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9

虚拟企业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从组织形式、产出结果、网络技术三个角度考察了西方虚拟企业理论自诞生以来十余年的有代表性的阐述,并对虚拟企业理论的有待进一步研究之处作了分析与评论。

[关键词]虚拟企业;信息技术;核心能力;功能虚拟

[文献标识码]A

[

虚拟企业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以阜新液压产业园为研究背景,通过对产学研、企业联盟、政府政策引导等研究,对阜新液压产业园虚拟创新机制构建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液压产业 虚拟创新机制 构建

阜新市东南与沈阳市相接,距沈阳市中心城区仅170公里;西南与锦州市相邻,距最近的出海口——锦州港不足100公里。同时,阜新市位于辽中城市群和辽西经济区的结合部,属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近海城市,具有接受辽中城市群辐射的有利条件。阜新周边500公里范围内有一汽、金杯、哈汽、北汽、天津夏利五大汽车集团,发展液压产业区位得天独厚。

2009年末,阜新市被科技部认定为“阜新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阜新开发区规划面积22.3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末共签约103 个入驻项目。2010年入园项目42个,计划固定资产投资61.7亿元,其中液压类项目38个。2011年阜新液压产业基地目标再完成入驻项目100个,开工建设100个。2015年的目标是引进600家企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阜新市政府大力整合优势资源,扶植以德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宁太克液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北鑫星液压公司、阜新驰宇石油机械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并由上述6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了辽宁兴阜液压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时,市政府还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筹建了阜新液压产业产学研技术联盟,首批已有20余家液压企业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院所组成技术联盟。目前,阜新液压产业园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液压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液压行业的硬实力差距不小,软实力还在低层次上。因此,如何利用液压产业园企业集聚的优势,快速地提高液压产品的制造技术,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当前阜新液压产业园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阜新市液压产业园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各个企业产品制造、技术开发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资金投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技术力量相对分散,各个企业单独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非常有限,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可能性比较小,一些企业拥有某种独特的核心技术优势,且和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因而,迫切需要在企业间通过开展技术联盟活动,将分散的技术力量进行整合或将联盟企业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从而节省开发费用、降低开发风险、开拓区域市场、进入技术创新前沿,实现学习效应、聚合效应、速度效应,有益于加速集群整体技术创新的频率和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本文所指的虚拟创新机制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组成的临时性网络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各成员彼此互不干涉且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联盟的成员可以是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有明确的合作目标、期限和规则。各方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共同投入、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靠自身实力进行自我保护和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联盟有着重要作用。

虚拟技术机制的出发点是寻找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知识的外部合作者,以网络为依托,拥有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采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避免了传统金字塔组织结构产生的信息传递的时滞、延误、失真和扭曲。合作成员之间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而建立的动态联盟。虚拟联盟在适应性、重构性、风险分担反应速度等竞争力指标具有传统企业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虚拟创新机制内各家企业的先天优势,使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寻找产业边界突破,从而增强阜新液压产业园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其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企业技术快速进步

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可为阜新液压产业园技术创新提供基础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源泉。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所存在的资源互补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正是产学研联盟合作的物质基础。不论企业自身技术实力是强还是弱,作为一种资源的优势互补,作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上下游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为企业对外界信息、技术、人才交流的需要,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应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联盟关系,有利于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提高技术转化的成功率,从而有利于增强阜新液压产业园竞争力。产学研结合除了联合进行研究与开发之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一) 由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出资,购买科研院校已经研究成功的科技成果后实施转化。

(二) 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投入资金或设备,将科研院校已研究成功的科技成果作价入股,联合创办科技公司共同实施成果转化。

(三) 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究所、测试室、联合研究中心等。

(四)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委托科研院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创新带头人,合作创办科研工作站等。

(五)以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为主联合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来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六)由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委托科研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与智力服务,帮助企业总结生产中出现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

另外,为了使液压制造企业、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使其各自的优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选好合作的项目、创新的类型。因为科研院校在重大产品创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企业的重大产品创新比重越高。企业就应越与科研院校结成技术合作关系,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所以,一方面科研院所应该加大创新研究、应用研究的力度,为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大量的技术储备;另一方面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继续深化和拓展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努力形成一个以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为目标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科研院校的综合实力。

其次,应该在科研院所和液压企业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企业应该取得技术人员所在的科研院所的支持,通过这条通道,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把技术成果及成果的开发者一起移植到企业,实行“带土移植”,然后把项目在企业的环境下进行孵化,完成科技成果的工业化进程,实现“连土带苗”的项目孵化,从而增加项目转化的成功率。

最后,必须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如设立技术股,以及其他一些对技术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等措施。协调好科研院校、企业以及相关科技人员的利益分配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问题,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好合作关系。

二、加强企业间联盟建设,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企业间的联盟,其合作协议使合作伙伴共同进行资源投入,形成了一种相互抵押的激励机制,迫使合作企业按照事先商定的协议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首先,阜新液压产业园企业必须不断地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合作意识,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相信如果企业具有了合作观念,就会以友善和信任的心态去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各方良好的协同作用,会产生整个创新能力大于各方创新能力之和的“1+1>2”的效应。

其次,集群内企业要注意形成多样化的合作创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合作与联盟的经验,为企业以后建立新的更高层次上的技术创新联盟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多样化的合作创新模式包括:

以行业为依托的横向创新模式:利用阜新液压产业园技术人才集中的特点可以在创新合作工程中取长补短,降低创新风险。

生产环节不同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合作模式:利用液压产业各道生产工序均紧密联系的特点,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进而研制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小企业要积极寻求与大企业联合利用大企业的人才、设备和中小企业的灵活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可以逐步提高阜新液压产业园整体的创新技术,进而增强产业园内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强政府引导职能,促进虚拟创新机制构建

政府行为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构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法对企业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等行为活动的总和。对政府而言应从宏观上的不同层面,通过其各项职能积极制定政策和建立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政府不仅可以从宏观上引导和促进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而且通过参与具体的组织、协调、管理等工作做出有利于集群企业虚拟技术创新联盟的政策引导,通过传递相关合作信息,组织企业合作进行科技攻关,努力开发信息资源,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咨询服务,强化中介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改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和科学文化条件等,切实保证和加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合作的互补优势,加速创造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萌芽,推动阜新液压产业园产业升级。

通过构建阜新液压产业园虚拟创新机制,以科技政策、科技扶持资金为引导,不断地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向阜新集聚,这才能满足阜新液压产业基地创新能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附加值较高、可持续发展的定位要求,为阜新液压产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许仰曾.“十二五”规划中液压行业发展的调整意见[J].流

体传动与控制,2010 (3).

