人才, 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管理,市场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杨建翠.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几条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3年10期

[2] 翁钢民.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3年04期

[3] 李燕.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模式分析[J];学理论;2010年26期

[4] 魏九峰.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竞争力现状及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市场;2010年45期

[5] 潘雅芳.单文君.基于实证分析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改革探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年01期

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文第2篇

我国民航运输业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国家安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对民航飞行技术人才的思想政治也有着特殊的要求, 国内各民航院校也均比较看重本校飞行大学生的组织培养与发展工作[1]。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飞行技术专业为例, 从党建工作的实践出发, 结合飞行学院实际情况, 整理近年来飞行学生党员出国的具体情况, 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党建工作的问题, 继而研讨针对出国党员所处的较为特殊环境开展出国党员教育的新模式、管理的新体制、服务的新途径。

一、加强国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

造就国际化人才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拓展办学方向和提升办学层次的需要[2]。作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高校应积极开展办学国际化, 选派优秀学生出国进修, 随之产生的国外流动学生党员成为高等院校流动党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党员在国外学习过程中不断受到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而带来的思想冲击, 加之之前接受的政治教育较为薄弱, 在专业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也可能存在忽略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因此, 加强对出国学生党员的持续培养工作, 保障对国外学生党员的持续培养教育, 将有利于引导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增强党的凝聚力;对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造就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化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中国民航大学飞行技术专业为例, 由于培养过程的特殊性, 飞行学员在通过2年理论培训后, 将全部暂离大学进入国内外各大航校进行为期12—18个月的飞行训练。在此阶段, 学生党员入党时间短, 思想可塑性大, 在接受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同时, 也极有可能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 加之人员和区域的分散性, 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和组织发展等正常的党组织生活开展起来有非常大的难度。怎样解决好这些学生党员的组织考察与发展问题, 国外学生党员的组织生活如何正常有序开展, 如何实现党组织的坚实的战斗堡垒作用, 已经成为民航类高校党组织所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调查研究, 建立党员发展规范化流程、制定党支部工作手册、探索新媒体教育途径, 对新时期开展党员教育培养意义重大。

二、国外党员教育、培养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相对其他专业学生人数较少, 同时由于学生党员发展比例的压缩, 导致出国学生中党员所占比例少之又少了, 这就给其所在基层党组织造成一种“是否开展工作对党建整体工作影响不大”的错觉。同时, 由于出国学生党员分散情况复杂、与国内党组织存在时空差异, 教育管理工作实施难度较大、付出成本高、但成效甚微, 使部分党务工作者产生畏难的负面情绪, 或者由于基层党组织改革创新意识不足, 以传统党建工作方式来管理, 导致国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 出国学生党员自身重视程度不足。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的时间不长, 党龄也较短。有些人党性意识较为轻淡, 组织观念不深刻, 存在“重专业学习, 轻政治理论学习”的思想, 忽视了自身党性修养的提高, 距“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 组织建设不够合理

国外党组织管理设置不够完善, 缺乏创新性。目前多数高校对出国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仍延用传统方式, 将其纳入原所在学生党支部, 并由所在支部分散管理。这就导致国内学生党支部由于时空差异因素, 难以掌握国外学生党员学习、生活环境的特点和状态, 对其开展思想政治学习教育针对性不强, 也无法对他们在国外的各方面状况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评价, 导致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成效难以保证。

(三) 制度建设不够细化

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最根本和最有效的保证[3]。目前高等院校出台发表的出国党员管理细则多着重于对出国党员的党籍进行审定和规划, 在提高出国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实效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尚未形成较为卓有成效的管理制度。同时, 对于出国学生中的预备党员进行预备期考察、预备期满转正, 出国学生党员生活开展、党龄计算等问题, 虽出台了若干管理条例, 但这些规定的科学化、理念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所以需在后续实践中不断完善。比如, 在党员的管理上, 某些临时党组织没有规范按照规定的要求和程序步骤来发展和培养党员, 出国学生中有的预备党员不能按时完成转正, 有的不能按期缴纳党费;在落实党的制度上, 有的思想政治学习以及“三会一课”实践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有的临时组织既不懂也不会开展党的工作, 认为没有重大事情需要党组织研究探讨,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出国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落实严肃性、准确性、规范化不足的现象。

