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范文

2023-09-22

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结合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在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模型构建环节中,结合假设和应用等方式,结合国企的具体实践,对风险模型进行验证。

[关键词]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04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基础的财务审计,同时也涉及企业经营评价和相关的经济责任。因此,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环节中,会产生各类风险,风险通常具有隐蔽性特征,审计风险模型也与平时的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假设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由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承担,这些机关和人员主要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国企高管经济责任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国有资产的受托经济责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审计机关是国家机构,要执行国家工作,评价企业资产。审计人员与国企高管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构成特殊的审计关系。审计方式并不是单纯的收费,要结合相应的审计风险,对审计失败的类型进行总结,通常采用经济赔偿的方式。

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和基本思路

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设计为“审计风险=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主要在常见的财务收支审计中使用。该模型中审计风险包括审计檢查阶段的风险,但审计评价和处理阶段产生的风险不包括在内。

在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当事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掌握违法事件,及时惩处违法行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和评价中,也会存在风险,这类风险被称为评价风险。在审计工作中,国企领导在审计评价中也存在不公正的情况,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审计执行环节也会产生风险,导致国企领导由于审计不公而出现行政复议,挑战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权威性,会使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下降,甚至会产生法律纠纷。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包括检查风险、重大报错风险、处理风险和评价风险,这些风险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在这4类风险中,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是以独立状态存在的,二者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评价风险和处罚风险是在检查风险出现的基础上产生的,也会受检查风险制约。各类风险要素出现的顺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评估各类风险要素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然后才是处理风险和评价风险。各类风险要素产生的差异很大,重大报错风险一般都是由审计对象导致,与审计人员无关。检查风险、评价风险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与审计对象无关。

各类风险要素均大于零,都会对审计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之间联系密切,并且建立在检查风险之上。因此,在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后,还要结合处理风险和审计评价风险,从而构成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模型可以设计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处理风险+评价风险。

3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目前,我国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还是采用制度方式,是一种基础审计模式,在审计模式建立环节中,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找出审计中存在的风险,从而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风险基础审计模型主要以经济审计为主,在这种特殊的审计模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内部要素、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分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将客户的经营风险直接纳入风险评估中。在审计中结合风险基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就能充分应用在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环节中,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和终结阶段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

在审计的最初阶段,审计人员要落实审计方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评估,预测相应的风险。在这个环节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主要是检查风险水平,在明确各类风险及因素后,可以确定审计模型的内容,从而规避产生风险。这时先不处理风险和评价风险,在确定检查风险之前,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的重大报错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对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在不分析评价风险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要将企业的可容忍风险计算出来,在了解风险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后,确定好检查风险,计算出可容忍风险后,对重大报错风险进行评价,在确定计划检查风险后,再对审计证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风险测试,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在进行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估环节中,审计人员应该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对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水平进行科学评估。

在审计环节基本完成后,审计人员要建立终极风险防范模型,在对终极风险进行评价的环节中,要对检查风险的指标进行相应评估,将终极风险计算出来,并将终极风险与整个审计项目中的可容身风险进行对照,如果终极风险比较小,那么审计结果是合理的。如果终极风险非常大,说明审计风险在评估环节中有些方面具有不合理性,所以要重新审视风险的各个类型,重新制定审计程序,确保审计工作更加完备。

4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验证

在国有企业中,审计风险评价不仅要结合重大报错风险,还要结合检查风险,甚至要分析评价中产生的风险。重大报错风险不仅包括国有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职责模糊,以及经济业务中资产错误产生的固有风险,同时也包括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重大报错风险系数最小为0,最大为1。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操作环节中,发现审计企业经济业务和经济责任存在的问题,其风险系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评价风险是审计活动执行后,国有企业不能客观和公正地评估审计工作中产生的风险,其会产生处罚风险,其风险系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5%。处罚风险是国企高管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合理处罚导致的问题,是一类后续风险,是由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名誉受损后产生的风险,以及国企高管在申请行政复议后产生的连带责任,此类风险系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

例如,某企业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小组实施计划,对该企业董事长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结果发现审计人在工作中存在多计费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偷税和漏税行为。该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了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在处理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

