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

2023-09-16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消费;计量分析;Eviews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其中也包括电子商务。随着网络在大众尤其是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普及,大学生利用网络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消费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项。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而大学生月均在校消费支出在不断增加,一方面除了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学生家庭日渐富裕之外,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学生逐渐成为网上购物的主力军。在消费率较低的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无疑将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直接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形成。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精英和支柱,研究大学生月均在校网络消费支出,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预测我国的消费趋势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本文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建立和估计模型,对大学生的月均在校消费支出和网络购物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找出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分析出网络消费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以及大学生未来消费行为的趋势,并由简单预测一下我国宏观层面的消费趋势。

1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研究有很多。钱晨(2008)对在校大学生消费支出的结构分析中定性地对影响消费的因素做出分析,其中网络消费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一大因素。他指出,目前大学生消费结构较之以前有所改变:满足生活必需的费用减少,而满足精神上的消费逐渐增多,而网络消费正是这一方面的代表。徐洪升(2009)的《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研究现状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了前人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相关学者对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和不足,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杜经纬(2010)在Chinas foreign Trade 2010年22期发表了《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的文章,研究了大学生由于受到个性特征的影响,在进行网络消费的时候显示出了追求个性化、追求物美价廉、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从大学生的消费心理这一层面来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进行研究,并且对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进行了分析。郑桂玲和陈佳丽杜(2011)在《商场现代化》2011年15期通过《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研究》一文讨论了网络消费行为特征以及涉及到的营销策略。该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大消费行为的研究,从而讨论了未来的网络营销和消费方式的变化趋势。

本文在吸收各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下,以计量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的有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侧重于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影响因素,以及大学生网络消费和在校消费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未来的消费趋势做出预测。

2数据分析

我们将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的整理,简单的进行了分析,以便为接下来的线性回归分析找出大致可能的因素。因为大学生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来自于父母所给的生活费,而由于大学生消费带有明显的特征性,使得大学生的月消费还是以基本的生活费为主。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超过50%的月生活费达到了2150元,而且有极少数人的已经达到4250元,基本上都可以和大部分的都市白领持平了。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并且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随着大学生的生活费的增长,大学生的月消费也会增长,而网络购物在其消费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势必使得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增长。接下来这张饼图(图2)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现象。

这张饼图描绘的是,针对网络消费是否会引起月消费的增长而对受访的大学生进行的提问,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购物会导致月消费的上升。所以,网络消费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他们的一大购物方式,这对于未来的消费趋势和结构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3模型的设定

3.1影响的因素

本文通过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的500名在校大学生,我们的调查对象囊括了四个年级、分校区的8个学院,共回收问卷467份,得到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数据。本文通过回收的调查问卷,并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得到网购影响大学生月消费的假定因素如下:

(1)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是一个因素,本文用YX表示。

(2)网络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比例有一定关系,用BL表示。

(3)网络消费与大学生的月网购次数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用CS表示。

3.2模型的数学形式

本文选择多元的线性回归模型Y=β0+β1X2+β2X2+μ,其中X即为影响因素,β0、β1、β2为待估系数,μ为残差项。

3.3模型的检验与计算

3.3.1第一次回归分析

在确定了研究的模型之后,通过对数据的整理,然后在Eviews软件的帮助下进行了模型的第一次回归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结果: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虽然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很高,但仍然需要对样本进行异方差检验。

3.3.2异方差检验

利用图示检验方法在Eviews上对模型进行异方差检验,结果如下: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残差平方resid02与YX(月生活费)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化简后得

f(yx)=RESID02=e[2.831+0.186ln(yx)]

说明原模型存在异方差性。函数关系如上可得。所以我们要对模型进行调整。

3.3.3修正后的回归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调整之后,在确定原模型的异方差后,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可将新模型设置为

1f(YX)YWG=β01f(YX)+β11f(YX)YX+

β21f(YX)CS+β31f(YX)BL

在Eviews上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了第二次的回归分析,得到如表3所示的结果:

通过修正之后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模型R-squared变得很大,拟合程度很好,D-W值为1.943309,非常接近于2,而P值为0,此时说明该模型已经一定的准确程度了,形式设定基本正确,可以确定这3个变量对在校期间消费支出的影响。最终经过Eviews的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解释变量的正确性,然后可以据此得到本文的最终估计的方程为:

YWG=-108.1249081 + 0.0593950264*YX + 1877554675*BL - 0.0806294703*CS

4模型解释和应用

4.1结构分析

通过上文的回归分析,我们得到了网络消费与各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CS(网购次数)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而BL(网络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比例)的系数较大,说明在居民生活水平普遍增高的今天,大学生在网购中的消费额也增加了。由此线性关系,我们也可以得出,月生活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消费。网络消费的增长,在无形之中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支出增加。而大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后会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所以他们的消费结构和行为会对未来的消费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4.2经济预测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得到了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几大因素,还对大学生的网络消费和月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为。为此,本文将月消费和网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可以看出,月生活费与网络消费之间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并由此表可以得到几者之间的线性关系:YX = 1666100552 - 14.20533727*BL + 143.2407337*CS

