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玉米范文

2024-09-21

防治玉米范文第1篇

1 我国玉米发生的主要病虫害

我国玉米发生的虫害包括二斑叶螨、桃蛀螟和玉米螟等;病害包括玉米青枯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玉米锈病等, 其中玉米矮花叶病发生次数逐渐减少, 桃蛀螟、玉米青枯病的发生次数逐渐增多, 这里着重介绍2种较为严重的病虫害。

1.1 二斑叶螨

二斑叶螨又叫二点叶螨, 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二斑叶螨平均发生10代/a, 数量世代叠加, 气候温暖干旱时候发生最多, 主要发生在每年的七八月。

玉米叶螨在五六月开始发生, 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向玉米上部转移。同时, 随着气温升高玉米叶螨完成一代的时间逐渐减少, 到8月底会发生多代。

二斑叶螨的大规模发生会引起玉米叶子枯黄, 影响玉米的生长, 甚至会缩短玉米的生长日期, 导致玉米产量大大减少。

1.2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病虫害。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或煤纹病, 是世界性的病害[1]。玉米大斑病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在东北地区发生过, 20世纪70年代发生过一次大面积病害。

玉米大斑病可以发生在玉米生长的整个过程, 但是生长后期特别严重。玉米大斑病是从玉米底部开始发生, 逐渐向上蔓延, 主要侵害玉米叶片, 严重时也侵害苞叶, 偶尔会从玉米中上部发生。

玉米大斑病是目前玉米发生的重要病害, 主要危害玉米叶片, 可以使玉米叶片干枯, 造成玉米减产15%左右, 最严重时可导致玉米产量减少50%。

2 病虫害发生变化的原因

2.1 耕作方式改变

近年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 农村采用免耕等新型耕作技术, 这种新技术缩短了耕种、收获的时间, 增加了土壤肥沃力, 减少了环境污染, 但却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农田免耕不破坏农田, 也保护了害虫和病原菌的栖息地, 积累了害虫和病原菌的数量, 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 对玉米产生重大危害。

2.2 更换玉米品种

近年来, 甜、糯等不同玉米品种的播种范围越来越广, 播种面积逐渐增加, 导致玉米病虫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区域、时间等发生了变化, 一些不常见的病虫害也发生普遍, 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以前没有的新型病虫害。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玉米螟, 但是由于这甜玉米和糯玉米均是分期播种的, 因此玉米螟的发生情况也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2.3 运用大型机械

近年来, 玉米耕作运用了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械, 机械化耕作节省了人力、时间等, 但是不同地区采用统一机械容易导致病虫害的传播, 使某些病虫害在部分地区频繁发生。

2.4 气候变暖及其他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冬季气温也逐渐升高, 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 玉米害虫和病原菌抗药性逐渐增强会导致病虫害发生变化。另外, 农民防范意识薄弱, 对玉米病虫害的关注度不够。

3 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途径

3.1 农业防治

3.1.1 摘掉底部被侵害的叶子

玉米病虫害很多发生时是从玉米底部开始侵害, 然后向上部蔓延, 因此可以定时查看玉米, 发现玉米底部叶子被侵害后立马摘除、焚烧, 阻止病虫害的扩散, 这种方法对玉米大小斑病、玉米叶螨等均可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3.1.2 秋冬季节对土地进行耕翻

近年来, 许多地区实行免耕技术, 为各种害虫、病原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玉米收成后, 对土地进行耕翻, 不但可以消灭栖息在土地中的害虫, 减少第2年的害虫数量, 而且有利于土地浇灌, 促进土地中残留的植物分解。

3.1.3 清理田间残留物

引起玉米大、小斑病的病菌以及玉米螟、玉米叶螨等害虫均会在玉米秸秆中过冬, 如果田里遗留很多玉米秸秆将会造成第2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因此需要打扫田间卫生, 将田里遗留的玉米秸秆集中进行彻底处理, 降低玉米病虫害对玉米的危害。

3.1.4 清除田里杂草

引起玉米病虫害的害虫、病原菌等除了寄生在玉米上, 还会通过田里的杂草进行传播。定期清除田间杂草, 根据需要进行田间灌水工作, 避免田间干旱或洪涝, 保证田里玉米的通风、采光, 这些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还可以减少玉米害虫的传播扩散。

3.2 化学防治

不同的玉米病虫害初期发生部位不同, 需对玉米进行定期查看, 发现玉米被侵害的部位后, 可以喷射化学药剂达到杀死害虫, 避免病虫害扩散的目的。

随着对引发玉米病虫害的害虫、病原菌的研究, 现有的化学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等病虫害有很大的抑制、消除作用, 可以保障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但化学药剂的使用不但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生物防治

培育转基因、抗病虫等抵抗病虫害危害的玉米, 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3.3.1 培育抗虫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抗虫玉米的培育, 主要是将苏云金杆菌杀虫结晶蛋白基因 (Bt基因) 、昆虫蛋白酶抑制基因 (广泛应用的是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 Tl) 、植物凝集素基因等导入玉米基因组中, 获得兼抗两个世代玉米螟的高抗转化体, 将这种转化体直接或间接用于玉米杂交种的选育[2]。这种转基因抗虫玉米可以抵抗玉米螟、玉米大斑病等病虫害, 而且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 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可最大限度地保障玉米产量。

