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范文

2023-09-20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范文第1篇

由于民间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所以民间舞蹈富有成效的基础训练成为教育者的最根本的任务, 而且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要牢牢地抓住这个环节。几年的学院学习证明了学生都能有协调优美的形体并掌握所学民间舞蹈门类的动作语汇和技术技巧, 但更具体深入到风格的掌握和民间舞内在的情感的表现就有了差距。而这又是为什么呢?数年来, 我们老师们从未间断摸索一条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只注重口传身教和一遍遍反复模仿、练习是十分不够的, 还应拓宽教学的视野, 加强教师和文化教育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下面就针对教学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一谈。

1 科学的课时安排

在课时安排上, 以现有本科四年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为例。第一学年学习藏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第二学年安排学习蒙古族民间舞、维吾尔族民间舞、海阳秧歌。第三学年学习朝鲜族民间舞和安徽花鼓灯。第四学年为毕业论文和实习及毕业的排练和演出。这些民间舞的学习是中国民族民间舞固定学习内容, 我认为, 除了学习固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外可以增加一些我们湖北特有的本土民间特色舞蹈。如湖北恩施和宜昌地区的土家族特有的摆手舞、莲香舞、跳丧舞、哭嫁舞。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可以增加几个单元课时来学习这些本土特有民间舞蹈, 一是加强学生对本地民间的加深认识。二是学生对特有民间舞动作技术的掌握, 可以较其它同类专业学生来说, 有过人之处。争取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的学生走出学校能够实现五大民族汉、藏、蒙、维、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五大民族以外本土民间舞我们的学生也是绝对独有。

这样, 相互关联的课程相辅相承, 从而达到使民间舞蹈文化和民间舞课堂互相渗入, 使学生在课时负担不加重的情况下, 逐步解决民间舞蹈多元化的问题,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关于民间舞创编的想法

我认为, 本科的学生除了要会跳, 要跳好, 要清楚各民族民间舞的民族特点以外, 还应该会编。大学四年中会开设舞蹈创编课, 但绝大多数学生都以编排当代、现代舞为主。那么在民间舞创编这一块就成为了一块空白, 在课堂中对传统民间舞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以“即兴”等方式, 采风等途径, 在通过学生自己编导、创作达到丰富当代民间舞的目的。大学生需要“用舞之地”, 需要更多个性的发挥。民族民间需要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来灌注, 通过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思维创造, 迸发出来的艺术作品肯定是很有艺术价值性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 可以推进一些的新的创编组合, 学生掌握后, 再自找各自喜欢的切入点, 自行创作体现自己个性的民间舞短句、组合、小品甚至于成形的作品。老师再可以从中挑选出优秀的原创作品帮助学生提出建议和更改, 最后成品的优秀剧目可以做成整台演出或教学汇报, 不但可以加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 更可以加大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的民间舞教学特色对外部的影响。这样, 有一个基点慢慢扩展, 逐步形成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动作与思想的统一, 舞蹈与社会生活的统一。

3 舞蹈表演和舞蹈教育相结合

我们说表演专业学生是“接受和表现型”, 那么, 教育专业学生是“传授和启迪型”, 那两者结合的专业就应该具备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舞蹈编导的创造才能、舞蹈理论家的思辨能力、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总而言之, 表教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应该结合两者的特性, 应该多注重多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归纳、发生变化的能力。例如, 老师当天在课堂上教东北秧歌, 除了要掌握东北秧歌的动作的特点:稳中扭、扭中俏、俏中逗。以膝部弹性与小而快的垂直训练带动各种步伐, 使身体和谐、扭动自如, 并能灵活掌握手绢花的技巧。还要清楚的知道东北秧歌的动作来源于辽南的高跷秧歌。学生不但要会跳, 更要会说, 真正实现表教合一。

综上所述, 民间舞教育是塑造全面和谐人格的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用舞姿传情达意, 深度地体现了舞者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及创造力。所以加深学生的文化修养与专业水平的同步提高, 就必须把文化学习内容与专业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知识面, 使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 达到更全面的学习效果。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浓缩。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教育教学,教法,两者结合

参考文献

[1] 韩平, 郭磊[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M].高教出版社, 2004.

[2] 潘志涛[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3]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范文第2篇

理性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 根源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和古希腊哲学, 日后形成了理性主义传统。古希腊早期哲学肩负着自然科学的功能——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引起学者发问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及变化为何, 即本体论哲学。如巴门尼德的“存在”、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数”的原则以及作为世界根本规律的“罗格斯”, 自然哲学家将他们对于自然的理智认识形式化为客观原则, “在自然界杂多现象中, 找出一个统摄一切的原则或元素”[1]。继而, 综合不同现象的归纳思想探、索其一般性本质的分析方法逐步凝练成西方哲学中的理性概念——即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变化的一般性规律、组成或构成事物的一般性内容或结构以及人的认识和知识的一般性原则。