可以得出,大学生虽然有自身的消费特有属性,但在不久的将来,他们都会成为社会大众消费群体的一份子,而未来网络消费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成为一大主流消费方式,而各行各业在进行产品的营销的同时,应该对于网络营销和产品的网络推广做出一系列的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购物的持续发热,这是值得产品的供应方注意的地方。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伴隨着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青少年的网民数量呈直线增长。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对认知不成熟,行为易受影响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身心健康等方面产生特殊影响。本文编制青少年关于网络游戏影响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探讨网络游戏给青少年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游戏;青少年;影响

据CNNIC《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指出,截止至2013底,中国青少年使用网络的人数已有2.56亿,比重占总体网民人数的41.5%,更是占据了青少年整体人数的71.8%。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游戏是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青少年是人生中最为重要而特殊的阶段,认知上他们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但具备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思维;行为上他们既希望参加到成年人的活动当中,期望独立和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又出现从众不成熟的行为,知行的矛盾性致使他们处理网络游戏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创造性、独特性和合作性吸引青少年,虚拟性、刺激性、娱乐性诱惑青少年,探究网络游戏给青少年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已成为社会不能忽视的课题。

本文设计《网络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游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情况,总结出青少年在参与网络游戏之后,产生的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

调查问卷一共20道题,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调查对象为年龄13岁至18岁的青少年,共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87份。统计汇集后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结果分析

1.玩游戏次数多少与时间长短对青少年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每周玩游戏次数在4次以上的青少年,其负面影响和消极情绪与游戏次数不足4次的青少年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每次玩游戏的时长如果达到4小时以上与玩游戏的时长小于4小时的青少年在行为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因此这个时间点是“适当”游戏的定义点,青少年应引起重视。这一结果表明,青少年每周玩游戏的次数如果少于4次,且每次低于4小时,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不突出。一旦突破4次和4小时转折点时,网络游戏则会对其学习、身体和心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学习成绩与网络游戏的关系

在调查问卷中有六成的调查对象学习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其中部分同学表示,很大原因是玩网络游戏而导致成绩下滑。通过分析发现,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的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的程度显著高于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上的青少年。这一结果表明此类学生因学习成绩不佳,无法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内心缺乏成就感,于是选择在相对容易、简单的网络游戏中找寻快乐,体验过关升级的喜悦。而学习成绩处于中上等的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充实感和喜悦感,所以他们无需在网络游戏上花费过多时间。

3.多数青少年能理性面对网络游戏

青少年喜欢网络游戏的程度达七成,其中初中学历的青少年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网络游戏世界之中,以此来放松心情和发泄烦恼。而高中学历的青少年喜爱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满足交往的需要。调查显示,网络游戏正成为青少年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通过网络游戏结交新朋友或通过游戏与朋友关系更近的青少年达到4成,在他们看来,网络中交往相对更加自由和轻松,可以把在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通过网络游戏中的互动来交流和解决。

二、影响分析

(一)正面影响

1.有益于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网络游戏提供了合适的平台,游戏过程中可以选择合作伙伴,互相合作来完成游戏中的任务,还可以通过游戏中提供的对话平台进行在线交流游戏中的感受和技巧。青少年通过网络游戏的团队合作中可以提高互相合作的技能,注重合作的力量,培养集体的观念。

2.有益于提高智力和创造力

游戏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使其能够锻炼人的身体、开发人的智力,它的开发和操作都需要相关的科学知识。另外,还有一部分益智类游戏,也有助于提高游戏者的智力水平。很多网络游戏唯美的画面、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青少年以文化熏陶,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有能力的青少年玩家甚至可以自己设计游戏程序,让游戏中的物品完成各种动作,这也是一种创造行为。

3.有益于增强独立性和应变反应能力

网络游戏的主角是“我”与“我所在的团队”,游戏的过程主要是“我”和“我所在的团队”主动攻击“敌人”、排除困难争取最终的胜利。在这个过程中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庇护和帮助,不能被动地等待,想要胜利就必须要积极主动。这里“我”的意义得到了强化,而游戏的最终结果也取决于“我”的付出。当遇到操作障碍时,主角经常需要迅速、积极作出反应,借助于游戏所提供的导航功能和帮助功能,了解有关游戏设计的思路、游戏攻关的策略、游戏中各种角色和道具的基本信息等,从而能够顺利完成游戏任务。这一切都提高了游戏者对“我”的了解,达到提高独立性和集体完成任务的水平。