3.3.2 培育抗病转基因玉米

培育抗病转基因玉米主要是为了防治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病虫害。但是由于细菌、真菌、病毒随着温度等环境的变化也会产生变化, 导致对抗病转基因玉米的培育进入了瓶颈期。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 通过基因枪法将玉米矮花叶病毒外壳基因蛋白导入玉米中培育的新品种可以防治玉米矮花叶病。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 可以看出农业防治、化学防治虽然可以防治病虫害, 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如农业防治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化学防治会造成环境污染等, 只有生物防治才是最好的办法, 因此还需在生物防治上多下功夫, 加大对生物防治的研究力度。

摘要: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 但玉米病虫害的频发严重影响着玉米产量。介绍我国玉米发生的主要病虫害, 病虫害发生变化的原因及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途径, 以提高我国玉米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 杨子强.宁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防治玉米范文第2篇

1 玉米丝黑穗病

1.1 发病症状

在玉米病害中,玉米丝黑穗病是比较严重的一种,也是常见病害之一。玉米发生此病害后,具体症状有:玉米果穗发生变化,呈现出黑色粉末状,一般农民将其称之为“乌米”。这样的玉米果穗无法正常结果,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通过技术人员的研究,找出了导致玉米出现这种病害的原因。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有一些玉米的雄性花会发生变形,雄性花蕊不能正常产生,致使雄花不会膨大、果穗变短等情况出现,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果穗不能正常发育,逐渐呈现出一包黑粉状或者散乱丝状,最终无法长出果穗颗粒,玉米产量因此降低。

1.2 防治技术

1.2.1 科学选种

科学选种是防治此种玉米病害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选购玉米种子时,要全面了解其抗病指标,结合种植地区的具体条件,选择具有玉米丝黑穗病抗病性能的玉米种,这也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根本性措施。此外还要注意玉米的抗大斑病性能,因为玉米丝黑穗病与大斑病的发病区域基本一致,因此,要选择能够抵抗这两种病害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1.2.2 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

近年来,种子包衣是防止病害比较常用的措施之一。在种子包衣处理上,要合理选用药剂,一般会使用多菌灵、戊唑醇、克百威药剂;或者采用某种高效包衣剂进行玉米种子的包衣处理[1]。在种子包衣时,配制的药剂剂量要合理,符合玉米抗病的实际需要,才能保证玉米种健康生长。

1.2.3 合理调整玉米播种时间

合理调整玉米播种时间也是有效防止此病害的方式。在玉米播种时,正确掌握播种的温度,根据温度调整播种时间。对于玉米早播,可以采取覆盖地膜的方式达到玉米早播的温度需要。早播也不可盲目进行,要做好整地工作,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提高玉米种子的播种质量,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这也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1.2.4 拔除发病秧苗

在玉米秧苗生长期,需要对秧苗进行处理,拔除多余秧苗、田间野草等。如果在此期间,某些玉米秧苗发生病害,要及时拔除发病秧苗,提高育苗及秧苗的整体质量,这对于减少玉米丝黑穗病害具有一定作用。

1.2.5 加强轮作制

在玉米丝黑穗病防治过程中,适当采取一些农业措施也是有效的。可以人为采取一定的办法,如适当晚播,抢墒播种等,使玉米在生长中,错过发病的高峰期;还可以精心挑选玉米种子,强化玉米种的提纯复壮工作。另外,玉米与其他农作物轮作的方式,也是防止病害发生的良好措施。根据种植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土壤的特性,采取合理的轮番耕作制度,对玉米丝黑穗病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

2 玉米螟虫害

2.1 发病症状

玉米螟是玉米虫害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发生概率较高的虫害。一般玉米发生玉米螟虫害,主要虫害部位为玉米叶片、花叶、茎秆,呈现出蛀空状态;果穗的穗粒也会缺失,玉米无法正常生长;由于茎秆部分被蛀空,抗倒伏能力非常薄弱,易发生倒伏,被蛀食的穗粒会发生霉变质,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2]。

2.2 防治技术

2.2.1 消灭越冬虫源

一般在冬季来临之前,玉米螟虫会发生羽化。因此,在入冬之初,就要彻底处理玉米螟虫的幼虫。采取焚烧玉米秸秆的方式,既能够促进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又能够有效消灭玉米螟虫源,防止玉米螟虫害。

2.2.2 合理采用化学药剂

合理采用药剂防治玉米螟,也是有效措施之一。一般使用药剂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时期,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或1.5%的辛硫磷颗粒剂混合配比,对玉米进行灌心处理,能够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2.2.3 生物防治办法

采用生物方式对玉米螟进行防治,是常用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利用赤眼蜂、白僵菌、性诱剂等来防治玉米螟,有利于降低玉米螟的危害,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此种防治方式应用范围广,防治效果好,受到了农户的认可。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在玉米螟幼虫羽化率达到20%时,合理设置赤眼蜂放置点,根据防治面积放置一定数量的赤眼蜂;在玉米心叶中期,播撒一定剂量的白僵菌颗粒剂,在使用时要与一定量的煤渣混合,播撒在玉米心叶中。除上述生物技术外,还可以采用白僵菌封垛技术,来防治玉米螟虫害。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2.2.3. 1 合理选择封垛时间