到希腊时期, 自然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成果被带入当时的道德哲学。从自然哲学发端的理性原则, 经苏格拉底进入了伦理学领域, 他最先把理论家的视野带回到人的生活领域, 将人的活动的原因解释为一种目的论——但是这种目的论并没有脱离理性, 即使他反对以机械观点解释人的活动的原因, 但目的作为人的活动的原因仍然要服从神的合理性的安排, “整个自然界都被安排成一个以人为目的的系统, 人则是以认识神作为其最终目的”[2]。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形式”为事物存在的本质, 并引入了灵魂概念以解决知识可能性的问题。最终, 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确立为第一哲学。我们可以“在好多意义上说一个件东西‘有’, 但是一切‘有’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发生关系:这个中心点是一种确定的东西, 说它‘有’是毫无歧义的”[3], 在其名为“后物理学”的篇章中, 存在被表述为“某些东西, 我们说它‘有’是因为他们是实体”[3]。“实体”作为存在的指称成为抽象概念即逻辑意义上的科学知识。

自此, 以自然科学或物理学知识规定实在的思想奠定了西方哲学中理性的思想基础, 在日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主义基于理性概念的范畴, 在考察实在时进一步将理性的一般性发展为超越性, 这种超越性要求人们放弃直接的感觉经验, 在囊括一切感觉经验的世界之上建立一个“本质世界”, 呈现出将现实世界理想化的特征;视事物为一种理智的知识形态。

二、理性主义与其技艺观

技艺, 作为一个现代汉语的合成词, 由“技术”和“艺术”组合而成。其一“技术”的涵义同等于现代英文“technology”, 具体内涵有二:一是指与个人实践相关的技巧、技能和技法;二是在活动和行动中的方法、手法和途径。且技艺概念中的“技术”是指强调手工业活动中的人本身的技能或能力, 并不严格地与工业化之后的“技术”概念相同;其二“艺术”是直译外文“art”而来的称谓, 是近代以来对于各门类艺术和传统手工业技术的统称。在希腊时期艺术与技术概念之间不存在区分, 没有现代语意上的差别, “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艺术’, 音乐, 雕刻, 图画, 诗歌之类是‘艺术’手工业, 农业, 医药, 骑射, 烹调之类也还是‘艺术’”[1]。理性主义的技艺观秉承由自然哲学而来的理性精神, 不论是感性的活动还是理性的思考, 理性精神都要求人的活动要像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一般呈现某种规则或表达某种知识。

这种理性的精神需求和知识需求形成了理性主义的技艺观, 表现出理性主义者轻视感性世界的趋势或趣。理性主义技艺观中, 本体论的极低地位是大部分技艺被轻视的首要因素。哲学沉思作为追求理智“实在”的活动被学者所追求;技艺作为改变感性事物形式的活动, 因其沉溺于感性世界, 其所追求的不是真理而被纳入了存在地位较低的行列, 如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说”。

希腊时期的哲学家没有在技艺中区分出技术与艺术, 但当时的技艺与现代的技艺概念内涵上存在差异。理性主义以理智认识为核心, 某些现今意义上的技艺活动因其具有理性的认识功能而具有较高地位, 如音乐作为“数”的解读或体现, 使音乐具有一种理智的认识功能, 因而具有较高的地位。再者就是技艺的功能或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希腊时期的伦理学与道德哲学在探讨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一根本问题时, 引入了目的论——即人的活动与事物的运动变化一样不仅有原因的而且是有目的的。但从物理学出发研究事物运动变化的目的是从事物内部探求原因的, 而作为教育、学习意义的手段, 技艺的目的是从外部的社会功能方面进行分析的。技艺在模仿在认识“真理”的情况下才能作为表现“美”的技艺, 此即对于善的——完满的目的追求。典型如柏拉图讨论艺术合理性的问题, 认为荷马以后的诗歌和文艺“给人的不是真理”, 对人发生“伤风败俗的影响”[1], 理性的技艺观把诗歌排除在外。

综合以上分析, 理性主义技艺观的产生和发展有如下基本因素:一是理性主义的本质世界为其技艺观打下的本体论基础;二是由理性主义本体论以及认识论决定了技艺在本体论的地位不高;三是就社会功能而言, 理性主义者认为技艺活动的目的是外在的。此间显明地揭示出一个问题, 即以目的性质为根据的标准是一种人文意义上的标准, 但是理性主义却拒斥这种人文意义, 反而认为最有意义的活动是静观真理的活动, 人的技艺活动在生活中显得不够称道。

三、近代兴起的技术哲学

近代以来, 作为西方传统主流的理性主义受到了巨大冲击, 首当其冲的便是理性概念。如以培根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者抨击了理性主义的普遍性、康德从理性的独断论中惊醒并反思了知识和道德的根源。近代哲学家重新审视人的问题时, 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都重新得到考察。启蒙运动作为人本思想的发端, 颠覆了理性主义的自然观, 高扬了人的自主性, “自然”不再具有传统理性主义者所言超越性的意义, 反而成为了可经人手“加工、拷问”出来的现实性。