审计小组在分析大量的数据后,可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从而能够进行有效控制。

4.2 分析重大报错风险

审计人员结合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后,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从而能够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使重大程序决策制度更加规范、财务收支更加合法。被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才能严以律己,严格要求内部职工,才能更加迅速地了解领导的意图,更好地处理财务问题。公司内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个别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资金和基本建设项目审批不严格的情况,防止公司出现不能对子公司进行严格监管的情况。在检测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针对借款长期不能收回的问题,要进行严格的资产管理,防止产生不良资产。结合稳健性原则,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内部控制,并在完善各类测试后,规范业务程序。

4.3 确定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要对子公司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抽样范围设计为10%,从而结合重大经营决策和重大投资项目,对被审计公司进行实质性的测试,结合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余额审查。在分析性复核执行环节中,余额测试要针对各类账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要对经营决策业务进行全面审核,降低检查风险发生的概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越高,抽取的样本和审计证据也就越充分,可以节省时间,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结合信息化手段提升效益成本。

4.4 评估评价风险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抽样的方式,抽样的范围控制在40%,结合领导班子的成员和中层干部,提升领导能力,确保领导廉洁自律。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也要作为评价的因素。

4.5 评估处理处罚风险

审计人员在对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要合理地分析重大投资项目。同时,审计人员要完善审计评价,防止处罚不当引起的复议,防止审计人员和审计单位名誉受损。

5 结 语

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审计环境有关,也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息息相关。所以,要想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小组应该优化被审计对象的环境,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切实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谨慎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汪立元.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5(14).

[2]谢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2).

[3]汪立元,顧晓敏.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经济研究,2016(8).

[4]卫建国,李洪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研究,2014(8).

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2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公安就按内部管理当中也结合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出现了内管干部这一特殊的职业岗位。内管干部主要是指, 在公安机关的内部, 除了上级领导组织部门的管理以外, 在本单位所能自行管理的干部。在责任分工当中, 按照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管辖的分配。在公安机关当中, 内管干部应该是有和他用级别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负责。以下论述在公安机关的内部管理当中, 出现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和瓶颈, 且针对其中出现的情况,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在公安机关中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一) 难以审用分离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 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常常难以真正的处在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管理工作当中。

( 二) 难以界定责任

在审计工作当中, 因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责任的审计当中常常难以界定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等。

( 三) 审计评价设置落后

审计评价机制落后也是现阶段公安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之一。

( 四) 审计整改工作力度不足

审计整改工作力度往往不足, 在遗留的历史经济责任问题中难以解决。

三、针对公安机关中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 一) 领导要充分重视审计工作

在公安机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当中, 如果党委领导能够对其加以支持和重视, 那么对于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极为显著的领导效果。因此在公安机关的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于审计工作的支持和重视, 做到“三勤”和“三好”。“三勤”是指要在公安机关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做到: 勤总结; 勤沟通; 勤宣传。而“三好”则是要做到: 好参谋、好服务、好公开。借助多种工作形式和途径, 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实现让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主动接受审计工作的目标。

( 二) 加强沟通效果, 完善审计工作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 内部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单位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确保审计得出的意见和结论能够落到实处。另外, 要加强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形成合力审计的工作局面。在公安机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当中, 要将组织人事部门作为龙头单位, 为开展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保障和完善经济责任联席会议的正常运行。要提前提供审计对象的名单和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表, 将审计结果有效的使用在相关方面, 使审计的实施不会成为无的放矢, 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效性。

( 三) 完善审计制度

在公安机关的审计工作当中, 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和完善性是完成审计工作的必要步骤。在公安机关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 首先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评价管理体系, 该项体系需要根据公安行业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特点, 结合工作人员在任职期间的工作业绩、管理状况、经济行为等情况, 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出经济责任审计的标砖和规范, 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一套完整且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习题。让公安机关的审计工作有据可依。