[2]葛新权,李静文等.技术创新与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3]刘景林,刘幸.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强哈尔滨、长春、

沈阳、大连四市合作与发展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4 (6).

[4]曹兴,汤勇.基于虚拟形式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构建[J].统计

与决策,2005 (11).

[5]吕军,侯俊东.虚拟技术创新联盟我国民营企业培育科技

竞争力的必由之路[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 (4).

[6]马文东,晚春东.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集群化问题径

[J].学习与探索,2005 (l).

虚拟企业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依据信息社会对信息管理职能的需求分析,结合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文章提出并设计了四年一贯制的“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教学改革方案,改革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并引入了项目制教学法。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了本教学与实践平台的良好效果,达到了教改方案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信管专业;虚拟企业;项目制教学;主干课程;教学评价

引言

在我国社会日益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新兴的、多多学科技术高度交叉的朝阳专业正在呈现出日益广泛的适应范围与社会基础地位。

然而,由于信管专业口径过宽、课程技术倾向性较强、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评价模式单调等诸多因素,导致了目前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日益显现出一些不利于信管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倾向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当比例的学生学习目标迷茫、跨专业乱考证、就业方向不明确,部分学生生活感到空虚、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同时,在教师教学与评价过程中也存在着重知识理论的传授、轻实际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过强、创新性不足,教学评价以理论考试为主、能力评价欠缺,教学侧重点不明确、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引导教学不足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所培养的信管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基于问题解决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与需求形势。

上述人才培养中的现象与问题本质上根源在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模式的针对性不足,与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同时,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化及基于项目教学的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实践动手能力。

一 相关的研究与教学改革综述

目前,国内外出现了许多虚拟教学组织如网络大学、虚拟大学、虚拟实验室、虚拟教育社区、开放大学等,然而,上述有关虚拟教学组织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都是以网络教学为主的远程教育机构、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组织等,与以“虚拟企业”为平台展开教学的理念与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社会快速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与组织面临着日益庞大、复杂、却又可能充满风险与机遇的内外部信息资源,信息的管理与应用开始成为企业的主要业务内容,高技能、懂管理的高层次信管人才将成为企业的渴求,传统的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都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中,逐步出现了结合虚拟企业或虚拟组织进行教学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如王健(2006)指出虚拟工厂模式的构建给一成不变的校企合作模式带来新的活力;王世安(2007)提出一种虚拟公司的教学模式,模仿实际公司的情景,创建虚拟校园公司,在教学中贯穿公司项目管理的思想和理念;方宝义(2009)也提出了创设工学结合的岗位化教学环境,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因此得到改进;马轶男(2009)提出了虚拟项目、虚拟工程的概念,同时将项目教学法也引入到其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陈拥军(2005)、张志刚(2010)、王基生等(2010)分别将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工厂和虚拟实践平台等的教学理论引入到他们的教学实践中,借助项目教学模式将企业软件生产过程融入到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是软件工厂过程式的项目教学法。

上述一系列相关“虚拟企业”教学的研究强调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现实,突出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然而,上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院校,本科类院校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就业压力的不同所导致两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事实上,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但要求学生应该了解和熟悉企业业务与需求,同时,还要拥有企业业务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方面的宏观管理与解决能力,这是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所欠缺的。其次,上述研究大多停留在单一课程或模块化课程的微观层面,没有上升到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层面,更没有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进程之中,故难以充分发挥“虚拟企业平台”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巨大价值。

本研究依据本科院校中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高素质专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以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四年一贯制的“虚拟企业”学习、开发与运营的教学与实践平台,并探索了在本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

二 “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构建

信管专业“虚拟企业”人才培养平台是指通过在高校信管专业学生中建立虚拟企业组织,合理分工,依照人才培养进程,“四年一贯制”的将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与评价纳入“虚拟企业”的信息管理与分析、信息系统的构建、网络营销及电子商务等业务方案与项目的制订与实施之中,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理论,又提高了专业技能;既了解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业务流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业务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管理意识与实际经营水平。

事实上,这一人才培养平台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程度,加强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培养出大量的既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实际经营管理能力的高水平信管人才提供了教学与实践的培养平台。

1 教学改革方案的总体目标

本教学改革的研究目标是尝试在高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构建“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的培养平台与环境,探索并改革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带动专业主干课程的模块化结构改革,并引入项目制教学方法,促进教师进行相关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模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培养独立分析能力和实际开展围绕组织的信息业务的专业实践训练,激发其专业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其业务实践能力;同时,优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全面结合,达到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的总体研究目标。

2 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教改方案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以符合社会组织的现实信息化需求为源驱动力,以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系列“虚拟企业”信息化项目为载体,以专业教师为虚拟企业项目导师,从低年级开始,在专业教学班内组建5-7个“虚拟企业”项目团队。在不同学期中,融入不同的专业主干课程的项目制教学,以本企业的不同的信息化任务为目标,结合课程理论开展实践训练,完成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如各类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实施方案、实施成果,并据此评价方案给予学习成绩评定,降低理论成绩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比重。

3 “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组织架构体系

本教改方案预期将达到覆盖全体专业教师和全体专业学生的组织目标,在全体教师共同调查研究、共同设计教改方案的基础上,统一思想,分工负责;并在各专业班级内组织学习,激发热情,筹建“虚拟企业”团队,设计企业运营的战略目标。

本平台的组织架构体系包括“专业一班级一虚拟企业团队”三层结构,其详细结构如图1所示:

