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范文

2023-09-16

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正在彻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的处理、存储、传送都可以由计算机实现,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工具和手段被引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国内(CERNET等)、国际数据网(INTERNET等)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而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得知识和信息。

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已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原来的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这些变化,要求教师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努力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992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指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有人认为信息素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定义认为其是指具有应付和适应信息技术的能力;广义的信息素养是指关于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的能力,要求具有发现、评价的能力。何克抗教授针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方面就曾指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一般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教师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教师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水准。网络环境要求教师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二)教师的信息能力。

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国外研究成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在个人智力因素基本相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科研成果就越多。

(三)教师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互联网络的开通,使人类突破了信息交流传递的时间空间限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瞬间利用终端与世界上另一角落的其它人交谈、对话或是传递文本及图像信息。因而,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教师,具备崇高的信息道德与否,直接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学生,以什么样的知识教给学生、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的立场问题。

(四)教师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

不会利用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信息检索,教师是无法胜任的。电大远程教育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计算机信息检索技能。此外,由于Internet是以英语作为标准语言的,教师要利用网络交流传递获取利用信息,要实现其角色职能,就必须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这恰恰是许多教师的困难所在。从这一点看来,英语教育也应列入信息素质教育之列。

二、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据报道,中国的信息能力处于世界较低水平,美国的信息水平总指数为71.76,日本为69.97,中国仅为6.17。这说明我国公民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提高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而因为受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也偏低。主要表现:

(一)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

很多教师缺乏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将信息能力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技术,执着于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生源太差,社会风气不良等客观因素,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信息意识不强。部分教师信息敏感度低,虽然每天也在上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也不少,却不能及时获得学科专业课程方面的新发展新趋势等相关信息,在教学上因材守旧,信息敏感度不高。

(二)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落后。

就目前而言,新的教育理念在承担远程和开放教育的教师中已初步被教师认同,但仍有一部分教师对开放教育思想了解不多,在教学组织实施中应用的就更少。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心理的影响较深,观念转变不到位,角色转变不到位,仍然习惯于传统的面授为主。同时,由于受教育的年代不同,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在学习期间没有接受专门的网络技术的教育,这样,在接受新的教学模式上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对新思想新技术有畏难心理,逃避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三、 提高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教育,必然会受到极大影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作为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如何,又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我国就已提出,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

(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电大自身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以计算机为媒体的教育是有利于促进成人学习的极好的形式,能够很好地容纳各种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够满足广泛的学习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对电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专业知识更新要“快”、教学手段要“新”、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厚”、教材制作技术要“高”。也就是说,电大教师要成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习进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而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较高的信息素养。现实却是:许多教师对最基本的信息知识了解不多;对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能力、一些通用软件的使用、基本的信息资源利用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绝大多数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用性和发展性信息素养方面的问题。显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前电大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电大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电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比一般的中小学教师以及普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高。但纵观目前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信息意识的薄弱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等问题。这对于作为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电大教师来讲,是不能达到信息化时代对其要求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电大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电大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四、 高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随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的不断发展,各级电大也开始逐步加大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力度,比较重视信息技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大部分电大教师都能够熟练应用电大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教学活动,在面授课中也注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与应用。可在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以及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方面能力还比较欠缺。同时,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水平也只停留在Word排版、简单的电子表格以及授课PPT的制作上,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加以解决。

(一)加强电大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观念的培养。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无论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教师角色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一名电大教师,应该了解现代远程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等传统教材,教学模式也应转变为“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教学手段需要更加的多样化。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技术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使得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用系统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实现观念转变推动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促进观念转变的良性发展

(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创设信息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这对于我们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培训的探索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借鉴之处。良好信息技术设备条件、教学资源信息、教师培训及进修制度、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课题研究等环境能有效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通过创设良好的信息活动环境,可以促进教师产生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资源的强烈意识和愿望,自觉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技术,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并在信息活动中不断形成相关的能力。

(三)利用基于情境的成人学习理论,采用学、用结合的综合培训模式,提高电大教师的信息应用水平。

让教师在体验中学习,理解情景认知;在实践中分享培训活动的设计、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评价。

1.加强培训,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与技能。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进修制度。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可以由日常教学及其办公管理的一般技术的应用操作开始,逐渐由易到难,学习一些高级技巧或课件与网页制作工具。对于年龄偏大的教师,可由一位年轻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此外鼓励学有余力的老师自学、相互探讨,务必使各位老师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技术的帮助。

2.加大力度,制定应用能力的评价激励方法。运用行政手段和激励机制,刺激教师学习使用新技术和新知识。如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师的必备条件,开展一系列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教学大比武,或者要求每位专业教师每学期上一堂多媒体教学公开课,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建立机制,形成信息化学校管理。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学校可逐步形成信息化管理新体制。如办公自动化、在线学习平台的管理、电子备课、课程论坛等,让教师在实践中增强信息意识。

4.加强教师间、学校间的经验交流与合作。通过相关活动,促使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结构的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课件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现代教育理论与经验探讨、信息技术论文的评比与交流等。人作为个体,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是各有长短。每个教师所学专业、知识、智能水平等都不尽相同,因而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使各类人才优势互补。

(四)加大对电大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核。可以通过对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检测、成果评定等手段,对教师下达硬指标,督促教师学习、成长。

总之,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要与现代社会、科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与电大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发展要求相适应。应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电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目标与方式方法。

提高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也是由电大的办学特色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电大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迅速高效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新的理念与方法带给学生,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张倩苇电化教育研究 2001(2)

[2]《电大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分析及优化》赵莉 中国电大教育

[3]《开放教育中教师信息素养及培养的研究》陈仑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和思考》涂军元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5]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

1.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阐述的内容是对创新能力还有创新成果进行开拓的一种思维模式。为了这种思维模式可以更好的完成,创造者的素质必须要符合标准,而且要有丰富的学识,对所掌握的知识可以灵活的运用,并且能够不断突破和创新,创新思维可以在新的空间里瞬间占据主导地位,快速打开局面,为我国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更多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广播编导的创新思维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电视节目的陈旧,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对电视节目进行突破和创新,功能也更加丰富,广播电视编导把创新思维融合到实际的生产创作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广播电视带来有价值和创新的精神产品,还可以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广播电视的需求,可以最大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2.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

要想对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就必须要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也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而且在此期间,还要进行的内容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二种要求如果一项得不到满足,就没有办法让广播电视编导在电视节目中进行创新,这样创新思维就会受到影响。在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的创作是通过群体创作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种方式体现出了团结的力量,但是也有制约性因素。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性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受到最多影响的就是人员素质和体制的因素的影响,如果只是考虑节目的收视率,就会忽视节目的创新性思维,这样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就会出现阻碍,也会造成创造性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没有办法发展下去。

3.培养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能力的方法

3.1編辑思维的明确

广播电视编导必须要明确的内容就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甚至还要在创新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创新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出更多更丰富的电视节目。广播电视编导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社会的需求,电视节目在创新时,必须要把相对应的理论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这样创新出的电视节目可以更贴近人民的生活,真实性和丰富性也会很强。广播电视编导必须要有独特的眼光和逻辑思维,只有这些因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才能创新出更多更优秀的电视节目,才能让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更强,收视率达到要求。