(二)负面影响

1.网络游戏导致逃避现实倾向

现实生活与游戏不同,不可能每件事都如自己所愿,更别说现实生活中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种种压力,容易让青少年产生苦闷、烦躁的情绪,而网络游戏就变成了他们片刻远离这些烦恼的避风港“应试教育”的枯燥与青少年爱玩的天性相矛盾,而网络游戏则特别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应试”使很多学生特别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差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他们极易选择网络游戏来回避现实世界,从游戏中找到了自由和自信心,然后不断沉迷,过度卷入网络游戏甚至导致“网游成瘾”。

2.网络游戏导致道德和价值观偏差

大部分网络游戏都存在暴力和打斗等刺激性的内容,某些游戏的暴力场面毫无顾忌地展现了撕杀和暴虐,很有可能诱发人们内心里残暴的部分;部分游戏的色情程度让正常道德素养的人深觉反感和嫌恶;还有一部分游戏虽然打着“益智”的旗号,从其本质上看就是赌博。由于青少年理性尚未定性、加上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冲动,许多含有黄、暴、赌等刺激性因素的游戏往往会致使青少年道德沦丧、行为举止异,更甚者还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现实世界里处处可见的道德管制和法律震慑在虚构的网络世界里都化为乌有,由于网络世界中规章的不健全,监管制度的缺乏,使得过于依赖通过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在人格发展方面出现问题。将网络游戏中学习到的互动行为实际放到现实世界时,很大可能会陷入社会适应不良的处境。

参考文献:

[1]田宏碧,陈家麟.网络游戏:一种被冷落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02(7)

[2]陈伟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深度解读与反思[J].人民教育,2007(22):24-25

[3]王仕勇.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J].商场现代化,2007年,12(中旬刊):185-186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今正是一个符号消费的社会,大众消费的焦点早已由产品本身的物质性消费转移到社会脉络的消费。广告作为推动消费的助力方,关注重点是用好的创意吸引受众。动物符号因角色的特殊性在广告创意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幽默性、吉祥寓意、情感共鸣、独特个性等都是绝佳的创意素材来源。尤其是现代人对动物的高依赖程度,动物符号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动物符号;广告创意;情感依赖;情感营销;流行文化

一、引 言

广告是一个现代词汇,真正追溯其历史,可至春秋战国时期。不过中国广告业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后,经过四十来年的发展,规模便稳居世界第二。受众从广告中获取信息,广告主从中获取利益。目前我们存在于一个被广告包裹的空间内,从睁眼开始便无法逃离,为什么很多人察觉不到呢?其实一个成年人每日从网络、电梯、户外等地方接触的广告量能达上千条,能引起注意并被记住的却不足千分之一。那些从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无一不是创意俱佳。因此,创意是永恒不变的制胜法宝。

动物元素在广告创意中十分常见,20世纪大卫奥格威就曾提出广告创意的“3B”原则,beast(动物)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动物元素演变为一种符号,体现在传播过程中。另外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广告的承接载体增多,动物符号在广告作品中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方式。

二、新时代中的动物形象

动物是我们认识自身的工具,承载着以人类为中心的象征性投影[1]。

社会主流文化中,动物及动物的衍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受欢迎程度空前高涨,这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对动物的依赖心理。从进化角度看,人与动物由共同先祖演变而成。一方面,强势的人类对待弱势的动物,心中的关爱同情感自然迸发;另一方面,大部分动物的形象可爱又美丽,在直击人心中柔弱部位的同时,迅速俘获人心。当代人在追求丰富精神世界时,动物及其衍生物在其中发挥了何种作用?笔者将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寻找信任感,对动物的依赖,是对人性的失望  宠物依赖症的出现,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功利性的社会风气,主流价值观势弱,诚信缺失是社会面临的一大危机,几乎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付出真心得不到回应,人就会变得跟刺猬一样。可是,缺失的情感总要找地方弥补回来,此刻,动物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它是倾听者、陪伴者,重要的是不会成为背叛者。将动物赋予人的性格与情感,在心理上替代了人的存在,两者再也无法分离。

 (二)高压的生活环境下,动物元素给人以愉悦与放松   生活齿轮的高速运转,精神弦绷得太紧,动物元素幽默、可爱的特点能帮人及时解压,把生活拉回正轨。有些很常见的生活现象,将宠物当做子女;发朋友圈带宠物吸睛;女孩子买猫耳朵、小鹿角这类头饰;买恐龙卫衣、睡衣等。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这些小事增加生活的乐趣。

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年轻人不需要过分依靠他人获取生存资料,人们的关系便成了“网友”。独行侠成为常态,快乐的来源多是新媒体平台的产物。网聊占据了大半人际交流的时间,在微信、QQ等社交APP上,表情包是缓解气氛增加乐趣的存在。其中使用和收藏最多的便是以动物本身以及动物为元素制作的卡通形象这类的表情包。