一般选择在玉米螟化蛹之前的15~20 d封垛,东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差异:东部地区一般是5月的后半月时间或者提前一些。西部地区是5月的前半月时间。

2.2.3. 2 合理选择封垛方式

首先,计算玉米秆的体积,按照每m3喷的白僵菌粉剂量为2.5 g计算,在喷粉器药箱内适当加入白僵菌粉剂,然后在玉米秸秆垛的茬口侧面位置,用木棍向垛内捣洞,20 cm/m3,然后进行喷粉处理,保证喷完全部的玉米秸秆垛[3]。

2.2.3. 3 注意事项

监测封垛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时间,对赤眼蜂、生物菌种的质量进行检查。在喷粉过程中,对秸秆垛的喷粉要全面、透彻,避免丢落。在养蚕区,不可使用白僵菌。在喷洒白僵菌粉时,工作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戴上口罩、手套等,避免发生过敏反应保证人员安全。

3 玉米旋心虫病

3.1 发病症状

玉米旋心虫也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通常也被叫做“君子兰苗”“老头苗”等,玉米一旦发生此种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调查分析发现,近几年,这种玉米病害发生的概率有所上升,因此防治玉米旋心虫病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也是保证玉米正常生长,促进其高效高产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玉米发生玉米旋心虫病,具体症状为:玉米叶片出现条斑,玉米根部变成黑色,会生长出“老头苗”“君子兰苗”等畸形苗。这种病一般由地下虫害引起。

3.2 防治技术

玉米一旦发生旋心虫病,治理非常困难,大部分玉米无法正常生长和结实,如果是病发初期,可以合理喷施农用链霉素等进行防治,但治疗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要积极做好此病的预防工作。首先,做好种子包衣处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地下虫害,尽量减少病菌。其次,在玉米苗间,合理喷施辛硫磷等杀虫剂,用于预防旋心虫病。再次,科学选择抗旋心虫病玉米品种,适当施农家肥,提高整地质量,做好轮作工作。最后,注重秋翻工作,充分利用鸟类等天敌消灭虫体,冷冻措施也可以消灭一部分虫害。

4 结语

做好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玉米种植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防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加深对常见玉米病虫害的了解,综合利用新技术消灭病虫害,从而实现稳产、优质、高经济效益目的。

摘要:玉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范围较广,在农业生产发挥中着重要作用。在山西,玉米是第一大粮食栽培作物,对山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玉米也是一种饲料作物,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要。但玉米种植中病虫害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至关重要。基于此,分析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 文仁杰.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5(6):115.

[2] 邱秀丽.浅谈玉米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新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3):85-86.

防治玉米范文第3篇

玉米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其生长状况会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发展。目前来看, 玉米自身的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制约, 如玉米品种和耕作制度, 导致玉米病虫害危害力度越来越大。因此, 玉米的栽培与生长过程密不可分。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选种、整地、施肥、播种、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粒期管理和收获等。首先, 选种过程应始终遵循根据当地热量、生产管理条件和前茬种植三个原则进行, 若是当地热量与玉米生长需求相符合, 则尽量选择生长期长的玉米进行种植;其次, 若是生产管理条件好、技术先进的地区, 尽量选择增产潜力大的玉米进行种植;最后, 根据前茬种植的作物品种选择不同的玉米品种, 若前茬种植的是大豆, 则选择高产玉米品种。整地过程分为秸秆还田、深翻耕层[1]。秸秆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起到重要作用, 在秸秆还田后, 应补充适当氮肥, 以有效缓解与苗争氮。深翻耕层是增加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播种应进行种子精选处理并适时集中早播, 并进行合理密植。以上便是玉米栽培生长过程需要注意的。

2 玉米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2.1 玉米大斑病

该种病又称为枯叶病和叶斑病。往往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发病, 且在温度较低、较为凉爽地区的玉米更易受感染。传染上该病的玉米往往呈现出下部叶片到上部叶片的病变, 一旦被传染上该病的叶片将会出现点状的水浸斑。并会在短时间内不断扩大形成灰褐色的大斑点。因此, 玉米大斑病的传播除了与玉米的自身生长状况有关外, 还与当地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该种病害的防治方法, 主要通过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首先应根据当地优势小种进行选择, 其次应加强农业防治措施, 逐一施加足量的基肥和磷钾肥等, 为了减少田间湿度, 常摘除玉米底部的两三片叶, 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病虫能力。另外, 可在发病初期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溶液, 一般为2~3次。注重提高田间的栽培与管理技术, 采用轮作方式并注意化学防治的进一步加强[2]。

2.2 玉米丝黑穗病

该种病又称为乌米。早在20世纪初期便开始蔓延, 成为玉米的主要病虫害之一, 在华北、西南等地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生, 在我国, 大部分玉米丝黑穗病集中于东北、湖北和西南部地区, 由于此范围内种植玉米较为广泛。此病的发病具有两个时期, 其一为苗期, 其二为成株期。在苗期时玉米表现出多种症状, 植物矮化、叶片颜色为暗绿色, 且节间缩短。在成株期时具有两种类型, 黑穗和变态畸形穗。感染黑穗病的玉米整个果穗成为一个黑粉包, 体型较短却不吐花丝。感染变态畸形穗的玉米使得整个果穗成为畸形, 雌穗颖片呈刺猬头状。主要利用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该病的防治措施主要为用96%的天达恶霉灵进行拌种。或者使粉锈宁羟锈。