3.2工作经验和创新思维融合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要想充分实现,就必须要对编导的工作经验和创新思维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电视节目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广播电视编导在对电视节目进行创新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工作经验,对日常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然后对电视节目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在此期间,才能有更加丰富的节目创新灵感。工作经验和创新思维的融合,也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基础,这样能最大限度调动广播电视编导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节目质量,对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不小的帮助。

3.3激发创新意识,运用新型编辑方法

艺术创作的灵感大多数都是来源于创新思维和艺术创作经验的融合。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创造性思维,然后就是逆向思维直接相关的灵感和直觉。在广播电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灵感和直觉,灵感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在人的潜意识里对整理完成的信息进行处理,最终得出来的结果就属于灵感。而直觉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是对现象该有事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严谨的逻辑程序和思维能力,可以对事物表现出来的规律还有事物的本质形成的一种创新思维的形式,在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发生重大改变。把这二项因素充分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发现,对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进一步还可以增强节目创新的效果。必须及时有效的对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还要关注电视编导直觉和灵感的培养,在按照标准要求规定的操作下,对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意识进行激发,让创新意识可以充分得到发挥,并且按照要求找到可以编辑的新型方法,只有这样,广播电视节目才能得到创新,也能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行业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发展到现在,广播电视编导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安排和职责也变得更加明确,发挥出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广播电视编导才能对电视节目完成整体构思,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意识,创造出更多拥有创新理念的优秀电视作品,因此激发创新意识,运用新型编辑方法,对广播电视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结论

广播电视编导可以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节目的节目质量还有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时代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我国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传统的电视节目得不到创新就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甚至网络上很多节目都是相同的,同质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没有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广播电视编导必须要对节目进行创新,及时按照要求,对节目做出调整和整改,创造出更多新颖的电视节目,让电视节目更加丰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节目质量,还能最大限度促进广播电视行业未来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莹.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0(03)

[2]王欢.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分析[J].教育与科学.2012(08)

[3]伍彧黎.论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2012(05)

[4]周爽.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电视编导应用型人才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05)

[5]平芳芳.论电视编导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西部广播电视.2014(04)

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意写作的兴起与传播

“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一词最早由美国作家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提出。爱默生在1837年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上发表了《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一文,爱默生在文中指出:“附着在创造行为与思考行为上的神圣性,被转化为现实。正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化,成就了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学术却把作品神圣化,将其当作圣物,而不是通过研究创造性行为对思想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学术领域中,创造性让位于理性,高校也在此基础上建立。创造性学习的第一课,就是精神的自由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思维的独立。”爱默生在其演讲中暗示出学院派学术与创意写作活动的对立,他希望美国高校文学系能够实现“创造性阅读”(creative reading)与“创意写作”,以还原文学的创造性本位,从理性中挣脱。

此后一百多年内,围绕“创意写作”的讨论就从未停息。当时英语教育仍然是以语言学为主流,受德国实证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英语研究以语言学研究为重点,而英语文学近乎是被当作语言学研究的材料来看待,“创意写作”也一直处于探索阶段。

1869年,35岁的查尔斯·W·艾略特被任命为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于1872年被哈佛任命为第一个全职英语写作讲师,在1873-1874年,哈佛正式招收英语写作学生。1885年,“创意寫作”正式进入高等教育。希尔在哈佛大学为本科新生开设了写作课程“新生英语”(freshman English)。“正是高等写作的出现,标志了创意写作的真正发端。”然而在这一阶段,“创意写作”只是以课程形式出现,并没有很强烈的学科自觉。此后数年,各个高校分别创建了独立的英语文学系,并逐步开设写作课程。

1897年,“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成立。这种“工作坊”区别于后来专业学科体系内的“工作坊”,因为在这个阶段,“作家工作坊”不过是供作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兴趣平台,是业余作家俱乐部传统的延续。但是这种“工作坊”形式逐渐被各个高校所接受,成为英语写作课程的主流形式。

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一所中学,首次出现了以“创意写作”命名的课程,随后各大高校也逐渐接受了这个名称。但是在1930年以前,全美高校中并没有一个完整意义的创意写作学科。“《英语专刊》(English Journal)的一篇评论指出,41所高校已经将这种形式的创意写作纳入了课程计划。但此时的高校创意写作仍没有明确的目的:一半是写作,一半是创造性自我表达。”真正将“创意写作”学科化,爱荷华大学功不可没。

1930年,“诺曼·福斯特(Norman Foerster)接管了成立不久的爱荷华大学文学院——是这里成为了创意写作最初的阵地,而不是爱荷华作家工坊”而福斯特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创意与批评活动的实验者,是一位新人文主义者。爱荷华作家工坊的历史研究专家史帝芬·威尔伯斯曾指出:“如果没有福斯特的贡献和影响,工坊是否还能成立?它最终还是会成立,但可能要迟些时候。”因此,福斯特在创意写作历史上应当被铭记。

1936年,美国爱荷华大学正式启动“创意写作项目”(Creative Writing Program),此系统涵盖了爱荷华大学的本科与专业性艺术硕士(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世界大学史上的第一个创意写作专业性艺术硕士学位(MFA)。而这套学科系统涵盖了一系列英语写作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沿用“工作坊”模式,这是一种集读书、研讨、创作、修改、评价于一体的模式,其课程师资来自校内的创作型学者以及驻校作家,另外还有校外的诸多流动性的访问作家。

福斯特基于新人文主义与创新主义的共同基础,不久还建立起了爱荷华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院。爱荷华大学文学院的教育目标在于文学思维的整体升。福斯特认为,一套完整的文学教育意味着“在文学学习中行之有效的一系列能力的提升。即不仅要发展(语文学的)现实感知力和(历史学的)时间意识,还要提高审美感知、整合思维、价值评判的能力以及适用于书面或口头文学讨论语境的语言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创意写作学科最初的理念。

自爱荷华大学启动“创意写作系统”之后,第一批研究生创意写作项目在各大高校纷纷建成。“194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立了写作研讨会;1947年,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写作项目的奖学金;同样是1947年,阿兰·斯沃勒在丹佛大学也开启了这个项目;1948年,巴克斯特·哈撒韦(Baxter Hathaway)在康奈尔大学做了同样的事。”①这一批研究生创意写作项目真正开启了美国战后创意写作的“系统时代”。自此之后的美国创意写作学科终于完成了艰难的论证阶段,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

1963年,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与其妻子聂华苓致力于将爱荷华大学打造成国际性的创意写作系统和写作训练基地,这便是著名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保罗与聂华苓“一起邀请各类地方主义、国家主义以及国际主义的作家来爱荷华交流创作,并且出版了《全世界聚集于爱荷华》小说编选集,这时对爱荷华教学系统的尊崇从美国国内走向了全世界。”②华裔作家白先勇、严歌苓等都曾就读于此,北岛、余华等人也都曾参加过“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1970年,创意写作项目总数攀升到了46个,到1980年则超过了100个。战后的创意写作史,也即是创意写作发展成为遍布全美的产业的历史,这一产业被称作‘超级机器’(elephant machine)——即能制造其他机器的机器。创意写作项目成了一个能够制造更多创意写作项目的机器。”③