继而, 本体论哲学所规定的感性活动重新引学者的重视。近代哲学家的探索让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技术在理性传统中的历史性缺席——“在历史中出现的技术早于科学, 但是在哲学中却一直缺席。”[7]。对于物的审视, 理性主义以内在的目的和动力为标准来区分自然物和人工物、鉴定技艺, 并因技艺所指向的目标缺乏这种内在的目的和动力而对其持贬义态度。如亚里士多德从人的活动中区分出“制造”和“行动、从事”[7]。“制造”和“从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目标是一个不同于制造活动的对象——制造的目的是外在的;后者却是圆满的行动本身——从事行动的目的是内在的。但是在当代, 理性原则受到冲击后, 技术和艺术各自发展并自成体系, 但其定义反而变得模糊了。由于经验的相对性对理性主义的定义方法及其有效性推论产生了冲击, 理性与经验表现出无法弥合的趋势, 大多近代哲学家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这也被理论家称之为理性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的对立。

技术作为一个新近的哲学纲领, 米切姆将其定义为“对于人的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活动的反思”[7], 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围限定于实际生活或应用的领域。有两种不同意义的研究对象:一是指向作为客体的人工物;二是指向作为主体的人。因启蒙运动后, 我们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生活首先不再是亚里士多德那种意义上的行动, 而是制造。相较于理性的独断构想, 生存环境的实际建构对人而言更为重要。近代以来, 科学和技术的密切结合形成了工业革命, “自然”不再具有理性主义的超越性, 而是经科学和技术活动“拷问”出来的现实性, 理性主义由“一”来规定“多”的本体结构失效了。

米切姆把技术哲学的理论根源分为两个主要传统。一者为工程学传统, 其理论者坚持的是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一者为人文主义传统, 其理论者坚持的是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其中, 前者以技术为哲学研究中的主体, 是“技术专家或工程师精心创立的一种技术的哲学 (technological philosophy) ”;后者以技术为哲学研究中的客体, “是哲学家把技术当做专门反思的主题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7]。

至今, 技术哲学已经有数十年的学科历史, 菲利普·布瑞在总结的学科发展历程时, 将技术哲学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此阶段为经典技术哲学, 以坚持人文主义传统的理论家为主, 如海德格尔、赫伯特·马尔库塞、雅克·吕埃尔等。他们认为自启蒙运动以来对于科学技术的乐观依赖是错误的, 诸多现代性问题因现代技术而起;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 这一阶段是技术哲学的理论逐步成熟后, 哲学家们对于前一阶段的理论的反思, 这一阶段呈现出技术哲学自身的转向, 认为第一阶段时期的理论家对于技术的批判是悲观主义的, 技术哲学呈现出过于广义的特征, 人文主义传统的技术哲学对技术概念的分析缺乏具体内容, 呈现出形而上学、本质主义的特征;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至今, 技术哲学经由第二阶段的反思, 将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逐渐细化:技术的定义问题不再单独地交给哲学家, 要纳入技术专家、工程师的考察;技术的目的、性质以及后果等诸多问题则应被分属于不同领域。可以说, 技术哲学最初作为应用问题被纳入哲学家的视野中是人们对于理性主义宰治人类生活的反思, 经过发展后它不仅可以作为新近的哲学纲领, 而且呈现出可以作为哲学体系出现的新的趋势。

四、以技术哲学展望理性困境的突破

技术哲学综合了多方面的维度, 从更广义的角度反思技术。不仅从形而上学问题中分析技术作为客体、过程、知识或意志等本体论思想, 还从伦理学出发, 分析技术与劳动、文化、价值和环境等问题。技术哲学能否作为对于理性主义困境的突破仍需要更多努力。对于理性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 还需要考察更多非理性的内容, 如意志、存在主义等非理性内容的内核仍然是符合理性逻辑的, 所以技术哲学需要纳入更多非西方传统的内容和成果。对此, 邓晓芒认为“西方哲学长久停留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感觉轮和先验论的对立, 有时候这两种观点又交织为观念论和实在论, 唯名论和唯实论, 经验论和唯理论。这类划分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英美经验主义和大陆思辨哲学。”[10]我们学习西方哲学时经常忽略一个维度即“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若技术哲学仅仅在某一具体方面成为“技术哲学”, 那就不可成为哲学纲领。不仅要综合具体领域内的工程技术哲学传统和一般意义下的人文主义传统, 还需纳入更为广泛的内容和材料以进行理论上的突破。

【相关链接】

研究技术的哲学理论。以技术为研究对象, 是对哲学的技术思考。1877年德国卡普 (E.Kapp) 出版《技术哲学纲要》一书, 被认为是技术哲学的奠基人。

20世纪以来, 经历了着重研究技术的本质和技术设计、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技术的价值以及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等三个阶段。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工自然的角度研究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分析技术的组成要素及其联系方式, 揭示技术进步的内在机制, 探究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的方法论问题;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

