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范文

2024-08-13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已经有四五个年头了。而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尽快地喜欢上语文课是我一直以来探索的目标。

在教学当中, 我也试着寻找到了一个提高低年级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那就是老师要以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思维去观察整个世界, 再以儿童的语言去表达这个世界。如果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目的, 那么童心、童趣、童语就是达到目的的法宝和关键。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大约都是8、9岁, 这时候的孩子, 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多彩的、新奇的、有趣的, 仿佛一切事物都是灵动的, 富有生命的。而陶行知先生又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因此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如果要真正的了解学生, 与学生“零距离”, 拥有一颗童心是最基本的, 而要与孩子们沟通, 那就又要有充满童趣的童语。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看孩子, 会发现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有趣, 孩子的思维是那么的纯真, 他们又是那么容易就接受你, 喜欢你,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接受你的同时也接受了你所要传授的知识。就这样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有了以下两方面的体验。

1 直观形象、富有童趣的语言美

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 他们的注意常常指向那些能引起兴趣的对象。因此教师除了做到语言准确、语法规范外, 还应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的变化来把课文中的一些动植物赋予生命,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感到课文的趣味性。

案例一:比如在教授《四季》时当中有四个角色:草芽、荷叶、谷穗、雪人。老师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四个有着生命的、不同的人物。

师:小朋友们, 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四个好朋友。看, 他们来了! (教师出示小草芽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 你能说说小草芽的样子吗?

生一:小草芽是绿绿的。

生二:小草芽是嫩嫩的, 尖尖的。

师: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小草芽这嫩嫩的, 可爱的样子像不像刚出生的小婴儿啊?那小朋友谁能说说刚出生的婴儿, 他们的声音是怎样的呢?

生一:是细细的, 轻轻的。

生二:嫩嫩的, 很可爱的。

师:好的, 那就让我们用这样的声音来读读小草芽吧!

同样的, 老师在教授其他三个角色时也是让学生把荷叶、谷穗、雪人想象成有生命的人物, 从而来体会它们的不同语气。而接下来老师更是通过自己的范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轻声细语的小草芽;轻快可爱的大荷叶;声音轻长的谷穗;顽皮可爱的小雪人。学生似乎真的看见了这几个可爱的小东西, 而他们阅读的兴趣也马上被老师调动了起来。

案例二:在进行《两只小狮子》的教学时, 老师通过模仿“懒狮子”懒洋洋、慢吞吞、骄傲的样子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这样课文就不会成为单纯的说理文章。学生也很自然的接受了品德教育。

师:我有两个朋友, 你们想认识吗?那你们又最想和谁做朋友呢? (师范读课文, 着重抓住懒狮子的语言, 并且也带上动作来读。)

生:我最想和整天练习的狮子做朋友!

师:为什么呢?

生一:因为老师读的懒狮子太懒了。

生二:那个懒狮子什么也不做, 长大了会被饿死。

生三:懒狮子现在依靠妈妈, 等妈妈不在了它还能靠谁呢?

2 可爱自然、充满童真的体态美

体态语, 也叫态势语, 它包括人们使用口头用语所伴随的手势、眼神、身态、面部表情。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个真正的导演兼演员, 他的体态不应该只是模仿自然, 而应该是真与美的结合。体态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也是潜语言的体现。语文教师不仅应该成为语言美的模范, 还应该成为体态美的表率。

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 体态语显得更加重要, 适度的体态语不但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而且也会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

案例一:《荷叶圆圆》。

师:让我先来认识一下荷叶的第一个好朋友吧! (出示课文小水珠的这一段。)

师:假如你是小水珠, 你是怎样把大荷叶当摇篮的呢?谁能做做看? (学生做动作。)

老师进一步模仿动作:不但躺着眨着眼睛, 而且也发出舒服的感叹“好舒服呀!” (学生模仿。)