( 四) 加强审计力度

在公安机关的审计工作当中, 也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将审计监督工作变成任职期间的经常性监察, 从工作的源头方面来防止腐败的产生, 实现审计督察的工作的连续性。此外, 通过不间断的审计工作, 能够较好的解决在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马后炮问题, 使得审计部门的力和权以及纪检监察部门的威得到有机结合, 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 五) 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也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在公安机关的审计工作当中, 首先要加强公安机关审计队伍的建设工作, 保证审计工作在公安机关内部当中的独立性; 其次是要严格把握科学规范的审计工作人员选拔制度, 不断从基层充实专业的审计人员, 并且在审计部门的内部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机制, 在工作中实施奖惩模式, 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结论

审计工作开展较难有着多方面的现实原因, 公安机关内部的内管干部和审计工作人员要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性的措施。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公安机关的领导部门重视审计工作; 其次是要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加强和其他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的沟通效果; 然后是要完善经济责任的审计制度, 从体制上保证审计工作的完成; 而后是要加强审计工作的工作力度, 主动出击; 最后也要学会从审计人员本身的工作素养入手, 提高工作能力和审计效率, 达到更好的经济责任审计成效。

摘要:随着公安事业的不断发展, 也随着警务改革的不断深入, 在公安机关当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已经成为了现代公安机关所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指标。在公安机关的内部审计工作当中, 经济责任的审计是其重点审查的项目。在现阶段的公安机关内部管理中, 经济责任的审计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亟待公安机关内部审计人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政策。本文结合公安机关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 对当今历史时期下公安机关的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论述了如何解决当前出现的一系列审计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公安机关,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 王小林.国企有效开展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策略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 2013, 04:293-294.

[2] 葛绍丰.公安机关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J].审计月刊, 2013, 05:45-47.

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3篇

一、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

总体来说,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在国家审计机关的主导之下或是在高校的审计机构的安排之下, 与高校的主管部门如高校的组织部、纪检部以及人事部等相关部门进行联合, 在参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的前提下, 对于高校校长在职期间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的合理性、真实性以及效益性等方面进行独立审核和查对。在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高校校长任期内的经历责任履行的情况进行客观和有效的评价和界定。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在领导干部队伍中的腐败分子深恶痛绝, 采取既打苍蝇, 也抓老虎的反复倡廉工作方式对于领导干部中的腐败分子进行惩处。高校校长在任期内, 应该注重学校的发展工作, 一方面在办学规模方式进行适当扩大, 但同时更有注重学校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国的质量优化, 对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精力, 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 注重学校在重点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的优化建设方面的工作, 全面促进学校工作的稳健发展。

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高校校长的责任审计的界限和规定都较为具体, 但是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全面的范围划定。作者结合当前的学者们对于高校校长任职责任审计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于高校校长的责任审计制度的范围做出一些简单界定, 以便于后续的讨论和研究。具体如下:

(1)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之下,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应该是高校的上级教育主管的相关部门负责, 但是在具体的审计工作可以在上级部门的监管之下, 由学校内部的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审计部门来负责展开, 并且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注意遵循回避原则。这样的审计方式, 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一些营私舞弊情况的出现, 也保证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 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应该以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进行的各个领域的项目活动、经营事务、学校重大项目的审批、学校的资金经费等的使用和划拨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参照国家相关的政策内容和一些具体要求指标, 另外对于高校校长在任期内, 高校资源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要求标准进行核对, 审查学校内部的学生、教师的素质情况等方面的事务也要进行审查;

(3) 在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候, 除了充分利用较为传统的一些核对法、罗列法等审计方法之外, 还可以借鉴一些金融行业监管部门的一些审计方式, 如数理统计方法、分类管理方式以及其他的一些专业方法, 并且可以使用现代的新型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的设备, 使得审计工作更加准确和高效。

二、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国家政策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工作的相关要求之下, 结合一定的分类标准, 对于将要进行审计的内容进行合理、透明的审计标准的组合。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高校校长任期内履行的学校的经济责任履行的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容都要较为积极的作用, 也是对于审计工作的一个具体参照指标, 有利于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施和进行。一般来说,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指标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类, 具体的内容如下:

(一) 定性指标

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中的定性指标包含的内容较广, 这些指标对于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改革与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等情况都有涉及, 是评价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校的控制制度的健全程度的评价:对于学校内部的控制制度的健全率是对于高校校长在任期内对于学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的情况的一项衡量标准, 这是高校校长在任期内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一个重要表征。一般来说, 学校内部的控制率的计算公式为:控制制度的健全率= (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