“目前,全美已经有800多个创意写作班,150多个授予艺术硕士学位的创意写作项目,其中30多个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④

由于地缘上与美国接近,加拿大作家恩尔·伯尼(Earle Birney)于1965年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创立了创意写作系,这是加拿大第一个创意写作项目。

1970年,英国作家、批评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Malcolm Bradbury)在东安格利亚大学创立了英国第一个创意写作艺术硕士学位MFA。“2006年截止,英国已经有140个本科、70个硕士、20个博士创意写作项目。”⑤如今,十年已过,现在的数目远远不止这些。

受到英国的影响,爱尔兰圣三一大学在1989年就开设了爱尔兰写作哲学硕士学位(Mphil),1998年设立了第一个英文创意写作哲学硕士学位(Mphil),由于“王尔德中心”很早就坚持写作传统,所以虽然圣三一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开设的比较晚,但丝毫不影响其迅速成为英语写作高地。圣三一大学开启了爱尔兰创意写作学科的先河,随后都柏林大学与科克大学也纷纷效仿,目前爱尔兰各大综合高校以及部分理工院校均设有创意写作学科(MA或MFA)。

澳大利亚自90年代起就将创意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高校内的创意写作学科正好为该产业输送文学与文化创意人才,墨尔本大学率先提供多种形式创意写作课程。“瓦莱斯·克兰博(Wallace Crabbe)于1981年在墨尔本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意写作课程。”⑥“1990年,悉尼科技大学授权第一个创意写作硕士高等学位,随后扩展到本科课程。”⑦这是创意写作学科的兴起与传播状况,也是世界范围内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

二、创意写作的引进与创生

我们将视野转向国内,中国上海和北京的一批学者思考中文教育的困境,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西方的创意写作学科。

2008年,严歌苓推荐自己的老师舒尔茨夫妇来到复旦讲学。舒尔茨夫妇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意写作”创始人。而正是这一次讲学让王安忆、陈思和等教授萌生了开创“创意写作MFA”的想法。于是,经过一年的努力,复旦大学的“文学创作”硕士点改革升级为国内第一家创意写作MFA。

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在《创意写作的兴起》一书的序言中提到:“我感觉,未来的高校文学教育,可能应该以‘创造性写作’(我们翻译成‘创意写作’)为主要方向,这是中国文学教育改革的大方向。”⑧

中国人民大学的刁克利教授在《成为作家》的序言中提到:“2006年,笔者到亚特兰大参加一年一度的美国作家和创意写作项目年会时,与会人数是4900人,其中作家2000人,创意写作研究生2900人。2007年纽约年会的与会人数达到7000人,绝大多数还是创意写作的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⑨

2009年可以说是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元年,因为这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复旦大学设立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MFA),二是上海大学成立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2009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开设国内首个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MFA),这是中国第一个创意写作学科,学科负责人为著名作家王安忆。而这个MFA也是经过了多年论证后才获得教育部特批的试点性学位。教育部规定此学位点必须经过三年试点期限,每年招生人数也不得多于15人,可见主流学科体系对于文学创意性教育的怀疑和观望。

2009年4月,上海大学成立了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学科负责人是葛红兵教授。上海大学开始创建全国第一个本科创意写作学科平台,并最早完成了本科创意写作课程体系的铺设。

葛红兵教授与许道军副教授于2011年发表的《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论证了建构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必要性以及迫切性。文中指出:“创意写作学科是繁荣当代文学创作的需要,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需要,同时是中文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從“语言艺术”中析出文学的艺术属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⑩文章同时指出了创意写作学科体系需要解决的四大问题:创新与传承的问题,“创意”与“写作”的问题,文学性写作与非文学性写作的问题,分体写作研究的学科深化问题。同年,葛红兵教授发表的《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一文中指出:“这种新型的创意写作学把自己的建设目标规定为:不仅培养作家,还更多地着力于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核心从业人才。”??这个学科定位将“创意写作”从传统文学创作延展到了文化产业创作。当时,国内学界对创意写作学的内涵缺乏认识,对创意写作学科的定位也尚不明晰,对于如何建立创意写作学科更是无从下手,而这两篇纲领性文件无疑对国内高校建构创意写作学科提供了理论支持。

随后几年内,西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温州大学等纷纷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专业或方向。中国创意写作学科进入全面探索阶段。

2013年,上海大学在完成建构本科创意写作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开始招收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这是中国文学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第一个创意写作学术型学位,表明创意写作研究也开始学科化。

201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设立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第一届就招收了40名学生,而北大中文系当年一共才招收了90名硕士。毋庸讳言,北京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使得设立创意写作MFA这一举动具有了特殊意义。它表明,中国创意写作学科在主流学科体系内开始得到认可,而且或将成为未来中文教育的风向标。同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文学创作”方向专业硕士,虽然并未以创意写作命名,但其学科属性似乎与创意写作无二。

2015年,西北大学招收创意写作硕士(MFA),挂靠在广播电视艺术学之下。同年,同济大学也于同年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

2015年,上海大学在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之外,同样开始招收创意写作专业硕士(MFA),并且成功申请到了国内第一个创意写作博士点(Doctor ofArts,简称DA)。自此,上海大学的创意写作学科覆盖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标志着中国创意写作学开始覆盖三级学位。

三、创意写作的中国化与本土化

自2009年开始,对创意写作学科的引进正式开始。截止目前为止,国内高校的探索似乎表现出三条脉络。

第一种是复旦大学的MFA模式。王安忆以及王宏图等教授认为,创意写作不一定能百分之百培养出作家,但学生通过创作实践能更好地理解文学,培养其创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而且通过写作可以提升人生品质。这种理念通过复旦大学开设的课程就可以看出来,除了“创意写作导论”“小说写作实践”“散文写作实践”“主题写作”等创意写作类课程之外,还开设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世界人文发展史”“当代文学批评”“西方文学名著选读”“大众文化与创意策划”“城市文化与文学”“跨媒体艺术研究”“从小说到电影”“海外华人文学”“现代城市文学研究”等课程。我们发现,这一系列课程设置表明,这是一种以创意写作为主要导向,以文学史、文学审美以及文化研究为辅的综合性人文教育理念。

第二种是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的产学研一体的路向。“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丛书”其中的一本《创意写作:基础理论与训练》中提到:创意写作学科要处理的是三种类型的文本,包括欣赏类文本、工具类文本和生产类文本。表明了上海大学创意写作学科选择的三个维度,即文学作品(欣赏类),应用文书(工具类)以及剧本、策划案(生产类)这样的三极。上海大学的学科设置也与此相关,同时设立了创意写作学术硕士(MA)和创意写作艺术硕士(MFA),研究与生产相结合。同时,上海大学还与上海文广局、上海作协等展开积极合作,为学生开辟了大量实习基地,学生得以切实参与文创实践。此外,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还接受作协委托,负责新疆作协培训,网络作家培训等项目。