由于文章中表示人物的动作词语较多, 所以体态语言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如老师模仿小水珠的样子:舒服地躺在大荷叶上, 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让学生来体验小水珠的可爱。通过老师这样的抛砖引玉, 学生也就自然地会模仿其他几种小动物的样子了:小蜻蜓立在荷叶上, 展开翅膀;小青蛙蹲在荷叶上, 呱呱地唱歌;小鱼儿笑嘻嘻地游来游去。学生真的是兴趣盎然, 津津有味。

在《棉花姑娘》的教学中老师也同样采用了一些体态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如棉花姑娘生病时的愁眉苦脸;让小医生帮助它治病时的乞求神情;以及棉花姑娘病好了时的心花怒放。通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对棉花姑娘这个角色的体会也就更加深了, 同时也为学生分角色表演打下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在表演时是精彩不断。

通过充满童真的动作, 仿佛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自然的把老师当作他们中间的一份子,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 老师教得也轻松了。

3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语态美

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小学生现有的语言接受能力, 力求“因人用语”。比如, 对性格不同的小学生, 语言的使用就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更多的采用亲切地语调, 关怀的语气对他们说话, 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 教师要有耐心, 在语速上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 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 语速适中, 使急燥情绪得以缓和。再如, 对小女孩要多使用些儿童化、拟人化的语言, 将一些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来吸引她们的注意;而对于一些小男孩则要注意语言的坚定和亲切, 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话是经过思考的, 不是随随便便说的, 是值得听的。总之, 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因人用语, 因人施教, 使每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可以说教师的语言是比投影仪、录像机、电脑等硬件更重要的软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如何凝练自己的语言, 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而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 除了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之外, 更重要的是保持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童心和充满童趣的语言。

摘要:教师的语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对学生的成长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要标准、规范, 要能体现人性化特点, 具有艺术化特征, 并结合其它多种形式的语言充分发挥语言魅力, 使学生们伴着我们富有魅力的语言快乐的成长。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幼儿期是人一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一名幼儿,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并给予正确、有效的引导,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幼儿,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成人要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开阔幼儿的视野,拓展、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使幼儿在想说、敢说、会说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幼儿只有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获得发展。幼儿学习语言,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紧密相连,通过听、看、尝、闻和触摸等途径,了解周围的一切,继而发展自己的语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重视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以及多听、多看、多说的语言学习机会,又应重视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并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让幼儿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刚开学的时候,班级里来了一个性格内向、非常胆小的女孩琴琴,她不善言辞,在幼儿园里从来不跟其他幼儿教师或保育员说话。我感到这样的性格特点对一名幼儿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于是,我常伴随在她的身边,尽可能多地找机会和她进行语言交流。特别是在她早上来园的时候,我总是非常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但却很少看到她的回应,更别提有什么语言交流了。

入园三个月后,有一天放学时,琴琴和妈妈在操场上玩荡秋千,我依然和她礼貌地道别,没想到她居然小声地对我说:“贝老师,再见!”我为之一愣,随之而来的便是感动,我跑过去,抱着她亲了又亲。虽然她的声音很小也很稚嫩,但我还是表扬了她一番:“没想到你的声音这么好听,你以后一定要多说给我们听听哦!”琴琴听到我的表扬开心极了,在一旁的琴琴妈妈也十分高兴。就这样,以后每天幼儿来园和回家的时候,琴琴都会和教师打招呼了。现在,她有时也会主动和我讲话,如“这个红色的蝴蝶结是我的,是妈妈买的”“我的衣服湿了”,等

等。看到幼儿有如此的转变,我们觉得很欣慰。无论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怎么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决不能放弃对任何一名幼儿的教育与关心,相信我们的努力定会收到效果。