我们正在由一个发展中国家迅速走进技术时代。信息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几乎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事实, 充分显示了我们进入技术时代的深度。为了应对技术时代的迅猛来临, 我们迫切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储备与文化资源。正因为此, 作为对技术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新兴学科, 技术哲学越来越引起学界和读书界的关注。

摘要:理性思想根源于早期的自然哲学。由自然哲学而来的理性思想逐步发展为理性主义传统, 其技艺观表明理论家轻视感性世界或经验世界的态度。近代以来理论家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引发了哲学理论的经验转向, 这种背景下技术哲学的提出即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技术,技术观,理性主义

参考文献

[1] [5][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 赵林,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 [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7] [8][9]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10] 刘大椿.关于技术哲学的两个主要传统[J].教学与研究, 2007 (1) .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范文第3篇

一.工程概况

项目地块总面积92471.6m2, 紧邻亚洲最大市内公园散汗塔拉公园, 地理位置优越, 打造中国绿色建筑典范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88163.32m2, 项目包括241454.88m2的住宅面积, 34249m2的地下车库, 其他12459.44m2为会所商业、幼儿园以及公共事业用房。住宅总户数824户, 地下车位917个, 项目容积率为2.5, 建筑密度15.75%, 绿化率36.45%。项目充分考虑了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以及室内环境智能控制, 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的、同时又能提供更加环保舒适的居住空间。利用绿色建筑科技创造舒适节能并生态环保的室内环境, 引导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

(一) 系统概况

本项目致力于打造“恒温·恒湿·恒氧”的科技豪宅, 项目总采暖面积为23.5万㎡, 采用地源热泵系统+燃气锅炉互补的方式提供热源, 末端采用毛细管网天棚辐射系统+24小时全置换式新风系统。

(二) 系统配置

本项目地源热泵系统配置有深度100m的双U换热孔1200组 (间距4m) , 特灵品牌冬夏两用地源热泵机组4台, 燃气锅炉4台 (总热功率9.8MW) , 住宅地下室和楼顶分别设置转轮热回收新风机组52台, 户内设置新风分配箱及温控器, 可分户调节风量及室内温度, 始终保持舒适环境。

二.建筑施工技术重要性概述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施工技术作用在工程施工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施工技术的创新奠定了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的创新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者相互依赖, 相互影响。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 建筑工程企业应以技术创新为重要方向, 将先进科学施工技术运用其中, 促进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施工技术得到了充分优化,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这种发展局势下各种新型施工技术、新型工艺应运而生, 通过新型施工技术的运用可提高工程整体施工水平, 加快施工效率, 同时还可避免各种施工隐患的发生。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应根据工程实际特点来选择施工技术, 例如:通过建筑节能技术的运用, 不仅可起到环保效果, 还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新科技下的建筑技术研究

综上笔者对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在我国建筑行业属于密集型产业, 将高新技术运用到建筑工程施工中可起到有效作用, 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使建筑工程质量的提升得到保障,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 信息数字化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建筑企业应将信息数字化技术运用其中, 对信息管理系统加以构建, 并将工程施工中各种数据录入其中, 通过对信息的整合来为后期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另外, 受气候水文的影响, 不同地域特点各有差异, 因此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前应加强对该地域文化的了解, 对其历史渊源加以调查, 并将其运用到工程施工当中, 体现建筑物的地域性。总而言之,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运用信息数字化技术, 可降低误差的产生, 节约更多施工成本, 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二) 新型节能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低碳经济理念的推行, 为我国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也指出了一条重要的发展道路, 建筑企业应对节能减排加以重视, 因此在工程施工中运用节能型技术可谓是大势所趋。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在建筑施工中如何达到节能目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建筑材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工程造价方面占据着较大比例。在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下, 各种新施工技术涌现出来, 由于新型建筑材料耗能低、重量轻、耐用度高, 可大大节能目的, 因此新型施工材料的应用频率逐渐增加, 对建筑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 生态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为了达到工程施工节能环保目的, 需要处理好工程施工中的环境污染以及建筑垃圾问题。生态技术作为高新科技, 施工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应将生态环境效应与经济效益有效融合, 在工程施工中尽量将破坏降到最低。值得注意的是, 施工人员在材料以及施工技术的选择上应根据工程实际特点来开展。

选择绿色节能的可持续建筑材料为建筑工程能带来更好的居住效果, 选择无污染、无放射、环保型建筑材料, 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 也符合消费者安全健康生活的居住需求。例如无毒无味的涂料油漆, 无甲醛的木质材料, 多孔砖空心砖等环保材料, 在建筑过程中更加环保, 提升了建筑物的宜居性, 还能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减轻环境污染, 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教育来提升施工人员自身水平, 着重强化其综合技能和自身素质, 使其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全力提高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建筑行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建筑企业和谐竞争力,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建筑企业还应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从现阶段情况来看, 建筑工程施工中还存在各方面问题, 若不及时解决便会对工程整体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基于这种情况下传统施工技术弊端逐渐凸显出来, 无法满足时代要求, 据此建筑企业应对施工技术加以创新, 将更多先进、科学的施工技术运用其中,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将环保理念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发展, 为我国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基于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技术得到了充分优化, 在各个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建筑工程质量水平的提升起到有效促进。本文对新科技时代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为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

关键词:新科技,建筑施工技术,创新,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 郑丽.浅谈建筑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03) :268.