第三种是中国人民大学依托人大出版社,译介了一系列国外创意写作指导书。这系列写作指导丛书大多是欧美地区创意写作教师或研究者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的写作理论,包括创作方法与教学方法等。与传统文学理论相比,显得并没有那么学理化;但与作家经验随谈相比,又显得相对学理化。不过,这一套丛书对于尚没有创意写作经验的中国教师和中国学员来讲,显得弥足珍贵。

国内诸多高校也都开始加入到创意写作研究以及创意写作学科创建的行列中来。但是,真正的创意写作方法以及教学方法还都处于探索当中。笔者观察到,目前创意写作教学方法可以总结为三种;第一是作家经验传授的方法,比如复旦大学团队;第二种是学者型写作成规总结的方法,比如上海大学团队;第三种是国外创意写作方法的直接借鉴,如人民大学团队。

目前看来,国内高校创意写作教学单位有些仍然采用小班讲授的模式,但是部分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工坊制”(workshop)教学模式,不过目前这一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当中。

对于创意写作的师资问题,国内高校大多采取国外的“驻校作家”模式。比如复旦大学的王安忆、王宏图等,上海大学的葛红兵、叶辛、何建明等,南京大学毕飞宇,北京大学曹文轩,北京师范大学的莫言,中国人民大学的阎连科、张悦然等。国外创意写作工坊也时常会邀请作家来授课,一般为一个学期(国外多为3学期制,每学期10周左右),这种教师被称为“访问作家”(visitingteacher)。而在中国,除了“驻校作家”之外,还有很多作家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受聘于高校,贾平凹为西北大学大客座教授,白先勇为复旦大学客座教授、法国勒·克莱奇奥为南京大学客座教授等。

通过对以上中国创意写作学科的创生史的梳理,我们发现,短短8年之间,“创意写作”已经从学科引进、理论引进阶段过渡到学科认同,理论接受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语言文学的子学科“创意写作”势必成为中文教育的新的增长点,而且势必影响整个中文教育以及中文研究的格局。

注释:

①Myers,David Gershom. The Elephants Teach: Creative Writing since 188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27 East 60th Street,Chicago,IL 60637,2006.

②MARK McGurl.理解愛荷华——“创意写作”在美国的诞生和发展.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 ssocial Sciences,2011,35(5):121-125.

③Myers,David Gershom. The Elephants Teach: Creative Writing since 1880.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27 East 60th Street,Chicago,IL 60637,2006.

④侯丽:《高校能否批量生产创意写作高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4日。

⑤McVey,David. \"Why all writing is creative writing.\"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vol.45,no.3(2008): pp.289-294.

⑥Paul Dawson. Creative Writing and The New Humanities. Routledge Press,2005:p.154.

⑦Paul Dawson. Creative Writing and The New Humanities. Routledge Press,2005:p.156.

⑧[美]马克·麦克格尔:《创意写作的兴起:战后美国文学的“系统时代”》,葛红兵,郑周明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译序。

⑨多萝西娅·布兰德:《成为作家》,刁克利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译序。

⑩葛红兵,许道军:《中国创意写作学学科建构论纲》,《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6期。

??葛红兵:《创意写作学的学科定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迅猛发展,实力明显增强,我国正在成为一个广播电视媒体大国。从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和平崛起的总体战略看,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既存在难得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

新时期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开始向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结构布局日趋合理、整体技术水平先进、市场主导作用明显、国有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广播电视产业格局迈进。但由于长期以来,广播电视比较重视喉舌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作用,对产业功能、市场属性还缺乏经验,存在着关注不够、认识不足、开发不够的问题。特别在政治、政策方面还有不少禁区,导致了产业功能的开发相对薄弱,除了广告之外,大部分产业功能如付费电视、付费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交易业务等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开发,极大限制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基础、实力、规模不强,质量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在发展基础、实力、速度、规模、质量上参差不齐。东部地区一个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收入水平,有时接近甚至超过西部地区一个省级台的收入水平。发展不均衡还表现在广播电视内部事业和产业方面的不平衡,一般事业发展已经成熟,而产业发展才刚刚起步。还有就是国内国际发展的差距,在世界媒介200强和电视100强的名单中,中国勉强挤进去的唯一媒介就是中央电视台,其经济实力与前10名媒介相比差距非常大,省级以下广播电视媒介竞争力则更相差甚远。

2.媒体成分单一。西方媒体大多是混合媒体,即在一个媒体集团内,既有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也有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电子媒体,甚至还有文化、娱乐、教育、旅游、房地产等媒体之外的业务,经营范围无所不包,有许多资源可以共享。而我国媒体目前还无法做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单一的媒体成分,对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3.经营结构单一。在我国新闻媒体的全部收入中,广告收入占70%,发行或节目收入占21%,多元经营占8%,其他占2%。广告仍是广播电视产业的主要来源,对广播电视的衍生产品、相关产品的开发不够。

4.资金分配失衡。在新闻媒介的全部收入中,其资金支出的结构为:工资与福利占27%,建设房产或改善办公环境占25%,更新媒介技术设备占18%,而用于媒介内容的只占12%,用于经营活动(广告或发行)的只占lO%。信息(内容)资源、广告资源可以拉动、引来受众资源和人才资源,因此被认为是新闻媒介最重要的资源,但在资金的分配和投入上明显偏少。这也与国外形成巨大反差。

5.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缺陷。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广播电视系统管理体制,导致产权关系不清,责权关系不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需要。电台、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行政机关的格局设置机构,按照行政级别管理干部,人才的进口和出口始终不能打开。缺乏行业发展战略,市场准入政策不明确,各级广播电视部门的管理机制僵硬,宣传管理和经营管理相混合。宣传投人不计成本,不重效果,只重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的提高。虽然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但是由于管理体制改革始终有所局限,所以广播电视管理一直无法与国际规则接轨。尤其在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以及权力制约机制等方面需要打破旧的模式,尝试新的探索。

6.产业结构不合理。广播电视产业“小而全、低而散”的局面没有得到改变,以新闻宣传为模式的计划经济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还没有形成以核心业务为龙头的经营机制,产业链条、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和成本消耗过大。产业单纯依靠电视,多种媒体综合开发尚未形成。电视是龙头产业,依靠电视带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是必由之路。广播电视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以及内部大而全的机构设置,无法形成整体产业的开发优势。中国人看电视、听广播不花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数字电视、收费电视等新兴产业起步艰难,导致新的产业开发链难以形成。

7.资本运作不够成熟。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对资本运营、企业运作等市场经济规则还不熟悉,并缺少实践经验。由于国家一直以来把广播电视机构定性为事业单位,广播电视系统事业观念根深蒂固,事业建设和经营创收不分,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混淆,投入与产出脱节。在资本运作方面始终不能放手实践,企业资本、民营资本、个人资本、境外资本对广播电视产业还基本属于禁区。媒体题材的上市公司虽然有了几十家,但真正的媒体上市公司很少,更没有在香港和海外上市的广电公司。

8.法制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尚没有不完整的广播电视法,现行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许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广电总局制订了一系列行业管理规定,但没有形成系统,效力等级低。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立法形成很大差距。国外一般都有非常完备的法律体系,并通过办发经营许可证、行业自律规则等手段,以多种形式和措施来规范和制约广播电视行为,保证广播电视市场有序竞争,保护本国文化传播和国家安全。