4 “虚拟企业”团队的组建与运行

在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即着手在专业教学班内宣传组建“虚拟企业”团队,每个团队5—6人,男女比例、城乡生源比例、成绩优劣比例均参照班级内各项指标的整体比例,团队负责人以自我推荐、团队选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即企业总经理,在实际团队运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效果改选),每个团队指定一位专业老师全程指导(名义的企业董事长,也是该团队同学的四年大学生涯的固定导师),同时配备一名优秀的大二学生作为团队顾问(或称独立董事),内部成员依照企业组织架构进行部门分工(即部门经理),分别对企业运营中的不同业务部门负责(图1)。例如,某个专业班级,共有31人,其中男生12人,组建了5个“虚拟企业”团队,分别建设和运营一个土特产网站、大学生就业推广网站、旅游在线网站、绿色食品在线、网络导购网站;另外一专业班级,共39人,其中男生22人,共组建了6个“虚拟企业”团队,分别建设和运营一个高校商圈在线网站、民工求职网站、旅游在线网站、绿色食品在线“虚拟企业”团队将存在于整个四年专业人才培养进程周期,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进程,针对本“虚拟企业”的信息化业务需求,开展本专业课程的团队学习、相关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和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等多项团队活动,并进一步拓展到相关的大学生创新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参加专业方向的各项技能竞赛、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和本企业信息系统及企业网站的设计与实施。

在“虚拟企业”团队四年的运行期间,要做好“虚拟企业”团队的管理与控制,还需要制订有效的团队运行制度、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完善团队监督与约束机制;这些制度与机制,将可以使得“虚拟企业”团队能够长期、有序、高效地运营,从而最终达到“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基于“虚拟企业”平台的教学改革方案设计

1 专业课程的模块化体系设计

基于“虚拟企业”的教学与实践平台,要求平台的设计者全面分析现代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解构企业中信息相关的业务流程,从而能够将专业的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融入到“虚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之中。

根据广泛的调查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已经充分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的现代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企业信息基础管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企业业务过程与商务支持、企业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等四大方向(或者叫信息化职能)。与此四大信息化职能相对应,我们将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按照企业信息化需求分为四大教学模块:(1)信息管理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专业英语、程序设计基础(VB)、C语言设计、计算机网络和微机原理等课程;(2)信息系统建设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网站设计与规划、面向对象设计(.NET)、JAVA语言、网页设计与制作、软件工程和项目管理等课程:(3)业务处理与商务支持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ERP、CRM、SCM、生产运作与管理和商务谈判与推销等课程;(4)数据处理与决策支持类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市场调查与预测、数据结构、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和信息存储与检索等课程。

由于信管专业的教学内容庞杂,课程繁多,因此,将专业主干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使得相关的课程集成在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并在本“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上开展相关的、模块化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与实践环节满足企业实际信息化需求的设计针对性,加强相关课程与实践的相互衔接程度,也有助于学生对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主要职能、内容、业务要求和方法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将来从事相关企业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 专业教学进程的再设计

为了在信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实施基于“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教学改革,必须对已有的专业教学进程进行重新全面优化设计,设计的目标是将模块化的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活动纳入到本平台的四年一贯制的、系统化的实践流程中去。

教学进程优化设计依据的原则主要有:循序渐进的原则,虚拟企业的信息化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原则,模块化集成原则,阶段性成长原则,人才培养全周期原则。限于文章篇幅,此五项原则和我校优化后专业教学进程不再展开。

3 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大纲的针对性设计

由于基于“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在教与学的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强调了教学和实验过程是为“虚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的理念。因此,已有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大纲必须加以修订,以适应“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符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实验要求和实践过程能够全面地围绕着“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而展开,增加教学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减少学生学习和训练的盲目性,真正提高他们自主解决企业实际需求的动手和思考能力。

4 基于项目制的教学方法设计

在基于“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提出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制教学方法,即提出企业需求,设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或管理过程的业务项目,要求各“虚拟企业”团队围绕项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展开学习与实战的各种训练活动。在基于项目制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要求各课程所设计的项目制教学任务的数量不少于3个。

例如,在“网站设计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针对班级内各个虚拟企业团队所运营的网站,我们设计了商务网站的规划与设计、商务网站的制作、商务网站的测试与发布、商务网站的推广与管理等4个大型网站实施项目,要求团队内的同学各自明确任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每一个项目方案制定与实施,并最终完成本虚拟企业网站的建设,达到能够上线运营的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项目制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同学们能够在这个“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上面,全面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锻炼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能力,以及提升同学们的团队协作水平、领导与沟通能力,培养制订整体系统方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文字处理和独立思考的逻辑分析能力。

5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再设计

在“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中,为改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种以考代评的静态教学评价模式,我们需要根据平台的教学与实践实际内容和过程,设计出有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多层次、多环节、以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引导学生以能力培养为专业学习和成长的核心目标,以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为学习重心。

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再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评价体系中的比重(有些课程甚至可以取消考试这一评价环节),较大地提高平时各种项目制教学任务(如多个项目的方案制订、项目的设计、项目的实施、调查研究报告等)完成效果的评价比重。同时,本评价体系强调了团队协调水平评价,即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团队成绩由团队内每个成员的个体任务效果评价综合处理后得到,再由团队成绩与成员的个体任务效果评价综合处理后才能得到该成员某一课程的最终评价成绩。

这种基于“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突出了本专业学生未来在相关专业岗位上的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改变了传统的“以考代评”的专业教学评价方式,使得本专业的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与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引导作用。

四 总结

在反复修改和完善“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在3个专业班级中进行了综合的改革实践。经过3年的教改实践,实验班级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证明了本教学与实践平台的良好效果,达到了教改方案的预期目标。

本文所构建和设计的“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是以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训练为中心目标、以虚拟企业为平台载体、以项目制教学实践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任务评价为考核标准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教学改革方案,也是一个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理念。我们相信,在未来的信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本“虚拟企业”教学与实践平台能够提供更加良好而完善的环境,它将具有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虚拟企业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虚拟企业是21世纪一个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对我国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虚拟企业的产生背景与条件进行分析,重点讨论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的差别。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不宜全面推行虚拟企业的现状,提出要通过虚拟经营,如企业集团的虚拟化运作、组织机构的虚拟化精简、制造系统的虚拟化生产、多元经营的虚拟化发展等方式,进行我国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创新。