[2] 王平, 赵晓雷.新技术在工民建项目施工中的应用浅述[J].建材与装饰, 2016 (04) :30-31.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范文第4篇

作为祖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很有意义、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1.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为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更为大学生各种知识技能的发挥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生是综合素质高,知识面较广的社会群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践行科学发展观正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时要从其内涵着手,首先是以人为本,即把人力资源、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全面发展,即当代大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做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建设者和专业人才,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争做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再次是协调发展,即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按照均衡、协调、统一的步调发展;最后是可持续的发展,即大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都应该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1.这是由当代大学生所具备思想素质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科学发展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路径,更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2.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性质决定的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朝气蓬勃、时刻要求进步的团体组织,他们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理论水平、开阔的思维方式以及较高的可塑性和创造性。当代大学的发展与成才正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有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上,迫切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进而更快更准的确立目标,实现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建设者有责任把这一理念继承下来,发展下去,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具体的来讲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2.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大学生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全面发展综合能力.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3.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大学生做一个持续发展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要可持续的发展自己。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还是在将来的工作中,都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不断的努力学习,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价值。

4.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三、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应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践行科学发展观时要从其内涵着手,首先是以人为本,即把人力资源、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全面发展,即当代大学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做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建设者和专业人才,做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争做身心灵全面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再次是协调发展,即在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按照均衡、协调、统一的步调发展;最后是可持续的发展,即大学生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有始无终的过程,无论是在现在的学习还是在今后的工作当中,都应该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我,超越过往,演绎完美。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定为发展,这同党中央一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一)新时期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应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所有这些挑战的消解,其实质都在催促着“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这个总主体。上述这些成为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也只能在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下,才能得到真正有效地克服。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

1.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大学生,要坚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首要的任务。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条件,刻苦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2.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就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即使一个人掌握了高新技术,但如果他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也可能无益于社会。通过对思想道德价值的确认,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逐渐培养自觉祟尚先进文化和主动追求高尚思想道德的精神境界。

3.要牢固树立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人生观,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

大学生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才能在当今形势下得到健康发展。既要发挥谋取个人正当利益的积极性;也要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获取个人正当利益时,同时考虑到人民的利益;在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4.我们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资源节约意识,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每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个人要可持续发展,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理念,工作中同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不断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二) 新时期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应协调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要肯定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人的独立性,发展人的个性。要培养和教育大学生一方面要不断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他们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去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2.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的关系 思想政治素质与文化业务素质是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前者主要解决做人的问题,后者则主要解决做事的问题。两者紧密联系,相互制约。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一个人缺乏科学精神,文化业务素质差,对社会的用处不大,还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但是,如果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差,缺少人文精神,即使掌握了高技术,也可能无益于社会。

3.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的关系

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就是力量”已成为时代的强音,由此,大学生要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学习。然而,学习知识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堆现成的结论,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要通过学习掌握探索、发现真理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要培养独立的思想、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协作交往能力等。可以说,学习中要着重解决“两次转化”,即把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力量。

4.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身体是生活、事业的本钱,大学生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大学生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强、自知、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高校的人才培养要力求教育大学生积极向身心健康努力,即教育他们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范文第5篇

《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及发布稿审稿会议召开

3月23日,学科发展综述及2012学术建设发布会发布稿审稿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综合卷》编写组专家、部分学会代表,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和学会服务中心的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随后,会议围绕学科发展综述及发布稿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集思广益,在对学科发展综述及发布稿给予基本肯定的同时,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对内容架构、素材选择和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会议还就后续的修改工作进行了布置,要求各位专家在会后提供修改意见,并补充提供本学科发展规律和态势。

中国科协召开专家记者座谈会

畅谈科技期刊科学道德建设

4月5日,中国科协召开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专家记者座谈会。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学会学术部部长沈爱民出席并主持会议,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林业科学》常务副主编、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乃彦,清华大学出版社副主编、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颜帅等出席座谈会。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森、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刘兴平参加会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座谈会。与会专家就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科学道德存在于科技界的方方面面,作为科研成果的重要展示与交流平台,科技期刊在科技界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已成为科技界的共识。专家认为,加强科技期刊科学道德建设,首先要加强科学道德教育,从学术道德层面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诚信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建立科技期刊科学道德规范,从制度层面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也要加强审稿把关环节,共同推动学术道德建设。与会专家与记者围绕科技期刊在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中的作用以及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如何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维护科研诚信、培育良好学术生态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