2.3 玉米小斑病

该种病与玉米大斑病相区别, 主要发生于较为温暖湿润的地区, 在我国黄河和长江流域较为常见, 又称为玉米斑点病, 该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 主要侵入玉米的叶部, 如叶鞘、叶片、苞叶, 发病时间比大斑病早, 发病温度在26~29℃, 遇水或高温就会使病情扩散, 感染上该病的玉米经常表现为果穗腐烂或者茎秆断折, 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会出现半透明的褐色小斑点, 随后将会逐步扩大, 扩大成为椭圆形褐色的病斑, 其上部会有两三层同心轮纹, 最后逐步变为暗黑色, 该种病会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使玉米产量大大减少。对于该病的防治措施而言, 首先, 应根据玉米生长所在地区选择合适的抗病杂交种或品种, 如成单9号、成单10号、掖单2号和掖单3号;其次, 注重加大农业防治力度, 对于老叶和病叶需及时摘除, 深翻土地, 最后通过药剂防治, 利用悬浮剂包衣或种子用种衣剂。

3 玉米的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3.1 玉米蛀茎夜蛾

玉米蛀茎夜蛾是玉米田中的主要虫害之一, 又称为玉米枯心夜蛾, 该种虫害除了对玉米生长造成极大危害之外, 还会影响高粱、杂草等植物, 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危害较为严重, 蛀茎夜蛾成虫体长达17~20 mm, 头部呈现褐色或黑褐色, 其卵长0.5 mm左右, 幼虫长28~35 mm。经常在6月上旬危害玉米, 幼虫从玉米茎的地下部分或根部蛀入, 随后逐步向上取食, 一直到心叶萎蔫或全部枯死, 防治该病虫的主要方法为及时铲除杂草, 轮作倒茬, 定苗时将有虫的植株拔除, 药剂防治过程通常使用75%辛硫磷乳油0.5 kg对少量水。

3.2 地老虎

地老虎种类多样, 对作物起危害作用的将近10余种, 如黄地老虎、大地老虎和小地老虎[3]。对油菜、瓜类、玉米和高粱等作物造成危害, 影响该病虫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和降水等。该病虫往往通过咬断玉米贴近地面的茎部, 使植株死亡。该种虫害可用敌百虫粉剂进行防治。

4 结语

本文通过文献参阅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玉米病虫害展开论述, 首先, 着眼玉米生长过程的几点注意事项, 认为玉米栽培和生长过程与其病虫害的发生密不可分;其次, 分析玉米主要病害和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希望相关人员能提高对玉米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 在处理病虫害时应注意因地制宜, 注意与环境、种植、施肥相互结合[4], 从根本上增强玉米抵抗能力, 实现有效增产。

摘要:自从我国加入WTO后, 不仅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快速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取得了跨越性的进步, 尤其是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我国作为作物病虫害种类最多、发生频率最高的国家, 病虫害的发生大大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必不可少。例如, 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产物, 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或不可缺的一种。通过文献参阅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以玉米病虫害为论点展开探讨, 对玉米生长过程的注意事项、玉米的主要病害、虫害及防治方法等问题逐一剖析, 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 何明丽.基于.NET平台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昆明:云南大学, 2014.

[2] 丛斌, 杨长城, 杨思咸, 等.辽宁省春玉米区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 (5) :413-417.

[3] 张秀文.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建立[J].玉米科学, 2000, 8 (3) :73-75.

防治玉米范文第4篇

1 玉米病毒病

黔西南州常见的玉米病毒病有玉米粗缩病和玉米矮花叶病。该病症是玉米生长到6叶期左右时, 叶片从心叶底部开始呈现浓绿色并逐渐扩展到全叶, 片肉僵硬不卷曲, 形状短而肥厚, 心叶无法与正常生长的玉米一般展开。10叶期左右可以看到玉米出现明显的矮化, 其高度往往不到正常的玉米的1/2, 且叶脉上会出现隆起的短条纹。患有病毒病的玉米大部分不能够抽穗, 即使能够抽穗也不会有花粉, 形状怪异。玉米病毒病主要是因为玉米在生育期间受到感染, 幼苗抵抗力较弱, 容易受到侵害。

玉米病毒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 化学药剂防治应放在第二位, 主要的防治宗旨是清理病源, 规避危害。具体防治措施如下。第一, 选择优质品种。安单三号, 兴黄单206这些黔西南州的常用品种对此病抗性是很好的。第二, 在每年高发病的地块, 选择合适的种植期。适当晚播, 或提早播, 以使玉米幼苗错开蚜虫等害虫的为害高峰期, 大大降低幼苗因虫害侵食而导致的感染机率。第三, 保持玉米种植田的卫生, 播前处理掉前作物遗留物;及时清除玉米周围的杂草, 使幼苗远离周围存在的毒源。第四, 玉米的基肥要重视圈肥的足够使用, 追肥要改掉一贯使用尿素、碳铵等氮肥的恶习, 变为复合肥, 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第五, 需要用农药时, 首选硫酸锌, 因其成本低廉。病毒A的效果也不错。