(四) 教育管理方式不够创新

高校对出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采取组织手段、纪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传统党建工作管理手段[4]。而出国学生党员由于其活动时间、空间上的特殊性, 受组织、纪律等手段限制的影响力较小, 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国学生党员的自主自愿配合, 传统管理手段作用有限, 难以对其实行有效的管理。其次, 在管理内容方面, 出国学生党员所在党支部大体上都是根据上级党组织分配的管理任务, 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统一部署安排, 未能根据出国学生党员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教育, 在思想上未能及时捕捉到他们的关注点, 无法与其产生共鸣。

三、加强和改进国外党建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一) 完善配套文件, 提供制度保障

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把建立和健全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制度放在首要位置, 并根据实时情况不断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 才能加强管理责任, 做好出国学生党员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5]。

飞行技术学院根据我院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台了《飞行技术学院党委关于加强国外飞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细则》, 对国外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了详细规定, 确保出国学生党建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逐步完善国外学生党员管理机制, 健全党组织与出国学生党员的双向联系制度和党员信息报告制度, 强化对出国学生党员的动态管理, 为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提供了扎实的制度保障。

(二) 强化支部设置, 提供组织保障

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要加强和改善对国外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首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出国学生党员党的临时组织建设。依托学生骨干建立海外学生党支部和海外学生党小组, 进行必要的学习培训, 是确保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

在《飞行技术学院党委关于加强国外飞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细则》中, 明确了国外党小组建立的原则、党小组组长的义务和权力, 指出, 国外飞行训练期间, 党小组组长负责组织该批次学员定期开展党组织生活, 具体要求如下:

1.自抵达国外航校的第一个月起, 党小组需按月召开党小组会, 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汇总学生训练进度, 化解各类矛盾, 维护整体稳定, 并于当月最后一天前将会议记录扫描报送给党支部书记;

2.国外训练学生如发生思想变化、遭遇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 党小组组长及时向党支部进行汇报, 并如实记录;

3. 各党小组以季度为单位, 联系所在党支部书记, 召开视频会议, 汇报党小组工作开展情况;

4.国外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应以季度为单位, 向党小组组长提交思想汇报, 党小组组长审核后存档, 同时扫描报送给党支部书记。预备党员若按期转正前无法回国, 应提前一个月通过党小组组长提交电子版转正申请书;

5.党小组组长回国前一周内, 组织召开党小组会, 选举产生下一任党小组组长, 经党支部批复同意后, 尽快完成工作交接。党小组组长作用的充分发挥, 为国外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创新工作平台, 提供时空保障

在国外学习过程中, 学生党员不仅仅受到文化观念不同而带来的思想冲击, 更有价值观念不同而带来的思想冲击。因此, 高校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应及时有效地抢占移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利用移动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 打造新型、高效、实用、快速的网络教育途径, 促进党建组织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浪潮, 不断推动出国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与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不断创新与改革”,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和专业化”。在巩固和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 特别是在大学生网络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中, 建立海外学生网上党支部的想法和实践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利探索。

(四) 提高骨干水平, 提供人员保障

理论扎实、业务娴熟、经验丰富的学生党建工作者对推动学生党建工作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进一步提高出国学生党建管理工作水平, 出国训练前, 相关学生党支部在征得院党委同意后, 组织全体党小组组长 (副组长) 开展以政治理论学习、党建工作能力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 打造了一批政治思想坚定、业务水平过硬、号召力强的学生党员干部队伍, 使学生党组织生活在国外期间顺利开展。

四、结语

做好高校学生党员海外留学期间的管理工作,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出国学生党员的管理有其特殊性,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 分析管理有其特殊性,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 分析有效途径。确保国外学生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程度。

摘要: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飞行技术专业为例, 从学院党建工作的实践出发, 结合飞行学生党建工作实际情况, 梳理近几年来飞行学生党员出国飞行训练后的具体情况, 归纳分析其中存在的党建工作现实问题, 继而探讨针对出国学生党员所处的特殊环境开展党员教育的新模式、管理的新机制、服务的新途径。

关键词:国际化,学生党员,高校

参考文献

[1] 胡波, 马文来, 李金华, 等.突出技术应用能力主体培养高素质飞行技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10) .

[2] 彭小建, 叶菁荫, 颜晓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外兼修”的几点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21) .