全国学会2012年度科普工作交流会在京召开

2012年3月30日,全国学会2012年度科普工作交流会在北京召开。来自158个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的领导及科普工作负责人,中国科协科普部、学会部领导和相关处室负责人,各科普直属单位的领导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学会学术部决定,对在2011年度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中国化学会等32个单位给予表扬。并希望各全国学会以受到表扬的学会为榜样,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切实担负起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社会责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科普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出新贡献。参加会议的领导向受到表扬的学会颁发了奖牌和证书。徐延豪在讲话中指出,科普工作是一个国家的长远大计,是国家发展重要的基础。中国农学会、中国铁道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的代表在会上围绕创新工作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志愿者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经验交流。

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剧本研讨会召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塑造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爱国奉献,求实创新、学风严谨的良好社会形象,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支持部分高校以排演话剧或歌剧等艺术形式,重点宣传一批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经与教育部和相关高校充分沟通,综合考虑学科领域、地域分布和基础条件等因素,确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所高校为“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2012年试点单位,分别排演邓稼先、王选、竺可桢、钱学森和李四光五位科学大师的剧目。五所试点高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校领导亲自挂帅,协调校内资源,成立精干的工作队伍,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项目工作人员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与会专家对“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一致认为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既是在校园弘扬科学精神、树立大师楷模、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话剧艺术在高校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专家纷纷表示,将大力支持工程的实施,不遗余力地为高校创作剧目提供指导和建议。在听取各高校汇报和专家意见后,王春法强调,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首先要找准宣传点,找到科学和艺术交汇的闪光点,让它能在广大学生中、在社会上产生影响;其次,要深入挖掘科学大师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在科研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内心喜悦、在实验探索中的苦恼和痛苦,以科学家独有的情感打动人;第三,要把握科学家的科技特点,在创作剧本、情节设计、表现形式和舞美设计等方面应该突出科技特点,能够教育、引领学生;第四,要把“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做成精品、成为经典,让每一代新的大学生都能看到这样的精品,接受精神上的洗礼;第五,要有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使科学家形象得到师生、亲友和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要能够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

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深入开展

2012年3月21-22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在合肥召开“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工作研讨会”。会上,各个课题组就学术谱系的研究进展、主要发现和研究规范进行了研讨交流。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袁江洋负责的化学家谱系研究课题组,梳理了化学学术谱系中具有代表性的传承关系。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中心主任田洺负责的遗传学家谱系研究课题组,结合其研究的体会指出,师承谱系是人的谱系,学术谱系是观点的谱系,这就是科学的传统。由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胡化凯负责的物理学家谱系研究课题组,通过中国高能(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学术谱系分析发现,在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带领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物理学学术传统。由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负责的医学家学术谱系课题组,以系统梳理中国当代医学家的学术谱系为主线,着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医学家团体或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谱系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负责的数学家学术谱系课题组,对中国当代数学家的学术谱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他课题负责人也就学术谱系研究思路、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以及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既充分肯定了研究成绩,认真总结了经验,又提出了思路和设想,达到了交流研究心得、借鉴研究方法、提高认识的目的。目前,中国科协已启动实施了物理学、医学、化学、数学、生物学、遗传学等12个学科的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对于梳理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创立和建制化以及与国外典型科学家学术谱系间的比较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意在通过对学术谱系的研究,探索中国科学传统的形成与延伸,准确把握未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科学大师成长的规律。

2012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举行

4月10日,2012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发布了2011-2012年度我国空间科学等23个学科近年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运泰发布了中国科协所属科技期刊2011年的发展状况。中国科协副主席、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主任李静海院士介绍了2011-2012年度学科进展情况。他表示从近年学科发展的趋势来看,交叉融合是学科发展的历史必然,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原始动力,强化基础研究是学科发展的战略关键,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2011年中国科协组织有关全国学会分别对空间科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学科发展研究,完成23卷学科发展系列报告以及《2011-2012学科发展报告(综合卷)》,共计近800万字。这23个学科中,既有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也有紧密结合生产的应用技术学科,特别是今年增加了4个发展较快的交叉学科,加大了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中国科协学术与学会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陈运泰院士介绍了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2011年,中国科协科技期刊注重提升学术质量,在国际重要数据库的影响力指标进步明显,国际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引证报告显示,43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在61个学科分类中占70.5%;35种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位居第一,占57.4%;40种中国科协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在本学科排名第一,占65.6%;其中有26种三者同时排名第一,占此类期刊的72.2%。在2011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中,有66种来自中国科协学术期刊。在“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文章”中,中国科协有54种学术期刊68篇论文入选,占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自2006年起,中国科协建立了年度学术建设发布会制度。迄今为止,中国科协先后组织94个全国学会开展了91个相关学科的发展研究,编辑出版系列学科发展报告155卷,发行30余万册;先后有1.3万名专家学者参与了学科发展研讨,有7000余位专家执笔撰写学科发展报告。经过6年的实践,中国科协学科发展研究及发布已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和特色,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趋势分析及其中蕴涵的鲜明学术风格、学科文化,逐渐显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受到科学共同体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得到国内外相关学术组织的关注,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山西省领导要求科学素质工作见实效