在一个温暖、安全、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幼儿没有了压力,没有了自卑,心情变得舒畅,就能真正做到有话敢说、想说和爱说。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幼儿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可能有表达的内容,才可能乐意表达,有话可说。因此,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实地参观、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让幼儿不仅有说话的机会,而且有说话的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们开展了“甜甜蜜蜜”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食品店,让幼儿观察形色各异的糖果,并试着触摸各种糖果的软硬程度。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糖果的同时,因势利导地用语言启发他们:“看!这么多五颜六色的糖果,多漂亮呀!它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不同的糖果味道一样吗?”这时,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经验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参观糖果的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素材,这对于激发幼儿语言交流的欲望是十分有益的。又如春天的时候,我们还带领幼儿一起种植,幼儿通过松土、选种、种植、移植等亲自动手的实践活动,得到了丰富而生动的印象。在做每一项工作时,教师总是边干边讲,使幼儿知道究竟什么是劳动,并在劳动中丰富词汇。教师有时选几种种子,让幼儿观察,比较它们的异同。幼儿会说:“有的像小米粒,有的像橘子瓣……”出苗时幼儿观察得更仔细,兴趣更浓了。

通过种植与照料花草,幼儿不仅丰富了知识,也陶治了情操,他们能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以及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变化。幼儿生活内容丰富了,思路也就开阔了。我们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在直接的感知中丰富他们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所以, 我认为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词汇是教学好数学课堂的关键之匙。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 他必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语言传播者。有这样的一首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草丛都不见。在文学中, 平淡无味的数数, 也能如此的诗意起来。

如果,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 从文学的角度来巩固数学知识, 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很有意思的。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老师让学生从成语中找出其表示的百分数。例如:十拿九稳表示百分之多少呢?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大海捞针等成语呢?对于从数学的角度研究成语, 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 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时而皱眉思考, 时而激动欢呼……从中, 不仅进一步了解了百分数, 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学科交融, 让知识融会贯通。最后, 老师又用百分数送给学生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如此这样一堂课, 必将令学生回味无穷!

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 要让教学语言更加准确。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 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 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作为老师, 我们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 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 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在教学时, 尤其是概念教学, 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 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 造成错觉。如,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如果把又字丢掉了, 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 而“比”是一种关系。

此外, 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 解题思路的归纳, 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 都要力求精炼, 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 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列出算式, 求出问题。

其次, 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 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 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 要想让学生学好, 我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 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 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 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 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 理由充足, 逻辑性强。

还有, 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 自己觉得无意, 但对学生来说会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表达生动有趣, 特别是注意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 理解知识。另外, 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最后, 教师的表达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一味地灌输, 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来掌握。如, 教“圆的周长”一节时, 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 问学生, 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 (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用什么量?怎样量? (用皮尺绕一周) 还能用什么量? (先用绳子绕一周, 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 (在地上滚圈, 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 想法很好, 想像很丰富, 然后接着问, 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 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 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 只要知道什么, 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盲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盲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的神情非常悲伤。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开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盲老人下午的情况。盲老人笑着回答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中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篇二:语言的魅力】

一个小男孩受了母亲的批评、责怪,便一生气跑进了山谷。站在山谷小男孩愤怒地吼道:我恨你!山谷传来同样的回音: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想着过了一会儿,小男孩想到了妈妈对自己的疼爱,就站起来,对着山的那头大声地喊道:我爱你!山的那头也传来同样的声音: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听到这些,小男孩便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人与人的交往不正如这个故事一样吗?

在一个拥挤的车厢内,甲乘客不小心踩到了乙乘客的脚。乙愤怒地叫到:你为什么要踩我的脚!甲乘客也毫不相让:你明知道我不是故意的!

为什么要这样大喊大叫呢?

如:在一辆拥挤的车厢内,甲乘客不小心踩了乙乘客的脚。甲抱歉地说:对不起,我不小心踩了您的脚。乙:这是小事,没关系。

这样,不但没有矛盾,还有可能成为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当你去面试时,你会傲慢无礼的对待考官吗?我想你是不会的。你会很友好、很尊重考官的。

回声,可以反映出你自己语言的优劣。自己平行的好坏,自己的道德修养的程度等等。

语言是有魅力的。不同的语言语气。效果是不同的。

礼貌的善意的语言,是可以促进人际交往的,有利于工作和学习的。

回声——语言的魅力

【篇三:语言的魅力】

语言在平凡的人眼中是一件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事了,但在高智商的人的眼中却是智慧的象征。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有一个中年男子在卖水果。他五旬开外,脸黑黝黝的,穿着一件已经洗得泛白的,而且漏了许多孔的劳保大衣。他现在只希望学生放学时,有人能来买他的水果。这时,有一位中年人开着奔驰车来接他的女儿,他看见了卖水果的小贩便问:苹果,多少钱一斤?