 (三)肉体与灵魂分属不同族群,在流行文化中寻求同类   我们乐意把自己归类为“积极废人”“隐形贫困人口”,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穷人”“废人”,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强大魔力。随着“00后”的成年,一代人的独立性更加凸显,上大學不需父母陪同。那么生活中倾向于独处是否就不需要同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个体独立不代表精神独立。有些人需要同类的精神安慰却懒得社交,网络流行文化的出现,大众得到了久违的精神共鸣,渐渐产生了依赖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动物元素代表的“族群”受到热烈追捧。动物带有的独特性格,在网络时代被进一步曝光和挖掘,相比于脆弱的人性,动物显得更加高尚。因此,人们喜欢将自己比作某种动物。媒体人察觉到这种心理倾向,创作了很多以动物为元素的热词与文化,并迅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从“做精致的猪猪女孩”到“大猪蹄子”“冲鸭”,这些热词的背后体现的是动物元素逐步上升的地位。

三、动物符号的使用意义

(一)快速获取关注度

动物的视觉形象按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在一开始就要调动消费者的情绪,制造心理兴奋感,满足人们好奇的欲望,再把人的一些动作、表情、着装赋予给动物,看起来滑稽可笑,让人忍俊不禁。借动物的躯壳来表现,使产品的受关注度大增[2]。

(二)影响新生代的价值观

社会发展至今,儿童价值观的构建不再只取决于父母、老师,动画片、网络信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画片是与儿童接触最亲密的娱乐方式,每个年代都有专属的代表作,“90后”的《虹猫蓝兔七侠传》,“00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10后”的《光头强》《小猪佩奇》。这些动物符号传达的处世哲理在新生代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孩童的年龄段对动物的好奇远胜于热点事件,借用动物符号传达的广告精神对孩童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必须慎重对待。

(三)建立长久的情感联系

人们会积年累月的对一种动物形成大致的印象,广告人只需巧妙的运用受众对某种动物的心理,让他们自然接受自己塑造的观念。一旦动物符号与动物本身产生联系,受众今后面对同一形象时,便自然联想到固定的品牌或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持久度。

四、动物符号在广告创意中的新应用

二十世纪《黑猫警长》《猫和老鼠》中动物形象的诞生影响着社会价值观传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代人对世界的认知,这些动物符号发挥的作用更胜于传统广告。符号消费意味着现代消费社会已加入文化、感性的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非理性的[3],利用动物符号对成年人和新生代的长期影响,与广告作品结合制作出情感营销的优秀案例。广告从业人员早已在广告创意时注意运用动物元素,近几年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一)动物形象实体化

目前社会消费的主体人群经历了零售经济、网络购物、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零售的时代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消费体验如何升级,实体化的体验是消费者十分重视的,否则新零售就不会诞生,零售业将全部被取缔。经济发展如此,与之最亲密的广告业同样遵循了这种发展的大致方向。

1.品牌吉祥物IP。现代,利用动物形象来“物化”自己的品牌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很多商家成功树立品牌形象的方法之一[4],如京东狗JOY、天猫、网易考拉。这种套路不再新鲜后,各位广告主打起了实体化的主意。此刻,动物被赋予符号的功能,担任品牌形象官一职。相比于虚拟勾画的概念形象,实体更有说服力。一方面可以轻易与其他品牌区分开;另一方面,增加了品牌曝光度,拉近了顾客的距离。处理妥当的情况下,亲切感、信任感会进一步加强。

2.卡通人偶服装。网红熊、皮卡丘的走红,代表一种极具创意的广告活动被大众所接受。发传单、音响促销等传统的广告形式四处泛滥,甚至让受众厌恶。但是其成本低、短时间内效果好,因此不能被抛弃。为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卡通人偶服装应需而生。人们可以轻易拒绝陌生人递来的传单,但很难拒绝由可爱人偶送来的“惊喜”,尤其是会撒娇的人偶。动物人偶自带的愉悦魔力,冲淡了广告行为带来的不适感,受众甚至会出于好奇更加关注广告活动。运用动物人偶,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自然熟。只要不逾矩,可以做一些亲密动作,如拉人进店、抢零食等。虽然本质是人在操作,可在外界看来这只是与具有“人性”的可爱动物间的互动,便不会让人难以接受。

(二)短视频借用动物元素打造的新型KOL

抖音、微视短视频APP的问世,带火了“金毛蛋黄”、会说话的“刘二豆”“探探猫”和“豆豆猪”这类以动物元素为主角的短视频博主。按创作目的划分,短视频可分为娱乐性和营销性两类。一种是用户最初以炫耀宠物、娱乐、跟风或其他单纯的目的制作原创视频,无意间拥有了专属粉丝群,便将创作视频转化为一种兴趣、责任进行下去,于是诞生了一类新型的KOL。支付宝为宣传体验金的服务,请“刘二豆”做宣传。猫咪把偷吃鱼嫁祸给鲤鱼跃龙门去了,巧妙将支付宝年年有余的游戏编进短视频内,用生动的故事掩盖了做广告的盈利目的。后期原创博主的作品终会沦为广告主宣传商品或服务的阵地;另一种是广告主为宣传电影、动画片创建的账号。它目的明确,采用的是作品中的卡通动物形象,自己作为KOL宣传,省钱省时省力。