根据不同的计算结果对比参照标准对于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程度做出分析, 在这一方面的评价结果主要分为不健全、基本健全和内部控制健全三个指标, 若是根据上述公式所计算得到学校内部的控制率在90%以上, 则说明高校内部的控制制度健全;若是所得的结果在60%-90%这个阶段, 则说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部分健全;若是计算得到的结果是在60%以下, 就认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 需要加以改进。

(2) 财务收支状况的真实性。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主要就是在参照审计单位所掌握的基本指标的前提之下, 对于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往来情况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于这一数据的评价与学习内部空置率的评价基本相同, 主要有不真实、基本真实和完全真实三个层次。

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进行更加细致的介绍, 就是若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财务收支情况与参照标准的误差在5%以内的, 则可以说这些财务资料能够真实反映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 而且这一情况符合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速度;若是这个误差在5%-10%之间, 则可以认定这些资料基本能够反映财务收支情况;若是这个误差进一步加大, 增加到10%以上, 就认定这些财务资料不具有真实性, 对于所需要的财务情况的评价没有参考价值。

(3)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是反应高校校长任期内所建立的学习内部的控制制度的有效性的重要参考指标。计算公式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 (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 ×100%。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率相对应, 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率的评价指标也主要分为有效执行、部分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三种评价标准。若是内部的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较高, 执行率能够达到100%, 则说明高校校长任期内学校内部的控制执行制度得到了高效执行;若是执行率在60%之上, 可以认定这一控制制度部分得到了有效执行;但若是这一结果在60%以下, 则说明控制制度执行的无效性。

(4) 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

对于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进行评价, 不但包含对于学校财务收支情况的评价, 还包括高校校长个人的收支情况的调查, 这一方面的评价指标包含四个方面, 也就是符合、基本符合、违反和严重违反这四个阶段的评判。在高校校长的任期内, 若是校长个人或是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能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没有出现任何的违法危机的事实, 则说明在高校校长任期内的财物收支情况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若是发现校长在任期内出现了违纪行为, 但情节较轻, 违规违纪所得的, 或是所占用的资金在5%以内, 则认为基本符合相关的规定;若是违纪资金数进一步增加, 在5%-10%以内, 认为高校校长违反了相关法规;如果高校校长在任期内挪用或是侵吞的资金在10%以上的, 或是存在一些其他较为严重的违纪行为, 则认定高校校长存在严重违反财经法的行为。

(二) 定量指标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定量指标涵盖的内容较多, 简单可以分为基本指标、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三类。其中的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多个细小的指标。如基本指标中包括学校的收支预算的完成率、任期内学校的收入负债率等;绩效指标中又包括任期内年平均科研收入总额、任期内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任期内年平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任期内年平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任期内年平均学校经费自给率、有效对外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使用额、任期内年平均教职工人均年收入额等十项指标;而对于修正指标来说, 则主要包括任职内的消费情况、违规违纪资金量以及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资金量等。由于文章的篇幅限制, 这里对于定量指标中之处预算的完成率进行简单介绍。

支出预算的完成率这一指标主要是对于在高校校长任期内学习的年度财务支出情况的完成指标, 这一指标的评判是学校在执行之处预算方面的执行力标准的重要体现, 而且是对于学校内部的科研、教学以及行政等方面的业绩情况, 也表明了这一时期内学校对于自身的支出预算能力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对于学校的支出预算的完成率进行计算的公式为:支出预算完成率= (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 ×100%。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支出情况进行预算一样, 当所得的计算值大于100%时, 说明这一时期的支出较多, 超出了预算值;而若是计算结果在100%以下时, 就说明支出较少, 低于原本的预算值。但是这一指标需要综合这一时期内的学校的建设情况来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若是在原本的预算范围内, 学校的各项建设活动都已经基本完成, 且相关的事项完成有质量保证, 则认为这是节约行为, 否则就不能得到这一认定;反之, 若是学校的各项事务没有增加, 且所得的计算指标在100%以上, 则视为预算超支, 但是在学校事务的完成过程中若是存在一定的增加量, 而支出预算没有发生改变, 则不认为是预算超支。