[3] 瞿欢欢.关于提高高校出国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 黑河学刊, 2010, (6) :18-21.

[4] 喻怀礼, 杨海明.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10) :42.

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文第3篇

[摘 要]课程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专业认证的重要基础。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必须综合考虑当前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的实际情况,了解专业认证的重要意义,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结合专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就业需求,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优化,加大课程考核力度,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测绘专业人才。

[关键词]专业认证;测绘工程;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陈茂霖(1991—),男,山东德州人,工科博士,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测绘数据处理与教学研究。

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包括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化测图、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以及遥感等。在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求及各院校办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先进的课程改革措施,促使学生能够用更加高效的方法掌握测绘专业知识,推进我国测绘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质量。

一、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的重要意义

我国实施注册测绘师制度和推行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在于建立完善的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借助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促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注册测绘师制度进行有效衔接,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增强我国测绘专业人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1]。2012年,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被正式纳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我国已有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所高校通过了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目前,国家倡导各院校以及测绘相关单位积极申请测绘专业认证,这一举措对于各院校在国际通行标准下进行测绘人才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各院校的测绘教育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使得测绘教育更为规范化,也为各院校高水平测绘人才的培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与此同时,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来进行测绘教育,也为高校的测绘教育和注册测绘师制度能够紧密衔接创造了良好契机。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测绘教育更为重视专业教育的完整性,而对测绘教育的工程背景关注较少,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极为重视工程背景。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各院校必须规范测绘教育,进行全面的专业课程改革,以提升测绘人才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注册测绘师为发展方向,保障工程教育质量,推进测绘行业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成果学习

结合专业认证标准对课程的要求来看,专业课程的设置不仅在类型、数量和性质上要达到一定标准,还需要注重各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充分考虑整个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专业认证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必须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学生毕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专业认证的关键在于以学生所学到的预定成果作为衡量标准,测绘教育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各院校应当首先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改变,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既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内容,也是測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学校应当遵循“以成果为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明了学生应当学习何种成果以及学习这些成果的原因和方法,以学习成果为导向,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制度,在资金投入方面加大力度,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实训基地和实践平台,注重师风师德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毕业标准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还要将教学过程和各项反馈信息记录在册,以便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升测绘教育质量。

(二)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各专业需要充分考虑到专业特点及学校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在确保学生能达到毕业要求的同时,也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学校需要进行适当的市场调查,对调查所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精细全面的分析,并积极主动地与各企业单位建立联系,及时获得反馈意见,且以此为依据,适时适度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又对测绘专业和学科发展有所助益的人才培养计划。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充分掌握三维空间数据采集和处理、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及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政治思想觉悟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备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国土资源调查和管理、土木工程以及地理信息采集加工与应用等方面测绘工作的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同时还要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协调团队工作,积极创新、灵活应对测绘工程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测绘工程的实际操作中,学生应具备环保意识,能够保障测绘工作有序有效地实施。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依据,将培养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作为测绘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大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力度,提升测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为测绘行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变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成毕业要求的重要保障,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则是课程体系得以完善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工程标准不断提高,为了能够确保学生达成毕业要求,更好地适应测绘相关工作岗位,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不能再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独立思考,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事先做好的教学计划,在一定学时内完成课堂授课,并将已经准备好的与课堂上讲的内容相关的延伸话题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一方面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为完成作业做准备,另一方面约定好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采用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为完成作业做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发现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查阅各种文献和资料,就要发散思维、独立思考[3]。通过课堂讨论和发言,学生能够有效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了解最新的测绘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创新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便提升测绘教育质量。

(四)强化学习过程,优化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体系优化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具体而言,可将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发言作为课程考核内容,将具体的小组讨论和发言情况记录下来,按相应标准进行评分,再以此为依据,按照一定比例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同时,教师可根据记录,要求在课堂讨论中未发表意见的学生围绕课堂上讨论的主题内容参照相关文献资料,写出一篇突出主题的文章,也按相应标准对该文章进行打分,并将分数计入课程总成绩。此外,教师应倡导学生参与相关课程的测绘实验项目,并根据参与程度及实际表现,予以相应的附加分数,以资鼓励,如此既能提升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又能提升教学效果。总而言之,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体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只有加强课程考核力度,才能保障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认证的重要意义,并从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成果学习;结合专业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兼顾就业需求,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强化学习过程,优化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对专业认证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文慧.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才智, 2017(8):72.