(三)动物卡通形象的延展

动物本身不带有人的情绪,广告人抓住受众心理,将“空白”的动物形象打造成紧勾观众心弦的情感专家,创作了无数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当一个形象成功后,它的周边也具有挖掘价值。

1.视频广告。农历2018年的年底,广告片《啥是佩奇》火遍朋友圈。这是导演张大鹏为新年档电影《小猪佩奇》做的先导宣传片,更是广告作品中运用动物符号的成功案例。这个广告片为什么会刷屏?一是使用的小猪佩奇动物元素自带话题与流量;二是幽默喜剧片更引人深思,笑中带泪是当前优秀喜剧片带给受众最大的感受;三是利用大众春节团圆思乡的心理,打好了一张感情牌。

2.周边拓展。这方面知乎打造的吉祥物非常成功。刘看山自“入职知乎”后,掀起“将刘看山XX化”的风潮。出版了《刘看山的生活意见》系列漫画;打造了《好奇的北极狐》视频栏目;开设了个人展“刘看山的好奇冰屋”;帆布包、卫衣、手机壳等应有尽有。如今的刘看山已经不仅仅是知乎的附属品,而是陪伴知乎一同成长的形象代表。

(四)重拾怀有吉祥意义的传统动物元素

中国是个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国度,传统文化新解读是不变的思想潮流。映射在广告业中,经常表现在系列活动主题、平面、H5作品上。如2018年的满天锦鲤营销,天猫借锦鲤蕴涵的好运彩头给全国人送大礼,一时间拜“锦鲤”求好运的热度一度超过“杨超越”。

生肖作为民俗文化符号,现代更多人把属相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设计师会围绕当年的生肖展开创意,融入周边系列作品中。如美宝莲猪年限定麻将礼盒、施华洛世奇飞天小猪项链、美宝莲猪猪粉饼等猪年周边纷纷上市。

洽洽将动物与传统文化结合发布24节气海报,用瓜子演绎节气中的意象,白狐踏雪、菊黄蟹肥、布谷鸟鸣……描绘出自然风光又传递了东方美学,文案诗句将“洽”字巧妙融合,制作出“洽生万物”的和谐光景。与之类似的还有,京东#腊月办年货 上京东#话题下将JOY与九尾狐、神鸟精卫等动物结合创作的年货节系列海报。

五、结 语

社會所呈现的消费特色与动物符号讯息的建构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广告业作为建构商品文化参考架构的重要起源,善于利用消费者感性诉求,促销商品或服务。因此,动物符号在现代广告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 Randy Malamud,Poetic Animals and Animal Souls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4.

[2] 陈海英.动物平面广告的趣味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6(4):25-28.

[3] 佚名.运动球鞋的符号消费-NIKE球鞋广告之文本分析[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fe20b76ba45177232f60a20b.html,2010-09-20.

[4] 喻璐.动物广告符号的价值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7):67-68.

[责任编辑:武典]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一)网络消费的内涵、需要动机和过程

1.网络消费的内涵。关于网络消费的涵义,众专家各执一词。综合搜索材料本文得出:网络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寻求、购买、使用、评定和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2.网络消费行为的需要和动机。消费者的需要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周次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消费需要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首先,消費需要决定购买行为。购买行为的产生和实现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其次,消费需要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程度。一般情况下,需要越迫切越强烈,则购买行为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最后,消费需要水平不同造成 购买的目标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情况相反。

3.网络消费的过程。

(1)需要确认。网络营销人员采纳多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价格方面,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市场,减少了中间费用,大大减少了销售成本,这也为网络低价销售提供了条件。所以网络经常出现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去购买。

(2)信息采集。网络消费者采集渠道很多,可以通过朋友和同事的个人渠道、广告和推销员的商业渠道以及大众传媒的公共渠道来收集信息,体现了多样化。

(3)比较选择。会综合考虑商品的信任感、支付方案的安全以及产品的选择。

(4)购买决策。此阶段消费者分析产品本身价值所占比重较大,而感情动机较小。网络消费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受外界影响较小,所以网上购物决策行为速度快效率较高。

(5)购后评价。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所购商品后,根据切身的体会去进行评价。购后评价常常是一种经验,对以后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效应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从搜集的数据来看:32.3%的学生在宿舍上网,37.1%回家上网,13.5%在学校的机房上网。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新技术的认知度与消费区间的多元化。作为一个特定的网络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在科技促动下,把握多元化形态,掌握丰富的校外知识和生活经验,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面向未来择业的自我教育目标。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互联网用户的主体是年轻人,而大学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好奇和乐于表现自己。既喜欢追逐时尚又喜欢展现独特的个性。因此,在网络市场中时尚性和个性化商品更受消费者喜欢。