三、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 首先需要注意所审计的相关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当前的许多高校来说, 存在一些财务信息失真的情况, 一些高校校长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 会利用手里的职权对于高校内部的会计资料、财务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粉饰, 甚至是造假。因而为了能够保证对于高校校长进行的经济责任审查评价工作客观、公正, 就首先需要确保所核对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次一方面来说, 在对于高校校长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的时候,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对于其中的一些参考指标进行适当地调整。一方面来说, 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学校的一些事务工作开展范围和方向在发生着变化, 这就使得学校的实际发展与相关的标准之间可能出现差距, 从而超出了相关标准的评定范围;另外一方面来说, 国家的相关正常标准在进行改进和变化时, 需要充分考虑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同, 对于一些界限范围的划定, 赋予一定的弹性和变化范围。最后, 在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之前, 需要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 选择正确、可靠、有效的评价指标, 是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公正的前提和保障, 也是审计工作能够顺利、正确实施的必备条件之一。

摘要:对于高校校长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加强对于高校校长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情况的监查和审计, 能够促进清正廉洁之风在高校校长之间的流传, 让高校校长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树立积极向上的政绩观念。建立科学的、有效的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也就成为反映高校校长经济责任的重要参照依据, 也是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高校校长进行经济审计的重要量化标准。研究高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应用, 对于促进高校校长的个人进步和事业发展, 以及我国高校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长,经济责任,指标,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艳妮, 李海生.高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构建[J].财务与金融, 2003 (5) .

[2] 丁有根, 章坤, 宋桂娥, 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 2007 (6) .

[3] 武东萍.国立大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1.

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4篇

双良集团借鉴小岗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成功模式, 在控股子公司中引进承包经营责任制, 与承包者订立承包经营合同, 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在一定期限内全部交给承包者, 由承包者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这种模式下, 集团公司为子企业提供财务资源, 全权委托经营管理者代表他们管理企业。集团公司处于股东的身份充分放权让管理团队站上属于自己的舞台。为此, 本文通过对双良集团经营业绩考核运行中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分析, 探究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因素与方法。

一、双良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考核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一) 双良集团基本情况

双良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于1982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稳健发展, 由一个的中央空调制造厂发展为一家集机械制造、化工新材料、酒店服务等九大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溴冷机诞生之地, 国内重要的氨纶丝和包覆纱生产基地, 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央空调机械制造产业基地, 国际先进的包装材料及苯乙烯苯胺化工材料生产基地。

(二) 经营责任制

双良集团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激励的方式各不相同, 2003年集团公司在下属子公司内实行承包制式的绩效考核, 先后采用项目奖、年终奖、发明创新奖、重大贡献奖等奖励方式, 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开拓创新的积极性。然而, 物质的奖励也有弊端。考核指标的制定、预算金额的多少、资源分配的多少、运营过程中信息采集的可靠性都存在争议。为此, 集团公司根据各个公司不同的情况采用经济责任审计的形式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进行持续不间断的跟踪。

双良集团公司采取双梯阶模式, 即充分的放权和不间断的跟踪。一是经营管理领域不插手, 充分调动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二是对经营业绩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与管理检查, 对审计与检查的结果, 进行评分, 并在绩效考核KPI中增加该结果的权重比例, 参与企业经营业绩的考评。

(三)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途径

分析经营管理者做决策时是否考虑当时的经营环境和企业实际状况等各种内外部因素, 决策执行后的阶段性成果如何。做出的投资决策是否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是否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 有无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在审计中抓住绩效指标。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 结合单位性质、所属行业周期、国内外经济环境等实际情况, 重点抓住经营业绩关键考核指标, 对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经营业绩考。

二、案例分析

从双良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 审计时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结合、员工和客户价值的综合考虑、既关注事件性质又关注事件数量的多维度弹性审计理念是集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的关键之举。

(一) 在审计力量方面, 由单一审计部门扩展到“大审计”部门

切实树立审计人员的审计观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审计, 是委托代理理论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必然要产生的结果, 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要求。树立“企业大审计”理念, 执行联合审计。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开展审计的重要条件。“企业大审计”, 即在审计部门人员配置缺少工程、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的情况下, 集团内部审计部门联合法务部、基建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等其他职能部门人员, 必要时借助外部专业人士, 借梯上楼, 对经济责任进行拉网式梳理。