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出现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以内容产业为重点,特别是电视剧、动画、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经营将出现迅速发展。电视剧生产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将来的发展重点是培育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国产电视剧龙头生产企业,生产、制作一批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电视剧。重点建设一批动漫产业基地,放开动画片制作、销售、播放市场。

2.赢利模式将进一步多样化。在保持广告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广播电视产业将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新业务,开拓新市场,打破单一的广告收入模式,扩大收入来源。

3.资本运作将更为活跃,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放宽。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国企、民营和其他社会资本将渐渐参与到广播电视产业中来,从而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相对完善的资本运作体系。通过实行制播分离等手段,一部分企业性质的公司将从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通过资本整合,从而形成一批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广播电视公司。

4.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业务将更为活跃,为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下一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做好数字化工作的同时,将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利用新技术,开展新业务,开发利用广播电视领域最尖端、最前沿的技术业务,通过技术进步大力培育广播电视新的增长点。

5.广播电视产业将逐步打破单一经

营模式,向多元化方向迈进。多元化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广播电视将逐步把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区分开来,在做好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开发产业,通过扩大经营领域,改变单一的广播电视业务,向多元化、集约化、集团化、跨媒体方向发展。

6.广播电视产业将打破条块分割的格局,冲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发展。通过整合,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模式将改变,市县级广播电视管理机构将削减,省级广播电视将逐步实行垂直管理。通过区域合作,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将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东西互动,南北联合,跨区域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的PEST分析

1.政治环境分析

我国目前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传媒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活动,主要源于2003年以来政府不断推动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传媒产业改革,离不开国家相关部门的一系列政策推动和产业规范。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从经济学角度看,是一次由政府发动的强制性文化体制变迁,这有助于减少改革阻力、降低改革成本。

如果说以往的传媒改革是在尊重原有计划体制及其既有的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计划体制内部逐步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的局部改革,那么2003年以来传媒改革已经进入到“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完善投融资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等传媒体制的核心领域和阶段;以往传媒对资本的渴求只能靠“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方式遮遮掩掩地进行,而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之后,媒介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确认,资本作为市场要素就能按市场的要求实现自由的流动,有法律规范的传媒投融资体制将解决传媒对资本的渴求。应该说,这是20多年来传媒市场运作机制改革由量的积累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传媒管理体制转变的质的飞跃。这必然成为整个中国传媒业最深刻的一场体制变革,并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

2.经济环境分析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分市场,广电行业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直接影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化运作潮流,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广电行业产生了根本性转变。从生产方式上看,正在实现事业化运作向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转变。从主导资源配置的力量上看,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力量绝对垄断广电行业的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政府和市场两股力量对资源配置权力的分配,政府的职能正向宏观调控转变,市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微观操作层面的资源配置。从资金来源结构上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广电的资金单纯靠国家财政拨款;进入到市场化运作阶段,资金来源多样化,国家财政拨款、广告收入、企业赞助、社会资本等形式并存。

——经济环境影响广电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对于广电行业而言,以受众市场为中心,消费者数量即是观众数量,购买力即收视时间,购买欲望直接受观众闲暇时间多少的影响。

——全球化的经济背景。全球化给我国广电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1)挑战,即外资将以各种形式介入电视节目的制作、流通、播出、广告经营和资本运作领域,全球性的媒介产业集团将会进入我国广电行业。因此,全球化带来了“狼来了”的普遍危机感。

(2)机遇,即我国媒介产业实体利用全球化带来的“走出国门”的思路,拓宽我国媒介市场的领域,进而形成全球性的国际大市场。

3.技术环境分析

新技术能够改变现有的传播模式。传播技术的进步过程也是媒介市场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最先掌握并运用新技术的那些组织往往会成为市场的大赢家。

(1)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简称3C革命,指的是计算机行业(computer)、通讯业(Communication)和内容制造业(Content),包括出版娱乐和媒介的相互融合、业务兼并。三网融合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势所趋。

(2)数字化。数字化是各国媒介技术发展的重点。按照国家规划的数字电视实施时间表,到2008年我国在主要城市普及数字电视的商用播出,到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数字电视。

(3)商机。三网合一、数字电视会给电视市场带来新的商机。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例,实现三网融合后的有线电视网络可以开展视频业务、音频业务、数据业务和话音业务等多方面的业务。

广播电视产业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广播电视战略管理与一般企业战略管理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人、财、物的管理,而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因此,我们分析广播电视内部资源,可以从信息资源(Message)、人力资源(Man)、财力资源(Money)、物力资源(Material)四个方面来进行,称之为“4M分析法”。

信息资源。信息是广播电视媒介的主要内容,如果失去信息,广播电视也就不能称之为媒介。与报纸、刊物等平面媒体不同,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事物载体主要是频率、频道和时间。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在市场竞争中对时间资源进行了开发和拓展,对频率、频道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呈现出专业化、系列化、品牌化、特色化的趋势,从而扩大了信息容量。例如,山东卫视从1994年上星以来就开始全天24小时播出,在开发利用时间资源方面,先行了一步。CCTV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频道,增加到了现在的十几个频道,除了CCTV-1的节目是综合类节目外,其他各个频道的节目都是针对不同的观众群体、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或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设置的。在频道专业化、系列化方面,CCTV做得非常成功。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在追求地域性、品牌化的同时,为了扩大收视率,也都煞费苦心地在节目特色上下工夫。

人力资源。广播电视媒介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对人才的专业化程度、知识面、专业技能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人力资源战略是广播电视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媒介的人力资源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领导管理人员;采、编、播业务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生产营销策划创意人才;后勤保障人员等。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广播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地方广电媒体脱颖而出的人才有向中央媒体集中的趋势,但也有许多地方媒体,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扩大收视率,提高竞争力,不惜重金邀请著名播音员、主持人加盟,湖南电视台和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

财力资源。几十年来,广播电视的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广播电视部门领导者一般只注重对新闻宣传的管理,忽视了对资金、资产、成本、利润的管理。在财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方面,一直以来是一片空白。对广播电视产业属性逐渐认识并加以重视,始于上世纪90年代。表1可以看出我国广

播电视收入结构的变化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而财政资金所占总收入的比重基本在10%左右,广告收入和其他收入绝对额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广播电视已经从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转为以经营创收为主、财政资金为辅的收人格局,产业收入成为广播电视行业的主导收入。

产业发展就要按照市场规律,高度重视财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广播电视是高投入、高成本的行业。多年来,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一味地追求某一财政年度实现了多少广告收入,增长了几个百分点,却从来不进行成本核算,不分析为实现这些广告收入投入了多少财力物力,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物力资源。广播电视物力资源包括办公设施、传播制作演播设备等财产物质,主要是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有形资产。多年来,广播电视机构不够重视物质资源的管理与核算,这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广播电视行业核算不计成本导致的。事实上,财产物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只有注重资产核算与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减少浪费,提高资本利润率,实现等额资产的高额回报。广播电视物力资源除了有形资产外,还应包括商誉、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以及土地使用权、频道频率使用权等。