家庭因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也各有不同,家庭环境的好坏,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

学校环境 :大学生所处的学校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普通大学,大学处在郊区还是市区,这也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

3.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1)网络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2)网络消费增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3)网络消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负效应: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过程中诚信的缺失。(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中不良文化的冲击。(3) 大学生网络消费时空相对匮乏问题。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负效应的解决措施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工作。大学生在网上进行网络消费,给国家、给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问题。基于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从大学额生的兴趣所在出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加强社会监督与增强公众信任相结合。由于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要以网民为中心,网站、政府相配合,三者合力建立起强大的社会监督体系,让虚假的信息没有市场,逐步消除对网络消费的各种担心,从而使网络消费方便快捷。

3.建设健康文明的学校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对学生能起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的群体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

二、结语

大学生是新生的一代,对网络消费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思想教育和实际工作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文章揭示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特殊性,分别从支付能力的差异性、产品消费的拓展性、消费习惯的跟随性以及消费路径的依赖性等角度剖析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从需求层次差异性、效应体验差异性、弹性表征差异性以及外部经济差异性等角度阐述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学内涵。

[关键词] 体育消费 行为特征 经济学

一、引言

体育消费是通过参加体育活动、购买体育相关产品或服务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需要的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健康重要性以及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亦不断增加,体育消费已成为人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经济支付的方式参与体育相关活动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大学生体育消费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亦是大学生自身爱好培养和能力锻炼的内在需求,同时亦是拉动经济建设与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消费群体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对于实际的体育消费倾向产生重要影响,正是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展开分析并揭示其经济学特性。

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区别于一般消费行为,表现为其主观消费意识较强,感性成分较多,且其本身并非生产者而属于绝对的实际支付能力却对消费具有重要影响,等等。大学生体育消费与传统消费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如表1所示:

1.支付能力的差异性

以付费的方式来实现体育消费已经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可,但从体育消费的实际支付能力来看,体育消费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仍属于奢侈品消费。作为奢侈品,体育消费的经济特性首先表现为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均大于1,即因为体育消费相对于大学生其他消费品的价格水平较高,导致诸多大学生通常难以支付体育消费的高额费用,从而使得体育消费的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较大。从大学生实际生活水平(对应于体育消费的支付能力)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的体育经济理论上是部分家庭富庶的“贵族”经济,是在对大学生的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进行充分细分之后所确定的市场,并且收入水平越高,大学生用于生活必需品的开支也就越少,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就越大。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正因为大学生支付能力差异性的存在,同类型体育消费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价格弹性与需求收入弹性是不相同的,并且间接支付体育消费的主体并非大学生本身。基于此,对于实际支付能力的细分是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展开分析的重要前提。

2.产品消费的拓展性

体育消费(尤其是竞技型的体育活动以及群体型的体育活动所构成的体育消费)使得产品消费表现出一定的拓展性。亦即诸多体育消费均属于互补性商品或者关联性商品,一种体育消费或者一次体育消费将引发种类更为繁多、活动更为频繁的体育消费。如对于篮球爱好者而言,其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篮球的购买,同时还包括运动服、运动鞋、篮球俱乐部、篮球比赛等。同样,对于足球、篮球、排球等体育消费活动必须建立在团体活动的基础上,因此一旦该类体育消费热潮形成将引发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消费。体育产品消费的拓展性揭示出,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突出表现为互补性消费与群体性消费,对于厂家而言其营销策略在于尽可能地开发体育产品的延伸产品或者相关产品,从增加体育产品的消费深度拓展到增加消费频次与消费宽度。

3.消费习惯的跟随性

从大学生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程度出发,体育消费品市场是为满足不同大学生(体育特长生、体育爱好者、体育活动跟随者等)的体育偏好或者不同大学生的实际支付能力而存在。从供给的角度而言,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体育用品厂商经过市场细分之后所确定的机会市场,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消费习惯容易受到身边消费者(主要是同学)的影响而表现出跟随性。从大学生非正式体育团体的着装一致性、行动一致性,大学生体育消费团体消费的跟随性特征更为明显。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及其行为特征在大学入学前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时同样是不确定的,大学生体育活动中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所具有的对于团队成员的无形约束和影响使得个体的消费习惯逐渐被同化。

4.消费路径的依赖性

大学生消费路径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媒体报道、海报宣传、个人崇拜、网络资讯等均将诱导大学生乐意选择通过体育用品专卖店、网站、俱乐部活动等多种渠道参与体育消费。此外,大学生对于体育品牌的忠诚度同样会导致大学生持续地选择相关体育产品的消费习惯。以上均表现为大学生消费路径的依赖性,即大学生一旦形成对某体育明星的热爱或者某体育活动的偏好,该意识形态将被不断强化和放大,使得大学生将更为倾向和依赖于该类型的体育消费。消费路径的依赖性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对于某体育明星的崇拜而乐意购买以该明星命名的体育用品、参与以该明星为主题的体育活动以及与该明星相关的体育宣传活动;大学生同样会因为对于体育品牌的钟爱而乐意选择由该体育品牌所延伸出来的系列体育用品。在大学生价值观与理性消费意识与消费习惯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其对于体育消费路径的依赖性将演变为持续的体育消费与经济支付。