(二) 在审计内容方面, 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并存

企业运行轨迹涉及的重点领域也是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关注的地方。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针对经营管理者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全面管理的过程中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

(三) 在审计制度方面, 逐步规范经营管理者效益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

首先, 认真总结以前年度中取得的审计方面的经验, 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经营管理者效益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在经营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审计, 不能仅仅关注某一段、两段时期内经营业务的真实、合规性, 更应在日常基础审计的基础上, 注重对审计多角度视野的培养, 并在实质性程序的基础上对审计实务的作业面进行系统的规划;最后, 将总结的内容作为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进行研究, 制定独立的审计操作规范, 最大化地利用审计结果去完善经营业绩考核的制度上来。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通过证实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者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 来认定该经营管理者应负的经济责任。它既包括合规、合法性审查, 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评价, 因此, 经济责任审计本身就是经营业绩考核的一种特殊形态。集团公司对于下属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没有统一的文件法规指导, 实际执行时, 各个企业有各自独特的做法, 现就双良集团经营业绩考核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做文研究。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经营业绩考核,双良集团,大审计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5篇

特色的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并直接影响着这些干部的荣辱升降等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是基础,评价是关键。本文结合青海销售公司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评价原则、评价方式和指标、评价内容以及在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谈谈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认识。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存在的问题

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影响到对干部使用的导向问题;也关系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最终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由于两个暂行规定没有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在审计实践中对被审计者经济责任的评价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将经济责任审计混同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审计评价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即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而且对被审计单位对外提供担保、存在的正在诉讼中的未决经济案件等可能造成的或有损失,应承担的或有责任不予披露,不明确责任将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二)审计评价内容不明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是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也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及事不及人。由于任期经济责任的风险较大,审计人员害怕承担风险,只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评价而没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的工作状况,遵纪守法的情况进行评价或者只反映被审计者任期内所存在的问题,而没有对所存在的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及被审计者对这些问题所负经济责任进行评价,造成评价主次不分,背离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四)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范围。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不是全部手段。因此,审计对被审计者的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从经济责任的有关内容进行。但在实践中有的审计报告总想全面评价被审计者的功过是非,从而超越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的内容加入其中,过多涉及其政治思想和工作事务。比如:“在任职期间,工作勤恳,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为单位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或“在任职期间,被评为先进文明单位”等等,使审计评价脱离了“经济责任”的范畴,增加了审计的风险,事实上也是不科学的。

(五)审计评价证据不足。任期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应以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为依据,不能受主观意识的支配;对那些未经审计,证据不足或未来的经济事项不应予以评价。但有的审计报告的主观意识就较浓,凭自己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感觉进行评价。有些事项的提出也缺乏相应的取证资料佐证,有的不加以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单位的年终总结报告或被审计者述职报告的有关内容来评价。

(六)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审计评价质量。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要求高、政策性强、责任大,必须要求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我司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专职人员较少,审计项目多,都是临时搭班子,抽到谁是谁,很难保证人员质量,审计评价往往抓不住要害,深度不足广度不够,难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问题和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效果.它也是一个敏感问题,审计评价结论直接影响到领导人员个人和所属单位、企业的利益。为了准确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好地监督、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独立性、权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审计执法主体在组织机构上独立、工作行为上独立和人员及经费上独立。即审计机构必须是独立的专职机构;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

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审计人员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做出审计判断,表达审计意见,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应有自己专门的经费来源等。权威性原则是指确立审计主体依法行使审计监督、鉴证的地位和权利。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性是保证审计独立性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则是权威性的基础。审计主体有了独立的组织

地位,独立的精神状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形象,那么审计的权威性也就树立起来了。如果在企业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不遵守或弱化了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那么其评价结果就不会客观和公正。所以,审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过程中应维护和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客观公正的原则。客观公正原则是指以事实为依据,全面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功过是非,做到成绩说够、问题讲透。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脱离实际、妄加评论,做到以理服人。