2.劣势分析

广播电视传播作为大众传播,有着大众传播的传受不平衡、受者处于被动等不足,同时作为一种电子媒介,也具有自身的一些劣势:

(1)转瞬即逝,不利于保存。电视传输的这一缺陷也使观众很难对某一信息留下深刻印象,不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

(2)线性传播,选择性差。广播电视是线性传播媒介,电视节目安排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受众必须按照节目表安排在固定时间接收固定频道的节目,无法在同一时间自由灵活地选择节目或内容。受众只能被动等待电视节目的播出,受到电视节目的信息轰炸,无法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收看。在所有的传媒中,电视受众地位的主体性是最差的,电视受众对传播内容几乎没有挑选余地,而且受众参与的范围极小。

(3)点对面,针对性差。广播电视的传播主要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强调对受众共性的捕捉。另外,电视机的价格一般比广播和报纸都高,不适合个别接受,由于彼此兴趣和爱好的差异,遥控器的“控制权”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接受效果。

(4)单向传播,缺乏互动。与互联网的互动性、参与性相比,广播电视传播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单向传播,重视传播者对接受者的作用和影响,而不太重视受众的反馈。广播电视媒体也发现了这一缺陷并不断改进电视节目,比较明显的就是谈话类节目与综艺类节目,从主持人到现场观众气氛都十分活跃,从而拉近了与场外观众的距离,但不难发现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从受众感官与心理上变相改变,而广播电视媒体本身并没有摆脱单向性这一缺陷。

3.机会分析

综合来看,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三方面的战略机遇。

第一,未来20年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广播电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我国具备了促进传媒加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我国市场经济机制已基本建立,市场机制在广播电视产业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中央政策导向有利于传媒产业迅速成长。作为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业,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是最超前和最有成效的,它的改革和发展将对文化领域的其他部门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作用。因此,中央对广播电视行业的改革非常重视。

4.威胁分析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存在历史机遇,但并不能盲目乐观,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

首先,我国广播电视业与西方传媒业的较量。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综合实力方面,尤其在管理和人才方面都处于劣势,在与西方传媒的较量中面临着严峻挑战。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很大差距,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经济条件落后,给广播电视发展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近几年来,国家广电总局部署的“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2131”,都是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

第三,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转型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这一转型所获得的巨大收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失业、三农问题、贫富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环境破坏等都是这一转型所带来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解决,将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广播电视产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广播电视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可以清楚地分析广播电视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内有卫星电视角逐,外有音像制品、第四媒体、片商和广告商、受众的竞争压力。

1.卫星电视引起行业内竞争。原来中国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画地为牢,采用的是“井田制”的管理方式,基本管理单元是以省、市(直辖市),省与省之间互不覆盖,所以也形不成竞争的格局,但是卫星电视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的概念,打开了窗户,各省之间开始了广播电视节目真正的竞争。同时国内的广播电视通过卫星传播与海外广播电视节目展开竞争。

2.音像制品瓜分市场。家用录像机和VCD的普及给百姓家庭增加了一种影视娱乐的手段。美亚音像创建于1996年4月,到2000年底,连锁音像制品租赁点发展到200家,拥有会员20万人。它计划2010年拥有500家租赁点。随着宽带平台的建设,美亚又提出了利用宽带平台进行网上租赁,实质是想建设他们梦寐以求的网上点播业务。音像租赁业的兴起,着实让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感到了来自行业外部的强大的竞争压力。

3.第四媒体的崛起。高质量的图像和声音以互联网的方式在世界传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到广播电视领域,今后的广播电视还有地域概念吗?通过网络来收听收看节目还有时间概念吗?这是对传统广播电视方式的挑战,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4.广告商理智对待广播电视。企业对电视广告效应的认识变得理性。以前很多人以为在电视上做广告肯定有钱赚,随着一代又一代“标王”的陨落,企业开始对电视广告投入与产出的效应有了理性的认识,一些前卫的企业开始引入“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改变以前过分依赖广告特别是电视广告的定势思维。

5.观众对广播电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兴趣转移,对电视节目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也导致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为号]G210 [文献标识码]1 [

[内容提要]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增强竞争力、赢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广播电视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创建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

[关键词]广播电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人才结构不能适应产业化、集团化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存在结构缺失以及过时的管理模式等,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面临的共同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管理是行政命令式的,重身份、档案、级别,采取的是一种标签式管理,由此产生的机构臃肿、岗位职责不明确、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严重制约着从业人员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广播电视集团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集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一套与国际接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造就一批有国际视野和水准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创建新的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体系。

一、我国广电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管理者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由于受长期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的影响,我国广播电视集团的不少主管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淡薄,人事管理主要由人事部门按常规实施,很少涉及集团高层战略决策。正是基于此,人事管理被视为是档次和技术含量低、无须特殊专长、谁都可以掌握的管理活动,人事部门有时甚至被看作是安置其他部门不能胜任的人员的场所。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当然不能直接参与集团战略决策,深刻领悟集团战略意图,更别说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实现战略目标了。

2、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广播电视集团不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现在年龄结构与专业人才结构两方面。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队伍的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新闻工作需要知识、经验和技巧的日积月累,很多重头栏目和重大时事的采编,只有具备一定阅历的人才能胜任。而我国广播电视系统中那些曾经是采编的业务骨干,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要么担任了中层以上领导或管理职务,要么退居到二线部门,不可能像美国CBS广播公司的华莱士那样82岁还在一线采访。

在专业人才结构方面,目前我国广电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比例大致为8:2。经济管理和科研类专业技术人员偏少,这两类人员仅占5.6%,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的需要,因为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各类专门化的人才。如果广播电视集团的从业者尤其是管理者缺乏产业发展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财务、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的能力,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商业与文化、商业与艺术、新闻与媒介经营之间的关系,也就不能适应愈来愈激烈的国际传媒竞争。

3、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市场化、产业化的广播电视集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应该是“根据传媒目标科学预测未来人力资源的供给需求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办法,从而保证集团对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促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o进行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必需的步骤,但在我国的广播电视集团中,这一流程往往被忽视、省略掉了。

员工招聘人才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所需人才,满足广播电视集团发展要求。但目前我国广播电视集团在员工招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招聘渠道不够多样化,不是根据用人单位所需随时自主招聘。

人员派遣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必须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和人员派遣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绩效考核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绩效考核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频道到部门以及栏目、节目组,政出多门,但是大体而言如学者曹鹏所说,采取的是包工头模式,即由制片人掌握全权,聘用人员相当于民工。不能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案就无法进行合理的薪酬管理,长此以往必将损害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广播电视集团的发展。

4、对新形势下人才的高流动性准备不足。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劳动关系表现为一种组织和员工的契约关系,组织和个人的风险责任完全由各自承担,员工对职业的忠诚超过对企业的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已很难再要求新闻工作者像过去那样在同一单位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媒体竞争的白热化,尤其是许多新生媒体的创办,使得人才流动的力度在提高。而伴随着国外媒体巨头的涌人,广播电视集团的人才流动有了全球化的生存语境,一些中高级人才正被国际媒体抢走。如原安徽电视台副台长、广告部主任吴涛,现任实力媒体克顿顾问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原上海卫视新闻中心总监、副总监黄平、顾陆丰分别进入默多克Star卫视、维亚康姆。