关键词:虚拟企业;虚拟经营;管理模式

文献标识码:B

虚拟企业(Virtual Organization)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日益受到关注,是21世纪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在经济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组织形式差别较大,管理方式也不相同。虚拟企业具有对市场的极大适应能力,有利于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但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还不适合照搬这种组织形式,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需要,引入虚拟经营思想,、创新我国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对实现传统企业的流程再造、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虚拟企业及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一)何为虚拟企业

解树江认为,虚拟企业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的诸种核心能力的动态联合体。 “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撑”表明了虚拟企业运作的技术基础。“核心能力”是指为企业创造附加值最高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动态联合体”说明虚拟企业是非静态的,是由若干个成员企业为共同的利益,以协议方式组成的动态联盟。

(二)产生的背景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科层组织结构是在20世纪初由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提出的。科层组织结构主要三种组织形式:职能式、事业部式和矩阵式。二战以后,日本凭借其先进的精益生产方式,其制造业几十年间在全球独领风骚。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为了夺回制造业的优势,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灵捷制造(Angil Manufacturing),同时引申出叫做“虚拟组织”的新型企业。这种企业可以整合整个社会的制造资源,采用动态联盟的形式,在竞争中取胜。美国制造业由此迅速发展起来,而虚拟组织也由制造业扩展到社会生产各领域,出现了虚拟生产、虚拟开发、虚拟销售、虚拟管理、虚拟服务等形式,使社会优势资源实现了最佳的组合。

(三)产生的条件

虚拟企业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和技术手段的成熟,为其奠定了基础。第一,20世纪5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顾客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竞争激烈,要求企业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传统的大规模、大批量、单功能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要求。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企业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向各个领域发展,CAD/CAM、CIMS、MIS、MRP、ERP等信息系统的运用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为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光纤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蓬勃发展,Internet为企业创造了一种超越时间、地域的交流方式改变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方式,为深层次的产品信息共享和交换提供了技术条件。

二、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的比较

管理模式指企业总体资源或部分资源有效配置与实施的模式。从以下分析可以看出,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在管理模式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一)企业组织形式不同

从法律角度看,传统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而虚拟企业不是法律实体,是一个实际不存在的企业,它不具有企业的外形但有其实质,是一种契约型组织。传统企业依赖于边界存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注册登记,按照规定行使各项权利、履行各项义务,按照要求建立内部机构,组织生产和销售。虚拟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没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合作各方不进行所有权的让渡,虚拟企业自身不能承担责任,各成员企业只能依协议分别承担民事责任。

传统企业的存在具有单一性,是独立的法人,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单体企业联合起来的企业群体,成员之间是平等的联合关系。虚拟企业是由若干成员企业组成的动态联盟,没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和常设的组织机构,是临时性的组合。虚拟企业的形成是以各企业形成网络为前提,这些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协议的目的不是转让财产,而是要建立以一种合作关系。合同的当事人,即契约的主体具有包含各类厂商的广泛性,其成员同时可对外开展其他合作,不受约束。

 

(二)企业的组织功能不同

传统企业,是为适应工业经济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形式,具有功能化的特征,即每个企业组织都具有完整的功能,包括设计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等,而且这些功能是在专门化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功能实施建立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基础上。虚拟企业在整个业务活动的运行过程中,所有这些功能也必须发挥,功能的发挥是借助各成员企业的优势自愿组合而成,不需要自己设置专门的机构。

从企业功能发挥作用的形式看,传统企业依靠自己的功能及资源,完成全部的业务活动,可能会导致功能过剩或功能不足。虚拟企业可以利用成员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动态组合,根据任务需要,各企业优势互补,动态的组合在一起,既灵活又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管理重心不同

传统企业侧重于公司内部关系的管理,虚拟企业管理的核心是重塑企业间的关系。传统企业部门管理者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其精力主要集中在监督考核下属员工。虚拟企业规范了企业间的关系,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与员工沟通、指导,形成一种学习型组织特点。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间往往是对抗性的关系。买方市场条件下,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对抗,制造企业可以选择多个供应商,形成供应商之问的竞争。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虚拟企业的管理以详细的成套的协议、合同、程序和措施为基础,使参与合作的企业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高效的关系。

(四)内部机构不同

在工业经济时代,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和全面管理的要求,企业内部机构设置呈金字塔型,层级分明,组织内部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组成传统企业的基本单位是部门和车间,基本单位职能固定。多层次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决定了管理层次多,管理链条过长,决策效率低。这种组织结构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表现在:等级差距阻碍了部门之间的相互学习,信息传递出现误解,层次过多导致组织的整体适应性较差、反应能力差。

虚拟企业的机构是以信息为基础,其机构是扁平的形式,部门与具体职能相分离,管理层级比传统企业少得多。这种机构的原因在于: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内外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可以简化组织层次。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反映迅速,使整个组织的管理高效快捷。

传统企业内部关系呈线型,而虚拟企业的内部是网络型的。

(五)管理方式不同

传统企业管理方式是命令与控制的顺序化管理,虚拟企业的管理是集中与协作的并行化管理程序。在实体企业内部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规范,管理是依靠命令来实现的,命令的下达、执行与考核按照规定的程序有顺序地进行。虚拟企业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被打破,各项工作可以并行进行,各部门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例如,产品开发与生产,在传统企业,其内部部门要按照顺序先研制产品、进行试验,然后投产,虚拟企业则是由各成员企业分别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规划,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资源组合在一起,快速占领市场。

传统企业实行的是纵向的管理,依靠职能进行管理。而虚拟企业的管理是横向的,大多以项目管理的形式进行。

(六)人事管理方法不同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灵魂,市场竞争最根本在于人才的竞争。传统企业强调专业化分工和等级管理制度,各工作组是以固定的业务职能为中心人才储备与积累是个企业追求的目标。虚拟组织内部,团队是组织的基本工作单元。工作团队的建设以人为中心,有良好的互补作用和协作精神,实现了组织、人员和技术的有效集成,具有团队核心和创造力,能够独立完成多种技术和加工步骤的一项或多项作业,甚至能够制造产品。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流快速、多样且可变。虚拟企业可以根据市场机遇和竞争形式,采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通工作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工作团队之间的有效结合,不仅是各团队核心能力的叠加,更重要的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功能,生成新的核心创造力和更强的企业竞争力。