(三)责权一致原则。责权一致原则是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仅就经济责任及其履行程度进行监督和评价,不能将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同期全部业绩的考核评定;同时,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有广义的经济责任和狭义的经济责任之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仅限于对被审计者任期内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这一狭义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要注意考核和评价与宏观经济和长远利益相关的经济责任。责权一致原则强调在评价经济责任的履行程度和直接效果时,考虑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分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界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故意与过失的界限(即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的界限);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界限;法律法规不健全、不配套导致工作出现断层与错误的执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界限。

(四)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经济目标完成情况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更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可或缺的审计内容。经济目标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领导人的经营能力。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必须是从量开始,以量分析;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较全面的审计,不仅要对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还应对其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财务收支的合规、合法与否,与单位领导人有着直接的关系。区分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至关重要的内容。违纪违规责任问题,对被审计经济责任人来说应区别情况,进行直接责任或间接责任(即主管责任或领导责任)的定性分析。所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定量分析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性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有助于评价的客观、公正。

(五)谨慎原则。首先,对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审计人员无法取证的事项不作评价;对于审计未涉及到或虽已涉及到但审计证据不充分、证明力不足而又不可能进一步获取有力证据予以证实的审计事项,要说明情况,据理回避;对审计过程中因种种原因无法审查和核实的事项不作评价;对审计对象评价标准不清或者没有明确评价标准,可能造成被审计人的责任难以分清的事项不能随意做出评价。其次,在进行审计评价时,要使用专业、规范和措辞适当的用语,对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尽可能用数字来说明,对不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也要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切忌夸张和华而不实的描述。再次,对审计取证的全面性、证明材料的充分性、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审计事实的完整性进行全面检查,看证明材料与审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否前后一致,有无矛盾和疑点,通过复核把关来减少审计风险;同时,对使用法规的正确性、准确性、时效性、实用性,进行逐条对照,检查引用的法规在对象、范围上是否一致,在时间上是否过期失效,对违纪问题的处理是否于法有据,宽严适度。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范围较广,涉及到经济指标的完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情况。任职期间遵守财经纪律和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促进提高经济或社会效益而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成效等;评价方式既有利用非指标的定性评价,又有利用财务指标和数据进行的定量评价。与定性指标相比,定量指标更具体、直观、准确,既不易产生异议,也便于分析、考核、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应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价。

第一,定性标准。定性标准是从性质上判断被审计者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要求。它主要包括真实性审计标准、合法性审计标准、效益性审计标准以及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的考核标准。真实性审计标准是指被审计者任职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必须真实地反映其经济业务活动。财务真实性分为真实、基本真实和不真实三个层次。合法性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有违规行为和严重违规四种。效益性审计标准是指企业资金的使用能够实现其计划中规定的效益目标。效益目标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经济效益从三个方面进行评定:一是经济性和效率性;二是效果性;三是收益性。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考核标准是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审查有关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划出其中的冗余与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二,定量标准。定量标准是指从数量上通过比较分析考核和评价被审计者经济行为的量化标准。主要是指一些技术经济指标。

四、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式和指标

青海公司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时,利用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优势,首先听取纪检监察对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人员的意见,了解有无重大举报事项;其次开展审前调查,摸清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一)业绩比较法。主要为纵向比较法,即任职前、后业绩比较。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流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变化情况。在核实资产真实性的基础上,结合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部分离任时与任职初的增减变化来进行考核评价,以说明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以及增值的幅度。在具体工作中,对任期前就已经存在,任期内入帐的资产(如:加油站投资),在评价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时应予以剔除。

(二)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进而分析相关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方法。如:利润、销售量、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指标、质量安全环保指标等。我公司在实际工作中将上述指标又分为效益类指标(利润)、运营类指标(吨油现金营销成本、清欠、零售量)和控制类指标(质量安全环保)三大类。每年,公司与分公司一把手签定《关键业绩指标合同》,将上述三大类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年底通过业绩考核审计情况予以兑现奖金。

(三)环境分析法。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放入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因审计相对经济事项来讲具有事后性质,因此在审计中要从事项发生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政策背景、实际工作环境出发分析问题,评价责任。做到不脱离特定条件,不孤立地看待问题,以理服人。