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多发生在黔西南州的温度和湿度都较高的低海拔地区, 或同一地点的河谷地带。发病早期, 玉米的叶片上会出现透明的褐色小点, 类似于水渍, 发病后期斑点逐渐变大, 呈椭圆形, 大小为 (5~16) mm× (2~4) mm, 深色加深, 斑点轮廓清晰, 且有两三层同心轮纹[1]。随着病斑的继续扩大和发展, 颜色最终变为暗褐色, 斑点之上滋生霉状物。玉米小斑病在湿度过高或者降水量过多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大面积发生。

防治措施:第一, 选择抗抗病性好的优质玉米品种, 如安单3号, 罗平大天种业的子玉2号等;第二, 定期做好玉米种植园的清洁工作, 进行土地翻新, 播前把地里清除干净, 在玉米感病后及时摘除坏死的病叶.增钾施肥, 提高玉米的抗病力;第三, 药剂治疗, 玉米发病初期喷洒8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剂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7 d喷洒1次, 喷3次即可。

3 玉米青枯病

发病初期, 玉米叶片呈现青灰色, 干枯状, 与霜冻的征兆类似, 根茎出现明显的腐烂情况。中期叶片颜色逐渐变黄, 根茎逐渐变黑, 底部中空或者软化, 多倒伏[2]。青枯病发病轻重与玉米的品种、灌溉等条件有关, 炎热的天气和过多的积水会使玉米青枯病病情加重。玉米青枯病的发病条件:一是降雨量过多;二是幼苗生长期间抗病菌能力差;三是连作的土壤中累积了大量的病原菌。

在青枯病的多发地区的防治措施如下。第一, 改变连作的传统模式, 积极实行轮作。轮作是要不同科的作物, 而不是换种植名称不同的作物, 在黔西南州可与玉米轮作的作物有烟草、马铃薯、花生等。第二, 选用优质的抗耐病品种, 如选择甘优68等。第三, 对于已经病死的玉米植株, 集中烧毁, 防止残留扩散。第四, 积极的在玉米地里掏好排水沟, 及时排水。第五, 购买种子时选购经种衣剂包衣的, 种衣剂能够有效杀菌。第六, 增钾施肥, 提高作物的抗病力。最好的土办法是草木灰, 价廉物美。第七, 药剂治疗, 可采用50%叶枯灵加50%瑞毒霉粉剂800倍液喷雾治疗。

4 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会直接危害到玉米的果穗, 在黔西南州俗称“灰包”, 丝黑穗病的各种症状在苗期开始显现, 分蘖增多, 矮化明显, 节间变短, 颜色变绿并且片肉僵直, 叶子之间密度加大。抽穗之后的果穗明显比一般果穗更短, 基部粗大, 底部尖细, 且没有花丝可以抽出。玉米成株期果穗内部都是黑粉, 成为黑穗病, 部分果穗因过度生长, 形状畸形, 被称为变态畸形穗。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几个:第一, 大量种植易感病品种, 导致黑穗病大量发生;第二, 连作使土壤存菌量大量增加;第三, 基肥使用的是未经腐熟的厩肥, 如施生猪粪、生牛粪等, 施生猪粪的田块发病率为0.1%, 生牛粪的田块发病率为20%;第四, 高海拔地区、种植密度过大等也会容易导致发病加重[3]。

防治措施如下。第一, 选择优良的杂交品种, 抗病的杂交品种有五谷玉3861、红单六号等。第二, 播种之前先对玉米种子进行药剂处理。药剂处理分为3种方式, 浸种、拌种或者种衣剂包衣处理。由于幼苗在发育前期的抵抗力较弱, 病菌较容易从根部入侵, 因此要选用内吸力较强、持效性好的药剂处理, 如三唑类杀菌剂拌种处理方式, 可以大面积有效控制发病率。第三, 处理残病植株。苗期已经显现出明显的病症的可以进行拔苗处理, 抽穗期可以待其先进行抽雄再实现拔除。拔除的植株要进行统一烧毁, 以免残留于土壤。第四, 采取适当的轮作措施。与烟草、大豆和红薯等农作物实行轮作;调整合适的播期, 播种深度要适中;及时清理土壤中上季残留的植株;在易感地块深翻土地, 减少土壤里残留病菌的感染概率。

5 玉米虫害

5.1 黏虫

玉米黏虫是黔西南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属鳞翅目, 夜蛾科, 又名行军虫、五色虫, 在各县都有分布。黏虫可取食100余种植物, 尤喜玉米、小麦等禾本科植物, 并成群结队转移危害。黏虫大发生时可将整片玉米吃光, 啃食玉米雌穗花丝和籽粒, 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造成减产甚至绝收。降雨频繁、温度适中, 此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黏虫的集中迁入和发生危害, 大面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玉米黏虫具有暴发危害特点, 特别是三代黏虫潜在威胁大, 防治难度高, 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要采取以下措施, 控制黏虫危害。