(七)产品生产方式不同

传统企业的产品标准化水平高,适宜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市场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大量的同质的产品不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传统企业受其组织形式的限制,不可能达到产品个性化的要求。虚拟企业由于其组织的灵活和弹性,适宜进行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植方式不同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有的不能为其他人模仿的,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产品或服务的特殊技术。传统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靠自创,形成一项核心能力需要多年的积累、大量的投入,是一个长期过程。虚拟企业通过成员企业的有效组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拥有一项甚至几项核心技术,大大提高了市场反应速度。

三、虚拟经营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的许多大中型企业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表现为:企业市场意识薄弱,市场信息不灵;企业组织管理过于刚性,片面追求大而全,市场反应能力差。小型企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实力弱,管理水平较低,企业发展性较差。虚拟企业动态联盟的组织形式,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以及优势资源的组合方式,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改革具有借鉴意义。但我国目前基础工业不够发达,市场发育还不完善,企业管理现代化程度差,不宜全面推广虚拟企业。作为一种经营思想的转变,可以通过企业的虚拟经营,实现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实体企业和虚拟企业是两种极端不同的组织形式。事实上在这两种形式之间,还存在着既有实体企业性质,又有虚拟企业性质的过渡型企业组织类型。对于这类企业来说,部分缺少的功能实现了虚拟化,这种运行方式叫做虚拟化经营。或者说,对我国企业来说,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按照虚拟经营的思想,部分或全部进行虚拟化操作,实现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具体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企业集团的虚拟化运作

我国企业集团在组建时,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进行低成本扩张过程中,对并入的企业,改造和消化不足,未能为之注入生机和活力。这种简单扩张的结果,不仅困难企业最终不能摆脱困境,而且吸收它的大企业也有可能被拖垮。虚拟企业作为一种松散的联合,成员之间完全是一种独立的伙伴关系,彼此随合作的需要而建立,随合作的完成而解体。通过合作了解相互间的优势互补程度及合作潜力,对在长期合作中依赖性较强、合作关系较好的企业,逐步加入或组成集团。因此,虚拟企业可以作为我国企业集团组建重要方式,使集团整体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强劲的综合竞争力。

(二)组织机构的虚拟化精简

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许多企业衍生成为“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机构。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着组织机构庞大、管理层次众多,决策效率降低。精简企业组织机构是当务之急。虚拟企业组织构架横向整合,一般没有固定组织机构和众多的组织层次,成员之间完全是一种富有弹性的伙伴关系。组织机构的虚拟化精简,既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能解决我国企业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

(三)制造系统的虚拟化生产

我国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规模小,中间产品自制率高,各类工艺环节多。虚拟企业使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为更有效率的、更灵活的方式所取代。例如,美国生产运动鞋的耐克公司,没有一家工厂,公司专攻产品设计、行销和品牌推广,委托给工人成本较低的国家代为加工生产,保持竞争优势。借鉴虚拟企业的模式,企业本身只负责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关键生产环节和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其它则选择有互补性的企业进行制造和供应,通过虚拟外部环境的优势资源,迅速集合以完成任务。

(四)多元经营的虚拟化发展

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有利于减少经营风险,增强自己的实力。但一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多元化使企业经营重心不稳,而且由于对陌生的领域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可能导致在新的经营领域无法立足。虚拟企业为所有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一种扩展企业的思维方式,即通过寻找适宜的虚拟伙伴,构造多种虚拟合作关系。一方面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保持主业突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虚拟伙伴的优势资源,安全便捷地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责任编辑:席晓虹)

虚拟企业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分别对国内外两大知识库中国知网CNKI和ISIWebofknowledge中截止到2011年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进行了计量,发现从知识管理流程出发进行研究的文献占了很大比重,进而从文献的来源与所属学科、增长情况、关注的热点内容、作者国别与院校分布等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计量与分析,并提出了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的发展趋势,希望为此领域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计量;文献增长

IT信息技术的崛起使互联网被人们所广泛应用,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虚拟社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虚拟社区的影响逐渐从经济、市场渗透到社会、教育领域[1],社区内部的信息和知识交换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2]。许多组织已经认识到虚拟社区是一个掌握着知识管理关键要素的系统,这些组织通过推动虚拟社区的发展和增长来实现他们的商业目标[3]。大量研究者从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对虚拟社区中的知识管理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1 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计量与分析赵捧未和史博文对以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为主题文献的研究热点、文献增长、空间分布、著者分布、文献引用情况进行了计量,并总结了研究发展的趋势和特点[4]。张岌秋从管理技术派、行为理论派和激励理论派3个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5]。但这些计量和综述文献均是从知识共享角度对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状况进行阐述,缺乏对整个知识管理过程研究的认识。中国知网CNKI和ISIWebofknowledge是国内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知识库,分别表征了国内和国际文献研究的特征,因此本文分别对这两个知识库及相应的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SSCI中截止到2011年的虚拟社区知识相关研究文献的一些数据进行了统计,以揭示此领域的研究状况。在CNKI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使用默认数据库,以篇名=“虚拟社区(及同义词)”并含“知识”(精确),发表时间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为检索条件,检索到文献88篇,其中涉及到知识管理的文献有73篇占总数的82.95%。在ISIWebofknowledge的所有数据库中,以标题=“virtualCommunit*(及同义词)Knowledge”,选择1950-2011年为条件检索,去除其中1篇刊误文献共检索到知识相关文献112篇,其中涉及到知识管理的文献有91篇占总数的81.25%。上述统计结果显示知识管理在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相关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将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按照出版时间进行排列,可以统计出如图1所示的不同来源数据库中文献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曲线可知CNKI和Webofknowledge默认数据库及其核心期刊数据库CSSCI、SSCI文献数量增长趋势基本一致(2011年国际文献较2010年出现下降的原因应该是由Webofknowledge收录文献比国内花费时间更长引起的,由于这种滞后性此数据没能反映出文献的发展趋势),除了研究刚刚起步的2005年外此领域研究基本处于一个增长阶段,并且近年来的文献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由此曲线也可以看出国际上此方面研究开展早于国内。