三、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学特性分析

体育消费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与传统商品存在诸多差异性,从而表现出与一般商品的差异性,如表2所示:

1.需求层次差异性

经典经济学中将需求定义为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于不同的价格水平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的产品的数量。当前的大学生仅属于消费者而非生产者,其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支付能力,显然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火爆市场无法用传统的需求理论加以解释。因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对于体育消费(尤其是体育品牌产品的消费)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体育爱好者具有强烈的购买意愿但却并不具备对该商品的支付能力,因此理论上体育消费仅属于部分大学生的真正需求。但从当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来看,体育消费并不完全是家庭宽裕的大学生的专利品,普通大学生尤其对于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爱好的大学生的消费偏好使得其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层次不断增加。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以及量入为出的思想对于当前的许多消费者而言已经不复存在,大学生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以必要的生活支出换取体育消费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求理论悖论揭示出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别是传统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者,其所具有的需求层次差异性为体育相关产品厂家获得了无限商机。

2.效用体验差异性

按照萨缪尔森给出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不难发现,从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出发,对人本身影响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同样,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群体,其生活水平的高低并不直接对应于幸福程度。当大学生在有限生活收入来源条件下对于体育消费的追求能够获得足够的效用并且该效应能够逐步接近于其欲望水平,甚至超出其欲望水平时,其幸福程度不断增加。当然,这一效用既可以是大学生在体育消费中所获得的客观满足程度,亦可以认为是体育消费并无实用性但其可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炫耀资本而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程度(如虚荣心得到满足、团体归属感得到满足或者偏好一致性得到满足等)。另外,大学生获得效用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如学习成绩、学生工作、社会团体等,从经济学的效用理论来说,当大学生追求的目标过于单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将迅速产生作用,消费者最大化的总效用自然会降低,当从消费者追求的目标具有多样性时,各种效用不会迅速递减,并可能会实现总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根据效用理论可以预测,大学生对于体育消费的塑求将逐步趋向于向多元化消费特征发展。

3.弹性表征差异性

从现实来看,所谓的奢侈品在很多情况下的价格要高出其价值本身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奢侈品的炒作抬高了奢侈品的价值。根据弹性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的商品(奢侈品和必需品),厂商所采取的定价策略亦将随之不同。比如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必需品)由于其价格弹性小于1,厂商将提高价格从而获得更大收益,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奢侈商品)由于其价格弹性大于1,厂商可降低价格从而获得更大收益。以上结论产生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以及消费偏好趋同的特定条件下。然而对于现代大学生消费群体,由于不同消费个体之间即使对于同一种体育消费,由于收入水平与消费偏好差异性较大,大学生对于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差甚远,亦即厂商通常无法判断大学生的具体支付愿望(而非支付能力)以及消费偏好(而非消费倾向)而导致无法准确判断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需求收入弹性。另外,由于当代部分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影响,提高体育消费价格时反而会使得体育消费需求增加,价格较低时却无人问津。因此,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中,体育消费品反而被定义为缺乏弹性的商品。

4.外部经济差异性

大学生体育消费同时具有正向外部性与负向外部性,其中正向外部性表现为体育消费带动了大学校园的积极消费,因为体育消费要远优于上网消费、旅游消费、购物消费以及非理性的攀比消费等。此外,体育消费建立在正常的体育爱好以及消费习惯的基础上,其作为团体活动必将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可见体育消费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大学生的体魄,愉悦大学生的身心,即体育消费有益于大学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负向外部性表现为,大学生体育消费所具有的攀比特征以及跟风特征可能会误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尤其是当体育活动的适应性特征因为盲目的体育消费而被忽略时,其可能会束缚大学生天赋的发展以及潜能的突破,甚至会引发非理性的生活消费习惯(比如透支生活费以及放弃学业而选择体育活动等)。大学生体育消费所具有的正负外部性对于高等教育的启示在于,正常、合理的体育消费必须建立在量体裁衣、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切不可盲目攀比与跟风。

四、结束语

体育消费是社会文化现象和表征,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体育消费取决于特定的消费环境、消费文化、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与消费意识等,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文章的分析表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及其经济学特性区别于传统消费,因此引导正确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包括: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意识,提倡量力而行的节约型消费,避免炫耀型体育消费;考虑体育消费的个性化、差异性、适应性特征,量体裁衣,避免跟风型体育消费;培育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杜绝因为明星崇拜、精神寄托等出现的非理性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韩 燕 万建红:论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与消费行为[J].商场现代化,2006,(26):171~172