成虫诱杀技术有4种。一是谷草把法。一般扎直径为5cm的草把, 每667 m2插60~100个, 5 d更换一次, 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 以消灭黏虫卵。二是糖醋法。取红糖350g、白酒150 g、醋500 g、水250 g, 再加90%的晶体敌百虫15 g, 制成糖醋诱液, 置于盆内, 放在田间1 m高的地方诱杀黏虫成虫。三是性诱捕法。用配置黏虫性诱芯的干式诱捕器, 每667 m2放置1个插杆, 诱杀成虫。四是杀虫灯法。在有条件的地方, 在成虫发生期, 于田间安置杀虫灯, 灯间距100 m, 夜间开灯, 诱杀成虫。

施药防治为害的幼虫应当在其3龄之前。生物农药:在黏虫卵孵化盛期喷施苏云金杆菌 (Bt) 制剂, 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在不得不使用化学农药时, 低龄幼虫可用灭幼脲;当玉米田虫口密度达50头/百株以上时, 可用辛硫磷、毒死蜱等杀虫剂喷雾防治[4]。

5.2 蚜虫

蚜虫在一些地方的苗期发生, 是繁殖最快的害虫, 蚜虫的种类分为有翅膀和无翅膀两种, 体长2~4 mm不等, 以成群的形式在玉米心叶和叶背上汲取汁液, 使玉米茎叶养分被抢夺破坏, 生长受损。叶片被吸取汁液后背部卷曲, 心叶生长受限, 受到侵害程度严重的植株甚至会停止生长, 直到枯萎而死。蚜虫在吸取汁液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排泄物, 滴落在叶片上会引发霉菌病。出现蚜虫危害后的药剂防治:按照田地的大小和一定的比例进行药剂喷雾治疗, 如使用吡虫啉系列产品1 600~1 900倍+马拉硫磷1 000倍液喷雾, 实效良好。

5.3 地下害虫

黔西南危害玉米的地下害虫有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主要以啃咬玉米嫩茎、幼苗等为主, 经常造成幼苗大量缺失, 是苗期的主要虫害。针对地下害虫的主要防治措施有3种。第一, 播种前仔细清除田间的杂草, 消灭依附其中的虫卵和幼虫。第二, 药剂拌种。对于玉米种子可用乙酰甲胺磷拌种处理。第三, 毒饵诱杀。用90%晶体敌百虫0.5 kg加水3~4 kg, 喷在50 kg炒香的麦麸上;或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50 g, 拌铡碎的鲜草5公斤撒施。也可在种植前把新鲜菜叶浸在90%敌百虫晶体400倍液中, 浸10 min, 于傍晚施入田间进行诱杀。毒饵或毒草在傍晚撒到幼苗根际附近, 每隔一定距离一小堆, 每667m2用量为15~20 kg[5]。

6 结论

病虫害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及产量, 必须做好综合防治工作。防治要以农业手段为首选, 在必须用药时才使用化学农药。目前, 黔西南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为玉米青枯病、玉米小斑病、玉米病毒病和丝黑穗病, 常见的害虫为黏虫、蚜虫和一些地下害虫, 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农业防治措施, 是提高玉米产量,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

摘要:病虫害是种植玉米期间常见的现象, 病虫害会影响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必须引起重视。基于此, 简要分析黔西南州几种常见的玉米病虫害类型及主要原因, 并就常见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出措施。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 葛其权.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 (7) :14.

[2] 刘刚.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 2011 (7) :144-145.

[3] 王蕾, 侯晓东.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5 (3) :78.

[4] 王绕成.关于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16) :196.

防治玉米范文第5篇

近年来, 随着南方玉米的全面推广, 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展, 这使得南方玉米成为了全国各地的重要农产品, 但在进行种植过程中, 部分单位忽视了防治, 导致南方玉米锈病, 并致使其迅速扩展, 给农户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多地南方玉米锈病2012-2014年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2012年南方玉米种植面积为2 344.6 hm2, 其中964 hm2发生玉米锈病, 占总面积的41.11%;2013年南方玉米种植面积为2 324.1hm2, 其中987 hm2发生玉米锈病, 占总面积的42.47%;2014年南方玉米种植面积为2 351.9 hm2, 其中1 025 hm2发生玉米锈病, 占总面积的43.58%。而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病地, 其中60%为一般病株, 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了90%~100%, 这导致玉米的籽粒小且干枯, 病情严重的田块还出现了大幅度减产, 甚至是绝收的情况, 这使得玉米的种植安全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威胁。

2 田间发病症状

南方玉米锈病主要是因多堆柄锈菌所致, 其主要对玉米叶片造成侵害, 且多出现在叶片的正面, 很少出现在背面, 病情严重时还会致使苞叶、果穗及雄花等造成浸染。在发病初期, 叶片上部两侧、主脉与基部会呈现出聚生或者散生淡黄色的斑点, 后表皮破裂会散发出金黄色粉末, 即病原夏孢子堆。到了后期, 病斑会逐渐转变为黑色疱斑, 即病原冬孢子堆。当玉米锈病情况较为严重时, 叶片还会出现大量散生孢子堆, 导致叶片大面积干枯, 最终使植株枯死, 产量下降。若病情持续加重, 还可致使叶片从受害部位发生折断, 致使全株全部干枯, 出现较为严重的减产[1]。