图1 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随时间分布 从检索到文献的标题可以发现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文献大多是对知识的某一个管理流程进行的研究,如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只有一少部分文献从知识管理的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因此如表1所示可以将这些文献分别归类到具体知识管理流程和知识管理整体研究中。依据表1,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中,虚拟社区是最常使用的名称,国内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在线社区,而国际上有些学者则称之为网络社区。其次,国内外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文献占知识管理研究文献的比例高到90.3%,表明知识管理流程是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的重点。这些研究往往针对知识管理的某一个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虚拟社区知识研究多从微观角度出发的特点。

2.1 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之间提供或获取知识的交流过程[7],也是虚拟社区的一项重要功能。2004年J.Koh与Y.-G.Kim通过对韩国最大的互联网社区服务提供商之一Freechal.com中运营的77个虚拟社区的调查发现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水平与虚拟社区成果有关,而这些成果又与社区成员对社区服务提供商的忠诚度联系紧密[8],这一文献开创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的先河。随后向海华先后在《情报杂志》和《情报理论与实践》上发表文章对这一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了介绍[9]和述评[10],将这一研究引入国内。经过2005年1年时间后这一领域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相关文献开始大量出现。

2.1.2 国内研究文献计量与分析以篇名=“虚拟社区或网络社区”以及“知识共享或分享”(精确)为检索条件,在中国知网CNKI默认数据库及CSSCI数据库中对截止到2011年检索到文献进行计量。统计这些文献的出版时间,结果如图4所示。由此图可知国内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文献总体发展趋势与图1中的国内知识管理文献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也同样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此外,图4还显示了2010年开始CSSCI核心期刊载文量增长趋势相对于已发表的论文总量发展趋缓的现象。

将检索到的文献按照发表来源进行分类,得到的比较集中的来源如图5所示。图5统计的优秀硕士论文为17篇,占文献中总量的25.8%。由此可见从2010年开始大量优秀硕士论文发表引起文献总量骤增而导致核心文献相对趋缓的发展态势。在期刊分布上《情报杂志》载文量最多达5篇,其次是《情报理论与实践》4篇。可以看出这种集中趋势相对于其他期刊不是十分明显,此类研究文献没有在某一期刊上集中发表。而将统计结果按照期刊所处学科的类别分类,显示此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图情档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并且以情报领域研究为主。

图5 虚拟社区知识区享文献发表来源分布

图6 国内文献第一作者所处院校 根据图6所示的文献第一作者所属高校的统计结果,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第一作者分布相对集中,这些院校处于此领域研究的第一梯队。由此可见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者并非集中分布在以情报学研究为重点的大学,一些理工类大学的研究者们对此领域显示出了较强的研究兴趣。这种现象反映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可能与科技开发及实践有着密切联系,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研究者们可能正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主体。在第一作者的统计中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徐美凤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为4篇,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常亚平为3篇,这些作者可能是此研究领域潜在的核心作者。

2.1.3 国内、国际研究关注点比较为了衡量两类文献在研究关注内容上的差异,本文将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的含有相同关键字的文献进行统计与关注相同内容的SSCI文献进行比较。表3列出了比较集中的关注内容,并查询了第一篇文献发表时间。在此统计中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研究比较偏重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两者关注的其他热点问题基本一致。从某一主题发表第一篇文献的时间上来看,除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外国内研究均落后于国际研究,但相差时间最多不超过一年半,国内研究紧随国际研究热点发展。

表3 研究关注内容比较

关键字影响因素社会资本电子商务信 任社会认知理论CNKI136443SSCI22142CNKI第一篇文献发表时间2006年12月2008年4月2004年7月2007年11月2007年11月SSCI第一篇文献发表时间2006年12月2006年12月2004年2月2006年12月2006年12月

2.2 其他知识管理流程表1显示除知识共享外,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转移、知识获取、知识检索等5个流程研究文献数量只有24篇,占整个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的28.86%,其中知识组织3篇、知识检索仅1篇,其他知识管理流程文献的发展趋势还不是十分明朗。这5个流程中知识创新文献达到了12篇,占5个流程文献总量的一半。国际上关于虚拟社区知识创新的研究已经初露端倪,而国内一些前沿的学者已经察觉到知识创新对于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并对此流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1]。另外国际文献中的知识管理流程要比国内全面,在知识检索和知识获取上均有文献出现。KimJ等人提出了虚拟社区知识获取策略的认知选择框架,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接收者的不同认知动机会影响不同的认知目标(认知复制和创新),这与知识接收者的不同知识获取策略相关[12];GammelgaardJ探讨了CSC计算机科学公司通过让职员可以访问存在于不同地理位置上同事文档的方式来实现对知识检索的管理,以减轻知识协调困难,使知识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小化,而且案例中迅速建立的信任形成了友好的知识共享文化,使知识接收者能够直接从原作者处获取文件[13]。这两篇论文反映出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领域出现较少的一些知识管理流程在虚拟社区研究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LouayKaradsheh等人总结的现有文献存在的知识管理流程中,就有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检索、知识识别、知识转移、知识融合、知识测评、知识过滤、知识应用等13个流程之多[14]。这些流程中还有一部分流程极少或是没有出现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研究领域,但这些流程与虚拟社区知识管理联系紧密,可以应用于此领域研究,其未来研究前景广阔。从国内、国际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文献中可以统计出同时包含两个流程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别是1篇和6篇,这些文献涵盖了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知识寻找,知识寻找与知识贡献等具体流程。这说明有些知识管理流程在虚拟社区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虚拟社区中构建一些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可以拓展共享知识途径,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15],可见虚拟社区中同时应用几个不同的知识管理流程对社区成员的知识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文献也涉及了知识共享与知识交流、知识建构等知识相关研究,说明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也在向着一些其他知识相关研究方向拓展。