(四)主观客观因素分析法。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成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由于领导干部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审计评价。

(五)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现任与前任责任、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管理责任与领导责任、集体与个人责任等,正确区分不同责任之间的界限和不同责任人之间的界限,使审计评价做到责任清楚和明确。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者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个人负责。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查证决策时的书面凭证,如会议纪要、可行性报告等,使责任界定有根有据。

(六)其他有效的评价方法。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健全可操作的内控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报销制度等)作出评价。

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按照审计评价服务于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原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必须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为依据,其评价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审查任期内企业的经营目标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评价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状况和经营成果,确认任期内的经营业绩。

(二)审查企业领导人在任期初和离任前的国有资产、债权债务和资本来源情况,任期内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地筹集到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 并保持合理的资金结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资金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其他重大经济损失问题。评价企业领导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

(三)审查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和经营收支是否合规合法、财务计划的执行和决策情况是否真实有效;审查职工群众反映的经济问题和其他有关经济责任事项。有无隐匿、截留、滥支乱用企业资金,有无利用职权挪用企业资金、侵占企业资产、收受非法所得,或将企业资金借贷给他人,或以企业资产为其他债务人提供担保,或授意、暗示有关人员违反规定弄虚作假而损害投资者和企业利益;有无利用职权索礼受贿或内外勾结损害国家利益,牟取私利。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遵守财经纪律情况。

(四)审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情况。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评价企业领导人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

(五)通过向被审计单位有关管理人员和当事人询问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及运行状况,查询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文件资料,查阅以前有关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档案,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依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评价企业领导人任期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状况。

六、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明确评价对象。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和中办、国办发布的《两个暂行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对象也只能是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业绩、相关经济责任和廉洁自律等问题。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所审计的评价应是审计范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其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对于与财务收支行为和经济行为责任没有直接联系的行为和责任,审计机关不予评价。

(二)要划清责任界限。划清领导干部任期内与非任期内经济责任的界限,不能将前任领导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当成是现任领导的成绩或问题。划清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的界限,由集体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集体负责;由领导个人决策造成的失误,应由领导个人负责。划清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的,领导应负直接责任。在责任人所属的职权范围内的经济行为,根据责任人批准的计划、制度、决议进行的经济活动,或责任人直接经办的事项,都应确认直接经济责任。非直接决策或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应确认为主管责任。在审计评价中要将有关问题的责任认定清楚,无论是直接责任还是主管责任都应该有明确的责任人。现任责任是要审计的责任人的责任,前任责任是责任人的前任所应负的责任。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经济活动是连续不断的,前任遗留下来的问题有可能对现任责任产生较大的影响,致使其任期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接任没有经过审计的,更要认真划清界限,否则审计评价的参照系统就不明确,造成责任模糊。要按照有关的规定分清现任责任和前任责任的界限,目的是防止现任把责任推给前任,或者把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推到后任身上。

(三)审计评价用语要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一般要报本级人民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这些单位不一定了解审计部门的专业性术语,因此评价用语要考虑这一点,在实际的审计评价中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又不容易理解的一些词语,用语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表意清楚易懂。此外,切忌主观评语和形容性语言。

研究型经济责任审计范文第6篇

×××经济责任审计访谈提纲

被访谈人姓名:

现任职务:

性别:

访谈问题(访谈内容应结合企业实际和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访谈问题越具体越好)例如:

1. ×××同志任职期间主持开展了那些主要工作。

——战略规划、改革改制、内控制度建设、对外投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

1.1取得哪些重要成效

——落实国家政策、经营发展能力、资产质量状况、企业管理方面、抗风险能力等。 1.2存在哪些不足或失误

——经营发展方面、重组改制方面、投资方面、经济案件等

2. 您认为公司目前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发展战略、持续发展的劣势、内控建设与管理、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团队素质、企业文化

2.1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体制问题、不良的经营环境、整个班子问题、个人领导能力与决策能力问题

2.2针对上述问题,您对公司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战略调整方面、发挥哪些优势、强化哪些内部控制、需要突出解决的几个问题等。

3. 请您对×××同志廉洁自律方面做出评价;公司员工在这一方面的反映如何。

上一篇:餐饮经理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三八妇女节感恩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