3 发病规律

南方玉米锈病病原菌会附着于病株上, 并随着残株越冬, 次年作为病原侵染原再次导致玉米锈病复发。当叶片在发病之后, 病部所产生的夏孢子会借助气流进行大面积的传播, 导致侵染再次复发, 并致使蔓延范围扩大。除了来自本地的病原菌外, 还有不少夏孢子会随着南方空气传播散播到各地。当田间出现玉米锈病时, 首先应当从植株的顶部逐渐向下方面扩散, 当遭遇雨水、潮湿及多雾等天气时, 也会致使病害快速扩散;通风透光较差、种植密度过大, 排水不畅、地势不佳等均可致使病情加重。

4 发病流行因素

4.1 播种时段

在南方玉米种植基底, 播种时段;应选择在2-3月作为播种时期,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玉米锈病的发生。若选择4月下旬-5月中旬作为播种时期, 发病会率会增大, 因雨水天气排水不畅等原因。

4.2 气候条件

南方玉米锈病最佳发病气温为22~30 ℃, 若持续阴雨天, 且相对湿度超过90%的情况下, 温度达到24~28℃时, 必然会加重病害的流行和发生。南方玉米在种植中, 多因持续阴雨天气、气温回升等影响, 致使玉米的病情加剧, 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4.3 栽培管理与地块选择不当

当病害发生之后, 其发展程度与选择地块、田间栽培管理等有着非常大的联系。过多施加氮肥或者基肥不足, 地势低洼、种植密度加大、田间小气候湿度变大等都会加重地块发病。

4.4 栽培感病品种

通过田间调查发现, 目前并不存在对玉米锈病完全免疫的玉米品种, 有些在内地比较抗普通锈病菌的玉米品种, 在种植基地繁殖后, 由于病原菌类型不同, 致使其病性因此丧失。如黄早四、郑单14和丹玉13等。

5 防治措施

5.1 适当调整播种期

选择最佳时机实施早播, 有效地避开玉米锈病发病高峰期的重要方法, 但因玉米种植基地在进行玉米播种时, 极易因天气等不可控因素致使播种时期延迟;同时, 还会因排水不畅、地势低洼等导致台风受到影响, 引起非常严重的缺苗现象。为此, 在进行播种时, 应当选择排灌较佳的地块和地势较高的位置, 并结合地方气象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将播种期控制在3月。

5.2 选育抗病自交系配制新杂交品种

随着玉米科研单位逐渐重视起抗玉米锈病菌自交系选育, 积极实施抗病杂交品种。目前, 国内已成功培育出具有较高抵抗力的玉米品种, 如农大381等。在选育抗病自交系或者采用现有抗病自交系配制抗病杂交品种, 这是对玉米锈病大范围蔓延进行控制的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5.3 加强栽培管理

施加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并适当施加磷钾肥, 这样可达到有效控制氮肥施加和氮肥偏施的情况, 从而大大促使玉米抗病力的效果[2]。对田间管理进行强化, 并及时清理田间的病残体和杂草, 进行集中的烧毁或者深埋, 从而达到有效减少浸染源的效果;进行中耕松土, 并进行合理的密植, 适量浇水, 为作物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促使其抗病能力提升, 降低病害发生率。

5.4 药剂防治

5.4.1 大田药剂防治

通过研究发现, 及时向田间喷砂25%粉锈宁1 000~1 500倍稀释液, 可对局部发病中心进行有效空中;若发现病叶率达到6%的情况下, 则需要进行大面积喷药, 药剂可采用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等。通常情况下, 每7~10 d即可进行一次喷施, 注意控制用药, 并连续防治2~3次。

5.4.2 播前药剂拌种

在进行播种前, 还可采用2%立克锈可湿性粉剂10 g或者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0 g对种子进行施药。注意拌种期间, 可首选加入适量水将药剂能够调制成浆状, 再将种子倒入使其能够搅拌均匀。

摘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保障其高产、优产是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南方玉米锈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病害。对南方玉米锈病的发病特点及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如何有效防治该病的策略, 旨在帮助广大农户重视起该病, 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有效预防南方玉米锈病。

关键词:南方,玉米锈病,发病症状,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兴祖.南繁育种基地玉米锈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 2012 (2) :6-7.