[2]张俊,李屹旭,张鹏飞.专业认证下测绘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21-123.

[3]马明,张文春,刘祥,等.基于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4):139-141.

[4]张坤,徐良骥,赵志根,等.专业认证理念下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北京测绘,2019,33(5):608-611.

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文第4篇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中采用产教融合面临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要在互联网环境中进行体系架构和应用开发等, 在数据分析方面也提供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不仅仅要求数据分析具有高效性, 也要提升数据的安全性。产教融合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 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 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 现阶段, 产教融合模式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中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针对性不强

尽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非常完整, 也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 但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实践资源一般是以项目和产品为主, 将业务流程集中在案例中展示。学校应该建立产业技术体系和学科知识体系融合的平台, 学生在平台上进行实践活动, 从而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二) 产教融合模式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实践资源非常复杂, 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 而且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体系, 如果仅仅由学校运行不能发挥实质性效果。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合作机制, 实现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校企双方共建共管的方式, 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资源平台共享机制, 确定好组织架构, 明确人员的分工, 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三)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学习中, 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才能在实践环节表现突出, 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 学生才能有更加合理的思维, 形成创新意识。在产教结合中, 应该将实践平台的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 形成完善的实践评价体系, 将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联动, 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分析, 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

(一) 企业教育与课程体系的结合

学校应该积极的探索产教结合的方式, 与中兴、奇虎360等计算机企业开展合作, 培养实践型的人才。通过建立实验室的方式, 结合大数据技术, 建立专业的实践平台, 在软件和硬件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在产教融合下, 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 可以贯通所有理论知识,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 教师可以设计实验项目, 学生充分结合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进行操作。通过专业的实践和实习, 鼓励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践平台, 亲自进行项目的设计, 灵活的采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进行创新实践。

(二) 工程实践项目开发与实施

结合产教融合的方式, 学校和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平台, 以互联网为依托, 建立实践能力培养试点, 通过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实验体系, 建立云平台管理、网络应用开发、安全管控等实践项目。通过云计算凭条的设计, 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 开发云计算环境, 进行算法的设计和优化, 设计分布式数据存储, 在云计算等课程中设计实践环节。建立实验室资源, 通过虚拟仿真和实物操作的方式, 完善网络规划设计和网络协议分析, 通过各类测试和实验等项目, 在网络工程综合实践中借助应用服务器和数据仓库等进行大量数据的挖掘。学生在平台上建立高级数据库系统, 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通过奇虎360网络安全平台, 建立网络安全架构体系, 设计网络防火墙。

(三) 开放式教育团队建设

在学校内部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建立实验室, 对实践平台进行科学的管理。校企共建实践平台, 学校安排专人进行平台的管理, 定期进行实验内容的分析。开展校企合作, 使产教结合充分发挥作用, 将信息通信领域的优势体现出来,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将科研力量成果转化成实际的成果。聘请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 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打造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

(四) 课内外联动教学组织方式改革

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而且教师要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校外资源, 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在产教结合的背景下, 学生可以建立数据库系统和网络仿真软件等, 实现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预设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实践, 从而实现课堂和校外实践的联动。在创新环节, 学校可以举办各类竞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竞赛中, 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验教学中, 应该完善信息化建设, 通过自主学习系统的建设和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设,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针对评价改善教学方案, 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中, 要求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 开发实践平台, 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摘要:本文结合产教融合背景, 探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切实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从而使学生适应当前社会对软件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产教融合,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黄璐, 谷军, 于红等.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4) :33-34.

[2] 高博, 张岚.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教学实践[J].现代计算机, 2013 (29) :37-40.