适度的流动一方面能为人才注入活力,实现人力资本增值,另一方面也对广电集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传媒业这样一个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如何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

二、我国广电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对策

1、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结合体,自然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有对生理和物质利益的基本需求,同时人还有社会属性,有社会心理需求和发挥自己的潜能、自我实现的愿望。广播电视集团具有知识密集型、智慧密集型的特点,员工的心理需要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水平的复杂系统,因此,广播电视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并正确对待员工的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员工的综合技能、经验和专长,为其创造一个不断发展的环境,管理者与员工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平等关系,主要采取激励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

2、制订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合理调配就是要实现人员的适度流动,岗位配置合理,以最佳的人力组合实现工作效益的最大化。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充分发挥分工协作的作用,专业人力不足就难以形成专业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而广播电视节目采制的高技术性决定了它们必须由多部门多环节分工协作来完成。因此广播电视集团各种生产要素的工作能力必须匹配,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占有要达到一定水平。这就要求广播电视集团通过对市场需求资料收集与分析、编制规划和评估反馈,并对现有人员的素质、使用情况和员工性

别、年龄构成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对现有人力进行调整,合理组织和配置各个环节工作人员,力求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3、进行工作分析,科学制定职位说明书。

工作分析就是为描述工作而对工作相关活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系统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确定工作的任务,二是确定应该用什么人来承担这项工作。工作分析做得好,才能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职位说明书一般由职位标识、职责、薪酬、绩效期望、任职要求等内容组成。制定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能更有效地实现员工的招收、选拔、任用、考核、晋升、培训、奖惩、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旷播电视集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应以工作分析和制定职位说明书为基础。只有把人员配置建立在工作分析和职位说明书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集团的人浮于事、工作职责不清以及员工的淘汰、流动难等问题,从而科学地建立员工考核、晋升、培训等机制。

4、改革用工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

长期以来,我国电台、电视台作为事业单位,进入、用人须经上级人事主管部门的审批,既难以解决电台、电视台的用人之急,又不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表明,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用制,对聘用人员实行岗位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从单位人——社会人——岗位人的转变。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通过“编外人员公司化管理改革”,建立了台聘职工和企聘职工两种用工制度,用工制度的改革为所有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平等择优、公平竞争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解放了自身生产力。

全面推行聘用制度,以聘用合同确立媒体与员工的人事关系,以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需求关系为基础,以履行岗位职责业绩考核结果为依据,所有员工都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广播电视集团人力资源“存量”和“增量”之间的矛盾,顺利进行“裁减冗员、消肿瘦身”,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选择。

5、建立多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

总的来说,广播电视集团的人才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即薪酬激励,其关注点在于正确使用薪酬的激励作用,即使薪酬总额相同,但支付方式不同,也会取得不同的激励效果。广播电视集团应当探索建立以岗位、任务、业绩为薪酬评定标准,薪随岗变,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分配方法。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岗位工资及管理办法,收入分配要向优秀人才、重要岗位和艰苦岗位倾斜。

作为典型的文化产业的广播电视集团,人才在传媒组织中寻求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愿望更为强烈。因此广播电视集团的员工激励制度应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满足较高层次需要即社交、自尊、自我实现需要的精神激励上去。综合运用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环境(企业文化)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等手段,尽可能地为战略人才提供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事业发展平台。

6、完善培训育人机制。

目前,我国媒体对现有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基本途径是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广播电视集团应把培训员工提升到战略高度,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学、实用的培训体系。上海文广传媒集团连续3年选送上百位管理者参加中欧、复旦和交大的一些管理课程学习,并在集团内部建立培训基地和组织,还成立了自己的学校——“东方传媒学院”,让每一个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培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2003年设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和员工平常上班的考核制度相似,培训也有“签到表”、“记录表”和“培训档案”。

广播电视集团应继续加大培训投入,丰富培训的项目,积极探索更多有效、实用的培训方式。如可借鉴美国企业提倡的逐级传递的“瀑布式”培训方式: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培训后,作为讲师结合本部门实际对下属实施培训,这样既可降低培训成本,又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广播电视集团的人力资源培训还应当尽快实现制度化和日常化。

7、建立完善的广电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度。

从我国传媒市场环境的发展来看,广播电视集团要得到生存和充分的发展,在与国际传媒集团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大规模涉足以信息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型传媒领域和市场潜力巨大的公众娱乐领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运用资本运营手段来筹措资本、加速扩张。这也就对经营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他们“必须转换经营思路,搞内容的要有经营头脑,搞经营的要会管理,懂财务,要学会看数据、看财务报表”。旷播电视集团的发展需要既懂新闻业务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理念及技能,熟悉中国国情和媒介实践的媒体职业经理人。广播电视集团应当首先从观念上对传媒职业经理人产生认同,并要从体制上保证传媒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壮大。毕竟作为最高层次的人才资源,传媒职业经理人决定着广播电视集团的经营状况与发展方向。

作者:郑保章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教授

高慧艳大连理工大学传播学专业研究生

邮编:1160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广播电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项目建设单位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类产品生产,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单位,加强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是科学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鉴于企业当前项目财务管理的现状,试就如何开展建筑企业施工项目财务管理谈一些浅显看法。

【关键词】建设单位 工程项目 财务管理

一、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施工企业领导对项目财务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工程项目一般实行公开招标,财务管理没有太大关系,毋需财务人员进行工程成本核算和工程造价的审核与控制。财务人员因此缺乏责任心,主观积极性不够,抱有无所谓思想,对工作不严肃不认真,不积极履行监管职能。

2、不能做到全成本控制

由于总公司许多的权限授予给了分公司,总公司只在合同的签审、招投标、对外投资以及整个企业的资金调度拥有控制权,而对储备、生产和结算资金进行具体控制的权限主要划归分公司。这使得由于项目部的权限极为有限,实际上只是对项目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支出的反映,使得项目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成本中心。在项目部下只配备成本审核员,对项目中的成本进行核算。从项目经理的责权利角度来说,他们只能实施部分的成本管理,而非全成本管理。如材料采购、设备使用等都处于职能部门的控制之下。所以项目成本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全成本控制。

3、资金短缺风险大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需要大量的资金,一旦资金紧缺,就可能导致材料无法采购,工人工资无法支付。从而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进度,严重者会导致合同无法履行,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工程项目资金主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融资,为保证企业正常运营的资金需求,大部分建筑企业利用房产、土地等不动产办理了数额可观的银行抵压贷款。虽然相对股权融资而言,债务融资具有利息支出抵税效应,财务杠杆收益等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负债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4、财务人员相关知识缺乏

由于很多单位项目建设的非长期性,而项目部门一般缺少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大多临时抽调会计人员代账。施工工程的专业性较强,财会人员无施工专业的一般知识,也就没有能力对财务管理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控制,对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不尽了解,无法合理健全内控制度,无法实施预算管理,无法合理调度资金,对工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无法实施监督,所谓财务管理只是一种形式的、被动的记账。