防治玉米范文第6篇

1 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1.1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属于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 通常来说其发病率约为4%, 但如果种植的抗病能力差的品种, 其发病率可能会提高到25%~40%。因为黑穗病通常危害玉米果穗和花, 所以一旦感染必然会造成玉米整株颗粒无收, 是一种让农户非常头疼的病害。黑穗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一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二是在种植之前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 可以选择包衣处理的方式, 一般选择高效低毒的种衣剂有5%吡·戊悬浮种衣剂、20%毒·福·戊悬浮种衣剂等, 种衣剂内具有能够预防黑穗病的成分——戊唑醇, 这种成分能够有效的抑制黑穗病的发生。若玉米种子没有进行包衣处理, 也可选择戊唑醇、福美双或粉锈宁等药剂进行拌种, 其效果也比较好。

1.2 大、小斑病

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的叶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抗病杂交玉米的逐渐推广普及, 玉米大、小斑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现阶段, 因为病原菌的演变, 加之生产过程中推广的部分骨干自交系较感染大、小斑病, 导致这一病情在国内部分地区再次发生。对于这一病害的主要防治方式一般是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 强化种植管理措施, 必要时可以辅助一些药剂予以治理。例如, 可以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稀释液或者6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稀释液进行喷雾喷洒, 每隔1周左右喷洒1次, 连续2~3次即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1]。

1.3 黑粉病

玉米黑粉病在其整个生长周期皆可危害, 尤其是抽雄期症状更为明显。玉米植株的不同位置会形成大小不同的瘤状物, 大的直径一般为15 cm, 小的为2 cm左右。感染初期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 之后逐渐变为灰色, 干裂之后出现黑粉。玉米叶片位置可能出现豆粒大小的瘤状堆。雄穗上出现囊状瘤, 其余位置一般是大型瘤状物。黑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一是农业防治, 如选择轮作, 在重灾区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做好栽培管理工作, 抽雄之前必须确保玉米水分充足, 秋收之后要对病残体进行彻底清理, 可选择深翻的方式消除侵染源;二是药物防治, 播种过程中使用种子量0.4%的15%粉锈宁乳油进行拌种。另外, 可使用多菌灵对土壤进行处理。

1.4 灰斑病

灰斑病一般危害玉米叶片, 同时还可能危害叶鞘以及苞叶。灰斑病发病初期阶段会在玉米叶脉位置造成圆形或者卵圆形的红褐色病斑, 一般来说, 病斑和叶脉平行, 成熟之后其中央呈灰色, 边缘转为褐色, 大小为4~20 mm。湿度较大时病斑背面极有可能产生灰色霉状物。防治对策:灰斑病开始发病时选择喷药防治, 一般可用6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稀释液、10%世高水分散剂40 g、6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倍稀释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稀释液进行喷雾喷洒, 每隔7~10 d喷洒1次, 连续2~3次效果较好。

2 玉米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

2.1 红蜘蛛

红蜘蛛的成虫与若虫皆会吸食玉米叶背组织中的汁液, 危害位置会产生绿色斑点, 对玉米光合作用产生影响。红蜘蛛危害严重时叶片还会逐渐变白、干枯, 甚至导致玉米产量降低。一般来说, 红蜘蛛喜高温低湿度的环境, 干旱少雨季节是其多发期。其雌性成螨在作物或杂草内越冬, 抗寒能力较强。当春季温度到10℃左右时变会产卵孵化, 发育到成螨时开始危害玉米叶片, 7-8月进入高发期。

红蜘蛛的防治方法:当叶螨在田边杂草或玉米点片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喷药防治, 避免其进一步扩散;可选择15%三氯杀螨醇乳油、70%克螨特乳油以及5%尼索朗乳油1 200倍稀释液进行喷雾喷洒。

2.2 玉米线虫

一般来说, 玉米线虫会危害玉米根部位置, 受害玉米植株的地上部分发育不良, 导致植株相对矮小且出现黄化现象,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根部线虫还可能导致玉米肿瘤的发生, 引发根部严重腐烂。

防治方法为: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科学进行轮作倒茬, 可选择和葱蒜类轮作2 a左右, 条件具备的地区还能够实行水旱轮作。做好田间管理工作, 前茬采收之后对病残体及时清理。大棚种植可选择提前熏蒸的防治措施。线虫发病初级阶段选择阿维菌素等药物进行灌根, 若必要时也可使用米乐尔等药剂。

2.3 玉米螟

玉米螟也称钻心虫, 其通常危害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玉米螟幼虫属于钻蛀类害虫, 当心叶被玉米螟蛀穿之后, 展开的叶片往往会看到排列整齐的小孔。玉米螟幼虫一般会进入雄花内部导致其基部这段, 受玉米螟危害的玉米植株常常会出现籽粒空瘪、青枯早衰等病态, 导致玉米很大程度的减产。

防治方法:在大喇叭口阶段使用“三指一撮”法, 选择2%呋喃丹颗粒剂或1%辛硫磷颗粒剂根据2 kg/667 m2的用量对玉米进行灌心, 效果较为显著。心叶中期时可以选择白僵菌粉剂进行撒播, 把含菌量在50亿~500亿的白僵菌孢子粉500 g和过筛之后的煤渣5 kg均匀混合, 平均撒施在玉米心叶内;也可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每667 m2设5~10个放蜂点, 放天敌赤眼蜂进行防治[2]。

3 结语

玉米属于我国种植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 其产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与质量, 必须对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实施有效防治, 强化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 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摘要:玉米是我国常见的粮食作物, 除了广受农民群众及现代消费者的喜爱外, 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作为我国传统粮食作物, 近年来, 玉米的销量持续上升, 但在玉米栽培过程中, 由于不合理种植等因素导致病虫害问题相对严重,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为了进一步预防玉米病虫害现象, 针对玉米种植过程中几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 高璇.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 2013 (11) :146.

上一篇:国庆专栏范文下一篇:谷雨谚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