小贩说:普通的一元一个,特价的七元一个。男子不解,心想:一样的苹果,为什么有的贵有的便宜呢?小贩说:你没发现,这些贵的都包上金纸了吗?这时,男子才发现原来贵的苹果都包上了一层金纸。上面还有一张造型精致的卡片,上面写着:把属于你的甜蜜带回家。于是他买了两个金苹果,心想:这个送给女儿,让她体会到父爱的温暖;另一个送给妻子,让她以后充满甜蜜。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的魅力很大。一个普通的苹果只不过包了一层金纸,写了一张祝福的卡片,就能卖到这样的好价钱。

现在大家终于明白了语言的魅力吧!

【篇四:语言的魅力】

第二届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军推出了一个新的险种:只要在上战场之前,缴费10美元,战斗之后不论受了多重的伤,医药费都由军方来付;如果不幸死去,家人还可得到一万美元的抚恤金。从当时来讲,这样的保险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实惠,可士兵们却纷纷不买。你可能会很奇怪,但是,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的话,你也不会买——因为你肯定会想:反正横竖都是一死,10美元还不如买一瓶酒喝呢,而死后却喝不了了。这让军方很着急。而有一位老兵,却买了保险,并对军方说自己有把握说服他们。军方虽然不信,可只好死马当活马医,让他去了。

可让他们震惊的是,那位老兵的办法真是绝了。他说:大家想一想,是活好呢,还是死好呢?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当然是活好了!

那么,谁能告诉我,军方是会让买保险的人去死呢,还是会让不买保险的人去死呢?

这个战士们面面相觑,纷纷掏出了十美元,买了保险。

说到这儿,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买了保险的人如果受伤或死亡的话,军方会给出不少的赔偿,说也不会愿意;相反,没有买保险的人,军方不用赔偿,死了就是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篇五:语言的魅力】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一句好话可以使心情变好,也可以使人快乐,甚至可以挽回一条生命,换回做人的理智。

信任的语言,会使人归顺。在一个小岛上,建着一所监狱,这里关押着103名重刑犯。一天,监狱长例行检查后,到?望塔上看看是否一切如常。忽然,他发现不对,地震了。监狱长二话不说,把监狱门全部打开,对犯人们说:地震了,大家快逃命,地震过去后大家再回来。犯人们都冲了出去,坐上船,离开了小岛。监狱长到了警察总署去自首,却意外发现这103名犯人都正在返回小岛,一个不少。监狱长的行为不仅拯救了犯人的生命,同时换回了犯人们的人性,也给了他们新的人生。

鼓励的语言,会让人重新站起来,走下去。那次,我的期中成绩考的不好,竟出了前五名。可妈妈没批评我,而是鼓励我,为我加油。我就像注入了新的活力,果然在期末考试中得了第二名。鼓励的语言令人充满自信,获得新的活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可是语言魅力的典范。司马相如当初不想要卓文君了,想休了她,可卓文君用巧妙的语言给司马相如回了一封信,让司马相如羞愧至极,放弃了念头,把卓文君接回长安,快乐地生活。

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是无穷的,甚至可以创造奇迹!

【篇六:走进语言的魅力】

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其实很有魅力,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而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语言的魅力吧!