3 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发展趋势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对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的研究发展趋势提出如下看法:(1)在未来的研究中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将更加深入、具体和全面,研究文献也更加丰富。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文献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并依旧保持着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而研究的焦点不会仅局限在这一个流程上,其他一些知识管理流程也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知识创新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此外一些还没有在虚拟社区中应用过的知识管理流程对于研究者来说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这将有可能形成这一领域新的研究方向。(2)将形成一定数量的关注于此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这些核心作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会是中国研究者。由于虚拟社区是近年来科技高速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受到了一批年轻人尤其是硕士、博士和一些青年教师的关注。这类研究主体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能,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群体将会形成稳定的研究兴趣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核心作者的形成。而虚拟社区在亚洲地区的蓬勃发展给中国研究者的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契机,无论是以台湾学者占主导的国际研究还是国内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都预示着中国学者是未来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的一支重要队伍。(3)理工与人文科学交叉,各个学科交互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研究思想将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虚拟社区的创建与开发都离不开ICT信息通讯技术,许多社区的创立者与管理者拥有着丰富的理工科背景知识。这些社区创立者与管理者参与到社区实践中又吸引了更多有相同知识结构的社区成员,当社区形成相当大的规模后其成员表现出的集体行为又需要用人文学科的理论去研究。使用某一个学科中的理论去阐释虚拟社区成员表现出的复杂行为往往显得欠缺与不足,这必将使得多学科交互的研究方法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4)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各个流程的有机结合是这个领域研究的另外一个发展方向。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管理流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两个或更多个流程的应用可以显现出原来几个独立流程所不具备的功能与优势,这显现出系统性研究在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未来发展上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HHTeo,HCChan,KKWeib,ZZhang.Evaluatinginformationaccessibilityandcommunityadaptivityfeaturesforsustainingvirtuallearning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ComputerStudies,2003,59(5):671-697.

[2]Ming-JiJamesLin,Shiu-WanHung,Chih-JouChen.Fosteringthedeterminantsofknowledgesharinginprofessionalvirtualcommunitie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5:929-939.

[3]Meng-HsiangHsua,TeresaLJu,Chia-HuiYen,Chun-MingChang.Knowledgesharingbehaviorinvirtualcommuniti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rust,self-efficacy,andoutcomeexpectations[J].Int.J.Human-ComputerStudies,2007,65:153-169.

[4]赵捧未,史博文.基于文献计量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状况分析[J].现代情报,2011,31(9):89-94.

[5]张岌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09,29(7):222-225.

[6]Chih-JouChen,Shiu-WanHung.Togiveortoreceive?Factorsinfluencingmembersknowledgesharingandcommunitypromotioninprofessionalvirtualcommunitie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10,47:226-236.

[7]UsoroA,SharrattMW,TsuiE,ShekharS.Trustasanantecedentto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J].Knowledge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2007,5(3):199-212.

[8]JKoh,Y-GKim.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ane-businessperspective[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9]向海华.电子商务环境中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J].情报杂志,2004,(7):75-76.

[10]向海华.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活动给电子商务带来商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5):461-472.

[11]吴琼,邓胜利.虚拟社区中知识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5):115-121.

[12]KimJ,SongJ,JonesDR.Thecognitiveselectionframeworkforknowledgeacquisitionstrategiesinvirtual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ormationmanagement,2011,31(2):111-120.

[13]GammelgaardJ.Knowledgeretrievalthrough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J].Behaviour&Informationtechnology,2010,4(29):349-362.

[14]LouayKaradsheh,EbrahimMansour,SamerAlhawari,etal.ATheoreticalFrameworkforKnowledgeManagementProcess:TowardsImprovingKnowledgePerformance[J].CommunicationsoftheIBIMA,2009,(7):67-79.

[15]王栋,汪祖柱,钱程.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2,34(10):166-170.

虚拟企业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加强BIM技术的管理和优化,有利于帮助实现相关建筑信息的集成,从建筑的设计、施工直至项目终结,所有的信息都会集合在一个三维模型的信息数据库中,方便相关人员的查阅。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工程周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于BIM技术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实施科学合理化推行BIM技术的策略。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设计优化;应用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越来越有难度和挑战,在经费有限,工期紧张的外部因素影响下,传统的二维技术不再适用于如今的建筑工程,强行实施各种问题就会浮出水面[1]。问题的产生,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且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筑工程进度推进速度慢,提高建造成本,企业也就无法获利。为满足大时代发展的需求,发展精细化设计是重要的目标[2]。于是在高科技人员的潜心研究下,BIM技术越来越成熟,在建筑设计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何为BIM技术?BIM技术的全称是建筑信息模型如(图1),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有的真实信息。

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优势

BIM能模拟的信息包括:三维集合形状信息、非几何形状信息,如建筑构件的材料、重量、价格、进度和施工等,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为设计师、建筑师、水电暖铺设工程师、开发商乃至最终用户等各环节人员提供“模拟和分析”[3]。BIM技术非常精准周密,具有可以观察,可以协调合作,及优化良好的优点,有利于建筑工程过程中更加顺畅的沟通,保障工程质量,降低出错概率。因为BIM技术的精准周密性,所以,被广泛的运用于建筑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成为建筑行业的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驱力量。在应用之外,企业也要注重不断地发展和优化BIM技术。

三、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

(一)应用于虚拟仿真

利用BIM技术建立模型(如图2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到施工的框架,以达到更准确的工程造价预算,也可以对施工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加快施工进度,让工程在规定的项目周期内有效完成[4]。

(二)应用于构件拼装

利用BIM技术进行虚拟的构件拼装,施工企业可以尽早发现工程存在的风险,有效地节约时间成本,减少资源浪费[5]。BIM的设计流程是,首先完成构件平面的布局,然后利用参数化设计的思想,结合构件库中的资料,实现自动化快速建成模(流程图如下图3所示)。然后利用BIM技术的自动校验功能进行校对,监测工程的可行性和建设性,正确的评估风险,节约成本,降低错误率。