3月27日,山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由山西省副省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平主持,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1个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参加会议,各市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副市长、秘书长、科协主席,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列席会议。山西省副省长张平对做好2012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出三点意见: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确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实效。三是要加强协作,完善机制,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再上新台阶。会议总结了山西省2011年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情况,并安排部署了2012年的工作。会议确定,2012年山西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将重点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围绕转型跨越发展,扎实有序推动科学素质工作,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服务主题主线,大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活动;深入基层,贴近公众,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完善机制,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科学素质工作。

黑龙江海伦科普大集送科普惠农大餐

3月28日,以“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同行”为主题的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科普大集暨省农业科技致富套餐配送工程启动仪式在海伦市体育休闲广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绥化市委宣传部,海伦市科协、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共同主办。黑龙江省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17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及绥化市委、市政府和海伦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出席开幕仪式,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陶夏新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来自省农业部门的科技专家、全省各地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农业科技大王及绥化市农技协代表和农民群众共3万余人参与了现场活动。出席启动仪式的省、市领导向绥化市科普大篷车“走乡村、进社区、入校园”科技万里行服务队授旗,向24名全国和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获奖单位、个人颁发了奖牌。活动现场设立了科普宣传咨询、科普专题展览、科普大篷车展教、科普互动剧场表演、农民工招聘咨询、义诊和健康咨询、农业生产资料展销区、绥化市优秀农技协产品展示区、海伦市农技协科技助残“农技农资一卡通”发放区、海伦科普文化产品展区、海伦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展示区等11个展区。本次大集除了在现场集中举行科普宣传活动外,还举行了千名农业科技大王进万家携手致富、科技专家服务团送科技下乡、科普专题报告会等活动,为广大城乡群众奉献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大餐”。

陕西:支持应急管理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以提升应急管理科研和实践水平为宗旨的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于4月6日正式宣告成立。当天下午,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西安召开,国际应急管理学会中国委员会发来贺电,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表示祝贺并发来书面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王澜明,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罗振江,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严鹏程、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牟怀岐等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讲话或致辞。陕西省级有关部门领导、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娄勤俭在书面讲话中指出,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将为陕西省应急管理创新和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王澜明表示,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的成立,为应急管理研究增添了新的力量。罗振江认为学会的成立眼光远大、恰逢其时,并结合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制定的《陕西省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希望学会加强跟踪研究和宣传,为陕西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牟怀岐期待作为省科协所属自然科学学会大家庭新成员的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为促进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工作实践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及国家应急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等方面负责人也分别就加强应急管理研究合作作了致辞。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提出,要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中国不同类型组织的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与标准,同时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知识库、思想库和人才库。

辽宁:营造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4月7日,第27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沈阳举行。辽宁省委副书记夏德仁出席开幕式并宣布第27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夏德仁代表辽宁省委对第27届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沈阳市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辽宁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给予了肯定。他在讲话中表示,辽宁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一项大型的、具有示范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已有20多年历史,已经成为辽宁省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品牌活动,成为贯彻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建设的有效载体。多年来,辽宁省科协、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团省委、省妇联等部门为培养青少年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推出一批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为全省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夏德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关心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和支持青少年教育工作,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要求广大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要牢记神圣使命,锐意创新,乐于奉献,扎实工作,大力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造就千百万创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开幕结束后,夏德仁等领导和专家一同参观了创新大赛的参赛作品,观看了航模比赛,与参赛选手亲切交谈,鼓励青少年“努力创新、勇敢实践、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山西省委书记称赞科普惠农绿色通道

当代科学技术的反思范文第6篇

广州商学院2014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普通应用型本科, 于2010年设立德语专业, 规模从2011年招收第一批学生, 共两个班60余人, 发展到现在在校学生约300余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德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德语本科人才, 在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我院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基础德语课程概况

基础德语作为德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 是一门综合能力训练课。根据德语专业的课程大纲, 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是系统地掌握德语的语言、词汇、语法等基础语法知识, 了解德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国情知识, 掌握有关自身、家庭、及身边熟悉的事物或主题的词汇及通用表达法, 如自我介绍、家庭情况、食宿情况、学校生活、购物、环保、城乡生活等;能力目标是能在规定情景中根据交际目的就某一主题完成各项语言交际任务;会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多种资源搜索资料, 并能根据资料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就某一主题有条理地表达自身观点, 陈述利弊;能提取文章关键词, 并根据关键词总结或复述文章;能在团队协作中积极与人交流, 有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广州商学院作为二本C类招生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 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一本、二本公办院校相比, 招收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1) 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不高。

(3) 自我约束能力弱, 自制力不足。

(4) 合作意识不强, 与人交流的意愿较低, 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5)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自信心不足, 遇到困难容易自我放弃。

而与英语专业相比, 德语专业的学生都是从零开始学习, 两年时间内要求学完所有德语的基本语法, 并能通过德语专业四级考试, 这对学生的要求和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以往教师更重视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 而学生由于个人能力的缺乏, 在学习过程当中不能及时跟上教师的要求, 屡屡受挫, 这使得学生往往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热情下降, 学习效果不佳。基于我校德语专业学习者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适应不了课程发展的需要, 为了达到本课程的知识及能力培养目标, 有必要进行课堂改革。