写作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他只是把文字组织起来,而且看你组织的好不好,奇不奇妙,通不通顺,以及精彩的程度。语言是非常有趣的,多几个字或少几个字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著名的作家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在乞讨,作家就给了她一个硬币并问她:今天收入怎样?她回答:除了你,别的都没有。作家看了看她身边的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作家沉思一会儿,又在前面写了春天来了四个字,路人看了纷纷都给老太太钱了。就是这四个字好像有魔力似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以及同情心,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之处。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交流,甚至可能走向灭亡。语言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猿人的时候,猿人就开始用手语表示,或是将发生的事情用石头形象的刻在墙上等方法交流。古代语言有四种最古老的语言:中文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由于世界的变化只有中文才保存了下来。这也说明古人已经用智慧制造了语言和文字,才得以如今可以这么美好的生活沟通。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结构

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十讲”,了解《三十讲》之前,有必要了解这一思想。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被写进党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将这一思想载入宪法。这标志着,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八个明确”包括“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八方面内容。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包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十四个方面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三十讲》,分三十个专题。第一讲和第三十讲首尾呼应,开篇介绍思想概要,尾篇强调用思想武装全党,分别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第二讲到第二十九讲,分别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高质量发展,全面开放新格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治理格局,美丽中国,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等。

这些话题全面、系统、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

这三十个专题,每专题最少3节,最多8节。如,第四讲“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根本性的变革和成就”,只有3节: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深刻理解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充分认识取得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第二十九讲“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共8节,分别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调查研究、坚持抓铁有痕、坚持历史担当 。

名句

总书记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常在讲话著文时,精当引用古典名句。《三十讲》同样有这个风格,使用了总书记引用过的大量名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出自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使树木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要想水流流向远方,必须疏通它的源头。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时,第二讲提及这一名句。书中同时指出,“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路更不容易”。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第三讲关注中国梦,谈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引用这一千古名言。书中还指出:“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王安石《周公》中这句论断,出现在第十七讲。本讲的主题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谈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书中巧妙用到这一名句,并展开论述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首要的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第二十讲引用《尚书》中这一名言,进而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本讲中,还引用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天地之大,黎元为先”等名句。本讲的主题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中这句古训,被第二十三讲引用。本讲关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重要基石,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这种情况必然要求居安思危,安而不忘危。同在本讲,本书还引用《西游记》中的“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强调,只有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同心协力应对各种问题,才能实现共享正义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三国志》。 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二十六讲,谈到坚持交流互鉴时,引用了这一名句。书中同时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妙喻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美则爱,爱则传”,善用比喻是“习式语言风格”广受欢迎的秘诀之一。《三十讲》中,妙喻迭出,俯拾皆是。

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素来具有伟大梦想精神,即使近代以来饱尝屈辱,也始终怀揣民族复兴梦想。正因为如此,第三讲中打了一个比方: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只有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众星捧月”中的“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七讲中,一个妙喻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生动: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当代中国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中国对外开放拒唱独角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第十四讲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彰显的正是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民主不是装饰品。第十六讲中有个论断鲜明有力:“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作为装饰品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民主。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就是作为“装饰品”的民主。中国共产党特别注意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治国理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见都能运用于治国理政。

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这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首先就要努力做大“蛋糕”,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是基础,但并不是说要等着经济发展起来了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要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第二十讲对此进行了生动说明。

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银行”。“可大”“可久”是中华文明的鲜明品格。不仅要中国好,还要世界好,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可大”方面的体现;不仅要当代好,还要子孙好,这是可持续发展在“可久”方面的体现。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十二讲中,“绿色银行”概念对此进行了说明。打造“绿色银行”,就要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感悟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二十九讲,从八个方面阐释。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基础在于搞清楚“实事”,关键在于“求是”,根本在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在于不断解放思想。这就要求既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和认识规律,又将来自群众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群众改造世界的实际行动,注重在实践中遵循和运用规律。

坚持战略定力。缺乏足够战略定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动上犹豫不决、战略上摇摆不定,就容易随波逐流、进退失据,乃至丧失行动能力,错失发展机遇。坚持战略定力,就要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后动,就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就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不断有效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不断开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持全面协调。全面协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重大关系。

坚持底线思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坚持底线思维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策略,也是一个很紧要的领导艺术。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要把底线思维贯穿工作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

坚持调查研究。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政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关键是抓好贯彻落实。正确的贯彻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这就需要正确开展调查研究、经常开展调查研究。

坚持抓铁有痕。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反对空谈阔论,强调真抓实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到真抓实干,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