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文第5篇

我国大数据概念提出的较晚, 随着各项数据被搜集整理存放数据库, 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 并培养专业的人才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分析, 对重大污染的数据淘汰, 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可用性。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在我国极度匮乏, 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大量和时间, 因此缺少具备大数据技术的管理会计人才也制约了我国管理会计进一步发展。

2 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管理机制僵化

企业人员流动性很低, 财务人员的竞争性不足, 通常一名财务人员可以一直工作至退休, 岗位空出后才重新聘任新人。对于财务人员的监督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 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 是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

2.2 复合型人才缺乏

复合型人才缺乏是大数据时代下财务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伴随着大数据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大数据技术水平面临巨大的瓶颈。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域也不例外, 其信息化技术面临瓶颈。一方面, 由于我国并未掌握大数据的核心技术, 导致整个企业的IT构架难以完善和建立起来。这导致大数据技术难以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广泛运用。另一方面, 基于大数据的财务管理软件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的结构性失调。这就导致企业的财务官那里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与企业基本状况的匹配。综上两个方面的表现, 都是复合型人才缺乏导致的不良后果。换言之, 现阶段企业财务管理的人才往往缺乏足够的数据分析能力。最终导致大数据难以融入财务管理。

3 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3.1 构建良好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环境

管理会计人才无论是对企业还是社会其他方面越来越重要, 因此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需要良好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因此, 从主体责任出发, 社会各单位部门应该严格贯彻执行《指导意见》的要求, 转变以前财务会计培养思想, 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从实际行动上给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 创造更多实践机会给管理会计人才锻炼。

3.2 转变思维, 形成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新理念

鉴于大数据视域下对人才的要求, 企业必须迅速认清大数据的特性, 加快确立会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 调整课程设置, 整合课程资源, 研究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新要素, 以新视角研究会计人才的培养。企业会计专业教学人员要主动了解大数据给企业带来的人才冲击, 结合政府政策导向, 提炼会计人才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制定符合本企业会计专业人才发展规划, 并制定课程体系, 组织相关优秀会计工作者内外培训学习, 以尽快适应专业发展需要。

3.3 改革企业人才管理机制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身管理机制, 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或社会招聘选拔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进入单位进行培训, 作为人才资源储备;另一方面完善人才考核管理, 建立健全人才考核体系, 对于企业内部从业人员可以开展短期集中培训并予以考核, 提高企业相关会计从业人员流动性, 改变僵化的机制, 提高企业内的行业竞争力。

3.4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方向

(1) 良好社会环境的营造。信息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的涌现, 信息传播速度以及社会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所以新时期为推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使会计人员顺应时代潮流,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社会范围内应当通过各种媒体途径, 广泛宣传新时期社会倡导的精神和理念, 引导各行各业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问题, 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2) 强化审计监督。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 今后组织内部应当建立独立的审计部门, 使审计工作具备权威性和独立性, 审计人员能够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 对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审查, 确保会计人员严守法律与职业道德, 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避免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此外对于审计结果的公示也是对会计人员的一种鞭策。 (3) 完善会计人员培训与考核。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会计人员也要不断接受新思想和新方法, 明确践行社会责任的方向, 因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是武装头脑、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更是提高会计人员自律意识的动力。另外, 相关部门应建立对会计人员的动态考核机制, 将职业道德水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记录到档案之中。

3.5 企业财务大数据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虽然大数据已经开始普遍, 但是在许多企业中, 财务管理人员却不足以支撑大数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这就给企业建设关于财务大数据管理的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财务大数据人才队伍的建设上, 我们要对规模和数据进行合理地把握, 可以继续选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 但是必须要辅以及时、专业的大数据知识培训, 帮助他们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 也可以通过外部选聘的方式, 吸引相关的优秀人才加入企业大数据财务管理工作中, 构建新型的工作队伍, 带动传统工作模式的转型。

4 结语

综上所述,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教育时代背景下对会计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为了更好地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加强大数据技术的科学融入。

摘要: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发展速度呈不断上升趋势, 很多会计行业的发展更是十分迅猛。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会计所在的社会背景和服务环境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而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第一资源, 因此加强会计人才的培育与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 本文主要对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 廖艳.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 (1) .

[2] 刘洋.大数据环境下会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纳税, 2017 (33) .