四、行动导向教学

德国的行动导向 (Handlungsorientierung) 概念最初源于十八世纪德国改革教育学派的学习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德语职业教育界以加强学生实践性职业能力为目标, 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使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界的主导教学理念。

2001年, 由欧洲委员会制订的《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 (A Comme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ges:Le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 正式公布, 作为体现了欧洲现代语言教学及学习新理念的对于语言学习、教学及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 在其中的第二章便着重提出“行动导向” (action-oriented Approch) 的外语教学新理念, 可见欧洲国家对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视。

行动导向教学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来代替按照外部规定完成给定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进行学习。即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订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

行动导向教学的目的促进学习者职业行动能力的发展, 核心是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 是一种整体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行动导向教学不是指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而是一种教学设计的理念, 在这种理念中,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行动中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其角色转变为了学习过程的发起者与学习任务情境的设计者, 学生处于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学习行动是学习者自行控制的, 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行动导向教育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设计导向的学习环境, 学生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的主动性, 建构自己的经验性知识并发展综合职业能力。

为了实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典型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表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中通常使用的工具或手段有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张贴板等。

五、基于行为导向的基础德语课堂的教学设计

以《当代大学德语1》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 教学的对象为德语专业大一新生, 此时的学习者刚结束语音阶段的学习, 已经掌握语音的发音规则及自我介绍等基本句型, 已经学习了关于校园及班级情况的词汇。教学内容是关于介绍大学校园及班级情况的两段对话。

教学目标与要求可分为三个方面: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行动目标。认知目标为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介绍校园情况的词汇及相关句型, 情感目标为要求学生感受自身所在校园的美丽及自己班老师与同学的友善, 行动目标为要求学生向自己的高中同学介绍自己的大学及自己班级的情况。教学的重点及难点在于认知目标与行动目标的实现。教学时间为四个课时, 使用的教学媒体包括多媒体, 教材, 字典, 白板, 卡片等。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与角色扮演法。教学步骤分为准备阶段、制订计划阶段、实施阶段、评估及反思阶段四大步骤。

准备阶段的授课时间为一个课时, 分为设置角色扮演的情境与准备情境中需要的语言手段两部分。在设计情境时, 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此阶段可使用启发式教学法与讨论法, 提问如下:高中在哪上学?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有没有邀请以前的同学到本校来参观?如果要表演带领以前的高中同学参观本校的情境需要哪些角色?以问题引入情境, 引导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自由讨论, 让学生理解情境, 讨论角色的设置及分配,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语言手段方面, 当学生出现语言表述方面的困难时, 教师为学生及时提供可能会用到的词汇及常用句型。

制订计划阶段授课时间为一个课时, 采用张贴板教学法。张贴板 (Pinnwand) 是一种可用特制大头针, 随意钉住写有文字的卡片或图表的硬泡沫塑料或软木板。由于条件不允许, 用白板和磁铁代替了硬泡沫塑料和大头针。此阶段, 学生依然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参与的角色之间对话发展的可能性:比如约在哪里见面?见面后如何打招呼?如何介绍校园?如何介绍自己的班级?最后由学生将讨论结果以关键词的方式写在卡片上, 贴在白板上展示, 师生共评, 选出大家认为设计比较合理的对话, 并帮助每个小组形成对话图稿。

实施阶段的授课时间为一个课时, 每组学生借助学校网页上的虚拟校园页面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对话。在学生用德语扮演角色的过程中, 教师应避免打断表演过程以保证角色扮演活动的流畅性。

评估及反思阶段的授课时间为一个课时, 此阶段由三个部分组成:自评、他评及师评。即先由表演的学生自己评价, 再由他人评价其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优点及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法, 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总结性评价。

六、教学设计反思

在课后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更喜欢这样的授课方法, 觉得这样能更容易理解教学的内容。上课时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经常讨论地热火朝天, 师生互动次数明显增加, 而学生在自评及他评中表现出来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也令人惊讶。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时更能体验他人的角色情感与行动方式, 加强了社会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的成功也提升了学生的满足感与自信心, 提高了学生的内在动机, 活动之后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来增强自己的反思能力, 也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当然行动导向教学也有局限之处, 比如教学时间的增加使得无法保证每一堂课都有时间做这样的教学设计, 而被固定住的课室桌椅也不利于学生的团队合作等等。

想要更好地贯彻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需要学校提供更开放的教学空间, 鼓励教师的创新, 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 做出更详细更合理的教学设计, 也需要学生的配合。

摘要: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的新时代, 国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 职业能力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作为民办高校开设的德语专业, 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以《当代大学德语1》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 详细分析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的实施过程, 并对教师在课堂中所需要做出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础德语,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德]海尔伯德·罗什.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6.

[2] 欧洲理事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刘骏, 傅荣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社区助残日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蛇年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