[2]邓小林 涂绍生 海宛平:大学生体育消费特征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25(5):132~134

[3]王奕全: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2):62~64

[4]季敦山:论大学生体育消费现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7):58~6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网络消费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文章以问卷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的调查数据和调查结果,给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重要部分,大学生消费是社会消费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状况会影响着当下社会消费状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为规范大学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消费和谐发展,文章试图以问卷形式开展调查,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念。

一、调查说明

(一)调查问卷题目说明

問卷题目设计涉及大学生消费来源、月消费数额、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多维度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二)调查问卷调查说明

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式,对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0份,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90%。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一)大学生消费来源和月消费数额调查分析

第一,据大学生消费来源调查数据显示,84.44%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给予,10%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于勤工俭学或者自主创业所得,5.56%的学生日常消费主要来源通过其他方式,如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来源虽有多种途径,但超过八成的学生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家庭。

第二,据大学生月消费数额数据显示,12.22%的学生为500元以下,51.11%的学生为500~1000元,24.44%的学生为1000~1500元,12.22%的学生为1500元以上。大学生不同的消费水平反应出不同的消费主体情况,一是生源结构,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有的学生来自城镇,城镇学生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二是家庭经济情况,家境相对贫困的学生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反之,家境相对宽裕的学生消费水平较高。从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

第三,据大学生月消费结余数据显示,60%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22.22%的学生月消费没有结余,17.78%的学生月消费不一定有结余。月消费有结余与否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学生消费来源数额的多少,若月消费来源数额比较大,则结余的可能性较大,反之亦然;二是学生个人消费行为,若有消费计划、勤俭节约行为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的几率较大,若消费无计划、不节俭的学生月消费结余的几率较小。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调查分析

第一,由大学生消费记账行为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对所有消费支出基本有记账习惯,36.67%的学生对一些比较大额的消费支出有记账习惯,38.89%的学生很少有消费记账习惯,13.33%的学生从来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有消费(所有消费、大额消费)记账的习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少有或没有消费记账的习惯。

第二,由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数据得知,11.11%的学生表示崇尚节俭的消费行为观念,35.56%的学生表示比较节俭,45.56%的学生表示既不节俭也不浪费的,7.78%的学生表示消费大手大脚。大学生消费观念各不一样,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行为观念。

第三,由大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调查数据得知,14.44%的學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大型商场、大型超市,7.78%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专卖店、特色店,31.11%的学生最常去的消费场所是网店,即网络购物,46.67%的学生没有特定常去的消费场所。大学生消费场所不一,但网店已经成为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

第四,由大学生消费商品时的注重点调查数据得知,52.22%的学生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即质量和功能,5.56%的学生注重商品品牌,注重商品外观和商品价格的学生均为21.11%。超过一半的学生消费商品时注重的是商品的实用性,注重功能属性。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消费来源结构分析大学生经济来源途径

大多数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家庭,少部分学生的消费来源来自其他途径,这是因为学业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以学业为主,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之上,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途径少,通过自身获取经济来源的能力不强,也有部分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方式得到生活主要消费。

(二)从月消费水平及消费是否有结余看大学生消费观念

根据当下消费价格水平和校园物价水平,以及学生开支所需,大部分学生月消费数额在500—1500元之间,总体合理,六成以上的学生月消费有结余,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拥有较好的消费观念,没有出现入不敷出情况。

(三)从消费记账行为和消费观念看大学生理财意识

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记账习惯,做消费记录和消费计划,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凸显理智的消费理念和理财意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缺乏理财智慧。

(四)从消费场所和消费商品注重点看大学生消费特征

首先,由于科技迅速发展和电商飞速前进,网络购物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捷,多个消费场所对比之下,网络消费已然成为学生青睐的消费领域。其次,学生虽然是时代潮流的代表,但是由于受实际生活条件的影响,并未一味追求品牌、特性、不在乎价格,消费商品时多数学生依然更加注重商品的基本属性和功能。

四、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状况的思考和建议

通过上文调查数据及相关分析,为构建大学生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文章做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自我独立意识,崇尚勤俭节约作风

大学是学生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应增强独立意识,尝试参与社会实践,尝试参加社会兼职,获得酬劳,一来可以减轻单一的家庭给予的经济压力,二来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减少无谓的消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二)培养科学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消费行为习惯是学生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的重要部分,而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形成需要家庭的合理引导,学校的有效教育,社会健康的消费环境影响,以及学生自身的良好修为。

(三)学习理财知识,掌握理财方法

学校可开设理财选修课程供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财方法和理财知识,从日常生活开始,着手个人理财。

参考文献

[1]徐妍,庄轩.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观念的调查分析——以新疆高校为例[J].新疆社科论坛,2017(1).

[2]姚贝.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

[3]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杨帅帅,王水娥.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J].中国市场,2016(44).

上一篇:音乐基础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现代化教育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