行政管理专业背景范文第6篇

小学教师个人专业的发展对落实素质教育意义重大, 不可否认, 教师个人的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学习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 通过对教育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内容和实质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来更好地推动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

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的内容以及环节相对较为复杂同时,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学校管理者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要求以及具体的作用和意义, 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 完善现有的学校管理制度, 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 为教师个人的长远发展指明道路以及方向。

从目前来看, 我国许多小学在教学实践以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开始立足于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将专业教师职级制、绩效考核机制, 结构工资制管理, 干部职级制相结合, 但在动态发展的角度立足于目标管理考核体系的实质要求, 充分的完善现有的管理机制以及管理体系。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积极地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水平以及质量, 制定与教师教育管理机制相关的质量评价方法, 明确教师教研水平的相关评价要求, 分析教研组的相关评价质量以及评价形式, 通过不同制度的有效完善以及体系的建立来对原有的教师管理制度进行全新的改革以及突破, 重新修订以及完善部分的方案以及制度, 保障现有的管理机制以及考核方案能够符合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质要求, 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氛围, 从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个人规划

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之中, 学校需要立足于学校现有的文化, 积极地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作为教学管理之中的重点以及载体, 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与学校教学管理活动之间的联系。管理者需要将, 教师发展规划与教学活动的开展结合,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日常活动与专业发展规划之间的紧密互动,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内容以及要求, 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角度, 明确教师个人专业水平提升的具体要求以及核心内容, 只有将学校文化建设调研活动开展, 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相联系, 实现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机结合,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已经老师的共同发展以及共同进步。除此之外, 为了能够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 学生还需要注重现状的有效梳理, 明确自身的教育教学现状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审视现有的教师专业素质以及水平, 积极挖掘教师的优点, 明确个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足。当然,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还需要加深对学科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 了解学校以及不同学科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以及教研水平, 对现有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树立正确的专业发展目标以及计划, 将专业技能, 专心阅读以及课堂教学相结合, 站在全方位的角度实现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四、抓好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阵地

在我市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复杂, 其中中小学的大部分工作主要以得以工作为主, 立足于教学的实践中心积极开展各类课堂教学活动。课堂能够更好地提高以及历练教师的专业水平, 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场所, 学校必须要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理念的实质要求, 扎扎实实的落实不同的课堂教学, 让教师能够掌握以及理解现有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实质。课题组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要的教师专业发展阵地, 加强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的深入研究, 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准。

首先学校需要加强集体备课, 通过落实集体备课环节来更好地实现整体教学目标的分解, 明确不同备课组的相关教学任务, 制定一学期的备课计划, 保障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明确个人的主体任务,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水准。其次, 需要积极的组织课题案例研究, 借鉴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 将反思与学习相结合, 在课题教研活动的过程之中更好地意识到个人在教学实践时所存在的个人不足, 从而为实现个人专业水准的提升指明道路以及方向。为了能够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学校需要将课堂教研活动的参与与教师专业水平的评价相结合, 将前者作为后者重要的分析指标, 结合不同的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实施情况明确, 教学研究讨论的主题, 积极地组织教师参与不同的教研讨论活动, 在讨论以及经验交流的过程之中更好的实现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 真正为教学管理以及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平台

首先, 学校需要积极的组织小组课题研究, 小课题以问题研究的小口切入为立足点, 实际的研究周期相对比较短, 课题的组织者需要联系教师的个人教学实践情况,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研究。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之中, 老师能够站在微观的角度明确新课程背景的实质要求, 分析个人专业发展的具体方向以及依据, 积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促进个人经验的有效积累, 实现综合教育质量以及水平的提升。

其次, 积极地开发校本教材以及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开发课程的能力,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以及影响, 主动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的机会以及平台, 保证教师能够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空间。另外校本课程的有效拓展还能够提供更多教育教学的依据, 保证教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

最后积极举办读书活动, 教师专业的发展需要以阅读为切入点, 积极落实教师阅读, 保障教师意识到个人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的不足以及缺陷, 通过后期主动的学习来突破自身的不足。

六、结语

在教育改革背景之下, 教师专业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能够有效的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 学校以及老师需要站在专业发展的角度, 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手段,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内容以及形式的深入分析以及研究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水准,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以及参与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综合软实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摘要:素质教育的大力落实以及新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一个专业素质较高的老师, 才能够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站在全方位的角度采取创造性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 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许多学生为了能够改革现有的教学现状, 不断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为教师专业能力及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途径。本文结合这一现实情况, 站在教育改革的视角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及研究。

关键词:教育改革背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文权.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培养方案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S2期

[2] 谭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管理效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02期

[3]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

[4] 范东生.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05期

[5] 范蓓蕾.教学案例研讨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02期

[6] 翟莉.论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对职前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02期

上一篇:广播电视新闻学范文下一篇:挂职干部季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