语言的魅力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1 文学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含义

文学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是文学教师在文学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文学知识的传授、文学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实施的人格教育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 师生积极配合, 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因素, 精心创设育人环境, 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 使学生在感受文学美的熏陶中, 追求真、善、美的健全人格。不仅习得文学知识、文学技能, 同时也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 是感性与理性,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2 中职学校文学课上进行人格教育的意义

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社会的剧烈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的人格心理冲突,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 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 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 学生也避免不了要受其影响, 特别是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专学生, 受到的心理困扰越来越明显, 妨碍了他们的思想、学习、行为、生活能力、交往活动的健康发展, 因而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这种文化心理冲突的环境中成长、生活。学生中常见有:人际关系敏感, 很难与人合作;情绪暴躁, 思维偏激狭隘;抑郁苦闷, 心理不平衡的不良心理。这种不健康的人格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 就极易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 特别是对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学生危害性会更大。文学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定位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中职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特别是在文学课上进行人格教育, 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 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促进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2.1 正面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人格目标

当代青年理想的人格模式应该是:具有独立的意识, 鲜明的个性, 高度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 批判、继承、创新的意识;以及健康向上的情趣, 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和工作, 开拓进取并能与人合作, 具有忍耐力等。文学教育中的人格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把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放在首位, 坚持启发诱导,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 从此引发学生明理、觉悟和警醒, 由此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文学中众多古怪先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 都是我们对学生正面进行人格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伟大的苏联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激动人心的话, 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千千万万个年轻人奋发向前。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 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励人心, 使人的精神和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年轻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英雄或成功人物的认同, 在人生遇到困难或挑战时, 作出较佳的选择。

2.2 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要义

“文学即人学”, 文学在立足学生发展, 塑造人格上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作用。文学作品的赏析离不开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这也正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 领会并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 理解不义、不仁的内涵, 树立去恶之志。把学生塑造成既有真才实学, 又具高尚人格的一代新人, 是时代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呼唤。通过文学人物形象的分析, 熏陶、感染、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 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异化, 促进人格的高扬与发展, 使学生受到灵魂的激荡, 经受情感的洗礼。例如,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人, 无论在什么位置, 无论多么贫寒, 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 只要能热爱生活, 只要“不抛弃, 不放弃”, 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主人公孙少平那种“不抛弃和不放弃”的精神和信念, 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 荡气回肠, 鞭笞和激励着奋斗的每一个人。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无疑是一次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就能促使他们去思考, 反省自身。

2.3 时代与课堂结合,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对社会的适应, 是中职学生跨出校园后面临的第一课。人格教育就是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共生、共谋发展。如果有足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可以游刃有余的寻找到社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 很快的进入角色中, 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标去完善自己。因此, 文学课不能与社会脱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分析社会现象, 运用演讲会、读书会、讨论会、写作、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来关注社会、点评实事, 这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应当大胆地引入课堂。例如, 让学生收集近年来各级各类学生自杀案例, 并通过开讨论会、写社会调查等方式分析近几年此类现象不断增多的原因。一方面让中职学生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 竞争压力不断升级, 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得不断的充实自己, 否则就容易被社会淘汰;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看到生活节奏加快, 人与人之间隔阂加大, 用于交流沟通的时间大大缩短, 导致人性格和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 与社会格格不入。无论是积累写作素材还是参与评论, 畅所欲言的同时能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增强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能力, 增强与社会的亲和力和参与意识。

文学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 源远流长, 载籍丰富。在文学教育教学中培养中职学生对人生的悲情、对生命的柔情、对生活的热情意义重大。为他们步入瞬息万变的社会投入激烈竞争的职场准备坚强的人格力量是一位文学教师应尽的责任。

摘要:文学课历来被称为“树人课”利用文学这块平台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 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 帮助中职学生形成日趋完善的健康人格,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成为中职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文学课,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小菲.语文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J].江西教育, 2005 (12) .

上一篇:英语常用句型大集合范文下一篇:永远的雷锋观后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