二、加强建设单位项目财务管理的措施

1、强化财务管理

首先领导要强化财务管理蕴含于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意识。支持财会人员做好财务管理和核算工作,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单位应成立以一把手为主要责任人的财务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各职能部门的行政负责人。财务领导小组要明确财务管理任务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做好基建资金预算编制、工程预(结)算审核、各种建设项目的资金拨付、竣工财务决算审批和投资效益分析评价五个环节的工作。财务部门必须掌握基建规划-立项-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验收-交付使用这一程序中各个步骤建设单位应做的工作及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并将批准的基建投资计划作为基建财务筹资、使用资金、会计核算的依据。比如在建设项目基建规划中,其前提是获得了有关工程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本和财务的数据。现在大多数企业项目经理在做出一项决策时,并没有可靠的数据做参考,做出决策往往根据经验或个人主观臆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也不清楚做出的决策将会对工程产生什么样的预期效果。运用财务管理方法高效的收集工程造价信息,将提高工程造价管理决策水平。还有在项目施工中,工程成本数据是建设企业进行正确经营决策的资本。一切经营者的活动都离不开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工程成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建设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在建设市场中的竞争力的重要方面。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地收集工程成本数据能使企业了解建设市场环境,找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对于准备参与投标的工程项目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现状合理地确定投标价格;对于在建工程可以及时掌握经营情况,找出偏差原因,寻找应对措施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实行全过程成本控制

(1)项目决策阶段。此阶段是制定投资计划和控制投资的依据。第一,科学合理的编制投资估算。投资估算一经批准后,将是此项目工程造价的最高限额。投资估算应充分考虑项目建设前中后期的收益和风险、合理按照每一个工程特性进行投资估算。要防止过分高估。第二,投资估算必须真实反映科研阶段的设计内容。研究性阶段的设计人员应在既定的工程规模、工程要求中进行方案优化、方案比选。不仅技术上可行,还应更多从经济角度优化项目的正确决策。同时工程造价人员应参与的建设项目决策阶段来,按照工程管理原则,充分考虑建设条件、实施时间、建设周期等诸多动态因素对投资估算的影响。

(2)设计阶段。拟建项目经过决策立项后,设计就成为工程建设的关键。据经验分析,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5%以上,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和建设工期的长短,且直接决定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多少。在市场经济下,要做到设计经济合理,除了建设单位的积极配合,及时向设计单位提供可靠的工程基础资料;设计院从内部着手提高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经济观念外,作为建设单位,我认为非常有必要采用采用限额设计。限额设计是指在保证功能前提下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并按照初设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通过层层限额设计改变设计过程不算账的现象,将“肥梁”、“胖柱”、“密钢筋”、“深基础”等现象消灭在设计阶段,这样“三超”现象也会减少。同时,严格控制设计中的不合理变更,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采购或施工初期,以免造成重新采购、拆除等重大变更损失。对影响工程造价的较大设计变更,要采取先算账后变更的办法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3)招标投标阶段。在招标投标管理中,首先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应遵循客观、公蓬、科学、合理的原则。编制人员必须是具有较强的预算业务知识,而且应当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知识和施工经验,以及材料与机械施工技术等综合性的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工程量计算时不重不漏。其中编制依据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以及工程子项划分、工程计算单位等规定,并根据设计图纸、招标文件的要求进行计算。对工程量清单中的工程项目条目要简明,同时不能出现漏项、错项,应保证计价项目的正确性。要将不同等级要求的工程区划分开,将情况不同、可能要进行不同报价的项目分开。这就要求清单编制人员在编制时,认真研究设计图纸,分析招标文件中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及不同的技术要求,熟悉所有工作的程序,并且要认真勘测现场情况,尽量预测在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对将要影响报价的项目予以划分。其次建议对质量相对确定的设备、材料等推行合理低价评标法。合理低价体现了招投标的目盼,即投标单位必须有能力承接该工程;其价格不属于降低产品的使用功能或质量;该价格确系投标单位所能承受。

(4)现场施工阶段。一般在施工阶段承包合同价已确定下来,造价控制的目标已明确,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作用,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工程成本管理对工程造价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中材料价格的控制是主要的,材料费在工程中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占预算费用的70%,占直接费的80%左右。因此必须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市场经济为材料的供应提供了多种渠道,而且材料品种价格繁多,建设单位预算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应密切注意市场行情,随着工程进展情况深入现场、市场,掌握第一手的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决算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严格现场签证管理,掌握工程造价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督促施工方按图施工。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要督促施工方做好各种记录,特别是隐蔽工程记录和签证工作,减少结算时的扯皮现象。

(5)竣工结算阶段。在工程竣工决算时,建设单位的审核人员应坚持按合同办事,对工程预算外的费用严格控制,对于未按图纸要求完成的工作量及,未按规定执行的施工签证一律核减费用;凡合同条款明确包含的费用,属于风险费包含的费用,未按合同条款履行的违约等一律减费用,严格把好审核关。对工程量的审核应根据施工承包合同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在要求企业报送相应工程计算式和材料用量明细表的同时,建设单位也要编写一份完整的结算书和材料用量明细,这样比照审核,才能做到客观合理。其次,在结算审核中,还应注意审核项目的单价、结算书,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要注意的是,对工程量清单招标工程的结算,投标人的综合单价一次包死不作调整。结算时,实际发生的招标时所依据的施工图纸以外的工程量变更和由于建设单位原因造成的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计算误差应预调整。

3、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会计主体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贯穿与项目施工的各个方面,这是保证项目财务管理真实、合法、完整的必要条件,也是开展会计监督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掌握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制订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企业负责人以及各相关机构和人员要提高认识、密切配合、坚决落实到位。

4、确保项目资金流通与安全

一是建立资金管理调度体系,提高资金运行效益。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规范结算纪律,集中开户,统一管理。在资金管理上,必须明确总会计师、主任会计师、项目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保障其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资金预算、资金划拨、借还款管理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规范资金业务流程,实现资金的预算控制、日常业务管理控制和资金支付风险控制,以保证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匹配。二是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建筑施工项目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在存量资产上,这就需要企业定期进行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三是增强计划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追求闲置资金的增值,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占有率。对主要原材料和各种辅助材料工具用具,要制定合理的控制定额,严格掌握执行。

5、提高项目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由于建设项目财务核算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专业性强,一个单体工程就涉及土建、设备、供水、供电 广播电视门窗工程、装饰工程等十几项分项工程核算。因此,必须加强财务会计人员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财会人员进行工程招投标、建筑承包合同、工程预决算以及工程定额费率、材料信息价格等内容的培训。二是对财会人员进行《基建财务会计制度》,《税法》以及会计电算化培训,把财务人员培养成既擅长财务、税务又懂施工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财务管理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基本建设的全过程,它涉及投资计划、建设、开发、生产运行、物资采购、完工验收、审计后评价等多方面。只有通过上述对工程项目部到位的财务管理,才可能有力的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及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项目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海军:关于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思考[J].铁道财会,2004(3).

[2] 金晓东:加强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做好项目管理基础工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5(3).

[3] 褚一伟: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

[4] 陈庆华:浅析建筑施工企业中受托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J].审计月刊,2007(6).

上一篇:团队管理与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毕业生毕业论文范文