(三)应用于施工的统筹协调

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建筑工程的设计工作越来越有难度,对于建筑施工的统筹工作的要求也更加严苛[6]。施工之前做的各项准备也要更加具体和完善。施工统筹是指怎样使用施工设备,才能发挥出设备的最大作用,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施工。BIM技术具有自动优选方案的功能,可以对怎样选用施工设备以及怎样使用施工设备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节省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质量。

(四)应用于建筑项目的辅助管理

BIM技术可以辅助建筑项目的管理。BIM技术可以形成建筑物的完整信息,提供一个直观的三维交流环境[7]。与传统模式下项目人员在现场靠图纸找到有效信息进行沟通交流相比,大幅度地提升了工作效率。BIM逐渐成为一个施工现场自如沟通的交流平台,辅助各方面技术人员协调项目方案,讨论项目的可造性,及时的排除风险隐患,减少因风险或疏漏造成的返工,缩短项目周期,节省成本。

(五)应用于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安全隐患,BIM技术的碰撞检查功能可以提前有效地检测出可能发生危险的因素,对有危害的区域进行划分,管理人员就可以提前预知风险,制定预防方案和保护措施,预防工程返工重修。

(六)应用于物料管理

在建筑工程实施的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购买各种施工材料,因此,对于物料的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BIM技术具有无限储备资料的功能,可以储存工程所需要的材料。施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利用计算机查询所需物料,有效的保持物料的供应,提高工程施工进展的效率[8]。

四、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管理的应用分析

(一)应用现状的分析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今天,管理建筑工程设计的理念愈加重要。由于以往的设计管理频繁出现问题,使BIM技术普遍的运用到了我国的建筑行业事业中,科研人员越来越关注能够加强BIM技术的研究。但是,在BIM技术发展的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可能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如今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的BIM投资回报率不是很高。但随着BIM技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研究人员潜心开发更多有利于工程建造的功能,BIM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存在问题的分析

首先是业务范围方面的问题,由于个别建筑项目的管理人员没有对BIM技术的深入了解,业务工作不够精确,设计深度也没有明确,这就导致可能无法设计出让人满意的效果[9]。其次是BIM在协同设计方面的问题,虽然BIM技术对于协同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也同样会引发问题,比如协同工作之后逐渐加大的工作量,参与建筑工程的每一方都会增加协同量,增加设计管理的难度,延长项目周期。还有设计流程方面的问题,BIM技术需要高配置的计算机。设计师确定设计的原则,根据专业建模型,最后进行系统的整合工作。用这种按部就班的流程雖然可以避免不同专业在同一个文件下协同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损伤,但是同样也会延缓进度,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的返工现象。设计成本也是BIM技术设计管理的不可忽视的问题。BIM技术前期需要做大量的投入,部分企业担心无法承担和规避风险大多选择不投资或少投资。项目设计费用占比过小,导致项目设计企业没办法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另外,由于BIM技术进行管理时,多个软件配合进行,信息数据的更新都在一个平台上,这就导致了信息数据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平台是大量信息数据的载体,如果没有健全的权限设置就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影响设计管理的进程。

五、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应用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材料管理

BIM技术可以对施工现场的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管理,有效地避免施工现场材料分配错误,材料严重浪费现象。在模型中記录好材料的采购总量,及每一天的使用量和剩余库存量,通过数据库计算损耗。依据每天的使用材料数量情况,发放每日所需的建筑材料,避免严重浪漫现象。并且采购人员在采买建筑器材的时候,要多观察,多对比,对消耗量大的建材材料进行市场调查,对比价格和质量,以便可以买到质量良好且价格优惠的材料,在材料合理管理的同时达到控制浪费的目的。

(二)优化设计管理软件的选取工作

合理的选择BIM软件,确保所选软件的配置能够与计算机兼容,并且要尽量选择高效率的设计管理软件,配合好软件之间的功能。

(三)完善建筑设计标准,设置信息数据权限

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工程设计管理时,要尽可能地完善建筑设计标准,使设计结果理想化。加强对BIM信息数据的管理工作,做好备份,以防信息数据的流失,对于机密文件和重要信息要做好权限设置。

(四)开展有序的协同设计工作

建筑设计企业要加强对BIM是集团团队的设计,建立团队凝聚力,让“提高BIM技术,发展BIM技术”为共同的目标。团队要制定完善的BIM设计管理的流程,不断地创新优化BIM技术,确保BIM技术可以有效的,高效地利用于建筑工程设计管理工作上。

六、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建设和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翻新,BIM技术的推广势必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和价值。在推广BIM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大力度培养相关技术人才,加强技术人员的对于BIM的认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保障建筑工程内对于人才的需求。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BIM应用标准,解决BIM技术中还存在的现实和技术问题。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设计管理上过程中,BIM技术占有重要地位,是能让建筑行业实现更精密的设计,更高效的施工,更高质量的完工的重要技术。所以建筑企业要高度重视对于BIM技术的应用,技术人员要不断增强BIM的功能优势,让建筑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领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印红梅,贾春辉,黄紫旭.BIM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制冷与空调(四川), 2020,34(06):739-743+747.

[2]饶钰琳,梁庆学.BIM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施工中的应用探索[J].四川建筑, 2020,40(06):254-256+258.

[3]崔邯龙,常子政,孟文清,姜新佩,张铭琦.基于BIM技术的人工剖面赛道工程数字化协同设计研究与应用[J].粉煤灰综合利用, 2020,34(06):1-6.

[4]秦国成,任志平,张兴志,侯春明,周银,韩达光.BIM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异形幕墙设计上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2019,36(05):518-522.

[5]曾旭东,周鑫,张磊.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正向设计应用探索[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9,34(06):119-126.

[6]王会,王育良.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廊协同设计应用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32(04):1-5.

[7]杨山,冯泽,蒙雪敏,陈良,邓春雷,吴鸿飞,陈武鹏,陆静,李妍.GIS/BIM系统乡村住宅设计与建造技术虚拟仿真信息技术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6):70-71.

[8]赵福奇,邓建平,刘玉清.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和项目施工及管理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 2019(36):155.

[9]袁欣,李亚娇.BIM技术在地下车库管线综合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 2019(36):110-112.

中交四航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广东 526000

上一篇:汽车电子设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新型玻璃教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